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关于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工作情况的报告-国家规范性文件

时间:2019-05-12 02:54:4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国务院关于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工作情况的报告-国家规范性文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国务院关于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工作情况的报告-国家规范性文件》。

第一篇:国务院关于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工作情况的报告-国家规范性文件

综合法律门户网站

法律家·法律法规大全提供最新法律法规、司法解释、地方法规的查询服务。

法律家http://www.xiexiebang.com

第二篇:山西省煤炭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意见-地方规范性文件

综合法律门户网站

法律家·法律法规大全提供最新法律法规、司法解释、地方法规的查询服务。

法律家http://www.xiexiebang.com

第三篇:农业部关于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家规范性文件

综合法律门户网站

法律家·法律法规大全提供最新法律法规、司法解释、地方法规的查询服务。

法律家http://www.xiexiebang.com

综合法律门户网站 www.xiexiebang.com

法律家·法律法规大全提供最新法律法规、司法解释、地方法规的查询服务。

法律家http://www.xiexiebang.com

第四篇:国家统计局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浙江制造业转型升级调查报告

国家统计局>>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浙江制造业转型升级

调查报告

制造业是经济发展的基础,无疑也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战场。为更好地反映浙江制造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程,反映浙江“三去一降一补”五大任务落实情况,2016年国家统计局浙江调查总队在全省开展了“制造业企业供给侧竞争力”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浙江制造业企业面对复杂的国际国内市场环境,努力克服自身在技术能力、要素成本、人才短缺等方面存在的短板,在政府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措施和一系列转型升级“组合拳”作用下,通过加大研发技改投入、提升产品档次、加强市场营销、强化成本控制等举措,坚定不移推进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努力提高供给侧的质量与效率,取得了明显成效。报告同时提出了继续降税减费、加大创新创业扶持、降低经营成本等相关建议。

一、调查的基本情况

(一)调查背景。

当前,浙江制造业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在转型升级组合拳的作用下,产业结构、产品质量、企业效益不断提升,竞争力不断增强,由传统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的态势正在加快形成。但是也出现了一些新的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传统产业受产能过剩和成本上涨压力影响效益下滑;新兴产业发展较快动能扩大,但总体偏小尚不能成为主要驱动力;结构调整加快,行业分化、企业分化的特点日益明显。促进浙江制造业健康发展,关乎浙江制造业创新能力和经济竞争力的提升,关乎浙江经济持续稳定的增长,关乎提质增效目标的实现。为此,浙江调查总队利用采购经理调查样本企业网络,于2016年8-9月间在全省开展了一次“制造业供给侧竞争力”调查。

(二)调查对象和内容。

本次调查对象为制造业采购经理调查样本企业(以下简称“样本企业”)的企业家(或主管生产经营的负责人)。调查主题为企业家对本企业内部供给侧竞争力的判断、对外部环境的评价和对供给侧改革的诉求。调查内容具体包括:企业转型升级的意愿、路径、进程、评价;企业主要困难和内外部短板定位;对政府相关措施评价与意见建议等。

(三)调查范围。

本次调查共涉及1466家制造业样本企业。从行业构成看,样本企业涉及制造业31个大类行业。归并成重点行业后,装备制造业占40.1%,高耗能行业占31.8%,消费品行业占19.3%、高新技术制造业占8.8%。从规模构成看,样本企业涵盖大型(20.8%)、中型(35.7%)和小微型(43.5%)。从登记注册类型看,主要有私营企业(43.7%)、有限责任公司(19.2%)、股份有限公司(14.3%)、港澳台投资企业(10.3%)和外商投资企业(9.8%)。从区域看,样本企业遍及11个地级市。结构分析表明,样本对浙江制造业企业总体具有较强代表性。

为提高调查质量,期间还实地走访调研了杭州、宁波、温州、湖州、绍兴、衢州等6个市共30余家制造业样本企业,与企业家就供给侧改革和去产能降成本等问题进行交流听取意见建议。

二、制造业转型升级取得新进展

(一)发展形成新共识。

1.市场的决定性作用更加明显。企业在回答“有无转型升级意愿”时,有“转型升级意愿”的企业占67.7%。按行业分,意愿率居前的行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77.3%)、通用设备制造业(76.8%)、专用设备制造业(75.9%)、造纸及纸制品业/印刷和记录媒介复制业/文教工美体育娱乐用品制造业(75.3%)、金属制品业(74.4%)、汽车制造业(70.5%)。按其他归类看,上市公司群体(81.7%)、大型企业群体(80.3%)、装备制造业群体(71.6%)的意愿率较高,均高于平均水平。表明企业根据自己的意愿和对市场供求的判断来决定是否转型升级,如何转型升级,市场的决定性作用更加明显。

2.市场倒逼是企业转型升级的主要原因。在转型升级原因中(企业对转型升级主要原因认同率选择),74.5%的企业选择了“行业竞争激烈”,42.8%选择了“企业成本过高”,31.1%选择了“市场萎缩”,均属市场倒逼因素,说明市场倒逼是当前促使企业进行转型升级的主要原因。但调研还表明,企业凭借发现新市场、研发新产品成功之机主动开展转型升级的情况也不在少数。从调查数据看,有36.6%的企业因为发现了新的市场机会,32.4%的企业因为新产品或技术研发成功,而主动选择转型升级。总体上,制造业企业对自身所在行业的发展前景都还持乐观态度,因“行业前景暗淡”而转型升级的比例仅为11.3%。

表1 促使企业转型升级的原因

单位:%

行业竞争激烈

企业成本过高

发现新的市场机会

新产品或技术研发成功

市场萎缩

行业发展前景暗淡

样本总体 74.5 42.8 36.6 32.4 31.1 11.3

一、按登记注册类型分

国有企业

92.3 38.5 30.8 30.8 38.5 30.8

集体企业 66.7 40.0 33.3 33.3 53.3 0.0

有限责任公司

71.2 35.8 38.5 31.0 35.0 9.3

股份有限公司

77.4 36.6 54.8 40.3 19.9 5.9

私营企业

72.8 47.4 30.0 27.2 34.9 15.3

港澳台投资企业

80.2 43.8 31.4 43.8 20.7 6.6

外商投资企业

77.0 45.1 40.7 34.5 31.0 9.7

二、按企业规模分

大型企业

76.4 38.6 47.6 44.2 25.5 7.1

中型企业

75.3 42.2 40.6 33.3 28.7 7.2

小微型企业

72.8 45.5 27.6 25.4 36.0 16.9

三、按特殊分组

出口企业

76.1 41.4 40.3 34.5 27.3 9.1

上市公司

80.5 30.1 58.7 45.9 15.8 3.0

国有控股企业

82.9 29.3 46.3 31.7 36.6 19.5

四、按重点行业分

装备制造业

71.6 39.0 41.7 38.1 29.1 8.5

高新技术制造业

71.0 34.0 52.0 54.0 25.0 5.0

高耗能行业

76.5 44.7 31.5 27.1 33.1 14.5

消费品行业

73.7 45.5 40.6 33.5 29.9 11.2

3.产品创新和技术升级是转型升级的主要途径。在问及可行的转型升级路径时,企业的选择显著集中于“产品创新,提高产品附加值”(67.7%)和“技术升级与创新,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65.5%),而其他选项的认同率均末达到30%。

其他选项中,认同率居前的还有“企业间资源整合,形成协同效应”(29.1%),说明资源整合也成为一部分企业进行转型升级的途径之一。分组数据显示,认为资源整合较为可行的有国有控股公司(44.2%)、上市公司(36.0%)、股份有限公司(34.4%)、大型企业(32.5%),表明以上各子群体企业拥有开展资源整合式转型升级的特殊优势。

4.转型升级主要方向是管理、设备升级以及自主研发。调查显示,制造业企业转型升级的主要方向是管理升级、设备升级和自主研发,在这三方面增加投入的企业比例分别为77.4%、74.8%和71.8%,在人才引进和品牌建设方向转型的企业比例分别为62.9%和59.6%。

(二)经济转型新动能。

1.高新技术产业成为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调查显示,制造业企业普遍增加了研发投入,高新技术产业更是如此。若按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比重来衡量企业研发投入强度,2016年上半年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比重在2.5-5%之间的企业比例为45.5%,比重在5%以上的企业比例为12.9%。各高新技术产业合并计算,2016年上半年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比重在2.5-5%之间的企业比例高达53.7%,比重在5%以上的企业比例为28.1%,分别高于平均水平8.2和15.2个百分点。间比较看,高新技术产业中有30.2%的企业预计全年该比重将较去年上升,只有2.6%预计该比重将有所下降。

2.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改投入大,发展快。技改投入方面,2016年全年技改预算比去年增加的企业比例为38.3%,减少的仅占8.9%。各战略性新兴产业合并计算,全年技改预算增加的企业比例高达48.4%,高于平均水平10.1个百分点。按具体行业分析,技改预算增加企业比例居前的有汽车制造业(52.0%)、医药制造业(50.0%)、电气机械器材及其他制造业(45.8%)和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45.5%)。

据实地调研,已经有相当多企业因技改与研发投入而获得可观回报。如浙江洁美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IT产业内生产电子元件纸带载体的厂商,每年基本保持销售额的5%作为科技研发投入,建立起研发团队,与下游客户(三星、松下等国际知名电子元件生产商)共同研发,保持紧密联系。同时,不断开展技术改造,目前生产方式比以前节能近70%,且部分废弃材料还能回收再利用,大大降低了产品成本。

3.创建自主品牌意识提高。品牌是经济全球化的核心资源,不仅为企业带来溢价和增值,也是国家或地区经济实力的标识。为发挥品牌的引领作用,制造业企业无论创建新品牌还是维护现有品牌上都需要投入大量资源,数据显示,当前在品牌建设方面的努力“明显增加”的企业占16.6%,“有所增加”的占43.0%,“基本持平”的占39.1%,而“下降”的比例仅有1.3%。

4.“互联网+制造”引领智能制造。“网红”经济、服装和家俱定制等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所运用,调查显示,有13.7%的制造业企业使用“互联网+制造”的手段。从地区看,杭州的制造业企业中,有30.0%选择了“互联网+”为转型路径。“互联网+制造”为传统行业转型升级插上了翅膀。互联网的发展促使企业用互联网思维思考和构建制造业生产模式及组织方式。同时运用互联网大大消减了产销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加速了生产端和需求端的紧密连接。发挥智能制造业的乘数效应。

(三)创新赢得新活力。

1.科技创新和技术升级是企业转型升级的首选。调查结果显示,在各条转型升级路径中,企业家的选择显著集中于“产品创新”与“技术升级”两项,选择率分别达67.7%和65.5%,而其余各路径选择率均在30%以下。数据表明,产品与技术的创新升级仍是制造业创新的主战场,是“补短板”的主阵地,推动“浙江制造”向“浙江智造”转变,必须全方位推动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依靠创新驱动打造发展新引擎。

2.企业进入创新活跃期,自主研发能力明显提升。企业家普遍已经意识到创新的重要性、紧迫性,创新意愿明显增强。在转型升级中,自主研发方面“明显增加”的样本企业比例达25.7%,“有所增加”的达46.1%。从对样本企业的走访调研看,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企业家聊得最多的还是创新,如何提高创新能力,如何领先于竞争对手,如何通过技术创新、品牌构建赢得市场、赢得用户。从实践看,当前浙江制造业进入了创新的活跃期。

3.人才引进和集聚步伐加快。要素质量的提升和创新能力的增强逐渐取代要素规模的扩张,成为提高制造业供给能力的新动力。在转型升级中,人才引进方面“明显增加”的样本企业比例达14.9%,“有所增加”的达47.9%,两者相加达到62.8%。人才引进和集聚的步伐明显加快。

4.设备升级投入加大。技术进步设备升级不仅有利提高劳动者的技能和素质,为企业创造更多的利润,而且有利于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就业结构改善和经济快速增长。在转型升级中,设备升级方面“明显增加”的样本企业比例达27.2%,“有所增加”的达47.6%,两者相加达到74.8%,制造业企业在设备升级上投入增加。

(四)结构发生新优化。

1.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发展。从制造业采购经理调查数据来看,高新技术产业自今年年初以来10个月的PMI均值为54.1%,高于制造业整体3.5个百分点,表明高新技术产业扩张速度快于一般制造业,显示创新的作用明显增强,成为引领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

2.装备制造业竞争优势增强。装备制造业自今年年初以来10个月的PMI均值为51.4%,高于制造业整体0.8个百分点。装备制造业是浙江制造迈向中高端的主战场,以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为手段,推动浙江制造转型。

3.消费拉动的特征凸现。消费品制造业自今年年初以来10个月的PMI均值为53.1%,高于制造业整体2.5个百分点。消费是经济增长的持久动力。消费升级倒逼消费品制造行业产品和服务提质增效。

4.传统制造业不断升级。自今年年初以来10个月内,部分传统制造业的PMI均值仍保持在扩张区间,其中农副食品加工业为51.2%、纺织服装和制鞋业为51.2%、木材加工和家具制造业为51.3%、造纸和文体娱乐用品制造业为51.9%。传统制造业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全面推进机器换人,提升企业制造能力,提高产品质量和精细程度,产业集中度和配套能力持续增强。

相反,高耗能行业今年前10个月均值为48.9%,持续收缩,表明传统制造业过度依赖资源能源的状况正在得到明显改善。

5.产品结构明显改善。以结构优化促进供给升级,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结构的适应性。省委省政府打好转型升级组合拳,淘汰低端落后产能,发展先进制造和现代服务业,把转型升级作为优化供给结构的重要支撑。调查显示,3成多样本企业新产品占销售收入与利润总额的份额同步增加。按总产值中新产品占比衡量,2016年全年该占比预计较上年增加的样本企业比例为30.8%,基本持平的为63.7%,表示减少的仅5.6%。若按利润总额中新产品占比衡量,该占比预计较上年增加、基本持平、减少的样本企业比例分别为29.0%、64.0%和7.0%。两种衡量方式的结果非常接近,表明浙江制造业企业正在向市场供应更多的新产品,产品供给侧竞争力明显增强。

(五)竞争取得新优势。

1.市场竞争力明显改善。近年来,制造业的转型升级较好地解决了企业在生产与市场竞争力方面的问题。据本次调查数据,从企业对自身近三年转型升级绩效的自我评价看,认为“生产情况”得到改善或显著改善的企业比例为86.0%,认为“市场竞争力”得到改善或显著改善的企业比例为84.2%。

2.盈利状况明显改善。浙江制造业企业主动转型升级,满足市场需求变化,产品竞争力显著增强,企业经济效益也明显改善。本次调查中,从企业对自身近三年转型升级绩效的自我评价看,认为“盈利状况”得到改善或显著改善的企业比例达73.0%。

3.用工矛盾有所缓解。技术进步促进就业结构的改善,有效缓解制造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传统制造业用工矛盾问题。本次调查中,从企业对自身近三年转型升级绩效的自我评价看,认为“节约用工情况”得到改善或显著改善的企业比例达70.5%。

表2 样本企业转型升级绩效自我评价

单位:%

评价项目

改善或显著改善比例

没有改善比例

显著改善比例 改善比例

(1)市场竞争力

84.2 15.4 68.8 15.8

(2)生产情况

86.0 16.7 69.4 14.0

(3)盈利状况

73.0 9.1 63.9 27.1

(4)节约用工情况

70.5 7.2 63.3 29.5

4.大型企业、上市公司、高新技术制造业等群体的转型升级已经获得较突出绩效。把企业转型升级绩效自我评价中“显著改善”比例数据进行分组分析,可以发现,转型升级绩效大致与企业规模成正比,企业规模越大,取得的绩效越好。此外,上市公司群体与高新技术制造业企业群体,在四个绩效评价项目上的数据,均明显优于平均水平。

表3 样本企业转型升级绩效自我评价中“显著改善”比例

单位:%

样本分组

按评价项目分

(1)市场竞争力

(2)生产情况

(3)盈利状况

(4)用工数量

全体样本

15.4 16.7 9.1 7.2

按企业规模分

大型企业

24.3 26.2 14.7 9.4

中型企业

14.4 17.6 10.9 8.8

小微型企业

11.6 10.8 4.5 4.7

按特殊分组

出口企业

16.2 18.2 10.5 8.3

上市公司

30.4 34.1 26.7 11.2

国有控股企业

11.9 14.3 7.1 4.8

按重点行业分

装备制造业

18.0 20.1 10.5 9.2

高新技术制造业

27.6 26.8 14.7 15.5

高耗能行业

12.7 16.4 6.7 4.8

消费品行业

14.9 15.0 11.5 6.4

5.生产效率得到提升。样本企业对产能利用率回升有较正面的预期。调研中,21.6%的企业预计2016年全年产能利用率较上年回升,预计持平的比例为68.2%,而预计下降的只有10.2%。同时,大型企业的预期又更为正面,预计增加的比例为26.4%,超过平均水平4.8个百分点。

(六)政府服务新高度。

1.企业家对“店小二”评价较高。在供给侧改革中,政府是制度供给的主体。近年来,政府推出多项改革措施,突出问题导向和需求导向,遵循市场规律,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加大简政放权等政策供给,降低交易成本,优化市场环境,努力为推进转型升级、供给侧改革创造良好环境。那么,这些措施落实情况怎么样,企业端又是如何评价的呢?本次调研中,当问及对政府推进企业转型升级措施总体评价时,有56.6%的企业表示“好”,37.4%的企业表示“一般”,只有6.1%的企业表示“有待改进”,说明企业对政府有关措施满意度较高。分评价项目看,企业对政府提供技术信息、资金、人才等三方面的支持认同“好”的比例分别为45.6%、36.0%和37.2%;认为这三方面“有待改进”的企业比例分别为9.4%、13.7%和12.0%。

表4 样本企业对政府支持企业转型升级措施的评价

单位:%

评价项目

一般

有待改进

总体评价

56.6 37.4 6.1

提供技术信息支持

45.6 45.1 9.4

提供资金支持

36.0 50.3 13.7

提供吸引人才支持

37.2 50.8 12.0

2.经营环境明显改善。发展新理念转化为增长新预期发展新动力。调查表明制造业企业群体对当前政府服务较为肯定,满意度提高。但是企业也希望政府在知识产权保护和基础设施方面能有更大的投入。在询问哪些外部环境影响企业发展问题中,“知识产权保护”选择率为11.5%,“基础设施”选择率仅为3.7%。

三、面临的问题和困难

为寻找浙江制造业企业目前存在的短板,此次调查问卷设置了有关企业内外部困难的多项选择题,要求限选三项。从数据情况看,当前企业存在的短板集中在以下几方面。

(一)竞争加剧效益下滑。

1.同质竞争、产能过剩。调查显示,有70.9%的企业面临“同质竞争”问题,这是制约产品竞争力的首要因素。按行业看,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业(82.9%)、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79.4%)、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78.6%)认同率居前。按其他分组看,国有企业、集体企业该比例分别高达88.9%和90.5%,问题尤为严重。

2.成本压力依然较大。在对外部环境短板的判定中,有52.3%的企业认为“土地、劳动力等要素成本过高”。而将企业作为一个整体考虑时,43.4%的企业认为自身在“成本控制能力”方面还存在短板。

(二)人才瓶颈制约创新。

1.技术支撑仍是短板。数据显示,有58.8%的企业认为自身在“技术创新能力”方面存在短板,居于各因素首位。高新技术制造业、装备制造业这一比例分别为64.6%和60.8%,均高于平均水平,表明两群体企业的市场地位更加依赖于技术水平与创新能力。

2.管理人才仍较短缺。调查显示,有44.1%的企业将“缺乏管理人才”列为当前生产经营中的主要困难,甚至高过“缺乏资金”的比例(37.4%),表明在企业供给侧改革中,管理人才作为各种生产要素与市场信息的组织中枢与决策者,已成为企业进一步发展的一大瓶颈。从各分组看,54.3%的上市公司群体表示“缺乏管理人才”,成为最渴求管理人才的制造业部门。

(三)传统制造亟待提升。

1.技术创新能力不足。提升制造业竞争力的根本出路在于创新,而制造业企业当前遇到的主要矛盾和问题归根到底是因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足。研发投入在销售收入中的占比高于2.5%的企业比例,农副食品加工业为34.3%,黑色金属冶炼业为39.3%,有色金属冶炼业为40.5%,食品饮料制造业为43.5%,纺织业为44.0%,服装和制鞋业44.6%,均明显低于制造业整体58.4%的比例,表明大多数传统产业研发投入力度不足,影响企业创新能力。

2.经营模式落后。传统的企业制度和管理模式,给互联网时代的传统制造业带来挑战。在问及企业作为整体存在何种短板时,企业家对于市场能力选项(“商业模式、市场营销、品牌建设不足”)的选择率高达53.8%,对于内部管理能力选项(“管理体系建设不足”)的选择率也达到30.3%。

3.品牌建设仍较落后。我省制造业本土品牌不少,但层次不高,响亮的品牌不多。总体看,制造业产品品牌发展仍滞后于经济发展,产品质量不高,企业诚信意识仍较淡薄,品牌创造力不足,导致生产低端化和产业低端锁定。调查显示,在各条转型升级路径中,仅有21.1%的企业选择“创建自主品牌”路径,远远低于“产品创新”(67.7%)和“技术升级”(65.5%)的重视程度。

4.企业文化和激励机制有待完善。在回答企业整体存在何种短板时,企业家对于“企业文化与员工激励机制不足”选项的选择率达21.6%。不同企业群体看,企业文化与激励机制问题在国有控股企业中最为突出,该群体对此选项的选择率高达28.3%。

四、企业的期盼与建议

(一)改善外部环境。

1.简政放权,维护公平竞争市场环境。调查显示,26.2%的企业希望进一步简政放权。实地走访中也发现,企业普遍希望政府正确引导市场预期,提高政策质量和透明度,用稳定的政策稳住市场预期,用改革举措落地增强发展信心,努力改善企业经营环境,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2.保护知识产权。调查中,有18.5%的企业希望政府做好保护知识产权的工作。在尊重创新规律基础上营造创新环境,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保护产权特别是知识产权,为创新活动提供有效的激励;稳定企业家和科研人员的预期,使他们安心从事研发活动;促进创新要素流动,吸引创新要素领取和优化配置;提升人力资本质量、改革教育和研发体制;深入金融改革,为创新提供完善的金融服务。

3.建设公共技术支撑平台。调查中,52.7%的企业希望政府继续加强对创新创业扶持。加强研究开发、检验检测等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采取多种方式引导和支持社会力量创新创业服务和孵化服务。降低创业成本提高创业能力和贡献。

(二)加大政策落实力度。

1.落实降成本措施。调查中,79.4%的企业希望政府继续实施降税减费举措。通过改革行政管理体制,推动简政放权,降低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全面落实“营改增”和清理各种收费项目,使企业税费负担得以减轻;通过社保降费,帮助企业一定程度上缓解人工成本攀升问题;进一步深化电力、石油、交通运输等价格改革,帮助解决企业反映较多的生产成本高、物流成本高等问题;通过金融改革,引导更多资金注入实体经济,降低企业生产成本;通过政府的推动和市场的驱动,降低企业经营成本,改善市场环境,增强市场主体活力,促进结构优化,提升企业竞争力。

2.支持企业走出去。调研中,一些企业经营者认为,企业当前要坚持练好“内功”,提质增效,增强有效供给能力;坚持创新驱动,积极培育发展新动力,持续创造竞争新优势;坚持遵循市场规律,坚定不移处置减少过剩产能。政府要制定政策引导支持企业走出去,适应国际市场竞争环境,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3.给予更多要素支持。调查数据显示,24.5%的企业希望政府加强土地、水电气等要素支持。当前制造业企业的突出矛盾就在于有效供给能力不足,一方面低端产品供过于求,另一方面高端产品短缺供不应求,产品的质量品种满足不了消费者对绿色、低碳、品牌、时尚以及个性化、多样化需求。一些基础零部件、核心元器件、关键材料等仍未突破,需要更多的要素支持。

第五篇:四川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解读: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加快推动经济发展转型升级

四川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解读: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加快推动经济发展转型升级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适应、把握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战略部署,是适应国际金融危机后综合国力竞争新形势的主动选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实现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必然要求,具有重大理论创新意义和现实指导意义。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明确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根本举措;必须坚定作为经济发展和经济工作的主线,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增加有效供给、减少无效供给,提升全要素生产率,不断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推动经济持续平稳健康发展。

●破解经济发展面临的三大结构性失衡,必须摒弃单纯依靠刺激需求拉动经济增长的思路,从供给侧想办法,通过去除无效供给、创造适应新需求的有效供给,打通供求渠道,努力实现供求关系新的动态均衡,进而实现经济结构的新平衡。

●供给侧是指与需求侧相对应的生产端、供给端;结构性是指供给结构的配置组合;改革是指对原有的扭曲资源要素配置、束缚资源要素供给以及供给结构调整的制度进行革新。这三方面有机统一,构成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完整内涵。

●落实重点任务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成效的关键所在,下一步,要扎实推进“三去一降一补”,大力推动“一提一创一培”(提质量、创品牌和培育新动能),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

革,力争经过5年努力,要素资源配置效率大幅提升,创新发展动力持续增强。

●深化改革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途径,要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深化财税和金融体制改革,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构建开放型经济新格局,同时,健全完善的政策体系和工作推进机制,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重要支撑和组织保障。

适应把握引领经济新常态的重大战略部署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省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供给和需求两侧都有,但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经济运行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虽然有周期性、总量性因素,但根源是重大结构性失衡。

“十三五”时期是我省与全国同步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由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跨越、由总体小康向全面小康跨越的决胜阶段。这一时期,我省经济发展步入了“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和动力转

换”的新常态,即经济增速由高速转向中高速、经济结构逐渐由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举,发展动力逐渐由主要依靠要素投入转向创新驱动。具体到我省的经济发展现实来看,目前已从连续多年的两位数的高增长逐步过渡到8%左右的中高速增长,这当中既有经济周期性波动和外部发展环境变化带来的影响,更与经济运行中长期积淀的体制性矛盾和结构性失衡密切相关。

当前经济运行主要面临三大失衡。一是实体经济的结构性供需失衡,现有供给体系不能适应消费升级需要,出现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居民消费外流并存局面。二是金融和实体经济失衡,增加的货币很多在金融系统自我循环,金融业在经济中的比重快速上升,而工业特别是制造业比重不断下降。三是房地产与实体经济失衡。资金大量涌入房地产市场,房地产投机需求旺盛,房地产高收益进一步诱惑资金脱实向虚,并推高

实体经济成本。

这“三大失衡”有内在的因果关系。其中,实体经济的供需结构性失衡起着主导性作用。如果只是简单采取扩大需求的做法将会加剧产能过剩、抬高杠杆率和企业成本,加剧经济结构失衡。因此,要适应把握引领经济新常态,破解经济发展面临的三大结构性失衡,就必须摒弃单纯依靠刺激需求拉动经济增长的思路,从供给侧想办法,通过去除无效供给、创造适应新需求的有效供给,打通供求渠道,努力实现供求关系新的动态均衡,进而实现经济结构的新平衡。

准确把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科学内涵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经济转型升级的突破口和着力点,是中央对新常态下“怎么干”的具体要求和精准施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可以理解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所谓供给侧,是与需求侧相对应的生产端、供给端,与提供产品和服务相关联,包括对劳动力、土地、资

本等要素的投入方式和投入结构的安排,以及对促进要素有效供给、质量提升的制度建设。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宏观管理,它也重视适度扩大总需求,但更强调从生产端入手,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所谓结构性,是指供给结构的配置组合。改革是指对原有的扭曲资源要素配置、束缚资源要素供给以及供给结构调整的制度进行革新,用改革的办法,调整供给结构,减少无效供给和低端供给,增加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结构的适应性和灵活性。这三方面有机统一,构成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完整内涵。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最终目的是满足需求。就是要通过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丰富多样、日益增长、不断升级的物质文化和生态环境需求。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攻方向是提高供给质量。就是要通过减少无效供给、扩大有效供给,着力提升整个供给体系

质量,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结构的适应性。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途径是深化改革。就是要通过加快推进基础性和关键性改革,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通过竞争机制和价格机制真正引导资源实现优化配置,同时通过加强激励、鼓励创新,增强微观主体内生动力,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提高潜在增长率。

落实重点任务是取得成效的关键所在

近年来,我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决策部署,将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全省经济工作的主线,坚持问题导向、精准施策,注重加减并重、增存并举,将化解过剩产能、减少无效供给与培育新动能、创造新供给有机结合,全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初见成效。

下一步,要以提质增效为“主攻方向”、做强做大实体经济为“主战场”、强

化创新驱动为“主引擎”、深化改革为根本途径,遵循“市场主体、政府引导”“供需衔接、双侧发力”“增存并举、有破有立”“问题导向、精准施策”的原则,扎实推进“三去一降一补”,大力推动“一提一创一培”,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力争经过5年努力,要素资源配置效率大幅提升,创新发展动力持续增强,“三去一降一补”“一提一创一培”取得明显成效,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相互融合、国有经济和民营经济相互促进的格局基本形成,创造新供给、释放新需求的体制机制基本建立,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相适应的政策体系逐步健全,与各类需求相匹配的多层次、宽领域、高效率供给体系日趋完善,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由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跨越提供强大的动力支撑和坚实的经济基础。

扎实推进“三去一降一补”。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指出,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充分运用市场化法治化

手段,持续用力化解过剩产能、淘汰落后产能,因城施策解决商业地产和部分市县商品房库存过多等问题,降低企业杠杆率,推动企业降本增效,补齐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生态保护等短板。应该讲,我省“三去一降一补”已取得初步成效,但下一步任务更加艰巨,要根据新情况新问题完善政策措施,推动“三去一降一补”取得新的进展。

分类推进去产能。过剩产能挤占信贷、土地、劳动等资源,却不能提供有效供给,客观上造成资源的浪费。为了优化资源配置,提高供给效率,应持续化解过剩产能。下一步,要继续推动钢铁、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采取市场化手段化解其他过剩产能。抓住处置僵尸企业这个“牛鼻子”,严格执行国家安全、环保、能耗等法律法规和产业政策,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创造条件推动钢铁等行业兼并重组转型升级,到2020年,全省实现工业重点行业落后产能基本退出,僵尸企业处置基本完成,过剩产能

市场化退出机制基本建立。

有效化解房地产库存。房地产业既是促进经济稳定增长的重要支撑,又是满足城镇化进程中新市民住房需求的重要保障。要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的定位,通过人的城镇化去库存,更好满足新市民居住需求,实现房地产业健康发展。下一步,要坚持分类调控、因城因地施策,加强土地供应分类管控,把去库存和促进人口城镇化结合起来,以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为契机,鼓励农民工等新市民在城镇购房,把棚户区改造和去库存结合起来,进一步提高棚改货币化安置力度,同时采取有效措施化解商业房地产库存。

积极稳妥去杠杆。过度加杠杆不仅拖累企业发展,控制不好还会引发系统性金融危机。当前,部分实体企业高杠杆制约了其盈利能力的提升,蕴藏了一定的债务违约风险。应坚持以市场化、法治化方式,稳妥有序推进实体经济降杠杆。下一步,要把降低企业杠杆率作

为重点,通过处置“僵尸企业”、发展股权融资、开展市场化法治化债转股等,进一步降低企业杠杆率。到2020年,全省直接融资将突破3000亿元,在融资中的占比超过35%,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和银行业机构不良贷款率得到进一步降低。

多策并举降成本。企业综合成本直接关系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在开放型经济体系中,区域经济高成本既不利于提高本土企业竞争力,又不利于吸引外来投资,失去企业、失去投资最终就会失去发展的动力源泉。为保持我省经济发展的持久动力,应打出“组合拳”,切实降低实体企业综合成本。下一步,要继续加大减税降费力度,降低各类交易成本特别是制度性交易成本,加快电力油气等能源体制改革,降低企业用能成本,发展多式联运等现代物流运输组织形式,降低物流成本。力争到2020年,全省实体经济企业要素成本明显降低,涉企税费逐步下降,经济效益处于西部先

进水平。

全力以赴补短板。补短板作用于供需两侧,具有“一石二鸟”的作用。一方面,补短板针对经济社会发展薄弱环节做加法,精准对接发展需要,提供有效供给;另一方面,补短板本身也会增加投资、扩大需求,起到稳增长的作用。当前,无论从满足人民群众需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还是从稳定经济增长、增强发展后劲来讲,都需要加快补齐经济社会发展短板。下一步,要以“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为引领,以四大集中连片特困地区、革命老区和民族地区为重点,全力推进脱贫攻坚,到2020年,全面消除绝对贫困,实现剩余83个县摘帽、9064个贫困村退出、272万农村贫困人口脱贫;以长江经济带立体综合交通走廊和出川大通道建设为重点,优化省域综合交通网络,加紧基础设施建设,到2020年,实现所有乡镇通油路、建制村通硬化路,铁路营运里程达到6000公里以上,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突破8000公里;要

加快推进教育医疗卫生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到2020年,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85%以上,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2%以上,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0%以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更加成熟,县域内就诊率达到90%左右,群众就医负担明显减轻,居民健康水平明显提升;要严守环境质量“底线”和生态保护“红线”,打好大气、水和土壤污染防治三大战役,到2020年,森林覆盖率达到40%,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取得新成效,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进一步减少,实现“天更蓝、水更清、地更绿”。

着力推进“一提一创一培”。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指出,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大力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既要做好“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的减法,更要做好创新驱动、新动能培育的加法,通过“提质量、创品牌和培育新动能”,打造我省经济增长新引擎,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

全面提升质量。适应消费升级需要,应树立质量第一的强烈意识,把质量的要求渗透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以质量先行赢得发展主动。要强化企业质量主体责任,引导企业完善质量保障体系,弘扬工匠精神,培养企业全员质量主体责任意识,提升质量行为能力。要健全质量管理体系,推进内外销产品同线、同标、同质,实施重点产品质量对标提升行动,鼓励企业制定高于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的企业标准,支持企业按照高标准加快推进技术改造,以智能生产线、数字化车间、智慧工厂为重点,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到2020年,全省质量管理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质量竞争力指数排名保持在全国前10,基本形成以技术、标准、品牌、质量和服务为核心的竞争新优势。

全力创建品牌。推动品牌建设有助于企业产品价值提升和我省产业转型升级。创品牌要完善企业主体、政府推进、部门监管、行业参与、社会监督的品牌工作机制,严格四川名牌、四川省著名商标、天府质量奖等评选和认定标准,加强“四川造”品牌建设,培育更多“百年老店”,提高“川字号”产品市场占有率。提高企业商标注册、管理和使用、保护水平。以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经开区、高新区等为主体,加快培育一批特色鲜明、竞争力强、附加值高的产业集群区域品牌。到2020年,力争培育四川制造品牌企业100家以上、国家级知名品牌示范区20个、国家级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区10个以上、地理标志保护示范区6个,形成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技术、产品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知名品牌。

大力培育新动能。下一步,要打好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攻坚战,加快国家授权的30项先行先试改革举措和“9张清单”落地落实,着力打通军民融合、科技与经济结合、科技与金融结合“三个通道”,夯实创新平台、创新产业、创新人

才“三个支撑”。扎实推进创新创造,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着力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快建成国家创新驱动发展先行省。深入实施《中国制造2025四川行动计划》,做大做强“双七双五”产业,着力培育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经济新产业,发展分享经济、数字经济。打造百亿企业、千亿产业、万亿集群,提升产业整体发展水平。实施“创业四川行动”,积极发展众创、众包、众扶、众筹,实施创业引领计划,鼓励川籍企业家、农民工返乡创业,支持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人才、海外高端人才、大学生、民间能人在川创业。加强产权保护,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到2020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2万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全部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18%以上,形成一批特色鲜明、优势明显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行业排头兵企业。

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四川农业大省这个金字招牌不能丢。省第十

一次党代会报告强调“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突出市场需求导向,主攻农业供给质量,优化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着力抓好建基地、创品牌、搞加工等重点任务,实施“十大行动”,建设“四区四基地”,实现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

优化农业产业体系。科学规划产业布局,明确功能分区,促进粮经饲统筹、农牧渔结合、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做强川酒、川茶、川菜、川果等特色优势产业,积极培育助农增收新产业新业态,打造全国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示范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农村改革示范区、农业休闲养生示范区和全国优质粮油产品生产基地、优质特色农产品供给基地、优质商品猪战略保障基地、优质农产品加工基地。

优化农业产品体系。发展优质专用农产品,积极供应特色农产品,探索发展功能农产品,做优“川字号”品牌。完

善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生产规范和标准,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

优化农业经营体系。落实“三权分置”政策,多种形式放活土地经营权,推进农村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强化农业社会化服务,加快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

加强农业生态保护。加强草原生态保护建设,发展现代草原畜牧业。开展生态退化区恢复和治理。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开展土壤改良、地力培肥与治理修复,推行耕地轮作休耕制度。

深化改革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途径

造成当前经济运行结构失衡的深层次原因在于,基础性关键性改革不到位,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尚未充分发挥,导致要素自由流动受阻、资源配置扭曲。有效破解上述问题,必须深化基础性关键性改革。

——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进一步加大简政放权力度,推行公平竞争审查和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提升事中事后监管能力。完善产权保护制度,为企业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深化国资国企改革。进一步优化国有经济布局,引导国有资本有所为、有所不为,积极推进国有企业产权多元化和混合所有制改革。全面推行契约化管理,加快形成有效制衡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灵活高效的市场化经营机制。改革国资监管体制,实现国有资产管理由管资产为主向管资本为主转变。

——深化财税和金融体制改革。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领域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转变财政支持发展方式,规范政府债务管理。加快推进西部金融中心建设,加快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完善地方金融监管体制,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风险。

——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建立健全企业投资项目管理权力清单、责任清

单和负面清单制度,着力破解民间投资市场准入的“玻璃门”“旋转门”和“弹簧门”。深化政府投资管理改革,进一步明确政府投资范围,优化政府投资安排方式。

——构建开放型经济新格局。积极推进“一带一路”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主动参与国际经济走廊建设,加强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积极融入长江经济带立体综合交通走廊和现代产业走廊建设。高标准推进中国(四川)自贸试验区建设,加大服务业、制造业开放力度,提升相关产业竞争力。

健全完善的政策体系和工作推进机制,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支撑和组织保障。下一步,要坚持宏观政策要稳、产业政策要准、微观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实、社会政策要托底的总体思路,通过制定和落实财税、金融、土地、产业、人才、就业和社会保障等一系列配套政策,进一步破解制约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制度瓶颈,通过落实“清

单制+责任制”,建立健全会商协商通报机制、调研督导考核机制,完善培训宣传推广机制,进一步凝聚改革合力,确保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各项目标任务落到实处、见到实效,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

下载国务院关于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工作情况的报告-国家规范性文件word格式文档
下载国务院关于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工作情况的报告-国家规范性文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