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安徽省高等教育振兴计划部分项目申报指南(五篇模版)

时间:2019-05-12 20:28:0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4年安徽省高等教育振兴计划部分项目申报指南》,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4年安徽省高等教育振兴计划部分项目申报指南》。

第一篇:2014年安徽省高等教育振兴计划部分项目申报指南

2014年高等教育振兴计划

项目申报指南

安徽省教育厅 安徽省财政厅

目 录

一、有特色高水平高校建设计划

1.有特色高水平高校建设重大项目………………………………………3

二、专业结构调整服务地方发展计划

2.专业结构优化调整与专业改造重大项目………………………………6

三、教学改革与质量提升计划

3.重大教学改革资助项目…………………………………………………8

四、创新与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计划

4.成人高等教育远程化教学模式改革与信息化建设项目………………11 5.数字图书馆及优质数字化资源共建项目……………………………13

五、国际合作与开放办学计划

6.“留学安徽”项目……………………………………………………15 7.中外合作办学示范项目………………………………………………16 2

有特色高水平高校建设重大项目

一、建设目标

以实施国家“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为契机,全面贯彻省委省政府《关于建设高等教育强省的若干意见》和“十二五”教育规划纲要的有关要求,牢固树立立足地方、依靠地方、主动为地方发展服务的意识,按照“科学定位、分类指导、多元发展,特色办学”的高等教育发展方针,重点建设一批在全国同类高校中有特色高水平地方高校,以地方特色高水平大学、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地方技能型高水平大学为目标,实现我省不同层次、不同类型高校各安其位,特色发展。

二、建设内容

(一)地方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项目

通过地方政府与教育部等中央有关部委共同建设等方式,建成一批有国际水平和影响的重点本科专业,有2-3个重点学科达到国家级重点学科水平,进入ESI前1%,或在教育部全国高校学科评估中排名进入前1/3(不含现有国家级重点学科和省级A类重点学科)。从安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出发,形成一批重大教学和科研成果,建成一批有重大影响的高水平教师团队,本科人才培养质量达到国内先进水平,进一步培植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带动全省高等教育发展,为安徽经济建设和支柱产业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

(二)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项目

深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强化内涵建设,建立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体系和质量保障体系。校内外实验实习实训基地、工程中心满足应用型人才 3

培养要求,实践教学学分比例达到30%以上。“双能型”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逐步达到50%以上。全面深化校地、校企合作,校企签订实质性合作协议的专业(集群)覆盖率达到85%以上。其中,在国内有影响,省内有示范性的产学研合作育人平台不少于10个。区域特色产业和行业共性技术的研发中心和服务平台不少于5个。建立紧密对接区域产业链的专业体系,逐步提高特色优势专业集中度,特色优势专业在校生占在校生总规模的比例不低于50%。初次就业率达到95%以上,专业对口就业率不低于85%,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质量满意。积极参与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建立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提升通道。通过本项目建设,学校在全省乃至全国同类型院校中起到示范和引领作用。

三、立项限额与资助额度

在2013年立项建设的4所地方特色高水平大学基础上,2014年新增4所左右省属高校实施地方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资助额度为1000万元/校/年,连续资助5年。

2014年遴选6所左右省属高校实施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资助额度为1000万元/校/年,连续资助5年。

学校应在“安徽省支持本科高校发展能力提升计划”或自有资金中配套一定比例的项目建设经费。

四、申报条件与要求

1.地方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项目申报条件

(1)办学定位准确、办学目标明确、办学思路清晰、办学特色鲜明、办学条件优越,具有硕士以上学位授予权。

(2)具有支撑学校建设与发展的国家级平台,优势与特色学科专业在全省高 4

校或全国同类型高校具有领先水平。

(3)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与国家教育主管部门或相关部委具有合作建设基础。

2.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项目申报条件

以培养服务产业转型升级和适应公共服务发展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以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主要路径的省属本科院校。

3.申报地方高水平大学建设项目的高校,需填写《安徽省地方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项目申请书》或《安徽省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申请书》,同时通过安徽省高校质量工程管理信息系统进行网上申报。

4.按照《安徽省教育厅 安徽省财政厅关于做好2013年度安徽省高等教育振兴计划项目申报工作的通知》(皖教秘高„2013‟59号)的要求,安徽科技学院和合肥学院在上一轮立项建设的应用型示范本科院校检查验收中,验收结论达到优秀,两校填写《安徽省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申请书》并参加建设方案评审论证,在建设方案通过省教育厅、省财政厅批准后,通过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项目立项建设。

专业结构优化调整与专业改造重大项目

一、建设目标

鼓励高校改造一批符合经济发展需要的传统专业;鼓励高校增设支撑我省重大支柱产业或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急需的专业,提升专业服务产业的能力。进一步引导高校根据自身办学定位和办学特色,加大专业结构调整力度,强化内涵建设,构建布局合理、优势与特色鲜明、能服务和支撑我省重大支柱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专业结构体系。

二、建设内容

鼓励并支持高校根据安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学校的办学实际,改造传统专业,鼓励高校设置尚未列入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的新专业,重点支持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支撑我省支柱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专业建设。

三、立项限额与资助额度

支持本科高校专业结构优化调整与专业改造项目数为40个,资助额度为100万元/个/年,连续资助3年。

四、申报条件与要求

1.申报专业改造与新专业建设项目,需符合以下条件:

(1)能有效支撑地方经济社会和支柱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或填补我省专业空白点,对优化我省学科专业结构有重要贡献。

(2)符合学校办学定位,列入学校“十二五”专业发展规划。专业建设思路清晰,目标明确,方案可行,条件保障到位,具有创新性和先进性。

(3)是近五年(2009年以来)新增或改造的专业,具有前期工作基础。其中,专业改造是指对某一停招停办的传统专业,通过对原有专业师资、设备等资源的有效整合利用,将其改造为符合经济发展需要的另一新的应用型专业,是属于专业的一种结构性调整和布局变化,单纯的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等内涵建设不属于此列。新专业建设是指针对高校设置的尚未列入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的新专业,或对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支撑我省支柱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专业,进行规划建设,提高新办专业的办学质量。

2.各高校需根据现设自身专业建设、专业改造和专业发展需要,对照条件自主申报。“985高校”、“211工程”大学和2013年立项建设的地方特色高水平大学,每校申报限额为4个,其他冠名“大学”的本科高校,每校申报限额为3个;其他省属本科高校申报限额为2个;民办本科高校每校限报1个。

3.申报专业改造与新专业建设项目,需填写《安徽省高等学校专业结构优化调整与专业改造项目申请书》,同时通过安徽省高校质量工程管理信息系统进行网上申报。

重大教学改革资助项目

一、建设目标

通过资助重大教学改革项目,引导和支持高校教师及教学管理工作者针对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展研究,资助一批高质量的大学生学科和技能竞赛,激发教师积极性和创造性,积累优质教学资源,总结教育教学经验,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科学研究指导改革实践,以研究成果推进教育创新,促进我省高等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机制的确立。

二、建设内容

(一)重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

1.遴选一批能够体现现代教育思想,具有科学性、创新性、前瞻性和实践性的重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引导高校管理者、教师及教学管理工作者科学研判教育发展形势,不断丰富教育教学理念,积极探索教育教学改革,对高校顶层设计、内涵建设、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标准、教学管理与教学基本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开展深度研究,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

2.针对高校联盟和教学指导委员会自身建设需要,重点扶持联盟高校间和教学指导委员会跨校、跨区、跨专业联合开展资源共建共享、专业评估与认证、学分互认、教学研究等领域的合作。

(二)学科和技能竞赛承办单位资助

为充分发挥学科和技能竞赛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作用,进一步加强学科和技能竞赛项目的管理,提升大学生实践和创新创业能力,根据《安徽省教育厅关于 8

做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工作 加强学科和技能竞赛项目管理的意见》(皖教秘高„2014‟1号),承办省教育厅支持举办的A、B类学科和技能竞赛项目的单位或组织,可通过此项目申请给予承办项目的经费资助。鼓励探索建立安徽特色的大学生竞技体育联盟,开展全省大学生竞技体育项目校际联赛。

三、立项限额与资助额度

支持建设200项重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资助额度为10万元/个。

四、申报条件

(一)重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

1.申报范围:全省各级各类高校、高校合作联盟、教学指导委员会。已经列入教育部和省教育厅立项的教学研究项目不再重复申报;

2.申报项目已列入校级立项研究计划,注重系统研究、整体优化、综合实践,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3.申报项目的主持人以前所承担的省级教学研究项目已按规定程序结题,项目完成情况良好。

4.项目建设周期为2—3年。符合申报条件的项目,需填写《安徽省重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申请书》,同时通过安徽省高校质量工程管理信息系统进行网上申报。

(二)学科和技能竞赛承办经费资助

申请学科和技能竞赛承办经费资助,原则上以经省教育厅批准的A、B级大学生学科和技能竞赛秘书长单位高校或者赛事组织高校牵头申报。申报材料为该项赛事的工作总结、下一年度工作计划和赛事规划、经费预算等。

五、申报限额

各高校申报项目数量一般不超过本校普通本专科全日制在校生总数的1‰。经批准设立的安徽省高校合作联盟、教学指导委员会可根据合作和教学改革需要推荐申报,不超过2项。

根据需要,设立若干重大战略问题研究项目,委托有关单位或个人进行研究。

成人高等教育远程化教学模式改革与信息化建设项目

一、建设目标

依托安徽广播电视大学的远程教育办学条件和办学优势,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为基础,改革成人函授高等教育手段,实现我省成人本科高等教育由函授、业余等教学模式向网络化、信息化的转变。加强校际合作,建设一批基于网络自主学习的优质课程资源,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构建我省成人高等教育统一的网络教学和管理平台,促进我省成人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提高成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全面提升我省本科高校社会声誉。

二、建设内容

成人高等教育课程资源建设。高校自主建设课程资源及学生学习的过程支持。要立足成人高等教育特点,面向经济社会需求,发挥高校教育资源优势和办学特色,以成人高等教育学生为服务主体,以课程资源系统、完整为基本要求,以基本覆盖专业的核心主干课程为目标,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成与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方案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优质网络课程教学资源,为学习者提供优质的成人高等教育资源服务。

三、立项限额与资助额度

2014年遴选10所省属本科高校实施成人高等教育课程资源建设,资助额度为40万元/校。

四、申报范围与条件

依托安徽广播电视大学的远程教育办学条件和办学优势,遴选一批省属本科高校进行课程资源建设。

1.申报高校应是独立设置的普通本科高校或成人本科高校,2013年度已立项成人高等教育课程资源建设的高校不再申报。课程资源建设高校必须与省电大联合申报,签订合作协议;每校申报课程资源至少应包含2个专业,不少于10门课程。

2.申报项目要明确合作专业、合作课程等具体合作内容。项目建设规划合理、建设思路清晰、合作内容具体。

3.申报高校要负责申报材料的真实性审查,上网内容不侵犯他人知识产权。4.项目建设周期:课程资源建设周期为3年。

5.申报课程资源建设高校需填写《安徽省成人高等教育教学模式改革及信息化建设项目申请书》,同时通过安徽省高校质量工程管理信息系统进行网上申报。

数字图书馆及优质数字化资源共建共享项目

一、建设目标

全方位满足省内教师、学生和创新主体的教学科研需求,为安徽省高等学校教学、科研和重点学科建设提供高效率、高质量、全方位的文献资源信息保障与服务,并将服务延伸至政府、科研机构和企业,推进公共文化资源与高校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工作,使高校数字图书馆最终成为安徽省的“资源中心”、“服务中心”、“培训中心”和“学习中心”,为我省高教强省和经济强省、文化强省、生态强省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信息保障。

二、建设内容

1.建设全省高校共享、国内一流的数字化文献信息资源库,包括中外文全文电子期刊、外文电子书、中文电子书、精品课程及视频公开课、中文自建特色资源(包括古籍、地方志、家谱等各馆特色资源)等。引入公共文化资源,丰富高校信息资源。

2.建设集成搜索引擎、文献传递、虚拟参考咨询、身份认证、区域流通等应用功能模块的数字图书馆门户,为用户提供统一的个性化信息服务平台。

3.建设覆盖全省高校的数字图书馆服务体系,为全省高校精品开放课程、教学名师和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提供专题信息服务。

4.建设网络课程学习的平台,依托省内优质课程资源联盟,开发一批基于MOOC的网络示范课程供省内高校学生学习,实现优质课程资源共享。

三、建设方案及要求

已承担省级数字图书总馆和数字文献服务中心建设任务的高校,要在充分调 13

研的基础上,提交2013年工作进展情况及2014年工作计划。建设方案经省教育厅组织专家论证通过后,方可实施。项目建设方案要求目标明确,思路清晰,保障到位,具有前瞻性和科学性,同时兼顾不同地区、不同类型高校的共性需求,兼顾教学与科研的实际需求,兼顾教师与学生的个性需求,着力为全省高校教学与科研提供系统、优质、开放的文献信息综合服务环境。

依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大学等高校,建立省内优质课程资源联盟,建设网络课程学习的平台,开发10门左右基于MOOC的网络示范课程供省内高校学生学习,争取2-3门课程在2014年首次进入高校选课系统,实现优质课程资源共享。

2.资助额度

2014年对我省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牵头承建的数字图书总馆(含基于MOOC的网络示范课程)以及其他高校承建的9个分馆进行资助建设。其中数字图书总馆(含基于MOOC的网络示范课程)建设资助额度1050万元,各分馆建设资助额度为50万元/个。

“留学安徽”项目

一、建设目标

落实教育部“留学中国”计划,努力扩大我省外国留学生教育规模,优化外国留学生学习的专业结构,着力提升我省留学生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为留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教育服务,提高我省高等教育国际声誉和竞争力,推动我省来华留学事业的发展。

二、建设内容

设立安徽省留学生奖学金,提高我省高等教育对外国留学生的吸引力。

三、立项限额与资助额度

根据我省留学生规模,按比例对留学生择优进行资助。2014年博士研究生资助额度为5万元/人/年;硕士研究生资助额度为3万元/人/年;本科生资助额度为2万元/人/年。

四、申报条件与要求

按照扩大规模,优化结构,规范管理,保证质量的工作方针,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制度建设为核心,着力推进我省来华留学教育管理体制、投入体制和办学机制建设。各高校按照《关于印发“留学安徽”计划和安徽省外国留学生奖学金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皖教秘外„2013‟134号)的有关要求,填写《安徽省外国留学生奖学金申请表和汇总表》。请各校认真组织申报工作,省教育厅、省财政厅将组织审查并下达奖学金名额。

中外合作办学示范项目

一、建设目标

以中外合作办学为载体,积极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和先进教育理念与管理经验,推进我省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不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推动建设一批示范性中外合作办学专业,促进举办高校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推动我省高等教育内涵发展与改革创新。为安徽经济在促进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增强国民经济竞争力等方面发挥作用。

二、建设内容

(一)中外合作办学示范专业

按照引进优质资源,加强专业合作,创新管理模式,促进内涵发展的方针,着力推进我省中外合作办学管理体制、投入体制和办学机制建设,分类推进中外合作办学高水平项目建设。

(二)中俄两江流域合作交流

设立安徽省“中俄青年友好交流年”活动资金,推动中俄两江流域高等教育合作,完成2014年国家外交部和教育部统一部署的活动,促进中俄青年人文交流,搭建宽领域、多层次的教育交流与合作平台,吸引俄罗斯学生来皖研修、留学,体验徽文化,推动省州间教育改革与发展。

三、资助额度

2014年每个项目资助50万,用于项目启动、专业建设、师资培养、专项交流等方面。

四、申报条件与要求

(一)中外合作办学示范专业

1.申报条件:教育部批准的中外合作办学本科及以上项目且已实际招生。2.各有关高校要科学规划,完善中外合作办学专业建设与配套制度建设,建立有效的共享机制,辐射其他专业,提升高校办学水平。

3.申报中外合作办学示范专业项目,需报送合作办学专业的人才培养规划、合作交流方案。

(二)中俄两江流域合作交流

按照外交部和教育部统一部署,以及安徽省中俄两江流域合作的工作安排和“中俄青年友好交流年”活动计划,安徽大学和安徽师范大学根据要求报送科学、详细、周全的活动方案和经费预算。省教育厅、省财政厅将组织审查并下达资金。

第二篇:《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

《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2012—2020年)》发布

2013-05-23 07:39:47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北京5月22日电由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联合印发的《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2012-2020年)》22日正式发布。

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入选高校名单

序号 省份学校名单

1河北省河北工业大学、河北大学、燕山大学、河北师范大学、河北医科大学、河北农业大学

2山西省山西大学、山西师范大学、山西财经大学、中北大学3内蒙古自治区内蒙古农业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内蒙古医科大学4辽宁省沈阳农业大学、辽宁工业大学、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大连医科大学、沈阳建筑大学

5吉林省长春理工大学、延边大学、吉林农业大学、长春中医药大学、东北电力大学

6黑龙江省东北农业大学、黑龙江大学、哈尔滨医科大学、哈尔滨理工大学、哈尔滨商业大学

7安徽省安徽财经大学、安徽工业大学、安徽理工大学、安徽医科大学、安徽师范大学、安徽农业大学

8江西省南昌大学、江西师范大学、江西农业大学、江西财经大学

9河南省河南大学、河南农业大学、河南师范大学、河南理工大学、河南工业大学、华北水利水电学院、河南中医学院

10湖北省湖北大学、长江大学、武汉工程大学、武汉科技大学、湖北工业大学、武汉纺织大学

11湖南省湖南师范大学、湘潭大学、长沙理工大学、湖南农业大学、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吉首大学

12海南省海南大学

13广西壮族自治区广西师范大学、广西医科大学、广西民族大学、广西中医药大学

14重庆市重庆邮电大学、重庆工商大学、重庆医科大学

15四川省四川师范大学、成都理工大学、西华大学、成都信息工程学院、西南石油大学、四川理工学院

16贵州省贵阳医学院、贵州师范大学、贵州师范学院、贵州理工学院17云南省云南大学、昆明理工大学、昆明医科大学、云南师范大学18西藏自治区西藏大学、西藏民族学院

19陕西省西北大学、西安理工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陕西科技大学、西安科技大学

20甘肃省西北师范大学、甘肃农业大学、兰州理工大学、兰州交通大学

21宁夏回族自治区宁夏大学

22青海省青海大学、青海民族大学

23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疆大学、新疆农业大学、新疆师范大学、新疆艺术学院、喀什师范学院

24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石河子大学、塔里木大学

第三篇: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

2010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要“优化区域布局结构,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设立支持地方高等教育专项资金,实施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2011年教育部提出启动“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实施“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主要是为了解决高等教育尤其是优质高等教育资源(比如“ 985工程”大学、“ 211工程”大学等)布局不尽合理的现象,重点扶持一批有特色有实力的中西部地区省部重点大学,作为对211工程布局不合理的补充,进而解决中西部地区高等教育落后问题。实施缘起:

1、历史上部属高校的调整 历史上我国重点大学多隶属于国家不同的部委,这些不同的部属高校(有行业性质较强的专科、普通院校和重点院校)分布在不同的省份。国家教育领导体制改革后,中央将原来的部委所属高校调整为大部分(75所)教育部主管(教育部直属高校)和少部分工信部等其他部委主管,其他高校改由省级 地方政府管理,即形成了目前的高校隶属格局:少数中央部(委)属高校和多数地方政府所属高校。中央部属高校得到的资源较多,发展较快,而大多数省属高校得到的财政支持较少,其发展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2、优质教育资源机会的不公平随着社会的发展,高等教育越来越成为一种优质资源,甚至成为了地方的金字招牌。地方政府也越来越重视对重点大学的扶持。随着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大学的推进,地方政府因为给国家重点大学投入大量资金而开始干预重点大学招生指标的分配。国家重点大学“招生属地化”现象随之变得严重,有的大学甚至是将招生指标的60%都投在所在省份。高考中,不同省份学生得到国家最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机会(比如考入北大、清华等“985工程”、“211工程”大学)逐步被拉大,甚至是相差好多倍。国家重点大学属地化现象,导致教育机会不公平,引起了社会的诟病,国家教育部逐步调整,要求部属重点大学把属地招生指标逐步压缩到30%以内。

3、中西部高等教育的现实 目前我国中西部地区的20个省(区、市、兵团)拥有人口7.2亿,占全国总人口的55.38%;拥有地方属 普通高等学校1150所,占全国总数的50.81%,其中,本科院校481所,高职高专院校669所,但其中重点高校却很少。我国高等教育扩招后,中央属高校承担了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和科技创新的重要任务,而地方属高校则承担了高等教育大众化和支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任务。据统计,目前95%以上的大学生在地方属高校就读,因此,地方属高校实际成了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和科技支撑的主力军,也是满足人民群众读大学的主要供给力量。但是,东部和发达地区与中西部地区在经济社会发展上存在着巨大差异,这种差异反映到地方属高校建设上,也是令人吃惊的。以地方属高校的生均预算内拨款为例,2008年,北京市为24380.4元、上海市为15349.2元、广东省为10622.18元、天津市为9826.92元、浙江省为8771.4元、江苏省为8156.83元;而位于中西部地区的 湖北省仅为3713.46元、四川省为4000.78元、安徽省为4078.57元、河南省为4099.88元、江西省为4236.33元、湖南省为4531.27元。也就是说,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和发达地区地方属高校在生均预算内拨款的差距为2~6倍,在其他方面的差距也就可想而知。

4、觉醒的省级政府战略 不足100所国家重点大学区域分布高度集中。75所教育部直属国家重点大学,北京市就分布了24所,上海8所,江苏7所……,而 河南、河北、山西、内蒙、宁夏、青海、新疆、西藏、江西、广西、云南、贵州、海南等13个省份区域都没有1所国家重点大学,工作计划《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教育公平要求国家调整重点大学资源区域分布。高等教育不发达省份的政府认识到优质高等教育的重要性,不断向国家提出关于省属大学纳入国家重点建设的希望和要求。于是,国家逐步在这些省份都重点建设1所大学: 郑州大学、河北工业大学、太原理工大学、内蒙古大学、宁夏大学、青海大学、新疆大学、西藏大学、南昌大学、广西大学、云南大学、贵州大学等先后纳入到了国家“211工程”和“省部共建”战略之中。然而,历史上颇有名气、有一定学术积淀的百年老校 河南大学、山西大学等因为名额限制无法进入国家战略,得不到国家资源投入而发展一步步受到限制。高等教育是一个地区经济、社会、文化可持续发展的根本,省级政府逐步觉醒,便大力支持省属高校依靠自身特色积极争取相关国家部委的资金和资源支持,以从战略上最大程度破解其发展受限的不利局面,推动自己的快速发展甚至是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落实实施

自2004年开展省部共建工作以来,省部共建高校已达22所,覆盖19个省区。2011年8月4日在延安大学召开的省部共建工作暨中西部高等教育发展战略研讨会上,教育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 杜玉波指出,推动中西部高等教育发展,是我国由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迈进的战略需要,是我国实施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战略的必然要求,是优化高等教育区域布局、缩小地区差距的现实选择,是进一步满足中西部地区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需要的迫切要求,是维护区域政治稳定和保持民族团结的重要举措。党中央、国务院高瞻远瞩,作出了振兴中西部高等教育的重大战略。我们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深刻认识和理解振兴中西部高等教育的重要意义,全面贯彻落实好中央作出的这一重大决策。杜玉波指出,省部共建实施8年来,共建高校不仅成为中西部高等教育发展的新亮点,而且成为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的重要支撑点。我们要进一步推动省部共建高校在学科建设、师资队伍、人才培养和办学水平等方面的快速发展,重点建设一批 高水平大学和若干地方特色优势学科,为加快中西部高水平大学建设步伐,实现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奠定坚实基础。中西部共建高校要在深化教学改革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育人特色,在推进科技创新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研究特色,在适应区域需求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服务特色,在加强学科建设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学科特色,在完善内部机制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管理特色,在弘扬大学精神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文化特色,以提高质量、彰显特色为核心全面促进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最新相关报道

2011年5月11日,中西部11所高校党委书记或校长应教育部邀请,赴京参加“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座谈会。国家 发改委、财政部、教育部有关负责人出席了相关会议。为了尽快缩小中西部差距,加快中西部经济社会的发展步伐,建设人力资源和高等教育强国,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明确提出要“优化区域布局结构。设立支持地方高等教育专项资金,实施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会上,各高校代表表达了对计划启动的充分肯定和热忱期盼,认为该计划的实施,对于构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促进教育公平、提升中西部高等教育水平、服务中西部地方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同时,与会人员就实施“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的建设重点、建设内容、支持范围、具体实施等方面发表了意见建议。最后,教育部高教司领导强调,国家高度重视中西部高等教育的发展,将抓紧部署启动“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建设一批有特色的高水平大学,带动中西部高等教育的全面发展。参与研讨会高校名单

五月研讨会

本次共有中西部十一个大学参与研讨,研讨内容为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 与会高校有: 重庆邮电大学西北师范大学 山西大学等 八月研讨会

本次与会高校全部为教育部中西部地区省部共建高校,研讨内容为省部共建工作与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与会高校为: 河南省郑州大学 河南大学 新疆 自治区新疆大学 云南省 云南大学 广西自治区 广西大学内蒙古自治区 内蒙古大学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石河子大学 西藏自治区 西藏大学青海省 青海大学江西省 南昌大学贵州省 贵州大学 山西省山西大学 宁夏自治区 宁夏大学陕西省 延安大学 河北省 河北大学 湖南省 湘潭大学 吉林省 延边大学江西省 井冈山大学 海南省 海南大学河南省河南大学 甘肃省 西北师范大学陕西省 西北大学

第四篇: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

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2012—2020年)2014-03-14 14:31

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印发《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2012—2020年)》的通知

教高〔2013〕2号

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发展改革委、财政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发展改革委、财务局: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振兴中西部高等教育,服务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和中部崛起战略的深入实施,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制定了《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2012—2020年)》,现印发给你们,请按有关要求认真贯彻执行。

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

2013年2月20日

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2012—2020年)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振兴中西部高等教育,服务国家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和中部崛起战略的深入实施,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特制定《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2012—2020年)》(以下简称《振兴计划》)。

一、战略意义

中西部高等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普通高校数和在校生数接近全国三分之二,承担着为国家特别是中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撑的重要使命。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中西部高等教育规模快速发展,为我国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作出了重要贡献;经费投入大幅增长,办学条件日益改善,教育教学改革逐步深化,办学水平稳步提高。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中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深入实施一系列相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为加快发展中西部高等教育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国务院各部门和各地政府日益完善的政策支持体系,为加快发展中西部高等教育创造了良好条件。中西部地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迫切需求,为振兴中西部高等教育提供了强劲的改革发展动力。中西部高等教育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但是,当前中西部高等教育仍然存在着诸多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国家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学科数量相对偏少,学科专业设置和师资队伍结构不尽合理,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不强,教育观念相对落后,教育体制机制改革亟待深化。

振兴中西部高等教育,是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和中部崛起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迫切需要,是促进边疆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必然要求,是提升中西部高等教育整体水平、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加快推进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重大举措。必须把振兴中西部高等教育作为推动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重点,抓住机遇,加快解决突出问题,促进中西部高等教育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实现内涵式发展的新跨越。

二、指导原则

实施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服务国家发展战略,适应中西部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整合中央和地方政策资源,发挥中西部地方政府和高校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努力提高办学质量和水平。

突出应用服务。加强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加强应用研究和科研成果转化,增强社会服务能力。

支持区域急需。着重支持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契合度高的学科专业建设,着重支持区域支柱产业、特色领域等急需紧缺人才培养。

强化特色发展。因地因校制宜,明确发展定位,打造优势学科专业和团队,彰显办学特色。

发挥主体作用。强化地方和高校主体意识,系统规划,整体推进,提高自主发展能力和自我管理水平,实现可持续发展。注重分类指导。根据中西部不同地区、不同高校特点,实行分类的政策引导和资源配置。

三、发展目标

到2020年,中西部高等教育结构更加合理,特色更加鲜明,办学质量显著提升,建成一批有特色、高水平的高等学校,为整体提升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奠定坚实基础。

中西部高校办学条件得到根本改善;高层次人才培养和引进取得明显成效,教师队伍素质整体提升;学科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更加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需要;体制机制改革取得较大进展;国际化水平明显提高;文化传承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科学研究、科技成果转化对区域产业升级和社会发展的支撑度、贡献度大幅提升。

四、主要任务

(一)加强优势特色学科专业建设。

1.优化学位授权点布局。

加强中西部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建设。加强对中西部高校“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养项目”和“服务国家特殊需求硕士人才培养项目”试点工作的指导。引导中西部高校积极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

2.支持特色学科专业发展。

继续实施特色重点学科项目,对中西部地方高校的国家重点学科给予重点支持,提升学科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开展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加大力度支持优势特色专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和国防、海洋、农林、水利、地矿、石油等行业相关专业及服务民生专业建设。引导中西部高校优化本科和高职专业结构,支持增设以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为主的专业、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急需人才相关专业。支持老工业城市调整改造和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急需的学科专业和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建设与发展涉及保护和弘扬优秀民族传统文化及西部地域特色文化、边疆文化、中原文化等地域特色文化的专业,以及民族传统工艺相关专业。

(二)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3.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

发挥高层次人才引领作用,建立优先支持政策机制。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创新团队发展计划”、“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等各项人才计划实施中,优先支持中西部高校。在推荐“千人计划”、“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人选时向中西部高校倾斜。在“海外名师项目”中,重点支持中西部高校聘请一批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海外名师来校任教和合作科研。

4.加强教师培养培训。

大力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建立长效机制,加强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制度建设,加强教师职业理想、职业道德、学术规范教育,形成良好学术道德和学术风气。以提升中青年教师教学科研水平为重点,大力开展教师培训工作。组建高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促进教师培训工作制度化、常态化。实施“西部之光”等访问学者项目,支持中西部高校骨干教师到东部高水平大学研修访学。实施“千名中西部大学校长海外研修计划”,进一步开阔中西部地区高校领导国际视野。在对口支援西部高校工作中,支持1万名西部受援高校教师和管理干部到支援高校进修锻炼。加强民族地区双语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建设,培养培训一批双语教师,提高双语教学水平。培训一批民族团结教育课程主讲教师,加强民族团结教育课程建设。实施就业指导队伍培训项目,用5年时间,将中西部高校就业指导教师和就业工作骨干人员轮训一遍,提升就业指导水平。加大国家公派留学政策对中西部地区倾斜力度。

(三)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5.推进本科教育教学改革。

发挥国家和省两级教改项目的引领示范作用,引导中西部地方高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教学基本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施“中西部教师教育创新计划”,支持部属师范大学与中西部师范院校组成教师教育联盟,协同推进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大力提高未来教师培养质量。在“卓越教师教育培养计划”中,重点支持中西部高等师范院校面向中西部和农村地区培养优秀教师。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中,支持中西部高校开展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高度契合的学科专业领域的改革试点。在“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中,重点支持中西部高校开展五年制临床医学和面向农村基层的全科医生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全面提高中西部高校医学人才培养质量。在“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中,遴选建设西部地区基层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培养一批优秀基层法律人才。在“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中,支持中西部高校建设一批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基地,培养一批优秀基层农林人才。加强就业创业教育和就业指导服务,促进中西部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提高就业质量。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引导和促进高校毕业生到民族地区、贫困地区、艰苦边远地区和农村、基层一线就业。

6.推进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

引导中西部高校研究生教育发展方式从注重规模发展向注重质量提升转变。大力推进与科研机构、其他高等学校联合培养研究生工作,着重提高学术学位研究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支持开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强化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行业、企业的结合。

7.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

按照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目标,根据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和系统培养要求,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以就业为导向,加强学生职业技能、就业创业和继续学习能力的培养。推进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围绕区域支柱产业、特色产业,引入行业、企业新技术、新工艺,校企合办专业、共建实训基地、共同开发专业课程和教学资源。推动高职教育与产业、学校与企业、专业与职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服务工程有机融合。加快“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建立技能型人才职业教育从教制度,完善专业教师到对口企事业单位定期实践制度,提升专业教师双师素质和教学能力。健全高等职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把行业规范、职业标准和企业用人要求作为质量评价的重要依据,积极推进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引导和支持高职学校基础能力建设。

(四)提升科研创新水平。

8.加强科研平台建设。

加强中西部高校国家级科研平台培育和建设,新建一批体现中西部区域学科集群优势和特色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和学科创新引智基地。鼓励探索新的科研组织模式和改革试点。加强中西部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建设,推动与中央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共建一批重点研究基地,支持中西部高校和东部高校以基地为平台,开展人员交流与学术合作,建立学术联盟。

9.加强科研经费和项目支持。

积极承担国家科研任务,有条件的中西部地区要逐步设立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加大对中西部高校自然科学、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支持力度,重点支持中西部高校服务区域发展的基础研究和特色研究项目,继续实施西部和边疆地区项目以及新疆、西藏项目,逐步扩大中西部高校受益范围。

(五)增强社会服务能力。10.协同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面向区域发展需求,开展多种形式的协同创新,与地方政府共建联合研究院、工业技术研究院、新农村发展研究院、软科学研究基地、技术应用与服务中心等校地合作平台,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应用。完善地方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机制。与地方政府、行业部门(协会)、龙头企业共建一批发展战略研究院,开展产业发展研究和咨询,充分发挥智囊团和思想库作用,积极开展咨政服务,为区域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服务。积极参与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提升服务区域发展能力。中西部高职学校要与地市政府密切合作,共建一批中小企业技术服务与促进中心,积极开展技术应用服务。鼓励中西部高校开展有关地区、国别国际问题研究,服务中西部对外开放和国家外交战略。

11.加强继续教育服务能力建设。

推动中西部高校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和非学历继续教育、电大远程开放教育教学综合改革,建设一批适应中西部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继续教育特色专业、品牌项目和精品课程。推动校校合作、校企合作、校地合作,新建一批中西部高校继续教育示范基地、实践教学基地和产学研基地,建成一批示范性继续教育校外学习中心站。在中西部地区高校优先安排国家继续教育公共信息管理与服务平台、学分银行建设。

(六)促进优质资源共享。

12.加强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加强中西部高校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利用互联网、广播电视网、移动通信网、卫星通信等载体发展现代远程教育。加强数字化教室、数字化图书馆等信息化条件建设,将东部高校和中西部中央部委属高校的优质教学资源输送到中西部地方高校。

13.推进优质数字化资源共建共享。

结合国家开放大学建设,大力推进中西部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加快中西部高校信息化建设,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传统教学,推动教学方式方法改革。建立东中西部高校之间、中西部高校之间优质数字化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程和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向中西部高校免费开放。完善数字化教学支持、使用、评价等服务体系,促进教育信息资源与课堂教学的有机结合,加速实现各种优质教育资源的集成共享。

(七)扩大中西部学生入学机会。

14.坚持新增招生计划向中西部高等教育资源短缺地区倾斜。

继续实施“支援中西部地区招生协作计划”,将招生计划增量和对东部高校调整出的生源存量计划投向中西部高等教育升学压力较大的地区。适度降低东部地区中央部门高校属地计划比例,继续将学校从属地调出计划及学校计划增量投向中西部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相对较少的地区,逐步缩小东中西部地区招生录取率的差距。对中西部地区学科专业特色优势明显的地方高校,在研究生招生计划特别是博士生招生计划安排上予以倾斜支持。

15.继续实施专项招生计划。

继续实施面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十二五”期间,每年在全国招生计划中专门安排1万名左右以本科一批招生为主的指标,面向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参加全国统考的考生,实行定向招生。适度扩大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在研究生招生计划中单列。继续支持高校开展“援藏计划”招生。积极为新疆7所高校安排高层次双语人才培养专项推荐免试生计划。适度扩大少数民族预科班、民族班、高校招收内地西藏班、内地新疆高中班毕业生以及“非西藏生源定向西藏就业”等专项招生计划,加快培养少数民族地区急需人才。

(八)优化院校布局结构。

16.优化中西部地区院校设置工作。

中西部各省份要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与支撑能力,制定实施本地区“十二五”高等学校设置规划。教育部在高等学校设置工作中,对中西部地区实行单列审批,推动区域内高等教育协调发展。

17.深入推进省部共建地方高校。

扩大省部共建范围,鼓励有关部门、行业与地方共建行业划转院校。统筹政策、资金等多方资源,推动共建高校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提升办学水平,增强为区域和行业产业发展服务的能力。

18.加强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

“十二五”期间,重点支持100所左右有特色、高水平的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加快发展。围绕强化本科教学、提高本科教育教学质量,夯实办学基础,改善教学条件,提高学校本科教学基础能力。

19.支持中西部高校提升综合实力。

在没有教育部直属高校的省份,“十二五”期间重点支持每个省份建设1所地方高水平大学。促进这些大学重点加强特色学科和师资队伍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科学研究水平,增强为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扩大区域内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发挥高水平大学的示范、引领作用,带动本地区高等教育科学发展。

(九)加强交流与合作。

20.加强区域内外高校交流与合作。

充分发挥东部高校的支持带动作用,继续实施对口支援西部高校计划。扩大对口支援规模,使受援高校增加到100所。创新对口支援方式,继续实施团队式对口支援,根据受援高校的不同办学定位和办学特色,分类制订不同模式的团队式支援方案,以学科建设为重点,深入开展科研合作,共建优质教学资源和科研资源共享平台,促进受援高校的师资队伍水平、人才培养质量、科研服务能力和学校管理水平显著提升。推动中西部高水平大学对口支援省域内地方高校,发挥部属高校优质资源辐射作用,实现省域内高校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提升高校办学整体水平,促进省域内高校协调发展。

21.扩大对外交流与合作。

中西部高校要充分利用中国-东盟教育交流、中国-阿拉伯国家大学校长论坛等交流平台,扩展与周边国家教育交流与合作。在对口支援中建立支援高校、受援高校与国外高校的多方交流合作模式,提高中西部高校对外交流与合作水平。加强中外合作研究基地建设,积极参与建设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研究中心,以及集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学术交流于一体的新型基地。办好一批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引进国际先进理念和优质资源。

22.支持中西部高校学生出国留学和回国创业发展。

支持中西部高校学生出国留学,在派出名额、学科选择、培养模式等方面向中西部高校倾斜。鼓励在外优秀留学人员参与中西部地区的教育、科技交流与合作。中西部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积极搭建留学人员回国发展平台,引导、带动和促成优秀留学人员赴中西部地区工作和创业。

23.支持中西部高校接收来华留学生。

在中国政府来华留学奖学金项目、“中国-东盟双十万交流计划”等重点项目框架内,支持中西部高校扩大来华留学生规模,发挥特殊优势,更多招收周边国家来华留学生。加强留学生管理干部队伍建设,全面提升留学生管理队伍素质,推动中西部地区来华留学事业发展。

(十)健全投入机制。

24.完善中西部地方高校预算拨款制度。

地方政府要加大所属高校经费投入,健全投入机制。进一步完善中西部高校预算拨款制度,健全拨款标准动态调整机制。中央财政继续对中西部地方普通本科高校生均拨款给予奖补支持。要进一步加强高校财务管理,坚持依法理财,强化制度建设,完善监控机制,确保各项资金资产使用的规范、安全和有效。

25.建立健全高校财务风险控制长效机制。

建立健全高校建设项目规划、银行贷款审批制度和高校债务情况动态监控机制,从严控制新增贷款,严格审批程序,规范高校贷款行为,促进高校持续健康发展。

26.加大中西部地方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力度。

国家奖助学金名额和资金向中西部地方高校倾斜。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风险补偿金和国家助学贷款奖补资金向中西部省份倾斜。继续实施学费补偿和国家助学贷款代偿办法,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中西部地区和艰苦边远地区基层单位就业。

五、组织管理

《振兴计划》是全面支持中西部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综合性计划,覆盖范围广,必须周密部署、精心组织、认真实施,确保各项改革发展任务落到实处。

加强组织领导。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组建《振兴计划》实施工作领导小组,决定重大方针政策和实施方案,协调解决重大问题,指导《振兴计划》的组织实施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教育部高等教育司。

加强省级统筹。中西部各省级教育、发展改革、财政部门要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对区域内高等教育的统筹,会同编制部门做好本地高等教育发展规划,积极创造条件,完善支持所属高校改革发展的政策体系和工作机制。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对所属高校的业务指导和项目管理,确保计划顺利实施。

建立协商机制。充分发挥中央部委的综合协调作用,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与中西部各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建立定期协商机制,及时共同研究协调解决重大问题。

强化高校责任。实施《振兴计划》的关键在高校,各高校要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根据本校实际研究提出推进教育教学综合改革的实施方案、路线图和时间表,精心组织,扎实推进,确保达到预期成效。

加强监督评价。建立《振兴计划》实施情况的跟踪、监督机制。建立健全评价方式,充分发挥专家组织作用,定期组织各工程(项目)的绩效评价。加强工程(项目)管理和经费使用的审计工作,提高建设效益。

第五篇:2018河北省基础研究计划自然科学基金和重点基础研究专项(重点基础研究部分)项目申报指南

2018河北省基础研究计划

自然科学基金和重点基础研究专项(重点基础

研究部分)项目申报指南

一、总体安排

重点基础研究专项,是河北省基础研究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向科学技术前沿、我省优势领域和战略目标、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关键科学问题,统筹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产业技术研究院等科技创新平台的领军人才和研发团队,实施目标导向的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提升我省原始创新能力和科学研究水平。

2018年,重点在现代农业、人口健康、资源环境和生态保护、智能制造、新能源、新材料领域的6个优先主题,择优选择20项左右重点基础研究项目给予立项支持,取得一批具有重要影响的原始创新成果,提升我省自主创新能力和学术影响力,为争取国家科技项目提供储备,为创新驱动发展提供源头供给。

二、支持重点

优先主题一:农业生物遗传改良新途径新方法研究(指南代码1000108)

面向农业丰产、高效、高品质的发展需求,以农作物、蔬菜、林果为重点,加强功能基因组、代谢组学及蛋白质组学研究和重要基因分离克隆研究,阐明性状形成的生物学基础,分离影响产量、品质、抗病、抗逆、营养高效等重要性状的功能基因, 为农林作物品种改良提供科学基础和基因资源;加强遗传多样性、种间互相作用研究和种质资源创新研究,发掘新基因,筛选新种质,创造杂种优势利用的新途径、新方法,加快强优势组合的选育与利用;发展基因组育种新技术、转基因新技术, 实现农作物定向培育和规模化育种。

优先主题二:脑科学基础研究与干细胞应用基础研究(指南代码1000109)

面向健康中国建设需求,结合我省医学基础和优势,围绕认知原理,研究神经信号转导和突触传递机制、学习和记忆的细胞和分子机制、睡眠觉醒调节和呼吸睡眠疾病的分子和中枢机制;开展脑退行性疾病、脑血管疾病等脑疾病的基础研究,揭示相关的遗传基础、信号途径和治疗新靶点;开展不同类别的干细胞体外诱导神经干细胞技术研究和诱导后的分子生物学评价标准研究,经诱导干细胞的功能特性及相关分子机制研究,为脑疾病早期诊断和干预提供理论基础。

优先主题三:资源高效循环利用与生态保护新理论新方法研究(指南代码1000110)

围绕改进民生和生态环境保护需求,开展煤炭资源绿色开发、水资源科学利用、海洋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新理论、新方法和新技术研究;开展土壤污染防治、污水处理、海水淡化、工业高盐废水脱盐、地下水污染修复的技术原理研究;针对大气污染防治,开展灰霾和臭氧形成的气象条件、发生机理、来源解析、迁移规律、消除方法研究。

优先主题四:智能绿色服务制造中的科学问题研究(指南代码1000111)

针对制造业向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方向发展的需求,研究制造业绿色化设计改造、绿色工艺、再制造和再资源化的新理论和新方法;发展智能感知、智能控制、复杂制造系统等关键技术,研制新型工业传感器和光电器件,为开发重大智能成套装备和发展光电子制造装备、增材制造、激光制造等提供基础支撑;研究物联网系统框架、工业信息物理融合理论和系统、工业大数据、智能机器人学习与认知、人机自然交互与协作等前沿技术。

优先主题五:能源高效洁净利用与转化的物理与化学基础(指南代码1000112)

面向国家能源结构调整和高效利用的重大战略需求,开展太阳能高效低成本光热和光电转换新材料、新方法和新技术应用基础研究,化石能源高效洁净利用与转化的物理化学基础研究,高效热功转换机制及节能储能材料物理化学性能研究;研究太阳能、浅层地能与生物质能耦合利用的关键科学技术问题,风电高效转换及利用的关键技术等,为常规能源及新能源技术的应用提供基础。

优先主题六:新材料设计与制备新原理和新方法(指南代码1000113)

4完成网上提交。网上提交后,在线打印申请书及附件纸质材料一式5份,签字并加盖申报单位公章和归口管理部门专用章。纸质材料应与电子版材料完全一致。

2.申请书附件包括:符合申报条件要求的中文核心期刊封面、目录及论文首页复印件(不需提交论文全文);被SCI或EI收录的论文正文首页和具有检索资质机构开具的国际三大索引收录检索证明复印件。

3.多家单位联合申报的项目,须在申请书中明确各自承担的工作和任务,并附上合作协议或合同文本。

八、受理与咨询电话

科技平台建设与基础研究处 0311-85885556、0311-85813206

九、申报受理时间和地点

网上项目申报受理时间:2017年7月7日-8月3日24时。纸质申请书送达截止受理时间:2017年8月1日-8月7日17时。纸质申请书受理地点:河北省石家庄市裕华东路105号科技大厦1227房间(邮编050021)。

下载2014年安徽省高等教育振兴计划部分项目申报指南(五篇模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4年安徽省高等教育振兴计划部分项目申报指南(五篇模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2011年度湖南省科技计划项目申报指南

    附件1 2011年度湖南省科技计划项目申报指南 根据湖南省“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结合我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四化两型”和科技自身发展的需求,充分发挥科技在战略性......

    2012年度河北省科技计划项目申报指南

    附件: 2012年度 河北省科技计划项目申报指南 河北省科学技术厅 二○一一年六月七日目 录 申报须知 …………………………………………………………………1 河北省科技支撑计......

    2008年科技计划项目申报指南

    云南省科技厅关于印发2008年科技计划项目申报指南的通知 各有关单位: 2008年,省科技计划将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和省委八届四次全委会精神,按照省第十一届人代会第一次会议《......

    2017福州科技计划项目申报指南

    2017年度福州市科技计划项目申报指南 为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的工作任务,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引导全市开展科学技术研究,推动科技创新,促进福厦泉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福州......

    2015年度陕西省科技计划项目申报指南

    2015年度陕西省科技计划项目申报指南 本次发布的科技计划申报指南包括:陕西科技统筹创新工程计划和陕西省科学研究发展计划,指南内容如下: 陕西科技统筹创新工程计划 一、重点......

    大连2010科技计划项目申报指南

    大连市2010年度科技计划项目申报指南 各区、市、县科技主管部门,各有关单位: 2010年是全面完成“十一五”规划,科学部署“十二五”规划发展的关键一年。为科学合理地组织好2010......

    2007年度湖南省科技计划项目申报指南

    附件1: 2007年度湖南省科技计划项目申报指南 一、 应用基础研究计划 应用基础研究计划的实施主要是紧紧围绕医学、农业、信息、工程、资源环境、生物技术、材料等领域国民经......

    抚顺市科技计划项目申报指南

    抚顺市科技计划项目申报指南 (2014年) 一、编制说明 本指南主要依据《抚顺市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以及“十二五”期间科技工作的主要目标与重点任务,结合我市经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