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摒弃浮躁隔膜重拾书香信仰
摒弃浮躁隔膜重拾书香信仰
前不久的一个下午,一群神秘人手拿着书籍在珠江新城的地铁站内,寻找合适的位置放下后,就在远处默默地观察着人与书的各种相遇。这是一场试验,也可能是一种新的交流方式的开始。这一切,缘于一名叫张旭明的小伙。他在微信公众号上发表了一篇文章后,短短两天时间,不仅收获了逾5万的阅读量,还聚拢了120人,成立了一个“丢书帮”的城市先锋试验群。(11月15日《南方都市报》)
“丢书帮”的成员海捷曾这样解释他们的“丢书”行为,“其实我们并没有丢书,而是拾回了一种人情味和一段故事”。他们的“丢书”其实可以理解为图书漂流活动。其本意是希望通过“丢”的方式为人们创造与书邂逅的机会,与更多的人分享阅读的乐趣,发挥出书籍最大的价值,同时激发人们的阅读兴趣。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无心去理睬附近的陌生人。现代生活中充斥着各种信息,多到我们来不及去分辨、去思考,其结果是听过了许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我们是时候寻回内心的宁静,丢掉浮躁隔膜,重拾书香信仰了。一路书香足以照亮心房。地铁也好,公交也罢,每日的生活中我们有大把的时间都在路上,不妨好好加以利用。在书的一丢一捡的接力中,沉淀下来小憩一会,静静的体味书中的思想,尽情畅想诗与远方,让心灵得到滋养,让正能量得以弘扬。
抛砖引玉,“丢”书激趣,笔者希望地铁上的“丢书”不止炸热微信群,还要真正激发人们读书兴趣,引发读书热潮,以一路书香带动处处书香。同时,也希望用“丢书”可以带动整个社会良好风气,从一路书香变成遍地芬芳,人人讲文明懂礼仪,用和谐的力量温暖每个人的心房。
第二篇:摒弃浮躁
摒弃浮躁甘守寂寞
三门峡市一高
三、13班:李青洋
辅导教师:刘建设
当今社会上流行一种浮躁病:学生学习浮躁,不想通过勤奋努力得到收获,总想考场上手机上网,一鸣惊人,导致学业上一无所获;职员工作应付,敷衍塞责,总想走捷径,找窍门,渴望一举成名,一夜暴富,由于干事创业不愿吃苦,不愿奋斗,导致在事业上无所建树;官员不深入基层,不搞调查研究,只想急功近利,不切实际地瞎指挥,搞一些劳命伤财的政绩工程、形象工程,以致怨声载道„„凡此种种,不一而足。浮躁病害莫大焉!必须拒绝浮躁,甘守寂寞,静下心来,埋下头来,踏实肯干,才能取得人生的成功。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任何事物的质变都有一个量的积累,当量的积累未达到一定程度时,是不可能发生质变的。而心态浮躁的人,一心只想着功成名就,不愿静下心来,埋头苦干。最后除了拔苗助长,事与愿违以外,不会有别的结果。因为它违背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失败自然是不可避免的。我们必须摒弃浮躁,甘守寂寞。
种子忍受住冬天的寂寞,终于在春天破土而出,焕发新的生机;蛹虫历经漫长的寂寞,终于在破茧的那一刹那,变成了美丽的蝴蝶;小溪渡过了冰封的寂寞,终于在春暖花开时融化坚冰,快乐地流向远方。同理,一个人要想成才,除了本身的天资和机遇等因素外,耐得住寂寞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当前,物欲横流,诱惑太多,而人生短暂,时间和精力有限,如果不甘于寂寞,沉溺于娱乐消遣之中,就不可能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作保证,就难于在学业或事业上有所成就,就只能成为庸人。
因而,摒弃浮躁,甘守寂寞,是“成才”、“成功”的基础和前提。
2007年2月27日,空缺了两年的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颁发给了一群甘于寂寞的中国科学家——南京大学闵乃本等5位教授。从1986年至2005年,他们20年埋头于介电体超晶格的研究,不断追求和创新,在这个领域,中国科学家引领了世界最先进水平。5个人,20年,加起来正好100年,这个百年功夫真是了得。人们常用“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来赞赏那些甘坐冷板凳、一心做学问的治学精神。搞科研正是如此,没有超乎常人的耐力和韧劲,就不可能取得根本性的突破。闵乃本团队正是怀着对科学的深厚感情,才能20年如一日甘于寂寞、淡泊名利,才能在20年的相当长时间里没有钟点、没有周末、没有假期,一有空就自觉地泡在实验室里如痴如醉地潜心研究,才能取得今天的辉煌成就、赢得崇高的荣誉。
一项科研成果,一个发明创造,一项技术革新,一个理论的诞生,都是研究人员,科技工作者血汗的结晶,他们为此付出了几年,十几年,几十年的心血。许多科学家默默奋斗了一辈子,直到白发苍苍才有所收获。而一些人,却不想为此付出努力,看到别 1
人成功便眼红心跳,也急于功成名就,于是采取抄袭、剽窃等卑鄙的手段,把别人的研究成果据为己有。最后,事情败露,他也弄得个声名狼藉。震惊世界的韩国首尔大学教授黄禹锡科学造假事件,不就是一个明证吗?事实证明,做学问、搞研究,浮躁不除,就难有收获。
摒弃浮躁,甘守寂寞可以让人沉浸其中不受外界干扰从而潜心钻研醉心研究。大师刘海粟再三告诫学生,‘要甘于寂寞’,只有耐得住寂寞才不会寂寞。从巴金声明‘闭门谢客’到费孝通告示‘关门盘点’,许多名家学者都努力为自己营造一个‘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宁静天地。23岁就获得哲学硕士学位的黑格尔,躲在偏僻的伯尔尼当了6年的家庭教师,于缄默中摘抄了大量卡片,写了大量笔记,终于成为集德国古典哲学集大成的伟大哲学家和美学家。在力学上做出杰出成就的科学家牛顿,也是一个甘于寂寞的人。即使是朋友聚会,他也没有和朋友欢饮达旦,而是一个人关在书房潜心研究,直到从书房出来,客人散去,看到桌上的鸡骨,还误以为自己已经吃过饭了。一个耐不住寂寞的人是不可能成为一位伟大的科学家的。事实告诉我们,只有甘于寂寞,才会创造人生的辉煌。
摒弃浮躁,甘守寂寞,可以让人去掉浮躁急功近利之心,从而有可能通过扎实努力而做成大事、大学问。
钱钟书先生学贯中西,著有《谈艺录》《管锥编》《围城》等巨著,享有“博学鸿儒” “文化昆仑”之美誉。钱钟书先生就是耐得清贫、深明寂寞之道的大学者,他为读书人做出了榜样。几十年来他沉下一颗心,甘坐冷板凳,闭门读书谢绝见客,最后连外国人也不例外。现在许多人一说起“钱学”,真是充满景仰之情。他之所以取得这样大的成就,除家学、天资、师承、勤奋外,耐得寂寞、甘于淡泊是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古人说得好:“圣人韬光,贤人遁世。”他不显山、不露水,不图名、不图利,一辈子姓钱而视金钱如粪土,视功名如过眼烟云。他一生只问耕耘,不问收获,结果却出人意外,刻苦攻读使他誉满天下,名传中外,赫然成为一大名家,达到了读书人寂寞的最高境界。
相反,辉煌后如果被鲜花、掌声包围,一个人往往容易滋生骄傲浮躁心态,以至于迷失自我。瓦特在发明蒸汽机后整天忙于各种应酬,而荒废人生,再也没有其他发明造福人类。曾经显赫文坛一时的大仲马,在写了《三个火枪手》和《基督山伯爵》后躺在荣誉造就的黑色坟墓中,最终归于平凡。
蝉用四年黑暗中的苦工和寂寞,才换得五星期阳光下的欢歌,达到它生活的顶点。作为学生,我们更应珍惜时间,勤奋努力,脚踏实地,摒弃浮躁,甘受寂寞,才能实现我们的理想,走向人生的成功。
第三篇:领导干部要摒弃浮躁多沾
领导干部要摒弃浮躁多沾“泥土”
晋平
“脚上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这是央视的一句广告语。文字简单朴实,内涵却耐人寻味:只有深入基层,真正体察民情,才能更好地为人民服务。前不久,市委书记张璞在榆次区庄子乡西墕村调研时就特别强调,领导干部要摒弃浮躁习气,真正静下来,多沾一些泥土,用实际行动践行实事求是的优良传统。只有把工作做深做细做实,才会赢得老百姓的信任和支持。
领导干部,是人民的公仆,要心里有人民,做事为人民。多沾一些泥土,就是要多走进基层,和老百姓真心相处,了解他们的真实生存状态,反映他们的困惑和需求,实实在在地为他们解难题、办实事。
毛泽东同志早就说过:“凡属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我们党是依靠人民群众起家的,坚持群众观点、善于做群众工作是党的优良传统。领导干部要从党长期执政的高度,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一切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切实深入基层做好群众工作。
不可否认,现在交通、通讯越来越发达,办公越来越现代化,有些领导干部离群众却越来越远了。他们喜欢在办公室里听汇报,不愿意深入群众。有的即使下了基层,也只是走马观花、蜻蜓点水,与农民说话满口官腔,与农民交谈心不在焉,根本没有达到访民情、听民意、解民忧、聚民心的目的。究其原因,就是思想浮躁、作风漂浮、官僚气严重。曾记得过去的领导干部,大部分工作时间在乡下。他们常常头顶草帽、赤脚跑田埂,耐心细致地指导群众生产。夜里还深入农家与农民促膝谈心、拉家常。他们喜欢吃农家饭,睡农家炕,群众亲切地称他们为“泥腿子”干部。这种鱼水般的干群关系,至今仍为广大人民群众所称道。无数事实证明,谁与人民群众走得近,谁为人民群众办实事,谁就能赢得人民群众。党的好干部焦裕禄同志双脚踏遍了兰考大地,杨善洲同志一辈子爱和群众一起劳动。在他们身上,人民群众看到了共产党员应有的风范。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以他们为榜样,谦虚低调,不事张扬,多走出办公室,接接地气、沾些“泥土”,多为老百姓做点事。
眼下,保持党的纯洁性学习教育活动正在深入推进。我们党纯洁与否,在群众眼里,就是看党员的一言一行,就是看身边领导干部的作风和做派。从这个意义上讲,作风纯洁是保持党的纯洁性的关键之举,是密切联系群众的固本之道。
这就要求领导干部首先要有平民意识,要迈开双腿,多到群众中去。“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要多花些时间和精力到田间地头,进工厂车间,现场掌握第一手材料;要经常去敲敲农家门,听听百姓言,真正与群众面对面拉家常,心贴心交朋友,深入了解群众所思所需,达到“求真”的目的。
其次要坦率真诚,悉心与群众交流。“三人行,必有我师”。领导干部要放下架子,不耻下问。遇到不懂的问题,要敢于向一线的劳动者请教。只有懂得乡土话,知晓农家情,才能办好农家事。
第三要眼睛向下,多考虑群众利益,把一家一户的事情办好。“天地之间有杆秤,那秤砣就是老百姓”。干部心里有没有装着老百姓,老百姓心里最清楚。老百姓最懂得感恩,也最实在,即使你为他办了一点小事,他都会永远记得你。所以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视老百姓为衣食父母,乐为人民公仆,扎扎实实地多为老百姓办实事、办好事、解难事。如果把老百姓最急、最愁、最盼的事做好做实了,就会得到老百姓的认可、信服、支持和依靠,就会被当成“秤上的定盘星”,得到重于金杯银杯的好口碑。
第四篇:《摒弃浮躁作风 落实扎实态度》
摒弃浮躁作风
落实扎实态度
昆山统一
管理部总务课
陈陈
自豪不自满,昂扬不张扬,务实不浮躁,踏实做事,奋发有为。
——习近平副主席的座右铭
据经济参考报12月30日报道,国美内斗、蒙牛诽谤丑闻、3Q大战„„一场场突如其来的商战,如同一部部充满悬念的电视剧,每一个主角背后都有着让人嫉羡的传奇故事,每一次交锋都隐藏着宏大商业抱负和狡黠智慧,每一个结果被揭晓的时刻都变得惊心动魄又回味悠长。但当一幕幕大戏渐渐落下帷幕,一个迟到的问题,让所有人都诧异:是什么让中国企业迷失了自我?
现代人上车不排队;开车闯红灯;在学习上不求甚解,坐不住;在工作上眼高手低,不扎实,不投入,看什么都简单,不屑于认真去做,也不知道如何去做,做事急功近利,追求表面文章和短期效应;做人不扎实,无责任感,无使命感,一切无所谓......,尔后,为何悔恨?
为什么我们的心情会反复摇摆于得意、狂喜、迷茫、不安、沮丧、焦虑、恐惧甚至绝望之间?为什么我们的情绪会如此失去平衡?
也许那是因为我们正在浮躁。因为我们缺乏幸福感,缺乏快乐,太过于计较得失。当压力过大、急于求成、太忙、太闲、过分追求完美等问题出现而又得不到满足时便会滋生的浮躁。
生活在现代社会的我们正日益浮躁,常常会仅仅根据事物最表面的特征进行价值判断和取舍而没有耐心深入到其核心;就如中国企业而言,国美、蒙牛、腾讯、360等企业的改变,是一个良好的开始。但问题是,这究竟是外力重压下的“不得已而为之”,还是企业经过深思熟虑后的“痛改前非”?李兴国说,2010年中国企业种种“乱象”折射出,它们在中国经济转型之际所遭遇的困境。一方面市场从最初的环境变得饱和、竞争同质化、行业格局日渐稳定,但企业自身的反应却落后于市场变化;另一方面,企业内部的制度建设、竞争策略也渐渐跟不上潮流,从而使企业无法获得对外界的清晰认知。最终,让企业做出错误判断,做出错误的选择。
“浮躁”也许是对其最恰当的诠释。
浮者,根基不牢也;躁者,耐性不足也。浮躁在心理上表现为一种冲动性、盲目性;在情绪上表现为一种急躁心态,急功近利;在行动上表现为缺乏理智,盲目冒险。试看天下有多少人因为少了扎实,多了浮躁;少了扎实,多了急于求成而以失败告终。
浮躁作为现代人的一种流行病,必须远之。
用扎实的心态,摒弃浮躁的工作态度。反思与重构:每一件工作,都努力做到最好;每一天,都要尽心尽力的工作;每一件小事,都力争高效的完成。尝试着超越自己,努力做一些分外的事情,不是为了看领导的笑脸,是为了锻炼自身的扎实心态;不是为了额外的报酬,是为了摒弃浮躁的工作态度,让自身不断的进步。孔子曰:“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浮躁者的双手永远托不起事业的辉煌,浮躁者的双脚永远踏不上成功的顶峰。纵观古今中外,凡成大事者,必有扎实的性格,无论在什么环境中都不浮躁。理智使人清醒,浮躁使人狂妄;成功远离浮躁,成功向您招手。扎实是治疗浮躁最好的良药。
扎实,是一种气质,一种修养,一种境界,也是东方智慧之一。战场上指挥员“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离不开静气。搞建设、谋发展的带头人同样如此。领导干部在头绪繁杂的情况下,更需要保持扎扎实实的态度,深谋远虑,鉴天地之精微,察万物之规律,把握改革发展的主动权。有人说得好:浮躁的社会,扎实者胜出。扎实的态度,是提高干部素质的需要,也是提高执政能力的要求。一个合格的领导者,在正气、志气、勇气、锐气、才气之外,还需要加上扎实的工作态度。
历史和现实都在反复告诫我们,做人不能浮躁,做人浮躁,势必为人浅薄、志大才疏;做事不能浮躁,做事浮躁,势必无所作为、一事无成。浮躁被扎实所代替,冲动被理智所折服,这才是发展的硬道理。人生如海,潮涨潮落。拥有扎实的态度不容易,要达到“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的境界就更难。拒绝浮躁,首先要拒绝的是自己的虚荣心,给心理冲个凉,让头脑降降温,看淡荣辱得失;拒绝浮躁,还要远离名利的诱惑,摒弃急功近利的心理;拒绝浮躁,更要强迫自己坐下来,隔开距离静静地剖析自己、看待别人,冷静地分析利弊,找准目标与位置;拒绝浮躁,不妨多读点书、充充电,从书中吸取人生的哲理,让知识和技能充实自己心灵的空间;拒绝浮躁,就要认真做好身边每一件小事,在平凡的生命历程里发掘自我,不断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能做到这些,“浮躁”自然离你而去,你的事业一定能成功,你的人生一定会快乐幸福。
扎实者,甘愿做花的叶,更耐的住做根的寂寞;扎实者,甘愿当旗的旗杆,更愿做那拉起旗杆的细绳子;扎实者,能扫一屋,何惧横扫天下。
让统一更加理智和谐发展,因为统一人摒弃浮躁作风、落实扎实态度。
后记:胡锦涛总书记告诫全党干部务必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务必保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的作风。加快发展要求我们各级干部必须牢记“两个务必”,务实而不浮躁,要埋头苦干,真抓实干,静心工作,做到忙而不乱,忙而有序。要不为利欲所驱,不为关系所动,不为名利所累。浮躁解决不了问题,务实并努力地工作着,把心思、把精力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爱学习,肯钻研,在各自的岗位上实现自身价值,创造辉煌的业绩,这样的人生才有意义。
其实每个人都是不规则的,都有棱有角。只有在社会不断的历练中,才能抹掉身上的棱角。像山谷小溪中的石头,变的‘圆滑’从此不再害怕流水的冲洗!”当然这个过程可能很痛苦,但是结果是我们迫切希望达到的。原来我们的人生也可以不浮躁,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云卷云舒,心归于安宁,任它时光匆匆,生命如流水一般自然。每一个浮躁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一次辜负,请让统一同仁在竞争如此激烈的市场下获得力量,以二次创业的精神打破惯有思维,以务实不浮躁的脚步,坚持到底,发挥我们的智慧与能耐,持续发展,创造更大的价值,找回统一人的尊严与荣耀!
不浮躁,要扎实。
第五篇:信仰缺失浮躁迷茫现象分析
信仰缺失浮躁迷茫现象分析
2010年03月24日《中国青年报》发表了《一位研究生父亲的疑虑:是谁绞杀了青年学子心头的崇高》,站在一位父亲的角度,表达了国人对当代青年学子的状态深深的忧虑。
理想是一种信仰
一位父亲或许会感到疑惑,是谁绞杀了青年学子心头的崇高。人们想象中的青年学子应有的社会使命感,责任感和自豪感荡然无存。没有热忱的信念,没有深刻的思想,精神萎靡蜕化,只剩下狭隘的求职需求。置身其外,你会为之深感震撼和不安,可是当你置身于其中,你会发现一切自然而然。
信仰的缺失,恐怕已经成了当代青年学子的通病,是这一切病症的症结所在,这里,我指的不是宗教信仰,是对理想的信仰。我曾经看到身边一些人不甘心地将求职就业视为信仰,心底里却不得不认为这只是一种对自我境界的阿Q似地满足,求职就业只是一种需求,需求不是信仰,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更无关信仰。信仰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选择和持有,是一个人宁愿相信其正确,不在于其是否真实的精神。信仰是一种崇高的理想,无疑信仰是人类最高层次的需求,它能让你即使身处最为艰难的处境,也不会自甘颓废。
青年学子的集体浮躁
近年来,房价飞涨导致社会情绪中弥漫着焦虑和浮躁,对未来不确定因素的担心与日俱增,一代人的生活幸福指数极低。这也导致了校园中的青年学子日益浮躁和焦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差已然成为众所周知的事实,这点在最近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中也被专门提及,最普遍的现象比如逃课,提前选课等现象都反映了这种现状。提前选课固然无可厚非,但是凑学分的心态恐怕与学习质量低有直接的关系。浮躁是一种只求结果的急切心态,是缺乏信仰的病态表现。信仰在,则不浮躁。信仰是唯一能够抵制浮躁的定心药。
在当今中国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很少人能按耐住自己躁动不安的心,守住自己可贵的孤独与寂寞,而变得越发盲目,急躁,急功近利,要么对目标的专注度不够,要么对现有目标的耐心度不足,要么现有的目标不切实际。很多企业家浮躁,喜欢做大做强,却没有明确的发展思路,很多政治家浮躁,追求和谐世界,在权利和市场的巨大矛盾面前却束手无策。很多经济学家浮躁,喜欢批判一切,却不能提出具有可行性的解决方法。文化界则浮躁得有些无厘头,偶尔甚至以生产脑残的恶搞的傻乐文化为荣。在这样一种大环境下,大学生在所难免,虽然他们迫切地想提高自己的生存能力,却无法安心在教室里学习。然而,一旦缺失了信仰,大学生与非大学生其实就没有丝毫区别了。社会转型期的集体迷茫
如今众所周知的是,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但是转向哪里,多数人无从知晓。而生活中有太多人们习以为常实际上却值得警醒的现象,关于这点,举一个众所周知的例子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典故:周恩来在沈阳读书的时候,只是个十二三岁的少年。有一天,学堂的魏校长把同学们召集起来,问大家:“读书为了什么?”有的同学说:“为了给自己将来找条出路。” 有的同学说:“为了能发财致富。”当问及恩来时,周恩来站起来,大声地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作为一个众所周知的励志典故,故事的本身其实并无需赘言,只是如今的年轻学子能说出这样志气十足的话吗?恐怕你就算有这样的想法,也未必敢说,恐怕就算你这样说了,无疑会遭到一些鄙薄的嘲笑,更恐怕是,你压根没有这样的想法。
对这个行为我并无褒贬之意,我只是在思考动作背后的因素。敢于大声地说出自己的信仰并受到刮目相看,对于今天的青年学子而言不可理解,正如你不能理解的还有,以前的青年学子为什么竟有如此的胆量和号召力能站在一张小凳子上就热血沸腾地展开演说?以前的青年学子为什么会真诚地认为自己是为了改造社会,为了实现个人对社会的终极关怀而读书,这滋味和情景,如今恐怕没有大学生体会过。从个体行为上无法理解的现象,从社会信仰上理解往往一目了然。那就是,当时的社会是信仰十足的,是理想明确的,是不迷茫的,当时的青年学子是热血沸腾的,青年学子有信仰,社会就会有信仰。可是如今,还有谁能清楚地表达自己的信仰?
树立信仰,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共赢
信仰对于个人的成功和社会的发展所具有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是无数先人用实践证明了的真理。卡耐基有句名言:立志、工作、成就,是人类活动的三大要素。立志是事业的大门,工作是登堂入室的旅程。这旅程的尽头有个成功在等待着,来庆祝你的努力结果。可是现在青年学子的状态却直接忽略了“立志”。想到钱学森去世后留下的中国之问“中国为什么出不了大师”,由此可以找到一些答案。信仰是一种个人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是终极关怀的体现,是人的社会属性的最高境界。当信仰缺失,个人对社会的责任感也就荡然无存。一个人的社会属性萎缩,整个生活只剩下个人的孤岛,那么在追逐私欲的过程中就会变得找不到方向和准则。此时,浮躁和迷茫更变得在所难免,甚至无良现象也变得自然而然。
树立一个信仰,对理想的信仰,不是求职,不是房子,面包和美女,为了有个精神皈依的寓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