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起诉决定书对未认定的事实也应说明(模版)

时间:2019-05-12 02:20:2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不起诉决定书对未认定的事实也应说明(模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不起诉决定书对未认定的事实也应说明(模版)》。

第一篇:不起诉决定书对未认定的事实也应说明(模版)

本文由搜律网法律咨询服务中心提供

不起诉决定书对未认定的事实也应说明

司法实践中制作相对不起诉决定书时,只对审查起诉中认为涉嫌犯罪的事实进行叙述,对已移送起诉而检察机关未认定的案件事实则不予说明,从不起诉决定书中无法反映案件的全部事实。如笔者接触到这样一个案例,公安机关以涉嫌盗窃罪和诈骗罪将杨某移送起诉,检察机关审查后认为公安机关认定的诈骗罪应认定为民事纠纷,犯罪嫌疑人杨某只涉嫌盗窃罪且犯罪情节轻微,故对其作出相对不起诉决定,不起诉决定书中只叙述了杨某涉嫌盗窃1000元的事实,而对公安机关认定其涉嫌诈骗2万元的事实未能反映。笔者认为该做法不妥,相对不起诉决定书中未认定的案件事实也应予以说明,理由如下:

一是相关司法解释包含了该项内容,应视为对此已作出规定。《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第二百九十条规定,不起诉决定书中的案件事实,包括否定或者指控被不起诉决定人构成犯罪的事实以及作为不起诉根据的事实。笔者认为,“否定被不起诉人构成犯罪的事实”就是指侦查机关认定而起诉机关未予认定的事实;“作为不起诉决定根据的事实”也包含了“相对不起诉中未认定的案件事实”。如在上述案件中,正是由于杨某不构成诈骗罪,才可以对其作出相对不起诉决定,故公安机关认定杨某涉嫌诈骗罪而检察机关认定其不构成诈骗罪的事实,应在不起诉决定书中反映出来。

二是有利于保护公安机关及被害人的合法权益,符合刑诉法立法精神。刑诉法第一百四十四条、一百四十五条规定了由公安机关移送起诉的案件或有被害人的案件,不起诉决定书应送达给公安机关及被害人;公安机关对其移送起诉的案件,认为不起诉决定有错误时,可以要求复议;被害人如对不起诉决定不服,可以向上级检察院申诉,也可以不经申诉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由此可以看出,公安机关及被害人对相关的不起诉案件事实均有知情权。知情权是行使复议权、申诉权及起诉权的基础,如不起诉书中对公安机关认定事实而检察机关不予认定的案件事实不作说明,不仅侵犯了公安机关及被害人的知情权,导致他们的后续权利无法行使,而且容易造成“检察机关对该部分事实未作处理”的误解,引发不必要的纠葛。

三是有利于检察机关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维护社会稳定。不起诉决定书作为检察机关作出不起诉决定正式文书,是社会各界了解案情及办案过程的主要渠道,如同法院的刑事判决书一样,其担负着全面、详细展示案件事实及定案理由的任务。相对不起诉决定书中对未认定的案件事实予以说明,不仅有利于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促进办案人员公正执法,同时也有利于对整个案件事实作出全面介绍、对不起诉理由作出详细阐述,使被害人心服口服,转而谋求正当的诉求途径。如在上述案件中,诈骗案件事实的“被害人”即可通过提起民事诉讼的手段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从而减少涉法上访事件的发生,维护法律的权威及社会的安定团结。

第二篇:审判实践中认定事实劳动关系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审判实践中认定事实劳动关系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来源:四川法制网 作者:余 静 日期:2011-05-09 劳动关系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形成的关于劳动的权利义务关系。劳动关系可分为劳动合同关系和事实劳动关系。根据《劳动法》第十六条规定:“劳动合同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确立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的协议。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劳动合同。”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大量的劳动力在城市之间的频繁流动,各种不规范用工现象大量出现,一些用人单位故意不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但双方已形成事实劳动关系。由于没有订立劳动合同,加大劳动者维权的难度,影响社会和谐。事实劳动关系的认定,已经成为法院审理劳动争议案件中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审判实践中对如何认定事实劳动关系产生很多争议,那么如何认定事实劳动关系呢?

实践中关于事实劳动关系的范围一直存在争议,一种观点认为,事实劳动关系是指没有书面劳动合同的劳动关系,主要情形包括:自始未签订书面劳动合同;原劳动合同期满,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并未以书面行使续签劳动合同;在原劳动关系未解除前,劳动者未经用人单位同意,在其他用人单位实际就业,包括兼职、停薪留职和下岗待工人员的隐形就业。另一种观点认为,事实劳动关系不仅包括未依《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的规定签订书面劳动合同而形成的劳动关系,还包括虽有书面劳动合同,但由于主体资格不符合规定,或者合同内容违反法律、性质法规的强制性规定,或者意思表示不真实等导致劳动合同无效而形成的事实劳动关系。

上述争论问题的存在,其基本原因是对劳动关系的基本特征没有了解。要解决事实劳动关系的认定,首先要弄清什么是劳动关系,劳动关系的基本特征。劳动关系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在实现劳动过程中发生的社会关系,是指劳动关系的双方当事人在建立或变更劳动关系时,没有按照劳动法的有关规定签订书面的劳动合同,但双方之间又存在劳动关系的一种事实状态。其基本特征可以概况为:

1.劳动关系的主体是特定的,即一方是劳动者,另一方是用人单位。劳动者是指具有劳动能力,以从事劳动获取合法劳动报酬的自然人。自然人要想成为劳动者,须具有劳动权利能力和劳动行为能力。根据《劳动法》的规定,凡年满十六周岁有劳动能力的公民是具有劳动权利能力和劳动行为能力的公民,也就是说除法律有特殊约定外,劳动者的法定最低就业年龄为十六周岁,任何单位不得与未满十六周岁的公民发生劳动关系。对有可能危害未成年人健康、安全的职业最低年龄不应低于十八周岁。用人单位是指依法使用和管理劳动者并给付其劳动报酬的单位。根据《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的规定,用人单位可以是依法成立的企业、事业单位、国家机关和社会团体,也可以是个体经济组织。作为劳动关系主体的用人单位需要有用人权利能力和用人行为能力,用人权利能力和用人行为能力是一致的,始于用人单位依法成立或核准登记之日,终于用人单位解散、撤销之日。如果不具备上述条件则适用《劳动法》关于无效关系的规定来处理。

2.劳动关系的内容是在劳动过程中发生的社会关系,并具备合法性。在事实劳动关系中,劳动给付行为是证明劳动关系存在的重要标准。如果双方签订了合法的劳动合同,有书面合同可以证劳动关系的存在,而在事实劳动关系中,不存在书面劳动合同,只能依据劳动者的劳动来认定双方的关系。劳动者提供的劳动同时需具备合法性,如果从事的是非法劳动,则应按无效劳动关系进行处理。3.劳动关系具有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的属性。“由于劳动力的存在和支出与劳动者人身不可分离,劳动者向用人单位提供劳动力实际上就是劳动者将其人身在一定限度内交给了用人单位”,其应当亲自参加劳动,遵守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按照用人单位的要求进行劳动,同时用人单位要给劳动者提供符合要求的安全卫生条件。劳动者向用人单位提供的劳动是有偿劳动,用人单位是需要向劳动者支付报酬的,劳动者提供自己的活劳动换取劳动报酬的特点决定了劳动关系具有财产关系的属性。

4.劳动关系具有平等性和隶属性特点。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在建立、变更、终止劳动关系时,地位是平等的,是依照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原则建立的,具有平等性。但是劳动关系一旦确立,劳动者一方就从属于用人单位的指挥和调度,双方形成了管理与被管理、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劳动者就成为用人单位的职工。“劳动者必须依照劳动规则、管理制度的要求从事劳动,而用人单位则成为劳动力的支配者和劳动力的管理者,这种指挥与服从、管理与被管理的劳动关系具有从属性的特征”。

在实务中,在具体认定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形成的劳动关系是否属于事实劳动关系,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劳动部《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二条“中国境内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与劳动者之间,只要形成劳动关系,即劳动者事实上已成为企业、个体经济组织的成员,并为其提供有偿劳动,适用劳动法。”第八十二条“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发生劳动争议不论是否订立劳动合同,只要存在事实劳动关系,符合劳动法的适用范围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劳动争议处理条例》的受案范围,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均应受理。”为了解决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关于确立劳动关系有关事项的通知》劳社部发〔2005〕12号。

一、用人单位招用劳动者未订立书面劳动合同,但同时具备下列情形的,劳动关系成立。(一)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的主体资格;(二)用人单位依法制定的各项劳动规章制度适用于劳动者,劳动者受用人单位的劳动管理,从事用人单位安排的有报酬的劳动;(三)劳动者提供的劳动是用人单位业务的组成部分。为了有利于实践操作,该通知具体规定了认定双方存在劳动关系时可参照下列凭证:(一)工资支付凭证或记录(职工工资发放花名册)、缴纳各项社会保险费的记录;(二)用人单位向劳动者发放的“工作证”、“服务证”等能够证明身份的证件;(三)劳动者填写的用人单位招工招聘“登记表”、“报名表”等招用记录;(四)考勤记录;(五)其他劳动者的证言等。对于上述第(一)、(三)、(四)项的有关凭证,用人单位不会轻易提供给劳动者,劳动者要多一个心眼,没有发生劳动争议前就要注意设法收集这些证据,没有原件而有复印件也比空口无凭主动些。对于第(二)项的证件一定要保存好。对于第(五)项则要充分利用,证人必须是同事或其他知情人,证人要两人以上,而且一定要出庭作证。还要注意凭证第(五)项中的“等”字,即不局限于所列举的五类凭证,还有其他足以证明的证据,如劳动者个人所作的开会记录、工作记录以及涉及工作内容的日记等等。有了证据,劳动者可以向所在地县级以上劳动行政主管部门的劳动监察机构反映,寻求帮助解决。也可直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诉,请求认定事实劳动关系成立,裁决用人单位向劳动者承担支付被拖欠的工资等相关责任。

事实劳动关系的法律效力如何呢?笔者认为,事实劳动关系效力的认定应从现有法律规定,并结合国内外的劳动法基本理论进行分析。《劳动法》第十六条第二款规定“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劳动合同”,第十九条规定“劳动合同应当以书面形式订立”,虽然上述用词是“应当”,但并非意味着没有签订书面的劳动合同就是无效的,我们应将上述规定理解为倡导性规定更为合适,其目的主要是方便发生纠纷时双方当事人可以比较容易举证,有利于纠纷的快速解决,当然我们亦不否认用人单位或劳动者故意不签订劳动合同应受到行政处罚。实际上,我国立法趋势是尽量维护合同效力,无论是书面合同还是口头合同,例如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若干问题的解释

(一)第九条规定“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合同应当办理登记手续,但未规定登记后生效的,当事人未办理登记手续不影响合同的效力”,故虽然很多法律规定当事人“应当”签订书面合同,但如果没有规定其未生效条件的,不应认定其为无效。劳动部《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二条规定“中国境内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与劳动者之间,只要形成劳动关系,即劳动者事实上已成为企业、个体经济组织的成员,并为其提供有偿劳动,适用劳动法”,依此规定,事实劳动关系的有效性得到了确认。从上述分析来看,事实劳动关系的效力应认定为有效是有法律及法理依据的。

在明确事实劳动关系为有效的提前下,应解决两个相关问题:一是既往劳动关系中双方的权利、义务问题;二是劳动关系今后的存续问题。既往劳动关系关系应依据劳动法的相关规定得以确认,劳动者在事实劳动关系存续期间内的各项权益应得到保障,任何一方若终止事实劳动关系,应依法履行提前告知的义务,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关系亦应根据相关规定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金,各种劳动保险、社会保险均应依据劳动法的相关规定进行处理。劳动关系今后的存续问题,双方应在纠纷发生后进行重新协商,履行劳动合同的签订、续订或终止手续,同时应依据法律规定对不签订书面劳动合同的当事人予以处理。

第三篇:结合事实说明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结合事实说明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摘要:实践不仅对社会发展起巨大的推动作用,而且对人的认识具有决定作用。实践需要解决什么问题,人们就关注什么问题,这些问题也就成了认识的对象。人类的认识活动,总是为各个时代社会实践的特定需要服务的,科学研究的任务也是围绕着人类实践的需要这个中心来确定的。

关键字:活动、理论、实践、认识。

正文:“蚂蚁具有和我们不同的眼睛,它们能看见我看看不见的光线。但是,在认识我们所看不见的这些光线方面,我们的成就比蚂蚁大得多。我们能够证明蚂蚁看得见我们所看不见的东西,而且这种证明只是以我们的眼睛所造成的知觉为基础,这就说明人的眼睛的特殊构造并不是人的认识的绝对界限。”以上是恩格斯:《自然辩证法》,《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中一段材料,浅显易懂却能告诉我们很多东西。

第一、认识是在实践中产生的认识是在实践中产生的,认识的发生一点也离不开实践。人们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接触事物的现象和外部联系,获得感性认识,并通过实践促进事物暴露本质,在这一基础上,才能深入到事物的内部联系,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所以,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毛学长说过:“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亲口尝一尝。”这些都说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

实践的发展不断提出新的认识课题,提供新的经验,提高人的认识能力,从而推动认识的发展。在实践过程中,矛盾不断解决又不断产生,需要解决的新课题不断涌现,这就会推动人们去探索、去研究。人们的认识能力归根结底也是在实践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社会实践水平越高,人类的认识能力就越强。因而,人们能够在新的实践水平上总结新经验、回答新课题、获得新认识,产生新科学,使人类的认识不断发展。

第三、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只有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它一方面受主观认识的指导,联系着主观认识,另一方面它又改造和变革客观对象,联系着客观事物。这样,在实践过程中主观认识同客观事物就有了联系的桥梁,人们就能够把主观认识同客观事物加以比较,可以用实践的客观结果来检验认识是否符合客观实际。一般来说,以一种主观认识为指导在实践中改造客观事物,能够达到预期目的,那就证明这种认识是正确的,否则就是错误的。

第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认识的根本任务是经过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这是人们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而认识的最终目的是把理性认识应用于实践,去指导实践。这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人们研究自然科学是为了改造自然,研究社会科学是为了解决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果有了正确的理论,只是把它空谈一阵、束之高阁、并不实行,那么这种理论再好也是无意义的。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没有实践就不会有认识,不理解实践也不能正确理解认识,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实践及其发展的需要是认识、知识产生的根源和发展的动力,同时,实践是认识的目的。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也在历史地发展着和完善着。

第四篇:对照《事实认定及整改要求》存在违规问题事项的情况说明

对照《事实认定及整改要求》存在违规问题事项的情况说明

《事实整改要求》主要分为八个部分,共148条,详细地结合《暂行办法》的具体条文对益投网贷存在的问题及具体情形进行以下说明,一、益投网贷基本情况

《整改要求》明确规定,注册地与实际经营地要保持一致、在经营范围中要包含“网络借贷信息中介”字样。此外,就是必须取得电信业务经营许可。公司营业执照: 公司注册地址: 公司实际营业地址: 公司经营范围:

公司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二、益投网贷应尽义务

(1)制定并严格执行对出借人、借款人资格、融资等真实情况的审核制度。(2)制定并严格执行防范欺诈规章制度。

(3)对投资人开展网络借贷知识普及和风险教育活动,并对其知悉情况留痕。(4)按监管部门要求报送信息。

(5)进行客户识别和可疑交易报告,并保存客户及交易资料。

三、关于自融、自担保(1)不得为自身融资。

(2)关联方的融资要进行充分信息披露。

(3)不得以股东、高管、实际控制人及其近亲属、公司员工等名义进行融资,由平台自身使用。(4)不得通过股东、高管、实际控制人及其近亲属、公司员工等接受、归集出借人资金或挪用出借人资金。

(5)不得设立风险保证金、准备金、备付金等提供担保,或者以此进行宣传。(6)不得直接承诺保本保息及通过关联担保公司或保险公司提供担保。(7)不得设立债权回购条款等隐性担保行为。

四、益投网贷项目合规

(1)禁止对于借款人借款期限拆分成多个短期(或多个短期配成长期),借款人借款期限和投资人投资期限不匹配、不对应。(2)不得通过股东、高管发放贷款。

(3)不得发售打包散标或债权转让类产品进行期限拆分、错配。(4)明确投标截止日或募集期超过20天。

(5)不得对接典当行、保理公司、小额贷款公司等。(6)不得开展银行理财、券商资管、基金、保险、等金融产品业务、金融交易所业务。

(7)不得将借款用于投资股票、场外配资、合约、结构化产品、房地产配资及其他衍生品等高风险融资。(8)不得进行校园网络借贷业务。

(9)建立资金存管且自有资金和出借人、借款人资金独立。

五、益投网贷信息科技系统风险管理

(1)益投网贷建立了完善的防火墙、入侵检测、数据加密以及灾难恢复等网络安全设施和管理制度。

(2)开展信息系统等级备案和等级测试。

六、宣传

(1)不得自行发售理财 产品、或以“理财产品”名义宣传推介。(2)各方签订借贷合同而非理财协议。

(3)不得对收益前景、用于和银行存款利息、银行理财收益率等金融产品进行对比,误导出借人。

七、其他

兜底条款无需解读。

第五篇:未及时换领驾驶证保险公司也应理赔案例

未及时换领驾驶证 保险公司也应理赔

因为没有及时更换过期的驾驶证,宜兴市民曹先生在车辆出险索赔时遭到了保险公司的拒赔。近日,江苏省宜兴法院作出一审判决,曹先生出险时并未失 去驾驶资格,保险公司应照常理赔。

曹先生在家开了个小五金店,买了辆小客车用于自己店内的进货等用途。2012年5月的一天晚上,曹先生驾车时不慎撞在路边基石上,待交警到现场查勘要求曹先生出示驾驶证时才发现,原本6年有效期的驾照在今年的3月份就已到期,但糊涂的曹先生却浑然不知情,至今尚未去换领新证。事故发生后,曹先生即刻去换领了新证,新证的有效期也从2012年的3月开始起计。但曹先生就事故车损去保险公司理赔时,却由于发生事故时其驾照已失效而遭到保险公司的拒赔。无奈之下,曹先生只能一纸诉状诉至法院,想通过法律挽回自己的损失。

按照如今通行的保险免责条款,驾驶人无驾驶证、驾驶证失效或者被依法扣留、暂扣、吊销期间的,不论任何原因造成保险机动车的任何损失和费用,保险公司均不负责赔偿。曹先生发生事故是在2012年5月,当时其驾驶证已过有效期,但其之后换领的驾驶证又是从3月开始计时,事故时间在其新驾驶证的有效期内,遇到这样的情况,保险公司是否可以依据免责条款拒绝赔付?经过详细审理,宜兴法院认为,事故发生后曹先生换领了新的驾驶证,公安交通管理部门确定的有效期起始日为2012年3月,由此可以认定曹先生在出险时的驾驶资格得到公安交通管理部门的认可,故曹先生并不属于无驾驶证或未取得驾驶资格的情形。而且,驾驶证过期后可以再进行审核重新颁发,与驾驶资质无关,此举并未导致保险公司的危险系数绝对增加。据此,法院支持曹先生的诉讼请求,判决保险公司仍应对曹先生的车辆损失进行理赔。

法官点评:保险合同中“无有效驾驶资格”拒绝理赔条款的设立旨在维护正常的交通秩序,避免缺乏驾驶技能的人员驾驶车辆发生事故。然而,驾驶证的过期并不一定意味着其驾驶技能和水平的丧失,因此保险公司认为驾驶证过期就应当视为无有效驾驶资格的理解既不符合社会公众的通常理解,也不符合合同的本意。当然,从遵守法律和维护安全的角度出发,广大司机朋友应自觉留意驾驶证的有效期及换领时间,按时换领,避免产生不必要的麻烦。

下载不起诉决定书对未认定的事实也应说明(模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不起诉决定书对未认定的事实也应说明(模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