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抓好财政供养人员只减不增工作的几点思考
关于抓好财政供养人员只减不增工作的几点思考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严格控制财政供养人员总量。李克强总理代表国务院提出,本届政府任期内财政供养人员只减不增。在可预期的时期内,确保财政供养人员只减不增成为机构编制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落实这一硬任务、硬要求,对于机构编制部门而言,既是挑战,更是引领工作转型发展的重要机遇。以抓好财政供养人员只减不增工作为切入点,统筹处理好事业发展对人才需求与严控机构编制的关系,推动机构编制管理工作由控制超编进人向保持适度合理空编率的深刻转变、机构编制管理由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深度拓展与发展,是摆在机构编制部门面前新的重大课题。
一、加快观念转型
多年以来,机构编制部门在管理工作中,一直把严控超编进人做为工作底线和重要目标,在控制人员超编方面探索了很多有效措施,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经验。一方面对于抓好财政供养人员只减不增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另一方面由于多年形成的管理理念相对固化,面对财政供养人员只减不增工作的新要求,经验和措施的储备相对不足,应尽快“充电”、“加油”,务求在较短时期内转型,树立新的管理理念和模式。
一是长远谋划。抓好财政供养人员只减不增工作涉及机构编制管理工作布局深刻调整、机关事业单位人才队伍长远建设、减轻财政支出负担、缓解严峻就业压力等诸多领域,是一项系统工程,应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打破就管理说管理的思维模式,跳出管理看管理,跳出严控看严控,依托现有管理工作好的基础,超前谋划工作思路和举措,务求思考深一层、开展好一筹、转型快一拍,求得工作主动,扩展更大空间。
二是统筹联动。确保财政供养人员只减不增,归根结底是为了服务保障事业发展。在注重考虑减轻财政支出压力的同时,应统筹好与优化人员配备、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的关系,坚持财政供养人员只减不增与着力优化人员配备两手抓、同步抓、两手硬,确保财政供养人员只减不增工作取得最大效益,保持持续推进和不断深化的源动力。
三是狠抓落实。财政供养人员只减不增工作的开展,为年度新增人员确定了一个可操作、可核查、可比对的量化指标,可以说进人渠道更加趋紧。编委领导、各用人单位以及编制部门都要有一个适应的过程。作为编制部门,应进一步深化对此项工作重大意义、重要地位、复杂性和较大难度的认识,从控制财政支出规模、减轻财政支出压力等角度入手,及时向编委领导报告进人管理方面的新政策新精神,适时向各部门通报工作的新要求新情况,争取方方面面的支持,为开展工作创造良好氛围和宽松环境。要统筹处理好政策性进人等各方面进人要求,加快探索科学合理充实专业人才的新措施新办法,在有限进人控制数的情况下,努力引进吸纳高层次、紧缺专业、复合型的骨干人才,拓宽人员管理空间,缓解增人压力,推动财政供养人员只减不增工作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二、探索管活措施
确保财政供养人员只减不增,最直接的量化要求就是每年机关事业单位新增人员数不应超过自然减员人数(包括退休、死亡、辞职等人员)。在一定时期内,每年的自然减员人数相对稳定,保持上下合理浮动的区间,与此相对应,每年新增人员数量应是一个相对稳定的常量。而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则是一个相对的变量,对人才的数量、类型、分布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区都有相对特定的要求。在新增人员即进人控制数上有封顶的情况下,应进一步强化机构编制资源作为战略资源的认识,坚持统筹兼顾,合理摆布,把有限的进人控制数分配到最需要的单位,提高人员配备的精准度,做到财政供养人员只减不增、人员配备效益只增不减。
一要管精。好钢用在刀刃上。要进一步强化围绕大局大事谋划管理工作的理念,推动财政供养人员只减不增工作与中心任务深度融合,紧密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紧扣优势新兴产业、大型产业园区、发展薄弱环节、基层群众需求等重点领域,把握好把握准专业人才特别是高层次、紧缺专业人才需求情况,把稀缺的机构编制资源用到最需要的地方,发挥四两拨千斤的作用。要进一步树立和强化进人控制数使用的效益观念,参考历年进人总量及各系统进人数量,坚持总量控制、合理节余、年度和部门相对均衡的原则,精准分析和把握各系统各部门进人需求,科学确定各部门进人控制数,做到重点突出、整体协调、更有后劲。
二要管细。通过编制证年检、事业单位法人年检、实地调研、召开数据分析会等途径,每隔一定周期对各单位编制配置、人员配备、人员结构、可进人空间、未来流动趋势、相关工作领域政策变化等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建立相应档案,摸实摸准情况,做到底数清、情况明,心中有数有谱,为开展管理工作提供有力依据。每年对自然减员的数量、类型、流向、分布单位等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逐年建档对比,分析和掌握规律,进一步提高新增人员管理的前瞻性实效性。要坚持在编人员与编外聘用人员的一体化管理,按照严控增量、消化存量、优化结构、维护权益的原则,通过政府购买服务转移一批、适度定向考试聘用一批、稳妥有序清退一批等方式,逐步把编外聘用人员控制在合理规模内,做到少而精、少而优,发挥更大作用。
三要管实。人员配备是否科学合理,最终要靠人才作用的发挥、单位和群众的认可来做为判断依据。要进一步充实机构编制监督检查的内涵,逐步做到管人员数量与强化人员配备效益评估的并举并重,既要管群体,也要管具体人员,建立健全人员配备后续跟踪管理机制,深入所在单位,多侧面、多渠道了解配备人员发挥作用情况,认真听取单位的意见建议,举一反三,查漏补缺,不断深化认识,完善思路和举措,使工作推进更稳妥更有效。
三、建强工作机制
制度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推动财政供养人员只减不增工作政策性强,涉及领域广,工作要求高,应积极探索建立相关工作机制和制度,以制度的刚性约束保障工作有力有序推进。
一是建立定期报告机制。通过编委会这一平台,建立财政供养人员只减不增工作情况定期报告制度,每年由编制部门将最新政策精神、上一年度及本年度进人数、自然减员人员及类别、各单位急需专业人才等情况汇总,及时向编委领导报告,根据政策新精神新要求,提出相应的办法措施。要围绕上一年度编委领导提出的工作方向、具体要求和侧重点,有针对性的报告落实情况、取得成效和存在的制约因素,为编委领导决策提供依据。
二是建立定期监控机制。围绕落实财政供养人员只减不增这一目标任务,每2-3年对公务员、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结构情况进行分析,重点围绕人员数量是否适度、年龄结构是否老化、专业结构是否断层、学历结构是否匹配等内容,进行深入分析,聚焦突出问题,及时研究提出优化队伍结构的措施,定向补齐补强人才短板,确保结构相对合理、人才队伍始终充满活力。
三是建立定期会商机制。确保财政供养人员只减不增是一项系统工程,组织、人社、编制、财政等部门均承担着重要职责。应在编委会的体制框架内,针对工作的新形势新要求,完善机构编制部门与组织、人社、财政等部门更为紧密的业务沟通机制,定期研判形势,相互沟通信息,举各部门之力,集各部门之智,共同抓好财政供养人员只减不增工作。
第二篇:山东事业单位改革:财政供养人员只减不增
山东事业单位改革:财政供养人员只减不增
齐鲁网2月26日讯 据山东广播电视台新闻中心《山东新闻联播》报道,山东省委副书记、省长郭树清今天主持召开省事业单位改革领导小组会议,听取我省事业单位改革情况汇报,审议并原则通过了事业单位改革配套文件和分类目录,研究部署下一步改革工作。
郭树清强调,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精心组织,周密部署,把事业单位改革工作抓紧抓好。扎实做好分类工作,以社会功能为依据准确界定事业单位类别,5月底前基本完成全省分类任务。要进一步加快推进经营类单位转企改制,年底前完基本成转企任务。积极创新事业单位体制机制,抓好中小学取消行政级别试点,做好推进事业单位建立法人治理结构试点和绩效考核工作。结合政府转变职能和机构改革,统筹推进行政类单位改革。要加强统筹协调,推进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行业体制改革,结合政府购买服务和公务用车改革推动机关后勤服务社会化。坚决贯彻中央要求,做好事业单位减编控编工作,确保财政供养人员只减不增。
郭树清要求,各级各部门要讲政治、顾大局,坚持以事业发展为重,全力支持改革工作。要严肃机构编制、组织人事和财经纪律,深入做好政策宣传和思想政治工作,确保改革顺利推进。
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孙伟出席会议。
第三篇:三公经费只减不增启动公务用车改革
三公经费只减不增启动公务用车改革
【谈信用】
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对违背市场竞争规则和侵害消费者权益的企业建立黑名单制度,让守信者一路畅通,让失信者寸步难行。
报告提出,今年将启动公务用车制度改革。事实上,我国的公车改革试点工作已经启动多年,但全国没有统一规定。长期致力于研究公车改革的湖北省统计局副局长叶青(微博)表示,报告表明,全国统一的公车改革即将启动,今后一般公务用车将取消。
此项改革最大的难题在哪里?叶青表示,主要是交通补助如何发放的问题,比如额度如何确定。此前比如温州车补,正处级每月可发放3100元的补贴,叶青认为这个标准过高。
作为副厅级的叶青,每月交通补贴1200元。他认为,副厅可设在1500元/月左右,正厅2000元/月左右。同时,国家应当设立上限,分区域进行不同的补贴标准,比如北京、上海,则可以比一些西部地区高一些,但标准都不宜设置太高,应当鼓励大家乘坐公共交通。
公车改革之后,大量的公车如何处置?从此前试点的城市看,多是通过拍卖进行,但拍卖过程也备受诟病。对此叶青表示,政府部门应当委托专业的二手车拍卖公司来进行,而不要自行拍卖,以避免暗箱操作。
在三公经费方面,公车支出一直是占最大的比例。比如2011年中央单位当年财政拨款开支的“三公经费”支出合计93.64亿元,其中车辆购置及运行费59.15亿元,占“三公经费”总数的六成以上。
叶青表示,当前在三公经费的压缩中,公务接待、公款出国的空间已经很小。在各项整治下,公务接待额度已经不高;公款出国方面,当前一般性的公务出国
也不多,多是用于国际交流合作等的费用。为此,要压缩三公经费,主要要从公车上动刀。
根据叶青的调查,平均一辆公车一年公用的费用在10万元左右,加上私用的费用,一辆车总费用在15万至20万元之间。全国数百万辆公车,如果能够削减,将省下上千亿的巨额的资金。新京报记者 蒋彦鑫
事实+
公车改革全覆盖,还有多远?
一名地级市的处级干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政策执行到我们这一级,恐怕还得一段时间”。全国人大代表张育彪说,在中央明确取消一般公务车之后,有的地方公车的预算支出出现下降,但还有的地方仍然在新购公务车。
因长期拍照监督公车私用而被公众所熟知的广州市民区伯说,“公车改革也是‘动了特权的蛋糕’,所以阻力肯定会有的,一些地方会也可能阳奉阴违、虚晃一枪。”
对此,人大代表张育彪建议,应让人大代表和公众提早介入预算编制,对故意拖拉不执行公车改革的地方必须予以惩罚,以强力态势在全国迅速推开。(腾讯新闻综合新华社报道)返回腾讯网首页>>
相关专题: 2014年全国两会
相关阅读: ·公车改革第一人:改革完成后每年节约1000亿 2014.03.05
·部分地区新一轮公车改革被指“作秀”欺骗民众 2014.02.25
·部分地方公车司机因为公车改革成批辞职 2014.02.24
·福州公车改革在即 “大龄”官员组团报名学车 2014.02.21
·沈阳公车首次批量拍卖 公车改革大范围展开 2014.02.14
分享到:
第四篇:未来事业单位分类改革设5年过渡期 事业编只减不增
事业单位分类改革设5年过渡期 事业编只减不增
[提要] 事业单位,一般指以增进社会福利,满足社会文化、教育、科学、卫生等方面需要,提供各种社会服务为直接目的的社会组织。事业单位是国家机构的分支。4月16日,《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指导意见》发布。《意见》明确提出,养老保险基金单独建账、基本养老金实行社会化发放;对于面向社会提供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逐步取消行政级别。此外,要逐步取消公益事业单位行政级别、不再设行政职能事业单位,并规范各种津贴和补贴,实施绩效工资。在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开始阶段,将设立5年时间作为过渡期。[我来说两句]
我国计划5年内完成事业单位分类改革135,11817转发至:新京报讯(记者蒋彦鑫)影响3000多万‚事业人‛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指导意见》昨日发布。意见要求事业单位分三类进行改革,实现政事分开、事企分开、管办分离。事业单位转企改制过渡期一般为5年,过渡期事业编制只减不增。《指导意见》影响3000万‚事业人‛
资料显示,我国有126万个事业单位,共计3000多万正式职工,其中教育、卫生和农技服务从业人员三项相加,占总人数的3/4,教育系统人员即达到一半左右。昨日,这一关乎几千万人利益的意见一出台,马上引发多方关注。
意见提出,要科学划分事业单位类别。清理规范现有事业单位。对未按规定设立或原承担特定任务已完成的,予以撤销。对布局结构不合理、设置过于分散、工作任务严重不足或职责相同相近的,予以整合。
同时,在清理规范基础上,按照社会功能将现有事业单位划分为承担行政职能、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和从事公益服务三个类别。
对承担行政职能的,逐步将其行政职能划归行政机构或转为行政机构;对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逐步将其转为企业;对从事公益服务的,继续将其保留在事业单位序列、强化其公益属性。今后,不再批准设立承担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和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事业单位。
公益事业单位探索管办分离
在三类基础上,要根据职责任务、服务对象和资源配置方式等情况,将从事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细分为两类:承担义务教育、基础性科研、公共文化、公共卫生及基层的基本医疗服务等基本公益服务,不能或不宜由市场配置资源的,划入公益一类;承担高等教育、非营利医疗等公益服务,可部分由市场配置资源的,划入公益二类。具体由各地结合实际研究确定。
事业单位行政级别一直为公众关注,比如当前的高校等级森严,备受诟病。意见提出,对面向社会提供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积极探索管办分离的有效实现形式。5年内完成事业单位分类
今后5年,在清理规范基础上完成事业单位分类,承担行政职能事业单位和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事业单位的改革基本完成,从事公益服务事业单位在人事管理、收入分配、社会保险、财税政策和机构编制等方面改革取得明显进展,管办分离、完善治理结构等改革取得较大突破,社会力量兴办公益事业的制度环境进一步优化。
指导意见明确,为平稳推进转制工作,可给予过渡期,一般为5年。过渡期内,对转制单位给予适当保留原有税收等优惠政策,原有正常事业费继续拨付。在离退休待遇方面,转制前已离退休人员,原离退休费待遇标准不变。
释疑
《指导意见》为何一年后发布?
改革进入实操阶段
与结出若干硕果的经济体制改革相比,上世纪90年代启动的事业单位改革,十余年来一直进展不大。去年3月23日,国务院制定《指导意见》,确定了事业单位改革的新方向和新路径。但至13个月后的昨天,《指导意见》才公之于众。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直属事业单位、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院长吴江表示,《指导意见》全文公布虽‚迟到‛一年,但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步伐,于去年4月开始。至今,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前战‛事业单位清理规范,各地已基本就绪。
北京市编制办通报的消息也表明,今年2月系北京市事业单位清理规范的‚节点‛,今年3月前,须摸清全市事业单位的‚底数‛,即工作性质、人员编制等。清理结束后,打响覆盖所有事业单位的裁撤、合并‚攻坚战‛。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认为,现事业单位全国性摸底结束,下一步改革需聚合力量整体推进,《指导意见》此时面世,‚表明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真正进入了实际操作阶段,要冲击行政职能剥离、收入分配体系调整、一些单位去‘事业’身份等难点。‛ 新京报记者 王姝
改革大事记
1995年
全国事业单位机构和人事制度改革会议在河南郑州举行,这次‚郑州会议‛正式开启全国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试点工作。
2001年8月
国家陆续下发关于调整学校管理体制、地质勘查队伍管理体制、中央国家机关和省区市厅局报刊结构等若干决定,事业单位改革分领域推进。
2003年
乡镇机构改革中,乡镇事业单位改革与乡镇行政机构改革一并进行。
2008年10月
国办印发《关于文化体制改革中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和支持文化企业发展两个规定的通知》,当年底117个地级市开展相关改革。
2009年
出版社、杂志社转企改制大刀阔斧。
第二年,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展开。
延伸阅读:什么是事业单位改革 《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指导意见》全文
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是指将现有事业单位按照社会功能,划分为承担行政职能、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和从事公益服务三个类别。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对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部署,到2015年,在清理规范基础上完成事业单位分类,承担行政职能事业单位和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事业单位的改革基本完成,从事公益服务事业单位在人事管理、收入分配、社会保险、财税政策和机构编制等方面改革取得明显进展,管办分离、完善治理结构等改革取得较大突破,社会力量兴办公益事业的制度环境进一步优化,为实现改革的总体目标奠定坚实基础。到2020年,要建立起中国特色公益服务体系。[详细]逐步取消公益事业单位行政级别 不再设行政职能事业单位
央属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完成 难度之大超出想象
目前,全国共有126万个事业单位,其中,有3000多万名正式职工,900万名离退休人员。这次改革几乎涉及到所有的事业单位机构和人员,这让很多人的心情不再平静。事业单位分类改革之难超出了很多人的想象。在这场改革中,政府部门既是推动者,又是被改革对象,改革中的“主客同体”现象使其陷入了尴尬的境地。[详细]
涉及4000万人的利益 “管办分离”是改革的主体
这意味涉及超过126万个机构,4000余万人利益的事业单位改革,将全面开闸。新一轮的事业单位改革将改什么?怎么改,谁受损?谁获益?这次改革的主要思路是“政事分开、事企分开、管办分离”,其中“管办分离”是改革的主体。[详细](CN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