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的思考

时间:2019-05-12 19:01:1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的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的思考》。

第一篇: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的思考

摘要:加强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搞好农技推广服务,是国家支持保护农业的一项长期重要政策。当前,着力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必须加强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加快推进农技推广服务体系改革创新,为农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农村社会经济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

关键词: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科技建设。

农技推广服务体系主要包括动植物新品种和农业、农机等新技术的示范与推广,重大动物疫病的免疫预防和植物重大病虫害的预防扑灭,机械化防汛抗灾、排涝抢险,森林火警火灾预报和森林防火,贯彻实施农业标准,农业资源、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业投入品使用监测,农机安全监理,农业公共信息服务,农民的公共培训教育等对一些关系国计民生、知识产权难以保护或物化的技术推广等服务界定为乡镇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职能机构。

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推进乡镇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分类改革,为发展农业、繁荣农村、富裕农民提供可靠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本文以山东省济宁市嘉祥县为例对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情况进行探讨,以期求得进一步加强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发展的建议与对策。

一、基本情况。

近几年,嘉祥县不断加大科技推广普及的力度和深度,通过大力实施万名农民培训、阳光培训、绿色证书等农民培训工程,开展科技特派员创业、科技三下乡等科教服务活动,农民科技意识明显增强,科学素质和文化水平提高,有力促进了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突出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农业结构调整初见成效,农业生产区域化布局基本形成。按照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发展思路,全县各级大力发展特色优势农业产业,初步形成了如梁宝寺、大张楼镇速生丰产林、木材加工,满硐、孟姑集、马村、嘉祥镇大蒜种植,纸坊镇种鸭繁育、优质林果等各具特色的生产加工基地,构建了我县农业产业新格局。

2、产业化经营初具规模,市场化体系初步建立。全县进行农产品生产、加工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有199家,其中省、市级龙头企业13家,合作经济组织248个。龙头企业和各类经济组织围绕优势特色产业,瞄准市场搞好农产品深加工,围绕加工促生产,拉长了产业链,带动能力不断增强,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不断提高。大张楼镇发展速生丰产林2.8万亩,带动木材加工企业20余家,旋皮机240余台,林业收入占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8;纸坊镇宏祥牧业固定资产投资2027万元,年繁育肉鸭、肉鸡种苗260万只,带动农户3500户,农户增加收入7000万元。

3、农技推广体系逐步完善,服务能力不断增强。各乡镇从事农业技术推广的人员多数具有初级以上职称,其中高级职称9人,中级职称70人;学历层次也大都在中专以上,其中大专以上的139人。广大农技人员在推广先进适用农业新技术和新品种、开展农业技术服务、提高农民素质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存在的问题。

嘉祥县农技推广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受农民意识及其它客观原因的制约,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

1、农民思想观念落后,整体素质不高。部分农民小农意识严重,存在以下几种心理:一是求稳怕乱的农本心理,就是认为种庄稼、种粮食是本分,结构调整风险大,不如种粮食稳;二是直观务实的从众心理,别人种什么他就种什么,不敢采用新技术、新品种,看到别人成功后才模仿采用;三是盲目求快的过急心理,对新东西敢于大胆尝试,但一失败就放弃,比如今年收获的农产品价格一降低,下一年农户就不种了,经不起市场条件下价格波动的冲击。四是小而全的自给心理,在自家地里种上西红柿、黄瓜、茄子、辣椒、白菜等多种蔬菜,只是为自家生活方便,主导产品无规模,特色产品无优势。还有极少数村民不讲诚信,企业与村民签了订单,收获的农产品不卖给该企业,影响了农企合作关系,制约了自身发展。

3、农技推广资金来源渠道少,缺乏有效保障机制。随着农村各项改革日益深入,农技推广部门逐步走向企业化、市场化、社会化,不再享有财政经费,难以承担技术推行服务的公益性职能。当前除了各级对农业的政策性资金外,基本上没有任何资金可用于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农技推行体系建设、服务条件亟待改善,迫切需要资金支持。

4、农技推广力量薄弱,农技人员知识老化。近几年专职从事农技推广的工作人员逐渐减少,目前各乡镇农技人员有部分被抽调去从事包村、招商等其他工作,常年专职从事农技推广的工作人员严重不足。现有的乡镇农技人员多数仅仅掌握所学专业知识,只会简单的农业适用技术指导,缺乏市场预测、行情分析及经营管理指导能力,而且接受再教育、再培训的机会少,知识老化,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和现代发展要求。

5、人均占有土地少且分散,制约现代农业发展。当前农村土地较少,人均不足一亩地,发展种植、养殖调地很困难,有的地方甚至每亩1000元租金还租不到地,想规模发展必须拿出专门人员负责协调土地。一家一户的小规模生产增大了生产成本和交易费用,制约了农业机械化专业化的普及,也限制了先进农业技术的推广和使用。

三、建议与对策。

1、加大农民培训力度,培育造就新型农民。

三要拓展培训范围,突出培训重点。着力培养农村致富带头人、农民技术员、骨干农民、农民企业家和能工巧匠队伍,使他们成为带领农民共同致富的骨干力量,带动一方百姓,搞活一片经济。

四要尊重农民意愿,拓宽培训内容。要根据时令季节,开展配方施肥、合理用药、秸秆还田等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提高农业生产科技水平;要继续大力实施阳光培训工程,开展农民技能培训,扩大阳光工程的培训规模,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

2、加强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稳定农技推广队伍。加强对农技人员的使用管理,县乡农技人员必须在其位、尽其职,扑下身子,真抓实干,工作业绩与工资、职称评定直接挂钩;对长期工作在一线的农技人员给予一定补贴,确保他们在农村蹲得住、留得下。大力推行农技人员继续教育制度,建立农技培训专项资金,每年对现有从事公益服务的农技人员进行分层次、多内容的继续再教育,定期送到济宁农校、山东农业大学等农业院校学习,拓宽他们的知识面,使其成为基层农技推广带头人。加强农技推广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推广条件,应下拨适当的经费,帮助基层农技推广部门添置必要的仪器设备和办公设施,不断提高农技推广的现代化水平,使农技人员办公有场地、工作有设备。

3、加强科技示范推广,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积极鼓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与科研部门、大专院校联合开展科研攻关,开展科企合作,发展农科教示范企业。鼓励农技人员领办、创办各类农业技术示范园,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引导农民依靠科技脱贫致富。引进的农业新品种、新技术先在科技示范园区试种试验,成功后再向农户推广,探索一条引进、试验、繁育、示范、推广、加工为一体的农业产业化经营路子。重点抓好科技示范户的选拔培养,每个村选拔5-8个乐于接受新事物的创新者作为科技示范户,带动更多的群众应用新技术、新品种,提高农业科技的转化率和入户率。

4、建立农村科技服务平台,提升科技服务能力。继续坚持完善科技特派员制度,实施千名干部包户富民促调整工程,选派科技人员到村、到户、到企业,促进科技与经济直接融合。县乡技术人员成立科技服务队,村级成立由科技村主任为组长的科技服务组,围绕主导产业,通过分层次举办农业技术培训班、开通农科热线、深入田间地头进行指导服务。指导农民创办各类合作经济组织,规范合作经济组织运营,切实发挥服务功能,提高农民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能力。

5、健全农业信息系统,提高农村信息化水平。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实施村村通有线电视,大力推进村村通宽带,设立科技服务热线,为广大农民提供及时、有效、可靠的技术、政策和市场等信息服务。利用现有的有线电视、农村党员远程教育等资源,定期组织党员干部、科技示范户、村民代表、青年人收听收看农业科技节目,搭建科技信息共享服务平台,推进农村生产信息化,提高农民开拓市场的能力。

6、发挥政府职能,加大扶持力度。发挥政府指导、引导职能,尊重农民意愿进行农业结构调整,减少农业结构调整的盲目性。对大力号召发展的优势特色农产品,借鉴粮食直补的做法制定优惠政策,给予生产者一定的补贴,调动农民调整结构的积极性。对长期工作在一线的农技人员、科技特派员、乡村人才给予一定补贴,在提拔重用、职称评聘、工资待遇等方面给予倾斜,通过引进激励机制、强化内部管理来调动农技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稳定农技推广队伍。建立多元化科技投入体系,安排专项科技经费,用于农业科技示范、推广和科技示范园区建设。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贷款担保和农户小额贷款机制,加强银企、农企联合,切实解决企业、农民贷款难的问题,解决好资金制约这一难题,确保科教兴村计划顺利进行,并取得明显成效。

第二篇:有关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的思考

有关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的思考

更新时间 2009-9-8 19:37:21 打印此文 点击数 36

2摘要:加强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搞好农技推广服务,是国家支持保护农业的一项长期重要政策。当前,着力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必须加强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加快推进农技推广服务体系改革创新,为农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农村社会经济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

关键词: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科技建设。

农技推广服务体系主要包括动植物新品种和农业、农机等新技术的示范与推广,重大动物疫病的免疫预防和植物重大病虫害的预防扑灭,机械化防汛抗灾、排涝抢险,森林火警火灾预报和森林防火,贯彻实施农业标准,农业资源、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业投入品使用监测,农机安全监理,农业公共信息服务,农民的公共培训教育等对一些关系国计民生、知识产权难以保护或物化的技术推广等服务界定为乡镇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职能机构。

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推进乡镇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分类改革,为发展农业、繁荣农村、富裕农民提供可靠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本文以山东省济宁市嘉祥县为例对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情况进行探讨,以期求得进一步加强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发展的建议与对策。

一、基本情况。

近几年,嘉祥县不断加大科技推广普及的力度和深度,通过大力实施“万名农民培训”、“阳光培训”、“绿色证书”等农民培训工程,开展科技特派员创业、“科技三下乡”等科教服务活动,农民科技意识明显增强,科学素质和文化水平提高,有力促进了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突出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农业结构调整初见成效,农业生产区域化布局基本形成。按照“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发展思路,全县各级大力发展特色优势农业产业,初步形成了如梁宝寺、大张楼镇速生丰产林、木材加工,满硐、孟姑集、马村、嘉祥镇大蒜种植,纸坊镇种鸭繁育、优质林果等各具特色的生产加工基地,构建了我县农业产业新格局。

2、产业化经营初具规模,市场化体系初步建立。全县进行农产品生产、加工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有199家,其中省、市级龙头企业13家,合作经济组织248个。龙头企业和各类经济组织围绕优势特色产业,瞄准市场搞好农产品深加工,围绕加工促生产,拉长了产业链,带动能力不断增强,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不断提高。大张楼镇发展速生丰产林2.8万亩,带动木材加工企业20余家,旋皮机240余台,林业收入占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8%;纸坊镇宏祥牧业固定资产投资2027万元,年繁育肉鸭、肉鸡种苗260万只,带动农户3500户,农户增加收入7000万元。

3、农技推广体系逐步完善,服务能力不断增强。各乡镇从事农业技术推广的人员多数具有初级以上职称,其中高级职称9人,中级职称70人;学历层次也大都在中专以上,其中大专以上的139人。广大农技人员在推广先进适用农业新技术和新品种、开展农业技术服务、提高农民素质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4、信息网络逐步完善,农情传达逐步畅通。有线电视、移动电话、宽带等进村入户,部分乡镇、村建立了农业信息服务站,培训了信息员,健全了规章制度,通过网络发布农产品供求信

息,最大限度的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信息服务。

二、存在的问题。

嘉祥县农技推广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受农民意识及其它客观原因的制约,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

1、农民思想观念落后,整体素质不高。部分农民小农意识严重,存在以下几种心理:一是求稳怕乱的农本心理,就是认为种庄稼、种粮食是本分,结构调整风险大,不如种粮食稳;二是直观务实的从众心理,别人种什么他就种什么,不敢采用新技术、新品种,看到别人成功后才模仿采用;三是盲目求快的过急心理,对新东西敢于大胆尝试,但一失败就放弃,比如今年收获的农产品价格一降低,下一年农户就不种了,经不起市场条件下价格波动的冲击。四是小而全的自给心理,在自家地里种上西红柿、黄瓜、茄子、辣椒、白菜等多种蔬菜,只是为自家生活方便,主导产品无规模,特色产品无优势。还有极少数村民不讲诚信,企业与村民签了订单,收获的农产品不卖给该企业,影响了农企合作关系,制约了自身发展。

2、农民获取知识途径少,农业技术含量低。一是培训力量不足。我县县级农技培训机构主要有县职业中专和农业系统有关部门,乡级农技人员仅有部分从事农业技术推广,而且农技人员浮在机关上的多,兴办基地、深入一线与老百姓面对面指导的少,影响了培训工作的开展。二是培训内容模式单一。农民培训通常采取举办培训班、赶科技大集、咨询解答、散发资料等形式,模式单一,农民不易接受,尤其是近几年农村青壮年劳力大多外出打工,在家务农人员年龄老化,这些人的商品观念、信息观念、政策观念、科技观念都比较差,技术接受能力低,对这些人讲技术难懂,发资料难看,教操作难会,先进适用的技术难以得到及时的推广和普及。有些培训内容往往只注重单环节的技术指导和技术培训,不能够与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的社会化服务有机的结合起来,造成了部分农民只讲相信科学,而实际上不付诸于行动;还有的培训不结合当地实际,盲目照搬引进外地经验,解决不了生产中的具体问题,影响了群众学技术的积极性。三是培训设施落后。一些先进的教学方式和设备还不普及,特别是村一级,农民没有长期的学习资料和固定的技术培训场所。全县714个行政村,文化大院仅有110处,极少数村建设了农村书屋,微机网络没有普及,部分村远程教育配备的微机放在村干部家中,不能充分发挥应有作用,大范围开展声像教育很困难,科技培训教育跟不上农业生产的需要。由于培训不能适应农民需求,农民获取知识途径少,很多新技术、新信息棚架在县、乡,不能落实进村到户,科技成果转化率、入户率低,农业生产中还存在很多亟需解决的技术问题。农村能经营、懂技术、会管理的人才偏少,很多农民“盼致富,无思路;想致富,无技术;求致富,无门路”。

3、农技推广资金来源渠道少,缺乏有效保障机制。随着农村各项改革日益深入,农技推广部门逐步走向企业化、市场化、社会化,不再享有财政经费,难以承担技术推行服务的公益性职能。当前除了各级对农业的政策性资金外,基本上没有任何资金可用于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农技推行体系建设、服务条件亟待改善,迫切需要资金支持。

4、农技推广力量薄弱,农技人员知识老化。近几年专职从事农技推广的工作人员逐渐减少,目前各乡镇农技人员有部分被抽调去从事包村、招商等其他工作,常年专职从事农技推广的工作人员严重不足。现有的乡镇农技人员多数仅仅掌握所学专业知识,只会简单的农业适用技术指导,缺乏市场预测、行情分析及经营管理指导能力,而且接受再教育、再培训的机会少,知识老化,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和现代发展要求。

5、人均占有土地少且分散,制约现代农业发展。当前农村土地较少,人均不足一亩地,发展种植、养殖调地很困难,有的地方甚至每亩1000元租金还租不到地,想规模发展必须拿出专门人员负责协调土地。一家一户的小规模生产增大了生产成本和交易费用,制约了农业机械化专业化的普及,也限制了先进农业技术的推广和使用。

三、建议与对策。

1、加大农民培训力度,培育造就新型农民。

一要进一步整合优化现有农民教育培训资源,建立政府组织、农业部门主导、农科教结合、社会广泛参与、资源合理配置的农民教育培训网络。充分发挥县职业中专、县农广校、村文化大院等在农村成人职业教育中主渠道作用,动员和支持各类科研机构和有培训能力的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农民培训,形成良好的培训氛围,促进农村成人职业教育稳步有序发展。

二要创新推广理念,改进推广方法。充分利用报纸、广播、电视、文艺演出、科技宣传等各种形式和载体,加快先进文化在农村的传播速度,扩大先进文化在农村的覆盖范围。利用远程教育等网络资源覆盖面广的优势,直观、快捷地向广大农民提供技术、信息、培训等服务。成立科教放映队,针对不同时令、不同农作物,有针对性的选择科教宣传片到村进行播放。

三要拓展培训范围,突出培训重点。着力培养农村致富带头人、农民技术员、骨干农民、农民企业家和能工巧匠队伍,使他们成为带领农民共同致富的骨干力量,带动一方百姓,搞活一片经济。

四要尊重农民意愿,拓宽培训内容。要根据时令季节,开展配方施肥、合理用药、秸秆还田等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提高农业生产科技水平;要继续大力实施阳光培训工程,开展农民技能培训,扩大阳光工程的培训规模,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

2、加强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稳定农技推广队伍。加强对农技人员的使用管理,县乡农技人员必须在其位、尽其职,扑下身子,真抓实干,工作业绩与工资、职称评定直接挂钩;对长期工作在一线的农技人员给予一定补贴,确保他们在农村蹲得住、留得下。大力推行农技人员继续教育制度,建立农技培训专项资金,每年对现有从事公益服务的农技人员进行分层次、多内容的继续再教育,定期送到济宁农校、山东农业大学等农业院校学习,拓宽他们的知识面,使其成为基层农技推广带头人。加强农技推广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推广条件,应下拨适当的经费,帮助基层农技推广部门添置必要的仪器设备和办公设施,不断提高农技推广的现代化水平,使农技人员办公有场地、工作有设备。

3、加强科技示范推广,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积极鼓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与科研部门、大专院校联合开展科研攻关,开展科企合作,发展农科教示范企业。鼓励农技人员领办、创办各类农业技术示范园,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引导农民依靠科技脱贫致富。引进的农业新品种、新技术先在科技示范园区试种试验,成功后再向农户推广,探索一条引进、试验、繁育、示范、推广、加工为一体的农业产业化经营路子。重点抓好科技示范户的选拔培养,每个村选拔5-8个乐于接受新事物的创新者作为科技示范户,带动更多的群众应用新技术、新品种,提高农业科技的转化率和入户率。

4、建立农村科技服务平台,提升科技服务能力。继续坚持完善科技特派员制度,实施千名干部包户富民促调整工程,选派科技人员到村、到户、到企业,促进科技与经济直接融合。县乡技术人员成立科技服务队,村级成立由科技村主任为组长的科技服务组,围绕主导产业,通过分层次举办农业技术培训班、开通农科热线、深入田间地头进行指导服务。指导农民创办各类合作经济组织,规范合作经济组织运营,切实发挥服务功能,提高农民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能力。

5、健全农业信息系统,提高农村信息化水平。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实施村村通有线电视,大力推进村村通宽带,设立科技服务热线,为广大农民提供及时、有效、可靠的技术、政策和市场等信息服务。利用现有的有线电视、农村党员远程教育等资源,定期组织党员干部、科技示范户、村民代表、青年人收听收看农业科技节目,搭建科技信息共享服务平台,推进农村生产信息化,提高农民开拓市场的能力。

6、发挥政府职能,加大扶持力度。发挥政府指导、引导职能,尊重农民意愿进行农业结构

调整,减少农业结构调整的盲目性。对大力号召发展的优势特色农产品,借鉴粮食直补的做法制定优惠政策,给予生产者一定的补贴,调动农民调整结构的积极性。对长期工作在一线的农技人员、科技特派员、乡村人才给予一定补贴,在提拔重用、职称评聘、工资待遇等方面给予倾斜,通过引进激励机制、强化内部管理来调动农技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稳定农技推广队伍。建立多元化科技投入体系,安排专项科技经费,用于农业科技示范、推广和科技示范园区建设。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贷款担保和农户小额贷款机制,加强银企、农企联合,切实解决企业、农民贷款难的问题,解决好资金制约这一难题,确保“科教兴村”计划顺利进行,并取得明显成效。

第三篇:对乡镇农技推广服务体系改革的思考

对乡镇农技推广服务体系改革的思考

——以郴州市为例 朱诗慧

摘要:农技推广服务体系是科技兴农的依托,多年来,乡镇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存在着诸多问题,势必影响我国农技推广服务工作。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乡镇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推进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改革,为发展农业、繁荣农村、富裕农民提供可靠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本文试以郴州市为例,结合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谈谈对乡镇农技推广服务体系的改革。

关键词:乡镇;农技推广;服务体系;改革

建国以来,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事业在促进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乡镇农技推广服务组织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大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繁荣作出了重要贡献,特别是基层公益性农技推广体系在农业发展的各个时期,都起到了重要甚至关键性作用。

1.乡镇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

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特别是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技推广服务的对象、内容、方式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目前,基层主要是乡镇农技推广服务体系普遍存在队伍不稳、机制不活、条件不佳、待遇不高的突出问题,不少乡镇农技推广服务体系陷入了 “线断、网破、人散”的局面。

1.1 机制不活。通过对郴州市的调查发现,全市乡镇农技服务机构现有两种管理体制,一种是全权由乡镇政府管理:大部分乡镇因财力有限而把农技人员当成包袱,对农技服务机构实行自收自支,农技人员为求生计常年忙于农资经营活动或外出务工,农技服务机构名存实亡,根本无法履行公益职能。另一种是人、财、物、事归乡镇管理,县级业务主管部门在业务上进行指导:农技人员工作完全听从于乡镇政府,有的甚至常年担负乡政府的行政事务中心工作,基本没有开展农技推广服务工作,只能应付式印点技术资料、出出宣传栏为当地提供农技服务,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职能难以得到完全履行。这两种管理体制严重阻碍了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服务职能的履行。

1.2 队伍不稳。以郴州市为例,全市乡镇农技推广服务机构,始建于1955年,现有乡镇农技推广员1100余人,因各种原因时建时撤。2002年乡镇机构改革后,乡镇农技服务机构被逐步 “脱钩、断奶”,甚至被整体分流,乡镇农技推广服务体系陷入瘫痪或半瘫痪状态。

1.3 待遇不高。多年来,乡镇农技推广服务机构的办公经费、事业经费基本上没有纳入财政预算,除部分实行定额补贴编内人员每人每年有2000至5000元不等的人头经费外,没有其他经费保障。大部分乡镇农技人员长期处于“工资无着落、生计难维持、养老无保障”的艰难处境。有些人员于是靠自行经营农资补贴生计,有一批农业大中专院校毕业的年轻技术员,因没有经济基础、人面又不熟,搞农资经营服务毫无优势,只好放弃农技服务外出打工。

1.4 条件不佳。乡镇农技服务机构历经几次改革,其资产被平调、挪用、变卖,严重流失。绝大多数乡镇农技推广服务站没有办公站房。目前,大部分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人员是“用眼看、用手摸、用腿跑、用嘴讲”开展技术服务,基本没有现代仪器装备和必要的交通工具,服务手段相当落后。另外,缺乏试验示范基地。目前郴州全市只有9个乡镇站有少量的试验示范基地。

2.乡镇农技推广服务体系改革的建议

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第三部分“提升农业技术推广能力,大力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第11条指出:强化基层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充分发挥各级农技推广机构的作用,着力增强基层农技推广服务能力,推动家庭经营向采用先进科技和生产

手段的方向转变。普遍健全乡镇或区域性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等公共服务机构,明确公益性定位,根据产业发展实际设立公共服务岗位。进一步完善乡镇农业公共服务机构管理体制,加强对农技推广工作的管理和指导。切实改善基层农技推广工作条件,按种养规模和服务绩效安排推广工作经费。2012年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项目基本覆盖农业县(市、区、场)、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条件建设项目覆盖全部乡镇。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的出台,为加强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的改革指明了方向,也增强了县级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主管部门改革的信心。

2.1 理顺管理体制。改革乡镇农技服务机构管理体制,进一步明确农技推广服务体系的公益性定位,强化基层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建议将乡镇农技服务机构定性为公益性事业单位,人财物由县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统一管理,从乡镇农技推广服务机构分离出去的经营性职能,与乡镇农技推广服务机构完全脱钩,走市场化发展路子,公益性与经营性必须彻底分开。改革后,明确乡镇农技推广服务机构主要承担农技农机技术推广服务、畜牧水产技术推广服务、农产品质量监管服务等公共服务职能。

2.2 加强队伍建设。进一步明确政府扶持,稳定从事公益性工作的农技人员队伍,保证公益性工作的开展。乡镇农技服务机构定性为公益性事业单位后,按当地农业人口、耕地面积、粮食产量等因素对乡镇农技服务机构实行定编定岗。按编制数确定岗位,实行公开招考、竞争上岗,全员聘用。制定一个聘用期,聘用期满后,可以续聘,也可以解聘,以建立竞争流动机制,促进人员结构的优化和知识更新。服务机构原有人员落聘者可采取买断工龄、提前退休、自谋职业等方式分流处理。要逐步为服务机构输送新鲜血液,逢进必考,公开招收农技专业的大学生充实队伍。县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统一调配服务机构人员,适时交流,建立了一支新型的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队伍。

2.3 提高职工待遇。建议改革后的乡镇农技推广服务机构职工,为全额事业编制,列入财政预算,实行财政全额供养,实现在岗人员工资收入与基层事业单位水平相衔接,以确保农技推广服务人员的福利待遇,解除农技推广服务机构人员的后顾之忧。

2.4 改善工作条件。加快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乡镇农技推广服务机构要达到“五有”标准,即有较好的办公场所、有齐全的办公设备、有先进的技术服务手段、有一处较好的培训场所、有一定规模的试验示范基地,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条件建设项目要覆盖全部乡镇。要拨付一定工作经费以确保乡镇农技推广服务机构正常运转。

3.结语

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坚持科教兴农战略,把农业科技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下决心突破体制机制障碍,大幅度增加农业科技投入,推动农业科技跨越发展,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繁荣注入强劲动力。”特别是 “大幅度增加农业科技投入”这11个字,可谓字字千金。农技推广归根到底属于政府行为,离不开政府扶持,包括政策倾斜、资金投入和制度保护。

“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乡镇农技推广服务体系的改革将有利于乡镇农技人员队伍的稳定,有利于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加强和改进乡镇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推进乡镇农技推广服务体系改革,为发展农业、繁荣农村、富裕农民提供可靠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时不我待,当快速推进。乘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的东风,乡镇农技推广服务体系改革的号角已吹响,通过改革和其他配套政策措施的落实,一支更稳定、更庞大、服务更广、功能更强的乡镇农技推广服务体系一定会逐步建立起来,乡镇的农业技术推广能力必将得到大的提升。作者单位:郴州市汝城县科学技术协会

第四篇:加强农技服务体系建设调研对策

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农业科技的进步都离不开农技服务。而农技服务的质量和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又依赖于农技服务体系的健全和完善。我县的农技服务体系建设虽然有过辉煌的历史,为推动**农业科学技术的普及和农村经济的繁荣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近阶段,随着农村社会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县的农技服务体系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境和问题,其农业

生产服务功能受到了严重影响,迫切需要社会各界给予高度关注。为此,我们通过现状分析,就如何加强我县农技服务体系建设提出几点思考。

一、我县农技服务体系的现状表现

1、农技服务的组织配置比较健全,但网络布局存在残破断层现象。经过二十余年的发展,我县的农技服务组织机构不断健全,县级有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全县分片区设立了7个片农技站,各乡镇设立了乡级农技站,村级设置了专职或兼职农科员,村民小组建立了科技示范户,形成了“三级一户”金字塔形的农技服务体系。在这一服务体系中,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负责全县的农业生产服务指导工作,片农技站为县农技中心的派出机构,具体负责各片区的农业服务工作,各乡镇农技站实行县乡共管、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具体负责各乡镇的农业行政管理及农业生产指导工作。整个体系结构较为紧凑,农技传递渠道比较畅通,从而为全县的农业生产提供了及时有效的服务,为全县农业技术水平的提升发挥了关键作用。

但近几年来,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县农技服务体系发生了很大变化,原来维系的网络结构受到了冲击。一是县派农技干部断源。2003年,县农业局根据政事分设、政企分开的政策要求率先启动了事业单位改革,将原有经营机构全部剥离脱钩,撤消了原有的片农技站,取消了对各乡镇农技站农技干部的派遣,全局事业干部进行了重新定编,由原来的272人缩减至79人。二是乡村农科员断档。2004年,全县启动乡镇农技站改革,因种种原因使得乡镇农科员定编工作难以及时到位,导致基层农科员转岗流失。到目前为止,全县有9个站已完成改革任务,但仍有11个乡镇农技站有名无实。与此同时,全县村组一级原有的兼职或专职农科员也因缺乏有效组织而使其农业服务职能逐步丧失,致使乡村农技网络出现断层现象,整个农技服务体系的服务功能受到严重削弱。

2、农技服务机构运转比较正常,但业务功能存在缺失错位现象。自1984年成立县农技推广中心以来,全县农业服务资源得到了有效整合,“三级一户”农业生产服务机制运转良好,各项农业服务工作有序开展,一些农业先进实用技术得到了有效扩散,同时,各种农业信息渠道也非常畅通,从而有力地促进了全县农业生产的稳步发展。但从农技推广业务范畴来看,随着农资经营行为的渗透,许多农技站的服务方向出现了偏差,甚至出现了错位,主要表现为两重两轻:重经营服务轻技术服务;重栽培产品的推广轻综合配套技术的推广。相当一部分农技人员把主要精力放在经营服务上,乡镇农技站原有的“三情”(虫情、病情、苗情)调查、农业试验、农技指导等服务工作逐渐淡化,许多农业行政管理工作诸如:农田质量管理、农业环境监测、农资经营协管、农业事故调查等乡镇各站也均未得到有序开展。在某种意义说,农技站变成了经营性质单位,其本身的业务功能受到了严重干扰。

3、农业服务的队伍建设比较稳定,但人员结构存在偏差失衡现象。我县的农技服务队伍分为两大块,一块是农业局干部职工,属国家事业单位干部职工,改革后共有79人;一块是乡镇农技站农技员,主要由集体转招职工组成,共有在职职工98人。全县农技服务队伍整体比较稳定,但农技人员结构明显失衡。一是年龄结构失衡,全县177个农技人员中,30岁以下11人,30-40岁40人,40-50岁77人,50岁以上49人,已明显呈现后继无人现象;二是专业结构失衡。全县农业类专业技术人员104人,仅占整个服务队伍的58%,其中乡镇农技人员中农业类专业技术人员比例仅为35%;三是文化结构失衡。全县乡镇农技人员中,没有高级职称技术人员,具有初、中级技术人员的比例也仅为56%。四是人员分布失衡。具有中高级技术职称的人员几乎都集中在县级农技服务机构,乡镇很少;并且乡镇之间也不平衡,在边远地区、贫困乡的农技人员明显偏少,而在中心镇区、环境好的乡镇农技人员明显要多。

二、背景原因分析

1、保障机制约,服务性质难分清。县乡农技服务机构属于农业公益性服务单位,其基本工作经费需要得到县乡财政的充分保障。但目前县财政每年拔付的农业事业经费非常有限,缺口较大。尤其是在乡镇一级,各农技站所需经费一直以自身创收为主,通过农资经营等方式来获取所需的工作经费。在农资市场放开后,乡村农资经销店骤增,乡镇农技站的农资经营状况每日愈下,经营收入显著降低,农技人员的工资等基本待遇难以保证,加上市县乡三级财政按规

定拨付的1200元每人每年工作经费,也因财力有限,县乡两级都未完全到位,从而导致乡镇农技站工作经费十分紧缺。在此情况下,各农技站被迫丢弃服务工作,全力从事农资经营以增加创收。很明显,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农技服务功能,改变了服务性质。

2、基础条件差,服务质量难保证。乡镇农技站一直依靠经营维持正常开支,经营状况较好时

还需向所在地政府上交管理费,因此,多年来,多数乡镇农技站一直没有积累,自身的工作条件没有得到改善,导致其基础条件一直较差。一是没有自己的办公生活场所。全县20个乡镇农技站基本都是租借乡镇政府的房子办公、住宿,职工工作生活均有不便,也严重影响了农技人员扎根基层的信心;二是缺乏基本的办公设备。20个乡镇农技站均没有培训教学所需的教学设备、培训场地,没有必需的检验检测仪器及基本试验分析工具,没有固定的试验示范场所和基地,从而使其基本的科教培训、试验推广等职能受到影响,服务质量难以保证。

3、历史包袱重,体制改革难到位。根据县政府审定的农业局改革方案,农业局需置换身份195人,共需置换补偿经费182万元。几年来,通过变卖部分资产等方式多方筹措,农业局已有131人办理了身份置换手续,领取了补偿金120万元,但仍有64人因种种原因未能解除劳动合同,还需62万元补偿金没有着落,成为了农业局一大历史包袱。在乡镇农技站的改革过程中,改革进程同样步履缓慢,至目前为止,全县仅有石羊塘等9个乡镇农技站完成了改革。改革难到位,一是因为人员包袱重,全县20个乡镇共有农技人员98人,其中最多的一个站有5人,身份置换费用较大。二是经费来源少。一方面农技站自有经费十分有限,另一方面县乡财政也无力提供农技员改革所需经费,导致改革经费十分缺乏。三是历史债务重。据统计,全县有16个农技站负债,负债总额多达380多万元,其中最多的一个站达35万元。四是养老保险欠账多。到改革前的2004年6月,全县乡镇农技站人员共欠养老保险金93万元,人平欠缴9394元,其中最多的站欠6万元。这些历史遗留的问题和矛盾,无疑给乡镇农技站改革带来了相当大的难度。

三、对策探讨

1、制定规划,明确农业服务建设方向。要严格按照《农业法》、《农技推广法》的要求,全面落实中央和省市的相关政策,把农技服务体系建设纳入法制化健康发展轨道。要根据我县农技服务体系的现状,制定切合实际的规划。一是要充分明确县级农技服务机构的科学设置,要在县设农技推广中心的基础上根据优势农产品的生产规划来设立相应的专业站室;二是要充分明确基层农技服务结构的具体设置。应根据一乡一站的原则设置乡镇农技站,同时应根据我县农业区域特色发展情况设置若干个区域特色农业服务站。三是要充分明确农技服务机构的公益性职能。根据国务院[2006]30号文件《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意见》的要求,基层农技服务机构承担的公益性职能是:关键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农作物病虫害的监测、预报、防治和处置,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和强制性检验、农业资源、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业投入品使用监测,农业信息和培训教育服务等,根据职能合理设置内部机构,并充分明确机构职责,从而使农技服务机构都有明确的服务方向。

2、稳定队伍,提高农业服务整体水平。一是要根据国务院[2006]30号《意见》的要求,要尽快完善全县的农技服务机构,形成头轻(县一级)、腰硬(乡镇级)、腿粗(村一级)、脚大(科技示范户)的宝塔型服务体系。目前,县一级经过改革,基本达到了机构精简、人员精练的目的,其服务功能进一步齐全、服务质量进一步提高。而现在关键是要充实乡镇一级,要尽快完善乡镇农技站的改革,将经营性职能彻底分离出去,并从乡镇原有农技人员及县级分流农技人员中择优选聘一批综合素质高、专业技术精的人员充实到乡镇农技队伍中,使乡镇级农技人员数量达到全县农技人员总量60%以上;要强化村一级的农技服务体系建设,要通过培养村级农科员、农业大户、科技示范户等方式构建村级农技服务网络,广泛开展村一级的生产性技术指导服务。二是要加大对农技人员的培训力度。要有计划地、系统地组织基层农技人员接受培训,切实提高科技素质,增强其引领农民走科技兴农之路的能力。三是要逐步提高农技人员的工作待遇。在充分保障农技人员基本待遇的基础上,职称评审要优先向基层倾斜,对在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且具备一定组织领导能力的农技人员要提拔重用,提高其政治待遇。

3、完善政策,激发农业服务功能活力。一是要保障农技服务机构的工作经费来源。县乡两级应将农技服务机构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足额及时拨付,并保证合理幅度的递增。二是要严格按照《农业法》、《农技推广法》的要求,确立基层农技服务队伍的法律地位,确保县乡各级农技服务机构的长期性和稳定性,加强基层农技服务机构的基础建设,使其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让其发挥在农业服务上的职能作用。三是要建立农技推广激励机制。对在农技推广工作中有突出贡献的单位或个人进行奖励,鼓励农技人员在实际工作中创新工作思路、探索推广新模式、尝试农业新技术,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寻找新途径。四是要创新人员管理制度。要改革用人机制,实行聘用制度,采取公开招聘、竞聘上岗、择优聘用的方式,选拔有真才实学的农技人员不断充实壮大农技推广队伍,以激发活力,增强后劲。

第五篇:增强创新意识 加强服务体系建设(农技推广机构调查)

增强创新意识 加强服务体系建设

王 友 张玉玲 王芒莉

(铜川市农技推广站 邮编:727007)

改革开放以来,农业科学技术的进步使铜川市农业及农村经济有了很大发展。在这一发展过程中,农技推广服务体系较好发挥了科技成果转化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为铜川农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同时自身也得到了发展和壮大。但是随着农村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出现了许多与之不相适应的问题,进一步建立起一个机构健全、设施齐备、服务功能完善的适应农业及农村经济发展需要,能充分发挥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的主渠道作用,为振兴铜川农业再创佳绩的新型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已成为各级农技推广部门值得研究的课题。

一、我市农技服务体系建设初具规模

铜川市、县、乡三级现共有农技推广机构39个,其中:市农技推广站与市农业科学研究所一个机构两块牌子,主要承担全市农业技术、土壤肥料技术推广及部分农业科研工作任务。市所辖一县四区,现有农技推广中心四个,承担县区农技、植保、土肥技术推广。全市现有乡镇34个,建立乡镇农技站34个。从机构设置上基本达到县有中心、乡有站。

全市各级农技推广中心(站)现共有职工222人。市农技站现有职工17人,其中:科技人员15人,科技人员中大学本科以上学历5人,大专学历5人,有高级职称4人,中级职称8人。县级农技中心现有职工116人,其中:大专以上学历51人,占44%,中专以上学历114人,占98%,具有高级职称5人,占4.3%,中级职称51人,占48%。乡镇农技站共有职工89人,其中:大专以上学历31人,占35%,中专以上达到100%,中级以上职称13人,占15%。

二、农技推广体系为农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2000年以来全市共推广地膜小麦43.98万亩,平均亩增产97.1公斤,推广地膜玉米78.57万亩,平均亩增产209公斤,地膜油菜14万亩,平均亩增产61公斤,推广平衡施肥技术每年80万亩,平均增产12.5%,同时,推广中药材种植5.2万亩。2004年全市粮食播种面积105万亩,单产223.3公斤,总产达到23.46万吨,油料面积7.7万亩,单产98.5公斤,总产达到7587吨。与1990年相比,粮食播种面积减少了8.4%,而总产增加25.7%,油料播种面积减少17.5%,总产增加31.8%。多项农业技术的推广,促进了全市农业、农村经济发展。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1、专业分工过细,管理体制不顺: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业生产追求的是产品的数量、品质和综合效益,需要各种技术的综合配套推广,当前的问题是农业技术综合协调推广的困难大。虽然县级均建立了农技推广中心,旨在解决单一推广体系弊端,形成研究开发、示范推广、技术培训的综合推广体系,而目前中心建设的状况仅是各专业机构的简单叠加,没有形成技术门类齐全的综合机构,管理脱节,整体系统运行不畅,重建设轻管理问题突出。

2、机构管理渠道不畅,基层多数人员不在岗:我市基层乡镇农技站管理,仍以乡镇政府管理为主,人、财、物三权归乡镇政府,农技推广工作有岗位,有编制,有人员,但这些人员主要精力是服从乡镇政府安排,开展政府中心工作,县农技中心对其无法管理。县级农技中心也因经费等原因2/3的人无所事事,县、乡两级推广机构基本处于脱节状态,这一问题存在,直接影响先进适用技术的普及率和到位率。

3、学习机会少,人员综合素质偏低。县、乡两级农技人员特别是乡镇农技人员大多为中专学历,本来业务知识就不够丰富,加上体制,经费等原因,很难有学习深造机会,2000年以来五年间县级参加过技术培训仅占18%,乡镇无一人参加学习培训,所以面对广大农民调整种植业结构,发展效益农业的新要求,许多技术人员知识储备不够,技术更新不快,对农业新品种、新技术不熟悉,对农民迫切需要的市场行情、产前产后服务无能为力。

4、经费短缺,困扰农技推广工作开展:近年来,全国投入农技推广事业资金平均占到农业总

产值的0.4%,低于世界发展中国家0.5%水平,我市仅为0.3%,资金的短缺,使基层农技推广工作仅维持“有钱养兵,无钱打仗”的局面,不能走出去学,请进来教,组织业务培训,造成技术落后,知识老化;不能改善交通,通讯、办公等条件,不能从事优质服务,生活条件得不到改善,严重挫伤广大农技人员积极性。

四、对加强体系建设的思考意见

(一)创新管理体制,促进稳定发展。

当前改革理顺传统计划条件下形成的条块共管,以块为主,按专业、行政区划层层设置农技推广机构,农业科研、教育、推广相脱节,产前、产中、产后分离体制,是农技推广体制改革的重点,针对我市现状,推广体系应向垂直管理发展。

1、县以上农技推广机构应改分专业作战为多专业,多学科结合,促进农业科研、教学机构合作,逐步实现农业科研、教学、推广机构之间组织上的整合。

2、县以下按自然生态区域,产业布局设立区域性、综合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实行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我市有34个乡(镇)农技站,均按行政区设置,按乡镇设站,人员分散,力量薄弱,当前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农业生产向区域化、专业化、规范化迈进,这就要农业生产的服务者必须走过条块分割,专业分设的封闭服务区域,因此根据自然生态、产业布局设立基层农技推广机构势在必行。另外多年的实践证明,基层农技推广机构以县管为主体制优越于乡管为主的体制,其原因:一是农业新技术、新成果的引进、试验、示范、推广等重要技术工作是以县市为主组织实施,县、乡脱节的情况,妨碍了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工作开展。二是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是业务性很强的单位,由市县业务部门主管,能较好地照顾其工作特点,有效加强业务建设,管理行为较为规范,工作连续性比较好。三是归县管理,可以确保农技推广经费到位,财产稳定,人员稳定,保证农技推广工作顺利开展。

(二)切实履行职能,拓宽服务领域。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技推广体系正在发生根本转变,今后的农技推广体系将是以社会化服务为主要特征,实行国家扶持和市场引导,无偿服务与有偿服务相结合,由国家公益性服务机构、企业和民间服务组织组成的“三位一体”的新体系。农技推广部门是农村社会化服务新体系的核心,其主导地位不容削弱。按照“稳定加强公益性、放开搞活经营性”的原则,要在稳定公益性职能、稳定机构、稳定技术骨干、稳定经费渠道、稳定资产的基础上,强化公益性职能,放开搞活经营性服务。

1、切实履行好公益性职能。一是重大和关键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推广;二是动植物病虫害及灾情的监测、预报、防治和处置;三是农产品生产过程中质量安全的检测、监测和强制性检疫;四是农业资源、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业投入品使用监测;五是农业信息服务;六是农民培训教育;七是法律法规授权的执法和行政管理职能。只有打好这些“阵地战”,才能做到有为、有位。

2、放活经营性农技服务。第一,创办中介流通服务组织。组织农技人员从事农产品运销、流通,参与市场竞争。第二,开展技物结合连锁服务。发挥网络优势,进行农资连锁经营。第三,创办农业科技示范场。利用现有的农业科技示范园、示范场,推广应用新技术、新模式,开展种子、种苗的繁殖和销售,进行专业性的生产技能培训。第四,开展技术承包服务。在帮助农民增收的同时,增加自身收入。第五,开展产业化经营技术服务。在发展订单农业,农业规模化生产过程中做好技术服务工作。第六,兴建技术开发基地。进行农业开发,发展高附加值的农产品。第七,组建生产加工实体和企业。

(三)创新管理机制,提高运作效率。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农技推广的面不再局限于粮、棉、油作物,而是向所有的作物和品种扩展;农技服务的线也不再局限于产中的技术指导而是向产前的农资服务、产后的产品销售信息及收购、贮藏、加工服务延伸;农技服务的要求也不再局限于一般生产技术操作指导,而是向新品种、新技术指导发展;农技服务方式也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技术宣传、技术说教,而是向重点户、试验户、农业示范园区辐射为源,以产、供、销为纽带的推广方式转变。农技推广工作的新特点,要求建立新的农技推广机制。

1、实行农技部门领导负责制,完善考核。农技部门的负责人是农技推广工作的决策者和领路人,因此农业主管部门要注重人才选用,确实让那些思想水平高、业务素质强,具有创新意识的干部走向领导岗位,实行农技部门领导负责制。在对农技部门领导考核中,不能局限于传统业务开展、完成情况,同时也应对其信息服务、产业开发等新业务开展情况予以考评。

2、按需设岗,实用农技干部聘用制。根据农技推广的新特点、新任务设立业务部门及工作岗位,注重新技术开发、示范基地、农资服务、信息服务等岗位的设立,明确岗位职责。以岗聘人,择优上岗,实行干部聘用制。

3、建基地、做示范、促进科学技术推广。建立基地,实施点面结合是抓好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有效方式。基地是农技人员的试验场,新品种、新技术的示范地,也是广大群众的培训基地。为此,全市要统一规划,建立市、县、乡固定的示范基地,市级建立农业综合技术、优质苹果、蔬菜示范园区,每县(区)以优势产业选择建立两个示范区,每个乡(镇)建立一个新品种、新技术示范基地。

4、加强农业信息指导,改善技术推广方式。随着社会的进步,农技部门要在农业主管、财政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改善工作条件,充分利用广播、电视、计算机等现代传播媒体开展技术指导,加强信息服务指导。及时向农民提供农资信息、病虫信息、墒情信息及农产品价格信息等。市、县农技部门中建立信息指导中心(站)。

(四)加强自身建设,提高农技推广队伍整体素质。

农业的竞争就是农民素质的竞争,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快慢。当前,农民获取农业科技知识的途径不少,主要途径还是靠农技推广部门的培训和指导,提高农民素质,既是农技推广体系和农技推广人员的责任和义务,也是新时期农技推广工作的主要任务。农技推广体系必须把提高农民素质或通过提高农民素质提升农产品竞争作为基本目标,把农技推广融入农民素质的提高这一新的推广理念。为此我市实施了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程、绿色证书工程等,当前启动了科技入户工程。但是农技推广队伍自身素质提高,仍未得到充分的重视。农技推广队伍自身素质偏低,知识更新速度迟缓,很难适应新形势下农民技术培训的需要,因此要从根本上提高农业劳动者素质,一个重要的方面是要提高农技人员素质,农技部门应为农业科技人员培训、学习创造机会,建立农技人员培训、轮训制度,设立专项资金,改善工作条件,开展远程学习培训,采取请进来,派出去等多种方式,全面提高农技推广队伍整体素质。

(五)增强主动意识,努力改善经费状况。

农技部门要努力克服等、靠、要的思想,坚持“内强素质,外塑形象”,不断提高社会认可度、支持度。一是树立有为才能有位的思想,切实履行好公益性职能,争取政府对农技推广支持。二是实施项目带动,积极申报项目,争取更广泛资金。三是搞活经营服务,走自我建设、自我发展、自我壮大的路子。四是建议政府要加大对农技推广事业支持,确保每年农技推广经费能够按照农业总产值的增加稳步提高。

下载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的思考word格式文档
下载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的思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江苏省关于加强和改进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有关问题的意见(精选合集)

    江苏省关于加强和改进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有关问题的意见 www.xiexiebang.com [2003-06-16] ·作者: ·来源:江苏省农业厅 对加强和改进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工作,省政府20......

    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项目缺少资料

    需提供的资料 1、委托人劳务合同养老保险证明 2、保证金收据 3、企业营业执照、资质证书、安全生产许可证、税务登记证等 4、2010年1月以来资产负债表、利润表 5、2010年1月......

    江苏省政府关于加强和改进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的通知(苏政发[2001

    【发布单位】81002 【发布文号】苏政发[2001]160号 【发布日期】2001-12-10 【生效日期】2001-12-10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江苏省政......

    147团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问题与思考

    147团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问题与思考 为促进我团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一步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意见》(国发[2006]30号)精神,深入推进基层......

    加强基层农技推广能力建设的思考[5篇范例]

    加强基层农技推广能力建设的思考 需要从五个方面找准定位,探索创新,解决问题,不断改进,使农技推广工作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和广大农民的科技需求。 (一)为谁服务 农技推广是为......

    2012年都拉乡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项目实施方案

    2012年贵州省都拉乡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项目 实施方案 都拉布依族乡是白云区两个布依族乡之一。乡政府所在地位置距贵州省省会城市贵阳市北郊14公里,距贵阳市行政中心(金......

    基层农技推广

    隆回县基层农技推广(养殖业)补助项目邵阳市佳和农牧示范基地 实施方案 (2013年度) 邵阳佳和农牧有限公司 二○一三年八月 2013年度基层农技推广(养殖业)补助项目邵阳佳和示范基......

    农技推广体系

    对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巴州区玉井乡党委书记、人大主席 何家美 最近,我作为乡镇基层干部、人大工作者有幸参加了区人大常委会组织的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