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创建民族团结进步边疆繁荣稳定示范区的思考

时间:2019-05-12 02:25:4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云南创建民族团结进步边疆繁荣稳定示范区的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云南创建民族团结进步边疆繁荣稳定示范区的思考》。

第一篇:云南创建民族团结进步边疆繁荣稳定示范区的思考

本详细文字,仅供参学干部学习参考,请勿以任何形式外传。

云南创建民族团结进步边疆繁荣稳定示范区的思考

郭家骥

云南省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所所长、研究员

云南是一个多民族的边疆山区省份。全省有5000人以上的世居民族26个,其中15个为云南所特有,16个民族与境外同一民族毗邻而居,2010年少数民族人口1534万,占全省总人口的33.4%。全省有8个自治州、29个自治县、197个民族乡(现存148个),是全国民族成分最多、特有民族最多、跨境民族最多、民族自治地方最多和实行区域自治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云南的民族问题和民族关系,在全国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在云南创建民族团结进步边疆繁荣稳定示范区,将对全国边疆民族地区发挥积极的示范作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中华民族问题的具体实际紧密结合,制定了以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民族区域自治和各民族共同繁荣为基本原则,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方面的完整的民族政策体系,推动国内各民族逐步建立、形成和发展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历届云南省委省政府结合云南实际创造性地贯彻执行党的民族政策,推动云南的民族工作长期走在全国前列,形成了有云南特色的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成功实践和基本经验。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实现民族团结的有益探索

(一)中央访问团深入民族地区慰问少数民族群众

为了宣传党的民族政策,加强民族团结,中共中央和政务院于1950年7月向云南派来了由40多人组成的中央访问团第二分团,带着毛主席、周总理的题词和药品、绸缎、布匹、盐巴、茶、糖、针线等少数民族的生活必需品,作为礼物赠送给少数民族。中央访问团来到云南后,云南省委又抽调了一批干部扩大访问团组织,补充了大批物资,先后访问了宜良、楚雄、大理、丽江、保山、武定、普洱、蒙自、文山等九个专区,怒江、中甸、宁蒗、澜沧等42个市县,往返行程近2万多公里。访问团每到一地,都向各族人民传达党中央和中央人民政府的亲切关怀,宣传党的民族政策,深入少数民族山寨调查研究,倾听各族人民的呼声,并协助普洱、蒙自两个专区和元阳县成立了民族民主联合政府,协助西双版纳地区成立了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筹备委员会,因而受到了少数民族群众的热烈欢迎。历时10个月的访问活动,对于疏通民族关系,促进民族团结起了重要的作用。

(二)做好事,交朋友

由于历史遗留下来的民族隔阂和敌特的挑拨离间,少数民族普遍存在着“石头不能当枕头,汉人不能交朋友”的历史偏见。为了用事实消除少数民族的疑虑和偏见,1952年—1953年,全省先后组织了 本详细文字,仅供参学干部学习参考,请勿以任何形式外传。

3000多人的民族工作队到各族村寨开展“做好事、交朋友”活动。省委要求工作队员从挑水、扫地、带孩子、缝补衣服和栽秧、割谷子等最简单的小事入手,帮助群众做几件看得见、摸得着的好事,以此来广交朋友,逐步消除历史偏见。实践证明,在千里边疆开展的“做好事、交朋友”活动,确实起到了消除隔阂,增进了解,疏通民族关系的作用。

(三)扶持发展生产,改善人民生活

做好事、交朋友打开了工作局面,但要实现民族团结还得帮助少数民族发展生产,以打下民族团结的经济基础。为此,党和政府对民族地区执行了“一少(要的少)、二多(给的多)、三公道(价格公道)”的经济政策。拨出大笔资金对生活极端困难的少数民族群众进行无偿救济;运去大批农具、盐巴、粮食、布匹等生产生活必需品以满足群众的迫切需要;以合理价格收购当地的土特产品以增加群众收入和购买力;无偿发放耕牛、农具帮助群众开田开地发展生产,帮助独龙族人民学会了种植水稻,帮助在深山老林中生活的苦聪人出林定居。此外,党和政府还积极在全省民族地区进行交通和邮电通讯设施的建设,帮助一些民族发展其传统手工业生产。还向边疆民族地区派去了医疗队、防疫队,教育工作也得到恢复和发展。所有这些措施,都受到少数民族群众的热烈欢迎。

(四)争取团结民族上层人士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全省共有少数民族上层(含宗教上层)13000多人,其中12800人分布在边疆民族地区。除村寨头人约1万人外,按其当时政治统治和社会影响范围,相当于乡级的头人有1800多人,相当于区级的900多人,相当于县级以上的115人。1由于民族上层在少数民族群众中具有深厚的传统影响,他们的向背往往可以左右本民族群众的向背,故做好争取团结民族上层的工作,便成为当时解决民族问题的关键。为此,进驻边疆地区的人民解放军、地方干部和民族工作队,每到一地都首先争取团结民族上层,取得上层同意后再去开展群众工作,培养民族内部的新生力量,进而推动上层进步。“通过上层,联系群众”,然后“依靠群众,团结上层”,成为20世纪50年代初云南边疆民族工作发展的一条特殊规律。2

(五)开展民族识别工作和废除带有歧视或侮辱少数民族性质的称谓和地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全国自报登记的400多个民族名称中,仅云南省就有260个,初步归并后仍有132个,经过1954年的民族识别工作,确定云南共有少数民族24个。31979年又确认“基诺人”为单一民族。随着人口的增长,使今天云南人口在5000人以上的世居少数民族达到25种。根据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1951年5月16日发布的《关于处理带有歧视或侮辱少数民族性质的称谓、地名、碑碣、匾联的的指示》,云南省委省政府依照本民族意愿,按本民族自称分别确定了傣族、拉祜族、景颇族、12 参见王连芳主编:《云南民族工作的实践和理论探讨》,云南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87——188页。

参见王连芳主编:《云南民族工作的实践和理论探讨》,云南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93页。3 参见黄光学、施联朱主编:《中国的民族识别——56个民族的来历》,民族出版社,2005年版,第106页。

本详细文字,仅供参学干部学习参考,请勿以任何形式外传。

独龙族的族称,废除了带有歧视和侮辱性质的“摆夷”、“山头”等他称和许多带“犭”旁的称谓,并将自称繁多的彝族各支系统称为“彝族”。与此同时,又将含有歧视、侮辱少数民族之意的县名作了更改:改缅宁为临沧,改蒙化为巍山,改顺宁为凤庆,改镇南为南华,改平彝为富源,改镇越为勐腊等,1987年5月,又将“卡佤山”改名为阿佤山。这一举措,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少数民族群众普遍反映说:“这才是民族平等,民族团结”。4

(六)调解民族之间和民族内部的历史纠纷

由于历代统治阶级实行民族压迫政策,蓄意挑拨民族关系,造成了一些民族之间和民族内部的历史纠纷。为了疏通民族关系,加强民族团结,云南省各级党委、政府本着“民族平等,合理解决,互相协商,双方让步,大家满意”的原则,作了大量调解工作。

例如,解放初期德宏州较大的民族纠纷有数百起,有的已发展成为械斗。盈江县铜壁关区景颇族内部的一场械斗已延续了九年,死亡200余人,荒芜田园达4000多亩,严重妨碍了民族内部的团结,影响着社会安定和群众的生产生活。后经政府派出的工作队耐心调解,对双方因械斗造成的损失由政府予以补助,终于使双方达成了互谅互让的协议,停止械斗,还订立了“团结爱国公约”。又如宁蒗县小凉山彝族地区,历史上冤家械斗极为频繁。其中瓦渣和朴约两个家支之间,从清道光年间开始发生冤家械斗,一直延续到20世纪50年代初,长达百余年。械斗中有600多人丧生、200多人伤残。民族工作队深入彝族村寨,奔走于两个家支之间,说服了双方头人,举行了“钻牛皮”的盟誓仪式,终于停止了冤家械斗。再如,经过召开民族代表会议,调解民族纠纷,原普洱区即今思茅、临沧、西双版纳等地的各族土司、头人和少数民族代表,于1951年1月1日,按照佤族传统习俗在今宁洱县举行隆重的剽牛、喝咒水仪式,共同立下了这样一段山盟海誓:

“我们26种民族的代表,代表普洱区各族同胞,慎重地于此举行了剽牛、喝了咒水,从此我们一心一德,团结到底,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誓为建设平等自由幸福的大家庭而奋斗!此誓。”5

有40多名各族代表在誓词后面郑重签名并勒石成碑,今天,这一民族团结誓词碑仍然高高地耸立在普洱市,誓词充分表达了普洱区各族人民团结一致的心愿,是中国共产党民族团结政策结出的硕果。

(七)分类指导,顺利完成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

根据云南各民族分别处于原始社会末期、奴隶制、封建领主制、封建地主制和资本主义工商业初步发展阶段的实际,分别创造性地采取了“直接过渡”、“和平协商”、“缓冲”、“适当放宽”等多种特殊政策和特殊方式,顺利完成了云南民族地区的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人对人的剥削一消灭,民族对民族的剥削就会随之消灭。”“民族内部的阶级对立 45 参见王连芳主编:《云南民族工作的实践和理论探讨》,云南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04页。

云南省民族事务委员会编:《云南民族工作大事记》(1949——2007),云南民族出版社,2008年版,第9页。

本详细文字,仅供参学干部学习参考,请勿以任何形式外传。

一消失,民族之间的敌对关系就会随之消失”。6这就是说,随着民主改革、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胜利完成和各民族内部剥削阶级的消灭及剥削制度的废除,云南就基本建立和形成了各民族劳动人民之间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因此,邓小平同志指出:“我国各兄弟民族经过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早已陆续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结成了社会主义的团结友爱、互助合作的新型民族关系。”7

二、改革开放以来增进民族团结的成功实践和经验

改革开放以来,云南省委省政府结合云南实际创造性地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开创了云南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新局面,使云南的民族关系进入历史上最好的时期。

(一)结合云南实际创造性地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

党的民族政策是民族团结的生命线。代表中华民族及其各民族根本利益的中国共产党和中央人民政府,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中华民族问题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制定并实施了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民族区域自治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民族政策,走出了一条解决中华民族问题的成功道路。结合云南实际,创造性地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是云南民族关系长期和谐发展的前提条件和根本原因。

(二)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民族问题,切实加强对民族工作的领导

云南民族众多、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三分之一且遍布全省所有地区这一基本省情和客观实际,就使民族问题在云南不是某一地区或某一部门的问题,而是涉及全省所有地区、所有部门的全局性大问题。民族问题在云南除具备自身固有的长期性、复杂性等特点外,还具有全局性特点。这一特点就使民族问题对云南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各方面发生全面影响,并自然成为关系全省稳定与发展的重大问题。因此,历届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民族问题和民族工作,提出了“在云南工作,不重视民族工作,不研究民族问题,就是不称职的领导干部”等一系列重要观点。全省各级党委、政府把民族工作置于全省工作的突出位置,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构建了党委抓政策、人大抓法制、政府抓落实、政协抓监督的民族工作机制。省委成立了民族工作领导小组,协调民族工作中的重大问题;省、州(市)、县各级政府的民族工作机构不断得到加强,充分发挥了民族工作机构的职能作用;在乡镇或村委会还设立了民族工作专门干部和信息联络员。从省到县形成了党政一把手亲自抓、分管副职协助抓、职能部门具体抓、各方面齐抓共管的民族工作社会化局面,为民族地区的发展稳定提供了根本保证。

(三)因地制宜、因族举措,实事求是地进行分类指导

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是云南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中创造的成功经验,在改 67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70页。

《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86页。

本详细文字,仅供参学干部学习参考,请勿以任何形式外传。

革开放进程中,这一经验又增加了“因族举措”这一新鲜内容。改革开放以来,根据云南民族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社会发育程度、产业特点和民族特点,云南省委、省政府在多年探索研究总结的基础上,将全省民族地区划分为民族自治地方、民族贫困地区、边境民族地区、散居民族地区和城市民族工作4种类型,2002年又细化出人口较少民族地区,2008年又细化出傈僳、拉祜、佤、景颇4个民族作为特困少数民族,共分6种类型进行工作指导。在不同类型的地方,分别采取不同的政策和措施。在民族自治地方,以贯彻落实民族区域自治法为核心,制定各种优惠政策,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在民族贫困地区,加大扶贫攻坚力度,在基础设施建设、小额信贷、安居工程、温饱工程、易地开发、科技扶贫、教育扶贫、文化扶贫等方面给予更多的扶持和帮助,加快脱贫致富步伐;在25个边境县,大力推进“兴边富民行动”,实施温饱扶贫、教育扶贫、科技扶贫、文化扶贫4项工程,贯彻落实了边疆“减五难”的工作,解决看病难、上学难、收听广播电视难等等难题,努力实现富民、兴边、强国、睦邻的目标;在散居民族地区和城市民族工作中,贯彻实施《云南省民族乡工作条例》和 《云南省城市民族工作条例》,加大对民族政策和法律法规的检查执行力度,切实维护少数民族群众的合法权益,还专门设立了散居民族工作专项经费,解决少数民族群众的特殊困难和问题;在人口较少民族地区,实施以“四通五有三达到”为目标的扶持规划,协调上海对口帮扶资金集中投入,以尽快解决7个人口较少民族的温饱问题;对4个特困少数民族,正在调查研究制定更加特殊的发展规划和扶持政策。在各类民族地区开展工作,都正确处理好共性和个性、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探索总结“一族一策”、“一山一策”、“一族多策”的成功经验,在不同类型地区选择典型,因地制宜、因族举措地探索发展路子并积累经验,有目标有步骤地扎扎实实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

(四)坚持各民族共享改革开放成果,推进共同繁荣发展

从根本上说,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民族问题,集中地表现在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迫切要求加快经济文化的发展上,云南民族地区存在的诸多问题,归根结底也是经济社会发展严重滞后造成的。因此,云南省委省政府和民族地区的各级党委政府,始终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的指导思想不动摇,坚决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坚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并紧密结合云南实际制定特殊优惠措施,千方百计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向全省人民做出“现代化进程中决不让一个兄弟民族掉队”的庄严承诺,举全省之力扶持人口较少民族、特困民族和苦聪人、芒人、山苏人、坳瑶等特困族群加快发展,大力实施“兴边富民工程”,边境地区群众行路难、看病难、上学难等问题得到有效缓解。这些措施,有力地增强了各民族的凝聚力,为云南的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打下了坚实的社会基础。

本详细文字,仅供参学干部学习参考,请勿以任何形式外传。

(五)保护与发展民族文化,建设民族文化强省

1996年12月,基于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云南民族文化一方面受到猛烈冲击,另一方面又显示出无比珍贵的价值,中共云南省委六届四次全会首次提出了建设富有特色的“民族文化大省”的目标。其后,经过反复的调查和研讨,省委省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推进民族文化大省建设的政策措施,省人大在全国率先制定了《云南省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条例》,各州(市)、县也纷纷制定了各自的民族文化发展规划。在这些措施的推动下,云南少数民族的古籍、文物、语言文字的抢救保护和民族图书出版、民族体育、民族广播电影电视等民族文化事业得到全面发展;培养了一批从事民族文化艺术研究和表演的专业人才,认定了一批民族民间文化传人;深入实施“千里边疆文化长廊工程”,以少数民族文化为题材的各类优秀作品在全国频获大奖,成功打造了一批民族文化精品和民族文化知名品牌,初步形成了民族工艺、歌舞、节日、服饰、饮食、建筑、医药、旅游等民族文化产业,推动民族文化大省向民族文化强省迈进。《云南印象》、《丽水金沙》、《印象丽江》、《勐巴拉娜西》等成为展示云南民族文化的精品剧目。五彩缤纷的民族文化与多姿多彩的自然生态环境紧密结合,推动了云南民族地区旅游业的跨越式发展,香格里拉、丽江、大理、西双版纳等民族地区,成为国内外游客向往的世界著名的旅游目的地。民族文化的繁荣发展增强了少数民族群众的自信心和自豪感,也培育了各民族“各美其美”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强意识,“美人之美”的文化尊重、文化开放、文化包容和文化欣赏意识,“美美与共、和而不同”的文化和谐共存意识,树立起各民族文化“多元一体、和而不同”的理念,为云南的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心态基础。

(六)大力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

毛主席有一句名言,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培养、造就一支宏大的、德才兼备的少数民族干部队伍是做好21世纪民族工作和解决民族问题的关键,直接关系到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发展及民族团结、边疆稳定的巩固。因此,云南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民族干部的培养选拔工作,始终将其作为管根本、管长远的大事来抓,在坚持干部队伍“四化”方针和德才兼备原则的前提下,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录用少数民族干部,尤其是对人口较少特有民族和干部成长较为缓慢的少数民族,采取“先进后出”、“小步快跑”、“破格提拔”等特殊措施,实现了全省人口在5000人以上的少数民族在省直机关至少有一名厅级干部的目标,独龙、德昂、阿昌、布朗等民族,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在省直机关中第一次有了本民族的厅级领导干部,成为各民族共同管理国家事务的重要标志。全省16个州、市的党政主要负责人中,有16位少数民族同志,县级党委书记中,少数民族占33%。一大批忠诚于党和人民事业的少数民族干部,在各地区、各部门成为建设云南、繁荣云南、稳定边疆、协调民族关系、带领各族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骨干力量,在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本详细文字,仅供参学干部学习参考,请勿以任何形式外传。

(七)开展多种形式的民族团结创建活动

一是加强党的民族理论、民族政策、民族法律法规和民族基本知识教育,把民族知识教育纳入全省中小学校德育教学内容,确定命名了一批民族团结教育基地和434所中小学为全省民族团结教育学校;用12种少数民族文字翻译出版党和国家的重要文献、充分发挥广播、电视、报刊等宣传媒体的优势,把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及时传达到各族干部群众。二是在全省各地广泛开展“民族团结月”、“民族团结周”、“民族团结日”活动,利用各种媒体和各民族的传统节日、传统体育活动,大力宣传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使“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也相互离不开”的思想深入人心。三是开展民族团结和兴边富民示范村创建活动。仅2003——2007年,全省民委系统就投入8000多万元,创建了308个民族团结示范村。近年来又创建了一批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社区。四是建立健全维护民族团结稳定的长效机制,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推广民族团结目标管理责任制。截至2007年,民族团结目标管理责任制已延伸到全省1330个乡镇、8671个村(居)委会及社区、1510个宗教活动场所、698个企业和农场。仅2002年——2007年,全省民族工作部门累计排查和调处涉及民族关系的矛盾纠纷和隐患5116起。8有力地维护了民族团结与边疆稳定。五是大力表彰民族团结进步模范。改革开放以来,省委省政府先后召开了6次大规模的全省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大张旗鼓地表彰了一大批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和模范个人,各州(市)也相继表彰了一大批模范集体和模范人物,在全社会树立了维护民族团结光荣的良好氛围。

(八)不断完善民族法律法规体系,强化法制保障

率先在全国颁布实施《云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办法》、《云南省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条例》、《云南省促进民族自治地方科学技术进步条例》和《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民族团结进步条例》等法规。改革开放以来,全省制定和修订的自治条例、单行条例和变通规定共计149件,民族工作全面步入有法可依、依法办事的轨道。特别是一些自治州、自治县制定的针对性、操作性很强的单行条例,对维护自治地方合法权益,推动自治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坚持不定期开展民族法律法规和民族政策落实情况监督检查。除人大、政协以及有关部门组织的经常性检查外,省委省政府先后多次组织开展全省范围内民族政策大检查,有力推动了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的贯彻落实。9

(九)按照“团结、教育、疏导、化解”的方针,妥善处理民族关系

民族关系对于任何一个多民族国家和地区都是至关重要的政治和社会关系,多民族的中国和云南自然不会例外。改革开放以来,云南省委省政府和民族工作部门,深刻认识做好民族团结稳定工作的核心 8 参见格桑顿珠:《五年来的云南民族工作报告》,郭家骥主编:《云南民族地区发展报告(2007——2008)》,云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8页。参见国家民委、中央统战部、《求是》杂志联合调研组:《团结共谱同心曲 和谐花开彩云南——云南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经验与启示》,《求是》,2011年第17期。

本详细文字,仅供参学干部学习参考,请勿以任何形式外传。

是从法律和政策上保障各族人民的平等权益,因而在日常工作中,着力促进自治地方与非自治地方、边境与内地、山区与坝区、城市与乡村协调发展;处理好人口较少民族与人口较多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民族与非自治民族、散居民族与聚居民族、城市居民与进城务工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促进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同时正确区分和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对于人民内部矛盾,在实践中逐步总结提炼出“团结、教育、疏导、化解”的方针,切实解决群众的特殊困难和问题,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减少不和谐因素。严格防止不同民族个体成员之间的摩擦纠纷发展成为群体性事件;防止不同民族群众经济交往中的一般问题演变为伤害民族感情的严重问题;防止非对抗性矛盾转化为对抗性矛盾;防止敌对势力利用民族问题进行渗透破坏。坚决维护法律尊严、人民利益、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10

(十)实行民族团结目标管理责任制,保障了云南的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定

云南省民委系统在全国首创的民族团结目标管理责任制,将民族团结、边疆稳定这项涉及各级、各地、各部门、各方面的纷繁复杂、千头万绪的工作,以责任制的形式分解落实到各级、各地、各部门、各方面的党政组织之中。形成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全省上下左右、方方面面协同配合、齐抓共管的系统化、网络化工作格局。确保了各类影响民族团结、边疆稳定的矛盾纠纷在萌芽和隐患时期就能得到及时、有效地排查调处,使小事不出村、不出厂矿,大事不出乡镇,把矛盾处理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有力地保障了云南的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定,为全省改革开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营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三、在桥头堡建设中创建我国民族团结进步边疆繁荣稳定示范区

《国务院关于支持云南省加快建设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的意见》(国发【2011】11号)中,明确提出要通过桥头堡建设,把云南建设成为我国民族团结进步、边疆繁荣稳定示范区。这既是党和国家对过去云南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和民族工作的充分肯定,又是国家对未来云南的殷切期望,是国家在全国发展的战略格局中给云南的战略定位,是国家对云南的战略需求。云南必须在如何解决民族问题这一世界性难题上给全国做出示范,才算尽到了云南对国家的责任,完成了国家赋予云南的使命。因此,云南应在中国面向西南开放的桥头堡建设中,在国家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在民族问题领域“守正创新”,即一方面理直气壮地坚持为实践证明完全正确的过去解决民族问题的理论、政策、法律和工作经验,另一方面又以改革创新的精神,不断探索新形势下解决民族问题的新思路和新方法,积极推进“示范区”建设。省委书记秦光荣同志已从民族经济发展、民生改善保障、民族文化繁荣、民族教育振兴、生态文明建设、干部人才培养、民族法制建设、民族理论研究、民族工作创新和民族关系和谐十个方面对“示 10 参见格桑顿珠:《五年来的云南民族工作报告》,郭家骥主编:《云南民族地区发展报告(2007——2008)》,云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1页。

本详细文字,仅供参学干部学习参考,请勿以任何形式外传。

范区”建设提出了要求,我们则从云南最有希望尽快取得突破的几个方面,作一点探索与思考。

(一)民族经济发展

云南有条件也有希望尽可能尽快地取得突破。因为,民族经济是民族团结的一个基础,只有经济发展好了,民生得到有力的改善了,少数民族群众的生活过好了,民族团结才有基础。云南应该说在发展民族经济上,过去已经采取了一些很好的做法,比如对特困民族的扶持,对人口较少民族的扶持,通过发展优势特色产业,烟、糖、茶、胶、花卉、蔬菜、水果等等,已经把很多少数民族贫困群众带动起来,实现了脱贫。但是,云南毕竟是一个边疆、民族、山区、贫困“四位一体”的一个省份,很多少数民族生活在高山、深谷当中,面临着很多发展难题,需要各级领导、研究少数民族问题的专家学者在这方面取得突破。比如,怎么样发展民族地区的特色经济,怎么样通过建设民族文化强省、绿色经济强省,真正的把少数民族地区的生物资源、民族文化资源在保护的基础上得到合理的开发利用,使老百姓在开发利用中得到自己的利益。怎么样把少数民族群众吸纳到国家的水电、能源、公路、交通大的基础建设项目当中,通过这些项目的建设和发展,得到各民族自己的利益,通过央企入滇、国有重大项目的建设,把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经济的发展带动起来。这是云南在示范区建设中可以取得突破的第一个方面。

(二)在民族工作创新上做出示范

改革开放以来,云南民族工作部门在省委省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在民族工作上实现了9个率先:率先实行民族团结目标管理责任制,率先制定落实民族区域自治法的地方性法规,率先在边境地区实行免费义务教育,率先制定实施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政策,率先提出并实现25个以云南为聚居区的少数民族在省直机关至少有一名厅级领导干部的目标,迪庆州率先制定民族团结进步条例,率先制定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条例,率先在中小学开设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民族团结教育课程,率先制定实施

11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专项规划。率先是什么?率先就是敢为人先,开拓进取,善于创新,敢于和善于做别人和前人没有做过的事情。9个率先标志着云南已经在民族工作上为全国做出了创新示范,今后在这方面做出创新示范的空间还很大。比如,城市化进程中的民族关系协调机制如何建立?怎样保障散居少数民族群众的合法权益?如何依托桥头堡建设加快跨境民族的经济社会发展?等等,都是全国民族工作面临的共同问题,云南的民族工作完全有可能做出创新示范。

(三)在保护和繁荣发展民族文化上做出示范

早在1996年,云南就在全国率先提出了建设民族文化大省的构想,2000年又率先制定了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条例。在建设民族文化大省、民族文化强省战略的指导下,云南在保护和繁荣发展民族文化的工作中走在了全国的前列,为全国做出了示范。但是,云南的民族文化也面临着在现代化城市化进程中 11 参见国家民委、中央统战部、《求是》杂志联合调研组:《团结共谱同心曲 和谐花开彩云南——云南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经验与启示》,《求是》,2011年第17期。

本详细文字,仅供参学干部学习参考,请勿以任何形式外传。

自然流失、民族文化传承人后继乏人、对外文化交流合作严重滞后、在民族宗教文化领域的对外交往中处于严重的被动地位、重文化产业开发轻文化事业发展、甚至为开发而不惜破坏文化遗产等亟待解决的问题。这可能是全国都面临的一个问题。因为对待民族文化珍宝、民族文化遗产,现在进入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时代,各级、各地都有一种急功近利的思想,就是只要有一块宝贝,大家马上就想着怎么卖钱。文化应该促进经济发展是完全正确的、无可厚非的,但是怎么样促进经济发展,怎么样让文化可持续地促进经济发展,这是一个大学问,一定要经过慎重研究。否则,我们虽然通过文化把经济发展上去了,但是我们的民族文化瑰宝受到破坏,流失了、没有了,这样由于今天的一些工作,变成历史的罪人。所以,一定要探索对民族文化的保护,在保护的基础上适当地开发利用。只要把文化保护好了,给我们带来的回报会越来越大。而一旦破坏了,就没有了,就不可能得到任何经济回报了。

还有,就是要建立一种“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和而不同”这样一种理想的各民族文化共处的一个格局。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得培育各民族一方面认同和保护自己的文化,同时也尊重、欣赏别人的文化,各个民族的文化友好和谐的相处,大家又共同认同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中华人民共和国。就是在民族的认同上,国家的认同上应该是统一起来的。

这是在文化建设当中,云南应该可以做出贡献的一个方面。

(四)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做出示范

云南是世所罕见的生态环境多样性和生物多样性富集的区域,地处澜沧江、怒江、金沙江——长江三江上游,是祖国内地和周边国家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具有重要的生态地位。因此,国务院文件赋予云南的战略定位中就明确指出,要通过桥头堡建设,把云南建成“我国重要的生物多样性宝库和西南生态安全屏障”。云南生态环境多样性和生物多样性富集的区域同时也是民族文化多样性富集的区域,早在历史上就形成了生态环境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民族文化多样性“三多一体”的良性互动,但在以GDP增长论英雄的传统发展模式影响下,云南民族地区的生态环境也遭到很大破坏。今天,在未来的桥头堡建设过程中,云南应该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尽快恢复“三多一体”良性互动,在生态文明建设上为全国做出示范。

(五)在民族干部和人才培养上做出示范

当今时代,人才资源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云南民族团结进步边疆繁荣稳定示范区,归根结底要靠各民族的干部和各方面人才来创建和支撑。过去云南已经在民族教育和民族干部培养上走在了全国前列,今后也必须继续走在前列。为此,应该进一步在少数民族人才培养和干部队伍建设中积极探索,寻求突破。比如,在今天公务员和事业单位“逢进必考”的规范面前,怎样将其与贯彻落实党的民族干部政策结合起来,真正将掌握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熟悉少数民族文化、有培养潜质的人吸收进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中,将其培养成各民族的领导干部和各项事业的人才。再比如,在农村基础教育收缩 本详细文字,仅供参学干部学习参考,请勿以任何形式外传。

校点、集中办学的背景下,在高等教育的高额费用面前,怎样确保每一个农村少数民族儿童都能读书,每一个考上大学的农村少数民族青年都能读完大学。如此等等,都需要研究制定一些政策来取得突破,为全国民族地区做出示范。

(六)在民族理论研究上做出示范

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云南的民族理论研究为云南民族地区的稳定发展和民族关系的长期和谐,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功不可没。早在民主改革时期,云南的民族学学者就提出了云南是一部“活的社会发展史”的省情认识论,原始社会末期民族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直接过渡”理论,得到省委和中央的采纳付诸实施,顺利完成了民族地区的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改革开放以来,云南的民族学人类学学者先后提出了云南民族地区生产力跨越式发展的理论,云南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低层次的“四低四高”省情认识论,云南建设民族文化大省的理论,云南建设民族文化保护村(区)和民族文化生态村的理论,以及生态环境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和民族文化多样性“三多一体”良性互动的最新省情认识论,等等。面向未来,云南建设民族团结进步边疆繁荣稳定示范区的任务和实践,向云南的民族理论研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云南民族团结进步边疆繁荣稳定示范区怎么建,整个结构、框架、理论、政策需要什么,都是需要做深入研究的。云南各级党委政府应该加大投入,组织和支持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从事民族学人类学研究的专家学者,紧紧围绕“民族团结进步边疆繁荣稳定示范区”建设的各种理论和实践问题,开展深入的调查研究,为“示范区”建设提供理论指导和智力支持。同时不断总结和提炼云南“示范区”建设的经验和理论,为国家解决民族问题这一世界性难题做出理论贡献。

第二篇:中共云南省委 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建设民族团结进步边疆繁荣稳定示范区的意见(最终版)

中共云南省委 云南省人民政府

关于建设民族团结进步边疆繁荣稳定示范区的意见

(二○一二年六月二十五日)

云发〔2012〕9号

为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把云南建设成为我国民族团结进步、边疆繁荣稳定的示范区”的要求,加快建设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提出如下意见。

一、重大意义

在党中央、国务院领导下,省委、省政府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长期保持了全省民族团结、社会和谐、边疆稳定、跨越发展的良好态势。当前,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在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影响民族团结边疆稳定的因素呈现出新的阶段性特征。把云南建设成为我国民族团结进步、边疆繁荣稳定的示范区(以下简称示范区),是党中央、国务院对云南的信任关怀,是展示中华民族工作成功实践的重要窗口,是探索中国特色云南特点民族工作道路的重大任务,是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现实需要,是提升云南形象的重要载体,是全省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对于建设中国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加快推动云南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意义十分重大。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臶,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加强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工作主题,紧紧抓住建设面

—1—

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的战略机遇,以共同发展促进民族团结,以边疆繁荣促进边疆稳定,凝心聚力促发展,开拓进取建小康,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和边疆繁荣稳定探索经验、作出示范。

(二)建设目标。作出十大示范,实现三大跨越,2015年取得明显成效,2020年全面建成示范区。

在民族经济发展、民生改善保障、民族文化繁荣、民族教育振兴、生态文明建设、民族干部培养、民族法制建设、民族理论研究、民族工作创新、民族关系和谐十个方面作出示范。

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实现新跨越。基础设施明显改善、特色经济形成优势、贫困问题有效解决、公共服务趋于均等、民族文化愈加繁荣、教育科技全面振兴、生态建设取得实效、发展差距逐步缩小,全省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各族人民生活水平和幸福感明显提升。

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实现新跨越。民族团结观念深入人心,民族工作体制机制健全有效,民族理论研究成果丰硕,民族政策法规体系不断完善,把握和处理民族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党领导民族工作更加有力,民族干部人才培养使用更加重视,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更加巩固和发展。

边疆繁荣开放实现新跨越。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睦邻友好合作关系不断加强,“兴边富民”工程大力推进,沿边经济和通道经济快速发展,边民交往和边贸交易规范便捷,经济合作更加深入,文化教育科技交流更加广泛,与东南亚、南亚和印度洋沿岸的连接更加紧密,中国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的作用更加凸显。

(三)基本原则

——全面统筹,重点突破。坚持战略思考和科学布局,在全面推进全省各项事业发展的同时,从边疆民族山区贫困和发展不够快、不充分、不协调、不平衡的省情实际出发,分类指导,因地制宜,因族举措,突出民族自治地方、边境县、民族乡、民族村和贫困地区等建

—2—

设重点。

——立足跨越,先行先试。在全面贯彻落实、充分用好用足用活国家和云南省制定实施的发展规划、政策措施和相关法规的基础上,积极争取中央支持,创新突破,率先发展,作出示范。

——政策拉动,项目推进。将示范区建设政策化、项目化、具体化、责任化,以政策拉动项目,以项目推进建设,明确责任,形成合力,确保示范区建设扎实推进、取得实效。

——群众至上,共建共享。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各民族的根本利益作为切入点,用心用情用力为群众办实事,团结各族人民共同建设,确保各族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三、主要任务

(一)实施民族经济发展示范

示范目标:实现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经济跨越发展,决不让一个兄弟民族掉队,创新发展方式,走共同发展的道路。

1.实行倾斜政策。制定实施一批促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跨越发展的规划和工程,公共财政、公共设施、公共服务、重大产业项目布局和用地保障向民族地区倾斜。保持民族自治地方、边境县的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提高财政均衡性转移支付系数,加大边境地区转移支付,加强和创新金融服务支持,确保经济发展速度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2.夯实发展基础。突破民族地区“硬件”瓶颈制约,适当超前和优先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县县通二级路、乡乡通柏油路、村村通硬化路,推进综合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民生水利工程,全面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消除无电村,基本消除无电户。大幅提高农村清洁能源覆盖率。大力推进中低产田地(林)改造。改善民族地区发展“软件”,实现农村广播电视、信息网络全覆盖,提高农村客运覆盖率和安全舒适度,建成以县级配送中心、乡镇超市(卖场)、农村综合服务社(农家店)为支撑的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3—

培养一代新型农民,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

3.协调区域发展。按照“强区、富带、兴群、促廊”空间开发思路,重点建设滇中城市集聚区、沿边开放城镇带、区域城镇群和沿对内对外开放经济走廊的城镇带,重点依托沿对内对外经济走廊的城镇带,串联、整合区域增长极和重要功能开发区域,遵循自然地理多元多样性、城镇发展差异性的特征,形成重点突破、极点开发、带状推移、轴辐扩散的全省空间开发格局。以特色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为载体,以发展特色经济和实体经济为主导,以完善城镇公共设施和公共服务为保障,以引导人才和项目落地为抓手,形成良性互动互补发展格局。有效推进主体功能区规划实施,优化空间布局,转变发展方式,缩小区域发展差距。

4.加快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实施差别化产业政策,在民族地区布局和扶持一批特色化、规模化、集群化、高端化产业项目,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改造提升民族地区中心城市、重要通道节点和口岸城市功能,加快山地城镇建设和农民变市民进程。“十二五”末实现民族自治地方和边境县工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较“十一五”末提高6%以上,城镇化率达到40%以上。

5.推进沿边经济和通道经济发展。大力实施“兴边富民”工程,推进边境贸易向纵深发展。建设沿边开发开放试验区、跨境经济合作区、边境经济合作区、综合保税区和口岸保税物流区。设立沿边经济区产业投资基金,加强产业园区模式设计。鼓励外资外企落户发展,支持企业走出去发展,打造辐射东南亚、南亚、西亚和非洲东岸国家的加工基地和物流基地。支持沿边地区举办各类边境经贸交易会,提升与大湄公河次区域和孟中印缅区域合作层次,提高通关、运输、贸易等便利化水平。

6.推动特色经济发展。建立和完善扶持特色经济发展的资金平台和机制,支持产业基地建设、加工、技改、营销和上市等特色经济发展。建立和完善耕地、林地股份合作制和托管开发制,确保群众受益

—4—

最大化,实现资金、技术、资源、人才、组织形式和群众积极性的有效结合,促进群众增收、企业增效、区域发展,走特色化、延伸化、规模化、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大力发展高原特色农业,抓好高原粮仓、特色经作、山地牧业、淡水渔业、高效林业和开放农业,做大绿色产业规模和延伸产业链,依靠科技建设高原特色优势生物资源、优质种业、农产品种植加工基地,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产品深加工科技型企业,打造绿色和有机品牌。积极推行科技特派员创业政策。

大力发展民族文化产业,支持民族文化创业,培养民族文化致富带头人,扶持民族文化产品市场化开发,提升民族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培育一批具有市场发展潜力和市场竞争力的民族文化企业,把民族文化资源转化为发展优势,把民族文化产业培育成支柱产业。

大力发展民族地区旅游经济,深刻挖掘民族文化和历史文化内涵,促进旅游与文化等产业融合发展,开发特色休闲和体验式旅游,支持民族餐饮、工艺品等旅游产品开发创新,打造一批民族特色旅游村镇、历史文化旅游项目和旅游度假区。建立旅游开发参与及分享机制。加强国际旅游合作,积极推进与东南亚、南亚便利化旅游建设。

大力发展民族医药产业,充分挖掘民族民间医药资源,扶持民族医药研发、药材开发和药品注册,做大做强一批民族药龙头企业,培植发展民族药材种植、研发、加工和营销的新兴产业链。积极发展中药、生物医药、康复医疗、生命健康服务等产业。

7.鼓励非公经济发展。支持民族地区建设工业园区,给予标准化厂房建设扶持、减免租金、信用担保、财政贴息、科技研发补贴等优惠政策。给予民贸企业、民族特需商品定点生产企业、民族传统手工业和龙头企业特殊扶持。实施少数民族民营企业家“孵化”计划,奖励和扶持少数民族优秀民营企业家。增加省级扶持民族地区企业发展贷款财政贴息资金。“十二五”末实现民族自治地方和边境县非公有制经

—5—

济占生产总值比重超过50%。

8.实施对口支援与互助发展计划。深入推进滇沪合作。落实省级部门每年为挂钩联系县办几件实事的要求。建立州市、县市区经济互助发展机制,探索跨区划异地开发合作模式,优化投资、土地、资源和人才组合,实现互利共赢,共同发展。

(二)实施民生改善保障示范

示范目标:有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有效解决贫困问题,充分普及现代文明,使各族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创造更加美好的幸福生活。

1.促进创业就业。在民族贫困地区大力推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计划,落实小额担保贷款优惠政策,建立创业孵化示范基地,发挥创业带动就业倍增效应。对未继续升学的农村应届初、高中毕业生实施劳动预备制培训,给予培训鉴定和生活费补贴。民族地区公益性就业岗位、政府投资和国有企业建设项目就业岗位优先吸纳当地少数民族人员。

2.完善社会保障。实现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全覆盖,符合条件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纳入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全额资助符合条件的农村医疗救助对象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完善医疗救助制度,探索建立困难群众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解决历史遗留的自发搬迁、跨国婚姻等特殊群体户籍和社会保障问题。实行边境沿线建制村群众守土固边专项补助。

3.提升医疗卫生保障能力。给予民族地区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标准化建设倾斜,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保持在95%以上,门诊统筹全覆盖。提高乡村医生和公共卫生服务补助标准。开展家庭疾病预防、健康保健和妇幼卫生知识的普及指导。扶持民族医院和民族医药临床基地建设,加快民族医药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推广民族医疗食疗技术,培训乡村民族医药工作者。

4.改善农村和城镇住房条件。全面消除农村危房和人畜混居现象,—6—

加大基本丧失生存条件人口易地搬迁和农村危房改造的力度。对边境县和贫困县保障性住房建设给予政策倾斜。

5.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发展,实施村寨规划,保护民族特色,大力开展民族团结示范村、兴边富民示范村和文明新村等新农村建设,实现水、电、路、房、能源和环境建设“六到位”,实施山区和边境县解“五难”工程,健全公共服务,推动现代文明进村入户。

6.着力推进扶贫开发。集中力量对乌蒙山区、石漠化地区、滇西边境山区、藏区,贫困民族乡和民族村,以及傈僳族、拉祜族、佤族等特困民族、散居民族、人口较少民族和少数民族深度贫困群体等特殊贫困区域、特殊贫困群体进行特殊扶持。确保“十二五”末贫困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务主要指标接近全省平均水平,贫困人口大幅度减少,贫困发生率大幅度下降。

(三)实施民族文化繁荣示范

示范目标:实现各民族文化交流交融和共同繁荣,充分发挥文化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提升各族群众幸福感,增进各族群众相互了解、尊重、信任和学习,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影响力方面的作用。

1.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完善民族地区公共文化设施和服务体系,保障运转经费,实现建制村(社区)有文化活动室、农家书屋、科普栏、体育设施和通互联网。解决群众看书难、看报难、上网难、看戏难、收听收看和听懂看懂广播影视难、体育锻炼难等问题。支持基层开展民族节庆、文化和体育活动,支持建设各世居少数民族博物馆,实施云南民族博物馆改造提升工程,建设云南民族文化宫。

2.实施民族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工程。加强现代科技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应用,编制民族传统文化保护目录和规划,建设民族传统文化资源库和少数民族语言文字资源库。建立优秀民族文化传承体系,再造和规范民族传统文化典籍,抢救、保护和开发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文物古籍、口传文化、音乐舞蹈、体育、技艺、建筑、服饰、餐饮和医药等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建设一批民族传统文化传承点、民族

—7—

特色村寨和民族文化广场,出版民族村落影像文化志,命名民族文化艺术之乡。重大项目建设可行性研究要增加民族文化保护内容。增加世居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抢救保护经费。

3.实施民族文化精品建设工程。建立云南省人民政府民族文化艺术创作基金,采取项目招标、预付定金、以奖代补等方式,支持民族文学、音乐、舞蹈、戏剧、影视、服饰和工艺品等创作展示,扶持各族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学艺术作品创作。打造一批云南民族文化品牌。

4.培养民族文化传人和人才。支持乡镇、社区文化站(馆)开办民族文化传习馆(班),大力培养乡土民族文化能人和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人,充分发挥他们在民族文化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完善民族文化传承人认定补助制度,资助其传业创业。鼓励职校和高校建设民族文化艺术类学科,支持高端紧缺民族文化人才培养,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民族文化艺术人才队伍。

5.提供民族文化公共产品。实施民族文化公共产品订单制,向民族地区、边境村寨发送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和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双语广播影视、图书报刊、电子读物,以及爱国主义、民族团结、政策法规、实用技术和科普知识等公共文化产品。在民族地区和边境沿线建设一批标志性民族文化设施。继续实施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开办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宣传网站和卫星电视频道,建设西南少数民族文字出版基地和云南少数民族文字出版中心,建设云南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翻译中心,建设面向东南亚、南亚的传媒译制中心。

6.促进民族文化交流合作。建立民族文化内外交流机制,定期举办民族文化会展和文艺会演,成立云南民族文化国际交流协会,实施民族文化走出去工程,铺设面向西南开放的文化大通道。定期举办“中国昆明·民族文化国际博览会”。

(四)实施民族教育振兴示范

示范目标:普及现代教育,促进教育公平,推广现代科技,提高劳动者素质,打牢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进步的根基。

—8—

1.加快普及学前教育。在不通和基本不通汉语的少数民族乡村建设国家通用语言和少数民族语言双语幼儿园,并给予扶持。加快推进民族地区逐步普及学前教育。

2.优先发展基础教育。提高投入标准,加快推进民族地区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和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争取国家支持,建设一批国门学校,逐步提高边境县乡镇、贫困民族乡农村中小学寄宿生生活补助标准。扩大省和州市优质高中民族生招生规模,支持云南民族中学建设。

3.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实施劳动技能脱贫计划,建立覆盖农村的远程职业教育网,培养少数民族实用技术人才和技工。扩大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职业教育规模,免除中等职业学校家庭困难学生学费,给予生活费、交通费等特殊补贴。支持6所民族中等专业学校基础设施、实训基地和教师队伍建设。实施云南省民族中等专业学校改扩建工程。

4.积极发展高等教育。完善少数民族考生照顾录取政策。在省内高校划比例招收世居少数民族学生,定向招收少数民族生源较少考生,扩大少数民族预科招生规模并按本科生标准核拨生均经费。争取国家支持,增加部分东南亚语种为研究生考试外语语种,适当降低掌握少数民族语言考生的外国语考试成绩录取分数线,争取各世居少数民族都有硕士和博士生,设立民族工作专业硕士学位点。参照师范生政策每年招收一批掌握本民族语言的少数民族考生,定向培养乡村全科医生、教师、基层干警和司法工作者等。云南民族大学在校少数民族学生比例不低于70%。建设东南亚、南亚和西亚语言文化教育基地。

5.加强民族文化知识和双语教学。在民族地区中小学开设民族文化、民族知识和地方传统知识课程,补助课本编辑出版。建立全省统一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和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双语教师考核认定和岗位设臵标准,对从事双语教学的教师给予专业技术职称评聘倾斜。支持高校建设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和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双语教师培养培训基

—9—

地。

6.促进教育公平发展。对民族学校、边境县和偏远高寒山区中小学,优先建设教师周转房,增加中高级职称评聘比例,教龄6年的中高级职称评聘放宽考核至合格等次,设立艰苦岗位津贴。建立城市教师到农村援教制度,新任教师晋升中职须有农村学校任教经历。切实保障各类特有民族班经费,加大对边境、民族和贫困地区的教育投入,大力推广普及远程教育。

7.着力提高劳动者素质。加强民族地区科普宣传服务体系和队伍建设,深入推进科普进村入户,积极推广电脑农业专家系统。大力开展农村实用技术、新型农民、当家理财、妇幼保健、健康生活习惯等培训,推进科普富民示范村和文明生活示范户建设,增强群众自我发展能力。奖励和扶持少数民族科技致富带头人。

(五)实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

示范目标:实现资源节约和能源科学优化利用,分享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开发成果,弘扬各民族在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方面的优良传统。

1.建设绿色生态安全屏障。实施绿水青山计划,推进天然林、防护林、湿地、重要水源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加大矿产资源开发生态破坏整治和恢复、陡坡地生态和石漠化治理,加强城市绿地系统和生态系统建设。采取“以能代赈”、资金或实物补贴等,推广农村节柴改灶,支持开发利用沼气、风能、太阳能等清洁可再生能源。充分挖掘和推广各民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优秀传统文化,深入开展绿色村寨创建和环境综合整治。

2.建立健全生态保护和资源开发补偿机制。建立水能资源开发利益分享和流域生态、碳汇生态、自然保护区生态等补偿机制,通过资金补偿、项目扶持、提供就业、技术援助、优先聘用参与管护工作等方式,保证群众得到实惠。民族自治地方和民族乡以资源参股形式分享资源开发收益。

—10—

3.完善环境保护财税政策。加大财政转移支付生态补偿力度,增加生态文明建设资金。积极争取对煤炭等矿产品实行资源税从价计征改革,加大资源税用于生态补偿比重,并向民族地区、重要生态功能区、水系源头地区和自然保护区倾斜。提高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标准并扩大范围。

(六)实施民族干部培养示范

示范目标:建设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湛、作风扎实、数量充足、结构合理,深受各族群众拥护的高素质少数民族干部人才队伍。培养大批熟悉民族政策法规和民族工作的领导干部。

1.加强少数民族干部人才教育培训。创造干部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制定实施少数民族干部人才培养计划,创新培养工作机制,全面提高少数民族干部综合素质和能力,大力培养少数民族党政人才、专业技术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高技能人才和社会工作人才,实现少数民族干部人才占全省总量比例与人口比例大体相当。

2.定向招录少数民族工作人员。全省各级机关招录公务员、事业单位招聘工作人员时,要采取单设岗位、放宽条件等方式定向招录和招聘当地少数民族人员。法院、检察院、公安机关、民族宗教等部门可采取定向培养等方式招录掌握少数民族语言的工作人员。

3.加大配备少数民族干部力度。配备各级领导干部时,要根据少数民族人口比例和民族成分等因素定向选拔,保证不同层次少数民族干部的梯次配备。少数民族人口较多的州市、县市区、乡镇党政领导班子中要各配备一名以上少数民族干部。“十二五”末实现省级机关、事业单位、群团组织和省属国有重要骨干企业领导班子中至少配备一名少数民族干部。保持25个世居少数民族都有一名以上干部担任省级机关厅级领导干部。争取中央支持,大力培养选拔少数民族省部级领导干部。

4.完善民族自治地方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注重培养和选拔实行区域自治地方的当地民族干部。自治地方党委和政府领导班子中,要分

—11—

别配备两名以上当地少数民族干部。自治州、县机关所属工作部门的领导班子,要配备一名以上少数民族干部。

5.注重培养使用熟悉民族工作的干部。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提高各级领导干部和基层干部的民族理论、民族政策、民族法规和民族知识水平,并作为干部提拔使用的重要依据,确保在云南工作的各族干部都能熟悉和做好民族工作。

(七)实施民族法制建设示范

示范目标: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健全符合实际和行之有效的民族法规,推进民族工作法制化,依法保障少数民族合法权益。

1.完善民族法规。修改完善贯彻民族区域自治法配套法规、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条例,重点制定特色产业发展、开发移民、建设用地、环境保护和水能矿产等资源保护和开发方面的单行条例。推进维护民族团结、资源开发、生态补偿、城市民族工作、散居民族工作、民族文化传承保护、民族文化知识产权保护、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工作、少数民族权益保障等方面的立法和政策制定。指导少数民族村寨依法订立具有民族特色的村规民约。

2.保障民族自治地方依法行使自治权。加强民族自治地方行政管理体制和享受优惠政策等研究,开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实现形式的新探索。对有悖于民族区域自治法和不利于民族自治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法规和政策,要重新修订或废止。大力宣传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支持民族自治地方开展逢十周年庆典活动。

3.强化民族法律法规政策普及运用和监督检查。大力宣传普及民族法律法规,增强边民的国家、国界和边境管理法律意识,积极开展法律服务。定期开展民族法律法规执法检查,开展贯彻落实民族政策、发展规划和履行民族工作职责情况的监督检查。强化民族工作部门监督检查职能,推进民族工作依法行政。

(八)实施民族理论研究示范

示范目标:建立民族理论研究基地,形成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

—12—

力的符合时代发展和现实需要的理论成果,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

1.支持民族理论研究机构建设。支持各级民族理论学会、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开展民族理论研究,成立民族理论研究专家委员会,支持创立民族理论和民族学核心刊物,营造民族理论研究的积极氛围。

2.加强民族理论研究人才培养。扶持民族理论和民族学学科建设,培养民族理论和民族学学科带头人、高层次和中青年研究人才。建立重大研究课题招标和优秀成果奖励机制,定期举办学术研讨会和讲座。

3.促进民族理论研究创新发展。编制民族理论重大课题研究规划,编辑出版民族理论丛书,推动具有云南特点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发展。

4.深化云南民族工作经验的理论研究。推动理论研究为解决现实问题服务,强化云南民族工作的舆论影响力和话语主动权,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国内一流的民族学和民族理论研究基地。

(九)实施民族工作创新示范

示范目标:民族工作保障体制健全有力,民族工作机制运行高效,畅通各族干部群众表达呼声和需求的渠道,密切党和政府与各族群众的血肉联系。

1.加强民族工作部门建设。进一步改善各级民族工作部门的工作条件。民族自治地方和民族工作任务较重地区要加强民族工作部门的领导和人员配备,民族工作部门要作为政府组成部门。配备乡镇民族工作专兼职助理员和信息员,安排相应工作经费。

2.加强民族工作队伍建设。采取定向培养、在职教育、集中培训、多岗锻炼等方式,建设一支专业化、规模化、高素质,能应对处臵复杂局面和矛盾纠纷的民族工作队伍。

3.加强民族工作信息化建设。建设云南民族信息平台,网络延伸至县级民族工作部门和民族工作任务较重的乡镇。建立民族关系监测分析、突发事件应急处臵、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统计分

—13—

析、民族团结宣传和民族工作舆情等系统平台。建立和完善民族团结稳定的信息收集、分析和处理机制。

4.加强城市民族工作。健全城市民族工作机构,加强和创新城市社会管理,建立少数民族务工、经商、就学、就业和技能培训等服务体系,建立流动人口管理协作机制,加强法律援助服务,保障少数民族合法权益,帮助少数民族群众更好地融入城市和创业发展。

5.加强少数民族代表人士工作。完善少数民族代表人士和民族类社团管理机制,充分发挥其密切联系少数民族群众、促进民族团结的特殊作用。帮助少数民族代表人士解决工作生活中的特殊困难,支持他们为各族群众办实事,定期组织参观学习。

(十)实施民族关系和谐示范

示范目标:把党和国家民族工作的方针政策转化为各族群众的自觉行动,促进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使各民族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优良传统不断发扬光大。

1.完善维护民族团结稳定的长效机制。定期开展民族团结稳定形势分析研判和隐患排查,建立属地管理、受理接访和化解纠纷的联动机制,把问题解决在基层,处理在萌芽状态。坚持“团结、教育、疏导、化解”方针,正确区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正确对待和处理各族群众的合理诉求和特殊需求。深入开展社会管理综合治理,依法打击破坏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定的违法犯罪活动,培养外事界务员等群众性边民守土固边队伍。充实完善民族团结目标管理考核体系。

2.广泛开展民族团结宣传教育。做到民族理论、民族政策法规、民族知识和民族团结宣传教育常态化、多样化、社会化,并作为各级党校、行政学院和国民教育学校必修课程,纳入窗口单位、服务行业和执法人员的业务培训内容,纳入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公务员招录、教师资格考试和媒体从业人员上岗培训范围,开发丰富多彩的民族团结教材。充分发挥各类媒体对民族团结社会舆论的正面导向作用。

3.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完善创建工作机制,创新活

—14—

动形式和载体,加强典型引导。积极开展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社区、跨行政区域的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创建,大力开展民族团结军警民共建活动。建设民族团结教育基地,开展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命名,倡导和支持各地开展民族团结月、团结周、团结日等活动,支持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示范县。每5年召开一次全省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

4.提高宗教事务管理能力。依法加强宗教事务管理,尊重信仰,保护合法,制止非法,抵御渗透,反对分裂。保障少数民族信教群众正常宗教生活需求,解决宗教生活中的突出困难,支持标志性、文物性宗教场所修缮和本土化建设。关心、帮助和团结广大宗教界人士,着力培养一支爱国、爱教、拥护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制度、宗教造诣高、在本民族群众中有威望的教职人员队伍。规范经堂寺院教育,加强审批和管理,制定教学大纲和教材,完善教师聘用和招生制度,提高宗教院校办学水平和质量。发挥宗教在促进社会和谐方面的积极作用。

5.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加强农村和社区基层组织建设,保证“有人管事”、“有钱办事”、“有场所议事”,使基层组织成为爱国主义、民族团结、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坚强阵地,成为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战斗堡垒。着力提高基层干部应对突发事件、化解社会矛盾、团结各族群众的能力。充分发挥新农村建设指导员、大学生村官在提高基层组织战斗力、增进民族团结和带领各族群众建设新农村等方面的作用。不断巩固和扩大党的执政基础和群众基础。

四、组织领导

(一)明确责任,建立健全示范区建设的工作机制。必须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深刻领会示范区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切实把思想认识统一到中央的要求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制定完善政策措施,精心组织实施。各级党委政府要成立示范区建设领导小组,由主要负责人任组长,建立定期会议制

—15—

度,研究部署任务,解决实际问题,形成党委领导、政府主抓、部门落实、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各级示范区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民族工作部门,负责对领导小组部署的工作进行综合协调、督促检查和工作通报等。各级各部门主要负责人是示范区建设的第一责任人。

(二)强化措施,督查落实示范区建设的目标任务。分解示范区建设目标任务,列入全省各级各部门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内容。各级各部门要细化目标、明确任务、硬化措施、强化责任,制定实施细则、实施计划和工作目标,积极争取上级部门的支持和倾斜,敢于先行先试,确保本意见在本地区本系统得到落实,取得实效。省示范区建设领导小组负责示范区建设目标任务的考核检查,省委、省政府督查室每年对示范区建设情况和各级各部门落实情况进行督查。建立健全示范区建设工作的考核、通报、问责和奖励制度。

(三)合力推进,努力形成示范区建设共建共享的良好格局。示范区建设是重大战略任务和系统工程,要广泛深入地宣传示范区建设的重要意义、典型经验和成效,动员全社会和各族群众关心、支持、参与示范区建设,形成点上突破、面上推进、整体提高、全省创建、示范全国的建设格局,全面建成民族团结进步边疆繁荣稳定示范区。

—16—

第三篇: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研讨稿

认真贯彻十八大精神

全面推进**县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

为进一步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努力把**建设成为云南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闯出一条跨越发展的路子,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县于2014年启动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创建工作。在创建过程中,成立了由相关部门负责人参加的示范区建设领导小组,认真落实责任,定期或不定期地对各责任部门创建工作推进情况进行督查,形成党委领导、政府主抓、部门落实、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示范区建设工作扎实稳步推进。

一、编制建设规划,指导示范区建设工作有序开展

为使**县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工作规范有序开展并取得实效,由县委统战部牵头,组织编制出了《**州**县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建设规划》(2014-2016年)。

(一)规划实施范围

示范区以绿汁江流域为重点,突出民族聚居乡镇、民族村和贫困村三个重点,集中规划建设5个重点示范村,以点带面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建设。规划项目覆盖大麦地、**堡、大庄、法裱、爱尼山5个乡(镇)50个村委会、597个少数民族聚居村。规划区涉及人口79165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51374人,占64.9%。

(二)规划实施项目

重点规划建设实施好六大项目。

一是民族经济发展项目,包括基础建设项目三类,其中交通基础设施5项、民生水电项目10项、土地整理、异地搬迁扶贫安居工程项目4项;工业化、城镇化建设项目二项,特色产业建设项目二项。

二是民族文化繁荣项目,包括建设村级文化室55个、文化广场4个、特色旅游村3个、民族文化传承项目2个、虎文化园1个。

三是少数民族干部培训工程1项。

四是民族振兴教育工程,包括学前教育建设项目规划建设新校舍1890平方米,规划建设**堡、大麦地、爱尼山三个乡镇中心幼儿园;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基本办学条件项目规划建设1所中学和10所中心小学,新建校舍7623平方米、新建运动场9401平方米。

五是生态文明建设项目。主要包括绿色生态安全屏障建设、生态保护工程建设乡镇污水处理厂3座、垃圾处理厂4个、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8个。

六是民族团结进步、和谐发展项目。主要规划在5个乡镇开展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活动和民族宗教工作相关工程建设。

二、多措并举,扎实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

(一)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基本情况

**县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中,坚持围绕落实民族政策、促进民族地区发展和强化民族团结理念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不断拓展、延伸和深化创建内容,宣传教育扎实开展,示范典型不断涌现,在促进经济发展、推动民生改善和维护社会稳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2006年以来,**县共组织实施民族专项资金项目225个,(其中民族团结示范村9个,民族特色村1个,散杂居项目31个,其它常规项目184个),项目资金2104.85万元(其中:中央和省民族发展资金528万元,省级民族资金749.5万元,州级民族资金827.35万元),硬化村庄道路14880平方米,建设民族文化活动广场5744平方米,沟渠建设26400米,文化活动室21个,2016平方米,人畜饮水工程管路建设168公里,乡村公路建设284.4公里,直接受益村民小组216个,受益户数7201,受益人口29310人,其中少数民族受益人口24614人。2006年以来,县委、县人民政府共表彰命名民族团结进步示范乡镇4个,示范单位18个,示范社区2个,示范村9个,民族团结先进个人30名,5户示范企业正在创建中。

(二)整合项目资金,全力打造民族示范乡镇

2014年,**县开展建设了2个民族团结进步示范乡镇、2个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和1个民族特色村,实施项目98个。

1.大麦地民族团结进步示范镇建设扎实推进。县委政府把大麦地镇作为扶持开发的重点,实施扶贫开发整乡推进,该项目于2013年7月启动,重点实施普龙、峨足、蚕豆田3个村委会,直接扶持23个村民小组1295户5314人,占全镇总人口的54.97%,辐射带动大麦地、**、底土、野牛、邦三5个村委会,间接扶持103个村民小组1105户4353人,占全镇农村人口的45.03%。产业发展项目方面:种植鲜食葡萄11400亩,种植金丝小枣3000亩,建成**中黄牛养殖基地2个。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完成村间道路硬化33条19110.26米,新建排水沟100米,挡墙17米,混凝土路面25.6公里,建成爱心水窖300口,实施人畜饮水12件,完成中低产田改造项目386亩,土地开发整理6526.3亩。安居工程建设方面:建易地搬迁点1个,安居房48户,农村危旧房改造170户,危旧房改造提升163户23370平方米。社会事业建设方面:新建教师周转宿舍420平方米,建设农业技术推广业务用房580平方米,新建灯光球场看台1块700平方米,扩建卫生院业务用房800平方米,实施广播电视户户通199台。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实施小流域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2个10050亩。

2.**堡民族团结进步示范乡建设有序开展。

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2014年底,投资1400多万元,建成400口爱心水窖,完成很厂母小

(二)型水库除险加固、说全、法念抗旱应急工程、信白箐抗旱应急供水工程,建成33个村人畜饮水安全工程,六纳村综合发展试点项目建成投入使用。

交通基础建设进一步加强。2014-2015年预计总投资9000多万元。白**至里海油路、安青公路改道工程、柏家河通村路面硬化工程、下岔箐公路开工建设;绿汁江沿江公路**堡段路面开挖进入攻坚阶段;实施了松树林至大平掌、说全至点母、法家母至洒树依和雨都口村组公路改扩建工程。

新农村建设工作有序推进。投资100万元实施了青香树整村推进工程项目;投资130万元完成了他宜龙新村、毛腊冲等8个村组的村庄路面硬化;投资15.6万元建成了**堡集镇亮化工程;投资2000万元在全乡分步实施示范村、整行政村推进、新农村重点村建设、美丽乡村、村容村貌整治等项目;投资175万元的新街定味母、丁家滑坡搬迁已开展前期准备工作。

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成效。一是因地制宜培植山地牧业,建成省级标准养殖小区1个,养殖场2个,千只羊场1个,家庭牧场1个,养猪重点户18户,养羊重点户15户,养牛重点户15户;二是大力发展林业产业和推广中药材试验示范种植。种植核桃82000亩;种植青花椒16000亩;种植塔拉7000亩;通过招商种植辣木1000亩、佛手100亩,在适宜地区试验种植红花、菊花、蕃木瓜、三

七、天麻、金银花等中药材100多亩。三是推进热作开发和晚秋作物种植:种植冬早蔬菜1500亩、长寿仁碗豆1268亩、白扁豆5500亩、青枣500亩;四是组建以培植塔拉、青花椒、魔芋、中药材等产业为重点的农业专业合作组织2个,预计总产值达1500万元。

(三)突出民族团结示范村功能,带动民族示范区建设

1.妥甸镇中山社区小龙汤民族团结示范村建设呈现亮点。小龙汤特色村庄示范村为滑坡异地搬迁建设项目,规划建设用地38亩,规划建设27户,119人,户均建筑面积155㎡。总投资581.25万元,其中省民委投资150万元,整合资金346.13万元、地方投入45万元、群众自筹40.12万元。建设项目主要是人畜饮水、电力设施、公共卫生设施、挡土墙、道路硬化、排水沟渠、地下涵管、沉沙井、文化室及活动场地、太阳能路灯、标准畜圈、示范户扶持、科技培训等共12项内容。该项目于2014年5月30日已完成全部规划建设内容,农户陆续迁入新居居住。通过项目建设,小龙汤村依托得天独厚的交通、林业等资源,加之该村离县城仅有7公里之遥,基础设施完备,生态较好,适宜休闲度假,重点发展生猪养殖、扶持发展乡村旅游业,稳抓粮烟,推进生态经济林果。预计2015年小龙汤村人均纯收入将增加1000元,达到7500元左右,为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对带动周边少数民族村组建设美丽家园具有重要的辐射带动作用。

2.大庄镇干海资村委会波西厂民族团结示范村建设稳步推进。波西厂村民小组距大庄镇政府13公里,全村有77户298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288人,占96.7%,属于典型的少数民族聚居村,2014年,投资528.43万元,其中:省民委投入 80万元,整合项目资金338万元,群众以劳折资110.43万元,建设波西厂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开展民居改造工程77户,工程分拆除重建(6户,每户补助5万元)、处墙包砖抹灰翻新屋顶提升改造(25户,每户补助3万元)、处墙砂网抹灰翻新屋顶提升改造(44户,每户补助1.5万元)三种类型;公共部分投资30万元建设文化活动场所建设;建人畜饮水管线2000m,排水沟350m,主干道硬化1123米,支干道硬化3929米;种植蚕桑100亩(每亩补助580元),对4户蚕桑种植示范户进行重点扶持;建公厕2座,垃圾池4个,安装太阳能路灯10盏,节能灶77座;开展科技培训2期共200人次。

3.法脿镇雨龙村委会李芳村民族特色旅游村建设加紧推进。李芳村位于**县东南部,坐落于白**自然风景区西坡腹地,距县城35公里,距法脿镇政府13公里,交通便利。全村有农户51户,人口186人,全部为彝族罗婺支系,是我县少数民族聚居村落之一。李芳村是**三笙之一大锣笙的发源地,彝族文化底蕴深厚,大锣笙源远流长,一直得到沿袭传承,被称为彝族古傩议的珍存,2014年4月被列为国家第二批传统村落保护名录。项目资金投入及建设情况:共整合项目资金为509.02万元,其中:一事一议美丽乡村建设项目资金180万元,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项目资金100万元,农村环境综合治理项目资金28万元,美丽乡村示范村建设项目资金20万元,安居工程建设资金15万元,危旧房改造51户52.02万元,集群式烤房建设补助30万元,42个县级部门支持84万元。实施民居提升改造项目:新建16户,提升改造35户;实施16户特色民居油漆刷面;用铁丝网、石灰、水泥砂浆、油漆对37户农户外墙加固改造,瓦屋面翻修改造;大锣笙主题墙体彩绘795平方米。建文化活动室146平方米,青石板铺面97.5平方米,建彝族火把祭祀场113.04平方米,公厕2个,节能灶57户,建设2.5米宽混泥土主干道路1818米,支干道路530米,建垃圾房1间,太阳能路灯12盏,畜圈改造600平方米,架设人饮管线4400米;开展科技培训2期。

三、主要做法

在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过程中,**县始终以实现秩序和谐、保障群众和乐、增进民族和睦、促进宗教**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高起点谋划、高要求推进、高标准建设,认真实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乡(镇)、村(社区)、单位建设任务。

(一)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县委、政府成立了由县长任组长,县委副书记和分管民族工作的副县长任副组长,县委办、政府办、民宗局等33个县级部门领导为成员的**县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对全县示范县创建活动的组织领导,按照**县示范县创建活动实施方案、创建目标有序开展创建活动。

(二)健全机制,强化管理。每年初,县政府召开全县民族宗教工作会议安排部署民族宗教工作,县政府与8个乡镇政府签订民族团结目标管理责任书,各乡镇与村(居)委会、机关单位、宗教场所签订目标责任书,签订率达100%。把示范县创建纳入民族团结目标管理的内容同部署、同检查、同考核,并兑现奖惩。

(三)制定方案,精心组织。县委、政府制定了《关于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实施意见》、《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主要任务分工方案》,《**州**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规划》(20142016年),进一步明确了创建民族经济发展、民族文化繁荣、民族教育振兴、民族干部培养、生态文明建设、民族关系和谐六大示范的民族团结示范建设总目标。

(四)上下联动,逐步推进。**县县级各部门、各乡镇相应成立了示范县建设活动领导小组,建立工作机制,制定实施方案,组织抓好县级各部门和各乡镇的示范县创建活动。2014年,州人民政府2次,州民委1次到**县调研民族工作,县人民政府2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示范县建设工作,**县人大、县政协分别采取调研、民主监督的方式督促示范县工作落实。

(五)加强宣传,营造氛围。在示范县创建中,**县重视示范县建设的宣传工作,一年来,全县共开展民族宗教法律法规政策和示范县建设宣传教育活动11场次,举办培训班25场次,培训人数5300多人,印发宣传资料2.1万份,受教育人数达3.6万人次。县委55次常委会专题学习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民族工作的意见》精神;县委组织召开了全县各族代表人士学习贯彻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的座谈会,县人民政府网站、电视台、电台等主流媒体广泛宣传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

四、取得的经验

(一)加强领导是做好示范县建设工作的重要保证。县委、政府召开示范县建设会议安排部署工作,把示范县建设工作纳入党委政府重要议事日程,年终进行检查考核,县委督查室和县人民政府督查室对工作开展情况适时进行督查,有效的促进示范县建设工作。

(二)政策推动,项目支撑是推进示范县建设工作的核心。将示范县建设政策化、项目化、具体化、责任化,以政策拉动项目,以项目推进建设,明确责任,形成合力,确保示范县建设扎实推进、取得实效。

(三)明确责任是促进示范县建设目标实现的重要手段和措施。与乡镇政府签订目标责任书,严格兑现奖惩,有利于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对加强党的民族政策、国家的法律法规的宣传贯彻落实,促进共同繁荣、共同进步有了制度保障。

(四)加大投入,打造亮点是推进示范县建设的有效方法。结合各地实际,努力加大项目资金投入,积极打造体现民族团结主题、惠及各族群众、发挥引领作用的示范县建设支撑项目,突出重点、打造亮点,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建设。

五、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制约了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自开展创建民族示范县建设以来,国家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在逐年增加,**县少数民族地区也因此得到不少实惠,但由于少数民族大多居住在山区和低热河谷地区,并且贫困面较大、居住分散,项目实施难度大,交通和水利两大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如大麦地镇**河、邦**一带的村组公路,由于建设资金投入不足,加之缺乏养护资金,多年来路况较差、晴通雨阻,严重影响群众出行,给生产生活都带来极大不便;**堡乡说全、六纳一带,由于生态环境脆弱,加之近年连续干旱,工程用水和人畜饮水困难仍然制约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

(二)区位优势差,产业不明显,经济发展缓慢。多年来,地方政府对少数民族地区给予了许多产业扶持政策,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在高原特色农业开发、山地畜牧养殖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带动一部分群众在发展经济过程中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少数民族聚居区发展区位较差,经济结构单一,传统农业所占比重较大,资源优势不明显,交通不便,市场要素聚集功能不强,土地资源不集中,难于集中连片开发,发展特色产业优势不明显,导致这些地方的产业规模小、效益不高,经济发展仍低于全县的水平。

(三)扶贫任务十分艰巨。**县尚有农村贫困人口4.26万人,占农村人口比重的32.14%,贫困发生率36.2%,脱贫工作任务艰巨,离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建设总目标还有很大差距。

(四)项目资金整合难度大。由于各部门项目投资倾向不一,资金到位时间不一致,致使项目资金整合难度大,加之地方财政困难,配套资金无法足额保障,示范区建设配套资金投入不足,影响了示范区建设目标责任制工作的落实。

(五)少数民族乡镇人才缺乏,民族工作队伍力量薄弱。如大麦地和**堡是**县两个少数民族比较集中的乡镇。近年来,少数民族人才在领导班子、事业单位队伍中的比例逐步减少,给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开展带来了一些不利因素。县级民族工作部门编制偏少,民宗局只有9名干部职工,加之各乡镇没有专职的民族宗教干部和开展民族宗教工作的办公设备,民族工作人才匮乏。

(六)观念陈旧和落后的生活习俗,制约了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部分群众和村组自我发展意识不强,等靠要思想严重,什么都想着由国家和政府包办;接受教育是改变思想观念的重要方式,但不少群众却对接受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不能按时把孩子送到学校学习和积极参与有关技能培训;多数村组自我管理能力差、群众生态环保意识不强,村庄内乱搭乱建、随意堆放杂物、乱倒垃圾,致使村庄道路不畅,环境卫生较差。

六、全面建成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的对策建议

(一)持续改善基础设施建设,加大产业培植力度。充分用好用活国家当前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和建设美丽乡村等政策,想方设法争取到更多的资金和项目;要抓住国家一路一带发展战略机遇,找准本地区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项目,使之列入国家扶持开发计划。持续改善交通、水利、能源、通信基础设施,不断夯实发展基础。进一步采取特殊政策措施,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支持少数民族地区在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过程中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努力形成传统优势产业,逐步形成一批具有民族特色、地区特点的产业品牌。

(二)整合项目资金发挥示范作用。加强部门协调、上下联动,积极争取资金,集中力量,整合交通、水利、电力、通讯、土地、扶贫、城建、新农村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等项目资源。坚持突出特色和示范引领结合,优先在规划区内、县城及城郊结合部、有产业支撑、有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优势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山区民族特色村为主,重点投入,先行创建一批有民族特色、类型多样、有示范效应的乡(镇)、村,为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起好引领带动作用。实施科学扶贫、精准扶贫,努力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群众全面协调发展。

(三)创新工作措施保障建设质量。进一步加强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密切配合的工作格局,建立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联动机制,完善工作推进汇报制度,进一步加强督促检查,对民族团结示范区创建情况采取重点督查、专项督查和日常督查相结合的措施,加强贯彻落实情况的跟踪问效,为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提供保障。

(四)完善政策机制强化人才培养。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少数民族地区和其他地区相比,经济社会发展还相对滞后,加之生存环境恶劣,人才流动较大。因此,在做好少数民族地区人才培养工作方面,要制定出台有利于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的新的优惠政策。可采取定向培养招考乡土人才,鼓励选派一些本乡本土、有学识、懂科技的大学生回到家乡任村官。制定出台一些有利于优秀教师、医技人才留在少数民族地区工作的优惠政策,进一步促进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要进一步抓好少数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选拔任用力度,为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组织保障。

(五)加强科技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愈来愈需要更多的农业科学人才、管理人才和农业实用技术人才,因此,加强农村劳动力技术技能培训,努力开发农村劳动者的智力,全面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越来越显得十分迫切而重要。各级党委政府、各部门要以对民族振兴的高度责任感,高度重视和切实抓好少数民族地区群众教育工作,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开展多渠道、多形式的宣传教育培训工作,全面提高农村劳动者的素质。同时各级各部门要指导好示范村建立和制定村规民约,引导广大群众认真遵守,规范不良习惯和行为,共同维护建设成果,建设美丽乡村。

(六)营造示范区建设良好氛围。各级各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总书记到云南考察讲话重要精神和中央、省、州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大力宣传党的民族政策,让广大民族地区群众时刻感受到党的温暖和关怀,坚定各民族都是一家人,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的信念。各级各部门牢固树立在云南,不谋民族工作就不足以谋全局的理念,增强决不让一个兄弟民族掉队、决不让一个民族地区落伍的意识,为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提供思想保证。

第四篇: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实施办法

民师院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建设活动实施办法

为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学校加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建设的工作部署,结合学院实际,特制定如下实施办法:

一、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建设活动的重大意义 青海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地区,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总人口46.3%,民族自治地区面积占全省总面积98%,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是推动青海跨越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实现青海长治久安的固本之策,也是提高党在民族地区的执政能力的重大举措。目前,我院各类全日制在校师生有1254名,由汉、藏、蒙、回、土、纳西等个兄弟民族组成一个大家庭。学院肩负着为五省藏区民族教育和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双语人才的重大使命,多民族构成的师生结构决定着在我院师生中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特别是增强青年学生的“三个自信”和“四个认同”,使其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对于推进我院“十二五”发展规划、构建平安和谐校园,进而为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青海做出贡献具有非常重要的时代意义和历史意义。

二、目标任务

总体目标任务是: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民族团结教育机制,建构和创新适应青海民族工作需要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课程体系;进一步加强队伍建设,培养一支热爱民族教育事业,精通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敬业务实的优秀师资队伍。重在基层,全员参与,关键是要紧紧围绕推动我院双语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和保持校园和谐稳定这一主题,扎 实推进,分步实施,实现各民族师生长期团结和睦,校园长治久安。

三、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民族师范学院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对全院的创建活动进行统筹安排和指导督查,确保创建工作取得实效。

组长:张雄伟 扎布 副组长:吉太加 董海峰

成员:洛加才让 陈永良 马登福 钱明仁 张国喜 宁坚刚 多旦 拉旦多杰 尖措

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学生管理处,负责日常工作,董海峰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

四、重点工作任务

(一)广泛开展创建活动宣传,营造开展创建活动的浓厚氛围。认真学xxx省委一系列重要文件精神和《青海省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实施纲要》,开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教育和省情、国情、世情教育,加强“三个离不开”和“四个认同”教育,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宗教观教育和无神论及科学精神教育,引导师生增强对伟大祖国、对中华民族、对中华文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筑牢反分裂、反渗透的思想防线。(责任领导:董海峰 责任单位:学管处、公修教研室、系部党组织)

(二)大力加强普法教育,提升广大学生法制意识。2 深入推进“法律七进”活动,使依法治校理念成为全院师生的行为规范。(责任领导:董海峰 责任单位:学管处、公修教研室、系部党组织)

(三)加强《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研究》等课程的教学研究,统筹安排专题调研项目,不断丰富民族教育资料(历史、人物、遗迹、音像等),形成学科教育的系统性。(责任人:薛生海 责任单位:公修教研室)

(四)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建设。不断充实**研究院和名誉校长办公室教育资源,把**研究院建设成为学院民族团结教育先进区教育基地,充分推动教育基地建设与传统文化建设相结合,扩大教育基地的影响力和覆盖面。(责任领导:吉太加 责任单位:**研究院、各系部)

(五)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利用民族传统节日,组织举办院院之间、院系之间、不同民族间的文艺汇演、民族团结歌曲演唱、少数民族特色文化展示等活动,推动继承和弘扬民族文化优秀传统,为先进区建设奠定良好的人文环境。(责任领导:董海峰 责任单位:学管处、各系部)

(六)积极开展不同民族、不同学科师生之间的学习交流、教学经验交流、教学研究互动、民族学生帮扶、精品活动推广等等互动,促进不同民族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增进各民族师生之间的团结友爱关系。(责任领导:吉太加、董海峰 责任单位:教务处、学管处、各系部)

(七)邀请知名专家学者开展民族团结教育讲座,开拓视野;派遣学院专家赴省内民族地区宣讲民族团结政策,掌 握全省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先进区建设情况,促进自身工作。(责任领导:吉太加 责任单位:教务处、院办公室)

(九)加强学生党团组织和社团建设。教育和引导大学 生党员和学生干部自觉参加创建活动,发挥学生党团组和学生社团在广大学生中的示范引领作用。(责任领导:董海峰责任单位:学管处、团委、各系部)

(十)加强先进典型的培养和宣传。广泛开展民族团结先进单位、先进班级、先进宿舍和争当民族团结先进模范个人活动。制定民族团结先进典型的评选标准和测评指标体系,规范程序,确保先进典型的质量和评选的可操作性,推动先进典型创建活动的制度化、规范化。(责任领导:董海峰 责任单位:学管处、各系部)

五、保障措施

(一)深入开展矛盾纠纷大下访大排查大调处工作。紧密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充分发挥任课教师、班主任、辅导员、党员和学生干部的示范作用,对影响和谐稳定的矛盾纠纷进行全面摸排梳理,针对排查出的矛盾纠纷、问题隐患制定解决方案、工作措施,并整改落实。(责任领导:吉太加、董海峰 责任单位:院办公室、学管处、海南校区综合办、各系部)

(二)坚持民族团结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引导广大学生通过社会调查、志愿服务等形式,深入了解民族地区的发展变化,积极投身于民族地区的改革与发展事业。(责任领导:董海峰 责任单位:院团委 院学生会)

(三)加强督促检查。分管院领导加强对全院民族团结教育先进区建设活动的宏观协调和管理工作,责任单位统筹建立工作责任制,形成事事有人抓、有人管、有人落实、有人检查的工作新格局,协助单位全力以赴积极支持参与各项活动,推动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制度化、经常化。

第五篇:民政局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活动

乌兰县民政局

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活动

乌兰县民政局党组从6个方面对全县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创建活动做了全面系统的安排部署;一是结合各自实际,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实施方案,明确工作措施,做好动员部署,把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县委、县政府部署上来,全面推动创建工作。二是坚持继承和创新,在更高层次上推进创建活动。突出统筹谋划。通过办一件件具体的实事,解决一个个棘手的问题,让创建深入人心,赢得支持。三是进一步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建立健全长效机制,不断提高各族群众的科学文化水平、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制意识,促进乌兰跨越发展,在更高的起点上打牢抵御分裂渗透、维护祖国统一的思想基础、政治基础和物质基础,推动天峻实现跨越发展和长治久安。四是示范区建设要着重抓好深化宣传教育、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加强法制建设、加强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建设,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以及抵御分裂渗透活动等七项重点任务。五是严格把握达标条件,就能进一步推动乌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基础性、关键性和根本性工作,把示范区创建活动始终建立于牢固的发展基础之上。六是要广泛发动群众,认真抓好宣传教育、调处纠纷、宗教管理、维护稳定等重点环节的协调、协作工作,形成推

动乌兰跨越发展的强大合力。

一是要建立“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形成工作合力。要按照《实施方案》规定的方法步骤、工作任务、目标要求和方法措施,在总结以前好的做法和经验的基础上,制定具体的贯彻措施,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抓好创建任务和措施落实。二是对创建活动进行细化分工,确保各项工作任务落实到人。要把创建活动与维护社会稳定、抗灾保畜、改善民生、“法律七进”等当前各项工作重点紧密结合起来,同部署、同谋划、同提高。要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创建活动为契机,在发展当地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上下功夫,力争抓出亮点和特色,切实做一些让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事。三是要坚持实事求是、群众认可、特点突出、兼顾全面的原则,明确工作重点,突出抓工作亮点和示范典型的培育工作,切实发挥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既要树立在开展创建活动中取得全面成绩的典型,也要树立在开展创建活动中取得某些方面成绩的典型;既要树立乡镇、村(社区)类典型,又要树立部门、单位类典型。要有针对性地制定典型培养计划,明确培养目标和培养措施,切实加大培养力度,使更多的典型不断涌现,通过示范带动总体创建工作,推动整体创建工作不断上水平。

下载云南创建民族团结进步边疆繁荣稳定示范区的思考word格式文档
下载云南创建民族团结进步边疆繁荣稳定示范区的思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维护民族团结 共同繁荣进步(汇编)

    维护民族团结 共同繁荣进步 中华民族是一位伟大而慈祥的母亲,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她孕育出了五十六个英雄民族,共同捍卫着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书写着灿烂的中华文明。在多民族聚......

    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模版)

    XX学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 实施方案 为了全面贯彻落实XXX号文件精神,根据我学区工作实际,不断深入推进校园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健康有序发展,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

    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材料 文档

    长 安 营 乡 中 心 小 学 民 族 团 结 进 步 创建活动材料 长安营乡是一个以侗、苗以主的少数民族乡,这里地外偏远,人口分散,经济文化相对落后。作为全乡唯一的一所中心小学,我......

    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思考

    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思考 武胜县委统战部——甘立春 武胜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地,是嘉陵江流域第二大回民聚居地,现有回、彝、藏、苗、布依、土家、蒙古、壮等35个少数民族,人......

    2020年区政府机关创建全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实施方案

    XX区政府机关创建全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实施方案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十九大及中央、省、市、区民族工作会议精神,根据《XX区创建全省民族......

    年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动员大会上讲话(范文大全)

    民族团结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本特征和核心内容之一,既是各个朝代和国家稳定的根源,也是各个国家所追求的目标。为大家整理的相关的,供大家参考选择。在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

    2021年关于推动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工作报告[大全]

    2021年关于推动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工作报告范文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重视和关心XX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X月XX日至XX日,习近平总书记在XX视察期间,站在历史......

    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汇报

    学校民族团结进步创建 工作汇报 昭苏县育才学校 2014年3月13 育才学校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汇报 我校是一所由维、回、哈、蒙、乌等多民族组成的学校。一年来,学校党政领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