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非常好)新常态派生新机遇新作为呈现新变化
新常态派生新机遇新作为呈现新变化
——《2014年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解读
重庆市统计局局长 蓝庆华
《2014年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如期发布了。统计公报展现了过去一年,市委、市政府紧紧围绕“科学发展、富民兴渝”总任务,大力实施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着力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防风险,在新常态下谋求新作为、实现新变化,全市经济平稳向好的良好态势。
一、经济实现平稳健康增长
《统计公报》显示,2014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4265.40亿元,比上年增长10.9%。随着经济步入新常态,重庆经济同全国一样增速较往年有所放缓,但与其他省市相比仍处于较高水平,位居全国第1位,高于全国增速3.5个百分点,经济实现了平稳健康增长。
从经济波动幅度看,全年季度累计增速波动幅度在0.1 个百分点以内,总体处于合理范围。从经济增长支撑因素看,工业、服务业、投资、消费、进出口等主要经济指标均保持稳定增长态势。从要素保障看,用电量、交通运输、存贷款余额等指标平稳运行,与经济增长相匹配。更为重要的是经济增速放缓适应了调整结构、扩大就业、增加居民收入、保持社会稳定大局的需要,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稳步提高,就业、居民收入、物价指标处于良好运行态势。
二、区域发展空间布局进一步优化
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实施后,全市相继出台并完善了相关配套措施,各区县也依托自身区位和功能定位要求,找准着力点和突破口,全市各区域初步形成特色发展、差异发展、联动发展新格局,区域发展空间布局进一步优化。
2014 年,都市功能核心区服务业发展加快,都市功能拓展区和城市发展新区作为新的经济增长极,实现了较快发展,渝东北、渝东南两个生态区以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发展生态经济,取得较好成效。《统计公报》显示,以发展高端服务业为重心的都市功能核心区加快高端要素集聚,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0.2%,占比达78.0%,达到全国服务业先进发达地区的水平。都市功能拓展区加快向“先进制造业积聚区”迈进,产业引领作用凸现,该区域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316.81 亿元,增长21.7%,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19.9%。城市发展新区作为“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主战场端倪初现。全域工业投资达到2339.83 亿元,占全市比重达到56.2%,实现工业增加值2072.59亿元,增长12.5%,占全市工业的40.0%,成为全市经济稳增长的重要引擎。渝东北、渝东南着力“面上保护、点上开发”,加快特色产业、绿色产业发展。两个生态区域大力发展草食性牲畜养殖、三峡生态渔业、特色水果、高山蔬菜、中药材、生态旅游等特色产业。渝东北、渝东南生态保护区第一产业占全市的比重达到42.2%,两个区域成为我市牛羊产业主产区,2014 年牛、羊出栏量分别占全市出栏总量的86.5%和87.3%。
三、结构调整进一步优化升级
《统计公报》显示,2014年,我市主动适应经济增长方式和发展方式的转型,抓住战略调整的机遇,积极推进结构调整,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我市经济呈现产业结构、增长动力、投资结构、质量效益等方面的新变化。
产业结构升级态势明显。《统计公报》显示,随着转方式、调结构的加快推进,重庆在转型升级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2014年全市三次产业占比为7.4:45.8:46.8,三次产业结构由原来的“二三一”优化为“三二一”,转型升级态势明显。
农业由传统的“粮猪”二元结构转向“粮猪菜家禽”四大基础产业和特色效益农业共同发展格局。在全市猪牛羊禽“四肉”总产量中,猪肉占比降至76.6%,牛羊禽肉占比提高到23.4%。水果产量增长9.0%,中药材种植面积增长5.8%。
工业结构向高端化、集群化和绿色低碳化发展。通过整机加零部件垂直整合一体化,基本形成“5+6+860”电子网络终端产业集群和以长安为龙头的“1+10+1000”国内最大汽车产业集群,全市笔记本计算机产量达6348.84万台,占全球产量的三分之一;汽车产量达262.89 万辆,首次跃居全国第一。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断发展壮大,2014 年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20.1%,快于规模以上工业增速7.5个百分点,创新驱动在工业发展中的支撑作用不断凸显。同时,全市大力培育物联网、机器人、页岩气、直升机、云计算、大数据等新兴产业,为全市经济可持续发展储备新的动力。
以交通物流、金融、信息传输、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为主体的第三产业加快发展。2014 年服务业增长10.0%,占比达到46.8%。新型金融业发展迅速。2014年新型金融业增长17.7%,快于第三产业7.7个百分点。随着重庆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开通、云计算大数据产业逐渐形成规模,信息网络领域保持高速增长。1-11月,全市规上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增长153.5%,连续两年保持超高速增长态势。通过重点实施跨境电子商务、保税商品展示交易、保税贸易、大数据云计算、跨境结算等“五大专项”行动,全市对外贸易步入新境界,全年实现824亿美元离岸金融结算,完成1602亿元跨境人民币结算。
经济增长动力出现新迹象。动力转换是经济步入新常态的必然趋势。《统计公报》显示,全市不断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创新驱动培育新的发展动力,全市经济增长动力转换出现新迹象。经济增长不单单是靠数量扩张、要素投入,而是以改革开放、创新驱动激发发展动力。一是通过产业组织形式的创新,形成了产业发展的新业态。在承接产业转移中,实施了整机加零部件垂直整合一体化的集群式发展模式,节约了交易成本,提升了效益。目前已形成的汽车和笔电两大产业集群成为重庆经济增长的主引擎。二是通过科技进步,加强技术创新。新产品带来新利润,重庆规上工业利润约三分之一是汽车产业贡献的,而汽车产业超过70%的利润靠长安,长安汽车利润主要来源于不断完善管理模式、加强技术创新,提供了满足市场需求的新产品。三是加快建设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内陆开放高地建设向纵深拓展。积极融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和长江经济带重大部署,扩大向东向西对内对外开放,全年15项共49个开放改革任务全部完成,进出口金额突破900亿美元大关,内陆开放高地建设不断推进。
从需求角度看,经济增长由投资拉动开始转向投资、消费、出口共同拉动。直辖以来经过多年大规模投资后,随着基础设施、传统产业投资等逐渐饱和,投资逐渐转向具有增长潜力的实体领域。2014年,工业、服务业投资分别增长18.0%和18.5%,汽车、电子、通用设备等产业投资增长40%以上。从比重来看,第三产业投资占比达到64.8%。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新的商业模式不断涌现,网购、旅游等个性化、多样化消费逐渐崭露头角。2014年,全市电子商务交易额达到4500亿元,销售额实现10亿以上的电商企业超过10家。全年接待入境旅游人数263.76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13.54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8.9%和6.8%。随着深入推进内陆开放高地建设,不断完善大通道、大通关、大平台建设,初步形成寸滩水港、江北机场、团结村铁路中心站三个“三合一”开放体系,开放领域逐渐由制造业转向服务业,内陆开放水平迈上新台阶。全年实现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13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5 %;实际利用外资连续四年保持100亿美元以上。
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对于仍处“欠发达地区、欠发达阶段”的重庆来说,投资仍是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的关键。全市全面深化投资体制改革,进一步简化程序,推行负面清单制度,拓宽投融资渠道,完善投资环境,提高投资效率。《统计公报》显示,2014 年全市投资在保持适度合理规模和增速的同时,结构进一步优化。
投资更多投向实体经济,基础设施、工业投资、房地产投资三大板块比例更趋合理。2014 年全市基础设施投资增长14.3%,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25.6%;工业投资增长18.0%,占比达31.5%;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保持平稳,比上年微升0.4个百分点,占比达到27.5%。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投融资模式改革效果显现,投资主体结构进一步多元化,民间投资增长加快,占比提高。2014年全市启动了交通、市政等13个PPP项目,总金额约1300亿元。全市投资资金来源中财政性资金占比不到7%,民间投资增长27.1%,占比达到49.6%,比上年提高3.5个百分点。
经济运行质量效益不断提升。《统计公报》显示,2014年在保持适度合理经济增速的同时,更加注重经济发展质量和内涵,更加注重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质量型、差异化竞争逐步代替过去的数量扩张和价格竞争,具体体现在财政收入、企业利润稳步增长,资源配置效率显著提升。
2014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1921.88亿元,同比增长13.9%,其中税收收入1281.70亿元,增长15.2%,占比达到66.7%,比上年提高1.0个百分点。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1169.87亿元,同比增长30.8%。分行业看,全市39 个大类行业中有30个实现增长。全市金融资产规模突破3.8万亿元,银行业不良贷款率控制在0.45%以内,金融风险总体可控。全市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265045元/人年,同比增长10.8%,这是劳动力素质提高、科技进步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2014 年大力实施节能降耗工作和绿色低碳发展战略,全市万元GDP 能耗下降3.74%,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同比下降6.5%。全市经济正逐步告别高投入、高消耗的粗放式增长模式,向高技术、低消耗的集约型发展方式转变。
四、改革开放激发市场活力 《统计公报》显示,全市坚持问题导向,有序推进133项改革任务,重点突破25项改革,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活力。通过加大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力度,有力点燃了大众创业激情,激发了市场活力。
截至2014年,全市共有各类市场主体171.9万户,比上年增长12.2%,其中,内资企业48.17万户。2014年,新发展微型企业7.09万户,解决就业49.72万人。非公有制经济增长11.1%,占全市经济的 61.3%。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比固定资产投资快9.1个百分点。尤其是铁路、教育、医疗等传统行业的行政壁垒被打破后,民间资本大量涌入,为这些行业注入新的生机。
市场环境的改善和对外开放力度加大吸引了更多的外资。全市新签订外资项目250个,比上年增长0.8%,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42.33亿美元,增长2.2%。服务业市场准入进一步扩大,全年服务外包离岸执行额14.00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7.3%。
五、民生得到进一步改善
改善民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归宿点。《统计公报》显示,2014 年在全面推进就业、教育、医疗、社保、住房、居民收入等民生工作的基础上,集中力量办好22件民生实事,全市民生得到进一步改善。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全市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上年增长9.1%,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1.7%,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快于城镇居民2.6个百分点。通过大力实施大学生就业促进和创业引领计划,扶持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创业,城镇新增就业人员70.1万人,回引农民工就业创业30.6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3.5%,比年初控制目标低0.5个百分点。
推动城乡养老及医疗保险扩面提标,城乡养老保险转移接续和缴费激励机制逐步完善。全市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比上年增长6.9%。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增长0.7%,其中,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增长6.7%。
卫生和社会服务事业不断改善。年末全市共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18765个,医疗卫生机构卫生技术人员15.40万人。年末全市共有40.98万人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50.24万人享受农村居民政府最低生活保障。
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同步建设美丽山水城市。新建国家级森林公园1个,市级森林公园2个,新增林地3.81万公顷,全市森林覆盖率43.1%。
全年主城区环境空气质量满足优良天数246天,PM2.5平均浓度下降7.1%。全市161个监测断面水质满足水域功能要求的断面比例为86.3%。全市61个城区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达标率为97.3%。2014年取得的成绩是市委、市政府统揽全局、科学决策的结果,凝聚着各级各部门及广大人民群众的艰辛和智慧,实属来之不易,值得倍加珍惜。
新的一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市的开局之年,也是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重庆处在“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战略节点,建设长江上游经济中心、国家中心城市和内陆开放高地既面临众多机遇,也存在不少挑战。但我们坚信,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只要我们锐意改革,积极创新,不断推进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深刻认识新常态,主动适应新常态,一定会开创新常态下重庆发展的新局面。
第二篇:新常态 新形势 新机遇 新作为
新新之火,已成燎原之势!
2014年5月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提出新常态的概念,要求大家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那么问题来了?该如何理解新常态?从自身岗位出发,立足本职工作,在我看来新常态可总结为16个字,站位脚跟、着眼未来、改革创新、把握机遇!作为国有企业,我们要进一步深化改革的同时适应市场、把握机遇,新常态必要有新作为!回顾过往,公司多次获得省、部级、市级多项荣誉称号,赢得烟台用户的一致好评;今年,自来水公司更是获得了全国文明单位这一光荣称号!这是全公司凝心聚力、奋发进取的结果!但是我们并没有躺在功劳簿上洋洋得意,因为新常态带来的不只是新机遇,更有新挑战,我们作为一家成立了60年的老国企,深知不能改革创新、提高竞争力就必然会被市场所淘汰,在城管局的领导下,公司“对症下药”,准备两副了“药剂”:
一是“内服”公司创建精细化管理,更新档案管理模式,全员进行绩效考核,提升行为规范,打造精品自来水工程,让上善若水、情润万家不仅仅是一句口号,更是我们供水人工作标准;窗口单位的微笑服务、和声细语让人如沐春风,遇到孤寡老人、残障家庭公司还会积极上门服务好似雪中送炭,服务质量连年上台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公司明白唯有市民的支持,才是60年辉煌的唯一保障!所以我们更要全心全意的来回报市民!二是“外用”作为供水行业,最重要的就是自来水的质量,想要保证质量,就要不断更新技术工艺,从最早的移动罩滤池,到后来的V型滤池,我们一直走在行业前端!可是这几年新闻不断爆出各地自来水出现问题,引起用水“恐慌”。而现如今莱山水厂的成立,不但在工艺技术方面让我们重新走到了同行业的前端,也在供水质量上加了一层保险!莱山水厂的双模技术,是整个山东省的独一份,就是在全国也属于少见!双模技术可以将水中细菌、病毒、重金属离子等有害物质全部过滤掉,变成“纯净”的水达到直接饮用的标准;这使我们在保障安全供水方面更加的底气十足!以质量促发展,发展创效益,稳扎稳打,以科技实力带动企业发展,让我们在新常态、新形势下站稳脚跟、把握机遇、拼搏进取、再创佳绩!
人多力齐推山倒,众人拾柴火焰高,在城管系统齐心协力下,今年烟台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实现了“四连冠”的目标;站在街头,我能感觉到“文明”已经深深融入这座城市脉络,成为烟台最醒目的标签!这是对城管人最大的鼓励和回报!十五年的风风雨雨,城管人在平凡的岗位上,任劳任怨、无私奉献,为城市发展默默做着贡献:
1、套子湾的污水处理,集中治理城市水体,是保护和改善烟台市区生态环境的重要基础设施;
2、园林绿化明显增多,丰富多彩的园林绿化成为烟台对外形象的一张“绿色名片”
3、保持广场地面、景观水池等各类公众设施卫生清洁,规范广告牌匾设置,对陈旧破损影响市容的,及时整修更换;对有安全隐患的,加固或者拆除。
4、加强执法人员和协管员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提高执法素质,推进执法人性化!可谓是水清、地绿、街美、人和,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作为新一代的城管人,现在正是我们一展身手的时候,新常态伴随着新机遇,新形势要有新作为,展现我们城管人开拓创新、锐意进取的精神风貌!为公司的发展、城市的建设、民族的复兴,做出自己的贡献!
第三篇:新机遇新担当新作为
新机遇新担当新作为
湖北日报讯 咸宁市委副书记、市长丁小强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吹响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号角。中央对湖北发展的新定位、新要求,为我省深入实施“一元多层次”战略体系,实现“建成支点、走在前列”创造了新机遇,也为我们加快推进省级战略咸宁实施指明了目标、方向和路径。
坚持调结构、转方式走绿色低碳发展之路
加快编制绿色发展规划,用绿色发展来克服产业基础差、资源环境约束的突出矛盾。
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着眼于世界产业转移和产业升级的趋势,坚定不移地推进工业崛起。利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企业装备水平,向高端深加工发展,不断延伸产业链条。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不断提高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和产品附加值。进一步提高能耗、环保、资源综合利用等方面的准入门槛,加快淘汰落后产能。
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大力发展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围绕特色优势资源开发,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打造百亿元竹产业、茶产业、油茶产业。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重点培育现代物流、城市综合体等新型业态,积极推进现代金融、服务外包、文化创意等现代服务业。丰富“香城泉都”品牌内涵,建设全国优秀旅游目的地。
抓好交通枢纽建设
从全国看,适度超前、优先发展的交通运输发展战略仍将持续。从区域看,长江中游城市群综合交通运输示范区提上日程,鄂湘赣皖中南四省将携手打造“四纵四横”的综合交通运输网。从全省看,建设“祖国立交桥”的宏伟目标,势必带动咸宁交通运输强劲发展。
加速形成城市外环,构筑咸宁中心城区的高速公路环线;加快咸宁港口建设,实现通江达海,获得更大发展;完善市域交通路网,重点抓好武深高速咸宁段、武汉城市圈环线高速等交通项目建设;加快连通武汉工作,随着咸宁与武汉实现公交化、同城化,要充分借助武汉的经济能量为咸宁所用,促成武汉和咸宁差异性功能互补。
建设区域性金融中心
打造金融洼地
在完善货币市场的基础上,发展多层次的资本市场,形成区域经济持续发展的引擎。
打造机构洼地。围绕实体经济,加大引进金融机构的力度,进一步丰富金融市场主体、完善金融服务功能、健全金融市场体系。加快推进全市农信社产权制度改革,不断创新金融信贷政策与产品服务。
打造资本洼地。开辟资本市场和新兴融资渠道,使咸宁成为各类金融资本的聚集地。在整理集中政府资源的基础上,解决政府资源与资本市场、金融市场挂钩的问题。
大力推进市域金融工程。学习天津创建金融中心的差异化竞争模式,用最现代的金融理念为最传统的产业服务。
强化人才和科技支撑
广择天下英才。瞄准国家“千人计划”和省“百人计划”、“楚天学者”,精心组织实施“招硕引博”工程,重点引进带技术、带项目、带资金来我市投资创业的高层次人才,确保引进一个人才、带动一个项目、壮大一个产业。加大科技人才和企业管理人才的引进培养力度,把咸宁经济开发区建成人才特区。
深耕科技创新。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在做大做强企业创新主体上、创新平台建设上、产业技术创新上、创新成果转化上、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上实现突破。
优化政策环境。突破人才引进工程中的政策障碍,解决人才引进身份、税收、医疗等方面的限制。坚持用待遇留人、用事业留人、用感情留人,营造尊重科技、尊重人才、支持创新创业的浓厚氛围。
突出民生GDP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
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始终把握好民生GDP这个纲领性要点,以共享发展成果为目标,以保障改善民生为重点,持续加大民生投入,努力兴办群众期盼的实事好事。
搞好“基本民生”。始终牢记“六民要旨”,念好衣食住行、医教保业“八字真经”,建立健全城乡公共服务体系。
保障“底线民生”。更加关心困难群众的生活。加快推进幕阜山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加快片区群众脱贫致富步伐。
关注“热点民生”。着力解决农村“最后一公里”问题。以新型城镇化带动新农村建设,推进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同时,进一步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学习“枫桥经验”,创新群众工作方法。用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培育社会组织。深入推进“平安咸宁”建设,争创全省首批平安市州。
咸宁正处在攻坚克难、跨越赶超的关键时期,群众的期盼、区域的竞争、发展的重任,容不得我们有丝毫懈怠。要坚持群众路线,深化改革创新,以更加昂扬的干劲、更加务实的作风,加快推进省级战略咸宁实施干在实处、走在前列。
第四篇:顺应新常态捕捉新机遇
顺应新常态
捕捉新机遇
作者:黄勇
文章来源:高新区管委会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5-5-
安康高新区作为全市改革创新的示范区,必须善于在新常态下捕捉新机遇,主动作为和创新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真正把安康高新区打造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和创新发展的新窗口。
一、认识再深化,发展再定位
安康高新区自2010年成立以来,围绕市委、市政府“举全市之力建设高新区”的战略部署,确定了“规划引领、基础先行、产业支撑、招商为要、创新推动”的总体思路,实行了“政府架构、市场化运作、公司化经营”的发展模式,推行了“依托土地、融资推动、有序开发、滚动发展”的运营机制,不断推进现代城市新区、高新产业聚集区和创新示范区建设,经济增长速度始终保持在30%以上,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的主战场和重大项目落地的主平台。
1、规划引领持续强化,核心竞争能力显著提升。坚持用“森林高新”、“科技高新”和“产城融合”的大新区理念,将规划和国家高新区创建、发展模式、项目策划、产业招商等紧密结合,完成了全部控制性详细规划和核心区城市设计,完善了不同层次的规划体系建设,构建了“一带、两大板块、三大主轴、四大产业、五大园区”的空间结构,确保了规划的科学性、系统性、前瞻性和可实施性。
2、基础设施系统配套,综合承载能力显著提升。坚持重大基础配套和城市功能要素同步完善,推进产业落地和人口聚集。路网建设方面,建成秦岭大道、汉江路、高新大道等20余条路网,辖区通车里程达到22公里。生态环境方面,建成三大生态公园和三大市民广场,路网绿化同步推进,累计绿化面积近3000亩。社会事业方面,高新国际中学、高新第一小学、高新幼儿园等5所新建学校建成开学,高新医院即将正式运营。体育设施方面,建成高新运动中心、安康欢乐世界和公园、社区大众健身场馆。市场商贸方面,安康国际饭店等5个大型餐饮项目加快推进,开工6个城市商业综合体,建成交付20万平方米。新型社区方面,开工建设六大社区,建成各类保障房、安置房和商品房1.5万套。土地收储方面,坚持安置先行、就业保障、民生政策综合配套等综合措施,四年累计收储土地2万亩。科技服务方面,组建了科技创业孵化中心和中小企业服务中心,其中科技创业孵化中心被认定为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3、产业建设集群推进,持续发展能力显著提升。根据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功能定位、国家高新区创建要求、安康的特色资源和环境区位优势、自身的规划布局和承载基础等因素,确定了“新型材料、富硒食品、生物医药、先进制造”四大产业,规划布局了五大产业园区,并有针对性地分类深入研究招商方案和招商模式,不遗余力地推进选商引资工作。北医大制药、钒氮合金、帝奥电梯等10余个产业项目建成投产;金属镍循环产业园、上海复星天贸物流城、南水汽配等40余个产业项目加快推进。
4、运行体制务实高效,开发建设效能显著提升。通过不断完善与高新区大发展相适应的各类管理要素,努力构建既要快捷高效、又要依法规范的经营运转体制和责任落实机制。一是在人才管理方面,全面实行企业化管理,建立完善了全员聘任、竞争上岗、绩效考核和末位淘汰的人力资源管理体制,组建了法律顾问、重点领域专家咨询等机构,借智聚力推进快速发展。二是在开发运营方面,坚持把投入、产出、经营的理念贯穿始终,充分利用市场化运作手段,创新盘活各类资源要素,创新招商引资方式,整合社会力量投资兴业,实现了高新区特别是现代城市新区的快速繁荣。三是在投融资体制方面,与国开行、农发行等10余家金融机构建立了长期良好的合作关系,探索建立了宽领域、多途径、深层次、可持续的多元化投融资机制。同时,围绕企业融资,组建了财信担保公司、小额信贷公司、金融仓储物流公司,引进了多家金融机构入驻,为中小企业搭建融资服务平台。
二、目标再明确,任务再攻坚
面对经济发展新常态,高新区将围绕创建国家高新区工作主线,坚持总量提升、质量提高、效益提速“三大任务”,实施项目带动、投资拉动、创新驱动“三大战略”,深化产业支撑、招商引资、开发运营“三大重点”,破解土地收储、融资保障、社会稳定“三大难题”,奋力推进现代城市新区、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创新示范区“三区建设”,确保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均高于全市10%左右。
1、突出大产业支撑,进一步做强经济总量。产业建设事关高新区发展战略全局,是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实现跨越发展的根本性举措。一是强化产业园区建设。强力推进“五大园区”建设,加快“飞地经济”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食品医药园区、新型材料园区建设速度,推进总部经济与科技研发园区、临空经济与物流园区招商引资,尽快形成体系框架。二是加快重点产业项目建设。坚定不移地按照“竞争力最强、成长性最好、关联度最高”的原则,全力抓好以金属镍为代表的工业产业项目,以天贸物流城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产业项目,以仓房楼文化休闲美食中心为代表的餐饮酒店产业项目,以居尚现代城为代表的地产产业项目,努力培育一批“行业巨人”、打造一批“企业航母”。三是繁荣活跃第三产业。不遗余力地抓好中元商业中心等10个商业配套产业建设,做优做强以文体休闲、商贸流通、科技信息等为主的第三产业,为高新区带来更多的人流、物流、资金流。
2、突出大基础配套,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基础设施建设是加快项目落地的重要前提,是提升城市品位的必备硬件。一是抓开工和进度。在道路配套上,续建和新建道路10条,形成完善的路网配套体系。在系统配套上,加快管网、绿化、停车场以及文体健身等公共体系配套。在社区配套上,加快居尚社区、建民社区等六大社区建设,大力实施棚户区改造和移民搬迁工作。在公建配套上,力促安康中心医院一期、市妇幼保健院建成运营,加快生产促进中心与科技创业孵化中心等建设。二是抓谋划和争取。在挖掘自身发展潜力的同时,善于利用国家政策导向争取项目支持,深刻分析中、省两个层面投资的战略方向,力争在产业化、城镇化、公共服务等重点领域,谋划一批支持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基础设施和优势特色产业项目。三是抓服务和保障。继续实行 “五个一”项目推进机制和“五定”责任分解落实机制,为项目建设保筹划、保开工、保进度、保投产、保环境,做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保证项目建设顺利展开。
3、突出大战略招商,进一步增强发展动力。招商引资是决定高新区发展速度快慢、发展质量高低的核心和关键问题,是发展的动力源泉之一。一是转变招商理念,实施精准招商。找准新常态下高新区招商引资工作新的发展方向,按照“建设一批、洽谈一批、论证一批、储备一批”的要求,严把拟入区企业准入关、项目建设时间进度关,从“捡到篮里都是菜”转向“提着篮子去选菜”,在“引进来”中选优、选强。二是把握主攻方向,坚持招大引强。围绕先进制造产业园、电子信息产业园、富硒食品产业园、现代物流产业园等十大类招商项目,以世界500强、国内500强等为主攻方向,积极引进一批投资规模大、科技含量高、关联度强的重大产业项目,做高产业层次,做优产业结构。三是优化服务环境,确保项目落地。在政策方面,解放思想,拓宽视野,研究制定新的支持性政策;在审批程序方面,探索制定“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和“负面清单”,提高审批透明度;在服务方面,坚持诚信为本,以诚招商,以信留商,形成各类项目想落户、快签约、早进驻、促双赢的投资良性循环。
4、突出大气魄创新,进一步激发发展活力。创新是我们的灵魂,是高新区和其他区县竞争的最大优势和最强底牌。一是推进科技创新。紧紧围绕“建设秦巴特色高新区”目标,进一步突出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充分利用数字化创业中心载体,加快规划布局的科技资源统筹中心、科技创业孵化中心、生产力促进中心、中小企业服务中心等“四大服务平台”建设,全力推进科技研发中心、企业研发中心、中国(安康)富硒产品研发中心建设。二是推进融资机制创新。完善以政府资金为引导、企业自投为主体、银行资金作支持、社会融资共同参与的投融资新机制,加快探索和建立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的PPP融资模式,不断壮大融资平台、拓宽融资领域,增强自我资金保障能力。三是推进土地收储创新。认真分析新形势下征地拆迁补偿政策,加强土地规划、土地利用和土地收储工作,为项目建设和产业落地提供有力的用地保障。四是推进人才培育创新。提高招才引智能力,大力引进一批金融策划、规划建设、经营管理、高新技术类人才,满足高新区发展对高端人才的需求。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突出建设一支具有全球发展眼光、拥有开拓国内外市场本领、充满干事创业激情的企业家团队。五是推进工作机制创新。在新的发展形势下,高新区必须继续承担改革先行区的重任,深入推进 “封闭式管理、开放式运行”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模式,着力构建精简高效的现代企业化运行体制。
三、境界再提升,举措再创新
1、敢于负责、勇于实践,展现敢为人先的精神。有事可做,有责可负,是一种挑战、一种机遇。高新区通过四年多时间取得今天这样的成效,靠的就是工作的创新、干部的责任。随着发展的不断推进,面临的矛盾越来越多、困难越来越大,这个时候,就需要我们胆子要大、步子更要稳,做到蹄疾而步稳,敢于迎难而上、敢于挑起担子,在一些老大难问题、棘手问题上,不躲、不推、不避,“事不避难、知难不难”,敢于正视困难,善于破解难题,展现高新区干部的“精、气、神”。
2、革旧鼎新、先行先试,体现善谋能干的水平。高新区是改革开放的产物,高新区所承载的使命,就是要按照产业集聚、用地集约、特色鲜明、配套完善的要求,发挥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引领区域经济的走势和方向。这就需要我们有勇气去创新,鼓励解放思想、创新实践的一切行动,进一步提高招才引智能力,进一步强化对干部的培训教育力度,进一步提升干部职工思想境界,进一步激活高新区发展的主观能动力,以无畏的进取精神、思变的工作状态,努力在市场经营上赢得最大红利。
3、率先垂范、引领发展,塑造锐意进取的风貌。中央正在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推进改革,高新区必须紧跟时代脉搏,一切思路、理念都必须敏锐、超前,做到带头、示范,不能滞后于人。作为城市新中心的高新区,就要准确把握农村变城市、农民变市民的新变化,全力解决基本民生、重点解决底线民生、及时解决热点民生。进一步完善新型社区管理体制,健全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和权益保护机制,夯实信访工作责任和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制度,构建源头治理、动态管理、应急处置相结合的社会治理模式。
4、凝聚共识、守住底线,营造风清气正的氛围。应对经济下行压力、完成全年目标任务,是对广大干部的一场“考试”。如何交出一张满意的答卷,选择很明确,这就是适应新常态主动作为,时刻牢记肩负的重任,扑下身子干事业,大力倡导“说了算、定了干”,圆满完成时代赋予的任务。同时,我们要牢固树立“法治理念”和“底限思维”,时刻有如履薄冰的态度,把好道德、纪律、法律底线,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从身边抓起,不搞特殊化、不碰高压线,对群众负责、对组织负责、对社会负责、对自己和家庭负责。
第五篇:新常态 新习惯 新作为
新常态 新习惯 新作为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强力肃贪反腐,严厉从严治党,力除陈垢顽疾,为党带来清新之风,“新常态”成为时下热词,群众拍手称
快,聚党心赢民心。“新常态”之“新”,意味着不同以往;“新常态”之“常”,意味着相对稳定。适应新常态,就要顺势而为、主动转变,让新思维、新行为成 为新习惯。
适应发展“新常态”,习惯于“调结构、降速度、提质量”发展新模式。认识不到发展“新常态”下的新趋势、新特征、新动力,就难以适应当前的发展
趋势和时代要求,难以把握经济工作的主动权。当前,牺牲环境的经济增长、危害健康的食品、水源污染、空气雾霾……受到大家越来越多的质疑。速度慢一点、质
量好一点、成果分享更多一点,成为大家共同期盼。“让群众享受到美好生活”,成为推动发展的根本目的和价值判断。所以说,当前经济增长将与过去30多年
10%左右的高速度基本告别,将于每年财政收入20%左右的增长速度基本告别,与传统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粗放增长模式基本告别,适当放慢经济增
长速度、不断优化经济结构、大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成为当前抓发展的主旋律。
适应勤政“新常态”,习惯于“尽职责、讲操守、律言行”从政新规矩。中央密集出台的作风建设规定,要求党员干部必须在其位、谋共事、尽其责。纪
检监察、媒体、网络、社会构建了高密度的监督体系,要求党员干部必须履职尽责。当前,党员干部要把做官的意识淡下来,把公仆情怀浓起来,时刻摆正„主‟、„仆‟位置,从思想和行动上让“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实现回归,半心半意、三心二意为服务群众,“少干事、不出事”,推崇“冷”执行,甚至“为官不
为”将被问责、追责,“为官不易”成为常态。同时,也要丢掉“作风建设一阵风”的幻想,坚信各级加强作风建设的信心,克服“且行且观望”的心态,时刻做到 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
适应廉政“新常态”,习惯于“阳光行权、阳光福利、阳光从政”官场新文化。以往每逢春节、中秋、国庆等佳节,请客送礼、大肆吃喝,司空见惯;而
今在节假日甚至在平时,不收一袋月饼,婉拒一次宴请,将成常态。以往花钱办事、遇难送礼、节庆“敬神”,搞权力寻租、以权谋利、钻政策漏洞、打擦边球,见
怪不怪;而今阳光收入、正常福利、公平公正,将成为党员干部的一种自觉。所以,党员干部要克服社会浮躁风气的影响,保持内心的安定和行为的检点,真正视党
纪国法为“红线”,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礼小而收之,既内练价值观,又内修理想信念,自觉做到“不拘常例、不违常情”。
“新常态”需要一个长期巩固的过程,目前的“新常态”,多多少少是强大外力束缚下的被动“常态”,真正要把“新常态”内化成一种从政信念、一种官场文化、一种社会风俗,内化成党员干部发自内心的自觉,还需要我们携手前行,自觉延续,推动不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