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大做强煤炭产业全力打造三峡库区最大煤炭能源基地(共5则范文)

时间:2019-05-12 19:42:2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做大做强煤炭产业全力打造三峡库区最大煤炭能源基地(共)》,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做大做强煤炭产业全力打造三峡库区最大煤炭能源基地(共)》。

第一篇:做大做强煤炭产业全力打造三峡库区最大煤炭能源基地(共)

做大做强煤炭产业全力打造三峡库区最大煤炭能源基地

http://www.xiexiebang.com 2009年6月9日

奉节县煤炭工业局副局长 梁 诚

为推进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进一步实施好县委第十二届五次全委会提出打造“三基地一枢纽”中“渝东北地区最大的能源基地”的宏伟目标,按照我局学习实践科学发展活动的调研计划,2009年4月,通过到企业考察、召开企业座谈会和县有关部门座谈会等形式,就做大做强煤炭产业,全力打做三峡库区最大煤炭能源基地课题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总结如下: 一、三峡库区最大煤炭能源基地的发展目标

通过煤炭产品、产业、企业结构调整,到2010年,培育10个年产20万吨左右的煤炭企业或企业集团,原煤产量稳定在500万吨左右;培育10个煤炭销售集团,10家煤炭运输公司。原煤加工转化率达到50%。煤炭产业综合效益达到20亿元,财政收入达到2亿元以上,带动10万人就业。安全事故得到控制,百万吨死亡率低于全市煤炭行业平均水平,建立起生态环境补偿和治理机制,将我县打造成三峡库区最大煤炭能源基地,为我县各行各业(特别是火电厂用煤)提供可靠的用煤保障。

二、全县煤炭资源及开发利用现状

奉节县煤炭资源分布广、赋存浅,煤炭资源较为丰富,据调查,有地质储量3.96亿吨;煤炭开采历史悠久,据史料记载已有100多年开采历史,早在清朝末年奉节县的煤炭就远销荆沙一带长江口岸,曾出口日本、韩国等国外市场,是传统的煤炭生产和外销大县,属全国产煤百强县之一,重庆市第一产煤大县。

(一)矿业秩序趋向好转

自2005年以来,举全县之力,采取超常举措,一举关闭2646口非法小煤窑,取缔了30家非法经营户,生产、经营秩序逐步规范,一度私挖滥采、非法经营泛滥成灾的形势得到了根本控制。2006年以来,在日常监管中,坚持露头就打,非法启封率严格控制在3%以内,全县炸毁、关闭死灰复燃非法小煤窑270余口,行政拘留非法矿主及管理人员80余人,有效地巩固了“打非”成果,全县矿业秩序趋向好转。

(二)矿井布局日趋合理

我县矿小、矿多、资源重叠、互相越层越界、串联通风等比较突出,长期制约我县煤炭产业发展。2005年以来,县委、县政府以规范煤炭产业秩序为重点,以“关小扶大、做大做强”为目标,炸毁关闭非法小煤窑2646口,先后关闭证照不齐和不符合安全生产条件的小煤矿112个。2007年,按照煤矿整合政策规定,将全县煤矿整合为43个公司98对矿井,总规划规模523万吨/年,整合工作正在稳步实施,矿井布局日趋合理。

(三)安全状况明显好转

始终不渝地恪守“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安全生产方针,认真落实安全责任制,不断深化煤矿安全专项整顿,加大装备投入和执法力度,强化安全监管,大力实施矿井质量标准化建设,煤矿安全基础得到大力提升;强化煤矿安全培训,全县煤矿安全技术力量得到加强,隐患排查治理得到强化,基础资料趋于完善;消灭了独眼井,实现了由自然通风到机械通风;废除了树枝状开采方式,推行了短壁式开采;安装了“瓦斯监控系统”,煤矿安全装备水平得到提高;建立了覆盖全县的安全培训和救护保障体系;矿山事故频率和百万吨死亡率明显下降。2008年累计发生煤矿安全死亡事故19起、死亡28人,占全年控制指标的57%,同比减少26起21人,分别下降57.7%和42.8%;百万吨死亡率5.6,首次实现百万吨死亡率低于全市平均水平,创全县煤矿安全生产历史最好水平。煤矿安全基础条件明显改善,安全形势稳步好转。

(四)科技办矿水平提升

积极探索科技治安新举措,煤矿“采、掘、机、通、运”五大系统形成,引进人才、培养人才得到加强,各矿配备了相应的专业技术人员及管理人员;矿井瓦斯监控系统与县监控室实现联网;煤矿机车运输、机械化开采、单体液压支柱支护、金属支护、采煤方法改进等先进设备、先进工艺得到引进并推广应用,各矿科技含量逐步提高,科技办矿水平得到提升。

(五)煤炭产业链得到延伸

煤炭加工转化和综合利用一直是全县煤炭工业的薄弱环节。全县所产煤炭,除1/5用作本县民用燃料和建材企业能源外,其余全部以原煤方式销往长江下游江苏、浙江等地工业企业。近几年来,煤炭初级加工业有了一定发展,全县现有富发等7个煤炭洗选加工企业,洗选能力100万吨/年,较原煤销售经济效益提高30%以上。新建了4个煤矸石砖厂,年生产煤矸石砖2400万块,年产值近1000万元,年处理煤矸石达9万多吨,有效减少了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提高了经济效益,煤炭产业链得到延伸。

(六)税费征收效果显著

自1999年煤炭税费征收实施准运证制度以来,经历了按车征收、计量征收和电子刷卡征收的转变,通过建立科学完备的监控、计量系统,规范市场管理,“跑、冒、滴、漏”现象得到有效控制,税费大幅增收。上缴国家税费收入由88年的205万元提高到2008年的2.6088亿元,增长了127.3倍;加上直接拉动煤矿设备的生产、销售和餐饮、娱乐、服务等三产业税收0.35亿元。全年由煤炭产业直接和拉动形成的税费收入共计2.9588亿元,占全县地方财政收入的76.85%。撑起了县域经济的大半壁河山,煤炭是奉节主要支柱产业得到体现。

(七)监管网络体系健全

县委、人大、政府、政协四大家分别明确了分管和联系煤矿安全的领导;县政府成立了以县长为组长,以国土、公安、安监、经委、煤炭、工商、环保、林业、水利等相关职能部门为成员的煤炭产业领导小组,下设煤炭产业办公室,负责全县煤炭产业政策性指导和乡镇、部门之间的协调工作;专设了奉节县煤炭工业局,内设五科一室,下设煤炭安全执法大队,负责煤矿安全监管、煤炭行业管理、运销管理、打击非法违法开采等项工作;明确各乡镇为煤矿安全监管责任主体,配备驻矿特派员,专设煤炭安全生产办公室;规定县级涉煤部门定点协助、配合乡镇开展煤矿安全监管工作;涉煤乡镇和部门分别明确了分管煤炭工作的负责人;县纪检监察部门成立了煤矿安全督查组,适时对乡镇、部门打击非法开采和安全生产监管工作进行明查暗访,对打击、监管不力的乡镇和部门进行通报,对因玩忽职守、徇私舞弊造成严重后果的单位或个人立案查处。这种至上而下的监管网络,形成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监管网络体系。

三、煤炭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地质工作程度低,资源勘探级别低

重庆煤田地质研究所2004年对我县煤矿进行了系统调查和资料收集,调查全县地质储量/资源量有3.96264亿吨, 其中远景储量1.6亿吨。现有合法生产矿批准的矿区范围,共占用煤炭储量6444万吨,仅占全县煤炭总资源量3.96亿吨的16.26%左右。煤炭地质工作近几年成绩显著,草堂煤矿、佛金山井田、大树矿区、竹园矿区、青龙矿区等分别取得了普查勘探成果。长江以北其它矿区地质成果仍靠小煤窑延伸开采获取。

总体来看,我县境内含煤地层虽分布广,煤炭储量/资源量较多,但煤层厚度薄,分布不太稳定,煤田地质工作程度较低,煤炭资源量级别低,有待加大资源勘探力度,强化后备资源勘探储备。

(二)矿区基础设施滞后,产业发展条件差

各矿区主要矿井虽基本通有简易公路,但大部分是煤矿业主(甚至是原非法矿业主)自筹资金、自已规划建设的公路,达标路段较少,多数地段下雨无法正常通行,更谈不上煤炭运输畅通,严重制约煤矿正常生产。在电力供应上,各乡镇主要是为农民照明用电架设了专一电缆,输电量小,煤矿用电难以得到保障,尤其是6万吨/年及以上的矿井按要求必须配备双回路电源,电力保障更是困难。我县道路、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严重阻碍了煤炭产业发展。

(三)产业发展认识不到位,办矿环境差

目前,各级直接管理煤矿的部门有9家,主要是国土、煤管、煤监、公安、林业、环保、电力、安监、保险等。各部门按照自身职责,均对煤矿企业实施检查、管理。由此造成到井检查频繁,管理重复,多头并罚等,增大了企业负担。加上部分采煤区相当部分群众受利益趋使,偏极对待矿区的环境保护、环境治理、水源恢复、地灾等情况,无政府状态思想严重,群众与企业矛盾尖锐,上访频繁,甚至封窑停厂,毁损厂房、车辆等,办矿环境较差。

(四)矿井安全基础条件差,安全形势严峻

近几年来,我县煤矿安全生产状况虽然取得了长足进步,安全形势明显好转。但总体来看,我县煤层地质结构复杂,煤矿“水、火、瓦斯、煤尘、顶板”五大灾害具全,加之煤矿安全生产基础条件差,企业管理水平低下,生产工艺极其落后,与国家对煤矿安全的要求差距仍然较大,还远远不能适应新时期煤矿安全生产的需要。特别是随着采掘的不断延伸,部分小煤矿因资源枯竭,越层越界,私挖乱采,甚至偷采保安煤柱,导致一些煤矿瓦斯、透水等事故隐患突出。加之科技投入不足,机械化程度低,设备老化陈旧,矿工安全意识不浓,操作水平偏低,管理粗放不到位等因素,百万吨死亡率将难以控制,安全形势严竣。

(五)企业人才匮乏,办矿水平差

由于我县煤层露头浅、易开采,多数矿井采长不深,在人才配备上业主极不重视。主要管理人员、四大专业技术人员(采掘、地质、机电、通风等专业)、特种作业人员配备不齐不足,所配人员大部分属亲朋好友,文化水平低,个人素质差,管理能力低。不能制作符合本矿工作需要的作业规程、操作规程;不能完成本矿矿图的测量填绘,甚至读不懂设计资料,重不懂设计图纸。企业人才匮乏,法治意识淡薄,管理落后,办矿质量低,办矿水平差。

(六)煤炭加工转化少,综合利用率差

2008年在遭遇全球经融风暴的影响下,全县煤炭产量仍达496万吨,与上年基本持平,外销原煤约388万吨,占原煤总产量的78.23%;全县现有洗选煤厂7个,年洗选加工不足80万吨。由此充分看出,我县煤炭仍以原煤销售为主,煤炭产品单一,用途单调,附加值低,单一资源型经济突出,综合利用率差。

(七)监管难度大,矿业秩序稳定难

尽管有一只专业的打非队伍,长期活动在打非第一线,但由于我县打非战线较长,工业经济成份单一,涉煤人员遍及各行业,受利益趋动与非法矿主连成一气的大有人在。有的合法矿主向非法矿主提供民爆物品、煤炭准运卡、通风报信;甚至有的干部暗中充当保护伞,甚至通风报信;以上种种造成非法小煤窑死恢复然现象时有发生,矿业秩序难以稳定。

四、打造三峡库区最大煤炭能源基地的建议

根据奉节县煤炭工业“十一五”发展规划,围绕打造三峡库区最大煤炭能源基地奋斗目标,必须始终不渝的抓好以下工作:

一是坚持依法办矿。必须进一步落实长效监管机制,严格履行打击监管职责,加大巡查密度和打击力度,采取经济的、法律的、行政的措施和手段,巩固“打非”成果。对因打击监管不力造成成片启封、酿成后果的,必须严格追究责任;对合法矿违规违法建设、违规违法生产、甚至给非法矿主提供民爆物品、煤炭准运卡等帮助行为的,必须严加惩处。

二是坚持安全办矿。在煤炭产业中,安全是永恒的主题,没有安全,企业就没有生命,更谈不上效益,不抓安全就是对矿工生命不负责任。我们必须认真贯彻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安全工作方针,加大投入,夯实安全生产基础,把安全生产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建立长效机制和激励机制,加强技术改造、革新生产工艺,加强人才培训、提高管理水平,形成人人懂安全、人人抓安全的良好氛围。

三是坚持科技办矿。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搞企业没有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人才,就会老是停留在原始状态,就会失去市场竞争力。我们必须牢固树立引进科技、引进人才的观念,加强与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的合作,积极探索和建立新型的科技服务体系和机制,引进和推广适合煤矿特点的新装备和新技术,努力提高煤炭生产的科技含量,增强市场竟增能力。

四是坚持做大做强煤炭产业。按照我县煤炭产业“十一五”发展规划,扶持大矿,淘汰小矿;营造宽松的环境,引进有实力的大集团、大公司来我县开发煤炭资源。现有的中小煤矿企业要在发展壮大上动脑筋,做文章。小平同志说过“发展才是硬道理”。要继续保持我县煤炭产业的优势地位,就必须整合资源,整合资产,整合资金,开拓市场,扩大规模,走产运销“一体化”道路,以达到煤炭产业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根本改变。

五是坚持建设和谐矿区。煤矿企业建设过程中,在考虑自身利益的同时,更要充分考虑周围群众的利益,考虑环境的治理与恢复。要按照“谁开发,谁恢复;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把企业发展、环境治理和周围群众的利益有机的结合起来,建设各谐矿区,发展清洁工业。

六是坚持强化管理与服务。煤炭工作是我县社会经济建设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各级各部门必须切实转变思想观念,转变工作作风,增强责任意识,大局意识,提高服务水平和效能,相互协作,密切配合,充分认识煤炭产业在我县的地位和作用,认清发展方向、理顺发展秩序,扫除发展障碍。既要注重提高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合理引进优秀人才;又要稳定煤炭管理队伍,充分利用现有的人才资源。要密切政企关系,创新服务机制,提高服务效能,将管理与服务有机地结合起来,在管理中服务,在服务中管理。管企业不要老是利用手中的特权,动不动就罚款收费。要为企业导向,要多查找对企业发展不利的因素,多排查对安全生产不利的隐患,严格督促企业及时整改,排除不利因素,防范事故于未然。为企业服务,就是要千方百计地为企业排忧解难,帮助企业发展生产,要在采煤方法、采掘工艺上多作指导,努力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益,彻底根除各种“办事难”现象,坚决制止“吃、拿、卡、要”行为。

七是千方百计促进煤炭税费增收。要加强标识卡发售和回收环节的督查和管理,不断探索和研究计量刷卡和重车过磅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搞好拟搬迁或新建站点的规划建设工作,加大对站外煤炭跑冒税费的查处力度,积极探索煤炭税费按质论价征收方式;进一步加大煤炭经营市场的清理整顿力度,会同工商、质监等部门开展联合执法,严厉查处非法经营、掺杂使假、以次充好、降低煤质等行为;坚持“关小扶大,以强并弱”的原则,严把市场准入,加强现有煤炭经营企业整合重组力度,借引进华能集团川煤集散基地契机,重点培育扶持十强龙头经营企业;把握市场规律,寻求新的促销措施和办法,建设煤炭市场交易大厅,搭建服务平台,建立畅销渠道,缓解产销矛盾。

第二篇:坚持科技打造做大做强环保产业(改)(范文)

坚持科技打造做大做强环保产业

◆沈素华

江苏科行集团是一家以节能环保产业为主的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专业从事工业固废资源化、大气污染防治等领域业务。集团建有江苏省工业固废资源化工程技术研发中心、江苏省烟气脱硝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级建材节能环保公共服务平台和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已获得授权专利120多项。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节能环保产业作为“十二五”规划国务院强力扶持的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拥有广阔的市场前景。为加快企业发展,实现集团经济社会效益的双提升,结合当前形势和规划部署,我集团近几年将紧紧围绕“跨越提升战略、走出去战略、人才科技战略”三大战略开展工作,进一步提升企业研发能力、制造能力、总承包能力,加快市场跨越,创建中国名牌和中国驰名商标,打造脱硝第一品牌,力争“十二五”末实现市场销售10个亿,并在3-5年内成功上市。

一、实施“跨越提升战略”,全力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

2011年,集团将继续推进实施第五个三年发展规划(2010年-2012年)——“跨越提升战略”,以统领全集团的各项决策和发展思路。一是加快盐城环保产业园内的基地建设。在“十二五”期间,加大基地先进设备投入,完善技术研发体系,放量生产能力,全面建成集环保产业研发、生产及服务于一体、占地537亩、总建筑面积20万平方米的科行国际环保产业化基地,进一步提升企业形象和制造能力,全力打造规模化、科技化、国际化的环保产业化基地。二是加快企业上市步伐。目前,集团正培育上市资源、准备上市条件,加强资本运作和企业规范管理,提升管理效能,加强品牌运行和维护,实现企业快速上市。三是加快研发平台建设。充分放大现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以及博士后工作站的平台效应,全方位推动集团技术研发、人才积聚和国际合作,创建中国名牌和中国驰名商标。四是加快团队建设。以“正气、激情、创新、合作”的企业精神全方位打造“人品”文化,用凝聚力提升团队战斗力,同时实施员工长效培训机制,提升团队综合素质,加快同业经验和高层次

技术人才的引进和培养

二、实施“走出去战略”,大力开拓国际市场

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必须要瞄准优势领域和目标,形成整体合力,重点突破。一是加大对外投资力度。“十二五”期间,集团将在新疆、宁夏等地投资建设生产基地,整合生产要素,进一步加快市场开拓,缩短运输成本。二是加快对外市场开拓步伐。近年来,集团在做精做强水泥行业环保装备的基础上,迅速调整方向和结构,进一步加大大气污染的项目治理,加大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控制技术的研究和装备生产及工程总承包,目前集团已成功开拓了电力、玻璃、烟草、化工、中小锅炉等行业市场。今后几年,集团将进一步做宽做长产业链,寻求各种方式的国际合作,加快国际市场开拓步伐,推动环保装备的大型化和国际化进程。三是加快与国际知名环保公司的合作。继续推进与美国燃料技术公司、奥地利Ceram公司、瑞士Flowtech、美国阿米那等公司在粉磨、除尘、脱硫脱硝等领域的战略合作,依托合作单位的先进技术和优质品牌,引进急需的关键技术,不断提升集团总包能力,加大国际业务开拓。

三、实施“人才科技战略”,强力推进产业升级

“十二五”期间,集团将不断招才引智,扩大人才总量、提高人才质量、盘活人才存量,同时继续坚持自主创新和平台建设,推动企业发展进步。一是加快高层次人才引进与合作。高层次人才是第一资源。集团将围绕主导产业和关键共性技术聚才育才用才,通过企业招聘、政府招引、协会推荐等各种方式,引进一批研究生、博士生以及行业的领军人才,打造环保产业人才高地,抢占环保产业制高点。二是加大适用性人才的培养和复制。未来几年,集团将通过内部员工职称申报、内部科技攻关项目实施、项目经理负责制、内训师培训机制、后备职业经理人机制、董良现象等制定与公司发展相配套的人才培养计划,带动和复制更多的优秀人才,建设企业人才梯队,构建创新型人才团队。三是切实加快产学研合作步伐。一方面,继续加强与清华大学、武汉理工大学、东南大学、南京大学等高校的产学研合作力度;另一方面,要广泛开展调研,利用政府搭台、领导推进等各种方式与国内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形成合作,并加强沟通和对接,借助优势科技和人才资源,提升产学研合作水平。四是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和重点实验室建设。加快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省博士后工作站等的运行和维护,继续实施好江苏省新型环保重点实验室,加快国家环境保护工业炉窑烟气脱硝工程中心申报,构筑高水平的先进科技创新平台。同时提高科技投入百分比,加快技术消化与改进,掌握脱硝等核心技术、关键或共性技术,率先向各大设计院提供水泥生产线低氮燃烧、SNCR和SCR成套技术,提升脱硝、电袋复合、卧辊磨等技术竞争力,推进重大科技成果转化。五是坚持创新驱动和组织体系建设。坚持创新驱动是转变发展方式、实现跨越发展的关键。集团将通过科技攻关、知识产权体系建设、重大科技成果鉴定等创新机制,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同时,集团将在“十二五”期间通过提高全员福利待遇、分配20套左右福利房以及向优秀员工无偿赠送公司5%的股份等激励措施,进一步激发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实现企业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六是突出四大节能环保技术领域。未来几年,集团将把NOx控制技术装备及其产业化、大型电改袋技术研发及产业化、工业固废资源化利用技术装备、高性能大型粉磨站低投资系统设计及其总包工程作为重点项目进行研发、应用和推广。同时要深入开拓环保装备的上下游产业及拓展高端滤料、智能控制系统及环境污染治理工程总承包项目。

省建材行业协会为我们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在此,我们予以衷心地感谢。同时也借此机会提出三点建议:

(一)希望协会能在今年组织副理事长单位或其他骨干企业会员就水泥行业的“节能环保”到国外考察交流;

(二)在行业的“十二五”规划中,把建材行业规划标准进一步严格和规范,以推动行业节能减排工作;

(三)能把我省比较优势明显的粉磨节能和固废资源化综合利用以及脱硝技术装备列入到行业“十二五”规划,进一步推动我省建材装备的可持续发展。我们相信,在协会领导一如既往的关心和支持下,科行必将会实现集团“十二五”发展规划,并为中国环保产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谢谢大家!

二○一一年三月

第三篇:做大做强文化旅游产业打造经济社会发展重要支撑

做大做强文化旅游产业打造经济社会发展重要支撑

郧阳龙舟赛郧阳凤凰灯舞

“郧县人”头骨化石遗址

郧县九龙瀑风光

郧县大丰仓遗址

沧浪山国家森林公园一景

今年,郧县确立“文化立县、旅游兴县”发展战略,为今后发展勾画出了一幅崭新蓝图。

关键词

重大意义

文化的发展繁荣,是全面实施加快发展战略、实现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支撑。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是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选择。叠加的机遇和丰富的资源,赋予了郧县“文化立县、旅游兴县”历史使命。县域经济实力增强和文化旅游工作的生动实践,奠定了“文化立县、旅游兴县”战略实施基础。

关键词

指导思想 基本原则 奋斗目标

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汉江生态经济带建设、市县对接发展等叠加的历史机遇,以建设中国地方文化名县、中国旅游产业强县为目标,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为动力,以整合资源、项目建设和责任制落实为抓手,以更新观念、科学规划、环境整治、招商引智、对外宣传为重点,着力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入发掘、保护、开发、发展郧阳文化,做大做强文化旅游产业,打造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

基本原则:坚持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原则。坚持全县一盘棋,统筹考虑、合理布局、整体推进;围绕重点区域、重点景区和关键要素、关键环节,优先突破、逐步实施。

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原则。加强政府宏观调控、公共服务和市场监管,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坚持打造品牌、彰显特色原则。树立品牌意识,凸显郧县特色,打造具有鲜明地方文化特征的文化旅游精品。尊重旅游景点建设规律,力求自然景观生态化、人文景观特色化。

坚持科学开发、可持续发展原则。加强资源和环境保护,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发展道路,实现保护、开发、利用,速度、质量、效益相统一。

坚持市县一体、支撑对接原则。充分发挥郧阳文化作为鄂西北主流文化的功能作用,立足特殊区位和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把郧阳文化的渗透交融和文化旅游产业建设作为加快推进市县对接发展的主要抓手和重要支撑。

奋斗目标:到“十二五”末,全县年接待游客达到400万人次,文化旅游总收入达到25亿元,文化旅游固定资产总投资60亿元。建设国家3A级以上景区(点)8个(其中4A级3个,5A级以上1个),文化遗产保护进入省级名录10个以上、国家级4个以上。全面形成“两区两园三线”文化旅游格局,基本建成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国家级文物保护研究基地。通过5到10年的努力,将郧县建设成为中国中部地区知名旅游目的地,成为事业繁荣、产业发达、人才荟萃、特色鲜明的中国地方文化名县和品质出众、竞争力强、效益显著的中国旅游产业强县。

关键词

七大工程

实施公共文化服务工程。大力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深化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和演出团体改革,加快推进文化建设工程化、品牌化、市场化。以公益性、基本性、便利性、均等性为原则,强化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建设、管理和利用,健全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科学制定全县文化体育设施建设规划。规范管理乡镇中心文化站、农家书屋、农民健身设施等。整合文化资源,建设社区文化艺术中心。紧抓国家、省、市“十二五”期间关于文化建设的项目建设机遇,积极争取一批文化建设项目,加快推进县博物馆、图书馆、群艺馆、郧阳大剧院等重要文化阵地建设。积极开展送文化下乡、进社区活动,着力培育和打造群众文化活动品牌。整合县体校、体育馆等资源,建设全民健身活动培训服务中心。

实施文旅精品打造工程。深入挖掘地域特色文化,着力打造以人类发祥地、中国通史文化为核心,以汉江文化、民俗文化、抚治文化等为重点的郧阳文化品牌,把郧阳文化推向全省全国。策划创作反映郧阳文化特色的电影、歌曲、纪录片和《郧阳文库》等文艺精品。建设郧阳文化主题公园、长岭新区汉江公园、郧府楼等一批城市文化亮点工程。着力打造青龙山国家地质公园、沧浪山国家森林公园、“郧县人”遗址园、中国通史文化城、郧阳岛汉江生态文化旅游区、市郊型生态农业观光示范区等一批旅游品牌和汉江水体旅游、文化考古旅游、生态观光旅游、红色旅游等精品线路。打造调水源头龙舟节、樱桃节、柑橘节等一批民间节庆文化品牌。制定和实施精品创作规划和计划,建立文艺创作资源目录和重点文艺作品项目库。建立重点作品论证、投入、评估、奖励机制,探索建立以奖代投、以奖代补机制。

实施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积极创建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申报国家文化遗产大县、国家文物保护研究基地。争取国家、省、市支持郧阳博物馆、农耕文化博物馆建设。建立郧阳文化研究会,挖掘、搜集、整理、推介郧阳文化。探索以郧阳文化核心内容命名主建筑、主街道。编印有关郧阳文化的简易资料进机关、进校园、进农村、进社区,加大“郧县人”遗址园、“辽瓦店子遗址”等遗址的保护利用力度,争取“郧县人”及早进入教科书。严格保护涂家大院、洞青沟何氏庄园等一批代表鄂西北原生态文化的遗址。继续做好南水北调淹没区文物保护抢救性工作。积极申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挖掘、整理、保护和开发力度,制订保护传承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施细则。

实施产业龙头培育工程。进一步出台优惠政策,放宽市场准入限制,完善可持续发展机制,鼓励、支持和引导社会各类资本以不同形式投资文化旅游产业,按照提升品位、扩大规模、培育龙头、做大做强的要求,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企业,不断培育壮大市场主体。强化服务意识,创优发展环境,大力支持太极湖集团、湖北华袤旅游开发公司等一批文化旅游龙头企业。持续开展国家A级景区创建活动,加快推进景区提档升级。拓宽产业领域,延伸产业链条,大力开发米黄玉、绿松石等文化旅游商品和各类配套服务行业,推动文化旅游产业跨越式发展。

实施产业融合发展工程。牢固树立时时处处皆文化、行行业业皆旅游的发展理念,加快推进文化旅游产业与农业产业融合发展,大力发展观光农业和乡村旅游,打造一批文化旅游名镇名村,大力支持农家乐、生态农庄建设,带动农民就业和农特产品销售,促进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农村建设,深入开展农家乐星级创建,不断提升服务质量和水平;加快推进文化旅游产业与工业融合发展,大力发展工业旅游,推动生态工业、绿色工业发展;围绕旅游业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把旅游产业与第三产业中其他产业融合发展,充分发挥旅游产业对交通、通信、会展等的拉动作用,对金融、物流、信息等新型服务业的促进作用,打造一批产业亮点。

实施景区安全畅通工程。把“两区两园三线”道路交通和郧阳港建设作为交通工作重点,优先安排。加快推进环县城规划区一级路、柳青路、郧白路、太红路、柳五路、南三路、桂江路、生态农业观光示范区循环路等道路的改造升级,不断提高公路等级和运行质量。根据各景区发展需要,优化客运线路,及时开通旅游专线。保障各景区(点)电信、广电网络、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配套和通讯信号全覆盖。加强景区规范化建设和管理,确保游客生命财产安全。加快推进游客服务中心、停车场、文化旅游信息数据库建设,实现信息咨询、线路安排、票务服务、产品展示、商品交易一体化。

实施文旅人才培养工程。围绕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制订文旅人才培养计划。加强与高校的合作力度,围绕急需人才,实行定向式、订单式培养。制订文化旅游人才引进计划和优惠政策,建立灵活多样的人才使用机制。定期举办文化旅游人才培训班,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建立文化旅游人才信息库,挖掘培养一批有一定知名度的文艺家、文化经纪人、民间艺术传人、乡土艺术家、导游等。对文旅专业人才、民间老艺人、文化传承人等要建立保护、激励机制。整合文化旅游人才资源,形成专业团队,服务产业发展。

关键词

政策措施

加强规划引领。强化规划引领作用,高质量、高品位编制和修订完善有关文化建设和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各项规划。认真贯彻落实《郧县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规划(纲要)》。注重规划的严肃性,加强规划的监督实施,严禁景点随意建设。创新机制体制,促进文化旅游规划与“一江二桥三镇”城市格局构建、移民内安、新农村建设、“一区两带”综合开发、库岸治理等重大战略、重要思路和重大项目的紧密衔接。

突出项目建设。围绕“两区两园三线”布局,依托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汉江生态经济带建设,加大项目的策划、储备和申报力度。加快推进青龙山国家地质公园、沧浪山国家森林公园、郧阳岛汉江生态文化旅游区、市郊型生态农业观光旅游示范区、“郧县人”和辽瓦店子等遗址园、韩家洲郧阳民俗文化风情园、汉江水体旅游观光、虎啸滩、龙吟峡、九龙瀑等重点项目建设。认真做好湖北省旅游名村名镇的创建工作。争取国家、省、市对全民健身中心等项目的扶持。建立重大建设项目专班负责制,实行“保姆”式服务。

拓展投融资渠道。加大政府对文化旅游事业和产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以优化环境、招商引资为重点,依托资源优势,创新招商方式,抓好宣传推介、招商引资和跟踪服务,吸引知名企业到郧县投资开发文化旅游资源,增强产业发展后劲,壮大产业规模。搭建郧阳文化旅游开发投融资平台,整合文化旅游资产,通过政府政策性控股,采用BOT、BT模式等多种形式,积极引导社会资本、经营要素向文化旅游重点项目和重要区域集中。实行财政贴息,积极推进银企联姻发展。

加大政策支持。由县财政和住建部门负责,从城市住房开发投资建筑成本中征收1%,建立专户,用于社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将乡镇公益文化体育服务经费按每人不低于0.5元的标准纳入财政预算;设立文化旅游发展专项基金,资金注入不低于当年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不含耕地占用税)的1.5%。制定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和文化园区用地政策,将旅游项目建设用地纳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建设规划。比照工业企业,制定文化旅游企业在土地征用、折迁补偿、证照办理及用水、用电和用气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对开发、生产经营郧县地方特色旅游产品的专业企业(工商业),免收行政规费,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可实行先征后返。

强化宣传推介。定期举办郧县文化旅游主题活动,积极组团参加国内外文化旅游展销活动。强化县内媒体、交通干线、高速路口、车站码头及主要景区旅游广告宣传,加大在国家、省、市级主流媒体的宣传促销力度。积极探索重点景区、郧阳文化实行名人代言、评选形象大使等做法。编制郧县文化旅游线路图。组建小型演出团体,实行县内县外长期巡回展演,不断扩大郧阳文化的影响力,提高郧县文化旅游资源的知名度。

规范行业管理。顺应文化旅游市场发展新形势,进一步规范文化旅游企业和从业人员的经营和服务行为,完善投诉机制,保护消费者和经营者的合法权益,努力营造良好的文化旅游市场环境。切实加强对现有文化旅游企业管理人员和员工的培训,提升全县文化旅游业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

扩大交流协作。建立相关部门、景区、旅行社等单位参与的文化旅游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加强协作配合,促进共同发展。进一步加强与西安、南阳、襄阳、神农架、武当山等周边重点城市、重点旅游景区的协作,形成与外地大旅行社的深度合作,构建以三省结合部为中心的客源市场网络。

关键词

组织领导

加强组织领导。着力构建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负责、社会参与的文化旅游工作新格局,做到文化旅游工作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一同研究部署、一同组织实施。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具体负责“文化立县、旅游兴县”战略的实施。各级各部门要根据总体要求,完善工作机制,确定工作方案,加大工作推进力度。

凝聚发展合力。全县各级各部门要深刻认识实施“文化立县、旅游兴县”战略的重要性、必要性和时代特征,正确把握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辩证关系,进一步解放思想、统一认识、更新观念、坚定信心、积极参与。要强化责任意识,依据各自职能,出台配套政策,切实为文化旅游的发展提供资金、政策、人才、管理、市场等方面的强力支持。要加强协作配合,精简办事环节,实行特事特办,不断创新更加优质高效的服务方式。

优化发展环境。积极开展文明单位、文明村镇、文明社区、文明家庭、文明企业等文明创建主题活动,全面提升广大群众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境界,树立现代科学理性精神、人文精神和民主法制精神。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营造公正公平的法治环境、规范守信的市场环境、健康向上的人文环境、安居乐业的生活环境,持续提升文明郧县、和谐郧县的影响力和吸引力,促进文化旅游快速发展。加大宣传力度,进一步形成社会各界理解、关心、支持、参与郧县文化旅游发展的浓厚氛围。

规范资金管理。进一步加强文化旅游专项经费的管理,制定专项经费使用管理办法,完善程序、规范管理,编制开支计划,建立项目论证审批制度和绩效评估制度。县财政、审计、监察等部门要加大对专项经费使用情况的监管力度。进一步完善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奖励政策,充分发挥专项基金的“杠杆”作用。

加强监督考核。科学建立文化旅游工作统计指标体系及统计方法,建立目标责任制,制定目标考核细则,把文化旅游工作纳入各乡镇和有关部门的目标考核,纳入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体系。进一步修订完善对重点项目建设、重点文化旅游企业创先争优的奖励政策,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对在文化旅游工作中贡献突出、成绩显著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

第四篇:做大做强文化旅游产业打造经济社会发展重要支撑

做大做强文化旅游产业打造经济社会发

展重要支撑

——《郧县实施“文化立县 旅游兴县”战略的若干意见》解读

2011年08月05日来源:十堰日报

关键词

七大工程

实施公共文化服务工程。大力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深化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和演出团体改革,加快推进文化建设工程化、品牌化、市场化。以公益性、基本性、便利性、均等性为原则,强化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建设、管理和利用,健全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科学制定全县文化体育设施建设规划。规范管理乡镇中心文化站、农家书屋、农民健身设施等。整合文化资源,建设社区文化艺术中心。紧抓国家、省、市“十二五”期间关于文化建设的项目建设机遇,积极争取一批文化建设项目,加快推进县博物馆、图书馆、群艺馆、郧阳大剧院等重要文化阵地建设。积极开展送文化下乡、进社区活动,着力培育和打造群众文化活动品牌。整合县体校、体育馆等资源,建设全民健身活动培训服务中心。

实施文旅精品打造工程。深入挖掘地域特色文化,着力打造以人类发祥地、中国通史文化为核心,以汉江文化、民俗文化、抚治文化等为重点的郧阳文化品牌,把郧阳文化推向全省全国。策划创作反映郧阳文化特色的电影、歌曲、纪录片和《郧阳文库》等文艺精品。建设郧阳文化主题公园、长岭新区汉江公园、郧府楼等一批城市文化亮点工程。着力打造青龙山国家地质公园、沧浪山国家森林公园、“郧县人”遗址园、中国通史文化城、郧阳岛汉江生态文化旅游区、市郊型生态农业观光示范区等一批旅游品牌和汉江水体旅游、文化考古旅游、生态观光旅游、红色旅游等精品线路。打造调水源头龙舟节、樱桃节、柑橘节等一批民间节庆文化品牌。制定和实施精品创作规划和计划,建立文艺创作资源目录和重点文艺作品项目库。建立重点作品论证、投入、评估、奖励机制,探索建立以奖代投、以奖代补机制。

实施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积极创建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申报国家文化遗产大县、国家文物保护研究基地。争取国家、省、市支持郧

阳博物馆、农耕文化博物馆建设。建立郧阳文化研究会,挖掘、搜集、整理、推介郧阳文化。探索以郧阳文化核心内容命名主建筑、主街道。编印有关郧阳文化的简易资料进机关、进校园、进农村、进社区,加大“郧县人”遗址园、“辽瓦店子遗址”等遗址的保护利用力度,争取“郧县人”及早进入教科书。严格保护涂家大院、洞青沟何氏庄园等一批代表鄂西北原生态文化的遗址。继续做好南水北调淹没区文物保护抢救性工作。积极申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挖掘、整理、保护和开发力度,制订保护传承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施细则。

实施产业龙头培育工程。进一步出台优惠政策,放宽市场准入限制,完善可持续发展机制,鼓励、支持和引导社会各类资本以不同形式投资文化旅游产业,按照提升品位、扩大规模、培育龙头、做大做强的要求,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企业,不断培育壮大市场主体。强化服务意识,创优发展环境,大力支持太极湖集团、湖北华袤旅游开发公司等一批文化旅游龙头企业。持续开展国家A级景区创建活动,加快推进景区提档升级。拓宽产业领域,延伸产业链条,大力开发米黄玉、绿松石等文化旅游商品和各类配套服务行业,推动文化旅游产业跨越式发展。实施产业融合发展工程。牢固树立时时处处皆文化、行行业业皆旅游的发展理念,加快推进文化旅游产业与农业产业融合发展,大力发展观光农业和乡村旅游,打造一批文化旅游名镇名村,大力支持农家乐、生态农庄建设,带动农民就业和农特产品销售,促进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农村建设,深入开展农家乐星级创建,不断提升服务质量和水平;加快推进文化旅游产业与工业融合发展,大力发展工业旅游,推动生态工业、绿色工业发展;围绕旅游业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把旅游产业与第三产业中其他产业融合发展,充分发挥旅游产业对交通、通信、会展等的拉动作用,对金融、物流、信息等新型服务业的促进作用,打造一批产业亮点。

实施景区安全畅通工程。把“两区两园三线”道路交通和郧阳港建设作为交通工作重点,优先安排。加快推进环县城规划区一级路、柳青路、郧白路、太红路、柳五路、南三路、桂江路、生态农业观光示范区循环路等道路的改造升级,不断提高公路等级和运行质量。根据各景区发展需要,优化客运线路,及时开通旅游专线。保障各景区(点)电信、广电网络、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配套和通讯信号全覆盖。加强景区规范化建设和管理,确保游客生命财产安全。加快推进游客服务中心、停车场、文化旅游信息数据库建设,实现信息咨询、线路安排、票务

服务、产品展示、商品交易一体化。

实施文旅人才培养工程。围绕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制订文旅人才培养计划。加强与高校的合作力度,围绕急需人才,实行定向式、订单式培养。制订文化旅游人才引进计划和优惠政策,建立灵活多样的人才使用机制。定期举办文化旅游人才培训班,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建立文化旅游人才信息库,挖掘培养一批有一定知名度的文艺家、文化经纪人、民间艺术传人、乡土艺术家、导游等。对文旅专业人才、民间老艺人、文化传承人等要建立保护、激励机制。整合文化旅游人才资源,形成专业团队,服务产业发展。

关键词

政策措施

加强规划引领。强化规划引领作用,高质量、高品位编制和修订完善有关文化建设和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各项规划。认真贯彻落实《郧县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规划(纲要)》。注重规划的严肃性,加强规划的监督实施,严禁景点随意建设。创新机制体制,促进文化旅游规划与“一江二桥三镇”城市格局构建、移民内安、新农村建设、“一区两带”综合开发、库岸治理等重大战略、重要思路和重大项目的紧密衔接。

突出项目建设。围绕“两区两园三线”布局,依托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汉江生态经济带建设,加大项目的策划、储备和申报力度。加快推进青龙山国家地质公园、沧浪山国家森林公园、郧阳岛汉江生态文化旅游区、市郊型生态农业观光旅游示范区、“郧县人”和辽瓦店子等遗址园、韩家洲郧阳民俗文化风情园、汉江水体旅游观光、虎啸滩、龙吟峡、九龙瀑等重点项目建设。认真做好湖北省旅游名村名镇的创建工作。争取国家、省、市对全民健身中心等项目的扶持。建立重大建设项目专班负责制,实行“保姆”式服务。

拓展投融资渠道。加大政府对文化旅游事业和产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以优化环境、招商引资为重点,依托资源优势,创新招商方式,抓好宣传推介、招商引资和跟踪服务,吸引知名企业到郧县投资开发文化旅游资源,增强产业发展后劲,壮大产业规模。搭建郧阳文化旅游开发投融资平台,整合文化旅游资产,通过政府政策性控股,采用BOT、BT模式等多种形式,积极引导社会资本、经营要素向文化旅游重点项目和重要区域集中。实行财政贴息,积极推进银企联姻发展。

加大政策支持。由县财政和住建部门负责,从城市住房开发投资建筑成本中征收1%,建立专户,用于社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将乡镇公益文化体育服务经费按每人不低于0.5元的标准纳入财政预算;设立文化旅游发展专项基金,资金注入不低于当年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不含耕地占用税)的1.5%。制定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和文化园区用地政策,将旅游项目建设用地纳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建设规划。比照工业企业,制定文化旅游企业在土地征用、折迁补偿、证照办理及用水、用电和用气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对开发、生产经营郧县地方特色旅游产品的专业企业(工商业),免收行政规费,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可实行先征后返。

强化宣传推介。定期举办郧县文化旅游主题活动,积极组团参加国内外文化旅游展销活动。强化县内媒体、交通干线、高速路口、车站码头及主要景区旅游广告宣传,加大在国家、省、市级主流媒体的宣传促销力度。积极探索重点景区、郧阳文化实行名人代言、评选形象大使等做法。编制郧县文化旅游线路图。组建小型演出团体,实行县内县外长期巡回展演,不断扩大郧阳文化的影响力,提高郧县文化旅游资源的知名度。

规范行业管理。顺应文化旅游市场发展新形势,进一步规范文化旅游企业和从业人员的经营和服务行为,完善投诉机制,保护消费者和经营者的合法权益,努力营造良好的文化旅游市场环境。切实加强对现有文化旅游企业管理人员和员工的培训,提升全县文化旅游业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

扩大交流协作。建立相关部门、景区、旅行社等单位参与的文化旅游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加强协作配合,促进共同发展。进一步加强与西安、南阳、襄阳、神农架、武当山等周边重点城市、重点旅游景区的协作,形成与外地大旅行社的深度合作,构建以三省结合部为中心的客源市场网络。

关键词

组织领导

加强组织领导。着力构建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负责、社会参与的文化旅游工作新格局,做到文化旅游工作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一同研究部署、一同组织实施。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具体负责“文化立县、旅游兴县”战略的实施。各级各部门要根据总体要求,完善工作机制,确定工作方案,加大工作推进力度。

凝聚发展合力。全县各级各部门要深刻认识实施“文化立县、旅游兴县”战略的重要性、必要性和时代特征,正确把握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辩证关系,进一步解放思想、统一认识、更新观念、坚定信心、积极参与。要强化责任意识,依据各自职能,出台配套政策,切实为文化旅游的发展提供资金、政策、人才、管理、市场等方面的强力支持。要加强协作配合,精简办事环节,实行特事特办,不断创新更加优质高效的服务方式。

优化发展环境。积极开展文明单位、文明村镇、文明社区、文明家庭、文明企业等文明创建主题活动,全面提升广大群众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境界,树立现代科学理性精神、人文精神和民主法制精神。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营造公正公平的法治环境、规范守信的市场环境、健康向上的人文环境、安居乐业的生活环境,持续提升文明郧县、和谐郧县的影响力和吸引力,促进文化旅游快速发展。加大宣传力度,进一步形成社会各界理解、关心、支持、参与郧县文化旅游发展的浓厚氛围。

规范资金管理。进一步加强文化旅游专项经费的管理,制定专项经费使用管理办法,完善程序、规范管理,编制开支计划,建立项目论证审批制度和绩效评估制度。县财政、审计、监察等部门要加大对专项经费使用情况的监管力度。进一步完善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奖励政策,充分发挥专项基金的“杠杆”作用。加强监督考核。科学建立文化旅游工作统计指标体系及统计方法,建立目标责任制,制定目标考核细则,把文化旅游工作纳入各乡镇和有关部门的目标考核,纳入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体系。进一步修订完善对重点项目建设、重点文化旅游企业创先争优的奖励政策,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对在文化旅游工作中贡献突出、成绩显著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

第五篇:以建设四基地五产业为突破口做大做强特色产业群

平远县以建设“四基地五产业”为突破口

做大做强特色产业群

2007年9月16 日

梅州日报

本报讯平远县努力在优化结构、加快转型、提升实力、增强后劲、协调发展、构建和谐上下功夫,以建设“四基地五产业”的工业发展格局为突破口,做大做强特色工业产业群。平远作为欠发达的资源型经济县,如何在实践中完整准确地理解和把握“好”与“快”两者的辨证关系,推动“生态经济县”建设,成为县委、县政府急需破解的重大课题。为此,该县县委、县政府多次组织调研组,深入乡村、厂矿调研,结合实际,经过广泛征求广大干部群众意见,对全县的经济社会发展进行了重新科学定位,即以县产业转移工业园和东石、石正、河陂水三个工业集中区为载体,建设“四基地五产业”。“四基地”就是以恒明汽车底盘公司和时汇五金为龙头,着力打造精密铸造基地;以宜华汇胜木业为龙头,着力打造高档家具制造基地;以广晟富远稀土公司为龙头,着力打造稀土新材料生产基地;以广东新大地、南台药业、飞龙果业、梅州金穗公司为龙头,着力打造农产品加工基地。该县以此为依托,充分利用丰富的矿产资源、水电资源、木材资源等,培育做大新型磁性材料,稀土机械制造,木材,建材,电力等“五大产业”。为做大这“四基地五产业”,该县采取资源整合,集中有限的财力、物力和技术力量,坚持扶优扶强的原则,通过内涵发展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外延发展壮大优势产业培育新兴产业,提高特色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使之成为真正的支柱产业。据统计,上半年这五大产业实现的税收占全县税收的七成以上。

下载做大做强煤炭产业全力打造三峡库区最大煤炭能源基地(共5则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做大做强煤炭产业全力打造三峡库区最大煤炭能源基地(共5则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