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桐槐说项羽(5篇材料)

时间:2019-05-12 19:12:0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秋风桐槐说项羽》,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秋风桐槐说项羽》。

第一篇:秋风桐槐说项羽

秋风桐槐说项羽

梁 衡《 人民日报 》(2015年01月21日 24 版)

去年十月里的一天,我在洪泽湖畔继续我的寻访古树之旅。在一家小酒店用早餐时,无意间听到百里外的项羽故里有两棵古树,下午即驱车前往。这里今属江苏省宿迁市,我原本以为故里者只是一古朴草房,或农家小院,不想竟是一座新修的旅游城,而城中真正与项羽有关的旧物也只有这两棵树了,一棵青桐和一棵古槐。

中国人知道项羽是因为司马迁的《史记》,一篇《项羽本纪》在中华民族的文明史上树起了一个英雄,从此国人心中就有了一个永远抹不去的楚霸王。斯人远去,旧物难寻,今天要想触摸一下他的“体温”,体会一下他的情感,就只有来凭吊这两棵树了。那棵青桐,树上专门挂了牌,名“项里桐”。据说,项羽出生后,家人将他的胞衣(胎盘)埋于这棵树下,这桐树就特别的茂盛,青枝绿叶,直冲云天。项羽是公元前232年出生的,算到现在已有两千二百多年了。梧桐这个树种不可能有这么长的寿命。但是,这棵“项里桐”却怪,每当将要老死之时,树根处就又生出一株小桐,这样接续不断,代代相传。现在我们看到的已是第九代了。桐树是一个大家族,常见的有青桐、泡桐、法国梧桐等,而青桐又名中国梧桐,是桐树中的美君子,其树身笔直溜圆,一年四季都苍翠青绿。如果是雨后,那树皮绿得能渗出水来,光亮得照见了人影。它的叶子大如蒲扇,交互层叠,浓荫蔽日。在中国神话中梧桐是凤凰的栖身之地。有桐有凤的人家贵不可言,项羽在此树下出生盖有天意。现在这棵九代“项里桐”正少年得志,蓬勃向上,挺拔的树身带着一团翠绿的披挂,轻扫着蓝天白云。桐树之东不远处,有一棵巨大的中国槐,说是项羽手植。槐树家族有中国槐、洋槐、紫穗槐、龙爪槐、红花槐等,而以中国槐为正宗,俗称国槐。它体型庞大,巍然如山,又寿命极长。由于此地是黄河故道,历史上黄河几次决口,像一条黄龙一样滚来滚去。这故里曾被淹没、推平,唯有这棵槐树不死。其树身已被淤没六米多深,我们现在看到的其实是它探出淤泥的树头,而这树头又已长出一房之高,翠枝披拂,二人才能合抱。岁月沧桑,英雄多难,这个从淤泥中挣扎而出的树头某年又遭雷电劈为两半,一枝向北,一枝向南,撕肝裂肺,狂呼疾喊,身上还有电火烧过的焦痕。向北的那枝,略挺起身子,斗大的树洞,怒目圆睁,青筋暴突,如霸王扛鼎;向南的一枝已朽掉了木质部分,只剩下半圆形的黑色树皮,活像霸王刚刚卸落的铠甲。但不管南枝、北枝都绿叶如云,浓荫泼地。两千年的风雨,手植槐修成了黄河槐;黄河槐又炼成了雷公槐。这摄取了天地之精、大河之灵的古槐,日修月炼,水淹不没,沙淤不死,雷劈不倒,壮哉项羽!

项羽是个失败的英雄。但中国史学有个好传统,不以成败论英雄,这是历史唯物主义。项羽的对立面是刘邦。刘项之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出争为帝王的大戏。司马迁为他们两人都写了《本纪》,而在整部《史记》里给未成帝者立《本纪》的却只有项羽一人,可见他在太史公心中的地位。项羽是个悲剧人物,他的失败缘于他人性的弱点。他学而无恒,不肯读书,学兵法又浅尝辄止;他性格残忍,动不动就坑(活埋)俘虏几十万;他优柔寡断,鸿门宴放走刘邦,铸成大错;他个人英雄,常单骑杀敌,陶醉于自己的武功。这些都是他失败的因素。但他却在最后失败的一刹那,擦出了人性的火花,成就了另一个自我。垓下受困,他毫无惧色,再发虎威,连斩数将。当他知道已不可能突围时,便对敌阵中的一个熟人喊道,你过来,拿我的头去领赏吧。说罢拔剑自刎。他轻生死,知耻辱,重人格。宁肯去见阎王,也羞于再见江东父老。他与刘邦长期争斗,看到生灵涂炭,就说百姓何罪?请与刘邦单独决斗。狡猾的刘邦当然不干。这也看出他纯朴天真的一面。项羽本是秦末农民大起义中一支普通的反秦力量,后渐成主力,成了诸侯的首领。灭秦后他封这个为王,那个为王,一口气封了近二十个,他却不称帝,而只给自己封了一个“西楚霸王”,他有心称霸扬威,却无意治国安邦,乏帝王之术。

项羽的家乡在苏北平原,两千年来不知几经战火,文物留存极少,而他的故里却一直没有被人忘记。清康熙四十年,时任县令在原地竖了一块碑,上书“项王故里”四个大字。这恐怕是第一次正式为项羽立碑,由是这里就香火不绝,直到现在有了这个旅游城。城内遍置各种与项羽有关的游乐设施,其中有一种可在架子上翻转的木牌,正面是项羽、虞姬等各种画像,翻过来就是一条条因项羽而生的成语。如:破釜沉舟、取而代之、一决雌雄、所向披靡、拔山扛鼎、分我杯羹、沐猴而冠、锦衣夜行、霸王别姬……讲解员说她统计过,有一百多条。现在我们常用到的成语总共也就一千来条,一般的成语辞典收三四千条,大型辞典收到上万条,项羽一人就占到百条。要知道他才活了三十一岁呀,政治、军事生涯也只有五年。后人多欣赏他的武功,倒忽略了他的这一份文化贡献。项羽少年时不爱读书,说“书足以记姓名而已”。未想他自己倒成了一本后人读不完的书。汉代是中国文化的源头之一,司马迁写了这样一个人物,塑造了这样一个英雄,就影响了我们民族的历史两千年,而且还将影响下去。

汉之后,项羽成了中国人说不尽的话题。史家说,小说家写,戏剧家演,诗人咏,画家画,民间传。直到现在,他的故里又出现了这个旅游城,城门、大殿、雕像、车马、演出、射箭、投壶、立体电影、仿古一条街。项羽是民间筛选出来的体现了平民价值观和生活旨趣的人物,人们喜欢他的勇敢刚烈、纯朴真实,就如喜欢关羽的忠义。历史上的“两羽”一勇一忠,成了中国人的偶像。这是民间的海选,与政治无关,与成败无关,是与岳飞的精忠报国、文天祥的青史丹心并存的两个价值体系。一个是做人,一个是爱国。

项羽是个多色彩的人物。刚烈坚强又优柔寡断,雄心勃勃又谦谦君子,欲雄霸天下又留恋家乡,八尺男子却儿女情长。他少不读书,临终之时却填了一首感天动地、流传千古的好歌词:“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他杀人如麻,却爱得缠绵,在身陷重围、生死存亡之际还与虞姬弹剑而歌,然后两人从容自刎。他是一个性情中的人物,艺术境界中的人物,有巨大的悲剧之美。他身上有矛盾,有冲突,有故事;而其形象又壮如山,声如雷,貌如天神,是艺术创作的好原型,民间说唱的好话题。连国粹京剧都专为他设了一个脸谱。全国北至河北南到台湾“项王祠”“项王庙”又不知有多少,百姓自觉地封他为神。南迁到福建的王姓奉霸王为自家的保护神,台湾许姓从大陆请去项羽塑像建庙供养,以保佑他们平安、幸福。这就像商人把关羽奉为财神。没有什么理由,就是信,自觉地信。

但项羽毕竟是曾活动于政治舞台上的人物,于是他又成了一面历史的镜子。可以看出来,太史公是以热情的笔触、惋惜的心情刻画了这个人物。后人也纷纷从不同角度褒贬他,评点他,抒发自己的感慨。鲁迅说,一部《红楼梦》有的见淫,有的见《易》。一个历史人物,就如一部古典名著,能给人以充分的解读空间才够得上是个大人物。唐代诗人杜牧抱怨项羽脸皮太薄,说你怎么就不能再忍一回呢:“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宋代的李清照却推崇他的这种刚烈:“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毛泽东则借他来诠释政治:“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项羽是一面历史的多棱镜,能折射出不同的光谱,满足人们多方位的思考。而就在这个园子里,在秋风梧桐与黄河古槐的树荫下,我看见几个姑娘对着虞姬的塑像正若有所思,而一个小男孩已经爬到乌骓马的背上,作扬鞭驰骋状。

这个旅游城的设计是以游乐为主,所以强调互动,游人可以上去乘车骑马,可以与雕像拥抱照相,可以投壶射箭,可以登上城楼,出入项羽的卧房、大帐。但是有两个地方不能去,那就是青桐树下和古槐树旁。两棵树周都围了齐腰的栏杆,只可远观而不可亵玩。再嬉闹的游人到了树下也立即肃穆而立,礼敬有加。他们轻手轻脚,给围栏系上一条条红色的绸带,表达对项王的敬仰并为自己祈福。于是这两个红色的围栏便成了园子里最显眼的、在绿地上与楼阁殿宇间飘动着的方舟。秋风乍起,红色的方舟上托着两棵苍翠的古树。

站在项羽城里,我想,我们现在还能知道项羽,甚至还可以开发项羽,第一要感谢司马迁,第二要感谢这两棵青桐和古槐。环顾全城,房是新的,墙是新的,碑廊是新的,人物、车马全是新的。唯有这两棵树是古的,是与项羽关联最紧的原物。因为有了这两棵树,人们才顺藤摸瓜,慢慢地发掘、整理出其它的物什。1985年在附近出土了一个硕大的石马槽,是当年项羽用过的遗物,于是就移来园中,并于槽上拴了一匹高大的乌骓石马。青桐既是项羽埋胞衣之处,桐树后便盖起了数进深的院子,分别是项羽父母房、项羽房、客厅等,院中有项羽练功的石锁,象征力量的八吨重的大铜鼎。项宅的入口处是那块清康熙年立的石碑,而大槐树前则有陈设项羽生平的大殿及广场。一切,皆因这两棵树而“再生”,而存在。梁实秋说上世纪三十年代的北平,人们讥笑暴发户是“树小墙新画不古”。你有钱可以盖院子,但却不能再造一棵古树。幸亏有这青桐、古槐为项羽故里存了一脉魂,为我们存了一条汉文化的根。考古学家把地表一二米深、留有人类活动遗存的土壤叫“文化层”,扎根在“文化层”上的古树,其枝枝叶叶间都渗透着文化的汁液。一棵古树就是一种文化的标志。我以为要记录历史有三种形式。一种是文字,如《史记》;一种是文物,如长城、金字塔,也如这院子里的石马槽;第三种就是古树。林学界认为一百年以上的树为古树,五百年以上的古树就是国宝了。因为世间比人的寿命更长,又与人类长相厮守的活着的生命就只有树木了。它可以超出人十倍、二十倍地存活,它的年轮在默默地帮人类记录历史。就算它死去,埋于地下硅化为石为玉,仍然在用碳14等各种自然信息,为我们留存着那个时代的风云。

秋风梧桐,黄河古槐,塑造了一个触手可摸的项羽。

第二篇:《读成语 说项羽》教案

《读成语 说项羽》案例

一、教学过程:聊聊成语人物,激发阅读期待

1.同学们都读过很多成语吧。其实,很多成语都和人物有关。我们来试试,说说和这些成语有关的人物。

望梅止渴(曹操)精忠报国(岳飞)三顾茅庐(刘备)卧薪尝胆(勾践)完璧归赵(蔺相如)凿壁偷光(匡衡)四面楚歌(项羽)破釜沉舟(项羽)

有没有发现,关于项羽的成语是挺多的。楚霸王项羽一生充满传奇色彩,其言行故事千古流传,成为中国历史上一道独特风景。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读——成语,说——项羽。(板书题目)

2.那项羽到底会有怎样的人生经历呢,让我们一起走进成语故事《取而代之》。

二、阅读材料,习得学法

1. 自由默读成语故事《取而代之》。

2. 试着从文中寻找能体现“取而代之”的语句,进行勾画。3. 简单体会成语意思,联系生活努力尝试运用。

4. 说印象:读完这个故事,项羽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简单批注。(可以是一句话,也可以是一个词语)

三、分层推进,小组合作

(一)出示阅读提示,自主学习1. 读:快速浏览其他五个成语故事。2. 勾:勾出能体现成语大意的语句(或语段)。3. 想:根据故事内容简单想想成语意思。

4. 批注:紧扣具体的语言文字感受项羽的性格特征(或者人物形象),进行批注。

(二)出示图表,合作学习

小组内交流。共同完成表格。(支持多种观点并存)

小组内交流,根据提示,共同完成图表。(支持多种观点并存)性格特点(人物形象)性格特点(人物形象)《沐猴而冠》《破釜沉舟》项羽《妇人之仁》性格特点(人物形象)《四面楚歌》性格特点(人物形象)《一决雌雄》性格特点(人物形象)

四、全班分享,点拨引领

1. 各小组交流学习成果,相机实施有效指导。预设: 《破釜沉舟》

语句:把渡河的船(古代称舟)凿穿沉入河里,把做饭用的锅(古代称釜)砸个粉碎,把附近的房屋放把火通通烧毁。

意思:比喻不留退路,非打胜仗不可,下决心不顾一切地干到底。概括人物性格:毅然决然的勇气、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勇气、计谋…… 《沐猴而冠》

语句:劝阻的人听了这话,气愤地说:“人们说楚国人不过是戴了帽子的猕猴,今日一见,果然如此。”项羽听后非常生气,便叫手下士兵把那人扔进锅里烹杀了。

意思:猴子穿衣戴帽,究竟不是真人。比喻虚有其表,形同傀儡,或是讥嘲为人愚鲁无知空有表面。

概括人物性格:爱慕虚荣 心狠手辣 …… 《妇人之仁》:

意思:妇女的软心肠。旧指处事姑息优柔,不识大体。概括:优柔寡断 婆婆妈妈 《一决雌雄》

语句:我很想与你面对面地挑战,一决胜负,以免天下百姓互相残杀,白白受苦。” 意思:决一胜负,比个高下。概括:直爽、自负、有勇无谋 …… 《四面楚歌》:

语句:一天夜里,营中的士兵突然听到军营外边歌声四起,凄凉悲切,动人心弦,唱的正是项羽家乡楚地的民歌。项羽军中有不少人是楚地的士兵。这时听到家乡的民歌,有的便情不自禁地跟着低唱,有的被歌声感动得热泪滚滚。一时之间,所有人都想念起家乡来了,哪里还有心思打仗。正在睡觉的项羽听到歌声,大吃一惊。他想:“楚 国大概全被汉军占领了吧!要不,汉军里哪会有这么多楚国人呢?” 意思:比喻陷入四面受敌,到达孤立无援的窘迫境地。概括:尊严、宁为玉碎、要面子……

2.推测结论:人物的性格不是单一的,而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甚至可以是冲突的。

五、紧扣性格特征,思辨人物成败

1. 引发议论:

这几个成语大致可以概括项羽的一生:取而代之的雄心壮志,破釜沉舟的毅然决然,让秦朝成为历史,项羽成为西楚霸王。楚汉相争,沐猴而冠的项羽要和刘邦一决雌雄,最终迎来四面楚歌,乌江自刎。

项羽的人生很短,留给我们的思考却很长。在你眼里,项羽是成了,还是是败了?(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出示两首诗,作为补充)

夏日绝句

乌江亭

李清照

王安石

生当人作杰,百战疲劳战士哀,死亦为鬼雄.中原一败事难回。

至今思项羽,江东子弟今虽在,不肯过江东。

肯为君王卷土来?

2.就战争而言说说影响成败的原因。3.达成共识:人生的成败往往与性格有关。

六、阅读延伸

推荐阅读《项庄舞剑》等与项羽有关的其他成语故事。课堂实录:

一、聊聊成语人物,激发阅读期待

师:同学们都读过很多成语吧。其实,很多成语都和人物有关。我们来试试,说说和这些成语有关的人物。

屏幕出示: 师:望梅止渴—— 生:曹操。师:精忠报国—— 生:岳飞。师:三顾茅庐—— 生:刘备。师:卧薪尝胆—— 生:勾践。师:四面楚歌—— 生:项羽。师:破釜沉舟—— 生:项羽。

师:有没有发现,关于项羽的成语是挺多的。楚霸王项羽一生充满传奇色彩,其言行故事千古流传,成为中国历史上一道独特风景。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读——成语,说——项羽。(板书题目)

师:那项羽到底会有怎样的人生经历呢,让我们一起走进成语故事《取而代之》。

二、阅读材料,习得学法

师:请同学们自由默读成语故事《取而代之》。

师:请睁大你们的眼睛,试着从文中寻找能体现“取而代之”的语句,进行勾画。

生:项羽说:“总有一天,我会取而代之的。”

师:你真会发现。我们一起来读读这句话,看看有什么味道?(生读)

师:这里是谁要取代谁呢? 生:项羽要取代秦始皇。师:你了解秦始皇吗?说说看。生:秦始皇是个皇帝。生:秦始皇派人修建了长城。

师:秦始皇的确是个大人物,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有绝对的权威。那当时的项羽是个怎样的人? 生:项羽当时是个小孩。

师:你以为项羽还很稚嫩?可惜不太准确。生:我觉得项羽可能是个战士。

师:当时的项羽啊,22岁。可他说了怎样一句话呢? 生:“总有一天,我会取而代之的。”

师:我们再一起读读这句话,看看项羽给你留下什么印象?(生纷纷举手)

师:别急。先把你想出的答案写在那句话旁边。(生动笔书写)

师:像这样,把自己思考的结果写在语句旁边就叫批注,是读书的一种有效方法。

师:都写好了,谁来说说看。生:我觉得项羽胆大包天。师:请说说理由。

生:当时是秦始皇的天下,周围都是秦始皇的人,要是这样的话被人听见,会有生命危险。所以,我认为项羽胆大包天。师:分析很有道理。一定还有不同意见。生:我认为项羽很有抱负。师:关键词——抱负。

生:我觉得项羽青年时候就有野心。师:巨大的野心,对吗? 生:我觉得可以是胸怀大志。师;拎出关键词——胸怀大志。

师:同学们思维很活跃,词汇更丰富。从《取而代之》这个成语里,就能真切地感受到项羽的胸怀大志。(板书:胸怀大志)

三、分层推进,小组合作

师:请同学们认真阅读“阅读提示”,看看都有哪些要求。哪个孩子来读读?

生:快速浏览其他五个成语故事。

师:可以采用跳读或者略读的方法,一目可以几行。浏览的时候,可 以放弃一些,但一定要紧紧地抓住一些地方细读。生:勾出能体现成语大意的语句(或语段)。师:请注意,可以是语句,还可以是语段。生:简单想想成语意思。

生:紧扣具体的语言文字感受项羽的性格特征(或者人物形象),进行批注。

师:你觉得最关键的是什么?

生:感受项羽的性格特征(或者人物形象),进行批注。

师:你们的辨别能力非常厉害。学习的时候,一定要概括出项羽的性格特征。开始你们的学习之旅吧。(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巡视指导)师:完成学习任务的同学可以举手示意。

师:现在开始我们的小组合作学习。我给每个小组准备了一张图表,请组长组织组员进行讨论,将你们的学习成果进行填写。特别提醒,如果小组内观点不同,请将不同的观点一并填入图表。(课件出示图表)

小组内交流,根据提示,共同完成图表。(支持多种观点并存)性格特点(人物形象)性格特点(人物形象)《沐猴而冠》《破釜沉舟》项羽《妇人之仁》性格特点(人物形象)《四面楚歌》性格特点(人物形象)《一决雌雄》性格特点(人物形象)

四、全班分享,点拨引领

师;很多小组的学习气氛非常浓厚,能各抒己见。那我们现在来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师:看哪个小组能选择一个成语进行交流? 生:我们交流的是《破釜沉舟》。师:你们找到的语句是——

生:(项羽)把渡河的船(古代称舟)凿穿沉入河里,把做饭用的锅(古代称釜)砸个粉碎,把附近的房屋放把火通通烧毁。师:你是怎样看待破釜与沉舟的?谁更关键?

生;破釜,只是没有做饭的锅;沉舟,便再也没有渡河的船了。我认为沉舟更关键。

师:在这样的情况下,项羽能败吗?

生:不能败。因为如果败了,后有兵,前有漳河,没有生之路。生:如果败了,项羽就死定了,没有退路。师:这退路是谁堵死的? 生:项羽自己。

师:是啊,项羽把所有的退路都堵死,带着部队去打仗。项羽又给你们留下什么印象? 生;有勇气。

师: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勇气。生:足智多谋。

师:把秦军打得落花流水,看来项羽的计谋是成功的。生:鲁莽。

师:不计后果,不留退路,你读出的是鲁莽。我同意!

师:那在《破釜沉舟》里的项羽,我们一起来概括:不留退路的勇气。请继续交流。

生:我们交流的是《妇人之仁》。我们感受到项羽的婆婆妈妈。师: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

生:项王待人又恭敬又有爱人之心,说话挺温和,看见别人病了,他会掉眼泪,把自己吃的、喝的分给病人。可是人家立了功,应当封爵位的时候,他却不封了。就是封了,他也还拿着封爵位的印,左摩右摩,把印的四个角都磨光了,还舍不得交给人家。所以说,他的好心眼只不过是婆婆妈妈的好心眼罢了。

师:你们的证据极为充足。但婆婆妈妈,却不是一个将军应有的风格。其他小组有没有补充?

生;我觉得项羽优柔寡断。在封官时,把官印的棱角都磨光了还舍不得给人家。师:嗯,作战应该坚决果断,优柔寡断可是兵家大忌。战功卓越的项羽,也有不可原谅的瑕疵。(板书:优柔寡断)

生:我们交流的是《一决雌雄》。我们觉得项羽高强,有霸气。师:那你能读读你找到的语句吗?

生:我很想与你面对面地挑战,一决胜负,以免天下百姓互相残杀,白白受苦。

生:我觉得这里的项羽性格直爽,不转弯抹角。

师:你们都有属于自己的想法。我还想让同学们读读刘邦说的那句话。生:刘邦笑着拒绝说:“我宁可与你斗智,也不愿与你直接斗勇。” 生;我懂了,项羽有勇无谋。

师:你的反应真快,立刻理解到了项羽在计谋上的不足。霸气十足,有勇无谋,在《一决雌雄》里我们确实都可以强烈地感受到。(板书:霸气十足 有勇无谋)

生:我们交流的是《四面楚歌》。在这个成语里,我们觉得项羽保持了自己的尊严。

师:宁愿自刎,也要保留尊严,是个顶天立地的英雄。生:我觉得项羽死要面子。师:怎么这样理解?

生:其实项羽可以安全地过江,回到自己的家乡,然后组织家乡的青年继续战斗。

师:这叫东山再起,从头再来。生:我觉得项羽有自知之明。师:我很想听听你的想法。

生:经历这次失败,项羽终于知道了自己的错误。他应该对自己的错误负责。所以自杀也是应该的,不要再等到别人来处罚。

师:有着属于自己的思考,此处应该有掌声。从《四面楚歌》的成语里,我们读到了保持尊严,死要面子。好象还有一个成语在等着我们? 是谁呢? 生:《沐猴而冠》。师:“冠”还是“冠”呢? 生:“冠”。师:谈谈你的理由。

生:劝阻的人听了这话,气愤地说:“人们说楚国人不过是戴了帽子的猕猴,今日一见,果然如此。”这里的“冠”是帽子的意思,所以读“冠”。

师:真会学习。这句话其实具有讽刺的味道,是讽刺谁的? 生:项羽。

师:他想讽刺项羽的什么?

生:只有君王的表面,却没有君王的才能与气度。师:这个人劝说项羽成功了吗? 生:没有成功,反而把小命给丢了。师:你看到了什么样的项羽? 生;心胸狭窄。师:不能容天下之事。生:倔强。

师:不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有时也叫固执己见。生:我还觉得项羽心狠手辣。

师:没错。好心好意地劝说,结果命黄泉。《沐猴而冠》让我们看到项羽固执己见、心胸狭窄的影子。

师(指板书):《取而代之》的胸怀大志,《破釜沉舟》不留退路的勇气,《妇人之仁》的优柔寡断,《一决雌雄》里的霸气十足、有勇无谋,《四面楚歌》保持尊严、死要面子,《沐猴而冠》的固执己见与心胸狭窄,让我们看到项羽的性格。你有什么发现吗? 生:我发现一个人身上可以具有那么多的性格。生:我觉得人物的性不是只有一种,而是有很多种。

师:是啊,人物的性格不是单一的,而是多面的,有时甚至是冲突的。

五、紧扣性格特征,思辨人物成败

师:这几个成语大致可以概括项羽的一生:取而代之的雄心壮志,破釜沉舟的毅然决然,让秦朝成为历史,项羽成为西楚霸王。楚汉相争,沐猴而冠的项羽要和刘邦一决雌雄,最终迎来四面楚歌,乌江自刎。

师:项羽的人生很短,留给我们的思考却很长。在你眼里,项羽是成了,还是是败了? 生:败了。

师:就战争而言,项羽的确败得很惨。(指板书)能在性格里找到 项羽失败的原因吗? 生:优柔寡断。生:有勇无谋。

生:固执己见、心胸狭窄。生:死要面子。

师:在我国历史上,项羽毕竟是闪着光芒的人物,一定有他的成功之处。我们来找找他成功的因素。生:青年时期的胸怀大志。生:破釜沉舟,不留退路的勇气。生:霸气十足。

师:在我们看待问题时有时可以换换角度。透过项羽最后的自刎,我们发现了项羽的失败,但同时也发现了项羽的成功。

生:项羽失去的是生命,却被后人称为英雄,这也是一种成功。师:是的。真正让项羽流传下来的,就是他那种顶天立地的精神,那种宁为玉碎,不为全的光芒。我们一起读读李清照的诗《夏日绝句》:

生当人作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师:学到这里,你觉得我们应该怎样看待性格与成败的关系? 生:我觉得人生性格可以影响人生成败。生:我认为人生成败是由自己的性格决定的。

师:其实,人生成败往往与人物性格有关。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儿,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试着去读读关于项羽的其他故事。下课!课后反思:

《读成语说项羽》这组文本,离学生的生活有距离,所以事前让学生了解了项羽的人生经历。看来,这种铺垫是有效的。学生在提炼项羽性格的过程中,能不拘一格,各抒己见,非常不错。只是,在课堂上,有的学生思维飞得过远,而我没能很机智地收回。,以至于让学生的价值取向受到影响。同时,对项羽人物性格与人生成败的讨论,我尽量地做到学生简单体会即可,没能过高要求。

选文:

读成语 说项羽

取而代之

项羽从小同叔父项梁一起生活。小时候,项梁教他读书写字,可是才学了一半项羽就不想学了。于是,项梁又教他剑术,可他还是半途而废了。项梁因此很是生气,责问他究竟想学什么。项羽便说:“写字,能够用来书写姓名就行了;而剑术,也只能敌一个人,都不值得深入学习,我要学的是能敌万人的本事。”梁暗自惊讶,便开始教项羽兵法。项羽非常喜欢,可是学了个大概之后又不肯学了。后来,项羽随项梁辗转来到了吴中地区。当时项羽身长八尺多,力气大得足以扛起大鼎,并且才气过人,所以吴中的人都很惧怕他。一次,秦始皇游览会稽郡时,项梁和项羽一块儿去观看。围观时,项羽说:“总有一天,我可以取代那个人!”项梁急忙捂他的嘴,说:“不要胡说,这是要满门抄斩的!”但项梁也因此觉得项羽将会非比寻常。

破釜沉舟 在秦朝残暴的统治下,老百姓的生活十分困苦。公元前210年,秦二世继位,继续施行暴政,民不聊生。最终在公元前209年,各地诸侯、豪杰纷纷举起反对秦朝暴政的旗帜。

因为当年秦灭六国时,属楚国最无辜,所以有“亡秦必楚”的说法。为了师出有名,早已起义的项梁、项羽在谋士范增的指引下,开始拥立楚怀王。

公元前208年,秦国的三十万人马包围了赵国的巨鹿(今河北省邢台市),赵王连夜向楚怀王求救。楚怀王任命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派他们带领二十万人马去救赵国。谁知宋义听说秦军势力强大,竟然走到半路就停了下来,不肯前进。当时军中已经没有足够的粮草,士兵只得用蔬菜和杂豆煮了当饭吃。可是,宋义对此不仅视若无睹,还每天自顾自地举行宴会,大吃大喝。项羽看不过去,便杀了宋义,自己当了上将军,带着军队去救赵国。项羽先派出一支军队,切断了秦军运粮的道路。随后,他又亲自率领主力军队过漳河,解救巨鹿。

楚军全部渡过漳河以后,项羽让士兵们饱饱地吃了一顿饭,每人带上三天干粮,然后便传下命令:把渡河的船(古代称舟)凿穿沉入河里,把做饭用的锅(古代称釜)砸个粉碎,把附近的房屋放把火通通烧毁。士兵们看见房烧了、锅砸了、船沉了,知道已经没有退路,便都鼓足了勇气,勇猛向前杀敌。

在项羽的指挥下,士兵们以一当十,以十当百,拼死向秦军冲杀过去,经过连续九次冲锋,终于把秦军打得大败。秦军的几个主将,有的被杀,有的当了俘虏,有的投了降。这一仗不但解了巨鹿之围,而且还把秦军打得再也振作不起来。

沐猴而冠

公元前208年,刘邦、项羽受命楚怀王,分西、北二路入关灭秦,并约定先入关灭秦的就当王。可由于北方秦军势力强劲,项羽一战再战,好不容易打垮了秦军时,刘邦已经顺利入关。

公元前207年10月,秦王子婴向入关的刘邦投降,秦朝就此灭亡。当时,项羽的实力远远超过刘邦,所以对于刘邦入主关中一事,虽然约定在先,可项羽还是心怀不满,一心想要入关后再与刘邦一决高下。恰逢此时,张良劝阻刘邦,给他分析了时下局势,刘邦无奈还军霸上,等着迎接项羽入关称王。同年,项羽率军进咸阳,入关后先是杀秦王子婴、屠咸阳城,然后又一把火烧了秦朝的宫室。对此,有人劝阻项羽说:“关中这块地方,有山河为屏障,四方都有要塞,土地肥沃,可以用来建都成就霸业。”可是项羽看到秦朝宫室早已被火烧得残破不堪,加上自己又思念家乡,一心想要回去,就对那人说:“一个人富贵了却不回故乡,就好比他穿了锦绣所织成的衣裳却只在黑夜中行走,别人又怎么会知道他富贵了呢?”劝阻的人听了这话,气愤地说:“人们说楚国人不过是戴了帽子的猕猴,今日一见,果然如此。”项羽听后非常生气,便叫手下士兵把那人扔进锅里烹杀了。

妇人之仁

楚汉相争时,名将韩信曾先投奔过项羽,却因为项羽有勇无谋,不善用人,没能得到重用。韩信一气之下背弃项羽,转投奔刘邦。韩信投奔刘邦以后,开始也未被重用,后来,在萧何的极力推荐下,刘邦才拜韩信为大将。

一次,刘邦问他:“萧丞相屡次推荐将军,想必将军定有非凡之处,还请将军指教。”韩信说:“我曾在项王手下做过事,知道他的本事,也知道他的弱点。项王吆喝一声,上千的人都会给他吓倒,你看他多么勇、多么狠啊。可是他不能接受别人的意见,不能重用有本领的将领,他的勇不过是匹夫之勇罢 了。项王待人又恭敬又有爱人之心,说话挺温和,看见别人病了,他会掉眼泪,把自己吃的、喝的分给病人。可是人家立了功,应当封爵位的时候,他却不封了。就是封了,他也还拿着封爵位的印,左摩右摩,把印的四个角都磨光了,还舍不得交给人家。所以说,他的好心眼只不过是婆婆妈妈的好心眼罢了。”接着,韩信又分析了项羽的一些弱点和错误,指出刘邦必然能战胜项羽。

一决雌雄

项羽、刘邦两人为争夺天下,战争频繁,相持日久,不分胜负。只是苦了双方的士兵和百姓,精壮的士兵为频繁的征战所累而叫苦连天,老弱百姓更是被水陆军运拖得喘不过气来。项羽对刘邦说:“天下多年来之所以战争频繁、混乱不堪,只是因为我们两人互相争斗的缘故。我很想与你面对面地挑战,一决胜负,以免天下百姓互相残杀,白白受苦。”刘邦笑着拒绝说:“我宁可与你斗智,也不愿与你直接斗勇。”项羽不听,命令军中壮士出阵挑战。谁知汉军阵中有擅长骑射的楼烦(古代北方部族名)士兵,楚军三次出阵挑战的壮士,都被楼烦士兵射死。

项羽大怒,于是他亲自披甲执戟出阵挑战。楼烦士兵又想射箭,项羽怒目圆睁,大喝一声,声如巨雷,楼烦士兵吓得眼睛不敢正视,手无发箭之力,赶忙回马入阵,躲进军营不敢出来。刘邦派人暗地一打听,原来是项羽亲自出阵,吓退了汉军射手。刘邦听后大惊失色。

四面楚歌

楚汉相争后期,项羽和刘邦胜负迟迟未分,几经考虑后,两人约定以鸿沟(今河南省郑州荥阳)作为楚汉界限,互不侵犯。达成协议后,项羽便率领部下返回彭城(今江苏省徐州)。期间,刘邦听从张良和陈平的规劝,觉得应该趁项羽衰弱的时候消灭他,就和韩信、彭越、刘贾会合兵力追击正在向东开往彭城的项羽部队。最终,他们把项羽紧紧围在了垓下(今安徽省宿州市灵璧县)。当时,项羽手下的兵士已经所剩无几,粮食也十分缺乏,军中早已士气不足、人心不稳。

一天夜里,营中的士兵突然听到军营外边歌声四起,凄凉悲切,动人心弦,唱的正是项羽家乡楚地的民歌。项羽军中有不少人是楚地的士兵。这时听到家乡的民歌,有的便情不自禁地跟着低唱,有的被歌声感动得热泪滚滚。一时之间,所有人都想念起家乡来了,哪里还有心思打仗。正在睡觉的项羽听到歌声,大吃一惊。他想:“楚国大概全被汉军占领了吧!要不,汉军里哪会有这么多楚国人呢?”想到这里,他一骨碌爬起来,准备与刘邦决一死战。但冷静一想,自己的力量太单薄,外面又被包围得严严实实,怎么能行呢?再三思量之后,项羽决定拼死突围。

他一面愁闷地喝着酒,一面想着这些年来的战斗生活和眼前的惨败,伤心地和心爱的妃子虞姬告了别,就带着士兵冒死冲了出去。项羽率领八百名骑兵深 18 夜突围,向南方逃去。逃到乌江时,项羽的部下就只剩下了二十八个人,而刘邦的追兵却有几千人。

这时,乌江亭长撑着一只船过来,对项羽说:“江东虽然小,但是也还有一千里土地,几十万的人民,您仍然可以在那里称王,所以赶快渡江吧!”项羽苦笑着说:“天要让我灭亡,我就算渡过江去又有什么意思?况且当初和我一起渡江西进的八千多江东子弟,如今没有一个活着。到了今天这个地步,即使江东的父老兄弟同情我,继续拥戴我为王,可我还有什么脸面去见他们呢?”说完,项羽就拔剑自杀了。

第三篇:《槐乡五月》说课

《槐乡五月》说课

说教材

教材简析

《槐乡五月》是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六册第七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它是一篇散文。作者以优美形象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槐乡五月是槐花飘香的季节,是槐乡孩子的季节,表达了作者对美丽迷人的槐乡五月,对勤劳能干、热情好客、淳朴可爱的槐乡孩子的喜爱。文章写花又写人,花与人交织在一起,使“花美人更美”的主题自然的生发开去。

课文共四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写五月的槐乡到处盛开着槐花,婀娜多姿,香气醉人。第二自然段写被香气熏醉的孩子们尽情享受槐花饭的香甜。第三自然段写孩子们用槐花装扮自己,表示他们对槐花的喜爱之情。第四自然段总写五月是槐花飘香的季节,是槐乡孩子的季节。

课文的语言如诗般动人,对称句式的错落有致,描写抒情的水乳交融,使全文呈现出较强的节奏感和浓浓的意境美,为丰富学生的语言积淀提供了很好的语言材料。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新词。能说出和“白茫茫”等词语结构相似的词语。

3、借助文本语言,感受槐乡五月的美丽景色,槐乡孩子勤劳能干、热情好客、纯朴可爱的特点。

说教法

为了配合这篇课文的教学,我设计制作了与课文相配套的课件,主要以图片文字和音乐为主要构件。在教学中,我结合教材及教学对象的特点,在教学中采用了如下教学原则和手段:

1、图文结合绘意境

教学时,我结合教材及教学对象的特点,利用各种槐花的图片,以及槐花饭等图片,给学生架设了一座与文本相通的桥梁。使学生自然而然的进入了课文中描绘的意境。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使学生与文本对话成为可能。

2、引导品读促感悟

在教学设计中,我们重视学生对文本的感悟与理解,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如老师范读,学生想象读、看图读、配乐读、表演读等形式,让学生通过欣赏文中如诗般美妙的语言,去感受槐乡五月的花美人更美。

3、自读自悟促内化

语文课就是扎扎实实的读书课,应当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自悟自得,在读中感知体验,在读中浸染熏陶,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积累内化。

说学法

课文语句优美,对学生来说,有很强的吸引力,但文中情景交融的写法,语句中蕴涵的意境,对学生来说,可能有一定的困难,而且文中所描写的槐乡离学生的生活实际也有一定的距离,这些,都是我在教学中应该重视的。

1、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运用图文对照法、对比朗读法学习第一自然段,品味槐花多、美、香。

2、对课文第二、三自然段的学习,我引导学生运用品读自悟法、个性朗读法和情境表演等方法感悟美文,内化语言。

说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激趣生疑

1、板书课题,读题正音。

2、“槐乡”即长满槐树的的地方,你见过槐树开花吗?老师给你们带来一组槐花的图片,让我们一起来认识槐花,注意仔细看,等会儿要请你来描述一下你所见到的槐花。

3、学生欣赏、交流,引导说具体

【通过课件展示槐花开放时的美景,让学生对槐花的美有个感性认识,激发起学生对槐花的热爱之情,同时也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4、师小结:在你们眼里,槐花可真美。让我们一起走进五月的槐乡。

5、同学们,在你看来槐乡会是个怎样的地方呢?

【对“槐乡”的猜测,激起了学生想学习课文的欲望,老师对学生的肯定,也更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初读解疑,整体感知

1、听老师范读

2、谁来说说槐乡给你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

【学生从整体感知文本,初步感知槐花的多、美、香,以及槐乡孩子的乐等等,这些模糊的画面为学生接下来更深入地走进文本埋下了伏笔。】

3、很多小朋友已经被槐乡的美景,香喷喷的槐花饭吸引住了。想自己读读课文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课文中生字和长句较多,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4、检查自读

(1)出示叠词,指名读,齐读。

(2)出示长句,试读,指名读。

有的槐花抱在一起……近看如维吾尔族姑娘披散在肩头上的小辫儿。

中午,桌上……整个槐乡都沉浸在香海中。

小朋友临走时……外加一小罐清亮清亮的槐花新蜜。

相机正音:披散醇香旋儿晒干

【叠词的读和训练,既能让学生感受到文章语言的节奏感和音韵感,又能丰富学生的词汇,感受语言的奇妙。这篇文章长句较多,对学生来说读起来比较困难,所以检查初读时,出示三句长句,并指导读准确,读通顺。】

三、品读课文,入情体验

㈠品读第一自然段,沐浴花香。

1、过渡:同学们,五月的槐乡到处盛开着美丽的槐花,不仅形态各异,而且香气醉人。请你静静地读读第一自然段,画出让你感受最深的句子,一遍遍读,一遍遍想,读出味道,读出感觉。

【这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让学生静下心来,回归常态,沉浸其中,再加之动笔画一画、动口读一读,多种感官的参与,学生的学习效果肯定会很好。】

2、交流,相机出示学生感受最深的句子。

(1)“有的槐花……小辫儿”

a指名读,说说理由

b作者眼中的'槐花,远看像?什么样的槐花像玉雕的圆球?(点击图片)

c这是远看槐花,近看槐花呢?维吾尔族小姑娘的小辫儿是什么样子的?(点击)像吗?看这槐花一条一条挂满枝头,多像维吾尔族姑娘又多又长的小辫儿。

d指名读,评价

e这么美的槐花,还像什么?

f无论是近看槐花,还是远看,槐花都是那么美。齐读。

【这两句比喻句勾勒出生动、形象的画面是美的,如何让学生体验到这种美,图文对照学习是一个途径。引导学生由图到文认识槐花形态美,从直观的形象思维到对语言文字的品味,填补了学生认知上的空白,符合儿童认知的一般规律。】

(2)“中午,整个槐乡都浸在香海中了”

从“香”字入手,让学生说说这句话中出现最多的字是什么?并读读这些词语。老师给学生创设情境:假如你就是槐乡的孩子,你有什么感觉?

我们通过对“清香、醇香、浓香……”的理解、想象,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充分领悟槐花的香。

【老师带领孩子们一起插上想象的翅膀,并配以绘声绘色的描述,使得学生全情投入,学生的情感得以激发,当然朗读也就水到渠成了。】

(3)“‘嗡嗡嗡’……喜盈盈的满足。”

a小蜜蜂的多开心,可是快乐的何止是小蜜蜂?还有?

b什么事情让小朋友那么高兴,那么满足?交流,评价

c指导朗读

【这两句话有一种对称美,将这两句话分成两行排列,一一对应,让学生在对比中反复诵读,将这种语言美、文字美积淀。】

(4)“槐乡的山山洼洼……一片白茫茫。”

a出示,指读

b指名读,评价

3、出示第一自然段,让我们一起读读第一自然段,感受槐花盛开的美景,感受人们喜悦的心情。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教师通过创设情境,不断“激”情,引领学生个性化地欣赏领悟花的美、多、香,个性地说说自己眼中、想象中槐花的各种姿态个性化地解读、美读文中词句,注重学生的主体感悟,也使课文意境得到进一步的深化,以期实现对课文内容感悟后的再度创造。】

㈡品析第二、三自然段,情境对话。

1、过渡:来到槐乡,看到了美丽的槐花,闻到了迷人花香,感受到孩子们的欢乐,这真让我流连忘返。你们可是这槐乡的小主人,准备怎么招待我这远道而来的客人呀!请读读课文第2小节,想想你准备怎样做、怎样说。

生自由读书,自由练习。

2、指名交流,师生在情景中对话。

【通过情境的创设,激发了学生阅读的主动性,使他们很积极地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接下来是师生对话,在对话中,文字不再仅仅是静止不动的语言符号,它已被学生内化,并融入了自己的情感,“情动辞发”,学生别具一格的“招待方式”是对文本的再创造,是对槐乡孩子的热情好客的最好诠释。】

3、槐乡的香让人醉,槐乡好客的孩子更让人爱,真让人流连往返。作者情不自禁地拿起摄像机拍下孩子们玩乐的镜头。课文第三节生动地描绘出小姑娘和小小子和槐花游戏的两组镜头,自己读一读,感受他们的欢乐。

学生自由读书。

①两组镜头你喜欢哪一组呢?同桌同学互相交流交流,说说你为什么觉得更有意思。同桌互说——全班交流。

【在这一环节中学生选取怎样的镜头,感受到怎样的风情,都由学生个体经验和阅历决定,教学时给孩子充分大的空间,这样孩子的收获才是立体的、丰富的。】

②尝尝做槐乡孩子的感觉。男同学扮演小小子儿,女同学扮演小姑娘,试一试。

小姑娘“飘”,小小子“大大咧咧”。

【学生在表演中体会课文语言的优美和用词的准确,达到语言的吸收和内化。】

(学生表演后点击“飘”字)人怎么会飘呢?作者写错了吧?

学生交流。

是呀!一个“飘”字写出了孩子们心情愉悦,脚步也变得轻快了,飘飘欲仙。我们也来读一读,读出“飘”的乐趣。

【一个“飘”字中蕴藏着槐乡孩子的“乐”,这是何等精妙,因此教师设疑,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不遗余力地感悟、品味这个“牵一发动全身”的字眼。】

⒋小结:槐花是槐乡孩子的宠物,它饱了我们的眼福,填了我们的肚子,香了我们的村子,也甜了我们的生活。孩子们,闭上眼睛,深深地吸上一口气,让我们轻轻地漫步槐乡。

学生有感情地读书——男女分角色读。

㈢品读第四自然段,回顾全文。

不喜桃花三月艳,但爱五月槐花香。让我们和作者一起发出赞叹——(出示最后一节)——师范读,生再读。

为什么说五月“是槐乡孩子的季节”?

四、擂台背诵,积累语言

1、美丽迷人的槐乡五月,热情好客、淳朴可爱的槐乡孩子都深深印在我们的脑海中。我会背课文(范背),哪位同学也来露一手?

指名学生背诵,教师充分肯定。

2、用哪些方法可以更快更好地背出来?

学生交流,鼓励用最易记的方法背诵。

3、学生自主背诵积累。

4、背诵擂台赛。(事先做好背诵标签,学生抽签比赛背诵。)

【教师范背和个别学生试背,调动起学生积极背诵的欲望。背诵擂台赛中抽签背两三句话既可以给更多的学生参与机会,又可以快速地测查学生背诵的情况。】

五、拓展延伸、内化表现

(课件出示)来到槐乡,我们感受到槐乡的美丽芬芳,体会到槐乡孩子们愉悦的心情,沐浴槐香,让我们心旷神怡。我们应该将这世外桃源介绍给更多的人。那么,就让我们和槐乡孩子一起策划一个令人神往的槐花节吧!

你们有什么好创意。

指名学生交流。

同学们的点子可真多。老师也准备了一些小建议。课件出示:写一份邀请书——五月请到槐乡来;为槐花节形象大使设计形象;为槐花节写导游解说词;为槐花节提供一份槐花美食套餐;设计欢迎标语。

【“课外延伸、内化表现”这一环节,学生由读到写,内化表达槐乡美,使语文由单科走向了综合,由课内走向了课外,巩固和提升了课文内容,培养了语文综合能力。】

第四篇:21槐乡五月 说课

首先在揭示课题后,引导学生针对课题质疑,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己读课文。接着,结合初读检查,引导学生再读课文,在这个过程中,指导正音“浸和襟”、“醇和陈”,指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熏醉、大大咧咧”等词语,比如“熏醉”这个词,根据我以往的经验,学生对这个词的意思很难有真切的体会,因此,在这里我引导学生读前面的有关词句,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使学生感悟到槐花香味的浓烈,令人陶醉,同时,也为第二课时的学习做好铺垫。在学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读懂每个自然段的意思,初步感知槐乡花的美,槐乡孩子的可爱。

以上是我对第一课时的简要设想,下面谈谈第二课时的设计思路。

第二课时,我主要采用3个环节进行教学,1、品味探究,体会槐花之美;

2、入境体验,领悟槐乡孩子的内在美;

3、拓展延伸,内化表达槐乡美。

一、品味探究,体会槐花之美

通过第一课时的教学,学生已初步感受了槐乡优美的景色。第二课时,上课伊始,我播放多媒体课件,呈现五月槐花盛开的美景,(图景由远到近,由全景到特写)然后请学生谈谈看到的景象,接着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一自然段,读后四人一组讨论,你认为槐花美在哪里,讨论后进行集体交流。在交流中,孩子会谈到多种感受。比如,有的孩子可能会说,我是从“槐乡的山山洼洼,坡坡岗岗,似瑞雪初降,一片白茫茫”中的“白茫茫”感受到槐花的美丽的。也有的学生可能说:“我是从有的槐花抱在一起,远看像玉雕的圆球;有的槐花一条一条地挂满枝头,近看如维吾尔姑娘披散在肩头上的小辫儿”这句话体会到的,当学生说到这句话的时侯,我首先表扬学生会读书,找得好,接着鼓励学生继续细细地读课文,找找有关表示槐花动态的词,引导学生想象“槐花抱在一起是怎样的情景,槐花挂满枝头有时怎样的情景呢?”之后,我又播放课件,展示槐花像玉雕的圆球,像维吾尔族小姑娘小辫儿的美景,进一步帮助学生直观真切地感受槐花的美;接着通过感情朗读再现情景,增强感悟。

就这样,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积极捕捉语文信息,体验阅读带来的成功和喜悦。

接着,我以“槐花开满了各个地方,你闻到香味了吗?”为过渡,引导学生读下面的一段文字,读后请学生以“我闻到了槐花的香味,因为———”开头练习说话,如:“我闻到了槐花的香味,因为小蜜蜂飞来了,采走了香的粉,酿出了甜的蜜。”“ 我闻到了槐花的香味,因为桌上摆出了香喷喷的槐花饭,清香、春香、浓香……”这样结合具体的语词,通过学生创造性的表达,再配以师生合作赏读使学生充分感受槐花遍地、槐香飘散的令人神往的美景。

二、入境体验,领悟槐乡孩子的内在美

通过以上教学活动,学生的知觉、情感被调动起来了,这时,我与学生轻松谈话:“假如你来到槐乡,你会看到些什么?请选择一个你觉得最有意思的镜头来说说”,然后请学生自由品味朗读课文第二、三自然段,同桌先进行交流,我在学生中间巡回指导,作适当点拨,再组织集体交流。这里我主要引导学生进入槐乡,去体会槐乡孩子的热情好客,感受槐乡孩子天真烂漫、充满情趣的童年生活。比如,有的学生在交流中可能会说:“我来到了槐乡,看到了一位小朋友被香气熏醉了,傻乎乎地卧在槐树下不想回家。”我就抓住“熏醉”这个词,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槐花的浓烈香味,同时结合“傻乎乎、卧”这些词,引导学生品读、想象、表演,体会槐乡孩子天真可爱、充满情趣的特点。在此基础上,再通过感情朗读再现情景,加深体验。当然,针对课文第二、三自然段中的其他语句都表现了槐乡孩子纯真可爱的特点,(板书:纯朴 可爱)学生可能还会说:“我来到了槐乡,好客的槐乡孩子会把我拉到家中,请我美美地吃上一顿槐花饭……” “我来到了槐乡,看到槐乡孩子大大咧咧的,不时就朝嘴里塞上一把槐花……”等等。

在学生思维火花不断碰撞的过程中,我引读课文最后一段也就水到渠成了。

三、拓展延伸,内化表达槐乡美

当孩子们对槐乡美景流连忘返,为槐乡风情所陶醉时,我趁热打铁,引导孩子们策划一个槐花节,鼓励学生写写邀请函,设计广告词会欢迎标语,也可以介绍槐乡风情等等,这样,巩固和提升了课文内容,培养了学生语文能力。这也正是本课教学的意义所在,也是新课程理念的突出体现。

以上是我对这篇课文的初步的教学设计,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会随着学生的学习情况作不断的调整和改动,不足之处,恳请评为老师批评指导。

第五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说课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说课

各位同学: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下面,我将从五个方面来进行讲述。

一、说教材

1、说教材的地位: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30课《诗五首》中的一首歌行体的古诗,作者唐朝诗人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杜甫诗歌中最具风格的代表作,是浩淼唐诗中千古传诵的名篇之一。作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当时安史之乱尚未平定。此诗以茅屋为题,抒发自己忧国忧民、爱及天下的博大胸怀。此诗情感炽烈,内涵深刻,备受后人的推崇和喜爱。学习本诗,学生对诗歌的形式特点会有进一步的了解,也对我国古代诗词名篇多了一分认识,学生能在逐步感受杜甫忧国忧民、克己为人的博大胸襟的过程中,接受诗人人道主义精神的熏陶和感染。这课《诗词五首》,俱是见景抒情或遇事感怀之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为其中的一首,也是情感特征最为炽烈、内涵最为深刻的一首。并且,《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可以作为很好的诵读训练教材。通过反复诵读,来体察杜甫的胸襟与抱负。通过形象的语言呈现鲜明画面,寓情于描写之中。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值得鉴赏和学习。

2、说教学目标:

新课程标准明确主张,中学语文教学应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发展学生的思维和创新精神,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新课标的这些理念应贯穿在每一堂语文课中。根据教材的地位、作用及这首诗的特点,我设计了以下学习目标:

(1)了解本诗的体裁及关于杜甫的文学常识。

(2)揣摩诗歌语言,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掌握本诗正确的读法,在诵读中熟悉诗文,了解诗中所叙写的内容。(4)理解诗歌内容,掌握朗读的韵律节奏。

3、说教学重点及难点:

教学重点的确定是依据教材的特点、教学目标并通过对以上教材的分析,结合学生实际语文基础;至于教学难点则是就学生接受而言,由于受生活经历与知识积累水平所限,我们的学生对这首诗经过预习,还存有疑问、理解还困难的地方。根据以上这些,我确立文本的——

教学重点:体会作者关心人民疾苦、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1)指导学生进行诗歌朗读训练。

(2)创作背景的介绍和诗歌意境的理解。

二、说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一)教法

新课程概念很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基于此,再结合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确定这节课教法的指导思想是:想方设法引起学生注意,引导他们积极思维,独立自主的解决问题。具体做法如下:

1.朗读法。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特别是古诗词,诗的节奏、韵律,所蕴含的感情内涵都要靠读来感受体会。因此,朗读应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中。)

2.自主合作、讨论探究法。

(新课标规定,阅读教学的主要目标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从而最大限度地来提高学生的素质。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绝不可包办代替,而要让学生作为阅读主体,自主、合作,积极地、全身心地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让学生相互讨论,主动质疑,以学定教。

我认为,教学方法的最本质就是要促进大多数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促进全体学生积极动脑。因而,我较多的采用了探究法方式。)

(二)教学手段

为了使我根据教材特点而设计的教学目标以及重点、难点的突出与突破,达到最大化的展示境界,同时也为了配合以上我选择的教法得以完美实现,我决定采用“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配以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的教学手段进行全程教学。

三、说学法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面对的学习群体是一群15岁左右的孩子,他们成长在20世纪末21世纪初,受经历与知识积累水平所限,对这首感慨个人经历,抒发社稷理想的古代诗歌要达到深层理解必然有一定难度。而且学生群体中按学习能力、感悟能力区分又有几个不同的层次,所以教师必须灵活安排教学过程,精心设计问题,启发学生思维,做到兼顾全体。学生已经学过不少古代诗词,对古诗词的格式、语感和朗读方法有一定的认识。对本诗的作者杜甫,学生并不陌生,他们已学过杜甫的《春望》、《望岳》等诗,对其人其诗已有了初步的了解。学习本诗,学生能在逐步感受杜甫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的过程中,接受诗人崇高理想的熏陶。根据学生的实际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安排学生自主质疑、合作探究,只要教师引导得法,学生领会诗歌的内涵是可以实现的。

四、说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介绍课题、作者、背景、诗体。

(教师的深情导课,既能让学生了解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又能感染学生,引领学生自然地进入学习的情境,更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整体感知,疏通诗意。

1、师范读。(让学生体会诗歌的情感。)

2、学生自由朗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节奏、停顿、重音等。)

3、学生齐读。(要求:把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情感的把握读出来。)

(朗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教师的泛读起到示范和指导作用。学生通过自由读和齐读,初步感知了诗歌内容,并不知不觉地神游其中,与诗人在情感上产生共鸣,促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对诗歌的学习和理解。)

(三)质疑探究

1、自主质疑。

学生提出对这首诗还有不理解的地方。

(新课程标准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鼓励学生自主质疑,正所谓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通过此环节旨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敢于怀疑的精神,激发学生勇于探索,大胆创新的科学精神。)

2、合作探究

以学习小组为单位,交流各自的困惑并进行讨论。要求学生写下讨论笔记,把研讨中有代表性和有难度的问题,推选代表提出来,全班讨论。教师参与小组讨论,适时引导点拨。

(学生先质疑,再合作探究,学生之间可以相互交流、相互补充,在这一过程中使诗歌内容一步步清晰,这样便于学生把握诗歌内涵、理解诗人的情感。)

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有:(如重点问题尚未提出,可由教师提出。)(1)第一节中“卷我屋上三重茅”的大概理解?

讨论明确:“卷”写出风的迅猛,还表现了茅草的动态。换成“吹”,风的力度不够;“掀”表现不了茅草的动态。“三”是虚数,“几”的意思,有时形容多,有时形容少,在这里说的是茅屋盖得很薄,经不起风吹。

(在这里设问,可以引导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教师可就这个问题引出课文的内容。)

(2)第二节中“归来倚仗自叹息”,“叹息”的含义是什么? 讨论明确:一叹自己之苦,茅屋被吹破,接下来的日子怎么过呢;二叹周围的人苦——还有很多像自己一样穷苦的人;三叹战乱给人民造成的痛苦。

(在这个部分同学们可能不理解为什么叹息,而通过问题的提出更好的表达出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忧国忧民的情怀。)

(3)诗人的不幸表现在哪些方面?面对这重重的不幸,诗人的表现又如何? 讨论明确:诗人的不幸主要表现在:秋风破屋、群童抱茅、长夜沾湿。面对这重重的不幸,诗人由己及人,由个人的悲惨遭遇想到天下的穷苦之人,从而产生甘愿为天下穷苦人牺牲自己的愿望。诗人的大声疾呼,正是他炽热的忧国忧民的情感流露和舍己为人崇高理想的展示。

(根据学生的年龄及阅历特征,他们会不大理解杜甫为何如此不幸、为何自顾不暇还要为天下寒士忧虑,也不明白“广厦千万间”的理想在当时来说不可能实现,诗人却还是要抱以希望。此时可以就手展开讨论,认识当时社会状况和诗人的心境,感悟诗人的思想境界。)

(四)总结迁移

1、教学小结:

教学小结具备两大功能,一是反馈课堂教学效果,二是整理课堂教学思路与方法。为了充分发挥教学小结的这两个功能,可设计下面问题,让学生在讨论中完成对本课的学习:

(1)为什么说杜甫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2)《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写出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迁移

要真正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和能力,仅靠课文的阅读是不够的。从课文发散出去,延伸出作者的其他作品和现实意义,也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于是,我设计了以下问题:

(1)说出一些杜甫忧国忧民的名句?

(2)你从杜甫的胸襟中得到了哪些启示?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自身感受。(学生可以结合诗中所体现的忧国忧民、推己及人的胸怀来谈)(3)具有忧国忧民思想的诗人很多,你还知道哪些?

(五)说板书

通过这个板书,学生可以一目了然的把握课文的重点、难点,一看板书就能回忆起课文的内容,体现了直观性的特点,另外,板书文字简练,但不单调,体现了艺术性。

五、说教学设计的理论依据:

教师教学观念和基本素养

我设计的各个教学环节,是基于本学科的特点,及新课标的要求而设计的。在本课中,主要通过学生分析、提问、讨论等活动是学生更好的掌握重点、理解难点,并注意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思维训练为主轴”的“三主式”“育人为本”的理念的发挥。

我上课的创新点是:诗歌鉴赏,在授课中以“朗读训练”为切入点,再辅以“揣摩语言”的方式,进而去体会作品的思想感情,从而完成教学目标。以“朗读训练”为重点主要设计了“自由论坛”等活动,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以解决教学重难点。

下载秋风桐槐说项羽(5篇材料)word格式文档
下载秋风桐槐说项羽(5篇材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