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税源管理的思路
税源管理的思路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和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信息网络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税源分布的领域也越来越广,几乎涉及到各项各业,同
时,税源的流动性进一步加大,隐蔽性进一步增强,对税源的监控难度也越来越大。我们绍兴地区属全国经济较为发达之区域,近年来,税
收形势较为乐观,对税源培养的力度也在不断的增大,对税源的监控也更趋理性,更为科学。但对潜在税源的挖掘仍然缺乏深度和广度,游
离于税源管理之外的纳税人仍然大有人在,那种一证多摊、无证经营,虚假歇业的偷逃税现象仍时有发生,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税收的流
失和税源的弱化。
笔者认为,上述问题的症结在于税源管理,说明我们对税源的监控尚需加强,我们对税源的管理尚需规范。作为基层税务工作者,笔者在多
年税务稽查实践中深刻地认识到:税源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涉及到税务工作的方方面面,既需要部门内部的紧密协调和配合,更需要部
门之间的联系和协作。因此,现阶段如何加强税源管理,应当成为各级税务机关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从战略层面上注重税源管理。
首先,要加强宣传辅导工作,规范纳税申报手续。要建立分类申报纳税制度,做好宣传辅导工作虽然是税源管理中一项基础性的工作,但它
具有进一步提高纳税人申报纳税水平和能力的作用,它还能提高纳税人的纳税意识和核算能力,使国家的税收政策深入人心。同时还要规范
纳税申报手续,我们绍兴地区虽然实行了软盘申报,PC卡申报的形式,减轻了办税员的工作量,但尚需提高办税员的操作技术和软件的性能
。为方便纳税人,还可开辟电话申报、电子邮件申报和邮寄途径。
其次,要重视监控机制的规范。按不同的监控对象,实施不同的监控方案,如对纳税主体的监控,对重点税源大户的监控;对不同行业或不
同经济类型的监控;对不同经济领域的监控;对特殊税源的监控等都要有适应各自特点的科学监控方法。做到直接监控与间接监控相结合。事前监控、过程监控与事后监控相并行。对重点税源、中心税源、个体集贸市场的监控既要有所侧重,又要统筹兼顾,在监控机制上,要做
到人工监控与计算机监控的有机结合。
再次,要建立税源管理部门的协调机制和统一的纳税人登记代码及管理制度。在税务机关内部建立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的管理监控体系的基
础上,逐步实现有关部门的计算机联网,实现税源户信息资源的共享。在实际工作中,应加强与工商、银行、公检法、技术监督等部门的配
合及国地税之间部门内部的合作,对具体内容和要求都应作出明确的规定,对作为和不作为的法律责任做出明确的标尺。同时,应充分发挥
舆论宣传和监督的作用,对无证经营和偷逃税行为采取公告或曝光等惩罚措施,并鼓励广大公民积极举报,使偷逃税行为成为社会上的“过
街老鼠”,为税务机关清理漏征、漏管的工作赢得全社会的理解、支持和配合,为依法办税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建立统一的纳税人登记代码及其管理制度是建立税收管理信息网络、实现信息共享的需要。税务登记是纳税人依法履行纳税义务的第一道程
序,也是税源管理的第一道关口,直接关系到以后的税款征收和日常管理。为此,需要建立和完善全国统一的纳税登记代码制度,对个人和
企业法人都给出由税务机关分配的唯一纳税代码,明确该代码的使用范围和管理要求,使该代码的使用范围和管理要求,使该代码与企业、个人的生产经营活动、社会信用等情况相关联,以实现税收管理信息网络化,及时发现未登记的纳税人,堵塞漏征漏管之洞口。
最后,要做好经济税源调查和税源分析工作。对这项工作一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杜绝将虚假的资料、数据纳入税源分析系统。二要认真
收集整理反映国民经济运行状况和税源企业生产经营情况的真实、准确的信息资料,并进行统计分析,掌握经济增长变化对税收的影响以及
未来税收的增减变化趋势。三要适时地对税源户和重点行业、重点税源开展普遍性或专项性调查分析,根据不同区域经济税源特点,抓住重
点行业、重点税源开展普遍性或专项性调查分析,根据不同区域经济税源特点、抓住重点行业、重点税源搞好登记、统计和税源发展变化的 分析、预测。
二、从战术层面上注重税源管理,要从局部的角度出发,做到措施具体、针对性强,责任明确,方法科学,达到既关心培养税源、又严
格管理税源之目的。
第一,要加强培训,提高素质,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加强税务机关队伍建设,坚持从严出发,努力提高税务人员的政治业务
素质。因为税务人员的思想道德水平、工作能力、业务水平、工作责任心等直接关系到税源管理的质量,尤其是对纳税人的纳税辅导,会直
接促进其业务素质和纳税意识的提高,而纳税人意识的提高,能够使税源管理少走弯路。要加强对税务人员的培训与考核,培训的重点应放
在如下三个方面:
1、税收法规和征管制度的培训。
2、为纳税人服务技能的培训,包括服务的内容、方式、程序等;
3、稽查技能的培训,包
括财务会计知识和稽查的方法、手段、程度等。
笔者认为,整体提高税务人员的政治业务素质,是优化税源,使税源管理走良性发展之路的基础和前提。
第二,建立和落实科学严密的税收管理员制度。要建立和落实税收管理员制度,实际上是抓住税源管理之关键,也是全面提升税源管理能力
和水平的切入点,是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在新时期税收工作中具体体现。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以人为本,最大限度地调动和激发人的
积极性和创造性,是建立新型税收管理员制度的前提,建立“管户”与“管事”相结合,以管事为主的税收管理员制度是实现这一前提的有
效载体。按照属地管理、分片负责的原则,采取按区域包片管户和行业到组的办法,明确规定了管理员的职责范围和主要职责及工作任务,使管理员能及时地对责任区内的纳税人之户籍管理、税基管理、税源管理进行按月调查分析。适时催报催缴按月清理欠税。定期进行纳税评
估,深入纳税户核实与监控经营状况。总之,税管员是联系征纳双方的桥梁和纽带,落实好税收管理员制度,是抓好税源管理的关键之所在。第三,抓好发票的管理。要大力推行依法管票,以票管税的办法,现在很多税务部门把主要精力投入到增值税专用发票的管理上,忽视了普
通发票的管理。一些纳税人采取不开、少开、虚开普通发票的手段进行偷税,为防止税款流失,实施税收的源泉控制,应当积极推行“以票
管税”的办法,凡销售方向购货方开具白条或非法报销凭证的,购货方可凭其开具的非法报销凭证向税务部门举报,一经查实,举报人可享
受开具一定比例金额的发票奖励。此外“以票管税”还应将发票纳入计算机管理,进一步加大对假票、废票、白条等的打击力度,以扩大合
法发票的使用空间。
第四、大力开发,推广税源监控应用体系提高监控效率。要把税务登记、纳税申报、税款的收缴与核销、滞纳款项的催缴、检查对象筛选、综合税收的统计分析、税收会计核算与监督以及纳税信息的查询等全面纳入计算机管理。各种应用软件的开发、推广、应当坚持按“相对集
中统一,有机结合”的原则进行,使之成为规范统一的大系统的有限公司有机组成部分,以逐步实现税源监控的“数据分类、分层、加工、资料共享”达到税源监控的各种信息口径统一,及时明确,存取完善和科学简便之目的,最大限度地发挥计算机网络系统的作用。
第五,积极推行“纳税人信誉等级”办法。可根据纳税表现把纳税人分为三类,分别使用三种不同颜色的申报表,同时开辟三种不同的纳税
通道,使之产生信誉等级的荣辱感。在此基础上再采取三条保证措施:一是强化依法纳税的责任,解决纳税人不报、逾期申报和申报不实的
问题,对申报违章的,须按其情节轻重依法给予处罚。二是强化纳税申报的审核,解决纳税申报质量不高的问题,对纳税申报表填写不全,数字逻辑关系不符的,必须要求纳税人重新填报;对申报无收入的,必须进行动态稽核。三是加强监督检查,凡通过检查发现纳税人报送的
申报表不符合税法要求的,主管税务机关又未对其进行处罚的,不仅要对纳税人进行处罚,还应追究税务机关原审核人的责任。
第六,加大对税源户的稽查力度。税务机关要适应新形势,转变观念,树立大稽查意识,将对税源户的稽查纳入日常稽查范围,把工作做在 平时,以及时发现和堵塞税源漏洞,要有重点稽查的意识,对连续三个月未申报,又确实难以查找的非正常户进行重点稽查,同时必须加大
对漏征漏管户的打击力度,对漏征漏管户,一经查处,都必须进行补税和罚款;对触犯刑律的,必须移交司法机关依法惩处,绝不能以补代
罚或以罚代刑。以此来震慑那些动机不纯的税源户。税务机关也要不断改进和完善检查的方式、方法和手段。
第七,建立和完善协税护税机制。税务机关由于受人力、财力的制约不可能将所有的税源都纳入控制范围内,特别是隐性税源和流动性税源,这就需要建立和完善社会协税护税网络,形成全方位的协税护税格局。同时,通过建立税收违法案件举报有奖制度,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
众的协税护税积极性。另外,我们的《税收征管法》虽然规定部门和单位应当支持、协助税务机关依法执行职务,但没有明确有关单位和个
人的协税护税义务、责任、以及不履行或履行不当的单位、个人应负的法律责任,因此,建议尽快制定相关法律,使协税护税纳入法制轨道。
税收是国家经济建设的支柱,而税源管理是保证国家税收收入足额入库的关键之所在。综上所述,加强税源管理既要从大处着眼,又要从小
处入手,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为加强税源管理,保证国家税收及时足额入库而贡献自己的才智和精力。
第二篇:税源管理的思路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和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信息网络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税源分布的领域也越来越广,几乎涉及到各项各业,同时,税源的流动性进一步加大,隐蔽性进一步增强,对税源的监控难度也越来越大。我们绍兴地区属全国经济较为发达之区域,近年来,税收形势较为乐观,对税源培养的力度也在不断的增大,对税源的监控也更趋理性,更为科学。但对潜在税源的挖掘仍然缺乏深度和广度,游离于税源管理之外的纳税人仍然大有人在,那种一证多摊、无证经营,虚假歇业的偷逃税现象仍时有发生,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税收的流失和税源的弱化。
第三篇:浅谈企业所得税税源管理现状及改善思路
浅谈企业所得税税源管理现状及改善思路
税政管理一科 刘宪军
2009-05-26
(本文作者通过开展企业所得税税源清理核实工作,对企业所得税税源户管理现状进行立体分析,并针对税源核实过程中发现的企业所得税税源管理中存在问题做进一步研究,就如何加强企业所得税税源管理提出了具体建议和管理措施。)
2009年企业所得税征收范围调整后,进一步强化企业所得税税源清理工作已成为当前企业所得税管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为切实提高企业所得税管理水平,延庆地税局于2009年决定开展企业所得税税源清理工作。
由于“北京市地方税务局综合服务管理信息系统”正式使用后,在税务登记过程中没有对纳税人进行税种核定,所以企业所得税税源不能直接从计算机系统中进行查询,对企业所得税税源的管理只能依靠基层税源管理所建立的手工台帐等措施进行粗放式管理,管理数据准确性较低。北京地税系统为了加强企业所得税管理,于2004年开展了一次彻底税源人工清理工作,并建立了“企业所得税申报查询”系统,但是申报查询系统税源采集数据与“综合服务管理信息系统”的数据没有关联性,无法实现企业所得税税源的及时动态更新。因此,申报查询系统只能对已申报的企业信息进行查询,实现较为简单的数据分析,很难实现企业所得税的实时准确查询,严重地影响了企业所得税税源的精细化
管理。
此次清理工作,该局依托“综合服务管理信息系统”中的税务登记模块中的税务登记数据信息,收集了该局税务所建立的手工电子台帐和国税局的手工电子台帐等数据信息。(此三方数据信息均截至2008年12月10日)。税源清理通过EXCEL数据表对三方数据进行多方反复比对,再将比对结果通过系统税务登记模块的详细信息进行验证。通过反复比对、分析、审核、验证等大量工作,延庆地税局实现辖区全部税源彻底清理,全面掌握了该局企业所得税的税源状况:企业所得税总税源为1443户,查账征收为1248户,核定征收为195户,其中国有企业122户,集体企业272户,私营企业333户,有限公司327户,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232户,其他157户(此数据截至2008年12月10日)。
一、企业所得税税源清理中发现的问题
此次清理工作,该局综合利用“北京市地方税务局综合服务管理信息系统”和“企业所得税申报查询系统”的数据,通过系统比对和税源数据清理,反映出各应用系统问题亟待完善,各税源管理所在企业所得税管理过程中仍存在漏洞。
(一)、企业所得税税源管理系统存在问题
1、税种核定、查询功能不健全,无法获得准确税源信息。目前综合服务管理信息系统不具备纳税税种的核定功能,造成税源管理人员无法从“综合服务管理信息系统”获得企业所得税税源的准确信息,具体的企业所得税税源户情况,该系统无法进行统
计,仅仅能查出已申报的信息,而未申报的税源信息在系统中得不到反馈,使企业所得税申报管理存在一定缺陷,而这一缺陷严重制约了企业所得税管理水平的提高。
2、企业所得税申报系统缺乏允入许可,造成大量冗余信息产生。由于系统中没有税种核定信息,申报系统不能对申报工作进行允入控制,导致申报系统中存在大量垃圾信息。此次清理共发现了50余条垃圾信息。无论是企业所得税税源户,还是个体工商户、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非法人分支机构等非企业所得税纳税人或者应在国税申报企业所得税的纳税人都可以在查帐征收申报系统中进行企业所得税申报和数据录入,形成大量的垃圾信息和冗余数据。这些信息和数据的存在,严重影响了企业所得税分析的准确性,成为企业所得税实现精细化管理的一大障碍。
3、企业所得税申报和入库系统缺乏必要的关联,造成系统数据不一致。企业所得税申报系统和入库系统数据的独立性,直接造成两系统关联性薄弱,出现大量申报和入库不一致的状况,既有申报不入库,也有入库不申报的,更有把季度预缴和汇算清缴相互混淆的,造成无法对企业所得税申报数据进行准确的统计分析,有效监控企业所得税入库情况,更不能实现申报和入库关联性分析比较。
(二)、税源管理所管理存在的漏洞
1、税种划分不清晰且企业信息更新不及时。此次清理过程中,有17户企业已经注销,13户企业已经转为非正常户,5户企业已
经转出,这些企业都不再是企业所得税的正常户,部分税务所仍把这些税源户列为正常户管理;有5户独资企业应缴纳个人所得税,这些企业仍登记在税务所的企业所得税税源台帐上,并作为企业所得税税源户进行管理。结果显示,税源管理所对企业信息更新不及时、企业缴纳税种划分不清晰,造成企业所得税税源管理基数不清,达不到精细化管理的要求,容易形成偷税漏税隐患。
2、重复管理增加双重负担。企业所得税在2002年做了征管范围调整后,新注册企业由国税负责征收管理,但是由于管理衔接原因,存在着重复管理现象。清理结果显示:有15户企业应属于国税税源,既在国税做了申报又在地税做了申报,造成了重复管理,既增加了税收成本,又增加了纳税人负担。
3、存在着一定漏征漏管现象。在核实过程中发现一些税源户在国税局已经作为正常税源进行管理,但由于纳税人未及时到地税局税务所报到或税源管理所监督力度不够,仍处于在途状态,未纳入正常户管理,企业存在一定偷税漏税风险。清理中发现有47户应由地税管理的企业所得税税源未纳入企业所得税税源户管理,这部分漏管户却占企业所得税总税源户的3.2%,漏征漏管现象较为严重。
二、企业所得税管理系统完善的几点建议
针对当前企业所得税管理系统较多且数据关联性较差的问题,建议市局加快对综合服务管理信息系统进行升级改造的步伐,实现三个功能,促进企业所得税管理水平的提高。
1、在税务登记环节,增加税种核定信息,实现对企业所得税税源的查询功能,真正实现企业所得税税源管理自动化,让税务所摆脱现有的手工电子台帐管理模式,从繁杂的手工劳动中解放出来,对企业所得税实行精细化管理,从而全面提高企业所得税的管理水平。
2、利用税种核定信息对企业所得税申报模块进行控制,非企业所得税税源不能进行企业所得税的申报和数据录入,防止垃圾信息的出现,提高企业所得税申报信息的质量,从而提高对企业所得税的分析和管理水平。
3、把企业所得税申报信息和入库信息有机联系起来,出现申报和入库不一致的情况,系统及时预警,以便管理员及时进行处理。杜绝入库不申报、申报不入库和季度预缴与汇算清缴相互混淆现象的发生。
三、延庆地税局在企业所得税税源管理中尝试性探索
1、在现有系统不支持企业所得税税源查询的情况下,充分利用清查工作取得的成果,建立局、所两级企业所得税税源手工电子台帐。建立县局级企业所得税税源手工电子台帐,并把清查工作的全部信息按税务所进行分解后,下发到各税务所,要求各税务所把原有手工电子台帐中的垃圾信息及时进行清理,把漏征漏管户纳入新台帐并对其进行有效管理。建立新的局、所两级企业所得税税源手工电子台帐,切实做好企业所得税税源的管理。
2、做好手工电子台帐的更新维护工作。对注销、转非正常、转出的税源户要及时对台帐进行清理,对新增加的税源户及时对台帐进行补充。同时要求税务所每月把企业所得税税源变化的信息及时的反馈到该局管理部门,以便及时整体税源台帐进行更新维护。
3、进一步加强与国税局和交流和沟通,实现信息共享,共同做好企业所得税的管理工作。有效解决“双方重复管理”和“双方都不管”的漏征漏管问题。
4、加强登记环节对企业所得税税源的管理,对新办企业做好税种核定工作,对于已经办理了税登记的企业要及时通知纳税人到税务所报到,减少在途时间和在途户数。
5、加强对税务所的企业所得税税源手工电子台帐更新维护工作的查检。通过开展不定期检查,实现企业所得税精细化管理,进而提高全局对企业所得税的管理水平。
6、充分利用台帐加强对企业所得税管理和考核。通过建立企业所得税税源台帐,使该局对企业所得税进行精细管理成为可能。有了准确的税源户,我们就可以对企业所得税的申报率进行有效统计,对未申报的企业及时进行催报。通过建立企业所得税税源台帐,使得考核工作更具针对性,我们把季度预征和汇算清缴的申报率作为企业所得税管理工作的一项考核指标,每季度预征工作和汇算清缴工作结束后对各所的申报率在全局进行通报。通过加强考核,来推动企业所得税管理水平的提高。
第四篇:税源专业化管理的现状及实践思路
税源专业化管理的现状及实践思路
税源专业化管理不是一个新命题,近些年来的税收征管改革基本上反映了税源专业化管理实践历程,比如征、管、查的分离体现了按业务性质管理的专业化管理思路,国税、地税的分设体现了按税种管理的专业化管理思路,税收风险管理则体现了按风险级别管理的专业化管理思路。每一次的变革,都赋予税源专业化管理新的内涵,极大地推动了税收管理水平的提高。当前,新一轮的税源专业化管理创新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以税收风险管理为导向,以信息管税为依托,以分级分类为主要内容,以纳税评估为手段的税源专业化管理模式已初步形成。本文拟从税源专业化管理重要意义及现状分析入手,结合基层税源管理实际,探讨税源专业化管理实践之路,以期对税源专业化管理实践有所裨益。
一、税源专业化管理的重要意义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初步建立,经济领域发生了深刻而广泛的变革,为适应这种变革,借鉴国际税收管理的先进理念和经验,探索实践税源专业化管理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市场主体的变化,极大地增加了税源管理的复杂性、艰巨性、风险性。一是纳税人数量不断增多,纳税主体多元化。市场经济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市场主体数量急剧增长,国有企业、股份制企业、私营企业、外资企业、个体工商户等各种所有制经济竞相发展,传统的税收管理模式已凸显人力资源不足的矛盾,需要以推行税源专业化管理来破解这一难题;二是企业集团大量增加,组织结构复杂化。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快,资金流动更加活跃,信息交换更加通畅,物流更加便捷,极大地加速了企业投资、兼并与重组,企业跨国家、跨地区、跨行业相互渗透,企业的管理层次与幅度增大,企业的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呈现多样化趋势,传统税收管理员属地管理模式,已不适应这种趋势,也需要以推进税源专业化管理来应对这一发展趋势;三是企业内部控制严密,财务核算复杂化。正是基于纳税主体的多元化与组织结构复杂化,企业财务核算的电子化、团队化、专业化水平不断提高,各种转让定价、资本弱化、跨区域资本运作等避税形式日益复杂,使得征纳双方信息不对称的矛盾更加突出,更需要以推行税源专业化管理来化解这一矛盾。
(二)税收工作要求的需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促进纳税遵从的理念、依法治税的理念、信息管税的理念越来越得到人们的认可。税收工作也要与时俱进,从而适应治税理念的新变化。一是促进纳税遵从,要求我们推进纳税服务的公共化。美国前任国内收入局局长罗索帝在《绝处逢生》一书中指出:“绝大多数美国人是诚实纳税的,98%的税收都不是由国税局强制干预实现的。”我们已经建立了纳税人自主申报制度,税务部门应当顺应纳税人需要税收公共服务的诉求,成立专业的纳税服务机构,为“纳税人提供优质服务,帮助他们理解并履行税务职责,并在全体税务人中公平、公正地落实税法”;二是坚持依法治税,要求我们推进行政行为的法治化。随着依法治国进程的加快,税收法律制度日益健全,纳税人的维权意识日益觉醒,税收执法专业性日益增强,税收执法的风险日益增大。根据分权制约的原则,规范执法程序,按税收业务流程推行税源专业化管理,可以有效防止税收权力的滥用,防范税收执法风险,提高税收执法的水平;三是实施风险管理,要求我们推进税收管理的信息化。新一轮税收征管改革的核心就是建立以风险管理为导向,以信息管税为依托的税源专业化管理模式。随金税工程的推进、税收征管信息的大集中,以及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使税收风险分析与信息管税成为可能。税收风险分析指导下的信息管税,是一项专业性、技术性很
强的工作,必须有专门的机构、专业的人员才能实现信息管税的目标,因此,推进税源专业化管理势在必行,刻不容缓。
(三)人力资源配置的需要。当前,一是人力资源总量不足。由于纳税人户数大量增加,基层一线从事税源管理工作的人员数量不足,特别是在经济发达地区,人员不足的矛盾更加突出,税源管理仍然是粗放式管理,疏于管理、淡化责任的现象还普遍存在,只有推行税源专业化管理才能有效缓解这一矛盾;二是人力资源配置不优。根据国家税务总局的统计,占全国2.31%的纳税户支撑着全国90%的税收收入,2009年,3680户大企业的纳税额占全国税收收入的50%。大多数的税务干部是在从事中小企业的税收管理,重点企业税源管理的人力不足,只有推行税源专业化管理才能实现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三是人力资源质量不高。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管理的创新,税务工作的要求越来越高,但税务系统普遍存在干部年龄老化,对新知识、新技术掌握不够,缺乏高素质、高技能的专业人才。为了充分发挥每一个人的聪明才智,推进税源专业化管理,实现专才专用,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二、税源专业化管理的现状分析
(一)税源专业化管理主要做法。2010年,国家税务总局对开展税源专业化管理试点工作下发了指导意见,各地积极开展了税源专业化管理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初步成效。一是按业务流程设岗。打破税收管理员划片管理模式,按业务流程确定岗位职责。比如,江苏国税将税源管理职责细分纳税服务、基础管理、风险管理三项,分别由纳税服务团队、基础管理团队、风险管理团队负责实施,实现税收管理权分离与制衡;二是按企业规模分类。打破市、县属地管理界限,按纳税人规模设置税源管理机构,设立大企业管理机构。比如安徽国税探索省、市、县局税源管理机构实体化,承担部分大企业的税源管理职能。江苏地税按照纳税人规模、行业设置税源管理部门等;三是风险多级分析。注重信息的采集、加工、利用,建立风险指标特征库,实现省、市、县的风险多级分析。比如,江苏国税实现省级风险信息自动生成、按户归集、自动排序和任务统一下达。安徽国税集中优秀人才组成风险监控分析专业团队。四是推行纳税评估。全面推行纳税评估,对纳税人申报的情况进行合法性与合理性审查,设置纳税评估岗,组建纳税评估团队,实施专项评估、重点评估和日常评估。比如上海税务局成立专门负责大企业的纳税评估机构;五是实行管理互动。成立税源管理领导小组,建立税收分析、税源监控、纳税评估、税务稽查的税源管理互动工作机制。比如,宜昌国税建立了税源管理领导小组,组织专业评估团队,推行“四位一体”的互动机制,坚持按月召开互动工作会议。
(二)税源专业化管理经验启示。税源专业化管理的探索与实践,为下一步推进税源专业化管理工作积累了宝贵经验。一是确立了促进纳税遵从,提高征管质效的专业化管理目标。无论税源专业化管理的模式如何,都是基于纳税遵从这一前提,都是为了提高税源管理质效。在推进税源专业化管理的过程中,引入了纳税遵从的理念,创新和优化了纳税服务举措,促进了纳税人遵从度的提高,从而提升了税源管理质效;二是确立了税收风险分析,实施信息管税的专业化管理思路。试点单位都在税源专业化管理实践中引入风险管理理念,根据不同的风险级别采取不同的风险应对措施,将有限的征管资源用于风险大的纳税人。在税源专业化管理实践中,为了有效地进行风险的分析与识别,都十分重视利用信息技术,强化了信息的采集、加工、分析、利用,努力解决信息不对称的矛盾;三是确立了分级分类管理,推行纳税评估的专业化管理方法。对管理对象的细分是推行税源专业化管理基础。在税源专业化管理的实践中,基本确立了根据税源结构及其风险特点,按照纳税人规模、行业,兼顾国际
税收等特定业务的分类标准。在分类的基础上,实行税源的分级管理,开展风险的多级分析,把纳税评估作为风险应对的主要方法。
(三)税源专业化管理存在问题。由于税源专业化管理尚没有统一的模式,虽然各地探索实践积累许多宝贵经验,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分类标准不统一。从试点单位的情况来看地,有的按规模分类,有的按业务性质分类,有的按行业分类,而且大企业的标准、业务的归类等也没有统一标准,由于分类标准的不一致,无法制定普适性的分类管理办法,导致税源管理的专业性降低;二是信息资源不共享。税源专业化管理的最大矛盾是征纳双方信息不对称的矛盾。一方面内部信息缺乏科学的分类。金税工程与税收征管信息系统的推广应用,为税务机关采集纳税人的申报信息、财务信息、发票信息奠定了基础,各地也研发了一些数据监控分析系统,但缺乏统一的信息分类标准,缺乏科学的信息加工方法,信息资源的价值没有得到充分应用;另一方面,外部信息的采集渠道不畅,信息壁垒、信息孤岛的现象普遍存在,导致信息管理税的作用大大降低;三是风险识别能力差。识别税收风险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与涉税信息的质量、风险识别技术的应用、税务人员的素质密切相关。如何从海量涉税信息中挖掘信息的价值,是有效识别税收风险的基础。目前,尚未建立省一级的税收风险特征库,税收风险识别层级较低,还不能有效地进行风险的识别与排序;三是职能界定不明确。在市以上,主要以税种管理设置税务机构,虽然设置了征管科技及大企业管理等机构,但税源专业化管理职能交叉,税收业务流程不规范,税源专业化管理的职能分散在各个部门,缺乏统一规划,经常出现任务多头下达,重复进户等问题。四是税收法律不健全。从税源专业化管理的实践来看,最突出的问题就是税收征管法没有明确纳税评估的法律地位,包括纳税评估的程序,专业化评估机构的执法主体资格等。同时,按税源管理类别设置的专业化税源管理机构是否具有执法主体资格,税收执法权力的分配等都有待于税收征管法予以明确。
三、税源专业化管理的实践思路
(一)重组税收业务机构。市、县级税务机关没有税收立法权,主要职责就是执行税法。为了适应税源专业化管理的要求,可将市、县按税种设置税务机构的做法,改为按业务性质设置税收业务机构,重新界定税源管理职能。设置纳税服务科,将纳税人找税务部门进行纳税申报,各类涉税申请审批等事项归口于纳税服务部门。设置风险管理科,负责信息管税、风险分析与识别、任务下达、纳税评估等税收征管工作。设置税务分局,负责纳税辅、税务登记信息及各种涉税事项的调查等基础管理工作。设立政策法规科,负责税收政策的传达、税收执法监督检查,以及税收法律救济等工作。设置稽查局,负责重大案件的查处。设立收入核算科,负责税收收入统计及税收收入预测分析等工作。设立大企业管理科,负责大企业的税收管理。同时,要减少管理层级,实现县级税务机构扁平化,市级税务机构实体化。赋予风险管理机构、大企业管理机构执法主体资格,便于其行使纳税评估及大企业管理的相关职责。
(二)建立三维分类标准。对税源管理对象的科学分类是实施税源专业化管理的基础,因此,要科学确定税源分类标准,确定各类别的层级及效力。一是按业务性质标准维度分类。将税源管理工作当作产品生产,按分权制约的原则,将税源管理工作划分不同的生产环节,实行流水线作业,提高专业化管理水平。这种分类的第一层级的分类,主要体现在税源管理机构的设置及职责的划分上;二是按企业规模标准维度分类。按企业规模的大小,分为大企业、中小企业、个体工商户,合理配置人力资源,增强管理的针对性。这是第二层级的分类,主要体现在机构内部税源管理人员的配置上;三是行业类别标准维度分类。根据税源结构,在按规模分类的基础上,按行业大类、或者行业明细进行管理对象的细分,便于掌握行业经营规律、营销模式、控制制度,从而有针对性地建立分行业的风险特征库和行业税收评估模型,研究制定行业税收管理指南,增强行业税收管理的有效性。按行业标准分类,是基础的分类标准,主要体现在税源管理措施的差异性方面。
(三)完善风险管理机制。要按照税收风险级别的高低确定风险应对措施,建立包含风险的战略规划、风险识别与排序、风险应对处理、风险评估监控等内容的风险管理机制。一是建立信息共享平台。拓展信息采集渠道,广泛利用第三方信息,特别是大企业的外部涉税信息。要充分利用数据挖掘技术,从金税系统与税收征管信息系统中抽取数据,加工成标准化数据资料。要建立信息发布与共享平台,强化数据信息的开发利用;二是建立风险识别系统。要建立省级主导的税收风险集中分析、任务统一下达、分级风险应对的风险管理模式。要强化税收风险指标的监控分析,特别要关注重点监控税源及大企业涉税风险指标的异动。要建立税收风险的特征库,以及分行业的税收风险分析模型,及时准确地识别税收风险;三是优化风险应对策略。在税收风险识别的基础上,按照纳税人遵从度高低确定税收风险级别。要按照分级属地风险应对处理的原则,采取税法宣传、纳税辅导、纳税评估、税务稽查等有针对性的风险应对措施,甚至还可以对特定企业、特定业务采取个性化风险应对措施,有效防范税收风险,提高纳税人遵从度。四是强化风险评估监控。对已识别风险进行应对处理后,要对应对处理的效果进行评估,并对风险点进行跟踪监控,看风险点是否消除,防止风险再次产
第五篇:浅谈如何加强税源管理
浅谈如何加强税源管理
税源是税收的基础,对我们基层税务机关而言,税源的基础就是我们每天与之打交道的千千万万的纳税人。税源管理是税务机关实施税收征管过程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工作,既是实实在在的“清根溯源”性工作,也是一项预测分析的前瞻性调查工作。它既是有针对性实施重点征管的基础,也是圆满完成各税征收任务,杜绝税收“跑、冒、滴、漏”的一项重要工作。
从我局所管辖的纳税户分企业类型来看,国有、集体、联营企业大幅度减少,而取而代之的股份有限公司、有限责任公司、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等与日聚增,且年税收总量逐年上升。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经济成份的飞速变革,税源结构也随之发生了各种变化。应如何加强地税税源的经常性调查和专题性调查,以达到切实加强税源管理的目的,在此谨谈以下粗浅看法。
一、加强税源管理要注重三个方面
1、要注意税源管理的方式
税源管理的方式应遵循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突出重点、职责到位的原则,并切实掌握好以下几点:
一是税源管理方式要与税源结构、税种特点相适应,不能搞单纯的“一刀切”。纳税人经济成份性质的变化必将会影响到税源结构的变化,同时也会导致税种特点的变化。如我局所辖大型国有企业与房地产开发企业之间土地税、房产税等税源的增减变化与转移等,这就要求我们要及时掌握其变化情况和规律,起到税源管理“拾遗补缺”的作用。二是税源管理方式要与现行征管实际相结合,以税收申报、征收管理为重点,以稽查为辅助手段,对税源实施事前、事中、事后进行有效地监控,并互享有效信息和税源资料。不能征、管、查几个环节中出现“掉链现象”,而致使税源
管理工作上的“失控”。
三是税源管理要根据本局机构设置和征收情况为实施。各征收科、所应根据征管情况的不同,按地域大小、户数多寡、税源大小、征管难度等因素合理的综合分析,科学的调配征管力量,做到“既管片,又管户”,明确职责,对税源管理“合理布局、科学调配”的目的。
2、对税源的管理要注意几个结合一是“管事”与“管户”的结合。由“管户”过渡为“管事”,主要目的彰显税收法律的公正公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防止收“人情税、关系税”,有利于廉政建设和队伍素质的提升。但由此也产生了一些不正常的现象:专管员下户调查研究、掌握分析税源增减和税源结构变化的少了,单纯依靠纳税人自行申报来掌握税源变化。而纳税人主观或客观原因少申报缴纳的税源,则一味依靠结算式筹划来发现补收。这样一来,税源管理和入库就失去了“及时性”的意义,不利于征管质量的有效提高。实质上就是“管事”和“管户”的脱节,割裂了两者之间必须的紧密结合关系。所以,我们不能单纯地否定“管户制”,应将“管户”和“管事”有机结合起来,加强日常征管,及时掌握税源变化,有效杜绝出现税源征收漏管现象。
二是专业化税源管理和综合性税源管理相结合。如个体临时发票的开具、车船使用税的征收、某行业的资源税等税种的管理都可以称之为专业化管理,是在一个近似于等同税负下的公平税负的税源管理。但它又是融于综合性税源管理之中的,发挥着各自的互补优势,使税源管理更进一步趋于合理。
3、要做好税源管理的事前控制和事后统计分析
税源管理的事前控制,就是要通过调查研究了解纳税人的税源情况和变化以及潜在变化因素及可能性,对其边征管边综合分析。事后统计分析,就是要在征收环节后,根据收
入结构、数额增减变化及其走向进行精确统计,结合一些正常和不正常的因素进行综合分析,掌握税源的增减形势、潜力剖析等情况,对税源实施跟踪和动态管理,制定有针对性的重点征管措施,为合理制订和下达税收计划奠定基础,力争杜绝税收计划任务出现“苦乐不均”和收“过头税”、瞒税不征的现象出现。
二、如何加强税源管理工作
税源管理并不是一个很简单、没有多少工作内容的工作。按照目前地税部门的征管工作内容及税种等情况来看,它有着丰富的管理内涵。
1、要加强对企业的管理和监控。包括:企业法定代表人的基本情况、企业的经济性质、经营地点、从业人员构成、经营范围及项目、经营的产品及其分类、销售收入情况及供销渠道、成本费用税金等支出情况、税款的实现缴纳、拖欠情况、对其财务核算和纳税情况以及税负情况的评估、新产品及新项目及主要经济指标的计划完成情况对税源的影响等等方面。
2、对个体工商户的税源管理,除与企业相同内容外,还包括其经济场所面积、来源及所处地段繁华程度,经营者从业经历及经验、经营项目及方式、方法等等。这些都是影响其税源变化的重要因素。
3、要搞好税源管理工作,还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要从税源管理的监控的制度入手,分别建立税源的静丰收和动态税源分户档案或资料库,及时进行搜集、整理和分析,在切实准确掌握实有经营户数、纳税户数、应纳税款、减免欠税等情况的基础上,划分固定税源和流动税源、重点税源和一般性税源、经常性税源和一次性税源、企业税源和个体经营户税源,及税源的季节性变化(如政策性影响,施工企业受自然季节天气变化等)特点,以及时掌握税源变化情况。二是要建立税源管理责任制。在征、管、查分离模
式下,税源管理应以征、管两条线人员为主,以稽查线人员为辅,相互衔接,密切配合,信息共享,互为补充。
三是要结合地税部门征管工作特点,实行分类管理。要将纳税人区分为不同的经济性质、不同的行业、不同的地段,分别进行税源管理。如对大中型国有企业,要实行专人(组)重点管理,对个体工商业户实行分片(地段)管理,对不同的行业有针对性的采取税负相对平衡的有效管理等。特别是对突出的重点税源要实行“龙头管理”,这样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控管目的。对其他税源,如流动性较大,易于流失的个人所得税、房产出租、印花税、临时开票等税源,要及时掌握其变化形势,及时征管和征收入库。
4、要为做好税源管理工作提供保障机制
一是要明确机构和责任。计会部门是做好税源管理的主要机构部门,但税源管理也与征、管、查三部门的工作密不可分。要形成一个税源管理的整体布局,分别从不同的渠道、不同的角度为税源管理决策工作提供相关信息资料。这就要求我们在明确税源管理职责的同时,分工合作,共同抓好税源管理工作。
二是要坚持纳税人属地管理原则,这是有效加强税源管理的基础。一般情况下,纳税人是以经营地为税务登记地,如工商注册地与实际经营地不一致时,应以实际经营地址为税务登记地,纳入经营地税务机关管理。这样可以避免税源管理上了出现交叉、遗漏和互相扯皮、推卸责任的现象出现,减少征管上的“空挡”、“死角”。
三是要加强国、地税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信息互通互享,促进和提高整体税收征管水平和质量。同时,要加强与工商、公安、银行、行业协会、会计及审计事务所等单位的联系沟通信息,做好护税协税工作,为提高征管质量,做好税源管理工作打下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