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董地乡建立反腐倡廉网络舆情信息监控机制维护社会稳定
董地乡建立反腐倡廉网络舆情信息监控机制维护社会稳定
为正确引导和管理好反腐倡廉网络舆情,董地乡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正确引导网上舆论,推动反腐倡廉网络舆情信息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充分发挥互联网的积极作用,保证了广大网民的意见与建议得到及时反映、反馈、答复和办理,畅通了民意渠道,提高了政府公信力。
一是加强领导。该乡成立由乡纪委书记任组长的网络舆情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一支思想政治素质高、政治敏感性强、有一定业务水平、责任心强的网络舆情信息员和网络评论员队伍,每天早、中、晚三次定时浏览乡内外重要网站、论坛,密切关注、分析研判、收集本乡反腐倡廉网络舆情信息,围绕群众关注的涉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热点、难点问题,每月至少撰写1篇网评文章,解疑释惑,积极引导网上舆论,开展正面宣传,主动回应社会关切。
二是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建立以乡纪委书记牵头协调领导,由派出所、综治办、党建办、司法所、科技信息文化服务中心、经济发展办、中心校等有关单位共同参与的反腐倡廉网络舆情应对联席会议制度,每季度召开一次或根据实际需要适时召开会议,分析和研究反腐倡廉网络舆情事件和可能引发的重大问题,制订应对措施。
三是制定网络监管方案。明确网络舆情信息员和网络评论员队伍的职责、权限,建立了检查、评议、考核等一系列制度,明确乡直各单位和村负责人为网络舆情的第一责任人,要求责任人“上班先上网、天天查舆情”,利用乡党委政府的门户网站、村的“万村千乡”网页以及其他有影响力的网站开展舆论引导,采用多种方式与网民加强沟通。
四是建立网络舆情责任追究制度。及时处置、妥善应对网络舆情,确保舆情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加强正面舆论引导,回应社会关注,避免不实消息无限放大,确保舆情平稳平息。对不及时上报、处置并酿成重大舆情事件的单位将予以通报,对违规发布重大事件信息,导致发生泄密事件;迟报、漏报、瞒报有关重大信息,严重影响事件处置,造成不良社会影响和后果的,给予相应的党政纪处分。
机制建立以来,董地乡在网上受理群众反映的问题 2个,解决 2个。有效引导和控制了网络舆情,发挥了互联网的积极作用,维护了社会稳定。
第二篇:简阳市董家埂乡人民政府网络舆情信息管理制度
简阳市董家埂乡人民政府 网络舆情信息管理制度
为了进一步加强网络舆情处置工作的针对性,不断提升相关制度的可操作性,促进分类归口、分级处理、分析预警功能的完善,使机关网络发挥汇聚民智、听取民意的作用,根据《中共简阳市委宣传部、市委督查室关于开展网络舆情工作督查的通知》(简委宣发〔2011〕100号文件)精神,特制定本操作规程。
第一条
基本规定
本制度旨在规范网络舆情分类、分级的归口处理制度,以确保及时获取网络上反映的各类社区信息,保证各类问题得到落实和处置。
本制度所称的“三类”即民生诉求类、居民互动类和自我表达类;“三级”是指村社层级、乡场镇机关层级、乡镇以上层级。
第二条
村社层级
(一)村两委版主负责小区论坛的日常管理,对涉及民生和社区公共事务的网络舆情进行收集、整理和归档。
(二)村两委版主在发现网民反映的问题时,应当根据《网络舆情风险评估预警制度》的相关认定标准进行初步判断,属于村委会层面能够解决的,应当依据便利、快捷的原则及时予以解决,同时报乡网络舆情办公室备案分级。
(三)村两委版主发现无法解决的问题时,应当按照“逐级备案,归口处理”的工作要求,及时报乡网络舆情办公室和相关职能科室,使得相关问题进入乡场镇机关层级进行处置。第三条
乡场镇机关层级
(一)乡网络舆情办公室对于村委会上报的居民诉求,须先行备案分级,并按照“逐级备案,归口处理”的工作要求,初步明确处理主体和工作边界,属于村两委层级可以解决的问题,交由村委会自行处置;对于村委会难以处置的,及时以信息流转单的方式将情况转交乡网络舆情办公室进行处置。
(二)乡网络舆情办公室在收到上报信息时,应及时启动相关问题的处理程序,并根据具体情况制定并实施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并将处理结果及时呈报乡网络舆情领导小组,同时在小区论坛发布相关信息。
(三)乡网络舆情管理领导小组应当对各科室承办的相关问题全程跟踪,促使相关问题及时解决。
(四)乡网络舆情管理领导小组应当定期对居委会和街道发现的网络舆情和处置情况进行汇总分析,并以《网络舆情转报》的形式呈报街道领导传阅;同时制定网络舆情周报和月报,完善相关台帐制度,保证该项工作的连续性和完整性。第四条
乡镇以上层面
乡网络舆情办公室在发现属于辖区内的重大、疑难、复杂问题时,应将相关情况及时报网络舆情管理领导小组,进行分析研判。如属于乡镇无法解决的问题,则应当及时提交市政府相关部门进行备案和协调处置。
第三篇:基于社会稳定视角的网络舆情预警机制构建的思考
摘 要:新疆是“一带一路”战略规划的核心区,目前主要的历史使命是维护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构建网络舆情预警机制对于维护新疆社会稳定、提升新疆地方政府形象和提高新建网络舆情应对能力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分析新疆在构建网络舆情预警机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就完善新疆网络舆情预警机制的建议加以论述,以期对新疆网络舆情的应对及新疆的社会稳定有所裨益。
关键词:网络舆情;预警机制;社会稳定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6)09-0009-02
网络作为“第四媒体”,现已成为公民表达观点意见、反映社会舆情的重要载体。根据cnnic(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8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50.3%,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6.20亿,手机上网人群占比为90.1%。简言之,网络舆情就是指通过互联网传播的公众对各种社会问题所表现出的有一定倾向性和影响力的意见或言论,是社会舆情在网络空间中的直接反映。所谓网络舆情预警机制是指国家及地方政府部门通过借助网络信息监测平台,及时收集、辨别、分析、处理各种网络舆情信息,及时察觉并采取应对手段,对各种矛盾和冲突带来的问题进行预先防范和警示的一种机制[1]。
一、新疆构建网络舆情预警机制的意义
1.构建网络舆情预警机制有利于维护新疆社会稳定
第二次新疆工作座谈会上总书记强调,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是新疆工作的总目标。确保新疆的发展稳定,直接关系到全国的稳定。近年来,受宗教极端势力、民族分裂势力和国际恐怖势力这“三股势力”破坏活动以及疆内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社会矛盾积压难解等多种复杂因素的交织影响,新疆的社会稳定状况呈现出较为严峻的态势。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空间的自由性、开放性、丰富性、虚拟性又使得新疆的维稳工作面临新的挑战。相较于其他地区,新疆的网络舆情形态更为复杂。因此,构建与完善网络舆情预警机制对维护新疆社会稳定、维护国家安全具有重要的战略作用和指导意义。
2.构建网络舆情预警机制有助于提升新疆地方政府形象
作为政府体系中直接接触群众、直接面对群众、直接为群众谋福祉的门户,地方的政府形象既得益于自身的政务管理水平,又受制于应对网络舆情的能力水平。然而,在近年来的网络舆情应对中,新疆地方政府由于观念落后、危机意识不足、应对机制不健全、处置方法不科学等因素的影响,其形象塑造难以让公众折服。地方政府由于应对不及时不仅容易导致一定程度上的社会秩序失控,还直接影响到政府的公信力建设。所以,对地方政府而言,顺应时代要求、正确应对网络舆情无疑是提升地方政府形象的最为直接、最为有效的方法途径。
3.构建网络舆情预警机制有益于提高新疆应对网络舆情的能力
当前,网络俨然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舆论的主战场也由现实生活转移到网络平台。作为一个多民族的聚居区,复杂的区域环境使得新疆的网络舆情监控工作困难重重。通过构建网络舆情预警机制,不仅可以提升新疆应对网络舆情的危机意识,而且还能提升新疆应对网络舆情的洞察能力、研判能力、化解能力以及引导能力。
二、新疆网络舆情预警机制构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处置机制不健全
为加强对涉检网络舆情的防范,各级政府机关建立了相应的组织机构和网络设施,在应对处置工作领导小组中,有的由各部门负责人组成,有的由宣传部门负责统一指导,但多数组织机构的侧重点放在收集涉检网络舆情上,而在如何应对处置舆情危机方面较为薄弱,没有形成系统的对策和措施,决策机构也不明确。许多部门虽然建立了新闻发言人制度,但很少或者几乎没有开过新闻发布会。同时,沟通机制不健全的问题也较普遍存在。舆情发生后,应对处置工作领导小组与各职能部门之间、上下级之间、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的沟通协调不够,尤其是探索宣传引导机制的主动性不强,与新闻媒体联系协作不足,无法得到媒体的理解与协助。
2.缺乏有效应对技巧
具体而言,主要体现为以下几点:一是信息公开不及时。在事件发生初期,因为不重视或者对事态发展的预判能力不强,没有及时向社会实时公布调查处置进展情况、相关法律法规与科学依据及处理决定,导致不少群众相信了网络传言,让小道消息占领了市场,丧失了新闻舆论的主动权;二是行政业务部门往往缺席。在网络舆情的处理过程中,有的业务部门不重视舆情防控和应对处置,缺乏对舆情的深度解读和释法析理,也就出现了新闻宣传部门事后疲于奔命、单枪匹马灭火的尴尬局面,处置效果自然大打折扣;三是态度不够真诚。面对网民的质问,有的放不下架子,对事件中所反映的问题予以回避有的甚至编造信息来蒙骗网民,加剧了民众对检察机关的不信任,导致事态升级。
3.技术手段无法适应新形势的需求
当前,我国对中文的网络舆情已经掌握了纯熟的监测技术,但针对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网络舆情监测技术还相对滞后,监测部门尚没有开发出先进的软件系统对少数民族语言网站进行舆情监测。目前,新疆政府部门对网络舆情的监管仍然采用传统的人工排查制度,与中文的舆情报告相比,其科学性和严谨性存在质疑。但是,在网络媒体成为社会舆情的重要窗口的今天,如果不能利用科学技术对维吾尔语、哈萨克语等少数民族语言的网站进行舆情监测,就无法第一时间了解网民的思想动态,从而无法觉察思想动态背后潜在的社会隐患问题。
4.事前预警不及时
近年来疆内的暴恐案件频发,暴力恐怖分子的袭击对象、袭击地点不断发生变化,其在暴力活动中运用的武器和手段方式亦不断更新,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下,新疆的网络舆情预警却总是强调事后行动,缺乏事前的主动性和预见性,这是今后新疆网络舆情预警工作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三、完善新疆网络舆情预警机制的建议 1.建立健全机制,加强网络舆情控制
一是建立健全组织机构。成立网络舆情应对处置工作领导小组,对领导小组组长及各成员的分工予以明确,对应急工作调度、决定应对方针策略、调查处理问题、对外联系沟通、组织引导媒体宣传、应急保障等环节都要落实到具体的部门和个人。
二是建立健全监测机制。对网络舆情进行日常监测,及时发现和整理有关涉检舆情反映,客观甄别筛选。积极开展动态跟踪,掌握舆情的状况和走向,对形势进行适当的研判并及时预警报告。
三是建立健全分析调查机制。平时对网络舆情进行收集、登记、汇总,分析事件原因和趋向,针对反映的问题,组织相关部门查清事实,及时向上级汇报分析调查结果,并提出解决办法。
四是建立健全应急预警机制。在充分分析调研的基础上,制定详细周密的、阶梯性的应急预案,明确应对的指导思想、方法步骤、组织领导和责任分工以及保障措施等。
五是建立健全应对处置机制。事件发生后,第一时间快速建立联动机制,迅速与上级院、同级党委网信办及其他相关部门沟通、协调,争取支持;积极联系媒体,争取媒体的认同,通过媒体作出正面回应,引导舆论走向。
六是建立健全总结评估机制。网络舆情处置完毕后,适时对工作进行全面总结、评估,为下一次处理网络舆情积累经验。针对被曝光的问题认真整改,举一反三。
2.健全相关法律法规
网络舆情管理工作的相应法律法规是网络舆情预警机制的行动指南和法律依据[2]。虽然为了预防和减少突发事件的发生,我国已相继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一系列的配套规定措施,但是这些文件中涉及网络舆情突发事件预警的相关内容较少,缺乏对预警工作的指导性,从而给地方政府的实际操作带来诸多不便。为此,为了保证网络舆情运作发展的合理规范,增强网络舆情预警机制在应对突发事件中的积极作用,使得“有法可依、依法行政”得以真正落实,现阶段迫切需要构建一套完善的网络舆情预警法制框架体系,努力使新疆的网络舆情预警工作逐渐走向法制化和制度化。
3.加强对网络舆情的把关引导
在突发性事件发生之后,受网络群体的多元性和网络空间的虚拟性等因素的影响,有关突发事件的网络舆情信息鱼龙混珠、良莠不齐,从而造成混淆视听、危害社会秩序等不良后果。基于此,严格把关突发事件的网络舆情、强化引导网络舆论就显得尤为重要。
4.注重应对技巧,增强应对处置成效
要把握好以下原则:一是准确把握、快速反应。力争在第一时间发布准确、权威信息,稳定公众情绪,避免或减少公众猜测和新闻媒体的不实报道,掌握新闻舆论的主动权;二是公开透明、客观公正。注重调查取证等处置过程的实体与程序公正,主动增强透明度,以新闻发布会等方式向社会实时公布调查处置进展情况、相关法律法规与科学依据及处理决定,自觉接受社会监督。针对网民的诉求,正面应对并诚恳回答,不回避矛盾和问题;三是借助媒体、正面引导。依靠机关系统内部的协同作战、与地方政府的沟通协调以及与网络媒体的通力合作,形成机关上下、内外、条块的整体联动格局和工作合力,及时化解矛盾冲突,尽快消除对社会的不利影响;四是整合力量、形成合力。争取网络大v、“意见领袖”的支持,同时积极组织网评员和机关自媒体正面发声,形成工作合力,及时抢占网络舆论阵地;五是自我纠错、敢于担责。对事件中所反映出的机关工作、队伍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不避讳、不护短,勇于承认错误,主动进行责任追究,有效扩大正面效应,提升政府机关司法公信力。
新疆构建网络舆情预警机制的现实意义重大,尤其是在“7?5”事件发生后,把握网络舆情的正确走向成为关乎新疆的社会稳定的一个重要砝码。受多民族、多宗教、多文化特征以及“三股势力”的干预等复杂因素的影响,新疆的网络舆情监控存在诸多困难与挑战,因此,积极采取网络舆情预警机制的应对措施刻不容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