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集体合同条例》解读(大全)

时间:2019-05-12 02:32:1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安徽省集体合同条例》解读(大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安徽省集体合同条例》解读(大全)》。

第一篇:《安徽省集体合同条例》解读(大全)

《安徽省集体合同条例》主要内容解读

一、制定《安徽省集体合同条例》的背景和经过

集体合同制度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协调劳动关系、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一种有效机制,是国际社会普遍采用的一项重要的劳动法律制度;我国《劳动法》、《工会法》、《公司法》和《劳动合同法》对此都做出了明确规定。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在20004年1月颁布了《集体合同规定》。推动用人单位全面建立集体合同制度,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是构建和发展和谐的劳动关系的客观需要,更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

《安徽省集体合同条例》是在我国正处在一个经济转轨、社会转型、观念转变、矛盾多发的特殊历史时期起草制定的。制定《条例》的目的,就是为了从法律和制度上对资方过大的权利给予必要的限制,对劳方脆弱的利益实行倾斜性保护,在“强势资本”和“弱势职工”之间建立利益平衡机制。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劳资双方哪一方面的力量过于强大,都不利于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自《劳动法》颁布实施以来,省总工会先后多次提出制定《安徽省集体合同条例》的建议,终于被省人大常委会列入2007年立法调研计划和2008年立法计划。2008年4月初,省人大内司工委会同省总工会、原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成立专门的起草小组,正式开始了起草工作。经过大量的调研、考察、起草、修改、论证工作,形成了《条例》(草案);8月19日,省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对《条例》(草案)进行了第一次审议。由于受国际金融危机而引起的不利形势影响,《条例》(草案)推迟到2009年继续审议修改。2009年8月下旬,根据《立法法》的规定,《条例》(草案)的修改工作由内司工委移交到法工委负责。2010年,省人大法工委又会同省总工会和有关部门进行了多次专题调研和集中修改,最后形成了《条例》(草案修改稿),对一审时的《条例》(草案)做了较大幅度的调整。8月17日,省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次会议对《草案修改稿》进行了第二次审议。10月19日,省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一次会议对《草案修改二稿》进行了第三次审议;会后,又进一步修改形成了《草案表决稿》。10月22日,省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了《安徽省集体合同条例》,规定自2011年1月1日起施行。《安徽省集体合同条例》的颁布实施,是完善我省劳动保障法律体系的一项重大举措,是工会组织源头参与立法的一项重要成果,为工会组织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提供了一个有力的法律武器。当前的首要任务是宣传学习《条例》的主要精神,贯彻落实《条例》的各项规定,制定完善有关配套措施,在全省各类用人单位在全面实施集体合同制度。

二、《安徽省集体合同条例》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安徽省集体合同条例》共有八章五十三条,约6800多字。分别是:第一章总则;第二章集体协商;第三章集体合同内容;第四章集体合同的订立、履行、变更、解除和终止;第五章区域性、行业性集体合同;第六章争议的处理;第七章法律责任;第八章制定《条例》的过程中,对于立法宗旨究竟是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单保护),还是保护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双方的合法权益(双保护)是争议的焦点问题之一。一些省人大常委和领导认为,为了体现法律的公平公正性,应当对劳动关系双方实行平等保护。我们工会的意见是,集体合同立法属于社会法范畴;社会法的一条基本的立法原则,就是要对弱势的一方实行特殊保护。由于工会的坚持,《条例》第一条明确规定了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的立法宗旨。我们制定《条例》的目的,就是通过规范、促进和保障集体合同制度的实施,更好地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促进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第二、扩大了集体合同制度的实施范围——《条例》第二条根据《劳动合同法》规定的精神,把集体合同制度的实施范围,由原来《劳动法》、《工会法》规定的企业和实行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扩大到个体经济组织、民办非企业单位等组织。考虑到事业单位的情况比较复杂,目前又正处在改制之中,所以在《附则》中做了特别规定:事业单位与其职工一方就劳动关系有关事项进行集体协商,订立、履行、变更、解除和终止集体合同的,参照本条例执行。但是,这并不影响《工会法》中关于实行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实施集体合同制度的规定。

第三、加大了集体合同制度的实施力度——在制定《条例》过程中,对于用人单位是“应当”建立集体合同制度,还是“可以” 建立集体合同制度,一直争论的非常激烈。省人大法工委认为,按照《合同法》的精神,任何一个合同的订立,都是当事人双方协商自愿的结果;而且上位法并未明确规定用人单位就必须与职工一方订立集体合同,所以不能设置强制性的规定。我们工会的意见是,由于在现实生活中劳资双方是处于一种不平等的地位;为了保护弱势职工的合法权益,国家有必要强制性规定强势的用人单位,应当与职工一方订立集体合同;而且上位法并未禁止这样做。最后,双方终于形成了共识,《条例》第三条规定:用人单位与职工一方应当建立集体协商机制,通过平等协商订立集体合同。要注意两个问题:

1、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好集体协商和集体合同的关系。集体协商和集体合同是既密切相关,又有所不同的协调劳动关系的两种主要手段,或者说两种劳动法律制度。既可以合并在一起使用,也可以分开单独使用。从一方面说,集体协商是订立集体合同的法定必经程序,是集体合同能够合法产生的重要前提条件;而集体合同则是集体协商的产物,是它的一种逻辑结果。没有集体协商,就没有集体合同;既使产生了集体合同,也是一种无效合同。因此,在订立集体合同的过程中,集体协商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从另一方面看,集体协商并不要求一定要签订 集体合同,它也可以用于协调解决其他与劳动关系有关的问题。如《劳动合同法》第四条的规定。我们实施集体合同制度时,一定要首先加强集体协商机制建设。只有劳资双方进行充分的平等协商,才能形成高质量的集体合同,才有可能使集体合同履行兑现。在制定《条例》的开始阶段,我们是把平等协商(集体协商)和集体合同作为两项平行的制度来设置的。后来考虑到《条例》主要是对集体合同制度进行规范,到二审时就把集体协商作为集体合同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来设置的。因此,《条例》中的集体协商,是特指劳资双方为订立集体合同而进行的平等协商行为。《条例》规定用人单位与职工一方应当建立集体协商机制,就是等于规定用人单位与职工一方应当订立集体合同。

2、集体合同与劳动合同的联系与区别: 集体合同——是由工会代表劳动者(全体职工)为协调劳动关系与用人单位签订的团体契约。《集体合同规定》第三条明确规定:集体合同是指用人单位与本单位职工根据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就劳动报酬、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卫生、职业培训、保险福利等事项,通过集体协商签订的书面协议。集体合同的种类——①从其覆盖的对象来看,可以分为用人单位集体合同和区域性、行业性集体合同两种形式。②从其包括的内容来看,可以分为综合性集体合同和专项性集体合同两种形式;如劳动安全卫生、女职工权益保护、工资调整机制等专项集体合同。劳动合同——是劳动者个人为建立劳动关系与用人单位签订的个人契约。相对于劳动合同来说,集体合同包括的内容更多,覆盖的对象更广,法律效力更高,对劳动者的保护作用更大。所以《条例》第五条规定:劳动合同约定的劳动报酬、劳动条件等标准不得低于集体合同约定的标准。《条例》规定用人单位规章制度不得与集体合同相抵触,是我省的创新;主要是为了进一步规范企业的劳动用工管理行为,防止其利用厂规厂纪随意侵害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第四、明确了劳动关系三方在实施集体合同制度中的基本职责——实施集体合同制度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劳动关系三方的密切配合和共同推进。《条例》的第六条至第八条,分别规定了劳动关系三方在集体合同制度实施过程中各自所要承担的职责。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就是指由劳动行政部门代表政府、企业家联合会代表企业(雇主)、工会组织代表职工、劳动关系三个方面共同组成的以协调劳动关系为目的的协商对话机制。主要是从宏观上协调解决劳动关系领域中出现的重大问题,从法律和制度上保障劳动关系的有序运行,促进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劳动关系从单个用人单位的微观层面上说,是由劳资双方组成的;但从整个社会的宏观上层面说,是由劳、资、政三方组成的。国际劳工组织在1976年制定了《三方协商促进履行国际劳工标准公约》(第144号公约),根据该公约的要求,一个国家的政府、工会、雇主组织必须要按照三方性原则,建立起一定形式的三方协商机制,定期就劳动关系领域内的一些重大问题进行协商,保护劳工的合法权益,促 进劳动关系的协调稳定。我国政府于1990年批准了该公约,并于2001年8月建立了由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全国总工会、中国企业家联合会共同组成的“国家协调劳动关系三方会议制度”。目前我省省市两级的劳动关系三方协商机制都已建立,并正在逐步向县区延伸。建立和完善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是我国《工会法》和《劳动合同法》中明确规定的协调劳动关系的一项重要的劳动法律制度。劳动行政部门作为集体合同制度的主管单位,在实施集体合同制度中承担着重要的监督管理职责,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要对用人单位的集体合同文本进行合法性审查;二是要对订立和履行集体合同过程中所发生的的争议进行调解和仲裁;三是要对用人单位在实施集体合同制度中的违法行为进行查处;四是要承担组织实施《条例》和监督管理工作的职责任务。工会组织的职责分为两个方面:一是作为基层用人单位的工会组织来说,既要既要承担协商签约主体一方的代表者的责任,代表职工一方提出协商要约,开展集体协商,订立集体合同;同时又要承担监督集体合同履行的责任,参与协调处理有关争议,保证集体合同中的各项规定能够得到全面落实。也就是说,基层工会在实施集体合同制度中具有双重身份,扮演两种不同的角色。二是作为上级工会来说,不仅具有监督下级用人单位开展集体协商、签订和履行集体合同的职责,还应当对下级工会的工作给予支持、指导和帮助。《条例》第七条所规定的支持、指导和帮助的内涵非常丰富。企业方面代表的职责是:引导和督促用人单位订立和履行集体合同。进行这样的明确规定,是我省的创新之举;主要是为了发挥企业方面代表组织的作用,共同促进集体合同制度的实施。

第五、规范完善了开展集体协商和订立、履行集体合同的基本程序——由于集体合同是一种要式合同,它的协商、订立和履行都有着一系列规范化的程序性要求,根据《条例》第二章、第四章和第六章的规定,整个流程分为十个步骤: 步骤之一:提出集体协商要约——《条例》第九条是规定订立集体合同应当进行集体协商,以及行使要约权的问题。虽然规定了劳资双方均有权提出集体协商的要求,但在实践中一般都是由工会代表职工一方首先(以书面形式)提出协商要约。集体协商(谈判)权是劳动者拥有的三大基本权利之一。步骤之二:产生集体协商代表——《条例》第十条至第十二条是规定集体协商代表产生的时间、人数、方法和条件。《条例》对国家的有关规定进行了较大的修改完善,基层工会关键是要依法产生职工一方集体协商代表并注意协商代表的结构合理。步骤之三:做好集体协商前的准备工作——《条例》第十五条是规定集体协商应当采取的形式,以及协商会议前的相关准备工作,协商双方应当如实向对方提供协商所需资料。工会在协商会议举行前,要做好有关准备工作: 一是要坚持走群众路线,发动职工广泛参与,营造有利的舆论氛围。二是要搜集研究法律政策依据和相关资料,依法提出合情合理的要求。三是抓好协商代表的岗前培训,提高职工协商代表的政策理论水平和协商谈判能力。四是要制定切实可行集体协商方案,形成富有弹 性协商谈判策略。——一般说来,一个完整的集体协商方案主要包括五项内容:①科学设定标准、②确定优先顺序、③评估对手特点、④制定谈判策略、⑤进行非正式沟通。五是要共同确定集体协商会议的时间、地点等事项。《条例》第十五条规定用人单位应当在协商会议召开15日前提供协商所需资料,第五十二条又规定了协商所需资料的具体内容,对于保障集体协商的顺利进行具有重大意义。协商所需资料主要包括:用人单位章程、财务会计报告、劳动定额标准和工资支付情况、劳动生产率和人工成本情况、纳税和社会保险费缴纳情况、经营财务情况以及其他法律法规认为可以提供的资料。目前困扰基层工会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劳资双方所掌握的信息严重不对称;用人单位往往借口保守商业秘密,拒绝或者不全面提供集体协商所需的有关资料,特别是劳动生产率和人工成本情况、纳税和社会保险费缴纳情况、财务会计报告和经营财务情况。由于工会组织缺乏知情权,没有必要的的信息资料,很难开展实质性的集体协商,严重影响了集体合同的质量。今后,如果用人单位拒绝提供或者不按时、不如实提供有关集体协商、订立集体合同所需的资料,就属于违法行为,劳动行政部门要予以查处。步骤之四:举行集体协商会议——《条例》第十六条是规定召开集体协商会议的相关事项;《条例》第十七条是规定:协商未形成一致意见或者协商中出现事先未预料的情况的,双方应当如何处理。集体协商会议的具体程序,《集体合同规定》第三十四条已经做了明确的规定。基层工会在进行集体协商时,要根据形势的变化,善于运用《条例》第十七条规定的中止协商的策略,及时寻求上级工会或者劳动行政部门给予协调指导和帮助。集体协商谈判既是一个劳资双方争取各自利益最大化的博弈过程,也是一个如何合理分享利润蛋糕的过程,更是一个求同存异、相互妥协和让步的过程。劳资双方协商谈判的方法与技巧是多种多样的,没有一个固定的标准模式;不同的地区,不同的行业,不同的企业,不同的协商谈判对象都可能会影响到协商谈判的方法和技巧。我们要根据协商会议的具体进程,适时地调整自己的方法和策略。美国前贸易代表巴尔舍夫斯关于协商谈判的经典体会。“我不知道我是不是专家,但我遵循几条简单的原则,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则是,一场谈判必须以双赢为目的,否则谈判将会失败;即使碰巧会成功,但这种成功也不会持久,因此所谈的交易也不会完全实现。你得从结局必须是双赢这一概念出发,以此为起点来制定自己的谈判策略。谈判要达到一个具体目标总有上百种方法,要对它们—一进行考虑。应认真听对方说什么,自己少说。如果双赢意味着你要做出妥协,那么就妥协,但永远不要一开始就完全让步,应该一点一点地让步。但是妥协最终会变得非常重要。” 步骤之五:形成集体合同草案——《条例》第十七条和第二十五条是规定起草集体合同或者专项集体合同草案的有关问题。

集体合同草案可以由集体协商一方起草或者双方共同起草,也可以由双方共同委托的第三方起草。集体合同草案应当载明协商内容,以及用人单位名称、地址和双方协商代表姓名、职务等基本情况。

步骤之六:召开职代会讨论通过集体合同草案——《条例》第二十七条是规定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全体职工讨论集体合同草案的问题。集体合同草案应当经过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全体职工讨论通过,是订立集体合同的法定必经程序;《条例》增加了集体合同草案在提交职代会讨论通过前,要先进行公示,以充分保证劳动者知情权。

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全体职工讨论集体合同草案,应当有三分之二以上的职工大会或者职工出席,且须经过半数的全体职工代表或者全体职工同意,集体合同草案方获通过;未获通过的,由双方重新协商。双方首席代表应当在通过后的集体合同草案上签字或者盖章。

步骤之七:报送劳动行政部门审查集体合同文本——《条例》第二十八条是规定用人单位如何报送劳动行政部门如何审查用人单位的集体合同文本,以及用人单位应当及时将生效后的集体合同报地方工会备案等问题。

县级劳动行政部门主要是对订立集体合同的双方主体资格、集体协商的程序和集体合同的内容进行的合法性审查。劳动行政部门自收到用人单位集体合同文本之日起15日内未提出异议的,集体合同即行生效。提出异议的,应当自收到用人单位集体合同文本之日起15日内,将《审查意见书》送达用人单位。用人单位在报送审查时,应当提供《条例》第二十八条规定的六项材料。《条例》第三十五条规定了集体合同无效和部分无效的问题(5种情况),是为了保证集体合同的质量,在全国是首创。

步骤之八:向劳动者公布集体合同——《条例》第二十九条是规定用人单位如何向劳动者公布集体合同文本的问题。

步骤之九:全面履行集体合同——《条例》第三十条、第三

十一条、第三十条、第三十八条和第三十九条是规定集体合同的约束力、期限、续订和如何履行的问题。集体合同的期限一般为三年,但不得少于一年。集体合同期满前三个月内,合同双方均可以向对方提出重新订立或者续订集体合同的要求。

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依法订立的集体合同对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双方具有约束力;二是要建立健全履约情况的监督检查等相关配套制度,确保集体合同的各项规定真正落到实处。

步骤之十:妥善处理集体合同制度实施中的争议——《条例》通过设立区域性、行业性集体合同专章(第四十四条至第四十六条规定了在集体合同实施过程中,发生争议的具体情形和处理办法。第四十四条是规定发生争议的六种具体情形。第四十五条是从整体上规定集体合同争议的处理办法。第四十六条是专门规定因为履行集体合同发生争议的具体处理办法。

集体合同争议不同于劳动合同争议,其处理的办法也有所不同。集体合同争议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在协商签订阶段发生的争议——主要是通过当事人双方协商解决,或者向劳动行政部门提出协调处理。二是在履行阶段发生的争 议——除了协商、协调解决两种办法外,增加了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和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这两种办法。

第六、强化了对集体协商代表的保护——《条例》第十三条是规定集体协商代表应当履行的职责、任期和撤换、调整办法。集体协商代表应当履行多方面的职责;订立集体合同的,其履行职责的期限至集体合同期满为止。《条例》第十四条主要是规定对集体协商代表的保护措施;第一款是对全部协商代表而言,有两层含义:首先是规定协商代表参加集体协商视为提供正常劳动,用人单位应当保障协商代表履行职责所必需的工作条件和时间。比《工会法》的规定前进了一大步。其次是规定协商代表因履行职责占用工作时间的,应当事先告知用人单位。

第二款是专门对职工一方协商代表的特殊保护政策。用了三个“不得”,尽可能地加大保护的力度。同时还规定:职工一方协商代表在履行代表职责期限内,其劳动(聘用)合同期限短于集体合同期限的,自动延长至履行代表职责期满,但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三十九条所列情形之

一、达到国家法定退休年龄或者本人不愿延长劳动合同期限的除外。

第七、拓展了集体合同应当包括的内容——《条例》第十九条至第二十四条不仅规定了集体合同应当包括的16项具体内容,而且又对涉及到订立工资、劳动安全卫生、女职工权益保护等专项集体合同的内容,做了更加详细的规定。应当说,是目前全国所有集体合同条例中规定内容最全面的,充分反映了形势发展的需要,具有一定的创新精神。《条例》规定的内容,相对于《集体合同规定》规定的内容,有较大的调整和完善,特别是突出了对劳动者就业保障权、劳动报酬权和生命健康权的保护。

一是把劳动定额标准从原来作为工作时间中的一小项内容,单列为一大项内容,强调了在用人单位普遍实行计件工资的形势下,合理确定劳动定额标准的重要性。二是把原来的工作时间、休息休假两项内容,合并为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一项内容,因为两者都关系到劳动者的休息权。三是把原来的劳动安全卫生,改为劳动保护、劳动条件和职业危害防护;并且在此款中增加了劳动环境的内容,更加凸显在当前工伤事故频发和职业危害严重的形势下,保障劳动者生命健康权的重要性。四是把原来的补充保险和福利改为保险和福利,主要是为了解决用人单位不依法为劳动者缴纳社会保险或随意降低劳动者社保缴费基数的问题。五是在职业技能培训一款中,增加了职工文化生活的规定;强调集体合同在主要保护劳动者的劳动权益的同时,也要保护劳动者的文化教育权益。六是把原来的奖惩改为劳动纪律和考核、奖惩制度,主要是为了规范用人单位的劳动用工管理行为,防止随意制定实施侵害劳动者合法权益的土政策。七是把原来的裁员改为裁减人员的条件、程序和补偿标准,加强了对劳动者就业保障权的保护。八是增加了特殊情况下的职工权 益保护一款,主要是指在用人单位改制、兼并、解散、关闭、破产、停产、被吊销营业执照或生产经营发生重大变化时,职工的工资性收入、保险福利等权益的保障办法。集体合同主要是保护职工的劳动权益,因此没有把职工的政治民主权利包括进去。

这里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要科学约定集体合同中的劳动报酬、劳动条件等标准。二是要正确约定集体合同中劳资双方违反集体合同规定所要承担的责任。

第八、细化了区域性、行业性集体合同的有关规定——《条例》通过设立区域性、行业性集体合同专章(第五章第四十条

至第四十三条),细化了区域性、行业性集体协商的实施范围、协商主体、代表产生和区域性、行业性集体合同的的具体内容。

所谓区域性集体合同,就是指乡镇、街道、工业园区等工会与企业方面代表(组织)就本区域应当共同执行的劳动条件、劳动报酬等标准订立的集体合同。所谓行业性集体合同,就是指在县级以下区域内的建筑业、采矿业、制造业、餐饮服务业等行业工会与企业方面代表(组织)就本行业应当共同执行的劳动条件、劳动报酬等标准订立的集体合同。开展区域性、行业性集体协商,签订区域性、行业性集体合同,着力解决非公有制中小企业协商难、签约难、履约更难的突出问题,这是将来的一种发展方向。

区域性、行业性集体合同既可以由区域性、行业性工会组织与相应的企业方面代表(组织)订立,也可以与单个企业订立。

区域性、行业性集体合同的协商和订立程序与集体合同相同。职工一方协商代表由区域性、行业性工会组织推选并经公示后产生。首席协商代表由区域性、行业性工会主要负责人担任。

区域性、行业性集体合同的内容见《条例》第四十一条。

第九、突出了工资专项集体合同的重要性——《条例》第三十七条是规定劳动安全卫生、女职工权益保护和工资调整机制等专项集体合同问题,重点突出了工资专项集体合同。规定用人单位与职工一方通过集体协商,建立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集体合同对职工年度工资水平、工资调整办法和工资总额等规定不具体的,用人单位与职工一方应当每年进行协商,订立工资专项集体合同。把企业职工工资分配的三大机制都写进去,意义非常重大。

工资是劳动力价格的货币表现形式,是职工的劳动报酬。对企业而言,工资是人工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着企业投资者的利益,关系到企业竞争力和发展后劲。对职工而言,工资则是家庭生活的基本来源和保障,是赖以生存的经济命脉,是他们最重要的经济利益。对国家而言,工资水平的高低是衡量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一项重要指标。因此,工资问题不仅关系到职工 和企业的共同利益,也关系到国家的根本利益。工资不仅是劳动关系的核心问题,是劳资矛盾的焦点所在,是集体协商永恒的主题,也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大社会政治问题。

目前,工资分配中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从宏观上看,居民收入在整个国民收入中所占比重逐年下降,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扩大,两极分化严重,劳动者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过低,利润侵蚀工资现象严重。从微观上看,主要表现为没有建立起正常的职工工资增长机制,企业职工平均工资水平偏低并且增长缓慢;没有建立起有效的工资分配制约机制,普通职工与经管管理者之间收入差距过大;不依法支付加班加点工资,拖欠和克扣农民工工资,劳动定额标准过高,计件工资单价过低,最低工资标准化等现象普遍存在。近年来,党和政府已经开始高度重视分配不公问题的严重性,逐步认识到推进工资集体协商的必要性。温家宝总理在近几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都明确提出,要推动企业建立工资集集体协商制度。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提出要逐步建立“市场机制调节、企业自主分配、劳资协商共决、政府监控指导”的企业工资分配新机制。国家有关部门正在积极制定《工资条例》,其中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要强力推进工资集体协商。

通过劳资协商谈判共同决定劳动者的劳动报酬问题,是市场经济国家的普遍做法,早已是一种国际惯例。推进工资集体协商工资,形成工资分配共决机制,既是一种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既为予工会组织提供了有利的机遇,也对工会干部提出了巨大的挑战。我国自《劳动法》颁布实施后,在推进平等协商和集体合同制度的同时,就开始进行工资集体协商的试点工作。1998年4月,全总办公厅下发了《工会参加工资集体协商的指导意见》;2000年11月,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又颁布了《工资集体协商试行办法》;2008年9月,省协调劳动关系三方联合下发了《关于全面推进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工作的意见》。

当前开展工资集体协商工作主要任务是要推动建立三个机制:一是要建立和完善职工工资分配共决机制——凡是有关职工劳动报酬方面的事项,都应当由劳资双方共同协商决定,而不能由资方一家说了算。用人单位与职工一方开展集体协商,订立工资专项集体合同,本身就是建立了一种劳资共决机制。二是要建立和完善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使职工的工资水平能够随着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而得到及时合理的增长;共建和谐企业,共享发展成果。三是要建立和完善职工工资支付保障机制——有效预防拖欠和克扣职工工资现象的发生,确保广大职工特别是农民工能够及时足额地获得劳动报酬。在订立工资专项集体合同时,要抓住当前企业工资分配中普遍存在的几个突出问题:一是关于基本工资在整个工资收入中所占的比重过低问题;二是要合理确定普通劳动者与经营管理者的工资差距;三是关于加班加点工资的计算基数问题;四是关于劳动定额计和件单价问题;五是关于职工年度平均工资水平增长幅度问题。工会在集体协商中提出增长工资的主要依据:从国家宏观层面上说,工资增长要与GDP的增长相同步,应当成为工资增长的第一标准。从企业微观层面上说,要牢牢把握好以下几个重要依据:第一、利润的增长应当成为工资增长的一个自然指标;第二、物价上涨的指数应当成为工资增长的法定指标;第三、劳动者的年功工资增长应当成为工资增长的一个常态指标;第四、劳动部门发布的工资指导线应当成为工资增长的一个政策指标。与此同时,工会还应当结合当地的劳动力供求状况、在职工平均工资水平、同行业职工工资水平、政府最低工资标准和本单位的人工成本情况等因素,科学合理地提出工资增长的具体幅度。

从市场经济国家的情况来看,通过劳资双方的协商谈判,每年工资增长6%——8%,基本上是一种惯例。

我们认为企业应当在劳资协商共决的前提下,遵循按劳分配,多劳多得;同工同酬,男女平等;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工效挂钩,合理增长的基本原则,依法自主进行工资分配,充分保障职工的劳动报酬权益,共享生产经营发展成果。

实践证明:推进工资集体协商工作不仅需要法律法规作为保障,更需要地方党委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

第十、明确了有关方面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条例》通过设立法律责任专章(第七章第四十七条至第五十条),分别对用人单位和劳动行政部门工作人员在实施集体合同制度中,发生的各种违法行为以及所要承担的法律责任进行了明确的规定。

《条例》第四十七条规定用人单位的下列六种行为属于违法行为: ⑴拒绝或者拖延答复另一方集体协商要求的;

⑵拒绝提供或者不按时、不如实提供有关集体协商、订立集体合同所需资料的;

⑶阻挠上级工会指导下级工会开展集体协商、订立集体合同工作的; ⑷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与集体合同相抵触的;

⑸不按规定将集体合同文本报送劳动行政部门审查的; ⑹不履行生效的集体合同的。

具体的处罚措施是:由县级以上劳动行政部门责令其在十五日内改正;逾期拒不改正的,给予警告,列入用人单位劳动保障守法诚信守法档案,并定期向社会公布。用人单位拒不履行集体合同,侵犯劳动者合法权益的,应当依法承担法律责任。

《条例》第四十八条第一款是规定对用人单位扣发、降低职工一方协商代表工资、福利待遇的违法行为应当如何处罚;第二款是规定对用人单位无故调动职工一方协商代表的工作岗位、免除职务、降低职级等违法行为应当如何处罚;第三款是规定对用人单位解除职工一方协商代表劳动(聘用)合同的 违法行为应当如何处罚。(上述三款的规定,主要是对应《条例》第十四条中的三个“不得”)

《条例》第四十九条是规定用人单位在实施集体合同制度过程中妨碍工会依法履行职责的,违反集体合同规定侵犯劳动者劳动权益的,工会应当如何依法追究用人单位的责任。

《条例》第五十条是规定在实施集体合同制度过程中,劳动行政部门工作人员发生的违法行为应当如何处理。

这次我省的《条例》规定的法律责任中有两个特点,一是没有对用人单位的各种违法行为设定相应的罚款。二是没有对工会的违约责任进行明确规定。——工会工作人员在实施集体合同制度过程中,不履行职责,损害职工权益的,由同级工会或者上级工会责令改正,并视情节轻重,依照《工会法》和《中国工会章程》的规定处理。

最后,《条例》第八章附则,主要是对有关特殊问题进行补充规定。第五十一条是分别规定用人单位的分支机构和事业单位如何进行集体协商,订立和履行集体合同的问题。——虽然事业单位是参照执行,但并不影响《工会法》中关于实行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实施集体合同制度的规定。第五十二条是规定协商所需资料的具体内容。第五十二条是规定《条例》的实施时间。——虽然《条例》主要是由省人大和省总工会起草制定的,但组织实施的单位是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劳动行政部门。

第二篇:安徽省集体合同条例

安徽省集体合同条例

《安徽省集体合同条例》经安徽省第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一次会议审议通过,并于2011年1月1日起施行。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明确集体合同双方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规范、促进和保障集体合同制度的实施,构建和发展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和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省行政区域内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民办非企业单位等组织(以下简称用人单位)与职工一方就劳动关系有关事项进行集体协商,订立、履行、变更、解除和终止集体合同,适用本条例。

第三条用人单位与职工一方应当建立集体协商机制,通过平等协商订立集体合同。

集体合同由工会代表企业职工一方与用人单位订立;未建立工会的用人单位,由上级工会指导劳动者推举的代表与用人单位订立。

在县级以下区域内,可以由工会与企业方面代表订立区域性集体合同或者行业性集体合同。

第四条订立集体合同应当遵循合法、公平、诚信的原则,兼顾双方合法权益。

第五条集体合同约定的劳动报酬、劳动条件等标准不得低于当地人民政府规定的最低标准,不得低于区域性、行业性集体合同约定的标准。劳动合同约定的劳动报酬、劳动条件等标准不得低于集体合同约定的标准。

用人单位规章制度与集体合同相抵触的,按照集体合同执行。

第六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劳动行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集体合同制度实施的监督管理。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劳动行政部门应当会同同级地方工会和企业方面代表建立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研究解决有关集体合同制度实施中的重大问题。

第七条工会应当对用人单位履行集体合同的情况进行监督。

上级工会应当对下级工会开展订立、履行集体合同工作给予支持、指导和帮助。

第八条企业方面代表应当引导用人单位订立集体合同,督促用人单位履行集体合同。

第二章集体协商

第九条订立集体合同应当进行集体协商。

用人单位与职工一方均有权提出集体协商的要求。集体协商的要求应当以书面形式提出。

用人单位或者职工一方提出集体协商要求,另一方应当在收到要求之日起二十日内以书面形式予以答复,不得拒绝或者拖延。

第十条协商双方应当自同意进行集体协商之日起十五日内产生协商代表,并书面告知对方。

协商代表依照本条例规定的程序产生,代表本方利益进行集体协商。

集体协商双方代表人数应当对等,每方不少于三人,并各确定一名首席协商代表。双方协商代表不得兼任,专职或者兼职工会工作人员不得担任用人单位的协商代表。

女职工人数占用人单位职工总人数百分之十以上的,职工一方协商代表中应当有女代表。

第十一条用人单位协商代表由其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指定。首席协商代表由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担任,也可以书面委托本单位其他负责人担任。

职工一方协商代表由用人单位工会提名,经超过半数的职工代表或者职工同意后产生;首席协商代表可以由工会主要负责人担任,也可以在协商代表中产生。未建立工会的,由地方工会或者行业工会指导职工民主推荐,并经超过半数的职工同意后产生。

第十二条用人单位与职工一方可以聘请本单位以外的有关专业人员作为本方协商代表参加协商,但所聘人数不得超过本方协商代表的三分之一。

第十三条协商代表应当真实反映本方意愿,维护本方合法权益,履行下列职责:

(一)收集与集体协商有关的情况和资料,参加协商;

(二)征求本方意见,通报协商情况;

(三)参与协商争议的处理,监督集体合同的履行;

(四)其他应当履行的职责。

协商代表履行职责的期限,由被代表方确定;订立集体合同的,其履行职责的期限至集体合同期满为止。

协商代表不履行、不胜任职责,或者因工作变动等原因不能履行职责的,应当按照其产生程序予以撤换、调整。

第十四条协商代表参加集体协商视为正常劳动,用人单位应当保障协商代表履行职责所必需的工作条件和时间;协商代表因履行职责占用工作时间的,应当事先告知用人单位。

职工一方协商代表在履行代表职责期限内,用人单位不得因履行职责扣发、降低其工资、福利,不得单方变更或者解除其劳动(聘用)合同,无正当理由不得调动其工作岗位或者免除职务、降低职级。其劳动(聘用)合同期限短于集体合同期限的,自动延长至履行代表职责期满,但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三十九条所列情形之

一、达到国家法定退休年龄或者本人不愿延长劳动(聘用)合同期限的除外。

第十五条集体协商主要采取协商会议的形式。

用人单位与职工一方应当做好协商会议的准备工作,确定协商代表并在协商会议召开十五日前,如实向对方提供协商所需资料。其中涉及商业秘密的,双方协商代表不得泄露。

第十六条集体协商会议由双方首席协商代表轮流主持。提出协商议题的一方应当就议题的具体内容及解决方案作出说明。

集体协商会议内容应当如实记录,记录人员由双方协商确定一名非协商代表担任。协商会议记录由双方首席协商代表签字确认。

第十七条集体协商形成一致意见,协商双方应当及时协商研究起草集体合同草案。

协商未形成一致意见或者协商中出现事先未预料的情况的,经双方同意可以中止协商。中止协商的期限一般不超过三十日,双方另有约定的除外。

第十八条在集体协商期间,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应当维护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不得影响生产、工作秩序。

第三章集体合同内容

第十九条用人单位与职工一方订立集体合同,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劳动报酬;

(二)劳动定额标准;

(三)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

(四)劳动合同管理;

(五)劳动保护、劳动条件和职业危害防护;

(六)保险和福利;

(七)女职工和未成年工特殊保护;

(八)职工文化生活和职业技能培训;

(九)裁减人员的条件、程序和补偿标准;

(十)特殊情形下的职工权益保护;

(十一)劳动纪律和考核、奖惩制度;

(十二)集体合同期限;

(十三)变更或者解除集体合同的程序;

(十四)履行集体合同发生争议时的协商处理办法;

(十五)违反集体合同的责任;

(十六)双方认为应当协商的其他内容。第二十条劳动报酬主要包括:

(一)工资分配制度、工资标准和工资支付办法;

(二)工资总额和职工平均工资水平;

(三)工资调整幅度及办法;

(四)奖金、津贴、补贴等分配办法;

(五)加班加点、病假、休假等特殊情况的工资支付;

(六)实行计件工资制的计件单价的确定。第二十一条工作时间、休息休假主要包括:

(一)执行标准工时制度、非标准工时制度的岗位及办法;

(二)加班、加点办法;

(三)周休息日安排;

(四)实行非标准工时制职工的休息日安排;

(五)带薪年休假及其他假期安排。

第二十二条劳动保护、劳动条件和职业危害防护主要包括:

(一)劳动安全卫生责任制;

(二)劳动环境、劳动条件和安全卫生技术措施;

(三)安全卫生教育和培训;

(四)劳动保护用品发放标准;

(五)职业病的防治和保障;

(六)定期健康体检和职业健康检查。第二十三条保险和福利主要包括:

(一)社会保险的种类、范围、标准;

(二)补充保险的种类、范围、标准;

(三)住房公积金缴纳标准;

(四)福利制度和福利设施;

(五)职工疗养和休养;

(六)医疗期的延长及其待遇;

(七)福利费的使用方案。

第二十四条女职工和未成年工特殊保护主要包括:

(一)女职工和未成年工禁忌从事的劳动;

(二)女职工的经期、孕期、产期和哺乳期的劳动保护;

(三)女职工、未成年工定期健康检查。

第二十五条集体合同草案可以由集体协商一方起草或者双方共同起草,也可以由双方共同委托的第三方起草。

集体合同草案应当载明协商的内容,以及用人单位名称、地址和双方协商代表姓名、职务等基本情况。

第二十六条省人民政府劳动行政部门应当会同同级工会、企业方面代表制定集体合同示范文本,并向社会公布。

第四章集体合同的订立、履行、变更、解除和终止

第二十七条经双方协商一致的集体合同草案,在双方首席协商代表签字确认并公示后,应当提交用人单位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全体职工讨论通过。

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全体职工讨论集体合同草案,应当有三分之二以上职工代表或者职工出席,且须经全体职工代表过半数或者全体职工过半数同意,集体合同草案方获通过;未获通过的,由双方重新协商。

双方首席协商代表应当在通过后的集体合同文本上签字或者盖章。

第二十八条集体合同订立后,用人单位应当在十日内将集体合同文本报送所在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劳动行政部门审查,并提交下列材料:

(一)由协商双方首席协商代表签署的集体合同文本;

(二)协商双方及其代表的基本情况;

(三)集体协商过程的情况说明;

(四)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全体职工讨论通过集体合同草案情况的报告;

(五)用人单位注册登记证明和工会法人资格登记证书;

(六)劳动行政部门认为需要提供的其他材料。

劳动行政部门应当对集体协商的主体资格、集体协商程序和集体合同的内容进行合法性审查,并自收到文本之日起十五日内将《审查意见书》送达用人单位。未提出异议的,集体合同即行生效;提出异议的,用人单位和职工一方对异议部分按订立集体合同的程序进行协商修改后,重新报送审查。

用人单位应当及时将生效后的集体合同报地方工会备案,同时告知企业方面代表。

第二十九条用人单位应当自集体合同生效之日起十日内以书面形式向劳动者公布集体合同文本。

第三十条依法订立的集体合同对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双方具有约束力。

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应当按照集体合同的约定,全面履行各自义务。

第三十一条用人单位变更名称、法定代表人、主要负责人或者投资人等事项,不影响集体合同的履行。

用人单位合并、分立、重组后,原集体合同继续有效,由承继其权利和义务的用人单位继续履行。合并、分立、重组后导致原集体合同无法继续履行的,用人单位与职工一方应当协商重新订立集体合同。

第三十二条用人单位与职工一方经协商一致可以变更或者解除集体合同。提议的一方应当以书面形式说明理由,并提供相关依据。

第三十三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变更或者解除集体合同:

(一)因不可抗力等原因致使集体合同部分或者全部无法履行的;

(二)约定的变更或者解除条件出现的;

(三)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第三十四条变更或者解除集体合同适用本条例订立集体合同的程序。第三十五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集体合同无效或者部分无效:

(一)集体协商主体资格不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的;

(二)未经集体协商的;

(三)未经职工代表大会或者职工大会讨论通过的;

(四)未报送劳动行政部门审查的;

(五)违反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第三十六条集体合同期限一般为三年,但不得少于一年。

第三十七条用人单位与职工一方可以订立劳动安全卫生、女职工权益保护、工资调整机制等专项集体合同。

用人单位与职工一方通过集体协商,建立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集体合同对职工工资水平、工资调整办法和工资总额等规定不具体的,用人单位与职工一方应当每年进行协商,订立工资专项集体合同。

专项集体合同提起、协商、报送和变更、解除等,按照本条例有关集体合同的规定执行。

第三十八条集体合同期满、双方约定的终止条件或者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出现,集体合同即行终止。

集体合同期满前三个月内,合同双方均可以向对方提出重新订立或者续订集体合同的要求。

第三十九条用人单位与职工一方应当建立集体合同、专项集体合同履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制度。检查中发现问题,应当以书面形式提交双方首席协商代表研究处理。

用人单位应当每年至少向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全体职工报告一次集体合同的履行情况,每半年公布一次工资专项集体合同、集体合同中的工资条款的履行情况。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劳动行政部门应当依法对用人单位订立和履行集体合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并向社会公布。

第五章区域性、行业性集体合同

第四十条乡镇、街道、工业园区等工会可以与企业方面代表就本区域应当共同执行的劳动条件、劳动报酬等标准订立区域性集体合同。

在县级以下区域内的建筑业、采矿业、制造业、餐饮服务业等行业可以由工会与企业方面代表就本行业应当共同执行的劳动条件、劳动报酬等标准订立行业性集体合同。

第四十一条区域性、行业性集体合同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一)劳动报酬;

(二)工资调整幅度;

(三)劳动定额标准;

(四)劳动安全卫生标准;

(五)工作时间、休息休假;

(六)职业技能培训;

(七)其他需要约定的事项。

第四十二条职工一方协商代表由区域性、行业性工会组织职工推选并经公示后产生。首席协商代表由区域性、行业性工会主要负责人担任。

用人单位协商代表、首席协商代表由其所代表的区域、行业内用人单位的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协商确定;建立企业方面代表组织的,首席协商代表也可以由企业方面代表组织的主要负责人担任。

第四十三条区域性、行业性集体合同草案应当提交区域性、行业性职工代表大会讨论通过;未建立区域性、行业性职工代表大会的,集体合同草案应当得到本区域、本行业全体职工过半数同意。

通过的区域性、行业性集体合同由双方首席协商代表签字,也可以由职工一方首席协商代表分别与各用人单位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签字。

用人单位应当向劳动者公布区域性、行业性集体合同。第六章争议的处理

第四十四条订立、履行、变更、解除和终止集体合同发生的争议包括:

(一)对协商代表资格有异议的;

(二)对集体合同约定的劳动条件、劳动报酬等标准有异议的;

(三)对协商和订立、变更、解除集体合同的程序有异议的;

(四)在履行集体合同过程中发生的争议;

(五)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争议。

第四十五条订立、履行、变更、解除和终止集体合同过程中发生争议,双方可以协商解决。协商不成的,当事人一方或者双方可以书面形式向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劳动行政部门提出协调处理申请;未提出申请的,劳动行政部门认为有必要的,也可以主动协调处理。

劳动行政部门协调处理争议,应当自受理之日起三十日内处理结束。有特殊情况需要延长的,延长时间不得超过十五日。

协调处理达成一致意见的,劳动行政部门应当制作《协调处理协议书》,由争议协调处理人员和争议双方首席协商代表签字盖章后生效。

第四十六条因履行集体合同发生争议,经协商调解仍不能达成一致的,争议双方可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对仲裁裁决不服的,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第七章法律责任

第四十七条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劳动行政部门责令其在十五日内改正:

(一)拒绝或者拖延答复另一方集体协商要求的;

(二)拒绝提供或者不按时、不如实提供有关集体协商、订立集体合同所需资料的;

(三)阻挠上级工会指导下级工会开展订立集体合同工作的;

(四)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与集体合同相抵触的;

(五)不按规定将集体合同文本报送劳动行政部门审查的;

(六)不履行集体合同的。

用人单位有前款所列行为且逾期拒不改正的,由劳动行政部门给予警告,列入用人单位劳动保障守法诚信档案,并定期向社会公布。

用人单位不履行集体合同,侵犯劳动者合法权益的,应当依法承担法律责任。

第四十八条用人单位违反本条例规定,扣发、降低职工一方协商代表的工资、福利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劳动行政部门责令改正;逾期不改正的,除应当支付被扣发或者降低的工资、福利外,责令用人单位按应付金额的百分之五十以上百分之一百以下的标准加付赔偿金。

职工一方协商代表因履行职责被无故调动工作岗位、免除职务、降低职级的,由劳动行政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责令用人单位改正,恢复其工作和职务、职级;造成工资和福利损失的,除应当支付被扣发或者降低的工资、福利外,并责令用人单位按本条第一款的规定支付赔偿金。

职工一方协商代表因履行职责被解除劳动(聘用)合同的,由劳动行政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责令用人单位恢复其工作;逾期不恢复的,责令用人单位按解除劳动(聘用)合同前的标准补发工资和福利,并按本条第一款的规定支付赔偿金。协商代表不要求继续履行劳动(聘用)合同或者劳动(聘用)合同已经不能继续履行的,用人单位应当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八十七条规定支付赔偿金。

第四十九条违反本条例规定,在集体协商、订立和履行集体合同过程中,用人单位妨碍工会依法履行职责的,工会有权提请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劳动行政部门依法处理。

用人单位违反集体合同,侵犯劳动者劳动权益的,工会有权提出意见、要求纠正,并可以依法要求用人单位承担责任。

第五十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劳动行政部门工作人员在审查集体合同或者协调处理集体合同争议过程中,滥用职权、玩忽职守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主管机关给予行政处分。

第八章附则

第五十一条用人单位分支机构经法定代表人书面授权,与本单位劳动者就劳动关系有关事项进行集体协商,订立、履行、变更、解除和终止集体合同的,依照本条例执行。

事业单位与其职工一方就劳动关系有关事项进行集体协商,订立、履行、变更、解除和终止集体合同的,参照本条例执行。

第五十二条本条例所称协商所需资料,是指与集体协商议题有关的资料,主要包括:用人单位章程、财务会计报告、劳动定额标准和工资支付情况、劳动生产率和人工成本情况、纳税和社会保险费缴纳情况、经营财务情况以及法律法规规定可以提供的其他资料。

第五十三条本条例自2011年1月1日起施行。

第三篇:解读行业性、区域性集体合同

解讀行業性、區域性集體合同

第五十三條 在縣級以下區域內,建築業、採礦業、餐飲服務業等行業可以由工會與企業方面代表訂立行業性,或者訂立區域性集體合同。

【解讀】本條是關於建築業、採礦業、餐飲服務業等行業訂立行業性集體合同的規定。

隨著集體合同制度的實施,各級工會積極開展各種形式的實踐,近年來行業性集體合同、區域性集體合同得到了相當大的發展。例如上海市總工會與上海市勞動和社會保障局、上海市企業聯合會共同聯手,積極推動本市區域性集體合同、行業性集體合同工作。據統計,截止2006年底上海市共簽訂了4923份區域性集體合同,覆蓋企業63559個、職工858820人;簽訂了325份行業性集體合同,覆蓋企業3979個、職工412607人。可以說,推行行業性集體合同、區域性集體合同有了比較成熟的經驗,有利於跳出單個企業的局限,促進某行業、某區域的勞動者和用人單位平等協商,從而能夠保護更大範圍的勞動者的合法權益。如果法律明確行業性集體合同、區域性集體合同法律地位,一方面將更加有利於推動行業性集體合同、區域性集體合同的發展,另一方面也能夠對行業性集體合同、區域性集體合同的發展起到規範作用。因此,法在該條對行業性集體合同、區域性集體合同作出了規定。

一、行業性集體合同

行業性集體合同主要是指在一定行業內,由行業性工會聯合會與相應行業內各企業,就、工作時間、休息休假、勞動安全衛生、保險福利等事項進行平等協商,所簽訂的集體合同。例如2006年3月27日,山東省機械電子工會與省機械工業辦公室的首席代表分別在《山東省機械行業集體合同》,由此,全國第一份行業集體合同在濟南誕生。該合同內容涉及職工工資、工作時間 1

和休假、保險福利、等多個方面。全省3000餘家企業、科研院所和300多萬企業職工,包括農民工、協議工都適用該集體合同。該合同有許多“閃光點”:如明確規定職工最低工資在當地最低工資基礎上浮20%——50%;工資要與企業效益同步增長,工資增幅不得低於利潤增幅三個百分點;企業應以貨幣形式按月足額支付工資;職工在企業連續工作滿8年,職工提出訂立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的,企業應與其訂立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

可見,行業性集體合同一般具有以下優勢:(1)同一領域的各企業具有行業共同性,在利潤和職工工資水準、職業危害狀況、勞動者素質等方面往往比較接近,可以就某一方面制定具體的、有針對性的共同標準,從而容易達成行業性集體合同。(2)行業性集體合同能夠更廣泛地保護整個行業內的勞動者的合法權益,同時在和諧穩定的基礎上,行業整體素質也得到提升。(3)協商訂立行業性集體合同能夠減少勞資談判的社會成本,因此行業性集體合同有逐漸向越來越廣大區域擴展的趨勢。

本條規定裏提到的,建築業、採礦業、餐飲服務業等,行業特點都比較顯著,決定了這些行業容易訂立切實可行的行業性集體合同。例如建築業、採礦業大量使用農民工,拖欠農民工工資或者造成人身危害的問題比較突出,就此工會出面簽訂行業性集體合同,對於約束建築企業、保護農民工利益能夠起到較好的作用。據《勞動午報》2005年10月19日報道,通州區總工會針對建築業是高危行業,在制定建築業行業性集體合同時,積極協調區建委等職能部門,把職工保險等難點問題納入集體合同文本中,使集體合同真正起到了維護職工合法權益的作用。像餐飲服務業,勞動者工資報酬通常比較平均、比較低下,在這些方面簽訂行業性集體合同能夠建立良好的工資調整機制、有效提高餐飲服務業勞動者的工資水準。

二、區域性集體合同

區域性集體合同是指在一定區域內(指鎮、區、街道、村、行業),由區域性工會聯合會與相應經濟組織或區域內企業,就勞動報酬、工作時間、休息休假、勞動安全衛生、保險福利等事項進行平等協商,所簽訂的集體合同。根據《勞動午報》2005年11月9日報道,北京市朝陽區德勝街道工會推行區域性工資集體協商的“四步走”方法,一是精心做好準備;二是加強指導,搞好協商;三是嚴格按照程式簽訂協議;四是按時報送審批。街道工會牽頭搞好區域性工資集體協商,相對於企業內部的集體協商無疑是一種新型的實踐。

發展區域性集體合同制度,需要注意以下幾點:(1)區域性集體合同是不適合在大範圍大區域內推行的,由於企業性質差異、各行業勞動者需求不同等,在一個較大區域內協商簽訂集體合同往往比較困難,即使簽訂集體合同也往往因為缺少針對性而難以實施。(2)區域性集體合同的優勢在於基層(鎮、村、街道)較小的區域內,發揮好基層工會熟悉當地企業和勞動者的優勢,就當地某些特殊情況、特殊需要訂立區域性集體合同。

涉及本行業全體職工的切身利益,行業性區域性集體合同對當地本行業、本區域的用人單位和勞動者具有約束力。

文章來源:中顧法律網(免費法律諮詢,就上中顧法律網)

第四篇:工资集体协商专项集体合同及解读

在线免费法律咨询www.xiexiebang.com/ask

工资集体协商专项集体合同

第一条 为建立健全用人单位职工工资收入分配制度,规范工资支付行为,使职工的工资水平与单位的经济效益相适应,更好地调动广大职工的积极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工资集体协商试行办法》、《集体合同规定》、《工资支付暂行规定》等法律法规,按照平等协商、按劳分配和同工同酬的原则,经用人单位和全体职工协商一致,签订本合同。

第二条 本合同所称工资,是指用人单位在约定的工资支付周期内(周、月)支付给劳动者的全部劳动报酬,包括计时工资或者计件工资以及奖金、津贴和补贴等货币性收入。

第三条 用人单位遵循同工同酬的原则,每年 月,与职工方平等协商确定以下事项:

(一)工资水平、工资标准、分配形式和支付办法;

(二)加班加点工资;

(三)津贴、补贴;

(四)奖金分配办法;

(五)试用期、病假、事假等期间的工资;

(六)工资调整办法;

(七)下岗、待岗、内部退养等情况下的生活费标准、调整办法及支付办法;

(八)其他需要协商的内容。

双方协商确定的事项,用人单位应及时告知职工,工会(职工代表)要配合用人单位做好对职工的宣传工作。

第四条 用人单位实行 等多种工资制度。经协商,具体的适用范围为:

(一)岗位工资制,适用于;

(二)绩效工资制,适用于;

(三)年薪制,适用于;

(四)(其它)。

第五条 用人单位和职工双方协商确定工资总额、职工工资平均水平和岗位工资标准时,综合考虑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的贡献,主要参照以下指标:

(一)最低工资标准、人力资源市场工资指导价位、工资指导线以及人工成本信息等;

(二)本地区城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和在岗职工平均工资;

(三)本单位劳动生产率、经济效益和上一工资水平;

(四)双方约定参考的其他指标。

第六条 经双方协商确定,职工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 元,具体是:

(一)完成经济效益目标情况:用人单位利润达到 万元,职工工资总额为 万元,职工年平均工资水平为 元。

(二)职工年平均工资水平调整幅度:用人单位利润总额增长 %以上,职工工资总额增长不低于 %,职工年平均工资水平增长不低于 %;用人单位利润下降超过 %,职工工资总额下调 %,职工年平均工资水平下调 %,但最多不超过 %;用人单位利润总额增长(或减少)在 %以内,职工工资总额和年平均工资水平增长不低于统计部门发布的本地区居民消费价格涨幅。

第七条 用人单位遵循科学合理的原则,依据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本单位实际,提出方案,与工会(职工代表)平等协商制定、修改劳动定额和计件工资标准。劳动定额标准要确保在同等劳动条件下,同岗位 %以上劳动者在法定工作时间内能够完成。双方协商约定:

(一)(岗位名称)的劳动定额为(工时单价或计件单价);

(二)(岗位名称)的劳动定额为(工时单价或计件单价);

(三)(岗位名称)的劳动定额为(工时单价或计件单价)。

第八条 经双方协商,按以下标准发放职工津贴和补贴:

(一)岗位名称: 津贴名称: 发放标准 元/月;

(二)岗位名称: 津贴名称: 发放标准 元/月;

(三)岗位名称: 津贴名称: 发放标准 元/月。

第九条 经双方协商一致,以下情况的支付标准为:

(一)职工病假工资或者疾病救济费标准为。

(《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若干问题的意见》(劳部发[1995]309号)第59条规定:病假工资或者疾病救济费可以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支付,但不能低于最低工资标准的80%)

(二)职工依法享受年休假、探亲假、婚丧假期间和依法参加社会活动期间,用人单位支付职工工资的具体标准为:。

(三)职工下岗、待岗期间,用人单位为其发放的生活费标准为:。

第十条 用人单位确定职工加班加点工资计发基数的方法是

其中,实行计件工资的职工,加班工资基数按本合同第七条的标准执行;实行特殊工时制的岗位,加班工资计发办法按规定执行。

第十一条 用人单位要创造条件安排职工享受年休假。经职工书面同意不安排年休假或者安排职工年休假天数少于应休年休假天数的,用人单位必须在年内对未休年休假天数按照职工日工资的300%支付工资(其中包含用人单位应支付的正常工作期间的工资)。

第十二条 用人单位月最低工资标准为 元(不低于省政府规定的最低工资标准)。试用期职工月工资不得低于本单位月最低工资标准。

第十三条 用人单位每月 日(遇节假日、双休日提前至最近的工作日)以货币形式通过银行支付职工工资、生活费、病假工资或者疾病救济费,不得克扣和无故拖欠。

用人单位在支付工资时应向职工提供一份个人工资清单。

第十四条 用人单位确因生产经营困难暂时无法按时足额支付工资的,应向职工说明情况,与工会协商一致后,可以延期支付工资,但最长不得超过 个月。用人单位超过约定时间仍无法支付工资,双方协商不成的,工会或者职工有权向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反映,或向人民法院申请支付令。

第十五条 因职工本人原因给用人单位造成经济损失的,单位可以按照劳动合同的约定(规章制度的规定),要求职工赔偿经济损失。从职工工资中扣除的,每月扣除部分不得超过职工当月工资的20%,剩余部分不得低于用人单位月最低工资标准。

用人单位扣款前应当书面告知职工扣款的原因、依据、金额和起止时间。

第十六条 本合同期限为 年。本合同期满前60日内,双方应就是否续订本合同进行协商,同意续订的,应当在本合同期满前续订。

第十七条 本合同对用人单位和职工双方都具有约束力,双方必须按照合同约定全面履行各项义务。双方应在本合同生效后 日内,联合成立监督检查小组,对本合同履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组长由 担任。双方首席代表应每年 次向对方通报本方履行合同的情况。监督检查小组每年以书面形式向职工代表大会(或职工大会)报告本合同履行情况。

第十八条 因履行本合同发生争议时,双方平等协商解决,协商不能达成一致意见的,双方均可以依法向有管辖权的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

第十九条 本合同经职工代表大会(或职工大会)审议通过后,由双方首席代表签字。双方首席代表签字后7日内,用人单位将本合同正式文本一式三份,送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审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自收到本合同文本之日起15日内未提出异议的,本合同即行生效。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提出异议的事项,双方协商代表应对有异议的事项进行协商,修改合同文本后重新送审。

第二十条 用人单位自本合同生效之日起10日内向全体职工公布本合同正式文本,同时送地方工会、企业联合会/企业家协会。

第二十一条 双方协商一致变更、续订本合同的,应按第十九条的规定送审。

第二十二条 本合同有效期内,如合同内容与新发布实施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相抵触,按新发布实施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执行。

用人单位(盖章): 工会(盖章):

首席代表(签字): 首席代表(签字):

年 月 日 年 月 日

合同意义深远可能执行困难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律师认为,《工资集体协商专项集体合同》样本的出台意义深远,但也有不少制约因素,例如缺乏成熟的行业标准、工会组织在中小型非公有制企业中覆盖率不高、纠纷解决制度繁琐等,这些因素可能导致这一合同在实践中存在执行困难。

该律师指出,合同样本仅规定了薪酬、休假等必备要素,而我国现在普遍缺乏成熟的行业标准,如果用人单位提高工作考评标准,就可能使这一合同“干瞪眼”。例如,某特殊仪

器厂按规定采用了集体合同样本,同时通过合法程序(如职代会)在合同中增加了“较高的”行业标准。由于该标准很专业,一旦合同被劳动行政部门审查批准,劳动者在实际工作中就需要“自愿”加班来达到“高标准”,却拿不到加班费。

另外,在广大的非公有制中小企业中,工会组织的普及率较低,而区域性、行业性的工会组织也尚在试行阶段,因此用人单位可能借口“我们单位没有工会,我跟谁去签这个集体合同呢?”

该律师还指出,集体合同的纠纷处理程序为“协商-仲裁-起诉”,耗时长,社会成本高。劳动行政部门不主动介入监管,对企业违法行为的处理还要靠劳动者的举报。即使最后进入司法程序,执行也可能陷入“赢了官司不赢钱”的尴尬境地。

◇相关新闻

武汉拟6年创建60家十佳和谐企业

给职工涨工资在考核范围内;获评企业可获奖50万元用于职工休假等

武汉市拟用6年时间创建60家十佳和谐企业,每家十佳和谐企业可获50万元奖励,用于企业职工培训、疗养和休假旅游。

记者从昨日召开的武汉市政府和市总工会联席会议上获悉,武汉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质以上建筑业和房地产开发企业、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企业(简称“三上”企业),将参加市级创建和谐企业活动。

武汉市总工会每年将安排100万元资金用于和谐企业创建活动,今年到2015年的6年时间内,武汉市级层面95%的“三上”企业要进入参与创建和谐企业行列。

创建内容包括健全企业管理制度、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建立职工诉求表达机制、进一步发挥职工主观能动作用、加强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构建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等。通过这些活动创建和谐劳资关系,使职工生活更有尊严,工作更加体面。

阮成发:消除劳资矛盾

要适应新生代农民工需求

在昨日的武汉市政府和市总工会联席会议上,市长阮成发提出必须把维护职工权益作为建设和谐企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引导企业尊重员工、爱护员工、关心员工。

政府越俎代庖不利于缓和劳资关系

阮成发说,一些大型企业实行封闭式管理,大墙一围,自成系统,工人食宿、卫生、治安等陷入“有生产无生活”状态,围墙内的公共资源和服务严重不足,工人缺少关爱和援助。当长期的“地板工资”和“围墙管理”遭遇职工权益诉求,劳资矛盾就会一触即发,事态恶化后政府又高度介入、越俎代庖,这种模式不利于缓和工人情绪,反而会火上加油。

消除劳资矛盾是各级政府的职责所在。阮成发说,政府在处理和企业关系上,要么大包大揽,要么放任不管,这两种极端都不利于和谐企业建设。政府要加快职能转变,为企业和员工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通过建立正常的工资、奖金增长机制,实施水涨船高的利益分配和绩效挂钩,让员工随着企业的发展壮大逐步把“钱袋子”鼓起来。

阮成发分析,80后、90后新生代农民工至少有4大特点。

“新生代农民工更加注重追求。”阮成发说,60后、70后进城务工主要为了养家糊口盖房子,80后、90后农民工更多地考虑自己的理想、奋斗的成功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很多还是独生子女,忍耐和吃苦精神远不及父辈。

阮成发说,开展和谐企业创建,要适应新生代农民工的多元化需求,通过政府、企业、员工和社会的共同努力,营造和谐的劳动关系。(现在网-长江商报 姚德春 王欣子 潘春芳 王薇 吴睿)

第五篇:安徽省执法体制改革方案解读

《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入推进城市执法体制改革改进城市管理工作的实

施意见》解读

2015年底,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深入推进城市执法体制改革改进城市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中发〔2015〕37号),这是中央层面首次对城市管理执法工作做出的专项部署。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迅速贯彻落实,责成有关部门加强基层调研,广泛征求意见,研究提出了我省改革城市执法体制、改进城市管理工作的政策措施。经省政府常务会议和省委改革领导小组审定,2016年10月31日,中共安徽省委、省人民政府印发了《关于深入推进城市执法体制改革改进城市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实施意见》明确了改革城市执法体制改进城市管理工作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成为我省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城市管理工作的纲领性文件。

一、出台《实施意见》的重要意义

一是解决当前城市管理问题的迫切需要。当前,我省城镇化快速发展,截至2015年底,我省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0.5%,超过一半的人生活在城市。新型城镇化对城市功能的增强,城市环境的改善,城市文明程度的提升提出了更高的需求,这就更多地需要加强管理来实现。然而,现有的城市执法体制和城市管理工作,一些已不适应新的形势和发展要求。突出表现在:管理理念落后,重建轻管,重末端管控、轻源头治理;管理体制不顺,城市管理机构设置不科学,职责边界不清;法律法规不健全,城市管理和执法工作缺乏 专门的法律法规,执法主体资格不明确,执法程序不规范;管理执法方式简单,一些地方习惯于运动式管理,热衷于突击性整治;服务意识不强,一些地方过于依赖以罚代管,惠民便民服务不够,等等,亟需从源头上加以解决,消除城市管理工作中的短板。

二是提高城市治理能力的重要举措。推动城市管理领域依法治理是创新社会治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实施意见》明确,将城市管理执法体制改革与简政放权、放管结合、转变政府职能、规范行政权力运行等有机结合,从城市管理服务市场化、城市网格化管理、社区治理、公众参与、城市文明创建等角度,推动形成多元共治的城市治理模式,逐步形成现代城市治理体系。

三是促进城市转型发展的必然选择。当前,我省城市发展已开始转向规模扩张和质量提升并重的阶段,转型发展势在必然,根本要求是促进城市综合功能提升和城市运行高效有序,实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实施意见》将以人为本的思想贯穿始终,突出依法治理、源头治理、权责一致和创新协调的基本思路,顺应城市转型发展的大势,推动城市管理执法理念转变,改革城市管理体制机制。坚持源头谋划、过程控制、末端化解、综合治理,加快形成与城市发展相匹配的城市管理能力。

二、《实施意见》确立的重点目标任务

《实施意见》提出,到2017年底,实现市、县政府城市管理领域的机构综合设置。到2020年,城市管理地方性法规和规章基本建立,标准体系基本完善,执法体制基本理 顺,机构和队伍建设明显加强,保障机制初步完善,服务便民高效,现代城市治理体系初步形成,城市管理效能大幅提高,人民群众满意度显著提升。

《实施意见》分为八个部分,共29条。明确了深入推进城市执法体制改革、改进城市管理工作的重点任务。

一是整合管理职能。主要从明确管理职责、综合设置机构、推进综合执法、下移执法重心四个方面,明确了城市市政管理、环境管理、交通管理、应急管理和城市规划实施管理等的具体范围;提出了市、县整合归并城市管理执法队伍,推进市县两级政府城市管理领域大部门制改革,整合市政公用、市容环卫、园林绿化、城市管理执法等城市管理相关职能,实现管理执法机构综合设置,推行综合执法;推行执法重心下移,按照属地管理、权责一致的原则,合理确定设区的市和市辖区城市管理部门的职责分工,按照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的要求,在设区的市推行市或区一级执法,市辖区能够承担的可以实行区一级执法,区级城市管理部门可以向街道派驻执法机构,推动执法事项属地化管理,更好地解决“管得着的看不见,看得见的管不着”的问题。

二是优化执法力量。主要从强化队伍建设、严格队伍管理两个方面,强调各地根据城市管理执法工作需要,科学确定执法人员配备比例,统筹解决好执法人员身份编制问题,并且执法力量应向基层倾斜,适度提高一线人员的比例,通过调整结构优化执法力量,确保一线执法工作需要,严格实行执法人员持证上岗和资格管理制度,通过业务指导和培训,不断提高执法人员专业素养。从严管理城市管理执法队 伍,严格按照公务员法有关规定开展执法人员录用等有关工作,根据执法工作需要,统一制式服装和标志标识,按规定标准配备执法执勤专用车辆和装备,强化执法队伍建设,夯实城管执法基础。

三是规范执法行为。主要从推行权责清单、改进执法方式、规范执法行为三个方面,将城市管理执法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通过优化调整城市管理综合执法部门权责清单,向社会公开职能职责、执法依据、处罚标准、运行流程、监督途径和问责机制,强化服务为先和“为人民管城市”理念,综合运用多种管理执法方式,以“柔性管理、最小损害”为原则,强化行政指导、行政奖励、行政扶助、行政调解等非强制行政手段的运用,引导当事人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及时化解矛盾纷争,实现执法效果与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防止单一采取硬性执法。健全监督制度,创新监督方式,畅通监督渠道,做到监督的经常化、制度化、具体化。

四是强化综合管理。主要从加强市政管理、维护公共空间、优化交通环境、改善人居环境、提高应急能力、构建智慧城市六个方面,明确新时期城市管理的重点工作和目标要求,提高城市整体功能。建立规划、建设、管理一体化信息共享平台,强化规划、建设与管理的衔接。加强城市空间立体性、平面协调性、风貌整体性等方面的规划和管控,强化城市环境、城市特色、城市品位建设与提升,明确了整治损害城市市容市貌的具体违法违规行为。加大卫生城市创建,提高城市卫生水平。优化街区路网结构,缓解交通难题。畅通城市生命线,保障城市运行安全。开发应用各类城市管理 智能管控、公共服务、效能督查、应急处置等应用系统,实现专项的数字城管向综合性治理的模式转化。

五是创新治理方式。主要从引入市场机制、实施网格管理、推动多元共治三个方面,建立良性互动的城市治理模式,提升治理效能。强调发挥市场作用,吸引社会力量和社会资本参与城市管理,开放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市场、城市管理作业服务市场,推进市政基础设施、市政公用事业、公共交通、便民服务设施等建设运营市场化,推进市政公用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市场化运行机制。推进网格化管理,形成立体化监管网络,实现管理的无缝对接、动态管理、精细管理,准确掌握情况,及时发现和快速处置问题,有效实现政府对社会单元的公共管理和服务。创新多种形式载体,完善公众参与机制,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构筑起全社会共同治理的网络体系。

六是健全保障机制。主要从加强法治建设、保障经费投入、强化司法衔接、健全考核制度四个方面,强化城市管理执法工作保障,增强执法能力。加强城市管理和执法方面的立法工作,明晰城市管理部门的执法范围、程序等内容,规范城市管理执法权责,制订完善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各项标准,形成完备的标准体系,以法规引领规范城市管理执法体制改革,实现深化改革与法治保障的有机统一。健全责任明确、分类负担、收支脱钩、财政保障的城市管理经费保障机制,将管理执法经费纳入城市财政预算,根据城市发展进行递增。强调与公安机关、检察机关、审判机关的衔接,保障城管执法权益。将城市管理执法工作纳入政府目标管理绩效 考核,推广绩效管理和服务承诺制度,建立城市管理行政问责制度,健全社会公众满意度评价及第三方考评机制,提升城市管理执法执行力。

三、《实施意见》的主要特点

(一)突出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统一。针对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存在的主要问题,力求在构建依法科学高效的管控体系、构筑高效的管理执法格局、建立精细智能的信息化管理系统等重大改革上取得新突破,实施城市管理领域大部门制改革,建立和完善城市管理委员会制度,调整优化城管综合执法的范围,重点在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执法频率高、多头执法扰民问题突出、专业技术要求适宜、与城市管理密切相关且需要集中行使行政处罚权的领域推行综合执法。实施街道派驻执法制度,下移执法重心。按照中央改革指导意见,坚持法无授权不可为、法定职责必须为和权责一致、权责匹配原则,优化调整城市管理综合执法部门权责清单,改进执法方式,规范执法行为,构建权责明晰、服务为先、管理优化、执法规范、安全有序的城市管理体制机制。

(二)突出综合执法与专业管理相协调。增强城市管理专业部门与综合执法部门的衔接配合,建立规划、建设、环保、公安、水利、工商行政、食品药品监管、国土资源等部门与城市管理部门之间的行政管理和执法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加强城市智慧化管理与网格化监控服务,健全衔接配合、协调联动的工作机制。城市管理部门在查处违法行为过程中需要进行技术鉴定或者协助调查的,限时转相关业务主管部 门办理。违法行为确认后,由城市管理部门执行具体的行政处罚权及相应的行政强制权。在违法停放车辆治理中,由城市管理部门将违法停车信息限时移送交警部门,并录入公安交管信息系统,依法实施处罚。通过专业管理部门与城市管理综合执法部门的联动协调,增强城市管理执法工作的综合性、协调性和整体性,凝聚工作合力。

(三)突出城市管理与司法保障相衔接。建立城市管理部门与公安机关、检察机关、审判机关协调配合、信息共享、案情通报、案件移送等制度,实现行政处罚与刑事处罚无缝对接。探索建立城市管理部门与公安机关协调联动机制,公安机关依法打击妨碍城市管理执法和暴力抗法行为。检察机关、审判机关加强法律指导,及时受理、审理涉及城市管理执法的案件。检察机关有权对城市管理部门在行政执法中发现涉嫌犯罪案件线索的移送情况进行监督。探索设立城市管理巡回法庭,保障城市管理执法权益,提高管理执法效力。

(四)突出创新管理与群众共享相促进。遵循“以人民为中心”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围绕人民群众工作生活环境的优化美化,提高城市品质,推出一批叫得响、立得住、群众认可的硬招实招。推进城市易涝点整治、黑臭水体治理、海绵城市建设,严控噪声扰民、施工扬尘和渣土运输抛洒,推动垃圾综合治理,促进垃圾清运体系与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对接。加快推进城市步行、公共自行车交通系统建设。加强静态交通秩序管理,合理配置停车设施,逐步缓解停车难问题。7 切实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问题、身边的问题、感受深切的问题,不断提升市民的获得感、凝聚市民的归属感。

四、落实《实施意见》的保障措施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各级党委对城市管理工作的组织领导,切实履行领导责任,把握改革方向,研究改革重大问题,分类分层推进。建立省城市管理执法体制改革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统筹协调解决城市管理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各市、县政府建立由主要负责同志牵头的城市管理协调机制,加强对城市管理执法工作的组织协调、监督检查和考核奖惩,稳妥有序推进改革。

二是明确工作责任。市、县政府在城市管理和执法中负主体责任。各市、县人民政府制定具体方案,明确时间步骤,细化政策措施,扎实有效推进改革。强化省委省政府各有关部门的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加强协调配合,明确职责分工,支持和指导地方推进改革工作。

三是抓好改革试点。按照试点示范、逐步推开、巩固完善的改革思路,选择亳州、宿州、淮南、滁州、芜湖、黄山6个市和广德县进行改革试点。在城市执法体制改革过程中,给予地方充分的自主权。围绕构建权责明晰、服务为先、管理优化、执法规范、安全有序的城市管理体制,满足城市良性运行需要的城市管理执法模式等改革试点目标任务进行探索创新,为全面推进城市执法体制改革积累经验、提供示范。四是严肃工作纪律。严格执行编制、人事、财经纪律,严禁在推进城市管理执法体制改革中超编进人、超职数配备领导干部、突击提拔干部。职责整合与机构设置、编制划转同步实施。在职责划转、机构和人员编制整合调整过程中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处理好人、财、物问题,做好工作交接,保持工作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并确保国有资产安全。

五是营造良好氛围。将改革实施与舆论宣传引导工作协同推进,及时解读改革政策,加强对城市管理执法先进典型、改革实效的正面宣传。推进城市管理执法信息公开,保障市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正确引导社会预期,及时回应社会关切,凝聚社会共识,营造理性、积极的舆论氛围。

推进城市执法改革,改进城市管理工作任务艰巨。我们将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视察安徽重要讲话,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扎实推进全省城市管理执法体制改革、改进城市管理工作,不断推进城市管理工作上水平上台阶。

下载《安徽省集体合同条例》解读(大全)word格式文档
下载《安徽省集体合同条例》解读(大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安徽省节能监察办法》解读

    《安徽省节能监察办法》解读 罗建华 《安徽省节能监察办法》(以下简称《办法》)经省人民政府第31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以省政府令第221号颁布,自2009年10月1日起施行。一、为什......

    集体合同参考文本

    集 体 合 同 (格式文本) 单位名称:单位住所:注册类型:职工人数:注:本格式文本及工资集体协议书系由工会、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工商联、国资委等部门讨论并草拟的参考文本。 使......

    集体合同

    集体合同范本 企业集体合同范本( 年 月 日 届 次职工代表大会审议通过)本合同由 公司(以下简称甲方)与本企业工会(以下简称乙方)代表职工签订。 目 录 1简介 2第一章 3第二章 4第......

    集体合同 范本

    单位:集 体 合 同 书 职工方 首席代表: 代表: 记录员: 双 年(范本) 方 代 表 企业方 首席代表: 代表: 记录员: 月 日 集 体 合 同 书 本合同由XXX公司工会委员会(以下简称工会)......

    集体合同[范文]

    集 体 合 同二〇一〇年八月十四日集 体 合 同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建立和谐劳动关系,促进企业发展,保障职工合法权益,依据《劳动法》、《劳动合同法》、《沈阳市集体合同规......

    集体合同

    甲方:_________(已登记注册的协会,会址:_________)与乙方:_________(地址:_________),_________(地址:_________)签订如下总集体合同:第一条 适用范围本集体合同:1.空间范围上:适用于_______......

    集体合同

    集 体 合 同 (注:本合同系参考文本,可根据单位实际调整、补充) 甲 方 乙方 单位名称: 工会名称: 经济类型: 员工总数: 协商首席代表: 协商首席代表: 首席代表职务:法定代表人 首席代表......

    集体合同

    xxxxxxxxxxxxxxx集体合同甲 方:乙 方:企业法定代表人:企业工会主席:第一条为建立稳定和谐的劳动关系,依法维护职工和企业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华人民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