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信贷市场中抵质押品的功能探析

时间:2019-05-12 02:57:5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现实信贷市场中抵质押品的功能探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现实信贷市场中抵质押品的功能探析》。

第一篇:现实信贷市场中抵质押品的功能探析

现实信贷市场中抵质押品的功能探析—基于信息经济学商业银行的研究视角

刘垄 巴曙松 段端

摘 要:文章从信息经济学、信贷配给理论、风险管理理论和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等视角出发,论述了有关押品的性质、功能和角色,分析了押品发挥作用的基本原理和传导机制,形成了有关现实信贷市场中抵质押品功能的9条结论。最后,结合我国信贷市场发展实际,对商业银行加强押品管理提出了初步建议。

关键词:押品,信息不对称,信贷配给,违约概率,违约损失

一、问题的提出

“设押”作为信用担保的一种主要方式由来已久,远可追溯至我国春秋战国时期,作押之物最早从人类逐步发展到耕地、财物、房屋以及金融债权、应收账款等各种权利。当今时代,抵押和质押是商业银行通用的贷款方式,广泛运用于中小企业和个人贷款业务中。在欧美国家,企业抵押贷款一般占75%以上,在我国也已占40%左右,小企业和个人贷款则超过了80%。抵质押品显然是现代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和研究的重点对象。

但是,有关押品的理论研究直到20世纪70年代之后才陆续出现,且大多是在研究其他问题时零星涉及,缺乏对押品基本问题的系统论述。比如押品的本质是什么?银行为什么、在什么情况下倾向于采用抵押贷款?企业为什么愿意提供押品?押品在信贷市场上究竟扮演什么角色、有什么作用、如何作用?等等。

本文旨在转换视角,以押品为中心,从早期的信贷配给理论、信息经济学以及后来的委托代理理论、风险管理理论出发,提炼有关押品的本质、功能、角色,分析作用机制,得出命题结论,提出有关启示。

二、押品有助于降低借贷双方的信息不对称

(一)运用信息不对称理论解释信贷市场上押品的基本作用。

信贷市场上存在四种形式的信息不对称。最简单的信息不对称是债务人知道他的还款意愿而债权人不知道。第二种信息不对称是债务人知道他的违约概率而债权人不知道。第三种是有关债务人偿还贷款的能力存在信息不对称。第四种信息不对称是债务人为避免违约所进行的努力不一定被债权人了解,比如他努力工作,以免被解雇和失去用来偿还贷款的收入;保全其资产和押品,以备违约时用来清偿债务;避免人身方面的伤害;避免高风险的投资等。

从另一角度看,上述信息不对称也可分为事前和事后两种情况。前者如企业的内部管理、领导人的经营能力、贷款投向项目的真实情况等,银行对这些信息的了解程度肯定不如贷款申请者。后者如经营者是否把贷款用于约定用途、是否努力提高贷款使用效率、是否有意愿到期还本付息等,银行都很难把握。更为重要的是,无论事前还是事后的信息不对称,都会导致信贷市场的效率损失。

第一,事前信息不对称会诱使某些借款人隐蔽某些关键知识,进行逆向选择(Adverse Selection)。在申请贷款或贷款担保中,企业通常趋向披露有利于获得贷款的信息资料,有意无意滤去不利信息;银行能基本掌握本地区本行业的统计分布情况,但不能准确判断申请贷款企业的风险。结果是主动来申请贷款的企业或个人可能是那些风险较高者。

第二,事后信息不对称会诱使某些借款人隐蔽关键行为,导致道德风险(Moral Hazard)。由于银行不能对贷款者的投资项目进行准确观察和有效监督,个别贷款者可能会:(1)投资于风险高、成功时收益高的项目(假设风险与成功时收益正相关),造成银行收回贷款利息的概率下降;(2)在比较偿还贷款与不予偿还的成本后,选择策略性地不偿还贷款;(3)在债权人不能观察到债务人为避免违约所进行的努力水平并对较低努力水平进行惩罚的情况下,预期不必全额偿还债务因而采取次优的努力水平。这些行为的结果都会造成贷款风险的提高。

银行为了防范这种不利后果,一般会要求借款人提供押品。押品的作用就是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信贷市场上借贷双方之间信息的不对称性,从而部分解决借贷行为中的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难题。

(二)押品降低信息不对称的传导过程和作用机制。

这可从以下四种不同的角度进行理解。

第一,从契约理论和激励相容原理角度看,押品可以被看作是执行债务契约的一个激励机制。有抵押的债务将股东和债权人的利益结合在一起,会减弱股东转移风险的行为动机。特别是当借款人拥有抵押资产的处置权利时,企业将难以用风险较大的资产替代风险较小的资产。换言之,债务契约的执行可看作是借款人的一种现实选择,押品的运用是市场对契约执行成本反应的结果。

第二,从交易费用和信号传递原理角度看,押品可以作为甄别借款人道德风险的一个条件。假定抵押的交易成本由借款人承担,抵押的交易成本将迫使借款人传递其真实信息,因此拥有优质项目的借款人愿意提供更多的押品,即增加押品可以减少借款人的道德风险。抵押的交易成本区分为必要的法律文书成本、维持抵押资产价值的监督成本以及借款人在抵押资产清算时支出的成本。

第三,从理性选择和成本收益比较角度看,押品是一种促使债务人避免选择违约的约束机制。债务契约中的担保条款允许贷款人在债务人违约时剥夺其对押品的赎回权。当违约发生后,押品的存在可以减轻或弥补贷款人的损失,使债务人自己承担一部分违约成本。债务人会比较违约失去押品的损失成本与不偿还贷款的“收益”,然后做出理性选择。押品的存在不但提高了债务人选择违约的成本,减少违约发生的可能性,而且具有可置信的潜在威胁,促使借款人努力工作,积极经营,从而进一步降低违约的概率。

第四,从银行的角度看,押品的存在可以增加可接受项目范围,稳定银行收益。银行为了防止贷款无法有效回收,一般只接受那些净现值为正且较大的融资项目,而会拒绝一些微利的融资项目。但如果对低现金流量的融资项目增加抵押,有助于保持稳定收益,激励银行接受这些项目。一般地,银行对借款者信用信息知晓越少或者获得信息的成本过高,则越倾向于要求该借款者提供更高的抵押。实践中,诸如打分卡之类的工具创新,就很好地利用了抵押技术来改善银行与小企业、个人之间的信贷关系,提高了信贷业务的决策效率。

总之,借款人和贷款人均有动力去消除借贷其间的信息不对称,具体策略之一就是借款者向贷款者提供押品。押品的存在提高了企业选择不偿还策略的机会成本。当押品对于借款人经营而言具有关键意义,或其价值大于贷款本息和,且拍卖时的折扣系数较大时,银行面临贷款被拖欠的风险会相对较小。

三、押品有助于银行更有效地进行信贷配给

(一)押品帮助银行进行有效信贷配给,实现风险最小化

在现实的信贷市场上,信贷配给(Credit Rationing)是一种长期存在的典型现象,即贷款利率维持在低于瓦尔拉斯均衡利率的水平,因而市场对信贷资金存在超额需求,于是银行只能采取配给方式,满足部分资金需求。

著名的S—W模型证明,信贷配给与利率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效应直接有关。具体讲,银行的期望收益取决于贷款利率和借款人还款概率两个方面。银行不仅关心利率水平,还关心贷款的风险。如果贷款风险独立于利率水平,在资金的需求大于供给时,提高利率,银行可以增加自己的收益,不会出现信贷配给问题。但是,由于信息不对称而使贷款人不能观察借款人的投资风险时,提高利率将使低风险的借款人退出市场(逆向选择行为),或者诱使借款人选择更高风险的项目(道德风险行为),从而使得银行放款的平均风险上升。那些愿意支付较高利息的借款人正是那些预期还款可能性低的借款人。可见,不对称信息所产生的逆向选择可能导致银行贷款预期收益率与贷款利率之间成为非单调递增关系,即利率的提高可能降低而不是增加银行的预期收益。结果,银行出于维护自身利益,宁愿选择在低利率水平上拒绝部分贷款要求,而不愿意选择在高利率水平上满足所有借款人的申请。于是,信贷市场达成混同均衡,信贷配给不可避免地出现了。

S—W模型的不足之处是将利率视为信贷配给过程中惟一的内生决策变量,将押品仅视为银行对借款人事后道德风险问题的一种保险机制。但在一定条件下,押品也可成为一种内生机制,具有正向选择效应和反向选择效应,可导致信贷市场失灵并出现信贷配给。当信贷市场存在超额需求时,银行通过提高贷款押品扣减率(Collateral Haircuts),能增加还款可靠性,减少坏账风险,增加银行收入,同时还抑制了借款者对贷款的需求,这就是押品的正向选择效应。押品的反向选择效应是指随着银行对押品要求的递增,可能反而会增加贷款的风险,因为对于风险中性的借款人而言,增加押品要求可能引起逆向选择,降低还款的可靠性,减少银行的期望收益。其实,银行可以根据这两种相反的效应,确定最佳的押品扣减水平,确保借款人的风险最低、银行的收入最高。

事实上,从信贷配给理论视角研究押品问题,主要方法就是将其与利率型信贷配给进行对比,以解释信息不对称条件下存在的押品对信贷配给的替代机制。利率型信贷配给是通过设定一个低于竞争性均衡利率的利率上限来“人为”制造信贷资金供不应求的局面,以便依据借款人的信用等级水平依次实行配给;而押品型信贷配给则是通过设置一个押品价值覆盖率的下限来淘汰高风险类型的借款人以及押品规模达不到银行保本收息的贷款需求。两者都可导致信贷配给,并能相互替代。

当借款人风险中性时,还可利用利率和押品这两个内生变量的不同组合,帮助银行更好地识别借款者的信用高低,鉴别贷款项目风险类型。一般地,高风险的借款人总是倾向于“低抵押、高利率”的贷款合约,而低风险借款人则偏好“高抵押、低利率”的合约。或者说,低风险企业比高风险企业更愿意提供较多数量的押品,以换取较低的贷款利率。银行可据此提供不同组合的贷款利率和押品数量,诱使企业根据项目风险来进行自我选择,即利用押品和利率作为分离贷款项目风险类型的筛选机制,根据企业对贷款条件变动的反应敏感程度,自动分离出高风险和低风险的贷款项目。

可见,在利率作为单一解释变量的情况下,银行只能采取简单的信贷配给方式,随机选择贷款对象,同时随机放弃一些看似相同的贷款申请者。但如果加入押品这个内生变量,就可与利率构成不同组合,从而更好地识别借款人项目风险类型,使得信贷配给更有效率。

(二)“高利率、低抵押”和“高抵押、低利率”的组合机制。

这可从以下三个角度来解释。

第一,从银行角度分析,需要在随机配给还是要求抵押两种替代方式之间进行权衡。根据“提供押品以显示自己是高品质企业”这一信号显示机制,银行把愿意提供足额抵押品的企业视为高品质企业。对于没有提供押品只能采取随机配给的企业,银行为了弥补筛选费用和风险溢价,就会向这些企业索要高于能提供押品的企业的信贷利率。

第二,从企业角度分析,主要看抵押担保和借款成本之间的相互关系。James和Lena(2006)研究发现,抵押贷款成本较无抵押贷款的成本大大降低。在抵押贷款成本更低的前提下,企业自然选择抵押贷款方式而不是无抵押贷款,以此最小化成本。相对于信用低的借款者,信用好的借款者也更倾向于提供抵押,作为对较低贷款利率的补偿。

第三,从组合角度分析,可将抵押贷款分解成无抵押贷款和信用衍生品的线性组合。该衍生品的风险价值源自押品本身。Aydin和Paolo(2007)证明,银行应当对借款者降低利息支付,以此作为借款者提供抵押保证款项安全性的补偿。至于利率降低的程度,则取决于押品减少贷款风险的能力。

总之,在非对称信息条件下,银行无法区分借款者的风险的高低,但可通过提供两种合同,一种是高利率无需抵押,一种是低利率但需要抵押,实现有效甄别借款者风险高低,从而增加银行收益。因为风险高的借款者将选择高利率的贷款合同,而风险较低的借款者宁愿提供押品以支付较低的利率。

四、押品有助于缓释借款人的信用风险及损失 由于存在各种不确定性,银行面临借款人的信用风险及由此可能带来的贷款本息损失。押品对降低这种信用风险和损失具有重要作用。早在古典信贷理论中,无论采用“5C”、“5W”还是“5P”法,押品始终是评价信用风险程度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在现代信用风险度量体系中,在计算风险暴露(Risk Exposure)即债务人违约所导致的可能承受风险的信贷业务余额时,可以使用押品的价值进行全部或部分地对冲。在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中,押品被视作最主要的信用风险缓释(Credit Risk Mitigation)技术。押品的缓释作用表现在能够转移或降低信用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及损失程度,具体可能影响违约概率(PD)、违约损失率(LGD)或违约风险暴露(EAD)。

(一)押品担保与违约概率:正相关还是负相关?

如前文所述,押品作为银行保证权益取得的一种资产,按规定银行有权出售抵押资产获取现金。一方面,押品价值与贷款额之比越高,借款者违约的可能性就越小。另一方面,项目投资者在进行投机活动或考虑是否偿还贷款时会更加慎重,受到押品的制约。如果取得流动性高、可出售的高质量资产,那么采用押品担保就能减小违约风险。可见,押品与违约概率之间呈负相关关系。

与此相对,一些研究者也提出,银行是在已经观察到可能存在的违约风险大小的前提下提出抵押要求的,故会对高风险的借款者要求高抵押,对低风险的借款者要求低抵押。这时的抵押已不再是区分风险高低的信号甄别机制,而是既定风险下银行的风险控制机制;并非是消除逆向选择或道德风险的有效工具,而是在银行已掌握借款者信用资料的条件下提出的贷款要求。因此,抵押与违约概率呈正相关关系。一些实证研究也发现,风险高于平均水平的企业更倾向于以提供抵押的方式借款,信用质量较低的借款者更愿意提供押品,企业处于债务危机时常选择抵押方式申请贷款,因此抵押贷款一般较无抵押贷款风险更大。在我国银行业,抵押贷款不良率通常比全部贷款平均不良率要高出1-2个百分点。

为什么会出现上述两种相反的判断呢?在我们看来,这其实并不矛盾。造成推论迥异的原因是他们的假设条件不同,关键区别在于信息是否非对称、不完全。在银行对借款者信息掌握充足时,当然可以按照债务人信用质量高低提出不同的抵押要求,以补偿其可能遭受的风险损失;而当银行不了解借款者,或对其信用状况掌握并不充分的前提下,提出抵押要求是对银行自身利益的一种自然保证,使其在违约发生时,相对于无抵押贷款的风险暴露,必能降低一定程度的损失。最近的一项实证研究(Laurent和Christophe,2006)也证明了这一点。他们引入5个表征金融信息、信用以及发展的经济变量,采用来自43个国家的5843项银行贷款为样本数据,测试信息不对称是否影响了抵押与风险溢价之间的负相关关系。结果发现,更大程度的信息不对称可以弱化抵押与风险溢价之间的正相关关系。因此我们认为,只有根据信息不对称的程度差异,才能准确把握押品与违约风险之间的相互关系,才能有利于正确发挥押品在银行借贷环节的关键作用。

(二)押品与违约损失率:负相关性。

押品使得银行贷款对借款企业的资产价值往往具有较高等级的求偿权,因此贷款的赔付率也往往高于债券等其他金融产品的赔付率,即在借款企业实际违约的情况下,银行从贷款企业清算资产价值中所能得到的贷款违约赔付额与贷款合同价值之比要比其他金融产品来得更高。换言之,抵押与违约损失率应呈负相关关系。

Gupton等(2001)对181笔银行贷款中的121笔违约贷款的赔付率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对象是贷款违约一个月之后二级市场银行违约贷款价格。结果发现,违约贷款赔付率的高低受贷款求偿等级的影响,高求偿等级且附加担保的违约银行贷款的赔付率均值是69.5%,而高求偿等级但没有附加担保的违约银行贷款的赔付率均值是52.1%。此外,附加担保的银行贷款的赔付时间也较没有附加担保的银行贷款的赔付时间短,前者的赔付时间为1.3年,后者的赔付时间为1.7年。研究还对1985年以来美国和欧洲的银行违约贷款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附加担保的银行贷款赔付率高于没有附加担保的银行贷款赔付率。

标准普尔公司根据银行信贷样本组合计算,无担保的贷款违约损失率在50%左右,而有担保的贷款违约损失率仅为35%左右,两者相差15个百分点。在我国,也同样能够看到担保对于减小违约损失的积极作用,而且似乎更加明显地表现在押品上。根据国内某银行开发的内部评级LGD模型计算,采用信用方式的公司贷款违约损失率平均高达65%,而采用优质押品且有合适抵押率的公司贷款违约损失率仅为35%,两者相差30个百分点。这可能与我国银行信贷实践中非常注重和依赖押品的历史文化传统有关,同时也与实际经验相吻合。在贷款违约之后,国内银行通常可以通过以物抵债或直接拍卖转让等方式,处置押品获得现金并归还贷款,从而减少最终损失比例。

(三)押品对违约概率、违约损失率的定量影响:巴塞尔新资本协议规定

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在吸收业界最新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内部评级法下押品对于计算违约概率、违约损失率的具体公式。

在计算违约概率时,按照有无担保(包括合格押品)分别为:(1)对无第三方担保或信用保护的贷款,违约概率为PD=Max{借款人内部评级的违约概率,0.03%};(2)对有担保或信用衍生工具支持的借款人,违约概率为PD=w×PD1+(1-w)×PDE(w是加权权重系数,PD1是银行内部评级概率,PDE是外部评级概率)。内部评级法在计算违约损失率时又分为初级法和高级法。初级法中,监管当局统一规定各种合格押品及其违约损失率;高级法允许商业银行自行确定合格押品种类,自行计算违约损失率。在初级内部评级法下,可用于信用风险缓释的合格押品包括金融押品、应收账款、房地产以及其他押品四类。在计算违约损失率时,分为无担保或未认可的担保、实物抵押、金融抵质押品三种情况。(1)无担保或未认可的担保为:LGD=50%(有限债权)或LGD=75%(附属索赔权)。(2)初级法对金融质押品的处理体现为对标准违约损失率(LGD)的调整,调整后的违约损失率为有效违约损失率(LGD*):LGD*=LGD×Max{1-(1-w)×CA/E,W},其中:CA=C/(1+HC+HA+HFX),C是抵押担保品的现值,E为风险暴露,HC是担保品的折扣值,HA是债权的折扣值,HFX是由于货币差异或汇率引起的折扣值,W是交易的保证部分的下限系数,这里设为0.15,H是折扣系数)。(3)初级法对金融押品以外的实物押品处理,体现为有效违约损失率的下降:当C/E≤30%时,LGD*=50%;当C/E≥140%时,LGD*=40%;当30%≤C/E≤140%时,LGD*={1-0.2(C/E)/140%}50%。

五、研究结论及建议

押品存在的意义与信息不对称密切相关。在不存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银行能够区分高风险或低风险借款者,如果押品没有处理成本,那么对押品的要求是没有意义的。即便押品有处理成本,也可设计最优借款合约,分别对高风险的借款者制定高利率的贷款合同,而对低风险的借款者制定低利率的借款合同,二者也都不必提供押品。

但现实世界中,信息是不对称的。在这种情况下,押品就有了存在的必要。作为借款人违约时银行可以依法占有和处分的资产,押品的功能、角色及其发挥作用的机制主要是:(1)作为一个甄别借款人道德风险的条件;

(2)作为一种保证债务契约执行的机制;(3)作为一种信用风险缓释的工具;

(4)作为信贷配给的替代机制;

(5)提高企业选择违约的机会成本;

(6)降低贷款违约的概率;

(7)迫使企业传递其真实信息;

(8)帮助银行识别借款人信用高低;(9)减轻违约发生后贷款的损失。

尽管押品具有如此重要的功能,但毕竟只是第二位的,其保障或缓释作用不可能是完美的、彻底的,而且本身还可能产生新的操作风险和其他风险,因此绝不能因此忽略对借款人本身信用风险状况的评估。无论古今中外,过度倚重押品尤其是不动产都曾留下了惨痛教训,值得我们警惕。如在20世纪90年代中国海南的房地产热、日本的泡沫经济、东南亚的金融危机中,大量房地产抵押都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近期美国次级住房按揭贷款及其支持证券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也与贷款人仅注重住房价格而忽视借款人收入状况直接相关。

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处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发展中国家而言,面对国内金融体系欠稳定、信贷市场欠发达的现实经济状况,重视押品研究对于提升银行风险管理水平、改善中小企业融资环境、提升宏观经济福利等具有重要而迫切的现实意义。然而长期以来,受制于我国财产权利制度和市场体系发育不完善,押品常常是最容易忽略的薄弱环节。有基于此,我们建议国内商业银行要借鉴国外押品研究成果,改进押品管理机制,提升押品管理手段。具体而言,一是要比照国外标准实践和巴塞尔新资本协议,进行全面的差距分析;二是要建立统一的押品操作流程和管理信息系统;三是要推动市场体系完善,探索建立押品价值的定期评估与更新机制;四是要结合《物权法》的颁布实施,研究应收账款、仓单动产、知识产权等新型权利质押的风险控制方法;五是要在组合层面开展押品运用和风险管理,包括减值拨备计提、压力测试、最佳押率测算、违约损失率模型等。这些都是下一步有关抵质押品问题理论研究和实践推进的主要方向。

来源:《财经研究》2008年第5期

第二篇:抵质押品管理办法

抵质押品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根据银监发[2017]16号文“商业银行押品管理办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押品是指债务人或第三方为担保商业银行相关债权实现,抵押或质押给商业银行,用于缓释信用风险的财产或权利。

第三条 XX(以下简称我行)押品管理遵循以下原则:

(一)合法性原则。押品管理应符合法律法规规定。

(二)有效性原则。抵质押担保手续完备,押品价值合理并易于处置变现,具有较好的债权保障作用。

(三)审慎性原则。充分考虑押品本身可能存在的风险因素,审慎制定押品管理政策,动态评估押品价值及风险缓释作用。

(四)从属性原则。银行使用押品缓释信用风险应以全面评估债务人的偿债能力为前提。

第二章

管理体系

第四条 管理职责

(一)治理架构

1、董事会

董事会负责督促高级管理层在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框架下构建押品管理体系,切实履行押品管理职责。

2、高级管理层

高级管理层负责规范押品管理制度流程,落实各项押品管理措施,确保押品管理体系与业务发展、风险管理水平相适应。

3、押品管理职能单位:

我行由信贷管理部门作为押品管理牵头部门,统筹协调押品管理,包括制定押品管理制度、推动信息化建设、开展风险监测、组织业务培训等。

(二)业务部门具体分工如下:

1、前:专人保管。由信贷管理部门设立客户押品保管岗位,由押品保管员(以下简称保管员)对客户的抵/质押财产专职点收、封存、保管并办理交还手续、并定期进行检查;

2、中:专柜专管,双人保管。客户抵质押财产存放于前台总行营业部保险柜。保险柜双人保管,由专人保管钥匙,由专人保管密码;

3、后:内审部门。内审部门将押品管理纳入内部审计范畴定期进行内审。

第五条 保管原则

客户抵质押财产的保管应遵循抵质押财产与客户经理分离管理,双人点收、双人封存、专人保管、专柜保管(保险柜)原则;各相关部门遵循“相互制约、控制风险”的原则下,明确分离前后台的前提下参照本标准执行。

第六条

抵押财产的相关概念

客户抵质押财产是指客户以抵质押等担保方式采取的信贷业务中所产生的符合《物权法》、《担保法》规定的抵质押物的权利证书或权利证明,如:房屋所有权证、土地所有权证、存单、提单、仓单、采矿权、房屋他项权证、土地他项权证、股权质押登记证明、企业机器设备抵押登记证明、采矿权质押登记证明等的保管。票据、冻结单、解冻单和保证金通知书的管理适用本作业标准。我行采取银行内部进行抵押物价值的自评评估方式,抵押率一般控制在60%—70%左右。

第七条

押品管理流程

客户抵质押财产的保管是对客户上述财产的点收、封存、保管和交还的过程。

1、客户抵质押财产点收、封存

1.1经办客户经理办理完毕相关抵质押登记手续以及信贷业务审查审核审批程序后,应与客户当面鉴别、清点抵质押物权利证书或权利证明;

1.2清点无误后,交予信贷管理部保管员,并在交接簿上签章登记;

1.3保管员负责将抵质押物权利证书或权利证明存放于专用保险柜中;

1.4保管员根据抵质押品登记“XX客户抵质押财产登记簿”。

2、客户抵质押财产返还

2.1客户结清贷款业务后,填妥其留存“代保管收据”第一联的提取抵质押物相应内容并加盖公章,向经办信贷业务的客户经理提出提取抵质押财产的申请;

2.2经办客户经理根据会计部门出具的“还款凭证”,填妥其留存的“代保管收据”第二联的提取客户抵质押物内容,并签字,连同会计部门出具的“还款凭证”一并交给保管员,向其提出提取客户抵质押财产的申请;

2.3保管员收到经办客户经理提交的“还款凭证”和“代保管收据”第一、二联,通知保险柜密码管理员,双人同时进行审核。经审核确认信贷业务已履行完毕,从保险柜取出抵质押物权利证书或权利证明,与经办客户经理三人会同客

户,当面将抵质押物权利证书或权利证明点清并与留存第三联核对。保管员核对无误签字确认,收回“代保管收据”第一、二联。

2.4清点、核对无误后,保管员应在XX客户抵质押财产登记簿上记录抵质押财产取出日期及有关说明,并待保管员、抵质押财产领取人、拆封人签字后将收据交由经办客户经理归档,将抵质押财产交还客户。

第八条 抵质押财产的调换和补办的处理

(一)原则上抵质押财产不可以调换和补办,客户要求调换抵质押财产,必须由审批该信贷业务的审贷会和最终审批人审批同意,并按本作业标准规定办理。

1.如不符合规定手续退还、调换抵/质押物,保管员必需向本信贷业务经营职能部门负责人及审贷会报批。

2.调换抵质押品应由原审议该信贷业务的审贷会和最终审批人同意。

(二)客户如发生“代保管收据”第一联遗失或损坏,根据信贷业务主合同和抵质押合同,向我行原出据该凭证的单位提出书面补办申请。

1.经办客户经理根据其主合同、抵质押合同审查补办申请是否属实,审查无误后提交至本单位保管员;

2.保管员对照“XX客户抵质押财产登记簿”与补办申

请内容审查无误后,向部门负责人提交客户补办申请,并说明情况;

3.部门负责人审批补办申请,审批同意则按本作业标准规定补办手续。

第九条

抵质押品台账建立

我行的相关业务部门应当真实、完整的保存押品管理过程中产生的各类文档,包括押品调查文档、评估文档、存续期管理记录等相关资料,并易于检索和查询。

第十条

信息系统的持续完善

我行的相关信贷条线业务部门相当建立押品管理信息系统,持续收集押品类型、押品估值、抵质押率等相关信息,支持对押品及相关担保业务开展统计分析,动态监控押品债权和风险缓释能力,将业务管控规则嵌入信息系统,加强系统制约,防范抵质押业务风险。

第三章

风险管理

第十一条

我行接受的押品应符合以下基本条件:

(一)押品真实存在;

(二)押品权属关系清晰,抵押(出质)人对押品具有处分权;

(三)押品符合法律法规规定或国家政策要求;

(四)押品具有良好的变现能力。

第十二条

应至少将押品分为金融质押品、房地产、应收账款和其他押品等类别,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细分。同时,应结合本行业务实践和风控水平,确定可接受的押品名录,且至少每年更新一次。

第十三条

应遵循客观、审慎原则,依据评估准则及相关规程、规范,明确各类押品的估值方法,并保持连续性,原则上,对于有活跃交易市场、有明确交易价格的押品,应考虑市场价格确定押品价值。采用其他方法估值时,评估价值不能超过当前合理市场估值。

第十四条

根据不同押品的价值波动特性,合理确定价值重估频率,每年至少应重估一次。波动较大的押品应适当提高重估频率,有活跃交易市场的金融质押品应进行盯市估值。

第十五条

明确押品估值的责任主体以及估值流程,包括发起、评估、确认等相关环节。对于外部估值情形,其评估结果应由内部审核确认。

第十六条

应审慎确定各类押品的抵押率上限,并根据经济周期、风险状况和市场环境及时调整。

抵质押率指押品担保本金余额与押品估值的比率:抵质押率=押品担保本金金额÷押品估值×100%。

第十七条

建立动态监测机制,跟踪押品相关政策变化、地区环境变化、分析其对押品价值的影响,及时发布预警信息,必要时采取相应措施。

第十八条

加强押品集中度管理,采取必要措施,防范因单一押品或单一类押品占比过高产生的风险。

第十九条

根据押品重要程度和风险状况,定期对押品开展压力测试,原则上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并根据测试结果采取应对措施。

第四章

押品调查与评估

第二十条 表内外业务采用抵质押担保的,应对押品情况进行调查与评估,主要包括受理、调查、估值、审批等环节。

第二十一条 应明确抵押(出质)人需提供的材料范围,及时、全面收集押品相关信息和材料。

第二十二条 客户经理应对抵押(出质)人以及押品情况进行调查并形成书面意见,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押品权属及抵质押行为的合法性。押品及其权属证书的真实性、押品变现能力、押品与债务人风险的相关性,以及抵押(出质)人的担保意愿、与债务人的关联关系等。

第二十三条 押品调查方式包括现场调查和非现场调查,原则上以现场调查为主,非现场调查为辅。

第二十四条 应按照既定的方法、频率、流程对押品进行估值,并将评估价值和变现能力作为业务审批的参考因素。

第二十五条 下列情形下,押品应由外部评估机构进行估值:

(一)法律法规及政策规定、人民法院、仲裁机关等要求必须由外部评估机构估值的押品;

(二)监管部门要求由外部评估机构估值的押品;

(三)因估值技术要求较高,本行不具备评估专业能力的押品;

(四)其他确需外部评估机构估值的押品。

第二十六条 应明确外部评估机构的准入条件,选择符合法定要求、取得相应专业资质的评估机构,实行单名单制管理,定期开展后评价,动态调整合作名单。原则上不接受名单以外的外部评估机构的估值结果,确需名单以外的外部评估机构估值的,应审慎控制使用范围。

第二十七条 应参考押品调查意见和评估结果,对抵质押业务进行审批。

第五章 抵质押设立与存续期管理

第二十八条 办理抵质押担保业务时,应签订合法、有效的书面主合同及抵质押从合同,押品存续期限原则上不短

于主债权期限。主从合同合一的,应在合同中明确抵质押担保事项。

第二十九条 对于法律法规规定抵质押权经登记部门要求办理抵质押登记,取得他项权利证书或其他抵质押登记证明,确保抵质押登记真实有效。

第三十条 对于法律规定以移交占有为质权生效要件的押品和应移交银行保管的权属证书,银行应办理转移占有的交付或止付手续,并采取必要措施,确保押品真实有效。

第三十一条 押品由第三方监管的,应明确押品第三方监管的准入条件,对合作的监管方实行名单制管理,加强日常监控,全面评价其管理能力和资信状况。对于需要转移第三方保管的押品,应与抵押(出质)人、监管方签订监管合同或协议,明确监管方的监管责任和违约赔偿责任。监管方应将押品与其他资产相分离,不得重复出具仓储单据或类似证明。

第三十二条 应明确押品及其权属证书的保管方式和操作要求,妥善保管抵押(出质)人依法移交的押品或权属证书。

第三十三条 应按规定频率对押品进行价值评估。出现下列情形之一的,即使未到重估时点,也应重新估值:

(一)押品市场价格发生较大波动;

(二)发生合同约定的违约事件;

(三)押品担保的债权形成不良;

(四)其他需要重估的情形。

第三十四条 发生可能影响抵质押权实现或出现其他需要

补充变更押品的情形时,应及时采取补充担保等相关措施防范风险。

第三十五条 抵质押合同明确约定警戒线或平仓线的押品,应加强押品价

格监控,触及警戒线时要及时采取防控措施,触及强制平仓条件时应按合同约定平仓。

第三十六条 在对押品先关主合同办理展期、重组、担保方案变更等业务时,应确保抵质押担保的连续性和有效性,防止债权悬空。

第三十七条 应对押品管理情况进行定期或不定期检查,重点检查押品保管情况以及权属变更情况,排查风险隐患,评估相关影响,并以书面形式在相关报告中反映。原则上不低于每年一次。

第六章 押品返还与处理

第三十八条 出现以下情形之一的,应办理抵质押注销

登记手续,返还押品或权属证书:

(一)抵质押担保合同履行完毕,押品所担保的债务已经全部清偿;

(二)人民法院解除抵质押担保裁判生效;

(三)其他法定或约定情形。

第三十九条 向受让方转让抵质押担保债权的,应协助 受让方办理担保变更手续。

第四十条 债务人未能按期清偿押品担保的债务或发生其他风险状况的,应根据合同约定,按照损失最小化原则,合理选择行使抵质押权的时机和方式,通过变卖、拍卖、折价等合法方式及时行使抵质押权,或通过其他方式保障合同约定的权利。

第四十一条 处置押品回收的价款超过合同约定主债权金额、利息、违约金、损害赔偿金和实现债权的相关费用的,应依法将超过部分退还抵押(出质)人;价款低于合同约定主债权本息及相关费用的,不足部分依法由债务人清偿。

第七章 附则

第四十二条 本办法由XX负责解释。

第四十三条 本办法自发文之日起施行。

第三篇:贷款抵质押品管理浅析

农村信用社贷款抵质押管理浅析

一、什么是抵质押?

抵质押即抵押人以其财产为设定抵押担保或出质人以其财产设定质押担保的统称。

如果债务人履约偿还债务,则抵押人“赎回”抵质押财产权利,否则,抵押权人(债权人)可以行使抵质押权,以物抵债或以出售抵押质押物所得受偿。可见,抵质押是一种具有期权交易和回购交易性质的商品买卖行为。

二、抵质押物应具备的要件特征

从抵质押作为一种特殊交易的本质来讲,抵质押物应当具备以下四个要件特征:

1.可售性。抵质押物必须是商品,即具有可售性、可交易性。这是其的本质属性,其他属性都由这一属性衍生。商品交易的难易(可售性程度)决定了其作为抵质押物的可接受程度,又取决于其交易活跃程度、市场的容量和范围等;不能交易的物品,不能设定抵质押担保。

2.特定性。押品的特定性,也称可识别性、可区分性。这是保障交易安全、有效的物理属性。设定担保的物,只有能够以某种或几种方式与其他同类商品相区分,才可以有效公示物权,规避重复交易、以次充好等风险,保障交易安全。

3.稳定性。在设定担保期间内,押品的价值和形态应当保持一定的稳定性。其中,保持形态的稳定性是“特定性”的表现和要求,形态不稳定的物很难“特定化”和有效识别;而保持价值稳定是由抵质押的期权交易、回购交易的性质所决定的,有利于更好地保障权利人的权益。

4.可公示。这是设定担保物权、保障交易安全的法律要件。一般来说,以物设定担保的方式与物的交易完成的确认方式相同,如,不动产交易完成以“产权过户登记”为标志,因此,抵押权也必须以依法登记的方式公示,才能取得对抗第三人的法律效力;而动产交易完成以“物的交付”为标志,因此,质权自质物交付时取得。本人认为,除法律规定权属登记的动产除外(如,船舶、航空器和机动车等),动产交易中存在的“物占有与所有分离的状态”,实际是一种交易未完成、物权待定状态,权利人在登记机构登记公示权利状况,仍然无法杜绝权利冲突。

不同时具备以上四个特征的物不是合格的押品,不宜单独设定抵质押担保,应作为追加押品纳入组合担保方式。

三、关于抵质押担保的法律规定

《物权法》、《担保法》、《民法通则》等法律规范从抵质押人主体资格和抵质押物两个角度进行了规范。

(一)抵质押人主体资格

1.抵质押人必须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对于限制或无民事行为能力的自然人提供的担保,要谨慎接受,更要充分考虑从“为了其利益”的角度出发。如,《民法通则》第18条第1款规定,(未成年人的)监护人应当履行监护职责,保护被监护的人身、财产及其他合法权益,除为被监护人的利益外,不得处理被监护人的财产。

2.抵质押人依法取得担保物的财产权并确权。一是取得方式必须合法。一般来说,抵质押人取得物权的法律行为主要有:自制或建造、交易和获赠三种方式。二是必须依法确权。权属登记和交付占有是物权确权的两种法律行为。一般来说,不动产以权属登记方式确权;法律或规章规定必须进行权属登记的动产以登记方式确权,未规定的,以交付占有方式确权;权利凭证以交付方式确权(如票据),而未有凭证的权利以登记方式确权(如应收账款)。未经依法确权的财产,进一步出售或抵押等,不利于交易安全,存在明显的法律瑕疵。《物权法》第二十八条至三十一条规定,以人民法院(仲裁委员会)的法律文书或者人民政府的征收决定、继承或受遗赠、合法建造等方式取得物权的,依照法律规定需要办理登记的,未经登记,不发生物权效力。

(二)抵质押物类型

《物权法》先把抵质押物和担保物权分为抵押物(抵押权)、质押物(质权),分别在第十六章抵押权、第十七章质权表述,又将质权分为动产质押和权利质押,分两节表述。下面从抵押物、质押动产、质押权利三类抵押分别表述。

1.抵押物。《民法通则》第80条和81条、《物权法》第184条、《担保法》第37条明确了禁止抵押的财产,主要包括:

(1)土地所有权;

(2)国家所有的矿藏、水流,国家所有的和法律规定属于集体所有的林地、山岭、草原、荒地、滩涂;

(3)耕地、宅基地、自留地、自留山等集体所有的土地使用权,但法律规定可以抵押的除外;

(4)学校、幼儿园、医院等以公益为目的的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的教育设施、医疗卫生设施和其他社会公益设施;

(5)所有权、使用权不明或者有争议的财产;(6)依法被查封、扣押、监管的财产;

(7)法律、行政法规规定不得抵押的其他财产。总之,法律、行政法规未禁止抵押的财产,均可设定抵押。抵押物范围很广泛,包括不动产、动产和权利等各种类型的财产。

2.质押动产。《物权法》第209条规定,法律、行政法规禁止转让的动产不得出质;换而言之,未禁止转让的动产均可出质。但对于哪些动产是禁止转让的,《合同法》、《物权法》等法律均未对此做出明确规定。一般来说,禁止抵押或非法交易的动产,不得转让。如,《物权法》第184条4-6款规定的所有权、使用权不明或有争议的动产等;《刑法》禁止交易毒品、枪支、文物、淫秽物品、进口固体废物等;等等。

3.质押权利。《物权法》第223条、《担保法》第75条对于可以出质的权利做出了明确的规定,主要包括:(1)汇票、支票、本票;(2)债券、存款单;(3)仓单、提单;(4)可以转让的基金份额、股权;(5)可以转让的注册商标专用权、专利权、著作权等知识产权中的财产权;(6)应收账款;(7)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可以出质的其他财产权利。

中国人民银行2007年颁布的《应收账款质押登记办法》第四条对应收账款进行了详细的界定,应收账款是指权利人因提供一定的货物、服务或设施而获得的要求义务人付款的权利,包括现有的和未来的金钱债权及其产生的收益,但不包括因票据或其他有价证券而产生的付款请求权,包括:(1)销售产生的债权,包括销售货物,供应水、电、气、暖,知识产权的许可使用等;(2)出租产生的债权,包括出租动产或不动产;(3)提供服务产生的债权;(4)公路、桥梁、隧道、渡口等不动产收费权;(5)提供贷款或其他信用产生的债权。

也就是,法律、行政法规允许出质的财产权利,才可以出质。

综上所述,法律、行政法规“未禁止转让”的“物(财产)”都可以抵押或出质,而只有“允许出质”的“物权(即财产权)”才可以出质。

(三)抵质押权利公式方式

《物权法》规定的物权公示方式有登记、交付、交付+登记三种方式,应根据不同抵押物的特性,本着保障交易安全、确保公示有效的原则,选用,避免与善意第三人的权利冲突。

1.登记。抵押权必须以登记方式公示,取得对抗善意第三人的权利。由于抵押行为不交付抵押物,产生“抵押权与物的占有相分离的状态”,因而必须以登记的方式公示权利,防止与善意第三人的权利可能存在或产生冲突。对此,《物权法》第187条至189条作出了明确规定,以建筑物和其他土地附着物、建设用地使用权、荒地等土地承包经营权、正在建造的建筑物抵押,抵押权自登记时设立;以生产设备、原材料、半成品、产品、交通运输工具和正在建造的船舶、航空器抵押,抵押权自抵押合同生效时设立,未经登记,不得对抗善意第三人。

同时,《担保法》第42条明确抵押登记部门:(1)以无地上定着物的土地使用权抵押的,为核发土地使用权证书的土地管理部门;(2)以城市房地产或者乡(镇)、村企业的厂房等建筑物抵押的,为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规定的部门;(3)以林木抵押的,为县级以上林木主管部门;(4)以航空器、船舶、车辆抵押的,为运输工具的登记部门;(5)以企业的设备和其他动产抵押的,为财产所在地的工商行政管理部门。(6)以其他财产抵押的,登记部门为抵押人所在地的公证部门。

2.交付。《物权法》第212条规定,(动产)质权自出质人交付质押财产时设立;第224条规定,以汇票、支票、本票、债券、存款单、仓单、提单出质的,质权自权利凭证交付质权人时设立。因此,动产和有价单证质押以“交付”方式公示,取得对抗第三人的权利。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动产既可以抵押,也可以出质;质物交付前,应到登记机关查询确认“未设定抵押权”;妥善保管质物,防范质物出质后又设定抵押。这类权利凭证虽然不需要办理质权登记,但需要向凭证签发机构核押。

3.交付+登记。其他法律、行政法规允许出质的财产权利,必须在有关部门办理登记,才能取得对抗第三人的权利。《物权法》第224、226、227、228条做了较为明确的规定。办理此类权利质押,质权人必须要求出质人以合适的方式交付权利,如,以应付账款质押,除办理登记外,权利人还必须取得出质人向付款人请求付款的有关凭证并通知付款人人向权利人指定的账户汇款。

第四篇:试论信贷市场中的信息不对称(原创论文)

《信息经济学》课程论文

浅析我国信贷市场中的信息不对称

【摘要】随着经济市场化步伐的加快,我国商业银行在商业化改革中取得了重大进展,但与此同时也暴露出问题,而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信息不对称。可见,如何解决信息不对称,建立合理信贷决策机制具有深远的意义。本文从信息不对称的角度,运用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理论模型对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一些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信息不对称 逆向选择 道德风险 信贷市场

银行是经营资金融通业务的中介,信贷业务是商业银行资金运用的核心业务,而在商业银行的信贷业务中普遍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的问题,这给信贷市场带来了效率损失,也增大了银行所面临的风险。下面将运用信息不对称理论对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贷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的具体策略。

一、信息不对称理论 1.什么是信息不对称?

信息不对称是在市场交易中,交易的一方对另一方缺乏信息,进而影响信息劣势方不能做出正确决策,导致交易效率降低的现象。一般而言,卖方比买方拥有更多关于交易物品的信息,即卖方处于信息优势地位,但是相反的情况也可能存在。前者例子可见于二手车的买卖,卖方比买方更了解二手车的信息。后者例子比如医疗保险,买方通常掌握了更多的信息。

2.信息不对称的分类

根据信息经济学理论,信息不对称(Information Asymmetry)分为事前的逆向选择(Adverse Selection)和事后的道德风险(Moral Hazard)两种情况。逆向选择是交易事前的信息不对称,由阿克洛夫1970年对美国的二手车市场分析而来。阿克尔洛夫在分析二手车市场认为,在买卖双方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买主以市场的平均质量估计的价格只能购买到质量在平均质量以下的二手车,而质量高于平均质量的二手车就无法销售出去,从而导致质量好的二手车退出市场,市场上二手车的平均质量也就逐步下降,最后市场逐步走向瓦解。信贷市场上同样也存在这种事前的逆向选择,最终的结果是信誉好的借款人退出市场,市场上留下的是信誉差的借款人。道德风险是交易事后的信息不对称。在金融交易

《信息经济学》课程论文

发生之后,为使自身的利益最大化,借款人可能用贷款人的资金从事风险更高的业务,比如企业用信贷资金从事高风险的投资。

二、我国信贷市场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一)逆向选择

1.银行VS借款人——“惜贷”和“慎贷”现象

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贷业务中普遍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的问题,由于借款人与银行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银行缺乏对借款人的真实经营和财务状况的了解,而借款人对自己的经营状况、财务状况和偿债能力非常了解,既是借款人处于信息优势地位。在这样的情况下,银行提供的贷款利率最多是社会风险度的平均值。这样,风险低的借款人会觉得利率太高而放弃贷款,但风险高的借款人却积极地寻求贷款。经过多番博弈,最后的结果是银行难以分辨借款人的优劣,从而拒绝借款人的请求。这就是我国商业银行信贷市场事前信息不对称——逆向选择的表现,即 “惜贷”和“慎贷”现象。

2.银行VS借款人——中小企业融资难

如前面的分析所述,银行与借款人相互博弈的最后结果导致了“惜贷”和“慎贷”现象,对于借款人是中小企业而言,就是融资难问题。由于中小企业的经营规模小,发展前景难以预测,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因而中小企业融资极为困难。另一个方面,从我国的银行业结构来看,我国的银行业过于集中,中小金融机构发展不足,金融资产过于集中于大银行。而中小企业获取贷款的渠道主要是通过银行,银行对中小企业的发展无法预测,自然向其提供的贷款也就很少。企业有大量的融资需求,但是无法得到满足,而银行有大量的闲置资金却不敢贷出去。一方面是企业贷不到款,困扰着中小企业的发展;另一方面是银行找不到合适的客户,不能实现利润最大化。社会的资源无法实现最优配置,这同时也表明我国商业银行在信贷决策上存在问题。归根结底,这些都是由事前的信息不对称——逆向选择引起的。

3.银行VS存款人——选择银行的盲目性和“挤兑”现象

银行的客户除了借款人,还有存款人。存款客户和银行之间是债权人和债务人的关系,其中也存在着信息不对称。银行作为债务人对自己的信用水平和财务状况的了解远超过存款客户,既是银行处于信息优势地位。由于处于信息劣势地 2

《信息经济学》课程论文

位,存款客户很有可能误选一家信用水平低的银行,如果银行为使利润最大化用客户的资金从事高风险业务,那么存款客户就处于不利的位置。尤其在我国目前还没有建立信用评级制度时,银行也没有定期向客户公布自己的财务信息,存款客户更加难以判别金融机构的质量,在选择银行时具有很大的盲目性。在无法判断时,利率就成为存款客户选择商业银行的标准。信用水平较差的银行自然会以高息揽存,然后银行用高息揽存的资金从事高风险的业务以获得高额利润。一方面,如果银行的业务出现问题,存款客户就会遭受损失;另一方面,如果客户对银行缺少信心,客户就会抽回资金,银行有可能出现“挤兑”现象。显然,这对双方都不利。

(二)道德风险

1.银行VS借款人——不良贷款问题

在信贷市场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银行在做出贷款决策后并不不能高枕无忧,他们最关心的是借款归还问题。然而银行对借款人的情况了解始终是有限的,在贷款发放之后,一些不良借款者欠贷、赖贷、逃贷,难以归还贷款,结果是银行不能收回贷款。这就是信贷市场上的信息不对称的另一表现——道德风险,既不良贷款问题。据银监会初步统计,截至2008年12 月末,我国境内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5681.8 亿元,比年初大幅减少7002.4 亿元;不良贷款率2.45%,比08年年初大幅下降3.71 个百分点。尽管不良贷款数额和比率有所降低,但是基数仍然很大。对此,1999年我国投资组建了信达、长城、东方、华融四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这是专门剥离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金融机构,当时为四大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剥离了1.4万亿元不良资产。因而,我国的金融资源配置仍然处于政府的直接控制之下,对不良贷款的控制主要是依靠行政手段和强制措施,所以金融资源的配置处于无效率状态。

三、解决我国信贷市场中信息不对称问题的策略 1.建立可靠的信用评级体系,使信用担保市场化

为解决信贷市场上信息不对称问题,最有效的方法应该是建立可靠的信用评级体系。在一些经济发达国家都有专门的机构从事企业的资信评定工作,它以独立、客观和公正为原则,按照经济标准、法律标准和道德标准对企业的历史、现状与趋势进行综合分析,所提供的分析报告和评定结果可以反映一个企业值得 3

《信息经济学》课程论文

信赖的程度。我们不仅对商业银行的信用进行评级,而且对借款人的信用也进行评级。对商业银行的信用进行评级可以避免存款客户选择银行的盲目性,使存款客户在存款之前就对银行的资信、经营状况、盈利能力、管理水平有一个详细的了解再做出选择。对借款人的信用评级,使银行能够得到充足的有关借款人的公开信息,辨别客户的优良,做出正确的贷款决策。信用担保市场化有助于提高金融市场运转的效率。

2.加快利率市场化,放松贷款利率管制

长期以来我国的利率管制是相当严格的,这使我国的金融市场的发展受到很大的限制,资金的资源配置效率无法得到优化,货币政策的作用得不到很好得发挥。利率市场化使金融机构可以依据自身的资金供求、头寸、盈利及风险等因素自行控制的利率,使资金的供需状况得到真实的反映。从贷款方面看,利率市场化后,让利率反映贷款项目的风险度,对风险进行合理量化。在受理每笔贷款申请时,银行对借款人的风险进行全面评估,对于风险越大的、资信程度较低的客户,收取高贷款利率,这样可以补偿较高风险带来的损失。对于风险小的、资信程度较好的客户,收取低的优惠贷款利率,有利于吸引高质量、低风险的客户群。所以加快利率市场化对于解决信贷市场的信息不对称是很有必要的,这不仅是中国金融市场的发展和完善的需要,也是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

3.完善法律制度,充分保护各个主体的利益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法律法规不健全是导致信息不对称的重要原因,为了降低信息不对称产生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各个国家都制定了相关的法律对金融市场进行规范市场,以此保证公平交易和正当竞争,从法律上保证经济主体的利益,对于欺诈行为给予严厉打击。用法律制度迫使债务人披露真实信息,对那些提供虚假信息,做假帐的借款人进行严厉的惩罚。使银行在良好公平的环境下运用多种手段,减少不良贷款,提高盈利水平,应对国际竞争。

4.加快中小金融机构的发展,为中小企业建立一个良好的融资环境 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困难,还必须为中小企业提供足够的贷款机会,这就需要对应的中小金融机构完成。所以我们要完善银行体系结构,为解决大银行和小企业的冲突,就要使中小金融机构多样化,建立与企业规模相适应的金融机构,使之和我国的经济构成相适应。我们不仅要有商业性中小金融机构,也应当有政 4

《信息经济学》课程论文

策性中小金融机构,不仅要发展城市中小银行,也要发展城乡信用社。只有在这样的银行体系结构中,中小企业取得贷款才更加容易,同时也促进了中小企业的发展。

四、结论

由于信息不对称,导致我国信贷市场上问题繁多。银行的“惜贷”和“慎贷”现象,中小企业融资困难,存款人盲目选择银行以及“挤兑”现象和不良贷款问题。确立完善的信息机制,促进信息的充分化、对称化,是我们解决信息不对称,降低银行信贷风险的关键。为此,一方面,我们需要不断地深化银行业改革;另一方面,要结合我国体制转轨的现实,不断进行制度创新,支持经济的健康发展。只有解决信贷市场上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我国的信贷市场才能健康持久的发展下去。

【参考文献】

[1] 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2] 乌家培,谢康,肖静华.信息经济学(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3]孙信明.信息不对称与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度量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 2007.[4] 毛锦,蔡淑琴.信息不对称前提下银行信贷活动的博弈分析[J].经济经纬,2006,(05).[5] 杨一霞,韩景旺.信贷市场信息不对称问题研究[J].金融教学与研究,2002,(03).[6] 郭新忠.信息不对称与信贷市场[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0.[7] 喻先祥,毕家新.信息不对称下的银行信贷市场: 扭曲及对策研究[J].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03).[8] 王怡.信贷市场信息不对称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9] 胡栗源,冯祈善,邬江.信息不对称导致的信贷风险分析与对策[J].统计与决策,2006,(16).[10] 王亚杰,陈军.信贷市场信息不对称与信息量和信息供求的关系[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2005,(3).[11] 王琳.信息不对称与国有商业银行经营管理[J].金融论坛,2001,(8).5

下载现实信贷市场中抵质押品的功能探析word格式文档
下载现实信贷市场中抵质押品的功能探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