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外代表人士培养选拔工作现状、问题及完善路径——以安徽省高校为例(推荐)

时间:2019-05-12 02:52:1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党外代表人士培养选拔工作现状、问题及完善路径——以安徽省高校为例(推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党外代表人士培养选拔工作现状、问题及完善路径——以安徽省高校为例(推荐)》。

第一篇:党外代表人士培养选拔工作现状、问题及完善路径——以安徽省高校为例(推荐)

2013年4月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JOURNAL OF THE CENTRAL INSTITUTE 0F SoCU山ISM

Apr,2013

第2期(总第182期)

NO.2(Gel.182)

·多党合作理论研究·

党外代表人士培养选拔工作现状\问题及完善路径

——以安徽省高校为例

姚跃传1,田会明2,王 剑3,侯景瑞4,叶 绿5

(1,2,3,4,5.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合肥230009)

摘要: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充分发挥他们独特而重要的作用,对于推进全面建成小康 社会尤为重要。本文在针对安徽省不同类型的3l所高校统战部人员的问卷调查和15所高校统战部部长个别访 谈的基础上,通过对党外代表人士培养选拔工作现状的调查和分析,梳理了选拔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问题 提出了可行性的完善路径。

关键词:党外代表人士;培养选拔;完善路径 中图分类号:D6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0519(2013)02—0012—05

2012年2月,中共中央印发了《中共中央关于加 下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的意见》(以下简 见》),对加速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加 强我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以及巩固多党 合作的政治格局都具有重大意义。按照《意见》的表 述:“党外代表人士是与中国共产党团结合作、作出 较大贡献、有一定社会影响的非中共人士,包括民主 党派代表人士、无党派代表人士、少数民族代表人士、宗教界代表人士、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港澳台海 外代表人士等。” 目前,学习落实《意见》精神,进一 步加强党外代表人士培养选拔工作,完善培养选拔工 作机制,对于充分调动党外代表人士的积极性和创造 性,对于人才强国、人才强省及人才强校意义重大。

一、党外代表人士培养选拔工作现状 强新形势(一)优化政治生态,形成良好氛围 称《意政治生态是与自然生态、环境生态相对而言的,它综合体现了党风、政风、社会风气。政治生态影响

国家改革、建设和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对社会经济环 境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自《意见》下发以来,各级 党委认真贯彻《意见》精神,紧紧围绕中心工作,团结 党外代表人士同心同德、携手奋斗,为促进良好政治 生态环境的形成作出了积极贡献。以安徽省高校为 例,绝大多数高校党委都十分重视党外代表人士培养 选拔工作。有的高校制定了《加强学校党外代表人士

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有的高校注重党外后备人才的储备工作,通过培养和引进等方式加强党外代表人

收稿日期:2012—12—12

基金项目:201 1—2012年度安徽省社会主义学院招标课题(wt201202)作者简介:姚跃传,男,合肥工业大学党委统战部部长,副教授,主要从事高校统战理论及实践研究;田会明,男,合肥工业大学党委统战部秘

书;王剑,男,合肥工业大学党委统战部科员;侯景瑞,男,合肥工业大学管理学院电子商务专业本科生;叶塬,女,合肥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 想政治教育专业研究生。

万方数据

2013年第2期 姚跃传田会明王剑侯景瑞叶琛:党外代表人{:培养选拔:I.作现状、州题及完善路住 3

士队伍建设;有的高校制度建设较为完备,制定了一 系列有效的工作制度,推进了学校的建设发展;有的

高校积极开展“同心”主题教育,加强了党外代

表人士队伍建设。目前,高校党委高度重视,正努力 建设一支能与共产党荣辱与共、肝胆相照,政治素质 好、社会影响大、学术造诣深的党外代表人士队伍,良

好政治生态环境已经逐步形成。

(二)注重培养选拔,秉持合理安排

据27所高校(含职业院校)统计,党外代表人 士 中各级人大代表78人,各级政协委员329人,校级领 导正职1人、副职15人、中层领导316人。当前,各

级党组织已开始新一轮党外代表人士培养选拔工作。以安徽省高校为例,有的高校都在以各级换届工作为

契机,把换届作为学校今明两年党委的一项重点工作 来落实;有的高校统筹兼顾、全面安排,早策划、精准 备,积极开展党外代表人士举荐考察工作;有的高校 竭尽所能,确保校内各党派基层组织换届工作平稳、顺利进行,做到退下的舒心、留任的安心、新任的 放

心,为多党合作和统一战线输送、选送合格的人才。众认 同、政治坚定、业绩突出的党外代表人士,加强领导班导班子的整体效能。其主要工作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培养 中推进选拔,形成定期组织党外代表人士参加各种培 训学习、社会实践、岗位锻炼、政治安排等形式;二 是 在使用中培训提高,树立使用也是培养的观念,注重实职岗位安排和挂职岗位锻炼相结合。

(三)充分发 挥特点,效能建设显现 党外代表人士具有政治 立场明、专业能力强、思

维认知活、社会交往广等特点,因此,各级党组织在培

养选拔党外干部过程中都注重发挥其特点,使其积极

参政议政,服务建设发展。以安徽省高校为例,调查

表明,有 90.32.%的人认为,党外代表人士思想政治 素质高或较高;有 96.77%的人认为,党外代表人士 业务能力和水平高或较高;有 64.52%的人认为,党

外代表人士参政议政能力水平高或较高;有87.10%的人认为,党外代表人士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大

或较大;有 83.87%的人认为,党外代表人士对学校 建设发展贡献大或比较大。下面的图表可以清晰看

出其比例关系:

万方数据

图l 党外代表人士思想政治素质问题调查结果 目

图2 党外代表人士业务能力和水平调查结果 子建设,优化领导班子结构,进一步发挥领 图3 党外代表人士参政议政能力调查结果 图4 党外代表人士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调查结果 网剀

图5 党外代表人士对学校建设的发展和贡献调查结果 自《意见》下发后,各级党委都十分重视党外代

与此同时,高校党委注重将领导岗位安排给群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3年第2期

表人士培养选拔工作,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和目标,并 缺乏培养选拔党外代表人士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此作出了专门的部署。高校党委也不例外,希望通 外无压力而又内无动力,党外代表人士的培养选拔通 过加强党外代表人士培养选拔,进一步促进学校的中 常单纯依靠民主党派自身去完成,但各民主党派基层

心工作,推进学校改革和发展,更好地发挥高校科学 组织的触角有限、精力有限,无党派人士又处于相对

研究、人才培养、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的功能。党外 松散状态¨。代表人士拥有独特的优势,在资源整合、对外交流、科

调查也显示,有74.19%的人认为,党外代表人

士 学研究、创业引资、发展经济等方面大有作为。另外,队伍建设培养机制存在机制不健全的问题。管理中职 党外代表人士经常深入社会调研,了解社情民意,通 过调研报告、意见建议、提案议案等形式,为国家经济

建设和高校改革发展建言献策。

二、目前党外代表人士培养选拔工作中存在的主

要问题

党外代表人士培养选拔工作工作总体是好的,但 还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问题,以安徽省高校为例,具

体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思想认识不够统一,培养工作有待深入

高校领导还没有充分认识加强党外代表人士培 键,培养是基础,在工作的实践中应总体看待,全面规 选拔工作的重要性。有的领导认为,党外代表人士

安排仅是政治需要,对学校工作推动不大;有的领导 对培养选拔工作缺乏主动性和内在的动力;有的领导

只注意到把优秀人才吸收到党内,而忽视了对党外人 士的选拔,致使一些党外代表人士也认为只有入党才

有机会向更高层次发展,形成党外代表人士的流失心J。

调查表明,有35.48%的人认为,党外代表人士 于 培养选拔问题上存在思想认识不够统一的问题。

有的高校党委工作会议很少甚至没有统战工作内容

原因主

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内心深处认识不足;二是对党外代表人士存在

一定偏见,不能正确评价和看待党外代表人士,认为

他们不是优秀干部、素质不高、不能独当一面等。

(二)选拔机制不够完善,制度设计尚欠规范

在党外代表人士的选拔、培养问题上,各高校都 的培养推荐工作,组织部门负责党外代表人士的使用 相应的制度和措施。调查表明,不同高校在建立健

全制度方面还有较大差别:有的高校虽有较全的文字 制度,但执行不力;有的高校制度设计不规范,如民主

会、主委副主委的确定程 差别较大。目前,党外代表人士选拔、培养体制机

制,对增强党外代表人士的凝聚力、吸引力还不够强。

有的高校党委没有把培养选拔党外代表人士工作纳 入各级党组织考核和评价体系之中,导致基层党组织

万方数据

责不明、权限不清时有发生,甚至出现了越级指挥的现 象,在实际工作中造成一些党外代表人士常常工作很 被动。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党外代表人士培养选 拔决策的制度设计上有缺陷、流程欠规范化。这样既 影响了他们在工作中的组织协调能力,也影响了他们 在组织中树立的威信和自信心,以至于工作中出现了 党外代表人士畏首畏尾、指挥驾驭的难度大等现象。(三)成长规律把握不够,培养使用时有脱节

在党外代表人士的培养选拔工作中,选拔是关 养划培养、选拔、使用党外代表人士。然而,有的领导没 有充分认识到党外代表人士的成长规律,重视党外代 表人士的使用,忽视党外代表人士的培养过程,以一 种不够负责的心态处理选拔工作,最终导致党外代表 人士使用效果不理想的现状。由于没有提供合理的 培养过程,从而导致党外代表人士没有群众基础;由 在较长,时时有工作吃力、效率不高、成绩不显著等 问题。更谈不上对该项工作进行系统的研究。究其 调查显示,有些高校没有建立或缺乏合理、规范 的党外代表人士人才库,经常出现人才库断档的情 况。党外后备代表人士队伍中存在数量不足,结构、层次不够合理等薄弱环节,不能适应当前领导班子建 设与发展的大量需求。在培养、选拔、安排使用党外 代表人士的实际工作中,统战部门负责党外代表人士 有安排工作,但由于缺乏统一的党外代表人士培养、选 拔、使用、安排机制,从而使得培养选拔与安排使用党 外代表人士也时有脱节。党派基层组织换届时其委员(四)社会影响有待扩大,实践锻炼更需加强 序 在实际工作中,有些党外代表人士没有能够正确 处理好自我角色、单位、社会兼职之间的关系。有的 忙于自己的教学科研工作,党派工作做得不够;有的 注重本单位工作,社会兼职工作投入不够;有的专业

缺乏实际岗位锻炼,从而导致党外代表人士适应期

垫!生箜!塑 姚跃传田会明王剑侯景瑞叶琼:党外代表人士培养选拔工作现状、问题及完善路径

水平较高,但参政议政的积极性主动性不高或参政议

政能力不强,造成社会影响力不大、政治地位不高。

因此,党外代表人士如何能够在本职岗位作出突出业

绩、打造自己独特的工作品牌,如何提高参政议政的 能力和水平、搞好社会服务等,这些都是党外代表人

士社会影响力扩大的重要内容。究其原因,一是有些

高校对党外代表人士培养的实践锻炼工作缺少充足

的认识,没有根据实践岗位需要和党外代表人士成长

规律进行培养;二是一些党外代表人士对自身的培养

实践锻炼的重要性也认识不够,只看重政治安排和岗

位安排,对实践锻炼积极性主动性不够。在实践锻炼

问题上,问卷调查显示,有 48.39%的人认为,在党外

代表人士培养选拔上存在职位偏少或安排不合理的 问题;有54.84%的人认为,组织所安排的实际锻炼

三、完善党外代表人士培养选拔工作的路径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强化统战工作大局

一项重要内容,更加坚定同心思想。在多元价值和个识

党外代表人士培养选拔工作是各级党委工作的 用,把高校党外代表人士培训工作当作一项常规性工

方面形成合力,才能最有效地达到目标。因此,各级

党组织要树立大局意识,各个单位的党组织要站在巩

(二)健全制度、加强培训,全面提高培养工作 质量

加强党外代表人士的培养需要进一步健全制度,万方数据

坚持政策指导与制度约束相结合、公开选拔与组织推 荐相结合、统战部门与组织人事部门密切配合的原 则,拓宽平台,加强教育引导,为党外代表人士提供更 多的参政议政机会,确保培养、选拔工作质量。一是 在领导管理体制上,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 导,组织部、统战部等相关部门职责明确和协作配合 的运作机制。统战部与组织部应就党外代表人士的 培养选拔工作建立统一的标准,形成一致的党外代表 人士名单,做到各司其职。二是要建立健全党外代表 人士培养选拔的工作制度,使党外代表人士培养选 拔工作制度化规范化。三是要建立党外代表人士的 评价体系。要在保证评价结果客观公正的前提下,使 评价体系有较好的操作性。四是要加强培训工作。高校各级党组织在制定干部培训计划中,要根据党外 代表人士成长的特点和规律制定相应的培训要求;其 培训课程设置要注重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 意人功利倾向问题上,高校各级党校也要更好地发挥作 重 作认真加以落实,建立全方位的培训网络,科学设置 培训计划,努力保证培训效果,使培训工作不断形成 合力,建设一支政治坚定、素质优良、德才兼备的党外 表人士队伍。习贯彻《意见》精神,牢固树立大统战

(三)坚持原则、合理任用,建设党外人才梯级 队伍 养选拔工作相关的政策规划到日常工作进程中 制定科学的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规划,既要重 研究和应对新时期党外代表人士出现的新情况新 点,也要探索从工作最基层培养选拔党外代表人士 的有效途径,努力做到早发现、早培养、早使用。代表

在制定队伍建设规划时,应符合上级党组织的要 人士培养选拔工作纳入到本单位人才培养和干部 队伍建设与发展的总体规划中,实行动态管理,层层 坚持原则、合理任用还要重视以下几点:一是选人 时不能把目光只放在自己认识、熟悉和了解的人身,而要善于发现来自最基层第一线的人才。二是选 人的标准要严格掌握,在充分了解后要全面权衡。政 治素养要过硬是其中最重要也是最先要考虑的要素,要尽量发掘党外人士队伍中政治素质高以及参政议

还很不够。要组成部分,只有各级党组织高度重视、各部门各固党的执政地位和实现党的奋斗目标的高度,认真学 代工作思想,提高 做好统战工作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把党外代表人士培 去。坚持党外有人才的观念,坚持把党外代表人士培养选 视拔同党的干部培养选拔放在同一位置,切实提高对党 特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紧迫性的认识,进一步明确党外 人士队伍培养选拔工作的特殊地位和重要的源 头作用。各级领导干部要身体力行,带头学习宣传贯求、符合本单位的实际,形成由“精英核心”层和“后彻党的统一战线理论和方针政策。高校党委也应充备基础”层组成的科学合理的群体结构;要把党外代分认识做好高校党外干部培养选拔工作的重要性,并 表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共同保障党外代表人士在学校 改革发展中充分发挥他们的民主监督和建言献策作建立党外后备人才梯级队伍。此外,对于党外代表人用。各级党组织要认真学习贯彻《意见》精神,充分 士认识统战工作的重要内容就是加强党外代表人士培 养选拔工作,强化统战工作大局意识。上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3年第2期

现、培养、壮大党外人士。因此,各级党委应加强落实 政能力、社会活动能力和组织能力强的人。三是分层

党外代表人士培养选拔工作相关的政策,加强与广大 次合理统筹安排后备党外代表人士队伍。要根据需

求作出具体的要求,对后备的党外代表人士队伍进行 党外代表人士的联系,积极沟通、交心交友,坚持党外 年龄、层次、技能、队伍上的划分。各级党组织要定点 有人才的观念,坚持把党外干部同党的干部放在同一 联系基层指导工作,做好后备党外代表人士队伍的调 位置的思想,切实提高对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紧迫

性的认识,进一步明确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培养选拔工 整、充实、管理、培养等方面的统筹安排。

作的特殊地位和重要的源头作用,增强党外代表人士 水平(四)立足实践、拓宽视野,进一步提升能力和

实践锤炼能力和水平,解决问题体现个人作为。外代表人士的健康成长需要各级党组织及时提供

实践锻炼和发展的平台。要积极为党外代表人士创

特别是给年轻党外代表人士提供

一个更大更广阔的平台,帮助他们积累工作经验,拓

宽知识面,拓展发展空间,提高工作能力,使他们能够

逐步成长起来。各级党组织要积极主动地为党外代 表人士的成长创造条件、提供机会。

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尽量提供锻炼和发

展的平台,让广大党外代表人士充分展示他们的能力

水平。一是强化意识,发挥专长。毛泽东在1949 年3月的《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 体会议上的报告》中指出:“我们必须把党外绝大多

数民主人士看成和自己的干部一样,同他们诚恳地坦

白地商量和解决那些必须商量和解决的问题,给他们

工作做,使他们在工作岗位上有职有权,使他们在工

作上做出成绩来。”M1要增强安排党外代表人士的意 识,以专长特色为依据,扬长避短、合理分工,使他们 更好地适应本职工作,做好本职工作,在我国的改革 和发展中发挥其优势知识。二是搭建创新平台,鼓励 创新。在社会发 展、经济建设的工作中,应充分发挥 党外代表人士中的创新型人才的作用,特别是其中一

大批从海外归来的学者,他们掌握了高新技术和专业

前沿知识。各单位应积极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解放思

想、开拓创新,发挥整体优势,破解我国发展建设中的 各种难题,使之成为我国创新发展的强大力量。要实 速度发展,更多地培养具有实

践能力和创造精神的人才∞]。(五)积极沟通、交心交友,切实增强责任感使

命感

新世纪新阶段,统一战线仍是我党的一个重要法

宝,而统一战线的一项基本任务之一就是不断地发

万方数据

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对担任单位副职的党外干部,党 党用;对担任单位正职的党外干部,党组织要全面配合、积极支持,帮助他们完成任务。造更多锻炼的机会,加强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基本 方法是与党外代表人士联谊交友,这也是是巩固统一 战线工作的重要途径,是统一战线工作的具体体现。要广泛联系各界人士,不断拓宽视野,在党外代表人 士发现、培养、使用和管理的各个环节中贯穿联谊交 友工作;突出交友重点,深交一批经得住重大政治斗 争和复杂形势考验、关键时刻起作用的挚友诤友。和 总之,做好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工作,要深刻 领会和全面把握《意见》精神以及中央对人才培养提 出的“服务发展、人才优先、以用为本、创新机制、高端 引领、整体开发”的工作方针。各级统战部门更要充 分发挥“协调关系、化解矛盾、理顺情绪、增进共识” 的独特优势,切实履行“反映情况、掌握政策、协调关 系、举荐人才”的职能,加强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培养选 拔工作的力度,为实现科学发展提供最广泛的支持、最坚实的保证。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印发《关于加强新形势下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的意

见》[N].人民日报,2012—02—24(1). [2]王军为:关于加强高校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的思考[J].中国人 才,20t2(4):43. [3]张广鑫:论高校党外代表人士培养选拔机制的创新[J].黑龙江省 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0(2):24. 现各项工作的高质量高[4]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报

告[EB/OL].www.xiexiebang.com/GB/shizheng/8198/30446/ 30452/2189556.html.

[5]熊经浴:浅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派合作[J].荆州师专学

报,1990(3):20. 责任编辑:王珊

员干部要与他们紧密结合,让他们确有实权、发挥作

第二篇:关于党外代表人士培养选拔工作的几点思考

关于党外代表人士培养选拔工作的几点思考

近年来,中共中央、国务院相继出台了一系列针对党外 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的纲领性文件。2010 年 6 月,《国家中长 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正式将党外干部纳入我 国干部队伍建设和人才工作的总体规划;随后,作为统一战 线历史上第一个由中共中央印发的关于加强党外代表人士 培养的文件《2010-2020 年党外代表人士教育培训改革和发 展纲要》出台;2012 年2 月23 日,为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 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的全面部署,又出台了《关于加强新 形势下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这些重要文件的相继出台,都充分说明当前形势下加强党外 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的紧迫性和重要性。而加强党外代表人士 队伍建设,需要培养选拔一批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 良、作用突出的党外代表人士。

党外代表人士 是统一战线的一个特定概念。它是指中共以外的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中具有广泛社会影响和广泛代表性的各界人士,而不是指普通的党外群众。一般说,党外代表人士应具有一定文化水平,在所从事的专业领域中有较深造诣或有较大影响,有较广泛的社会联系和一定活动能力,有较强的参政议政能力。

究竟什么人才能称得上党外代表人士?从总体要求来 看,党外代表人士是具有一定影响和一定代表性的人士,其 特征主要表现为“政治上坚定、专业上突出、群众中认同”。《意见》明确指出:“政治坚定,即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思想上同心同德、目标上同心同向、行动上同心同行,坚定 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积极为祖国统一和民族复兴 贡献力量。专业突出,即在本领域本行业造诣较深、贡献较 大。群众认同,即在所联系成员和群众中有较高的威信、影 响力和良好的社会形象,能够发挥引领带动作用。”这一标 准,既是党外代表人士的总体特征,也是总体标准。然而,在党外代表人士培养选拔的具体工作中,除要考虑以上共性 标准外,更需要分析个性特征,明确个性标准。

一、从横向上分析个性特征,突出领域代表性标准 代表性问题是党外代表人士的核心问题,抓住代表性问 题就抓住了“牛鼻子”。所谓领域代表性,是指与党外代表 人士的社会活动范围相符合的身份资格。由于党外代表人士 广泛分布于各个领域,他们的个性特征必然要反映出领域差 异。党外代表人士队伍主要包括六个方面的群体,即民主党 派代表人士、无党派代表人士、党外少数民族代表人士、宗 教界代表人士、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港澳台海外代表人 士。这六个不同的群体就是由六个不同领域中具有相同身份 的人员组成的集合,共同的身份就是各个领域的具体特性标 准。然而,目前在培养选拔的实际工作中,常常会遇到党外 代表人士具有多重身份的情况。比如,某人本身是少数民族,信奉某一宗教,从事非公有制经济工作,还加入(或未加入)民主党派,他就同时具有了少数民族身份、宗教身份、非公 有制经济身份、民主党派(或无党派)身份,这种现象在少 数民族地区尤为突出。由于缺乏统一规范的具体标准,党外 代表人士的具体内涵和个性特点要求不够明晰,身份模糊或 身份交叉,往往使地方统战部门在培养选拔工作中难以把 握,也难以在党外人士中形成清晰导向。其结果,致使一些 动机不纯者趁机而人,而一些真正符合条件的却被拒之门 外,造成党外代表人士选材不准,代表性大打折扣。同时,由于目前县级以上不同领域的党外代表人士分别由统战部 的不同部门联系,身份交叉或多重身份就容易造成多头联 系、多方培养,甚至出现重复培训、推荐、选拔和使用,其 结果是既影响培养效果,又浪费行政资源。因此,在培养选拔工作中,为充分体现党外代表人士的 领域代表性,应从横向上进一步明晰个性标准。民主党派代 表人士,应是正式加入某一民主党派、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拥护中国共产党领 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有较强的党派意识、熟悉本 党派与中国共产党合作的历史、具有较高的道德修养的人 士。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成员:在党派各级组织机关、基层 委员会工作,具有较强的参政议政组织能力,对本党派成员 具有一定的感召力和凝聚力的成员;从事某一行业,在本行 业和本专业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知名度的成员;担任一定 职务,具有较强的合作共事能力的成员。无党派代表人士,应是既没有加入中国共产党、也没有加入任何党派、对社会 有积极贡献和一定影响的人士,其主体是知识分子。主要包 括两个方面的成员:一是从事某一行业,在本行业和本专业 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知名度的专家、学者;二是具有一定 政治把握能力、参政议政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合作共事能 力的干部。少数民族代表人士,是指本人是少数民族,拥护 中国共产党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制度、拥护民族团结和祖国 统一,政治思想觉悟较高,在本民族中具有较高威信和较强 凝聚力、感召力、影响力和代表性的人士。宗教界代表人士,应当是政治上靠得住、学识上有造诣、品质上能服众、从事 某种宗教工作的人士。由于在少数民族地区,少数民族身份 和宗教界身份交叉的情况比较普遍,为了区别,一般都以是 否担任宗教教职工作或宗教团体工作,作为界定宗教界代表 人士的范围。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应是自觉接受中国共 产党的领导、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政治上有 觉悟、经济上有实力、社会上有影响、对人民有贡献的非公 有制经济人士。尤其是所领导的企业,能在本行业处于领先 地位,并具有较高的道德水准和良好的社会形象,能积极履 行社会责任的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港澳台海外代表人士,主 要包括台湾同胞、港澳同胞、海外侨胞中拥护祖国统一并有 一定影响、有一定经济实力或有学术造诣、有一定代表性的 人士。此外,随着社会开放程度的不断扩大和流动性的不断增 强,党外代表人士具有多重身份的情况不可避免,以某种具 体量化标准来衡量属于哪个方面的代表人士也很难做到。因 此,在培养选拔过程中,一方面,可采取动态分析研究,及 时协调沟通,考察这些代表人士在哪个方面更具代表性、更 有权威性、更能控制局面,同时还要结合他本人的发展前途 综合考虑,从而确定他的主体代表性,避免出现工作交叉重 叠;另一方面,可从物色、培养、选拔到使用,各个环节注 意其代表性的延续性,尽量保持一种代表性贯穿始终。对于 那些在一定群体中崭露头角、有影响力和号召力的党外人 士,他们是将来成为党外代表人士的重要基础,要在物色时 注意体现代表性。对纳入视线的,要通过教育培训、实践锻 炼,因需施教、扬长补短,帮助他们增强在原有领域和所联 系群众中的影响力,做到培养时提升代表性。通过建立健全 各领域代表人士综合评价体系,使代表性具有可操作性和公 信度,做到选拔时注重代表性、坚持量才使用,以能够发挥 示范引领作用和真正做到帮得上忙、说得上话、顶得上用为 标准,最终实现在使用时发挥代表性。只有这样,才能真正 确保党外代表人士实至名归、堪当重任。

二、从纵向上分析个性特征,突出层次代表性标准 目前,从中央到地方,各级统战部门都在做党外代表人 士工作。从工作的对象范围看,党外代表人士应分为不同层 次,而处于不同层次的党外代表人士,他们承担的职责必然 会体现出层次差异,自身影响力的范围、程度及其代表性的 要求也会有所不同。但由于缺乏明确的层次标准和要求,仅 靠政治性、专业性、群众性这样笼统的概念作为培养选拔的 依据,往往使得培养选拔出的党外代表人士难以发挥出应有 的代表性。政治性、专业性、群众性是党外代表人士代表性 的范畴,这既是统一体,也是矛盾体,这种矛盾在实际工作 中的突出表现就是在强调政治性和专业性的同时,容易忽视 群众性,甚至使代表人士的代表性不升反降。如有的领导和 部门单纯从政治角度考虑,只看重政治标准,而忽视个人能 力素质和群众基础,搞“临时空降”、“少数人中选人”,使 其缺乏应有的代表性和影响力;有的只考虑专业性而忽视群 众性,如一些少数民族代表人士,在本行业本领域是行业专 家和学者型人才,具有较强的代表性,但他们平时与本民族 群众缺少广泛联系,对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问 题缺乏深入了解,参政议政的关注点多偏向本领域本行业,因而在本民族群众中影响力不大,作为少数民族代表人士发 挥作用有限。在有了政治安排和实职安排进入体制后的代表 性人士中,有的仍将大量精力放在个人专业发展上,对各种 社会事务和公益性事业关心不够、参与不多,不愿意也不注 重与所代表群众的联系;有的由于各自所承担业务任务较 重,参政议政、传达社情民意方面受到影响和局限,表现为 主动接触社会不多,投入的时间和精力不够,代表人士作用 的发挥稍显不足;有的对自身职能认识不到位,代表意识不 够,由于利益关系处理不妥当,在社会群众中影响力出现弱 化;有的随着工作岗位的变动,享受相应级别待遇,生活和 办公地点远离原先工作和活动场所,与原有群体的联系和感 情日渐疏远,知名度越来越小,当推荐领导班子成员时,推 荐结果往往达不到应有的民意要求;甚至还有个别代表人士 进入体制后,热衷于权位追逐,与群众越走越远,出现了“社 会上认同度不高,群众中影响力不强,关键时刻难以发挥应 有作用”的状况。党外代表人士与一般党外人士的区别,就在于他们代表 性鲜明,能够起到示范、团结和引领作用。因此,在培养选 拔党外代表人士的过程中,既要分析横向标准,又要分析纵 向标准,按照不同层次需要突出不同范畴的代表性。从党外 代表人士的层次上看,既有全国性的代表人士,也有基层一 级的代表人士。总体来说,对高层次党外代表人士,其政治 代表性和专业代表性要求会更高。例如,各民主党派、全国 工商联和省级组织负责人,省级以上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 有关社会团体领导班子中的党外人士,担任地厅级以上职务 的党外领导干部等,他们的代表性更多应突出在政治性上,应有较广泛的社会联系和较强的政治把握能力、参政议政能 力、组织协调能力和合作共事能力。而那些在全国有影响力 的党外专家、学者、知名人士,其代表性更应体现在专业性 上,他们的专业成就、参政议政能力、人格品行和示范带头 作用都更为显著,为人们普遍熟知和认可,深受人们敬仰和 尊重。对于基层的党外代表人士,尤其是边疆、少数民族地 区的代表人士,代表性不仅要体现政治性、专业性,更应突 出群众性,因为地方的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文化繁荣,都 需要代表人士具有群体的代表性和社会的代表性,能为群体 说话,反映群体利益。只有那些群众基础好、说话办事能服 众、在一定领域和范围或区域内有较强的凝聚力和号召力的 党外代表人士,在关键时刻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对于高层 次的党外代表人士及其后备干部,主要由中央统战部负责协 调培养选拔工作并发挥中央社会主义学院教育培训的主阵 地作用,着重突出代表人士的政治性和专业性,在做好培养 选拔高层次党外代表人士工作的同时,不断加强对地方统战 部和社会主义学院的指导,做好高层次后备人才的培养选拔 衔接工作,为高层次队伍输送人才作准备。对于基层部门而 言,在培养选拔工作中则应侧重于突出代表人士的群众性。

三、从特点和规律上把握,培养选拔侧重点

(一)民主党派代表人士 民主党派代表人士往往具有以下特点:“高学历、高职 称、高技能”,创业、创新人才高度集中;接受新事物快,眼界开阔、思想活跃;愿意独立思考、独立判断,注重个人 价值的体现,政治参与意识强;相对集中于高等院校、科研 院所、国有企业、政府部门、司法机关、人民团体等传统领 域。其成长始终伴随着统一战线和多党合作事业的发展,尤 其足多党合作事业的发展为民主党派代表人士的成长营造 了良好的社会政治环境,“制度需要”和“制度安排”成为 他们成长的重要保证,特别是中央一系列文件的颁布,为民 主党派代表人士的成长和发展构筑了更加宽阔的政治舞台、提供了新的历史机遇。民主党派代表人士基本上是从专业性人才成长为政治 性人才的,一般都要经历崭露头角、纳入视野、推荐使用和 日臻成熟四个阶段,即凭借自身努力和突出贡献而初露锋 芒,在个人事业取得一定成就后,经组织有意识地培养引导,政治参与意识不断增强,开始发挥专业优势参政议政,再经 过组织推荐选拔开始担任领导职务或社会职务,通过实践锻 炼能够较好地发挥组织领导、综合协调及引领带动作用,成 为与中国共产党真诚合作的同盟者。因此,在培养选拔工作 中,要着眼“先专业、后政治”的成长轨迹,坚持理论培训 与实践锻炼相统一,既加强思想政治引导,帮助他们全面把 握统一战线和多党合作的理论政策,学习、继承多党合作的 优良传统,坚定理想信念,提高理论政策水平、合作共事能 力和参政议政能力,又通过设立实践锻炼基地、搭建任职台 阶、加强岗位交流等方式,使他们得到全方位锻炼,更加适 应合作共事的需要。

(二)无党派代表人士 无党派代表人士是我国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重 要组成部分,与民主党派代表人士一样,都是多党合作的参 与主体。他们大多崇尚个性独立,愿意保持政治身份的超脱,同时又渴望获得组织依靠,以实现情感归属、拓展社会联系。而在寻求组织依托的过程中,他们又不愿意被“组织化”,不希望受到较为严密的组织约束。除一些传统领域外,自由 择业和留学人员中的无党派知识分子,是无党派代表人士工 作的新领域。无党派代表人士的成长,普遍要经历政治启蒙和角色转 变两个过程。最初,大部分无党派代表人士只专注于自身业 务发展,对本职工作兢兢业业,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作出了 突出贡献,许多人还获得过国家及省、市的各种奖励和表彰,是各行各业、各领域的拔尖人才。但由于束缚于业务圈内,他们主动接触社会不多,不愿单纯为某种目的而牺牲自己的 学术前程,或不愿花费太多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社会活动中,虽有关心国事的情怀但缺少主动参与的热情,虽有表达诉求 的愿望但不了解反映意见的渠道,自身定位于知识分子或专 业人士,甚至不清楚“无党派人士”的概念和内涵。在纳入 视野后,随着对我国政治制度和政党制度的了解,对参政议 政、民主监督内容、程序和特点的熟悉,其政治参与的态度 从自发到自觉,视野从单一到全面,行为从感性到理性,最 终明确了自身无党派人士的政治定位。可以说,无党派代表 人士是依赖专业成就的影响力,在成为专业领域的骨干、学 科带头人甚至领军人物后,才脱颖而出走上政治舞台的。虽 然他们从政比较晚、从政时间比较短,但起步高、进步也快,越级提拔、破格提拔现象在无党派代表人士中较为普遍。但 是,由于他们参政议政活动的经验比较少,政治把握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参政议政能力和合作共事能力尤其需要在实 际工作中加以锻炼和提高,因此,无党派代表人士的培养选 拔工作,必须在党委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统战部的牵头协 调作用,建立有关部门和社会团体密切配合的工作格局。

(三)少数民族代表人士 少数民族代表人士是党联系少数民族群众的桥梁,是党 的民族政策和各项方针得以顺利贯彻和执行的保证。通过他 们,能够最大限度地动员和激发本民族人民群众的积极性,组织和带领群众为实现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而奋斗。尤 其是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维护民族团结、促进边疆稳定,需要大批少数民族代表人士发挥重要作用。目前,在少数民 族代表人士队伍中,存在着有影响力的缺少业务水平、有业 务水平的缺少影响力的两头重现象。一是在少数民族地区尤 其是基层的代表人士方面。这些代表人士土生土长,熟悉本 民族的历史和现状,通晓本民族的语言文字,懂得本民族的 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了解本民族人民群众的疾苦和要求,同本民族人民群众有着血肉联系和天然的感情,对改变本民 族地区的面貌、建设社会主义美好生活有着强烈的愿望,但 在思想政治素质、业务水平、经济管理能力和带领少数民族 群众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方面,还不能完全适应新形势新任务 的要求。二是在大中城市的代表人士方面。他们在本行业本 领域具有较强的代表性,但与本民族群众联系不多,在本民 族群众中影响力不大,以党外少数民族代表人士身份发挥作 用有限。为此,对于少数民族代表人士的培养选拔,不能简单地 用定指标和划范围的办法来确定,也不能简单地凭学历、论 职称、看地位,甚至讲关系。如果只有高学历、高职称或高 职务而没有群众基础,那么,在关键时刻要依靠他们担负起 党和政府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和韧带作用就难以实现。因 此,要综合考虑在一定领域、范围或区域内,对具备一定的 代表性和影响力、为人们普遍熟知和认可、深受人们敬仰和 尊重、政治思想进步、群众基础好、说话办事能服众、有较 强的凝聚力和号召力、人格品行示范带头作用明显的少数民 族人士重点加强培训,使其在文化素质、政治信念、政治参 与能力和政治影响力、个人威望、社会号召力等方面得到较 大提升。

(四)宗教界代表人士 宗教界代表人士多数是由宗教界教职人员产生的。目 前,宗教界教职人员的文化程度普遍较低,中专以下学历的 占 70%以上,经过正规宗教院校大专以上教育的教职人员只 占总数的3%。宗教界人士的成长,早期都是受各宗教在长期 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方式多样、各具特点的人才培养传统教 育,如佛教的师徒传法和寺观教育、伊斯兰教的经堂教育等,这些教育方式目前仍与宗教院校教育一起在宗教人士的成 长中发挥作用。因此,在培养选拔宗教界代表人士的工作中,一是要充 分发挥宗教院校和社会主义学院的主阵地作用,坚持正确办 学方向,突出爱国主义和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教学内 容,根据各宗教的不同特点,逐步制定统一的教学大纲,规 范教学计划和课程设臵,并以宗教界学员易于接受的内容和 形式加强对他们的政治引导;二是要继续充分发挥各级宗教 团体紧密联系宗教活动场所和宗教界人士的优势,规范和提 升传统宗教教育的内容和效果,为其赋予新的内涵和科学方 法;三是要在团体的日常管理和重大活动中充分发挥代表人 士的作用,使各级宗教团体成为代表人士丰富阅历、增长才 干的实践平台和成长阶梯;四是要进一步扩大视野范围,对 于同样在信教群众中有一定影响力、能反映部分信教群众要 求的普通信徒多加关注和培养。

(五)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 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是在改革开放政策的指引下成 长起来的特殊群体,他们既是改革开放的受益者,也是改革 开放的推动者。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的成长,是以其自身 企业的发展为基础的,他们绝人多数既是企业出资人又是经 营者,处于市场经济第一线,职业风险较大,拥有大量的财 富,社会关注度高,同时受经济情况的影响,企业的兴衰成 败会直接影响到他们自身的代表性。因此,非公有制经济代 表人士的民主意识普遍较高,比较重视在政治、经济和社会 生活中的参与权、知情权和话语权。其意愿及利益需求的表 达,正由单纯注重物质利益向利益需求多样化转变,由注重 眼前利益和局部利益向谋求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转变。他们 善于表达所联系群众的意愿和诉求,能够积极反映社情民 意,围绕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建言献策。但 在热心参政议政、社会事务和公益事业的同时,他们往往将 积极奉献与实现自我价值联系在一起,更多地追求独立、自 由和个性的张扬,对政治安排的目的带有明显的功利性。在培养选拔工作中,可通过规范一定的培养选拔程序,加大后备人才储备,避免临时找人或降格以求;坚持“凡进 必评”原则,避免“重财轻德”以经济实力和纳税情况代替 政治表现;在安排使用后,还应加强教育管理、考核履职等。

(六)港澳台海外代表人士 港澳台海外代表人士涵盖港澳台海外不同领域、不同界 别、不同阶层、不同信仰的人士,具有资金、智力优势,不 仅能为国内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服务,而且能为巩固党的执政 地位和维护国家主权安全服务。在培养选拔工作中,要通过制定切实可行的中长期培养 规划,加强对代表人士的培养培训,提高港澳台海外代表人 士的整体素质;通过举办国情教育研修班,对代表人士进行 国情和国家大政方针政策培训;根据社团领袖、参政人才、专业人士、管治人才、中青年骨干等不同领域代表人士的特 点,建立重点联系名单和培养档案,明确对口联系、专人负 责;着眼组建队伍、凝聚乡亲、培养骨干,着重将爱国社团 作为培养代表人士的重要平台;通过发挥海外联谊会、欧美 同学会、统促会、台联、侨联、黄埔同学会等团体的作用,有意识地推荐代表人士担任团体骨干,为他们的成长铺设台 阶、提供机会;通过组织参加国情考察,进一步增强他们的 国家观念和民族意识。

第三篇:高校党外代表人士的实践锻炼、培养选拔机制研究

高校党外代表人士的实践锻炼、培养选拔机制研究

【摘要】高校党外代表人士是高校教学、科研、管理队伍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巩固和发展多党合作事业的一支重要力量。党外代表人士的培养是当前高校统一战线中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工作。目前在高校党外代表人士培养工作中存在着思想认识不足、全盘规划欠缺、工作方法单

一、实践锻炼缺乏等问题。通过对进行调研,管窥高校党外知识分子的实践锻炼,提出应创新党外代表人士培养选拔机制,以促进新形势下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不断迈上新的的台阶、新的水平。

【关键词】 高校 党外代表人士 实践锻炼 培养选拔

高校历来是党外代表人士集中的地方,是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领域、重要阵地、重要力量。其统战成员包含了民主党派识分子、海归、民族、宗教等多个方面。高校党外代表人士工作生活相对集中、知识层次普遍较高、参政议政能力较强,是教学科研和服务社会的一支重要的依靠力量,是做好统战工作的基础支撑。因此,培养新一代党外代表人士是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重要内容,是当前高校统一战线中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工作。高校作为统一战线中各方代表的重要源头肩负着培养一批具有较高政治把握能力、参政议政能力、组织领导能力、合作共事能力的党外代表人士的重要责任,承担着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党外干部队伍的重要任务。

民主不是抽象的,而是历史的、具体的,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民主政治道路,受本国历史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人民群众社会心理等因素的制约,只能从本国国情和实际出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经过长期奋斗和实践找到的正确道路。坚持中国特色民主政治发展道路,离不开党外代表人士的广泛参与,他们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民主政治道路的重要推动力量。培养选拔大批德才兼备的党外代表人士,有利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我国高等教育历经十余年的大众化发展,已经从扩大办学规模向提高办学水平、质量和效益转变,走内涵式发展道路。高校党外代表人士工作在教学科研和管理第一线,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办人民满意大学的重要力量。应该激发和调动党外代表人士推进学校教育体制改革和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他们在高校发展中民主管理、科学决策的作用;引导他们广泛参与到学校的各项事业中去,使学校的各项决策更加科学化民主化和规范化,为高校的科学发展建言献策;充分发挥党外代表人士在协调关系、沟通思想、理顺情绪、化解矛盾方面的优势,推进高校教育创新改革发展和稳定,构建和谐校园。

高校培养选拔党外代表人士工作中的主要问题

人才规划的科学性不足。笔者通过对多所高校的实地调研发现,它们存在着一个共同的问题在高校中以教学和科研为中心的情况下,将党外代表人士的发展和培养纳入高校的长远规划存在着难点,目前也很少有高校将其纳入正式的制度

性建设当中[1]。目前在高校中,党外干部队伍建设依附于党的干部队伍建设之中,党内和党外干部的培养和选拔往往纳入大的干部工作当中,很少有高校把培养选拔党外代表人士工作纳入干部工作的综合考评体系中。这种情况下,也使培养和选拔党外代表人士工作在高校中缺乏主动性,在没有外界施加压力的条件下,高校党外代表人士的培养缺少了内部的主动性。

培养任用与管理机制不协调。当前,我国高校在开展统一战线的工作中,一般是采取以下几种模式[2]:一种是将党委统战部独立出来,这种情况大多出现在办学规模较大的公办高校。第二种是将党委统战部与党委办公室、组织部、宣传部三者其一合署办公。第三种是把组织部、统战部、宣传部等党委部门合署组成党委工作部门或党群部门,这种情况大多出现在办学规模较小的公办高校或民办高校等。然而,不管是哪一种模式,各部门之间的协调机制都没有完全发挥出应有的功能,尤其是作为主要部门的党委统战部和党委组织部,两个部门之间由于相互间缺乏良好的协调沟通机制,往往出现各级组织中优秀的党外代表人才首先被中共认为是中共党员的培养对象,然后被作为后备干部进行培养和考察,这就直接减少了他们作为党外代表人士培养选拔的可能性。由于培养与任用管理机制不协调,缺乏科学有序的工作机制,高校党外代表人士的培养选拔和管理使用就出现了一定程度上的分离,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培养选拔党外代表人士工作的发展壮大。

地方党委和政府吸纳高校党外干部数量太少。对多所本科院校进行调研的有关统计中,高校中党外代表人士担任处级以上职务的人数占干部总数的两成,此比例已属比较高,也可见各高校已十分重视培养和任用党外代表人士。然而,毕竟岗位有限,仍有较多数量的党外代表人士缺乏实践的机会。从目前各级地方党委和政府行政部门的用人特点来看,大多是关注从事非公有制经济等社会新阶层的人水却较少关注高校党外代表人士发挥知识分子的独特作用。如果高校培养的党外代表人士只有大量的储备但未能有效使用,长时间积压后将影响他们参政议政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导致党外代表人士的知识和才能优势未能得到发挥,这必将是高校乃至我党的一大损失。

党外代表人士受监督的力度不够。在党内,不受监督的权力很容易出现腐败萎靡,这种现象对于高校党外代表人士也同样会发生。在现实当中,我们发现有一些党外代表人士,在培养选拔时成绩突出,表现良好,群众评价也很高。但是,一旦担任了单位的领导职务之后,由于组织对他们的管理监督缺失,他们在宽松的环境下很容易放松警惕,放松了对自己的理论学习和思想改造,我行我素,以权谋私,有的甚至最终腐化堕落,走上了犯罪的道路。总体来说,党外代表人士在政治上和业务大多是称职的,但现实中高校对党外代表人士的管理监督确实还是一个薄弱的环节,有待进一步的加强。

高校党外代表人士培养机制的思路

强化部门间相互协作和沟通机制,形成培养选拔的合力。高校党委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重视培养选拔党外代表人士工作。党委职能部门间特别是组织部门和统战部门应在党委统一领导下协同工作,为党外代表人士的成长创造良好的

外部环境。部门间既要发挥自身优势,各司其职,又要相互支持,通力合作。要共同研究部署工作共同制定下发文件共同商定配备方案,共同考察人选、共同向党委推荐,共同完善培养选拔党外代表人士的工作机制,不断推进党外干部队伍建设。统战部门应积极主动地配合组织部门,认真做好新一代党外代表人士的发现培养举荐的工作。组织部门应不拘一格地对统战部门推荐的优秀人才大胆放心地使用。在党委对党外干部作出任免调动交流决定前,组织部门应征求统战部门意见。两个部门之间要建立党外代表人士工作联系制度,把党委领导书记主管统战和组织部门牵头,人事部门等相关部门参加的统一协调相互配合相互支持的工作机制落到实处。在党委的统筹总揽下,就优秀人才培养选拔使用共同研究商量,考察了解,制定发展目标和措施,避免两部争夺人才的不和谐现象,共同推进党外代表人士培养选拔工作的健康发展。完善高校党外代表人士培养机制,必须明确部门职责。高校党委各个职能部门之间,尤其是党委统战部和其他党委职能部门之间,要在党委的统一领导下进行有效的协调,部门间发挥自身优势,相互支持,通力合作,为党外代表人士的成长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各有关部门要齐心叻力共同研究和部署工作,商定培养方案、下发文件,共同考察与推荐人选,不断完善党外干部队伍的建设。一方面,统战部门应不拘一格地对新一代党外代表人士进行选拔、发现、培养和推荐。另一方面,组织部门应对统战部门推荐的人才放心地使用。高校党委在对党外干部作出相关调动或者提拔决定时应该征求高校统战部门的意见,把党委领导下的由统战、组织和人事等相关部门相互协调的工作落到实处。

加强对党外代表人士的人才规划。培养党外代表人士是一项目的性和政策性都非常强的工作,高校党委应把党外代表人士的培养纳入学校发展的整体规划当中,按照党在不同时期的历史任务和时代背景,进行党外代表人士的人才规划。主要包括两大方面[3]:第一,做好党外代表人士的人才预测和摸底调查。高校应根据当前党和国家的形势和学校的发展需要,提前对党外代表人士的综合情况进行分析和统计,全面掌握党外代表人士的信息,及时修订党外代表人士的培养目标,制定符合多党合作需要和党外代表人士个人发展需要的计划。第二,坚持突出人才规划重点和分类培养的原则。重点培养是指高校培养教育的党外代表人士首先应当是一个政治家,因为他们肩负着共同致力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政治责任。分类培养,则是指为了迎合世纪统一战线工作的需要,应大力培养两类党外代表人士,一类是学者议政型,主要体现在“议”上;另一类是行政参政,主要体现在“参”上。

遵循德育为先、加强高校党外代表人士的思想教育。高校党外代表人士的健康成长,首先是统战思想认识的提高。高校要根据形势和事业的发展需要,综合党外代表人士的成长需求和统战工作的需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培养计划,建立健全一套完整的教育培训计划和制度,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战理论和我省经济社会形势及当前的主要工作任务,作为党外代表人士培训的必修课。要切实做好高校民主党派成员和无党派人士的思想政治工作,要十分注重并长期坚持对他们思想教育引导,不断增强其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政治认同和思想共识。使他们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旗帜是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的认识;增强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的了解,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进一步提高高校统战成员的思想理

论素养;举办多种层次的座谈会研讨会,为高校统战成员就重大理论政策问题交流思想相互学习提供平台,推动他们在学习研讨中深化对科学理论和大政方针的理解;进一步增进共识;组织高校统战成员开展形式多样的学习考察活动,在亲身实践中加深对国。世情的了解;进一步增强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贡献力量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坚持个体发展规律,加强党外代表人士的实践锻炼。鉴于高校内的锻炼岗位有限,目前高校里仍有较多数量的党外代表人士缺乏实践锻炼的机会。因此,建立一种稳定、合理、科学的实践锻炼制度,拓宽渠道,是提高高校党外代表人士实践锻炼质量的关键。一方面,高校内应争取更多地给予党外代表人士岗位安排,尤其是实职锻炼。另一方面,地方政府和党委要推动高校与党委政府、企业的合作、积极鼓励高校党外代表人士参与地方的党委政府和企业管理工作,积累更多的实践经验。高校党外干部的成长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关键是增强代表性,核心是发挥作用。实践锻炼是党外干部成长的内在需要和重要途。高校党委统战部门应该有意识地组织持轻的党外代表人士参与学校自身专业领域省市甚至国家的一些社会热点或重大议题调研。这样,他们就可以在实践和锻炼中拓宽视野,丰富阅历,在困难和挫折中经受考验增长才干。实力是实践锤炼的积累,作为是解决问题的体现。加强实践锻炼,是他们加快成长不可替代的途径。

利用综合协调规律,构建高效党外人士的工作机制。做好高校党外代表人士的统战工作,体制机制建设是重要的保障。高校要进一步完善统战工作的领导机制和工作制度,注意发挥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统战部门的重要作用和广大师生员工甚至社会广泛参与的基础作用。建立完善高校党政领导联系党外代表人士制度,明确具体要求,加强沟通,建立统战部门与相关部门通力合作的机制。党外代表人士工作涉及多个部门多个领域,统战部门要通过不断建立完善高校党外知识分子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加强同组织宣传教务科研后勤等部门的协作,强化高校党外代表人士健康成长的基础上,形成脱颖而出的体制机制。

完善党委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增加基层工作力度。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4]:“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坚持民主、公开竞争择优,形成干部选拔任用科学机制。”首先,高校党委要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把培养选拔党外代表人士纳入党的干部队伍建设的总体规划,纳入高校人才发展战略。由统战和组织部门从年龄结构知识结构学历结构性别结构任职结构等方面建立党外代表人士人才库,使党外代表人士能够在数量上和质量上与中共党员干部保持动态的稳定,为合作共事提供组织保障;从制度上明确学校、学院(或系)两级领导班子都应配备党外代表人士,优化领导班子配备,形成班子成员年龄经历专长性格互补的合理结构,增强班子的整体功能和合力。其次,高校党委通过建立规章制度,把中共基层组织培养选拔党外代表人士工作的绩效纳入考核和评议体系、考核和评价基层领导班子,要把有没有统战意识、懂不懂统战政策会不会做统战工作等作为重要内容;考核和评价基层组织建设,不仅要看培养发展中共党员的数量和质量,也要看培养选拔党外代表人士的数量和质量,两者不可偏废。党的基层组织必须认识到,加强党外代表人士的培养选拔和使用,是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的题中之义。再次,坚持民主、公开竞争择优的原则,注重从基层培养选拔。干部工作中扩大民主是深化人事制度改革的基本方向,公开是扩大民主的前提,竞争是

培养选拔优秀党外人才行之有效的途径,择优是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目的。基层是人才成长的沃土,培养选拔党外干部的工作重心要下移。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规定,提拔担任党政领导职务应当具备的条件之一就是要有基层工作经历。各级党委要大胆把党外代表人士选派到基层锻炼,基层组织要多给党外干部分配任务、压担子,使之在实践中砥砺品质、锻炼作风积累经验增长才干。

健全高校培养与地方使用协调机制,推动党外代表人士队伍的可持续发展。培养储备党外代表人士是手段,使用党外代表人士是目的。高校应与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建立沟通和联系机制,向社会举荐党外代表人士,拓宽党外代表人士的使用渠道,为他们提供更广阔的施展才能的空间。地方应根据高校举荐的党外代表人士的具体特点,安排适当的岗位,放心大胆地使用,让他们在各自岗位上有所作为这是发挥新一代党外代表人士作用的关键地方党委要认真物色吸纳。高校中政治素养强业务能力精的党外代表人士到各级人大、政协等部门进行政治安排,或通过轮岗、下派挂职等多种形式对他们进行实职安排,让他们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发挥生力军作用。在党外干部的交流和使用上应与党内干部同等对待。党外知识分子干部经过中共党组织的培养教育锻炼后,应在适合他们的岗位上加大交流和使用力度。要不断巩固党外代表人士培养选拔的成果,推动党外代表人士队伍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宋欢.高校党外代表人士培养选拔机制研究.公共治理,2012,(11).[2] 朱坚.关于新时期高校党外代表人士培养机制的思考.理论观察,2010(1).[3] 张广鑫.论高校党外代表人士培养选拔机制的创新.黑龙江省社会主义学

院学报,2010(2).[4] 梁捍东.新时期高校党外代表人士成长规律探析.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

报,2013(10).5

第四篇:新形势下高校党外干部培养选拔工作遇到的问题及对策

新形势下高校党外干部培养选拔工作遇到的问题及

对策

高等学校历来是统一战线各方面人才的源头,是培养和选拔党外干部的摇篮。多年来,高校不仅为学校内部培养了一批党外干部担任校(院)系领导职务,而且还为地方各级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司法机关输送了许多优秀的党外干部,为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步伐,坚持和完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作出了重要贡献。然而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高等教育改革,特别是学校内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力度不断加大,高校党外干部培养选拔工作出现不少新情况,面临着一些新问题。及时研究和思考这些新情况、新问题,并探求相应的对策,对于掌握工作的主动权,把新形势下党外干部的培养选择工作在原有的基础上做得更好是大有裨益的。

目前,高校培养选拔党外干部工作面临的新问题主要包括:一是高校内部普遍开展新一轮管理体制改革,机构精减,领导干部职数紧缩,给党外干部选拔工作这个“软指标”带来新问题。二是实施合并办学后,干部“超员”现象突出,客观上使安排党外干部工作又遇到了新的困难。三是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特别是公平竞争上岗、招标聘任等选拔干部形式的推开,给党外干部选拔工作带来新的矛盾。四是党外知识分子观念上和价值取向出现变化,亦给党外干部选拔工作造成一定困难。五是高校党外知识分子队伍流动性和不稳定性,给党外干部的培养与选拔工作带来新的难度。六是随着新世纪的到来,高等教育面临的新形势,对

党外干部任职的综合素质、条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针对上述新情况,可采取如下对策。

一、必须从提高认识入手,不断强化政治责任意识,为做好党外干部的培养选拔工作奠定思想基础。高校党委和组织、统战部门以及所有的党员领导干部,尤其要善于着眼于从政治、政策的高度上看问题。具体地讲,要强化“三个意识”:一是强化坚持我国基本政治制度的意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主制度。选拔党外干部绝不是权宜之计,而是保证基本政治制度落到实处的具体体现。二是强化党外有人才的意识。要切实纠正克服目前在党内存在的“优秀分子都入党,党外没有人才”、“职数那么少,中共党员都用不过来,哪有位子安排党外人士”、“党外人士缺乏经验,干部难选”等片面、保守的思想观念,树立正确的党外人才观。三是强化党外干部同样是党的干部的意识。选拔任用党外干部历来是党的干部工作的重要内容。无论党员干部和还是党外干部,在选拔任用的条件标准上,选拔任用的工作程序上,党对干部的总体要求上,以及干部的责权利等方面都是相同的,绝无两样。因此,党外干部一样是党的干部,是我们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是推进改革与发展的骨干力量。

二、采取包括政策导向在内的必要措施,使党外干部的“无指标、软任务”变成“硬性规定,”把工作提高到一个新台阶。高校选拔党外干部,既要靠上级政策规定来保证,也要靠单位工作上的积极主动。针对目前高校党外干部存在着比例差异性、不平衡性明显的状况,从上级主管部门来讲,对高校党外干部的选拔任用应有一个大体的、参考性的要求,使高校这项一直处于“无指标、软任务”的工

作逐步向规范化,“刚性化”方向迈进。从高校自身来讲,应结合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和“三定”工作,对党外干部的职数作通盘考虑,统筹规划。在选拔标准上,应坚持先进性与代表性的统一,做到既按标准选拔,不降格以求,又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德才兼备,注重成绩,注意体现出统一战线在人事安排方面的特色。对党外干部一时没有合适人选的,应暂时留出位置,其职数不得占用。同时,考虑到党外干部的实际情况,对他们的年龄和任职资历应适当放宽一些。在选拔的具体方法上,亦应与选拔中共党员干部略有区别,以公开选拔和组织推荐、党委

讨论决定相结合。这样,才能积极稳妥地做好这一工作。

三、抓源头、抓基础、抓规划,集蓄和储备一批层次高、结构合理,数量充足的后备干部名单。选拔党外干部,必须要善于从基础抓起,从第一线抓起,在目标规划上做文章。一要有一个明确的目标规划,这样工作就能上轨道,有规范性。工作规划要具体实在,有可操作性,哪些部门和单位需要安排党外干部,已经安排了多少,缺多少,什么时间配备,怎样分步实施,都应当有很明确的要求。二要物色、建立一批后备干部队伍名单,努力形成一批层次高、结构合理、数量充足,基本上可以满足各级领导班子建设需要的、跨世纪的党外后备干部人员名单。要克服选拔党外干部的范围狭窄的问题,扩大识人选才渠道,不能等到党外知识分子自身具备条件之后,才能进入培养选拔的视野。特别是对处在第一线中青年、有发展潜力的党外知识分子,要历史地、全面地分析和评价,对他们要看本质、看主流,而不应以一般的缺点和个人性格、生活习惯上的差异来苛求。三要认真贯彻上级的有关政策规定,统筹安排,合理分流,有意识地保留一部分优秀分子留在党外,以保证有充足的党外干部后备来源。

四、加大力度切实做好培养工作,为党外干部的成长创造良好环境条件。首先,要以提高政治素质为着力点,通过各种渠道和途径,如办班培训、送出去学习等,提高党外人士政治上的坚定性,这是培养党外干部的政治前提,也是与中共合作共事的政治基础。其次,党组织要多为党外干部创造锻炼的机会,帮助他们拓宽知识面,积累工作经验。尤其要对那些青年“苗子”及时铺舍必要的台阶,让他们早得到锻炼提高,早进入角色,力避到需要时因职级低、任职跨度大而无法安排使用。第三,要做好经常性的思想政治工作,尤其要加强对纳入视线的后备培养人选的教育、引导工作,力争早日使他们成为“复合型”人才。还应通过建立和不断完善相应的工作制度和措施,如定期谈话制度,联系交友制度,跟踪考核制度等,加强对党外后备人员的教育和管理,促使其尽快成熟成长。要加强对党外后备干部的宣传工作,树立优秀党外人士的良好形象,努力让本单位乃至社会上更多的人认识他们、了解他们、认可他们。

五、加强领导,搞好协调配合,把选拔党外干部工作落到实处。培养选拔党外干部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党委重视,加强领导,组织、统战工作部门互相支持、通力合作。因此,作为党委参谋和助手的“两部门”都要从党的事业的大局出发,从坚持国家的基本政治制度着眼,主动加强互相协调与合作。由于党外知识分子是统战部门的主要工作对象,而党外知识分子又是党外干部的源头,要利用自身优势,在做好物色发现、加强培养、定期考核、提出建议等前期工作,组织部门作为干部工作的职能部门,承担着党外干部的考察、安排和使用工作。因此,尤其要在指导思想上树立象抓党内干部队伍建设一样抓党外干部队伍建设的意识。组织部门要为一部分优秀分子留在党外提供方便,多做协调工作。平时,统战部门应主动就党外干部后备人员的有关情况及时向组织部门通气,而组织部门在确定党外干部考察对象名单时,应充分听取统战部门的意见、建议.

第五篇:以培养研究生学生干部责任意识为视角看高校辅导员开展思政工作现状

【摘 要】对研究生学生干部责任意识的培养是高校辅导员开展思政工作的内容之一,因此文章以研究生学生干部群体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剖析导致研究生学生干部存在责任意识不强的问题,探索辅导员开展思政教育的新途径。由点及面,为日后搭建高校辅导员开展思政工作新平台的构建奠定理论基础。

【关键词】辅导员;思政工作;研究生;学生干部;责任意识

学生干部具有先进性、代表性,他们是普通同学的榜样,是高校辅导员、教师开展学生工作的一线助手,同时他们也是肩负着“全心全意为同学服务”重要校园责任的基层力量。在本科阶段,担任学生干部是每个从事学生工作的同学奋斗的目标,是一件付出与收获并存的事情。但是到了硕士阶段,受到客观条件所限,繁重的学业压力,严峻的就业形势让众多研究生们很难有时间、有精力去兼顾学生工作。有些研究生在进入硕士阶段后,可能会在学期初加入某些研究生学生组织,比如校研究生会、院研会、社团等等,究其目的通常在于以下几个方面,比如为了丰富自己的学术生活;为了结交更多的朋友;为了增强自身能力,帮助自己实现特定目标。纵观这些目的,不难发现研究生学生干部中,能够把学生工作当成一种责任,一种为他人提供服务,为学校建设献计献策的重要职责的人凤毛菱角。这也就是为什么高校辅导员面向研究生开展思政工作要比本科生难度大的原因。本文便以研究生学生干部为研究主体,通过分析这一群体中部分人缺乏责任意识的原因,了解当前高校辅导员在开展思政工作过程中的局限性,以此为突破口,由点及面,为创新辅导员开展思政工作的方法、途径,以及搭建新的工作平台奠定理论基础。

一、研究生学生干部群体的责任意识

何谓责任意识?学生干部的责任意识又应该是怎样的?责任意识指的是一种自觉意识,其表象可能平常而又朴素,但真正落到实处却往往掷地有声。在数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中,责任意识被公认为传统美德,永世留存。比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可以说这句话诠释出的是对国人最高的责任要求。作为公民我们要对国家尽责,对社会尽责;作为子女,我们要对家庭尽责,对父母尽责;那么作为高校研究生学生干部,我们就要对学校尽责,对组织尽责,对你负责的工作尽责,更要对你自己的选择尽责。

很多研究生带着这样、那样的目的选择从事学生干部一职,当他们实现了自己最初的目的时,学生干部于他们而言就成为负担,由于没有固定的规章制度来约束学生干部,因此很多不负责任的工作行为便随之产生。这就是研究生学生干部缺乏足够的责任心的明显表现。研究生多则三年,少则两年,担任学生干部的时长,最多也不过两年。如果作为高素质、高能力、高品质代表的研究生都没有办法坚持两年的时间,脚踏实地、认真负责的做好学生干部应该做的份内之事,那么他又如何能够在离开校园,走上正式工作岗位后有所发展?又怎么能够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呢?

二、培养研究生学生干部责任意识的方法

因此,培养研究生学生干部的责任意识应当成为高校训练研究生骨干精英队伍的重要一环,也应当是高校辅导员开展思政工作的关键内容。围绕这一命题,召开各类形式的责任意识培养课程、活动,让研究生们能够自觉投入其中,从内心深处到行为表象,彻底的完全的认可自己的学生干部身份。把服务于同学、老师、学院、学校的工作意识摆在首位,自觉践行使命、责任,全心全意的从事学生干部一职。即重视集体利益,合理维护个人利益,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产生矛盾时,作为学生干部能够主动并且心甘情愿的做到牺牲小我,成就大我,以他人为先,以责任为先。这样研究生学生干部队伍才能从根本上得到壮大和强化,才能无愧于研究生这一特殊的身份,才能对得起其所获得的种种荣誉,才能成为新时代的标杆与榜样。

三、以培养责任意识为切入点,创新高校辅导员开展思政工作的几点设想

第一,定期开设培育课程,邀请真正优秀的领导、老师、企业家以及具有典型代表性的研究生干部进行经验交流、分享,让他们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将责任意识灌输到现场听众心中、脑中。

第二,制定可行的研究生干部规范章程,用制度约束,用规范衡量。将研究生学生干部的工作情况进行量化,定时考核,便于研究生学生干部统一管理,合理晋升。

第三,利用新媒体资源,开拓研究生学生干部网络教学培育课程。快捷时代,网络时代,长篇累牍的教育方式已经无法与新时代研究生学生干部的教育方式相接轨。因此根据研究生特点的变化,与时俱进,选择更具有吸引力的网络平台,开设有关教育培训课程必定事半功倍。

参考文献

[1] 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教育部令第21 号,2005年3月29日发布,2005年9月1日实施.[2] 郭兰英.高等学校学生权利研究[j].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3(6).基金项目: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4年研究生创新基地(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高校辅导员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平台构建与研究”项目编号:kfjj201454。

作者简介:肖俊桂(1989.11-),女,汉族,天津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刘彦辰(1989.12-),男,汉族,天津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助教,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

下载党外代表人士培养选拔工作现状、问题及完善路径——以安徽省高校为例(推荐)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党外代表人士培养选拔工作现状、问题及完善路径——以安徽省高校为例(推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