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法集资相关案例 贵州大学科技学院

时间:2019-05-12 02:47:0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非法集资相关案例 贵州大学科技学院》,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非法集资相关案例 贵州大学科技学院》。

第一篇:非法集资相关案例 贵州大学科技学院

附件1:

非法集资相关案例

为进一步普及法律和金融知识,提高广大群众防范非法集资能力,通过以下这些案例,一方面使广大群众提高风险意识,善于思考和分析手段多样的非法集资行为,谨记“天上不会掉馅饼”,对“高收益、无风险”等所谓的投资项目要擦亮眼睛,提高警惕,谨防受骗,避免个人财产遭受损失;另一方面使广大群众对“非法集资不受法律保护,参与者损失自行承担”有更深入的理解,教育警醒广大群众拒绝高利诱惑,远离非法集资。案例一:宋某P2P非法集资

2013年7月18日,犯罪嫌疑人宋某在包头成立了XXX投资咨询有限公司,下设P2P网贷公司“银实贷”。2013年8月,“银实贷”正式开始发布网络借款信息,并以3分或4分的月息向全国投资人融资,仅仅一个月时间,融资金额就达到3000多万元。可运营一个月后,不少投资人发现,借款到期后无法从“银实贷”提现。随后,不少投资人从外地来到包头讨要欠款,但都没有结果。接到报案后,包头市公安局立案侦查。

经调查,“银实贷”平台的负责人和借款人均为宋某本人。他以XX公司名义或冒用其他公司的名义作为借款人,向平台发布借款信息,以此吸引投资者,并将融资所得款项大部分用于归还个人借款。2013年9月,“银实贷”发生了资金断裂。因融资过程中没有相应的担保予以保证,宋某无力还款,投资人的资金无法归还。9月28日,因涉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包头市人民检察院批准逮捕了犯罪嫌疑人宋某。2015年9月,包头市昆区法院以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判决宋某3年6个月有期徒刑。风险提示:

1、网贷又称P2P网络借款,指的是那些有资金并且想理财投资的个人,通过第三方网络平台牵线搭桥,以贷款的方式将资金贷给有需求的人。作为互联网金融最早发展的模式,网贷为很多急需资金的人提供了便捷通道。

2、最近银监会、工信部、公安部、国家互联信息办公布了《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管理暂行办法》,明确了平台的中介性质,平台本身不得提供担保,不得将归集资金搞资金池,不得非法吸收公众资金。

3、公众应该采取适当的自我保护措施,提升自身的防范能力和防范意识,合理做好资产配置规划,不要把P2P当成唯一的理财手段,更不要轻信平台许诺的高收益,以免误入歧途。

案例二:以商业经营为名的非法集资

2006年至2009年,鄂尔多斯市凯信至诚商贸有限公司董事长石小红,以2.5%-4.5%月利率为诱饵,累计非法吸收民间资金7.4亿多元。

石小红将获得的资金大部分用于个人挥霍、买地炒房、支付高额利息。其中,以300万元在东胜区购买了70亩土地进行倒卖;在北京、呼和浩特等地购置了43处房产;购置多辆豪车。案发后仅追回3.41亿元,参与集资者损失巨大。

2011年石小红案被以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判刑9年,判处罚金40万元;另三名同案被告则以相同罪名分别获刑2年和1年,判处罚金8万元和5万元。风险提示:

1、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犯罪作案手法的共同点是虚假承诺、高额回报、骗取社会公众资金,在初期及时兑付,以获得信任,致使一些不明真相的社会公众不计风险加入其中,最终因集资者无法承受高额利息,引起资金链断裂,导致案发。

2、非法吸收公众存款侵害社会公众利益,社会公众要理性投资,高收益伴随着高风险,对投资风险要有心理预期,以防止一旦出现亏损,心理严重失衡。

案例三:以资源开发、房地产为名的非法集资

2006-2011年,鄂尔多斯人宁虹以购买煤矿、土地,开设银行等为由,以向集资参与人许诺利益、支付高额利息为诱饵,向76名不特定对象非法集资8.29亿元。

事实上,宁虹并未购买煤矿和土地,而是多数用于归还个人借款以及为个人购置房产、车辆、奢侈品等,致使集资参与人被骗受损。

2014年7月15日,鄂尔多斯市中级人民法院对被告人宁虹集资诈骗一案进行宣判。被告人宁虹犯集资诈骗罪被判处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犯罪所得继续予以追缴后退赔集资参与人。风险提示:

1、非法集资无论采取什么形式,集资者都会把“回报率”定的很高,而且获取的时间很短,超高额的经济收益具有很强的诱惑性,部分社会公众缺乏法律观念和理性心态,幻想“一夜暴富”,也有少数人明知是投资陷阱,仍抱有侥幸心理,冒险参与,还有的人为了获取优厚“提成”,甘愿充当不法分子的“帮手”,结果害人害己。

2、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公众收入增加,社会上闲散资金增加,而目前社会投资渠道相对较少,为非法集资提供现实可能性。

案例四:以医疗保健为名非法集资

2011年6月22日,犯罪嫌疑人齐某某、李某某在呼和浩特市回民区工商分局登记注册,成立钱氏金道堂食品经销部,聘请犯罪嫌疑人钱某某担任经销部负责人,租赁内蒙古天元商厦写字楼,以销售保健品和食品为名,从事向社会不特定多数人吸收资金的违法犯罪活动。

金道堂食品经销部表面上是合法经营,经营范围是食品,实际是以会员制的方式吸引顾客入会,并按份出售保健品、粮食,一份产品规定一定的价钱,承诺买一赠二,其中的一份产品可以拿回家,另外两份留在公司卖,只要有别人来买你的东西,就在9个月内按顾客投入购买产品的资金给予返利,前3个月返10%,第4~6个月返20%,第7~8个月返30%,到第9个月返50%。算下来,9个月之后,顾客不但能拿到产品,还能得到200%的回报。经过呼和浩特市公安局专案组的调查,初步认定金道堂食品经销部负责人钱某某等人涉嫌集资诈骗、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涉案金额达上亿元,参与人11万余人,其中80%以上都是退休老人,同时发现主要涉案人员正在向外转移吸收的资金。

2015年12月,呼和浩特市中级人民法院依法对金道堂非法集资案公开进行宣判,以集资诈骗罪分别判处被告人齐某某、钱某某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其他同案被告也被刑事判决。风险提示:

1、“金道堂”非法集资案表面是经营保健品,实际上是以高额利诱向社会不特定对象进行非法集资,具有较强的隐蔽性。

2、参与者想通过较为稳妥的投资来增加积蓄,但往往事与愿违,不法分子正是抓住社会公众想获得高额回报、急于求成等心理,精心设计一连串的骗局。结果使众多参与人捡了芝麻,丢了西瓜,有的还将积蓄了一辈子的血汗钱、养老钱全拿出来投资,结果血本无归,生活无着,诱发社会不安定因素,影响社会和谐稳定。

案例五:以植树造林为名的非法集资

2004年1月,内蒙古万里大造林有限公司注册成立,法人代表陈某某,注册人民币1000万元,自2004年起,该公司打着“万里大造林,利国有利民”的幌子,先后在内蒙古、辽宁、山东、河北、黑龙江、吉林等地通过承包或租赁的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权,自行种植杨树幼林或者直接购进有林地,并在内蒙古、北京、黑龙江、河北、辽宁、吉林、天津、山东等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组织建立发展传销网络和传销团队,通过媒体广告、散发传单、集会宣传等方式大肆进行虚假宣传,以传销方式销售林地。2002年9月至2007年8月期间,共销售林地43万多亩,非法经营额为人民币12.79亿多元。

2008年12月25日,内蒙古包头市中级人民法院对陈某某以非法经营罪判处有期徒刑11年,并处没收个人财产2亿元,主犯刘某某以非法经营罪判处有期徒刑9年,并处没收个人财产1.5亿元,被告不服上诉。2009年4月9日,内蒙古高院作出终审裁定,驳回上诉维持原判。风险提示:

1、不法分子从事非法集资活动,都会打着冠冕堂皇的旗号,利用部分群众贪财和盲目从众的心理,不断鼓吹其经营项目的高收益,并以“高额回报”为诱饵,造成钱生钱,利滚利的假象,诱骗群众。

2、参与其中的大量投资者往往不熟悉犯罪分子所经营项目的运行机制和运行情况,对市场的“游戏规则”更是知之甚少,因过分追求高回报而缺乏警惕。对于高收益率的投资,投资者在入行时,应当进行多方考察,将投资的风险降到最低,而不是盲目跟风,给自己的资金造成损失。

案例六:以融资为名的非法集资

包头市惠龙商贸有限责任未经金融监管部门批准,采取发放融资券、借款合同的方式,以2-5%的月息大量吸收公众存款,承诺在一定期限内还本付息,长期负债经营,陷入恶性循环。公司董事长金某某本人为打造“成功企业家”形象,购买高档轿车,四处赞助捐款,为“充门面”挥霍消费,致使企业资金链最终断裂。2011年4月13日,金某某因债台高筑无力偿还而自焚。

2012年1月17日,包头市九原区人民法院一审宣判认为,包头市惠龙商贸有限责任公司向1925人或单位吸收社会公众资金22.24亿元,造成7.7亿元不能归还,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成立,被判处罚金50万元;王秀华等12名被告人犯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分别被判处有期徒刑7年至缓刑及免刑,并处罚金2万至8万元。王秀华等9名被告认为量刑过重,提起上诉。二审维持原判。风险提示:

1、认清非法集资的本质和危害,提高识别能力,自觉抵制各种诱惑,坚信“天上不会掉馅饼”,对“高额回报、快速致富”的投资项目需冷静分析,避免上当受骗,增强理性投资意识,认清高收益往往伴随着高风险。

2、结合非法集资的基本特征,要看主体资格是否合法,以及其从事的集资活动是否获得相关的批准,是否向社会公开宣传,是否承诺给予高额回报。是否向社会公众及社会不特定对象吸收资金。

第二篇:非法集资典型案例

非法集资典型案例

投入是有保障的,回报总是诱人的,可结局往往都是一场空欢喜。对许多人来说,“非法集资”四个字,让他们有着刺骨之痛。

1.高安冰等集资诈骗、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案

2012年4月,高安冰、贾某商量以开展保险业务为名向社会公众融资,并先后在茌平县贾寨、肖庄等五乡镇建立渤海财产保险(后改名为“华安财产保险”)代办点,向社会公众吸收资金。

2012年4月至2013年1月期间,高安冰捏造“渤海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茌平支公司”及该公司“保险股金”业务,以该公司的“保险股金”用于建设车辆检测线、重大车险提前赔付需要大量资金为名,通过五乡镇保险代办点向社会公开宣传,贾某招聘了10余名业务员帮助被告人高安冰向社会公众吸收资金;在渤海“保险股金”业务无法继续开展后,高安冰转而捏造“华安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茌平支公司”及该公司“保险股金”、“福满堂家庭财产保险”业务,继续通过业务员向社会公众吸收资金。吸收资金后,高安冰未将所吸资金用于车辆检测线投资及重大车险提前理赔业务,并造成60余万元无法归还。

2013年7月5日、7月26日高安冰、贾某分别因涉嫌集资诈骗罪被民警抓获。

经法院审理,最终判处高安冰犯集资诈骗罪,判处有期徒刑七年,并处罚金人民币五万元;贾某犯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判处有期徒刑二年,缓刑三年,并处罚金人民币一万元。

2.徐飞集资诈骗案

在担任保险代理员期间,自2008年至2011年3月,徐飞以到保险公司存款利息高并送大礼包为名,骗取滑县小铺乡大张庄村张国徽、徐万锯、徐万桥等55户存款共计人民币925760元。所得赃款用于赌博全部挥霍。

同时,在代理保险过程中,徐飞向投保人宣称如一次性缴纳数年保险费,保险公司有免除部分保险费、打折或送烧鸡、购物卡、太空杯等礼品的优惠活动,在收取被害人徐建丽、张振凯、杜春霞、张俊辉、张国卫等42人三至七年不等的保险费后,除缴纳了当年应当缴的保险费外,下余保险费共计人民币215614.7元据为己有。所得赃款用于赌博全部挥霍。

经查,徐飞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利用其作为保险公司保险代理员的身份,违反国家金融管理法律规定,编造在保险公司存款利息高的事实,向社会不特定对象吸收资金925760元,数额巨大,后将诈骗的资金肆意挥霍,其行为符合集资诈骗罪的构成要件。

法院经审理,最终认定徐飞犯集资诈骗罪,判处有期徒刑六年,并处罚金人民币10万元,犯合同诈骗罪,判处有期徒刑三年,并处罚金人民币5万元,数罪并罚,决定执行有期徒刑八年,并处罚金人民币15万元。

3.王某某挪用资金、集资诈骗案

犯罪分子利用保险公司代理人身份,打着保险公司旗号,采用以下手法集资诈骗。一是谎称保险公司开展高息存款业务,按存期长短每1万元月返还300至900元;二是鼓动购买“分红保险”获得高额返利并享受分红。视买保长短,每一万元每月可以获得600至800元返利;三是首次帮助客户购买正规保险取得其信任后,于次年将投保金据为己有。而在客户交纳保金时,他们往往开具白条或涂改他人保单收据,所投资金无任何保障。

2003年到2007年间,王某某曾担任某保险公司泰州公司的副总经理。在此期间,他利用职务之便,从单位收取的团体长险保费中非法截取5646万余元,其中3400万余元被投入个人开办的单位用于营利活动。

此后,他调离原岗位后,仍擅自使用私刻的公司用章,采取“收取保费”“整单退保”等手段骗取资金。

在此期间,王某某以泰州公司名义收取“团体长险保费”计人民币30221万余元,其中仅有60万元缴入公司账户并承保,另从公司承保系统退出资金10519万余元,兑付、退保23035万余元,仍处于公司有效承保状态的金额有4609万余元。调查显示,在2007年-2009年期间,王付荣作案涉及金额共计达3亿元左右。长达6年多的截留和挪用保费造成了巨大的资金窟窿。据保监会通报,案发时该案件资金缺口约达1.89亿元。被告人王某个人占有使用保费计人民币17706万余元。

江苏省泰州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判决、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二审裁定认为,王某某的行为已构成挪用资金罪和集资诈骗罪,数罪并罚,法院最终判处王某某死刑缓期两年执行。

4.江苏乐园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周平、周军等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系列案

6年骗走5万多人34亿元存款

在淮安,江苏乐园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是个大公司,可自2003年起,该公司资金就出现了短缺。董事长王某决定采取“商铺认购”的形式吸收公众存款。乐园公司以高额利润和提成为诱饵,以“认购商铺使用权” 和“内部职工集资”的名义,制定吸收公众存款的方案、政策,变相在淮安市、南京市向社会公众非法吸收存款。除了王某外,公司其他主管人员,也多次参与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的相关工作。

案发后,22名被告均自动投案,如实供述犯罪事实,并协助公安机关工作。经查,从2003年到2008年12月,乐园公司向5.26万人次非法吸收存款合计33.85亿元,至案发时,已退存款23.92亿元,仍有7000余户的9.93亿元未能兑付,案发后退款3.78亿余元。

最终,淮安市清河区人民法院判处王某有期徒刑六年,并处罚金人民币三十万元,而其他被告也获得了一至六年不等的有期徒刑。

3年内挽回经济损失15亿

自2010年到今年10月,全省法院审结非法集资犯罪一审案件542件,生效判决人数635人,其中审结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一审案件434件,生效判决人数498人;审结集资诈骗罪一审案件108件,生效判决人数137人。全省法院审结的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犯罪案件判处罚金共计人民币8125.6万元,判决挽回经济损失人民币15亿余元。

案情简介

2003年三四月间, 阜阳市旺达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后更名为安徽阜阳旺达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王某某从某村庄租用4 亩土地, 作为仙人掌种植基地示范园, 又从另一村庄租用土地40余亩作为种植仙人掌生产基地, 从此开始了疯狂集资诈骗、非法经营等犯罪活动。王某某以旺达公司与客户“联合种植”仙人掌的名义, 先后以投资金额30%和50%的高额利息向社会募集资金。截至2006年7月, 旺达公司非法集资6500多万元, 涉及2600余名参与者, 案发时未归还集资户本金2700余万元。为了以更快的速度圈钱, 2005年下半年, 王某某又与申某、马某某商议网上销售产品, 并请谢某某为旺达公司设计了网上销售软件, 以变相传销方式实施销售活动, 由何某某负责销售款项管理。从2006年3月底到6月底, 实现非法销售额1500余万元。

作案手段

1.以“公司+ 客户”联合种植为伎俩。在集资过程中, 王某某等人经常带领群众到仙人掌种植基地参观, 夸大种植基地面积, 宣传种植仙人掌高产利丰, 引诱客户购买公司的仙人掌种片, 并承诺在第一年、第二年以一定价格回收。2003年, 王某某租用了厂房和仓库, 建立了仙人掌加工厂, 将种植基地生产出来的仙人掌和从自种客户手中回收的部分仙人掌加工成仙人掌粉和仙人掌汁, 然后委托一些小型厂家进行再加工, 生产仙人掌面条、仙人掌酒、仙人掌化妆品、仙人掌保健食品等产品, 通过赠送仙人掌系列产品、在网上刊登仙人掌系列产品照片、在每周项目说明会上宣传等方式, 向社会公众展示旺达公司有产品销售, 有能力支付所承诺的高额返利, 进行不实宣传, 骗取信任。事实上, 种植基地只是王某某为进行非法活动制造的一个幌子。2005年以后, 旺达公司就不再对生产基地进行管理, 对于基地生产出来的仙人掌也不再回收。到2006年, 旺达公司干脆就不再种植仙人掌了。经有关部门检验,旺达公司生产的仙健牌仙人掌蜂胶软胶囊、仙人掌酒是不合格产品。截至2006年7月底, 公司账面经营收入只有区区265万元, 而各类费用支出就有1370余万元, 账面累计亏损高达1100余万元。

2.以骗取的“官商”名头为“外衣”。王某某深知社会群众对政府的信任, 故在非法集资过程中, 通过多种手段, 疯狂骗取各类荣誉, 如“2002—2003诚信单位”、“乐善好施单位”、“慈善大使”等, 王某某还成功骗取了阜阳市第三届政协委员称号, 并伪造了以阜阳市人民政府名义授予的“重合同守信用单位”、“优秀企业”等匾牌, 利用各种与有关政府领导接触的机会进行合影。王某某将这些匾牌、证书及与领导的合影通过悬挂在办公室、制作成宣传画册和网络信息、刊登在自办的《旺达报》上等方式向社会公众进行宣传, 制造出旺达公司实力雄厚、科技含量高、已被社会认可的假象, 诱使社会公众向旺达公司投入资金。

案件查处 案发后, 公安部门于2007年初以涉嫌集资诈骗罪、非法经营罪陆续逮捕了王某某、申某、何某某、马某某、谢某某等人, 安徽省阜阳市中级人民法院于2008年12月18日作出一审判决, 王某某等被告人不服, 上诉至安徽省高级人民法院。安徽省高级人民法院于2009 年3 月26 日作出终审判决, 认为王某某从事集资活动后期, 在拖欠的集资款越来越多、生产不景气的情况下, 明知公司经营利润不可能兑现投资客户的高额返利, 却依然欺骗客户, 继续大量非法集资, 并任意处置集资款, 诈骗的主观故意明显, 构成集资诈骗罪。而申某、何某某等作为公司后期主要人员, 在明知不可能兑现投资客户高额返利承诺的情况下, 仍然参与公司管理, 骗取集资款, 认定二人系王某某集资诈骗罪的共犯。最终以集资诈骗罪判处王某某无期徒刑, 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罚金40万元, 以非法经营罪判处王某某有期徒刑十年, 并处罚金50万元, 决定执行无期徒刑, 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罚金90万元;以集资诈骗罪和非法经营罪判处申某有期徒刑十九年及罚金50万元;以集资诈骗罪和非法经营罪判处何某某有期徒刑十二年及罚金40万元;以集资诈骗罪、非法经营罪、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等罪名分别判处马某某等人九年至三年有期徒刑不等, 并处罚金若干;以非法经营罪判处谢某某有期徒刑三年, 缓刑四年, 罚金30万。

案件警示

该案又是一出众多非理性投资者被高额收益迷惑双眼而酿成的悲剧。其实犯罪分子的伎俩并不怎么高超, 王某某作为法人代表的旺达公司在集资前几乎没什么经营, 只是到了2005 年1 月, 王某某才从集资款中支付50万元, 将旺达公司注册资本变更为100万元, 后又支付集资款400万元, 将注册资本变更为500万元。所以, 在集资的前期, 旺达公司只是一个没什么实力的小公司,而王某某租地种仙人掌也显然是做做样子, 为从事犯罪活动遮目。但随着集资活动的扩大, 已经没有人在乎王某某宣传的仙人掌项目是否属实, 是否真的赚钱, 而只在乎承诺给自己的回报能否兑现, 包括那些在网上参与传销活动的投资者, 在看不到实体仙人掌的情况下就进行投资, 可谓更加疯狂。所以, 投资者其实已经不是在投资, 而是在赌, 因为只要稍加了解旺达公司的实际经营状况, 就可以了解真相, 但没有人愿意去直面事实。这些集体式的赌徒助长了犯罪, 最终被刺伤的是自己。小小仙人掌, 竟然刺伤了那么多人, 实在令人深思

5.其他案例

2011年4月至2011年5月,泗洪县的张某为牟取非法利益,以高息为诱饵,向社会公众非法吸收存款,合计约人民币5100万元。

2010年8月至2011年6月间,李某等人以沈阳曹台新村住宅楼等项目融资为由,非法吸收公众存款合计人民币11565万余元。

2009年1月至2010年7月间,泰州人王某以“明丰公司”的名义,采用发布公告、虚构将集资款投资到生产企业、允诺支付高息等手段,骗取311人共计人民币2076万余元。

2006年11月至2009年8月,北京分红科技发展有限公司通过招聘的经纪人以高额分红回报为诱饵,吸收参与者资金累计达人民币17821万余元,涉及人数7859人。

2006年至2009年间,海安县华安公司以高息为诱饵,以借款的形式先后吸收资金,合计人民币13196万元,用于公司经营,造成被害人及被害单位经济损失7967万元。

2008年5月至2009年10月间,马某等人以代为收藏普洱茶以及投资款为诱饵,共非法集资人民币1433万余元。

2001年至2008年间,无锡市奥特钢管有限公司因生产经营需要资金,非法吸收存款共计人民币68286万余元。

2005年至2008年间,马某未经批准,自制“全国农村合作社云安代办站凭证”,承诺以银行同期利率结算,非法吸收存款人民币361万余元。

第三篇:非法集资典型案例

防范打击非法集资宣传月专题:选登典型案例之一 草根PE的骗局——上海黄某非法集资案

一名年轻的创投企业发起人、私募股权基金(PE)管理 者,一群以退休职工为主的投资人,融资的别有用心、投资 的盲目轻率,充分暴露出目前草根PE界的混乱现状。

案情简介

当创投企业受热捧时,“80后”的黄某与李某某等人合谋 发起所谓的创投企业吸收社会公众资金。2006年2月至2008 年8月,黄某伙同李某某、王某某等人先后注册成立上海汇 乐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上海汇义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等九家投 资管理公司,以投资者参与公司发起设立可得到无风险的高 额回报为诱饵,向社会公众非法募集资金共计1.3亿佘元。

在私募基金概念炒作如火如荼之际,黄某对其吸引资金 的方式进行了“升级”。2008年4月至2009年4月间,黄某 纠集张某某在上海成立德浩企业,在天津注册设立德厚基金 公司,以招募私勤奋基金的名义,以签订协议、承诺8.4%的 固定年收益为诱饵,向社会公众募集资金4800佘万元。

至案发,黄某等人所筹集的1.78亿佘元款项除部分返利、归还投资款及投资外,大部分资金被用于炒股、提现、出借 及购置房产和个人消费,并挥霍殆尽,造成参与者经济损失 8500 佘万元。在未经主管部门批准的情况下,2003年7月至2006年 1月间,黄某等人利用租借的办公地点招揽客户,釆用低吸 高抛的方法,非法买卖、转让三家非上市公司的股权,收取 客户资金1944万元,从中非法获利838万元。

作案手段

1、夸大宣传、利益诱惑。公司设立过程中,黄某、李 某某培训公司人员釆用随机拨打电话、向亲友介绍其设立的 创投企业等方式吸引公众投资,还多次在上海、安徽、浙江 等地设立多个招募投资经营点,以开讲座、推介会等形式进 行虚假宣传,承诺支付8%〜10%的回报收益及许诺分红、超 额回购等招揽投资人。对能招来投资的人员给予不同比例的 提成,诱使投资人再向他人进行宣传,以招揽更多不明真相 的人参与。

2、分红派息,抛砖引玉。在明知公司并无盈利的情况

下,黄某等人欺骗、利用其他股东并以“董事会决定”的名义,在上海、安徽等地设立多家无投资价值的公司,还将投资人 的出资款用于支付所谓的“投资分红”,通过借新还旧或挪用 本金等方式向投资者兑现每年10%的分红以及超额回购,制 造公司机构庞大、实力雄厚、业绩良好的假象,以获取投资 人的信任。

3、虚假增资,居心叵测。为达到不可告人的目的,2008 年7月至8月间,黄某指使王某某先后釆取支付高额中介费、提供相关股份投资比例资料和通过向他人借资及关联企业 来回划款增资、验资等方法,为其中两家公司虚报增资,欺 骗公司登记主管部门,取得公司增资注册和股权变更登记,成为公司实际控制人,为其继续从事违法犯罪活动创造条件。

案件查处

根据举报线索,证券监管部门对黄某等人以创投、基金 为名进行非法集资的行为开展了调查,并移送公安机关。

2009年5月10日,黄某被刑事拘留。法院审理认为:黄某 作为汇乐公司等公司企业的实际控制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 使用诈骗方法非法集资,数额特别巨大,应依法予以处罚。黄某在未经国家主管部门批准、无证券经营资格的情况下,经营非上市公司股份,从中非法获利,情节特别严重,其行 为构成非法经营罪,也应依法予以处罚。黄某犯两罪,依法 予以两罪并罚。

2010年12月23日,黄某被上海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以

集资诈骗罪和非法经营罪判处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没收财产1000万元。李某某、王某某以非法吸收公众存款 罪被判处有期徒刑六年,并处罚金。

案件警示

私募股权基金是向特定人募集资金或者向少于200人的 不特定人募集资金,并以股权投资为运行方式,主要投资于 非上市公司股权,最终通过上市、并购、管理层回购、股权 置换等方式出售持股获利。

黄某牵头成立汇乐公司等多家非实体企业,对外宣称创 投企业,但其实际投资范围却与创业投资毫无关系,只是为 非法集资活动披上股权投资基金的美丽外衣。在业内人士看 来,黄某案恰恰反映了当前草根PE惯用的手法,即在一地 注册基金,在另一地融资,有效逃避了监管。实际上,根据 《公司法》及《创业投资企业管理暂行办法》的相关规定,注册为股份制公司的创投企业,投资者人数不应超过200人、单个投资者对创业投资企业的投资不得低于100万元人民币 2009年,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意 见》中明确提出“积极发展股权投资基金”,但目前针对股权 投资基金管理的全国性法规尚未出台。

创业投资和私募股权投资属高风险行业,广大投资者要 谨慎参与创投企业和私募股权基金的投资,不要被高额回报 蒙住了双眼,特别是对老年人来说,退休金和多年节衣缩食 留下的积蓄是安度晚年的保证,不宜用于高风险的投资,而 银行存款是最安全的投资渠道。因此建议老年人应将积蓄、闲佘资金主要以定期、活期存款形式存放在正规商业银行,也可以适当购买国债、银行理财产品等,通过利息、理财收 益保值增值,为晚年生活提供保障。(选自《打击非法集资 典型案例汇编》)防范打击非法集资宣传月专题:选登典型案例之二 不务正业自食其果浙江宁波某担保公司非法吸收 公众存款案

担保公司的主业是为借款提供担保、收取保费,但宁波 某担保公司却“剑走偏锋”,吸存转贷,赚取利差,公司法定 代表人也因此锒铛入狱,自食其果。

案情简介

李某案发前为宁波某担保公司等十家企业的法定代表 人或实际控制人。当时,该市民间资金借贷异常活跃。2006 年12月至2008年10月,李某以个人或其实际控制企业的 名义,以1.5%〜3%不等的月息,向100佘名不特定个人及 10佘家单位非法吸收存款1.91亿元,支付利息2292万元。在这些个人债权人中,有个体老板、普通职工、医生、律师 等,借款金额从数万元到1000佘万元不等。同时,李某又 以宁波某担保公司等实际控制的企业为这些巨额债务作担 保。李某在向他们借钱时称,只要债权人需要,本金随时可 以提取。由于李某在宁波有一定知名度,很多人争相找上门 来把钱借给他。在非法吸收了巨额公众存款后,李某又以 2%〜7.5%不等的月息,向孙某、徐某等21名个人非法出借资 金3253万元,收取利息541万元;以5%〜8%不等的月息,向27家企业出借资金共2.22亿元,收取利息5780万元。作案手段

1、利用“名人效应”增加可信度。李某出生在宁波,大专 学历,2005年取得了香港居民身份证,获得了香港居留权。之前,他经营着宁波某担保公司、浙江某医用工程有限公司 等十家企业。因为颇有经商头脑,在宁波商界小有名气。正 是凭着“港商”、“名人”身份,他骗取了投资人的信任,以至 于有些人主动找上门,把钱借给李某。

2、通过虚假宣传夸大公司实力。李某通过老婆对外宣 传:“李某开的担保公司规模很大,经营也很不错,而且得到 了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李某还经常带着老婆、公司财务和 出纳人员到投资人住处,给他们看企业的财务报表以及他个 人和企业取得的各种荣誉光环等,骗取投资人信任。事实上,公司经营能力并不像他说的那么好,而且财务报表也是虚假 的。李某还通过在报纸上登广告大肆进行虚假宣传,吸引投 资人投资。

3、虚假担保并承诺随时支取本金和利息。李某以 1.5%〜3%的月利息吸收存款,对每一笔借款都用宁波某担保 公司等实际控制的企业作担保,并承诺只要借款人需要,随 时可以提取本金和利息。其实,李某借款数额较大,大大超 出了担保能力,担保早已形同虚设,一旦资金链断裂,承诺 根本无法兑现。

案件查处

让李某想不到的是,2008年下半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 对国内的经济产生了严重影响。向李某借钱的债务人无法按 时偿还,李某对外出借的最大一笔款项高达5600万元,该 款项最后无法收回。为此,李某曾通过诉讼的形式追索,也 曾到对方企业连坐三天三夜讨债,可惜收效甚微。而李某此 时又面临着众多债权人的追讨,所控制的担保公司资金链因 此断裂。在走投无路之际,李某于2008年10月28日凌晨 到公安机关投案,希望依靠司法机关把钱追回。

李某投案后不但如意算盘没有得逞,反而被公安机关以 涉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立案侦查,然后移送检察机关提起 公诉。法院经审理认为,李某向不特定的单位和个人非法吸 收公众存款,扰乱金融秩序,数额巨大,应以非法吸收公众 存款罪追究其刑事责任。2009年8月20日,宁波市鄞州区 人民法院作出判决,李某犯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判处有期 徒刑五年,并处罚金50万元,同时责令退赔被害人及被害 单位的经济损失。

案件警示

1、借款有担保不等于借出的钱就没有风险。借钱给别 人要求借款人找个人或单位提供担保,是保证本金安全的一 项有效措施,但并不等于说有了担保,借出的钱就进了保险 箱。关键要看担保人有没有担保能力,如果担保人超出自身 担保能力,无限度提供贷款担保,那么其提供的担保承诺就 是一纸空文。

2、投资人借钱给别人,一定要了解债务人底细。本案 中,李某向别人借钱时,都是说借款用于公司正常的资金周 转,而隐瞒了把钱贷给别的企业从中赚取利差的事实。吴某 借给了李某1500万元,此前,他和李某素昧平生,对李某 的公司情况一点也不了解,但两人的老婆关系很好,常在一 起搓麻将、旅游。仅凭这一点,吴某就决定借给李某1500 万元,而且办手续那天,李某到他公司来时拿出了一叠空白 的借款合同。吴某应该想到,如果仅仅只是正常的资金周转, 借款次数有限,不会事先准备一叠空白借条,可吴某偏偏忽 视了这一点。事后,吴某在圈内打听了一下,发现李某借了 很多人的钱,但为时已晚,钱已经打入了李某提供的账户,借款到期后,李某只还了 500万元,剩佘的钱全部打了水漂。

(选自《打击非法集资典型案例汇编》)

防范打击非法集资宣传月专题:选登典型案例之三 女赌徒的不归路——广东佛山和某某非法吸储案

一位邮政局的大客户经理,一位疯狂的女赌徒,为了偿 还赌债和敛财,她把手伸向了公款......那一刻,她人生的结 局已经注定。

案情简介

何某某原是佛山市禅城区邮政局大客户部的经理,1999 年至2003年间,她多次到澳门赌博,并为此欠下巨额赌债。为尽快偿还赌债,从2003年9月起,何某某组织、指挥原 佛山市禅城区邮政局澜石支局局长陈某某以及霍某某、陈某 某、梁某某、黎某某等人以澜石支局和龙角支局邮政储蓄的 名义,以高息为诱饵非法吸收近200名储户的存款13亿佘 元,何某某及陈某某将其中的1.59亿元占为己有,用于偿还 赌债和投资,并造成100多名储户5.4亿佘元的损失。

在此期间,何某某还因存款兑付等问题与知情人、储户 产生矛盾,并多次雇凶伤人,致一人重伤、二人轻伤,部分 财物被损。

作案手段

1、高息揽存,愿者上钩。何某某在澳门赌博过程中,经人介绍认识了澳门人林某某等,林某某等人获悉其身份后, 一方面怂恿她豪赌,另一方面游说她高息吸收存款,将资金 投入高回报的项目如购地皮、码头等盈利。

面对赌债压力和巨额回报的诱惑,何某某勾结陈某某,一方面利用其社会关系,以完成邮政储蓄吸存任务为由,以 月息4%。~ 10%。不等的高额利息为诱饵,游说储户通过她们 到澜石支局存款。另外,为了发展更多的储户,何某某、陈 某某二人在社会上散布信息,许诺2%。~3%。的利差作为回报, 让他人为其介绍储户。

2004年,因欠下巨额赌债,在澳门的投资又有去无回,何某某面临的资金压力越来越大,不得不更加疯狂地向社会 吸收资金,许诺的存款利息也不断提高,个别储户月息甚至 高达4%。新吸收的资金用于支付其他到期本息,维持资金 运转,避免资金链断裂。

高额的利息回报吸引了当地数百名储户参与,其中包括 当地部分村集体,累计涉案金额近18亿元。获取的资金除 部分用于偿还赌债、在澳门的投资无法收回外,大量资金被 何某某等人消耗殆尽。

2、公款私存,瞒天过海。为掩人耳目将储户资金占为 己有,2003年初,何某某和陈某某密谋商定,将高息吸存资 金以澜石支局的名义存入该局在农业银行某支行的对公账 户上(因账户尾号为113,以下称为113账户),然后利用 邮政储蓄监管漏洞,由陈某某违规使用“无折取款”、“挂失密 码”的方法,冒充储户提款,将资金从113账户转到自己控制 的账户,用于投资获利。

为掩盖其恶意侵占存款的行为,何某某和陈某某吸存的 资金均按照邮政储蓄正常的存款程序办理,即先由储户在澜 石支局开户,存款按照正常的储蓄程序在邮政储蓄的前台完 成。在资金进入113账户后,陈某某在何某某的指使下,利 用任职澜石支局值班长、支局局长的便利,对掌握储户密码 的存折和存单,违规釆用“无折取款”的方法,用白纸代替存 折放到打印系统,将取款数据打印到白纸上,完成取款手续,冒充储户将资金从113账户中转移出去。对不掌握储户密码 的存折和存单,在储户不知情的情况下,由陈某某和其他邮 政工作人员自己制作申请表,私自挂失储户存折和新设密码, 自己办理并审核,设立新密码。待新设密码生效后,利用新 设密码将资金转移出去。

在此状态下,邮政系统显示的是正常取款业务,此时储 户存折上的金额和邮政系统内的记录不统一,但储户暂时不 知道,而邮政局认为正常。应付的方法是对储户拖延时间,即不让储户正常查询和正常存取款,找机会将储户的真实存 折换成虚假存折,或者用吸存其他储户的资金归还已挪走储 户的资金,使储户金额与邮政系统记录统一,从而控制了该 储户的全部资金。

3、中间账户,偷梁换柱。2004年6月后,因邮政储蓄 系统升级,邮政局加强了对储蓄业务的管理,对公账户的资 金不能转入个人账户,对公账户取款要按照权限逐级审批,这样对何某某、陈某某继续利用113账户吸收存款,并按以 前的方法转移资金造成障碍。于是,何某某、陈某某多次商 量,决定釆用在各大商业银行开设佛山市高明佳达不锈钢制 品有限公司和林积福等多个单位和个人账户作为中间账户 进行操作,用于存储、转移非法吸存的资金。

为了继续获取储户的信任,何某某、陈某某收买澜石、龙角邮政支局的部分员工,釆用白纸覆盖在存折上面打印的 方法套取空白存折和存单,要求储户存款时要事先告知何某 某存款日期、金额等信息,然后用套取的空白存折、存单制 作好存款记录交给前台职员。当储户来前台办理存款手续时, 前台职员假装成按正常的程序办理,让储户填单、输入密码

(事实上这些内容都没进入邮政储蓄系统),趁储户不注意

将已打印好的存折加盖印章,然后将存折交给储户,完成虚 假的存款手续。储户取款时也必须要预约,何某某获取储户 的取款日期、金额等信息后,收回储户的存折,制作取款记 录,然后交给澜石、龙角邮政支局前台职员,由前台职员假 装按正常取款手续打印存折,交给储户,同时将资金转入储 户指定的账户。当储户到邮政储蓄前台查询存款时,邮储工 作人员按照何某某、陈某某的指使,统一口径,称这些高息 的大额存款已经被后台锁定,前台无法查询,以此方法应付 储户。

一般情况下,储户们取款都不很顺利,何某某则以上级 检查、银监会检查、完不成任务为由推脱,说服储户不要取 钱。实在推不掉的就付款,对有些储户不相信她的还款承诺,就打印一些承诺书,写明储户于何时在邮政储蓄存了多少钱, 何时还款,并盖上邮政局公章,以避免犯罪行为被揭露。

4、利益诱惑,团伙作案。在近三年作案过程中,何某 某除与陈某某勾结外,还以每月2000元左右的奖金,拉拢 澜石、龙角邮政支局的部分员工套取空白邮政储蓄存折,配 合办理存取手续,统一口径应付储户质询。以给好处费、发 工资等方式吸引无业人员霍某某、陈某某假冒邮政局人员联 系储户、商谈利息,收取储户的支票、存折、存单,协助储 户办理存取款手续以及在储户提出质疑时向储户出具加盖 邮政局公章的承诺书、证明等。

何某某以支付套现资金0.6%的好处费为诱饵,勾结时 任工商银行某支行主任梁某某为其非法吸存的资金转账、套 现,梁某某指使黎某某在禅城区某农村信用社开设了多个单 位和个人账户,编造单位发放工资、借款给个人等理由,伪 造借款合同,逃避银行对现金业务的监管,将资金从单位账 户转入个人账户,从中收取好处费。

案件查处

2006年8月,何某某因涉嫌故意伤害罪被当地公安机关

刑事拘留,坊间“在何某某处存的钱要不回来”的传言在当地 传播扩散,并引发群体事件,当地纪委、公安司法机关高度 关注,成立专案组查处案件。9月,何某某因涉嫌非法吸收 公众存款罪被检察机关批捕。其他相关人员相继被抓捕归案。

2009年4月24日佛山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判处何某某犯

贪污罪,判处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 财产;犯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判处有期徒刑十年,并处罚 金人民币50万元;犯故意伤害罪,判处有期徒刑八年;犯 故意毁坏财物罪,判处有期徒刑二年;决定执行死刑,剥夺 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陈某某犯贪污罪、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决定执行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 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何某某不服,向广东省高级人 民法院提出上诉。2010年10月26日,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 终审维持原判。其他相关人员亦受到法律的严惩。

案件警示

何某某在佛山邮政系统服务长达20佘年,从基层话务 员、储蓄员成长为支局局长、市局大客户经理,因为业务出 色和好强性格,多次受到各级邮政系统嘉奖,并一度被视为 提拔的骨干。但在2001年迷上赌博后,因欠下巨额赌债,为偿还赌债和敛财,她利用邮政系统制度不健全、监管不到 位的漏洞,用小恩小惠拉拢内部工作人员,疯狂作案,频频 得手,大肆挥霍国家资财,破坏经济法则,扰乱金融秩序,制造了一起令人咂舌的惊天大案,最终也把自己送上不归路。

赌博是社会的毒瘤,更是一种丑恶现象。人民群众特别 是党员干部赌博,坏党风、失民心、生贪欲、毁前程,危害 极大。近几年来因赌博诱发贪污、受贿、挪用公款而落马的 政府官员屡见报端,参赌者不断葬送自己的光明前程,还严 重影响党和政府的形象。因此,广大群众特别是党员干部一 定要从中吸取教训,洁身自好,远离赌博。(选自《打击非 法集资典型案例汇编》)防范打击非法集资宣传月专题:选登典型案例之四 仙人掌的无情剌——安徽阜阳旺达公司集资诈骗案

为骗取投资者资金,王某某建仙人掌产业园为自己造势, 大肆进行不实宣传,制造仙人掌能赚大钱的假象,通过包括 网络在内的各种渠道对外非法吸收资金,无情地刺伤了上千 人的心。

案情简介

2003年三四月间,阜阳市旺达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后更 名为安徽阜阳旺达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王某 某从某村庄租用4亩土地,作为仙人掌种植基地示范园,又 从另一村庄租用土地40佘亩作为仙人掌种植基地,从此开 始了疯狂集资诈骗、非法经营等犯罪活动。

王某某以旺达公司与客户“联合种植”仙人掌的名义,先 后以投资金额30%和50%的高额利息向社会募集资金。截至

2006年7月,旺达公司非法集资6500多万元,涉及2600佘 名参与者,案发时未归还集资户本金2700佘万元。

为了以更快的速度圈钱,2005年下半年,王某某又与申 某、马某某商议网上销售产品,并请谢某某为旺达公司设计 了网上销售软件,以变相传销方式实施销售活动,由何某某 负责销售款项管理。从2006年3月底到6月底,实现非法 销售额1500佘万元。

作案手段

1、以“公司+客户”联合种植为伎俩。在集资过程中,王 某某等人经常带领群众到仙人掌种植基地参观,夸大种植基 地面积,宣传种植仙人掌高产利丰,引诱客户购买公司的仙 人掌种片,并承诺在第一年、第二年以一定价格回收。2003 年,王某某租用了厂房和仓库,建立了仙人掌加工厂,将种 植基地生产出来的仙人掌和从自种客户手中回收的部分仙 人掌加工成仙人掌粉和仙人掌汁,然后委托一些小型厂家进 行再加工,生产仙人掌面条、仙人掌酒、仙人掌化妆品、仙 人掌保健食品等产品,通过赠送仙人掌系列产品、在网上刊 登仙人掌系列产品照片、在每周项目说明会上宣传等方式,向社会公众展示旺达公司有产品销售,有能力支付所承诺的 高额返利,进行不实宣传,骗取信任。

事实上,种植基地只是王某某为进行非法活动制造的一 个幌子。2005年以后,旺达公司就不再对生产基地进行管理, 对于基地生产出来的仙人掌也不再回收。到2006年,旺达 公司干脆就不再种植仙人掌了。

2、以骗取的“官商”名头为“外衣”。王某某深知社会群众

对政府的信任,故在非法集资过程中,通过多种手段,疯狂 骗取各类荣誉,如“2002—2003诚信单位”、“乐善好施 单位”、“慈善大使”等,王某某还成功骗取了阜阳市第三届政 协委员称号,并伪造了以阜阳市人民政府名义授予的“重合同 守信用单位”、“优秀企业”等匾牌,利用各种与有关政府领导 接触的机会进行合影。王某某将这些匾牌、证书及与领导的 合影悬挂在办公室、制作成宣传画册和网络信息、刊登在自 办的《旺达报》上,向社会公众进行宣传,制造出旺达公司 实力雄厚、科技含量高、已被社会认可的假象,诱使社会公 众向旺达公司投入资金。

案件警示

该案又是一出众多非理性投资者被高额收益迷惑双眼 而酿成的悲剧。其实犯罪分子的伎俩并不怎么高超,王某某 作为法人代表的旺达公司在集资前几乎没什么经营,只是到 了

2005年1月,王某某才从集资款中支付50万元,将旺达 公司注册资本变更为100万元,后又支付集资款400万元,将注册资本变更为500万元。所以,在集资的前期,旺达公 司只是一个没什么实力的小公司,而王某某租地种仙人掌也 显然是做做样子,为从事犯罪活动遮目。

随着集资活动的扩大,已经没有人在乎王某某宣传的仙 人掌项目是否属实,是否真的赚钱,而只在乎承诺给自己的 回报能否兑现,包括那些在网上参与传销活动的投资者,在 看不到实体仙人掌的情况下就进行投资,可谓更加疯狂。所 以,投资者其实已经不是在投资,而是在赌,因为只要稍加 了解旺达公司的实际经营状况,就可以了解真相,但没有人 愿意去直面事实。这些集体式的赌徒助长了犯罪,最终被刺 伤的是自己。小小仙人掌,竟然刺伤了那么多人,实在令人 深思。(选自《打击非法集资典型案例汇编》)

第四篇:非法集资典型案例

非法集资犯罪在各地均有发生,与其它经济犯罪相比,非法集资犯罪一般都经过宣传造势、募集资金、还本付息、最后崩盘等环节,作案周期普遍较长。非法集资犯罪的这一特点决定了一旦案发容易产生许多严重的社会问题,滋生绑架、暴力逼债等犯罪行为,酿成群体性事件,给社会和谐稳定带来较大压力。省高院公布这十大典型案例,一方面是威慑犯罪分子,另一方面也是提醒市民注意识别和防范此类犯罪。

案例一:潘璐等集资诈骗案

2008年5月,被告人潘璐为骗取他人财物,注册成立南京瑞鼎轩茶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瑞鼎轩公司”),并以公司名义聘用业务员到南京闹市区向不特定的中老年被害人分发传单邀请其到公司免费品尝普洱茶,并使用宣传册、影像资料等对普洱茶的功能及收藏价值等作夸大宣传,虚构公司称可代老百姓免费收藏所购普洱茶,并称将投资款用于公司办茶楼、开设茶叶销售连锁店等,承诺以14%-22%的年利息返还投资款,一年或三年期满后退还本金,诱使被害人签订购销合作协议书,以现金方式一次性支付投资款。2009年4月至5月,为迅速骗取大量资金,被告人潘璐以瑞鼎轩公司名义,先后成立多个分部,分别聘用被告人周睿、袁红、朱鹏飞担任各分部负责人,共同以上述诈骗方法继续非法集资。2008年5月至2009年10月间,非法集资额达人民币1433万余元。非法集资所得款项除用于购买少量普洱茶等,余款均被潘璐、周睿、袁红、朱鹏飞等人瓜分并肆意处分,导致无法归还314名被害人的钱款。

江苏省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于2011年4月依法判处潘璐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判处周睿有期徒刑十五年,并处罚金人民币三十万元;判处袁红有期徒刑十三年,并处罚金人民币二十万元;判处朱鹏飞有期徒刑十四年,并处罚金人民币二十五万元。

案例二:无锡市奥特钢管有限公司、潘建萍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案

2001年至2008年11月间,被告单位无锡市奥特钢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奥特公司”)因生产经营需要资金,由被告人潘建萍承诺约定支付利息或收承兑汇票按面额还款,先后向张美媛等36人和无锡泰富投资有限公司等30家单位非法吸收存款共计人民币68286万余元,造成未归还损失共计18340万余元,其中个人损失3231万余元,单位损失15108万余元。2009年6月11日,被告人潘建萍向无锡市公安局投案,并如实供述了犯罪事实。

江苏省无锡市北塘区人民法院一审、江苏省无锡市中级人民法院二审裁定,以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判处无锡市奥特钢管有限公司罚金人民币三十万元;判处潘建萍有期徒刑八年六个月。

案例三:吕文明等集资诈骗、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案

2008年底,被告人吕文明在因先前放高利贷无法收回部分款项,造成巨额亏损的情况下,为向社会公众募集资金,于2009年1月注册成立了泰兴市明丰理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明丰公司”)。2009年1月至2010年7月间,被告人吕文明以“明丰公司”名义,采用发布公告、虚构将集资款投资到生产企业、允诺支付高息、“拆东墙补西墙”等手段,骗取卞同生、蔡华芳等311人共计人民币2076万余元,并将所得集资款用于放高利贷、支付集资本息、投入“标会”及豪华装修、购买高档轿车等,致使上述被害人实际被骗1874万余元。2010年7月,被告人吕文明逃至泰州藏匿,并将73万元存至他人名下。

2008年5月至2010年7月,被告人吕文明与被告人陈雪兰计议,以高额回报为诱饵,采用“标会”形式非法吸收他人资金,由被告人吕文明召集“会员”,被告人陈雪兰负责记账和收发“会钱”,以图赚取利差。通过“请会”、“应会”并高息竞标及承诺还本付息等手段,变相非法吸收“会员”资金共计人民币1254万余元。

江苏省泰州市中级人民法院于2011年1月以集资诈骗罪判处吕文明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财产人民币八十万元;以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判处其有期徒刑八年,并处罚金人民币三十万元;决定执行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财产人民币八十万元、罚金人民币三十万元;以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判处陈雪兰有期徒刑七年,并处罚金人民币二十五万元。

案例四:王付荣挪用资金、集资诈骗案

2003年6月至2007年4月间,被告人王付荣利用其先后担任新华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泰州公司(以下简称“泰州公司”)团体部负责人、副总经理的职务之便,从本单位收取的团体长险保费中非法截取5646万余元,其中3400万余元被其投入个人开办的泰州市众诚乳业制品有限公司等单位用于营利活动。

2007年4月至2009年10月间,被告人王付荣为弥补之前挪用资金形成的巨大亏空,在其调入新华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江苏分公司(以下简称“江苏分公司”)后,明知自己对泰州公司团体部已无管理职能、泰州公司团体部已停止接受团体保险新业务,却擅自使用私刻的“泰州公司保险合同专用章”、另行租赁办公场所,以“发放工资和奖金”等利诱指使泰州公司相关人员继续违规经营团体长险业务,采取“收取保费”、“整单退保”等手段骗取资金。被告人王付荣以泰州公司团体部名义收取“团体长险保费”计人民币30221万余元,其中仅有60万元缴入公司账户并承保,另从公司承保系统退出资金10519万余元,兑付、退保计23035万余元,仍处于公司有效承保状态的金额计4609万余元。被告人王付荣个人占有使用保费计人民币17706万余元,其中4920万余元被用于兑付、退保2007年4月9日前挪用的资金,其余被用于个人办企业、挥霍、随意处置等。

2009年10月9日,被告人王付荣在无法兑付投保人到期保费的情况下,向江苏分公司主动说明情况,并退还本人所购房产、车辆、所办企业等资产,价值计人民币3500万余元。

案发后,公安机关依法追回赃款计人民币800.7万元、价值280万元的汽车7辆、价值71万余元的南通志诚网吧等,并已发还给江苏分公司。

江苏省泰州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判决、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二审裁定,于2012年3月以挪用资金罪判处王付荣有期徒刑八年;以集资诈骗罪判处其死刑缓期二年执行,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决定执行死刑缓期二年执行,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

案例五:华安公司、黄应龙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案

被告单位华安公司于2004年9月登记成立,被告人黄应龙担任该公司法定代表人。因经营煤炭需要资金周转,被告单位华安公司于2006年至2009年间,以高息为诱饵,通过被告人黄应龙及其他人的介绍,以借款的形式先后向钱俊锋、顾进、海阳公司等单位和个人吸收资金,合计人民币13196万元,用于该公司经营煤炭,造成被害人及被害单位的经济损失7967万元。

2009年7月28日,被告人黄应龙主动到公安机关投案,交代了主要犯罪事实。公安机关共追回赃款合计人民币418万余元。

江苏省海安县人民法院于2010年6月依法判处华安公司罚金人民币四十九万元;判处黄应龙有期徒刑九年六个月,并处罚金人民币四十五万元。

案例六:李广盛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案

2005年至2008年间,被告人李广盛未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自制“全国农村合作社云安代办站凭证”,承诺以银行同期利息结算,先后向附近群众非法吸收存款1029人次,共计人民币361万余元。至案发时尚有376人次共计人民币148万余元未兑付。案发后被告人李广盛及其家人退赃计人民币82万余元,用物品给群众折款11万元,实际造成损失人民币55万余元。

江苏省射阳县人民法院以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于2012年2月依法判处李广盛有期徒刑四年,并处罚金人民币十万元。

案例七:江苏乐园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周平、周军等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系列案

自2003年起,江苏乐园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乐园”公司)因开发项目多,通过低价取得土地使用权、购买物业用于储备、增值,致资金短缺。2003年, 董事长周平决定并形成决策,采取“商铺认购”的形式吸收公众存款。乐园公司遂以高额利率和高额提成为诱饵,以“认购商铺使用权” 和“内部职工集资”的名义,制定吸收公众存款的方案、政策,变相在淮安市、南京市向社会公众非法吸收存款,经审计,自2003年至2008年12月,乐园公司向社会公众5.26万人次变相非法吸收存款合计33.85亿元,至案发时,已退存款23.92亿元,有7000余户9.93亿元未兑付。案发后退款3.78亿余元。

2003年至2008年12月,乐园公司其他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被告人叶从清、吕秀华、邵念德、丁宏盛、衡兴亚、杨文俊、杨桂春等7人,在明知乐园公司进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的情况下,先后多次参与乐园公司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相关方案、政策的研究、制定和修改,并积极组织实施。被告人沈洪友、徐西玲、黄国英、刘建丽、李志祥、汤美玲、韩爱涛、孙德红、童丽娟、骆公梅、夏艳燕、吴士俊、徐梅等13人,在乐园公司工作期间,为获取手续费报酬,积极执行、实施乐园公司相关规定,向社会公众变相吸收存款。上述各被告人分别积极为乐园公司非法吸收264万余元至6160万余元不等数额的存款。

被告单位乐园公司及全部22名被告人均能在案发以后自动投案,如实供述犯罪事实。被告人吕秀华协助侦查机关清理账册、查封冻结资产、审计等工作。被告人吕秀华、丁宏盛、黄国英、刘建丽、李志祥、韩爱涛、孙德红、夏艳燕、吴士俊等9人分别退缴了2万至22万元不等的非法所得,共计93.6万元。

江苏省淮安市清河区人民法院以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追究刑事责任,于2011年7月依法判处被告单位江苏乐园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罚金人民币四十五万元;判处周军有期徒刑五年,并处罚金人民币十五万元。分别于2012年7月、11月,2012年7月、8月依法判处叶从清、吕秀华等20人一至六年不等的有期徒刑,并处人民币二万至二十万元不等的罚金;对犯罪情节较轻,符合缓刑适用条件的吴士俊、徐梅两被告人依法予以适用缓刑。

案例八:石军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案

2011年4月至2011年5月,被告人石军为牟取非法利益,以高息为诱饵,采取口口相传的方式,向社会公众非法吸收存款,合计约人民币5100万元。被告人石军将非法吸收的资金放贷给他人,造成大部分非法吸收的存款无法返还。案发后,被告人石军于2011年7月22日主动到公安机关投案,并如实供述了自己的犯罪事实。

江苏省泗洪县人民法院以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于2012年1月判处石军有期徒刑六年,并处罚金五十万元。

案例九:李庆玲、吴兆顺等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案

2010年8月至2011年6月间,被告人李庆玲、吴兆顺、凌绍民、张桂英、张茂权、薛美未经有关部门批准,以沈阳颐和轩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及沈阳颐和轩投资担保有限公司开发沈阳曹台新村住宅楼、砂山老年生态城等项目融资为由,向社会公众公开宣传,许以月息6%、每三个月为还款周期的高额利息,并提前扣除三个月18%的利息收取本金的方式,向社会公众吸收资金,先后在徐州地区与796名投资人签订了1618份合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合计人民币11565万余元。其中被告人李庆玲、吴兆顺共同吸收9035万余元,被告人凌绍民吸收1966万余元,被告人张桂英吸收1124万余元,被告人张茂权、薛美共同吸收1224万余元。

2011年8月26日,被告人李庆玲到公安机关投案自首,其余被告人均被公安机关抓获,并能够如实供述自己的主要犯罪事实。案发前后,通过银行转账或现金方式,被告人李庆玲返还1067万余元,被告人吴兆顺返还0.84万元,被告人凌绍民返还544万余元,被告人张桂英返还391万余元,被告人张茂权返还人民币189万余元,被告人薛美返还3万余元。

江苏省徐州市泉山区人民法院以非法吸收公共存款罪,于2012年9月依法判处李庆玲有期徒刑七年,并处罚金人民币三十万元;判处吴兆顺有期徒刑四年,并处罚金人民币二十万元;判处凌绍民有期徒刑四年,并处罚金人民币二十万元;判处张桂英有期徒刑三年六个月,并处罚金人民币二十万元;判处张茂权有期徒刑四年,并处罚金人民币二十万元;判处薛美有期徒刑二年,并处罚金二十万元。

案例十:北京分红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刘苏等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案

2006年11月至2009年8月,北京分红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分红公司)在经营“分红广告招商网”期间,为了达到推销该网站上的网络广告位、提高网站知名度的目的,将网站的页面分割成不同区域的广告位,并设定相应的价位。分红公司先后在江苏、浙江等七个省、直辖市设立了34个市县级直属机构及代理办事处,通过招聘的经纪人以高额分红回报为诱饵,以宣传册等方式向社会公众公开宣传“一年投资几万元,每年回报几十万元”,诱使社会公众与该公司签订“广告位代理招商合同”,并以交纳“广告位代理订金”的名义购买公司广告位,从而成为该公司的“广告位代理商”。北京分红公司为了支付“广告位代理商”到期的高额分红回报,维持公司的正常运行,不断地收取“广告位代理商”的代理订金,并以收取后期参与者的“广告位代理订金”,支付前期参与者的到期分红及给予办事处、经纪人一定比例的业务提成等方式,吸收参与者资金累计达人民币17821万余元,涉及人数7859人。截止2009年8月,仍处于分红期间的集资金额为11952万余元,其中已分红金额4975万余元。至案发时,尚有6976万余元未兑付,涉及参与者多达5100人。

江苏省连云港市新浦区人民法院一审判决、江苏省连云港市中级人民法院二审裁定以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于2011年4月依法判处北京分红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罚金人民币五十万元;判处刘苏有期徒刑六年,并处罚金人民币三十万元;判处吴护通有期徒刑三年六个月,并处罚金人民币十万元。

第五篇:非法集资材料

防范打击非法集资

问:什么是非法集资?

答:非法集资是指单位或者个人未依照法定程序经有关部门批准,以发行股票、债券、彩票、投资基金证券或其他债权凭证的方式向社会公众筹集资金,并承诺在一定期限内以货币、实物及其他方式向投资人还本付息或给予回报的行为。

问:非法集资有哪些特征?

答:非法集资主要有以下几点特征:

1)未经有关部门依法批准或者借用合法经营的形式吸收资金;

2)通过媒体、推介会、传单、手机短信等途径向社会公开宣传;

3)承诺在一定期限内以货币、实物、股权等方式还本付息或者给付回报;

4)向社会公众即社会不特定对象吸收资金。

问:非法集资的主要表现形式是什么?

答:非法集资活动涉及内容广,表现形式多样,从目前案发情况看,主要表现有以下几种形式:

1)借用投资名义进行非法集资。

2)以发行或变相发行股票等权利凭证或者以期货交易、典当为名进行非法集资。

3)通过认领股份、入股分红进行非法集资。

4)通过会员卡、会员证、席位证、优惠卡、消费卡等方式进行非法集资。

5)以商品销售与返租、回购与转让、发展会员、商家联盟与“快速积分法”等方式进行非法集资。

6)利用民间“会”、“社”等组织或者地下钱庄进行非法集资。

7)利用现代电子网络技术构造的“虚拟”产品,如“电子商铺”、“电子百货”投资委托经营、到期回购等方式进行非法集资。

8)对物业、地产等资产进行等份分割,通过出售其份额的处置权进行非法集资。

9)以签订商品经销合同等形式进行非法集资。

10)利用传销或秘密串联的形式非法集资。

11)利用互联网设立投资基金的形式进行非法集资。

12)利用“电子黄金投资”形式进行非法集资。

13)私自、违法利用银行工作人员身份或银行场所“代销”理财产品、基金、股权、债券等进行非法集资。

问:非法集资的常见手段有哪些?

答:非法集资的常见手段主要是:第一,承诺高额回报;第二,编造虚假项目;第三,以虚假宣传造势;第四,利用亲情、朋友、同乡诱骗。

问:非法集资活动对社会的危害性如何?

答:非法集资活动具有很大的社会危害性。一是参与非法集资的当事人会遭受经济损失,甚至血本无归。二是非法集资也严重干扰了正常的经济、金融秩序,引发风险。三是非法集资容易引发社会不稳定与安全问题。由于非法集资是违法行为,危害极大,希望社会公众一定不要参与非法集资活动。

问:从事非法集资活动会受到怎样的法律处罚?

答:对进行非法集资活动的,除了依照《商业银行法》、《保险法》、《证券法》、《证券投资基金法》、《银行业监督管理法》和《非法金融机构和非法金融业务活动取缔办法》等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给予没收违法所得、罚款、取缔非法从事金融业务的机构等行政处罚外,对构成犯罪的,还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例如:依照我国刑法规定,对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情节严重的,可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对未经批准擅自发行股票,情节严重的,可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并处罚金;对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使用诈骗方法非法集资的,最高可处死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近年来,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处置非法集资部际联席会议和各省区市采取了一系列的行动,非法集资快速蔓延的势头得到了有效遏制。但受多种因素影响,非法集资活动仍比较猖獗,形势不容乐观。

一、非法集资形势依然严峻

(一)非法集资案件持续高发。据统计,2005年以来,全国公安机关非法集资立案年均2000多起,涉案金额200亿元左右。2011年底至2012年初,按照国务院的部署,部际联席会议会同公安部在全国组织开展了为期三个月的整治非法集资问题专项行动,各地方政府积极行动,公安机关重拳出击,打出了声势,打出成效。许多非法集资案件被侦破,一些潜在的案件得到了集中暴露。尽管今年新发案数量、涉案金额、参与集资人数与2012年同期相比有大幅下降,但与以往常规年份相比较仍呈增加趋势。

(二)涉案地域、人员、行业广泛。当前非法集资案件已覆盖全国大部分地(市),集资参与者既有家境富裕人群,也有吃低保的社会弱势群体,既有在职人员,也有离退休人员,几乎涵盖了社会各个阶层。案件涉及众多行业和领域,包括农业、林业、房地产、教育、商品流通等等,并由传统的种植、养殖业逐步蔓延至科技、环保、投资等领域,形式手段更趋债权化和机构化,依托网络平台进行借贷涉嫌非法集资的情况日渐突出。

(三)社会危害严重。非法集资作为典型的涉众型违法经济犯罪,往往因为涉及区域广泛、集资参与者众多,使得案件处置难度很大。而且常常由于经营不善或犯罪分子侵吞、挥霍及转移资产,造成案件最终挽损率普遍偏低,有的甚至是血本无归,严重损害人民群众利益,扰乱国家正常经济金融秩序,甚至激化社会矛盾,严重影响社会稳定。例如,湖南省湘西州曾成杰集资诈骗案,先后集资34.52亿余元,涉及人数24238人。集资总额减去还本付息的金额后,曾成杰集资诈骗金额为8.29亿元,造成集资户经济损失共计6.2亿元。集资户吴安英见集资兑付无望,当众自焚造成七级伤残。湖南省高级人民法院以集资诈骗罪判处被告人曾成杰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最高人民法院依法核准。

(四)非法集资存在原因复杂

非法集资的成因十分复杂,与社会经济、文化、历史状况密切关联,涉及国内外宏观经济、社会环境、金融服务、个体参与者情况等因素,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经济环境因素。随着经济的增长和国民财富的增强,民间资金充裕,投资需求强烈,而投资渠道和投资工具比较有限,不同投资者可能选择的收益性、风险性和流动性的偏好也不同,部分投资偏好于高收益的投资者,可能会把资金投向于高收益的民间借贷,甚至是非法集资。二是参与者自身因素。许多参与集资者缺乏相应的经济金融法律方面的知识,不能区分合法与非法的界限,对“谨慎投资,风险自担,非法集资不受法律保护”的投资理念认识不足,经受不住社会上的高利诱惑,加剧了非理性逐利冲动而上当受骗。三是制度政策方面因素。当前一些领域的改革还待于进一步深化,制度还有待进一步完善,一些领域的监管还有待于加强,对民间借贷等投融资的规范引导还有待于完善,特别是防范预警和打击非法集资的机制还需进一步健全,工作力度应进一步加大,开正道、堵邪门、强监管,严防不法分子钻政策和法律空子,从事非法集资活动。总的来看,影响非法集资的一些因素仍将不同程度的存在,而且,随着市场活跃程度的进一步提高,如果监管与管理一时难以同步加强,非法集资的风险还可能进一步加大。在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非法集资活动仍会频繁发生,案件高发态势仍将持续,并不排除在一些地区、行业和领域集中爆发的可能,形势依然严峻,防范和打击非法集资的工作任务仍将艰巨。

二、高度关注、防范一些领域的非法集资风险

近些年来,许多非法集资活动打着“支持地方经济发展”、“倡导绿色消费”、“金融业务创新”等旗号,以合法公司名义,以高收益、高回报为诱饵,形式多样手段翻新,由直接吸收资金发展到进行生产经营投资,由单一债权发展到股权甚至债权、股权相混合,由个人作案发展到组织化、智能化和网络化,手段更加隐蔽,欺骗性更强。当前,以下领域及形成的非法集资风险尤其要注意关注和防范。

(一)民间借贷诱发非法集资案件在一些地区或行业仍会高发。从近几年的发案情况看,民间借贷越是活跃,非法集资的案件越是高发,在当前企业融资需求旺盛、民间资金较为充裕、社会投融资政策积极宽松,而相关规范引导不尽完善的环境下,民间借贷在一些地区或行业诱发非法集资案件的风险仍然较大。

(二)一些中介机构参与非法集资,风险集聚。目前社会上各种中介机构种类繁多、数量很大,但监管缺失或不足,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无序发展、恶性竞争,助长了民间融资乱象,积聚了很大的非法集资风险。一些中介机构以高额回报为诱饵非法吸收公众资金,用于投资或转借给他人,谋取不法利益,隐患很大,一些地方的风险已经集中暴露。

(三)农业专业合作社类非法集资风险开始上升。近年来全国农业专业合作社发展迅猛,在促进农村农业发展、农民致富方面发挥了积极重要的作用,但有的农业专业合作社背离办社宗旨,专门从事吸收农民资金和放贷等业务,甚至进行异地吸金和放贷,进行非法集资,直接损害了农民利益,影响农村发展与稳定,甚至可能引发严重的社会问题。今年上半年全国各地已发生了十多起农业专业合作社引发的非法集资案件。

(四)网络借贷诱发非法集资将成为新的案件高发点。近几年网络借贷迅猛发展,今年初以来更是火爆,新开设的P2P平台数量和贷款规模也都迅速飚升,但目前尚无明确的法律规范和规定,该领域的非法集资风险正快速积聚,应及时加强有效规范和引导,防止网络借贷领域成为非法集资“重灾区”。

(五)股权投资领域非法集资活动一直比较活跃。今年股权投资领域非法集资新发案件虽有减少,但陈案风险很大。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50余家私募股权企业涉嫌非法集资,涉案金额逾160亿元,参与人数超过10万人。

(六)银行业金融机构个别工作人员涉嫌非法集资风险显现。银行业金融机构个别工作人员打着单位旗号、利用职务之便涉嫌非法集资,严重影响银行声誉和正常经营活动。尽管目前案件数量很少,但风险及影响不容忽视。

三、全面加强防范打击非法集资宣传教育工作

防范和打击非法集资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一项长期、复杂、艰巨的工作任务,要标本兼治。一方面要严厉打击,依法惩处犯罪分子,进行警示和震慑;另一方面要加强防范和预警,特别是要加强宣传教育,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引导社会公众提高风险防范意识,自觉抵制并远离非法集资。

年初以来,部际联席会议在大力推动一些重点案件查处的同时,按照“关口前移、打早打小”的工作思路,于5月在全国集中开展了防范打击非法集资宣传月活动。据不完全统计,活动期间共开展集中宣传活动730余次,发放各类宣传材料2200余万份(册),摆放、张贴展板、海报35万多个(张),悬挂标语横幅55000余条,出动巡回宣传车1400辆(次),设置宣传咨询点6300多个,接受咨询人数320多万人(次),发送公益短信8亿余条,在电视、广播、报刊等媒体宣传7000余次,在68万辆移动公交载体播发宣传信息等,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果。

从8月起,在全国范围内又开展了为期三个月的涉嫌非法集资广告资讯信息排查清理活动,多地政府高度重视,认真部署,积极行动,整合力量,多方位、多渠道、细致深入地对涉嫌非法集资广告资讯信息进行了排查清理,成效明显。

今天,我们召开座谈会就是为了深入学习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在研究分析当前非法集资形势的同时,组织开展新一轮的防范打击非法集资法律政策宣传攻势,营造引导公众防范和远离非法集资、打击震慑非法集资犯罪的良好社会氛围,从源头上有效遏制非法集资,维护经济金融秩序,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我希望而且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特别是在媒体的大力支持和积极参与下,打击非法集资宣传教育活动一定能够取得丰硕的成果,取得成功。保监会历来重视非法集资风险防范治理工作,加大非法集资防范打击力度,取得了初步成效。一是健全机制。先后出台非法集资预警和查处工作暂行办法等9项制度,建立包括案件监测、报告、分析、处置、责任追究在内的全流程工作机制,强化非法集资案件日常管理。二是定期排查风险。采取多种方式、通过多种途径,深入排查非法集资风险隐患。先后4次部署行业进行风险排查和预警防控,重点排查保险中介业务、基层机构及收付费环节案件风险,力争“打早打小”。三是严肃查处大案要案。对于非法集资案件做到每案必查,及时处置化解风险,完善内控,构建风险防范长效机制。严肃追究案件管理责任,先后对32起非法集资案件140人进行了责任追究。四是加强宣传和警示教育。通过下发宣传手册、组织宣传活动、通报典型案件等方式,不断提高保险消费者以及保险从业人员防范非法集资的意识和能力。今年5月组织开展宣传月,全行业悬挂条幅、摆放海报、展板等3万份,发放宣传资料100多万份,通过短信或微信平台、电子邮件等发送宣传短信130多万条,举办客户讲座千余次,直接受教育的社会公众达到260余万人次。

从近几年全国情况看,非法集资持续活跃,新增案件多、金额大,并且呈现由传统生产领域向投资理财领域、活动空间由实体向网络发展、参与人员遍及社会多个阶层、民间融资引发案件较多、衍生犯罪频发等特点。今后一段时期,受国际、国内宏观经济金融形势等影响,一些潜在非法集资案件可能会加速暴露。在全国非法集资形势更趋复杂严峻的大背景下,保险从业人员从事非法集资活动的风险也在增加。

近年来,保监会在防控行业案件风险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非法集资案件。保险领域非法集资主要表现为保险机构工作人员或销售人员利用职务便利或公司管理漏洞,假借销售保险名义、制售虚假保险单证或理财协议,向社会公众给予或承诺给予高额回报并非法吸收资金。保险领域非法集资的特点主要有:一是利用职务便利。部分涉案人为保险机构工作人员甚至是高管人员,在当地有一定社会人脉或知名度,利用管理或职务便利获得消费者信任;部分涉案人为保险机构代理人员,熟悉保险业务流程并长期接触客户,客户较为信任。二是假借销售保险名义。涉案人虚构保险理财产品,或者在原有保险产品基础上承诺额外利益,或者与消费者签订所谓的“理财协议”,吸收资金。三是高额利息诱导。涉案人采取先支付利息、到期支付本金或继续滚存的方式,给予或者承诺给予消费者高额回报。四是伪造单证印鉴。涉案人出具假保单,并在自购收据或公司作废收据上加盖私刻的公章,甚至直接出具白条骗取资金。

与其他行业相比,保险业非法集资案件的数量、涉案金额、受害人数都比较少,非法集资案件风险整体可控。但由于保险业务的特殊性、非法集资犯罪行为的复杂性,我们在查防工作过程中也遇到不少困难。一是对保单的法律定位不明晰,影响了案件立案。销售假保单只能以实际非法所得计算犯罪数额,不能以票面金额计算犯罪数额,导致一些利用虚假保险单证非法集资的案件因行为人的犯罪所得较少而不能立案,错过了“打早、打小”的有利时机。二是有关部门基层机构处置涉案财产标准不明确。当事人将通过非法集资、传销等途径获取的资金用于投保,对保险业来说,在案件结案前属正常业务,有关部门直接要求保险机构全额退保并划转资金或重复划转,将导致保险机构面临诉讼风险或承担经济损失。三是部分非法集资案件处置操作要求不明晰。案发后各级政府都十分重视案件处置工作,但出于地方利益考虑,往往寄希望于公司“买单”,与相关规定中“因参与非法金融业务活动受到的损失,由参与者自行承担”的精神不符,甚至致使一些非法集资案件的性质难以及时、准确认定,同时也给公司造成一定负担。

非法集资涉及金额高、涉及面广、危害性大,需要全社会一齐努力,共同预防,坚决打击。下一步,我会将认真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积极配合部际联席会议做好各项防范处置工作,构建并完善保险行业非法集资案件风险管理体系。保险监管部门要建立完善打击和处置非法集资工作机制,强化对保险机构涉嫌非法集资活动的监管,加强针对保险从业人员、保险消费者的宣传教育。特别是要提醒消费者,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和能力,在保险消费过程中力争做到“两查两配合”,即“查产品、查单证,配合做好缴费,配合做好回访”。“查产品”就是买保险时通过网上查证(中国保监会、中国保险行业协会以及保险公司网站),或者致电保险公司客服人员等方式核实所购买保险产品的真假,不要相信高息“保险”,也不要受“先返息”之类的诱惑。“查单证”就是交费后要求销售人员及时提供正式保单和保费发票,并认真鉴别保险单证的真伪:真保单上有保险公司印章且为电脑打印,不应有人为改动、手写的地方。“配合做好缴费”就是消费者所交保费超过1000元时,应选择银行转账方式或者到保险公司营业场所缴纳,不要随意将现金交给公司人员。“配合做好回访”就是购买分红、万能、投连等新型保险产品后,积极配合公司回访,确保利益不受损害,如果购买上述保险产品未接到回访,或者发现从业人员存在非法集资嫌疑的,可以通过网络、电话、信件等方式向保险监管部门进行举报反映。保险机构要积极开展风险排查,及早发现风险苗头;案件发生后积极做好案件调查、客户回访、追赃挽损等工作;要针对案件暴露出的管控漏洞,做好责任追究、后续整改以及警示教育工作,防止同质同类案件发生。防范和打击非法集资工作是一项长期、艰巨、复杂的工作任务,为了积极防范保险领域非法集资风险,我们建议:一是加强部际联席会议成员单位间的沟通与交流,特别是进一步加强行政执法与刑事执法协作力度,建立案件查办会商机制、加强执法信息交流,形成打击违法违规行为的执法合力。二是建议明确保险单的法律性质,即明确保单为金融票证的法律属性,并使之得到刑法保护。三是进一步明确非法集资案件处置环节的操作要求,明确债权债务处理规则,细化不能偿还债务的处理方法与标准。

下载非法集资相关案例 贵州大学科技学院word格式文档
下载非法集资相关案例 贵州大学科技学院.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非法集资宣传内容和典型案例

    非法集资不受法律保护 参与非法集资风险自担 问: 非法集资中发生债权债务纠纷,国家法律保护债权人的权益吗? 答:由于非法集资本身就是违法的经济行为,所以,非法集资中一旦发生债......

    打击和处置非法集资典型案例分享

    打击和处置非法集资典型案例 “肥油”不流外人田 ——山东德州陵县向春油脂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案 一家原本正常营业的企业,却干起了向企业内部人员融资的勾当,妄想全员获利,最终......

    非法集资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案例

    浙江女富豪吴英因非法吸收公众存款被公诉 来源: 北青网 2008-2-24 本报讯 前年年底爆发并备受关注的浙江女“富豪”吴英合同诈骗、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案已经于近日审查终结,2008......

    贵州大学科技学院第四届足球赛策划书

    贵州大学科技学院第四届“青春动力杯”三人制篮球 赛策划书 前言: 为了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积极、和谐、健康向上的小远文化气氛,体现当代大学生的精神风貌,增强体质,增进友谊,......

    非法集资新闻稿

    学生之家积极开展“拒绝高利诱惑,远离非法集资”宣传活动 (贵州大学学生之家 讯)5月15日,为响应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开展2018年度防范和处置非法集资宣传教育暨“5.15”宣传日活......

    非法集资司法解释

    非法集资十宗罪:最高法院有关司法解释自2011年1月4日起施行 类别:金融事务与合同(投资融资贷款债券) | 浏览(934) | 评论(0) 2011-01-04 19:00 标签:《关于审理非法集资刑事案件......

    非法集资测试题

    关于防范和打击非法集资集中宣传教育活动测试题 一、单选题(共5题,每题5分,共25分): 1、下列不属于非法集资特征要求的是(C) A、未经有关部门依法批准吸收资金 B、通过媒体、推介会......

    非法集资宣传教育参考材料

    宣传教育参考材料 一、部分宣传要点 (一)一般非法集资的特征。一是未经有关部门依法批准或者借用合法经营的形式吸收资金;二是通过媒体、推介会、传单、手机短信等途径向社会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