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州人民政府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情况(精)
州人民政府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
障法》情况的报告
(2008年6月18日在州十届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上)
州人民政府副州长洪丹平
《妇保法》于1992年10月1日起正式颁布实施,于2005年8月28日根据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的决定》修正,这是我国第一部专门保障妇女合法权益,促进男女平等的基本法律。一直以来,在州委的正确领导和州人大常委会的监督支持下,州人民政府高度重视并不断强化妇女权益保障工作,作为政府设置的负责妇女儿童工作的机构——州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充分履行职责,积极组织、协调、指导、督促有关部门认真贯彻实施《妇保法》,加大执法力度,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党委重视,政府主导,保障妇女权益的社会环境不断得到优化
自《妇保法》实施以来,州委先后于1998年、2003年、2007年三次召开了大规模的工青妇群团工作会议,制定了一系列保障妇女权益和促进妇女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强了各级党委对妇女工作的领导。州委每年不定期听取妇女儿童工作汇报,州政府常务会议不定期研究保障妇女儿童权益和发展事项。州政府分别于1998年、2002年、2005年召开三次全州妇女儿童工作会议,州长、任妇儿工委主任的副州长参加会议并作讲话,对妇女儿童的发展和保障妇女权益工作作出部署和提出要求,并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依法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促进妇女儿童事业发展”。同时,各县市政府均依据《妇保法》制定各地的妇女发展规划,并将此纳入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之中,定期开展监测评估工作,使法律的规定通过具体措施得以落实,使实施妇女发展规划与执行《妇保法》和《云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办法》(以下简称《实施办法》)有机结合,做到了依法施规,以法律促保障、以规划促发展。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视支持下,政府有关部门也积极依据法律规定和规划目标,制定了一系列促进妇女发展和有效维护妇女权益的政策规定,使实施《妇保法》的社会环境不断得到优化。
(二)依法成立政府负责妇女儿童工作的机构,基本形成保障妇女权益的良好工作格局
《妇保法》规定,依法保障妇女的权益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县级以上政府负责制定本行政区域妇女发展规划,并将其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云南省《实施办法》明确规定:“县级以上的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设立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负责督促、检查、指导、协调有关部门做好妇女合法权益的保障工作。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可以设立办事机构”。此外,省、州的《2001-2010年妇女发展规划》也进一步明确了“州、县市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应分别配备3名以上和1名以上专职干部。州、县市要把妇儿工委办公室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确保妇儿工委办公室正常运转”。1994年州人民政府成立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现有30个成员单位,并配有专职人员2人,在州政府办公大楼设有1间办公室,配备车辆1辆。全州13个县市也先后成立了县市级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配有专兼职工作人员23人;135个乡镇均成立了妇女儿童工作领导小组。目前,全州各级政府根据法律规定,结合各地实际,先后两次制定了妇女发展规划,并将其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摆上政府议事日程,写进政府工作报告,切实有效维护妇女权益和促进妇女发展。通过各级政府及其妇女儿童工作机构的不懈努力,逐步加强依法保障力度,我州已基本形成“党委重视、政府主导、妇儿工委协调、成员单位实施、各方齐抓共管”的妇女权益保障工作良好格局。
(三)妇儿工委协调、成员单位实施、各方齐抓共管,妇女权益保障取得实效
州妇儿工委紧紧围绕实施“一法两规”,即:《妇保法》、《妇女发展规划》和《儿童发展规划》,积极协调教育、卫生、劳动、公安、民政等30家成员单位各司其职、齐抓共管,共同营造全社会关心、维护和保障妇女权益的良好氛围,推进《妇保法》和妇女、儿童规划有效贯彻实施。
1.将法律赋予妇女的6大法定权利,即:政治权利、文化教育权益、劳动和社会保障权益、财产权益、人身权利、婚姻家庭权益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2001年州人民政府制定了《红河州妇女发展规划(2001-2010年)》(红政发〔2001〕98号),提出了新世纪妇女全面发展的36项主要目标,涵盖了6大领域(妇女与经济、妇女参与决策、妇女与教育、妇女与健康、妇女与法律、妇女与环境),是一个强化我州妇女权益保障、促进妇女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全州13个县市人民政府全部制定了妇女发展规划。
2.不断加大促进妇女儿童发展资金的投入,尤其对一些重点领域实行专项投入。据统计,目前全州已建成10个青少年活动中心,共投入资金5000多万元。从2003年起建立“母亲沼气”专项资金项目,至2007年五年间共投入资金160万元,共建成沼气池4155口,猪厩3547个,卫生厕所3473个。从1996年建立红河州妇女儿童发展金,至2007年政府先后共投入95万元,以小额信贷的方式扶持农村妇女发展种植、养殖项目,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帮助妇女早日摆脱贫困。建立贫困危急孕产妇救助金,2003年至2007年共拨付资金892.9万元,促进了全州提高孕产妇住院分娩率和降低孕产妇死亡率工作的顺利开展。
3.州妇儿工委充分发挥协调议事作用,积极推动成员单位履行职责,妇女各项权益得到有效落实。
——在保障政治权利方面。今年换届后,我州有全国人大女代表2人,占红河州全国人大代表比例的40%;省人大女代表18名,占红河州省人大代表总数的31.03%;州人大女代表119名,占州人大代表总数的29.9%。有全国政协女委员1名,占红河州全国政协委员总数的50%;省政协女委员8名,占红河州省政协委员总数的47.06%;州政协女委员104名,占州政协委员总数的25.8%。州委12个工作部门中配有女领导的有6个,占50%;州政府44个工作部门中配有女领导的有20个,占45.45%;州级各部门中有6名正职女干部,占州委、州政府工作部门正职总数的10.71%;全州有正处级女领导9人。县市级四套领导班子中有3名正职女领导,占县市级领导班子正职总数的5.77%;各县市党政领导班子至少配备了1名女干部;各县市工作部门中共有158名正职女干部;乡镇领导班子成员中有18名正职女干部,占乡镇党政正职总数的7.5%。
——在保障劳动权益方面。劳动保障部门一是积极落实男女平等就业政策,认真贯彻落实《劳动力市场管理条例》、《就业促进法》及《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要求用人单位在招用职工时、签订劳动合同时不能有歧视女性的规定。目前,已同女职工签订过劳动合同的企业有415家,占全部企业的44%。二是在全州建立公共劳动力市场14个、乡镇劳动保障所136个、社区劳动保障工作站104个,开展了就业咨询、择业指导、技能培训、家政服务、法律咨询等业务。同时,积极将下岗女职工和女性失业人员作为再就业的重点帮扶对象,为她们提供职业指导、择业介绍、技能培训,利用多种渠道安置下岗女工就业。2007年,在落实再就业优惠政策中,持《再就业优惠证》的就业人员中女性占38%;农村外出流动就业中女性占33.2%。三是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维护女职工的合法权益,2003年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的女性比例分别为40%、30%、38%、41%,到2007年分别为40%、41%、45%、37%。2003年全州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就业人数达21365人,其中女性为10551人,失业率3.1%;2007年全州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就业人数达27367人,其中女性为11154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62%。四是劳动保障监察部门每年开展3-4次清理整顿劳动力市场秩序、清理拖欠职工工资、劳动合同签订、禁止使用童工,以及女工、未成年工劳动保护情况等专项检查,妇女的劳动和社会保障权益不断得到加强。
——在保障文化教育权益方面。教育部门坚持从“源头”抓起,从基础抓起,以实施“两基”为中心,依法保障女童的受教育权利,鼓励和支持实施以专门扶持贫困女童入学的“春蕾计划”,吸纳社会资金和国际项目资助,确保女童接受基础教育,目前已全面完成“两基”目标,被评为全国“两基”攻坚先进地区,农村实现了免费义务教育。2007年全州小学学龄女童入学人数为187425人,占总数的46.31%;初中适龄少年女童入学人数为89268人,占总数的46.79%;红河学院及州属以上的9个中等专业、中等技工学校2007年在校生为26468人,其中女生为13983人,占52.83%。2003至2007年我州农函大共招收一年制农函大学员85744人,其中妇女学员27096,占32%。五年间科技部门共组织举办的各类科技培训近6000期,参加培训人数累计突破120万人(次),其中妇女近50万人(次),积极推动了广大农村妇女科技素质和生产技术能力的提高,较好地实现了妇女与男性平等地享有受教育的权利。
——在保障人身权利方面。公安机关把侵害女性人身权益等暴力犯罪作为打击重点,2003至2007年,共破获拐卖妇女、儿童案件75起,解救被拐妇女儿童179人;破获强奸案件531起;查处组织、强迫、引诱、容留妇女卖淫案件528起;创建“无毒乡镇”19个,占乡镇总数的14.84%。针对在人口集中地区或通过传播媒体贬低妇女人格尊严的活动,工商、文化稽查部门认真落实相关审查制度,严格予以查处。流动妇女和困难妇女的卫生保健服务得到充分重视,各级计生服务机构对流动人口实行“同宣传、同管理、同服务”,强化计生服务站所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基层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网络,筹资1600多万元为109个乡级服务所更新和配备急需的医疗设备,有效保障了育龄妇女生殖健康权益。健全妇幼卫生保健网络,保障了妇女享有各项医疗保健的权利,全州共有医疗卫生机构2080个,其中:妇幼保健机构14个、爱婴医院59个、州级卫生医疗机构10个、县市级医疗机构103个、乡镇卫生院138个;共有病床11095张,卫生技术人员12068人,乡镇卫生院在职人员2242人,各乡镇卫生院妇幼保健人员配备率达100%,形成了覆盖全州的妇女卫生保健网络。全州孕产妇保健覆盖率从2003年的87.12%提高到2007年的91.39%;住院分娩率从2003年的61.97%提高到2007年的75.11%。同时,结合实际调整充实了红河州孕产妇儿童死亡评审专家组和红河州危急孕产妇抢救专家组,定期开展评审工作;积极开展贫困孕产妇住院分娩救助,及时拨付救助经费,2003-2007年共救助1.93万余人,发放救助金874.28万元,孕产妇死亡率从2003年的66.25/10万下降到2007年的53.35/10万;女性平均期望寿命从2003年的69.14岁上升到2007年的70.16岁。
——在保障婚姻家庭、财产权益方面。民政和法律援助机构充分重视妇女在婚姻家庭中的合法权益维护工作,切实有效保护妇女的合法财产权益,使全州维护妇女儿童权益法律法规宣传普及率逐年提高,城镇达95%以上,农村达82%以上。同时,重视新时期出现的城郊农村妇女在土地经营承包、集体经济组织收益分配、土地征用和宅基地置换过程中婚姻财产权益容易被侵害的问题,认真调查研究和接待群众来信来访,及时给予答复,提供政策依据和法律援助,努力纠正在土地延期承包、征地补偿金分配等过程中,侵害妇女合法权益的行为,并通过积极开展“民主法制建设示范村”创建活动,大力宣传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和依法办事原则,努力提高村干部和村民的法制观念,破除“男尊女卑”等封建传统观念。
(四)紧紧依靠各级妇联组织,代表和维护好广大妇女群众的利益
妇联是党和政府联系妇女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妇保法》规定“地方各级妇女联合会依照法律和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章程,代表和维护各族各界妇女的利益,做好维护妇女权益的工作”。州政府利用妇儿工委办设在妇联的有利条件,充分发挥妇儿工委办公室和妇联组织在维护妇女权益中的保障作用,坚持不懈地推进依法维权工作。
一是积极维护妇女政治权利。五年来,州妇联主动与州委组织部、州委党校联合举办了五期共有342名科级女干部参加的培训班,向组织部门推荐了17名女性正处级后备干部,96名女性副处级后备干部;在人大、政协换届时积极提出代表建议、委员提案;在村级换届时,制定鼓励农村妇女参与村级换届的措施,并积极向选举指导委员会推荐妇女代表候选人,着力提高妇女参政议政的比例。
二是努力促进妇女参与经济社会建设,提高妇女独立自主能力,保障妇女在社会、家庭中的合法权益。各级妇联组织立足于教育引导妇女积极参与各项经济社会建设,并积极为妇女发展提供各项支持。在农村:各级妇联积极帮助妇女消除贫困,借助国际国内合作项目,争取扶贫项目资金。五年来全州争取妇女发展循环金、妇女儿童发展金、母亲沼气、母亲水窖等项目资金766.18万元,帮助1万多名妇女发展生产,利用科技致富;在城市:各级妇联、女工委配合劳动保障、总工会等部门主动做好女职工劳动保障和再就业工作,利用各种培训帮助女职工提高技能素质,扩大女职工就业渠道,使女职工就业水平逐步提高。
三是协调和动员社会力量,推动建立社会化维权机制。各级妇联努力构建“党委领导、人大监督、政府主导、社会各界参与”的社会化维权机制,加大保护性维权。各级妇联紧密配合公检法机关,持续开展了打击拐卖妇女儿童、查处卖淫嫖娼、禁毒等专项斗争,严厉惩处拐卖、强奸、伤害等严重侵犯妇女人身权利的恶性案件。各级妇联还依托司法部门建立了妇女法律援助或服务中心、陪审员制度,维权工作社会化格局已经形成。
四是努力提高妇女自我维权意识。各级妇联借助各种媒体,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和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宣传《妇保法》及云南省《实施办法》,通过“五好文明家庭”创建活动,在全州城乡开展“法律知识进万家”活动,通过层层培训妇女普法骨干,开展法律知识竞赛、法律咨询、维权宣传周等各种丰富多彩、寓教于乐的活动,掀起妇女学法用法的高潮,使广大妇女群众法律意识进一步增强,依法自我维权能力明显提高。
二、贯彻实施《妇保法》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
自《妇保法》颁布实施以来,我州妇女权益保障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妇保法》的贯彻实施当中我们始终感到,要将法律上的男女平等变成事实上的男女平等,仍是一个艰难的历史过程。由于受现阶段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在农村一些贫困和偏远地区妇女贫困面大,城市中女性就业难度增大,严重制约了妇女的发展,导致一些地方还存在“男尊女卑”、“重男轻女”的封建思想和陈旧观念,在维护妇女权益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和困难。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从参与社会政治方面来看,领导岗位上女干部比例仍然偏低,在女干部的配备上副职多、正职少,党群部门多、政府职能部门少的“两多两少”现象还未得到根本改变。四套领导班子中女干部正职比例县、乡分别为5.77%、7.5%,比例仍然较低。
(二)从劳动和社会保障权益方面来看,城镇女性因为性别在就业、再就业中劳动就业权益受侵害的现象仍然严重:一是下岗女工比重较大,大部分下岗失业妇女技能单一,再就业困难。二是女性职业结构出现新的变化,再就业后多数妇女从事的是较低层次的灵活就业,月工资待遇低,且不稳定,男女两性收入差距呈扩大趋势。三是就业和再就业中的性别歧视仍然存在,主要表现在女大学生就业困难。从我州目前情况看,除师范、医学以及部分专业由于职业的要求对女毕业生需求量较大以外,很多用人单位在招聘时未将女毕业生纳入考察范围。四是在城镇化过程中,农村女性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相对滞后。农村妇女大部分由于自身综合素质偏低,一般只能从事餐饮、服务、家政、清洁卫生等技术含量低、收入低的行业。就业的低层次化导致了就业面狭窄,加大了就业难度。五是不少女性对自身可享受的社会保障权益缺乏全面了解。对社会保障提供的养老、医保、失业、工伤、生育保险政策了解不全面,对下岗失业后应享受的各种待遇不知晓,许多人没有主动争取自己应享受的救济或补助。六是在各类社会保险参与方面,因企业欠费严重,追缴欠费难度大,导致女职工失业后得不到应有的社会保障,特别是在生育保险的收缴上由于指向性明显、对企业缴费的刚性政策不足等原因导致生育保险收缴工作难度大。一些企业损害女职工劳动权益的现象比较突出,存在性别歧视;有的企业特别是一些非公有制单位,用工不规范,不与女职工签订劳动合同,随意辞退女职工,女职工特殊劳动保护得不到落实。七是在农村的一些地方,农村妇女的土地承包权益受侵害的问题仍未得到根本解决。少数地方无视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只凭《村规民约》的规定就剥夺了出嫁女、离婚妇女、丧偶妇女的合法权益,出嫁女、离婚妇女、丧偶妇女在承包土地、山林以及批准使用宅基地方面仍不能享有与男子平等的权利。
(三)从婚姻家庭、财产、人身权益方面来看,主要表现在妇女离婚时家庭财产纠纷、家庭暴力、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等方面,农村妇女在婚姻家庭权益方面受到的侵害较为严重。妇女是配偶间家庭暴力的主要受害者,由于家庭暴力的隐蔽性,大部分女性家庭成员遭受家庭暴力后不清楚救助渠道或不愿意求助。另一方面,多数家庭中住房、存款、土地证书上的署名大多是男性家庭成员,离婚时由于女性家庭成员无法对存款等夫妻共有财产进行充分举证,很可能失去自己应得的财产,有的妇女离婚后无家可归,这种现象在农村尤为明显。
(四)从贯彻执行《妇保法》方面来看,存在执法主体资格不明确、惩戒措施不够严格的问题。虽然2005年新修订的《妇保法》明确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负责妇女儿童工作的机构,负责组织、协调、指导、督促有关部门做好妇女权益的保障工作”,也就是说妇儿工委是《妇保法》的执法主体,但法律没有赋予妇儿工委及其办公室行政执法权,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其作为妇女工作机构的权威性和影响力。此外,《妇保法》制定的对违反该法有关规定的惩戒措施不够严格,又没有执行惩戒的责任主体,导致依法保障妇女合法权益的可操作性不强。
三、贯彻实施《妇保法》的工作意见和建议
(一)工作意见
第一,进一步全面抓好宣传教育工作。将《妇保法》列入普法内容,加大宣传力度。一是加强对公务员的宣传培训。目前仍有部分执法人员对侵害妇女权益的违法行为性质认识不够,因此,要将宣传培训面扩大到各有关部门的执法人员当中,提高他们的性别平等观念、法律意识和责任意识,加深对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理解,并切实落实到执法工作当中。二是开展对企业经营管理者的宣传教育。随着非公企业的不断发展,大量妇女流向私营企业和个体经济组织,企业主凭借劳动用工关系中的主动地位,不遵守国家有关法律规定,侵害妇女劳动权益的现象仍然十分严重。因此,应加强对企业经营管理者的宣传教育,并把这项工作列为政府有关部门对企业进行管理和监督的重点之一。三是充分发挥媒体在法制宣传中的作用。在各类普法宣传中,媒体已成为法制宣传、提高公民法律素质的主渠道,要充分利用大众传媒,特别是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广泛宣传保障妇女权益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宣传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宣传文明进步的性别平等观念,营造男女两性互相尊重、平等发展的社会环境。对危害妇女权益的典型案例,要发挥舆论监督作用,适时予以曝光。
第二,进一步加强妇女发展规划的分性别监测统计工作。在这次执法检查中我们发现许多反映妇女权益情况的数据尚没有准确统计。没有分性别统计就无法对比出男女两性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地位、权力、作用和发展状况等方面的差异,无法准确地描述、分析、判断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一些现象和问题,也就不能为政府制定政策提供准确的参考依据。只有做好分性别统计,制定出一套符合我州实情、有一定可操作性的统计制度,才能找出解决男女发展不平衡问题的方法,推进两性和谐发展和共同进步。
第三,进一步拓宽妇女的就业渠道和强化劳动保护工作。积极制定和落实各项扶持政策,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特别是社区服务业,大力推动妇女参加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女性就业竞争能力,为女性到各行各业就业创造条件。同时,加大劳动保障执法力度,落实社会保障制度,扩大保障范围,增加受益人群。重点加强对非公有制企业进行劳动保障法律执行情况的专项检查,预防和及时纠正各种侵害妇女劳动权益的行为。
第四,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做好妇女干部的培养教育和选拔工作。建议制定培养选拔妇女干部的有关政策,坚持同等条件下适当优先考虑妇女干部,对具备条件的女干部大胆安排到正职岗位,特别优秀的破格提拔,提高妇女参政比例。
第五,进一步加强执法保障机构建设。妇儿工委是《妇保法》规定的执法主体和执法保障机构,但是没有明确其执法的权利。在目前法律没有明确规定的情况下,进一步加强作为《妇保法》规定的执法主体和保障机构,即妇儿工委及其办事机构的建设问题,通过各方面的努力从机构、人员、经费上为妇儿工委强化职能作用创造更为有利的条件。
第六,进一步加大严厉打击侵犯妇女合法权益的违法犯罪行为力度。对于暴力残害、拐卖妇女的犯罪案件,公安机关要予以高度重视,集中警力加大打击力度,全力解救被害妇女。对于卖淫嫖娼等社会丑恶现象,要坚决查禁取缔,加强综合治理。对于舞厅、桑拿浴、发廊等行业场所,要加强经常性的治安管理。对组织、介绍、容留色情和卖淫嫖娼的单位和人员,一定要从严惩处。对拐卖和收买妇女、卖淫嫖娼、重婚等社会丑恶现象,要加大专项斗争打击力度,严惩违法分子。
第七,进一步严格执法,加强检查监督。各级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要认真履行职责,各级司法机关要不断提高执法水平,真正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做好妇女权益的司法保护。要组织全社会力量,共同做好《妇保法》的贯彻实施工作,形成齐抓共管局面。各级政府要主动向同级人大常委会报告工作,进一步加强对《妇保法》执行情况的检查监督工作。同时,要充分发挥群众监督、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作用,有效地推动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和司法机关严格执行《妇保法》。要抓好婚姻家庭中的精神文明建设,大力倡导新事新办,破除封建传统陋习;要高度重视和努力遏制家庭暴力、遗弃女婴等现象;纠正歧视妇女的错误做法,保障出嫁女、离婚妇女的土地承包、集体经济收益分配、宅基地以及住房等方面应享有的权利。
第八,进一步建立完善法律援助制度和建设高素质的法律援助队伍。要重视“148”法律服务中心、基层人民调解组织工作,发挥其妇女维权的阵地作用,加大人员和经费投入,改善工作条件,确保正常运转。要高度重视弱势妇女的法律援助工作,建立完善的法律援助制度,形成一支高素质的法律援助律师队伍,维护受虐妇女合法权益。对于受虐妇女的离婚诉讼请求,一方面人民法院可实行救助制度,切实为她们减免诉讼费用,使她们打得起官司,保障权利救济程序得以顺利实现;另一方面,法律援助机构对于符合受援条件的受害妇女,要及时提供援助,以保障其合法权利得到救济。
(二)工作建议
根据此次执法检查发现的问题,以及下一步工作意见,提出如下建议:
第一,建议必要时制定出台我州有关保护女职工特殊劳动权益的自治条例。妇女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在一些行业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对女职工劳动安全卫生和特殊权益的有关规定还比较原则和滞后,建议州人大常委会通过制定自治条例进一步保障女职工特殊权益,增加在集体合同中设立女职工特殊权益保护的专项条款,细化女职工产前假、哺乳假操作程序,完善女职工在孕期、产期、哺乳期工资待遇等规定,以及享有健康年检的权利等。
第二,建议建立维护妇女儿童权益联席会议制度,整合社会资源,协调不同利益关系,争取党委、人大、政协的支持,引导妇女理性合法地反映问题,协调解决突出的妇女权益问题,化解社会矛盾。定期召开党委、人大、政府、政协联席会议,通报我州妇女儿童权益保障工作重要情况和突出问题,分析研究相应对策;推动制定和监督执行有关保护妇女合法权益的地方法规、政策措施;协调查处侵害妇女儿童合法权益的重大或典型案件,推动妇女儿童权益保障方面的难点问题得以解决;努力促进以《妇保法》为主体的有关保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的法律法规全面实施。
第二篇: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
(1992年4月3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
第一章 总则
第二章 政治权利
第三章 文化教育权益
第四章 劳动权益
第五章 财产权益
第六章 人身权利
第七章 婚姻家庭权益
第八章 法律责任
第九章 附 则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保障妇女的合法权益,促进男女平等,充分发挥妇女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根据宪法和我国的实际情况,制定本法。
第二条 妇女在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社会的和家庭的生活等方面享有与男子平等的权利。国家保护妇女依法享有的特殊权益,逐步完善对妇女的社会保障制度。禁止歧视、虐待、残害妇女。
第三条 保障妇女的佥权益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城乡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应当依照本法和有关法律的规定,保障妇女的权益。国家采取有效措施,为妇女依法行使权利提供必要的条件。
第四条 国务院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采取组织措施,协调有关 部门做好妇女权益的保障工作。具体机构由国务院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定。
第五条 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和各级妇女联合会代表和维护各族各界妇女的权益,做好保障妇女权益的工作。工会、共产主义青年团,应当在各自的工作范围内,做好保障妇女权益的工作。第六条 国家鼓励妇女自尊、自信、自立、自强,运用法律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妇女应当遵守国家法律,尊重社会公德,履行法律所规定的义务。
第七条 对保障妇女合法权益成绩显著的组织和个人,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二章 政治权利
第八条 国家保障妇女享有与男子平等的政治权利。
第九条 妇女有权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
第十条 妇女享有与男子平等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中,应当有适当数量的妇女代表,并逐步提高妇女代表的比例。
第十一条 国家积极培养和选拔女干部。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在任用干部时必须坚持男女平等的原则,重视培养、选拔女干部担任领导成员。国家重视培养和选拔少数民族女干部。
第十二条 各级妇女联合会及其团体会员,可以向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推荐女干部。
第十三条 对于有关保障妇女权益的批评或者合理建议,有关部门应当听取和采纳;对于有关侵害妇女权益的申诉、控告和检举,有关部门必须查清事实,负责处理,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压制或者打击报复。
第三章 文化教育权益
第十四条 国家保障妇女享有与男子平等的文化教育权利。
第十五条 学校和有关部门应当执行国家有关规定,保障妇女在入学、升学、毕业分配、授予学位、派出留学等方面享有与男子平等的权利。第十六条 学校应当根据女性青少年的特点,在教育、管理、设施等方面采取措施,保障女性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
第十七条 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必须履行保障适龄女性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义务。除因疾病或者其他特殊情况经当地人民政府批准的以外,对不送适龄女性儿童少年入学的 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由当地人民政府予以批评教育,并采取有效措施,责令送适龄女性儿童少年入学。政府、社会、学校应针对适龄女性儿童少年就学存在的实际困难,采取有效措施,保证适龄女性儿童少年受完当地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
第十八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依照规定把扫除妇女中的文盲、半文盲工作,纳入扫盲和扫盲后继续教育规划、采取符合妇女特点的组织形式和工作方法,组织、监督有关部门具体实施。
第十九条 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当采取措施,组织妇女接受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第二十条 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企业事业单位应当执行国家有关规定,保障妇女从事科学、技术、文学、艺术和其他文化活动,享有与男子平等的权利。
第四章 劳动权益
第二十一条 国家保障妇女享有与男子平等的劳动权利。
第二十二条 各单位在录用职工时,除不适合妇女的工种或者岗位外,不得以性别为由拒绝录用妇女或者提高对妇女的录用标准。禁止招收未满十六周岁的女工。
第二十三条 实行男女同工同酬。在分配住房和享受福利待遇方面男女平等。
第二十四条 在晋职、晋级、评定专业技术职务等方面,应当坚持男女平等的原则,不得歧视妇女。
第二十五条 任何单位均应根据妇女的特点,依法保护妇女在工作和劳动时的安全和健康,不得安排不适合妇女从事的工作和劳动。妇女在经期、孕期、产期、哺乳期受特殊保护。
第二十六条 任何单位不得以结婚、怀孕、产假、哺乳等为由,辞退女职工或者单方解除劳动合同。第二十七条 国家发展社会保险、社会救济和医疗卫生事业,为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妇女获得物质资助创造条件。
第五章 财产权益
第二十八条 国家保障妇女享有与男子平等的财产权利。
第二十九条 在婚姻、家庭共有财产关系中,不得侵害妇女依法享有的权益。
第三十条 农村划分责任田、口粮田等,以及批准宅基地,妇女与男子享有平等权利,不得侵妇女的佥权益。妇女结婚、离婚后,其责任田、口粮田和宅基地等,应当受到保障。
第三十一条 妇女享有的与男子平等的财产继承权受法律保护。在同一顺序法定继承人中,不得歧视妇女。丧偶妇女有权处分继承的财产,任何人不得干涉。
第三十二条 丧偶妇女对公、婆尽了主要赡养义务的,作为公、婆的第一顺序法定继承人,其继承权不受女子代位继承的影响。
第六章 人身权利
第三十三条 国家保障妇女享有与男子平等的人身权利。
第三十四条 妇女的人身自由不受侵犯。禁止非法拘禁和以其他非法手段剥夺或者限制妇女的人身自由;禁止非法搜查妇女的身体。
第三十五条 妇女的生命健康权不受侵犯。禁止溺、弃、残害女婴;禁止歧视、虐待生育女婴的妇女和不育妇女;禁止用迷信、暴力手段残害妇女;禁止虐待、遗弃老年妇女。
第三十六条 禁止拐卖、绑架妇女;禁止收买被拐卖、绑架的妇女。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必须及时采取措施解救被拐卖、绑架的妇女。被拐卖、绑架的妇女返回原籍的,任何人不得歧视,当地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当做好善后工作。
第三十七条 禁止卖淫、嫖娼。禁止组织、强迫、引诱、容留、介绍妇女卖淫或者雇佣、容留妇女与他人进行猥亵活动。第三十八条 妇女的消像权受法律保护。未经本人同意,不得以营利为目的,通过广告、商标、展览橱窗、书刊、杂志等形式使用妇女肖像。
第三十九条 妇女的名誉权和人格尊严受法律保护。禁止用侮辱、诽谤、宣扬隐私等方式损害妇女的名誉和人格。
第七章 婚姻家庭权益
第四十条 国家保障妇女享有与男子平等的婚姻家庭权利。
第四十一条 国家保护妇女的婚姻自主权。禁止干涉妇女的结婚、离婚自由。
第四十二条 妇方按照计划生育的要求中止妊娠的,在手术后六个月内,男方不得提出离婚;妇方提出离婚,或者人民法院认为确有必要受理男方离婚请示的,不在此限。
第四十三条 妇女对依照法律规定的夫妻共同财产享有与其配偶平等的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不受双方收入状况的影响。
第四十四条 国家保护离婚妇女的房屋所有权。夫妻共有的房屋,离婚时,分割住房由双方协议解决;协议不成的,由人民法院根据双方的具体情况,照顾女方和子女权益的原则判决。夫妻双方另有约定的除外。夫妻共同租用的房屋,离婚时,女方的住房应当按照照顾女方和子女权益的原则协议解决。夫妻居住男方单位的房屋,离婚时,女方无房居住的,男方有条件的应当帮助其解决。
第四十五条 父母双方对未成年子女享有平等的监护权。父亲死亡、丧失行为能力或者有其他情形不能担任未成年子女的监护人的,母亲的监护权任何人不得干涉。
第四十六条 离婚时,妇方因实施绝育手术或者其他原因丧失生育能力的,处理子妇抚养问题,应在有利子女权益的条件下,照顾女方的合理要求。
第四十七条 妇女有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生育子女的权利,也有不生育的自由。育龄夫妻双方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计划生育,有关部门应当提供安全、有效的避孕药具和技术,保障实施节育手术的妇女的健康和安全。
第八章 法律责任
第四十八条 妇女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被侵害人有权要求有关主管部门处理,或者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妇女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被侵害人可以向妇女组织投诉,妇女组织应当要求有关部门或者单位查处,保护被侵害妇女的合法权益。
第四十九条 违反本法规定侵害妇女合法权益,其他法律、法规已规定处罚的,依照该法律、法规的规定处罚。
第五十条 有下列侵害妇女合法权益情形之一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机关责令改正,并可根据具体情况,对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行政处分。
(一)对有关侵害妇女权益的申诉、控告、检举,推诿、拖延、压制不予查处的;
(二)依照法律、法规规定,应当录用而拒绝录用妇女或者对妇女提高录用条件的;
(三)在分配住房和晋职、晋级、评定专业技术职务等方面,违反男女平等原则,侵妇女合法权益的;
(四)以结婚、怀孕、产假、哺乳等为由辞退女职工的;
(五)划分责任田、口粮田等,以及批准宅基地,违反男女平等原则,侵害妇女合法权益的;
(六)在入学、升学、毕业分配、授予学位、派出留学等方面,违反男女平等原则,侵害妇女合法权益斩。对侵害妇女权益的行为提出申诉、控告、检举的人进行打击报复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机关责令改正或者给予行政处分;国家工作人员进行打击报复构成犯罪的,依照刑法第一百四十六条的规定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十一条 雇用、容留妇女与他人进行猥亵活动的,比照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第十九条的规定处罚;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比照刑法第一百六十条的规定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十二条 侵害妇女的合法权益,造成财产损失或者其他损害的,应当依法赔偿或者承担其他民事责任。
第九章 附 则
第五十三条 国务院有关部门可以根据本法制定有关条例,报国务院批准施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可以根据本法制定实施办法。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可以依据本法规定的原则,结合当地民族妇女的具体情况,制定变通的或者补充的规定。自治区的规定,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备案;自治州、自治县的规定,报省或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后生效,并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备案。
第五十四条 本法自1992年10月1日起施行。
(二)女职工保健工作规定
(1993年11月26日卫生部、劳动部、人事部、全国总工会、全国妇联发布)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保护女职工的身心健康及其子女的健康发育和成长,提高民族素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和《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特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女职工保健工作必须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注意女性生理和职业特点,认真执行国家有关保护女职工的各项政策和法规。
第三条 本规定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一切党政机关、人民团体和企业、事业单位。
第二章 组织措施
第四条 本规定由各单位分管女职工保健工作的行政领导负责组织本单位医疗卫生、劳动、人事部门和工会、妇联组织及有关人员共同实施。
第五条 县(含城市区)以上的各级妇幼保健机构,负责对管辖范围内的各单位实施本规定进行业务指导。
第六条 各单位的医疗卫生部门应负责本单位女职工保健工作。女职工人数在1000人以下的厂矿应设兼职妇女保健人员;女职工人数在1000人以上的厂矿,在职工医院的妇产科或妇幼保健站中应有专人负责女职工保健工作。
第三章 保健措施
第七条 月经期保健
1、宣传普及月经期卫生知识。
2、女职工在100人以上的单位,应逐步建立女职工卫生室,健全相应的制度并设专人管理,对卫生室管理人员应进行专业培训。女职工每班在100人以下的单位,应设置简易的温水箱及冲洗器。对流动、分散工作单位的女职工应放发单人自用冲洗器。
3、女职工在月经期间不得从事《女职工禁忌劳动范围的规定》中第四条所规定的作业。
4、患有重度痛经及月经过多的女职工,经医疗或妇幼保健机构确诊后,月经期间可适当给予1至2天的休假。第八条 婚前保健
对欲婚女职工必须进行婚前卫生知识的宣传教育及咨询,并进行婚前健康检查及指导。
第九条 孕前保健
1、已婚待孕女职工禁忌从事铅、汞、苯、铬等作业场所属于《有毒作业分级》标准中第Ⅲ-Ⅳ级的作业。2、积极开展优生宣传和咨询。
3、对女职工应进行妊娠知识的健康教育,使她们在月经超期时主动接受检查。
4、患有射线病、慢性职业中毒、近期内有过急性中毒史及其它有碍于母体和胎儿健康疾病者,暂时不宜妊娠。
5、对有过两次以上自然流产史,现又无子女的女职工,应暂时调离有可能直接或间接导致流产的作业岗位。
第十条 孕期保健
1、自确立妊娠之日起,应建立孕产妇保健卡(册),进行血压、体重、血、尿常规等基础检查。对接触铅、汞的孕妇,应进行尿中铅、汞含量的测定。
2、定期进行产前检查、孕期保健和营养指导。
3、推广孕妇家庭自我监护,系统观察胎动、胎心、宫底高度及体重等。
4、实行高危孕妇专案管理,无诊疗条件的单位应及时转院就诊,并配合上级医疗和保健机构严密观察和监护。
5、女职工较多的单位应建立孕妇休息室。妊娠满7个月应给予工间休息或适当减轻工作。
6、妊娠女职工不应加班加点,妊娠7个月以上(含7个月)一般不得上夜班。
7、女职工妊娠期间不得从事劳动部颁布的《女职工禁忌劳动范围的规定》第六条所规定的作业。
8、从事立位作业的女职工,妊娠满7个月后,其工作场所应设立工间休息座位。
9、有关女职工产前、产后、流产的假期及待遇按1988年国务院颁发的《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国务院令第9号)和1988年劳动部《关于女职工生育待遇若干问题的通知》(劳险字〔1988〕2号)执行。
第十一条 产后保健
1、进行产后访视及母乳喂养指导。
2、产后42天对母子进行健康检查。
3、产假期满恢复工作时,应允许有1至2周时间逐渐恢复原工作量。
第十二条 哺乳期保健
1、宣传科学育儿知识,提倡4个月内纯母乳喂养。
2、对有未满1周岁婴儿的女工,应保证其授乳时间。
3、婴儿满周岁时,经县(区)以上(含县、区)医疗或保健机构确诊为体弱儿,可适当延长授乳时间,但不得超过6个月。
4、有未满1周岁婴儿的女职工,一般不得安排上夜班及加班、加点。
5、有哺乳婴儿5名以上的单位,应逐步建立哺乳室。
6、不得安排哺乳女职工从事《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和《女职工禁忌劳动范围的规定》所指出的作业。
第十三条 更年期保健
1、宣传更年期生理卫生知识,使进入更年期的女职工得到社会广泛的关怀。
2、经县(区)以上(含县、区)的医疗或妇幼保健机构诊断为更年期综合症者,经治疗效果仍不显著,且不适应原工作的,应暂时安排适宜的工作。
3、进入更年期的女职工应每1至2年进行一次妇科疾病的查治。
第十四条 对女职工定期进行妇科疾病及乳腺疾病的查治。
第十五条 女职工浴室要淋浴化。厕所要求蹲位。
第十六条 建立健全女职工保健工作统计制度。
第四章 监督管理
第十七条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会同同级劳动、人事部门,工会及妇联组织对本规定的实施情况进行监督。
第十八条 凡违反本规定第七条第3款第(1)、(2)、(3)项、第十条7、9款、第十二条第2、6款的单位负责人或直接责任者,可依据《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第十三条规定进行处理。
第十九条 凡违反本规定其它条款的单位或直接责任者,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可根据情节给予警告、通报批评、限期改进的处罚。
第二十条 女职工违反国家有关计划生育规定的,其女职工的保健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计划生育规定办理。
第五章 附 则
第二十一条 本规定中所称企业,系指全民、城镇集体企业,中外合资、合作、独资企业,乡镇企业,农村联户企业,私人企业等。
第二十二条 女职工包括单位固定女职工、合同制女职工、临时女职工。
第二十三条 本规定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负责解释。
第二十四条 本规定由颁发之日起实施。
(三)女职工禁忌劳动范围的规定
(劳动部 1990年1月18日发布)
第一条 根据《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第十六条的要求,为保护女职工身心健康及其子女的正常发育和成长,特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适用范围同《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第三条 女职工禁忌从事的劳动范围: 1.矿山井下作业;
2.森林业伐木、归楞及流放作业;
3.《体力劳动强度分级》标准中第Ⅳ级体力劳动强度的作业;
4.建筑业脚手架的组装和拆除作业,以及电力、电信行业的高处架线作业;
5.连续负重(指每小时负重次数在六次以上)每次负重超过二十公斤,间断负重每次负重超过二十五公斤的作业。
第四条 女职工在月经期间禁忌从事的劳动范围: 1.食品冷冻库内及冷水等低温作业;
2.《体力劳动强度分级》标准中第Ⅲ级体力劳动强度的作业; 3.《高处作业分级》标准中第Ⅱ级(含Ⅱ级)以上的作业。
第五条 已婚待孕女职工禁忌从事的劳动范围:
铅、汞、苯、镉等作业场所属于《有毒作业分级》标准中第Ⅲ、Ⅳ级的作业。第六条 怀孕女职工禁忌从事的劳动范围:
1.作业场所空气中铅及其化合物、汞及其化合物、苯、镉、铍、砷、氰化物、氮氧化物、一氧化碳、二硫化碳、氯、己内酰胺、氯丁二烯、氯乙烯、环氧乙烷、苯胺、甲醛等有毒物质浓度超过国家卫生标准的作业;
2.制药行业中从事抗癌药物及已烯雌酚生产的作业;
3.作业场所放射性物质超过《放射防护规定》中规定剂量的作业; 4.人力进行的土方和石方作业;
5.《体力劳动强度分级》标准中第Ⅲ级体力劳动强度的作业;
6.伴有全身强烈振动的作业,如风钻、捣固机、锻造等作业,以及拖拉机驾驶等; 7.工作中需要频繁弯腰、攀高、下蹲的作业,如焊接作业; 8.《高处作业分级》标准所规定的高处作业。第七条 乳母禁忌从事的劳动范围: 1.第六条中第1、5项的作业;
2.作业场所空气中锰、氟、溴、甲醇、有机磷化合物、有机氯化合物的浓度超过国家卫生标准的作业。
第八条 本规定由劳动部负责解释。第九条 本规定自颁发之日起实施。
(四)女职工劳动保护的规定
(1988年6月28日国务院第十一次常务会议通过,1988年9月1日起实施)
第一条 为维护女职工的合法权益,减少和解决女职工在劳动和工作(以下统称劳动)中因生理特点造成的特殊困难,保护其健康,以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一切国家机关、人民团体、企业、事业单位(以下统称单位)的女职工。
第三条 凡适合妇女从事劳动的单位,不得拒绝招收女职工。
第四条 不得在女职工怀孕期、产期、哺乳期降低其基本工资,或者解除劳动合同。
第五条 禁止安排女职工从事矿山井下、国家规定的第四级体力劳动强度的劳动和其他女职工禁忌从事的劳动。
第六条 女职工在月经期间,所在单位不得安排其从事高空、低温、冷水和国家规定的第三级体力劳动强度的劳动。
第七条 女职工在怀孕期间,所在单位不得安排其从事国家规定的第三级体力劳动强度的劳动和孕期禁忌从事的劳动,不得在正常劳动日以外延长劳动时间;对不能胜任原劳动的,应当根据医务部门的证明,予以减轻劳动量或者安排其他劳动。怀孕七个月以上(含七个月)的女职工,一般不得安排其从事夜班劳动;在劳动时间内应当安排一定的休息时间。怀孕的女职工,在劳动时间内进行产前检查,应当算作劳动时间。
第八条 女职工产假为九十天,其中产前休假十五天。难产的,增加产假十五天。多胞胎生育的,每多生育一个婴儿,增加产假十五天。女职工怀孕流产的,其所在单位应当根据医务部门的证明,给予一定时间的产假。
第九条 有不满一周岁婴儿的女职工,其所在单位应当在每班劳动时间内给予其两次哺乳(含人工喂养)时间,每次三十分钟。多胞胎生育的,每多哺乳一个婴儿,每次哺乳时间增加三十分钟。女职工每班劳动时间内的两次哺乳时间,可以合并使用。哺乳时间和在本单位内哺乳往返途中的时间,算作劳动时间。
第十条 女职工在哺乳期内,所在单位不得安排其从事国家规定的第三级体力劳动强度的劳动和哺乳期禁忌从事的劳动,不得延长其劳动时间,一般不得安排其从事夜班劳动。
第十一条 女职工比较多的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以自办或者联办的形式,逐步建立女职工卫生室、孕妇休息室、哺乳室、托儿所、幼儿园等设施,并妥善解决女职工在生理卫生、哺乳、照料婴儿方面的困难。
第十二条 女职工劳动保护的权益受到侵害时,有权向所在单位的主管部门或者当地劳动部门提出申诉。受理申诉的部门应当自收到申诉书之日起三十日内作出处理决定;女职工对处理决定不服的,可以在收到处理决定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起诉。
第十三条 对违反本规定侵害女职工劳动保护权益的单位负责人及其直接责任人员,其所在单位的主管部门,应当根据情节轻重,给予行政处分,并责令该单位给予被侵害女职工合理的经济补偿;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四条 各级劳动部门负责对本规定的执行进行检查。各级卫生部门和工会、妇联组织有权对本规定的执行进行监督。
第十五条 女职工违反国家有关计划生育规定的,其劳动保护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计划生育规定办理,不适用本规定。
第十六条 女职工因生理特点禁忌从事劳动的范围由劳动部规定。
第十七条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可以根据本规定,制定具体办法。
第十八条 本规定由劳动部负责解释。
第十九条 本规定自1988年9月1日起施行。1953年1月2日政务院修正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中有关女工人、女职员生育待遇的规定和1955年4月26日《国务院关于女工作人员生产假期的通知》同时废止。
(五)企业职工生育保险试行办法
劳部发〔1994〕504号
第一条 为了维护企业女职工的合法权益,保障她们在生育期间得到必要的经济补偿和医疗保健,均衡企业间生育保险费用的负担,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城镇企业及其职工。
第三条 生育保险按属地原则组织。生育保险费用实行社会统筹。
第四条 生育保险根据“以支定收,收支基本平衡”的原则筹集资金,由企业按照其工资总额的一定比例向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缴纳生育保险费,建立生育保险基金。生育保险费的提取比例由当地人民政府根据计划内生育人数和生育津贴、生育医疗费等项费用确定,并可根据费用支出情况适时调整,但最高不得超过工资总额的百分之一。企业缴纳的生育保险费作为期间费用处理,列入企业管理费用。职工个人不缴纳生育保险费。
第五条 女职工生育按照法律、法规的规定享受产假。产假期间的生育津贴按照本企业上职工月平均工资计发,由生育保险基金支付。
第六条 女职工生育的检查费、接生费、手术费、住院费和药费由生育保险基金支付。超出规定的医疗服务费和药费(含自费药品和营养药品的药费)由职工个人负担。
女职工生育出院后,因生育引起疾病的医疗费,由生育保险基金支付;其他疾病的医疗费,按照医疗保险待遇的规定办理。女职工产假期满后,因病需要休息治疗的,按照有关病假待遇和医疗保险待遇规定办理。
第七条 女职工生育或流产后,由本人或所在企业持当地计划生育部门签发的计划生育证明,婴儿出生、死亡或流产证明,到当地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办理手续,领取生育津贴和报销生育医疗费。
第八条 生育保险基金由劳动部门所属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负责收缴、支付和管理。生育保险基金应存入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在银行开设的生育保险基金专户。银行应按照城乡居民个人储蓄同期存款利率计息,所得利息转入生育保险基金。
第九条 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可从生育保险基金中提取管理费,用于本机构经办生育保险工作所需的人员经费、办公费及其他业务经费。管理费标准,各地根据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人员设置情况,由劳动部门提出,经财政部门核定后,报当地人民政府批准。管理费提取比例最高不得超过生育保险基金的百分之二。生育保险基金及管理费不征税、费。第十条 生育保险基金的筹集和使用,实行财务预、决算制度,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作出报告,并接受同级财政、审计监督。
第十一条 市(县)社会保险监督机构定期监督生育保险基金管理工作。
第十二条 企业必须按期缴纳生育保险费。对逾期不缴纳的,按日加收千分之二的滞纳金。滞纳金转入生育保险基金。滞纳金计入营业外支出,纳税时进行调整。
第十三条 企业虚报、冒领生育津贴或生育医疗费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应追回全部虚报、冒领金额,并由劳动行政部门给予处罚。
企业欠付或拒付职工生育津贴、生育医疗费的,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企业限期支付;对职工造成损害的,企业应承担赔偿责任。
第十四条 劳动行政部门或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的工作人员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贪污、挪用生育保险基金,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不构成犯罪的,给予行政处分。
第十五条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劳动行政部门可以按照本办法的规定,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制定实施办法。
第十六条 本办法自1995年1月1日起试行。
(六)山东省实施《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办法
(1991年8月23日 山东省人民政府令第22号)
第一条 为维护女职工的合法权益,减少和解决女职工在劳动和工作(以下统称劳动)中因生理特点造成的特殊困难,保护其健康,根据国务院《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以下简称《规定》),结合我省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我省境内一切国家机关、人民团体、企业、事业单位(以下统称单位)的女职工。
第三条 各单位应根据女职工的生理特点和所从事劳动的职业特点,改善劳动条件,加强劳动保护,做好对女职工的安全卫生教育和技术培训工作。
第四条 凡适合妇女从事劳动的单位,不得拒绝招收女职工。
第五条 凡有女职工的单位,对处于经期、孕期、产期、哺乳期、更年期的女职工应给予保护;女职工较多的单位,要确定专人负责女职工劳动保护工作。
第六条 不得在女职工怀孕期、产期、哺乳期降低其基本工资、解除劳动合同或无故将其转为待聘和富余人员。
第七条 禁止安排女职工从事因生理特点禁忌从事劳动范围的劳动。
女职工因生理特点禁忌从事的劳动范围,按劳动部《关于女职工禁忌从事劳动范围规定》执行。
第八条 女职工在月经期间,所在单位不得安排其从事高空、低温、冷水和国家规定的第三级体力劳动强度的劳动。从事这些劳动的女职工,月经期间应暂时调做其他工作。对长久站立、行走劳动的女职工,因月经过多或痛经不能坚持劳动的,经医疗机构证明,给予公假1至2天。
第九条 女职工在怀孕期间,所在单位应遵守以下规定:
(一)不得安排其从事生产和使用危害女职工生理机能的有毒有害物质的作业和超过卫生防护要求的放射性作业以及经常攀高、弯腰、抬举、下蹲等容易引起流产、早产、畸胎的劳动。
对不能适应原劳动的,应根据县(市、区)级以上(含县级,下同)医疗机构的证明,予以减轻其劳动量或安排其他适宜的劳动。
(二)对怀孕7个月以上(含7个月)的女职工不得安排从事夜班和加班劳动,每天给予工间休息1小时,算作劳动时间。有定额考核的工种应扣除相应的劳动定额。上班确有困难且工作许可,经本人申请、单位批准,可休产前假60天,休假期间,其工资不低于基本工资的80%。
(三)怀孕女职工按卫生部门的规定,在劳动时间内进行产前检查的,算作劳动时间。有定额考核的工种应扣除相应的劳动定额。
第十条 女职工怀孕,在本单位的医疗机构或指定的医疗机构检查和分娩时,其检查费、接生费、手术费、住院费和药费由所在单位负担,费用由原医疗经费渠道开支。
第十一条 女职工产假时间按下列规定执行:
(一)女职工产假为90天,其中产前休假15天。难产的,增加15天。多胞胎生育的,每多生育1个婴儿,增加产假15天。晚育的,按《山东省计划生育条例》第二十八条规定,增加产假两个月。
(二)女职工怀孕不满4个月流产的,应根据医疗机构的意见,给予15至30天产假;怀孕4个月以上(含4个月)流产的,给予42天产假。
第十二条 女职工产假期满上班,应经1至2周的适应时间后,恢复其原劳动定额。因身体原因不能劳动的,经医疗机构证明,按患病的有关规定处理。
第十三条 女职工在哺乳期间,所在单位应遵守以下规定:
(一)有不满1周岁婴儿的女职工,每班劳动时间内给予两次哺乳(含人工喂养)时间,每次为30分钟,多胞胎生育的,每多哺乳1个婴儿,每次哺乳时间增加30分钟。每班劳动时间内的两次哺乳时间可以合并使用,哺乳时间和在本单位内哺乳往返途中时间算作劳动时间。有定额考核的工种应扣除相应的劳动定额。
女职工哺乳婴儿满1周岁后,如正值夏季的,单位可根据具体情况,适当延长哺乳期1至3个月;经县(市、区)级以上医疗机构诊断为体弱儿的,可适当延长哺乳时间,但以不超过半年为限。
(二)女职工在规定的哺乳期内,不得安排国家规定的哺乳期禁忌从事的劳动。
上班确有困难且工作许可,经本人申请,单位批准,可休半年以内哺乳假。休假期间,其工资不低于基本工资的80%。
第十四条 女职工因患有更年期综合症,经县(市、区)级以上医疗机构证明不能胜任现劳动的,所在单位应减轻其劳动量或暂时安排其他适宜的劳动。
第十五条 女职工在100人以上的单位,应设置女职工卫生室、孕妇休息室;女职工在40至100人的单位,设置简易温水箱及冲洗器;流动、分散工作的单位,发放单人自用冲洗用具。女职工浴室应实现淋浴化。有5名以上哺乳婴儿的单位应建立哺乳室;有20名以上婴幼儿的单位建立托儿所或幼儿园。婴幼儿少不能自办托幼园所的单位,应采取联办等形式帮助女职工解决婴幼儿入托问题。
第十六条 各单位应切实做好女职工卫生保健工作。对女职工(含离退休女职工)至少每两年普查一次妇女病。在劳动时间内进行检查的算作劳动时间。
第十七条 女职工劳动保护的权益受到侵害时,有权向所在单位的主管部门或者当地劳动部门提出申诉。受理申诉的部门应在收到申诉书之日起30日内作处理决定;女职工对处理决定不服的,可在收到处理决定书之日起15日内向人民法院起诉。
第十八条 对认真执行《规定》和本办法,在女职工劳动保护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的个人和单位,单位和主管部门应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十九条 对违反《规定》和本办法,侵害女职工劳动保护权益的单位负责人及其直接责任人员,其所在单位的主管部门,应根据情节轻重,给予行政处分,并责令单位给予被侵害女职工合理的经济补偿;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第二十条 各级劳动部门负责对本办法的执行进行检查。
各级卫生部门和工会、妇联组织有权对本办法的执行进行监督。
第二十一条 女职工违反国家有关计划生育规定和《山东省计划生育条例》的,其劳动保护,不适用本办法。
第二十二条 本办法由省劳动局负责解释。
第二十三条 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一九**年九月二日山东省人民委员会发布的《山东省女工保护工作暂行规定(草案)》同时废止。
第三篇:贯彻执行妇女权益保障法情况报告
自《妇女权益保障法》颁布实施以来,**县各级、各部门高度重视,认真学习宣传,积极贯彻落实,使妇女权益保障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xiexiebang.com文章-http://www.xiexiebang.com xiexiebang.com 帮您找文章]
一、基本情况
几年来,**县各级党委、政府深入学习、积极广泛宣传、大力贯彻实施,执法机关认真履行维护妇女合法权益的职责,侵害妇女权益的现象得到了有效的遏制,妇女的生存、发展环境得到显著提高。
(一)健全组织、明确责任,全力推进《妇女法》的实施。
**县积极整合社会资源,创建社会化妇女维权的工作机制,有关部门联手建立了联席会议制度、特邀妇女陪审员制度、合议庭制度、妇女法律援助制度等,实现了维权工作的统一协调、统筹规划、各负其责、齐抓共管。
1、建立了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为加大保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工作力度,**县成立了县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办公室设在县妇联,由县委副书记任主任,一名副县长任副主任,成员单位由26个政府职能部门组成。根据《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01-2010年)》和《**县妇女发展规纲要(2001-2010年)》要求,将《妇女法》赋予广大妇女的权益分解到各职能部门,把妇女发展目标细化到各个。各职能部门根据《规划》要求,结合各自的职责范围,制定出了具体的实施方案。
2、成立了**县妇女法律咨询服务中心。为进一步方便服务广大妇女群众,于1999年成立了**县妇女法律咨询服务中心,成立以来,中心充分履行职责,认真为广大妇女开展法律宣传咨询服务,每年定期组织开展妇女法律宣传活动,认真为上访女性提供法律帮助,得到群众的普遍好评。
3、建立妇女法律援助制度。依托司法局**县法律援助中心专门建立妇女法律援助制度,为一些经济困难、老弱病残或特殊案件的女性当事人提供法律帮助并减免收费,在县妇联设立了妇女法律援助站,几年来,共有138名妇女得到县法律援助机构的援助。
4、建立妇女陪审员制度。2001年5月,法院成立了法院特邀妇女陪审员制度,由政法委、司法局、县妇联以及杉城、朱口镇妇联等5个部门的人员组成,举办特邀妇女陪审员培训班,培训了有关陪审员的权利义务、法院审判程序、法律法规等方面的业务知识,2005年对陪审员进行了调整。成立以来,陪审员在审理案件过程中能够认真履行职责,与法院审判人员密切配合,共同协商,遇到比较复杂的问题,能进行认真分析,到目前,共有25人次陪审案件22起。
5、设立了家庭暴力报警点。为了进一步加大打击家庭暴力的力度,2003年县妇联与县公安局联合,在全县各乡镇挂牌成立了“家庭暴力报警点”,并公布报警点的电话号码,对家庭暴力案件做到及时出警,并负责教育和处置严重施暴者。这一系列举措为遭受家庭暴力的妇女和家庭成员维护了权益,提供了有力帮助,同时也震慑了施暴者,打击了家庭中的违法犯罪,县公安局确定专人负责及时与县妇联沟通工作情况,指导、协调“家庭暴力报警点”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成效。据统计,“家庭暴力报警点”自成立以来,全县共受理投诉案件98起。
6、健全信访办结制度。县妇联建立了信访责任考评制度、每月统计上报制度、定期回访制度等,并建立维权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加强与各有关部门之间的协调联系,不同程度地提高了各部门领导对及时解决处理好妇女来信来访问题重要性的认识,从而有效提高了妇女来信来访件的办结率。做到件件有落实、事事有回音,几年来,**县各级妇联共处理各类信访案件487件,处理率达96%。
7、建立“法院妇女维权合议庭”。为维护妇女合法权益,县法院成立了“妇女维权合议庭”,修订“**县人民法院妇女维权合议庭章程”,在指导思想、组织机构、受案范围、办案规则等方面健全机制,明确对各类涉及妇女权益案件的审理工作实行统一管理和监督,统一规定由“妇女维权合议庭”及时予以协调处理。
(二)广泛宣传、大造舆论,为《妇女法》的实施创造良好氛围。
几年来,县各部门结合“四五”普法,采取各种形式,大力开展《妇女权益保障法》的宣传教育活动,取得一定成效。在宣传对象上,做到“三个面向”。面向社会,大力开展妇女权益保障法宣传教育,使之家喻户晓,深入人心;面向执法主体,促进政府及有关司法、执法部门、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更加明确在保障妇女权益工作中的的地位、作用和责任,推动形成国家机关依法行政、依法司法的良好氛围;面向妇联,加大学习培训力度,增强妇联组织依法履行职责的意识和能力。在宣传声势上,做到经常宣传与集中宣传相结合。以“三八”节、“法制宣传周”、“148妇女维权宣传周”、“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宣传周”等为契机,通过举办培训班、开展咨询,发放宣传册、宣传单、张贴标语以及“送法下乡”等形式,使妇女法深入人心。2002年,利用《妇女法》颁布十周年之际,县妇联组织开展了一系列宣传活动,举办了《妇女法》知识讲座,开展了妇女法律咨询活动。召开《妇女法》颁布十周年座谈会,邀请县领导发表电视讲话。2005年,《妇女法》修改后,妇联、法院、司法局等部门组成宣讲团,深入全县10个乡镇巡回举办农村妇女《妇女法》知识培训班。县妇联与县电信局联合开展了首届“小灵通杯”妇女法律知识互动竞猜大赛活动,举办了新《妇女法》知识讲座,开展《妇女权益
保障法》知识竞答活动等,使妇女法深入人心。在宣传内容上,做到了普遍宣传与重点宣传相结合。县妇联以开展送法律进学校进乡村进社区进家庭(四进)宣传行动为抓手,几年来,联合有关部门深入全县各乡镇开展法律进农家活动,巡回举办妇女法律讲座,采取以案释法的形式向广大妇女讲解了《妇女权益保障法》、男女平等基本国策、《母婴保健法》、《婚姻法》等法律,重点宣传《妇女权益保障法》,共有5000余名农村妇女听取了讲座。协调有关部门开展送法进校园活动,在一中、三中、各乡镇中小学校举办法制讲座。计生部门以“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为抓手,紧扣“关爱女孩行动”,大力开展生男生女顺其自然、计划生育丈夫有责、社会性别平等新型生育观;宣传有利于女孩和生育女孩的计生家庭的社会经济政策和保护妇女儿童等法律法规,制作了30余幅以关爱女孩、奖励扶助等为主要内容大型彩喷宣传画,努力营造一个关爱女孩、保护妇女权益的社会舆论氛围。法院通过巡回法庭,结合审判案件,对维护妇女合法权益的相关法律进行了深入的宣传,主动到辖区农村、集镇、学校进行普法授课。几年来,全县开展妇女法律宣传活动126场,受教育面达95%。
(三)整体推进、狠抓落实,妇女生存发展环境得到全面提高。
目前,**县妇女的生存发展状况和社会环境得到较大改善,妇女的整体素质得到提高,法律赋予妇女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及家庭生活中的平等权利进一步得到落实。
1、妇女的劳动权益得到保护。依法保障妇女获取平等经济权。全县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及《妇女权益保障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坚决禁止在招工、招聘中的性别歧视,保障妇女享有与男子平等参与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的分配权,保障多元化分配形式中的男女同工同酬。劳动部门每年都组织开展了贯彻实施禁止使用童工及女职工法规的专项执法检查活动。再就业工作和女职工的劳动保护工作得到加强。在国有企业改革和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不断扩大,就业形势比较严峻的情况下,县政府采取有效措施,大力促进妇女就业,积极落实女职工特殊劳动保护规定,积极推进生育保险基金社会统筹,保障了女职工的劳动权益。县农办、县妇联积极协作,抓住“阳关工程”这一契机,从2004年起为下岗与失业妇女再就业制定免费培训计划,仅县妇联就培训四期213人,帮助166人转岗再就业;县残疾人联合会按照上级有关部门的要求,自2000年开始,先后对残疾人进行培训,培训内容包括电脑、服装设计、家电维修、广告制做以及企业专项技能培训,2005年,残疾人就业人数为2505人,女性830人。2005年全县通过各种途径使603名下岗失业职工实现了再就业,再就业率为80%,城镇登记失业率为5.1%;全县国有企业100%落实了女职工享有经、孕、产、哺乳期等“四期”特殊保护、生育保障以及禁忌从事有毒有害、强体力劳动等女工劳动保护等有关规定;普遍实行女职工两年一次妇科病普查工作制度。2005年全县有100%的企业执行了女职工“四期劳动保护”规定,100%的企业执行了禁止安排女职工从事禁忌劳动规定。
2、妇女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全县参加基本养老保险总人数达2.155万人,其中女性0.54万人;参加医疗保险1.07万人,其中女性0.36万人;参加工伤保险0.89万人,其中女性0.32万人;参加失业保险0.62万人,其中女性0.23万人;城镇企业职工参加生育保险0.39万人,参保率达100%;2005年享受居民最低生活保障0.3715万人,其中城镇0.1306万人,农村0.2409万人;2005年,我县机关、企事业从业人员达8165人,其中女性为2868人,占35%。2001-2005年来全县享受困难救助27500人次,其中妇女13640人次,占49.6%,接近一半;城乡享受低保3875户10515人,其中女性4500余人,占42%。五年来共为18140名妇女缓解了贫困。
3、妇女参与决策与管理社会事务有了突破性进展。我县按照中央干部队伍建设的方针政策,重视女干部的选拔培养工作,实现县级党政领导班子中各配备1名女干部,乡级党政领导班子中至少配备1名女干部,并配备了1名以上党政主要领导;干部人数中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干部495人,其中女性占46.3%。2005年,全县科级以上妇女领导干部人数达59人,从文化素质看,本科学历19人,大专学历35人,从年龄看,平均年龄38.2岁,其中35岁以下的15人;2005年,**县级政府领导班子女干部配备率为100%,各部门领导班子女干部配备率为12.4%,其中女干部占干部总数的36.3%。2005年我县共有县级及以上人大代表150人,其中女性代表37人,占代表总数的24.7%。全县共有各级政协委员101人,其中女性18人,占17.8%。我县还积极鼓励引导有参政议政能力的农村妇女树立参与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意识,在2003年村委会换届选举中,全县111个村共有选民75289人,其中女选民35623人,占选民总数的47.3%;村民代表2950人,其中女代表121人,基本达到每个村有1至2名妇女代表;村委会成员362人,其中女性46人;女性村党支部书记3人,村民小组长2人。城区6个社区居委会,共选出居委会成员30人,其中女成员24名,占成员总数的80%,6名主任均为女性。
4、妇女教育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男女儿童接受九年义务教育的性别差异基本消除。2005年,全县小学适龄女童的净入学率达99.99%,小学6年巩固率达99.95%,初中女童毛入学率达100%,其中入学率均100%实现目标。三类残疾儿童入学率达98.53%。高中阶段女生的教育规模扩大,2005年全县高中阶段教育女性毛入学率达81.4%,男女生入学率的差距基本保持稳定。妇女的文盲率下降较快,妇女受教育权益得到更好维护。县教育局加大扫除农村妇女文盲的工作力度,建立乡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11所,主要开展对农民文化、技术培训工作。使我县青壮年妇女识字率都有较大的提高。青壮年妇女识字率达到99%。
为提高广大农村妇女的文化科技素质,全县共有17616名农村妇女接受了农业新技术培训,组织近100名农村妇女参加了省、市妇联组织的各种农业技术培训,有356名农村妇女参加农函大、农广校培训学习,229名农村妇女获得农民技术员职称,14名获农民助理技师职称,农村妇女的受教育程度显著提高。
5、妇女的卫生保健有了明显提高。第一,孕产妇系统保健得以巩固和发展。2005年我县孕产妇住院分娩率达100%,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率为99.14%,农村高危孕产妇住院分娩率达100%;孕产妇死亡率为零;2005年全县孕产妇系统管理率达到72.13%;产检率为89.04%。第二,妇女疾病患病率有所下降。全县推行两年一次妇女病的普查普治,妇女病的患病率有所下降。2005年妇科病患病率为24.82%。第三,积极推进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全县逐步实现避孕节育方法知情选择,使育龄妇女得到及时、安全、高效、简便、经济的避孕方法,全县育龄群众享受免费技术服务率、术后和药具随访服务率、执行节育手术知情同意签字率均达100%;开展避孕节育知情选择的村(居)达100%;长效节育率86.32%。第四,女性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延长。各级妇幼保健机构开展了女童期营养保健与心理行为保健、青春期保健、更年期保健以及婚育保健等服务,对妇女预期寿命的提高发挥了有效作用。第五,加大宣传,提高预防艾滋病、性病的知晓率。县卫生行政部门利用广播、电视、专栏、讲座、咨询等形式开展艾滋病、性病防治知识培训班,提高广大群众和医疗服务人员对艾滋病、性病防治知识、知晓率,从预防着手,抑制其增长速度。据统计报告,2005年对预防艾滋病、性病的知晓率为23.32%,五年来累计报告艾滋病人数共3人,其中女性1人;累计报告性病人数共69人,其中女性32人。
6、妇女的法律保护日益增强。县公安、政法、司法等部门充分发挥其部门的职能作用,坚持“打防结合,预防为主,标本兼治”的方针和打击与保护并重的原则,有力地打击侵害妇女儿童的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加强治安管理力度,把侵害妇女儿童人身安全的强奸、拐卖人口等暴力侵害妇女儿童的违法犯罪活动,作为“严打”惩治的重点。两年来无发生拐卖妇女儿童案件,公安部门破获强奸案2件,受理重婚案件2件,刑事拘留犯罪嫌疑人4人,拘留家庭暴力犯罪人1人,罚款2人,治安处罚卖淫嫖娼人员20余人,收容卖淫妇女8人,送劳动教养4人,受理遗弃案件1件,刑事拘留1人。有效地维护了妇女儿童的合法权益。
二、存在的问题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发展变革中的利益调整和重新分配,使一些社会矛盾日益突出,这些矛盾首先反映到妇女这个弱势群体。这些问题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家庭等各个领域,使维护妇女合法权益工作范围更广、难度更大,主要表现在:
1、婚姻家庭矛盾是困扰广大妇女的主要问题。在妇联的来信来访中近80%的涉及婚姻家庭,大多数妇女当面临离婚、第三者插足、家庭暴力时手足无措,不知如何保护自己的切身利益。家庭暴力案件还是占较大比重。
2、妇女的政治权利仍然是维权的薄弱环节。当前,妇女在参与国家和事务管理方面还存在很多障碍,与男性有较大差距。主要是还没有真正做到将性别意识纳入决策主流,使女性的政治权利无形之中被削弱,参与民主监督和管理社会事务的机会减少,在机构改革中妇女参政比例有所下降,各级妇女干部的配备使用是按有关要求目标配备使用,相对于男干部的提拔使用,女干部还处于弱势,尽管现在越来越重视妇女干部的培养使用,但力度还远远不够。在女干部中还普遍存在副职多正职少,虚职多实职少,主管群团工作多,主管经济工作少的状况。交流力度不够,在县直机关女领导干部交流工作中,今年基本上都没有得到交流,受部分女领导年龄大的原因,许多女领导都退居二线,导致我县政府部门没有一名女正职领导。
3、下岗女职工再就业形势仍然严峻。就业难是当前难以避免的社会问题。由于女职工下岗人数持续增加,低技术职位劳动力供大于求,社区的能力有限,再加上社会保障体系不很完善,致使下岗女职工再就业十分困难。
4、男女出生人口性别比例失调的现象依然不容忽视。我县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25.3,部分乡镇的性别比更是严重失调,性别比呈攀升趋势。
5、对预防艾滋病、性病的知晓率仍很低。2005年为23.32%,比2000年虽上升18.17个百分点,但仍不乐观。
6、流动妇女人口权益保障很难落实。近年来,由于经济发展,流动人口明显增多,整体而言,流动人口的文化素质和经济收入偏低,卫生保健与计划生育意识薄弱。政府对流动人口的有效管理措施明显滞后,特别是女性的社会福利、卫生保健、教育培训、法律援助等服务同当地居民相比,存在明显差距。
三、今后工作打算及建议
妇女问题是全社会的问题,维护妇女权益,需要各个部门、社会各界大力支持,协调联动,密切合作。要解决上述存在问题,必须重点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继续深入宣传教育。将《妇女权益保障法》纳入“五五”普法规划之中,与相关的法律结合起来,组织系统地普法学习,并列为
干部培训的内容。广泛深入宣传维护妇女的权益的系列法律法规,重点宣传《妇女权益保障法》和《婚姻法》,帮助广大群众增强法制意识,自觉批评和抵制危害妇女权益的行为,尤其要帮助广大妇女群众学法,了解法律赋予她们的基本的权益,学会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身的正当权益。对危害妇女权益的典型案例,要发挥舆论监督作用,予以曝光。对拐卖和收买妇女、卖淫嫖娼、重婚等社会丑恶现象,公检法司等部门要加大专项斗争打击力度,严惩违法分子。
2、拓宽妇女的就业渠道和劳动保护工作。积极制定和落实各项扶持政策,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特别是社区服务业,大力推动妇女参加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女性就业竞争能力,为女性到各行各业就业创造条件。同时,加大劳动保障执法力度,落实社会保障制度,扩大保障范围,增加社会保障的受益人群,缩小因企业性质不同而造成的两性在享受社会保障水平上的差距;重点加强对非公有制企业进行劳动保健保障法律执行情况的专项检查,成立女职工劳动监察队伍,预防和及时纠正各种侵害妇女劳动权益的行为。
3、加大健康宣传教育力度。尤其是对农村、贫困山区妇女,要提高她们的自我保健意识。定期开展妇女病普查和妇科常见病的防治工作,降低妇女病患病率。在建立健全流动人口管理制度的基础上,加强流动人口的卫生保健工作;加强性病、艾滋病的预防工作。建立健全基层计划生育服务网络,为育龄夫妇提供生殖保健和避孕节育技术服务,控制节育手术并发症发生率。
4、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做好妇女干部的培养教育和选拔工作。制定培养选拔妇女干部的有关政策,坚持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妇女干部;对具备条件的女干部大胆安排到正职岗位;特别优秀的破格提拔,提高妇女参政比例。
5、严厉打击侵犯妇女合法权益的违法犯罪行为。对于暴力残害、拐卖妇女的犯罪案件,公安司法机关要予以高度重视,加大打击力度,集中警力,解救被害妇女。对于卖淫嫖娼等社会丑恶现象,要坚决查禁取缔,加强综合治理。对于舞厅、桑拿浴、发廊等行业场所,要加强经常性的治安管理。对组织、介绍、容留色情和卖淫嫖娼的单位和人员,一定要从严惩处。人民法院审理婚姻、继承等案件,要依法维护妇女的权益。
6、要重视“148”法律服务中心、基层人民调解组织和妇女援助站工作。发挥其妇女维权的阵地作用,加大人员和经费投入,改善工作条件,确保正常运转。
7、建立完善的法律援助制度和高素质的法律援助队伍。大部分受虐妇女要请法律援助律师帮助自己打官司,但是很多妇女往往没有足够的经济实力。多数受虐妇女在家庭中和在社会上都是处于相对弱势地位,知识层次不高,经济收入较低,而且相当一部分几乎没有收入来源,最重要的还是离婚住房问题不能解决。因此,建立完善的法律援助制度,形成一支高素质的法律援助律师队伍,对于维护受虐妇女合法权益至关重要。要防治家庭暴力,就必须充分发挥法律援助机构和人民法院司法救助的职能作用。对于受虐妇女的离婚诉讼请求,一方面人民法院可通过实行救助制度,为她们减免诉讼费用,使她们打得起官司,保障权利救济程序得以顺利实现;另一方面,法律援助机构对于符合受援条件的受害妇女,要及时提供援助,以保障其实体权利得到救济。
第四篇:贯彻执行妇女权益保障法情况报告
自《妇女权益保障法》颁布实施以来,**县各级、各部门高度重视,认真学习宣传,积极贯彻落实,使妇女权益保障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基本情况
几年来,**县各级党委、政府深入学习、积极广泛宣传、大力贯彻实施,执法机关认真履行维护妇女合法权益的职责,侵害妇女权益的现象得到了有效的遏制,妇女的生存、发展环境得到显著提高。
(一)健全组织、明确责任,全力推进《妇女法》的实施。
**县积极整合社会资源,创建社会化妇女维权的工作机制,有关部门联手建立了联席会议制度、特邀妇女陪审员制度、合议庭制度、妇女法律援助制度等,实现了维权工作的统一协调、统筹规划、各负其责、齐抓共管。
1、建立了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为加大保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工作力度,**县成立了县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办公室设在县妇联,由县委副书记任主任,一名副县长任副主任,成员单位由26个政府职能部门组成。根据《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01-2010年)》和《**县妇女发展规纲要(2001-2010年)》要求,将《妇女法》赋予广大妇女的权益分解到各职能部门,把妇女发展目标细化到各个。各职能部门根据《规划》要求,结合各自的职责范围,制定出了具体的实施方案。
2、成立了**县妇女法律咨询服务中心。为进一步方便服务广大妇女群众,于1999年成立了**县妇女法律咨询服务中心,成立以来,中心充分履行职责,认真为广大妇女开展法律宣传咨询服务,每年定期组织开展妇女法律宣传活动,认真为上访女性提供法律帮助,得到群众的普遍好评。
3、建立妇女法律援助制度。依托司法局**县法律援助中心专门建立妇女法律援助制度,为一些经济困难、老弱病残或特殊案件的女性当事人提供法律帮助并减免收费,在县妇联设立了妇女法律援助站,几年来,共有138名妇女得到县法律援助机构的援助。
4、建立妇女陪审员制度。2001年5月,法院成立了法院特邀妇女陪审员制度,由政法委、司法局、县妇联以及杉城、朱口镇妇联等5个部门的人员组成,举办特邀妇女陪审员培训班,培训了有关陪审员的权利义务、法院审判程序、法律法规等方面的业务知识,2005年对陪审员进行了调整。成立以来,陪审员在审理案件过程中能够认真履行职责,与法院审判人员密切配合,共同协商,遇到比较复杂的问题,能进行认真分析,到目前,共有25人次陪审案件22起。
5、设立了家庭暴力报警点。为了进一步加大打击家庭暴力的力度,2003年县妇联与县公安局联合,在全县各乡镇挂牌成立了“家庭暴力报警点”,并公布报警点的电话号码,对家庭暴力案件做到及时出警,并负责教育和处置严重施暴者。这一系列举措为遭受家庭暴力的妇女和家庭成员维护了权益,提供了有力帮助,同时也震慑了施暴者,打击了家庭中的违法犯罪,县公安局确定专人负责及时与县妇联沟通工作情况,指导、协调“家庭暴力报警点”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成效。据统计,“家庭暴力报警点”自成立以来,全县共受理投诉案件98起。
6、健全信访办结制度。县妇联建立了信访责任考评制度、每月统计上报制度、定期回访制度等,并建立维权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加强与各有关部门之间的协调联系,不同程度地提高了各部门领导对及时解决处理好妇女来信来访问题重要性的认识,从而有效提高了妇女来信来访件的办结率。做到件件有落实、事事有回音,几年来,**县各级妇联共处理各类信访案件487件,处理率达96。
7、建立“法院妇女维权合议庭”。为维护妇女合法权益,县法院成立了“妇女维权合议庭”,修订“**县人民法院妇女维权合议庭章程”,在指导思想、组织机构、受案范围、办案规则等方面健全机制,明确对各类涉及妇女权益案件的审理工作实行统一管理和监督,统一规定由“妇女维权合议庭”及时予以协调处理。
(二)广泛宣传、大造舆论,为《妇女法》的实施创造良好氛围。
几年来,县各部门结合“四五”普法,采取各种形式,大力开展《妇女权益保障法》的宣传教育活动,取得一定成效。在宣传对象上,做到“三个面向”。面向社会,大力开展妇女权益保障法宣传教育,使之家喻户晓,深入人心;面向执法主体,促进政府及有关司法、执法部门、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更加明确在保障妇女权益工作中的的地位、作用和责任,推动形成国家机关依法行政、依法司法的良好氛围;面向妇联,加大学习培训力度,增强妇联组织依法履行职责的意识和能力。在宣传声势上,做到经常宣传与集中宣传相结合。以“三八”节、“法制宣传周”、“148妇女维权宣传周”、“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宣传周”等为契机,通过举办培训班、开展咨询,发放宣传册、宣传单、张贴标语以及“送法下乡”等形式,使妇女法深入人心。2002年,利用《妇女法》颁布十周年之际,县妇联组织开展了一系列宣传活动,举办了《妇女法》知识
第五篇:四川省《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实施办法
四川省《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实施办法
四川省《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实施办法(NO:SC080673)
1994年4月2日四川省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八次会议通过
根据1997年10月17日四川省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关于修改〈四川省《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实施办法〉的决定》修正。
2007年9月27日四川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修订通过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贯彻男女平等基本国策,保障妇女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和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四川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妇女在政治权利、文化教育权益、劳动和社会保障权益、人身权利、婚姻家庭财产权益等方面,与男子一律平等。
第三条 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根据《中国妇女发展纲要》和《四川省妇女发展纲要》,制定本行政区域的妇女发展规划并将其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第四条 保障妇女合法权益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城乡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应当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和本办法的规定,保障妇女合法权益。
第五条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重视和加强妇女权益的保障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妇女儿童工作机构,负责组织、协调、指导、督促有关部门做好妇女权益的保障工作,其工作经费由同级人民政府予以保障。
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做好妇女权益的保障工作。
乡(镇)人民政府和城市街道办事处应当有专人负责妇女权益保障工作。
第六条 地方各级妇女联合会代表和维护妇女的利益,协助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做好妇女权益保障工作。
工会、共产主义青年团以及其它社会团体应当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做好妇女权益的保障工作。
第七条 居民委员会和村民委员会应当协助城市街道办事处或者乡(镇)人民政府做好妇女权益保障工作。
居民委员会和村民委员会在制定居民公约、村规民约等规章制度中,不得有歧视妇女和损害妇女合法权益的内容。
第八条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鼓励和教育妇女自尊、自信、自立、自强,运用法律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文化行政主管部门及新闻媒体应当积极做好妇女权益保障的宣传工作。妇女应当遵守国家法律,维护社会公德,履行法律所规定的义务。
第二章 政治权利
第九条 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换届时,省、市(州)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候选人中妇女比例一般不低于25%,县(市、区)、乡(镇)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候选人中妇女比例一般不低于22%,并逐步提高妇女代表比例。
第十条 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应当积极培养和选拔妇女干部。在选拔任用干部时,应当坚持男女平等的原则。
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和各级人民政府领导成员中应当有一名以上女性。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应当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地实际,重视培养和选拔少数民族妇女干部。
第十一条 职工代表大会和工会委员会中女代表、女委员候选人的比例应当与本单位的女职工比例相适应。
女职工满二十五人的基层工会委员会,设女职工委员会;女职工不足二十五人的设女职工委员,依法保护女职工的合法权益。
第十二条 村民委员会和城镇居民委员会成员中,妇女应当有适当的名额。
第十三条 各级妇女联合会及其团体会员,应当有计划地推荐妇女干部。
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要尊重妇女组织的推荐意见。
第三章 文化教育权益
第十四条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重视发展妇女的文化、教育和体育事业,开展文化、教育、体育活动,提高妇女自身素质。
第十五条 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应当为妇女接受文化教育提供机会、创造条件。在入学、升学、出国留学、授予学位等方面不得对妇女作歧视性的规定。
第十六条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依法保障适龄女童平等地接受义务教育。
各类学校在招收新生时,除国家规定的特殊专业外,不得对女生附加条件,不得提高女生的录取分数线或者限制女生录取比例。
第十七条 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必须保证适龄女童入学接受义务教育。
适龄女童因患疾病或者其他特殊情况需要免予入学、延缓入学的,应当由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提出申请,经县级以上教育主管部门或者乡(镇)人民政府批准;患疾病的还应当出具县级以上教育主管部门指定的医疗卫生机构的证明。
第十八条 各类学校应当根据女性青少年的特点,进行青春期生理、心理和自我保护等方面的常识教育。
第十九条 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女职工参加进修、接受成人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享有与男职工同等的权利。
女职工获得劳动模范、先进生产(工作)者、“三八”红旗手等荣誉称号,在同等条件下可优先参加进修、接受成人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
第二十条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督促有关部门将扫除妇女文盲、半文盲的工作纳入成人教育总体
规划,并制定实施计划。为女性文盲、半文盲在规定的脱盲期限内参加扫盲学习,达到脱盲标准创造条件。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当根据城乡妇女提高职业素质的需要,采取有效措施,组织妇女接受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
第四章 劳动和社会保障权益
第二十一条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保障妇女享有与男子平等的劳动权利和社会保障权利。
第二十二条 任何单位在录用职工时,除国家规定的不适合妇女的特殊工种和岗位外,不得以性别为由拒绝录用、聘用妇女或者对妇女提高录用、聘用标准。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招收、雇(聘)用未满十六周岁的女性未成年人务工、经商。
第二十三条 大学、中等专业和职业技术等各类学校的女毕业生,享有与男生平等的就业机会和权利,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歧视。
第二十四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均应当遵守和执行国家有关女职工劳动保护、劳动保险、妇女保健等方面的规定,坚持同工同酬原则,不断改善劳动环境和劳动条件,保护女职工的劳动安全和健康,禁止安排女职工从事国家规定的妇女禁忌的劳动。
第二十五条 女职工在经期、孕期、哺乳期受特殊保护,用人单位应当酌情减少劳动定额,缩短劳动时间,减轻劳动强度。任何单位不得以结婚、怀孕、产假、哺乳等为由辞退女职工或者单方面解除劳动合同,降低其收入,不得擅自减少或者取消其产假、晚育假或者哺乳时间。
单位录用(聘用)女职工时,应当在劳动(聘用)合同中约定女职工特殊权益保障内容。
女职工在孕期、产期、哺乳期内,劳动(聘用)合同期满或者其中约定的终止条件出现时,用人单位应当将该合同延续至孕期、产期、哺乳期期满为止。但是,女职工要求终止的除外。
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应当每年组织一次对女职工的妇科疾病普查。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每三年组织一次对前款规定以外的城镇妇女和农村妇女的妇科疾病普查。
第二十六条 任何单位在制定涉及女职工的劳动保护、生活福利、社会保险等规章制度时,在辞退女职工或者给予女职工行政处分时,应当征求本单位妇女组织的意见。
第二十七条 推行生育保险费用社会统筹制度,由政府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统一筹集,建立职工生育保险基金。具体办法由省人民政府制定。
第五章 人身权利
第二十八条 妇女的人身权利不受侵犯。
禁止殴打、虐待、侮辱、歧视家庭中的女性成员或者雇(聘)用的女性员工。对殴打、虐待、侮辱、歧视妇女的,有关部门对于投诉应当及时查处。
禁止溺、弃、残害女婴;禁止歧视、虐待生育女婴的妇女和不生育、无生育能力的妇女;禁止用迷信、暴力手段残害妇女;禁止虐待、遗弃老年妇女。
第二十九条 禁止拐卖、绑架妇女或者收买被拐卖、绑架的妇女。
乡(镇)人民政府、城市街道办事处和有关部门应当妥善安排回家乡的被拐卖妇女的生产和生活,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歧视。
第三十条 禁止卖淫、嫖娼;禁止组织、强迫、引诱、容留、介绍妇女卖淫和提供色情服务。收容教育卖淫妇女的场所应当加强文明管理,对被收容妇女应当进行道德法律教育和性病检查、治疗。禁止对被收容妇女进行体罚,或者以其他方式侵犯其人身权利。
第三十一条 提倡妇女结婚登记时到指定的医疗保健机构接受婚前健康检查。
禁止利用健康检查和孕情检查歧视、侮辱妇女。
第三十二条 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对怀孕妇女进行非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禁止非医学需要选择性别的人工终止妊娠。
第三十三条 禁止以语言、文字、图像、信息、肢体行为等任何形式对妇女实施性骚扰。用人单位和雇主应当采取措施制止工作场所的性骚扰。
第六章 婚姻家庭财产权益
第三十四条 任何人不得利用封建迷信或者家族关系干涉妇女婚姻和不生育自由;不得干涉妇女再婚或者不再婚的自由。
第三十五条 妇女结婚或者离婚后,可按户籍管理规定在男方户籍所在地或者婚前户籍所在地安家落户。
农村妇女与城镇男子结婚,其户籍未迁往男方所在地的,婚前所在地应当保留其户籍。
第三十六条 对夫妻共有财产,妇女享有与其配偶平等的权利,不受双方收入状况的影响。双方另有约定的除外。
对夫妻共有的不动产,妇女有权取得共有权登记,与其配偶共同行使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
离婚时分割共有住房和其他财产,适当照顾女方和未成年子女。
第三十七条 夫妻共同租用的房屋,离婚后由女方继续租用,或者女方另行租房居住有经济困难的,男方应当给予适当的经济帮助。
共同租用的房屋是指:
(一)婚前由男方承租的房屋,婚姻关系存续五年以上的;
(二)婚后以男方名义承租的房屋;
(三)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因动迁而取得租用权的房屋;
(四)夫妻双方为同一单位职工租用本单位的房屋;
(五)其他属于夫妻共同租用的房屋。
第三十八条 夫妻离婚后女方发现男方在离婚时隐瞒夫妻共有财产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再次分割夫妻共同财产。
第三十九条 任何人不得干涉离婚妇女或者丧偶妇女处理个人财产或者携带个人财产再婚。第四十条 禁止对妇女实施家庭暴力。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对家庭暴力进行综合治理,并将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纳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考评内容。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以及城乡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社会团体,应当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依法为受害妇女提供救助。
受害妇女求助或者知情人举报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所在单位或者公安机关应当及时劝阻、制止、调解。
受害妇女提出处罚请求的,公安机关应当受理,并根据情节轻重依法处理。
第四十一条 农村土地承包合同期内,妇女结婚,在新居住地未取得承包地的,原居住的发包方不得收回其原承包地;妇女离婚或者丧偶,仍在原居住地生活或者不在原居住地生活但在新居住地未取得承包地的,发包方不得收回其原承包地。男子结婚到女方家落户的,适用本款规定。
女大学生、中专生毕业后需要把户口迁回原籍的,户口管理机关和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不得拒绝。
第七章 法律责任
第四十二条 妇女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被侵害人有权要求有关主管部门处理或者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也可向妇女组织和妇女儿童工作机构投诉,妇女组织和妇女儿童工作机构有权要求和督促有关部门及时查处,并予以答复。
对于确因经济困难无力支付法律服务费用、诉讼费用的妇女,法律援助机构应当依法为其提供法律援助,人民法院应当依法为其提供司法救助。
第四十三条 违反本办法侵害妇女合法权益,其他法律、法规有处罚规定的,按其规定处罚。第四十四条 有下列侵害妇女合法权益行为之一尚不构成犯罪的,由其户籍所在地或者经常居住地的乡(镇)人民政府、城市街道办事处予以批评教育;属干部、职工的,由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并根据其情节轻重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干涉妇女婚姻自由的;
(二)歧视、虐待生育女婴或者不生育、无生育能力妇女的;
(三)拒绝妇女按照本办法或者有关户籍管理规定落户的;
(四)虐待家庭中的女性成员或者雇(聘)用的女性员工的;
(五)侵害妇女其他合法权益的。
第四十五条 进行非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及选择性别的人工终止妊娠的,由县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处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六条 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城乡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侵害妇女合法权益的,依法追究有关领导人员和直接责任人员的责任。
第四十七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对妇女实施性骚扰或者家庭暴力,构成违反治安管理的,受害人可以提请公安机关对违法行为人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也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在工作场所发生对妇女实施的性骚扰,造成妇女身体、精神、民誉损害,单位或者雇主有过错的,应当依法承担相应的民事赔偿责任。
第八章 附则
第四十八条 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