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文物局第三次文物普查知识
扎实搞好文物普查
推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繁荣发展
垣曲县文物局 贾俊理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
大家好!为了使大家对我县“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有更深的认识,下面就由我对垣曲县几年来的第三次文物普查工作做以简要汇报。由于到任时间不长,错误和不到之处,还请大家指正、包涵。
一、“三普”背景
文物普查是推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繁荣发展的重要举措。建国以来,我国先后开展过两次全国范围内的文物普查,每一次普查都将文化遗产保护事业推上了一个新台阶。1956年的第一次普查后,我国公布了首批全国文保单位,建立了不可移动文物的有效保护机制。1986年的第二次普查是在第一部《文物保护法》颁布之后,经济开始进入快速发展的阶段,普查手段和方法都较前一次有了较大提高,普查对促进文物保护法律体系的完善、延缓我国文化遗产消失的速度、保持多民族文化特质和文化独立性、维系我国文化生态、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与自信心都起到了极大的作用。同时,文物普查的成果,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快和推进了文化产业和旅游等产业的发展,培育了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随着经济快速发展,社会不断进步,文物事业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要求。近年来文化遗产的内涵和外延都有所扩展,工业遗产、文化景观、文化线路、乡土建
筑、商业老字号等类型的不可移动文物,都得到了重视并纳入了保护范围,这就迫切需要我们通过开展新一轮的第三次文物普查对这些新的文物类别进行全面的认知和了解,探索更为有效的保护和展示途径,继而开创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新局面,为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提供有力保障。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是“十一五”期间自上而下开展的范围最广、影响最深的一项文物工作。
二、“三普”起止时间及三个阶段工作重点
2007年4月4日,国务院下达《关于开展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正式启动。
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从2007年4月开始,到2011年12月结束,分三个阶段进行。普查的范围是我国境内地上、地下、水下的不可移动文物。普查的内容以调查、登录新发现的不可移动文物为重点,同时对已登记的不可移动文物进行复查。第一阶段是从2007年4月至9月,主要任务是制定普查实施方案,发布规范和标准,组织培训和试点。第二阶段:2007年10月至2009年12月,主要任务是以县域为基本单元,实地展开文物调查和信息数据登录工作,普查数据资料边采集、边整理、边审核、边建档。第三阶段: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主要任务是进行调查资料的整理、汇总、数据库建设和公布普查成果。
三、“三普”工作概况
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是首次由国务院统一部署的文物保护基础
性工程,覆盖全省,规模巨大,文物理念新,技术含量高,政策性强,涉及面广,工作环节连续,时间节点明确,对全省各级政府、文物行政部门和文物工作者,都是一次严峻的考验。
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和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把文物资源的调查、保护、传承和利用作为重要县情来认识和把握。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启动以来,我县积极行动、精心组织、周密部署,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省、市《通知》精神,全力以赴、卓有成效地开展了垣曲县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
第一阶段:制定普查实施方案,发布规范和标准,组织培训和试点
(一)加强培训学习,提高业务素质。
2007年9月至2008年5月期间,我县组织文物骨干人员先后参加了省普查办组织的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培训班、万荣试点工作培训、“三普”高级培训班和市“三普”工作培训班。
通过培训学习,队员们详细了解了不同时代遗迹、遗物特征,掌握了文物的认定、分类、定名、断代、测量、绘图,田野考古调查、勘探和发掘知识及GPS等仪器的使用,把课题意识融入整个普查工作。使每一个普查队员拓宽了思路、统一了思想;建立了文物普查责任制度,增强了责任感和使命感;加大了文物保护的宣传力度,增强了基层文物工作者的文物保护意识;培养和锻炼了文物普查工作的骨干力量,提高了文博系统工作人员的专业知识、技能和水平。
(二)、加强组织领导,做好普查准备
2008年5月3日,成立以政府副县长为组长的垣曲县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领导小组,加强组织领导。县文体局抽调专业骨干成立文物普查队,具体负责全县文物普查工作。领导机构的成立,为全县文物普查工作顺利实施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
第二阶段:实地文物调查阶段
我县从2008年6月正式启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实地调查工作,2009年12月底实地调查结束。一年零六个月的时间,普查队员走遍了全县11乡镇,188个行政村,927个自然村,经历了田野调查、查遗补漏、专项调查三个阶段。共登录文物点694处,其中新发现文物点434处,复查文物点260处,到达率100%,普查覆盖率100%,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果。
(一)、领导重视
2008年6月20日,垣曲县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领导小组召开第一次会议,成员单位的负责人和各乡(镇)长出席会议。县委书记侯伟健主持会议并作重要讲话,对全县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作了具体部署。政府杨县长到任后,专门听取了文物保护和“三普”工作汇报,提出要把“三普”工作提高到践行科学发展观,为政府决策提供翔实资料,为和谐垣曲创造经济增长点的高度,高精度、高标准地完成好“三普”工作的指导意见,充分调动了普查队员的工作热情。
(二)、宣传到位
第三次文物普查时间长,任务重,涉及面广,必须争取社会各界和专业部门支持与配合。为此,“三普”工作启动伊始,我县就在县
城重要街道及各乡镇主要路口悬挂“搞好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利国利民”、“文物普查需要全社会的广泛参与”等宣传标语,在各村口要道刷写墙体标语40余条,为我县第三次文物普查工作开展营造了良好的环境氛围;垣曲县三普办公室在普查过程中特别注重发挥新闻媒体宣传的重要作用,对文物普查工作的每一次重要的普查发现或活动,都要通过县市电视台、各种宣传媒体、编发“三普”简报等形式进行宣传报道。“三普”期间县文物普查办公室还通过编印宣传资料,制作专题板面,刷写墙体标语.利用世界博物馆日、文化遗产日期间,走上街头,深入校园,走乡串村,广泛宣传文物普查工作的意义和成果。充分发挥了宣传引导作用,提高了全县人民对文物保护事业的认识和对文物保护的意识。
(三)、措施有效
为了确保我县“三普”工作开展快速、扎实、高效。县“三普”办公室针对我县地势特点,科学安排行程,合理规划路线,按照先难后易,先远后近的思路,以县城为轴心,自南向北,自东向西开展普查。同时,县“三普”办公室设计印制“历史文物登记表”和“近现代文物登记表”,发放到全县11个乡镇和927个自然村,对各乡各村的文物分布情况进行初步摸底,汇总,确保了普查有的放矢,提高了普查时效。普查过程中,原文体局局长姚安社、副局长姚明选轮换带队,驻乡入村,深入田间地头,荒山原野,随队员爬陡壁、穿山林进行文物普查,极大保障了我县“三普”工作高效、高质的开展。原文广新局局长张东旭在任期间,对田野实地调查资料的各种数据资料,严格把关,细致审查,于2010年顺利通过省市“三普”专家组初级验收。
2010年1月,市“三普办”委托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副所长谢尧亭等五人组成的专家组对我县第三次文物普查实地调查登录阶段工作进行了初验。2010年1月30—31日,省“三普办”副主任师悦菊带领省市专家对我县的实地调查工作进行验收。验收组一行对实地调查的第一手资料、标本和普查文本进行了仔细核对,查验了各项电子数据,并提出相应的整改意见,针对验收组的整改意见,普查队都做了具体修改。最后,顺利通过了省“三普”办专家组验收
我县本次实地调查,普查队克服了时间紧、任务重、条件艰苦等困难,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果,文物总量由“二普”时的271处文物点上升至694处。其中,古遗址由186处增加到283处,古墓葬由原来的30处增加到81处,古建筑由原来的35处增长至237处,石窟寺及石刻由6处增加到7处,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由11处增加到77处,其它类别由3处增加到9处。同时我县“三普”中共测绘图纸2089张,拍摄照片2887张,采集标本2210件。
第三阶段:进行调查资料的整理、汇总、数据库建设和公布普查成果
2010年,文物局局长李武斌到任后,首先:加强我县普查档案管理,规范普查资料档案工作,提高文物普查档案管理水平,有效保护和利用普查资料档案,按照国家《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调查资料档案管理规定》要求,及时配备了文件柜和办公电脑,并指定专人负责
档案管理,把我县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相关的各类文件、培训教材、统计报表、宣传资料、不可移动文物调查表、消失文物调查表、田野调查工作笔记、图纸、照片、拓片、标本、队员手记、文物名录、统计汇总资料等所有所有纸质资料及电子资料资料均分门别类造册登记、备份,整理,装订。与此同时,为确保普查数据的安全性,对此次普查采集到的数据资料电子文本,我们进行了各级备份,做到了普查数据万无一失。其次,带领相关人员对全县各乡镇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和“三普”新发现的文物点进行了检查:并结合“三普”新发现,于2010年7月呈报县政府审核后,公布垣曲县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102处,使“三普”部分成果得以保护巩固。其三,配合省、市文物部门对我县的“三普”各项成果进行严格筛选、审核、修订,通过国家“三普”办最终验收。
2011年是“三普”工作的收官之年,为对我县“三普”工作进行全面的总结,对普查信息、数据进行分析、汇总,形成对普查工作完整的工作报告以及各种成果转化的文本编制,确保我县“三普”的第三阶段圆满完成。我局严格按照普查工作步骤、稳扎稳打,有序推进,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楹联征集
今年3月,根据省、市要求,为进一步巩固普查成果,对全省各县古建筑的匾额、楹联及其门额进行征集、汇编、编辑出版工作安排,文物局严格按照文件要求,积极组织专业人员,利用半个月的时间,深入全县11个乡镇,对各个乡镇普查的古建筑进行逐一排查,严格
按照拍摄要求,多方位、多角度选择照片,每幅楹联按要求逐项认真填写登记表。4月份,结合登记内容,选择艺术价值较高的匾额、楹联18幅上报市文物局,现省文物局楹联汇集正在编制之中。
(二)、“三普”报告编写
《垣曲县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报告》是我县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为编写好“三普”报告,我局普查人员在省、市培训的基础上,严格按照普查报告七大部分的编制要求,不分昼夜,加班加点,从文本编写、各项数据统计(全县不可移动文物的构成比例、分布状况、保存现状、优势特色等)、制表、绘图、分析以及各种文件汇集、“三普”各种活动照片搜集、选材等方面下功夫,精心编写《山西省运城市垣曲县第三次文物普查工作报告》。经过20多天的努力,现长达110页的《山西省运城市垣曲县第三次文物普查工作报告》已编制完成,经市局初审,现已定稿,准备印刷。
(三)、《垣曲县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名录》编印。
我局结合省、市“三普”办对我县三普成果的最终修订目录,对我县694处不可移动文物点按六大类分篇制表,按时代排序。条目内容包含编号、名称、时代、地点、发现类别、保护级别、简介和备注等进行编制出版
(四)、《舜地藏宝》编制。根据“三普”第三阶段普查成果转化要求,我局从我县“三普”新发现的434处不可移动文物点中,按不同类别,筛选有价值的、有代表性的不可移动文物点120余处,进行汇编,现初稿已经县领导把关审核,即将出版。
总之,通过垣曲县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彻底摸清了我县文化遗产家底,全面掌握了文化资源的基本情况,为文化强县战略的实施和全县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通过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较准确掌握了我县不可移动文物当前的实际情况和保护现状,为研究制定文物事业发展战略、保护规划、科学决策提供了依据;通过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进一步把握了我县文物事业发展工作规律、特点和趋势,掌握了当前文物工作先进理念和技术,壮大了我县文物保护队伍,提高了整体业务素质和管理水平;通过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基本搭建起了文物信息、资源交流和文物保护宣传的科技平台,为实现文化遗产保护的现代化、科学化、专业化、法制化、社会化和大众化提供了保障。
第二篇:文物局开展文物普查方案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开展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的通知》精神和*市人民政府《批转市文物局拟定的*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实施方案的通知》要求,搞好我区的文物普查,特制定方案如下。
一、普查的意义和目标
文物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文物普查是国情国力调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确保历史文化遗产安全的重要措施,是我区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基础工作。开展文物普查,全面掌握不可移动文物的数量、分布、特征、保存现状、环境状况等基本情况,将有利于科学制定我区文化遗产保护的长远规划,有利于培养锻炼文物保护队伍,增强全民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对于进一步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充分发挥文物在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对于整合国土资源和促进国民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文物普查,总体评价我区不可移动文物现有的生存状态及发展趋势,为建立科学有效的文化遗产保护体系提供依据;为建立我区不可移动文物档案标准化、动态管理创造基础条件;为建立具有现代化科学素养的专业队伍,提高工作人员科学知识、专业技能和管理水平创造条件;协调文物管理部门和政府各相关部门的关系,提升我区文物保护的科学水平,使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格局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二、普查的范围和内容
此次文物普查的范围是我区行政区域内地上、地下、水下的不可移动文物,其中包括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及石刻,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等六大类文物。
普查以调查、登录新发现的不可移动文物为重点,同时对已登记的13处不可移动文物进行复查。
普查登录的内容是:每处不可移动文物的名称、位置、地理坐标、年代、类别、数量和文物特征等基本情况;文物本体的保存情况和损毁原因;文物周边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现状以及文物的所有权属和使用管理情况等信息、资料。调查中应同时测绘文物线图、摄制文物照片、采集文物标本以及其他相关资料,一并进行登录。
三、普查的组织
按照统一领导、分工协作、分级负责、共同参与的原则,确定普查的组织方式。
(一)组织机构
成立*区第三次文物普查领导小组。成员名单如下: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文化局,办公室主任由孟广喜兼任。办公室的主要职责是:
1、落实市普查领导小组的工作要求,组织开展全区的普查工作,负责普查的日常工作和具体协调;
2、制定普查方案,组织实施各阶段工作;
3、举办普查人员培训班;
4、对各街镇乡的文物普查工作进行业务指导,督促检查和质量抽查;
5、组织普查档案的建档备案工作,建立普查文物数据库;
6、完成普查工作总结,向市文物普查领导小组提交普查工作报告;
7、编制普查经费预算。
(二)普查队伍
1、由区文化局抽调有关人员组成区文物普查队,对我区已登记的13处不可移动文物和区级文物保护单位进行复查,按普查的技术标准和需求登录全面内容。
指导、配合文化站深入农村、社区,做好文物线索的收集整理工作,了解工作进度,对普查进行督促检查和质量抽查、收集各普查组的所有资料,做好整理及建档工作。
2、各街镇乡成立由文化站干部为骨干的文物普查组,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农村、企业、学校、部队等单位的文物普查工作,以召开座谈会,走访知情人、老年人等形式收集文物线索,配合区普查队进行田野调查,做好相关资料、信息的登录工作,报区普查队存档。
(三)部门职责
1、普查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要积极组织动员本部门、本系统的有关单位,配合文物行政部门做好普查工作。
提出本部门参加文物普查的工作方案和措施,通知本系统各单位执行。协助文物部门研究解决普查中涉及本系统的重要问题。
2、各有关部门要积极提供本系统管辖范围内的文物线索,配合普查队、组进行调查登记。协同做好普查文物的安全和保护工作。普查中登记的不可移动文物受《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的保护。
3、公安、建设、交通、水利等有关部门要采取有力措施,确保普查文物安全。凡涉及普查文物的建设活动,包括工业、交通和水利设施等大型基本建设项目,均应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和此次普查的有关规定。任何部门、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采取有损文物安全的行动。
四、普查的技术标准和要求
按市普查工作领导小组制定的文物普查方案和工作计划组织实施。
(一)统一标准
普查实施标准化管理,执行由国务院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制定的统一的普查规范及技术标准。规范和技术标准包括:
1、《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登记表》和《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消失文物登记表》及其著录说明。
2、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的技术标准,包括文物的认定标准、分类标准、定名标准、年代标准、计量标准。
3、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信息、资料的采集、存储、汇总、建立档案和数据库的规范。
(二)突出重点
1、以全面调查、登录新发现的不可移动文物为重点,对于已登记的不可移动文物,主要调查其文物本体的现状和文物的周边环境状况。
2、在全面调查、登录各类不可移动文物的基础上,应重视乡土建筑和建筑群的调查登录。重视具有典型价值的近代工业建筑、金融商贸建筑、文化教育和医疗卫生建筑、水利设施、林业设施、交通道路设施、军事设施等行业性质文化遗产,以及各种风格、流派、形式的近现代代表性建筑的调查登录。
(三)全区汇总
普查以区为基本普查单元。田野调查的组织,文物信息、资料的采集、汇总、上传,普查档案的建立,不可移动文物名录的编制等均以区为单位。
五、普查的时间与实施步骤
(一)普查的时间和标准时点
*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从*年4月开始(已先期部署),到*年12月结束。普查分三个阶段进行。
普查标准时点为*年9月30日。
(二)我区普查的步骤
1、第一阶段:至去年5月前,主要任务是成立普查领导小组,制定普查方案,部署全区文物普查工作,测算普查经费,组建普查队伍,组织培训等。
2、第二阶段:去年5月至*年12月,主要任务是以区普查队和各普查组为单位实地展开文物调查和信息数据登录工作,普查数据资料边采集、边整理、边审核、边建档。
(1)普查队、各组根据国家文物局下发的普查规范和技术标准对所负责地域内的不可移动文物进行现场勘查、测量、标本采集、绘图、拍照、录像等,认真做好文物数据和相关资料的采集和登记工作。
(2)及时整理、录入调查资料和信息数据,普查队负责人负责审定,要保证资料、信息和各项原始数据真实完整。
(3)普查数据、资料定期上报。区普查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每月向市普查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上报普查电子数据、资料和普查进展情况报告。
(4)普查数据、资料的纸质文档在野外调查结束后,以区为单元妥善保管,以备核查。
3、第三阶段:*年1月至*年12月,主要任务是进行调查资料的整理、汇总、数据库建设并上报市领导小组审核。
六、普查数据和资料管理
普查数据和资料,由进行田野调查的普查组调查、登录,由普查队审定,市和区普查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分级管理。
普查队、组在田野实地调查中,应根据有关规范和标准,对不可移动文物进行认真调查,如实准确填写《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登记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消失文物登记表》的各项内容,确保基础数据的完整性、真实性和科学性。任何地方、部门、单位和个人都不得虚报、瞒报、拒报、迟报,不得伪造、篡改普查资料和数据,如有上述情况发生,将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的有关规定予以处罚。普查资料和数据涉及国家秘密的,应履行保密义务,如发生泄密事件,将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的有关规定予以处理。
区普查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要根据普查结果,负责建立本行政区的文物普查档案,并报市文物局。
七、普查的经费
文物普查工作四年经费总计*元,所需经费列入相应的区财政预算,按时拨付使用。区普查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要按照国家财政制度规定,加强普查经费的管理,专款专用,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确保资金使用的规范、安全、有效;同时,要加强对普查设备的登记、使用与管理,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八、普查的总结
普查工作结束后,区普查工作领导小组对整个普查工作的各个方面,包括组织工作、前期调研、业务培训、田野调查、数据资料汇总、整合普查成果等,进行认真的、实事求是的全面总结。在总结的基础上,根据规范要求,提出本区的普查工作报告,并报市普查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第三篇:理塘县第三次文物普查报告
理塘县第三次文物普查工作报告
文物是国家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文物普查是国情国力调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确保国家历史文化遗产安全的重要措施,是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基础工作。为贯彻落实国务院„2007‟9号《国务院关于开展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的通知》文件精神,和甘孜州人民政府《甘孜州关于开展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的通知》(甘办发[2007]126号)文件精神,根据州文物局的安排,结合本县的实际情况,理塘县第三次文物普查工作于2007年9月正式启动。我县在县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省、州三普办的关心和精心指导下,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扎实地开展了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此次普查历经4年,从文物培训到实地考察再到室内整理资料,都由专人负责。通过此次文物普查,基本掌握了理塘县现有的不可移动文物的数量和分布情况,文物的基本数据、周边的自然和人文情况,为理塘县的文化遗产开发和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此次文物普查,理塘县共调查登记不可移动文物175处,包括古建筑56处,古遗址9处,古墓葬1处,近现代重要古迹及代表性建筑97处,其它12处。2010年拟申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处,2011年拟申报第八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
第一部分 普查工作背景
一、基本情况
理塘县位于地球的第三级--青藏高原东南隅,四川省西部,甘孜藏族自治州西南部,东临雅江县,南连木里县、稻城县、乡城县,西接巴塘县,北抵白玉县新龙县,理塘县幅员辽阔,总面积达14182平方公里,是四川省土地面积第二大县。其贯彻全县的国道318线和始于理塘的省级217线东连州府的康定、省会成都西接西藏,南达稻城“亚丁”云南,北至青海,位于川、滇、藏“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大环线上的中心位臵和一级支撑中心,是康南经济、交通、文化”商贸中心。全县大多数地区分布在海拔3600米至4600米之间,平均海拔4133米,县城高城镇海拔4014米,素有“世界高城、雪域圣地、草原明珠马术之乡”之美誉。
二、领导重视、责任明确、保障有力
一是结合我县实际,县人民政府于2008年4月制定、并分别下发了《理塘县第三次文物普查方案》,对文物普查工作的重要性和时间安排及经费问题作了具体要求;
二是县政府办下发了《理塘县第三次文物普查领导小组》的通知,成立了以县人民政府副县长杨垒群同志为组长、文化旅游、国土、城建、宗教、林业、民政、统计、交通等相关单位一把手及乡、镇长为成员的理塘县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领导小组;
三是杨垒群副县长多次召开领导小组会议,安排布臵文物普查工作,定期听取文物普查工作汇报,亲自协调落实了文物普查专用车、普查经费、部门协作等影响普查能否顺利开展的关键问题;四是2008年、2009年我县分别将第三次文物普查工作纳入了各乡镇目标考核内容。真正做到了领导重视、责任明确,确保了我县“三普”工作顺利开展。
三、此次文物普查前不可移动文物情况
在开展第三次文物普查工作之前,由于无专门的文物普查工作者,均由县文化局工作人员兼任文物管理工作者。之前我县文物工作基本处于停滞状态,我县发现已有的不可移动文物共计10处,其中古建筑9处,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1处。
目前赶时理塘县共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175处,其中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5处,其他文物保护单位168处。
第二部分 普查工作基本情况
第三次文物普查工作历时4年,共分为三个阶段:文物普查准备工作、实地文物调查、室内资料整理阶段。
一、组织和机构
(一)普查机构和办事机构成立时间
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开展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的通知》(国发„2007‟9号)精神和中央、省、州第三次文物普查领导小组扩大会议精神,落实目标责任,搞好田野实地调查阶段的各项工作,理塘县人民政府决定成立理塘县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领导小组。
(二)、认真做好田野调查工作及普查工作取得的成效 2009年7月,我局汪堆局长亲自挂帅与西南民大文物普查专家组3人一行,行程4000多公里,分别对全县18个乡70多个行政村的寺庙古遗址、古建筑、石刻、白塔、茶马古道驿站等进行了详细的普查。此次实地普查,新发现不可移动文物206处,同时将革命烈士陵园等十二处申报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并完成其州级文物保护单位的申报工作。
(三)普查机构和办事机构结构
为切实落实理塘县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理塘县人民政府高度重视,成立了“理塘县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领导小组”,成员名单如下:
组 长:杨 垒 群 县委常委、副县长 副组长:刘 明 刚 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副主任
泽仁汪堆 县文化旅游局局长
徐 双 勇 县文化旅游局副局长 成 员:楚 昌 龙 县发展改革局局长
格 绒 县国土资源和建设局局长
邓 志 强 县交通局局长 牟 嘉 波 县财政局局长 尼玛泽仁 县水利局局长 俄 扎 县林业局局长
阿 公 县民族宗教事务管理局局长
普查领导小组负责全县文物普查工作的组织和领导,协调解决普查中出现的重大问题。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县文化旅游局,负责普查工作的日常组织和具体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由泽仁汪堆同志兼任。为认真组织、落实和实施理塘县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各阶段工作,继而成立理塘县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办公室成员如下:
主 任:泽仁汪堆 县文化旅游局局长 副主任:徐 双 勇 县文化旅游局副局长
朱 娟 县文化旅游局办公室主任
成 员:四郎拥忠 县文物管理所
昂汪扎西 县文化旅游局工作人员
文物普查办公室负责全县第三次文物普查各项普查工作,由泽仁汪堆同志负责日常性工作。
(四)普查机构和办事机构在第三次文物普查实施过程中,在政策保障、组织保障、物质保障、制度建设、表彰奖励和新闻宣传等方面重要决策事项和工作成果。
1.政策保障
县人民政府在与州人民政府签订了第三次文物普查政府责任书后,随即与县文化旅游局签订了文物普查责任书,同时出台了《理塘县第三次文物普查实施办法》,切实保障了理塘县第三次文物普查工作的开展,这些文件构成了理塘县第三次文物普查工作的政策保障。
2.组织保障
成立了以县人民政府分管领导为组长,文化旅游、财政、林业、国土建设、交通、宗教、水利等相关部门领导为成员的理塘县文物普查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普查工作的组织和领导,协调解决重大问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文化旅游局,主要职责为:组织和落实上级文物部门制定的文物普查相关工作计划;提出和制定我县关于第三次文物普查的实施方案;组织实施文物普查宣传工作;在州文化局文物局的指导下,开展理塘县文物普查工作,按时上报文物普查工作进度;向州文化局文物普查办公室上报理塘县开展文物普查工作中的重大问题,提出处理建议。
(1)将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纳入文化旅游局工作职责,成立理塘县第三次文物普查队,由局长担任文物普查队队长,负责领导乡城县的文物普查工作。
(2)普查工作必须做到领导到位,机构到位,人员到位,经费到位;
(3)协调理塘县相关部门、单位和个人支持,参与文物普查,积极提供相关资料和数据,不虚报、瞒报、拒保、迟报;
3.物质保障
为推进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的有序开展和扎实推进,促进普查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保障普查的进程和普查数据同国家、省普查数据库对接,确保普查质量,由省文物局为我县配齐了:手提电脑、数码相机、GPS定位系统等设备。自从第三次文物普查开始,积极争取省、州、县三级资金,做到专款专用。由于我县文化旅游局无专门文物技术人员,文物普查工作人员均由县文化旅游局职工接受专用培训,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的顺利开展奠定坚实基础。
4.制度建设
严格按照国务院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领导小组发布《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实施方案》和普查的各项规范、技术标准,理塘县根据本地实际,制定了《理塘县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实施方案》和工作计划。
5.表彰奖励
理塘县地处甘孜州西南,恶劣的自然条件,给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野外实地调查工作开展带来了不小的困难。但普查队队员不惧艰难,克服困难,对理塘县的不可移动文物的名称、地点、地理坐标、年代、类别等基本情况;文物保存和损毁情况、原因、周边人文环境及自然环境等进行了详细的登记。严格按照《理塘县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实施方案》进行文物普查。
6、新闻宣传和文物保护情况
为了将第三次文物普查工作宣传到位,使文物普查利国利民的观念深入人心。我局除了在县城重要场所及主要街道,悬挂横幅进行宣传外,还利用普查工作队实地调查之际,将宣传工作与田野调查工作有机结合,广泛宣传《文物法》、《理塘县第三次文物普查方案》等法律政策,通过多形式、多渠道的宣传,使广大农牧民群众充分认识文物普查的重要意义,形成了各级领导高度重视、全民热情参与的文物普查氛围。深入动员,增强全社会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采取广场现场宣传、广播电视宣传的方式,形成全民了解,全民参与。在普查过程中,通过宣传文物保护和文化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引起广大干部群众的重视。随着文物保护和管理工作的开展,在省、州文物管理部门的关心和支持下,理塘县的文物保护工作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大部分文物实施了免费开放。
(五)、本地区存在的问题
1、经费不足,影响了普查工作的顺利进行;
2、普查难度大,由于普查点大部分在边远山区,普查期又安排在雨季,造成道路中断,加之交通工具落后,导致很多普查点无法进入。
总之,在这次普查过程中,我局对全县的文物进行了一次全面的清理登记、建档建卡,进一步摸清了我县的文物“家底”,为今后的文物保护工作顺利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今后我将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进一步增强保护我县文化遗产的紧迫感、责任感,全力开创我县文物工作的新局面。
理塘县文化旅游和广播影视体育局
二0一一年十月二十日
第四篇:广丰县第三次文物普查工作汇报
广丰县第三次文物普查工作汇报
广丰县第三次文物普查工作汇报2007-02-02 21:57:0
5县委、县人大、县政府:
今年,我所在县委、县人大、县政府、县文化局的正确领导下,按照江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开展全省第三次文物普查工作的通知》、上饶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第三次文物普查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和县政府《广丰县第三次文物普查工作实施方案》的要求,于今年三月底成立普查队,深入到全县个乡镇和重点文物普查点现场进行文物普查。通过普查,我所进一步掌握了我县文物资源的数量、分布和保存的基本情况,提高了对文物保护工作的预见性、规划性。现将本次文物普查的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本次文物普查的具体做法
(一)众志成城、全力以赴
本次普查工作规模大、范围广、时间短、任务紧,要在短短的几个月内将全县不移动文物及民间流散文物进行一次性登记,测绘、拍照、文字说明、整理材料,没有一支业务精良、吃苦耐劳、讲求奉献的队伍是难以完成这个艰巨任务的,为此我们不仅组织了全体员工认真学习了普查方面的业务知识,邀请文物专家对他们进行了专业知识培训,还同时开展了“心往一处聚,劲往一处使,全力开创文物工作新局面”的动员大会,号召全所人员把全部身心都投入到普查上。通过学习和动员,全体工作人员拧成一股绳,凭着一种不怕跑断腿的精神,锲而不舍的作风,走街串巷,跋山涉水,进行认真细致,严谨求实的调查、记录、摄影、测量、编录,克服了交通不便、专职专业人员缺乏等重重困难。
(二)上下联动、宣传到位
本次普查得到了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为确保普查工作按时、保质、保量完成,县政府成立了由祝美清副县长为组长的文物普查领导小组,祝副县长还在广丰电视台发表了关于文物普查工作的重要讲话,在全县范围内形成了一种支援文物普查工作的良好氛围。
同时,我所还通过张贴海报、悬挂大幅标语、散发文物普查表、举办文物通信员培训班、召开文物爱好者和知情者座谈会等多种宣传形式广泛宣传文物普查工作的重要意义,使得“保护文物、人人有责”的理念深入人心,本次普查工作也因此而得以顺利进行。
二.普查工作取得的主要成效
本次文物普查工作不仅宣传了有
关文物方面的法律法规,贯彻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增强了全民的文物保护意识,并同时查明了一大批具有极高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现存较为完好的文物。其中不可移动文物有处。
古建筑:横山镇上孚周氏宗祠、管村乡清淤管氏宗祠、管村乡舵阳管氏宗祠、横山镇都吴氏宗祠、十都大屋、十都花堂门、少阳俞氏宗祠、泉波黄氏宗祠、比古靖安俞氏宗祠、管村乡石井庙、比古龙华庙、六石岩庙、横山都万寿宫、嵩峰十都戏台、横山都戏台。民居:沙田溪头陈氏大屋、沙田潭头苏氏民居、嵩峰十都祝氏大厅。石桥:十都智仁桥、排山望仙桥。遗址:高庄古瓷窑、六石岩古城遗址、高阳古瓷窑遗址。这些古建都有精湛的工艺水平、鲜明的时代特征、浓郁的地方色彩。有十几处书院、楼阁斋轩,因年代久远及天灾人祸而遭受严重摧残。
另外我所还普查到件流散移动文物,其中有明清木椅、木床、石人、石
床、石马、石羊、石猪、古瓷器、铜器等。
三.申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计划安排
文物是祖先们留给子孙后代的珍贵遗产,不仅是对广大人民群众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最直观、最生动、最形象的教材,也是开发我县旅游事业,促进我县经济腾飞的重要资源。故此做好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申报工作意义非常重大。
我所将利用这次文物普查的契机,积极做好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申报工作。在充分听取有关文物专家的意见之后,我们筛选了五都蛇山头古文化遗址、龙溪祝氏宗祠、清淤管氏宗祠、上孚周氏宗祠、舵阳管氏宗祠、龙溪文昌阁等六处保存较完整,具有极高历史价值、旅游开发价值的古建筑,准备予以申报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称号。
申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是一项严谨、细致、繁琐的工作,具体包括现场实测、电脑制图、彩照编排、文字说明、文稿打印等几个过程。我们请有关文物专家对完成上述各项工作所需的各项经费进行了测算,总共需要人民币十二万元。
总之,在这次普查过程中,我所对全县的文物进行了一次全面的清理登记、帐务核对、建档建卡,进一步摸清了我县的文物“家底”,为今后的文物保护工作顺利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今后,我们将在县委、县人大、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之下,进一步增强保护我县文化遗产的紧迫感,责任感,全力开创我县文物工作的新局面。
广丰文物管理所
××年月日
第五篇:广丰县第三次文物普查工作汇报
县委、县人大、县政府:
今年,我所在县委、县人大、县政府、县文化局的正确领导下,按照江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开展全省第三次文物普查工作的通知》、上饶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第三次文物普查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和县政府《广丰县第三次文物普查工作实施方案》的要求,于今年三月底成立普查队,深入到全县23个乡镇和重点文物普查点现场进行文物普查。通过普查,我所进一步掌握了我县文物资源的数量、分布和保存的基本情况,提高了对文物保护工作的预见性、规划性。现将本次文物普查的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本次文物普查的具体做法
(一)众志成城、全力以赴
本次普查工作规模大、范围广、时间短、任务紧,要在短短的几个月内将全县不移动文物及民间流散文物进行一次性登记,测绘、拍照、文字说明、整理材料,没有一支业务精良、吃苦耐劳、讲求奉献的队伍是难以完成这个艰巨任务的,为此我们不仅组织了全体员工认真学习了普查方面的业务知识,邀请文物专家对他们进行了专业知识培训,还同时开展了“心往一处聚,劲往一处使,全力开创文物工作新局面”的动员大会,号召全所人员把全部身心都投入到普查上。通过学习和动员,全体工作人员拧成一股绳,凭着一种不怕跑断腿的精神,锲而不舍的作风,走街串巷,跋山涉水,进行认真细致,严谨求实的调查、记录、摄影、测量、编录,克服了交通不便、专职专业人员缺乏等重重困难。
(二)上下联动、宣传到位
本次普查得到了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为确保普查工作按时、保质、保量完成,县政府成立了由祝美清副县长为组长的文物普查领导小组,祝副县长还在广丰电视台发表了关于文物普查工作的重要讲话,在全县范围内形成了一种支援文物普查工作的良好氛围。
同时,我所还通过张贴海报、悬挂大幅标语、散发文物普查表、举办文物通信员培训班、召开文物爱好者和知情者座谈会等多种宣传形式广泛宣传文物普查工作的重要意义,使得“保护文物、人人有责”的理念深入人心,本次普查工作也因此而得以顺利进行。
二.普查工作取得的主要成效
本次文物普查工作不仅宣传了有关文物方面的法律法规,贯彻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增强了全民的文物保护意识,并同时查明了一大批具有极高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现存较为完好的文物。其中不可移动文物有23处。
古建筑:横山镇上孚周氏宗祠、管村乡清淤管氏宗祠、管村乡舵阳管氏宗祠、横山镇24都吴氏宗祠、十都大屋、十都花堂门、少阳俞氏宗祠、泉波黄氏宗祠、比古靖安俞氏宗祠、管村乡石井庙、比古龙华庙、六石岩庙、横山23都万寿宫、嵩峰十都戏台、横山23都戏台。民居:沙田溪头陈氏大屋、沙田潭头苏氏民居、嵩峰十都祝氏大厅。石桥:十都智仁桥、排山望仙桥。遗址:高庄古瓷窑、六石岩古城遗址、高阳古瓷窑遗址。这些古建都有精湛的工艺水平、鲜明的时代特征、浓郁的地方色彩。有十几处书院、楼阁斋轩,因年代久远及天灾人祸而遭受严重摧残。
另外我所还普查到58件流散移动文物,其中有明清木椅、木床、石人、石床、石马、石羊、石猪、古瓷器、铜器等。
三.申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计划安排
文物是祖先们留给子孙后代的珍贵遗产,不仅是对广大人民群众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最直观、最生动、最形象的教材,也是开发我县旅游事业,促进我县经济腾飞的重要资源。故此做好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申报工作意义非常重大。
我所将利用这次文物普查的契机,积极做好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申报工作。在充分听取有关文物专家的意见之后,我们筛选了五都蛇山头古文化遗址、龙溪祝氏宗祠、清淤管氏宗祠、上孚周氏宗祠、舵阳管氏宗祠、龙溪文昌阁等六处保存较完整,具有极高历史价值、旅游开发价值的古建筑,准备予以申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称号。
申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是一项严谨、细致、繁琐的工作,具体包括现场实测、电脑制图、彩照编排、文字说明、文稿打印等几个过程。我们请有关文物专家对完成上述各项工作所需的各项经费进行了测算,总共需要人民币十二万元。
总之,在这次普查过程中,我所对全县的文物进行了一次全面的清理登记、帐务核对、建档建卡,进一步摸清了我县的文物“家底”,为今后的文物保护工作顺利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矗今后,我们将在县委、县人大、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之下,进一步增强保护我县文化遗产的紧迫感,责任感,全力开创我县文物工作的新局面。
广丰文物管理所
~年8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