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九江县交警“三个强化”积极应对涉警舆情信息
九江县交警“三个强化”积极应对涉警舆情信息
日前,九江县公安局交警大队领导重视、周密部署、精心策划、健全网络、正确引导,推出“三个强化”积极应对网络涉警舆情信息,为树立交警在网络上的良好形象和为群众排忧解难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强化涉警舆情意识大队主要领导亲自过问,分管领导具体负责,根据省总队近期网络舆情员在线情况的通报,查找前期网络舆情在线存在的不足,切实增强全体民警政治意识、忧患意识、责任意识。由于交警是一个接触群众较多的一个警种,交警话题也是网络上人们谈论较多的话题,这也属于正常现象,如果我们的工作一旦存在瑕疵,往往也有可能成为网络论坛上热点话题,迅速传播开来。现在省厅、总队、支队领导都非常关注网络舆情的引导工作。因此作为每一个交警都必须树立网络舆情的忧患意识,通过民警的自身努力,树立交警在网络上的正面形象。充分地认识到,在网络上有时一条负面的贴子,也许公安交警就会成为万人指责的对象。而作为网络舆情评论员,就必须要养成日积月累、滴水穿石的习惯,切实做到24小时在线关注。强化舆情动态关注。大队舆评员每天及时关注网络上的舆情信息,根据不同的网络舆情内容采取不同的舆情应对方法加以引导,善于运用非警员身份,发挥舆情应对的先行缓冲作用。运用各种技巧和策略积极应对和引导涉警舆情。一是积极开展网络舆情引导。加强主动宣传、主动引导,注意工作细节,精心策划阶段性的舆情引导重点内容。二是树立一种权威。确立非警员的类似于交警业内人士的人员,及时地解答网民提出的公安交警方面的问题,起到了一个答疑解惑的作用。三是分层次应对。采取不同的身份,不同的方式进行网络涉警舆情的引导,既要做到未雨稠缪,又要做到防微杜渐。四是加强与总队、支队以及兄弟大队相互之间的协作,集思广益,积极开展舆情引导工作,将负面影响降到最低。强化舆评队伍建设。大队近期成立了网络舆评队伍,每个科、所、中队都有一名网络舆评员,每天不断关注网络涉警舆情,发现苗头不对的涉警舆情,及时层层上报,正确引导舆论,消除不良影响。同时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网络舆情的分析研判,不断总结工作经验,寻找不足,研究对策。并建立网络舆情信息员的考核制度,开展涉警网络舆情应对的先进个人等评选活动,使全县网络涉警舆情应对和引导工作取得更大的成效。
第二篇:浅议涉警网络舆情应对策略
浅议涉警网络舆情应对策略
2013年06月05日 08:10:23
作者:程宝清
【字号 大 中 小】 【留言】 【打印】
近年来互联网作为国际上公认的“第四媒体”,以其特有的优势比其他传媒的发展更为迅速,在很大程度上,互联网已成为社会舆论的放大器和信息的集散地。网络舆情作为反映社情民意的风向标,对现实社会的影响日益加大,甚至成为政府部门决策的参考。面对汹涌浪潮般的网络舆情,如何及时分析预警,主动、有效地应对和妥善处置,切实提升自身公信力,积极参与社会管理创新,是公安机关必须深入研究和对待的现实问题,对于树立公安机关良好形象,构建和谐警民关系,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一、涉警网络舆情危机的特征
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发展的转型期,各种社会矛盾不断涌现。公安机关作为执法机关,在与社会各阶层的长期接触中极易被置于矛盾的风口浪尖上。任何涉及公安机关和人民警察的负面信息,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处理,在网络环境下这种负面消息都有可能成为舆情风暴,导致公安机关和人民警察形象受损,严重影响社会稳定。
当前我国的涉警网络舆情危机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突发性
一方面,具体的舆情危机往往是突然发生的,一个热点事件的存在加上一种情绪化的意见,就可能成为点燃舆情危机的导火索,这种突发性往往是官方所难以提前预见的,其产生的后果也往往很严重。另一方面,舆情危机从生成到消除是一个累计渐进的过程,各种危机要素在此过程中进行着量变到质变的转换。
(二)偏差性
就舆情信息本身来说,都有实际发生的舆情事件为背景或根据,具有一定客观实在性。但由于受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一些网络言论缺乏理性,比较感性化和情绪化。有些人甚至把互联网作为发泄情绪的场所,上传一些误发或虚假的涉警舆情信息。不了解真相的群众在网络上通过各种方式宣泄这种情绪化、偏差性的言论,通过讨论一呼百应,产生共鸣,造成极其恶劣的社会影响。
(三)破坏性
涉警网络舆情危机往往会引发社会大众和公安机关及警察在观点甚至是行动上的剧烈冲突。进而严重影响公安机关的社会声誉、阻碍公安机关的正常工作,甚至引发警民对抗的群体性事件,进而导致人民对社会正义与政府公信力的质疑。
(四)隐蔽性
网络具有特殊的“匿名性”,网民可不以真实身份进入网络,因而很多参与者是抱着一种娱乐心态、看客心理、从众意识,肆意炒作司法个案,将个别问题扩大化、将单一问题复杂化、把所有问题说成是“社会制度弊端”的结果,企图摧毁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和信心,摧毁群众对公安机关的信任和信心,达到“点火”、“松土”、“掘根”的目的。
(五)紧迫性
基于网络舆情危机如此恶劣的影响,公安机关必须对即将或已经发生的舆情危机在最短时间内做出反应,有效整合信息等,形成一套应对策略,以防止舆情危机的扩散。
二、当前公安机关舆情引导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舆情引导手段单一。当前,面对网络负面信息公安机关往往采取删除、封堵等措施,不仅不能够减低舆论热度,消除负面影响,甚至可能进一步激发人们的好奇心。也有部分公安机关对社会舆情热点、焦点采取听之任之的态度,不及时进行响应,或者官样文章、语焉不详,从而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网上谣言满天飞,等到产生一定社会后果再去干预时,由于缺乏公信力,不仅费力大、成本高,效果也不理想。
(二)敏感性不高,反应速度慢。公安机关对社会舆情反应时间与舆情传播速度极不相称。在舆情的初期阶段,一些公安机关缺乏足够的敏感性,不愿、不敢、不会表态、处于犹豫观望状态,“一捂、二堵、三拖、四拒绝、五控制”的方式回避媒体,试图垄断新闻源和话语权,没有及时跟进,出让了将矛盾消除在萌芽阶段的主动权,丧失了处置先机。由于网络等传播速度极快,短短一两天时间舆情就会爆炸扩散,引起社会的全面反应,引发更大的危机。
(三)人员、设备缺乏有效保障。目前公安部门在应对涉警网络舆情工作上缺乏专业人员和物质设备的有力保障。基层公安机关新闻发言人制度不完善,难以保证应对效果。很多单位网络舆情处理人员大多是兼职,缺少监控方面的专业人才和高素质的网络评论员。同时信息化建设投入不足,公安机关互联网站平台没有完全建立,或设置不合理,自主的网络宣传平台缺乏。更重要的是,没有集信息搜集、处理、研判、反馈于一体的舆情监控系统,只能靠人工监测、收集和处理效果不理想。
三、涉警舆情的应对策略
在当前社会环境下,涉及公安机关的突发应急事件不可能完全避免。公众敏感性的增强,更容易诱发群体性事件,在警察处理突发事件的过程中涉警舆情也将随之产生,因此我们必须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及时、全面、有效地掌握舆情动态,加强舆情的监督和引导,做好舆情应对工作,引导社会涉警舆情的走向,化解矛盾和危机,避免网络舆情次生灾害,努力降低涉警舆情带来的负面影响。
(一)树立正确的网络舆情观
实践证明,行动要前进,认识必然先行。舆情是群众反映自身意愿、表达个人诉求的一种重要手段,是社会民意的风向标。积极回应社会舆情、做好舆情引导工作既是公安机关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提升执政能力的重要举措,也是执法者落实执政为民、践行全心全意为群众服务根本宗旨的内在要求。因此,舆情引导工作对公安机关来说是“规定动作”,必须纳入日常工作,牢牢占领网络这个主阵地。公安机关及全体民警要从思想上重视舆情引导工作,站在维护社会治安、警民关系建设的高度看待、谋划,认真做好化解疏导工作,及时消除网上各类矛盾和不安定因素,维护良好的网络秩序,实现“虚拟社会”和“现实社会”的全面稳定。(二)完善机制建设
涉警舆情处置工作机制的建立健全和完善,是涉警舆论有效实现引导和管控的工作基础。一是完善涉警舆情预警研判机制。公安机关应着重把握“发现早、预防先”的原则,建立健全涉警舆情信息收集、分析、研判、预警、反馈工作机制,形成“群众关注(超前预警)—媒体报道—信息反馈—警媒互动—解决问题”的良性循环体系,做到防范有效、有据且有力。二是完善涉警舆情核查工作机制。针对发生的负面涉警舆情,公安机关要强化核查工作机制,做到快速核查、快速反应、快速处理。针对歪曲事实、蓄意诋毁公安队伍形象的负面舆情,要旗帜鲜明地通过以公安新闻发布为主的各种工作措施予以驳斥,理直气壮地维护公安民警的权益和公安队伍的形象。通过快速核查和反应,发现存在的涉警舆情问题,进而有针对性地分析和解决问题。三是完善涉警舆情处置机制。完善公安新闻发布和重大突发性事件等涉警负面报道新闻处置、涉警舆情定期分析通报、警媒良性合作等机制,建立健全多警种通力合作、沟通协调的大公安形象危机处置机制,必要时要争取党委、政府及相关部门的支持,提高公安形象危机处置能力。四是完善涉警舆情经验总结与对策分析机制。针对涉警舆情处置工作,要及时进行经验总结、查找原因并分析对策,研究下一步工作对策,特别是要加强对公民从众心理、公众需求、网络舆情传播、负面舆情和形象危机处置等重点、难点工作的研究,为公安舆论引导与舆情控制积累经验、提供借鉴。
(三)加强网络人才队伍建设
在当前的网络环境下,要想处置好涉警舆情,公安机关必须加强网络战线的人才队伍建设。一是要组建规模较大的“网络新军”。选拔具有网上工作意识、较强组织性和较高业务水平的民警成立网络评论员队伍,使之成为“应急处置突击队”,为开展针对不同的负面舆情的应对工作做好人才储备。二是要培养网上“意见领袖”。有针对性地在网络评论员队伍中进行“写手”和“辩手”培养。三是要进行网络舆情引导实战演练。对网络评论员进行“网上虚拟身份经营” “危机舆情处置原则和技巧”“舆论引导基本方法和案例介绍”等多方面系列培训,使网络评论员尽快掌握网上工作基本技能,从而提高队伍的整体作战水平。四是要借助社会力量。在本地论坛上物色有较大影响力的网络原创写手,将其发展为公安舆情信息关系人员,成为公安网上舆情导控的补充力量。同时主动保持与各大网站、论坛的管理员经常联络,使其在网上舆情导控工作能够为我所用。
(四)完善新闻发言人制度
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是避免媒体炒作、消除谣言、引导舆论、树立公安机关形象的有效手段,针对不同的舆情,灵活采用新闻发布会、记者招待会、新闻通报会、新闻背景通气会、新闻通稿和网络发布等方式,及时向新闻媒体和公众通报警方的举措,有助于组织向外界进行信息的“营销”恰当地传递组织解决危机的立场和理念,展示组织的行动诚意;同时,发言人还可以统一组织对外口径,使信息保持连贯和一致性,防止不当信息的扩散或“多头马车”的情况出现。完善新闻发言人制度,能够及时回应歪曲事实的报道,取得广大群众的理解和支持,积极引导社会舆论,提升公安机关发言的主动地位,妥善处置涉警舆情事件。
(五)加强科技研发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为有效地应对涉警网络舆情必须向科技要警力,要战斗力。一是研发舆情分析系统软件。构建一个面向公安工作的文本倾向性分类器,运用统计学习理论中的方法,能够从词语级、语义级、篇章级、海量级四个层次对文本的态度倾向进行研判分析,及时捕捉纷繁多变的网络舆情热点议题,动态掌握公众的意见反馈和利益表达。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对网络热点话题、敏感话题进行识别,对热门主题进行跟踪,做出趋势分析,自动生成统计报告,并提前预警。二是要加强网络监控信息系统建设。充分利用和发挥网络舆情监控系统、网络电子数据勘察取证系统等现代科技手段的效用,形成严密、高效的网络舆情监控、IP地址定位、网络报警等多种功能的网络舆情监控技术体系,全面加强互联网上各种不稳定因素的搜索和监控,切实提高应对涉警舆情处置能力。结语
网络舆情是新时期的新问题。加强网络舆情管理,平息网络舆情危机,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在应对网络舆情的工作中,公安机关一定要牢固树立“严格公正规范、理性平和文明”的新理念,切实加强自身建设,全面深化警务公开,加强涉警信访的源头治理和妥善化解,切实提高公安机关执法公信力和人民群众对公安工作的认同感,引导网络舆情朝着有利于公安工作的方向健康发展,使网络舆情最终成为促进社会和谐的助推器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催化剂。
(作者系黄骅边防检查站站长)
第三篇:涉警网络舆情应对与处置研究写作大纲
写作大纲
一、导论。对目前互联网发展的情况的描述,谈到网络舆情的现状,进而引
出对涉警网络舆情的关注。通过对目前公安机关应对涉警网络舆情的现状的描述,引入涉警网络舆情危机这一核心内容。提出重视涉警网络舆情危机应对和处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二、通过笔者工作中处置的一起涉警网络舆情危机案例的剖析提出问题。指
出涉警网络舆情危机应对、处置目前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目前公安机关对应对涉警网络舆情危机的机制仍然没有完善,办法和手段可操作性不强,往往最容易引发网络舆情危机的基层公安机关应对和处置网络舆情危机的意识不足以及能力不强。对舆情的应对和处置也从另外一个角度反映了执政能力强弱的问题。通过对该问题的提出,以及对该问题的思考为本篇论文研究的核心奠定基础。(提出问题部分)
三、提出涉警网络舆情的危机的定义(理论基础和文献综述)。以及涉警网络
舆情与普通网络舆情不同的地方,即其自身的特点:
1、对象的特定性;
2、强烈的攻击性;
3、政治敏感性
4、关注的广泛性(公安与其它部门不同,老百姓都了解)
四、列举全国相关案例(其中包括笔者工作中的一起处置涉警网络舆情案例的剖析)。从宏观的角度归纳出涉警网络舆情危机发生的历史。纵向比较涉警网络舆情危机发生发展的规律。同时横向也作了比较,得出触发涉警网络舆情危机的不同原因以及不同应对处置方式和不同的收效。以此作为强烈的对比,分析涉警网络舆情危机产生的根源以及正确应对和处置的重要性。同时以此研究涉警网络舆情的类型和特征。如:涉警舆情危机存在不同的发展阶段。研究这些类型、特征、涉警网络舆情危机目的就是要在舆情危机发生后把握最佳时机,采取最佳办法进行应对和处置,进而达到平息舆情,化解危机的目的。具有现实意义的一个章节。并由此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分别得出公安机关在应对和处置涉警网络舆情危机普遍存在的的问题。(分析问题部分)
五、涉警网络舆情危机与群体性事件的关系。
六、如何应对网络舆情危机:在互联网虚拟网络背景下进行涉警网络舆情危
机的应对和处置,提出涉警网络舆情危机应对和处理三原则:快发现、快通报、快引导。在三原则的基础上应对和处置涉警网络舆情危机的具体措施:
1、增强公安民警尤其是基层民警的舆情观念,坦诚面对民众;
2.采取人工巡查和系统自动监察的形式,实现实时监测预警;
3、内部设置网络评论员,在群众中培养“意见领袖”,引导舆情走向;
4、借助媒体、官方网站、微博等宣传媒介第一时间通报真实情况。
5、对于带有政治目的,借助网络推手恶意传播不良言论,造成恶劣影响的,要协调相关网站适当运用技术手段进行处理。
6、公安民警要恪守职业道德,公正廉洁执法,从根本上避免网络舆情危机的发生。
七、结语。
第四篇:浅谈公安机关如何应对涉警网络舆情导控工作
浅谈公安机关如何应对涉警网络舆情
导控工作
摘要:以郭美美事件为切入点,本文在探讨网络舆情传导机制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了涉警网络舆情的特点,明确了公安机关正确应对网络舆情导控工作的重要性,并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建议和意见。
关键词:公安机关;网络舆情;涉警事件
自2011年郭美美事件在网络掀起轩然大波,引发了公众对红十字会等慈善机构的信任危机,三年后的今天郭美美由于涉嫌赌博而被落网,这种信任危机并未能解除,反而激起了网民对公安机关处理事件的态度及动因的激烈质疑。因此如何正确引导网络舆情成为了摆在公安机关能力建设面前的现实课题。
一、涉警网络舆情的特点
1、涉警网络舆情的界定
涉警网络舆情是指网民针对发生在一定的事件和空间内的围绕公安中介性社会事项的发生、发展和变化所产生和持有的具有一定倾向性的社会政治态度、情绪和观点的总和,它反映的是网民的政治立场和利益诉求与警方进行互动 的动态发展过程[1]。
2、网络舆情的传导机制
网络舆情案件的有些是基于现实的社会性事件而传播的,有些则是纯粹的谣言散播,但总体而言网络舆情通常都会经历四个发展阶段:形成和扩散、高涨、波动、消退[2]。网民出于有意或无意的目的以特定的形式将相关事件传播到互联网上并发表自己对该事件的理解和看法,随着关注人数的增多,大量的网民会以各种形式在网络上交流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舆情集聚速度会以指数形式上升,在全社会构筑舆论高潮;这种高潮不会一直存在,随着时间的推移,在高潮阶段形成的舆情会逐渐沉寂,但有些悬而未决的事件会在一段时间后可能会因为某些偶然因素的影响而引发新的高潮,这就是舆情的波动阶段,以郭美美事件的发展为例,自2011年爆发,由于事件中所涉及的相关人物、相关部门的事件真相未能水落石出,公之于众,于是在2014年郭美美被捕后再次掀起了舆论高潮;在事件得到公正处理或网民有新的关注目标之后,这一舆情便会慢慢淡化,最终沉寂。
3、涉警网络舆情的特点
网络舆情通常都具有易爆性、即时性、丰富性、广阔性等特点,涉警网络舆情通常更为复杂,除此之外还具有以下特征:
第一,涉警舆情蝴蝶效应显著[3]。许多涉警舆情事件的
起源只是一些简单事件的探讨,诚如郭美美事件的开端仅仅是网民对其财富来源的质疑,与公安并无关联,但是随着网络舆情的集聚,引发了社会大众对红十字会的质疑,政府、媒体、社会机构等都先后卷入其中,爆发了整个社会的信任危机,造成了涉警舆情;
第三,涉警舆情难以预测。涉警舆情事件的内容基本上都是以实际发生的事实为基础的,而警察在处理事件的过程中需要遵循特定的程式,大众往往难以充分获得所有内情,使得警察往往处于社会矛盾的交汇点上,往往容易引起网民的强烈反应,引发各类猜想,使负面报道信息集聚,发展态势难以把控,如兰州300人穿警服袭击工地事件,公安机关未能及时地给予恰当的回复,导致了网民对公安机关政治立场的质疑,引起了不小的骚乱;
第三,涉警舆情的传播更具广泛性和持久性[4]。由于涉警网络舆情往往与民生事态息息相关,突发事件所引发的涉警网络舆情会在一定时间后沉寂,而一旦有相关事件发生,极有可能再次成为舆论焦点;
第四,涉警舆情后果具有严重性。舆情是社会大众情绪的表达,涉警舆情的引导和处理方式直接关系着民众对政府形象的认识,一旦处理不当很可能会引发政府舆论危机和公共事件危机,产生严重的社会后果。
二、涉警网络舆情导控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在新媒体时代,舆论环境更为复杂,公安机关稍有不慎,便会被卷入负面舆论的漩涡中心,今年以来茂名PX**、警察丢枪事件、苍南冲突事件、打黑英雄自杀、警察配枪丢失等事件无一不搅动了舆论,使公安机关的公信力大打折扣,引发了一次又一次的危机事件。因此必须加强涉警网络舆情的导控工作。涉警网络舆情导控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它是加强公安宣传工作的有效途径,是建立良好警民关系的重要契机;第二,是消除不实言论的必要手段,防范由此引发的社会危机的必要途径;第三,是执法机构在网络领域的延伸,是推进虚拟社会管理的重要手段[5]。
三、公安机关应对网络舆情导控对策
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人民群众内部矛盾不断涌现,公安工作具有特殊的政治属性,对于维持社会的安定团结具有承上启下的至关重要的作用,而警察职能的行使往往会触及某一社会阶层的利益,处理不当便会成为众矢之的。因此正确导控网络舆情势在必行。
1、建立有效的舆情预警机制
舆情集聚所引发的后果的严重性和不可预测性往往产生于负面舆情集聚高涨之后,如若我们能在舆情大爆发之前做出良好的引导,则可以从很大程度上减轻这些舆情的负面影响。因此我们有必要建立一套有效的网络舆情预警机制,监测、分析和筛选具有苗头性、倾向性的舆情信息,综合判
断信息走向,提前做好舆情的引导和处置工作,为后续的网络舆情导控提供决策依据,掌握在舆情导控中的主动权。
2、以积极的态度应对网络舆情
涉警网络舆情的爆发往往源于民众对于公安机关对实际事件处置措施的质疑。网络舆情的发生与现实社会有着密切的联系,作为警察我们应当充分认识到这一点,要透过舆情分析人民群众的根本诉求,以判断舆情发展态势和社会危险性,在第一时间有针对性地做出积极回应,在之后的事件处理过程中分阶段、分层次地将事件处理结果公之于众,给大众一个满意的交代,将负面情绪消弭于无形。
3、加强与社会的互动与合作
网络舆情的爆发与集聚往往牵动着社会各个机构与团体的神经,作为社会关系网络中的核心焦点,公安机关需要与媒体、民众、政府部门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增进彼此的交流和了解,主动接受媒体的监督和民众的意见反馈,构筑正义、公正的执法形象。一旦网络舆情爆发,充分发挥各方面的资源优势,共同整合信息资源,形成强大的合力,避免由于信息的缺失而导致负面舆情的升级扩大。
4、不断提升公安执法水平
涉警网络舆情的引导成效需要有良好的应急机制和高水平的网络监管能力作为坚实的后盾。公安机关的网络监管部门应当不断总结和归纳实战经验,对各类涉警舆情的形成
原因及表现形式进行深入全面的分析,据此针对不同的情况建立舆情引导与危机处置预案,一旦出现危机事件,立即启动预案,各部门协同作战,有条不紊地开展舆情化解工作。同时对于涉警网络舆情事件的发展过程中存在过错的行为、人员,公安机关应当用于承担责任,对相关责任人依法作出合理处置,坚决维护公安的形象和尊严,避免舆论升级而带来更为严重的后果。
四、结语
郭美美事件引发的舆论高潮只是信息网络时代涉警舆情的一个缩影,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们每一个公安民警都需要不断提升自我素质,做到公正执法,树立人民警察为人民的正面形象,以便在应对网络舆情时能够获得大众的信赖,避免过多无端的猜忌。在当前阶段,面对网络舆情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我们应当时刻提高警惕,一旦舆情事件发生,要以更加开放、平和、自信的姿态来引导舆论导向,更好地服务群众,构建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1]魏瑞霞.公安机关网络舆情引导现状分析及策略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4(05):55-57.[2]王平,谢耘耕.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的形成及演变机制研究[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3(03):11-14.[3]洪霞.新媒体时代公安机关应对网络舆情探析[J].公安研究,2014(03):5-6.[4]徐敬宏,李欲晓,方滨兴,刘颖.非常规突发事件中网络舆情的生成及管理[J].当代传播,2010(04):14-16.[5]何军.网络舆情引导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J].学理论,2013(22):78-79.
第五篇:常德交警:建立涉警舆情控制机制 促进队伍建设健康发展
常德交警:建立涉警舆情控制机制 促进队伍建设健康发展
为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促进公安交通管理工作和交警队伍建设健康发展,推动和谐警民关系建设,常德公安交警直属一大队加强了与有关新闻媒体的联系合作,制定了新闻宣传工作机制,收到了良好成效。
一、建立舆情动态分析制度
为掌握了解新闻媒体对大队公安交通管理工作的宣传报道情况,从今年7月份开始,大队建立了“交通管理工作舆情动态”分析制度,将一周内有关新闻媒体对公安交通管理工作的宣传报道情况进行汇总、整理、分析,形成“交通管理工作舆情动态”,以内部资料的形式报送支队和大队领导参阅,每周一期,并根据新闻媒体的宣传报道情况及时完善工作措施,规范公安交通管理工作。
二、从新闻媒体聘请监督员
自今年2月份以来,大对加强了从新闻媒体聘请交警执法义务形象监督员工作,大队聘请了常德日报、常德晚报、常德电视台等新闻媒体的部分记者为大队交警义务监督员,为其颁发了形象监督员证,并召开会议进行了座谈交流,明确了形象监督员的义务和责任,形象监督员负责对大队交通管理工作及交警队伍建设进行监督,发现问题及时向县公安交警部门反映,提出合理化意见和建议。
三、完善新闻宣传报道机制
通过与有关新闻媒体的交流与协商,大队与常德电视台、常德日报、常德晚报、常德民生报等有关新闻媒体建立了交警新闻宣传报道机制,规定新闻媒体要加强对公安交通管理工作和交警队伍建设的宣传,大力宣传交通管理工作的先进经验、交警队伍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宣传群众关心的有关公安交通管理工作的政策、措施。同时,发现或接到群众举报公安交通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时,按以下三种方式进行宣传报道:一是大队派员与记者联合采访或暗访,对确实存在的问题进行边整改边宣传报道。二是来不及联合采访的,记者也可单独采访,采访完成后再通知大队,大队派员调查核实,拿出处理意见或督办措施后再进行报道。三是对有些问题不需要进行采访的,由大队派员前往调查处理,处理完毕后将处理结果向新闻媒体反馈。
四、建立沟通协调机制
在聘请形象监督员的同时,为加强合作与交流,大队建立了沟通联系机制,定期召开联席会议,通报公安交通管理工作情况,集中听取新闻媒体对交管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促进公安交通管理工作的深入开展。联系沟通机制建立以来,大队经常收到新闻媒体记者的意见和建议,没有发生新闻媒体曝光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