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文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存在的问题及对策(陈相街道总工会—李玉玲)
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陈相街道总工会 李玉玲
农民工是具有农村户籍身份,但已经完全脱离或部分脱离传统农业生产经营活动,以工资收入为主要来源,在城镇务工的劳动者。他们在城镇建设、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已经成为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农民工已经成为职工队伍的新成员和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的合法权益理应得到社会的尊重和维护。但目前在现实社会中,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往往得不到保障,用人单位不与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有意拖欠和克扣工资,不为他们办理社会保险,劳动安全得不到保障等社会现象时有发生。针对我地区农民工为例,他们的合法权益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与措施。
一、农民工的基本情况及主要特征
苏家屯区陈相地处沈阳东南部,是城乡交接地,土地面积78.65平方公里,人口3761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8925万人,农村劳动力 11011 人,外来务工人员5000余人。具有如下特征:
农民工中男性多于女性,但低年龄组中女性多于男性,不同行业、不同岗位之间存在显著的性别特征。目前,男性农民工主要集中在建筑、和制鞋业;女性农民工主要在餐饮、服务、零售行业。
1、文化素质普遍偏低。调查显示,农民工的文化程度多数为初中水平,平均受教育程度不足九年,部分小学文化程度。
2、流动性大,具有明显的季节性。由于受农业生产的影响,在春耕和秋收时节,农民工相对较少,这一点上建筑行业较为突出,这行农民工大多是已婚,他们在打工的同时要兼顾家中农业生产,导致这两个时段用人单位招工难。
二、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存在的主要问题
农民工从事的行业范围较为狭窄,主要集中在建筑业、制鞋业和餐饮服务批发零售业;绝大多数农民工在职业阶梯中处于低层;农民工总体上社会地位低、收入低、劳动时间长、工作不稳定等。调查显示,农民工就业表现行业高度集中、劳动时间长、工资水平低、雇佣关系不规范和劳动关系紧张等特征,非正规就业突出。
1、用工不规范,劳动合同签订率低的现象仍然存在。近年来,各级政府部门虽然加大了建筑行业农民工相对交集中的企业的监督管理,签订劳动合同、临时雇佣合同的比例大大提高了。但还是有不签订合同的情况,往往出现在打短工、由熟人介绍工作、以及在小餐馆工作。有的是不知道签订劳动合同这回事,有的是不把签订劳动合同当回事,还有的则是因为老板根本不理会这种要求。而且即使签订劳动合同,也往往是用人单位指定的,导致农民工劳动关系不规范 和劳动关系紧张的问题十分突出。农民工从事的工作大多工作条件比较差、工作强度大,有些工作环境恶劣。
二是农民工的工作时间长。农民工的工作时间明显地高出正常水平。农民工每天工作约9小时以上,这超出《劳动法》规定的每日工作时间不超8小时,每周工作时间不超过44小时的法定工时,特别是从事餐饮服务业的农民工,周六或周日、节假日得不到休息。
三是农民工工资普遍偏低,社会福利和保险无着落。农民工的劳动计酬方式主要为计件制和计时制,计时制主要为按月计算。平均月工资按工作的强度、技术要求、个人能力等有较大差别,工资普遍偏低,甚至有些餐饮行业还低于工资标准。一般都没有奖金、社会福利、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只是有及少数用人单位根据工作岗位的不同为农民工购买工伤保险。
四是保障农民工民主权利和劳动安全的力度不够。农民工多数来自农村,文化素质偏低,又没有经过系统的安全教育、技能培训冲忙上岗。农民工只感到自己有劳动者的身份,农民工的主人翁的地位失落,导致农民工管理权得不到实现;大多数单位忙于生产,而忽视安全生产、文体活动,也很少有用人单位会组织农民工学习或者技能培训。农民工相当一部分是从事脏、累、苦、险、有毒、有害的工种,而且没有相应劳动安全保护和卫生设施,存在安全隐患。
三、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的对策及措施
综合分析农民工的主要特征、就业状况及劳动权益,针对突出问题,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面临严峻形式与挑战。帮助农民工参与城市和社会经济建设,是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解决“三农”问题,构建城乡和谐社会的重要环节。因此,要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强化措施,切实搞好农民工的管理、服务及维权工作。
1、把农民工的生存发展状况纳入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农民工进城就业主要是自发与市场行为,缺乏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配套的统筹规划。政府有关部门应按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站在统筹城乡发展和地区发展的高度,统筹安排进城农民工的管理和服务工作。在制定发展规划时要充分考虑农民工的因素,当农民公的生活水平、居住状况、社会保障和子女受教育等发展情况纳入其中,制定亮化的指标。
2、建立健全农民工保护的法律法规体系。首先从法律上进一步 明确农民工合法权益,依法管理。其此,要建立和完善农民工保护体系。即劳动争议仲裁部门、司法援助部门、民工救助部门等,在收费标准上能少则少,能免则免,在手续上能少则少,能简则简等。这样才能有效地解决农民工合法权益的问题。
3、加大劳动保障执法检查力度。首先要增加劳动保障监察人员和劳动保障业务培训,建立一支政治素质好,业务 技术经,能吃苦,能干事的劳动保障监察队伍,做到机构人员到位、经费投入到位、组织保障到位,才能有利于依法加大劳动保障监察力度,扩大劳动保障检查工作的覆盖面。切实解决工作中存在的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问题。对不于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违反《劳动法》等法律法规的企事业单位,给与经济上的处罚和制约。按照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的运行机制进行全面、长效地管理,使用人单位养成自觉执行劳动保障法律法规,农民工的合法权益才能得到有效维护。
4、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广播、电视、报刊等进行社会性的劳动保障法律法规等政策宣传,营造全社会浓厚氛围,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切实解决用人单位和从业人员认识上的不足和观念上的误区。强化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的劳动法律意识,对那些拒不遵守劳动法律、法规的用人单位要进行新闻媒体曝光,提供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的维权意识。
5、积极探索农民工管理服务体系,充分调动工作积极性。农民工已逐渐在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我们不但要加强农民工管理,更重要的还要提供优质服务,充分调动工作积极性。正确引导他们为“十二五”建功立业。一是转变过去那种防范式管理,逐步建立起以服务为导向的农民工等外来人口管理新模式,让他们留得住,让他们也能充分发挥主人翁意识,积极投入到经济建设中 去;二是发展街道社区文化事业。加大投入,加快建设社区文化设施,丰富农民工业余文化生活。三是加大街道、社区民主政治建设。把农民工纳入所在社区群众组织,成立农民工党支部,发展农民工工会会员,使他们有序参与城市管理和公共决策,通过社区参与城市社会生活。四是建立农民工的民主管理参与渠道。督促农民工所在单位建立职代会制度,推行厂务公开制度,让广大农民工参与管理,共谋企业发展。五是强化农民工的培训。加强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的宣传教育,定期进行安全生产、技能培训,提供他们的素质,提供他们的就业质量,增加收入,改善生活状况。六是提高农民工的社会保障水平。根据不同群体,不同的收入水平,实行不同的社会保障办法,合理确定交费费率和保障方式,提高农民工的社会援助和社会保障水平。优先解决农民工当前最需要的工伤保险、大病医疗保险、生育保险和失业保险,从而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
第二篇: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中问题及对策
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中问题及对策
“农民工”是中国经济社会转型时期的特殊概念,是指户籍身份还是农民、有承包土地,但主要从事非农产业、以工资为主要收入来源的人员。狭义的农民工,一般指跨地区外出进城务工人员。广义的农民工,既包括跨地区外出进城务工人员,也包括在区域内二、三产业就业的农村劳动力。本报告的研究范围,主要是跨地区外出进城务工人员,既外来人口。
农民工的权益保障是中央和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关心的大事。各级党委、政府对此高度重视,近年来采取多种措施,为维护农民工权益做了大量工作,但由于种种原因,农民工权益保障仍存在诸多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部分农民工采取过激行为的维权事件不断发生,对社会稳定、和谐社会的建立以及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笔者作为**镇总工会主席,从工会在农民工维权中如何更好地发挥积极作用的角度进行调研。本次调研对象是**地区的农民工,举行农民工座谈会2余次,共发放问卷200份,收回有效问卷178份。
一、本镇农民工现状
农民工这一充满生命力的新生事物,是中国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重要标志,是中国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涌现出的一支新型劳动大军,也是推动中国经济和社会结构变革的巨大力量。改革开放以来,亿万农民走出田间、走出乡村,进入工厂、进入城市,用辛勤的劳动和汗水,创造着自己的新生活,创造着中国的现在和未来。
(一)本镇农民工的主要特点
1、以初中文化的青壮年为主。根据本镇外口办最新统计指出,截至六月底,**镇总外来人口数量95535人,其中从业人数75055人,占总数的78.6%;年龄在18岁至49岁之间占总数的89.6%;初中及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比例是84.1%,高中文化程度的比例是12.1%,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农民工所占比例是3.8%。可以看出,外出农民工平均年龄比较轻,也是农村劳动力中受教育程度比较高的群体。他们思想活跃,向往城市生活,有强烈的外出就业冲动,也较为容易适应现代工业生产要求,但是总体素质仍然偏低,多数只能从事简单体力劳动。
2、以自发性外出为主。目前,农民外出务工主要依托以亲缘、地缘关系为基础建立起来的社会信息网络。调查统计显示,88%的农民工通过自发方式外出,有组织外出的仅占12%。自发性外出主要靠亲友介绍或帮带,就业成本低且成功率高,这也与农民工获得就业信息的渠道少、对社会职业中介机构诚信的认同感低有关。近年来,通过政府或中介机构组织和介绍外出就业的农民工逐步增多,但仍然不是主要渠道。
3、以务工为主。统计至今年6月底,本镇农民工务工人数占从业总人数的78.1%,在建筑业就业的占4.1%,经商的占17.5%,务农的占0.3%。
4、对工会组织概念模糊。调查显示,对于工会组织知道大概的占调查总数的87.4%,对于未建立工会的单位,在问到是否希望建立工会组织时,无所谓的态度占75.9%,存在的原因主要有不了解,与自身发展无关等。
(二)本镇农民工维权意识
农民工的维权意识增强,但法律知识欠缺。通过与农民工直接对话和问卷调查,自我评价为稍具有一点维权意识的占92.9%,维权意识很高的占3.5%,仍有3.5%的人认为维权意识很差;在权益受到伤害时,有83%的人想到维权。
用工单位从不拖欠工资的占97.7%,交纳保险的占75.6%,但没有交或不清楚情况的仍占24.4%;对于高温补贴给付,没有或者不清楚的占55.6%。我们感到,目前农民工维权意识在增强,但法律知识跟不上。虽然对劳动人身安全和防范措施普遍看重,在权益遭受侵害后,也知道要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己,但在具体维权法律程序和方法上却陷入茫然,甚至不得已而放弃。
二、农民工维护合法权益的现状及矛盾
(一)相关法律法规滞后,维权法律依据不足
现行立法中有关保护劳动者权益的法律法规,主要包括1995年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和国务院、劳动部及省、市有关部门制订和颁布的相关配套法规、规章。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现有法律法规在内容上,可操作性上存在局限性和滞后性,已不能满足妥善处理保护农民工权益的需要。在农民工劳动关系、工资收入、社会保险、人身保护方面的规定不够完善,缺乏相应的配套法律、法规,难有明确的法律界定。国务院颁发的《法律援助条例》,对农民工的工伤事故、交通事故、医疗事故、人身伤害事故等追索医疗费和赔偿的法律事项,尚未列入《法律援助条例》受援范围。这使得有关部门在进行农民工维权时常因缺少法律依据,工作难度大。
(二)劳动力市场不规范,农民工就业难度大
农民工就业渠道不畅,目前主要有三种方式。第一种,通过职业中介机构,由市场调节方式实现。相当多的职介机构规范性和诚信度较差。通过中介组织介绍就业的农民工比例很低,只占到调查总数的20.2%。第二种,通过组织输送实现。由于政府的服务职能尚未真正就位,由此实现就业的农民工比例更低。超过70%的农民工是通过第三种方式,即自谋职业。存在盲目性大,管理失控,劳动关系难以确认,情况复杂混乱等情况。
劳动保障部门主管职业中介,人事部门主管人才交流中介,两种中介并存于劳动力市场,统一的市场被人为的划分。因而形成多头、多级审批和管理,不利于规范和有序管理。部分以欺骗求职者骗取钱财的中介机构,扰乱了劳动力市场秩序,对非法中介活动的打击,劳动、工商、公安等部门联合治理力度不够。
(三)法定诉讼程序繁杂,农民工维权成本高
由于农民工的特殊性,尽管仲裁机构与各级法院采取了各种措施降低仲裁和诉讼门槛,但对大多数农民工而言,维权时效与诉讼成本仍然较高,使其仍难以承受,农民工即便胜诉,支付的成本与收益之间也严重失衡。由于维权成本高,用人单位拖欠农民工工资、工伤事故拒绝赔偿等侵权事件发生后,通过劳动争议仲裁或民事诉讼的比例很低。大量的非诉案件,农民工或无奈放弃,或用非正常方式去谋求解决。
(四)部门配合缺乏协调,维权资源存在不足
由于条块分割,各自为阵,缺少统一的机构和协作机制,政府有关职能部门与社团组织等维权主体虽然有一些小范围的协作和配合,但总体来看,在协调配合上还不适应维权需要,维权资源还未有效整合,综合维权优势还未形成。在财力、人力上,维权经费和人员配备的缺口较大,使部门职能作用难以充分发挥。
(五)农民工文化程度偏低,维权意识比较淡薄
农民工的法制观念和维权意识虽有一定增强,但由于其文化层次较低,处于弱势的农民工为了保住饭碗,对于用人单位拒签劳动合同,也听之任之。有些农民工为了保证择业自由,自己也不愿意签订劳动合同。因此,一旦发生侵权事件,农民工自身证据缺乏,加之取证困难,导致其合法权益难以受到法律保护,不利于维权工作开展。多数农民工职业技能单一或无技能,仅具有劳动力价格低廉的比较优势,对技术性要求较高的工作则难以为之,形成就业的结构性障碍。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具有中级及其以上职业技能资格的农民工,就业率超过80%。相当部分农民工对参加社会保险认识不足,只注重眼前经济收入,不愿花“小钱”购买保障长远利益的综合社会保险。
三、解决和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的措施和建议
(一)抓重点,认真解决侵犯农民工合法权益的突出问题
一是要加大劳动监察力度,依法规范企业用工行为。依法规范企业用工行为,使用农民工的企业要与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按时足额支付工资,缴纳社会保险费用,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要加大对企业使用农民工的监察力度,对违反国家规定,侵害农民工合法权益的行为,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或情节严重的要依法查处。二是要解决最低工资制问题。制定农民工最低工资制,并与城市居民的最低工资标准结合起来,体现建立城乡统一劳动力市场的原则。三是要探索适合农民工实际的社会保障制度。要研究制定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的办法,确保他们因工伤亡后及时得到救治和补偿。四是要建立农民工与城市居民同享公共管理服务的机制。取消对农民工的不合理收费,尽快解决农民工子女就学问题。改善农民工生产生活条件,适度满足和保证农民工的基本精神文化需求。
(三)加强劳动安全监管,大力改善农民工劳动安全卫生条件
一是加强对农民工的安全知识培训,使他们充分了解应当如何做到自我防范和保护,提高自我保护意识。二是进一步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和企业劳动保护措施。劳动保障部门在检查劳动合同时,对可能产生职业病危害的岗位,要督促用人单位向劳动者履行如实告知的义务,并在合同中写明职业病防护措施和岗位待遇。三是加强农民工职业病的监测和预防。加强对重点行业、重点企业职业病的监督检查和治理工作,切实保障农民工的生命安全和健康权益。四是安全生产和卫生监管部门要加强对企业安全生产状况的日常巡查,督促各类企业加大对安全生产的投入,改善现场作业条件,健全安全防范、劳动保护措施,对有毒有害生产岗位加强安全监控;对无视安全卫生条件和侵害农民工安全健康权益的单位及时责成整改、纠正。五是多渠道改善农民工居住条件,农民工数量较多的企业要建立农民工集体宿舍,保证农民工居住场所符合基本的卫生和安全条件。六是发挥安全生产监督员队伍的作用,把农民工吸纳到安监队伍中来,及时消除生产中的安全隐患。七是切实保护农民工的女职工权益,严格禁止使用童工。
(四)工会牵头抓好集体合同,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
集体合同对企业和企业全体员工具有法律约束力。使用农民工的用人单位,应针对农民工劳动合同签订率低、工资偏低、社会保险参保率低、拖欠工资矛盾依然存在、劳动时间长、生产条件差等问题,通过集体协商、签订集体合同,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规模较小的用人单位可以通过签订区域、行业集体合同,规范用工行为。
农民工在劳动合同中有关劳动报酬和劳动条件的约定,不得低于集体合同规定。工会要督促单位并做好积极的引导。
(五)加强基层工会组织工作,吸纳农民工加入工会组织
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是基层工会组织的重要职责,要加强基层工会组织建设,吸纳农民工加入工会,使农民工的正当要求有一个正常的反映渠道。对伤害农民工合法权益的现象,用人单位要及时纠正,农民工申请仲裁或提起诉讼的,工会应依法给予支持和帮助。
(六)完善劳动法律法规体系,使农民工合法权益得到保障
就目前来说,最紧要的是推动调节劳动关系的基本法律—《劳动法》的修改。同时也应制订与之相适应的、相配套的劳动法律法规,使劳动关系的调整等方面都能做到有法可依,为农民工提供强有力的法律武器。以适应维护这支庞大劳动群体群英和社会的稳定。
(七)加强对农民工的培训,努力提高农民工的综合素质
一是应以提高职业技能为重点,突出加强职业技能和法律政策培训。要以市场为导向,科学设置教育培训内容,使农民工基本掌握一至两门实用技能;二是在法规政策方面,着重使农民工增加劳动保障、安全生产、利益诉求等方面的法律知识,增强法制观念,提高自身合法权益的维护能力。
(八)协调各有关方面建立健全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工作
政府应建立农民工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统筹协调农民工的用工计划、劳动管理及权益保障工作等等。要明确农民工输出地和输入地有关部门的职责,建立地区间合作的工作机制。大力推进制度创新,深入研究和积极稳妥地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和人事劳动制度改革,建立公平统一的劳动力市场竞争机制;建立健全舆论宣传导向,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要大力宣传农民工为城市和社会所做的贡献,客观反映农民工的现实状况,让社会公众了解农民工,在社会中尊重农民工、平等对待农民工,主动帮助他们改善生活和工作条件。把农民工最大限度地组织到工会中来。切实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综上所述,农民工作为中国社会生产力中最积极、最活跃的群体,他们收入低下和权益缺失的状况如果不能尽快地得到有效改变,他们中的多数人如果不能逐步转化为正规的产业工人和安居乐业的市民,中国城乡差距、地区差距和贫富差距扩大的趋势就不可能得到根本改变和扭转,农业弱质、农村落后、农民弱势的问题也不可能得到根本解决,将会延误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进程。
因此,要构建和谐社会,首先充分认识解决农民工问题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增强解决农民工问题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同时,又要看到解决农民工问题的复杂性、艰巨性和长期性。农民工问题,是在改革发展进程中出现的,必须用进一步深化改革、加快发展的办法来解决,必须从政治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高度统筹解决,必须积极稳妥、循序渐进、有针对性地逐步解决。
第三篇:论文---关于农民工权益维护和社会保障问题的对策思考
关于农民工权益维护和社会保障问题的对策思考
[摘要] 农民工的权益维护和保障问题,近年来已成为我国社会上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也是党和政府正在下大力气努力解决的问题。农民工作为推动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理应分享我市法制建设的成果,应该建立长效机制,切实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本文从农民工权益维护及社会保障问题的必要性、存在问题及我市的实施对策进行充分阐述。
[关键词]农民工权益维护保障制度欠薪问题维权帮扶
农民工是在我国特定国情下形成的特殊社会群体,将长期存在。根据我省城乡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和保护农民工合法权益的要求,开展对农民工欠薪保障机制问题方面的调查研究,提出对策建议,对于完善我省劳动保障制度和相应的政策措施,建立切合我省治理农民工欠薪问题的长效机制,推动农村劳动力的合理有序转移,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城市化进程和切实保障农民工合法的劳动报酬权益,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
一、维护农民工权益和社会保障问题的必要性
(一)维护农民工权益的必要性
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建立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农民工就可能放弃土地保障,转让土地的使用权,农村就可以实现产业化、集约化经营,从而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增加农民收入;市场经济要求经济活动按市场来运行,建立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制度,为建立一个对所有生活在城镇中的人具有一个公平、统一的劳动力市场提供了制度保障;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可以提高农民工自身抗风险的能力,这样不仅可以促进农民工的消费行为也可以加大农民工对自身投资的力度,从而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内需;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能够更好地维护农民工和企业之间的劳动关系,有利于企业的成长发展和企业利益的最大化,而且如果采取适时有效的农民工社会保障政策,保持农民工的人力资源优势,将对我国新型工业化产生积极影响。
(二)加强农民工权益保障的意义作用
1.从政治稳定和发展的角度来分析,建立农民工的社会保障是加快城镇化发展的制度保障,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突破口,“三农”问题的症结主要在于人地矛盾和城乡矛盾,而农民工的形成和发展,实际上为缓解“三农”问题开辟了一条现实之路;农民工的权益保障问题是一个弱势群体的民生问题,是任何一个崇尚公平与正义的社会必须正视的问题,只有解决了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才能体现社会的公正性,体现政府的全民性和公共性;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也是改变二元结构下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结构性失衡的需要,是社
会保障制度改革长期目标的必然要求,也体现了社会保障制度的本质。
2.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分析,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是我国社会转型的需要,体现了公平与效率,有利于促进社会的整合和稳定;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完善,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的不衔接,阻碍了农村人口的城市化进程,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是农民工进城的保障,也是城市化战略实现的需要;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其最终目的,就是为了社会和谐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和谐不仅是人与自然的和谐,更是人与人的和谐、城乡的和谐,农民工社会保障的建立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
3.从农民工自身的角度来分析,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可以保障农民工基本权益,减轻其心理压力,从而提高农民工的基本生活质量和发展需求;有利于引导农民工的消费行为,使他们在满足目前基本生活需求的同时,兼顾自己的长远利益;同时,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也是保护农民工中妇女、儿童这种生理与社会双重弱势群体的需要。
二、农民工社会权益保障存在的问题
(一)界定农民工应有的权益存在极大的随意性
从农民工进城的那一天起,身份歧视就成了他们无法摆脱的梦魇。在一些人看来,允许农民进城务工,就是一种‘恩赐’,工种只能选城里人不干的,工薪只能定为等外的,劳动和生活条件是可以将就的,社会福利则可以忽略不计。充其量,农民工只是进城务工的‘临时工’。虽说同样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但实际做法上,大多数农民工就是低人一等。”政协委员张榕明,今年3月作为常务副主席代表民建中央在十届二次全国政协大会上发言时,对农民工的处境作了如上的阐述,呼吁打破城乡分割的管理体制,真正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二)居住条件
农民工是无缘享受福利分房或在政府提供补贴情况下购买商品房的。他们解决住房的途径是:或租房,或借住用人单位的住房,或利用废旧材料搭建简易住所。
(三)劳动时间
农民工的劳动也谈不上什么劳动保障体制。农民工一旦有工作,他们的劳动往往是大大超时的。超时的劳动并没有得到高额的报酬,相反,企业老板却得到了相当丰厚的利润。这是一种资本市场运行的规律。
(四)工作环境
农民工工作环境差,缺乏社会保障服务意识。由于农民工中的大多数人集中在险、脏、难的职业工作岗位上,工作条件恶劣。一些企业片面追求效益指标,忽视安全管理,产生大量事故隐患和不安全因素,加之农民工自身安全保护意识薄弱,导致工伤事故屡屡发生。而农民工面临严重安全生产隐患,缺乏的就是社会保障机制和社会保障服务。
(五)就业情况
就业机会少,就业后待遇不公。涌入城市的农民工,在就业方面受到种种歧视。其主
要原因是没有公平的就业机会,用人单位(或雇主)大都有对学历和文化程度的限制。因为大量的农民工又往往以临时工的身份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不仅待遇低,工资少,而且到期不能续签合同,在保险待遇上也与正式工存在很大的差别。
(六)违法犯罪活动
农民工的违法活动频繁发生,影响社会稳定。涌入城市的农民工多半以青壮年为主,其中年龄30岁以下占多数。他们充满活力,肯吃苦。但如果失去经济和生活来源,又滞留在城市里,他们不属于哪个城市社区,也不隶属任何一个社会组织系统。一旦没有任何政府、社会组织和企业给予帮助,国家也没有任何法律和政策给他们的生活作保障,孤立无助,那么生活的本能就会趋使他们去寻求非正规的就业渠道。于是一部分人从事“制假”、“贩假”等非法经营,如贩卖假文凭;一部分则走向违法犯罪的道路,如“盗窃”、痴迷“法轮功”等。这给城市的工商、税务、社会治安造成极大的压力,也给社会稳定带来了一定的隐患。
三、农民工权益维护和社会保障问题的解决对策
(一)开展劳动关系和谐企业创建
组织开展劳动保护、集体合同和工资集体协议履约情况等专项检查,切实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在全市职工中开展《劳动合同法》草案征求意见活动,倾听职工的意见和建议。开展“劳动者权益保护”专题宣传,刊印劳动者维权手册3000余册,分发到企业、车间和建设工地。
2006年起,每两年评选表彰一批“舟山市劳动关系和谐企业”,作为评定(授予)诚信企业、先进企业、五一劳动奖状和劳动模范、五一劳动奖章、优秀企业家等荣誉称号的重要依据之一。对非法使用童工、发生重大安全生产责任事故、违反劳动保障法律法规的规定、发生影响社会稳定事件的企业实行一票否决。9月,制定《舟山市创建劳动关系和谐企业考核评估标准》,从企业依法同职工签订劳动合同,履行劳动合同,无违约现象发生;执行《劳动法》规定工时制度和作息休假制度,保障职工健康;执行最低工资制度,按时足额发放职工(特别是农民工)工资,按规定支付超时加班加点工资,依法开展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并签订工资协议;企业和职工依法参加各类社会保险,按规定缴纳社会保险费的;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规章制度,执行安全生产各项规程10个方面进行考核评价。加强职工维权服务中心建设。按照省总工会要求,2007年市、县(区)总工会均建立职工维权服务中心,落实资金、人员、场地等,主要负责接待和处理职工来信、来电、来访,为职工提供法律法规和政策咨询以及法律援助,帮助职工协调或调解劳资矛盾,参与劳动争议处理,对困难职工实施救助等。
(二)我市对农民工的权益和保障问题的态度
1.给民工兄弟更多的人文关怀
“十五”以来,舟山社会经济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这其中也包含着广大农民工兄
弟的付出。工厂、工地、宕口、隧道、山头、渔船,哪里没有他们辛勤劳作的身影?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市外来民工人数有将近20万,另外还有大量本市户籍的失海、失地渔农民民工
2.别让农民工流汗又流泪
如何在加强对农民工管理的同时,切实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市政协委员、市总工会副主席何悌元提出了几点建议。他告诉记者,去年政协大会上他提交了关于加强外来民工管理的提案,今年他提交的是《关于切实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的建议》,根本出发点都是为了农民工生活、工作得更好,让全市社会更稳定、更和谐。
(三)就有固定工作环境(或企业雇主)的农民工而言,最迫切的是尽快确立农民工的工伤保险制度
从层出不穷的农民工工伤事故到规模惊人的农民工职业病群体,以及由此而导致的数不清的劳资纠纷,均决定了针对农民工的工伤保险制度应当作为最基本的社会保障项目优先得到确立。对农民工的工伤保险,可参照《企业职工公伤保险试行办法》的规定,实行社会统筹,建立工伤保险基金,企业(雇主)必须按照国家相关规定,按时定额为农民工缴纳工伤保险费。该保障项目成本并不高,但对农民工却是迫切需要的,而且对企业(雇主)也是有利的,因此,应尽快建立与农民工相适应的《农民工工伤医疗保险试行办法》。
(四)关于农民工医疗保险制度的问题
农民工虽然是一个主要由年轻人组成的高活力群体,但“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福祸”。因此,为农民工建立医疗保险制度是必要的。医疗保险可分为大病统筹医疗保险与一般性医疗保险两项。对于有固定工作环境(或企业雇主)的农民工来讲,应实行与城市职工相同的即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制度。其中雇主负担社会统筹部分,个人及雇主缴费的小部分进人劳动者个人账户。个人账户用于一般医疗,不足部分,只要未超过一定比例,仍由个人负担;医疗费若超过一定比例,即为大病。由社会统筹医疗基金负担费用的绝大部分,其余仍由个人负担。而对于无固定工作环境(或企业雇主)的农民工来讲,由于其流动性较强,因而可不参加一般性的医疗保险,日常的医疗开支由个人或家庭承担。但其应参加大病统筹医疗保险,只建立统筹账户。如果他们愿意参加一般医疗保障,可为其建立个人账户,并应确保其个人账户能在全国范围内转移续接。
(五)关于农民工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问题
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国家基于保障人权的需要对特困居民实施的一种无偿救助制度。农民工已成为我国各大小城市建设不可缺少的一群产业工人。当他们的基本生活难以维持时,国家当然有义务对其救助,但考虑到我国目前实际情况,将农民工完全纳入城镇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也不现实。为此,对于有固定工作环境(或企业雇主)的农民工,若其年龄已满40周岁,则应将其纳入城镇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城市居民享受同等待遇。但对于不满40周岁的及无固定工作环境(或企业雇主)的农民工,由于其流动性较强且年纪普
遍较轻,因此,对他们的社会救助不应该是单纯的经济救助,而应是提供劳动就业机会。对于他们,可以考虑建立一种特殊的最低生活保障体制,即“公共劳动”形式的最低生活保障体制。对于农民工这一高活力群体来说,他们陷入绝境只是暂时的。他们一旦找到工作,不但可以养活自己,而且还可以养活全家。“公共劳动”机构可以为这些身强力壮的农民工提供暂时的栖身和劳动之地以维持其基本生活。对于政府来说,这样一种体制比单纯的经济救助更有效、更节约成本。投入不是很大的一笔经费带来的却是更为安全稳定的社会,这是一种可行且易操作的办法。
(六)关于农民工的养老保险制度的问题
对于有固定工作环境(或企业雇主)的农民工而言,应实行与城市职工相同的即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制度,并应确保其个人账户能在全国范围内转移。对于无固定工作环境(或企业雇主)的农民工,可实行按个人储存额享受养老保险待遇的个人储存型保险模式,只建立个人账户,当然也应保证其个人账户能在全国范围内转移。农民工如离开用人单位,回居住地,可将其个人账户连同基金转移到居住地县级劳动保障部门,实行专户管理。如果到其他地方就业,即可将个人账户转移到新从业地管理。
参考文献
[1]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新编农民工劳动保障权益政策问答》中国人事出版社2004.07.01
[2] 谢良敏、毕颖《农民工权益维护手册》工人出版社2006.05.01
[3] 陈焱《农民工权益维护指南》中国劳动社保障出版社2007.09
[4] 舒迪:《农民工成为中国工人阶级主要力量》,《人民政协报》,2004年7月8日。
[5]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调研报告:《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载于河北劳动保障网,网址:http:///ReadNews.asp?NewsID=3225&BigClassName=
&SmallClassName=调查报告&SpecialID=0
[6] 张启春:《谈谈进城务工人员的社会保障问题》,《江汉论坛》,2003年第4期。
[7] 李迎生:《分化到整合:二元社会保障体系的起源、改革与前瞻》,《教学与研究》,2002年第8期。最新推荐
第四篇:科室存在问题及整改措施--陈亚玲
科室存在的问题
一、1.2.二、2 3
三、1.2.3.4.四、1.2.五、1.2.3.六、1.2.七、1.2.八、1.2.九、1.2.3.4.5.抢救车存在的问题:
抢救车重新归置,并设专人保管,定期检查抢救车内的物品及药品有效期。加强抢救的培训,包括抢救物品及抢救药品的使用,做到人人掌握。病房存在的问题:
病房患者住院时间较长,病房物品杂乱,空气差,物品没有进行定置定位管理。晨间护理流于形式,护理人员不能按时到位。病房管理差,病历存在的问题:
护理病历及医疗病历分开放置,导致责任护士对病人的情况掌握不全面,书写较繁琐。
护理病历健康教育栏评价不及时。出院病历书写不及时。
科室未做成品病历,入院评估较乱。检查化验方面存在的问题:
检查单发放不及时,延误患者的检查。
血液标本管的放置不合理,容易漏抽或误抽血液标本。输液中存在的问题:
脂肪乳、中药前后不冲管,容易造成输液反应。临时医嘱较多,输液卡较乱,容易漏输液体。液体巡视不及时,输液卡巡视时间未勾签。护理业务查房及护理教学查房存在的问题: 业务查房未及时进行,记录本记录不及时。无业务培训计划。
交接班方面存在的问题:
交接班不严格,新入、一级、危重、手术患者交接不详细。由于排班不合理,导致交接班人员少,病人交接内容不全面。高危药品存在的问题:
高危药品如:升压药、浓钠、浓钾等输注时无输液泵控制,手数调节滴速,存在安全隐患。
科室高危药品没有明确标识,输注时未悬挂重点药品卡和重点药物观察单。患者方面存在的问题:
床头卡重复使用,导致字迹模糊,病人信息看不清楚,核对时易出错。引流袋、尿袋固定不妥。
手术患者术晨未发放手术衣,未系腕带。危重、输血患者未系腕带。
未输完的液体和冲管的液体挂在病房内,不及时收回。
第五篇:农民工户籍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 要:户籍管理是国家行政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的国家行政基础性工作,也是国家行政管理的一项基本制度。中国户籍制度的问题是由于在户籍制度上附加了各种各样的行政的、经济的、福利的管理行为,人为地制造出了各种差异和不平等、不公平。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发展,社会上各种资源将重新配制,人们流动在我国已形成,改革农村户籍制度对于实现农民工子女的教育公平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农民工;户籍;教育;改革
问题的提出
我国至今仍在生效的唯一的一部关于户籍法律是1958年出台的,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下简称“户口登记条例”)。随后,各省市根据这个“户口登记条例”结合本地的情况又出台了若干细则。
应该说,这个“户口登记条例”在我国建国初期,在粮棉油紧缺,副食供应不足,在共和国经济困难时期,在计划经济时代起到了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的作用。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特别是随着改革开放30年来社会经济迅猛的发展,我国现行的户籍管理制度已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甚至目前已阻碍着社会发展进步,在许多大型城市已出现不和谐因素,不稳定局面,也就是说在我国“户口登记条例”颁布50多年的今天,已到修改完善的时候了,从而,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确保社会和谐,使广大劳动群众安居乐业,各项社会事业快速发展。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是一双相对平衡的矛盾体。我国现行的户籍制度也是这样,由最初的平衡到现在的不平衡,特别是我国改革开放30年来的近10年,户籍制度同广大劳动人民群众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已阻碍着社会的进步,造成了大量的社会不公、不稳定因素。
户籍制衍生于计划经济年代,中国至今仍属于实行严格户籍制度的少数几个国家之一。由于中国建国初期学习苏联模式的工业化路径,从195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开始,中国人步入了一个漫长的城乡分割二元体制,目的是限制农村人口流入城市,政府在公社一级建立财政和农业银行机构,以全额提取农业剩余,并且形成了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结构来保证这种内向型的资本积累,农业成为重工业所需资本的积累来源。对比西方国家先发展轻工业、积累了大量资金再逐渐投资到重工业的发展模式,由于当时中国客观情况限制,使得轻工业没有为重工业提供积累的机会,那么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只能通过把农民固定在土地上,永远种粮食这种方式来实现资金积累,从而演变为一场对农民的“掠夺”。
从严格控制到半放开历经了漫漫50年,户籍制度以及与户籍制度挂钩的就业制度、社会保障制度、教育制度、住房制度、转业安置、通婚子女落户等方面所衍生出的许多具体规定,整体构成了一个利益向城市人口倾斜。这样一个包括社会生活多个领域、措施配套、组织严密的体系将民工排除于体系之外,使农民工在经济上、生活上均不稳定,被排斥在城市主流社会之外。而政府的许多部门都围绕这一制度行使职能,户籍成为打在身上抹不去的烙印,户籍制度具有时代性,既为我国社会主义迅速发展提供了保障,又阻碍了人口的自由流动,导致城乡居民的不平等。户籍问题造成大量留守儿童的出现,阻碍了教育公平的实现
2013年5月9日,全国妇联发布《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截至2010年,我国0-17岁农村留守儿童和城乡流动儿童已达到9683万,他们普遍面临亲情缺失、平等教育等多方面问题。其中,有近205.7万的留守儿童处于独居状态,而流动儿童在个别省份也非常集中,北京每10个儿童中就有3个是流动儿童。
2.1 留守儿童:0-5岁儿童5年增757万
全国妇联课题组介绍,课题组在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中抽取126万人口样本量进行了分析和推断,并进行实地调研等方式形成报告,报告中儿童的年龄界定在18岁以下。报告指出,自2005年以来,学龄前留守儿童(0-5岁)规模快速膨胀,达2342万,在农村留守儿童中占38.37%,比2005年增加了757万;义务教育阶段留守儿童为2948万,比2005年减少315万,其中2006年小学(6-11岁)和初中(12-14岁)学龄阶段儿童占到32.01%和16.3%;大龄留守儿童(15-17岁)规模达813万,比2005年减少了199万。全部农村留守儿童中,男孩占到54.08%,女孩占到45.92%。数据显示,农村留守儿童集中在四川、河南、安徽、湖南等中西部劳务输出大省,其中四川、河南的留守儿童规模最大,分别占到全国的11.34%和10.73%。
2.2 205.7万留守儿童独居
调查显示,因为父母多外出打工,三成多留守儿童与祖父母居住在一起,还有10.7%的儿童与其他人一起居住。不过,有3.37%的留守儿童单独居住。全国妇联相关负责人表示,尽管这个比例不算很大,但由于农村留守儿童基数大,按照该比例计算的话,单独居住的孩子达到近205.7万人,“这些孩子应该给予特别关照。”据介绍,将近20%的务工父母是在儿童1岁前外出,造成留守儿童生活照料、教育、安全保护、亲情等多方面出现问题。数据同时显示,农村留守学龄儿童义务教育状况总体还算良好,在校比例达到96%以上。不过,母亲外出、单独与父亲一起居住的留守儿童,未按规定接受义务教育的比例最高,达到5.12%;父亲外出,单独与母亲,或与母亲和祖父母一起居住的,未按规定接受义务教育的比例较低,分别为3.13%和3.11%。对此,全国妇联课题组相关专家表示,此前在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中,社会一直在强调母亲的责任,“但这次调查表明,父亲的责任被忽略了。这是以后应该强调的地方。”
2.3 流动儿童:八成以上为农业户口
流动儿童,是指随务工父母到户籍地以外生活学习半年以上的儿童。目前,全国流动儿童规模达到3581万,其中农业户口的流动儿童占到八成以上。其中,学龄前流动儿童(0-5岁)有981万,义务教育阶段流动儿童(6-14岁)为1472万,大龄流动儿童(15-17岁)规模为1128万。与2005年相比,我国各年龄段的流动儿童都在快速增加,其中,尤以大龄流动儿童(15-17岁)增加的速度最快,比2005年增加429万,增幅为61.43%。在性别方面,从流动儿童进入幼儿园直到进入义务教育阶段,男孩的比例始终高于女孩,但到15岁接受完义务教育后,流动儿童中女孩的比例提高。“这说明,流动儿童的家长们可能更倾向于携带男孩外出务工以便孩子接受教育,而15岁之后则让女孩进城务工。”相关专家表示,在资源短缺的时候,家长们或更易做出不利于女孩的决定。
人均流动时间3年多。调查显示,全国31个省区市均有一定数量的流动儿童,但在少数几个省份高度集中。其中,流动儿童最多的是广东,占全国12.13%,规模达到434万。其次是浙江、江苏省,均超过200万。而部分地区流动儿童占当地儿童比例很高,如上海市每10个儿童中有4个是流动儿童,北京和浙江每10个儿童中就有3个是流动儿童。同时,多数流动儿童属于长期流动,平均流动时间为3.74年,7-14岁流动儿童中,更有约1/3的孩子流动时间在6年以上。由于常年流动居住,他们的教育问题亟待解决。据介绍,“有异地高考需求的流动儿童”在个别省份十分集中,其中广东、北京、上海排在前三位。
户籍制度是流动儿童入学的制度障碍,农民工子女上学问题本身是现行的户籍制度及城乡二元化政策的产物,同时受现行的学籍管理方式、学校考评制度,以及经济社会非均衡发展的影响。由于没有本地户籍,故不能随意进入公办学校读书,高额的赞助费和借读费将他们挡在公办教育的门外。在实行“一费制”即限制高收费的条件下(例如今年实施的取消借读费),城市学校往往以规模容纳不下、先收本地学生等种种理由少收甚至拒收农民工子女,或者是将借读费换成别的名目继续收,否则你只能去别的学校或根本没有学校可以就读,也就衍生出形形色色的滥收费行为。显而易见,这些问题本身并不是人们的观念问题,而是制度和体制问题。现实生活中,流动人口子女应然层面上的受教育权利却没有得到真正的落实,他们在异地求学,法律、条例等规定的权利却因种种原因而不能充分享受。因此,解决农民工子女的教育必须对现行的体制和制度做重大的调整和改革,为农民工子女上学提供制度保障。打破户籍制度坚冰
迁徙自由已经是现代社会中一项基本人权,许多国家宪法以及《世界人权宣言》中第13条都规定“有权自由迁徙”,我国的1954年宪法中也有迁徙自由的规定,但随着建国后的户籍制度实施,自由迁徙被严格户籍制所替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权要求劳动力的自由迁徙,在宪法修正案中增加允许公民的自由迁徙已经势在必行,只有宪法对权利加以确认才能导致其在各个部门法中的被细化和完善。
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必须打破城乡二元分布的格局,具体表现为打破户籍制度的壁垒。随着户籍制度改革深入,河南、广东、宁夏等省区进行户籍制度改革中发现,率先推动“户改”的城市虽然在户口形式上都统一为“居民户口”,但一到落实相关政策和附加的社会福利待遇时,差别常常就浮现出来。推进城乡户口差别背后隐含的社会不公仍旧不少,诸如社会地位、收入标准、子女入学并不能在短时间完全消除。庆幸的是,从2007年3月29日在北京召开的全国治安管理工作会议上获悉:我国将大力推进以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为重点的户籍管理制度改革,逐步取消农业户口、非农业户口的二元户口性质,实现公民身份平等,比如河北、辽宁等十二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相继取消了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的二元户口性质划分,实现了公民身份法律意义上的平等,拆除就业、医疗、住房、教育等制度壁垒,彻底打破维系多年的城乡二元经济体制,给予农民工及其子女以城市居民待遇,使其在收税、社会保障,特别是子女入学等等方面享受优惠政策。这种以逐步实现户籍制度改革为中心的措施,有利于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根本解决,确保转化型留守儿童以后能跟随父母返回繁华城市接受较好的教育。
在教育上,完全实现城乡一体化,像美国那样“凡是适龄儿童,不管其父母是公民还是非公民,甚至包括非法居留者,任何学校不得拒绝入学”,是需要假以时日的,但我们至少要先让在城市居住一定时间、有固定收入和住所的非本地户籍人员(即流动人口)享有同等的市民待遇,而上海居住证满7年可以转为上海户口,并取得社保、就学等相关权利,就是在户籍上迈出的探索性一步。理论上说,达到教育权的完全平等,必须基于这样一个基本的前提: 即任何学区、任何学校、乃至任何班级,包括教师能力、工作态度、教育活动的种类、质量,以及学校设施、设备等所有教育条件、学习条件都一样。” 做不到这一点,教育公平难以实现,但是做到这点又是很难实现的。现实图景是向公平方向不断趋近,一步一步渐进的完善,不可能完全达到。
当前农民工权益得不到保护,根源在于我国尚未建成完全平等的市场化劳动关系,没有适应相关的调节机制和配套的制度。应重新设定农民工户口进入城市的条件和相应的政策,对有留城意愿而又通过多年就业在城市站住脚的农民允许其定居落户,新的城市规划不应囿于原有的城市户籍户口,应该有规划地逐步推进适合市场经济发展同国际城市管理接轨的现代大都市城市管理规划,吸纳农民变为新城市的市民,使他们逐步转化为城市中的产业工人。
参考文献
[1] 元焕芳.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工市民身份转化障碍及对策[j].农业经济.2013(02)。
[2] 李丽华,朱凤荣.农民工户籍转移对策[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3(01)。
[3] 费宏达.农民工身份制度的法律困境与路径选择[j].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2(04)。
[4] 吴丽萍.论人权背景下农民工就业歧视的户籍根源[j].经济论坛.2011(04。
[5] 胡星斗.中国户籍制度的命运:完善抑或废除[j].学术研究.2009(10)。
[6] 邵晓琰.我国现行户籍制度改革刍议[j].经济视角.2009(11)。
[7] 黄锟.深化户籍制度改革与农民工市民化[j].城市发展研究.2009(02)。[8] 朱中原,包蕴.“户籍改革”:统一城乡户口并非终点[j].中国改革.2007(08)。作者简介 邱实(1982-),女,佳木斯大学2011级研究生,从事思想政治教育 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