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国家森林城市评价指标(最新)-2011.2.25
国家森林城市评价指标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国家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要求以及城市森林网络、城市森林健康、城市林业经济、城市生态文化和城市森林管理等指标。
本标准适用于对我国以建设森林城市为目标的城市的考核评价。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协定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国务院《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实施办法》(1982); 全国绿化委员会《关于加强保护古树名木工作的决定》(2009);
全国绿化委员会 国家林业局《关于禁止大树古树移植进城的通知》(2009);
《全国绿化评比表彰实施办法》(全绿字[2009]9号); 《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管理办法》(2009);
国家林业局关于贯彻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的实施意见(林造发[2006]50号); CJJ75-97 城市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规范; CJJ/T85-2002 城市绿地分类标准。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国家森林城市
national forest city
是指在市域范围内形成以森林植被为主体,城乡一体、稳定健康的城市森林生态系统,且各项建设指标达到规定标准并经国家林业局批准授牌的城市。
3.2 城市森林
urban forest 是指在市域范围内以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促进人与自然和谐为目的,以森林和树木为主体及其所在的环境所构成的植物生态系统。
3.3 乡土树种
native tree species
指本地区有天然分布的树种。某些引种期长、生长良好、已经经过本地区极端气候环境条件考验,没有入侵性,达到引种成功标准的归化树种,也可以列入乡土树种。
3.4 城市森林生态网络network of urban forest landscape 是指市域范围内的城区和郊区各类森林斑块,通过在道路、水系、农田等区域营建的森林生态廊道连接,形成片、带、网结合的生态系统。
3.5 生态文化 ecological culture
生态文化是反映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价值观的文化。生态文化在普及生态知识、树立生态道德、建设生态文明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3.6 碳汇林业 carbon sequestration forestry 是指以充分发挥森林的碳汇功能,降低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减缓气候变暖为主要目的的森林经营活动。
3.7 低碳城市 low-carbon city 是指以低碳经济为发展模式和方向,市民以低碳生活为理念和行为特征,政府公务管理层以低碳社会为建设标准和蓝图的城市。总则
4.1 形成生态网络空间格局
在市域范围内,通过林水相依、林山相依、林城相依、林路相依、林村相依、林居相依等模式,建立城市森林生态网络空间格局。
4.2 采取近自然建设模式
按照森林生态系统内在规律和近自然林业理论,确定育林模式、树种配置、管护措施等,做到造林树种本地化,林分结构层次化,不搞过度的整齐划一和对植物进行过度修剪。
4.3 坚持城乡统筹发展
对市域范围内的城乡生态建设统筹考虑,实现规划、投资、管理的一体化。
4.4 体现鲜明地方特色
从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气候地理特点和文化历史传承出发,自然与人文相结合,历史文化与城市现代化建设相交融。
4.5 促进低碳城市建设
推广节水、节能、节力、节财的技术措施和可持续管理控制手段,降低城市森林建设与管护成本,积极发展碳汇林业,提高城市森林碳汇功能。指标体系
5.1 城市森林建设
5.1.1市域森林覆盖率
年降水量400毫米以下地区的城市达到20%以上,400-800毫米地区城市达到30%以上,800毫米以上地区的城市达到40%以上;水域(湿地)面积占市域面积20%以上的城市,其森林-湿地覆盖率应达到40%以上。申请创建以来,市域森林覆盖率年均提高0.4个百分点以上。
5.1.2城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
城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0平方米以上,城市中心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5平方米以上。
5.1.3城区乔木比例
城市新区或住宅小区绿地建设应该注重提高乔木种植比例,其栽植面积应占到绿地面积的60%以上。
5.1.4 城区街道绿化
城区街道的树冠覆盖率达30%以上。5.1.5 城区地面停车场绿化
申请创建以来,新建地面停车场的乔木树冠覆盖率达30%以上。5.1.6城市重要水源地绿化
城市重要水源地森林植被保护完好,功能完善,森林覆盖率达到70%以上,水质净化和水源涵养作用得到有效发挥。
5.1.7休闲游憩绿地
建成区内建有多处以各类公园为主的休闲绿地,分布均匀,使市民出门500米有休闲绿地,基本满足本市居民日常游憩需求;近郊区建有面积20公顷以上的森林公园、湿地公园、郊野公园等大型生态旅游休闲场所5处以上。
5.1.8 村屯绿化
村旁、路旁、水旁、宅旁基本绿化,集中居住型村屯林木绿化率达30%,分散居住型村屯达15%以上。
5.2 城市森林网络
5.2.1森林生态廊道
主要森林、湿地等生态区之间建有贯通性的森林生态廊道,宽度不低于50米。
5.2.2水岸绿化
江、河、湖、海、库等水体沿岸注重自然生态保护,水岸林木绿化率达80%以上。在不影响行洪安全的前提下,采用近自然的水岸绿化模式,形成城市特有的风光带。
5.2.3 道路绿化
公路、铁路等道路绿化注重与周边自然、人文景观的结合与协调,因地制宜开展乔木、灌木、花草等多种形式的绿化,林木绿化率达80%以上,形成绿色景观通道。
5.2.4 农田林网
城市郊区农田林网建设按照国家林业局《生态公益林建设技术规程》要求达标。
5.2.5 防护隔离林带
城市周边、城市组团之间、城市功能分区和过渡区建有防护绿化隔离林带,缓解城市热岛、净化污染效应等效果显著。
5.3 城市森林健康
5.3.1 乡土树种使用
植物以乡土树种为主,乡土树种数量占城市绿化树种使用数量的80%以上。5.3.2树种丰富度
城市森林树种丰富,新建城区某一个树种的使用数量不能超过树木总量的20%。
5.3.3 郊区森林自然度
郊区森林质量不断提高,其自然度应不低于0.6。5.3.4 绿地硬化
新建森林公园等公共休闲绿地硬化面积不超过5%。5.3.5苗木规格
城市森林营造应以苗圃培育的大苗为主,不能从农村和山上移植古树、大树进城。
5.3.6森林保护
申请创建以来,没有发生严重非法侵占林地、破坏森林资源、滥捕乱猎野生动物等重大案件。
5.3.7 生物多样性
注重保护和选用留鸟、引鸟树种植物以及其他有利于增加生物多样性的乡土植物,营造能够为野生动物生活、栖息的自然生境。
5.3.8 林地土壤保育
积极改善与保护城市森林土壤环境,尽量利用木片等有机覆盖物保育土壤,减少城市水土流失和粉尘来源。
5.4 城市林业经济
5.4.1 森林游憩
加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和自然保护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健身、休闲、采摘等多种形式的休闲观光林业,带动郊区经济发展,森林旅游收入逐年增加。
5.4.2 乡村旅游
郊区乡村绿化/美化建设注重与观光、休闲等多种形式的生态旅游相结合,建立特色乡村生态休闲村镇。
5.4.3 林产基地
建有特色经济林、林下种养殖、用材林等林业产业基地,农民涉林收入逐年增加。
5.4.4 绿化苗圃
全市绿化苗圃生产基本满足本市绿化需要,苗木自给率达80%以上,并建有1处面积在300亩以上的优良乡土绿化树种培育基地。
5.4.5 碳汇林业
建有城市碳汇林基地,鼓励企业和个人以积累碳汇为目的的造林和森林经营活动,自觉为减缓和应对气候变化做出努力。
5.5 城市生态文化
5.5.1 科普场所
在森林公园、湿地公园、植物园、动物园、自然保护区等公众游憩地,设有专门的科普小标牌、科普宣传栏、科普馆等生态知识教育场所。
5.5.2 义务植树
认真组织全民义务植树,广泛开展城市绿地认建、认养、认管等多种形式的社会参与绿化活动,建立义务植树登记卡和跟踪制度,全民义务植树尽责率达80%以上。
5.5.3 科普活动
每年举办市级生态科普活动5次以上。5.5.4 古树名木
古树名木管理规范,档案齐全,保护措施到位,古树名木保护率达100%。5.5.5 市树市花
已确定市树、市花,并在城乡绿化中广泛应用。5.5.6 公众态度
公众对森林城市建设的支持率和满意度应≥90%。
5.6 城市森林管理
5.6.1 法规制度
国家和地方有关林业、绿化的方针、政策、法规得到有效贯彻执行,相关法规和管理制度配套齐全。
5.6.2 组织领导
政府高度重视、大力开展城市森林建设,创建工作指导思想明确,组织机构健全,政策措施有力,成效明显。
5.6.3 投入机制
政府主导,多渠道投入,把城市森林作为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内容,包括乡村绿化在内的建设资金和日常管护费用有保障并纳入各级政府公共财政预算,申请创建以来,城市森林建设资金逐年增加。
5.6.4 科学规划
编制《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并通过政府审议、颁布实施2年以上,能按期完成年度任务,并有相应的检查考核制度。
5.6.5 科技支撑
城市森林建设有长期稳固的科技支撑,制订了包括森林营造、管护和更新等技术手册,有一定的专业科技人才保障。
5.6.6 生态服务
市政府财政投资建设的森林公园、湿地公园以及各类城市公园绿地全部免费向公众开放,最大限度的让公众享受森林城市建设成果。
5.6.7 生态监测
开展城市森林生态功能监测,准确掌握和核算城市森林生态功能效益,为建设和发展城市森林提供科学依据。
5.6.8 档案管理
城市森林资源管理档案完整、规范。城市森林相关技术图件齐备,实现信息化管理。
附录A 指 标 说 明
A.1 森林城市建设与考核范围
森林城市建设是对这个城市市域范围进行的城乡一体森林生态系统建设,重点考核城区和郊区,同时兼顾城市所辖的区市县的城市森林建设的情况。
A.1.1 市域:城市行政管辖的全部地域。A.1.2 城区:城市的建成区。
A.1.3 郊区:城市建成区以外行政区域。根据它的位置以及同建成区的联系,可分为近郊和远郊两部分。
A.2 指标的计算
A.2.1 森林覆盖率:是指以行政区域为单位森林面积与土地面积的百分比。森林面积,包括郁闭度0.2以上的乔木林地面积和竹林地面积、国家特别规定的灌木林地面积、农田林网以及村旁、路旁、水旁、宅旁林木的覆盖面积。
A.2.2人均公园绿地面积:指在城市建成区的公园绿地面积与相应范围城市户籍人口之比。
A.2.3 林木绿化率:是衡量一个行政区域林木绿化状况的经济技术指标,它是有林地面积、灌木林地面积(包括国家特别规定的灌木林地和其它灌木林面积)、农田林网以及四旁(村旁、路旁、水旁、宅旁等)林木的覆盖面积之和占土地总面积百分比。
A.2.4 郊区森林自然度:是指区域内森林资源原生乡土树种群落变量,可用公式表示为:
区域森林自然度NMiQiiIVM(i=Ⅰ,Ⅱ……Ⅴ)
iiIVM式中:N为区域森林自然度;i为区域内自然度等级为i的森林群落面积;Qi为区域内自然度等级为i的森林群落权重。一般根据森林群落类型或种群结构特征位于次生演替中的阶段划分等级。
A2.5 森林-湿地覆盖率:指行政区域范围内森林和天然水面面积之和与行政区域土地面积的百分比。
A2.6
树冠覆盖率:指区域内树冠面积之和与区域土地面积的百分比。
第二篇:国家森林城市评价指标
国家森林城市评价指标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国家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要求以及城市森林网络、城市森林健康、城市林业经济、城市生态文化和城市森林管理等指标。
本标准适用于国家森林城市建设的考核评价,也可供省级森林城市(镇)建设的考核评价参考。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 18337.3 生态公益林建设
技术规程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 国家森林城市
nationalforestcity 在市域范围内形成以森林和树木为主体,城乡一体、稳定健康的城市森林生态系统,服务于城市居民身心健康,且各项建设指标达到规定标准并经国家林业局批准授牌的城市。3.2 城市森林
urbanforest 在市域范围内以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促进人与自然和谐为目的,以森林和树木为主体及其周围环境所构成的生态系统。3.3 市域
cityfield 城市行政管辖的全部地域。3.4 城区
urbanarea 城市的建成区。3.5 郊区
suburbanarea 城市建成区以外行政区域。根据它的位置以及同建成区的联系,分为近郊和远郊两部分。3.6 乡土树种
nativetreespecies 本地区有天然分布的树种。某些引种期长、并在本地区极端气候环境条件下生长良好,已表现没有生态扩侵性,符合引种成功标准的归化树种,也可以列入乡土树种。3.7 城市森林网络
networkofurbanforestlandscape 市域范围内的城区和郊区各类森林斑块,与道路、水系、农田等区域营建的森林生态廊道连接,形成LY/T 2004——2012片、带、网结合的城市生态网络系统。3.8 生态文化
ecologicalculture 反映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价值观的一切文化形式。生态文化建设对于普及生态知识、树立生态道德、弘扬生态文明发挥着重要作用。4 总则
4.1 形成森林网络空间格局
在市域范围内,通过林水相依、林山相依、林城相依、林路相依、林村相依、林居相依等模式,建立城市森林网络空间格局。4.2 采取近自然建设模式
按照森林生态系统演替规律和近自然林业经营理论,因地制宜,确定营林模式、树种配置、管护措施等,使造林树种本地化,林分结构层次化,林种搭配合理化,促进生态系统稳定性。4.3 坚持城乡统筹发展
对市域范围内的城乡生态建设统筹考虑,实现规划、投资、建设、管理的一体化。4.4 体现鲜明地方特色
从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自然条件和历史文化传承出发,实现自然与人文相结合,历史文化与城市现代化建设相交融。4.5 推广节约建设措施
推广节水、节能、节力、节财的生态技术措施和可持续管理手段,降低城市森林建设与管护成本。
4.6 实现建设成果惠民
坚持以人为本,在森林城市的规划、建设和管理过程中,充分考虑市民的需求,最大限度地为市民提 供便利。5 指标体系
5.1 城市森林网络
5.1.1 市域森林覆盖率
年降水量400mm以下地区的城市市域森林覆盖率达到20%以上,且分布均匀,其中三分之二以上的区、县森林覆盖率应达到20%以上。森林覆盖率计算方法见附录A。
年降水量400 mm~800 mm地区的城市市域森林覆盖率达到30%以上,且分布均匀,其中三分之二以上的区、县森林覆盖率应达到30%以上。
年降水量800 mm以上地区的城市市域森林覆盖率达到35%以上,且分布均匀,其中三分之二以上的区、县森林覆盖率应达到35%以上。
自然湿地面积占市域面积5%以上的城市,在计算其市域森林覆盖率时,扣除超过5%的自然湿地面积计算森林覆盖率。5.1.2 新造林面积
自创建以来,平均每年完成新造林面积占市域面积的0.5%以上。5.1.3 城区绿化覆盖率
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0%以上。绿化覆盖率计算方法见附录A。5.1.4 城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
城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ll㎡以上。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计算方法见附录A。5.1.5 城区乔木种植比例
城区绿地建设应该注重提高乔木种植比例,其栽植面积应占到绿地面积的60%以上。5.1。6 城区街道绿化
城区街道的树冠覆盖率达到25%以上。树冠覆盖率计算方法见附录A。5.1.7 城区地面停车场绿化
自创建以来,城区新建地面停车场的乔木树冠覆盖率达30%以上。5.1.8 城市重要水源地绿化
城市重要水源地森林植被保护完好,功能完善,森林覆盖率达到70%以上,水质净化和水源涵养作用得到有效发挥。5.1.9 休闲游憩绿地建设
城区建有多处以各类公园为主的休闲绿地,分布均匀,使市民出门500 m有休闲绿地,基本满足本市居民日常游憩需求;郊区建有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和其他面积20 h㎡以上的郊野公园等大型生态旅游休闲场所5处以上。5.1.10 村屯绿化
村旁飞路旁、水旁、宅旁基本绿化,集中居住型村庄林木绿化率达30%,分散居住型村庄达15%以上。林木绿化率计算方法见附录A。5.1.11 森林生态廊道建设 主要森林、湿地等生态区域之间建有贯通性的森林生态廊道,宽度能够满足本地区关键物种迁徙需要。
5.1.12 水岸绿化
江、河、湖、海飞库等水体沿岸注重自然生态保护,水岸林木绿化率达80%以上。在不影响行洪安全的前提下,采用近自然的水岸绿化模式,形成城市特有的水源保护林和风景带。5.1.13 道路绿化 公路、铁路等道路绿化注重与周边自然飞人文景观的结合与协调,因地制宜开展乔木、灌木、花草等多种形式的绿化,林木绿化率达80%以上,形成绿色景观通道。LY/T 2004——2012 5.1.14 农田林网建设
城市郊区农田林网建设按照国家林业局GB/T18337.3要求达标。5.1.15 防护隔离林带建设 城市周边、城市组团之间、城市功能分区和过渡区建有生态防护隔离带,减缓城市热岛效应、净化生态功效显著。5.2 城市森林健康 5.2.1 乡土树种使用
植物以乡土树种为主,乡土树种数量占城市绿化树种使用数量的80%以上。5.2.2 树种丰富度
城市森林树种丰富多样,城区某一个树种的栽植数量不超过树木总数量的20%。5.2.3 郊区森林自然度
郊区森林质量不断提高,森林植物群落演替自然,其自然度应不低于0.5。森林自然度计算方法见附录A。
5.2.4 造林苗木使用
城市森林营造应以苗圃培育的苗木为主,因地制宜地使用大、中、小苗和优质苗木。禁止从农村和山上移植古树、大树进城。5.2.5 森林保护
自创建以来,没有发生严重非法侵占林地、湿地,破坏森林资源,滥捕乱猎野生动物等重大案件。
5.2.6 生物多样性保护 注重保护和选用留鸟、引鸟树种植物以及其他有利于增加生物多样性的乡土植物,保护各种野生动植物,构建生态廊道,营造良好的野生动物生活、栖息自然生境。5.2.7 林地土壤保育
积极改善与保护城市森林土壤和湿地环境,尽量利用木质材料等有机覆盖物保育土壤,减少城市水土流失和粉尘侵害。5.2.8 森林抚育与林木管理
采取近自然的抚育管理方式,不搞过度的整齐划一和对植物进行过度修剪。5.3 城市林业经济 5.3.1 生态旅游 加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和自然保护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注重郊区乡村绿化、美化建设与健身、休
闲、采摘、观光等多种形式的生态旅游相结合,积极发展森林人家,建立特色乡村生态休闲村镇。5.3.2 林产基地
建设特色经济林、林下种养殖、用材林等林业产业基地,农民涉林收入逐年增加。5.3.3 林木苗圃
全市绿化苗木生产基本满足本市绿化需要,苗木自给率达80%以上,并建有优良乡土绿化树种培育基地。5.4 城市生态文化 5.4.1 科普场所
在森林公园、湿地公园、植物园、动物园、自然保护区的开放区等公众游憩地,设有专门的科普小标识、科普宣传栏、科普馆等生态知识教育设施和场所。5。4.2 义务植树
认真组织全民义务植树,广泛开展城市绿地认建、认养、认管等多种形式的社会参与绿化活动,建立义务植树登记卡和跟踪制度,全民义务植树尽责率达80%以上。5.4.3 科普活动
每年举办市级生态科普活动5次以上。5.4.4 古树名木
古树名木管理规范,档案齐全,保护措施到位,古树名木保护率达100%。5.4.5 市树市花
经依法民主议定,确定市树、市花,并在城乡绿化中广泛应用。5.4.6 公众态度
公众对森林城市建设的支持率和满意度应达到90%以上。5.5 城市森林管理 5.5.1 组织领导 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按照国家林业局正式批复同意开展创建活动2年以上,创建工作指导思想明确,组织机构健全,政策措施有力,成效明显。5.5.2 保障制度
国家和地方有关林业、绿化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得到有效贯彻执行,相关法规和管理制度建设配套高效。5.5.3 科学规划
编制《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并通过政府审议、颁布实施2年以上,能按期完成任务,并有相应的检查考核制度。LY/T 2004——2012 5.5.4 投入机制
把城市森林作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内容纳入各级政府公共财政预算,建立政府引导,社会公益力量参与的投入机制。自创建以来,城市森林建设资金逐年增加。5.5.5 科技支撑
城市森林建设有长期稳定的科技支撑措施,按照相关的技术标准实施,制定符合地方实际的城市森林营造、管护和更新等技术规范和手册,并有一定的专业科技人才保障。5.5.6 生态服务
财政投资建设的森林公园、湿地公园以及各类城市公园、绿地原则上都应免费向公众开发,最大限度地让公众享受森林城市建设成果。5,5.7 森林资源和生态功能监测 开展城市森林资源和生态功能监测,掌握森林资源的变化动态,核算城市森林的生态功能效益,为建设和发展城市森林提供科学依据。5.5.8 档案管理
城市森林资源管理档案完整、规范,相关技术图件齐备,实现科学化、信息化管理。
第三篇:国家森林城市评价指标
国家森林城市评价指标
一、组织领导
(一)严格执行国家和地方有关林业、绿化的方针、政策、法规;
(二)政府高度重视、大力开展森林城市建设,创建工作指导思想明确,组织机构健全,政策措施有力;
(三)在城市森林建设工作中,创造出富有特色的建设模式和成功经验,对全国有示范、推动作用;
(四)把城市森林作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内容,其建设资金有保障并纳入政府公共财政预算。
二、管理制度
(一)认真编制城市森林建设总体规划,并纳入城市总体规划予以实施。城市森林建设按照规划严格实施,能按期完成建设任务,并有相应的检查考核制度;
(二)相关法规和管理制度配套齐全,执法严格有效,无严重非法侵占林地、破坏森林和树木事件,近三年没有发生破坏绿化成果案件;
(三)城市森林建设有长期稳固的科技支撑;
(四)城市森林建设工作有明确的管理机构;
(五)城市森林资源管理档案完整、规范,图件齐备。
三、森林建设
(一)综合指标
1、编制实施的城市森林建设总体规划科学合理,有具体的阶段目标和配套的建设工程;
2、城市森林建设理念切合实际,自然与人文相结合,历史文化与城市现代化建设相交融,城市森林布局合理、功能健全、景观优美;
3、以乡土树种为主,通过乔、灌、藤、草等植物合理配置,营造各种类型的森林和以树木为主体的绿地,形成以近自然森林为主的城市森林生态系统;
4、按照城市卫生、安全、防灾、环保等要求建设防护绿地,城市周边、城市组团之间、城市功能分区和过渡区建有绿化隔离林带,树种选择、配置合理,缓解城市热岛、浑浊效应等效果显著;
5、河流、湖泊等城市水系网络的连通度高,城市重要水源地森林植被保护完好,功能完善,水源涵养作用得到有效发挥,水质近5年来不断改善;
6、提倡绿化建设节水、节能,注重节约建设与管护成本。
(二)覆盖率
1.城市森林覆盖率南方城市达到35%以上,北方城市达到25%以上;
2.城市建成区(包括县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5%以上,绿地率达到33%以上,人均公共绿地面积9平方米以上,城市中心区人均公共绿地达到5平方米以上;
3.城市郊区森林覆盖率达到40%以上;
4.积极开展建筑物、屋顶、墙面、立交桥等立体绿化。
(三)森林生态网络
1、连接重点生态区的骨干河流、道路的绿化带达到一定宽度,建有贯通性的城市森林生态廊道;
2、河流、湖泊等水体沿岸注重自然生态保护,水岸绿化率达80%以上。在不影响行洪安全的前提下,采用近自然的水岸绿化模式,形成城市特有的风光带;
3、公路、铁路等道路绿化注重与周边自然、人文景观的结合与协调,绿化率达80%以上,形成绿色通道网络;
4、城市郊区农田林网建设按照国家要求达标。
(四)森林健康
1、重视生物多样性保护。自然保护区及重要的森林、湿地生态系统得到合理保育;
2、城市森林建设树种丰富,森林植物以乡土树种为主,植物生长和群落发育同正常,乡土树种数量占城市绿化树种使用数量的80%以上;
3、城市森林的自然度应不低于0.5;
4、注重绿地土壤环境改善与保护,城市绿地和各类露土地表覆盖措施到位,绿地地表不露土;
5、科学栽植、管护树木。对大树移植严格管理,做到全 株移植。
(五)公共休闲
1.建成区内建有多处以各类公园、公共绿地为主的休闲绿地,多数市民出门平均500米有休闲绿地;
2.城市郊区建有森林公园等各类生态旅游休闲场所,基本满足本市居民日常休闲游憩需求。
(六)生态文化
1、生态科普宣传设施完善,建有2处以上森林或湿地等生态科普知识教育基地或场所;
2、认真组织全民义务植树活动,建立义务植树登记卡制度.公民义务植树尽责率达80%以上;
3、广泛开展城市绿地认建、认养、认管等多种形式的社会参与绿化活动,并建有各类纪念林基地。
4、每年举办各类生态科普活动3次以上;
5、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市民知晓率达90%以上,市民对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支持率达80%以上;
6、城市古树名木保护管理严格规范,措施到位。
(七)乡村绿化
1.采取生态经济型、生态景观型、生态园林型等多种模式开展乡村绿化,近5年来乡村绿化面积逐年增加;
2.郊区观光、采摘、休闲等多种形式的乡村旅游和林木种苗、花卉等特色生态产业健康发展。附录:
指标说明
1.森林覆盖率:是指以行政区域为单位森林面积与土地面积的百分比。森林面积,包括郁闭度0.2以上的乔木林地面积和竹林地面积、国家特别规定的灌木林地面积、农田林网以及村旁、路旁、水旁、宅旁林木的覆盖面积。
2.建成区绿化覆盖率:指在城市建成区的绿化覆盖面积占建成区面积的百分比。绿化覆盖面积是指城市中乔木、灌木、草坪等所有植被的垂直投影面积。
3.建成区绿地率:指在城市建成区的园林绿地面积占建成区面积的百分比。
4.人均公共绿地面积:指在城市建成区的公共绿地面积与相应范围城市人口之比。按照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国际大都市生态环境主要绿化标准为绿化覆盖率>40%,人均绿地面积40~60平方米,人均公共绿地面积20平方米。
5.乡土树种:指本地区有天然分布的树种。根据城市绿化的特点,对于一些引种期长、生长良好、已经经过本地区极端温度等环境条件考验,达到引种成功标准的树种,也可以作为乡土树种使用。
6.城市森林自然度:是对区域内森林资源接近地带性顶级群落(或原生乡土植物群落)的测度,可用公式表示为: N=(MiQi)/ Mi i=i=VV(i=I,Ⅱ……V)
式中:N为区域森林自然度;Mi为区域内自然度等级为i的森林资源面积;Qi为区域内自然度等级为i的森林资源权重。一般根据森林群落类型或种群结构特征位于次生演替中的阶段划分等级。
7.北方城市和南方城市的划分以秦岭淮河界线。
第四篇:海绵城市评价指标
尊敬的网民:
您好,您好,您咨询海绵城市评价指标细项的有关材料已收悉,现答复如下:
1、为系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落实重点建设任务,按照科学性、典型性及体现地方特色的原则,在充分考虑海口发展水平的基础上,依据《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75号]中海绵城市建设要求,参考相关规划成果,确定了海口市海绵城市建设的五项分项目标及22项指标,五项分项目标具体表述为:水生态全面恢复、水环境显著改善、水资源适度利用、水安全充分保障、制度建设完备,具体指标如下表。
表3-1海口市海绵城市建设指标体系目标
目 标 序号 指标 2020年
2030年 备注
水生态 1 2 3 4 5 6 水环境 7 8 9 水资源 10
年径流总量控制率
海绵城市达标面积比例
内河水系生态岸线比例
绿地率 地下水位
城市热岛效应 水环境质量
雨水径流污染控制(年径流污染总量控制率)
合流管网年溢流次数 污水再生利用率 ≥70%
≥70% ≥20%
≥80% ≥40% ≥50% 41% 45% 地下水水位下降趋势得到明显遏制,平均降幅低于历史同期
热岛强度得到缓解。优于IV类达到Ⅲ标准 类标准 ≥50% ≥60% ≤12次 ≥20%
≥30%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
设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75号)要求70%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
设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75号)要求2020年,城市建成区20%以上的面积达标;到2030年,城市建成区80%以上的面积达标。
《海绵城市绩效考核与评价指标》要
求:在不影响防洪安全的前提下,对城市河湖水系岸线、加装盖板的天然河渠等进行生态修复,达到蓝线控制要求,恢复其生态功能。
参考《海口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海绵城市绩效考核与评价指标》要求 参照《海绵城市绩效考核与评价指
标》。
参照《海绵城市绩效考核与评价指标》。参照《海绵城市绩效考核与评价指
标》。
参照《海绵城市绩效考核与评价指标》
《海绵城市绩效考核与评价指标》要
求污水再生利用率不低于20%,《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标准》、《中国人居环境奖评价》要求再生水利用率≥
目 标 水资源 序号 指标 雨水资源利用率 12 供水管网漏损率
2020年 ≥0.5%
2030年 备注
≥1.5% 《国家节水型城市考核标准》要求重视雨
水收集利用,有逐步推广雨水利用工程与项目的政策、计划并实施。
≤8% 《海绵城市绩效考核与评价指标》、《国家
节水型城市考核标准》要求供水管网漏损率不高于12%,《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到2017年,公共供水管网漏损率控制在12%以内;到2020年,控制在10%以内。
100% 参照《海绵城市绩效考核与评价指标》。
≤10% 水安全 13 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
100% 14 15 龙头水质达标≥99% 100% 率
排水设计标准 管线设计重现期3-5年
参照《海绵城市绩效考核与评价指标》。参照《海绵城市绩效考核与评价指标》、《室外排水设计规范》2014版,参考《海口市排水防涝综合规划》。
参照《海绵城市绩效考核与评价指标》、《室外排水设计规范》2014版。参考《海口市排水防涝综合规划》。
参照《海绵城市绩效考核与评价指标》。参照《海绵城市绩效考核与评价指标》。参照《海绵城市绩效考核与评价指标》。参照《海绵城市绩效考核与评价指标》。参照《海绵城市绩效考核与评价指标》。参照《海绵城市绩效考核与评价指标》。16 内涝防治标准 内涝防治设计重现期50
年 规划建设管控制度 蓝线、绿线划定与保护 技术规范与标准建设 投融资机制建设 绩效考核与奖励机制 产业化
出台 出台 出台 出台 出台 出台 制度建设 17 18 19 20 21 22
2、由于海绵城市规划尚未得到政府批准,目前不宜向您提供规划文本。
感谢您对海口规划提的宝贵意见和建议。此复。
海口市规划局 2017年9月20日
第五篇:创建国家森林城市
创建国家森林城市
以前的中国风景殊丽,可如今呢?固然是黄沙飞舞,灾害侵袭。我国森林以每年几万公顷的速度减少,这又是什么原因呢?答案就在眼前,人们为了金钱而剥削大自然的身体,乱砍树木,一度的扩大城市,减少森林,把中国的绿衣破坏的支离破碎,即使补上也要留下补丁。这就是真正的事实。
淮北南湖湿地公园是一个因采煤塌陷形成的湿地,2005年被国家建设部标准命名为国家级湿地公园,南湖是淮北的“掌上明珠”,这里环境宜人,水质良好。现在的南湖已经成为我们淮北的骄傲,现在的南湖已经设施了许多亲子活动,各种小玩意、小吃、大型游乐场。以前,四马路那儿是一片荒地,长了许多的野草,还有人居然把那里当成了厕所,真是不堪入目。在1997年的时候,淮北市市政府把四马路两边建成两个大广场,供人们娱乐休息,周末的时候,有的人在广场上滑冰,有的人在广场上练舞,还有的人在那里经营一些小的娱乐项目。新建的广场上还有两条巨龙呢!每当到周一、三、四、五,的晚上,两条巨龙身上的霓虹灯,就会发出五颜六色的光芒来,广场上还有许多的喷泉,每当在周四、周五的傍晚两条巨龙的身上的霓虹灯和喷泉伴随着优美的歌声同时开放,有的人听到音乐还不由自主的跳起舞来,尤其是世纪广场中心的喷泉一下子就喷出几十米高的水柱,周围的小喷泉相映成趣,再加上自动变幻的灯光,场面真是壮观,吸引了很多的游客,一齐共同欣赏美景,尽享其中的美好和带给我们的快乐。
森林城市可以吸收城市中释放的碳,可以减少碳的排放,森林城市不单只停留在美化城市的功能,在不少城市到处充斥着尘土和汽车尾气,让人们渐渐忘却了带有泥土和青草气味的新鲜空气。
发展城市森林,增添我们的清新,美化生活环境,不仅是创建森林城市的基本内容,也是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方面,森林已经成为现代化的城市必不可缺的有生命的设施,是城市生态文明的重要标志。对我们的居民有很大的帮助。增添绿色气息。
森林被大家很形象的称为是地球的“肺”,他有着非常非常多的功能,一个是森林可以调节气候,提高空气湿度,为城市生态系统提供能量转换的条件,另一个,是森林可以过滤空气,养护清洁的水。
相信通过“你”“我”“他”的努力。相信我们这个淮北,会变成一个美丽的城市。
作者:
蒋之锦
学校名称: 淮北市第十一中学
指导教师:
张春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