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法德相济 法德共治 推进依法治企以德治企常态化[定稿]
法德相济 法德共治 推进依法治企以德治企常态化
法律是准绳,任何时候都必须遵循;道德是基石,任何时候都不可忽视。近年来,随着国家法治建设和普法力度的不断加强,企业在经营和发展过程中对法律事务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如何依法治企、依法行政,运用法律手段规避和防范企业风险已成为企业经营和发展中面临的重大课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作为参与市场竞争程度高、知识密集的勘察设计企业,要突破思维定势,在千方百计拓展市场范围、提升技术质量水平、提高企业生产经营效益的基础上,把依法治企和依法行政落实好,把法治企业建设好,坚持依法治企和以德治企相结合,使法治和德治在企业治理中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推进企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一、坚持依法治企,推进企业法治建设常态化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越是追求发展规模和效益,就越要强化法治思维,越要加强依法治企和依法行政。要使企业长效、健康、稳定发展,就必须坚持依法治企,严格按照法律法规的要求开展生产经营工作,坚守法律底线,不逾越法律红线,依法诚信经营。
一要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国无法不立,民无法不治。”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利于不败之地,除了不断强化技术创新和质量外,最根本的一条就是要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按照法律规定治理企业,依据法律赋予的权限行使权力,在日常工作中做到守法、学法、懂法、用法。同时,也要强化工作创新,我们遵守法律法规不是在法律约束下不敢迈步、裹足不前,不是墨守成规、故步自封,不是僵化停滞、无所作?椋?而是在学法懂法守法的基础上,加强工作创新,善于运用法律手段和法治思维开展工作,使各项工作既符合时代发展要求和改革创新的需要,又充分遵从法律意志,着力打造法治企业。
二要严格遵守党章党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作为党领导下的勘察设计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除了要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外,还必须严格遵守党章党规,并且要清醒的认识到,党纪严于国法,纪在法前。因此,打造法治型企业,就要不折不扣的遵守党章党规,坚持党对国有企业的坚强领导,坚持党领导下的企业治理结构,按照党中央全面从严治党各项要求切实落实党建主体责任,将党建工作贯穿于企业各项工作,以打造廉洁高效务实的现代勘察设计企业为目标,推进依法治企、依法行政工作迈上新台阶。
三要严格执行企业各项管理制度。制度是衡量一个企业持续稳定发展的标尺,制度执行的好坏,是判断一个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企业内部各项管理制度是是企业适应发展环境变化、强化企业自身建设、建设法治型企业的重要保障。一项制度的形成,不仅是一个企业顶层设计的结果,更是促进一个企业工作持续健康运行的先知先觉。建设法治型企业,就必须加强企业内部整章建制工作。要根据企业发展环境变化、自身建设等需要,常态化修订、完善、出台各项规章制度,结合企业改革发展大刀阔斧破旧立新,而且要严格加以执行,尤其是领导干部更要带头执行各项制度,维护制度权威,坚持用制度管人管事,向制度要管理,向制度要效益。
四要依法推行企业法律顾问制度。企业的经营活动必须以法律为基础,而法律之本浩如烟海,法律关系错综复杂,了解并熟悉企业的法律环境对于企业的各种经济活动既十分重要,也很不容易。面对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的挑战,企业在发展和经营中必须依靠法律来规避风险。因此,必须注重企业法治文化建设,建立和完善法律顾问制度。通过依法聘请法律顾问,推行企业法律顾问制度,为企业法治建设和规避风险保驾护航,实现企业法治建设水平的整体提升。
五要依法推进企业政务公开。企业政务公开的程度,从某种意义上决定了企业的科学化、民主化和现代化水平。依法推进企业政务公开,就是依法将职工最关心、与职工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的改革发展、组织人事、民生福祉等政务信息定期向职工公开,通过信息发布平台、企业政务公开栏、职工代表大会等方式和载体进行公开,使权力运行在阳光下,运行在职工的监督中,让职工广泛参与企业建设,充分行使权利,积极建言献策,集思广益为各项决策的制定提供有力依据和智力支持,从而提高企业的民主化、科学化、法治化水平。
六要加强法治培训力度。企业的法治化也是每个职工的法治化,职工的法治化水平也决定了企业整体的法治化水平。因此,建设法治型企业就必须高度重视广大职工法治水平的提升。通过每年在职工培训计划中安排相当比重的法治培训,常态化进行职工法治培训工作。以邀请法律顾问、法学专业人员、企业内部法务工作人员等对职工进行法治培训,重点培训新常态和市场经济环境下运用法治思维和法律手段处理工作事务的能力,使广大职工具备一定程度的法律意识和法律常识,以广大职工法治水平的提升促进企业法治建设整体水平的提高。
二、坚持以德治企,推进企业道德建设常态化
企业在依法治企、依法行政、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必须要重视道德建设,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一个重视道德建设、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的企业才是有生命力的企业,才是能够得到社会认同和尊敬的企业。因此,企业在经营和发展中必须重视道德建设。
一是领导班子要带头崇德尚信。一个企业好不好,关键要看领导班子强不强,团结不团结。领导班子尤其是主要领导干部的品德决定了一个企业的气质与性格。作为企业的一把手,在大力开拓创新、提升企业经济效益的同时,必须重视道德建设。道德是一个企业的软实力和无形资产,是企业的金字招牌。因此,企业的领导班子要带头崇德尚信,做道德建设的模范和表率。如何做?个人认为,在新时期,总书记提出的“三严三实”和“四讲四有”就是最好的目标和评判标准。“打铁还需自身硬”,领导干部只有自身站上了道德建设的制高点,才能领导和影响广大职工崇德尚信,激发企业正能量和凝聚力,才能使企业拥有澎湃发展动力克服一切困难和挑战,才能赢得社会的认可和尊敬,才能扩大市场和促进经济效益的提升,正所谓“德不孤,必有邻”。
二是以企业文化建设推进以德治企。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鲜明的精神烙印,是企业发展历程中积淀的宝贵精神财富。企业加强以德治企,要有抓手和载体,而企业文化建设则很好的契合了这一点。近年来,在全社会大力弘扬主旋律,加强文化自信的背景下,通过卓有成效的企业精神挖掘塑造、纪律作风强化、服务效能优化、岗位技能比武、文体活动开展、关爱职工家属、离退休老同志和生活困难职工等的企业文化建设,实现文化塑企、文化兴企、文化强企,以文化的感召力和引导力带动企业道德建设,使以德治企有载体、有抓手、有生命力,进一步增强以德治企与实际工作的贴近度和融合度,实现以德治企的常态化和延续性。
三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履行企业社会责任。以培育职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提高企业知名度、文明度、美誉度,增强企业凝聚力、竞争力、生产力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在企业层面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奉献力量。通过评选各类先锋模范引导职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立足岗位做贡献。通过选树“文明家庭” 等道德实践活动教育职工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促进职工及家庭成员修身立德,激扬正气,使广大职工以业为乐、以业为荣,促进幸福指数和获得感稳步提升。通过精准扶贫、爱心捐赠等积极履行企业社会责任,丰富以德治企内涵,扩大以德治企成效。
法治与德治是一个紧密结合的整体,实行法治同时要推行德治,而厉行法治又是道德建设的必由之路。强调法治不能排斥道德建设,强调德治更不能排斥法治建设,而是要使两者紧密结合起来,互相配合,法德相济,法德共治,推进依法治企以德治企常态化,才能真正实现企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作者简介:李得亮(1961―),男,甘肃榆中人,兰州市城市建设设计院党委书记、院长。
第二篇:法德互补构筑法治与德治的统一(八荣八耻体会)
以遵纪守法为荣 以见利忘义为耻——谈法德互补构筑法治与德治的统一
有法无德,易使人之大部心智游离;有德无法,放纵至恶之徒为非作歹,唯德法兼备,正社会之风,助国之昌荣。
古往今来,法与德相容相生,相较相长。当历史的车轮驶入现代文明熠熠生辉、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二十一世纪,绵长的车辙印证了这样一个定论——法是最低限度的道德。特别是在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彰显社会文明进步程度的法律制度还有诸多不完备之处,单纯依靠这样的法律来调整十三亿泱泱大国显然力不从心,而借助传颂千年的中华美德正是我们治国兴邦的又一法宝。
“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是胡锦涛总书记关于社会主义荣辱观重要论述中概括法德关系的最精妙之语。它既从正面肯定了法的强制性,又从反面强调了德的规制力。正反比对,法德互补,“一荣一耻”充分地诠释了法治与德治的相辅相成、和谐统一。
以遵纪守法为荣,既强调了法律作为调控社会的主要手段不容践踏,又教育了全社会牢固树立遵纪守法的道德标尺。将法治寓于德治,以德治推动法治。
以见利忘义为耻,既蕴含着“勿以恶小而为之”的道德警戒线,又隐藏着惩治危害国家、集体、他人利益的法律制裁鞭。德治与法治并重,教育与惩罚结合。
当今的中国是加速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中国。物质文明的进步确实是中国重新屹立于世界之林的硬件条件。但相对薄弱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不容忽视。我们(本文来自文秘之音,更多精品免费文章请登陆www.xiexiebang.com查看)不得不承认,如今的社会,“见利忘义”之为比比皆是,且有愈演愈烈之风。如果说集贸市场的缺斤短两可以用“见利忘义”草草代过,那么英语四六级泄题、制卖假文凭、抄袭研究论文等行为就是对科学知识的践踏,假化肥、假农药就是对衣服父母的毒杀,假烟酒、假奶粉就是对人类生命的漠视,贩卖假钞、假证件就是对国家利益的侵蚀。所有这些“见利忘义”都起源于道德的缺失,归结为对国法的蔑视。因此我们说,“见利忘义”既是违反道德伦理和道德规范的行为,也是违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和法律规范的行为。正如马克思说过,“有百分之五十的利润,它就铤而走险,为了百分之百的利润,它就敢践踏人间一切的法律,有百分之三百的利润,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着绞首的危险。”
我们提倡“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就是要用道德的力量牢牢掌控游离于法律规制之外的“见利忘义”,就是要将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遇到的“见利忘义”这一不和谐音符置于道德的五线谱约束之下。
“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在符合道德规范的同时践行了党纪国法,实现了德治与法治的有机统一。
第三篇:历史上的法治和德治集体学习会发言稿:法德结合开启国家治理新境界
历史上的法治和德治集体学习会发言稿:法德结合开启国家治理新境界
历史上的法治和德治集体学习会发言稿:法德结合开启国家治理新境界
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在新形势下只有把法治作为治国的基本方式,同时注重用道德调节人们的行为,把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把法治与德治有机地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大力培养既有法治信仰又有高尚道德情操、既接受他律又能够自律的新人,才能确保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全面进步。
法治和德治不可割裂
法律和道德都具有规范社会行为、调节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在国家治理中有其特定的地位和功能。
德治既是法律制定时所追求的价值,也是法治实现效果的评判标准。从后者看,法治与德治都是治国理政的手段,法治侧重于制度规范的建设,德治侧重于内在德性的塑造。虽然从不同角度对法治与德治关系的理解会有所区别,但是良法善治是它们的共同追求。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及治理能力现代化过程中,两者都不能偏废。国家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协同发力。
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关系,实质上是法律与道德、法治与德治的关系。在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教授钱弘道看来,法治与德治是相互补充、相互作用、有机统一的。法治不应当规范和调整人们的思想意志;而对于道德沦丧的主体,思想道德的约束也常常无济于事。我们既要反对以法治完全取代德治的做法,也要反对重视德治而忽视法治的倾向。
“法律和道德都是重要的社会规范,但是对于现代国家治理而言,法律和道德又有主次之分。”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李红雷认为,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而德治则对法治发挥补充和支撑的作用。应当说明的是,正如法治的重心在于公权主体服从法律,德治的重心也在于要求公务员在处理公共事务时自觉遵守道德规范。
强化德治的支撑作用
目前,我国正处于发展和变革时期,法治化是社会进步和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和要求。然而,在进行法治化的过程中发现了许多法律所不能调整和管辖的范围和事件,而它们往往属于道德的辖区。
法律是道德的下限,守法是公民最起码的道德要求。钱弘道认为,就具体的行为规则而言,法律所能吸收的一般是道德规范体系中最基本的内容,最起码的要求。法律与道德密切相关,科学地区分法律与道德,是确定法律与道德各自作用范围和功能的前提,是依法治国的有效保障,也是认识以德治国必要性及其方式的前提。
“不知耻者,无所不为。”李红雷表示,法律有其固有的局限性,如不确定性、滞后性等。历史与现实均证明,仅仅依赖外部的监督并不能成功建设法治,必须高度重视良知和道德的作用。如果只精通法律而无道德,就会出现玩弄法律、歪曲法律的行为,损害社会公平正义。法律必须转化为人们的内心自觉才能真正得到遵行。因此,必须发挥道德对法治的支撑作用,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氛围。
法治建设的理想状态就是良法善治。我们强调用法治思维与法治方式来治理国家与社会,不仅要定分止争,解决冲突纠纷,而且更重要的是要提高全民的思想素质与道德教养。我们强调德治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作用,就是要重新建立道德是内心的法律的观念,让立法者、执法者、司法者及守法者都能将浸透德性的法律规范内化为内心的准则。
实现法治和德治深层对接
建设现代法治中国,必须在党的领导下,建设一支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宪法的社会主义法治工作队伍,必须不断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业务工作能力、职业道德水准,实现法治和德治的深层次对接。
“要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社会自律组织在制定、执行职业道德规范中的作用。”李红雷表示,实现法治和德治的深层次对接,就必须在加强法律制度保障作用的同时重视职业道德规范的作用。他认为,法律是底线的道德,也是道德的保障。要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道德领域的突出问题。对于超越社会公认的公德底线的行为,应让行为者承担法律责任,要让败德违法者受到惩治。
法安天下,德润人心。钱弘道认为,法律要发挥作用,全社会首先要信仰法律;道德要得到遵守,就必须提高全体人民道德素质。他表示,当下应加强法治宣传教育,加强道德建设,坚持进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的教育。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以符合现代传播规律的方式将传承弘扬下来。不断提高全民法治意识和道德自觉,使人们发自内心信仰和崇敬宪法法律,树立良好道德风尚,实现法治和德治的深层对接。
可以通过法治与德治的融通机制来促进两者的相互融合。首先认真研究、凝练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代德治理论,用现代德治理论引领立法,实现制定良法的目的。其次是结合当前的法治评估手段,构建相应的指标体系,作为对法治实现效果的评价标准,形成对法治建设的反馈机制,以达至善治目的。再次,协调推进法治与德治的内化工作,通过教育、宣传等手段,将法治与德治的观念转化为各类主体的内在价值信仰和行为规范。最后要重视党员领导干部等关键少数在法律遵守及德性养成方面的带头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