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ITS鉴定木材种类:一例司法鉴定研究实例0710
研究报告 Research Report ITS鉴定木材种类:一例司法鉴定研究实例
黄欣
2周倩2,3雷湘华2
高必达1,2,* 1湖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 长沙, 410128;2湖南农业大学司法鉴定中心, 长沙, 410128 *通讯作者, bdgao@aliyun.com 摘要:本研究选取一例非法收购国家重点保护植物油丹的司法鉴定案作为研究实例,在确认鉴定技术可行的前提下,应用ITS序列分析对待检测的原木做了分子鉴定。实验采用CTAB法提取原木DNA,对提取的原木DNA进行提纯,然后进行ITS rDNA的PCR扩增,再对PCR阳性产物进行克隆、测序,将测序结果进行Blast分析、构建系统发育树等。研究结果表明,送检的47根原木中有9根鉴定为油丹。本研究采用ITS序列系统发育分析方法,成功鉴定了原木种类,为今后类似司法鉴定案件审理提供了可靠的鉴定意见。关键词:油丹, ITS序列, 分子鉴定, 司法鉴定
Identification of Plants by ITS Sequencing: A Judicial Case Study Huang Xin
2Zhou Qian2,3Lei Xianghua2
Gao Bida 1,2,3* College of Plant Proctection, Hu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Changsha, 410128;2 Judicial Center of Hu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Changsha, 410128
Abstract Selecting one judicial identification case of illegal acquisition of Alseodaphne, a plant on the national protection list, as an example, this study,in the premise of feasible identifying technique, conducts a molecular identification on the object logs using ITS sequence analysis.The DNA of the object logs are extracted under the CTAB method and purified, then a PCR expansion of the ITS rDNA is conducted.Afterwards the PCR positive product is cloned and sequenced, on the the results of which a Blast analysis is done and phylogenetic tree construced.The outcome shows that 9 of the 47 submitted logs are Alseodaphne.In this study, the species of the logs are successfully identified using the phylogenetic analysis of ITS sequence fragment which provides a reliable expert opinion for similar forensic identification cases in the future.Keywords: Alseodaphne, ITS sequence, Molecular identification, Judicial identification 木材鉴定技术对于打击非法采伐、保护珍稀濒危种材、合理保护森林资源具有重要意义(姜笑梅等, 2010)。为了更好地发挥木材鉴定技术在实际生产生活中的作用,近年来木材鉴定技术不断发展,特别是随着分子遗传学的发展,分子标记及DNA条形码技术逐渐成为一种物种辅助鉴定的工具,其在木材鉴定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其中ITS序列分析基金项目:本研究由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201003031)和湖南省科技厅项目(2010NK3021)共同出资 第一作者:黄欣(1988-06-24),男,湖南邵阳人,本科,主要从事生物信息学应用研究,huangxin8499@sina.com;
* 通讯作者:bdgao@yahoo.com.cn 在植物分类鉴定与系统进化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Finkeldey et al., 2010)。ITS序列之所以在植物种类鉴定及分子系统学中得到广发应用,其主要原因为ITS1、ITS2分别位于18S-5.8S rDNA、5.8S-26S rDNA之间,而18S-5.8S rDNA、5.8S-26S rDNA的序列具有高度保守性,这样就可以用与它们序列互补的通用引物对ITS区进行PCR扩增、测序(赵玥等, 2005),为进一步的分子鉴定提供良好的实验基础。2012年,湖南农业大学司法鉴定中心应海南省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委托,对某非法收购国家重点保护植物油丹(Alseodaphne)案中47根原木样本进行司法鉴定。本研究在此应用背景下展开,运用ITS序列分子鉴定技术,成功鉴定了47根原木样本。
1结果与分析
1.1样品ITS序列PCR扩增结果
经特异性引物PCR扩增得到9个油丹阳性样品(编号8、16、21、25、38、40、41、46、47),其余38个原木样品结果均为阴性(图1)。
图1 原木分子检测结果
Figure 1 Results of log molecular detection
1.2样品ITS序列扩增、测序结果
对9个PCR扩增阳性产物进行测序,所得ITS序列完全一致,均为471bp(图2)。
图2 PCR阳性产物的测序结果
Figure 2 Results of sequencing the positive PCR products
1.3样品ITS序列比对及系统发育树构建
对所测ITS序列进行BLAST比对,结果显示序列同源性(Max ident, 最后一列)在99%以上(包括99%)的全为油丹(图3),由此可以确认上述9个阳性产物的样品均为国家重点保护植物油丹。
图3 阳性样品ITS序列的Blast比对
Figure 3 Blast result of the positive samples ITS sequences
以NCBI中已有油丹属内各种ITS序列建树(图4,Actindaphne cupularis-HQ697213.1为外群),发现样品ITS序列与海南特有种皱皮油丹(Alseodaphne rugosa Merr.et Chun)亲缘关系最近,系统发育分析认为检测样品最可能为皱皮油丹,也进一步验证了分子鉴定结果的真实性。
图4 样品系统发育分析
Figure 4 Phylogenetic tree of segment of sample
2讨论
传统的木材鉴定主要是通过形态学的方法,但由于其自身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如鉴定工作周期较长、鉴定范围窄等,故通常鉴定不到种的水平(高昂等, 2012;刘金良等, 2012)。目前,随着分子检测技术的不断发展,木材鉴定已经进入了分子生物学水平。由于ITS序列具有较好的保守性,同时含有较多的碱基信息,因此该片段能为木材的分子鉴定提供进一步可 靠的依据。赵志礼等(2000)阐述了核糖体DNA ITS区序列在植物分子系统学研究中的重要价值;马玉花等(2004)利用中国不同地区杜仲rDNA的ITS序列进行了分析测序;蔡金娜等(2000)对中国不同地区的蛇床进行了rDNA的 ITS序列分析;赵卫国等(2004)对桑属植物ITS序列进行系统发育分析;薛华杰等(2007)基于ITS序列对东亚当归属植物进行分类研究。以上应用实例均表明:基于ITS序列分析的分子鉴定技术具有快速、准确、灵敏度高等优点,并且已广泛应用于当前植物系统学的研究中。本文将ITS序列片段作为植物DNA条形码对检材样品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ITS序列是一种适宜于木材鉴别的分子标记,本鉴定实例也为今后将ITS序列分析的检测技术广泛应用于木材鉴定领域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理论基础。材料与方法
3.1采集样品及编号
湖南农业大学司法鉴定中心确定受理此案后,于2012年11月28日指派一名执业资格鉴定人前往海南省陵水县取样,对原木进行编号,并测量各原木的直径和长度。11月30日回湘,12月3日将鉴定材料带回中心。
3.2实验试剂
(1)CTAB分离缓冲液:2% CTAB溶液,1.4 mol/L NaCL,20 mmol/L EDTA,100 mmol/L Tris-HCL(pH8.0),0.2% 巯基乙醇,1% PVP共100mL。
(2)北京天根生化科技有限公司DNA纯化回收试剂盒。
3.3样品DNA的提取及纯化
本中心对检材经液氮冷冻研磨后采用CTAB法提取DNA,具体操作步骤如下:(1)将CTAB分离缓冲液置于60℃水浴中预热。
(2)将削取的检材木屑置于预冷的研钵中,倒入液氮,尽快将木屑研碎至粉末状。(3)将粉末直接加入预热的CTAB分离缓冲液中,在65℃水浴锅中保温60 min,期间多次轻轻转动使之混匀。
(4)加等体积(10mL)的酚∶氯仿∶异戊醇(25∶24∶1),轻轻颠倒混匀5min。(5)室温下10000r/min离心10分钟。
(6)吸取上清液至新的1.5 ml离心管中,加入等体积的氯仿∶异戊醇(24∶1),轻轻颠倒混匀5min,室温下10000r/min离心10分钟。
(7)吸取上清液至新的1.5 ml离心管中,加入2倍体积的无水乙醇和0.1倍体积的3 mol/L NaAc,轻轻混匀,-20℃放置1h,10000r/min离心10min。(8)弃上清液,用 70%乙醇洗涤两次。(9)小心倒去上清液,使DNA沉淀干燥。(10)将DNA沉淀溶于30uL dd H2O中。
(11)将提取到的检材DNA用DNA纯化回收试剂盒(北京天根生化科技有限公司)纯化。
3.4PCR引物设计与扩增
参考Genbank核苷酸数据库中公布的油丹的ITS碱基序列,根据油丹的ITS碱基序列的结构特点及其保守区,用primer-BLAST工具设计油丹的特异性引物。正反向引物分别为:5'-ACAACCGGCGAACCAGTC-3'和5'-ACGGTGTCCTCCTTTTCT-3'。以样品基因组DNA为模板,进行50 μL反应体系PCR扩增,扩增条件为95℃预变性5 min,95℃变性30 s,56℃复性30 s,72℃延伸40 s,共36个循环,最后72℃延伸10 min。采用2.0%的琼脂糖对PCR扩增产物电泳检测。所得到的阳性产物送到上海生工生物技术公司测序。
3.5系统发育树的构建
运用Clustal X(version 1.83)的Alignment程序对所选序列进行多重对位排列(multiple alignments),使用MEGA4.1软件进行遗传进化树的构建。采用Kimura2-parameter模式计算遗传距离,并将对位排列中的缺失数据(missing data)或空位(gaps)完全删除(complete deletion),用邻位相连法(NJ, neighbor-joining)分析进化距离,并自展(bootstrap)1 000次重复检验。作者贡献
周倩负责原木采样,雷湘华负责原木DNA提取与ITS序列扩增,黄欣负责ITS序列分析和论文写作,高必达负责实验指导。致谢
感谢海南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张鹂才采样中提供的帮助与配合。感谢两位匿名的同行评审人的评审意见和修改建议。
参考文献:
Jiang X.M.,Yin Y.F.,Liu B.,2010,Current Status,Development and Prospect of Wood Identification Technology,Mucai Gongye(CHINA WOOD INDUSTRY)4:36-394,(姜笑梅,殷亚方,刘波,2010,木材树种识别技术现状、发展与展望,木材工业, 4:36-394)Finkeldey R, Leinemann L, Gailing O.,2010,Molecular genetic tools to infer the origin of forest plants and wood, Appl.Microbiol.Biotechnol,85:1251-1258 Zhao Y.,Zhao W.J.,Zhu S.F.,Lv G.Z.,2005,Application of ITS Sequences of Nuclear rDNA in Identification of Plant Resources,Liaoning Nongye Kexue(Journal of Liaoning Agricultural Sciences)(5):26-28(赵玥,赵文军,朱水芳,吕国忠,2005,核rDNA ITS序列在植物种质资源鉴定中的应用,辽宁农业科学,(5):26-28)
Gao A.,Li X.,Zhao B.,Li W.J.,Chen G.Q.,Wang K.Q.,Ni S.F.,2012, Overview of Research on Wood Identification Technology,Anhui Nonye Kexue(Journal of Anhui Agricultural Science)40(7):4097-4098(高昂,李鑫,赵兵,李文婧,陈国权,王科钦,巩江,倪士峰,2012,木材鉴定技术研究概况,安徽农业科学, 40(7):4097-4098)
Liu J.L.,Fu J.G.,Yang X.J.,An.Y.L.,Luo J.Y.,2012, DNA extraction from imported coniferous tree wood and identification technology based on molecular genetic tools,Zhongnan Linye Keji Daxue Xuebao(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of Forestry & Technology)32(8):131-136(刘金良,伏建国,杨晓军,安榆林,骆嘉言,2012,进口针叶木木材的 DNA 提取与分子鉴定方法,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32(8):131-136)Zhao Z.L.,Xu L.S.,Dong H.,2009, Evaluation of ITS sequence of nrDNA in plant molecular systematics,Zhiwu Ziyuan Yu Huanjing Xuebao(Journal of plant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9(2): 50-54(赵志礼,徐珞珊,董辉,2009,核糖体DNA ITS区序列在植物分子系统学研究中的价值,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 9(2): 50-54)Ma.Y.H.,Yang J.A.,Jia W.Z.,2004, Sequence Analysis of ITS of Nuclear Ribosomal DNA(nr DNA)of Eucommia ulmoides from Different Geographical Origin in China,Xibei Linxueyuan Xue Bao(Journal of Northwest Forestry University)19(4): 16-19(马玉花,杨吉安,贾万忠,2004,中国不同地区的杜仲rDNA的ITS序列分析测序,西北林学院学报, 19(4): 16-19)Cai J.N., Zhou K.Y., Xu L.S., Wang Z.T., Shen X., Wang Y.Q.,and Li X.B., 2000, Ribosomal DNA ITS sequences analyses of Cnidium monnieri from different geographical origin in China, Yaoxue Xuebao(Acta Pharmaceutica Sinica), 35(1):56-59(蔡金娜,周开亚,徐珞珊,2000,中国不同地区的蛇床rDNA ITS序列分析,药学学报,35(1): 56-59)Zhao W.G.,Pan Y.L.,Zhang Z.F.,2004, Phylogenetic Relationship of GenusMorusby ITS Sequence Data,Canye Kexue(Acta Sericologica Sinica)30(1):11-13(赵卫国,潘一乐,张志芳,2004,桑属植物ITS序列研究与系统发育分析,蚕业科学,30(1):11-13)Xue H.J.,Yan M.H..,Lu C.M.,Wang N.H.,Wu G.R.,2007, Taxonomic study of Angelica from East Asia: Inferences from ITS sequences of nuclear ribosomal DNA,Zhiwu Fenlei Xuebao(Acta Phytotaxonomica Sinica)45(6): 783–795(薛华杰,闫茂华,陆长梅,王年鹤,吴国荣,2007,基于ITS序列的东亚当归属植物的分类学研究,植物分类学报, 45(6): 783–795)
第二篇:司法鉴定种类及鉴定原则是什么
司法鉴定的种类及鉴定原则是什么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司法鉴定的种类及鉴定原则是什么》的内容,具体内容:司法鉴定是指在诉讼活动中,对诉讼涉及的专门性问题进行鉴别和判断并提供鉴定意见的活动。司法鉴定的种类有很多,并且在法律上也规定了鉴定的原则。下面一起来学习一下司法鉴定的种类及鉴定原则吧!...司法鉴定是指在诉讼活动中,对诉讼涉及的专门性问题进行鉴别和判断并提供鉴定意见的活动。司法鉴定的种类有很多,并且在法律上也规定了鉴定的原则。下面一起来学习一下司法鉴定的种类及鉴定原则吧!
司法鉴定的种类
法医病理鉴定
运用法医病理学的理论和技术,通过尸体外表检查、尸体解剖检验、组织切片观察、毒物分析和书证审查等,对涉及与法律有关的医学问题进行鉴定或推断。其主要内容包括:死亡原因鉴定、死亡方式鉴定、死亡时间推断、致伤(死)物认定、生前伤与死后伤鉴别、死后个体识别等。
法医临床鉴定
运用法医临床学的理论和技术,对涉及与法律有关的医学问题进行鉴定和评定。其主要内容包括:人身损伤程度鉴定、损伤与疾病关系评定、道路交通事故受伤人员伤残程度评定、职工工伤与职业病致残程度评定、劳动能力评定、活体年龄鉴定、性功能鉴定、医疗纠纷鉴定、诈病(伤)及造作病(伤)鉴定、致伤物和致伤方式推断等。
法医精神病鉴定
运用司法精神病学的理论和方法,对涉及与法律有关的精神状态、法定能力(如刑事责任能力、受审能力、服刑能力、民事行为能力、监护能力、被害人自我防卫能力、作证能力等)、精神损伤程度、智能障碍等问题进行鉴定。
法医物证鉴定
运用免疫学、生物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等的理论和方法,利用遗传学标记系统的多态性对生物学检材的种类、种属及个体来源进行鉴定。其主要内容包括:个体识别、亲子鉴定、性别鉴定、种族和种属认定等。
法医毒物鉴定
运用法医毒物学的理论和方法,结合现代仪器分析技术,对体内外未知毒(药)物、毒品及代谢物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并通过对毒物毒性、中毒机理、代谢功能的分析,结合中毒表现、尸检所见,综合作出毒(物)中毒的鉴定。
司法会计鉴定
运用司法会计学的原理和方法,通过检查、计算、验证和鉴证对会计凭证、会计帐簿、会计报表和其他会计资料等财务状况进行鉴定。
文书司法鉴定
运用文件检验学的原理和技术,对文书的笔迹、印章、印文、文书的制作及工具、文书形成时间等问题进行鉴定。
痕迹司法鉴定
运用痕迹学的原理和技术,对有关人体、物体形成痕迹的同一性及分离
痕迹与原整体相关性等问题进行鉴定。运用枪械学、弹药学、弹道学的理论和技术,对枪弹及射击后残留物、残留物形成的痕迹、自制枪支和弹药及杀伤力进行鉴定。
微量物证鉴定
运用物理学、化学和仪器分析等方法,通过对有关物质材料的成份及其结构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对检材的种类、检材和嫌疑样本的同类性和同一性进行鉴定。
计算机司法鉴定
运用计算机理论和技术,对通过非法手段使计算机系统内数据的安全性、完整性或系统正常运行造成的危害行为及其程度等进行鉴定。
建筑工程司法鉴定
运用建筑学理论和技术,对与建筑工程相关的问题进行鉴定。其主要内容包括:建筑工程质量评定、工程质量事故鉴定、工程造价纠纷鉴定等。
声像资料司法鉴定
运用物理学和计算机的原理和技术,对录音带、录像带、磁盘、光盘、图片等载体上记录的声音、图像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及其所反映的情况过程进行鉴定;并对记录的声音、图像中的语言、人体、物体作出种类或同一认定。
知识产权司法鉴定
根据技术专家对本领域公知技术及相关专业技术的了解,并运用必要的检测、化验、分析手段,对被侵权的技术和相关技术的特征是否相同或者等同进行认定;对技术转让合同标的是否成熟、实用,是否符合合同约定
标准进行认定;对技术开发合同履行失败是否属于风险责任进行认定;对技术咨询、技术服务以及其他各种技术合同履行结果是否符合合同约定,或者有关法定标准进行认定;对技术秘密是否构成法定技术条件进行认定;对其他知识产权诉讼中的技术争议进行鉴定。
一般司法鉴定
对诉讼案件、仲裁活动及其他民事纠纷中涉及到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等方面的专门性问题所进行的鉴定。通过这种鉴定,可以确定事故发生的原因和造成的后果等。
司法鉴定的管理制度
2005 年 2 月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司法鉴定管理问题的决定》规定,国家对从事下列司法鉴定业务的鉴定人和鉴定机构实行登记管理制度:
(一)法医类鉴定;
(二)物证类鉴定;
(三)声像资料鉴定;
(四)根据诉讼需要由国务院司法行政部门商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确定的其他应当对鉴定人和鉴定机构实行登记管理的鉴定事项。
法律对前款规定事项的鉴定人和鉴定机构的管理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国务院司法行政部门主管全国鉴定人和鉴定机构的登记管理工作。省级人民政府司法行政部门依照本决定的规定,负责对鉴定人和鉴定机构的登记、名册编制和公告。“
鉴定通常包括:法医鉴定,即对与案件有关的尸体、人身、分泌物、排泄物、胃内物、毛发等进行鉴别和判断的活动;法医精神病鉴定,即对人是否患有精神病、有没有刑事责任能力进行鉴别和判断的活动;刑事技术鉴定,即对指纹、脚印、笔迹、弹痕等进行鉴别和判断的活动;会计鉴定,即对账目、表册、单据、发票、支票等书面材料进行鉴别和判断的活动;技术问题鉴定,即对涉及工业、交通、建筑等方面的科学技术进行鉴别和判断的活动等。
司法鉴定中,人身伤害情况的法医临床鉴定和犯罪嫌疑人是否患有精神病的法医精神病鉴定是常见的两种鉴定。
司法鉴定的原则
司法鉴定合法性原则,是指司法鉴定活动必须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它是评断鉴定过程与结果是否合法和鉴定结论是否具备证据效力的前提。
这一原则在立法和鉴定过程中主要体现为:鉴定主体合法;鉴定材料合法;鉴定程序合法;鉴定步骤、方法、标准合法;鉴定结果合法五个方面。
1、司法鉴定机构必须是按法律、法规、部门规章规定,经过省级以上司法机关审批,取得司法鉴定实施权的法定鉴定机构,或按规定程序委托的特定鉴定机构。司法鉴定人必须是具备规定的条件,获得司法鉴定人职业资格的执业许可证的自然人。
2、司法鉴定材料主要是指鉴定对象及其作为被比较的样本(样品)。鉴定对象必须是法律规定的案件中的专门性问题,法律未作规定的专门性问题不能作为司法鉴定对象。
如我国现阶段对司法心理测定(俗称测谎)、气味鉴别(警犬鉴定)等尚未作为法定鉴定对象,其鉴定结论不能作为证据。而且鉴定材料的来源(含提取、保存、运送、监督等)必须符合相关法律规定的要求。
3、鉴定程序合法性,包括司法鉴定的提请、决定与委托、受理、实施、补充鉴定、重新鉴定、专家共同鉴定等各个环节上必须符合诉讼法和其他相关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的规定。
4、鉴定的步骤、方法应当是经过法律确认的、有效的,鉴定标准要符合国家法定标准或部门(行业)标准。
5、鉴定结果的合法性,主要表现为司法鉴定文书的合法性。鉴定文书必须具备法律规定的文书格式和必备的各项内容,鉴定结论必须符合证据要求和法律规范。
第三篇:鉴定与司法鉴定概念的引入及其演进研究
【摘要】本文结合史料,对汉语和我国法律中的“鉴定”与“司法鉴定”两个词语的来源与演变进行了回顾和分
析。同时,还对鉴定一词当初引入法律和司法鉴定法律界定产生的历史和现实意义进行了初步阐述。
【关键词】鉴定;司法鉴定;立法进程;法律界定
【中图分类号】d918.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
9297(2007)02—0148—1
4study on the source and the developtment of the definition of identification and forensic authentication in chi.
nese language and law.wang shi-fan.the higher people s court ofgansu province.lan zhou 730010 一
【abstract】 on the foundation of the historical data,this article intmduces the source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definition of identification and forensic authentication in chinese language and law.then it discusses the significance an d
influence by transplan ting tl1ose two words into chinese law for£be first time.
【key words】identification,forensic authentication,the definition of law
在现代法律意义上,鉴定(或鉴定结论)是重要的证据形式和证明方法之一.已经得到学界广泛认
同。而从法律条文中的“鉴定”衍生出来的“司法鉴
定”,伴随着近十年理论界、实务界的热烈讨论,也已
经成为普通大众耳熟能详的“热点”法学词语之一。
近年来,对于“鉴定”、“司法鉴定”各方面的论述发展
很快,数量也十分庞大。这些论述或长篇巨制而高屋
建瓴,或短小精悍却观点精辟,为建设具有我国特色
适应我国社会主义法制需要的司法鉴定新体制做出
了许多有益的探索。但在仔细学习、研究这些论述的过程中,却也发现对于“鉴定”、“司法鉴定”这两个基
本而重要的概念,其从何而来,又经过了怎样的演
变,相关立法经历了怎样的曲折过程.相关概念的法
律界定又具有怎样的历史和现实意义等等方面却很
少见到较系统的研究,这不能不说令人感觉非常遗
憾。本文的目的就是在这方面作一些探索,以期抛砖
引玉。
一、汉语中“鉴定”一词的来源和法律引入的意
义与影响
(一)汉语中“鉴定”一词的来源
“鉴定”一词.现在基本上已经是现代汉语较常
用的普通词语之一。在现实生活中,无论上学、工作
还是日常生活之中,常能遇到“个人(自我)鉴定”、“组织鉴定”、“科研成果鉴定”、“产品质量鉴定”、“伪
钞鉴定”、“书画、文物鉴定”、“工伤鉴定”、“医疗事故
鉴定”和“职业技能鉴定”等词汇。一些热点新闻事
件,如歌手涉嫌“抄袭”的事件中,也有“简谱鉴定”等
等。而在诉讼、仲裁等法律事务中。涉及的各种科学
技术鉴定,如“法医学鉴定”、“司法精神病学鉴定”、“物证鉴定”、“dna鉴定”、“指纹鉴定”、“痕迹鉴定”
等等更是比比皆是,不胜枚举。全国人大内务司法委
员会《关于司法鉴定问题的调研报告》在论及司法鉴
定的范围和种类时指出.如果按照凡是为诉讼活动
服务的鉴定都属于司法鉴定这一认识,据有关专家
统计 司法鉴定至少包括28类,1000多个学科。①因
此,可以看出,在当今的汉语语境中,无论是法律事
务,还是非法律事务中,“鉴定”一词都被经常使用
着。
[作者简介]王世凡(1964一),男,藏族,甘肃文县人,大学本科,副主任法医师,一级法官,主要研究方向:司法鉴定理论、诉讼证
据审核。tel:+86—931—8532193;e—mail:wangshifan66@163.com
① 全国人大内务司法委员会:《关于司法鉴定问题的调研报告》,载《中国人大}2002年第14期。对于诉讼中涉及的鉴定种类,笔者曾撰文总结,认为可以分为26类。参见:王世凡:《我国诉讼证据鉴定制度的现状与思考》,载《甘肃审判}1997年第1
2期。该文的原稿《我国司法鉴定制度的现状与思考》,20o0年初在互联网上发表,现已被多家专业网站或论文网站收藏。至
于将涉诉鉴定分为28类,最早见于:杜志淳、沈敏:《试论我国司法鉴定机构制度(上)》,载《中国司法鉴定)2001年第2期。
法
律与医学杂志2007年第14卷(第2期)
“鉴定”一词虽然在现代汉语中已经广泛使用.
但其准确的起源和广泛流传演变的途径却已经很难
查考。从笔者接触到的资料来看,“鉴定”一词最早应
该出现在光绪十三年(1887年)黄遵宪的《日本国
志》一书。黄遵宪是中国日本近代法的第一个翻译者
和研究者,也是第一个输入日本法的中国人。日本从
我国唐朝起。到明治初年.一直输入我国的古代法律
来制定本国法律。明治十三年(1887年)颁布《治罪
法》和《刑法》(当今日本通称其为《旧刑法》,以与20
世纪初期颁布的《刑法》相区别),正式抛弃我国的古
代法传统,转而采用西方法。日本的《治罪法》和旧
《刑法》,由于依照法国法而制定,因而使用一套新的法律语言。因为中国是日本的文化母国,日文中存在的大量汉字.导致新的法律语言的汉字化。这就为黄
遵宪(当然也包括后来者)“拿取”这套语言,提供了
极为方便的条件:有些新词直接使用,有些词稍做改
造便予使用。《日本国志》中的《刑法志》实际上就是
日本明治十三年(1887年)颁布的《治罪法》和《刑
法》两部仿照法国法而制定的新法的逐条汉译和他
自己的一些注释。在汉译时。黄氏直接套用了大量日
译法学用语,这之中就包括从《治罪法》中套用的“鉴
定”一词。①由于古代汉语似乎没有将“鉴”“定”二字
连用的做法.与现代意义上的鉴定活动相类似的活
动一般称为“检”、“验”或“检验”②因此,基本可以认
定现代汉语中的“鉴定”一词应该是从日语翻译而
来。
(二)法律中引入“鉴定”一词的起源
在考察“鉴定”一词何时开始引入我国法律时,笔者发现,邹明理教授称:“1906年《大清刑事民事
诉讼法(草案)》对鉴定问题做出规定,但这部法典未
获得批准”。③贾静涛教授称:“1907年。清政府颁布
· 14 ·
了由修律大臣沈家本所修订的《大清新刑律》,其中
吸收了不少近代各国法典的内容.值得注意的是有
关鉴定人的规定‘鉴定人,以自己的学识或特技于审
判厅鉴别事物,凭判定者也。例如医师、理化学者判
定加害者的健康状态(有无精神病)或有无血痕之
类。凡审判官于法学行动所不能及之处。必须有特别
学识或技术的人为之补助,即可命之为鉴定人。”’④
但仔细查阅以上所提到的法律文本和法制史方面的相关资料,却发现前述两种提法均有不准确的地方。
根据资料,《大清刑事民事诉讼法(草案)》的确
完成于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后来也确实由于种
种原因未被清廷批准颁布。⑤但笔者经过逐条查阅
法律文本全文,⑥并未发现其中有对鉴定问题的任
何规定。尤志安教授也在其著作中称:“(《各级审判
厅试办章程》)在证据制度上,保留了《刑事民事诉讼
法》中有关证人作证的规定,同时增加了关于鉴定制
度的规定。”⑦而对于《大清新刑律》,法制史方面的著作基本上都称,公布于宣统二年十-fl二十五日.
即1911年1月25日。⑧同时。笔者逐条查阅该法律
文本全文,⑨发现与鉴定、鉴定人有关的只有一条.
即第一八一条,全文为:“依法令于司法或行政公署
为证人.而为虚伪之陈述者。处二等至四等有期徒
刑。依法令于司法或行政公署为鉴定人、通译人。而
为虚伪之鉴定、通译者,亦同。犯前二项之罪,未至确
定审判而自白者,得免除其刑。”查阅贾静涛教授著
作中给出的注解,资料来源是:“刑律(光绪三十三
年).大清光绪新法令·宣统元年版”。结合法制史资
料,《大清新刑律》的制定过程经过了一个曲折的历
程。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修订法律馆聘日本法
学博士冈田朝太郎在法律学堂主讲刑法,兼任调查
员,协助考订刑法草案。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完
① 李贵连:《2o世纪初期的中国法学(上)》,载《中外法学)1997年第5期。
② 如成书于1247年,影响中国司法鉴定活动六百余年,公认现存最早的系统法医学著作,宋代伟大的法医学家宋慈编撰的《洗冤集录》一书中就是如此,有“检”、“验”以及“检验”等称谓。最著名的就是宋慈在该书序言中就写下的“狱事莫重于大
辟,大辟莫重于初情,初情莫重于检验。”的名句。
③ 邹明理主编:《我国现行司法鉴定制度研究》,法律出版社2001年5月版,第9页。
④ 贾静涛著:《世界法医学与法科学史》,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年5月版,第274页。
⑤ 郭成伟等著:《清末民初刑诉法典化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6年4月版,第248~255页
⑥ 《大清法规大全》第11卷。
⑦ 尤志安著:《清末刑事司法改革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oo4年8月版,第97页。
⑧ 叶孝信主编:《中国法制史》(新编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lo月版,第372页。
⑨ 《清新刑律》宣统二年十二月二十五日(1911年1月25日),载:西北政法学院法制史教研室编印:《中国近代史资料选辑
(1840—1949)》第2辑,1985年2月,第95—156页。
· 150 ·
成初稿。由清廷发交宪政编查馆分送内外衙门签注。
遭到纷纷非难,不得不折中修正。宣统元年(1910
年)清廷下诏将修正稿送资政院讨论,又爆发了激烈的争论,意见无法统一。但是光绪末年拟定的“筹备
宪政清单”已宣布了新刑律颁布的年限。无可拖延,清廷只好将它公布,“以备实行”。①笔者分析,贾静
涛教授看到的版本,可能正是光绪三十三年(1907
年)发交内外衙门签注的“初稿”,而引述的那段文字
可能是法律修订者为了方便各衙门官员了解“鉴定
人”这一新名词所作的文字说明。因为从正式公布的法律文本来看,其立法技术和法律语言基本接近近
现代法律。因此在法律条文中似乎不应该出现这类
说明性的表述文字。
实际上。经过笔者认真查阅资料,比对法律文
本。发现最早在正式颁布的法律中出现“鉴定”一词的。应该是于光绪三十三年十月二十九日(1907年
12月4日)颁布的《各级审判厅试办章程》(以下简
称:《试办章程》)。②在该法中,涉及鉴定活动的规定
共有9条:第10条规定:“审判官承审案件,应行回
避之原因如下:⋯⋯
四、审判官于该案曾为证人、鉴
定人者...⋯·”;第24条规定:“凡公判案件,因证人、鉴定人供述不实。或本系重罪受理时错认为轻罪者,或由轻罪发觉其他重罪者。均由审判官移送预审。”
第74条规定:“凡诉讼上有必须鉴定。始能得其事实
之真相者,用鉴定人。”第75条规定:“鉴定人由审判
官选用,不论本国人或外国人,凡有一定学识经验及
技能者,均得为之。但民事得由两造指名,呈请选
用。”第76条规定:“鉴定人于鉴定后,须作确实鉴定
书,并负其责任。”第77条规定:“凡有下列之原因者
不得为证人或鉴定人:
一、与原告或被告为亲属者;
二、未成丁者;
三、有心疾或疯癫者;
四、曾受刑者。”
第93条规定:“证人到厅费。每次银五钱。鉴定人到
厅费,每次银五钱以上、五两以下,由审判官酌定。”
第94条规定:“前条人等住所在十里以外者。每五里
加川资银一钱。火车、轮船已通或末通之处。其jli资
法律与医学杂志2007年第14卷(第2期)
照实数核算。”第95条规定:“前条人等每日旅费五
钱,但可视其身分酌量加增。”这些应该是“鉴定”一
词正式成为我国法律专门术语的肇端。
(三)法律中“鉴定”一词的渊源和引入的意义
对于《试办章程》中“鉴定”一词的渊源,我们可
以从其产生的历史背景来考察。这部法律产生于清
末修律的过程中。1902年,风雨飘摇中的清政府于
内外交困下以光绪皇帝名义颁布修律上谕:“现在通
商交涉事宜繁多,著派沈家本、伍廷芳将现行一切律
例,按照交涉情形,参酌各国法律,悉心考订,妥为拟
议,务期中外通行,有裨治理”,③成立了负责修改法
律的专门机构“修订法律馆”和“宪政编查馆”。在修
律之初。沈家本与同为修律大臣的伍廷芳先从翻译
外国良法人手。用重金广揽翻译人才翻译德、日、英、美、法等资本主义强国的民、刑、诉讼、国籍等各法,为着手修律做准备。短期内他们就翻译了多个国家的数十部法律及法学著作,而且“不但数量上大大超
过前期。质量上也是前期翻译所无法比拟的”。④在这些翻译的基础上,1906年,在当时的修律大臣沈
家本主持下完成了《大清刑事民事诉讼法(草案)》、《试办章程》等法律的起草工作。由于在制定这些法
律时,广泛吸收世界各国,特别是日本法学名词,⑤
还邀请日本专家参与起草工作,而当时日本的法律
(如《治罪法》等)中已有“鉴定”(汉字)一词,且已被
国人翻译引进。因此可以推断我国法律中的“鉴定”
一词,其渊源应该是日本法学词语。
对于《试办章程》中引入“鉴定”一词的意义,可
以从我国法制发展史和司法鉴定制度发展史两方面
来进行考察。从法制发展史上来看,以制定颁布《试
办章程》等法律为代表的清末修律在我国法制发展
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奠定了我国近代法制的基础,基本上完成了古代法制向近代法制的转变。
在司法制度上,清末修律改变了沿用两千年的“诸法
合体”的基本法典的编制原则,明确了实体法与程序
法、刑法与民法、商法的分工,编订了法院组织法,编
① 叶孝信主编:《中国法制史》(新编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1o月版,第372页。
② 《各级审判厅试办章程》光绪三十三年十月二十九日(1907年12月4日),载:西北政法学院法制史教研室编印:《中国近代
史资料选辑(1840—1949)》第3辑,1985年2月,第11—28页。
③ 《大清光绪新法令》第1册,商务印书馆1909年版,第7页。
④ 陈浩:《百年回眸谁与功—— 记清末修律大臣沈家本与(大清新刑律)》,载《书屋)2005年第2期。
⑤ 在2o世纪初年的法律改革中,主持者沈家本曾指出:“今日法律之名词,其学说之最新者,大抵出于西方而译自东国”。参
见:《沈寄移先生遗书.寄移文存》卷四。
法律与医学杂志2007年第14卷(第2期)
颁了若干行政法规,形成了近代法律体系的雏形。①
在司法体制、机制方面,通过《试办章程》等为代表的一系列从体制到程序全面变革传统审判制度的法律的制定颁布,使我国司法制度在传统狱、讼分理的基
础上,开始实行崭新的民、刑庭告诉,分别审理制度;
审判机关与检察机关得以在一定程度上独立于行政
机构之外司法;新式的回避、告诉制度也进一步完备
和规范。在《试办章程》颁行前后,民、刑合一的《大清
刑事民事诉讼法(草案)》以及民、刑分立的《大清刑
事诉讼律(草案)》也先后拟就,虽因种种原因未能颁
行,但其所确立的审判独立、公开审理、控审分离、控
辩平等原则等内容仍被其后继的南京临时政府、北
洋政府和国民政府所遵循和沿用。②甚至,在1949
年后,这个时期确立的一些现代诉讼原则也在一些
法律制订的过程中得到部分遵循和体现。
而从《试办章程》的主要内容和性质来看,根据
当时法部奏折,拟定《试办章程》的主要内容是:“以
总纲居首,释民刑之定义;次审判通则,明司法之权
能;次诉讼通则,详呈诉之方法;次检察通则,尽补助
作用;而以附则终之,定实行之期间。凡为五章,每章
之中,自分节目,都为一百二十条。”③《试办章程》的具体章目是:第一章,总纲。第二章,审判通则,分为
八节:第一节审级、第二节管辖、第三节回避、第四节
厅票、第五节预审、第六节公判、第七节判决之执行
和第八节协助。第三章,诉讼,分为六节:第一节起
诉、第二节上诉、第三节证人鉴定人、第四节管收、第五节保释和第六节讼费。第四章,各级检察厅通则。
第五章,附则。从法律名称的字面上看,《试办章程》
应该是一部法院组织法,但从当时法部的奏折和该
法的具体章目来看,就会发现其内容大部分是规范
诉讼行为的,尤其是章目中第二章“审判通则”和第三章“诉讼”,其篇幅占据整部法律的绝大部分,法规
全篇为120条,这两章就有93条之多。而如果仔细
阅读该法全文,更能够很容易感觉到其具有的浓烈
· 151 ·的诉讼法色彩,因此也被誉为“实际是清末惟一正式
公布的具有近代诉讼法性质的法规”。④同时,由于
在该法确立了民事刑事案件分理制度、回避制度、预
审制度、公开审判制度、诉讼代理制度、证人鉴定人
证据制度、检察厅及检察官制度等等于我国传统狱
讼中没有的新制度,因此,有学者也认为,该法正式的颁布和适用,标志着我国现代化新司法体系的诞
生。在近代中国法制文明发展史上具有极其重要意
义。⑤正是因为《试办章程》具有这些进步之处,它的颁布大大推动了我国诉讼制度近代化的进程,并且
尽管后来清政府很快覆灭,但该法并未被废止。中华
民国成立后,《试办章程》仍被援用。其后,于民国二
年十月、四年二月、四年十月、四年十二月、九年一
月、十年二月又进行修订,一直实行到民国十年《刑
事诉讼条例》和《刑事诉讼律》颁布实施为止。⑥
从这样的背景来考察,我们可以很容易地发现,“鉴定”一词的引人,与适应当时司法制度、体制和机
制等变革的需要有很大关系,即目的应该是设计一
种配套的新的证据制度。
对于《试办章程》中各项进步之处,相关的论述
较多,⑦但惟独对于在这部法律中出现的鉴定制度,则是一带而过,语焉不详。涉及该法在我国司法鉴定
制度发展中的意义,更是无人论及。笔者认为,从我国司法鉴定制度发展史来看,《试办章程》同样具有
划时代的意义— —标志着在法律制度层面实现了由
古代检验制度向现代鉴定制度的重大跨越。主要理
由如下:
第一,该法第一次确立了法官与鉴定人在身份
上的“审鉴(检)分离”制度,改变了检验人(鉴定人)
在诉讼活动中的法律地位。根据我国司法鉴定史研
究学者的观点,与现代鉴定活动类似的活动在我国
古代被称为检验。从史料记载的情况来看,我国涉及
诉讼的检验活动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从那时起到
清末两千年多年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虽然朝代更迭
① 叶孝信主编:《中国法制史》(新编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10月版,第379—380页。
② 郭成伟:《中国近代刑事诉讼制度变革研究(1895—1928)序》,载《中国近代刑事诉讼制度变革研究(1895—1928)),北京大学
出版社20o4年版。
③ 《法部奏酌拟各级审判厅试办章程折》,载西北政法学院法制史教研室编印:《中国近代法制史资料选辑》(1840—1949)第3辑。1985年2月。第9页。
④ 朱勇主编:《中国法制通史》(第9卷),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296页。
⑤ 郭成伟等著:《清末民初刑诉法典化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6年4月版,第262页
⑥ 尤志安著:《清末刑事司法改革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年8月版,第97页。
⑦ 尤志安著:《清末刑事司法改革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年8月版,第97页。
· 152 ·
不断,但基本都沿循了行政、司法合一的制度,由各
级行政长官兼领审判权。检验活动也始终与审判权
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由各级行政长官或其授权的官
吏亲自实施或在他们主持监督下进行,完全体现为
一种司法审判职能。因此,“审鉴(检)合一”是我国古
代检验制度的一个重要特色。《试办章程》第10条明
确规定曾为本案“鉴定人”的“审判官”应当回避,即
确立了“审判官”与“鉴定人”在身份上的“审鉴(检)
分离”,说明鉴定人在诉讼活动中的法律地位已经由
原来的审判主持者转变为诉讼参与人之一。另根据
《试办章程》文本设计,将与鉴定有关的规定放在第三章第三节“证人鉴定人”之内,并在规定不得担任的原因(第77条)、应获到厅费(第93条)、川资(第94条)、旅费(第95条)以及供述不实追究法律责任
(第24条)等方面时都将两者并列在一起进行规范。
显然。在当初的法律设计者眼里,在诉讼活动中,鉴
定人与证人类似或鉴定人实际上就是一种特殊的证
人。这些在我国法律史上都是第一次。从某种意义上
讲。这两方面的改变,应该是由古代检验制度向现代
鉴定制度重大跨越最核心的标志。
第二。该法第一次明确了鉴定人需具备专业技
术能力资格。根据史料记载,我国古代狱讼中从事检
验活动是各级行政长官或其指派的下属官吏的本职
工作。而这些官吏的选拔、任用,通常主要是考察其
“文韬武略”而非检验技术专长。因此,可以说,在我国古代,从事检验的资格与是否具备专业技术能力
无关,而主要是看其是否担任某一级行政长官。《试
办章程》第75条规定鉴定人“不论本国人或外国人,凡有一定学识经验及技能者,均得为之。”第一次提
出了鉴定人必须是“有一定学识经验及技能者”,也
即对担任鉴定人的专业技术能力提出了明确要求,对于其他则别无要求,甚至“不论本国人或外国人”。
这一规定.无疑是对我国传统司法制度的一个重大
突破。
第三.该法第一次确立了全面鉴定制度。从我国
古代一些历史文化典籍等史料记载的情况来看,我国古代检验活动涉及项目和范围都比较广泛,但直
到宋代,才从法律层面明确确立了检验制度,即在司
法活动中,遇到某些情况必须进行检验。北宋真宗咸
平三年(1000年)十月诏令规定:“今后杀伤公事,在县委尉,在州委司理参军。如缺正官,差以次官。”①
① 《宋会要》.刑法6-1.检验.见《宋会要辑稿》第170册。
② 《宋会要》.刑法6-1.检验.见《宋会要辑稿》第170册。
法律与医学杂志2007年第14卷(第2期)
宋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进一步规定:“检验之官,州差司理,县差尉,以次差丞、薄监当;若皆缺,则须
县令自行。”②即对人身伤亡案件,必须进行检验,这
是法律规定,也是相关行政官员的职责。这种情况,基本上一直沿循到清末都改变不大。根据《试办章
程》第74条的规定:“凡诉讼上有必须鉴定,始能得
其事实之真相者,用鉴定人。”很明显,《试办章程》对
鉴定事项的规定。远远要大于“杀伤公事”,即只要需
要“一定学识经验及技能”,“始能得其事实之真相
者”均必须进行鉴定。因此,可以看出《试办章程》在法律层面确立了全面鉴定制度,应是对我国传统司
法制度的一项重要完善。
第四。该法第一次对刑事鉴定和民事鉴定做出
了初步区别,鉴定理论的近代化初现端倪。根据现代
司法鉴定理论,由于不同性质的诉讼涉及的实体法
事实、程序法事实,调查取证主体,举证责任,证明责
任承担主体,证明标准严格程度等等均有所不同,相
应地诉讼中涉及的“专门性问题”的性质和内容以及
提请(申请)、决定、委托的主体、鉴定结论的审查判
断主体。鉴定实施过程中鉴定人对被鉴定人或物的检查、检验权限,鉴定人虚假鉴定后可能面临的责任
性质等均有所不同,所以按照诉讼性质,鉴定可分为
刑事诉讼鉴定、民事诉讼鉴定、行政诉讼司法鉴定和
自行鉴定等。《试办章程》第75条规定:“鉴定人由审
判官选用,不论本国人或外国人,凡有一定学识经验
及技能者,均得为之。但民事得由两造指名,呈请选
用。”显然,在当时的立法者设计鉴定制度的时候,已
经初步认识到了刑事诉讼鉴定与民事诉讼鉴定的区
别。
第五,该法完善了鉴定结论报告方式和内容,实
现了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从秦简《封诊式》中的“爰
书”,宋代的验状、验尸格目和检验正背人形图,元代的检验法式,到清代的尸格、尸图和检骨图格等等可
以得知,我国从先秦时期始一直到清末,历代法律都
对检验结果的报告格式和内容有较明确的规定。虽
然仔细比对这些检验结果报告的格式和内容,可以
发现它们经历了从概略到具体,从简单到繁复,从单
纯文字到图文结合等的变化发展,但以现代眼光来
审看这些“检验报告”,它们总体上仍类似现代司法
鉴定中的检查笔录或勘验笔录,即主要强调客观、全
面地记录检验者直接观察到的各种事物和现象。因
法律与医学杂志2007年第14卷(第2期)
此。这些变化发展基本上是属于“量变”的范畴。而从
《试办章程》第76条规定“鉴定人于鉴定后,须作确
实鉴定书,并负其责任。”而不是要求其“据实填写尸
格、尸图和检骨图格”,显然,对鉴定结论的报告方式
和内容提出了新的要求,即不仅要求客观记录检验
所见。而且还需要运用科学理论对这些“检验所见”
进行分析、鉴别和判断。这个变化很显然应该属于一
种质的飞跃。这些规定,显然也是对我国传统司法制
度相关内容的重要完善。
(四)法律中引入“鉴定”一词对当时和后世的影
响
随着《试办章程》正式引入了“鉴定”一词,很快
得到学术界的响应。1908年,留日学生王佑、杨鸿通
两人合译et本石jii贞吉所著《实用法医学》时,就将
译作改名《东西各国刑事民事检验鉴定讲义》,成为
当时少有的几本现代法医学参考书之一。①自此以
后。“鉴定”一词即被不同时期的立法者、学术界和实
务界普遍接纳。如随后于宣统二年(1910年)完成的被称为“中国历史上首部独立的刑事诉讼法典草案
和民事诉讼法典草案”的《大清刑事诉讼律(草案)》
和《大清民事诉讼法(草案)》、民国十年(1921年)颁
布的被誉为“我国中央政府正式颁行的第一部刑事
诉讼法典和民事诉讼法法典”②的《刑事诉讼条例》
和《民事诉讼条例》、民国十七年(1928年)颁布的《刑事诉讼法》和《民事诉讼法》等法典中,虽然在鉴
定制度的细化方面有了一些变化,但关于“鉴定”的基本涵义却基本上始终一一贯之。即基本上都保持
了“鉴定”一词最早被引入法律时主要的涵义:(1)在诉讼中。遇有需要专门知识和技术才能查明案件事
实时,必须进行鉴定;(2)鉴定的作用或目的,是为了
· 153 ·
和国民事诉讼法》(试行)颁布,1991年修正后正式
颁布)第72条规定:“人民法院对专门性问题认为需
要鉴定的,应当交由法定鉴定部门鉴定;没有法定鉴
定部门的,由人民法院指定的鉴定部门鉴定。”《中华
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1989年)第35条规定:
“在诉讼过程中。人民法院认为对专门性问题需要鉴
定的,应当交由法定部门鉴定,没有法定鉴定部门的,由人民法院指定的鉴定部门鉴定。”《中华人民共
和国仲裁法》(1994年)第44条规定:“仲裁庭对专
门问题认为需要鉴定的。可以交由当事人约定的鉴
定部门鉴定.也可以由仲裁庭指定的鉴定部门鉴
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安全法}(2003年)第7
2条第3款规定:“对当事人的生理、精神状况等专业
性较强的检验。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委托专
门机构进行鉴定。鉴定结论应当由鉴定人签名。”《中
华人民共和国治安处罚法》(2o05年)第90条规定:
“为了查明案情。需要解决案件中有争议的专门性问
题的。应当指派或者聘请具有专门知识的人员进行
鉴定;鉴定人鉴定后,应当写出鉴定意见,并且签
名。”等等法律和不可胜数的以“鉴定”为主题词的论
文、论著。
(五)现实生活中“鉴定”一词的词义
从前面的介绍可以看出,汉语中的“鉴定”一词,最早是1887年从et语翻译引进的法学词汇,并于
1907年l2月4 et通过当时的法律《各级审判厅试
办章程》正式吸纳为我国法律专门术语,随后即被历
代立法者、学术界和实务界广泛接受,现行法律条文
和法学著作仍然在广泛使用。这样一个法律专门术
语。从何时开始。以及为何要突破法学的界限广泛渗
透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几成现代汉语中普通
补充法官在审判时法学知识之外的专业技术知识,常用 语,原因不详。但这样广泛渗透的结果,就使
以协助其查明案件事实;(3)鉴定人必须由具有专门 现代 语中“鉴定”一词的词义发生了一定的衍变。
知识和技能的人担任;等等。(~(1999年缩印本)上的解释为:“鉴定:鉴别评
时至今13,在现行的相关法律和法学著作中,仍 定,确定优劣真伪0 99;《现代汉语词典》(修订版)的解
然在广泛使用“鉴定”一词,而且其主要意思仍然与 释为:f‘鉴定:(1)鉴别与评定(人的优缺点);(2)评定
当初引入时基本相似。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 人的佛缺点的文字;(3)辨别并确定事物的真伪、优
法》(1979年颁布,1996年修正)第119条规定:“为 劣等。f’透过这些解释,可以看出,在现代汉语中,“鉴
了查明案情,需要解决案件中某些专门性问题的时 定”一饲i,已远非法律专门术语,其内涵和外延已经
候,应当指派、聘请有专门知识的人进行鉴定。,《中 被显舞扩大。
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1982年以《中华人民共、“司法鉴定”一词的引入、概念演进和立法历程
① 何颂跃:《民国时期我国的法医学》,载《中华医史杂志)1990年第3。
② 张晋藩主编:《中国司法制度史》,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4年6月f版,第500页,第502页。
· 154 ·
在汉语中与“鉴定”相关的另一个词是“司法鉴
定”。单从字面上看,“司法鉴定”似乎比“鉴定”一词
更接近司法或法律事务,但现实的情况却是。“司法
鉴定”一词从汉语中初次出现到正式引入法律整整
用了50年时间。远远超过“鉴定”一词所用的20年。
而且在这50年中,“司法鉴定”一词,或较长时间处
于语焉不详、意思朦胧的状态,或忽然又成为学术
界、实务界乃至社会大众广泛讨论和关注的“热点”
法学词语,讨论过程更是争议不断,相互间难以说
服,直至导致严重的法律冲突。
(一)1955~1979年—— 汉语中“司法鉴定”一词的引入及其最初的命运
与“鉴定”一词引入汉语时即为法学词语不同。
汉语中“司法鉴定”一词,最初是出现在鉴定研究机
构名称中。我国最早而且在相当长的时期也是最主
要的鉴定教学、检案和科学研究机构,是我国现代法
医学创始人林几教授受命于1932年8月1日在上
海创建的“司法行政部法医研究所”。1949年6月,上海解放后。上海市军管会将该所附属于上海市人
民法院。1951年10月,该所又改为华东军政委员会
司法部直接领导的“华东司法部法医研究所”。19
53年8月。“华东司法部法医研究所”改为“最高人民法
院华东分院法医研究所”。1955年7月。“最高人民
法院华东分院法医研究所”改为“中央司法部法医研
究所”,同时又成立“司法鉴定科学研究所”,承担法
医学和刑事技术的检验鉴定工作。①这是汉语中第一次出现“司法鉴定”一词。后来,1959年4月28
日。在“左”倾错误思想的影响下,第二届全国人大一
次会议通过《关于撤销司法部、监察部的决议》,司法
部被撤销。②同年冬,“司法部法医研究所”和“司法
鉴定研究所”合并为“公安部刑事技术研究所”。1960
年秋,“法医研究所”、“司法鉴定研究所”以及“公安
部刑事技术研究所”均被撤销。③至此,“司法鉴定”
法律与医学杂志2007年第14卷(第2期)
一词从我国司法体系中完全消失。直到十一届三中
全会之后,1979年9月13日,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
会第十一次会议决定:“为了适用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需要,加强司法行政工作,设立司法部”,司法部被
恢复设立。尔后司法部委托华东政法学院在上海开
始恢复建立“司法鉴定科学技术研究所”,于1983年
经国家科委批准才正式复建。全称为“司法部司法鉴
定科学技术研究所”。④这是“司法鉴定”一词第二次
正式出现。此后,这个研究所长期存在并持续发展,在较长时期里成为全国惟一冠以“司法鉴定”的国家
部委级科研、鉴定机构。并于2003年被司法部确定
为国家司法鉴定人继续教育基地。
对于前述1955年7月设立的“司法鉴定科学研
究所”,据徐立根教授介绍.是“学习前苏联司法部的经验”,而汉语中“司法鉴定”一词也是“从俄文翻译
过来的”。⑤金光正教授也介绍说,“司法鉴定科学研
究所”成立之初曾有前苏联专家在该所主持培训工
作。⑥通过这些介绍可以得知。汉语中的“司法鉴定”
一词,应该是从俄文翻译引进的。
从前面的历史回顾可以看出,“司法鉴定”一词
从首次翻译引进到从我国司法体系中完全消失仅仅
持续了短短的4年多时间。而其再次正式出现,期间
间隔了大约23年。这个演变过程,实际上也基本反
映了我国司法鉴定事业在那个特殊的历史年代遭受的多舛命运,即在较长时期司法鉴定工作处于主管
机关不确定、机构设置不稳定、机构性质不明确以及
后来直接受到“左”倾错误思想的冲击而被迫撤销等
等这样极不正常的状态。在这样的状态下,连正常的检案和科研工作都无法保证.对于“司法鉴定”概念的研究只能是一种“奢望”。因此,在“司法鉴定”一词
引入汉语相当长的时间里对其概念都未见有任何论
述。
(二)1979-1997年—— “司法鉴定”定义的出现
及其相对平静期
① 陈康颐著:《应用法医学总论》,群众出版社1995年版,第314~319页。
②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关于撤销司法部、监察部的决议》,载《人民日报)1959年4月29
日第2版。
③ 郑钟璇:《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加强司法鉴定工作》,载《法学》,1984年第l1期;前引① 陈康颐书,第318页。其后,公安部鉴
定研究机构的演变过程是:1972年12月6日,国务院批准公安部成立公安部126所,1984年,更名为公安部第二研究所
(又称公安部刑事科学技术研究所)。1996年1月11日,经公安部党委研究决定,并报中央编制委员会办公室批准,以公安
部第二研究所为基础正式成立公安部物证鉴定中心。
④ 金光正:《必须加强司法鉴定工作》,载《政法论坛》,1985年第4期。
⑤ 徐立根:《对我国鉴定制度中几个问题的研究》,载《刑事技术)2005年第4期。
⑥ 金光正主编:《司法鉴定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9月修订版.第32页
法律与医学杂志2007年第14卷(第2期)
我国最早对“司法鉴定”一词做出定义的是一些
工具书:1979年版《辞海》的定义是:“司法鉴定:运
用科学技术或其他专门知识对案件有关的事实(如
死亡原因、伤害程度等)所进行的鉴别和判断。有法
医鉴定、化学鉴定、会计鉴定、指纹鉴定、书法鉴定
等。”1982年9月上海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编译的“国外法学知识译丛”之《刑事侦查与司法鉴定》翻
译了《苏联大百科全书》第2版第48卷412~413页,其中就包括“司法鉴定”条目:“司法鉴定是鉴定人为
了获得侦查机关或法院所需要的证明,对刑事案件
或民事案件的有关案情的事实进行研究。凡科学、技
术、文学、艺术各个部门涉及司法方面的问题都可以
进行司法鉴定。鉴定人的鉴定意见,即鉴定人根据他
运用专门知识所做出的结论,与证人的陈述、被告的个人申诉以及物证、书面证明等,同样都是司法证据
之一(俄罗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刑事诉讼法典
第58条)。由鉴定人作过鉴定意见的事实,像一切证
据一样,还需由侦查人员和法院连同收集到的其他
一切有关案件的证据加以综合鉴定(俄罗斯苏维埃
社会主义共和国刑事诉讼法典第3篇第298条)。苏
维埃诉讼法在以下两方面使双方当事人都享有广泛的权利:声请鉴定人回避和要求利害关系人参加预
审或审判阶段的司法鉴定(俄罗斯苏维埃社会主义
共和国刑事诉讼法典第43、48、169、174条)。根据苏
联最高法院全会的解释.民事诉讼中的司法鉴定应
按照刑事诉讼中相同的规则进行。为了在某些最常
用的司法鉴定类型方面(如医学鉴定、精神病学鉴
定、刑事鉴定、账册鉴定)制定出较好的科学研究方
法,在苏联建立了国家鉴定机关网。”①
在此之后,还有其他一些工具书对“司法鉴定”
作过界定:如1982年版《中国医学百科全书(法医学
卷)》的定义为:“司法机关在侦查和审判各种案件
中,会遇见许多专门性问题,这些问题不是侦查人员
与审判人员都能解决的,这时,侦查员或审判员就要
把同案件有关的检体(人或物),委托具有专门知识
和经验的人员进行检查,提供证据,做出结论。以帮
助司法机关办案,这就是司法鉴定。”1984年版《中
国大百科全书(法学卷)》的定义为:“司法鉴定(judi.
cial expertise):诉讼进程中侦查、审判机关为了查明
案情,就案件中某些专门性问题,包括可疑的或有争
· 155 ·
议的某种物证或书证,委托国家鉴定机关或指定具
有专门知识和技术的人,依照法定程序进行甄别和
判断。包括刑事技术鉴定和为解决民事争议而进行的鉴定。”1984年版《法学词典(增订版)》的定义为:
“司法机关为了查明案情.运用科学技术或其他专门
知识,对案件中的有关事物所作的鉴别与判断。”
随后我国第一批司法鉴定学科专著问世.其中
也有对“司法鉴定”一词的定义.如:1988年5月金
光正主编《司法鉴定学》的定义为:“司法鉴定即在侦
查或审判等诉讼程序中.对案件自身情节或处理各
种证据所涉及的某些专门知识性问题,聘请或指派
有关专家进行的检验过程和评断。”②1993年12月
最高人民法院技术局法医处编《司法鉴定概论》的定
义为:“司法鉴定是指在诉讼过程中,侦察、审判机关
为了查明案情,就案件中某些专门性问题,委托国家
鉴定机关或指定具有专门知识技能的人依照法定程
序所作的鉴别和判断。通常进行的司法鉴定有法医
学鉴定、司法精神病鉴定、司法会计鉴定、司法化学
鉴定、司法物理学鉴定和犯罪侦察学鉴定。”③
在这个阶段.很集中地出现这些定义,应该与
1979年7月1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
会议审议通过了新中国第一部刑事诉讼法典《中华
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1982年3月8日第五届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22次会议审议通
过了新中国第一部民事诉讼法典《中华人民共和国
民事诉讼法(试行)》有直接关系。《中华人民共和国
刑事诉讼法》第88条规定:“为了查明案情,需要解
决案件中某些专门性问题的时候,应当指派、聘请有
专门知识的人进行鉴定。”第109条规定:“人民法院
在必要的时候,可以进行勘验、检查、搜查、扣押和鉴
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试行)》第63条
规定:“人民法院需要解决专门性问题时.有关部门
有义务按照人民法院的通知.指派有专业知识的人
进行鉴定。鉴定人有权了解进行鉴定所需要的案件
材料,询问当事人、证人。鉴定人应当提出书面鉴定
结论,在鉴定书上签名或者盖章,并由鉴定人所在单
位加盖公章,证明鉴定人身份。”这是新中国法律第一次对侦查活动、审判活动中的鉴定做出规范。将这
些法条与前述各种定义进行对比,可以很容易地发
现,虽然那些定义在文字表述上有一些差别.但内涵
① 上海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编译:《刑事侦查与司法鉴定》,知识出版社1982年9月版,第194~195页。
② 金光正主编:《司法鉴定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9月修订版,第8页。
③ 最高人民法院技术局法医处编:《司法鉴定概论》,人民法院出版社1993年版,第1页。
· 156 ·
却基本一致。即基本上都是对这些法条的字面学理
解释。
尽管在这个阶段也有学者对“司法鉴定”一词本
身表示了质疑,认为:“我国刑事诉讼法第二编第二
章第六节的标题是鉴定,不是司法鉴定,在标题下面的条文中有鉴定、补充鉴定、重新鉴定和鉴定结论,没有司法鉴定字样。这司法两字是外行人加上去的。
完全不符合法律规定。”①但总体的情况是,在此阶
段对“司法鉴定”一词争议很少。或者甚至可以说在学术界谈论的都很少。据笔者检索资料,在正式期
刊,涉及“司法鉴定”法学基础理论②方面的论文,1984年、1985年各有1篇,⑧此后直到1994年甚至
再没有这方面的论文发表。“人们对(司法部司法鉴
定科学技术研究所之中的)司法鉴定这个用语并没
有发现有什么不合适。只知道它是指司法部主管的鉴定机构。”④而在鉴定实务中,除了司法精神病学
鉴定有时称为“精神疾病司法鉴定”之外,其他各种
鉴定基本上均以所属学科命名,如法医学鉴定、文件
检验、物证检验等等,而绝少有以“司法鉴定”命名的。因此,在较长时期,“司法鉴定”一词一直处于意
思朦胧的平静期。
(三)1998-2004年— — 学术讨论逐渐热列。意
见对立明显。未能形成共识
进入上世纪90年代以后。关于“司法鉴定”的讨
论逐渐开始热闹。先是在1994年,北京大学司法鉴
定室召开关于建议统一使用“司法鉴定学”学科名称的论证会,对学科名称进行了论证。⑤紧接着,199
5年、1996年开始逐渐有学者撰文对我国司法鉴定制
度、体制和机制等进行反思和提出相关鉴定立法建
议。⑥这之后随着1996年3月17日第八届全国人
法律与医学杂志2007年第14卷(第2期)
大第四次会议通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关于修改(中
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决定》,审判制度改革
从理论探索正式落实到了司法实践层面,1997年9
月召开的党的“十五大”确立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
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方略,并做出“推进司法改革,从制度上保证司法机关依法独立公正地行使审判权
和检察权”的战略决定,使我国司法改革实践全面启
动。进一步推进了关于诉讼程序和管理方式的探索。
伴随着这些改革和探索,关于司法鉴定法学基础理
论方面的论述也逐渐开始增加。但这些论述中涉及
“司法鉴定”一词时。或采用前面介绍过的传统通说
学理解释。或者干脆不对“司法鉴定”一词进行界定,而直接讨论其制度、体制和机制等方面的问题(但讨
论中作者们隐含的界定仍然是前述通说解释)。到了
1998年6月24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印发司
法部职能配置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的通知》(国
办发[1998190号),⑦将“指导面向社会服务的司法
鉴定工作”的职责赋予司法部。1999年7月19日,法制日报刊登《司法部关于面向社会服务的司法鉴
定机构公告(第1号)》,公布了司法部司法鉴定科学
技术研究所、西南政法大学司法鉴定中心、华东政法
学院司法鉴定中心、中国政法大学司法鉴定中心、中
国人民大学物证技术鉴定中心、北京大学司法鉴定
室、西北政法大学司法鉴定中心和北京华厦物证鉴
定中心等第一批独立于公、检、法机关的“面向社会
服务的司法鉴定机构”。由于出现了一个新词“面向
社会服务的司法鉴定”,实际上才真正启动了对“司
法鉴定”概念的讨论。有些论述即直接以“司法鉴定
概念”为主题。有些则在讨论其他司法鉴定法学理论
问题时将“司法鉴定概念”的讨论作为一个重要的部
① 陈康颐著:《应用法医学总论》,群众出版社1995年版,第314—319页。
② 笔者认为,根据鉴定的属性,鉴定或者司法鉴定学科的基础理论,应该分为两部分:一类是以研究鉴定制度、体制和机制等
为主要内容的法学基础理论;另一类是以研究鉴定科学原理、技术手段和方法等为主要内容的科学基础理论。
③ 这两篇论文是:郑钟璇:《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加强司法鉴定工作》,载《法学)1984年第l1期;金光正:《必须加强司法鉴定工
作》,载《政法论坛》,1985年第4期。
④ 徐立根:《对我国鉴定制度中几个问题的研究》,载《刑事技术》20o5年第4期。
⑤ 张玉镶,孙东东:《北京大学司法鉴定室召开关于建议统一使用“司法鉴定学”学科名称的论证会》,载《中外法学)1994年第1期。
⑥ 这方面较早期的论述,主要有:金光正:《对我国司法鉴定制度的思考》,载《人民检察)1995年第7期;李万忠:《我国司法鉴
定制度主要缺陷及其完善》,载《法学杂志)1996年第1期;曾伟雄,刘慧明:《司法鉴定主体之立法刍议》,载《政法学刊》
1996年第3期;周平:《略论刑事司法鉴定资格与涉围》,载《法学杂志)1996年第5期。在此阶段,笔者也曾对这方面的问题
作过讨论,参见:第页引① 王世凡文。
⑦ 此文件在涉及司法鉴定问题的相关讨论中似乎较少有人提到,实际上它就是被许多作者笼统地称为“国务院批准的司法部
‘三定’方案”的法规文本。
法律与医学杂志2007年第14卷(第2期)
分。①
在这些论文、论著中.作者们从不同的观察角
度,在司法体制改革的不同发展阶段,或借鉴英美法
系经验,或参考大陆法系做法,或称从国情出发,或
糅合多个来源,对于司法鉴定的概念提出了许多不
同的概括、界定。这样,几乎在同时,相互间差别极大的界定纷纷呈现,仔细分析归纳,其中较有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
第一种观点.认为:“司法鉴定是指在诉讼过程
中,司法机关为了查明案情.依法指派或聘请具有专
门知识技能的人员.就案件中的某些专门性问题所
作的鉴别和判断。”②
第二种观点,认为:司法鉴定不仅指司法机关办
理刑事、民事和行政诉讼案件中进行的鉴定,而且还
包括:“刑事、民事、行政诉讼当事人及其代理人、辩
护人”委托的鉴定:行政执法部门执法活动及其案件
当事人委托的鉴定:仲裁庭与仲裁案件当事人及代
理人委托的鉴定;纪检、监察部门委托的鉴定;公证
机构、调解组织委托的鉴定;“社会各团体(包括境外
团体)、单位、组织和个人对涉嫌危害社会稳定和政
治安定事件以及涉嫌危害人身安全和健康事件”委
托的鉴定;等等。③
第三种观点,认为:“司法鉴定是人民法院、人民
检察院、公安机关、安全机关、监狱、仲裁机关、当事
人对案件立案前取证、诉讼、执行、仲裁过程中的专
门技术、专门知识问题,委托有鉴定权的机构或鉴定
人依法检验、评断的活动。主要指两种情况:一是指
已进人诉讼程序的鉴定;二是指无鉴定不能立案的鉴定。”④
第四种观点,认为:“只有法官决定委托的专门
· 15’7 ·
性鉴定才称之为司法鉴定.其实质属于司法调查权
和审查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法官对当事人各方提
供的鉴定结论以及存在的争议问题进行司法调查和
审查的有效手段之一.也是司法鉴定人员帮助法官
科学认证的重要方法之一。其目的是审查证据,查
明、确证罪与非罪、此罪与彼罪、损害事实与程度以
及与量刑、赔偿有关事实。”⑤
比较上述几种观点,可以发现,第一种观点,基
本上就是诉讼法法典法条的传统通说学理解释;第二种观点,是笔者见到的最“超级扩大化”的解释,即
基本上将“司法鉴定”扩大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
面;第三种观点,属于有限扩大化解释,较第二种观
点有所保留.即将司法鉴定的范围从传统认识的“诉
讼中”扩大到了“立案前取证和仲裁过程中”。第四种
观点,属于“缩小化”解释.不仅将司法鉴定局限于诉
讼活动中.而且明确限定了鉴定决定主体只能是法
官。
这些观点,特别是后3种观点,在随后的讨论过
程中,不仅被原作者们进一步发展,并且对现实中的有关法规制订产生了实质性的影响(详见后面介
绍)。同时这些观点也被其他作者所借鉴、引用、发
展,使更多的人加入到了争论之中。正是由于如此,所以在1998年至2004年期间,在学术界和实务界,相关的讨论空前热烈,各种相互差异极大的结论和
设计异彩纷呈,这些由法学家、科学家不同学术思想
观点交锋所表现出的争议.作为推动学术发展的基
本形式,是法学、司法鉴定科学繁荣的标志,⑥但对
司法鉴定概念、性质等方面的界定,却由于争议、分
歧越来越大,各种观点难以相互说服.因此直到
2005年司法鉴定的法律界定产生之前.始终未成形
① 据笔者不完全统计,截至2005年底,仅在正式杂志上发表的讨论司法鉴定法学基础理论方面问题的论文至少已有近400
篇之多:这类论文最早见于1884年,1984、1985、1887年每年各1篇,1994、1995年每年2篇,1996、1997年每年4篇,1998年8篇,1999年14篇,2000年31篇,2001年53篇,2002年59篇,2003年67篇,2004年53篇,2005年上升到至少
96篇。涉及司法鉴定法学基础理论内容的专著,最早见于1988年,直到1996年,8年间只有7部:金光正主编《司法鉴定
学》(1988、1991、1995三个版本)和《司法鉴定知识大全》(1993)、最高人民法院技术局法医处编《司法鉴定概论》(1994)、邹
明理主编《司法鉴定教程》(1995)、王传道主编《司法鉴定概论》(1996)。1997年未见此类专著出版。1998年后到2005年,仅7年时间,仅据笔者所见,至少已经有26部之多。统计分析这些论文专著发表、出版的时间和数量,可以发现1998年在时间上是一个明显的“分水岭”,从该年始发表、出版的数量开始激增。
② 姜志刚:《对司法鉴定现状的思考》,载《湖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1999年第2期。
③ 参见吴军:《如何使司法鉴定工作面向社会服务社会》,载《中国司法11999年第11期。
④ 孙业群:《构筑我国司法鉴定新体制》,载《现代法学11999年第6期。
⑤ 参见何颂跃:《司法鉴定的本质与当前的困惑》,载《法律与医学杂志)200o年第7卷(增刊)。
⑥ 包建明:c司法鉴定”杂谈》,载何家弘主编:《证据学论坛》(第4卷),中国检察出版社2002年3月版,第351页。
· 158 ·
成共识。
(四)1998-2004年— — 地方立法先行,部门规
章跟进。最终导致法律冲突
我国最早出现“司法鉴定”一词的国家级法规。
是1989年7月11 ft由公安部、最高人民法院、最高
人民检察院、司法部和卫生部颁布《精神疾病司法鉴
定暂行规定》(卫医字(89)第17号)。但这个法规只
是在名称中引用了“司法鉴定”一词。法规中并未对
其进行界定。随着1994年起学术界、实务界开始对
“司法鉴定”相关内容进行热烈讨论并产生一批成果,很快引起一些省级地方立法机关的重视并付之
实践。1998年12月12 et,黑龙江省人大常委会通
过了我国第一部地方性的司法鉴定管理法规— —
《黑龙江省司法鉴定管理条例》,随后,重庆市(1999
年3月26 ft)、吉林省(1999年11月27 ft)也制定
了自己的地方性司法鉴定法规。
除了地方立法机关的这些表现,2000年8月1
4ft,司法部颁布了《司法鉴定机构登记管理办法》(司
法部令第62号)和《司法鉴定人管理办法》(司法部
令第63号)这两个我国最早较系统规范司法鉴定活
动的部门规章。但可能由于当时争议较大。这两个规
章中都回避了对司法鉴定概念进行明确界定.只是
在《司法鉴定机构登记管理办法》第2条中规定:“本
办法所称的面向社会服务的司法鉴定机构(以下简
称司法鉴定机构)是指接受司法机关、仲裁机构和其
他组织或当事人的委托,有偿提供司法鉴定服务的组织。”在《司法鉴定人管理办法》第2条中规定:“本
办法所称的面向社会服务的司法鉴定人(以下简称
司法鉴定人)。是指取得司法鉴定人职业资格证书和
执业证书。在司法鉴定机构中执业。运用专门知识或
技能对诉讼、仲裁等活动中涉及的专门性技术问题
进行科学鉴别和判定的专业技术人员。”随后在司法
部有关负责人就这两个司法鉴定有关管理办法答记
者问中才称:“司法鉴定。是指司法鉴定人接受司法
机关、仲裁机构、其他组织或者当事人的委托。依照
法律规定的条件和程序,运用专门的知识或技能。对
诉讼、仲裁等活动中的专门性问题进行鉴别和评定
法律与医学杂志2007年第14卷(第2期)的活动。”①在这两个部门规章颁布之后,地方立法
更是明显加速,截止到2004年底,已有黑龙江、重
庆、吉林、河南、湖北、江西、四川、河北、山西、宁夏等
10个省(市、自治区)和深圳市制定了有关司法鉴定的地方性法规。②
综观这些地方法规和部门规章。可以发现,它们
中有相当一部分将“司法鉴定概念”或“司法鉴定的适用范围”,界定为“在诉讼前或诉讼过程中以及在仲裁、公证等活动中对专门性问题进行的鉴定”。或
者“是指司法鉴定机构接受司法机关、公民、法人或
其他组织的委托对专门性问题进行的鉴定”。或者
“是指司法鉴定人对涉及案件中的有关证据问题进
行技术鉴别活动”。③由于上述几种“司法鉴定概念”
或“司法鉴定适用范围”得一个共同点是采用了“司
法。即掌管法律”的传统的广义司法概念,将非诉讼
性鉴定纳入司法鉴定,故有人称其为“广义司法鉴定
概念”。
2001年11月16 ft,最高人民法院发布了《人
民法院司法鉴定工作暂行规定》(法发[2001]2
3号)。第一次从部门规章层面对司法鉴定做出了界
定。该规定第2条称:“本规定所称司法鉴定,是指在诉讼过程中,为查明案件事实,人民法院依据职权,或者应当事人及其他诉讼参与人的申请。指派或委
托具有专门知识人,对专门性问题进行检验、鉴别和
评定的活动。”最高人民法院参与制订这个规定的专
家进一步解释说:“司法鉴定就是在程序上实行公
正。以科学判断、分析与评估活动来终结诉讼双方对
专门性问题的争执,协助法官实现这种司法权的终
结性。”同时。还强调。“司法鉴定权的支配力量是人
民法院”。“只有诉讼法规定的人民法院才具有司法
鉴定的鉴定权”。④从这些论述可以看出,作者的意
思是:只有人民法院决定进行的鉴定。才能称为司法
鉴定。公安、检察、大专院校、科研机构以及社会行业
鉴定机构的鉴定。均属非诉讼性活动中的鉴定,不属
于司法鉴定。⑤由于这些论述的前提是所谓司法权
即指审判权的狭义司法概念。所以这种对司法鉴定的界定又被称为“狭义司法鉴定概念”。
将以前者为代表的“广义司法鉴定概念”与以后
① 《司法部有关负责人就司法鉴定有关管理办法答记者问》,载《法制日报》20oo年9月19日。
② 李禹、李奇:(2004年司法行政机关司法鉴定工作统计报告》,载《中国司法鉴定》20o5年第3期。
③ 参见重庆市、黑龙江省、四川省、深圳市《司法鉴定条例》、《司法鉴定管理条例》第2条。
④ 何颂跃:《人民法院司法鉴定工作暂行规定的理解和适用》,载《人民司法》20o2年第5期。
⑤ 前引,何颂跃文。
法律与医学杂志2007年第14卷(第2期)
者为代表“狭义司法鉴定概念”进行比较,我们会很
容易感觉到它们在司法鉴定性质、决定主体和范围
等的规范方面存在明显的区别,并形成法律冲突。这
种法律冲突直接的后果就是在这些规范性文件的实
施过程中相互掣肘,哪个规范都得不到真正落实。同
时这种法律冲突也迅速在学术界、鉴定实务界内部
造成了认识上更大的混乱和分歧。引起进一步的争
论。因而这些法规和规章颁布之后,不仅未能定纷止
“乱”。反而给制定统一的司法鉴定管理体系制造了
更大的桎梏。
(五)2001-2005年— — 国家立法从起步到完
成.司法鉴定法律界定产生
在学术界讨论争论正酣,地方性法规、部门规章
相互冲突呈僵持之际,国家关于司法鉴定的立法却
已经在另一个层面悄然启动。它的动因是自2000年
九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以来,每次代表大会期间都
有关于要求尽快制定司法鉴定法的议案(其中九届
四次会议有8个代表团的266名代表,五次会议有
7个代表团的234名代表提出该议案)。
为了办好这些议案。从2001年5月开始。全国
人大内务司法委员会就司法鉴定的法律定位、管理
体制等方面存在的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进行了广泛
调查研究。充分征求有关部门意见和多次组织讨论。
于2002年12月23日拟订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
务委员会关于司法鉴定管理问题的决定(草案)》(以
下简称“草案”),并提交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31次会议进行了初次审议。会后,草案被印发各省
(区、市)和中央有关部门征求意见。由于当时有关部
门对司法鉴定的管理体制、管理内容等问题意见分
歧较大,难以在短时间内提出草案修改稿提请常委
会会议进一步审议,因而,草案被搁置了一段时间,没有很快进入二审。
后来通过持续的相关调查研究和论证、修改,特
别是2004年9月中共中央转发的《中央司法体制改
革领导小组关于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的初步意
见》提出了“建立统一的司法鉴定管理体制”的明确
要求,对立法产生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使各方的认识
逐步趋同。2004年12月8日、21日,全国人大法律
· 159 ·
委员会召开会议,对草案进行了逐条审议。完成了该
草案的二次审议稿。同年12月25日。提交十届全国
人大常委会第13次会议进行了二次审议。二次审议
结束后,全国人大法制工作委员会就该草案二次审
议稿有关问题进一步征求了有关部门和专家意见。
于2005年2月25日完成草案三次审议稿。并提交
十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第14次会议审议。同年
2月28日,该草案三次审议稿终于在该次会议高票表
决通过。①
这样,经过两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三次审议,历
时4年。最终我国第一部规范司法鉴定活动的法
律— —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司法鉴
定管理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于2005年
2月28日正式公布。并于2oo5年10月1日开始正
式实施。《决定》第1条规定:“司法鉴定是指在诉讼
活动中鉴定人运用科学技术或者专门知识对诉讼涉
及的专门性问题进行鉴别和判断并提供鉴定意见的活动。”这是我国最高立法机关第一次以法律的形式
对司法鉴定做出权威界定。
三、司法鉴定法律界定的意义及《决定》对现实
管理体制的影响
(一)司法鉴定法律界定的意义
将《决定》做出的司法鉴定界定与前面提到的“广义司法鉴定概念”和“狭义司法鉴定概念”等相比
较,可以看出,《决定》对司法鉴定的界定最主要是在两方面做出了规范:其一,明确了司法鉴定的性质。
即司法鉴定是在诉讼活动中进行的,是一项涉及诉
讼的活动;其二,明确了司法鉴定适应的范围,即将
整个诉讼过程各环节,如侦查、起诉、审判等阶段中的鉴定都纳入司法鉴定的范围(结合《决定》第7条
分析)。
通过前者,很明显对“广义司法鉴定概念”将仲
裁等非诉讼鉴定纳入司法鉴定范围的作法进行了禁
止。这一禁止最突出的作用就是司法部于2005年9
月30日在《决定》正式实施之前公布了《司法鉴定人
登记管理办法》(司法部令第95号)、《司法鉴定机构
登记管理办法》(司法部令第96号),明确废止了
2000年8月14日公布《司法鉴定人管理办法》(司法
① 根据以下资料综述:全国人大内务司法委员会侯宗宾:2002年l2月23日在第9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31次
会议上《关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司法鉴定管理问题的决定(草案))的说明》;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关于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司法鉴定管理问题的决定(草案))修改情况的汇报》;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关于全国
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司法鉴定管理问题的决定(草案))审议结果的报告》;《落实十六大精神,依法规范司法鉴定
管理一一司法部张军副部长答本刊记者问》,载《中国司法鉴定杂志》2005年第2期。
· 160 ·
部令第63号)和《司法鉴定机构登记管理办法》(司
法部令第62号)。在新颁布的两个规章中。涉及司法
鉴定范围的内容,已经完全采用了《决定》的表述。
而通过后者.则对“狭义司法鉴定概念”所隐含的“只有人民法院决定进行的鉴定才是司法鉴定”的理念进行了修正。最直接的效果是最高人民法院于
20o5年7月14日发布的《关于贯彻落实(全国人民
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司法鉴定管理问题的决
定)做好过渡期相关工作的通知》(法发[2005]1
2号)中明确宣布:“⋯ ⋯各级人民法院应当认真组织
学习《决定》,深刻领会《决定》的精神,坚决贯彻落实
《决定》的相关规定,做好司法鉴定制度改革的各项
工作,⋯⋯并着手研究制定《人民法院司法技术工作
管理规定》,争取在2005年10月1日前颁布实施,同时废止《人民法院司法鉴定工作暂行规定》和《人
民法院对外委托司法鉴定管理规定》。”
通过这些分析可以看出。《决定》对司法鉴定的界定。虽然只有简单的一句话,但其内涵却具有十分
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要的现实意义。从历史意义上
讲.一是结束了司法鉴定一词引入我国长达50年,较早即出现在中央部委级鉴定机构和法规名称之
中,后来更被许多地方鉴定机构名称、规章采用,但
长期以来却没有明确法律界定的尴尬历史;二是从
国家法律的层次对以往地方性法规、中央有关机关
和部门制定的规范性文件之间的法律冲突进行了彻
底的纠正;三是对长期以来学术界、鉴定实务界在司
法鉴定概念认识上的分歧进行了厘清。
而从现实意义上看.随着2004年9月中共中央
转发《中央司法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关于司法体制和
工作机制改革的初步意见》,2005年9月最高人民
检察院印发《关于进一步深化检察改革的三年实施
意见》,2005年10月最高人民法院发布《人民法院
第二个五年改革纲要(2003~2008)》等等,预示着新
一轮的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已经拉开了序幕.
正式进入实施阶段。《决定》在此关键时刻及时地对
司法鉴定做出法律界定,为统一思想认识,集中各方
面学者、专家的智慧。乘新一轮司法体制改革的东
风。构建具有我国特色、适应我国法制建设需要的统一的司法鉴定管理新体制和工作机制提供了重要的法律与医学杂志2007年第14卷(第2期)
法律依据和理论保障。
(二)《决定》对现实管理体制的影响简析
仔细阅读《决定》全文,这部法律除了前述对司
法鉴定做出了权威的法律界定之外。其实也正如其
名称所显示的那样,第一次以法律的形式对我国司
法鉴定工作的管理体制和机制等做出了规定。《决
定》全文共18条,概括起来,主要涉及8个方面的内
容:(1)对司法鉴定概念做出了法律界定(第1条);
(2)规定了国家实行鉴定人、鉴定机构登记管理的司
法鉴定业务范围(第2条)和具体含义(第17条);
(3)明确了司法鉴定登记管理主管机关及其管理权
限(第3条)和违规操作的法律责任(第13条);(4)
规定了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申请从事司法鉴
定业务资格、条件(第4条、第5条),申请审核登记的方式和鉴定人、鉴定机构名册编制及公告制度(第6条);(5)明确了鉴定机构之间的隶属关系(第8
条);(6)明确了鉴定人、鉴定机构的法定义务(第8
条、第9条、第10条、第11条、第12条)和法律责任
(第13条);(7)对如何确定鉴定收费项目和收费标
准(第15条),如何制定鉴定人和鉴定机构登记、名
册编制和公告的具体办法进行了规定(第16条);
(8)对人民法院和司法行政管理部门设立鉴定机构
进行了禁止,对侦查机关设立的鉴定机构业务受理
范围进行了限制(第7条);等等。
将《决定》的这些规定放在我国司法鉴定制度发
展史中去考察。我们会发现,其中许多内容无疑便是
长期以来理论界、实务界及至社会大众广泛关注和
对现实司法鉴定体制“诟病”的“热点”问题。因此,当
《决定》一颁布,首先迎来的便是一片赞扬之声,溢美
之词不绝于耳。但很快,头脑冷静的学者即开始对
《决定》进行反思和检讨。①概括这些反思和检讨的结果,主要观点便是:从《决定》的内容来看。其性质
实际上更接近是关于司法鉴定管理活动的行政法.
所以它只涉及了鉴定的范围、鉴定的登记、鉴定人和
鉴定机构的条件、鉴定具体的行政管理和鉴定人的责任等等。而对学界长期争论和严重困扰司法实务
工作的司法鉴定的主体、启动机制、运行程序、实施
程序、采信机制、监督机制等问题并没有进行规范。
因此,《决定》的出台并不意味着有中国特色法律体
① 这方面较早的论述,参见:刘鑫、常林:《重构我国司法鉴定体制中存在的问题》,载《法律与医学杂g)205年第1期;常林、刘鑫:《司法鉴定改革面临的挑战》,载《法律与医学杂志)2005年第2期;窦树亮、王新:《关于我国改革进程中的司法鉴定
制度的思考》,载《法律与医学杂志)2005年第3期;张玉镶:《(决定)的定位与进一步完善》,载《中国司法鉴定)2oo5年第3期。
法律与医学杂志2007年第14卷(第2期)
系的司法鉴定制度已经真正形成,而只能是一种司
法鉴定改革实践中的阶段性成果。①
在分析《决定》作用和意义的时候,那个在百年
前第一次将“鉴定”概念引入我国法律的《各级审判
厅试办章程》一直不断地萦绕在我脑海里。是啊,百
年前,《各级审判厅试办章程》第一次引入了“鉴定”的概念,虽然该法对鉴定活动的相关规定,依现代的眼光来审视,显得非常幼稚、粗疏,但这并不影响该
法的颁布适用标志着我国鉴定制度的诞生。而这也
注定会让该法在我国司法制度发展史、司法鉴定制
度发展史上留下永久的光辉。而百年后,《决定》第一
次将“司法鉴定”引入我国法律,并规划出了新的司
法鉴定管理体制。尽管该法的许多规定不尽如人意,有些司法实务中需要迫切解决的鉴定相关问题也没
有通过该法得以解决,但或许在将来的某一天,我们
回顾今天的历史的时候,会发现《决定》同样会是我国司法制度发展史、司法鉴定制度发展史上一座重
要的里程碑。在这个意义上,笔者完全赞同有关学者的观点:《决定》的出台必将对我国司法鉴定制度产
生深远的影响。②
四、结语
通过前文对“鉴定”一词的来源和演变等方面的回顾,我们可以看到,“鉴定” 一词最早引入我国是
1887年。而其正式成为法律专门术语,则始于19o7
年12月4日清政府颁行的《各级审判厅试办章程》。
从那时起,经过百年发展演变,虽然时至今日作为法
律专门术语的“鉴定”其主要的内涵仍然与当初被正
· s1 ·
式引入法律时基本一致。但从现代汉语来看,“鉴定”
一词其实早已突破法律的“樊篱”。渗透到了社会生
活的各个方面。几乎已经成为现代汉语普通常用词
语之一。而通过对“司法鉴定”一词从引入、概念演
进、立法历程和法律界定的产生及其意义等的回顾.
则鲜活地反映出了“司法鉴定”引入50年间政治运
动和治国方略不同选项对司法鉴定工作发展的直接
影响。粗略地勾画出了我国现代意义上的司法鉴定
工作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混乱到初步规范漫长、艰难、曲折的发展轨迹。从某种意义上看,这些轨迹
也折射出了百年来我国法制现代化建设历程的一个
侧面。
站在“鉴定”正式成为法律专门术语百年历史的尽头展望未来。今天的中国无论政体、国体,还是法
制建设等诸多方面。与百年前相比已经有了翻天覆
地的巨大变化,科技、文化、经济建设等方面更是已
经取得令世人瞩目的成就。而对于“鉴定”与“司法鉴
定”的概念及其相关各方面.我们已经拥有了百年来
无数先辈学人和鉴定实施者们对真理“上下求索”的思想结晶与智慧积累。拥有了历代立法者们在制订
法律的过程中对“鉴定”与“司法鉴定”诸方面思考的种种思想闪光和经验教训。在这样的背景下。在这样的基础之上,当翻开历史新的一页的时候,我们完全
有理由相信,曾经开创过古典司法鉴定辉煌历史的中华民族。一定会在未来建设现代司法鉴定事业的征程中书写出更新更美的篇章。
(收稿:2006—09—27;修回:2006—11-13)
第四篇:rDNA ITS 序列分析在植物种属鉴定中的应用与研究
rDNA ITS序列分析在植物种属鉴定中的应用和研究
黄
凤
玲
遵
义 医 学 院 珠 海 校 区(广东珠海,519041)
摘要:rDNA ITS序列分析方法用于植物系统种属鉴定与进化研究有较高的可靠性。由于高等植物rRNA基因上的18SrDNA、ITS及5SrDNA片段常具有变异位点[1],通过DNA序列测定核基因组的rDNA ITS 序列,根据测序结果进行比较就可以鉴定植物的种属关系,对于植物的鉴定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关键词:rDNA ITS序列;植物;种属鉴定
分子生物学研究发现,生物种类所依赖的资源—“物种”的多样性是由于其基因多态性的结果,而基因多态性又直接体现在DNA分子水平上的检测。21世纪以来,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在植物的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一些分类地位不明确、亲缘关系不清楚的物种通过该技术便得到验证,为不同植物的分类、鉴定等提供了更丰富、更可靠的手段。其中,核糖体基因(rDNA)的内转录间隔区(ITS)在植物的种、属鉴定的研究得到广泛的应用。rRNA基因(rDNA)的基本结构及ITS区
高等植物中有4种rRNA,即 5.8SrRNA、18SrRNA、28SrRNA和5SrRNA,前三者的基因组成一个转录元,是高度重复的串联序列单位。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在生物系统研究等领域的广泛应用,以PCR为基础的各种分子生物学技术在植物鉴定方面的应用报道日益增多。rRNA基因(rDNA)是目前分子系统研究中普遍采用的分子标记基因之一,它是一种中等重复并有转录活性的家族。核糖体RNA及其相邻的间隔区合称为rDNA
[2]。
rDNA中存在着广泛的保守区域,可以用作引物的结合位点,它们的不同区域可反映物种不同的进化水平。真核细胞rDNA有几十甚至数千个拷贝,其中2个内部转录间隔区ITS-
1、ITS-2将18S、5.8S、28S分隔开;不同的选择压力作用于rDNA区域,造成单个重复单位序列不同的保守性。每一部分都可以用作特殊的生物系统分析。大、小亚基序列高度保守,已被用来分析物种古化的进化分支以及跨越古生代和中生代的进化时间等问题。rDNA基因簇的最小基因5.8S由于序列太短,几乎不能提供强有力的系统信息。而ITS序列是rDNA中基因进化速度最快的区域,常用于属内中间比较或种内群体比较,因其两侧的编码区具有高度保守性,便于设计通用引物。利用植物核糖体基因的内转录间隔区既具保守性,又在科、属、种水平上均有特异性序列的特性,对ITS序列进行PCR扩增、测序以及序列分析后用于鉴定植物的方法越来越广泛的应用。rRNA基因(rDNA)ITS序列分析在中药材鉴定中的应用
马小军等用银染色法测定了4个山参的ITS1和2个山参的ITS2.得出人参属的ITS1有220—221个碱基,ITS2有222—224个碱基,其中ITS1在人参种内非常稳定,4个不同地区的野山参样品在ITS1转录间隔区的序列与GeneBank中栽培参无任何碱基发生变异。但ITS2有部分变异。说明ITS2的遗传信息有助于人参种质资源分析,能为栽培参起源提供一定证据。蔡金娜等为探讨不同分布区的蛇床的ITS序列变异与其地理分布和化学成分的相关性,设计两对引物进行PCR扩增,产物纯化后用银染法或ABI310测序,得到核糖体DNA中的ITS序列及5.8SrDNA部分序列。18S和28SrDNA部分序列,共约700bp,5个地点样品的ITS-1及ITS-2的序列大小分别为210—217bp和219—224bp,ITS-1碱基序列的遗传距离0.00—1.93%,ITS-2碱基序列的遗传距离0.46—2.34% , ITS-1较为保守。结果表明ITS2序列的变异与中国产蛇床的纬度分布有关,而与蛇床化学型的关系尚需作进一步研究。另外,近几年国内学者还对阳春砂、黄草石斛、水母雪莲及其混淆品等rDNA ITS 序列进行测序分析。结果表明
[5]
[6]
[7]
[4][3] rRNA基因(rDNA)ITS序列分析在植物鉴定中的应用
ITS 序列分析不仅可以鉴定药用植物种类,还可以为寻找新的植物来源提供分子证据。杨佩文等应用真菌核糖体基因ITS区段通用引物对十字花科蔬菜根肿病菌rDNA进行PCR扩增,其实验结果对有效追踪根肿病菌在田间的发生动态监测和预测预报提供了重要信息和手段。葛芸英等用16S和23SrDNA之间的ITS 序列的通用引物对小麦细菌性苗枯菌进行研究,并发现对多种植物病原棒形杆菌的ITS 序列进行比较研究还具有一定的分类意义。
[9][8]4 rRNA基因(rDNA)ITS序列分析在植物和中药材鉴定中的应用前景
DNA测序技术(DNA Sequencing technology)使DNA分子鉴定技术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是中药材和植物鉴定的重要方法,ITS(核糖体基因内转录间隔区)是目前用于DNA测序的重要基因,因为高等植物rRNA基因上的18SrDNA、ITS及5SrDNA片段常具有变异位点,可成为一种很好的分子标记,不仅可用于植物品种的鉴定以及与其混伪品的鉴别,还在植物或药材的地道性、植物生态多样性及寻找新植物来源等研究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同时还可以应用于各种植物病害的诊断。另外,一些重要植物的系统研究中含有大量可供参考的信息,如五味子科的ITS序列
[10]、报春花属的ITS序列
[11]
等都可在GeneBank中找到。
参考文献
[1]陈随清,王利丽,等.rRNA基因序列分析在中药品种鉴定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J].河南中医学院学报,2003,18(105).[2]马荣群,黄粤,岳文辉,等.核糖体rDNA ITS区在植物病害诊断中的应用[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6(6):19-20.[3]马小军,王小全,肖培根,等.野山参与栽培参rDNA内转录间隔区序列比较[J].中国中药杂志,2000,25(4):206.[4]蔡金娜,周开亚,徐珞珊,等.中国不同地区蛇床的rDNA ITS序列分析[J].药学学报,2000,35(1):56.[5]潘华新,黄丰,王培训,等.阳春砂与绿壳砂的ITS1序列鉴别[J].中药材,2001,24(7):481.[6]徐红,李小波,丁小余,等.中药黄草石斛rDNA ITS序列分析[J].药学学报,2001,36(10):777.[7]刘健全,陈之端,路安民,等.藏药雪莲原植物水母雪莲及其混淆种类的ITS序列比较和分子鉴定[J].中草药,2001,32(5):443.[8]杨佩文,等.根肿病菌核糖体基因ITS区段的克隆测序及其在检测中的应用[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2003,18(3):228-233.[9]葛芸英,郭坚华,等.小麦苗枯病菌的ITS分析及PCR检测[J].植物病理学报,2003,33(3):198-202.[10]刘忠,王小全,陈之端,等.五味子科的系统发育:核糖体DNAITS区序列证据[J].植物学报,2000,42(7):758.[11]朱惠芬,杨俊波,张长芹,等.应用ITS序列分析探讨偏花报春的系统位置[J].植物分类学报,2002,40(2):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