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银监会“三三四十”大检查收官:查出问题近6万个 涉及资金17万亿
银监会“三三四十”大检查收官:查出问题近6万个 涉及资金
17万亿
“ CFIC导读:
在防风险、强监管的背景下,银监会于2017年3月末启动轰轰烈烈的“三违反、三套利、四不当、十乱象”收官,查出问题5.97万个,涉及金额17.65万亿元。”在防风险、强监管的背景下,银监会于2017年3月末启动轰轰烈烈的“三违反、三套利、四不当、十乱象”收官,查出问题5.97万个,涉及金额17.65万亿元。所谓“三违反”,是指违反金融法律、违反监管规则、违反内部规章;“三套利”,是指 监管套利、空转套利、关联套利;“四不当”,是指不当创新、不当交易、不当激励、不当收费。银监会从3月末陆续下发这些内容的专项治理工作的通知(45号文、46号文及53号文),开展银行业全系统大检查,被称作“三三四”。“十大乱象”则来自于《关于集中开展银行业市场乱象整治工作的通知》(5号文),包括股权和对外投资、机构及高管、规章制度、业务、产品、人员、廉政风险、监管行为、内外勾结违法、非法金融活动这十大乱象。值得注意的是,“三三四”的系列动作早在2016年末召开的工作会议上已经部署完毕,多是2014年末启动的“两加强、两遏制”(“加强内部管控、加强外部监督,遏制违规经营、遏制违法犯罪)及“回头看”等银监会例行检查的延伸。2017年3月初,银监会换帅,原山东省省长郭树清回北京接棒尚福林,此后整治金融乱象力度空前,并很快推出治理十大乱象的行动。据财新记者了解,郭树清在上任伊始即要求,各金融机构要充分认识市场乱象的严重性,实事求是反映问题,决不能敷衍了事走过场。总结专项治理情况,银监会数据显示,各级监管机构分别检查发现“三违反”问题11534个,涉及金额4.15万亿元;发现“三套利”问题4060个,涉及金额3.78万亿元;发现“四不当”问题1.28万个,涉及业务金额6.16万亿元;发现“十乱象”问题3.13万个,涉及金额3.56万亿元。银监会党委决定,在2018年进一步深化整治银行业市场乱象。正如郭树清此前所言,“整个趋势是金融监管会越来越严,严格执行法律、严格执行法规、严格执行纪律。”据银监会相关人士透露,2018年将重点围绕公司治理不健全、违反宏观调控政策、影子银行和交叉金融产品风险、侵害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不当关联交易进行利益输送、违法违规展业、案件与操作风险、行业廉洁风险等八个方面开展整治工作。同业理财缩水3万亿“让套利者无利可图,让违法违规者得到应有惩处”,这是银监会2017年打造“监管姓监”的目的。从过去9个月的成果来看,银监会是来真的。“乱搞同业、乱加杠杆、乱做表外业务等严重干扰金融市场秩序的不规范行为得到初步遏制。”银监会相关负责人表示,银行间相互购买、代持理财产品现象得到缓解,表外业务逐渐回归表内,“影子银行”行为有所遏制。银监会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11月,商业银行同业资产、同业负债自2010年来首次收缩,其余额分别比年初减少2.8万亿元和8306亿元,挤压出了银行业虚增的泡沫。
据银监会数据,2017前11个月,银行理财产品增速有所放缓,其中同业理财累计净减3万亿元;理财中的委外投资较年初减少5888亿元。“虽然‘三三四’大检查没有明确提出限制委外业务,但在执行中银监会严查委外,很多机构就已经害怕了,委外业务大幅萎缩。”一位农商行人士指出。银监会数据还显示,委托贷款中的“金融机构委托贷款”同比少增889亿元,表外业务增速由过去的50%以上降到19%。目前银监会已经推出了《商业银行委托贷款管理办法》,进一步打掉非标通道业务,表外业务的正式监管政策也在酝酿之中。
银监会表示,专项治理行动既是对原有监管规定的重申,也是对重点领域监管要求的进一步明确,还是对银行业经营管理标准的一次全面梳理和体检,充分激发银行业金融机构自我纠偏、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自我提升的内生动力。“三三四十”重在治同业、理财等
虽然“三三四十”检查内容繁多且多有重复,但实则重点鲜明:银监会剑指同业、理财、票据等过去几年突飞猛进的业务,这部分资金脱实向虚严重,链条层层叠加蔓延,系统性风险悄然迅速积聚。
通过对“三违反”的检查,银监会有关负责人称,信贷、票据、同业和理财等具体业务领域的问题最为突出,内控及管理层面的问题也比较多。其中,发现基础管理较为薄弱的问题2011个,涉及金额512.7亿元;乱设机构、乱办业务,涉及金额200.4亿元;发现利益输送的问题涉及金额92.8亿元;信贷业务涉及问题金额6401亿元;票据业务涉及问题金额1.98万亿元;同业业务涉及问题金额7897亿元;理财业务涉及问题金额2408亿元。
银监会有关负责人称,“三套利”主要集中在监管套利部分,突出表现在同业、理财、资管业务、银信合作、部分表外业务等跨市场、跨行业交叉性金融业务中。具体而言,一是规避监管指标约束套利问题比较突出。银监会查出大量机构规避信用风险指标,涉及金额4327亿元;规避资本充足指标,涉及金额6336.49亿元;规避流动性风险指标,涉及金额2425.68亿元。
二是违反宏观调控和风险管理政策进行套利。银监会查出全行业违反宏观调控政策套利,涉及金额2517.42亿元;违反风险管理政策进行套利,涉及金额2891.44亿元。所谓违反宏观调控政策,主要指的是银行通过同业业务和理财业务,向房地产、地方融资平台及“两高一剩”等行业“输血”。三是资金在银行体系内循环,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有所弱化。检查中共发现问题涉及金额9407.33亿元,具体而言,票据涉及金额6361.45亿元,占67.6%;同业业务涉及金额1745.48亿元,占18.6%;信贷业务涉及金额959.18亿元,占10.2%;理财业务涉及金额341.22亿元,占3.6%。四是利用关联关系进行变相利益输送,达到调节财务或调节报表的目的,检查涉及金额843.32亿元。这包括,违规向关联方授信、转移资产或提供其他服务,涉及金额 801.57亿元;违反或规避并表管理规定,金额41.75亿元。对于“四不当”专项治理情况,银监会各级监管机构共发现各类问题1.28万个,涉及业务金额6.16万亿元。据银监会数据,这主要是集中于“不当交易”方面,涉及金额占比为96%。在不当交易中,以同业、理财、信托为主。同业问题中主要集中于同业投资,主体为特定目的载体(SPV)投资,在同业业务发现问题涉及的金额和笔数中占比均在50%左右。理财问题主要是违规开展资金池运作模式,在理财产品之间相互交易、相互调节收益。银监会相关人士指出,部分银行通过以短补长的方式,滚动募集中短期产品来对接非标或长期持有的债券资产,形成期限错配、潜在流动性风险和操作风险。
银行业理财产品严重的期限错配问题,已经成为了当下改革的负担。据财新记者了解,大小银行们均对即将实施的《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反弹极大,叫苦不迭。这是因为大多银行均发行3个月到一年期的理财产品,但投资的标的均在1年以上,甚至长达10年、20年。“经过过去一年的努力,我们在保证整个银行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同时,整治了银行业在改革发展中的一些乱象。在不断增大对实体经济支持的同时,拆除了影子银行在发展过程中可能存在的一些隐形炸弹。这个过程中,也保证了市场的平稳。”银监会相关人士指出。银监会数据可见,资金回表趋势明显,制造业贷款占比不断提高。2017年前11个月,银行业新增贷款13.3万亿元,贷款增速自2015年以来首次超过同期资产增速,占同期新增资产比例同比提高近30个百分点。其中,制造业贷款增速同比上升1.7个百分点。2017年银监会罚没近30亿
强监管伴随着强问责。银监会数据显示,2017年,银监会系统共作出行政处罚决定3452件,其中处罚机构1877家,罚没29.32亿元;处罚责任人员1547名,其中罚款合计3759.4万元,对270名相关责任人取消一定期限直至终身银行业从业和高管任职资格。除此,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内部问责处理共计16.7万人次。
截至目前,银监会查处了广发银行惠州分行违规担保案、民生银行航天桥支行虚假理财案、农业银行北京市分行票据案等一批大案。其中,对广发银行一次性罚没7.22亿元,对涉案的13家出资机构罚没13.41亿元,整起案件罚没合计超过20亿元。
“加重处罚的目的,是切切实实地做到‘处罚一个,教育一片’,以树立监管权威。”银监会相关负责人指出,将处罚落到实处,才有可能树立银行业“向合规要业绩”的理念,“银行业过去可能觉得违规产生的效益更大,现在是违规就让你无利可图。” 银监会表示,将继续保持监管高压态势,严肃监管氛围,依法从严问责违法违规行为,特别是对那些问题查的不彻底、整改不到位、问责流于形式的加大处罚力度,真正使铁的制度、铁的纪律得到铁的落实,坚决打赢银行业风险防范化解攻坚战。
银行业违规特点各不同
目前,银行业总资产达240万亿元,比五年前增加逾80%;按一级资本排名全球1000家银行中,中资银行有126家,工农中建位列前十大银行,被纳入全球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银监会在此次“三三四十”检查中发现,不同机构违规形式有所不同。总体来说,截至2017年11月,大型银行总资产规模86.5万亿,总负债规模79.4万亿,2017年同比增速在7%左右。国有大型银行及邮政银行分支机构管控有待加强,检查发现多个分支机构突破总行规定或未经总行许可违规开展业务。据财新此前报道,工商银行廊坊分行涉嫌虚假开立电子票据,案涉20亿元。财新记者多方了解到,工行涉嫌违规开立同业账户。银监会检查还发现,股份制商业银行的主要问题是同业、理财业务等创新交叉业务领域的问题突出,表现为利用通道违规提供融资支持,跨市场、跨业务交又风险隐患较高,个别机构异地展业,管理脱节。今年以来,兴业、浦发、中信、民生等多家股份制银行息差明显收窄,同业理财大幅缩水几千亿,也侧面反映了这些银行这几年在同业市场的激进表现。股份行总资产规模44万亿,总负债41万亿,其资债规模自2017年6月以来回归个位数增长。城市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和业务问题均很突出。银监会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11月,城商行总资产规模31.4万亿,总负债29.3万亿,资产规模同比增速在“三三四十”之前超20%,后才逐步回归到15%左右。
银监会指出,城商行主要表现为股东及董事管理、关联交易等不符合监管要求,内控合规基础较薄弱,传统授信业务三查不力的问题较普遍,同业理财及票据业务投向不合规或规避监管指标。银监会副主席王兆星在2017年城商行年会上直接指出,有的城商行公司治理能力薄弱,个别银行大股东将银行视为提款机,通过信托、资管、股权反复质押等手段套取银行资金,票据业务、理财“飞单”、“萝卜章”等违法案件在城商行屡屡发生。
农村中小金融机构主要表现为内部制度不完善,内控菅理薄弱;风险管理体系不健全,风险管理弱化;合规管理不到位,部分员工合规意识淡薄,员工违规行为频发;此外信贷、票据、同业、理财业务等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违规等。截至2017年11月,农村金融机构总资产规模33万亿,总负债规模30.6万亿,规模增速在11%左右。
银监会此番检查还发现,信托公司主要表现为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有待改进,固有业务合规及风险管控不完善,以信托业务为通道替银行隐匿风险,未严格核实项目资本金来源及到位情况、投后信息披露不充分、增信措施未落实等。值得注意的是,截至2017年11月,银行资产增长在10%左右,而信托业增速仍维持在30%以上的高位,信托业规模突破25万亿,其中通道业务占了一半以上。近期银监会祭出《关于规范银信类业务的通知》(55号文),表明整顿信托通道的决心。
对于四大金融资产管理公司,银监会“三三四十”检查发现,主要存在业务违规和管理不到位,主要表现为不良资产收购和处置业务不合规、违规变相为企业提供融资、超业务范围开展增信类业务等。业内人士指出,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已经升级成了几乎全牌照的金融控股集团,有必要进行规范。
第二篇:2万人审计保障房查出五问题近94亿被挪用骗取保障房审计保障房资金被挪用骗取
2万人审计保障房查出五问题近94亿被挪用骗取保障房审计
保障房资金被挪用骗取
2012年、2013年保障房审计结果比较
导读:昨日,审计署发布公告,公布2013年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跟踪审计结果。公告显示,安居工程资金管理和建设运营不断规范、总体情况较好,但一些地方和单位仍存在违反规定或管理不规范等问题,被挪用和骗取的工程资金达93.7亿元,还查出4.75万户不符合条件的家庭违规享受保障性住房实物配租(售)1.93万套。
2万名审计人员投入保障房审计
昨日,审计署社会保障审计司主要负责人表示,自2013年12月至2014年3月,审计署组织全国各级审计机关近2万名审计人员,对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5个计划单列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2013年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的投资、建设、分配、后续管理及相关政策执行情况进行了审计,延伸调查了3.35万个相关单位和企业,以及27.25万户家庭。
该负责人表示,本次审计继续加大对保障性住房分配使用情况的监督力度,重点审查和揭示不符合条件人员违规享受住房保障待遇、保障性住房被挪用或违规销售等问题,共查出4.75万户不符合条件的家庭违规享受保障性住房实物配租(售)1.93万套,较2012年的3.89万套有大幅下降。
审计查出保障房五大问题
该负责人表示,在此次审计中,部分地方和单位在资金管理使用、保障房分配管理、工程用地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部分项目或单位挪用保障性安居工程资金;二是一些单位和个人套取骗取棚户区改造专项资金和安置住房;三是部分家庭违规享受住房保障待遇;四是一些保障性住房被违规销售或挪作他用;五是一些项目或单位存在未经审批占用农用地、违规获取或处置保障性安居工程用地的问题。
引人关注的是,审计发现共有237个项目或单位挪用资金78.29亿元,另有38个单位和个人套取骗取资金15.41亿元,被挪用、套取骗取的资金总和达到93.7亿元。
个别单位借拆迁安置之机谋利
在分析15.41亿元资金被套取骗取问题的产生原因时,上述负责人提到,国家出台政策采取增加财政补助、加大银行信贷支持、扩大债券融资等措施加快推进棚户区改造,但个别单位和个人编造虚假资料申请资金,或借拆迁安置之机谋取利益,加之相关部门审批上存在疏漏,政策执行不够严格,致使资金被套取骗取。
已追回被挪用资金41.67亿元
审计署有关部门表示,审计署及地方各级审计机关已分别按照各自的审计范围依法出具审计报告和下达了审计决定,要求相关单位纠正问题,并提出了规范棚户区改造项目实施工作、加大资金筹集管理力度、严格保障房分配管理和建设执法监管等建议。对严重违纪违规和涉嫌经济犯罪的问题,审计机关已依法移送纪检监察和公安机关处理。
审计署表示,至2014年5月底,有关地方和单位已追回被骗取、挪用资金41.67亿元,取消不符合条件保障对象资格2.9万户,追回违规领取补贴1712.81万元,收回或清理被违规分配使用的保障性住房1.65万套,补办了22个项目482亩用地批准等手续,完善相关管理制度和规范724项。
问题
1.挪用安居工程资金
概况:237个项目或单位挪用安居工程财政补助、银行贷款、企业债券等专项资金78.29亿元。
案例:审计报告共列出16个挪用安居工程资金的典型案例,其中挪用金额最大的为河北石家庄市地产集团有限公司,挪用资金达到19.21亿元。仅这一家单位挪用的资金量就占到总挪用资金的约四分之一。
审计公告披露,石家庄地产集团公司将挪用的安居工程资金用于支付土地整治费用,增加集团注册资本金等支出,目前资金已经归还。
而挪用金额排名第二的烟台市宏丰置业发展有限公司将项目贷款6亿元对外借出,目前仍在整改中。
2.骗取资金和违规分配
概况:38个单位和部分个人通过虚报资料、重复申报等方式,套取片区棚户区改造资金15.41亿元。55个棚户区改造项目拆迁安置实施不规范,违规分配安置住房933套、发放改造安置资金1291.84万元。
案例:河南新乡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是这一问题涉及金额最大的单位,该公司通过编造虚假棚户区改造规划、虚估投资额等,以城市棚户区改造名义发行债券9亿元,其中7.77亿元实际用于旅游开发、对外出借和投资等。目前,该公司已归还5000万元,其他正在整改中。
在审计公告披露的违规分配安置住房的典型案例中,辽宁丹东市住房城乡建设委员会是今年保障房审计公告中唯一被点名的政府部门,该部门的相关工作人员弄虚作假、滥用职权,帮助4户家庭违规获取8套棚户区改造回迁安置住房,目前这一问题仍然在整改过程中。
3.违规享受住房保障待遇
概况:4.75万户不符合条件家庭违规享受保障性住房实物配租(售)1.93万套。
案例:黑龙江大兴安岭地区的这一问题最为突出,由于个人申报材料不实、相关部门审核把关不严,该地区共有812户不符合保障条件违规享受廉租住房保障待遇。
目前,已重新审核并取消812户保障资格,追回廉租住房租赁补贴20.41万元,收回保障性住房542套。
4.违规销售使用保障性住房
概况:2.65万套保障性住房被违规销售或挪作其他用途。
案例:安徽蚌埠市的这一问题最为突出,该市淮上区桂花园、槐花园、大板楼危房改造、果园新村、吴小街商贸园区安置房、荷花园、桃花园等7个项目配建廉租住房,共有2390套廉租住房被用于棚户区拆迁周转、临时过渡。
目前,已对住房进行审核清理,并收回307套廉租住房,其他正在整改中。
5.违规占用农用地和处置安居工程用地
概况:71个项目或单位存在未办理转用审批手续占用农用地、违规获取或处置安居工程用地的问题,共涉及土地2033.34亩。
案例:审计公告披露,河南省辉县市常村镇常东、常北、逢春、固春、凝春社区和冀屯镇冀祥社区、百泉镇金河社区、孟庄镇夏峰社区8个公租房建设项目,未办理农用地转用审批手续,违法占用耕地24.26万平方米。
目前,上述问题正在整改中。(编辑:SN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