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依法治企的对于企业管理的重要性大全
“依法治企”对于企业管理的重要性 2014年12月23日
来源:人民网-新疆频道
【摘 要】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现代人们的法律意识越来越强,且法律在企业管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影响着企业各个方面的发展。法律在市场经济中一直发挥着引导、规范和安全保障的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而言,市场经济就是法制经济。在宏观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作为市场的主体,假如缺乏市场观念,就会面临着巨大的经营风险。本文针对依法治企对于企业管理的重要性做简要的表述。
【关键词】依法治企;企业管理;重要性
目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可避免地要遵照市场法则,其中一条就要遵守法律的约束。依法治企就是企业依照国家法律法规对企业的要求,展开其经营管理活动,让企业的所有活动均符合国家的规章制度。依法治企是现代企业制度建立的必然要求,也是规范企业经营管理、提高企业竞争力、打造实力一流企业的有效途径。
一、依法治企在企业管理中的必要性
依法治企是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建立的客观要求,同时也是适应新时期下管理企业的要求,实施依法治企能够有效推进企业持续健康发展。依法治企是一个企业进行长远发展的第一要务,它能够避免短期行为决策对企业发展带来的不良影响。企业管理是一个企业生存发展过程中不变的主题,但是如何管理是每一个企业都要面对的难题,通常在企业的管理中,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导致企业在管理方面发生一定的失误,不能很好地贯彻落实企业的长远发展目标。但是如今在企业管理中实施依法治企,将企业的发展提上了新的高度,依法治企在企业管理中的必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其一,企业依法决策的需要,目前的企业在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以及市场客户变化的需求时,常常要根据企业的发展目标,对企业技术革新、市场营销等相关目标做出重大改变,而这些决策上的改变常常涉及到与法律相关的问题,因此,在企业决策时就需要按照法律的要求进行。其二,企业进行依法经营管理的需要,这主要包括两方面;第一方面:企业在制定管理制度上需要参考相关法律知识,作为依据。比如:在经营过程中要依法制定相关工作制度、其制度内容要体现出对特殊人群的法律保护,按照法律程序进行企业财产管理等,这种种问题都要求企业必须按照法律要求进行,才能确保企业安全发展。第二方面:企业在各种业务活动的执行过程中,必须按照法律的要求。比如:企业执行经济核算时,执行经营流程时都要坚持依法治企。总之,依法治企是企业适应法律环境变化的需要、是适应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企业获取最大经济利益的保障和提高内部管理水平的需要。企业只有实行全面的、完善的法治才能够保证企业又好又快的发展。因此我们从企业的长远发展角度来看,在企业的管理中实现依法治企具有一定的必要性。
二、依法治企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性
(一)依法治企能够推动企业和谐稳定发展
依法治企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非常的重要,能够推动企业和谐稳定的发展,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方面依法治企能够保护企业员工的合法权益,保障企业员工的合法权益就能够保证企业员工在企业发展中发挥作用,如果企业能够在员工的福利、制度等问题上,严格按照法律的要求来实行,保障员工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那么员工对于企业的付出就是巨大的,特别是企业在对于妇女的一些利益上的保护,让这一部分员工能够感受到企业的温暖与文化内涵,这样才能保证企业在员工心中的地位与价值,对员工的维护就是对企业发展的维护,因此维护员工的切身利益是企业长远发展、和谐稳定发展的前提;第二方面依法治企能够保证企业生产发展的完善,企业的生产是一个企业生存的灵魂,因此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能够有效的保证企业生产过程中的合法性,就能够很好的保证企业的领导、员工各个阶层按照规章制度依法办事,这样企业在生产上才能不断的完善提高,这样社会对于企业的认可度也将不断的提升,因此在企业的发展中,企业能够依法管理就能够实现和谐稳定的发展目标。
(二)依法治企适应了市场变化的需求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完全确立,然而随着社会意识形态的不断发展,市场经济体制也在不断更新,随着改革开放越来越深入,市场经济环境下的各种经济活动以及各个经济利益主体的关系变得越来越复杂,企业面临的各种风险越来越多。如果一个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不能根据市场的发展,不断地完善企业中和法律相关的各种制度,在这样的环境形势下是不能有效规避自己的不合理行为的。而且一个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进一步发展壮大,必须知法懂法,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开展经营活动。对于即将被淘汰的企业从法律角度上讲,其在依法管理上肯定存在很多的漏洞,因此,只有不断完善法制建设的企业才能够在市场中做大做强,进而形成一定的规模,实现规模化效益,获取利润。企业只有维护好自身在广阔的市场中的形象,才能实现其发展目标。
(三)依法治企能够维护企业权益
依法治企在一定的程度上是为了改进企业现行管理制度,同时也具有维护企业合法权益的作用。随着近几年来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有关企业管理的法律文件也在不断的出台。比如:《物权法》、《企业破产法》、《劳动合同法》、《反垄断法》等等,这些法律文件对企业的管理有着深刻的影响。每一个法律文件都需要企业对自身的要求不断加强。比如: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如果在劳动合同的管理方面出现了问题,就会对企业的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在不断完善的法律环境中,企业按照法律的规定开展各项活动,在某种程度上也维护了自身权益。同时,企业进行内部管理的目的主要是为了保证外部经营活动的有序开展,进而获得最大经济效益,这就需要企业从法律层面严格要求自己,然后才能顺利开展外部经营活动。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只有切实提高企业依法管理的水平,才能确保企业的合法权益得到正常维护。
(四)依法治企为企业管理保驾护航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依法治企是每个企业管理发展的必经之路,同时也能为企业管理保驾护航。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每个企业发展的最终目的是最大程度的获取利润,企业的各种经营管理行为和活动都是围绕着这个核心进行的。然而很多企业对依法治企的认识陷入了一个误区,他们认为法律限制了企业获取更大的利润,因此无视法律法规,进行违法经营。事实上,法律治理的主要目的也是为了确保企业自身利益通过合法的途径得以实现。法律体系的构建为企业的发展保驾护航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方面完善的法律制度体系为企业运行提供了一个健康发展的环境,企业与其他企业进行公平竞争,可以凭借自身的优势在竞争中获取更好的生存和发展的机会。第二方面法律法规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企业整体经济的发展,帮助企业解决一些单纯依靠市场力量无法解决的问题,进一步推动企业相关产业的发展。因此,遵循相关法律法规不仅能够促进企业的稳步发展,还能为企业带来更高更多的收益。
(五)依法治企提高了企业内部管理水平
企业不仅是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社会的有机组成细胞,遵守法律法规是企业实现经济利益的客观要求,也是企业依法履行社会责任的必然要求。企业经营管理的全部活动,比如:合同管理、对外授权、规章制定、工商登记、纠纷管理等都与法律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提高企业法治程度,能够提高企业的内部管理水平,促使企业形成依法治企的经营模式,转变企业经济利润增长模式,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让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一席之地。
三、如何全面推进依法治企规范企业经营管理行为
(一)把依法治企与经营管理相结合,保护企业经济权益
把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各项活动都纳入法制规范的轨道,加大企业普法的开展力度,实施依法治企,能够改善企业管理现状,对保护企业的合法权益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近年来,与国有企业密切相关的一系列法律法规的出台,对我国国有企业的发展有着广泛而又深刻的影响。新的法律法规中,不少条款都有了质的变化,需要企业在维护企业利益和保障企业规范之间找到最佳的平衡点。同时,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当前企业的安全生产、节能减排等方面的标准也在日益规范起来。越来越严格的法律环境直接影响了企业内部的管理秩序,要求我们从法律的角度出发,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当企业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时,要通过有效的法律知识,采取适当的措施予以排除或者补救,使矛盾得以化解,确保企业恢复正常的经营管理。
(二)把依法治企与企业制度相结合,规范企业各种经济行为
具有可行性的规章制度是依法治企的基础。企业应该注重管理机制的建立和完善,把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与企业的规章制度高度统一起来,用规范化的制度来对企业的各种经济行为进行有效的约束。通过制定完善的规章制度,规范企业经营管理行为,强化企业内部管理,规避经营风险,填补经营漏洞,为公司的决策提供法律依据,从制度上促进和保障企业的改革和发展。其次,健全全方位的财务管理、安全环保以及物资采购制度,形成上下联系紧密的制度系统,让企业的制度管理规范化、科学化,达到人人负责、事事有准的标准。在制定规章制度时,在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的前提下,还要切实维护企业员工的合法利益,不能单方面强调企业的利益,而不考虑员工的利益,通过把依法治企与企业制度相结合,规范企业各种经济行为,保证企业相关人员依法获得应得利益。
(三)把依法治企与员工利益相结合,促使企业向着法治化方向发展
依法治企离不开企业每一位员工的努力,依靠企业员工集体的力量,能够大大推动企业法治化进程。因此,企业可以设立普法教育部门进行日常普法教育工作,讲解《劳动合同法》、《职业病防治法》等和员工利益密切相关的法律条款,充分调动员工学习法律知识的积极性,同时企业还要积极贯彻落实与职工切身利益相关的各项法律法规,使他们充分享有自身合法权益。其次,积极拓展员工学习法律知识的渠道,方便他们利用各种学习渠道进行学习,促使其掌握丰富的法律知识,增强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养成自觉守法的良好习惯。最后,企业还要不断加强完善员工工参与企业民主管理与监督的权利的渠道,建立职工健康档案等,加大劳动保障监督力度,维护员工权益,从而发挥员工在依法治企中的监督和贯彻作用,使员工能够全心全意为企业服务,进一步推动企业向着法治化方向发展。
(四)把依法治企与企业文化相结合,增强企业凝聚力要想科学管理企业,必须加强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的法制文化建设,把依法治企和企业文化建设相结合,不断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增强企业凝聚力。企业的文化是一个企业长远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泉,对企业的员工和企业的发展而言,以法制文化为主要内容的企业文化可以鼓励、约束企业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在浓浓的法制文化氛围内,企业和员工都会以守法为荣、企业开展各项活动也会合乎法律的要求。而为了更好地建设企业法制文化,必须根据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比如:可以开展以企业管理创新、企业员工法律知识讲座;以及以法制图片、图画为主体的展示类型活动等等各种和法治相关活动,扩大教育面,营造浓厚的依法治企文化氛围,增强企业凝聚力。
(五)设立法律服务机构,实行企业法律顾问制度这是确保依法治企的重要途径,通常而言,设立法律顾问制度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聘请社会中的专职律师担任企业常年法律顾问,在企业进行投资、分立以及签订合同时律师要全程参与。因为律师具有相对完备的法律知识,可以为企业提供更加周到的法律咨询服务,有效预防企业出现违法违规等不良现象。二种实行企业法律顾问制度,主要是由考取企业执业法律资格证的员工担任企业的法律顾问,全程参与到企业的经营管理过程中来,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全方位的法律服务。由于员工和企业的经济效益密切相关,这样更容易全身心投入为企业提供完备的法律服务。进而实现依法治企,规范企业经营管理行为。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依法治企在企业管理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深远的意义,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世界接轨、企业现代化经营管理制度的建立,依法治企不仅能够确保企业适时规避法律风险,提高经济效益,还能有效改善企业内部不合理的违法经营现象,改革落后的经营管理模式,让企业以饱满的姿态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进一步促使企业健康稳步快速向前发展。
刘海燕
下面内容为赠送的工作总结范文,不需要的朋友下载后可以编辑删除!!工作总结怎么写:医院个人工作总结范文 一年的时间很快过去了,在一年里,我在院领导、科室领导及同事们的关心与帮助下圆满的完成了各项工作,在思想觉悟方面有了更进一步的提高,本年度的工作总结主要有以下几项:
1、工作质量成绩、效益和贡献。在开展工作之前做好个人工作计划,有主次的先后及时的完成各项工作,达到预期的效果,保质保量的完成工作,工作效率高,同时在工作中学习了很多东西,也锻炼了自己,经过不懈的努力,使工作水平有了长足的进步,开创了工作的新局面,为医院及部门工作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2、思想政治表现、品德素质修养及职业道德。能够认真贯彻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医学教,育网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坚持“以病人中心”的临床服务理念,发扬救死扶伤的革命人道主义精神,立足本职岗位,踏踏实实做好医疗服务工作。向各位局领导以及全体教职工进行述职,请予批评指正。
一、工作目标完成情况
我校一年来,秉承“质量是生命,师德是灵魂,公平是民心,安全是保障”的教育理念,以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为核心,以标准化学校建设为突破口,以“让教育接地气,创建新学校”为学校发展目标,团结一心,攻坚克难,大打翻身仗,学校办学条件和办学效益实现了“质”的飞越。
在全体教职工的努力下,我们基本完成了《XX年目标管理责任状》中的德育管理、教学管理、两基、师训、标准化学校建设、特色学校建设、艺体卫、财务管理、捐资助学、组织工作、信访监督、工会及团队、行风建设、安全、政务等xx项工作任务。
3、专业知识、工作能力和具体工作。能严格遵守医院的各项规章制度,刻苦严谨,视病人为上帝,始终把他们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能及时准确的完成病历、病程录的书写,对一些常见疾病能独立诊断、治疗。较好的完成了自己的本职工作。遇到问题能在查阅相关书籍仍不能解决的情况下,虚心的向上级医生请教,自觉的做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结合,从而提高了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主要亮点
1、确定和生成了“让教育接地气,创建新学校”的学校发展
目标。让教育接“地气”,创建“新”学校,是指教育必须遵循规律,脚踏实地,摒弃功利思想,拆掉空中楼阁,不折腾。努力让学校教育贴着“地面”,接受地中之气。更多的关注学校教育与师生愿望、诉求、发展的最佳契合点,使教育根植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丰润土壤,根植于新中国教育的优秀经验,根植于中国的国情,根植于与时俱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使全体师生在学校教育中真正快乐成长、幸福成长、茁壮成长,创建一个全“新”的学校。
2、在标准化学校建设工作中,全校上下戮力同心,攻坚克难,目前,已经顺利通过省级验收,并被评为市级先进,推荐省级先进。我们正在积极准备,迎接近期到来的省教育督导室的复检。在九月二十一日是的检查验收中,验收组的袁主任用感动、惊奇来形容他的心情,给予我校有内涵、有特色、有发展的高度评价,当场决定推荐我校为省级先进学校。
3、德育工作我们重点抓住“诵弟子规 孝行天下”德育主题
教育活动,开展“孝道”教育,传递“正能量”。“一周一行”已经成为我校的一个传统,一大特色。学生为父母长辈洗脚洗头、端茶倒水,做家务等,使孩子们从小就懂得感恩,并带动父母及全社会孝敬自己的父母长辈,促进社会风气的好转,学校收到家长反馈信息四百余件。我们编写了《诵弟子规 做小孝星》校本教材,已经投入使用。学校自编了“孝亲操”,得到市督导室领导的首肯。(述职报告)我们把感恩教育延伸到了校外,全校师生长期照顾无儿无女的抗美援朝老军人卢爷卢、卢奶奶,定期看望,送去生活用品,全体男教师为其捆玉米秸秆等,老人给学校送来了锦旗。主题读书活动成果显著,我校吴彥川同学被选为我县唯一一名优秀学生进京领奖。学校设立朵朵爱心基金,全体师生每年募捐一次,用于救助校内外的弱势群体。
4、努力构建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为主的“构建自主学习的高效课堂”教改活动,一年来,举行了上下学期各两个月的教改展示课活动,天天展示,天天评课,使我们的教改取得了可喜欢的成果。曹红军的快乐课堂、王玉荣的自信课堂、周杰的高效课堂、宋永亮的激情课堂已经形成了鲜明教学风格。教学管理上,我们强化“规范”这一主旨,越是常规的工作,我们越是强制规范。学校实行查课制度,一年来,仅我参与的查课就进行了五次。
4、工作态度和勤奋敬业方面。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能够正确认真的对待每一项工作,工作投入,热心为大家服务,认真遵守劳动纪律,保证按时出勤,出勤率高,全年没有请假现象,有效利用工作时间,坚守岗位,需要加班完成工作按时加班加点,保证工作能按时完成。总结一年的工作,尽管有了一定的进步和成绩,但在一些方面还存在着不足。比如有创造性的工作思路还不是很多,个别工作做的还不够完善,这有待于在今后的工作中加以改进。在新的一年里,我将认真学习各项政策规章制度,努力使思想觉悟和工作效率全面进入一个新水平,为医院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医生的天职就是治病,这些基本工作我这么多年来一直在进步,虽然质变还是没有发生,不过相信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我就会迎来自己的质变和升华。我在不断的提升我的思想素质和工作能力,我相信只要我做到了这一切,我就会迎来一个美好的未来!
第二篇:“依法治企”对于企业管理的重要性
“依法治企”对于企业管理的重要性 2014年12月23日 来源:人民网-新疆频道
【摘 要】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现代人们的法律意识越来越强,且法律在企业管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影响着企业各个方面的发展。法律在市场经济中一直发挥着引导、规范和安全保障的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而言,市场经济就是法制经济。在宏观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作为市场的主体,假如缺乏市场观念,就会面临着巨大的经营风险。本文针对依法治企对于企业管理的重要性做简要的表述。
【关键词】依法治企;企业管理;重要性
目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可避免地要遵照市场法则,其中一条就要遵守法律的约束。依法治企就是企业依照国家法律法规对企业的要求,展开其经营管理活动,让企业的所有活动均符合国家的规章制度。依法治企是现代企业制度建立的必然要求,也是规范企业经营管理、提高企业竞争力、打造实力一流企业的有效途径。
一、依法治企在企业管理中的必要性
依法治企是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建立的客观要求,同时也是适应新时期下管理企业的要求,实施依法治企能够有效推进企业持续健康发展。依法治企是一个企业进行长远发展的第一要务,它能够避免短期行为决策对企业发展带来的不良影响。企业管理是一个企业生存发展过程中不变的主题,但是如何管理是每一个企业都要面对的难题,通常在企业的管理中,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导致企业在管理方面发生一定的失误,不能很好地贯彻落实企业的长远发展目标。但是如今在企业管理中实施依法治企,将企业的发展提上了新的高度,依法治企在企业管理中的必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其一,企业依法决策的需要,目前的企业在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以及市场客户变化的需求时,常常要根据企业的发展目标,对企业技术革新、市场营销等相关目标做出重大改变,而这些决策上的改变常常涉及到与法律相关的问题,因此,在企业决策时就需要按照法律的要求进行。其二,企业进行依法经营管理的需要,这主要包括两方面;第一方面:企业在制定管理制度上需要参考相关法律知识,作为依据。比如:在经营过程中要依法制定相关工作制度、其制度内容要体现出对特殊人群的法律保护,按照法律程序进行企业财产管理等,这种种问题都要求企业必须按照法律要求进行,才能确保企业安全发展。第二方面:企业在各种业务活动的执行过程中,必须按照法律的要求。比如:企业执行经济核算时,执行经营流程时都要坚持依法治企。总之,依法治企是企业适应法律环境变化的需要、是适应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企业获取最大经济利益的保障和提高内部管理水平的需要。企业只有实行全面的、完善的法治才能够保证企业又好又快的发展。因此我们从企业的长远发展角度来看,在企业的管理中实现依法治企具有一定的必要性。
二、依法治企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性
(一)依法治企能够推动企业和谐稳定发展
依法治企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非常的重要,能够推动企业和谐稳定的发展,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方面依法治企能够保护企业员工的合法权益,保障企业员工的合法权益就能够保证企业员工在企业发展中发挥作用,如果企业能够在员工的福利、制度等问题上,严格按照法律的要求来实行,保障员工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那么员工对于企业的付出就是巨大的,特别是企业在对于妇女的一些利益上的保护,让这一部分员工能够感受到企业的温暖与文化内涵,这样才能保证企业在员工心中的地位与价值,对员工的维护就是对企业发展的维护,因此维护员工的切身利益是企业长远发展、和谐稳定发展的前提;第二方面依法治企能够保证企业生产发展的完善,企业的生产是一个企业生存的灵魂,因此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能够有效的保证企业生产过程中的合法性,就能够很好的保证企业的领导、员工各个阶层按照规章制度依法办事,这样企业在生产上才能不断的完善提高,这样社会对于企业的认可度也将不断的提升,因此在企业的发展中,企业能够依法管理就能够实现和谐稳定的发展目标。
(二)依法治企适应了市场变化的需求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完全确立,然而随着社会意识形态的不断发展,市场经济体制也在不断更新,随着改革开放越来越深入,市场经济环境下的各种经济活动以及各个经济利益主体的关系变得越来越复杂,企业面临的各种风险越来越多。如果一个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不能根据市场的发展,不断地完善企业中和法律相关的各种制度,在这样的环境形势下是不能有效规避自己的不合理行为的。而且一个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进一步发展壮大,必须知法懂法,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开展经营活动。对于即将被淘汰的企业从法律角度上讲,其在依法管理上肯定存在很多的漏洞,因此,只有不断完善法制建设的企业才能够在市场中做大做强,进而形成一定的规模,实现规模化效益,获取利润。企业只有维护好自身在广阔的市场中的形象,才能实现其发展目标。
(三)依法治企能够维护企业权益
依法治企在一定的程度上是为了改进企业现行管理制度,同时也具有维护企业合法权益的作用。随着近几年来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有关企业管理的法律文件也在不断的出台。比如:《物权法》、《企业破产法》、《劳动合同法》、《反垄断法》等等,这些法律文件对企业的管理有着深刻的影响。每一个法律文件都需要企业对自身的要求不断加强。比如: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如果在劳动合同的管理方面出现了问题,就会对企业的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在不断完善的法律环境中,企业按照法律的规定开展各项活动,在某种程度上也维护了自身权益。同时,企业进行内部管理的目的主要是为了保证外部经营活动的有序开展,进而获得最大经济效益,这就需要企业从法律层面严格要求自己,然后才能顺利开展外部经营活动。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只有切实提高企业依法管理的水平,才能确保企业的合法权益得到正常维护。
(四)依法治企为企业管理保驾护航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依法治企是每个企业管理发展的必经之路,同时也能为企业管理保驾护航。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每个企业发展的最终目的是最大程度的获取利润,企业的各种经营管理行为和活动都是围绕着这个核心进行的。然而很多企业对依法治企的认识陷入了一个误区,他们认为法律限制了企业获取更大的利润,因此无视法律法规,进行违法经营。事实上,法律治理的主要目的也是为了确保企业自身利益通过合法的途径得以实现。法律体系的构建为企业的发展保驾护航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方面完善的法律制度体系为企业运行提供了一个健康发展的环境,企业与其他企业进行公平竞争,可以凭借自身的优势在竞争中获取更好的生存和发展的机会。第二方面法律法规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企业整体经济的发展,帮助企业解决一些单纯依靠市场力量无法解决的问题,进一步推动企业相关产业的发展。因此,遵循相关法律法规不仅能够促进企业的稳步发展,还能为企业带来更高更多的收益。
(五)依法治企提高了企业内部管理水平
企业不仅是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社会的有机组成细胞,遵守法律法规是企业实现经济利益的客观要求,也是企业依法履行社会责任的必然要求。企业经营管理的全部活动,比如:合同管理、对外授权、规章制定、工商登记、纠纷管理等都与法律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提高企业法治程度,能够提高企业的内部管理水平,促使企业形成依法治企的经营模式,转变企业经济利润增长模式,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让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一席之地。
三、如何全面推进依法治企规范企业经营管理行为
(一)把依法治企与经营管理相结合,保护企业经济权益
把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各项活动都纳入法制规范的轨道,加大企业普法的开展力度,实施依法治企,能够改善企业管理现状,对保护企业的合法权益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近年来,与国有企业密切相关的一系列法律法规的出台,对我国国有企业的发展有着广泛而又深刻的影响。新的法律法规中,不少条款都有了质的变化,需要企业在维护企业利益和保障企业规范之间找到最佳的平衡点。同时,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当前企业的安全生产、节能减排等方面的标准也在日益规范起来。越来越严格的法律环境直接影响了企业内部的管理秩序,要求我们从法律的角度出发,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当企业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时,要通过有效的法律知识,采取适当的措施予以排除或者补救,使矛盾得以化解,确保企业恢复正常的经营管理。
(二)把依法治企与企业制度相结合,规范企业各种经济行为
具有可行性的规章制度是依法治企的基础。企业应该注重管理机制的建立和完善,把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与企业的规章制度高度统一起来,用规范化的制度来对企业的各种经济行为进行有效的约束。通过制定完善的规章制度,规范企业经营管理行为,强化企业内部管理,规避经营风险,填补经营漏洞,为公司的决策提供法律依据,从制度上促进和保障企业的改革和发展。其次,健全全方位的财务管理、安全环保以及物资采购制度,形成上下联系紧密的制度系统,让企业的制度管理规范化、科学化,达到人人负责、事事有准的标准。在制定规章制度时,在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的前提下,还要切实维护企业员工的合法利益,不能单方面强调企业的利益,而不考虑员工的利益,通过把依法治企与企业制度相结合,规范企业各种经济行为,保证企业相关人员依法获得应得利益。
(三)把依法治企与员工利益相结合,促使企业向着法治化方向发展
依法治企离不开企业每一位员工的努力,依靠企业员工集体的力量,能够大大推动企业法治化进程。因此,企业可以设立普法教育部门进行日常普法教育工作,讲解《劳动合同法》、《职业病防治法》等和员工利益密切相关的法律条款,充分调动员工学习法律知识的积极性,同时企业还要积极贯彻落实与职工切身利益相关的各项法律法规,使他们充分享有自身合法权益。其次,积极拓展员工学习法律知识的渠道,方便他们利用各种学习渠道进行学习,促使其掌握丰富的法律知识,增强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养成自觉守法的良好习惯。最后,企业还要不断加强完善员工工参与企业民主管理与监督的权利的渠道,建立职工健康档案等,加大劳动保障监督力度,维护员工权益,从而发挥员工在依法治企中的监督和贯彻作用,使员工能够全心全意为企业服务,进一步推动企业向着法治化方向发展。
(四)把依法治企与企业文化相结合,增强企业凝聚力要想科学管理企业,必须加强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的法制文化建设,把依法治企和企业文化建设相结合,不断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增强企业凝聚力。企业的文化是一个企业长远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泉,对企业的员工和企业的发展而言,以法制文化为主要内容的企业文化可以鼓励、约束企业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在浓浓的法制文化氛围内,企业和员工都会以守法为荣、企业开展各项活动也会合乎法律的要求。而为了更好地建设企业法制文化,必须根据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比如:可以开展以企业管理创新、企业员工法律知识讲座;以及以法制图片、图画为主体的展示类型活动等等各种和法治相关活动,扩大教育面,营造浓厚的依法治企文化氛围,增强企业凝聚力。
(五)设立法律服务机构,实行企业法律顾问制度这是确保依法治企的重要途径,通常而言,设立法律顾问制度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聘请社会中的专职律师担任企业常年法律顾问,在企业进行投资、分立以及签订合同时律师要全程参与。因为律师具有相对完备的法律知识,可以为企业提供更加周到的法律咨询服务,有效预防企业出现违法违规等不良现象。二种实行企业法律顾问制度,主要是由考取企业执业法律资格证的员工担任企业的法律顾问,全程参与到企业的经营管理过程中来,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全方位的法律服务。由于员工和企业的经济效益密切相关,这样更容易全身心投入为企业提供完备的法律服务。进而实现依法治企,规范企业经营管理行为。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依法治企在企业管理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深远的意义,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世界接轨、企业现代化经营管理制度的建立,依法治企不仅能够确保企业适时规避法律风险,提高经济效益,还能有效改善企业内部不合理的违法经营现象,改革落后的经营管理模式,让企业以饱满的姿态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进一步促使企业健康稳步快速向前发展。
刘海燕
第三篇:浅谈关于依法治企的重要性
浅谈对依法治企的思考和认识
2015年,中央巡视将反腐“利剑”直指中管国企,强化国企反腐成为了新常态。
国有企业作为“国之长子”,是现代国家公共部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本应廉洁发展,但近两年来,却成为硝烟弥漫的反腐败“战场”。据不完全统计,党的十八以来,已有上百名国企高管相继落马,涉及石油、电力、通信、航空等多个领域。出现这种现象,除了国企高管个人原因外,法治约束的缺乏值得我们反思。
正如习近平同志所说,党培养一个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是很不容易的。培养一名国企高管也并非容易的事。在这个意义上,如何把国资国企相关法律法规落到实处,加强对国企高管的法治约束,关系到当前反腐败成果的维护,关系到新一轮国资国企改革的成败。当前国资国企改革涉及诸多复杂法律关系,不可控因素增加,蕴含着相当多的法律风险。法治工作的缺位,不仅可能造成国有资产贬值和流失,也会损害国企整体形象,激发社会矛盾和负面情绪,给当前国资国企改革蒙上阴影。
国企高管落马的教训不可不汲取。在以前一些国企改革过程中,出现了管理者违法的“灯下黑”现象,一些高管利用手中权力“寻租”,在一片改革声浪中把国有资产变成了牟取暴利的机会,国资改革变成了少数人瓜分国有资产的盛宴。国有资产属于全民财产,属全国人民所有,人民群众必须要有所有权、知情权和监 1 督权的法定体现。究其原因在于权力运行不规范、不公开、不透明,企业日常管理中预防和监督机制的缺位或流于形式。在这个意义上,完善国资国企的法治监督体系和保障体系,不仅事关人民对国资国企改革的监督权的实现,也关乎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
中国共产党十八届四中全会公报确定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战略决策。这次会议对中国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等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如何把这些法律制度体系的建设同当前国资国企改革更好地结合起来,也是摆在所有国企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由此可见,“依法治企”成为呼之欲出的重大改革命题和紧迫的现实选择。依法治企就是依照国家法律法规来治理企业,使企业的一切生产经营活动不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制度。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是依法治企的基础。目前,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法治在规范市场秩序、调整利益关系中的作用将愈发突出。如何抓好依法治企这项长期的系统性工程呢。首先应提高认识依法治企中的“依”,就是依据,即指应当把法律作为管理企业、开展经营活动的基本依据和最高权威之意。企业管理千头万绪,但始终应当确立法律的最高权威,坚持以法律作为企业行为的基本依据,让依法治企真正成为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理念。否则,长官意志、我行我素,企业迟早都会陷入“人治”困境,难以自拔。企业能否始终坚持走依法治企之路,企业主要负责人的思想认识是否到位至关重要。关键要积极推行企业“法治”文 2 化建设,努力培养干部员工对法律的忠诚与信仰,让依法治企、“按规则出牌”真正成为自觉的行动,这是确保企业始终沿着“法治”轨道健康发展的重要思想保障。其次是完善制度是加快企业发展的“安全带”和“助推器”,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是依法治企的基础,是企业实行法治化管理的重要手段。公司应依照国家的法律法规和上级部门的政策规定,来制定、完善企业的规章制度,把国家法律和上级的管控要求,内化为企业的规定,让企业的各种行为都有明确的制度来加以规范。通过制定和完善规章制度,完善工作程序,强化内部管理,堵塞经营漏洞,从制度上保障和促进企业改革和发展。三是强化执行。如果没有出色的执行,那么即使企业有再好的发展战略,再细的管理制度,也只能是沙盘上的宏伟蓝图,永远无法实现。同样,企业依照国家的法律法规来制定的企业各项规章制度,如果不能得到严格的执行或在执行过程中走样,依法治企也就成了一句空谈。四是加强监督。在大众心里,怕的不是法律,而是执法者。所以,有了完善的法律法规或科学的规章制度还不行,还要加强监督。要通过建立协同监督机制,加强监督,强化执行,才能提高依法治企工作水平。这里的协同监督不仅是纪检监察和审计的监督,同时也包括各级组织的监督,包括企业各项业务的监督,包括群众的监督。其中,把监督纳入各项业务工作,在各类管理中强化监督职能,开展各个层面的协同配合。同时需要建立纵向的监督制约机制和横向的监督协调机制。公司监督部门和业务部门,协同合作,形成合力,发挥“大监督”作用,在协同监督的总框架下,保证依法治企各 3 项工作落到实处。
确保依法治企取得实效,还要把握和正确处理好以下五方面关系。第一,要全员牢固树立依法经营意识。明确开展依法治企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提高自我保护、自我防范、自我约束和自我免疫的能力,主动摒弃过去种种不规范的行事模式、习惯做法和陈旧过时的思维观念,消除风险的隐患和死角,把大家的思想凝聚到企业的整体安排和部署上。第二,要全面完善内部控制建设。明确各个部门的工作职责和工作要求,协调统一地稳步推进依法治企工作的长期开展。第三,要形成切实可行的工作机制。实现管理流程制度化和标准化,严格关键点控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整改,以“立说立行、边查边改、立查立改”为要求,务实工作,做好工作监督。第四,要加大依法治企工作的宣传力度,形成良好的工作氛围。第五,要将依法治企工作作为企业一项长期重点工作常抓不懈,不能有丝毫的放松。
黄荣 丁皓
第四篇:浅谈依法治企的重要性
浅谈依法治企的重要性
十八大以来,总书记提出了法治中国的新理念。并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作出了全面部署。而依法治企是依法治国的重要组织部分。依法治企也是现代企业制度建立的必然要求,也是规范企业经营管理、提高企业竞争力、打造实力一流企业的有效途径。我们公司作为路局非运输业独立的法人企业,依法规范企业的经营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下面我谈谈我的认识。
一、依法治企在企业管理中的必要性
依法治企是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建立的客观要求,同时也是适应新时期下管理企业的要求,实施依法治企能够有效推进企业持续健康发展。依法治企是一个企业进行长远发展的第一要务,它能够避免短期行为决策对企业发展带来的不良影响。企业管理是一个企业生存发展过程中不变的主题,但是如何管理是每一个企业都要面对的难题,通常在企业的管理中,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导致企业在管理方面发生一定的失误,不能很好地贯彻落实企业的长远发展目标。但是如今在企业管理中实施依法治企,将企业的发展提上了新的高度,依法治企在企业管理中的必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其一,企业依法决策的需要,目前的企业在面对激烈的 市场竞争以及市场形势变化的需求时,常常要根据企业的发展目标,对企业经营项目、投资进行决策,而这些决策上的改变常常涉及到与法律相关的问题,因此,在企业决策时就需要按照法律的要求进行。其二,企业进行依法经营管理的需要,这主要包括两方面;第一方面:企业在制定管理制度上需要参考相关法律知识,作为依据。比如:在经营过程中要依法制定相关工作制度、其制度内容要体现出按照法律程序进行企业财产管理等,这种种问题都要求企业必须按照法律要求进行,才能确保企业安全发展。第二方面:企业在各种业务活动的执行过程中,必须按照法律的要求。如税法,工商登记注册、合同法,都涉及企业的相关管理。
二、依法治企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性
(一)依法治企能够推动企业和谐稳定发展
依法治企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非常的重要,能够推动企业和谐稳定的发展,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方面依法治企能够保护企业员工的合法权益,保障企业员工的合法权益就能够保证企业员工在企业发展中发挥作用,如果企业能够在员工的福利、制度等问题上,严格按照法律的要求来实行,保障员工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那么员工对于企业的付出就是巨大的,特别是企业在对于妇女的一些利益上的保护,让这一部分员工能够感受到企业的温暖与文化内涵,这样才能保证企业在员工心中的地位与价值,对员工的维护 就是对企业发展的维护,因此维护员工的切身利益是企业长远发展、和谐稳定发展的前提;第二方面依法治企能够保证企业生产经营发展的完善,企业的生产是一个企业生存的灵魂,因此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能够有效的保证企业生产过程中的合法性,就能够很好的保证企业的领导、员工各个阶层按照规章制度依法办事,这样企业在生产上才能不断的完善提高,这样社会对于企业的认可度也将不断的提升,因此在企业的发展中,企业能够依法管理就能够实现和谐稳定的发展目标。
(二)依法治企适应了市场变化的需求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完全确立,然而随着社会意识形态的不断发展,市场经济体制也在不断更新,随着改革开放越来越深入,市场经济环境下的各种经济活动以及各个经济利益主体的关系变得越来越复杂,企业面临的各种风险越来越多。如果一个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不能根据市场的发展,不断地完善企业中和法律相关的各种制度,在这样的环境形势下是不能有效规避自己的不合理行为的。而且一个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进一步发展壮大,必须知法懂法,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开展经营活动。对于即将被淘汰的企业从法律角度上讲,其在依法管理上肯定存在很多的漏洞,因此,只有不断完善法制建设的企业才能够在市场中做大做强,进而形成一定的规模,实现规模化效益,获取利润。企业只有维护好自身在广阔的市场中的形象,才能实现其发展目标。
(三)依法治企能够维护企业权益
随着近几年来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有关企业管理的法律文件也在不断的出台。比如:《物权法》、《企业破产法》、《劳动合同法》等等,这些法律文件对企业的管理有着深刻的影响。每一个法律文件都需要企业对自身的要求不断加强。比如: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如果在劳动合同的管理方面出现了问题,就会对企业的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在不断完善的法律环境中,企业按照法律的规定开展各项活动,在某种程度上也维护了自身权益。同时,企业进行内部管理的目的主要是为了保证外部经营活动的有序开展,进而获得最大经济效益,这就需要企业从法律层面严格要求自己,然后才能顺利开展外部经营活动。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只有切实提高企业依法管理的水平,才能确保企业的合法权益得到正常维护。
(四)依法治企提高了企业内部管理水平
企业不仅是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社会的有机组成细胞,遵守法律法规是企业实现经济利益的客观要求,也是企业依法履行社会责任的必然要求。企业经营管理的全部活动,比如:合同管理、对外授权、规章制定、工商登记、纠纷管理等都与法律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提高企业 法治程度,能够提高企业的内部管理水平,促使企业形成依法治企的经营模式,转变企业经济利润增长模式,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让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一席之地。公司近年来,对一些债权的清理,大都采取了法律手段,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切实发挥了法律的重要作用。
三、如何全面推进依法治企规范企业经营管理行为
(一)把依法治企与经营管理相结合,保护企业经济权益
把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各项活动都纳入法制规范的轨道,加大企业普法的开展力度,实施依法治企,能够改善企业管理现状,对保护企业的合法权益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近年来,与国有企业密切相关的一系列法律法规的出台,对我国国有企业的发展有着广泛而又深刻的影响。新的法律法规中,不少条款都有了质的变化,需要我们加学习。
(二)把依法治企与企业制度相结合,规范企业各种经济行为。
具有可行性的规章制度是依法治企的基础。企业应该注重管理机制的建立和完善,把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与企业的规章制度高度统一起来,用规范化的制度来对企业的各种经济行为进行有效的约束。通过制定完善的规章制度,规范企业经营管理行为,强化企业内部管理,规避经营风险,填补经营漏洞,为公司的决策提供法律依据,从制度上促进和保障 企业的改革和发展。
(三)把依法治企与“三严三实”相结合,规范个人管理行为
当前纪在法先,已成为新的理念。但法重于纪。因此,我们各级干部一定要学法、守法、用法,在企业经营管理当中,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去处理问题。在经营管理过程当中,事前要充分考虑法律是否允许,是否不违法。在这样的前提下,我们才能去实施一些经营行为。就领导干部个人而言,严以律己要求我们必须遵守法律法规,严以用权要求我们行使权力绝不能超越法律的红线。
总而言之,依法治企在企业管理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深远的意义,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世界接轨、企业现代化经营管理制度的建立,依法治企不仅能够确保企业适时规避法律风险,提高经济效益,还能有效改善企业内部不合理的违法经营现象,改革落后的经营管理模式,让企业以饱满的姿态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进一步促使企业健康稳步快速向前发展。
第五篇:依法治企
【提要】
依法行政是法治的关键和核心,其目的在于合理配置行政权力,有效规范行政权力的运作,从而为公民权利的行使提供充分保障,实现公平、正义、自由、秩序等价值目标。二十世纪以来,行政权在很多国家的权力结构中极度扩张,使对行政权力的制约成为国家权力制约的重中之重。早在党的十五大,党中央确定了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党的十六大全面贯彻“三个代表”思想,进一步把建设法治国家、建设文明政治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提到全党面前。而建设文明的现代法治国家,各级政府依法行政是首要前提。2004年国务院发布的《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和7月1日正式实施的《行政许可法》,对依法行政在法律上进一步加以规范。从工作层面上看,政府工作无论是宏观调控、市场监管,公共管理还是社会服务,它涉及社会各领域、各层面,涉及到每一个公民、法人和其它组织的权利义务,事关国家、民族的进退兴衰。而行政权力运作总是主动的、单向的,是以国家强制力做后盾的。如果不能全面依法行政,这种权力就可能被滥用,就可能出现盲目,专断、腐败,给事业造成严重危害。从法制层面看,经过近二十年,特别是党的十五大以后,我国立法步伐加快、立法质量提高。到目前,已经基本形成了较完备的法律、法规和规章体系,无法可依的问题基本解决。党的十六大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新形势均对依法行政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适应这些要求,积极推进依法行政,并在推进中实现自身由形式主义向实质主义的转型,是今后开展依法行政工作的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本文从依法行政的重要意义入手,分析了我国依法行政的发展现状、取得的主要成就和经验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而提出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的三点对策。第一部分论述了依法行政的重要意义。依法行政体现了执政为民宗旨,是实现行政管理统一性、连续性和稳定性的重要保证,是提高行政管理水平和效率的根本途径,是规范行政监督的有效手段。第二部分对我国依法行政的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我国依法行政取得的主要成就是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不断增强,制度建设逐步加强,依法行政的制度框架基本形成;行政执法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行政执法监督不断加强,行政执法水平和效率不断有所提高。我国依法行政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依法行政意识不强,公务员法律素质参差不齐;决策程序不完善,政令不够畅通问题比较突出;依法行政体制不顺,监督机制不完善。最后总结了我国依法行政取得的6条经验。第三部分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几点对策。一是树立依法行政理念,二是认真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三是加强对依法行政的监督。
【正文】
依法行政是现代社会法治国家所奉行的普遍准则,是依法治国的前提和基础,是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依法行政就是行政机关行使行政职责、管理公共事务必须由法律授权并依法律规定。在我国,依法行政的提出到实践虽然时间还不长,但已取得了较大成效,同时也还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仍需进行坚持不懈的努力。
一、依法行政的重要意义
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努力建设法治政府,对于象我国这样缺乏法制传统的国家,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一)依法行政体现了执政为民宗旨。依法行政保证行政管理为人民服务的目标,体现了执政为民的宗旨,是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本质要求。人民通过权力机关制定法律,表达意志,行政机关依法行政,就将保证行政管理遵循为人民服务的目标,使行政管理不致偏离航道。一切为了人民是政府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有利于促进各级政府依法履行职责,规范和约束行政权力,保障人民群众依法享有各项权利和自由;有利于人民群众对政府的监督,使政府工作人员摆正与人民群众的关系,全心全意履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克服官僚主义和杜绝腐败现象,真正做到执政为民。
(二)依法行政是实现行政管理统一性、连续性和稳定性的重要保证。法治国家的最重要的特点是国家一切活动的统一性、连续性和稳定性,这同时也是依法行政给行政管理带来的保障。政府工作涉及到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可以说是千头万绪,错综复杂,特别是实行市场经济体制之后,对政府的领导能力、工作标准要求更高了。而多年来行政管理水平不高的问题一直在困扰着我们。要解决好这些问题,保证形成良好的管理秩序,最重要的是要确立相对稳定的规则并且严格执行。管理国家的权威不是依赖于特定的人,而在于非人格化的法律,是一个国家政局稳定、社会安定、经济发展的最基本条件。依法管理、依法办事,才能保证行政管理的统一性、连续性和稳定性,从根本上提高效率,保证行政管理实现科学性、权威性、有效性的统一。依法行政,已经成为发达国家政府普遍奉行的基本行为准则,成为衡量行政管理是不是文明进步的主要标志,成为现代社会法制建设发展的大趋势。
(三)依法行政是提高行政管理水平和效率的根本途径。依法行政是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提高行政管理水平和行政效率的根本途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政府工作任务十分艰巨。要不负人民重托,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我们的各项职责,至关重要的是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提高行政管理水平和行政效率。建设法治政府,可以促进各级政府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全面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提高行政管理效能;可以增强各级政府工作人员依法行政的能力,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维护国家利益和公共利益。依法行政,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决策,依照法律规定执法,以保证行政管理符合国家和人民的要求,避免不公、错误和违法,减少纠纷和矛盾。按法律规定的程序办事,遵守法定的操作规则,将大大提高行政效率,这也一再为我国历史所证明。
(四)依法行政是规范行政监督的有效手段。行政权是国家权力的组成部分,是政府的专属权力。行政权在运行过程中,对整个社会来说是一种支配权,有强制力做保障,容易和获取私利相连系。正确行使,能给民众带来物质利益和精神利益,满足维护公共利益和公共秩序的需要。但同时,权力对某些人又有极大的诱惑力,在分配社会价值和资源过程中,很容易利用手中的权力谋取利益。在这种情况下,特别需要对行政权的运用加以控制、规范和监督。要使监督取得成效,必须要有监督的标准和程序。依法行政,正是防止行政权滥用的良药妙方。只有遵循法定程序进行监督,才能保障监督顺利、有效、正确地进行。
二、我国依法行政的发展现状
我国依法行政的基本现状是:成绩与问题并存、紧迫性与长期性并存、动力与阻力并存、机遇与挑战并存〔注①〕。
(一)我国依法行政取得的主要成就
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依法行政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依法行政已取得了较大的成就。政府法制建设得到加强,立法工作步伐加快,质量不断提高;行政执法体系逐步健全,执法力度加大,保证了法律法规的贯彻实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稳步推进,政府职能和管理方式逐步转变,行政监督制度不断完善;各级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依法行政意识增强,依法行政能力有所提高。
1.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不断增强,制度建设逐步加强,依法行政的制度框架基本形成。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逐渐转型和各个领域的行政管理工作越来越多地纳入法制轨道,依法行政的口号开始提出。这一口号的首次法律表述见著于1995年2月全国人大第三次修订的地方组织法。为了适应依法行政的需要,近些年来,各级政府法制机构和行政执法部门结合全民普法的重点向行政执法人员转移,对各级各类行政执法人员进行了法律知识培训。通过依法治国方略的深入贯彻和法制宣传培训,行政执法队伍的法律素质有了较大的提高,依法行政的观念不断增强。依法行政,法律制度建设是前提和基础。在制度建设方面,有三个显著变化:一是坚持立法决策与改革发展决策相适应,用法律手段引导、推进、保障改革和建设事业的发展。二是增强立法工作的民主性和透明度。三是注重政府规则与国际惯例的接轨。行政诉讼法律制度的建立,是我国依法行政法律制度开始确立的开创性的标志。我国建立了法规规章备案审查制度。自《法规规章备案条例》颁布以来,我国法规规章实现100%备案。
2.行政执法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行政执法监督不断加强,行政执法水平和效率有所提高。我国行政执法体制改革的目标就是要逐步建立与WTO规则相适应的统一、规范、高效的行政执法体制,建设廉洁公正、作风优良、业务精通、素质过硬的行政执法队伍。为了克服我国多年来形成的制约依法行政工作向纵深推进的体制性弊端,由国务院的统一部署,启动了几个方面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一是从2000年开始对省直各单位的行政审批事项进行了两次大规模的清理,为转变政府职能,建设廉洁高效政府和优良经济发展环境创造了条件。二是1998年以来,根据行政处罚法关于“一个行政机关行使有关行政机关的行政处罚权”的规定,先后在城市管理领域开展了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对解决部门林立、职能交叉、重复处罚、执法扰民等行政执法体制中存在的问题产生了突出的效果。三是在连续几轮精简机构的基础上,根据国家有关要求,确定了综合执法试点城市,这方面的深入探索正在积极进行。推行依法行政以来,我国已形成了纵横交织的行政监督网络,行政执法监督制度逐步建立和落实。从上到下建立起一系列层级监督工作制度,如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制度、行政执法矛盾协调制度、行政执法责任制度和行政处罚统计、重大行政处罚决定备案、一般行政处罚案件卷宗的调阅抽查等制度。既有以综合监督、职能监督、主管监督、行政监察等主要形式构成的国家行政机关的内部监督,又有中国共产党的监督、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司法机关的监督、人民群众的监督、社会团体的监督、舆论的监督等形式多样、范围广泛的外部监督〔注②〕。近些年来,各级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全面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大力清理整顿行政执法主体和行政执法队伍,积极开展综合执法改革试点工作,把秉公执法、文明执法和改革执法体制、机制作为转变政府职能、转变机关作风、建设服务型政府、改善投资软环境的硬着子,努力营造最优效率环境、最佳执法环境和最好服务环境,促进了依法行政,执法效率和执法质量有所改善。
(二)我国依法行政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的依法行政状况总体上已大为改观,并在逐步向良性化方向发展。但是,目前我国的依法行政还处于初步阶段,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1.依法行政意识不强,公务员法律素质参差不齐。部分行政机关领导和工作人员的法治观念还远远不适应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的需要。例如,对“依法治国”、“依法行政”的认识仅停留在口头上,并未变成自觉行动,或者把法单纯看作是治理老百姓的工具;对法采取实用主义的态度,当法被用来管理经济和社会时能想起法的重要,当法被用来规范自身的决策和执行行为时又认为法束缚手脚;在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中还保留较深的“人治”观念,习惯于以言代法甚至以权压法。个别行政机关执法人员素质底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意识不强,唯上是从,唯利是从;“重实体,轻程序”,不告知、不听取相对人的陈述申辩,甚至对相对人争辩,认为态度不好而加重处罚;业务知识欠缺,赶不上时代步伐;依法行政意识不强,执法手段简单、粗暴,为民服务思想淡薄。有些行政机关执法人员工作作风不扎实,不按法律规定的程序严格执法。有的随意扩张权利,越位执法,执法不公,滥用查封扣押权、强制执行权。在行政管理活动中,有些执法人员不是本着管理、服务的目的,而是抱着挑毛病、耍特权、多罚款的心态,把法律赋予的权利,变成了罚款、谋私的工具。行政执法人员素质不高,是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既有历史原因,也有现实原因:既有体制原则,也有制度原因;既有行政执法人员自身的原因,也有行政机关的原因,还有社会的原因。
2.决策程序不完善,政令不够畅通问题比较突出。一是决策制度不完善。一方面,人民群众对重大决策、重要干部的任用事项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监督权落实不到位。另一方面,一些党委、政府的决策程序不完善,民主集中制形同虚设,少数人决定重大事项;科学论证不够,凭经验、凭好恶盲目决策;决策监督不到位,干部对决策的失误很少承担责任。二是对行政决策的合法性、民主性和科学性重视不够,决策程序不完善,决策责任追究制度不健全,导致决策失误频频发生,给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权益造成重大损害。河南邓州市几家执法部门曾召开会议,对向城区护城河倒垃圾的多家饭店下达了“关门搬迁”的通知,结果造成饭店效益受损,差点引起行政诉讼。本应该有更好的办法解决这一问题,但决策失误却使政府部门变主动为被动,教训很深。政令畅通也是政府提高执政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有的地方,上级政府部门的决策,到了下级就得不到执行,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进程的加快和依法行政工作的全面推进,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所属工作部门运用行政执法手段,在统筹、指导、监督、协调经济社会事务中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由于一些执法机构和执法人员执法为民的观念不强、执法水平不高,在行政执法工作中,仍有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问题存在,仍有政令不畅通、职责不到位的现象存在,仍有不接受监督、不倾听群众意见、不廉洁行政的行为存在,使得行政执法不作为和乱作为的现象时有发生,损害了国家利益、公共利益和公民、法人、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损害了政府形象。3.依法行政体制不顺,监督机制不完善。我国现行的执法体制存在不顺的问题,既有政企不分(行政管理部门办企业),政事不分(一些事业单位行使行政职能)的问题,又有行政执法部门纵向集权,条块分割,部门壁垒,缺乏协作的问题,还有部门管理交叉过多,职责不消,甚至“利益型”(即为本部门、本单位的小团体利益)执法的问题。行政越轨,主要表现为越权执法,不作为违法、滥用行政权,乱施处罚,以及“权权交易”、“权钱交易”、“权色交易”等等。行政越轨,损害党群、干群关系,损害党和政府的形象,对党的建设、政权建设、行政机关建设都是极其有害的。我国现阶段已形成行政监督网络,但是绝大多数监督主体的监督软弱乏力,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实际运用很不够,所发生的实际效力极为有限;民主党派的监督流于形式,作用尚未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监督名不符实,实际效力极低;司法机关困惑较多,实施自满荆棘不少;舆论监督受制较多,难于放手发挥作用;行政机关的职能监督、行政监察等内部监督由于受复杂情况和关系等因素的影响,虽然能够发挥一定的作用,但力度不够。例如,作为行政系统内的专门监督的行政监察,由于它与行政机关有着行政隶属关系,使得这种监督在实践中很难真正履行其监督职责,以致弱监、虚监、失监现象相当严重。还有,行政复议也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有些同志怕麻烦、推诿等不愿受理行政复议申请的情况还在相当程度上存在,在行政复议决定上,还存在该撤销或者变更而维持的情况,上下级之间“官官相护”的问题尚未彻底解决,等等〔注③〕。
(三)我国依法行政取得的经验
经过多年来的实践,我国依法行政积累了许多丰富的经验,主要是:
1.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必须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把反映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遵循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体现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依法行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2.依法行政必须坚持宪法原则。宪法所确立的基本原则、国家根本制度和公民基本权利义务的规定,体现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意志和根本利益,是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社会团体的根本活动准则,也是依法行政的基础和依据。一切推进依法行政的制度和措施,都必须符合宪法的规定。
3.始终坚持把推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改革,维护稳定,作为依法行政的根本任务。推进依法行政必须始终围绕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大局,保持依法行政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
4.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分类推进依法行政。目前,我国经济体制还在转轨过程中,各地经济、社会发展很不平衡。因此,推进依法行政要结合不同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确定切实可行的目标、任务和措施,有计划、有步骤地分类进行。5.把勇于探索、不断创新作为推进依法行政的动力。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对外开放和社会全面进步的要求,依法行政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体制、机制、制度和方法。
6.依法行政的推进必须与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的观念转变和法律素质提高形成良性互动。应当加强对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依法行政素质的培育,不断提高其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使依法行政真正成为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自学的行动。
三、解决问题的几点对策
(一)树立依法行政理念
1.树立法律至上理念。法律至上,是指法律取代其他社会规范成为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主宰,具有最高的权威和效力。当前树立法律至上理念也是我国推进依法行政工作的前提条件。很难想象,在一个法律并不具备最高权威和效力的国度能真正实现依法行政,此时的依法行政只不过是权力的一个好看的摆设而已。我们要推进依法行政,首先就必须培养起人们对法律的信仰,因为没有被信仰的法律只是一个没有灵魂的躯壳,并不能真正规范权力,而要使法律被信仰,一条重要的路径就是使法律(尤其是宪法)在行政中真正树立起至高无上的地位。法律至上不仅要求法律具有秩序意义上的最高权威和效力,而且还要求法律作为一种价值追求而不是一种工具存在并发挥作用。当前,受制于长期的封建专制统治,人治传统、法律工具论思想在人们的心目和行为方式中具有极为浓厚的影响,现实中权大于法、情大于法等现象普遍,法律缺乏权威,得不到贯彻或被任意违反,其根源即在于法律缺乏价值属性而导致不被信仰,法律现实中没有在政治和社会生活中确立至上的地位,这反过来更强化了法律工具论、人治的意识和相应行为,形成了一种“怪圈”。要扭转这种局面,出路在于树立法律至上的权威和地位,使法律真正作为一个规则运行并发挥作用,分配权力、义务,实现自由、公平和正义,在自我完善的基础上形成与社会的良性互动关系,最终实现人治文化向法治文化的转型,实现依法行政。2.树立权利本位理念。当前我国行政现状中,权利得不到应有的保护与重视是较为突出的问题,行政立法上主要问题是对不同权利主体设定了种种区别待遇,重管理轻服务,重义务轻权利,具有义务本位、管理本位的倾向;行政执法上主要问题是粗暴执法、野蛮执法,任意侵犯相对人的权利。衡量良法与恶法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看是否符合权利本位要求,良法才能得到普遍的服从。树立权利本位思想,要求政府在立法中,要制定有利于符合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良法,在执法中要以保护相对人的合法权益为目的,实现公共利益和个体利益的平衡,最大限度地提高法律的权威和执法的成效,使依法行政与市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相协调。
3.树立社会和市场自治理念。正确处理政府(国家)与社会、市场的关系,明确政府职能和权力的界限,是规范行政权力、促进依法行政的前提。树立社会、市场自治理念,是指对待社会和经济事务,应当优先由社会和市场自主进行处理,政府仅在社会、市场无法解决时起到“拾遗补阙”的补充作用,政府不能代替社会、市场的作用,不得任意干涉社会和市场的自由。20余年来,伴随着经济上市场经济的逐步确立以及经济、政治领域改革逐步深入,政府取代市场、国家包办社会的一元化格局正在趋于解体,市场取代政府计划成为资源配置的主要方式,社会主体的经济自由和社会自由得到了极大的扩展,国家逐步弱化对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的控制,正在实现由一个经营者向公共管理者、服务者的角色转变,市场经济经济体制和一个相对于国家的市民社会已初步形成。然而我们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完全过渡并未最终完成,一方面市场经济体制初步确立,另一方面一些阻碍市场经济的因素尚未被清除,现实中仍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国家过分干预社会、包办社会的局面,影响了社会自治能力的培养。要扭转上述局面,树立市场、社会自治理念,处理好政府与市场、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科学地界定政府职能和权力的范围、政府的作用,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政府政治文明的建设。4.树立程序法治理念。程序法治是法治的本质特征。树立程序实体并重理念符合现代行政的发展趋势〔注④〕。当前我国尚缺乏一部完整的行政程序法法典,仅有行政程序规定散见于各个法律、法规、规章中,只有少数几个执法领域有较为完善的程序规定如行政处罚领域,程序的缺乏除了理论研究的不成熟以外,最主要原因还是程序意识的谈化,过分强调实体的法治,忽视程序的法治。程序的缺位是目前法律实施状况差的主要原因,而推进依法行政最有效、最直接、阻力最小的途径莫过于通过程序公正实现实体公正,制定《行政程序法》,通过程序的公正透明最大程度地消解直至纠正实体中存在的问题,实现行政由传统行政向现代行政的转型,保障依法行政各项实体目标的实现,提供多元化主体利益的反映和协调机制,使依法行政更贴近利益多元化的现实社会,最终使依法行政事业获得最大限度的社会支持,形成社会合力,为法治和宪政达下良好基础。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利益分化、价值多元且正处于转型期的国家来说,程序能够保证我们的依法行政获得最大的开放性、包容性、正当性,在吸引社会参与的过程中稳妥地、和平地实现相互对立的各种利益之间、实体目标和价值、理想与现实的博弈,以最小的转型成本获得最大的社会效益。
(二)认真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
行政许可法是一部规范政府行为的重要法律,它的颁布实施是我国行政管理体制的一次根本性变革。应以实施这部规范政府行为的大法为突破口,按照“公开、透明、程序、规范”原则,加强依法行政,推动法治政府建设上一个新台阶,推动政府职能转变取得实质性突破,更好地为人民群众服务、为市场主体服务,从法制、制度上切实保护好人民群众和市场主体的合法权益。
1.依照法定权限设定行政许可,加快政府职能转变。行政许可法严格限制设定行政许可的事项范围,严格限定了行政许可的设定权限,规定了什么事项可以设定行政许可,什么事项不可以设定行政许可。在政府管理与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自主决定的关系上,确立了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自主决定优先的原则;在政府管理与市场竞争的关系上,确立了市场优先的原则;在政府管理与社会自律的关系上,确立了社会自律优先的原则。这些制度和原则对防止公权力对社会经济生活和公民个人生活的过度干预,培育社会自律机制,发挥行业组织、中介机构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促进政府职能切实转变到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上来,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这就要求我们进一步统一思想,明确权限,自觉维护法制统一,确保政令畅通,消除市场分割、地区保护和行业垄断。2.坚持行政许可原则,加快管理方式创新。行政许可法所确立的原则和建立的一系列法律制度,对行政机关产生的深远影响,首先是观念的冲击和更新,将促使行政机关树立现代的行政管理理念。行政机关的权力来自人民的授权,来自法律的授予。行政机关实施行政许可,不是对相对人的“恩赐”,而是对申请人行使权利是否符合法定条件的一种核实和认可。行政许可法对需要由多个内设机构办理的行政许可,应当确定一个机构统一办理,实现“一个窗口对外”,规定了统一办理、联合办理、集中办理行政许可的内容〔注⑤〕。这就要求行政机关必须树立服务意识,加快政府信用建设,通过制度创新促使行为规范,办事效率提高,方便群众办事。要加快行政体制改革,推进政务中心建设,合理配置行政权力,克服官僚主义和拖拉扯皮。按照行政许可法的要求,行政机关要将事前行政许可与事后严格监管、直接管理与间接管理、动态管理与静态管理、加强管理与提高服务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利用间接管理手段、动态管理机制和事后监督检查,加强对经济和社会事务的管理,提高服务水平和效率。
3.严格行政许可法定程序,规范行政执法行为。行使行政权要权责统一,不能只要权力,不负责任,不受监督,违法行政要承担法律责任。行使行政权既要遵守法律的实体规定,又要遵守法定程序,忽视法定程序,就难以保证实体的公正,也是一种违法〔注⑥〕。这些行政管理理念的确立,对于提高行政执法水平,保证行政权的正确行使将发挥重要作用。许可法规定的一系列方便申请人申请行政许可的制度和程序,以及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一个窗口对外,统一办理、联合办理或者集中办理制度,对行政机关树立服务意识、改进作风有着重要的作用。严格公正执法,确保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合法、合理。行政机关实施行政行为时,要坚决克服重实体、轻程序的倾向,在执法过程中严格按照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方式、时限、步骤、形式、顺序作出行政行为,依法保障行政管理相对人、利害关系人的知情权、参与权、救济权。违反法定程序作出具体行政行为,就是违法行政行为,得不到复议机关及审判机关的支持。各行政机关要结合实际,对本机关实施的执法程序按简易程序、一般程序和听证程序进行分类细化,确保按程序作出行政决定。
(三)加强对依法行政的监督
1.健全监督工作网络。必须健全监督工作网络,做到上下联动、左右配合,形成合力。通过党内监督、人大监督、行政机关内部监督、社会群众监督、新闻舆论监督和司法监督等全方位的工作监督网络,置所有行政活动于监督之下,达到规范执法行为的目的。
2.完善自我约束机制。执法单位要把法律的、行政的、群众的、社会的、舆论的监督机制,综合性地加以运用,建立起监督的工作秩序,从源头和制度上预防、治理违规执法现象〔注⑦〕。要继续健全完善行政执法责任制,制定行为规范,完善自我约束机制。以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为契机,抓好行政系统行政许可、行政审批、行政处罚、行政收费等行政管理行为的规范化,建立执法责任体系、目标任务体系和评议考核机制,彻底克服行政执法的随机性、任意性,统一制定履行各执法项目时的法定程序,规范标准要求,建立制约机制,减少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的败诉率。
3.落实错案追究制度。要坚持重证据、有错必究的原则,实行行政监督与群众监督相结合,责任追究与改进工作相结合,惩处与教育相结合。依据现行法律法规,在理顺行政执法主体关系,规范行政执法程序的基础上,全面推行行政执法错案责任追究制度,促进行政机关严格执法,减少和防止行政执法过错,保证法律法规的正确贯彻执行。对冤假错案,要本着实事求是,有错必纠的精神,依法予以纠正。对以权谋私、徇私枉法的腐败行为,决不姑息养奸。坚决纠正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在查办案件中,既要坚决,又要慎重,严格区分罪与非罪,此罪与彼罪的界限。在打击犯罪的同时,必须注重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4.强化政府法制监督。强化政府法制监督,确保政令畅通,促进工作落实;积极探索政府法制工作的新思路,推进制度创新和工作机制的创新,促进政府法制工作再上新台阶,更好地服务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为建设法治政府而努力奋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法制保障。主要是采取规范性文件备案、重大行政处罚备案、常规性的执法检查、执法责任制和错案追究制等手段强化政府法制监督。严格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加大政府法制监督力度。建立完善行政执法配套制度并严格按制度执行,是行政执法合法有效的保障。要把行政执法职责进行层层分解,做到职责明确,岗位明确,责任到人。要完善公开、公平、公正的执法评议考核制和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将行政执法责任追究落实到每个岗位和个人,杜绝只纠正错案不惩戒责任者、只考核不奖惩或者只奖优不罚劣。政府法制办要认真履行职责,积极探索行政执法的绩效评估和奖惩办法,强化政府法制监督,努力推进依法行政。要定期或不定期开展行政执法检查,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要责令被检查单位限期整改,对贯彻行政执法责任制不力的,要进行责任追究。
总而言之,重视并全面推进依法行政,是社会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只有大力实施依法行政,才能促进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最终取得辉煌的成就,实现我国进入经济强国的最终目标。只要在依法行政中尽快挣脱由自身缺陷带来的阻碍,在严格依法行政的基础上,进一步更新观念,勇于创新,就一定会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并成为保障和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巨大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