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社区矫正人员收监执行的困境实析
社区矫正人员收监执行的困境实析
摘要:对社区矫正人员撤销缓刑、假释,决定收监执行,是对违法违规的社区矫正人员最为严厉的司法惩处,是司法行政机关监督管理的有效手段,也是社区矫正工作贯彻宽严相济刑事司法政策的有力体现。但现阶段社区矫正司法实践中普遍遭遇到的“收监执行难”问题,严重损害法律权威,削弱社区矫正工作的公信力,影响社区矫正工作的有序开展。笔者结合从事社区矫正法律监督工作实际,分析目前社区矫正工作中遇到的“收监执行难”情形,试图从中寻求解决途径,提出解决建议,以期完善社区矫正收监执行工作的程序、方式等,确保社区矫正工作顺利开展。
关键词:社区矫正 收监执行
一、社区矫正“收监执行”的定义
我国现有法律法规并未就社区矫正“收监执行”作出明确定义,只分散的体现在刑法、刑事诉讼法、《社区矫正实施办法》[3]等法律法规的诸多条款上,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七十七条[4]、《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二百五十七条[5],《社区矫正实施办法》的第二十五条[6]、第二十六条[7]等。根据各条款所折射出来的社区矫正收监执行的法律特性和构成要件,笔者认为社区矫正“收监执行”的定义可概括为:“被判处管制、缓刑,裁定假释、决定暂予监外执行而进行社区矫正的罪犯在社区矫正期间重新犯罪或者被判处缓刑、裁定假释、决定暂予监外执行的罪犯因违反法律、行政法规或者有关社区矫正的监督管理规定,尚未构成犯罪但达到撤销原裁决刑罚的,应当依照法定撤销程序,决定收监执行”。因现行刑法规定社区矫正人员在矫正期间重新犯罪的,对新罪进行判决的同时,一并撤销原裁决非监禁的刑罚,实行数罪并罚,并按相关法律规定交付执行,如刑法第七十七条[8]、八十六条[9]之规定。故本文所指社区矫正收监执行的对象,不包括因重新犯罪而被收监执行的社区矫正人员,主要为以下三种:一是被裁定撤销缓刑,收监执行的;二是被裁定撤销假释,收监执行的;三是人民法院、监狱或者公安机关对暂予监外执行社区矫正人员决定收监执行的。(下简称“撤销非监禁刑,收监执行”)
二、社区矫正收监执行所面临的困境
以福建省莆田市[10]为例,2012年至2013年4月份,该市司法行政机关共提请撤销非监禁刑14件14人(缓刑11件11人、假释2件2人、暂予监外执行1件1人),已裁定撤销10件10人,还未裁决的2件2人,未得到采纳2件2人;裁定撤销的10件10人中,还未收监执行的有9件9人,收监执行效率低,严重损害法律的权威。收监执行的力度如此薄弱,是因为以下“五难”:
(一)人民法院对司法行政机关提请的撤销建议书采信难
1、司法行政机关方面:一是司法行政机关成为社区矫正的执行主体后,还未完全适应从行政到司法执法工作的角色转变。部分司法行政人员素质不高,法律意识不强,缺乏证据意识和程序意识,存在固定证据不及时、取证方式单一,不能形成完整的证据链条,导致撤销非监禁刑的证据证明力薄弱;二是存在部分司法行政机关在日常社区矫正工作中伪造、不如实填录监管材料等,导致监管材料等书证与社区矫正人员的违法违规行为不能相互印证,甚至矛盾,法院难以采信,使部分违规社区矫正人员逃避了处罚。如缓刑罪犯陈某参加社区矫正后脱管长达一个多月,司法行政机关也及时提请人民法院予以撤销缓刑,人民法院经审查认为,罪犯陈某虽在笔录中自认脱管一个多月,但提请机关提供的监管材料中却登记陈某的正常矫正情况,并有相关工作人员签名为证,与笔录存在矛盾,加上提请机关所附的材料不完整,不能有效证明陈某存在脱管行为,故不予采纳[11]。
2、人民法院方面:一是目前法律法规对撤销非监禁刑的情形仅原则规定,无统一的认定标准,无形的放大裁定、决定机关对撤销非监禁刑的自由裁量权,增加采信的随意性。如刑法第七十七条规定的缓刑罪犯在缓刑考验期限内,违反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国务院有关部门关于缓刑的监督管理规定,或者违反人民法院判决中的禁止令,情节严重的,应当撤销缓刑,“情节严重”应如何认定?如刑诉法第二百五十七条规定的严重违反有关暂予监外执行监督管理规定应当及时收监,何种情形才是“严重违反”?如《社区矫正实施办法》第二十五条规定的因违反监督管理规定受到治安管理处罚,仍不改正的应当撤销缓刑,怎样的违规程度才是“仍不改正”等等,法律法规规定的模糊性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裁定的随意性。二是向外省市的人民法院提出撤销建议难以被采信。我国法律规定撤销非监禁刑的提请应当向原裁判法院提出,确立了“谁裁决,谁撤销”的原则,由于居住地与裁决地分离,区域跨度大,给人民法院审查工作带来一定困难;同时由于居住地检察机关不能及时掌握有关情况,对跨区域人民法院的裁决不能及时有效监督,因此向外省市人民法院提出的撤销建议往往石沉大海得不到回复,或者得不到采信。如河北省石家庄市中级人民法院裁定罪犯郭某假释,郭某回到居住地福建省莆田市秀屿区参加社区矫正后,未经批准私自离开所居住的县区到北京务工,多次查找均置之不理,脱管时间长达两个月,司法行政机关依法启动撤销程序,但裁定法院出函认为:鉴于郭某能够认识到自身的错误,对其进行了训诫,不撤销对其假释的裁定,现郭某已经解矫。
(二)社区矫正人员被依法撤销非监禁刑后,对下落不明的人员收监执行难
根据《社区矫正实施办法》第二十七条规定:“人民法院裁定撤销非监禁刑,决定收监执行的,由居住地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及时将罪犯送交执行,公安机关协助;监狱对暂予监外执行罪犯决定收监执行的,由监狱赴羁押地将罪犯收监;公安机关对暂予监外执行罪犯决定收监执行的,由罪犯居住地看守所将罪犯收监执行。”此规定明确了收监执行的执行主体,但是对于下落不明的社区矫正人员,司法行政机关由于职权所限,缺乏有效的手段进行追捕,虽然《关于加强和规范监外执行工作的意见》第10条规定:“公安机关对暂予监外执行罪犯未经批准擅自离开所居住的市、县,经警告拒不改正,或者拒不报告行踪、下落不明的,可以按照有关程序上网追逃”;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国家安全部、司法部、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联合制定的《关于实施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规定》第35条规定:“被决定收监执行的社区矫正人员在逃的,社区矫正机构应当立即通知公安机关,由公安机关负责追捕”。各个地方出台的贯彻社区矫正实施办法一些细则也就这个问题作出规定,如福建省高级人民法院、福建省人民检察院、福建省公安厅、福建省司法厅出台的《福建省社区矫正实施细则(试行)》也作出公安机关应当按照法定程序追捕,司法行政机关予以配合的规定[12]。但实践中公安机关常以没有明确法律依据为由,消极执行,未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追捕。至于对下落不明的社区矫正人员使用上网追逃手段,目前公安机关组织上网追逃认可的法律文书只有刑事拘留证和逮捕证,其他法律文书具有上网追逃系统认定的效力,因此许多地方的公安机关对下落不明的社区矫正人员不愿组织上网追逃,致使其游离社会之上。
(三)异地裁判、决定的非监禁刑罪犯,被撤销非监禁刑后收监执行难
《社区矫正实施办法》对异地,特别是外省市判决、决定非监禁刑,回居住地进行社区矫正的人员,撤销非监禁刑后如何执行并没有具体规定,只是笼统规定司法行政机关为执行的主机关。一些省份有就此问题作出细则性规定,如《福建省社区矫正实施细则(试行)》第一百三十条规定:“„人民法院裁定撤销假释的,或者人民法院裁定撤销缓刑、对暂予监外执行罪犯决定收监执行,且罪犯应当由外省监狱、看守所收监的,居住地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应当将罪犯送交监狱或者看守所,公安机关予以协助„”。可见,不论是《社区矫正实施办法》还是地方性贯彻细则,基本上都明确了司法行政机关为异地判决社区矫正人员收监执行的主体。但是目前法律并未赋予司法行政机关独立的押送权,需要由公安机关协助,加上异地押送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难以保障到位,司法行政机关目前也无力承担该项执法成本,造成对该类罪犯收监执行互相扯皮、推诿,久拖不执行,迟迟不能将罪犯收监。如罪犯魏某被上海浦东新区人民法院判处有期徒刑一年八个月,缓刑二年,判决后魏某回到居住地福建省莆田市秀屿区参加社区矫正,后因长期脱管,被提请撤销缓刑,法院裁定撤销后,请求居住地公安机关协助执行的时候,公安机关以应由犯罪地公安机关执行为由,拒绝配合,现还未实际执行。
(四)私自出国,被撤销非监禁刑后仍在国外的社区矫正人员收监执行难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护照法》第十三条规定:申请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护照签发机关不予签发护照:“„
(四)被判处刑罚正在服刑的;„”可见,社区矫正人员作为在社会服刑人员,在服刑期间我国法律已限制签发护照。但是对于部分已持有护照且在社区矫正期间仍然有效的社区矫正人员,由于司法行政机关未及时通报备案限制其出境或其所持护照是由中国驻外大使馆签发[13],在社区矫正期间私自出国,后因违反社区矫正管理规定被依法撤销非监禁刑,决定收监的,存在收监执行不能。如社区矫正人员林某在归案前长期在国外务工,持有驻外大使馆签发的护照,纳入社区矫正之后,趁司法行政机关还未对其通报备案限制出境,通过其持有的有效护照私自外出国外,后林某被法院裁定撤销非监禁刑,决定收监执行,现因其人在国外,无法收监执行。
(五)因疾病被决定暂予监外执行的社区矫正人员,被决定收监执行后执行难
因疾病被决定暂予监外执行的社区矫正人员,后因病情不符合暂予监外执行条件或者违反管理规定被决定收监执行的,在执行过程中看守所往往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看守所条例》之规定[14]认为其犯有严重疾病不予收押,致使该类人员在被决定收监之后,也不能实际收押执行。如因犯有疾病被决定暂予监外执行的社区矫正人员张某,后检查发现该病情不符合暂予监外执行的条件,故对张某决定收监执行。但看守所根据管理规定以张某犯有疾病为由不予收押,造成其至今未被执行。
三、解决对策与建议
社区矫正收监执行工作中遭遇的执行难问题,已经严重影响社区矫正工作的顺利开展,亟需从立法、制度建立、机制创新以及发挥职能部门主观能动性来协调解决这类问题。笔者认为主要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
(一)加快社区矫正立法。刑法修正案
(八)以及新刑事诉讼法等法律的施行,使“社区矫正”正式入法,但仅对“社区矫正”作出一些原则性的规定。目前,仍然没有一部专门的法律对社区矫正工作进行规范,主要依据的规范性文件《社区矫正实施办法》也没有对收监执行程序、期限等作出明确规定,这是造成目前收监执行难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加快社区矫正立法进程已尤显必要。
1、及时出台具有法律性质的社区矫正法,将现有已经试行成熟的、零散的社区矫正工作规定、制度、办法整合形成我国的社区矫正法律,对收监执行条件、主体、程序、交付执行的期限等作出明确规定,为收监执行提供法律依据;在社区矫正法出台之前,从中央到地方社区矫正职能部门可协调出台可操作性的收监执行过渡性的工作办法、规定。
2、在立法的基础上出台社区矫正工作相关的司法解释,对社区矫正法律的具体适用作出具有普遍司法效力的解释,增加法律适用的可操作性。如进一步明确“情节严重”、“严重违反”、“仍不改正”的认定标准,可参照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联合制定的《关于对判处管制、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适用禁止令有关问题的规定(试行)》第十二条[15]对违反禁止令“情节严重”情形的认定,将“情节严重”情形规定为:
(一)违反人民法院禁止令,情节严重的;
(二)未按规定时间报到或者接受社区矫正期间脱离监管,超过一个月的;
(三)因违反监督管理规定受到治安处罚,再次违反监督管理规定;
(四)受到司法行政机关三次以上警告的;
(五)其他违反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监督管理规定,情节严重的。
3、建议设立社区矫正人员脱逃罪。可在刑法第三百一十六条增加一款,内容为:“社区矫正人员在社区矫正期间脱逃,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将社区矫正人员脱管六个月以上、脱逃到国外等情形认定为“情节严重的”。
(二)确立“就近执行”的社区矫正收监执行原则。为了有效的节省司法成本,提高收监执行的效率,笔者认为:对于异地人民法院判决、决定非监禁刑的社区矫正人员被撤销非监禁刑后,应当确立“就近执行”原则,即包括,“就近提请、就近裁决、就近执行”。可规定为,外省市人民法院裁判、决定的社区矫正人员达到撤销非监禁刑条件,居住地司法行政机关可向与原判人民法院同级的居住地人民法院、监狱、公安机关提请撤销非监禁刑建议,并及时通报原裁决机关,居住地人民法院、监狱、公安机关应及时作出裁决,并将结果告知原裁决机关;撤销非监禁刑后,裁决机关应及时将相关法律文书送达给居住地司法行政机关和居住地公安机关,同时抄送居住地人民检察院,由司法行政机关协助公安机关将罪犯投送居住地看守所、监狱执行。
(三)完善社区矫正人员脱逃追捕制度。一是进一步明确收监执行和追捕的主体。笔者认为,对人民法院裁定撤销缓刑、假释或者对暂予监外执行决定收监执行以及对下落不明已被决定收监执行的社区矫正人员进行追捕的主体应该明确为公安机关。公安机关是具有武装性质的国家机关,享有法律赋予的行政、刑事强制权,刑罚执行权等,同时公安机关在追捕执行方面也具备强有力的人力、物力、财力以及技术保障,具有较强的追捕执行能力,因此明确公安机关为追捕主体更为合适。建议可规定为:“对人民法院裁定撤销缓刑、假释或者对暂予监外执行决定收监执行的,居住地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应当及时通报同级公安机关,由公安机关及时将罪犯送交居住地监狱或者看守所执行,司法行政机关予以协助;被决定收监执行的社区矫正人员在逃的,司法行政机关应当立即通知公安机关,由公安机关负责追捕。”二是完善追捕的手段。根据社区矫正的特殊情况,公安机关应进一步完善上网追逃的相关规定,将收监执行法律文书作为上网追逃的法律凭证,按照有关程序及时将在逃的社区矫正人员进行上网追逃。
(四)完善社区矫正人员出境通报备案制度。为有效预防和解决社区矫正人员因出境而造成被决定收监执行后执行难的问题,应进一步加强对社区矫正人员的出境管理。一是关口前移,及时掌握社区矫正人员所持有的出境证件情况。将是否持有出境证件作为司法行政机关审前调查评估的必查项目;将限制出境作为人民法院、监狱、公安机关交付执行宣告、司法行政机关入矫告知时必须告知内容之一,明确社区矫正人员矫正期间限制出境的义务;二是及时通报备案,社区矫正人员入矫后,司法行政机关应该及时作出限制出境决定,并向同级公安机关出入境管理部门登记备案;三是对于已经出国在外,已被决定收监执行的社区矫正人员的收监执行,由司法行政机关将情况通报给公安机关,公安机关应按照有关程序办理边控手续。
(五)大力推进看守所医疗社会化进程。对于部分罪犯确需关押但因疾病不能顺利关押的问题,与看守所医疗条件和水平不能满足监管环境的要求息息相关,可通过进一步推进看守所医疗社会化进程来加以解决。一方面,可组织建立看守所医院,专门收治关押有疾病并有关押必要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罪犯;另一方面,与居住地社会医院建立医疗合作关系,由社会医院在看守所设立卫生所,派出医务人员轮流入所坐诊和指导医务工作,并将驻看守所卫生所统一纳入卫生行政部门业务指导范围,配足、配强看守所的医务人员,改善医疗设备,提高医疗水平。
(六)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加强职能部门的配合,形成工作合力。对社区矫正人员收监执行工作,从提请、决定到执行,涉及多个职能部门,因此对于法律法规未规定的事宜或者社区矫正工作中各职能部门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可通过建立联席会议协商解决。应明确联席会议的启动情形、程序、召集人、参加人等,使之制度化、规范化。笔者建议:在社区矫正工作中,任何一个职能部门存在问题需要召集其他部门协调解决的,均可作为召集人,组织召开联席会议,其他职能部门必须予以配合。
[1] 福建省莆田市人民检察院检察员,监所检察处副处长 [2] 福建省莆田市人民检察院助理检察员
[3]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联合制定,于2012年3月1日起施行。[4] 第七十七条:“ „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在缓刑考验期限内,违反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国务院有关部门关于缓刑的监督管理规定,或者违反人民法院判决中的禁止令,情节严重的,应当撤销缓刑,执行原判刑罚”。
[5] 第二百五十七条:“对暂予监外执行的罪犯,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及时收监:
(一)发现不符合暂予监外执行条件的;
(二)严重违反有关暂予监外执行监督管理规定„” [6] 第二十五条:“缓刑、假释的社区矫正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居住地同级司法行政机关向原裁判人民法院提出撤销缓刑、假释建议书并附相关证明材料,人民法院应当自收到之日起一个月内依法作出裁定:
(一)违反人民法院禁止令,情节严重的;„”
[7] 第二十六条:“暂予监外执行的社区矫正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居住地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向批准、决定机关提出收监执行的建议书并附相关证明材料,批准、决定机关应当自收到之日起十五日内依法作出决定:
(一)发现不符合暂予监外执行条件的;„”
[8] 第七十七条:“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在缓刑考验期限内犯新罪或者发现判决宣告以前还有其他罪没有判决的,应当撤销缓刑,对新犯的罪或者新发现的罪作出判决,把前罪和后罪所判处的刑罚,依照本法第六十九条的规定,决定执行的刑罚。„”
[9] 第八十六条:“„被假释的犯罪分子,在假释考验期限内犯新罪,应当撤销假释,依照本法第七十一条的规定实行数罪并罚。„”
[10] 为地级市,下辖四区一县、两个管委会。[11]本文所举案例均为我市社区矫正法律工作实际案例
[12] 《福建省社区矫正实施细则(试行)》第一百三十一条:“缓刑、假释、暂予监外执行的罪犯,经人民法院、公安机关、监狱管理机关裁定或者决定收监执行,下落不明的,公安机关应当按照法定程序追捕,司法行政机关予以配合。”
[13] 由我国驻外使馆办理的护照,其出入境签发等手续直接由驻外使馆办理。
[14] 《中华人民共和国看守所条例》第第十条 看守所收押人犯,应当进行健康检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予收押:“„(二)患有其他严重疾病,在羁押中可能发生生命危险或者生活不能自理的,但是罪大恶极不羁押对社会有危险性的除外;„”
[15] 第十二条:违反禁止令,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情节严重”:
(一)三次以上违反禁止令的;
(二)因违反禁止令被治安管理处罚后,再次违反禁止令的;
(三)违反禁止令,发生较为严重危害后果的;
(四)其他情节严重的情形。
第二篇:社区矫正人员思想汇报
社区矫正人员思想汇报
被监管人基本情况:
近段工作、生活、学习、活动情况:
思想状况报告:
被监管人签字:
年月日
第三篇:社区矫正人员责任状
社区矫正人员责任状
为了确保社会稳定,矫正社区服刑人员的不良心理和行为恶习,使他们能顺利回归社会,特在矫正期间与你签订责任状,具体内容如下:
一、落实责任
1、社区矫正对象应遵守法律、行政法规和社区矫正有关规定;
2、社区矫正对象应在指定的医院接受治疗;
3、社区矫正对象确因治疗、护理的特殊要求,需要转院或者离开居住区域的,应当报告司法所并经公安机关批准;
4、社区矫正对象每月定期到社区报到、汇报思想,如若进行治疗以外的社会活动应当向司法所报告,并经公安机关批准;
5、社区矫正对象要积极参加由司法所、社区组织的社区公益劳动;
二、惩罚规定
社区矫正对象有下列行为之一的,视情节分别给予警告、治安处罚、收监执行、撤销假释、撤销缓刑的处罚:
1、拒不服从社区矫正工作人员管理,情节严重的;
2、违反社区矫正规定,不按时向司法所报到、汇报思想,拒不参加社区矫正活动的;
3、私自离开规定范围活动或者故意逃脱监控的;
4、违反社会公德,造成恶劣影响的;
5、有其他违反法律、法规行为的。
三、奖励规定
社区矫正对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给予表扬、物质奖和减刑的奖励:
1、遵守法律法规及矫正制度,服从管理,接受教育,积极参加公益劳动,认罪服法,确有悔改表现的;
2、揭发和制止他人的违法犯罪行为,经查证属实的;
3、在抢救国家财产,消除自然灾害和各类事故中有突出贡献的;
4、遵守公民道德规范,邻里和睦,热心帮助他人,受到社区群众普遍好评的;
5、有其他有利于国家、社会突出贡献的。
四、此责任状一式三份,街道办事处、社区、矫正人员各一份。
街道办事处[章]社区居委会[章]
社区矫正领导小组组长签字:社区主任签字:
监管人签字:矫正对象签字:
年月日
第四篇:社区矫正人员手册
社区矫正人员
手册
地王花园社区
目录 前言
1、什么是社区矫正……………………………………
2、社区矫正的对象有哪些……………………………………
3、社区矫正的功能是什么…………………………………
4、社区矫正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5、社区矫正的目的是什么…………………………………
6、社区矫正工作的主要任务…………………………………
7、社区矫正工作由哪些人员和部门承担……………………
8、社区服刑人员“五不准”…………………………………
9、社区服刑人员的分级管理………………………………
10、社区服刑人员外出请假应办哪些手续……………………
11、社区服刑人员可以享受哪些权利…………………………
12、社区服刑人员应当履行哪些义务…………………………
13、社区服刑人员应当在接受社区矫正时应履行哪些手续…………………………………
14、社区矫正的奖励有哪些……………………………
15、社区矫正的惩处有哪些……………………………
16、矫正期满的解除及程序……………………………
前言
社区矫正人员必须接受社区矫正,《社区矫正人员手册》是社区矫正人员必须了解和遵守的内容。
《手册》摘录了与社区矫正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和规定。希望你在社区里严格要求自己,遵守法律、法规,遵守社区矫正日常管理制度和社区各项制度;希望你回到社区后,能与家人和睦相处,与邻里搞好关系、与同事团结友爱;希望你回到社区后,更加热爱生活、热爱集体、热爱社会,积极参与社区组织的各项活动和公益劳动,自觉接受社区矫正,在矫正中不断改造自我、充实自我、完善自我。
希望你能与街道矫正办保持密切的联系,多进行思想沟通和交流,尽力为社区多做有益的工作,努力为社会的和谐稳定、繁荣发展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回报社会!
一、什么是社区矫正?
社区矫正是与监禁矫正相对的行刑方式,是将符合社区矫正条件的罪犯臵于社区内,由专门的国家机关在相关社会团体和民间组织以及社会志愿者的协助下,在判决、裁定或决定确定的期限内,矫正犯罪心理和行为恶习,并促进顺利回归社会的非监禁刑罚执行活动。
二、社区矫正的对象有哪些 社区矫正适用于具有深圳市户籍并居住在深圳市的下列五种人员:
1、被判处管制的。
2、被宣告缓刑的。
3、被暂予监外执行的,具体包括:(1)有严重疾病需要保外就医的;(2)怀孕或者正在哺乳自己婴儿的妇女;(3)生活不能自理,适用暂予监外执行不致危害社会的。
4、被裁定假释的。
5、被剥夺政治权利,并在社会上服刑的。
在符合上述条件的情况下,对于罪行轻微、主观恶性不大的未成年犯、老病残犯,以及罪行较轻的初犯、过失犯等,作为重点对象,适用上述非监禁措施,实施社区矫正。
三、社区矫正的功能是什么?
社区矫正作为一种与监禁矫正相对应的非监禁刑罚执行活动,有六个功能:
第一是惩罚功能。就是将确定的刑罚义务落实到犯罪人身上,不能享有被法律剥夺或限制的一定权利,必须服从矫正组织的管理和教育,必须遵守各项矫正制度并参加公益劳动,切实感受到刑罚痛苦和国家法律的威严,从而矫正其不良的思想和行为习惯。第二是教育功能。社区矫正的教育就是对矫正对象实施的有目的、有计划、积极的系统影响活动。矫正组织通过法制教育、劳动教育、文化教育、技能教育和心理健康知识教育,提高矫正对象道德水平和法制观念,改造成为新人的目的。
第三是塑造功能。通过矫正活动的连续实施,促进矫正对象公民人格的最终塑造。社区矫正将罪犯臵于社会化的环境之中,使他们不脱离自己的家庭,保持基本正常的社会交际生活,使其能够最大可能地承担家庭和社会责任,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心理引导和行为规范,促进矫正对象的再社会化,形成健康人格,最终能够以普通社会成员的身份,顺利回归社会,避免监禁矫正可能出现的以消极服从、自信心与进取心丧失为特征的“监狱人格”、“囚犯人格”的出现。
第四是感化功能。指实施社区矫正的过程中,矫正对象基于矫正组织所给予的人道待遇和人性关怀而产生的积极的心理效应。社区矫正组织对矫正对象进行思想教育与行为引导,通过多种形式传授文化知识与生产技能,并积极推荐就业,有条件享受政府的最低生活保障待遇。通过人道待遇和关怀矫正对象的措施,使矫正对象产生感化的心理效应,调动其改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第五是治疗功能。主要体现为对矫正对象进行普遍的心理教育和对有心理危机的矫正对象,进行心理危机干预,实施有效的心理矫治,帮助罪犯逐步削减或消除犯罪心理和各种消极心理。
第六是控制功能。矫正对象处于社区矫正组织和人民群众的视野之内,其行为臵于监督管理之下,其行踪由矫正组织及时掌握,有利于防止其重新犯罪或从事其他违法活动
四、社区矫正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社区矫正的具体内容主要包括管理、教育和公益劳动。
1、管理。即通过监督、走访、报到等措施,对社区服刑人员进行监督管理、执行刑罚、矫正不良行为和恶习。
社区服刑人员的监督人由社区服刑人员亲属或所在单位、居村委会有关人员担任,主要职责是配合司法所对社区服刑人员进行监督帮教。
2、教育。即通过对社区服刑人员进行认罪悔罪、法制、公民道德和形势政策等内容的思想教育和文化、职业技术教育,进行心理咨询、心理健康教育、心理治疗,纠正社区服刑人员的不良心理和行为习惯,增强社区服刑人员的法律意识、道德修养,帮助社区服刑人员成为守法公民。
3、公益劳动。劳动既是公民权利,又是公民义务。参加公益劳动,可以增强社区服刑人员的公德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有利于社区服刑人员改过自新,有利于社区服刑人员的社会化改造,帮助社区服刑人员早日融入社会。被暂予监外执行和被剥夺政治权利的社区服刑人员在社区矫正期间,可以不参加公益劳动。被判处管制、宣告缓刑、裁定假释的社区服刑人员有:(1)年满六十周岁的或不满十六周岁的;(2)经街道、乡镇以上医院证明患严重疾病或者身体残疾生活难以自理或者丧失劳动能力,并由司法所审核批准的;(3)怀孕或正在哺乳自己婴儿的妇女,可以暂不参加公益劳动。暂不参加公益劳动的情形消失后,社区矫正期限未满的,应按规定参加公益劳动。
五、社区矫正的目的是什么
社区矫正的目的是指国家创制社区矫正这一非监禁刑罚执行方式希望达到的结果。我国社区矫正的目的可分为直接目的、间接目的和根本目的,它们构成了统一整体。
1、直接目的。社区矫正的直接目的,是通过社区矫正组织进行的社会化的教育,使罪犯适应并顺利回归社会。对于罪行较轻,主观恶性不大,社会危害性相对较小,经过教育改造后不至再危害社会或已经丧失了危害社会能力的犯罪分子,适用非监禁刑罚,在社会中进行改造,利用社会资源和社会力量实施矫正,可以最大可能的消除罪犯回归社会的心理障碍和行为障碍,加速再社会化进程。
2、间接目的。社区矫正的间接目的是增强社区公民的法律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社区公民在矫正组织的引导下,积极参与对矫正对象的教育改造和监督,这对于丰富人民群众的法制实践,增强社会责任感无疑具有积极影响。
3、根本目的。社区矫正的根本目的是预防犯罪,维护社会稳定,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社区矫正预防犯罪目的分为特殊预防和一般预防两个方面。特殊预防,即通过对犯罪分子适用社区矫正,消除他们继续犯罪的条件,并将其改造成为守法公民,防止其重新犯罪。通过教育矫正使罪犯永久性的放弃犯罪意识,消除犯罪心理,成为守法公民。一般预防是通过对犯罪分子适用社区矫正,用非监禁刑罚执行的严肃性和惩罚性威慑社会上的不安定分子即潜在的犯罪人,防止他们走上犯罪之路。同时社区矫正一般预防也体现为其他守法公民所起到的法制教育和行为鉴别作用。
六、社区矫正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1、按照刑法、刑事诉讼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加强对社区服刑人员的管理和监督,确保刑罚顺利实施;
2、通过多种形式,加强对社区服刑人员的思想教育、法制教育、社会公德教育,矫正不良心理和行为,使其悔过自新,弃恶从善,成为守法公民;
3、帮助社区服刑人员解决在就业、生活、法律、心理等方面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以利于顺利适应社会生活。
七、社区矫正工作由哪些人员和部门承担
社区矫正日常管理教育工作主要由街道社区矫正机构(矫正办)承担。
其主要职责是:
1、具体承担社区矫正的日常管理工作。做好社区矫正对象及相关法律文书的衔接和接收,及时立卷建档,对社区矫正对象实施管理教育。
2、与公安派出所建立经常性的工作联系制度,会同公安派出所对社区矫正对象进行监督考察,为公安机关依法履行职责提供书面鉴定。
3、对社区矫正对象进行定期考核,根据考核结果实施奖惩,提出实施治安处罚和司法奖惩建议。
4、组织相关社会团体、民间组织和社区矫正工作志愿者对社区矫正对象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矫治,帮助社区矫正对象解决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5、组织有劳动能力的社区矫正对象参加公益劳动。
6、对社区矫正对象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对有心理危机的制定心理治疗方案,实施心理干预等。
八、社区服刑人员“五不准”
1、不准进出酒吧、网吧、歌舞厅等场所参与酗酒和黄、赌、毒等违法犯罪活动;
2、不准私自接受境外媒体采访;
3、不准有任何形式的越级上访活动;
4、不准在互联网上发表任何反党、反社会的言论;
5、不准参加未经政府批准成立的社团或民间组织。
九、社区矫正人员的分级管理制度
街道社区矫正机构依据考核奖惩情况对所有社区矫正对象实行分级管理。管理级别分为三级四等,即严管、普管、二级宽管、一级宽管。不同等级的,在报到、思想汇报、学习、活动区域等方面实行不同的处遇。社区矫正对象到街道社区矫正机构报到登记之日起列为普管级。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列入严管级进行管理:
1、不认罪或不愿接受社区矫正的;
2、多次违反社区矫正管理规定或不参加社区矫正活动的;
3、扬言报复社会或他人的;
4、居无定所或者有和不良行为的人来往的;
5、经司法所测评被划为人身危险性大一类的;
6、在监狱或看守所服刑期间悔改表现较差的;
7、两次以上违法犯罪的;犯杀人、爆炸、抢劫、强奸、绑架等暴力性犯罪之一被判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的;涉黑、涉枪、涉毒犯罪的;犯危害国家安全罪的;共同犯罪的主犯、犯罪集团的首犯。
严管级的社区服刑人员自划定严管级之月起连续三个月不得评为表扬;除非有立功或重大立功表现自划定之月起连续三个月不得升级。严管级的社区服刑人员如三个月内没有扣分的方可升为普管级。
普管级的社区矫正对象有立功表现或连续3个月评为表扬的,升为二级宽管处遇;二级宽管的社区矫正对象自定为二级宽管之日起又连续3个月评为表扬的,升为一级宽管处遇。
普管级的社区矫正对象受到警告处分或1次罚分超过10分或连续3个月内累计罚分超过20分的,降为严管级;严管级的社区矫正对象连续3个月内未被扣分的,升为普管级;普管级的社区矫正对象有重大立功表现的,可直接升为一级宽管。
社区矫正对象在宽管期间,如出现1次罚分超过5分或当月累计罚分超过10分的情况,降一级从严管理。
严管级社区矫正对象的处遇:
1、每周需到街道社区矫正机构报到一次;
2、每两周交书面思想汇报一次;
3、每半月接受街道社区矫正机构家访至少一次或相应学习;
4、将活动区域限定为街道辖区内。
普管级社区矫正对象的处遇:
1、每两周到街道社区矫正机构报到一次;
2、每月交思想汇报一次;
3、每月接受街道社区矫正机构家访至少一次或相应学习;
4、将活动区域限定为行政区辖区内。
二级宽管社区矫正对象的处遇:
1、每三周到街道社区矫正机构报到一次;
2、每两个月交思想汇报一次;
3、每两个月接受街道社区矫正机构家访至少一次或相应学习;
4、将活动区域限定为本市范围内。
一级宽管社区矫正对象的处遇:
1、每月到街道社区矫正机构报到一次;
2、每季度交书面思想汇报一次;
3、每季度接受街道社区矫正机构家访至少一次或相应学习;
4、街道社区矫正机构可酌情减免集体学习、活动;
5、将活动区域限定为本市范围内。
十、社区服刑人员外出请假应办哪些手续
社区矫正对象外出必须请假。社区矫正对象请假一般一次不超过15天,特殊情况需延期不超过30天,社区矫正对象严禁出境。活动范围超出本市的,请假由社区矫正对象提出申请,由街道社区矫正机构填写《社区矫正对象审批表》一式二份,写明该人的基本情况、外出原因、具体期限和时间、去向及街道社区矫正机构审核意见,交区级社区矫正机构审批。社区矫正对象请假的审批表应交执行地公安派出所备案。
对重点人员、重点时段原则上不予准假,特殊情况确需请假的,一律要经过街道社区矫正机构审核,经公安派出所同意并报区级公安机关审批。
未经批准擅自离开规定区域或未按时销假的,按有关奖惩规定处理。
十一、社区服刑人员在社区矫正期间享有哪些权利? 社区服刑人员在接受社区矫正期间,人格不受侮辱,人身安全和合法财产不受侵犯,享有辩护、申诉、控告、检举以及其他未被依法剥夺的权利。
社区矫正对象认为社区矫正工作人员侵害了自身权利可向其居住地的区司法局基层科(社区矫正科)或市司法局社区矫正与安臵帮教科投诉。
十二、社区服刑人员在社区矫正期间应当履行哪些义务?
社区服刑人员在接受社区矫正期间,应当遵守国家法律、法规、规章和社区矫正有关规定,服从管理,接受教育,按照规定参加公益劳动。
服刑期间严格遵守社区服刑人员基本规定:
(一)被判处管制的社区服刑人员,在社区矫正期间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1、遵守法律、行政法规和社区矫正有关规定,服从监督管理;
2、未经批准,不得行使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自由的权利;
3、定期当面或以电话向司法所报告自己的思想、活动情况;定期到司法所报到并接受谈话教育;定期向司法所上交思想汇报一份;
4、会见亲属以外的境外人士,应当报告司法所批准;
5、社区矫正对象外出必须请假。按照其所处的相应等级进行事前书面请假,并按时销假;
6、有劳动能力的,每月须参加不少于12个小时的公益劳动;
7、遵守社区矫正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制定的其他具体的监督管理措施。
(二)被宣告缓刑或者被裁定假释的社区服刑人员,在社区矫正期间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1、遵守法律、行政法规和社区矫正有关规定,服从监督管理;
2、定期当面或以电话向司法所报告自己的思想、活动情况;定期到司法所报到并接受谈话教育;定期向司法所上交思想汇报一份;
3、会见亲属以外的境外人士或者接受媒体采访,应当报告司法所批准;
4、社区矫正对象外出必须请假。按照其所处的相应等级进行事前书面请假,并按时销假;
5、附加剥夺政治权利的缓刑、假释社区服刑人员还必须遵守有关剥夺政治权利方面的规定;
6、有劳动能力的,每月须参加不少于12个小时的公益劳动;
7、遵守社区矫正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制定的其他具体的监督管理措施。
(三)被剥夺政治权利的社区服刑人员,在社区矫正期间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1、遵守法律、行政法规和社区矫正有关规定,服从监督管理;
2、不得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3、不得组织或者参加集会、游行、示威、结社活动;
4、不得出版、制作、发行书籍、音像制品;
5、不得接受采访、发表演说;
6、不得在境内外发表有损国家荣誉、利益或者其他具有社会危害性的言论;
7、不得担任国家机关职务;
8、不得担任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和人民团体的领导职务;
9、定期到司法所报到并接受谈话教育;
10、会见亲属以外的境外人士,应当报告司法所批准;
11、社区矫正对象外出必须请假。按照其所处的相应等级进行事前书面请假,并按时销假;
12、遵守社区矫正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制定的其他具体监督管理措施。
(四)暂予监外执行的社区服刑人员,在社区矫正期间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1、遵守国家法律、行政法规和社区矫正有关规定;
2、在司法所指定的接受治疗;
3、确因治疗、护理的特殊要求,需要转院或者方便治疗而进行的其它活动的,由司法所审批后在7个工作日内通报公安派出所;
4、进行治疗疾病以外的社会活动应当向司法所报告,经司法所批准后方行;
5、社区矫正对象外出必须请假。按照其所处的相应等级进行事前书面请假,并按时销假;
7、定期当面或以电话向司法所报告自己的思想、活动情况;暂予监外执行的社区服刑人员因严重疾病或者其它特殊情况本人报告有困难的,经司法所同意可委托其亲属向司法所报告自己的改造情况;条件允许的,应定期到司法所报到并接受谈话教育;
8、遵守社区矫正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制定的其他具体监督管理措施。
十三、社区服刑人员应当在接受社区矫正时应履行哪些手续
1、签订《接受社区矫正保证书》。
2、接到判决、裁定、决定或者释放证明后7日内到户籍所在地(或经常居住地)的街道矫正办(司法所)办理登记手续。
3、接受街道矫正办(司法所)的谈话教育和考核。
十四、社区矫正的奖励有那些
(一)奖励包括表扬、记功和减刑。
(二)社区矫正对象符合下列全部条件的,可以给予表扬:
1、认真遵守法律法规及社区矫正的有关管理规定,服从社区矫正工作者的管理和教育;
2、积极参加政治思想教育,完成规定的教育课时,成绩优良;
3、积极参加公益劳动,认真完成规定的任务;
4、遵守公民道德规范,受到社区群众普遍好评;
5、当月未出现扣分。
(三)记功的条件:社区矫正对象接受社区矫正期间连续6次(含6次)表扬以上,记功1次。
(四)减刑的条件:判处管制、宣告缓刑、暂予监外执行的社区矫正对象,在矫正期间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社区矫正的有关管理规定,接受教育改造,确有悔改表现,或有立功表现的,可以减刑;连续2次(含2次)记功以上,可以减刑;矫正期在一年以下日常考核积分累计达150分的,矫正期在一年以上日常考核积分累计达200分的,可以减刑;有重大立功表现的,应当减刑。
(五)社区矫正对象同时具备下列情形的,为“确有悔改表现”:
1、认罪服法;
2、认真遵守社区矫正各项制度,接受教育改造;
3、积极参加政治、文化、技术学习;
4、积极参加劳动,完成规定任务。
(六)社区矫正对象具备以下情形之一的,为“立功表现”:
1、检举、揭发他人犯罪活动或者提供重要破案线索,经查证属实的;
2、阻止他人犯罪活动的;
3、在生产、科研中进行技术革新,成绩突出的;
4、在抢险救灾或者排除重大事故中表现积极的;
5、其他有利于国家和社会的突出事迹的。
(七)社区矫正对象具备以下情形之一的,为“重大立功表现”:
1、阻止他人重大犯罪活动的;
2、检举、揭发他人重大犯罪活动,经查证属实的;
3、有发明创造或者重大技术革新的;
4、在日常生产、生活中舍己救人的;
5、在抗御自然灾害或者排除重大事故中,有突出表现的;
6、对国家和社会有其他重大贡献的。
十五、社区矫正的惩处有哪些
(一)惩处包括警告处分、治安管理处罚、撤销缓刑执行原判刑罚、撤销假释收监(所)执行、撤销监外执行收监(所)执行。
(二)社区矫正对象有下列行为之一的,视情节轻重分别给予警告、治安管理处罚、撤销缓刑执行原判刑罚、撤销假释收监(所)执行、撤销暂予监外执行收监(所)执行:
1、不服从社区矫正工作者管理,不接受改造、情节严重的;
2、违反社区矫正的有关管理规定,不按时向街道社区矫正机构报到、汇报思想,拒不参加社区矫正活动的;
3、私自离开规定范围活动或逃避监督管理的;
4、违反社会公德,造成恶劣影响的;
5、骗取保外就医的;
6、以自伤、自残、欺骗等手段故意拖延保外就医时间的;
7、办理保外就医后无故不就医的;
8、暂予监外执行条件消失且刑期未满的;
9、依据日常考核结果,社区矫正对象当月累计罚分超过10分,或连续6个月累计罚分超过30分以上的,或内累计罚分超过50分的,可给予警告处分一次;
10、宣告缓刑、裁定假释、暂予监外执行的社区矫正对象,被给予警告处分累计2次、经教育仍不悔改的,可给予撤销缓刑执行原判刑罚、撤销假释收监执行、撤销暂予监外执行收监执行;
11、有其他违反法律、法规行为的。
十六、矫正期满的解除及程序
1、被判处管制、被剥夺政治权利的社区矫正对象,其矫正期限为所处管制、剥夺政治权利的实际期限;被宣告缓刑、裁定假释的社区矫正对象,其矫正期限为缓刑考验期或者假释考验期;暂予监外执行的社区矫正对象,其矫正期为监外实际执行的期限。
社区矫正期限的计算方式为判决、裁决、决定执行之日起至刑满终止之日止。
2、被判处管制、宣告缓刑、裁定假释或被剥夺政治权利的社区矫正对象,执行期满前15日,公安派出所应根据街道社区矫正机构提供的书面鉴定意见报区级公安机关审核,并分别签发《解除管制证明书》、《恢复政治权利证明书》、《缓刑期满证明书》、《假释期满证明书》。
3、暂予监外执行社区矫正对象,执行期满前30日,公安派出所应根据街道社区矫正机构提供的书面鉴定意见(保外就医人员需附市政府指定医院的病情证明)通知原关押监所。原关押监所应及时上报原批准机关。
原批准机关应在暂予监外执行期满7日前,作出是否继续暂予监外执行的审批决定,并由原关押监所将批准通知书送达到区级公安机关和社区矫正机构。
5、社区矫正对象矫正期满办理解矫手续,由街道社区矫正机构牵头,公安派出所、社区居委会(工作站)等工作人员共同参与,矫正期满对象及其监护人参加。
6、依法决定终止暂予监外执行、撤销假释或缓刑而收监执行以及因重新违法犯罪被依法惩处的社区矫正对象,自作出收监决定或判决(裁定)之日起,其社区服刑的决定即告终止。
7、对刑期或者考验期满后办理释放、解除管制、恢复政治权利的,依法决定终止暂予监外执行、撤销假释或缓刑而收监执行以及因重新违法犯罪被依法惩处的,街道社区矫正机构在通知公安派出所的同时,应将有关法律文书和证明移送同级人民检察院。
第五篇:2016社区矫正人员保证书
2016社区矫正人员保证书
社区矫正人员保证书
监护人(保证人)姓名,性别,单位,收入来源,系社区矫正人员 的。现住址:,联系电话:。
社区矫正人员,入矫后住在,联系电话:。
我作为社区矫正人员 的监护人(保证人),郑重承诺对其在社区矫正期间履行以下帮教义务:
1、在生活和就业等方面给予必要的照顾或帮助。
2、教育其遵守法律法规的规定,服从监督,督促其及时向社区矫正机关报告自己的活动、会客等情况;离开西安市区,及时报请社区矫正机关批准。
3、协助社区矫正机关加强对其监管、帮教,若发现有违法犯罪苗头及时制止并向社区矫正机关报告。
4、经常对其进行法制教育,社情、国情教育,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生活观,保证社区矫正人员在社区矫正考验期内,不致再危害社会,不重新违法、犯罪。监护人(保证人): 年 月 日 社区矫正人员外出保证书
本人因 欲去(何地方及单位名称)(从事什么工作),现特向司-法-部门请假,即 年 月 日至 年 月 日,在外出期间,本人保证:
1、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以及社区矫正管理的各项管理规定和公共场所的规章制度、社会道德规范;
2、保证每周向 司法所电话汇报一次,每月书面汇报一次,结束及时到 司法所销假;
3、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社会活动,努力适应社会生活做守法公民。保证人: 年 月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