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保障“住有所居”,北京强化了哪些制度设计

时间:2019-05-12 20:48:5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瞭望|保障“住有所居”,北京强化了哪些制度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瞭望|保障“住有所居”,北京强化了哪些制度设计》。

第一篇:瞭望|保障“住有所居”,北京强化了哪些制度设计

瞭望|保障“住有所居”,北京强化了哪些制度设计?

2017年北京先后推出了共有产权住房和集体土地建设租赁房的两项政策 要把保障房的“蛋糕”做大,让“新北京人”“老北京人”共同分享改革开放的成果和首都社会发展的成果 附新闻故事:他们在北京有了家的感觉 北京强化制度设计保障“住有所居”

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孔祥鑫?鲁畅?张超?邰思聪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让全体人民住有所居。”完善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北京提出了房地产市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路。在刚刚结束的北京市两会上,这一思路再次明确。

2017年,北京市先后发布了《北京市共有产权住房管理暂行意见》和《关于进一步加强利用集体土地建设租赁住房工作的有关意见》,先后推出共有产权住房和集体土地建设租赁房的两项政策。这是北京市加强住房制度设计,建立“租购并举”的住房供应体系的两项重要举措。共有产权住房政策的出台标志着北京市“租购并举”的住房供应体系中销售型保障房政策的顶层设计基本完成。

在政策引导下,2017年北京市实现保障房竣工9.05万套,相比于2016年的6.4万套,增长幅度超过40%。

对备受关注的保障性住房供应量,北京市已有明确安排,从2017年开始的未来五年,一共计划供应25万套共有产权住房;通过集体建设用地安排,今后五年计划建设租赁住房50万套。

【共有产权住房成为长期制度安排】

2017年9月30日下午,北京第一个共有产权项目——位于北京市朝阳区的锦都家园项目进行摇号。杨延丽成为其中幸运的一员,“中”了一套80余平方米的两居室。

锦都家园项目单套住房的购房人产权份额比例为50%,北京市朝阳区住房保障中心(政府产权份额代持机构)持有剩余50%份额。该项目销售均价为每平方米22000元。这样一算,杨延丽“节省”了约200万元。

北京市的“共有产权住房”是从原有的“自住房”升级而来。2017年9月,北京发布《北京市共有产权住房管理暂行意见》。作为衔接政府保障房与市场商品房之间的政策性商品住房制度设计,是北京市支持无房家庭解决住房刚需的重要举措和长期制度安排。

共有产权住房的产权更为明确,管理更加规范。北京市住建委主任徐贱云向《瞭望》新闻周刊记者介绍指出,到目前为止,北京市已经启动了8个项目共7300套共有产权住房的网上申购工作。2017年,已经完成了207公顷共有产权住房的土地供应,计划五年内供应25万套共有产权住房。

北京工业大学社会学系教授李君甫表示,北京住宅缺口很大,需要多渠道保障。从政府投入角度看,共有产权房是一种可持续、能够大规模建设的保障方式。对人口净流入的大中城市,应加大共有产权住房投放数量,并建立体系内循环运行机制,比如家庭未来面临人口增加或者工作地点变动时,能够实现共有产权住房内部协调轮换。

▲ 2017年9月30日,北京首个共有产权项目——位于北京市朝阳区的锦都家园项目进行摇号 罗晓光摄

【集体土地建租赁房:三种方式解决资金筹措】

2017年11月,北京市规划国土委、住建委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利用集体土地建设租赁住房工作的有关意见》,对项目选址、申报主体、资金筹集、租赁模式、申报程序等进行了规定,租金水平与房屋租赁市场接轨,鼓励趸租作为公租房房源,全面加大租赁住房建设,多主体增加保障房供应。集体土地租赁房政策的发布,为建立“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北京市住建委副主任邹劲松告诉《瞭望》新闻周刊记者,从2011年起,北京市先后在朝阳区平房乡、海淀区唐家岭、温泉镇351等5个集体土地地块开展了租赁住房项目试点,建设租赁住房1.28万套。

“北京市利用集体土地建设的租赁住房,可由区政府按市场价格整体趸租作为公共租赁住房,再向中低收入家庭按公租房价格出租,差价由政府补贴,入住项目统一设置租赁管理服务站,提升服务管理水平,提高广大承租家庭的归属感和生活质量。”邹劲松说。

2017年,试点的5个项目已交用入住近5000户。今后五年将进一步加大租赁住房供应,计划建设租赁住房50万套,并主要通过集体建设用地安排。

北京市住保办发展规划处副处长杨新旺告诉《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农村集体土地建设租赁住房,首要解决的问题是建设资金筹措。目前主要有自有资金、金融机构贷款、与其他机构联营三种方式。

本刊记者采访了解到:自有资金一方面是村集体原有的,另一方面也可以是市、区住房保障运营机构或者签约租赁的企业趸租,提前支付的租金。目前,海淀区唐家岭、温泉镇等建设试点都采用了让承租方提前支付租金的模式;金融机构贷款主要是指银行提供的抵押贷款,目前国开行、农行等在积极开发相应的金融产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以土地使用权入股、联营的方式也有探索。村集体经济持股比例不得低于51%,且有保底分红,充分体现了保护村集体利益。

【“新北京人”政策:共享改革成果】

2017年4月,北京市住建委对外宣布,为深化住房供给侧改革,进一步加强房地产调控,平抑房价,解决非京籍无房人士的住房困难,北京市住建委将在公租房和自住房中为非京籍无房人士开展专项分配试点。“新北京人”的概念开始在北京住房保障工作中成为“高频词”。

摇中北京市第一个共有产权住房项目的杨延丽就是一位“新北京人”。按照北京的限购政策,她要工作并完整纳税5年后才能有购买商品住宅的资格,获得保障性住房就更是奢望。

2017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来要给新市民提供住房。北京建设和谐宜居之都,建设“四个中心”需要留住和吸引各个方面的人才。共有产权项目锦都家园有30%的房源提供给“新北京人”,让杨延丽圆了“住房梦”。

“庞大的‘新北京人’为北京城市建设和管理作出了很大贡献。”邹劲松说,对长期稳定就业的“新北京人”实现专项配租配售,把他们纳入住房保障范围体现了城市应有的包容度和温度。“我们要把保障房的‘蛋糕’做大,让‘新北京人’‘老北京人’共同分享改革开放的成果和首都社会发展的成果。”LW 刊于《瞭望》2018年第6期延伸阅读 “住在北京”的新气象

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鲁畅?张超?孔祥鑫?邰思聪

随着北京市保障性住房体系的不断完善,“住有所居”有了新内涵,创业、养老、享受幸福生活触手可及

北京多渠道推进保障房建设。近年来,一个个项目拔地而起,成为诸多居民和家庭的安居之所。这当中,既有怀揣“双创”梦的90后,也有年过古稀搬出危楼的“老北京”;既有告别蜗居的幸福,也有安享晚年的欣慰……日前,《瞭望》新闻周刊记者走进多位京城“安居客”家中,听他们讲述“住在北京”的变化与期待。

【“创客小镇让草根创业者在京安居”】

低廉的租金、职住结合的工作生活方式、“双创”企业聚集是所有创业者梦寐以求的环境。位于北京市海淀区温泉镇东埠头村的中关村创客小镇公租房项目就是这样的一个集成。

1992年出生的创业者杨逢麦告诉《瞭望》新闻周刊记者,中关村创客小镇便是他心目中的“孵化器4.0”,“团队既能在这里工作,又能租住在一起,紧密的沟通让我们持久保持创业激情。”

中关村创客小镇是北京市第二批利用集体建设用地建设租赁房试点项目。作为海淀区创客人才公租房试点项目,用于解决周边高新技术人才住房压力问题。截至2017年12月,已入驻科创团队350余家,直接服务创业者3000余人。

虽然北京有很多保障房项目,但都需要居住证、社保等申请条件,对于创业者来说是巨大的门槛,而一般的创业孵化器或创业公寓又无法将工作和生活结合。“每天需要大量通勤时间”。杨逢麦告诉本刊记者,“我们是一个研发型企业,最重要的就是时间。之前因为住得远,每天每人要花费两个多小时在上班路上,团队每天的通勤时间都够三个员工一天的工作时长。”

如今,杨逢麦的担忧已不复存在。2017年1月11日,他的创业团队正式入驻创客小镇,成员也共同租住在该项目2单元5号楼六层的四个房间中。“房间是拎包入住,还通了燃气,可以做饭。”杨逢麦说,他还保留了一个房间的客厅作为会议区,作为每周定期团建聚会和临时“头脑风暴”的“据点”。

在创客小镇内,绿地、广场设施齐全,众创空间内供创业者办公、路演、交流洽谈所用的设施也一样不少。据悉,创客小镇一期共有2772套公寓,40平方米以下1984套,40到60平方米788套,承租人享受海淀区财政50%的租金补贴。杨逢麦和妻子租住的57平方米单元房每月补贴后的价格只需要1600元,团队办公室的租金也只有5.3元每平米每天,几乎是市区内写字楼价格的三分之一。

“相比美国创业的‘车库文化’,国内大部分创业者都是无依无靠,在城市中没有落脚点。创客小镇让草根创业者在京安居,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研发之中。”杨逢麦说。

【“搬出简易楼,冬天再不用自己烧暖气了”】

今年74岁的韩秀玲对住了不到半年的新家颇感满意:“厨房、厕所都挺宽敞,客厅、卧室每间都朝南,采光和视野很好。”在靠近东南五环的朝阳区燕宝·祈东家园,韩秀玲正在家里炖肉。她与老伴和女儿住在这所80平方米的两居室中,同一个小区里,还有一处回迁的三居室留给儿子一家,“儿女都在身边,比以前近多了。”

从破旧危楼到有着人车分离、花园绿地的精装小区,已有2000多户天坛简易楼老街坊陆续乔迁新居。祈东家园的名字也代表着祈年殿以东,保有天坛元素。韩秀玲告诉《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她是第一批响应搬迁的住户,2017年8月正式入住。“从天桥的胡同平房住进天坛简易楼,再到搬进这里,生活还真是越来越好!”

韩秀玲的搬迁经历中,在天坛南里东区的简易楼居住时间最长,超过了40年。“72年的时候搬到简易楼,实际上是我们租的公司宿舍,那时候房租才3块钱一个月,临到搬走也只有300元。”韩秀玲对这段往事印象深刻:20平方米的房子里,只有一个厨房和一个起居室,每层有六户,其中三户共用一个卫生间,洗澡都得到外面澡堂去。

在北京市东城区天坛街道,50多栋先后建于上世纪60年代的简易楼曾经是东城区的“一块病”。据了解,这些简易楼主要用于解决附近单位职工居住困难,早已超出服役年限,存在墙体开裂、管线老化等现象,存在诸多安全隐患。

“简易楼不像现在住的地方冬天有暖气很暖和,简易楼里没有暖气,到了冬天都要自己生火。”韩秀玲说,一开始大家在家里生煤点炉子,后来就用燃气炉点。“整晚都心惊胆战的,就怕有风把燃气炉的火吹灭了,导致煤气中毒。”

去年底,祈东家园二期拉开了签约入住的帷幕,预计交付安置房1518套,全部用于对接东城区天坛周边简易楼腾退居民。“去年底我回了一趟天坛,以前的简易楼已经推倒了,我捡了两块砖头留了纪念。”韩秀玲笑着说,如今虽不能“一天逛几次天坛公园”,但楼下的小区花园也足够活动。“小区里老年人多,我们期待着便民商店和医疗资源能在未来更加丰富,让老年人没有后顾之忧。”

【每月100多元房租安置三口之家】

在北京市石景山区西五环附近,由北京市保障性住房建设投资中心运营的公共租赁住房小区燕保·京原家园于2013年实现居民入住。远远看去,它与周边的商品房小区别无二样,一栋栋二十余层的高楼整齐别致地围着中心花园排列。

去年12月底,赵燕一家三口搬到京原家园4号楼的一套60余平方米的公寓中。“2018年是崭新生活的开始。”赵燕告诉《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如果不是申请到公共租赁住房,一家三口只能跟孩子的爷爷奶奶挤住在不到60平方米的两居室里。

赵燕居住的这套公租房房租是2200元每月。在此基础上,她申请到了政府补贴的最高档95%,只需要每月拿出100多元就可以安心居住,期限最长3年。而且,孩子就读的古城二小分校距离小区只有一公里左右,接送孩子上学比较方便。这是北京市发布的《关于加强本市公共租赁住房社会管理和服务的意见》中规定的,公租房承租家庭纳入属地网格化社会管理服务体系,享受与属地户籍居民均等的医疗、教育等服务,赵燕的孩子正是享受到了这一政策带来的福利。

本刊记者采访中,赵燕的孩子中午放学到家。他拉着记者的手,走进他的房间,说自己屋的窗外视野最好,能够看到西边起伏的山脉。有了独立空间之后,可以静静看书。他说,长大想当科学家。

在北京,像赵燕家一样生活在公租房的家庭有10万户以上。北京市保障房中心运营的公租房有10.3万套。本刊记者采访了解到,目前由北京市保障房中心持有的房源可以实现跨区房源调换,更好地解决职住平衡问题。例如,如果赵燕更换工作,到北京市朝阳区东五环附近上班了,她便可以申请调换到北京市保障房中心持有的东五环附近的公租房。

【低保户也不用为养老犯愁】

北京市的保障房不仅让居民住有所居,还要老有所养、老有所乐。《瞭望》新闻周刊记者走进了朝阳区常营地区的一个老年公寓小区,见到了租户田吉兴。69岁的田吉兴是北京市西城区展览路街道的低保户,他再也不会为养老的去处发愁了。去年9月,他入住了位于常营地区的汇鸿家园老年公寓。

田吉兴曾经是一位厨师。由于各种变故,目前家里只剩他一个人。为了养老,他辗转过几个地方,“前两年住在凤凰岭脚下的一个村里,空气好、房租便宜,但毕竟人生地不熟,还有各种生活不便。随着年事增高,身体愈发不如之前。”田吉兴说,想换个能够有集体生活的地方,不太想去敬老院。

去年9月,田吉兴接到展览路街道工作人员的电话,说北京市保障房中心专门开发了针对养老的老年公寓式公租房,觉得很适合他。放下电话的他就马上到朝阳区汇鸿家园考察了一番。

一进小区,田吉兴就为眼前的情景兴奋不已:绿化不错,小区不大很安静。电梯是医用电梯,护理床可以直接推进来;房间里,全部设计都是考虑老年人的起居:床头、马桶边都有紧急呼叫按钮,地板都是防滑的,灯都是双控的;为了保持清洁和安全,老年公寓的房间不通天然气,配备的是高端安全的电磁炉……

田吉兴通过摇号选了一个49.33平方米的开间,房租每月2121.19元。按照北京市的住房保障政策,他符合最高补贴95%的条件,即他只花100多元就可以拎包入住这套房子。

田吉兴是汇鸿家园老年公寓的第一批租户。随着租户越来越多,棋牌室已经开了,阅读室、理发室和餐厅也会陆续开张。一个兼顾集体与居家的养老社区正在形成。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采访了解到,汇鸿家园老年公寓是北京保障房中心推出的第一栋老年公寓,共320余套房间。去年9月至今,每个月都陆陆续续有老年租户搬进来。如果这个公租房居家养老模式探索成功,北京市将会再推出其他项目。LW 刊于《瞭望》2018年第6期

第二篇:提高住房保障水平实现人民住有所居

提高住房保障水平实现人民住有所居

住房乃民生之要,住有所居是每个家庭的殷切期盼。近年来,很多地方出现了房价过高、上涨过快的现象,造成了许多家庭无力购房,特别是城镇中等偏下收入家庭、新就业职工、外来务工人员等“夹心层” 住房困难,高房价成为时刻牵动人们神经、影响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突出问题。

出现“住房难”的主要原因是,一是住房价格上涨过快。房地产投资规模过大,部分地区投资和投机性购房需求增长过快,一些机构和个人用大量银行贷款及私募资金进行短期炒作。二是住房保障体系不健全。个别地方最低收入家庭基本住房需求不能得到应有保障,各种哄抬房价,联手垄断房价,开发企业、中介机构等通过制造虚假信息哄抬房价,违反法律法规炒作房价特别是期房价格等价格欺诈行为都比较严重。

“住房难”绝不仅是住房领域的问题,而且是经济社会发展中诸多矛盾和问题的综合反映,涉及城镇化发展、收入分配格局调整、财税制度完善、消费结构升级等问题。因此,要实现人民住有所居,需要多管齐下、多措并举。

一、健全住房供应体系。立足保障基本需求、引导合理消费,加快构建以政府为主提供基本保障、以市场为主满足多层次需求的住房供应体系。对城镇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实行廉租住房制度。对中等偏下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实行公共租赁住房保障。对中高收入家庭,实行租赁与购买商品住房相结合的制度。建立健全经济、适用、环保和节约资源的住房标准体系,倡导符合国情的住房消费模式。

二、加大保障性住房供给。强化各级政府责任,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力度,基本解决保障性住房供应不足的问题。多渠道筹集廉租房房源,完善租赁补贴制度。重点发展公共租赁住房,逐步使其成为保障性住房的主体。加快各类棚户区改造,规范发展经济适用住房。建立稳定投入机制,加大财政资金、住房公积金贷款、银行贷款的支持力度,引导社会力量参与保障性住房建设运营。加强保障性住房管理,制定公平合理、公开透明的保障性住房配租政策和监管程序,严格规范准入、退出管理和租费标准

三、改善房地产市场调控。进一步落实地方政府责任和问责机制,把保障基本住房、稳定房价和加强市场监管纳入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工作目标,由省级人民政府负总责,市、县级人民政府负直接责任。完善土地供应政策,增加住房用地供应总量,优先安排保障性住房用地,有效扩大普通商品住房供给。健全差别化住房信贷、税收政策,合理引导自住和改善性住房需求,有效遏制投机投资性购房。加快制定基本住房保障法,修订完善城市房地产管理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完善住房公积金制度,加强管理和扩大覆盖范围。加强市场监管,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加快住房信息系统建设,完善信息发布制度。

古人讲,“宅者人之本”、“人因宅而立”。住房是人的生存之所,发展之基。解决好住房问题是群众的一大需求、一大期盼,也是党和政府的一大牵挂、一大责任。随着住房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的不断完善,住房问题必将得到更好解决,千万个家庭的安居之梦必将逐步变为现实。

第三篇:加快推进住房保障和供应体系建设 不断实现全体人民住有所居的目标

加快推进住房保障和供应体系建设 不断实现全体人民住有所居的目标 住房问题既是民生问题也是发展问题,关系千家万户切身利益,关系人民安居乐业,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关系社会和谐稳定。同时,我们也要看到,解决群众住房问题是一项长期任务,还存在着住房困难家庭的基本需求尚未根本解决、保障性住房总体不足、住房资源配置不合理不平衡等问题。人民群众对实现住有所居充满期待,我们必须下更大决心、花更大气力解决好住房发展中存在的各种问题。

加快推进住房保障和供应体系建设,要处理好政府提供公共服务和市场化的关系、住房发展的经济功能和社会功能的关系、需要和可能的关系、住房保障和防止福利陷阱的关系。只有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才能充分激发市场活力,满足多层次住房需求。同时,总有一部分群众由于劳动技能不适应、就业不充分、收入水平低等原因而面临住房困难,政府必须“补好位”,为困难群众提供基本住房保障。

从我国国情看,总的方向是构建以政府为主提供基本保障、以市场为主满足多层次需求的住房供应体系。要总结我国住房改革发展经验,借鉴其他国家解决住房问题的有益做法,深入研究住房建设的规律性问题,加强顶层设计,加快建立统一、规范、成熟、稳定的住房供应体系。要千方百计增加住房供应,同时要把调节人民群众住房需求放在重要位置,建立健全经济、适用、环保、节约资源、安全的住房标准体系,倡导符合国情的住房消费模式。

要重点发展公共租赁住房,加快建设廉租住房,加快实施各类棚户区改造。在推进这项工作的过程中,要注意尽力而为和量力而行相结合,努力满足基本住房需求。住房是群众安身立命之所,质量安全至关重要。要优化保障性住房规划布局、设施配套和户型设计,抓好工程质量。

保障性住房建设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大好事,但要把这件好事办好、真正使需要帮助的住房困难群众受益,就必须加强管理,在准入、使用、退出等方面建立规范机制,实现公共资源公平善用。要坚持公平分配,使该保障的群众真正受益。要对非法占有保障性住房行为进行有效治理,同时要从制度上堵塞漏洞、加以防范。对非法占有保障性住房的,要依法依规惩处。

第四篇:为了实现“住有所居”的庄严承诺——“十一五”期间我国大力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综述

为了实现“住有所居”的庄严承诺——“十一五”期间我国大力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综述

新华网北京1月6日电(记者 杜宇)这是制度建设的突破。

2006年全国尚有70个地级城市未建立廉租房住房制度,如今,以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公共租赁住房为主要形式的住房保障制度初步形成。

这是财政投入的跨越。

截至2005年底,全国累计用于最低收入家庭住房保障的资金为47.4亿元;“十一五”期间,中央安排保障性安居工程专项补助资金为1336亿元。

这是惠及民生的体现。

截至2005年底,全国仅有32.9万户最低收入家庭被纳入廉租住房保障范围,如今,通过各类保障性住房建设,全国1500万户城镇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问题得到解决。

“十一五”期间,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保障性住房建设工作,建设工程呈现“加速跑”的趋势,越来越多住房困难群众的安居愿望得以实现。

描绘政策蓝图:住房保障框架日趋清晰

有这样一份标志性文件,注定要镌刻在中国住房保障历史上。

2007年8月,国务院出台《关于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若干意见》,强调把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作为政府公共服务的一项重要职责,同时,进一步明确住房保障范围、保障标准。

住房城乡建设部有关负责人表示:“这份文件的最大特点在于,将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列为政府公共服务的一项重要职责,这无疑为解决‘住有所居’这一重大民生问题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保证。”

文件背后是令人忧心的数据,到2006年底,全国城市低收入家庭中,人均住房面积不足10平方米的还有1000万户,约占城市居民家庭总数的5.5%。

解决群众住房问题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必须强化政府在住房保障中的主导与核心作用。

自这份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文件出台后,我国住房保障制度建设开始进入建立、完善和有序发展的阶段。

一系列配套政策相继出台,涉及廉租住房保障资金管理、改善农民工居住条件、推进城市和国有工矿棚户区改造以及廉租住房保障规划等多个方面,为城市低收入家庭编织了一张住房保障网。

随着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建设和棚户区改造力度的逐步加大,城市低收入家庭的住房条件得到较大改善。但是,“夹心层”住房问题日渐凸显。

由于有的地区住房保障政策覆盖范围比较小,部分大中城市商品住房价格较高、上涨过快、可供出租的小户型住房供应不足等原因,一些中等偏下收入住房困难家庭无力通过市场租赁或购买住房的问题比较突出。同时,随着城镇化快速推进,新职工的阶段性住房支付能力不足矛盾日益显现,外来务工人员居住条件也亟须改善。

2010年6月,住房城乡建设部等七部门联合出台《关于加快发展公共租赁住房的指导意见》,弥补了长期以来“夹心层”住房政策缺位。

住房城乡建设部部长姜伟新表示,2011年将重点发展公共租赁住房,加快解决低收入和中等偏下收入群体、新就业职工和外来务工人员住房问题。

目前,以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公共租赁房为主要形式,“低端有保障,中端有支持”的住房保障政策框架日趋清晰。

在这张政策蓝图的指引下,“十一五”期间,全国1140万户城镇低收入家庭和360万户中等偏下收入家庭住房困难问题得到解决。

履行公共职责:财政投入不断加大 扶持政策频频出台

“尽管今年我省洪涝灾害严重,财政压力陡然增加,但省政府还是进一步加大资金支持力度,落实保障性住房补助资金超过23亿元。”吉林省副省长王祖继说。

吉林省加大住房保障资金投入力度是“十一五”期间我国各级政府加大资金投入的一个缩影。

2007年全国安排廉租住房资金77亿元,超过历年累计安排资金的总和。

2008年,廉租住房保障资金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当年中央财政安排保障性安居工程支出181.9亿元。

2009年保障性住房支出达到550.56亿元,这一年,中央加大对财政困难地区廉租住房保障补助力度:西部地区400元/平方米,中部地区300元/平方米,辽宁、山东、福建省的财政困难地区200元/平方米。

2010年中央安排保障性安居工程专项补助资金达802亿元。来自住房城乡建设部的最新数据显示,“十一五”期间,中央累计安排保障性安居工程专项补助资金高达1336亿元。

与此同时,一系列涉及金融、土地方面的扶持政策相继出台,为保障性住房建设可持续发展提供源源动力。

中央政府的投入无疑起到风向标作用,各级政府也纷纷加大资金投入、土地供应。

重庆:截至2010年10月底,全市开工建设1300万平方米公共租赁住房,超额完成了全年1000万平方米的开工计划。

北京:截至2010年11月底,政策性住房用地供应1332公顷,完成计划的107%。

黑龙江:2010年安排省级补助资金19.1亿元,比去年增加2.09亿元。

思想高度决定工作力度。广州市常务副市长苏泽群说:“再富裕的地方钱也不够用,关键是城市政府的责任心问题,认识问题。如果认识到位,再难的问题也会想办法解决的。”

据姜伟新介绍,2010年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规模创历年之最,全国各类保障性住房和棚户区改造住房开工590万套,基本建成370万套,超额完成年初国务院部署的任务。

实现庄严承诺:让越来越多的住房困难家庭“住有所居”

这是廉租房住户的满足。

江西九江市东部的螺狮山小区,属于九江集中建设的保障性住房小区。60多岁的陈三里就居住在这里,她告诉记者:“每月只用付27元租金,就住上这么好的房子啦。”

这是棚户区居民的喜悦。

吉林市“筑石·居易”小区居民张永昶说:“我在棚户区30多平方米的平房中住了40多年,现在按照政府的政策,没花一分钱就住进了这套45平方米的楼房,我已经拿到房产证了。”

这是“夹心层”的心声。

在苏州工业园区,30岁的徐科和妻子刚刚从家乡张家港市来到苏州,吸引他的不仅是事业上的发展,还有眼前这套拎包就可以入住的公租房。他说:“不需要我费精力到外面去找房子,而且比较有保障。房租还可以直接从公积金里扣除。”

随着我国保障性住房的大规模建设,住房保障范围从城市低收入住房困难群体,到林区、垦区、煤矿等棚户区居民,再到中等偏下收入群体,越来越多的群众开始享受住房保障政策的阳光。

不仅要有房住,还要住得好。5年来,各级政府不断提高管理效率和服务水平,努力为群众营造一个舒心的家。

在江西九江,一些新建的保障性住房因为远离现在居住地,导致一些保障对象不愿意搬到新居居住。

针对低收入家庭对住房的选择性需求,九江市在全省率先创建廉租住房网上换房平台,为廉租住房家庭提供互换服务。同时对一些有“老、病、残”成员的家庭,专门设立一楼摇号组,确保这些家庭在自愿申请的前提下分到一楼房屋。

为了探索创建文明、卫生、安全、和谐的保障性住房小区居住环境,广州市借鉴香港经验,推出了《保障性住房小区管理扣分办法》,采取包括发放奖金、颁发荣誉证书、奖状和张榜公告表扬等形式,对实施扣分办法取得良好成效的小区、集体以及家庭(个人)分别给予奖励。

为了提高棚户区居民的居住水平和生活质量,吉林市对回迁房建设标准有如下规定,进户门为防盗门,室内房门为实木门;楼梯扶手为白钢扶手,窗户为单框双玻塑钢窗,卫生间设置水龙头、洗手盆、坐便器;厨房设置洗菜盆、水龙头等。

为了让更多保障房小区居民住得稳、住得好,部分省市注重配套设施建设,兴建劳动密集型企业、创业市场、农贸市场等,安排低收入居民就业再就业。

在辽宁本溪市明山区穆家街53A号楼对面,一家“工会惠民超市”显得格外醒目。收银员刘中秋告诉记者:“我原来住在溪湖区那边的棚户区,搬到这个新小区已经2年多了。这个工作就是社区给联系的,一个月500元,上半天班,离家也近。虽然挣得不算多,但我觉得比以前舒心了。”

“安得广厦千万家,大庇天下寒士惧欢颜。”古往今来,住房始终倾注着人们许多的希冀与梦想,“十二五”规划建议提出,强化各级政府职责,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力度,加快棚户区改造,发展公共租赁住房,增加中低收入居民住房供给。权威部门也表示2011年将大幅度增加各类保障性住房建设,人们有理由期待,“住有所居”的目标将一步步变为现实。

下载瞭望|保障“住有所居”,北京强化了哪些制度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瞭望|保障“住有所居”,北京强化了哪些制度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