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检察院关于加强对轻微犯罪不起诉人员帮教管理工作的意见

时间:2019-05-12 02:20:2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人民检察院关于加强对轻微犯罪不起诉人员帮教管理工作的意见》,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人民检察院关于加强对轻微犯罪不起诉人员帮教管理工作的意见》。

第一篇:人民检察院关于加强对轻微犯罪不起诉人员帮教管理工作的意见

***人民检察院关于加强对轻微犯罪 不起诉人员帮教管理工作的意见

为了充分发挥检察职能,深入推进积极参与社会管理创新工作,填补对不起诉人员帮教管理的不足,解决社会管理薄弱环节,促进社会管理水平的提高,现结合我院检察工作实际,制定如下工作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全面贯彻落实中央政法委、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深入推进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三项重点工作的部署要求,充分发挥检察机关职能作用,把检察工作向基层延伸,加强和改进群众工作,进一步拓宽执法为民工作渠道,进一步深化社会矛盾化解、探索社会管理创新、增强执法公信力,为推动我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在继承中创新发展,保证我区“十二五”规划的顺利实施和“富民强区”新跨越的实现作出新贡献。

二、工作意义

加强对被不起诉人员帮教管理工作、建立对被不起诉人员帮教管理机制,是我们化解社会矛盾工作的深化和细化,是参与社会管理、消除犯罪隐患的有力措施,是实现办案的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有机统一、增强执法公信力的必然要求。广大检察干警要充分认识加强对轻微犯罪不起诉人员帮教管理工作的重大意义,彻底转变就案办案、案结事了的执法理念,全面提 升对化解社会矛盾工作的认识,不断拓展检察机关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工作渠道,推动检察工作全面发展进步。

三、工作原则

本实施意见中的轻微犯罪不起诉人员是指检察机关对因家庭邻里纠纷引起的轻伤害案件、初犯、偶犯、过失犯、未成年人犯、在校生或者七十周岁以上老年人犯罪等轻微刑事案件作出相对不起诉处理的人员。对轻微犯罪不起诉人员帮教管理,就是对上述被不起诉人员实施为期一年的考察、帮教、管理,帮助其回归社会、重走正路。在帮教管理工作中,要坚持以下原则:

1、坚持宽严相济刑事司法政策原则。对未成年人、在校生或者七十周岁以上老年人犯罪的轻微刑事案件;过失犯、初犯、偶犯等具有法定或者酌定从轻、减轻处罚情节的轻微刑事案件;亲友、同学、同事、邻里、家庭因纠纷引起的轻微刑事案件,根据宽严相济刑事司法政策,优先实行刑事和解。实行和解后,可以对犯罪嫌疑人作出相对不起诉处理。作不诉后,要加强被不起诉人对赔偿、补偿等和解协议履行情况的督促检查,加强对被不起诉人的帮教管理。

2、坚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原则。轻微犯罪不起诉人员不同于被判处管制、缓刑、暂予监外执行、裁定假释,以及被剥夺政治权利并在社会上服刑的五种人员。轻微犯罪不起诉人员的人身自由或政治权利都没有受到限制,本身不承担法定的接受教育改造的义务。但他们与其他公民又存在区别,主要体现在被不起诉人曾实施过一定的犯罪行为,对他人曾造成 2 一定的伤害,容易受到不良社会影响,再次违法犯罪。因此,我们不但要把“教育、挽救、感化”的方针贯穿于整个办案过程,还要贯穿到作不诉后的帮教管理工作中去,切实帮助被不起诉人改过自新。如果被不起诉人在一年内再犯罪,或不服从管教,并造成恶劣社会影响的,撤销不起诉决定,重新起诉。

3、坚持区别对待原则。在具体的帮教管理中,要“因人施教”,对于特定的对象采取适当的方式方法,要结合被帮教人的成长背景、家庭关系、社会关系及其犯罪情节、悔罪态度等因素制定符合其自身特点的帮教方案和措施,突出帮教管理的针对性。

4、注意保护被不起诉人隐私原则。在帮教过程中,要注意适当范围的保密工作,不能让被不起诉人员被贴上“罪犯”的标签,不能过度介入被不起诉人的生产、生活、学习,要注意保护被不起诉人的隐私,缩小社会知悉面,特别要防止未成年被不起诉人的污点信息扩散。

5、坚持多元化帮教原则。在帮教管理工作中,要注重充分发挥其他社会主体和当事人的自主性,在党委的统一领导下,加强与公安、法院、司法等司法部门、街道、社区、居委会、村委会等综治机构、以及妇联、学校、共青团等社会团体的联系协作,扩大社会帮教力量,建立多层次、多渠道的社会帮教工作网络,依靠全社会的力量,共同做好不起诉人员的帮教管理工作。

四、工作方法

1、建立“三书”制度。一是建立被不起诉人出具保证书制度。对轻微犯罪不起诉人员,责令其出具保证书,对其回归社会后的言行作出承诺。唤起被不起诉人员的社会良知与诚信,促使其在回归社会后,做到自重、自醒、自爱、自尊。二是建立检察机关制作《帮教通知书》制度。对轻微犯罪不起诉人员,要向被不起诉人员所在地派出所、乡镇、社区或村送达被不起诉人员帮教通知书,简要述明被不起诉人员的犯罪经过、情节,阐明决定不起诉的事实和法律依据,提出帮教的具体方法和途径,对被不起诉人员从自律和他律两个方面进行教育和监督,促使被不起诉人员改造,尽早回归社会。三是建立不起诉申请人或谅解人签订帮教责任书制度。对不起诉人员帮教管理工作由不诉案件承办人具体负责实施,不诉案件承办人在作出不诉决定后,要与不起诉申请人或谅解人签订帮教责任书,一起承担对案件被不起诉人的帮教管理工作。

2、建立定期回访考察教育制度。对轻微犯罪不起诉人员要根据案件具体情况,进行至少两次的定期跟踪回访考查工作,时间可定在检察机关作出不诉决定后的半年、一年。考查了解被不起诉人员在思想上是否认识到位,在言行上是否信守承诺,在社会上是否受到好评。对于较好的表现,要给予肯定和鼓励,对于存在的问题与不足,要给予批评指正,督促和引导被不起诉人走正确道,做守法人。对于生活上有困难的,考察人员要问明情况,主动与被不起诉人员单位、学校、所在地乡镇、村及社区协商解决,让被不起诉人感受到人间的温暖,加速转变。对于受到人们歧视的,要做好相关人员的思想工作,改变对被 4 不起诉人员认识,让被不起诉人员消除自卑心理,树立人生信念,激发起对未来的希望,共同帮助被不起诉人恢复到正常工作、学习和生活状态。对于有被害人的案件,除了考察教育被不起诉人外,还要定期回访被害人,听取被害人对不起诉人的意见、看法和要求,全面真实地了解被不起诉人的表现情况;切实解决被害人的实际困难;加强对被害人的思想政治工作,诚心邀请被害人参与对被不起诉人的监督和管理,构建和谐社会。

3、建立被不起诉人定期汇报制度。对轻微犯罪不起诉人员,自不起诉决定宣布之日起,责令其定期向检察机关或检察机关指定的当地派出所、司法所或社区、村综治机构汇报自己的工作、学习、生活及思想情况,保证检察机关和相关部门随时了解被不诉人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情况,掌握其思想动态,制定相应的帮教措施。

4、建立台账制度。对轻微犯罪不起诉人员,要按照“一人一档案”的要求在决定不诉后的十日内,建立考察教育档案,详细记载不诉案件基本情况、被不起诉人及其家庭基本情况、帮教方案、被不起诉人保证书、帮教责任书、谈话记录、回访记录、思想汇报等方面的资料,作为基础台账。同时制作《被不起诉人员情况一览表》、《调查走访情况登记表》、《被不起诉人员日常管教一览表》等配套表格,综合掌握被不起诉人员信息,为规范被不起诉人员管理帮教工作建立基础。

5、建立审查考核制度。对被不起诉人以一年为考验期,在考验期内表现良好、没有重新犯罪苗头的,则考核合格,检 5 察机关对其监督管理结束。由承办人填写被不起诉人员考核表,报分管领导签批后,将材料归档。

五、工作要求

1、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人民检察院加强对轻微犯罪不起诉人员帮教管理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名单如下:

组 长:党组书记、检察长 副组长:党组成员、副检察长 成 员: 本院各科室负责人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本院公诉科,具体负责对轻微犯罪不起诉人员帮教管理的日常工作,办公室主任由党组成员、副检察长兼任,副主任由公诉科科长、侦监科科长兼任,办公室工作人员为公诉科、侦监科全体干警。本院各科室要积极配合公诉科、侦监科做好对轻微犯罪不起诉人员帮教管理工作。

2、认真抓好落实。公诉部门要按照本意见的要求,结合我院工作实际,认真抓好落实,对各项工作制度进一步细化分解,切实把工作意见变成具体的工作项目,把原则性要求变为可操作的工作措施,确保对轻微犯罪不起诉人员帮教管理工作不折不扣地落到实处。

3、强化督促指导。领导小组要加强工作协调、督促检查和指导,认真研究和解决实践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积极抓好推进帮教管理工作具体措施的组织实施和综合协调工作,确保措施到位、工作到位。要根据情况定期主持召开工作进度汇报会,及时发现、总结推广实践中创造的好经验、好做法,及时通报 6 相关情况,推动工作的深入开展。公诉部门、侦监部门要定期向领导小组报告工作的进展情况,及时反馈工作中的好经验、好做法以及遇到的重大情况和问题,注重做好新闻宣传工作,让更多的人民群众依法了解、参与检察机关的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确保对轻微犯罪不起诉人员帮教管理工作取得实效。

***人民检察院 二O一一年五月九日

第二篇:浅论对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系统化管理

浅论对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系统化管理抓好刑释解教人员的安置帮教工作,是一项系统化的社会工程,也是司法行政工作职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安置帮教工作做的好坏,是预防和减少“回归”人员重新犯罪的需要,也是当前社会稳定工作的需要,更是即将进行的社区矫正工作的重要一环。因此,在现限阶段,积极探索市场经济环境下强化对刑释解教安置帮教系统化管理就显得尤为迫切。

一、现阶段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的现状及其特点一是按照中央四部委《关于进一步做好服刑、在教人员刑满释放、解除劳教时衔接工作的意见》,监狱、劳教所、看守所、拘役所在服刑、劳教人员刑满释放、解除劳教前及时准确地填写、寄发通知书及相关资料给公安和司法行政机关,据对 部分镇司法所和 公安派出所的调查以及省市司法、公安主管部门的抽查看,两 个单位的登记表及相关数据一直不一致,同时上下级掌握的数据也不一致,有明显的脱漏登记的现象;二是刑释解教人员“回归”后,在落实报到、登记、建档立卡、签定帮教协议、定期走访制度没有按规定做到位,流于形式的比较普遍;三是刑释解教人员的思想动态、流动情况掌握不细,把握不住,存在着档案外的脱漏现象,长期见不到人的现象;四是安置难度大,经费紧张,管理人员紧缺,同时缺乏相应的管理专业知识;五是缺少解除安置帮教的环节,人性化管理工作没有做到位,其特点有以下几方面:一是客观性。随着市场经济向纵深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的蓬勃发展,给刑释解教安置工作带来了较大的压力,一般“回归”人员的安置以自我谋生为主要手段,政府组织安置从客观上看,可能性减少,从农村到城镇,欠发达地区到发达地区打工谋生 的越来越多,由于法律没有对刑释解教人员流动作出专门性的规定,刑释解教人员流动量也必然增多的趋势。从各镇的统计情况来看,近三年来青壮年刑释解教人员外出务工人数就逾总量的60%以上。二是复杂性。刑释解教“回归”后大多数的安置去向是比较明晰的,但是,客观上也存在一部分出狱即流散于社会的刑释解教人员。他们中有的不回归落户,有的则人户分离,甚至有些人用假身份证、假姓名、假地址混迹于社会,也有少数原来在外地打工的违法犯罪的务工人员,刑释解教后继续流落在外。而且重新犯罪具体情况难以掌握导致基层无法备案上报,这种复杂多样的情况,造成刑释解教人员脱管、漏管情况严重,如果不下功夫,属地管理的原则难以得到落实。三是 突发性。刑释解教人员回归社会后,多数人是有转变的,能奉公守法,诚实劳动,但是少数人错误思想根源还没有根本矫正,在物欲的驱使和诱惑下易重操旧业。其中,有的自以为有一定违法犯罪经验再度铤儿走险;有的由于家庭变故,经济纠纷或受社会歧视转而产生逆反心理,破罐子破摔;还有极少数人格扭曲,对社会、对政府有报复心理,反政府、反社会意识强烈。这几种人都是潜在 的不 稳定因素,管控难度大。刑释解教人员中“二进宫”及至“多进宫”现象时有发生,有的人暴力犯罪,对社会稳定构成严重危害正说明了这一点。四是长期性。刑释解教回归人员的接茬帮教是一项长期性、艰巨性的社会性工作,很容易导致管理上产生急躁情绪和畏难情绪,容易在思想上产生麻痹,较普遍存在着得过且过的思想,很少有系统的打算,在一定程度有较严重的走过场的行为。五是持续性。刑释解教回归人员在落实帮教后,有一个持续的接连不得的帮教过程,有一整套因人而宜的帮教措施的落实,一旦中断,轻则出现失管,前功尽弃,重则会出现重新犯罪。六是程序性。现阶段刑释解教安置帮教工作,从整体上讲应有一套完整的程序,即回归报到、登记、建档立卡、签定帮教协议、落实帮教人员、安置、随访记录、考察评议鉴定、解除帮教、重点人头管理、重新犯罪登记备案等,其中考察评议鉴定、解除帮教程序另设,但现实中,这一套完整的程序设置不完善或流于形式,未能真正地将安置帮教工作抓到位。

二、导致刑释解教未能按程序进行系统化管理的原因剖析分析刑释解教安置帮教未能进行系统化管理的分析,归纳起来有以下几方面:一是认识不到位是工作中提升水平的最大障碍,当前,一些基层领导和群众主要存在着“无关大局”、“无足轻重”的思想,认为这仅是司法行政部门和调解组织的专门工作,而部分司法行政干部又认为此项工作面广量大,单靠小小司所一两个人兼职无法把工作落到实处,感到“无能为力”和“无所适从”。二是安置难度大是帮教工作落实不到位的关键。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安置帮教工作的市场化运作已是社会发展的一 种趋势,如果将安置工作仍然停留在原有的安置框架内,即由政府直接组织指令式安置,客观上条件已不存在,而要走市场化运作,就目前而言,条件不太成熟。一方面是刑释解教回归人员一是没有专长,即使有专长,因有过劣迹,社会上招工录用者少。另一方面,全社会目前缺少矫正应有的氛围,特别是类似于挽救失足青少年结对帮教的自愿组织少,同时,现在的个体私营企业义务为社会作贡献,自愿接纳安置的还缺少大的政策、舆论等环境给予支持,如政策上的奖励即吸纳安置一个刑释解教人员给予企业补贴等优惠政策,以及舆论上的正面宣传、引导等,由于上述原因,导致刑释解教人员回归后外出打工、自谋生计的普遍增多,增加了帮教工作的难度。三是经费紧张是困绕着安置帮教工作开展的主要难点。目前,在外地一些好的做法上有专门回 归人员的再就业培训基地,用资金买就业岗位,出台优惠政策鼓励回归人员新办

过硬的专业性队伍。首先是将镇村(居)委会专兼职工作人员进行系统化培训,力求达到持证上岗;其次与司法学院(校)挂钩实行定点委培,造就专业人才;第三实行专业招聘,通过多渠道、多形式,力争在最短的时间内落实镇级专编专岗专人,为安置帮教工作的顺利开展创造条件。四是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效应,动员全社会参与帮教。运用典型抓好工作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基本经验,也是一种领导艺术和工作方法,在实施系统化管理刑释解教人员帮教工作中,要十分重视发挥先进典型的积极作用。要善于发现、总结和培养刑释解教人员遵纪守法、勤劳致富,勇当市场经济带头人,扶弱济困等方面的典型,对这些人切不可有歧视态度,要善于挖掘他们身上的闪光点,作为促其进步的切入点,对他们中的先进典型不仅敢于表扬奖励,甚至可以择其重点进行大力宣传,以形成群体效应。当然,对这些典型不能忽略教育培养与提高,在宣传中注意度的把握和正面引导,防止产生负面效应。

五、注重调查研究,建立健全长效运行要机制。由于当前正处于体制转轨、经济转型的特定时期,实施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系统化管理必然会出现一些新情况、新问题,这需要各级司法行政机关和安置帮教部门负责人高度重视调查研究工作,在此基础上出台一些长效运行机制的方法措施,不断完善各项规章制度,要在必要的地方综治等方面的立法中体现相关方面的硬性措施,为维护社会稳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1]

第三篇:浅论对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系统化管理

浅论对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系统化管理抓好刑释解教人员的安置帮教工作,是一项系统化的社会工程,也是司法行政工作职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安置帮教工作做的好坏,是预防和减少“回归”人员重新犯罪的需要,也是当前社会稳定工作的需要,更是即将进行的社区矫正工作的重要一环。因此,在现限阶段,积极探索市场经济环境下强化对刑释解教安置帮教系统化管理就显得尤为迫切。

一、现阶段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的现状及其特点一是按照中央四部委《关于进一步做好服刑、在教人员刑满释放、解除劳教时衔接工作的意见》,监狱、劳教所、看守所、拘役所在服刑、劳教人员刑满释放、解除劳教前及时准确地填写、寄发通知书及相关资料给公安和司法行政机关,据对部分镇司法所和公安派出所的调查以及省市司法、公安主管部门的抽查看,两个单位的登记表及相关数据一直不一致,同时上下级掌握的数据也不一致,有明显的脱漏登记的现象;二是刑释解教人员“回归”后,在落实报到、登记、建档立卡、签定帮教协议、定期走访制度没有按规定做到位,流于形式的比较普遍;三是刑释解教人员的思想动态、流动情况掌握不细,把握不住,存在着档案外的脱漏现象,长期见不到人的现象;四是安置难度大,经费紧张,管理人员紧缺,同时缺乏相应的管理专业知识;五是缺少解除安置帮教的环节,人性化管理工作没有做到位,其特点有以下几方面:一是客观性。随着市场经济向纵深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的蓬勃发展,给刑释解教安置工作带来了较大的压力,一般“回归”人员的安置以自我谋生为主要手段,政府组织安置从客观上看,可能性减少,从农村到城镇,欠发达地区到发达地区打工谋生的越来越多,由于法律没有对刑释解教人员流动作出专门性的规定,刑释解教人员流动量也必然增多的趋势。从各镇的统计情况来看,近三年来青壮年刑释解教人员外出务工人数就逾总量的60%以上。二是复杂性。刑释解教“回归”后大多数的安置去向是比较明晰的,但是,客观上也存在一部分出狱即流散于社会的刑释解教人员。他们中有的不回归落户,有的则人户分离,甚至有些人用假身份证、假姓名、假地址混迹于社会,也有少数原来在外地打工的违法犯罪的务工人员,刑释解教后继续流落在外。而且重新犯罪具体情况难以掌握导致基层无法备案上报,这种复杂多样的情况,造成刑释解教人员脱管、漏管情况严重,如果不下功夫,属地管理的原则难以得到落实。三是突发性。刑释解教人员回归社会后,多数人是有转变的,能奉公守法,诚实劳动,但是少数人错误思想根源还没有根本矫正,在物欲的驱使和诱惑下易重操旧业。其中,有的自以为有一定违法犯罪经验再度铤儿走险;有的由于家庭变故,经济纠纷或受社会歧视转而产生逆反心理,破罐子破摔;还有极少数人格扭曲,对社会、对政府有报复心理,反政府、反社会意识强烈。这几种人都是潜在的不稳定因素,管控难度大。刑释解教人员中“二进宫”及至“多进宫”现象时有发生,有的人暴力犯罪,对社会稳定构成严重危害正说明了这一点。四是长期性。刑释解教回归人员的接茬帮教是一项长期性、艰巨性的社会性工作,很容易导致管理上产生急躁情绪和畏难情绪,容易在思想上产生麻痹,较普遍存在着得过且过的思想,很少有系统的打算,在一定程度有较严重的走过场的行为。五是持续性。刑释解教回归人员在落实帮教后,有一个持续的接连不得的帮教过程,有一整套因人而宜的帮教措施的落实,一旦中断,轻则出现失管,前功尽弃,重则会出现重新犯罪。六是程序性。现阶段刑释解教安置帮教工作,从整体上讲应有一套完整的程序,即回归报到、登记、建档立卡、签定帮教协议、落实帮教人员、安置、随访记录、考察评议鉴定、解除帮教、重点人头管理、重新犯罪登记备案等,其中考察评议鉴定、解除帮教程序另设,但现实中,这一套完整的程序设置不完善或流于形式,未能真正地将安置帮教工作抓到位。

二、导致刑释解教未能按程序进行系统化管理的原因剖析分析刑释解教安置帮教未能进行系统化管理的分析,归纳起来有以下几方面:一是认识不到位是工作中提升水平的最大障碍,当前,一些基层领导和群众主要存在着“无关大局”、“无足轻重”的思想,认为这仅是司法行政部门和调解组织的专门工作,而部分司法行政干部又认为此项工作面广量大,单靠小小司所一两个人兼职无法把工作落到实处,感到“无能为力”和“无所适从”。二是安置难度大是帮教工作落实不到位的关键。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安置帮教工作的市场化运作已是社会发展的一种趋势,如果将安置工作仍然停留在原有的安置框架内,即由政府直接组织指令式安置,客观上条件已不存在,而要走市场化运作,就目前而言,条件不太成熟。一方面是刑释解教回归人员一是没有专长,即使有专长,因有过劣迹,社会上招工录用者少。另一方面,全社会目前缺少矫正应有的氛围,特别是类似于挽救失足青少年结对帮教的自愿组织少,同时,现在的个体私营企业义务为社会作贡献,自愿接纳安置的还缺少大的政策、舆论等环境给予支持,如政策上的奖励即吸纳安置一个刑释解教人员给予企业补贴等优惠政策,以及舆论上的正面宣传、引导等,由于上述原因,导致刑释解教人员回归后外出打工、自谋生计的普遍增多,增加了帮教工作的难度。三是经费紧张是困绕着安置帮教工作开展的主要难点。目前,在外地一些好的做法上有专门回归人员的再就业培训基地,用资金买就业岗位,出台优惠政策鼓励回归人员新办实体(个体经营),解决回归人员的生活困难等,同时还设置了从回归到择业过渡的生活费用、家庭困难的社会救助基金等,体现党和政府对他们的关心和照顾。而这些政策、措施的落实到位虽然是少数,但也说明了安置工作的未来走向,而这些经费除了社会捐助和募捐外,财政的拔款应该是主渠道,而目前县镇两级财政纳入财政预算的不多,拔款也很少落实。四是专业警力不足是影响实施程序化系统化管理的关键。刑释解教回归人员的日常管理必须落实懂业务的专人去抓,是实施程序化系统化管理的关键,但各基层司所由于干警有限,工作任务较多,而一个镇每年刑释解教回归人员少则20人左右,多则60余人,这些人员回归后,从生活、安置帮教都要一项一项的落实,人仅靠一个兼职干警去抓,工作很难规范起来,能够应付好各项工作就已经不错了。五是安置帮教工作环节有缺失是影响工作质量提升的潜在因素。除了安置工作难度大外,帮教工作抓的不规范,除有一些必须要做的外,绝大多数的工作做的不扎实。这不但缺少应有的符合解除帮教条件的完善解除帮教环节外,而且还缺少相应的考察、评估、鉴定、表彰等程序性环节,否则,刑释解教回归人员改造的再好,一辈子都要背负着刑释解教人员的名声,对其家庭和本人心理负担比较大。六是档案不全是实施系统化管理的最棘手的难题。虽然近年来市局已开发出电脑档案管理软件,但基层的摸排和监狱、看守所、劳教所、少管所转到司法部门的人数相比出入较大,脱漏管现象时有发生。不但上下级人头数不同外,司法所有与派出所人头数也不相符合。此外,相关刑释解教人员的资料不全,平时的跟踪走访、托管、帮教记录不全,绝大多数敷衍了事,有依程序进行评估考察结果台帐的则更少。刑释解教人员表现好坏,基层帮教小组很少有说的清的。

三、对刑释解教人员实施系统化管理的对策及建议一是切实解决思想认识问题,夯实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工作的思想基础。各级领导特别是政法综治部门的领导要从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建设小康社会提供稳定的社会环境的高度,充分认识强化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要采取组织学习文件、举办讲座、召开会议、印发宣传资料和大众媒体等多种形式,营造良好氛围,以不断统一各级基层组织群众的思想认识,形成齐抓共管的思想基础。二是加强和改进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衔接工作,构造系统化管理模式。首先,监狱、劳教所、看守所、拘役所在服刑、劳教人员刑满释放、解教前及时准确地填写、寄发通知书及相关资料给公安和司法行政机关。监狱劳教部门对可能不报到的对象要及时反馈信息和跟踪落实,把好系统化管理的第一个环节。其次,县安置帮教部门要组织基层落实报到登记,摸清情况,建档立卡,签定帮教协议,定期走访谈话制度,尤其要掌握刑释解教人员的思想动态,特别是外出人员的思想动态。第三,县安置帮教部门要及时筹建解困、培训、安置基金,启动安置程序,稳定刑释解教人员的思想,立足财政拔款和社会捐助,重点解决“三无”(无家可回、无亲可投、无业可就)人员的生活困难金、年关刑释解教人员的安置费、过渡时期的安置费(一个月)、职业技术、技能培训费、创办过渡性帮教实体和依托个体私营企业安置的经费,依据劳动部门或以职业介绍所的方式,走市场化的道路,最大限度地就地安置,力求解决脱漏管现象,减少回归人员的重新犯罪。第四,建立外出刑释解教人员的信息向暂住地安置帮教部门反馈的网络体系。在基层帮教组织摸排外出打工人员去向的基础上,由县镇帮教组织联系,同务工所在地的安置帮教组织签订委托帮教协议。在有组织流动的外出人员中建立帮教组织或明确专人帮教,做到流出地和流入地形成合力,保证不脱管、不漏管。第五,要实行每年两次的居住地和暂住地安置帮教组织的情况通报制度。不仅要掌握外出刑释解教人员的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对他们不仅做到政治上一视同仁,更要在生产生活上给予关心,对素质低、无一技之长的人员则尽可能地列为帮教重点,把扶知与扶技结合起来,使他们顺利地重返社会,最大限度地减少重新犯罪。第六,建立刑释解教人员的考察评估、鉴定程序。从刑释解教人员被列入安置帮教对象后,其所在地的安置帮教工作组要因人而宜地建立由帮教小组任组长,村(居)民代表、人大代表或政协委员、自愿者等组成的评议小组,由帮教对象汇报一年来重返社会的现实表现,依据帮教记录、群众的反映,评议小组当面进行评点,并现场打分,同时,告知被帮教对象得分情况,进行一次戒勉谈话,将所有评估考察谈话等资料纳入被评估帮教对象的档案留存备查。第七,建立解除刑释解教人员帮教程序。对刑释解教人员帮教已达三年的进行解除帮教评估、鉴定,评估、鉴定一般根据刑释解教人员所犯的罪分简易程序和普通程序进行。简易程序一般由帮教责任人、自愿者进行评估鉴定,适用对象为已丧失犯罪条件的,如犯贪污、挪用公款、流氓斗殴、交通肇事等罪行的刑释解教人员,其它犯罪的刑释解教人员则适用普通程序,由评议小组的全部人员进行集体鉴定。在解除刑释解教人员的评估鉴定时要结合三年来的评估考察结果以及帮教对象的现实表现进行综合鉴定,采取百分制解除帮教考核标准打分,达到90分以上者可以申报解除帮教,90分以下者不给予解除帮教,并作为重点帮教对象重新纳入帮教范畴继续帮教,解除帮教以上安置帮教部门审定批准后,以书面通知的方式告知帮教对象,同时将其全部档案组卷后封存备查。三是建立一支专兼职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队伍。刑释解教人员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群体,其安置帮教历来是党和政府十分重视的一项社会性工程,也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社会性工作,要实施系统化管理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工作,就必须造就一支过硬的专业性队伍。首先是将镇村(居)委会专兼职工作人员进行系统化培训,力求达到持证上岗;其次与司法学院(校)挂钩实行定点委培,造就专业人才;第三实行专业招聘,通过多渠道、多形式,力争在最短的时间内落实镇级专编专岗专人,为安置帮教工作的顺利开展创造条件。四是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效应,动员全社会参与帮教。运用典型抓好工作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基本经验,也是一种领导艺术和工作方法,在实施系统化管理刑释解教人员帮教工作中,要十分重视发挥先进典型的积极作用。要善于发现、总结和培养刑释解教人员遵纪守法、勤劳致富,勇当市场经济带头人,扶弱济困等方面的典型,对这些人切不可有歧视态度,要善于挖掘他们身上的闪光点,作为促其进步的切入点,对他们中的先进典型不仅敢于表扬奖励,甚至可以择其重点进行大力宣传,以形成群体效应。当然,对这些典型不能忽略教育培养与提高,在宣传中注意度的把握和正面引导,防止产生负面效应。

五、注重调查研究,建立健全长效运行要机制。由于当前正处于体制转轨、经济转型的特定时期,实施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系统化管理必然会出现一些新情况、新问题,这需要各级司法行政机关和安置帮教部门负责人高度重视调查研究工作,在此基础上出台一些长效运行机制的方法措施,不断完善各项规章制度,要在必要的地方综治等方面的立法中体现相关方面的硬性措施,为维护社会稳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第四篇:关于省级以下人民检察院对直接受理侦查案件作撤销案件、不起诉决定报上一级人民检察院批准的规定(试行)

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印发《关于省级以下人民检察院对直接受理侦查案件作撤销案件、不起诉决定报上一级人民检察院批准的规定

(试行)

》的通知(高检发办字[2005]15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检察院,军事检察院,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人民检察院:

《关于省级以下人民检察院对直接受理侦查案件作撤销案件、不起诉决定报上一级人民检察院批准的规定(试行)》已经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委员会第十届第三十九次会议讨论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试行。试行中有何问题,请及时报告高检院。

二00五年九月二十九日

关于省级以下人民检察院对直接受理侦查案件作撤销案件、不起诉决定报上一级人民检

察院批准的规定

(试行)

(2005年9月23日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委员会

第十届第三十九次会议通过)

第一条 为了加强上级人民检察院对下级人民检察院办理直接受理侦查案件工作的领导和监督制约,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检察院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和《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关于实行人民监督员制度的规定(试行)》等有关规定,结合人民检察院办理直接受理侦查案件工作的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省级以下(含省级)人民检察院办理直接受理侦查的案件,拟作撤销案件、不起诉决定的,应当报请上一级人民检察院批准。

第三条 对于人民检察院直接受理侦查的案件,侦查部门经过侦查认为应当撤销案件的,应当制作拟撤销案件意见书。公诉部门经过对侦查部门移送的案件进行审查,认为应当不起诉的,应当制作拟不起诉意见书。

侦查部门、公诉部门应当及时将拟撤销案件意见书或者拟不起诉意见书以及相关材料移送本院人民监督员办公室,接受人民监督员监督。

第四条 人民检察院直接受理侦查的案件,拟撤销案件或者拟不起诉的,经人民监督员履行监督程序,提出表决意见后,侦查部门或者公诉部门应当报请检察长或者检察委员会决定。报送案件时,应当将人民监督员的表决意见一并报送。

按规定报请检察长决定的,检察长如果不同意人民监督员的表决意见,应当提请检察委员会讨论决定。检察长同意人民监督员表决意见的,由检察长决定。

第五条 检察长或者检察委员会同意拟撤销案件意见或者拟不起诉意见的,应当由侦查部门或者公诉部门将拟撤销案件意见书或者拟不起诉意见书,以及人民监督员的表决意见,连同本案全部卷宗材料,在法定期限届满七日之前报上一级人民检察院审查;重大、复杂案件,在法定期限届满十日之前报上一级人民检察院审查。

对于共同犯罪案件,应当将处理同案犯罪嫌疑人的有关法律文书以及案件事实、证据材料复印件等,一并报送上一级人民检察院。

第六条 对于下级人民检察院报请审批的拟撤销案件或者拟不起诉案件,由上一级人民检察院相应侦查部门或者公诉部门承办。上一级人民检察院侦查部门或者公诉部门应当指定专人办理,对案件事实、证据和适用法律进行全面审查,必要时可以讯问犯罪嫌疑人。

第七条 上一级人民检察院侦查部门或者公诉部门审查下级人民检察院报送的拟撤销案件或者拟不起诉案件,应当提出是否同意撤销案件或者不起诉的意见,连同下级人民检察院人民监督员的表决意见,报请检察长或者检察委员会决定。

第八条 上一级人民检察院审查下级人民检察院报送的拟撤销案件或者拟不起诉案件,应当于收到案件七日内书面批复下级人民检察院;重大、复杂案件,应当于收到案件十日内书面批复下级人民检察院。情况紧急或者因其他特殊原因不能按时送达的,可以先电话通知下级人民检察院执行,随后送达书面批复。

第九条 上一级人民检察院批准撤销案件或者不起诉的,下级人民检察院应当作出撤销案件或者不起诉的决定,并制作撤销案件决定书或者不起诉决定书。上一级人民检察院不批准撤销案件或者不起诉的,下级人民检察院应当执行上一级人民检察院的决定。

第十条 拟撤销的案件或者拟不起诉的案件,犯罪嫌疑人在押的,不得因报上一级人民检察院审批而超期羁押。羁押期限届满,应当依法变更强制措施。

第十一条 本规定自发布之日起试行。

chl_66663

下载人民检察院关于加强对轻微犯罪不起诉人员帮教管理工作的意见word格式文档
下载人民检察院关于加强对轻微犯罪不起诉人员帮教管理工作的意见.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