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昆明市第十次代表大会报告(2011年8月8日)

时间:2019-05-12 02:02:3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国共产党昆明市第十次代表大会报告(2011年8月8日)》,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国共产党昆明市第十次代表大会报告(2011年8月8日)》。

第一篇:中国共产党昆明市第十次代表大会报告(2011年8月8日)

加快建设区域性国际城市为在科学发展社会

和谐中造福人民而奋斗

——在中国共产党昆明市第十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仇 和

(2011年8月8日)

同志们:

现在,我代表中国共产党昆明市第九届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请予审议。

这次大会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臶,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加快建设区域性国际城市,为在科学发展社会和谐中造福人民而奋斗。

一、过去五年的主要工作和基本经验

市第九次党代会以来,市委团结带领全市各族人民,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面践行科学发展观,扎实推进现代新昆明建设,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战胜严重干旱等自然灾害,圆满完成了市第九次党代会提出的各项目标任务,谱写了“昆明跨越”的新篇章。

五年来,我们优化经济结构,强化产业支撑,综合实力持续增强。2010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120.37亿元,当年增长14%,年均增长12.7%;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53.83亿元,当年增长

实体化和投融资体制改革成效显著。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精简行政审批事项420项。制度创新成果丰硕,发展软环境持续优化。支持非公经济发展,非公经济占比达到44.1%。加大对外开放力度,成功举办昆交会、旅交会、南亚商品展、滇池泛亚合作等国际性活动,缔结国际友好城市达到15个。2010年,实际利用外资、实际引进市外资金分别达到10.09亿美元和950.32亿元,分别增长12.21倍和6.63倍;进出口总额达到101.09亿美元,增长2.93倍。

五年来,我们始终以人为本,着力改善民生,和谐社会加速构建。实施免费义务教育,人均受教育年限达到9.23年,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85.8%,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民办教育蓬勃发展。大力发展民营医院,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提速。扩大就业再就业,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新农合参合率达到96.6%,城镇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达到90%,城乡低保做到应保尽保,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有序开展。建设廉租住房29309套、经济适用房269.1万平方米,开工建设公共租赁住房14523套。解决36万贫困人口温饱问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8876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810元,年均实际增长10.5%和8.5%。平安创建扎实推进,依法治市进程不断加快,安全生产形势总体平稳。人口计生、体育、广电、新闻出版、老龄工作、残疾人事业等健康发展。

五年来,我们坚持环保优先,狠抓滇池治理,生态环境逐步改善。深入开展以滇池流域为重点的市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治理思路更加清晰,治理举措更加有力,滇池从污染治理湖泊向生态恢复湖

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和社会组织工作不断创新,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成绩来之不易,奋斗充满艰辛。这些成绩的取得,归功于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归功于全市广大党员和各族干部群众的团结拼搏,归功于驻昆中央和省级机关、企事业单位、人民解放军、武警官兵和各兄弟州市的支持帮助,归功于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人民团体、无党派人士的广泛参与。在此,我代表中共昆明市第九届委员会,向所有关心、支持和参与昆明改革发展的同志们、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五年来,我们不仅创造了丰硕的物质成果,也积累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这也是今后工作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原则。

五年来的实践告诉我们,只有始终保持思想领先,才能从容应对挑战,挺立时代潮头。思想领先是最重要的领先,观念滞后是最致命的滞后。思想解放,贵在行动跟上。五年来,我们始终重视营造宽松的思想政治环境,鼓励人们追求真理、崇尚理性、尊重科学,创造性地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注重把握发展规律,顺应形势变化,大胆探索具有鲜明地域特色和时代特征的新路子。无论是现代新昆明建设思路的深化、跨越式发展路径的选择、国际化门户和桥头堡城市的定位,还是争科学发展之先,创和谐社会之优,加快建设中国面向西南开放的区域性国际城市奋斗目标的提出,无一不是解放思想的成果,无一不是思想解放的结晶。实践证明,越是在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越是在困难和问题较多的时期,越需要保持思想的领先,敢于思考前人和他人从未碰到过的问题,敢于瞄准前人和他人从未达到过的目标,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实践证明,唯有开放,才有活力,唯有开放,才有出路。我们必须始终坚持扩大开放不松劲,全面开放借助外力,彻底放开依靠民力,深化改革增强活力,加快发展壮大实力,着力建设大都市、培育大产业、构建大通道、汇聚大物流、改善大民生、营造大环境,以提速大开放来开辟发展新空间。

五年来的实践告诉我们,只有始终保持改革当先,才能把握历史机遇,抢占发展先机。改革之路漫漫,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五年来,我们坚持用改革的办法破解工业化加速、信息化升级、城市化提升、市场化转型和国际化拓展中遇到的难题,切实加大改革攻坚力度,不断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改革措施的制度性和改革成果的普惠性,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更加健全。实践证明,谁能率先在改革上实现突破,谁就能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赢得先机、赢得主动、赢得未来。我们必须始终坚持深化改革不懈怠,敢趟改革的“深水区”,敢啃改革的“硬骨头”,敢碰改革的关键点,敢当改革的先行者,争做改革的试验区,持续增添发展新动力。

五年来的实践告诉我们,只有始终保持创新争先,才能增创竞争优势,蓄积发展势能。创新永无止境,创新引领未来。五年来,我们坚持打时间差—改革,打空间差—开放,打信息差—创新,打制度差—治理,鼓励支持科技创新、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培育市场引导力、组织社会参与力、运用法制规范力、发挥党政推动力,形成了用新观念研究新情况、用新思路落实新任务、用新办法解决新问题、用新举措开创新局面的浓厚氛围。实践证明,创新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发展进步的灵魂。我们必须始终坚持锐意创新不停

二、未来五年的发展思路和奋斗目标

未来五年,世情和国情必将继续发生广泛而深刻变化,大变革、大调整、大发展的特征更加明显,昆明历史性地迎来了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和实施桥头堡战略的两大机遇,进入了经济发展的黄金期、改革创新的攻坚期、对外开放的提速期、文化事业的繁荣期和社会建设的转型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央和省委对昆明发展寄予厚望、要求更高,726万各族群众对昆明未来无限憧憬、充满期待,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光荣、责任重大。我们既要抢抓桥头堡建设战略机遇,加快建设区域性国际城市;又要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在科学发展社会和谐中造福人民。

加快建设区域性国际城市,是以全球视野审视昆明,围绕国家战略需要定位昆明,作出的必然选择。随着经济全球化、区域一体化加速,国家之间、区域之间、城市之间的交流交锋交融更加明显。对于一个城市发展而言,是否符合国家战略需要,直接决定着这个城市的特质、内涵和功能,也影响着这个城市的地位、分量和高度。昆明在我国版图中虽然地处边陲,但从我国与世界的关系来看,却是一个重要的结合部,是亚洲的地理中心,属于“门户型”城市;而从西南地区和东南亚、南亚、西亚生产要素的流向来看,昆明则是一个重要的集散地,是南北方向泛亚铁路国际大通道和东西方向第三条亚欧铁路大陆桥的交汇点,又是亚洲五小时航空圈的中心,属于“枢纽型”城市。加快建设区域性国际城市,能够更好发挥、提升和强化昆明作为“门户型”、“枢纽型”城市的作用,也是我们贯彻落实桥头堡战略最直接、最具体、最重要的抓手。我们必须主动融入城市发展的国际潮流,加快推进城市品质国际化、产业发

根据新形势新任务,今后五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臶,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抢抓桥头堡建设战略机遇,深入推进改革开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全面加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力打造富强昆明、活力昆明、文化昆明、生态昆明、和谐昆明,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加快建设区域性国际城市,为在科学发展社会和谐中造福人民而奋斗。

未来五年乃至更长时期,我们的奋斗目标和基本构想是:近期抓规划、夯实基础。到2015年,在全省率先基本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同时,同步基本建成绿色经济强省的龙头、民族文化强省的枢纽,中国面向西南开放的国际化门户和重要桥头堡城市。“十二五”时期,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以上,城乡居民收入实现翻番。中期壮实力、基本达标。到2020年,在全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同时,同步基本建成中国面向西南开放的区域性国际城市。远期提品质、全面建成。到2030年,使昆明区域性国际城市特征更加明显、实力更加雄厚、影响更加广泛,全面建成中国面向西南开放的区域性国际城市。

上述奋斗目标和基本构想,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对昆明发展的战略要求,表达了全市各族人民追求幸福生活的共同愿望,展示了城市未来发展的美好前景。我们坚信,经过持续不断的努力,一个经济繁荣富强、文化特色浓郁、社会安定和谐、1城乡和区域结构等调整力度,不断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

(二)着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持之以恒推进工业突破,加快建设重要的区域性先进制造业、资源深加工、新型能源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外向型特色优势产业五大基地,构建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体、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先导、现代制造业为骨干、都市型工业为补充的新型工业体系。到2015年,全市工业增加值达到1800亿元以上,争取达到2000亿元。要积极发展新能源、新材料、光电子、物联网、生物医药、石油化工、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巩固提升烟草及配套、装备制造、冶金、化工、建材等传统产业,全力支持中石油安宁炼化项目建设,加快推进草铺昆钢、中国南车、长安汽车整车生产、寻甸褐煤洁净化利用、中铁大型养护设备昆明产业基地等重大项目,主攻终端产品,突破高端产品,做大总量规模,加速转型升级。要促进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推动新兴产业规模化、主导产业高端化、重化工业轻型化、制造业服务化,着力提升产业层次。要以产业链为纽带,把大企业做强、小企业做大、微型企业做多,形成大中小企业协作配套、产业链上下游协调发展的企业组织体系。

(三)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服务业发展提速、质量提高、结构提升,着力打造区域性国际商贸物流、金融服务、旅游会展和科教研发四大中心,构建与新型工业化相配套、与城市化进程相吻合、与国际化拓展相协调、与城乡居民需求相适应的现代服务业体系。到2015年,服务业增加值达到1900亿元以上,争取突破2000亿元。要加快呈贡铁路集装箱物流基地等5大物流基地、昆明南亚

(五)加快建设创新型城市。充分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作用,实施技术创新工程,培育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和创新型企业,大幅度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要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以应用为重点、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支持自主研发、促进成果转化的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学科优势明显、以应用基础研究为特色的知识创新体系。要强化技术公共服务、技术成果交易、融资服务和社会化人才服务等平台建设,使企业成为研发投入、技术创新和成果应用的主体。要大力培育创业创新文化,保护知识产权,鼓励发明创造,提高全民科学素养,使全社会的创造能量充分释放、创新成果不断涌现。要充分发挥人才第一资源作用,切实做好人才的培养、引进和使用工作。大力开发培养企业家人才和创业创新人才,优先开发人才资源,优先调整人才结构,优先保证人才投资,把昆明建设成为西部人才高地和中国面向西南开放的泛亚人才集聚区。

四、加快提升城市功能品质 做优区域性国际城市新载体

城市化是经济增长和人类文明进步的强大引擎,城市城镇是促进人们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变革和进步的大熔炉。要以国际视野规划城市,用国际标准建设城市,按国际惯例管理城市,全面构筑城市国际化的硬件基础、物质形象和功能内涵,打造与世界名城相媲美的品质春城,成为“来了不想走、走了还想来”的世界休闲宜居之都和国际著名的“春城夏都、避暑胜地”。

5合理布局、循序渐进,节约土地、集约发展,科学划分“优化开发区域、重点开发区域、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加快完善市域城镇体系。

(三)提升城市建设品质。延续和发扬昆明山水交融的建城理念,把文化元素融入城市规划设计和开发建设,彰显昆明“满城山色半城湖、一年春光四季花”的独特魅力。优化主城功能布局,降低建筑和人口密度,加快以东风广场为中心的中央商务区、主城北部山水新城、泛亚科技新区、西翥生态旅游试验区、老螺蛳湾片区、草海片区、巫家坝片区改造等项目建设,完善城市服务功能。继续实施“主城品质提升行动”,对城市标志性建筑、重点片区、重点街区,要精心设计、精细施工、精品建设,使单体建筑各具特色,群体建筑和谐美观,不同街区风貌各异,整体形象特色鲜明。科学处理好旧城改造与新城建设关系,把城中村改造、企业“退二进三”、市场“退批进零”、交通体系建设、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等结合起来,系统推进城市空间形态、功能布局和生态环境的有机更新。

(四)强化城市基础支撑。加快市域交通、水利、环保、能源、社会事业、民生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把昆明建设成为云南桥头堡交通、能源、物流和信息战略通道的核心枢纽。加快滇中城际快速交通和市域高等级路网建设,推进环滇中高速外环线、滇中北环线、西北绕城、东南绕城、昆武、昆嵩等项目,推动功山—东川—格勒高速公路建设,实现县县通高速。完善城市路网体系,主城规划区40米以上道路100%建成,25米以上次干道90%以上建成。完善市域干线路网,促进城乡交通网络化。到2015年,形成以高等级公路为骨架的“十三射五环五纵六横”路网体系。围绕构建“八出省、四

全域城镇化是实现城乡同发展、共繁荣的根本途径。要以工业化的先进生产力改造和提升传统农业,以城市化的先进文明熏陶和改变农村,以市场化的先进模式转变农民的思想思维方式和生产生活方式,努力走出一条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一体、协调发展的全域城镇化新路子。

(一)更加重视统筹城乡发展。突破城乡割裂、城乡二元体制机制,加快城乡规划、产业发展、生态环保、基础设施、就业和社会保障、社会事业、政策措施等七个方面的一体化进程,促进一板块一步城市化、二板块城乡一体、三板块城乡统筹。到2015年,全市城镇化率达到70%以上。要继续实施“543倍增计划”,大力推进“县城规模扩张行动”,全面扩大县城建成区面积,提高产业支撑力,吸引人口进城就业创业、居住生活,壮大县域经济实力。到2015年,力争2个以上县(市)区进入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行列,6个以上县(市)区进入西部县域经济百强县行列。要深入推进“新城镇建设行动”和“新农村建设行动”,规划建设一批工业型、商贸型、旅游型小城镇,集中力量打造一批重点镇、示范镇、特色镇,促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齐头并进、良性互动。要优化镇村建制,加大“撤村并居”、“迁村并点”、“生态移民”力度,促进工业向园区集中、商铺向市场集中、居住向小区集中、先富起来的农民向城镇集中,实现农村向城镇转化、农民向市民转变。

(二)大力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加快构建以现代装备为基础、以现代科技为支撑、以现代经营为特征的都市型现代农业体系。要优化农业布局,建设滇池流域生态观光休闲型农业区、东西部高效农业区和北部特色农业区。稳定粮食生产,提升烤烟、畜牧、蔬菜、9有偿的前提下,允许农民以多种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适度规模经营。要实施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调整优化城乡用地结构和布局,实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开展建设用地指标市场交易,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要深化户籍制度改革,破除城乡居民身份差异,推进居住和户籍一元化登记管理,保障城乡居民平等享有各种基本公共服务、社会保障和参与社会管理的权利。要深入实施扩权强县和扩权强镇改革,继续推进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全面完成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任务。要鼓励建立社区银行、村镇银行,促进农村新型金融组织、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强化金融对“三农”的支持和服务。

(五)促进区域协调互动发展。统筹国土空间开发利用,增强市域发展协调性,加快一板块率先跨越、二板块竞相发展、三板块迅速崛起。一板块要提升城市品质,大力发展都市经济、楼宇经济、CBD经济和各类总部经济,着力发展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和都市型现代农业,增强聚集、辐射和带动功能,努力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发动机。二板块要强化产业支撑,重点发展新型工业、现代农业和文化旅游产业,努力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新动力。三板块要改善基础条件,重点发展资源精深加工、特色农业、文化旅游和劳动密集型产业,促进东川、禄劝、寻甸三县区以及倘甸产业园区(轿子山旅游开发区)协调发展,努力成为区域经济新的增长极。要加大整乡推进、整村推进、劳动力转移就业、产业化扶贫、以工代赈、易地搬迁等各项扶贫工作力度,加快贫困地区群众脱贫致富步伐,确保全市到“十二五”末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现象。

六、加快促进改革开放

1昆河、昆曼、昆仰高速公路等为依托,加快构建昆明—皎漂、昆明—北部湾、昆明—曼谷等大通道,推动昆明至河内、皎漂、曼谷、密支那经济走廊建设,实现借港出海、连线出境、互联互通。以南昆铁路、贵昆铁路、成昆铁路、沪昆铁路、滇藏铁路等为依托,推动昆明至广东珠三角经济走廊、昆明至成渝经济走廊、昆明至西藏昌都经济走廊建设,为内地省区市和企业进入东南亚、南亚市场提供服务。

(三)加快大平台搭建。以滇池泛亚合作为龙头,办好昆交会、南亚商品展、旅交会、农博会、泛亚石博会、GMS经济走廊活动周等系列国际性经贸活动,争取在昆明举办中国—南亚博览会、中国—南亚国家部长级会议,打造一批高层次的对外合作与交流平台。按照昆明国际空港、昆明国际陆港和出口加工区“两港一区”构架,加快向国家申报设立昆明综合保税区。以经开区国家级出口加工区为龙头,扶持建设一批出口商品基地和出口加工基地。积极争取更多国家在昆设立领事机构,吸引更多国际组织、跨国公司在昆设立办事机构、研发机构和区域性总部。加快泛亚产权交易、国际性矿业交易、生物医药交易和国际花卉拍卖交易等综合市场建设,打造泛亚市场品牌。依托在昆高校,将昆明建设成为面向东南亚、南亚的国际留学生基地和国际语言教育基地。

(四)实施“三外”并举。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推进科技兴贸,支持企业扩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提高出口产品的质量、档次和附加值,扩大先进技术、先进装备和重要资源进口,创建国家级国际贸易中心城市。推进投资便利化,建立境外投资绿色通道,3 经济是硬支撑,文化是软实力。要实施文明素养提升、文化事业繁荣、文化产业振兴、文化体制创新和文化品牌培育五大工程,加快建设泛亚文化名城,使昆明真正成为民族文化强省的枢纽,不断提高昆明文化的感召力、影响力和创新力。

(一)建设共有精神文化家园。实施文明素养提升工程,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于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培育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意识,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的思想基础和强大的精神支柱。要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抓好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提升全民思想道德素质。要以创建学习型机关、学习型企业、学习型社区、学习型家庭为重点,完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提升全民科学文化素质。要探索新形势下媒体建设和管理的有效方式,完善新闻发言人制度、舆情分析研判制度和新闻要情通报制度,健全网上舆论引导机制。要不断丰富和提升昆明精神内涵,加强社会动员,利用媒体动员、竞争动员和参与动员,增强市民对昆明城市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二)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施文化事业繁荣工程,实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全覆盖,更好地满足城乡居民基本文化需求。要加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完善城乡文化设施网络。加快市级文化传媒中心、文化艺术中心、文化演艺中心、文化活动中心、民族民俗文化中心和文化馆(市文庙)、图书馆、博物馆(二期)、科技馆、体育馆等项目建设。到2015年,实现每个县(市)区都有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体育馆,每个乡镇(街道)都有

5推动文化行政管理部门由办文化为主向管文化为主转变,由微观管理向宏观管理转变,由主要面向直属单位向面向全社会转变。要建立文化产业发展基金、创业投资基金、风险投资基金,吸引各类资本进入文化领域、投资文化产业。要健全市场供求机制、价格机制、竞争机制,提高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供给的市场化、专业化、便利化程度。要创新文化生产和传播方式,推动文化与科技进步、产业发展、现代传媒的融合发展,加快在地文化向在场文化、在版文化和在线文化提升。

(五)扩大文化辐射影响能力。实施文化品牌培育工程,打造一批历史文化、名人文化、旅游文化、演艺文化品牌,建设图书馆、博物馆“双馆”名城,提高城市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要实行市场化经营、科技化提升,展示原生态民族文化,开发民俗民间文化,加强文物古迹、名人故(旧)居、非物质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保护,彰显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风采。要着力培养一支适应时代要求、富有开拓精神、善于创新创造的文化人才队伍,努力造就一批有影响的文化名家、文化大师和领军人物。要善于从现实生活和群众实践中汲取营养,不断推出继承文化传统、体现时代要求、群众喜闻乐见、市场效益良好、独具昆明特色的精品力作。要扩大文化对外交流,创新文化“走出去”的途径和方式,使昆明成为展示优秀民族文化的重要窗口、国内外文化经典荟萃的重要舞台和中华优秀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平台。

八、加快发展社会事业 开创人民幸福生活新境界

7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和药品供应保障体系。重点实施80所乡镇卫生院和1000所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优先满足人民群众基本医疗卫生需求。建设中医药、民族医药研发基地,建成面向东南亚、南亚的区域性国际医疗和技术、人才交流中心。探索养老服务新路子,形成以居家养老为基础、机构养老为支撑、社区养老为依托的多元化养老格局。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切实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促进妇女儿童事业、青少年事业和残疾人事业健康发展。

(三)更大力度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坚持把就业作为民生之本,以项目扩大就业、创业带动就业、政策扶持就业、服务保障就业,突出抓好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就业困难人员、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就业,确保每年新增就业8万人以上。坚持社保安民,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机制,提高城乡三项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和保障水平,实现城乡基本养老、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全覆盖,推动城乡社会保障并轨对接、应保尽保。健全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城乡居民低保标准正常调整机制,建立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的联动机制。实施安居保障工程,重点发展公共租赁住房,完善面向困难群众的廉租住房制度,努力实现住有所居、住有宜居。

(四)群策群力推动社会管理创新。坚持以人为本,创新体制机制,着力破除体制性障碍、机制性束缚和保障性困扰,不断提高社会管理服务水平。要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

九、加快优化生态环境 打造最适宜人居新家园

环境是最稀缺的资源,生态是最宝贵的财富。要持续强化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发展生态经济,培育生态文化,建设生态城市,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经济社会永续发展。

(一)着力推动绿色发展。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资源高效利用、生态环境良好的绿色发展道路,加快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体制机制。大力发展低碳技术、节能环保产业和绿色经济,促进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构建节约、高效、环保的低碳产业体系,争创国家低碳经济示范城市。开发应用源头减量、循环利用、再制造、零排放和产业链接技术,发展循环经济,推行清洁生产,从源头和全过程控制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促进土地集约利用、废物交换利用、能量梯级利用、废水循环利用和污染物集中处理。实行资源利用总量控制、供需双向调节、差别化管理,大力节能、节地、节水,强化矿产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开发,不断提高能源资源利用率。实行绿色采购,倡导绿色生活,推动形成文明、节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

(二)加快建设森林昆明。按照城市园林化、城郊森林化、道路林荫化、水域林湿化、农田林网化、村镇林果化、市域全绿化、国土生态化的要求,全面推进市域森林体系建设。到2015年,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47%以上,争取达到50%,实现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目标。全面加强道路、街巷、庭院、围墙、立交桥、高架桥等区域绿

1复与水质改善、流域管理与生态文明建设等六大支撑体系,推进滇池流域水环境治理走上科学化、长效化轨道。

(四)持续强化环境保护。坚持环保“七优先”,加强环境污染综合治理,不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严格执行主要污染物排放标准,建立企业和县(市)区减排财政补贴激励机制,推进主要污染物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确保完成节能减排目标任务。大力开展工业点源污染控制,严格落实排污许可证管理制度,加强工业企业排污监控与管理。建立健全环保监管、生态补偿、资源综合利用等环境保障机制,坚决杜绝新增污染,严格控制和减少存量污染。深入开展“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身体健康”环保专项行动,切实解决饮水安全和空气、土壤污染等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加强阳宗海、牛栏江管理和保护,推进松华坝、云龙水库、清水海等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保护区移民工作,完善水源保护补偿机制,确保水源安全。

(五)深入整治城乡环境。加强对滇池流域及重点区域生态环境和自然景观的保护,实施禁止挖砂、采石、取土、烧砖、毁林、开垦、放牧、填河、围湖、擅采地下水等“十个禁止”措施,提高生态系统自我修复能力。加快雨水收集利用设施、污水处理厂及污水收集管网等工程建设,健全城乡统一的垃圾分类回收、密闭运输、集中处理体系,推进雨水、污水、中水、泔水和工业垃圾、农业垃圾、生活垃圾、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无害化处理。大力整治违章建筑、违法加层等问题,综合治理噪声、扬尘和尾气污染,改善城市人居环境。推进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开展“六清六建”综合整治,实施农村新能源替代,实现农村废弃物资源化、农业生产清洁化、3 大力加强党的制度建设。坚持把制度建设贯穿于党的建设全过程,构建内容协调、程序严密、配套完备、有效管用的制度体系。坚持民主集中制,探索扩大党内民主的新途径、新方法,以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规范各级党的代表大会、全委会、常委会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落实常委会向全委会、全委会向党代表大会负责、定期报告工作并接受监督制度。完善党内选举制度,健全党代表参与重大决策、参加重要干部推荐、列席党委有关会议等制度,逐步推行党代表大会常任制。扩大党代表公推直选范围,推进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公推直选。扩大党务公开,保障党员的知情权、参与权、选举权和监督权。实行各级党代会闭会期间代表提案制度和提案办理反馈制度。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做好双拥、人武、预备役、统战、民族宗教、港澳台侨工作,更好地发挥工、青、妇等群团组织作用,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全体党员要牢固树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制度面前没有特权、制度约束没有例外的观念,认真学习制度,严格执行制度,自觉维护制度。

大力加强干部队伍建设。以更宽的视野、更高的境界、更大的气魄,广开选贤之门、广辟任能之路,把各方面优秀干部及时发现出来,合理使用起来。要坚持正确的选人用人导向,贯彻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真正把政治坚定、实绩突出、作风过硬、群众公认的优秀干部选拔上来,让想干事的有机会、能干事的有舞台、干成事的有地位。要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健全干部选拔任用提名制度,完善竞争性选拔干部方式,探索实行市管正职领导干部差额推荐、差额考察、差额酝酿、差额票决,不断提高选人用人公信

5大力弘扬敢闯敢试、奋发有为的作风。增添有大追求、干大事业、谋大发展的勇气和魄力,敢为人先、敢想敢干,勇于攻坚、勇于克难,迎着矛盾上、顶着压力冲、放开手脚干。决不允许故步自封不改革、墨守成规不创新、消极畏难不干事。要大力弘扬以人为本、亲民为民的作风。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臵,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尊重群众首创精神,拜人民为师,把政治智慧的增长、执政本领的增强深深扎根于群众的创造性实践之中。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策于民,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依法保障人民群众各项权益。要大力弘扬谦虚谨慎、团结拼搏的作风。用坚强的党性保证团结,用共同的事业维护团结,用真挚的情感增进团结,以班子的团结带动上下级之间、干群之间乃至全社会的团结和谐,形成万众一心干事业、群策群力谋发展的生动局面和强大合力。

大力加强反腐倡廉建设。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扎实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深入开展党性党风党纪教育,加大示范教育、警示教育和岗位廉政教育力度,推进廉政文化建设,教育引导领导干部严守党的纪律,自觉落实廉洁从政各项规定。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着力提高反腐倡廉制度化、法制化水平。认真落实领导干部述职述廉、报告个人有关事项和干部财产申报等制度规定,建立完善制度审查机制。把党内监督与党外监督、专门机关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结合起来,确保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实行更加严格的问责制,严肃查处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加大违纪违法案件查处力度,始终保持惩治腐败的高压态势。各级干部要自重、自省、自警、自励,讲党性、重品

第二篇:中国共产党华中师范大学第十次代表大会

附件2:

中国共产党华中师范大学第十次代表大会

代表选举工作实施细则

根据《中国共产党基层组织选举工作暂行条例》的规定和《关于召开中国共产党华中师范大学第十次代表大会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精神,制订本细则:

一、选举前的宣传教育工作

1.本次党代会代表选举以分党委、党总支为选举单位进行。各分党委、党总支应按照校党委的通知要求,组织领导好本单位的代表选举工作。

2.选举前,各分党委、党总支应组织党员认真学习通知,对因故未参加学习的党员,应以适当方式将通知精神告知他们,尊重和保障党员的知情权;应认真做好党员的宣传教育工作,动员和发动党员以正确的态度、饱满的热情、主人翁的精神,以各种合法、合规的方式参与党代会的选举工作,选出能反映本选举单位意见的代表。

二、代表候选人的确定

1.各选举单位按照分配的名额,采取自下而上的方式提名,经过充分酝酿协商,根据多数党员的意见提出代表候选人预备人选。

2.各分党委、党总支对代表候选人预备人选逐个考察,尤其要考察其在关键时刻、重大原则问题上的政治立场和政治倾向,并征求所在单位和有关方面的意见后,由选举单位召开分党委、党总支委员会全体会议,按不少于应选代表百分之二十的差额确定代表候选人预备人选。

3.各分党委、党总支于2008年9月28日前将代表候选人预备

人选报送校党委审查原则同意后,由各选举单位召开党员大会选举。

三、代表的选举

1.各分党委、党总支代表的正式选举应在本单位全体党员大会中进行。

2.选举中,应尊重和保障党员的民主权利,充分发扬民主,体现选举人的意志,不得以任何方式强迫选举人选举或不选举某个人。预备党员没有表决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受留党察看处分且在留党察看期间的正式党员没有表决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3.选举时,到会正式党员数超过应到会全体正式党员数的五分之四,选举有效。若出席会议代表未达到法定人数,必须改期举行选举;同时将情况及时通报校党委组织部。

4.代表选举会议由分党委、党总支书记主持。

5.选举工作人员包括监票人、唱票人、计票人员,由各选举单位从不是候选人的正式党员中推选,经全体党员大会表决通过。

四、选举的程序

1.由大会主持人报告应出席会议人数,实际出席人数,缺席人数及缺席原因。

2.大会通过选举实施细则和工作人员。

3.由监票人宣布应选人数、候选人名单及填写选票(选票由党委组织部统一印制)应注意的事项。

4.由计票人分发选票,由监票人宣布发放选票的数字。

5.填写选票。选举人对候选人可以投赞成票、不赞成票或弃权票。投不赞成票者可以另选他人。选票不得涂改、撕损,填废的一般不予更换,按作废处理。每一选票所投赞成票人数等于或少于规定应选人数的为有效票,多于应选人数的为无效票。

6.投票。出席会议的选举人不能写选票的,可由本人委托非候选人的党员按选举人的意志代写。因故未出席会议的代表,不能委托他人代为投票。

7.选举工作人员开票并唱票、计票。如果回收的票数等于或少于分发票数,选举有效,否则视为无效,应重选。

8.会议主持人宣布选举结果,报告每个候选人的得票数和当选人员名单,并说明当选名单须报请上级党组织审查批准后生效。

9.选举工作人员将选票清点密封,交分党委或党总支保存备查。

10.选举工作人员应分别在分党委、党总支报校党委的选举结果文书和本单位《代表登记表》上签字(各选举单位须于2008年10月13日前将选举结果和代表登记表交党委组织部)。

五、计票和补选

1.被选举人获得赞成票超过实到会人数的一半,方能当选。刚刚达到半数未超过半数的,不能当选。当选人多于应选名额时,以得票多的当选。

2.如遇所得赞成票数相等不能确定当选人时,应就票数相等的被选举人重新投票,以得票多的当选。若第二次投票结果仍和第一次相同,经大会同意,可改日补选或不再补选。

六、本细则经全体党员大会通过后实施。

第三篇:中国共产党贵州省第十次代表大会

中国共产党贵州省第十次代表大会,是在推进富民兴黔伟大事业、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跨越关键时刻召开的重要会议。大会的主要任务是,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胡锦涛总书记视察我省时的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总结省第九次党代会以来的工作,确定今后五年工作目标和任务,选举产生新一届中共贵州省委员会和中共贵州省纪律检查委员会,动员全省广大党员、干部和各族人民,抓住机遇、用好机遇,大力推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提出基本省情是欠发达、欠开发。强调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在贵州更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把抢抓机遇、加快发展作为全部工作的根本主题,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抢抓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和新阶段扶贫开发战略机遇,大力加强以交通、水利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以“西电东送”为重点的能源建设,实施以退耕还林为重点的生态建设,推进以“两基”攻坚为重点的各项社会事业发展,“两基”覆盖人口达100%。坚持以改革促发展、以开放促开发、以创新促跨越,进一步深化政府管理体制改革、国有企业改革、农村综合改革等各项改革,大力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积极扩大对内对外开放,着力推进创新型社会建

今后五年我省工作的总体要求是: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胡锦涛总书记视察我省时的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抢抓机遇、发挥优势,大力实施环境立省、科教兴省、人才强省、开放带动和创新发展战略,积极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法治化和学习化,全面加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切实把中央的精神与贵州的实际有机结合起来,把加快发展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把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与深化改革和维护稳定有机结合起来,把经济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把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各族干部群众的主观能动性有机结合起来,为大力构建“和谐贵州”、加快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跨越奠定坚实的基础。

今后五年我省工作的总体要求是: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胡锦涛总书记视察我省时的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抢抓机遇、发挥优势,大力实施环境立省、科教兴省、人才强省、开放带动和创新发展战略,积极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法治化和学习化,全面加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切实把中央的精神与贵州的实际有机结合起来,把加快发展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把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与深化改革和维护稳定有机结合起来,把经济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把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各族干部群众的主观能动性有机结合起来,为大力构建“和谐贵州”、加快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跨越奠定坚实的基础。

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7月1日建党90周年之际的讲话,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有了明确的阐述,指出它是指导党和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他强调要毫不动摇的坚持和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了一套完整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它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系统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实际问题。科学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发展战略、依靠力量、国际战略、领导力量等重大问题,是贯通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领域,覆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国防、外交、统一战线、祖国统一、党的建设等方面的系统的科学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种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都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基于中国国情自主探索的结果。

在讲话中,胡锦涛强调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强大生命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正确道路,要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讲话中还提到了存在的问题,指出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与扩大人民民主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具体制度方面还存在不完善的地方,在保障人民民主权利、发挥人民创造精神方面还存在不足。因此,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扩大人民民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干部群众在学习中深切体会到,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必然,是中国人民经过千辛万苦、付出巨大牺牲作出的郑重选择,也是从根本上结束近代以后中国悲惨命运、给中国人民带来光明发展前景的正确道路。

干部群众普遍谈到,鸦片战争以后,中华民族危机日益深重,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成为中国人民必须完成的两大历史任务。面对山河破碎、亡国灭种的危机,关心国家命运和民族前途的仁人志士,振聋发聩地喊出“振兴中华”的口号,提出并实践过各式各样冀求走向民族复兴的救国方案。“虽然说或多或少对中国社会的进步产生过作用,但都没有从根本上给中国人民带来出路和希望。”

救国救民的道路在哪里,中国应该走向何方?

“哪种理论能够对这两个历史课题作出正确回答,它就会成为中国人民的信仰;哪条道路能够引导中国人民完成这两大任务,它就能够成为中华民族的历史选择;哪种政治力量能够带领人民实现这两大任务,它就能够成为掌握中国历史发展前进方向的领导力量。”干部群众普遍认为,在各种社会力量竞相登场、各种学说主张纷至沓来的情况下,十月革命一声炮响,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先进分子对各种主义和方案进行反复比较和鉴别之后,从各种各样的主义中选择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从各种流派的社会主义中选择了科学社会主义,从各种救国救民的方案中选择了俄国十月革命道路。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成为引领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坚强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一旦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就以高度的自觉信仰马克思主义,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上根深叶茂、坚如磐石。

回望历史,干部群众深深体会到,是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90年来,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建立了新中国,开创了中国历史新纪元;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使古老的东方大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中国人民掌握了自己的命运。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进步和发展奠定了根本的政治和制度基础。一个贫穷落后、满目疮痍的旧中国,迅速变成了一个蒸蒸日上、阔步走向繁荣富强的新中国。

许多干部群众深有感触地说,“七一”重要讲话高度概括了中国共产党90年风雨兼程写就的“三件大事”,系统总结了党波澜壮阔的伟大历程、丰功伟绩和宝贵经验。这些都无可辩驳地证明,社会主义道路是救国救民的惟一正确道路,是一条彻底改变中华民族前途命运的光明道路。只有社会主义,而没有别的什么主义能够救中国。

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繁荣发展中国

干部群众普遍认为,“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七一”重要讲话阐述的中国共产党90年奋斗、创造和积累的“三大成就”,源于历史,植根现在,通向未来,是党90年辉煌成就和历史经验的结晶,标志着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奋斗出艰辛,艰辛育发展。干部群众纷纷表示,这“三大成就”,是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经过几代共产党人接续奋斗,在推进改革开放的实践中不断发展起来。从物质文明建设到精神文明建设“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再到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不断拓展和丰富。

人们由衷赞叹,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使我国获得了从未有过的长期快速稳定发展。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保持了年均9%以上的快速增长,是同期世界经济年均增速的3倍多。国民生产总值超过40万亿元,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人民的生活水平实现了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农村贫困人口从2.5亿减少到2600多万;伟大祖国政治昌明、文化繁荣、社会发展,神州大地正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国家富强之路、人民幸福之路、民族复兴之路。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

理论引领实践,实践又推动理论创新。90年来,中国共产党以超越“本本”的理论勇气,大力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先后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新境界。人们深切感受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党和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和人民经受住各种风险考验、不断取得胜利的根本思想保证。有了这个主心骨,我们才能在解放思想中开启一条改革开放之路,在筚路蓝缕的探索中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道路。

“制度是根本”,“好的实践成果要靠制度来巩固”。对于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的重要论断,干部群众高度认同。普遍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书本上找不到,外国找不到,是中国人民的伟大创造,是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创造,是改革开放的伟大创造。” 一面旗帜、一条道路、一个理论体系、一套制度,凝结着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不懈奋斗的精神和开拓创新的智慧,必须倍加珍惜、长期坚持、不断发展。

坚定不移走自己的路

世界上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也没有一成不变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

许多专家学者谈到,“一个国家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实行什么样的制度,归根结底取决于这个国家最广大人民的意志,取决于这个国家的具体国情和历史文化条件。”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来,中国人民对于走什么样的道路,早已有了明确的回答。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是中国在饱经沧桑、历经磨难之后认识到的真理。“离开中国的实际和已经取得伟大成功的正确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体系,而幻想另外去依傍什么别的主义、别的模式、别的道路,是注定没有希望、没有前途、没有意义的。”

中国人自己走出来的路,中国人对此体验最深,也最有发言权。“决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决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干部群众一致表示,坚持走自己的路,最关键的就是要按照“七一”重要讲话所强调的,“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和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实践永无止境,探索和创新也永无止境。干部群众普遍认为,党和人民的实践是不断前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将在党和人民的创造性实践中不断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必将在深入推进现代化建设中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必将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中不断完善。

“走自己的路,必须坚定不移依靠改革开放。”这已经成为各地各部门干部群众的普遍共识。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改革开放,才能继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注入强大动力。

干部群众普遍认为,“七一”重要讲话明确指出,要坚定不移走科学发展道路,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定不移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坚定不移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这“四个坚定不移”,是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基本遵循,是实现现代化、实现民族复兴、实现人民福祉的根本保证,从根本上为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指明了方向。

学习没有休止符,事业没有完成时。干部群众一致表示,要始终不渝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记历史使命,永远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永远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被任何干扰所惑,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奋勇前进。

第四篇:中国共产党大学第十次代表大会闭幕词

各位代表,同志们:

中国共产党大学第十次代表大会,在上级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在全体代表的共同努力下,已圆满完成了各项议程,即将闭幕。这次大会是一次集中民智、反映民意的大会,是一次明确战略、部署任务的大会,是一次凝聚人心、团结鼓劲的大会。

这次党代会是在学校发展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大会实事求是地总结了第九次党代会以来学校的工作,充分肯定了学校事业发展的成就和历届校党政领导班子的工作,高度评价学校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共产党员发挥的政治核心、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大会深入分析了学校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清醒认识到学校面临的挑战和机遇,确定了今后五年的发展战略和思路,就学校重点工作进行了部署。会议代表认真审议了党委和纪委的工作报告,就学校工作提出了许多中肯的、建设性的意见。我们相信,大会通过的集中全校共产党员和师生员工智慧的工作报告和各项决议,将对学校未来五年的发展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

这次党代会的主要精神,就是以学科建设为目标凝聚人心,实现学校的跨越式发展。我们充分认识到,学科建设是学校事业发展的关键,学科水平是决定学校水平的首要因素,学科层次是学校竞争取胜的制高点;加强学科建设是经济社会发展趋势的需要,是高等教育发展和高校竞争态势的需要,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满足师生员工的共同利益需求、构建和谐校园的需要;学科建设目标,是学校事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全校师生员工事业发展的共同目标;学校工作必须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党政管理等各项工作必须树立为学科建设服务的意识,资源配置必须牢牢把握学科建设目标,人、财、物资源要更加集中地投向学科建设;学科建设工作必须把握时机,创造条件,尽快实现重点突破和整体跨越。今后学校各方面的工作,要牢牢把握这次党代会确定的发展战略方针,把党代会的各项部署落到实处。

实现党代会报告确定的战略目标和各项任务,关键在于坚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这次党代会选举产生了新一届党委会和纪律检查委员会,为我们完成党和国家赋予的历史重任、实现学校的发展目标提供了重要的政治和组织保证。校党委要深入学习贯彻党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学校工作中心和战略重点,切实服务于学科建设,切实服务于人才强校,切实服务于师生员工的利益需求,切实服务于构建和谐校园,全面加强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和制度建设,不断提高领导水平,充分发挥在学校工作中统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作用,为学校的事业发展做出新贡献。

同志们,中共大学第十次代表大会明确了学校的发展方向,描绘了学校事业发展的蓝图,以这次会议为标志,学校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下一步工作的关键是落实。会议闭幕后,我们要组织全校党员和师生员工认真学习贯彻第十次党代会精神,就我校发展的指导思想、战略目标、基本思路等达成共识。各级党组织、各院系、各部门和单位要把学习贯彻第十次党代会精神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抓紧抓好,结合工作实际,制定落实党代会精神的具体方案,努力将各项工作推向前进。

第五篇:中国共产党大学第十次代表大会闭幕词

中国共产党大学第十次代表大会闭幕词

各位代表,同志们:

中国共产党大学第十次代表大会,在上级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在全体代表的共同努力下,已圆满完成了各项议程,即将闭幕。这次大会是一次集中民智、反映民意的大会,是一次明确战略、部署任务的大会,是一次凝聚人心、团结鼓劲的大会。

这次党代会是在学

校发展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大会实事求是地总结了第九次党代会以来学校的工作,充分肯定了学校事业发展的成就和历届校党政领导班子的工作,高度评价学校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共产党员发挥的政治核心、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大会深入分析了学校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清醒认识到学校面临的挑战和机遇,确定了今后五年的发展战略和思路,就学校重点工作进行了部署。会议代表认真审议了党委和纪委的工作报告,就学校工作提出了许多中肯的、建设性的意见。我们相信,大会通过的集中全校共产党员和师生员工智慧的工作报告和各项决议,将对学校未来五年的发展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

这次党代会的主要精神,就是以学科建设为目标凝聚人心,实现学校的跨越式发展。我们充分认识到,学科建设是学校事业发展的关键,学科水平是决定学校水平的首要因素,学科层次是学校竞争取胜的制高点;加强学科建设是经济社会发展趋势的需要,是高等教育发展和高校竞争态势的需要,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满足师生员工的共同利益需求、构建和谐校园的需要;学科建设目标,是学校事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全校师生员工事业发展的共同目标;学校工作必须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党政管理等各项工作必须树立为学科建设服务的意识,资源配置必须牢牢把握学科建设目标,人、财、物资源要更加集中地投向学科建设;学科建设工作必须把握时机,创造条件,尽快实现重点突破和整体跨越。今后学校各方面的工作,要牢牢把握这次党代会确定的发展战略方针,把党代会的各项部署落到实处。

实现党代会报告确定的战略目标和各项任务,关键在于坚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这次党代会选举产生了新一届党委会和纪律检查委员会,为我们完成党和国家赋予的历史重任、实现学校的发展目标提供了重要的政治和组织保证。校党委要深入学习贯彻党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学校工作中心和战略重点,切实服务于学科建设,切实服务于人才强校,切实服务于师生员工的利益需求,切实服务于构建和谐校园,全面加强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和制度建设,不断提高领导水平,充分发挥在学校工作中统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作用,为学校的事业发展做出新贡献。

同志们,中共大学第十次代表大会明确了学校的发展方向,描绘了学校事业发展的蓝图,以这次会议为标志,学校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下一步工作的关键是落实。会议闭幕后,我们要组织全校党员和师生员工认真学习贯彻第十次党代会精神,就我校发展的指导思想、战略目标、基本思路等达成共识。各级党组织、各院系、各部门和单位要把学习贯彻第十次党代会精神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抓紧抓好,结合工作实际,制定落实党代会精神的具体方案,努力将各项工作推向前进。让我们把思想认识统一到校党委确定的事业发展大计上来,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实现第十次党代会确立的目标和任务上来,同心同德,奋勇拼搏,为推进大学的跨越式发展、为把我校建设成为特色鲜明、品质精良、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水平大学而努力奋斗!

下载中国共产党昆明市第十次代表大会报告(2011年8月8日)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国共产党昆明市第十次代表大会报告(2011年8月8日).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