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工伤索赔引发争议 司法调处成功化解
工伤索赔引发争议 司法调处成功化解
-----八字桥司法所 蔡 濠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工伤事故数量不断攀升,而工伤种类也呈现多元化,变得越来越复杂,以我八字桥乡为例,我乡毛竹产量丰富,毛竹加工业系我乡经济的一大支柱,不少村民就近到附近加工厂工作,工伤事件时有发生,其案例也是不胜枚举,更让他们最寒心的是工伤后的工伤认定和索赔比讨薪更艰难,这给我们的工伤调解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陈某,系尤溪县杉泽竹业加工厂的女排板工,2007年9月14日上午,她像往常一样到厂里上班,9时左右,因同一流水线的锯片工王某临时请假,为不耽误生产,该厂负责人李某叫陈某接替锯片工作,不想,10点左右,锯台前传来一声撕心裂肺的惨叫声,只见陈某右手捂着左手无名指,痛苦的倒在地上呻吟着,左手流出的鲜血染红了身前的锯台,惨不忍睹。原来,陈某在锯竹片时,左手的手套被电锯齿轮卷入锋利的锯片中,直接将其左手无名指第三节锯断。在几个工友的帮助下陈某被送到八字桥乡卫生院进行了简单的治疗,15日上午陈某到尤溪县医院作了进一步的治疗,经诊断:左手无名指第三节缺如,左手食指、中指第三指骨折。此后伤口愈合缓慢,一直疼痛不止,11月21日因伤创处流脓,疼痛难当,陈某再次到尤溪县医院复诊,经查创伤处发脓,经住院治疗于2007年12月9日拆线,共计花了2652元的医疗费。
在此期间,厂方负责人未到医院看望,仅让一工人转交1000元给陈某做为医疗费。出院后,陈某多次找到尤溪县杉泽竹业加工厂的负责人李某,要求其赔偿医疗费、误工费。但李某认为,陈某的岗位是排板工,而不是锯片工,当天事故发生之时,陈某 1 不在自己的岗位上工作,而窜岗跑到别人的岗位上工作,从而造成了自己的手指被锯断的后果,所以,陈某的受伤不属于工伤,厂方不承担任何赔偿责任,事故发生后,厂方出于同情给了1000元人民币,已经是仁至义尽,现在要求赔偿,是敲诈勒索,坚决不同意再支付任何费用。双方为此产生争执。2007年12月13日,陈某向八字桥乡人民调解委员会提出调解申请。调委会工作人员受理本案后,认为处理本案的关键问题是工伤的认定和赔偿的标准。为此,要求陈某先做好三件事:一是将住院期间的发票全部整理出来,并计算出确切金额;二是立即向尤溪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提请工伤认定;三是马上向三明市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申请劳动能力鉴定。鉴于,陈某夫妇系普通百姓,不具备办理以上事项的常识,因此,调委会工作人员又帮助陈某搜集工伤证据,并代书《工伤仲裁申诉书》。2008年2月18日,尤溪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作出了工伤认定决定书[尤劳伤认字(2008)3号)],认定陈某所受伤害为工伤。2月21日,三明市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亦作出了三明市劳动能力鉴定书(2008)3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工工伤与职业病致残程度鉴定》,确定陈某因工伤残十级。得到以上结论后,乡调委会工作人员于2月23日上午9时,组织陈某和尤溪县杉泽竹业加工厂的负责人李某到乡调委会进行调解。
调解过程中,陈某称其受伤期间,厂方不仅没有到医院探望,反而恶言相向。其家中经济本已困难,受伤后不能工作,经济状况更是捉襟见肘,为了支付医药费,其丈夫多次找到李某,恳请其支付医药费,但他不仅不给,还百般挖苦。使其不仅在生理上受到伤害,心理上也受到了极大的创伤。因此,要求尤溪县杉泽竹业加工厂依法赔偿给其各项费用共计40000元人民币。而李某称陈某系厂里的临时雇工,所以未办理工伤保险,因此,无法按 2 标准赔偿,且事故发生之时,陈某而窜岗跑到别人的岗位上工作,从而造成了自己的手指被锯断的后果,所以,厂方不能按标准赔偿,只愿意再支付4000元作为补偿。由于双方所提赔偿标准差距太大,调委会工作人员便决定,将双方当事人分开,通过对法律法规的讲解,从情、理、法三方着手,争取做通双方当事人的思想工作,促成双方达成协议。
为了打消厂方认为,陈某是狮子大开口,借机敲诈的错误观点。调委会工作人员详细讲解了本案的赔偿项目及相关法律依据:首先,陈某在厂里工作的时间内受伤,根据国务院《工伤保险条例》第十四条第一款之规定,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工作原因受到事故伤害的,应当认定为工伤。此外,2008年2月18日尤溪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作出了工伤认定决定书[尤劳伤认字(2008)3号],该决定书认定陈某所受到的伤害为工伤。因此,再争议是否属工伤,已无实际意义;其次,陈某系厂方职工,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厂方没有为其办理工伤保险,由此所造成的损失,应当由厂方自行负责;第三,本次工伤所涉及的赔偿项目,主要有以下几种:
1、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和伤残就业补助金:该赔偿项目所根据的法律依据是:《福建省实施〈工伤保险条例〉办法》第23条之规定,五级至十级工伤职工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和伤残就业补助金合并计算。其标准按照所在统筹地区最后一次公布的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与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关系时年龄之差和统筹地区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为基数计算:十级,每满一年发给0.3个月。而三明地区人口平均寿命:73.09岁,福建省2005年度职工平均工资: 3 15603元/年。因此,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和伤残就业补助金的计算公式为:(74岁-29岁)×15603元/年÷12×30%=17553元。
2、一次性伤残补助金:15603元÷12×6个月=7802元。
3、停工留薪期工资:该赔偿项目根据的是《福建省实施〈工伤保险条例〉办法》第20条之规定,工伤职工接受工伤治疗的,在停工留薪期内,用人单位不得与其解除或终止劳动关系,但职工主动提出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关系的除外。由此可见,在陈某接受工伤治疗的52天里,厂方应当照常发放工资,即2222元。
4、护理费:在陈某工伤期间,她的一切日常生活都是其丈夫护理,按照规定护理人员有收入的,护理费的赔偿可以以其收入为准。而陈某的丈夫系农民,根据福建省2008年度交通运输业职工平均工资为12736元/年。所以该护理费应为52天×(12736元÷365天)=1814元。
以上各项共计29391元,若加上伙食补助费、住宿费、交通费等项,其赔偿金额将在30000元左右。希望厂方能够理性对待,考虑走调解之咱,与陈某协商,达成共识,承担应尽的责任。否则,陈某必将诉诸法律,从而产生交纳法院的诉讼受理费、支付律师的案件代理费,由此,扩大双方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在厂方负责人考虑协商方案的同时,调委会工作人员又对陈某进行劝导。希望其不要坚持40000元的赔偿金。因为只有通过调解达成协议,才是最快拿到赔偿金的办法,若坚持高额赔偿金,最终何时才能拿到却是未知数。因为,根据我国目前的相关法律,一个工伤职工获得工伤赔偿最多需要经过11道法律程序。这些程序少则两年,多则四五年才能走完。由于劳动争议案件特有的“一裁二审”程序,尤其在发生工伤事故后职工讨要工伤赔偿时间十分漫长。据了解,工伤维权步骤可能要经过的程序有:一是确认劳动关系,包括劳动仲裁、民事一审和二审;二是工伤认定结论作出后,如用人单位不服可申请行政复议、行政诉讼一审和二审,直至重新作出工伤认定结论;三是劳动能力鉴定部门作出伤残等级鉴定,如用人单位不服,可申请再次鉴定;四是工伤待遇索赔,程序包括劳动仲裁、民事一审、二审。经过所有程序,最短也需要3年9个月。如此漫长繁琐的维权过程,大多数人都很难有决心和毅力坚持下来,即使勉强坚持到底,最终也可能会筋疲力尽,并严重拖累家庭其他成员。当然,作为调委侍工作人员我们建议调解,并不是要求其委曲求全,若厂方给付的赔偿金远远低于实际标准,那就只能走法律渠道解决。
经过四个多小时的耐心调解,最终双方达共识,并签订协议:
1、本协议签订之日,由尤溪县杉泽竹业加工厂一次性赔偿给陈某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和伤残就业补助金、一次性伤残补助金、停工留薪期工资,以及护理费、伙食补助费、住宿费、交通费、鉴定费等各项共计人民币20000元整;
2、陈某自收到尤溪县杉泽竹业加工厂20000元的赔偿款后,不得再就此事,向厂方主张任何权利。至此,这起历时半年之久的工伤赔偿纠纷,在乡调委会工作人员的努力下,终于圆满调处。通过这起纠纷的调处,笔者感触颇多,我县农民工普遍从事建筑、矿山、加工类等苦脏累的高风险作业,而用人单位既不与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又不参加工伤保险,工作中发生伤亡事故后,拒付或少付医药费,不给予伤残补贴、工伤津贴、抚恤金等待遇的现象较为普遍。实践中,工伤认定极为艰难?我认为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应加强此项工作,对于受伤农民工的工伤认定申请应该快速审理,以快捷、便民的原则尽快做出结论,这样才能切实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2009年5月7日
第二篇:劳动争议 劳资纠纷 调处化解中心 方案
劳资纠纷调处化解中心工作方案
为加强劳资纠纷调处化解工作,保障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化解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之间因劳动关系、劳动报酬等发生的纠纷,促进劳动关系和谐稳定,特制定以下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劳动法律法规和政策,以维护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合法权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进一步加强劳动人事争议调解和预防工作,及时化解、妥善调处劳资纠纷,为劳动者维权提供简便易行的服务,努力构建和谐劳资关系,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二、机构职责
(一)宣传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接受辖区内用人单位和劳动者有关法律法规政策咨询;
(二)调解本辖区内企业单位的劳动人事争议纠纷;
(三)督促争议双方当事人履行调解协议;
(四)聘任、解聘和管理调解员;
(五)定期分析劳动争议调解工作形势,并按规定做好劳动争议调解台帐、归档管理和相关信息的统计、报送工作;
(六)完成上级业务部门委托、交办的劳动争议调解等事项。
三、工作要求
一是明确专人负责接待劳资纠纷调处化解申请登记,以及上级和有关部门转递的劳动纠纷信访登记,做到事由、信息清晰无
调解劳动争议,应坚持“鼓励和解、强化调解”的要求,并遵循以下原则:
(一)合理、合法、公平、公正调解的原则;
(二)尊重争议双方当事人接受调解、选择调解方式、结束调解程序、达成调解协议、履行调解协议自愿的原则;
(三)调解过程中,依据事实,遵循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坚持教育、说服、引导的原则;
(四)尊重双方当事人申请仲裁和诉讼权利的原则;
(五)尊重当事人依法申请救济的权利。
六、工作程序
(一)发生劳资纠纷后,当事人应通过约见、面谈等方式先行协商解决。当事人不愿协商、协商不成或者达成协议在约定期限内不履行和解协议的,可以申请调解。
(二)当事人口头申请调解的,调处中心当场填写《劳资纠纷调处申请登记表》。当事人以书面形式申请调解的,由申请人填写《劳资纠纷调处申请书》。发生劳资纠纷的劳动者一方在十人以上,并有共同请求的,可以推举三至五名代表申请和参加调解。代表人参加调解的行为对其所代表的当事人发生效力。
(三)收到当事人调解申请后,对符合受理条件的申请,及时征求对方当事人的意见,对方当事人同意调解的,应及时填写《劳资纠纷调处立案审批表》,在三个工作日内作出受理决定,制发《劳资纠纷调处受理通知书》,送达双方当事人。对不属于受理范围或者一方当事人不同意调解的,应作好记录,在三个工作日内作出《劳资纠纷调处不予受理通知书》,并送达双方当事
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或人民法院途径解决。
(十)下列调解协议无效或者部分无效:
1、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发生纠纷的双方当事人在违背真实意愿的情况下达成调解协议的;
2、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
3、违反法律、法规、规章强制性规定的。
调解协议部分无效,不影响其他部分效力的,其他部分仍然有效。
七、调解员职责
(一)按照中心工作安排,依法调解各类劳资纠纷案件,达成调解协议的,及时按要求签订《劳资纠纷调处协议书》。经过调解未能达成协议的,引导劳资双方通过其他法律途径解决纠纷。
(二)完成各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交办的劳资纠纷突发事件矛盾化解任务。
(三)积极参与劳资纠纷隐患排查工作,随时了解、发现、掌握各种劳资矛盾纠纷和苗头隐患,及时向中心汇报。
(四)采集和反映辖区内用人单位招用工、劳动合同、工资支付、劳动条件、社会保险等方面的信息及情况,综合分析研究可能因劳资纠纷引发的影响社会政治稳定的活动及动向的情报信息并提出对策建议。
八、调解员行为规范
(一)依法调解。坚持自愿、合法、公正、及时的原则,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履行居中调解职责。
裁委员会申请仲裁或人民法院起诉的,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人民法院或担任诉讼代理人的律师可以借阅、查阅调解案卷。
(三)中心要建立借阅、查阅台帐和制度,保证调解案卷的完整与安全。对需要借出的案卷要明确规定借阅期限,如期归还。归还时,要严格检查,确保案卷的完整。
2016年3月21日
第三篇:江西省调处土地权属争议暂行规定
江西省调处土地权属争议暂行规定
【发文字号】江西省人民政府第6号令
【颁布时间】1991年11月14日
【生效时间】1991年11月14日
第一章 总则
第二章 管辖权限
第三章 调处程序
第四章 处理原则和依据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六章 附则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保护土地所有者、使用者的合法权益,妥善处理土地权属争议,维护社会的安定团结,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以下简称《土地管理法》)、《江西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办法》(以下简称《实施办法》)和国家的有关政策,结合本省实际情况,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发生在本省行政区域内的土地权属争议的调处均适用本规定。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三条 调处土地权属争议,应坚持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的原则,保护全民所有制单位、集体所有制单位和个人的合法权益。
调处土地权属争议必须尊重历史,面对现实,贯彻协商为主,分级调处,有利生产,便于管理的原则。
土地权属争议调处过程中,各方应当做到实事求是,顾全大局,互谅互让,依法办事。
第四条 当事人双方可以自行协商解决土地权属争议,但必须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不得损害国家、集体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权益。
第五条 在土地权属争议解决以前,任何一方不得改变土地现状,不得破坏土地上的附着物。严禁借土地权属争议聚众闹事、行凶、械斗,或进行其他违法活动。
第六条 各级人民政府和地区行政公署负责对土地权属争议进行调处。县(市、区,下同)以上土地管理部门或纠纷调处专门机构(以下简称调处部门)负责办理调处的具体工作。各有关部门对调处工作应当予以支持和配合。
各级调处部门可以根据工作需要,确定必要的专职工作人员。
第二章 管辖权限
第七条 单位之间发生的土地权属争议,按下列规定确定管辖:
(一)发生在县行政区域内的,由所在县人民政府管辖;
(二)发生在地区行政公署、设区的市的行政区域内跨县的,由所在地行政公署或设区的市人民政府管辖;
(三)发生在省内跨行政公署、设区的市的行政区域的,由省人民政府管辖;
(四)发生在省属以上单位(含省属单位)与其他单位之间的,由所在县人民政府提出调处意见,经设区的市人民政府或地区行政公署复核后,报省人民政府批准。
第八条 个人之间、个人与单位之间发生的土地权属争议,由土地所在地乡(镇)人民政府管辖;跨乡(镇)的,由县人民政府管辖。
第九条 山林、水利、矿产等行业之间发生的土地权属争议,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组织有关部门依法调处。
第三章 调处程序
第十条 发生土地权属争议时,各方当事人所在地的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必须及时采取有效措施,防止事态扩大,并不得单方面发放可能影响土地权属争议的证照,发放的一律无效。
第十一条 发生土地权属争议应先由当事人双方协商解决,协商不能达成协议的,当事人可向人民政府提出调处申请。未经人民政府调处的土地权属争议,当事人不得先行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属于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管辖的土地权属争议,调处申请向同级调处部门提出。
第十二条 调处申请均应书面提出,并载明下列事项:
(一)申请人名称、地址,法定代表人的姓名、职务(是公民的,只填写姓名、住址,下同);
(二)对方当事人的名称、地址,法定代表人的姓名、职务;
(三)请求调处的理由、具体要求,并附地形示意图;
(四)有关证据材料及其来源,证人的姓名、工作单位或住址。
第十三条 乡(镇)人民政府或县级以上调处部门应当在收到申请书之日起十五日内决定是否受理。决定受理的,应当在决定受理之日起五日内将申请书副本发送对方当事人。当事人应在收到申请书副本之日起三十日内提交答辩书和证据材料;逾期不提交答辩书又不说明理由的,不影响作出处理决定。决定不受理的,应当书面通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
对决定不受理的土地权属争议,上级调处部门对当事人的申请进行审查后,符合下列情况之一的,可指定受理,或直接受理:
(一)依照本规定应该受理而没有受理的;
(二)当事人双方的协议违反第四条规定的;
(三)其他应当受理的。
第十四条 土地权属争议凡已由人民法院审理作出了判决(裁定)的,不再进行调处 土地权属争议凡在土地改革后经双方协商已达成协议的,或已经人民政府调处作出处理决定的,不再进行调处,但第十三条第二款规定的情况除外。
同一人民政府对同一土地权属争议作出过数次处理决定的,以最后一次处理决定为准;当事人双方对同一土地权属争议达成过数次协议的,以最后一次协议为准。
同一土地权属争议已由人民法院作出判决(裁定)的,以人民法院的判决(裁定)为准;同一土地权属争议已由两级或两级以上人民政府作出处理决定的,以上一级人民政府的处理决定为准;同一土地权属争议已由人民政府作出处理决定的,当事人双方的协议无效。
本规定颁布施行前各级人民政府的土地管理部门或人民政府指定的其他部门作出的处理决定,可视为同级人民政府的处理决定,适用本条二、三、四款的规定。
第十五条 上级人民政府认为下级人民政府的处理决定有误的,可以重新进行处理。
第十六条 对受理的土地权属争议,应当先行调解,调解无效的,负责调处的人民政府应作出处理决定。
第十七条 土地权属争议由当事人自行协商达成协议或经调解达成协议的,均应制作协议书,明确土地的四至,附四至地形图,并由当事人双方实地设置固定界标。协议书一式四份,分别由当事人双方及其所在地的乡(镇)人民政府或调处部门保存。
第十八条 处理决定书应当载明下列事项:
(一)双方当事人的名称、地址,法定代表人的姓名、职务(是公民的,只填写姓名、住址);
(二)土地权属争议的来由;
(三)处理决定所依据的事实、理由和适用的法律、法规及行政规章;
(四)处理决定的内容,并附四至地形图;
(五)不服处理决定的起诉期限;
(六)作出处理决定的人民政府的印章。
第十九条 当事人对人民政府的处理决定不服的,可在接到处理决定通知之日起三十日内,向人民法院起诉。期满没有起诉的,处理决定生效。当事人不履行的,作出处理决定的人民政府可以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二十条 土地权属协议或处理决定生效后,所在地的县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及时核发或重新核发土地权证。
第四章 处理原则和依据
第二十一条 土地权属争议双方当事人,对各自提出的情由,均有责任提供证据。
调处部门对双方提供的证据,应全面、客观、公正地进行分析和调查,并注意收集其他证据;有关单位和个人有义务配合和协助调处部门调查,如实提供材料,需要时应出具书面证明。
双方当事人提供的有关证据,经调处部门查证属实后,方可作为处理依据。调处的全过程应记录在案。
第二十二条 土地证或协议书、裁决书等有关凭证载明的土地面积与实际不符的,以其载明的四至范围内的实际面积为准确定权属;四至界址有争议的,按四至载明的地物目标为准确定四至界址;没有载明四至范围的,以实际批准的面积确定权属。
第二十三条 土地改革以前有关土地权属的凭证,一律不得作为调处土地权属的依据。
第二十四条 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按一九六二年九月二十七日《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修正草案》公布后,“四固定”划定的界线确定。
“四固定”以后,因下列原因土地权属发生变更的,按变更后的界线确定所有权:
(一)行政区划变动;
(二)村、队、社、场合并或分割等管理体制变化;
(三)国家征用土地;
(四)土地开发、集体兴办企事业、农田基本建设等原因进行过土地调整;
(五)自然灾害。
第二十五条 国有土地使用权发生争议,按下列规定处理:
(一)一九八二年五月十四日以前使用的,确认其国有土地使用权。但国家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二)一九八二年五月十四日以后未经批准使用的,现需继续使用的,按规定补办划拨手续;现不需继续使用的,可退还原使用者。
第二十六条 全民所有制单位、城镇集体所有制单位占用农村集体土地进行建设的,按下列规定处理:
(一)一九六二年九月二十七日以前占用的,所占土地的所有权属国家,使用权归现使用单位。
(二)一九六二年九月二十七日至一九八二年五月十三日期间占用的,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所占土地所有权属国家;不符合的,其土地权属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根据具体情况决定,或按当时规定补办征地手续,或退还农村集体:
(1)经人民政府批准使用的;
(2)双方签订过土地转让等有关协议的;
(3)进行过补偿或安置劳动力的;
(4)接受农村集体馈赠的;
(5)原农村集体所有制已转为全民所有制的。
(三)一九八二年五月十四日至一九八六年十二月三十一日期间,未经批准占用的农村集体土地,按《国家建设征用土地条例》的规定处理。
(四)一九八七年一月一日以后未经批准占用的农村集体土地,按《土地管理法》和《实施办法》的规定处理。
第二十七条 国营农、林、牧、渔、茶场(含垦殖场、劳改劳教农场)以及农科所、队、场、站等农业生产单位,占用农村集体土地连续耕种二十年以上,在二十年期满前原土地所有者没有要求收回自用的,所占土地所有权属国家,使用权归现使用者。
第二十八条 乡(镇)、村兴办乡(镇)、村企事业,占用农村集体土地的,按下列规定确定土地权属:
(一)一九六二年九月二十七日以前占用的,乡(镇)办企事业用地属于乡(镇)农民集体所有;村办企事业用地属于村农民集体所有,使用权归现使用者。
(二)一九六二年九月二十七日至一九八二年二月十二日期间占用,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分别属于乡(镇)村农民集体所有,使用权确认给现使用者;但占而未用或多占少用的,应全部或部分退还原农村集体:
(1)签订过用地协议(不含租借)的;
(2)经县、乡(公社)、村(大队)批准或同意的;
(3)进行了适当的土地调整或进行过一定补偿的;
(4)原集体企事业单位体制已变更的。
(三)一九八二年二月十三日以后未经批准占用的土地,应补办用地手续;双方同意,也可退还原农村集体。
第二十九条 铁路用地,根据解放时接收,以及解放后征用、划拨土地等有关文件确定其国有土地使用权。
铁路留用土地在土改时已分给农民并有据可查的,其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归农村集体;土改时未明确分给农民,但一直由农民耕种,在不影响铁路正常运行和生产建设的前提下,允许继续耕种,其土地的所有权属国家,使用权属铁路部门。铁路部门建设确实需要时,按有关规定给予补偿。
有关铁路用地权属争议的具体调处规定和补偿标准,由省土地管理局会同南昌铁路分局另行制定,并报省人民政府备案。
第三十条 军队用地发生权属争议的,按照国务院、中央军委《关于妥善处理军队与地方部分房地产权属问题的通知》等有关规定处理。
第三十一条 水利水电建筑工程用地、水工程管理和保护区范围内土地、河道滩地及护堤(护渠)地,按国家和省有关规定确定土地权属。
第三十二条 国家对同一未利用土地重复征用、划拨,造成土地使用权争议的,按照最后一次征用或划拨的文件确定土地使用权。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三十三条 农村集体使用国有土地,其使用权按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的文件确定;未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划拨、借耕的土地,或者虽经批准但使用界线不清的,按管辖权限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确定其土地使用权及其范围。国家建设需要时,可根据土地使用单位的具体情况,给予适当补偿。
第三十四条 城镇居民宅基地使用权发生争议,按下列规定处理:
(一)一九八二年二月十三日以前建房(包括拆迁、改建、翻建、买房、继承房产,下同)按一九五八年国务院《国家建设征用土地办法》的规定,由县级土地管理部门认定或补办用地手续后,按现宅基地使用者确认其宅基地使用权。
(二)一九八二年二月十三日以后建房,经过批准并符合城镇规划的,确认其宅基地使用权;未批占用或不符合城镇规划的,由县级土地管理部门依法处理后确定宅基地使用权;已按省委、省政府〔89〕12号文件作了处理的不再处理。
(三)一九八七年一月一日以后私自购买农村集体土地建房的,由县级土地管理部门依法处理后确定宅基地权属。
第三十五条 农村居民宅基地使用权发生争议,按下列规定处理:
(一)一九八二年二月十三日以前建房占用的宅基地,按现有实际使用面积确定集体土地建设用地使用权,超标部分在房屋改建、分户时收归集体。
(二)一九八二年二月十三日以后建房占用的宅基地,已办理用地批准手续的,按《实施办法》规定的宅基地面积标准确定使用权;超标准部分按《实施办法》的规定处理;违法占地建房的,按《实施办法》的规定处理。
第三十六条 农村集体占用另一农村集体的土地,连续占用已满二十年的,土地所有权确定给现使用者;连续占用不满二十年,或者虽满二十年但在二十年期满之前原所有者曾向现使用者或有关部门提出异议要求归还,并经查证属实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根据具体情况确定土地的所有权。
第三十七条 对发生权属争议的土地,双方均拿不出凭证,或依双方所提供的凭证难以认定土地权属,经多次协商又达不成协议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裁定或将其收归国有,重新确定使用单位。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三十八条 在调处土地权属争议中,对伪造、涂改权属证据或者指使、胁迫、诱骗、贿买他人作伪证者,可以根据情节轻重,予以批评教育,责令具结悔过;属于国家工作人员的还应由有关部门给以行政处分;触犯刑律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九条 违反本规定第五条,属于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由公安机关予以处罚;属于触犯刑律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条 当事人拒不执行处理决定或协议,造成对方经济损失的,由当地县级以上调处部门责令赔偿损失。其责任人员属于国家工作人员的,由有关部门给予行政处分。
第四十一条 国家工作人员在调处土地权属争议过程中,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索贿受贿、敲诈勒索的,由有关部门给予行政处分;触犯刑律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第六章 附则
第四十二条 本规定下列用语的含义是:
(一)土地权属,是指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归属。
(二)土地权属争议,是指由土地所有权或使用权等引起的争执。
(三)本行政区域内的土地权属争议,是指争议的双方当事人同在一个区域,否则视为跨行政区域。
(四)四至,是指土地的东、南、西、北或周边的具体界址。
(五)四固定,是指一九六一年至一九六三年间调整人民公社社队规模时,对生产队的劳动力、土地、耕畜、农具所实行的固定。
(六)以前,均不包含本数;以后,均包含本数。
第四十三条 本规定具体运用中的问题由省土地管理局负责解释。
第四十四条 本规定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第四篇:乌中旗国土局成功调处一宗搁置38年的土地权属争议
乌中旗国土局成功调处一宗搁置38年的土地权属
争议
近日,乌拉特中旗国土资源局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在相关部门的大力协助下,顺利调处一宗土地权属争议,因权属争议问题引发的群众矛盾也随之化解。
该宗地位于乌拉特中旗呼勒斯太苏木的团结嘎查和宝格达嘎查,争议区域面积为354.73公顷。2012年我旗集体土地所有权确权登记发证双方指界时,确认界线不一已搁置38年,经确权发证领导小组多次协调双方未能达成共识。为了尽快明确界限位置,乌拉特中旗国土资源局积极主动作为,多次会同呼勒斯太苏木、旗草原监理局等相关部门,组织争议双方召开协调会,通过搜集大量历史资料及图件档案,经多次到权属现场进行实地勘验和对权属界线资料进行严格比对审查,引导争议双方依据1976年原人民公社的区划及现状图为依据,划定界限,明确面积,最终双方达成共识,签署了《土地权属界线协议书》。至此,这宗搁置38年的土地权属争议就此尘埃落定。
乌拉特中旗国土资源局
—陈贵星
2014年5月14日
第五篇:《成功从优秀新员工做起》引发新一轮的学习热潮
汉驰实木门:销售人员不应犯的错误有哪些?
在销售工作中,我们每个人终日都忙碌于各种具体事情中,难得静下心来认真思考总结。于是很多人会逐渐将销售工作模式化,丧失了创新力。当问题发生时,很多人总习惯回避责任,把问题往外推,这样不但不利于问题的解决,个人能力总得不到提升。
作为一名从事销售的管理者,我也会经常自我辩解。通过学习《成功——从优秀员工做起》培训课程,自身明白辩解无益于解决问题,只会将事态扩大。愿意为自己或他人的言行承担责任,是每个人理应具备的品质。我们在考虑问题时常常陷入经验主义。作为管理者,要明白想让团队完成目标最重要的是目标设定,确保每个成员清楚实施的步骤,给予适当的鼓励方可实现。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每个人难免会犯错。犯错不可怕,可怕的是在同一问题上连续犯错。而坦然接受批评,则是衡量一个人心智成熟的重要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