第一篇:南京市文物行政执法工作总结
2006年南京市文物行政执法工作总结
南京市文化局(市文物局)(2006年10月30日)
根据江苏省文物局的统一部署,现将南京市文物行政执法工作简要总结如下。
2006年,南京市以大力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为重点,从基础工作抓起,加强制度建设,积极推进文物行政执法,重点做好了以下四项工作。
一、建立和完善各项制度,大力推进行政执法责任制
从2005年11月中旬起,我们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重点围绕加强全市文化行政机关依法行政和行政执法责任制制度建设,开始了•重大决策程序规定‣、•行政决策听证程序规定‣、•行政许可听证程序规定‣,•行政执法责任制规定‣、•行政过错责任追究规定‣、•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规定‣,•政务信息公开规定‣,•领导干部学法用法制度‣等制度的研究制定工作。
经过了两次广泛征求意见、数易其稿,在全面完成梳理•南京市市级文化(文物)行政执法依据‣的基础上,今年5月,先后陆续正式出台,初步形成了市文化局(市文物局)依法行政和行政执法责任制制度保障体系。
这一制度保障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行政决策。它包括了•重大决策程序规定‣、•行政决策听证程序规定‣和•行政许可听证程序规定‣,其核心是推进决策民主,控制行政权力。重点是加强对决策活动的监督,完善行政决策的监督制度和机制,明确监督主体、监督内容、监督对象、监督程序和监督方式,确保重大决策的科学性和正确性。
第二,行政执法。它包括了•市级文化(文物)行政执法依据‣、•行政执法责任制规定‣、•行政过错责任追究规定‣、•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规定‣和•市级文化(文物)行政许可事项和行政执法程序流程‣。其核心是:(1)梳理行政执法依据、分解行政执法职权、确定行政执法责任,向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公布全市文化(文物)行政机关的“权力清单”,便于他们监督。(2)设定科学、民主、公正的行政执法程序,即:行政执法程序流程,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实现公民的行政参与权,确保文化(文物)行政执法的公正和透明,保护公民权利。(3)建立全市文化(文物)行政机关条块结合的评议考核机制,包括综合评议考核制度和日常行政执法质量考核评议制度。(4)落实责任,关键是对不作为和乱作为的行政执法行为追究行政执法人员和行政执法部门的法律和行政责任。
第三,政务公开。政务信息公开是构建权力阳光运行机制的基础和关键。因此,•政务信息公开规定‣的核心是“以公开为原则,不公开为例外”,充分保障公开权利人依法享有获取本机关政务信息的权利。围绕这个基准点,我们对政务公开责任制、公开内容和程序、突发公共文化事件的信息公开、监督与救济等进行了明确规定,同时强调,凡是公开义务人违反本规定,不履行公开义务的都将受到行政处分。
第四,学法用法。•领导干部学法用法制度‣是作为•南京市文化(文物)系统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的第五个五年规划‣的附件,一并印发的。这项制度除了对本系统各级领导干部学法用法的内容、时间和考查方法进行了规定外,重点强调了,(1)坚持三项制度,即:理论学习中心组学法制度、法制培训制度和举办法制讲座制度;(2)局长办公会,不定期专题研究解决全市文化(文物)系统依法行政和法制建设的新情况、新问题;(3)从今年起,每年度组织一次本系统各级领导干部学法用法考试工作。
上述制度今年5月陆续在依法治市综合网和中国南京网发布后,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据不完全检索,先后被中国法律资源网、文化政策图书馆、法意网等60多家法制、律师或招商投资咨询网站录入,并把它作为南京市文化行政机关落实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改善南京文化投资环境、规范政府行政行为、大力推进依法行政和行政执法责任制的热点文章向网民推荐。国务院法制办公室两次介绍了我市文化(文物)行政机关从基础工作抓起,加强制度建设,积极推进行政执法责任制的咨讯。
二、明确执法主体依据,建立和完善执法队伍
经过认真梳理,市文化(文物)行政机关行政执法主体依据18项、行政执法依据25项、行政许可事项10项、行政处罚88项(文化53项、文物35项)、行政征收2项、其他行政行为21项。各区县文化行政机关(注:以六城区为例)行政执法主体依据41项,行政执法依据75项(其中文化文物25项、新闻出版19项、广播电视31项),行政许可14项,行政处罚245项(其中文化80项、文物26项、新闻出版74项、广播电视65项),其他行政行为22项。
在此基础上,针对全市文化遗产保护和维护文物安全形势的需要,为了进一步加强全市文物行政执法工作,我们决定利用现有编制,在原文物行政执法小组的基础上,组建了南京市文物行政执法队,由市文化局党委书记、市文物局局长张年安直接分管,总人数35人,其中市文化局(文物局)16人,各区县文化局19人,全体队员都具有行政执法资质。其目的是:整合市和各区县的文物行政执法力量,大力提高全市文物行政执法人员的依法行政能力,积极开展文物行政执法工作,建立市和区县联动、快速处置重大文物违法案件和文物安全突发性重大事件的制度和机制,更有力地依法保护文物。其性质是:不属于•行政处罚法‣第十七条规定的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而是在全市文物保护形势严峻、行政执法体制面临改革和我市文物行政执法相对薄弱的三重背景下成立的全市文物系统内的应急性临时性的行政执法组织。其主要职责是:宣传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依法制止和查处文物违法行为;受理对全市文物违法行为的举报和投诉;组织联络、协同市和区县相关行政执法部门实施文物行政执法联合行动。
三、文物、公安实现报警、处置、保护“三联动”,初步建立了联合打击文物犯罪的工作机制
针对今年我市文物违法案件和暴力抗法有所上升的趋势,我们会同市公安局联合开展了以严厉打击盗掘和非法买卖地下文物为重点的专项行动。重点做好了以下四项工作。
第一,加强培训,提高执法能力。根据•南京市文物局关于贯彻落实†2005—2007年全省文物行政管理和执法人员法制培训规划纲要‡的实施意见‣(宁文物字„2005‟32号)的规定,今年4月18日,我们会同市公安局联合举办了“文物保护知识培训班”。市和各区县文化局文物干部,市公安局指挥中心、文保处、刑警支队、治安支队、法制办、劳教委、14个分(县)公安局的分管领导,各分(县)公安局经文保、刑警、治安、派出所领导等110多人参加了培训。在培训班上,南大历史系贺云翱教授、南京博物院院长龚良研究员、市博物馆华国荣副馆长,分别就南京地区的历史文物埋藏现状、文物法律法规、南京文物保护区域和全市文化(文物)与公安机关协同处置文物现场等内容,结合严厉打击盗掘古墓葬犯罪活动专项行动工作的实际,进行了生动的讲授。参训人员一致反映,通过这次培训,在文物法制教育和文化艺术方面受益匪浅,对加强文物、公安两个系统人员的联系与合作,共同保护文化遗产、打击盗掘古墓葬等犯罪活动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第二,调查摸底,明确重点。在张年安书记和市公安局黄新国副局长的带领下,文物、公安联合对南京地区重要墓葬区域进行了调研。据调查:南京地区重要墓葬区域有14个:(1)玄武区—明代功臣墓葬区;(2)下关区—幕府山古墓葬群区;(3)栖霞区—六朝陵墓区;(4)雨花台区—铁心桥古墓葬区;(5)雨花台区—雨花台古墓葬群区;(6)雨花台区—西善桥古墓葬区;(7)江宁区—汤山史前遗址区;(8)高淳县薛城史前遗址区;(9)鼓楼区—石头城遗址区;(10)六朝宫城及御道遗址区;(11)南唐宫城及御道遗址区;(12)明代宫城及御道遗址区;(13)内秦淮河两岸十朝遗存区;(14)经考古发现的将军山沭氏家族墓葬区。根据上述重要墓葬区域的古墓葬分布情况,市公安局确定玄武、下关、雨花台、栖霞、江宁、高淳、秦淮、鼓楼、溧水9个区县为重点地区,要求各分(县)公安局会同当地文化(文物)主管部门,按照“市公安局专项行动方案”进行全面的调查摸底,确定所辖区域内所有古墓葬的分布,查明情况登记造册,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打击盗掘古墓葬犯罪活动的专项行动方案,制定古墓葬及重点文物的保护措施。全市文化(文物)部门会同公安机关将本辖区内田野古墓葬和文物保护单位纳入视线,形成工作机制,实施长期重点防控。
同时,我们和市公安局联合派员赴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地区,就如何发动群众进行文物防护工作、文物主管部门和公安机关建立举报、破案奖励机制等课题进行了学习考察。
第三,发布•通告‣,广泛动员。我们和市公安局通过对近年来盗掘古墓葬犯罪活动案件线索的分析,我市历史文物、遗址等分布位置具有点多面广的特点,盗掘古墓葬犯罪活动主要发生在郊县田野古墓葬区域,城区建设施工工地是损毁文物遗址的多发地点。为发动群众形成人民群众积极参与的态势,4月6日,我们和市公安局联合发布了•关于严厉打击盗掘和非法买卖地下文物的通告‣。•通告‣申明:为了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精神,加强南京地区地下文物的保护和管理,遏制盗掘和非法买卖文物的违法犯罪行为,根据•文物保护法‣、•刑法‣、•治安管理处罚法‣等法律法规精神发布通告。申明地下文物属于国家所有,单位和个人都有依法保护文物的义务,并有权检举、控告和制止破坏文物的行为,对保护文物有功的单位和个人,将依照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和奖励,同时公布了举报电话。通过各区县文化局、全市42个派出所散发和张贴了该•通告‣,号召全市人民群众积极举报有关线索,积极同损毁文物遗址和盗掘古墓葬的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
第四,密切协同,行政处罚与刑事打击并重。全市文化(文物)部门在公安机关的有力支援下,完成了“中港第三航务工程局在宁杭高速公路二期四标段施工中挖毁市级文保单位老鼠墩古文化遗址案”等四起文物违法案件的查处工作,其中直接违法行为人中港第三航务工程局被行政处罚20万元。目前,六合、江宁两区文化局正在对六合区薛山商周古文化遗址核心位置上建起厂房案和江宁区市祖堂山精神病院在幽栖寺遗址保护范围内违法建设案进行行政调查。同时,我们积极配合公安机关严厉打击盗掘和非法买卖地下文物的违法犯罪活动,协助公安机关查处了十多起文物违法案件,一批犯罪份子落入了法网。例如:高淳县文化局配合县公安局破案3起,刑事拘留4人,抓获了犯罪嫌疑人张迎庆、孔令华、李春福等,追回各类文物90多件,在已鉴定30多件文物中国家三级文物4件。又如:江宁区文化局配合区公安局,当场抓获了祁长征、董青峰、李金龙等三名涉嫌盗掘古墓葬犯罪嫌疑人,一名倒卖文物嫌疑人,追回文物140多件,其中国家三级文物3件。在省文物局组织的文物行政执法卷宗评选中,我市报送了6份卷宗参评,其中“中港第三航务工程局在宁杭高速公路二期四标段施工中挖毁市级文保单位老鼠墩古文化遗址案”卷宗获一等奖,鼓楼区的一份卷宗获三等奖,我局获团体二等奖。
四、加强法制理论研究,努力解决推进行政执法责任制中的突出问题
今年以来,我们围绕积极构建权力阳光运行机制,结合推进行政执法责任制实践中遇到的突出问题,加强了法制理论的研究和探索,先后形成和公开发表了五篇法制理论文章,主要有•南京市文化法制建设与依法行政研究报告‣、•推进行政执法责任制需要解决的几个突出问题‣和•由南京一起文物违法案件引发的思考‣等。我们认为,行政执法责任制既是一项法律制度,也是一项政府行政机关自身的强制性综合制度。但是,在具体的推进过程中,我们面临着四大难题。
难题一:职权规定错综复杂。在现行的法律中,部门职权规定成为法律的重要内容之一,加之不同层级的法律规定对部门职权都有规定,导致部门行政执法依据中的职权规定错综复杂,这为执法机关和执法人员明确执法职责、明晰执法责任增加了不确定的因素。
难题二:法律依据的缺位。法律依据是行政执法的核心和关键。但是,市文物局在处理的几起文物违法案件时,都因法律依据缺位而无法对直接违法行为人实施行政处罚。这一问题的直接后果是,既对我市名城保护和文物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同时,也给文物行政执法造成了法律依据的不足。
难题三:法律规定的错位。行政执法责任制的核心,是把国家法律、法规、规章设定的各级行政机关的职权同一视为职责,以责任制约权力。行政执法责任制的内涵,是将行政主体对外承担的法定职责确立为内部考核目标。但是,由于我市一些地方性法规的规定明显错位,这给我们明确职责、科学确定考核目标、层层分解责任、加强检查监督、实施奖惩等工作带来了尴尬。
难题四:行政执法力量薄弱。行政机关的职权是法律的授权。公民的权利可以行使也可以放弃;但行政机关的职权不仅是可以行使,而且是必须行使,不能放弃。法律在授予行政机关职权的同时,也赋予了行政机关的义务和责任,行政机关必须尽一切力量去保证完成。面对如此多的法律授权和繁重的文化、文物管理任务,我市文化、文物行政管理和行政执法力量却显得相对薄弱,出现了放弃或转移部分行政职权的情况,区县的情况尤为严重。
针对上述难题,我们的解决路径主要是:
第一,完善行政执法责任制。行政执法,即行政主体依法对行政管理相对人采取的具体的直接影响其权利义务,或者对行政管理相对人权利的行使和义务履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的具体行政行为。行政执法手段包括:行政检查、行政决定、行政许可、行政奖励、行政征收、行政处罚、行政强制执行、行政合同等。依法行政,关键是执法,难点和重点也在执法。解决这个问题,要从制度建设上入手。今年以来,我们初步形成了市文化局(市文物局)依法行政和行政执法责任制制度保障体系,下一步我们要重点抓好各项制度的落实工作。
第二,完善行政执法监督机制。要进一步完善文化领域管理的法律调控机制,强化有效监管的法律手段,使监督机制真正发挥作用。
第三,完善地方性法规和规章。根据“不抵触、有特色、可操作”的原则确定立法项目。加快地方性文化法规建设,保证文化、文物发展的法制环境日渐规范有序,逐步完善规范配套的文化、文物法律规范体系。
第四,完善培训机制。根据•南京市文化(文物)系统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的第五个五年规划‣的规定,“五五”普法期间,我们将继续以文化(文物)行政执法人员为重点,抓好法制培训。通过深入扎实的法制培训和法制实践,进一步增强全市文化(文物)行政执法人员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提高依法行政、依法执法的能力和水平。同时,积极推进文化(文物)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实现综合执法,从根本上解决行政执法力量薄弱的问题。
第二篇:三明市文物行政执法情况汇报
三明市文物行政执法情况汇报
三明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
一、基本情况
三明市下辖十二个县(市、区),全市共有5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4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65处县(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中国历史文化名村3个、省级历史文化名村5个;全市除梅列、三元两区外,我市10个县(市)均成立了文物保护机构,共有文管办10个、文管所3个。全市共有12个博物馆、纪念馆,总陈列面积近2万平方米,馆藏文物19212件,文物保护从业人员59人,持有文物行政执法资格证人员19人。
二、主要工作情况
禁忌年,在上级部门的关心指导下,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我办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在优化文物工作环境、加强法制建设、加大保护力度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1、加大宣传力度,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增强广大干部群众依法保护文物的意识。利用每年的5.18博物馆日、“中国文化遗产日”、集中人力,通过举办展览,散发资料等方式,不断增强全体文物工作人员的文物安全意识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文物保护意识。同时,借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时机,普查队员在文物普查过程中,充分充当宣传员角色,努力把文物法律法规宣传到普查所到每一个角落。营造出了“保护文物、人人有责”的良好社会氛围,使文物保护逐步深入人心,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
2、建立文物保护单位“四有”档案和馆藏文物档案。规范完善全市所有文物保护单位的“四有”档案。同时,按照国家、省文物局的要求做好馆藏文物数据库工作。
3、加强安全防范,建立和完善各项安全制度。
各县(市、区)普遍建立了安全管理制度,制定了各种应急预案。如《消防安全预案》、《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有的县(市)还针对博物馆和重要文物保护单位制定了专项消防安全制度。各重点博物馆,特别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管理单位,都能层层落实安全责任制,与职工签订文物保护安全责任状,建立并严格落实安全保卫、值班值勤和安全检查制度,做好每日巡查记录及交接班记录,建立健全消防安全档案,做好各项安全检查记录。
4、不断加大文物保护力度。
一是编制文物保护规划和修缮方案。如万寿岩遗址于2002年编制了《万寿岩遗址保护规划》。国保单位、重要的涉台文物都编制了修缮方案。
二是加大经费投入力度。如大遗址万寿岩遗址、国保泰宁尚书第、安贞堡等都先后投入巨资进行维修。一些省级、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也得到了修复。
三是提升文物档次。福建土堡申报世遗预备名录。第七批省保申报成功31处,占第七批省保的七分之一强。同时,积极做好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申报工作。一些县(市)也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的基础上公布了一批县(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和文物保护点。
5、加强文物行政执法力度。
1、2009年5月,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南山遗址因各种原因,一承包户在南山遗址内经营娱乐场所,并建有违章建筑用于营利,严破坏了遗址的环境风貌。我办会同明溪县博物馆、稽查队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南山遗址进行执法检查,对其违法建设经营行为予以制止,同时做好对该承包户的宣传教育,有效阻止了保护范围内继续经营的违法行为。
2、2009年10月,三元区回瑶村一农户未经许可,擅自在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中村窑遗址内的保护范围的白水溪内用钩机挖土取石用于牟利。我办闻讯后立即前往现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福建省文物保护条例》予以制止,并下发《限期整改书》,同时,通知乡镇领导和当地村委共同做其宣传教育工作。事后,该农户对破坏的现场进行了恢复,保持了遗址的自然风貌的完整。
3、2009年11月,将乐大源乡派出所接群众举报,当地古墓常被人盗挖。我办闻讯后,会同将乐县博物馆对墓葬盗挖现场进行勘查,配合公安抓获盗墓分子,缴获了7件珍贵
文物,并对收缴的文物进行初步的鉴定。
三、存在的问题
1、文物保护宣传的力度不够。部分干部群众对文物保护的意识不到位,对珍贵的历史、文化艺术价值缺乏了解,重开发利用,忽视保护工作的问题依然存在。
2、城镇开发和文物保护的矛盾仍然比较突出。城市建设和新农村建设的力度加大,不少历史文化名城(街区、村镇)、古建筑、古遗址及风景名胜区整体风貌遭到破坏。部分领导对文物保护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主观上不够重视,存在发展经济是第一要务。
3、文物行政执法机构不健全。没有文物行政执法主体,即文物执法队伍。县级博物馆为业务指导部门,承担着繁重的业务工作(如近年“三普”、馆藏数据库等),无法承担行政执法职能。机构的不健全,致使文物执法普遍流于形式,无法真正落实。
4、文物行政执法力量薄弱。一是执法人员不够专业。执法人员往往身兼多职,且执法工作非主要工作,执法人员未经过系统的执法程序培训,在执法过程中,对法律程序不熟悉,存在主观臆断情况,造成执法程序的法律漏洞。二是信息获取较为滞后。信息的获取渠道较为单一,往往为案件已经发生多日,各种证据已经消失,方才知道。三是经费短缺、执法设备缺失,日常文物执法巡查难以真正展开。
四、建议
1、加强培训,提高执法能力。省里多举办文物执法培训班。
2、在文化体制改革的基础上,建立健全地方执法机构,特别是县级执法机构,配备熟悉文物知识的执法人员,落实执法经费,完善日常执法制度。
3、省文物局网站设立文物行政执法信息平台,公开一些各地的文物违法案例和文物执法情况,便于各地在文物执法过程中交流参考。
第三篇:文广局关于文物行政执法情况的自查报告
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
关于文物行政执法情况的自查报告
根据《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关于委托检查文物保护法贯彻实施情况的通知》要求,我局高度重视,对全区文物执法检查工作贯彻情况进行认真细致的检查,现就我区的文物执法情况汇报如下:
一、文物保护工作的基本情况、主要成绩和做法
(一)强化组织领导,完善文物保护工作机构。
区委、区政府十分重视文物管理工作,区委多次指示我们要打造好抗战文化、会馆文化、古镇文化、书院文化、红色文化五大工作任务,区政府成立了由分管区长任组长的区文物管理委员会,出台下发了《区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做好加强文物保护工作的通知》;要求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要做好文物保护工作; 2005年,区府专门出台下发《区文物保护单位巡视检查报告制度》和《区文物保护网络建设管理制度》,加强我区的文物保护管理工作力度,并每年在区财政拨款预算专项补助经费,用于我区15名基层文物保护管理员的聘请。同时,要求区文物主管部门与文物保护单位的使用单位或个人签订安全责任书,落实安全责任,强化工作措施,使文物保护更加得力。2009年,我区文物行政执法纳入到文化执法大队,我区文物保护管理和执法机构网络基本建立。
(二)文物执法队伍建设得以加强,文物安全得以保障 我区文化执法大队在现有编制基础上专门指定专人负责文物执法案件,组织队员认真学习《文物保护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掌握文物保护基础知识。并严格遵循文物行政执法程序,认真执行听证制度、调查取证与处罚决定分开制度;规范行政处罚决定、执行登记、备案工作;并结合实际情况细化,使其具有可操作性,从而有效保障各项执法工作正常运行。如2009年6月初查处区石镇村民在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大佛寺文物保护建设控制地擅自进行违章建筑,其行为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的规定,及时向相关领导报告,并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第十八条、第六十六条的规定,于2009年6月5日下达《责令改正通知书》,令其在2009年6月20日前整改完成。2009年1月10日下午6点,我区文化市场行政执法大队和区文物管理所合作,成功追回渝城建设工地出土文物(一对明代青花瓷器),确保了文物的安全。
(三)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全民文物保护意识
我区加大了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重庆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办法》(以下简称“ 两法一条列”)宣传力度,一是充分利用新闻媒体宣传,做到“广播有音、电视有影、报纸有字”。
建立了馆藏上级文物数据库,并在规划等部门配合下,完成了45处区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划定。更换保护标注牌72处,编辑《文物目录》、《地面文物画册》、《珍贵馆藏文物画册》等文物基础数据工具书,按照国家文物局最新档案要求,编制大佛寺、旧居专题档案,收集图纸680张、文字调查325544页。2009年,我区利用国家第四批扩大内需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总投资387万元,成功利用内学院旧址进行改建,建设文物库房,使我区多年无专业文物库房的状况得以改变。
(五)文物保护经费投入加大,文物保护维修成效显著 一是地面文物维修。“十一五”期间,共投入资金755万元,先后实施了白年堂、江中旧址、旧居、书院、大佛寺堡坎抢险治理等文物保护项目。二是考古勘探发掘。2007年,开展长江流域文物的考古调查,为国家大型基本建设工作奠定基础。完成了水利枢纽工程涉及范围内44个地面文物点、172处地下文物和1个古镇的文物考古调查。三是文物藏品修复。2008年7月,争取国家文物修复资金35万,对72件损毁十分严重的古字画和部分残损瓷器进行修复。
二、存在问题
虽然我区近几年来文物保护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组织机构得到了加强,事业发展前景看好,但城市建设与文物保护的矛盾、文物景点保护和利用的矛盾依然存在,特别是文物管理部门
文化执法大队的基础上建立文物执法机构,增加了任务和职责,但未增加人员和编制,因此,在文物行政执法过程中,区执法大队现有执法人员10人,由于缺乏专业知识和相应的文物保护技能,而文物管理所现有编制5人,也无法保证有专业技术力量协同文物执法工作,造成我区文物执法工作相对滞后。
(三)未能合理协调保护和利用的关系
部分地区在经济建设和对文物利用开发过程中,缺乏对文物保护的重视和认识,出现了较多的擅自将文物资源经营开发,简单的将文物变卖给私人等现象,造成了一些不必要的损失和文物损毁情况。如引进农业开发项目,抗战遗址群、客家会馆、川主庙、山寨文物资产变卖私人等,一方面使这些珍贵国家资源流失;一方面由于在资产变卖过程和开发中,未按《文物保护法》进行报批,未在变卖过程中对该文物资产的保护进行合同约束和说明,造成文物损毁破坏的隐患。
(四)文物建设损毁和文物盗窃案件有所抬头,文物执法困难重重
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我区基本建设过程中文物保护的问题日益突出,仅以今年为例,接群众举报的建设过程中拆除文物建筑的案例5个;古墓葬盗窃案3个。如:旧城改造古建筑保护问题;古桥损毁事件;古墓拆除;遗址被盗案件;墓石刻被盗案件等。由于多方面原因,部分案件虽进行了调查和处理,但都未完
加大对基层文物保护人员的业务技能培训力度,为文物保护工作的更好开展提供必要的专业技术支持和人才保障。
第四篇:南京市行政执法处罚案卷规则
南京市行政执法处罚案卷规则
一、基础规则
(一)作出行政处罚的主体合格。行政处罚必须由具有行政处罚权的行政机关或者法定授权组织在其法定职权范围内实施。受委托组织在委托权限范围内,以委托机关的名义作出。
(二)被处罚对象确认准确。被处罚对象是个人的不得错认成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被外罚对象名称使用全称,不得丢字或者错字,在法律文书中前后表述一致。
(三)违法事实认定清楚,证据确凿。基本事实与情节认定准确,有相关证据证明。
(四)适用法律正确。行政处罚适用的法律、法规、规章写明全称,引用条款准确。不得以法律、法规、规章以外的其他规范性文件作为依据。行政处罚适当,正确运用自由裁量权。
(五)程序合法。行政处罚符合《行政处罚法》规定的基本程序要求,主要包括:
1、先调查取证后作出处罚决定,时间顺序不得倒置;
2、作出行政处罚决定前,向当事人履行了告知义务并听取其陈述、申辩;
3、符合听证要求的履行了听证程序;
4、有法定前置程序的履行了该程序,如责令改正程序、重大行政处罚集体决定程序等;
5、行政处罚决定书送达符合法定方式;
6、符合其他法定程序。二、一般程序行政处罚案卷规则
(一)立案阶段
1、有当事人基本情况。包括单位名称和法定代表人姓名或个人姓名、地址(住址)等;
2、有案件来源。应注明案件来源于自查、举报、交办或移送等;
3、有案情记载;
4、有立案依据,应引用适用的法律、法规、规章全称,并注明具体条、款、项等;
5、有承办人和承办机构的意见和签名;
6、有行政机关负责人审批意见及签名;
7、有立案时间。包括申请立案和批准立案的时间。
(二)调查取证阶段
1、两名以上(含两名,下同)执法人员共同执法:案卷中有两名以上执法人员共同执法的文书记载,在卷内调查取证文书中有两名以上执法人员的签名。
2、检查或调查笔录:
(1)有检查或调查询问的时间;(2)有检查或调查询问所在具体地点;(3)有当事人或被询问人基本情况;
(4)有检查或询问笔录的完整内容。包括表明身份、出示证件的文书记载、说明执法依据、注明或询问违法事实节等;
(5)有检查人员或询问人员签名(或在格式文书中有人和记录人姓名的记载);(6)笔录有被检查人或被询问人签名。如当事人拒名,应有两名以上执法人员签名并予以说明;(7)调查笔录中有涂改之处,应有被调查人捺手印、或签名。
3、调取与保存证据:(1)注明被取证当事人;(2)有取证事由和依据;(3)有取证的具时间、地点;(4)有物品性状描述等;(5)有物品保存期限和地点;
(6)需登记保存的,应有领导审批记载;(7)有被取证的当事人签名或盖章;(8)有记载物品处理决定和处理结果的文书。
(三)告知权利阶段
1、告知和陈述申辩:
(1)在作出行政处罚之前的文书中应有告知当事人事实、处罚理由和依据及幅度的完整记载;
(2)在作出行政处罚之前的文书中应有告知当事人申辩权利或放弃此项权利的记载(以笔录形式反映告知内容的除外);(3)有明确的告知对象;
(4)有告知时间。以文书形式告知的,告知时间以当事人在该文书的送达回执上签署的日期为告知时间;
(5)告知文书有行政机关的名称及印章。
2、听证程序:
(1)法律规定应当告知当事人听证权利的,有告知听证权利的文书和相应的送达回执;(2)因当事人放弃听证权利而未举行听证的,应有书面记载;
(3)听证通知书内容规范。包括当事人情况、告知权利事项、听证时间、听证地点、听证主持人、告知当事人申请回避权、行政机关名称及印章和通知时间等;(4)听证笔录制作规范。包括有听证时间、听证地点、听证内容、听证主持人签名、听证记录人签名、当事人或代理人签名等;
(5)听证报告内容规范。包括有案由和案情介绍、听证情况简介、报告形成时间等。
(四)审查决定阶段
1、按行政处罚的法定程序或本部门内部规定的程序应进行审批的,履行了该审批程序。有案件审批表,包括:案件来源的简介、被处罚人的基本情况、违法事实和证据、处罚的依据、承办人和承办机构的意见及签名、行政机关负责人的批准意见及签名。
2、集体讨论的重大行政处罚案件,有集体讨论案件的记录,记录内容包括:讨论时间、地点、主持人、记录人、讨论内容、讨论结果及参加入签名等。
3、应当报上级机关批准的行政处罚有报批文书,并有上级机关意见及印章。报批文书应包括报送机关全称、案由和案情陈述、处理建议、报送时间、上级机关意见及批复时间等。
4、作出行政处罚决定。行政处罚决定书载明下列内容:(1)当事人姓名或者名称、地址(住址);(2)违反法律、法规或者规章的事实和证据;(3)行政处罚的种类和依据;
(4)行政处罚的履行方式和期限;实行罚缴分离的,应告知当事人罚款缴付的指定银行的名称、地址等,并告知逾期缴纳罚款加处每日3%罚款的规定;(5)不服行政处罚决定,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的途径和期限;(6)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行政机关名称和印章;
(7)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日期。依法经上级机关批准或者决定的行政处罚决定,应当在行政处罚决定书中记载。
(五)送达执行阶段
1、送达文书规范。直接送达的包括有送达地点、送达时间、被送达人或见证人签名、送达人签名;其他方式送达的,应符合法定程序并在案卷中有相应的记载;
2、给予罚款处罚的应有财政部门监制的票据;
3、没收财物的应有财政部门监制的票据和物品清单;
4、结案报告规范。包括有送达情况、执行情况及其结果、承办人意见及签名、行政机关负责人意见及签名、结案日期等。
(六)案卷符合档案规范
1、一案一卷;
2、使用统一规范的案卷封面;
3、卷内目录和备考表填写规范;
4、卷内材料排列有序。原则上按办案过程顺序排列文书,也可将处罚决定书和结案报告放在卷首;
5、卷内材料有页号;
6、装订整齐无金属物;
7、纸张无破损、大小规格统一;
8、卷内文字应当使用钢笔、签字笔或毛笔,当事人提供的材料使用铅笔或圆珠笔的,入卷前应予复印。
三、简易程序行政处罚决定规则
简易程序行政处罚是指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第三十三条规定,在违法事实确凿并有法定依据的前提下,对公民当场处以五十元以下,对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当场处以一千元以下罚款或警告的行政处罚。
1、处罚决定书有预定格式、编有号码;
2、有当事人姓名或单位名称、地址(住址);
3、有违法行为的具体时间、地点;
4、有违法行为的事项和证据;
5、有警告或罚款金额内容;
6、有行政处罚的依据;
7、有行政处罚的履行方式和期限;实行罚缴分离的,应告知当事人罚款缴付的指定银行的名称、地址等,并告知逾期缴纳罚款有加处罚款的规定;
8、有告知当事人如不服行政处罚决定,可以申请行政复议或提起行政诉讼的途径和期限;
9、有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行政机关的名称和印章;
10、有当场实施处罚的执法人员的执法证件号码及签名或盖章;
11、有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日期;
12、当场执行处罚的要有备注。
附件一: 行政处罚案卷归档材料顺序
1、卷内目录
2、行政处罚决定书(或处理结果)
3、行政处罚决定书的送达回证以下按时间顺序排列:
4、执法案件立案审批表
5、笔录(现场笔录、调查笔录、勘验笔录、阅卷笔录、告知笔录等按时间顺序排列)
6、评议材料(案件复杂、罚款额大的要求有)
7、陈述、申辩告知书或者听证告知书与听证通知书(够条件听证的案件必须有)
8、听证笔录(按时间顺序)
9、听证报告
10、举报材料及巡查登记表
11、违法单位法人证明材料复印件(营业执照复印件)
12、违法证据:行政执法机关调查取证收集的其他与案件相关的证据材料
13、罚款收据(或责令改正通知书)
14、违法单位整改情况
15、结案审批表
16、备考表
附件二: 公民、法人、其他组织界定标准
(一)根据民法通则的规定,除自然人外,个体工商户农村承包经营户也属于自然人的范畴,实施行政处罚时以“公民”对待。
(二)根据民法通则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41条、第42条规定及有关法律的规定,依法登记、领取法人营业执照的组织为法人。注意以下情况:
1、法人非依法设立的分支机构,或虽依法设立,但没有领取营业执照的,以设立该分支机构的法人为被罚人。
2、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工作人员的职务行为或者授权行为违反行政管理秩序时,该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为被处罚人。
(三)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40条规定:“其他组织是指合法成立,有一定组织机构和财产,但又不具备法人资格的组织,包括:
1、依法登记领取营业执照的私营独资企业。
2、依法登记领取营业执照的个人合伙企业。
3、依法登记领取营业执照的合伙型联营企业。
4、依法登记领取我国营业执照的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外资企业。根据《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的规定,中外合作者可以共同举办具有中国法人资格的合作企业,也可以举办不具有中国法人资格的合作企业。《外资企业法》规定,外资企业可以是有限责任公司,也可以为其他责任形式。
5、经民政部门核准登记领取社会团体登记证,但不具备法人资格的社会团体。
6、法人依法设立并领取营业执照的分支机构。
7、中国人民银行各专业银行设在各地的分支机构。
8、中国人民保险公司设在各地的分支机构。
9、经核准登记领取营业执照的乡镇、街道、村办企业。
10、符合本条规定的其他组织。
第五篇:行政执法工作总结
鲁甸县交通局
路政行政执法工作总结
今年以来我们路政大队的全体执法人员始终坚持依法行政,文明执法,认真贯彻落实上级交通部门关于依法行政工作的文件精神,以构建和谐、高效、便民的交通执法环境为主线,以“奉献人民、服务社会”的工作宗旨为出发点,围绕依法治交工作,塑造交通行政执法“公平、公正、公开、严格执法、热情服务”的交通管理形象为目标,大力开展交通行政执法的各项工作,强化全体执法人员规范执法意识,全力推进交通行业依法行政工作水平,使我县交通管理工作扎实有效的开展,现将自查情况汇报如下。
一、建立健全依法行政工作机构,确保执法工作顺利开展。我们路政大队为了加强依法行政领导工作,制定并健全交通执法责任制,将执法责任层层分解,落实到人,进一步增强了执法人员的责任感,同时还建立了执法评议考核和奖惩制度,提高了依法管理的水平。此外,我们还认真做好交通行政执法监督管理工作,完善监督制度,首先加强内部监督,制定了交通行政执法责任追究制度。建立健全行政执法监督机制;其次,重视社会监督工作,设置举报电话等措施。建立了执法公示制度,广泛接受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的监督,使执法工作公正、公开、透明化,使交通行政执法逐步走向规范化,确保了交通行政执法工作顺利开展。
二、加强交通行政执法人员素质教育,不断提高依法行政工作水平。
按照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强化执法教育培训。我们始终把培养思想正、作风硬、业务精、纪律严的执法队伍建设作为第一要务,提高执法人员的整体素质,确保规范执法。为提高执法人员的执法能力,防止执法过错的发生,多次组织执法人员进行法规知识的学习和执法技能培训,并在适当时间内,统一组织执法人员培训学习《公路法》、《云南省路政管理条例》、《公路安全保护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通过学习培训,执法人员的文化知识水平,政策、法规水平、执法人员的素质能力逐步得到了提高,能够更好地运用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执法。
三、严格依法行政,加强执法管理,确保文明执法,规范执法。
在日常执法工作中,我们将“执政为民,执法为民”的理念贯穿始终,严格贯彻执行《公路法》、《行政许可法》、《行政处罚法》、《行政复议法》、《公路安全保护条例》、《交通行政处罚程序规定》、《云南省路政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全体执法人员都能将维护和实现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体现在执法的各个方面,做到了严格执法、文明执法、规范执法。一是制定执法工作准则,根据有关文件要求,结合执法工作的特殊性,以及执法工作现实的需要,制定了交通行政执法守则。对执法范围、执法人员职责、执法行为等事项都作出了明确的规定。二是对路
检路查的执法程序,执法用语、执法忌语进行规范,实行“一敬礼、二问好、三亮证、四检查、五教育、六执罚”的执法程序。以规范执法行为,维护市场秩序、运输环境,保护合法权益。三是对执法人员形象进行规范。在执法中,执法人员必须规范着装、佩证上岗、行为文明、用语文明、服务热情。在机关实行首问负责制,广泛开展微笑服务,树立文明执法新形象。四是规范法律文书制作。我大队根据新文书制作的要求实行了法律文书由专人填写制作,做到专人专管,规范整齐。简易程序制作达到熟练化,一般程序制作达到规范化。既确保了文书制作质量,又避免了因文书不规范造成对当事人的侵权。五是进一步完善执法制度。除制定了执法责任制、公示制、监督制、责任追究制、执法工作守则等一系列制度外,为了规范执法工作,净化执法环境,纯洁执法队伍,还制定了三条禁令,严禁越权执法;严禁为非法经营者说情,自觉抵制说情风;严禁利用职务之便谋取不正当利益。
四、广泛开展行政执法宣传教育活动,增强广大群众法律意识,促进依法行政工作顺利进行。
为了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工作的深入,持久的开展,建设法制政府实现依法治交的目标。按照上级交通部门和县委县政府的指示要求,结合本大队执法工作的现实情况,制定了依法行政工作规划。加强法制工作的宣传教育,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法制宣传活动。一是组织各单位参加每年“12.4”法制宣传日、宣传教育活动。二是定期不定期结合各项专项治理活动,组装宣传车辆、悬
挂横幅、散发宣传资料,深入县城和各乡镇、集市进行宣传。组装宣传车辆10多次,散发宣传资料3.35万多份。三是利用各单位宣传栏,制作宣传固定板面,并设立法制宣传咨询点,解答群众咨询的有关法律法规条文。通过宣传活动的广泛开展和普法计划的实施,使交通法律法规逐步深入人心,形成强大的交通行政执法舆论氛围。
我大队依法行政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交通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在局党政领导的高度重视下,通过大队全体执法人员的共同努力,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还需继续努力。我们要以此次交通行政执法自查工作为契机,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进一步端正执法指导思想,严格规范执法行为,提高执法水平,进一步贯彻落实执法责任制,认真履行法定职责,以人为本,依法行政,为促进鲁甸交通局路政大队路政工作又好又快发展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