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打造福溪工业园区 构筑高县发展新格局
打造福溪工业园区 构筑高县发展新格局
高县县委副书记、县长 李 康
工业园区是产业集聚发展的重要载体,是县域经济跨越的主要支撑。近年来,高县抢抓“工业强省”、“工业强市”战略机遇,落实市委、市政府打造工业园区重要决策,将福溪工业园区建设作为促进工业提速升级、增强经济发展后劲、提升综合竞争力的一项重要战略举措来抓,使福溪工业园区建设由无到有、从小到大,逐步成为拉动全县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力量。今年1-6月,园区完成工业总产值39589.6万元,同比增长72.76%,实现工业增加值11876.9万元,同比增长44.38%,实现销售收入32392万元,同比增长49.73%,实现利税6399.2万元,同比增长46.74%。
一、高起点抓规划布局,科学定位发展思路
合理定位、科学规划是园区建设发展的前提和灵魂。县委、县政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全局,立足长远,综合思考,充分依靠高县工业发展的产业基础,紧密结合福溪工业园区特有的区位、交通、用地等优势,高起点、高规格、高标准地编制了《四川宜宾福溪工业园区总体规划》、《四川宜宾福溪工业园区产业发展规划》和《四川宜宾福溪工业园区水利建设规划》,完善了园区环境保护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交通建设规划,配合调编月江小城镇规划,建立了园区建设的一套科学指导体系。福溪工业园区发展目标为:力争通过3—5年的时间,投资80亿元,建成9平方公里产值超100亿元的工业园区,成为全省规划建设的重点工业园区,全市首批产值超100亿元的示范区。产业方向为:以能源工业为主、制造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为辅。规划布局为:总面积9.05平方公里,按照 “一区三片”模式进行布局,即磨顶片区规划面积2.83平方公里,主要发展能源工业,另发展水泥和各种轻质、高强、新型、多功能建材产业,规划为二、三类工业用地区域;石桥片区规划面积4.34平方公里,规划发展现代制造工业,规划为二、三类工业用地区域;还阳片区规划面积1.88平方公里,以农副产品加工工业为主,规划为二类工业用地区域。
二、高规格抓机制建立,不断增强发展活力
高效快捷的管理体制对工业园区的发展至关重要。我县从理顺内外关系入手,建立领导组织,健全保障机制,形成建设攻坚的强大合力。一是建立领导决策机制。组建了县长任主任、常务副县长、分管副县长任副主任、相关部门领导为成员的高规格管委会,核定了人员编制,并确定一名专职副主任负责日常工作,管委会定期召开会议,研究审定规划编制、要素配置、基础建设等重大事项,协调解决企业进驻、设施建设、招商引资等具体问题,管委会下设综合部、规划建设环保部、招商引资部、土地管理部和安全保卫部。同时,成立福溪工业园区投资开发有限公司,作为县政府投资项目业主和园区投融资平台,承担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和招商引资等开发性前期工作。二是建立层级管理机制。县委、县政府每年初将园区全年目标任务下达给管委会,管委会将任务具体分配到部门、乡镇,实行年底目标交账。部门、乡镇对内部机构、工作人员进行目标管理,目标分解方案实行上报备案制,形成任务明确、责任落实、分工协作,共同配合的层级管理体系。三是建立奖惩激励机制。对园区有突出贡献的投资者,按《四川宜宾福溪工业园区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和《高县促进投资实施办法》相关规定,在物质奖励方面对企业实施税收完成专项奖、经济责任目标综合奖等奖励,同时对个人也给予专项资金奖励;在精神鼓励方面实行“高县工业发展龙虎榜”,上榜企业在高县电视台、高县报等相关媒体上广泛宣传、表彰,提升企业知名度,帮助企业树品牌、创名牌,对个人提高政治待遇,增强荣耀感。对园区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工作人员,给予提拔重用、记功或现金等奖励;对工作进展缓慢,完不成任务,阻碍园区发展的工作人员给予通报批评,取消本人参加本年度评选先进的资格,并给予相应的组织处理。
三、高标准抓基础设施,积极提供发展保障
基础设施建设是工业企业进驻园区发展的保障,是制约园区加快发展的重要瓶颈。近年来,我县通过政府投入、市场化运作等方式,先后投资2亿元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一是加快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750万元建成福溪大桥,完成火电厂两路一沟建设,加紧实施区内交通规划,福溪二桥、金龟洞公路建设进入前期准备阶段,园区交通网络逐步完善。二是加快推进能源建设。福溪火电厂建设进展顺利,目前已完成投资23亿元,投资1.15亿元的月江水电站已投入运行,投资2860万元的福溪110千伏变电站完成可研、选址,即将征地建设。三是加快推进配套设施建设。投资570万元完成叙天高压线以及华焰乙炔、天顺建材、福溪电厂用地范围内的通讯、电力线路搬迁;投资600万元、日产6000吨自来水的福溪水厂已投入运行,为入驻企业和区内居民提供用水保障;引进宜宾佳烨天然气公司在园区内开展工业用气管线安装工程,为区内企业提供用气保障;园区污水处理厂已完成环评,正在进行可研修改工作,将为区内企业提供环境保障;顺利推进农民安置工作,先后建设3期200套倒迁房交付使用,为失地农民提供住房保障。
四、高强度抓项目投资,持续注入发展后劲
园区是项目的载体,项目是园区的支撑。我县紧紧抓住沿海东部产业转移、宜宾市区内的工业外迁的难得机遇,着力强化项目的精选论证和包装,加大对外宣传与推荐力度,对有投资意向的项目实行“一对一”全程跟踪对接,项目建设取得重大突破。目前,园区内共入驻企业17户,其中在建企业6户,已建成投产企业7户,已签约入驻企业4户。投资3亿元的宜宾普什铸造公司、投资1250万元的宜宾市外贸金叶茶业有限责任公司、投资2000万元的宜宾芙蓉玻棉制品有限责任公司、投资1000万元的宜宾市华焰乙炔化工有限责任公司、投资1.15亿元的月江水电站和宜宾福华机械有限责任公司已建成投产。投资3000万元的宜宾德施普药业有限公司已竣工。一期投资48.3亿元的福溪电厂今年完成投资11亿元,累计完成投资23亿元,预计明年8月第一台机组发电。投资1.8亿元的天顺建材年产60万吨粉磨站项目完成投资7426万元,场平工程已完成。投资3亿元的西成实业燃料乙醇项目已落户,正在全面推进各项前期工作。投资2亿元的云南明磊实业有限公司年产10亿只纸浆模塑环保餐具项目、宜宾花园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搅拌站项目已签约入驻,另有中电环境有限责任公司脱硫项目、四川芙蓉集团岩棉项目、投资2.6亿元的重庆天助水泥(集团)公司电厂脱硫石膏粉综合利用项目正在商谈入驻中。
五、高效率抓协调服务,竭力营造发展环境
良好的投资环境是打造工业园区软要素。我县始终坚持把环境建设作为园区发展的第一要务来抓,全力营造审批环节最少、服务质量最优、工作效率最高、发展环境最好的良好氛围,一是打造开明开放的政策环境。制定出台了《福溪工业园区招商引资优惠政策》、《高县促进投资实施办法》等政策,对投资领域、土地政策、用地、供地条件、税费政策及奖励政策等作出明确规定和要求,增强了投资者信心,同时,又采取“一事一议”、“一企一策”等办法,灵活解决企业入驻、土地价格、拆迁安置等问题。二是打造规范高效的政务环境。对前来投资的企业、项目,从立项、审批、建设等方面提前介入,提供“一条龙”服务,推行服务承诺制和限时办结制,减化办事程序和办事环节,提高办事效率,强化效能监督,做到“低成本、高效益、零障碍”。对已经入驻的企业,建立县领导联系重点企业、重点项目制度,实行一般问题帮办制、重大问题管委会主要领导现场会办制,加大现场协调力度,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加速推进建设进程。同时,建立软环境投诉制度,设立纪检监察投诉中心,全力解决不作为、乱作为问题,以优质的效能打造服务环境。三是打造安全文明的法制环境。依法保护外来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实施公安机关联系外来企业制度和挂牌保护制度,让客商安心生产、放心经营;狠抓市场经济秩序整顿和规范,建立信用认证制度,取缔和纠正不合理收费,为企业发展减负,保证落户企业引得来、留得住、办得好、快发展。
第二篇:加快工业园区建设 构筑园区发展新平台
加快工业园区建设 构筑园区发展新平台
近几年来,我市立足优势,力求特色,不断加快工业园区的开发、建设步伐,取得一定成效。工业园区已成为推动三明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新动力和亮点。但与大城市的高层次开发区相比,我市工业园区是在较封闭的地域内发展起来的,无论是规模、产业结构、技术含量、地理环境,还是管理、资金、优惠条件等,都带有明显的山区色彩。园区规模偏小布局分散,主导产业不明显,专业化程度低,经济带动力不足。我们要正视当前工业园区发展中的问题和不足,按照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以“四集四新”的总体思路,即实行用地集中、开发集约、产业集聚、能量集合,理清和调整工业园区发展思路,积极实行科学规划、政策扶持、环境改善、科技进步、体制创新,全面提升工业园区的综合竞争能力,以园区承接新增量、培养新产业、营造城市新布局、增创发展新优势,形成一个整体性、层次性、多元性、互动性的园区体系。
一、科学规划,突出特色,不断增强工业园区的集聚能力
1、突出规划的全局性。我市早期的工业园区基本上是自发发展起来的,园区规模小、区内企业小、形成产业小,已难以适应形势的发展。有的工业园区仅是将原有的企业归在一起就成了园区,没有新企业、新项目入驻;有的园区几乎没有项目,“开而不发”,造成资金、土地沉淀;有的园区区内各种企业混杂,几乎没有主导产业。受到客观条件制约,我市大多数园区无选择项目的自主性,更谈不上提早做好构建产业链的准备,“捡到蓝子便是菜”的现象较普遍。2002年我市每个工业园区平均投资总额5258万元,年平均实现工业总产值6416万元、利税855万元。其中县一级的工业园区平均投资总额11503万元,年平均实现工业总产值13684万元、利税2270万元,仅相当于一个中小型企业的规模。因此,有必要对园区发展进行规划和整合,充分考虑近期开发与中长期远景的合理性、产业定位与特色培育的可行性、品位构筑与环境工程的配套性、人力资源与生产要素的集群性,使园区规划具有前瞻性和现实可能性。
科学规划、注重全局就是要对开发区的布局结构、产业结构和数量结构进行调整,突出重点、分类指导。在区域布局上应立足园区规划与城市建设规划相衔接,工业化与城市化同步。突破现有中心城市区域的限制,向周边拓展,把园区建设成为未来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我市要以三明市区为轴心,以铁路、京福高速公路、三泉高速公路为轴线,规划构筑具有特色的产业带推进市区的南拓北扩。
在产业结构上应加强对投资项目的引导。根据全市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要求,把眼光瞄准周边省级经济开发区,将园区作为发达地区大开发区中的一个小区和有效补充,主动接受辐射,融入区域经济大发展,成为大开发区转移下游产品生产的承接地,形成产业升级的新格局。
在开发区的数量上应进行适当的压缩。对规模小、位置相近、功能相似以及“开而不发”的园区要进行必要整合,突出重点园区,实行梯度开发,集中有限资金和力量把较有前景的园区办好。当前,要集中力量抓好省级三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永安尼葛、沙县金沙工业园建设,树起三明园区的品牌,发挥示范和带动作用,扩大对外影响。
2、突出规划的特色化。培植产业特色是一个园区保持旺盛生命力的关键。我市园区入园项目小,大多产品特色不鲜明,产业链没有形成,与当地经济发展的关联度较低,多数企业未能形成与区域特色相适应的整体发展格局,工业园区对企业的吸引力和附着力不强。在市场竞争加剧、资本流动性提高、园区竞争白热化的背景下,仅凭政策优惠而没有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群、产业链,就可能遭受产业转移、企业搬家的危险,面临工业园区空洞化的危机。所以,每个工业园区都要有自己的功能定位,抓住发展具有竞争优势的特色产业这一中心环节,以产业集群的思维提升工业园区的发展水平。
科学规划,突出特色,一方面需要依托地方集群优势,引导块状企业群体积极向专业区集中,形成产业集聚,降低生产成本,使园区企业脱离低成本竞争的陷阱。着重抓龙头带动,选择有一定基础实力、较大规模和较强优势的企业,作为抓质量的“领头雁”,利用龙头企业的资金、技术、人才和经营管理优势,发
挥龙头企业对中小企业所起的示范导向作用,因地制宜,建立或紧密或松散,或配套协作或产销联合的经济组织和产销网络,带动区内企业协调发展。另一方面,要着重拉长产业链。充分发挥中小企业机制灵活、分工协作、反应灵敏等优势,积极引进先进技术设备、改善产品造型设计以及产品系列开发,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增强创特色产品、开发新产品的能力,实现从量的扩张向质的提高转变,促进我市经济不断升级。
二、完善设施,加大开发,大力营造有利于发展的投资环境
完善的基础设施是形成工业园区的基本因素,是促进园区发展的根本保证,是吸引业主投资的首要环节。目前我市各工业园区虽然都非常重视基础设施建设,也实实在在投入了大量的资金,达到了“三通一平”或更好的条件,但距业主要求仍有差距。一是先天不足,距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较远,交通不便;二是建区资金有限,许多小区设施档次不高;三是环保设施不够完善,距现代工业生产要求有差距;四是生活设施不够配套,有的小区甚至没有规划生活服务配套设施等,削弱了小区引资力,特别是难以引起大公司、大企业、大项目的兴趣。大力营造有利于发展的投资环境,必须高度重视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提升园区开发建设的档次,提高园区承载项目的能力。按照城市、城镇新区的标准,建设园区内的道路、供排水、排污、通信、绿化等基础设施。并在确保工业用地的同时,配套建设工业企业必须的住宅、商贸、教育、文化、娱乐、医疗等设施,重视发展现代物流,使工业园区成为一个功能比较完善的新区。
我市园区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在于建设资金短缺。目前工业用地每亩开发成本约需7至10万元。为了吸引客商入园兴业,建园初期工业用地每亩以1至5万元的低价出让给客商,大量的基础投入资金缺口要靠当地政府或园区管理机构筹措。同时,由于入园项目少,导致通过财政渠道对先期投入的回收缓慢,滚动开发资金严重缺乏。虽通过多渠道筹措,但缺口仍然很大,继续建设的资金难以为继。这就需要我们树立城市、园区经营理念,采用“政府引导、多方投资、企业管理”的模式实行市场化运作。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创新办法来筹措基础设施建设所需的资金。除了各级财政每年安排一定资金、返还部分税收外,可以利用多种信贷方式加大对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继续沿用土地协押、企业互保等传统担保,并探索实行未来税收收益权质押的信用贷款。对公共配套设施建设,如燃汽、供水、供电、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鼓励多种资金投入、市场化经营;鼓励园区采取拍卖、股权转让等方式积极盘活国有存量资产,包括道路冠名权、公共场地广告经营权等;建立园区二级开发机制,由业主自主开发或组成专业、综合的基础建设投资企业或土地开发股份公司。
三、优化措施,强化招商,积极引导企业向园区集聚
1、营造宽松的政策环境。我市一些工业园区在出台优惠政策、条件时,观念相对落后、顾虑较多,偏重眼前利益,缺乏对园区发展战略性、前瞻性的科学分析和判断,造成给予的优惠政策和条件不科学、不规范、不到位、不配套,操作起来也显得呆板、僵硬,有的条件自认为很优惠,但投资者却又感到优而不惠,惠而不实、不活。因此,应根据企业发展的需求,制定和完善配套政策,出台更具有吸引力的优惠措施,建立有利于园区发展的政策环境,积极促进企业向工业园区集聚,加快园区建设步伐。在制定优惠条件时要扩大眼界,对照园区外的投资政策,特别是发达城市园区的做法和优惠条件,如简化手续,减少审批环节,下放部分权限,给予园区配套的行政审批权。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能综合自行平衡建设项目条件的、总投资3000万美元以下的外资项目或总投资2亿元以下的内资项目由园区自行审批,抄报上级有关部门备案。对未下放的审批事项,相关职能部门开设“绿色通道”,简化办事程序,特事特办。给予园区优惠的财政政策,实行独立的预决算体制。实行灵活的用地政策、灵活地价,对重点项目实行低地价,甚至“零”地价。减免市政公共设施类收费,重点工业园区建立“无费区”。打破区域限制,发展“飞地”工业,跨地引进项目,鼓励园区联办,建立联办利益分享机制。完善配套政策,依托中小企业担保协会,加快发展担保业务,为企业提供担保服务等,全力为企业创造一个手续简便、政策优惠、服务周到、机制灵活、环境宽松的投资兴业软环境。
2、提高招商水平与实效。在招商对象上,坚持国有、外资、民营一起上,特别是鼓励民营企业发展、民间资本投入。大胆地采取股权融资、特许经营权转让、项目融资等新形式扩大利用各种资金。在投资领域方面作到内、外资一视同仁,凡允许外商投资的领域,也允许国内企业、民间资金进入。
在招商策略上,一方面积极引导本地规模骨干企业向园区集中走增资扩营的路子,培育龙头企业和壮大支柱产业;另一方面,通过加大内引外联和以企引企力度,引导企业实现强强联合,规模扩张。对我市来说,要特别重视做好对现有外资企业的投资促进工作,鼓励现有“三资企业”的外商增资、扩股或上新项目,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在招商方式上,实行多层次、全方位、立体化招商,努力从情感招商向环境招商、政策招商、产业链招商转变,积极引导企业向工业园区集聚。建立园区职业化的招商队伍。加大内引外联和企业连动招商力度,通过“走出去、请进来”,广泛宣传自身环境,推进园区招商引资向深层次发展,实现招商活动的专业化、市场化。
在招商方向上,结合我市实际,坚持大中小项目齐发展,劳动、资金、技术密集型相结合。由于地域的限制,山区招商更难。在工业园区发展中,不仅要抓技术、资金密集型的产业,同时要发展劳动密集型的产业,争取与发达地区建立产业配套关系。
四、依靠科技,吸纳人才,努力提升工业园区档次
我市园区产业结构层次技术水平低,入园企业大都是以劳动密集型和中低层次技术为主的传统加工型企业,项目整体规模、水平、档次不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普遍偏低,属于高新技术的项目不多。部分园区虽与科研单位、高校等进行合作,但在引导帮助企业创办研发中心、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研究开发体系,推动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商品化上仍显不足。经济发展主要依靠增加投入和铺设新摊子,实行的是外延式扩张,难以发挥作为新经济增长点和区域辐射带动的作用。
因此,应把提高工业园区发展质量作为一个重要环节来抓。首先应对各区内企业进行一次全面疏理。对开发区企业实行扶优扶强的办法而不是扶贫济困,建立优胜劣汰的激励机制。坚决取消个别长期不生产、名存实亡的空壳企业;对有些长期亏损或保本经营的企业,采取措施帮助其逐步走出困境;重点扶持发展快、效益高、前景好的企业,使其真正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区域发展的排头兵。
其次,在引进项目时,要注重项目的科技含量,尽量多吸收些高新技术企业落户。由于我市传统产业比重大,所以,要注重引进高新和实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进一步加大扭亏为盈和技改投入,引导骨干企业加大设备引进力度,鼓励中小企业更新设备,把引进先进设备与先进管理、技术结合起来。
再次,大力培养和引进人才,引导和鼓励具有专业技术知识的人才到园区落户。与相关的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建立合作关系,努力解决工业园区建设中的科技、人才及产品技术开发问题。鼓励专家、学者和技术人员带项目、资金、技术到园区投资创业,为其提供一定数量的奖金、住房等鼓励措施。对进区企业招聘的大中专毕业生和其他人才,评定职称、社保等享受市内企业同等待遇;在园区内投资办厂的客商及其家属,子女入幼儿园、入学、就业等方面,给予优先照顾。
五、创新管理,健全制度,建立市场化的园区运作模式
1、建立高效管理体制。园区要按照市场经济要求和“小政府,大社会”的管理模式,建立分级管理、结构合理、分工明确的精简、高效、服务的新型行政管理体系。做到制度公开、政策透明、服务规范,形成与国际接轨的小环境、小气候。各县市、区可以参照三明高新技术开发区的做法,采用一县一园、一园多区的办法,对区域的园区建设实施有效管理,条件许可的可设管委会作为本级政府的派出机构,给一定的编制、一定的经费,实行一套人马两块牌子办公,发挥园区管委会和开发有限公司的职能,行使行政和经济管理权,实行一级行政,一级财政,一条龙服务。
2、建立服务推动机制。树立“管理就是服务”的理念,彻底改变管、卡、缚的管理办法,全方位地转变职能,规范园区管理制度,为投资者提供“全方位、全过程”的优质服务,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建立服务推动机制要做到“三经常”,即经常了解各部门对企业的服务情况,经常帮助进区企业解决发展中面临的困难,经常征求进一步优化服务的建议,真正做到“围墙内的事情业主办,围墙外的工作政府做,服务随叫随到”,使政策最大限度地优惠到位,权利最大限度地下放到位,部门最大限度地服务到位。推行一站式服务,严格按照规定收费,杜绝“三乱”现象,千方百计降低各种成本,实现投资业主利润最大化。逐步完善园区内金融、邮政、法律、保安、信息、通讯、保险等社会化支撑体系;建立区内企业创业服务中心,提供技
术支持、帮助和服务。
3、建立长效运行机制。园区的开发和建设要走市场化运作、企业化操作的路子,封闭式管理、开放式运营,步入良性循环。入园企业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力争在产权制度、资本组织形式、管理体制、企业内部治理结构等方面取得新的突破。建立现代物流制度、知识产权制度、现代中介服务制度;建立健全资金、技术、劳动力、人才等要素市场,使企业所需的各种资源能够在市场中获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