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谈历史类博物馆陈列展览的内容设计
摘 要:博物馆的陈列设计是与多种学科和多种专业技术有紧密联系的一个系统工程。我国的历史类博物馆陈列和当地的地域文化相互结合,充分展现地方的历史文化特色,是地方博物馆走出具有地方特色展览道路的途径。
关键词:历史类博物馆;陈列展览;内容设计
社会快速发展,使得社会各方面的功能得到扩大并且不断发生着功能转移。其中,博物馆等地方开始分担学校一部分压力,承载着教育功能,具有教育人民群众的重要责任。然而,在当前社会发展的这个大环境中,尽管强调教育的重要性,但人们还是赞同将学生放在学校这样的学习环境中,对博物馆一点也不重视。即便是去博物馆参观展览,也是带着一种放松的心情,秉持着走马观花的心态,对展品的文化底蕴丝毫不关心。这一社会现状就对博物馆提出了十分严峻的要求,即对文物的展览环境进行设计规划,从而能在大环境中就对参观者产生一种吸引力,吸引他们深入到展览文物所具有的文化内涵之中。
展厅的空间设计
1.1 空间格局清楚明快
展厅对于博物馆来说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对于文化展品来说,展厅就是它的舞台,是它发光发热的场所。因此,这就要求博物馆在安排展厅时,必须要为展品提供一个可以紧紧抓住参观者注意力的空间场所。并且对于设计来说,空间的设计是要讲控件停留者的感受同空间的流动性相互结合起来。因此,博物馆的展厅对于参观者来说,是一个流动的空间。这就要求博物馆在进行展厅设计时,必须要将参观者的感受融入设计中去,从而给参观者提供一个最适宜他们深入其中的环境。这就要求博物馆在进行空间设计时,必须要有一个清楚明快的空间格局,能够对于参观者产生一种吸引力,引导着他们全须全尾的参观完整个展厅,与文物进行心灵上的沟通,更好地帮助文物来唤起参观者灵魂上的共鸣。因此,这就要求设计师在进行设计时,一定要给参观者提供一个可以很好诱发他们情感的空间,从而唤起渴望,引发共鸣。
1.2 富含多样的展厅
千篇一律容易给人们带来心理上的疲惫和视觉上的厌倦。笔者在参观哈尔滨“七三一”纪念馆时,曾有导游介绍说,这个馆是在15年重新进行建立的。之所以进行翻新,其中最关键原因就是这里曾经的展馆都一样,让参观者出去又进来,以为自己进错了展馆,久而久之觉得视觉上十分疲惫,从而不愿继续参观。这就告诉我们,博物馆的站定在设计方面一定要具有自己展品的特色,切忌千篇一律给参观者带来重复的参观体验,从而使参观者在心理上产生疲惫,得到不好的参观体验而不会再一次进行参观。同时,展厅在展览过程中一定要照顾参观者的运动轨迹和路线,保证每一件展品都得到参观者的视线关注。设计师在进行设计时要选择最合理的动线设计来规划整个参观路线,保证参观者重视每一件展品,不漏看错看任何一件展品。
1.3 营造良好的参观氛围
商场有着让一踏进去的顾客就想花钱这样的气氛,这就要求博物馆的设计师在进行设计时,一定要充分考虑,给参观者提供一种最好的参观氛围,让他们一进博物馆就想继续参观下去,就想感受展品所蕴含的文化情感和历史底蕴。这就需要设计师通过不同的灯光颜色和灯管射线角度等,设计出最符合展品文化气质的气氛,在这个设计环节中,需要设计师同专门的藏品介绍人进行沟通。这样可以让参观者在这样融洽的氛围中吸收文化知识,体会文物传递出来的情感。
灯光的安排
博物馆以人工灯光为主,自然光线为辅。灯光是吸引参观者实现的关键性要素,也是博物馆进行展品展览能够利用的最基本的条件。我们可以认为,光为参观者提供了可以发现展品中美得眼睛。现阶段我国的博物馆多是以多年的建筑物作为依靠,充满年代感的博物馆具有极强的时代印记,能够将人带进那个时代,非常符合博物馆的初衷。但却在自然光线的利用方面不够充足,目前我国博物馆大多是全封闭式建筑物,无法提供自然光线。因此,在一些现代化的博物馆中,建筑物就有开放性的特点,能够将一些自然光线引入到参观的环境中去。这时就要求设计师好好把握整个环境空间,综合利用自然光线和人工灯光,对二者进行融合设计,从而实现最好的光线照明。
视觉设计
博物馆陈列设计师实质上是要解决展示的信息与人之间的关系。设计师的工作可以理解为根据不同的内容与目的的展示活动,使用不同的信息符号与媒介进行的信息处理及编排程序的过程。
不一样的参观者对于博物馆展示的内容是不一样的兴趣,怎样合理安排博物馆展示的内容,应该尽最大的办法把参观者感兴趣的展品安排在展厅的中心位置,并且要给他们留出一定的参观空间。如果受到博物馆建筑空间的制约,在狭小的序厅或者是通道里安排少量的展品也不失为一种明智之举。因此,博物馆的空间通道和参观通道,是设计师首先给予关注的,只有确定了博物馆的空间布局和参观通道的设计才能充分考虑其他方面的设计,展品的色彩和灯光的设计要适当控制参观者的关注点。
为了确保在展示展品的过程中能够达到视觉容量的正常值,要采用明确的信息符号、明确的信息形态和承认度高的形态,以此加快视觉知觉的认识速度。设计者要有意识地加大信息的面积,减少单位面积中信息量,采用明暗、大小和疏密的对比手法,以此求得视觉上认知度的提高;充分利用色彩和造型的视觉因素在空间的排列组合中做到整齐有序,达到通过缩短参观时间达到增加获得信息量的目的;要在设计中考虑到视野和视力的原因,安排图片、展品和文字的时候,需要观众仔细参观的信息要离观众的距离近一些,还要在照明这一要素上充分体现和保证视觉的效果。
在博物馆的设计中要考虑博物馆的整体造型和整体的设计,力争展现立体的参观形态作为每个局部形态的设计依据。例如在以标准的三角、或者方形的基本造型的点、线、面甚至折线、曲线等,在标准的空间位置左右、前后、上下或者是对称点的空间方向;其次要把视觉对象的构成规律和基本的面貌作为帮助快速视觉的依据,来达到满足视觉的简化功能所要达到的快速认知信息的需要。博物馆的展示设计是一种从内容到形式的系统化工作,是由空间、色彩、展品、文字、图片、灯光等多种因素综合构成的。面对这么多的视觉对象,只有把各种因素统一起来,展示的形式才能变化有序,保证展示和传达的信息完整。给观众一个深刻的整体印象。
结束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历史类的博物馆陈列不仅要求内容上体现丰富性,在形式上也要体现多样性。纵观全国各地的博物馆,对于博物馆最至关重要的并不是博物馆的藏品,更多的是博物馆选用何种方式将展品展示在人的面前。博物馆的职能只有通过陈列设计才能表现出博物馆工作的质量高低和真实的研究水平。
第二篇:如何做好博物馆陈列展览设计
如何做好博物馆陈列展览设计?
发布日期:2014-11-06 栏目:参展知识 发布者:德马吉编辑
“陈列设计是一种创造”。博物馆陈列展览强调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主题鲜明的陈列展览内容设计要靠新颖的形式设计和精致的展览制作来实现。不论是历史展览、艺术展览、人物展览还是科技史展览、自然史展览,都是一项集思想、学术、文化、知识、审美于一体的大众传播载体。陈列展览设计必须对内容文本及其学术资料、文物标本进行深入研究,并通过对展览主题、陈列内容及特定展示空间的研究,来对文物展品与材料进行取舍、补充、加工、组合,运用形象思维,鲜明、准确地表达展览的主题思想。
陈列展览设计包括展示空间设计、功能动线规划及展示版面设计、展示道具设计、展示灯光设计、展品安全设计、辅助展品设计、互动装置设计等方面。博物馆的陈列艺术与展示空间密不可分,甚至可以说,陈列艺术就是对展示空间充分利用的艺术,是设计人员对空间整体布局和艺术空间进行个性化创造,巧妙地将陈列展览空间与原建筑进行结合的艺术。实践证明,一个优秀的设计作品不是靠金钱堆砌出来的,也不是用高级材料制造出来的。一些博物馆以低造价做出高水平的陈列设计,照样在陈列展览中获得了成功。大多数情况下,只要精心设计、施工,使用一般的材料,花费较少的投资,同样能够收到良好的效果。
要做好博物馆的展览,就必须做好以下各个方面的工作:一是组织专门的班子,收集、整理、研究与展览主题、内容有关的学术资料,将展览建立在客观、真实的学术研究基础之上;二是展品、辅助展品等形象资料的收集与整理;三是做好展览内容的文本策划设计;四是做好展览空间的规划与设计;五是做好展览形式的构思与设计;六是做好展览的制作与布展;七是保障展览的筹建资金;八是尊重展览工程的合理时间进度,留下充裕的时间来完成展览工程,避免因筹建时间严重不足而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九是按照展览工程的规律进行科学规范的运作。只有真正做好上述九个方面的工作,才能把陈列展览做好做精,确保陈列展览内容的思想性、科学性、知识性和趣味性,陈列展览形态的艺术性,制作工艺和布展的严肃性,展览造价的合理性和展览技术的安全性。陆建松教授则根据博物馆陈列展览工程的一般规律,提出了包括相关学术资料准备、展品形象资料的收集和整理、科学规范的工程运作、展览内容的文本策划设计、展览形式的创意设计、展示空间规划与设计、展览设计、制作与布展控制、展览筹划资金的保障、展览工程的时间保障、选准人选好队伍等在内的十大支撑条件,以确保提升博物馆陈列展览的水平和质量。
博物馆展览体系的探索是一个大量收集资料、多方考察研究的过程。要制定合理的博物馆展览体系,就必须明确博物馆的定位,博物馆定位决定着博物馆展览体系的走向,而科学、严谨的博物馆展览体系的构建,必须经过全方位、多角度的思考:首先应深入分析博物馆自身的文物藏品资源状况,同时对科学研究水平、专业人才结构、地域环境特点等进行深入、广泛的研究。例如上海博物馆是艺术类型的展览体系,各展览之间既相互独立又互有补充,并从历史文物精品展示的角度展现了我国古代辉煌的成就,还举办世界各地的艺术精品展,展示了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博物馆应积极探寻各自的展览体系。没有规范化的合理展览体系,博物馆的陈列展览特色就难以体现。
体现时代精神,树立精品意识将是博物馆今后发展的必由之路。所谓“精品陈列”是指一个完整成熟、主题鲜明、特色突出、形式新颖,思想性、科学性、艺术性达到一定高度水平的陈列展览。专家认为,一个受欢迎的陈列展览一是要选题恰当、立意鲜明,二是要定位准确、设计合理,三是要制作精细、力求新意,四是要强化服务、注重效益。精品陈列既不是纯粹的“明星文物”罗列铺陈,也不是传统的教科书形式,而是能够给社会公众讲述一个耐人寻味、令人思索、使人留连的完整故事,给专业人士展示一个有所启迪、有所借鉴、有所收获的文化空间。
一座博物馆的陈列展览成功与否,不仅体现在观众数量和宣传报道数据上,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开展一系列的服务、教育活动,把对历史的思考深度、对美的追求方向传递给社会公众,满足其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公众参观陈列展览是为了寻找一种文化体验,寻求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因此,营造陈列展览特有的氛围至关重要。高质量的陈列展览远远不是简单的形式、技术问题,更是牵涉到包括文物藏品的保管质量、研究深度、讲解水平、服务能力及合理有效的组织管理等在内的博物馆各个环节,确立一个陈列展览项目并非易事。陈列展览的策划、创意、设计都有着必需的条件要求。以往博物馆的陈列展览设计只注重陈列大纲、陈列内容设计和陈列形式设计三个主要环节。时下,国际上一些大型博物馆在这三个主要环节之前又加上了一个策展的环节(即陈列展览的前期策划)。策展的深入开展可以使后续环节更为顺畅。策展研究报告是陈列展览的可行性研究,包括研究常设展览和临时展览的内在联系,选题整体规划和独立项目之间的衔接,主题确立的社会意义和预期效果,叙事线索的纵向延伸和横向展开,以及重点文物展品的描述、展厅气氛营造的设想、周边环境状况的掌控和社会宣传活动的展开等方面。其主要内容是在拟定博物馆陈列展览基本构思(包括展示结构、展示内容、展示形式、展示特色、展示品质等五个方面的内容)的同时,开展观众群体(包括面向社区群体、学校群体、专业群体、旅游群体及特殊群体)的调查研究,以了解不同社会群体对博物馆陈列展览的需求,对博物馆陈列展览的运行成本和管理进行评估。陈列展览大纲则包括展览主题、结构框架、基本内容及其主要展品等内容。博物馆展览水准的高低,一个重要因素是策展研究报告和陈列展览大纲的质量。策展研究报告和陈列展览大纲同样重要。没有高质量的策展研究报告和陈列展览大纲,就不可能创造出高水准的博物馆展览。而对两者作用的忽视,正是制约我国博物馆展览水平的一大瓶颈。
创作陈列展览内容设计文本之前,应首先构思其结构组成。不同的展览有着不同的选题,同一选题的展览也可以有不同的角度和立意,针对不同目标观众可以采用不同的表现手法。因此,每一个展览的内容设计都应该是独一无二的,没有固定的模式可以套用,必须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确定主题和立意,按照一定的逻辑主线,有针对性地搭建框架、安排节奏、组织展品,将陈列内容和创作意图融合在陈列展览内容设计文本中,方能创作出符合陈列展览主题和传播目的的陈列展览内容设计脚本,方能准确地将信息传递给之后的各个环节乃至整个工作团队,用于指导展览各个环节的工作,最终将展示内容和情感有效地传递给目标观众。
如今,是否选择低碳的生活方式,将决定人类在未来的发展。作为负有生态文明和可持续发展教育责任的博物馆,如何更好地承担起向社会公众宣传低碳生活理念、传播低碳生活方式、推行低碳生活的社会责任,无疑是一个新的课题。具体而言,博物馆在采用声光电等技术、设备时,应适应陈列展示的要求,避免带来噪音和环境污染。展具的面料应尽可能使用绿色、优质、环保的木、石、棉、麻等天然材质,以更好地体现历史、沧桑、自然、永恒的文物展陈内涵,尽可能减少异味、辐射等有害物质的排放,从而既有利于文物展品保护,又有利于观众及展厅工作人员的身体健康。
优秀的陈列展览应该满足观众对参观舒适度的要求。其中陈列照明的设计应体现“以人为本”。目前,一些博物馆为了突出文物展品的效果,或为了营造神秘的氛围,多采用封闭式人工照明。这样的“灯光效果”恰恰忽略博物馆观众的感受,忽视了光照对人所产生的精神、心理作用,忽视了大多数人惧怕、讨厌甚至拒绝黑暗的心理。“导致观众无法把目光聚焦到展品上,不得不瞪大眼睛仔细搜寻前方是不是正确的参观通道,是不是会被障碍物绊倒。这样无疑与我们的初衷相悖”。因此,博物馆陈列的展示方式和照明不仅要烘托陈列的主题和展品,更重要的是要考虑观众接受环境的能力,清晰辨别展线道路以及顺利通过展线的需要。
一个好的展览设计应该在必不可少的设计之外,尽量不再增加各种不必要的设计手段。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简约主义”,主张“看不见的设计才是最好的设计”。这种思潮源于西方现代主义。它的出现既是对复古风潮的叛逆,也是对简约主义美学的发展,其风格是将设计 元素简化到最少程度,以极简洁的方式表达了人们对于空间环境的感情、理性双重需求。这种简约主义理念也流行于当今的国际社会,努力使人们暂时摆脱繁琐、复杂的环境,找到简洁、自然的生存空间和心灵空间,契合了现代人在快节奏、超负荷工作压力下的心理需要。因此,博物馆陈列展览设计也应顺利潮流,“使我们的设计简洁而不简单,大气而不失底气”。
博物馆在陈列展览的创意、设计、制作等方面,应不断引进新的理念,做保护生态环境的绿色使者,自觉走向低碳生活。例如位于幕尼黑的布兰德霍斯特博物馆选择了极少主义的内部展示空间,所有展厅材料都采用白墙和橡木地板,为馆内的艺术品展示提供了最纯粹的背景,灯具在自然采光系统引入展厅后被完全隐匿,甚至连空调系统的出风口也被减弱为墙根地板处的一排细长格栅孔,远看似有若无,墙面的各类插座及开关被全部抹去,只留下一片纯净的白色,从而凸现出那些悬挂于墙面或摆放地上的艺术作品的魅力。
目前,博物馆观众已经不满足于一般化地参观展览,更需要一片真正属于自己的思考空间。观众是展示空间的最终服务对象,所以在进行空间设计时,应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树立“感受博物馆”、“享受博物馆”的理念,赋予观众轻松愉悦的心情。博物馆应结合展厅现状,更多站在观众的角度去思考陈列展览的形式设计,根据各部分内容设计的需要,突出每一部分的重点和亮点;应从众多的展品中选择重要性与代表性的展品置于浏览节点,构成整个陈列体系的焦点,产生高潮迭起的艺术效果,形成立体化、人性化、趣味化的设计效果,以及具有韵律感、节奏感的参观效果,避免平铺直叙。
此外,陈列展览必须为观众提供适宜的参观环境,使人们感到在博物馆参观是一种精神享受,从而自觉参与到博物馆的文化活动中来。展厅空间序列的组织应有明确的开端和结尾,形成一定的节奏、韵律和高潮,实现展厅的分割合理、展线的布局流畅和展品的疏密有致,营造和谐变化的整体氛围。陈列展览和展厅环境设计中,越是细节部分越应体现人文思考,给观众提供符合心理需要的参观环境,帮助观众加深对陈列展览和文物展品的理解。在整体空间设计时,有关人员应在充分理解展览内容设计的基础上,根据博物馆展厅现状,合理进行空间分割,营造整体空间的氛围,使空间设计产生的意境符合展览内容设计的表现要求。
第三篇:浅析历史类博物馆陈列设计的方法(模版)
浅析历史类博物馆陈列设计的方法
摘要:博物馆的陈列设计是与多种学科和多种专业技术有着紧密联系的一个系统工程。我国的历史类博物馆陈列因为可以和当地的地域文化相互结合,充分展现了地方的历史文化特色,是地方博物馆走出具有地方特色展览道路的一种途径。本文从历史类博物馆的陈列空间设计、光环境设计、视觉设计等方面分析了陈列设计的方法,力争为提高博物馆陈列的设计工作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
关键词:历史类博物馆 陈列设计 设计方法
博物馆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它是一种社会现象和文化现象。当前历史博物馆在我国处于主导地位,对博物馆的陈列研究是一项十分艰巨的工作。博物馆的陈列设计是与多种学科和多种专业技术有着紧密联系的一个系统工程。我国的历史类博物馆的陈列因为可以和当地的地域文化相互结合,充分展现了地方的历史文化特色,是地方博物馆走出具有地方特色展览道路的一种途径。现阶段因为受到社会发展水平人文环境的影响,我国的国内观众对于博物馆的展览是兴趣有余耐心不足,大多数的国人是走马观花的游览展场,没有心思去细细品味其中的历史和文化韵味。基于此,本文从历史类博物馆的陈列空间设计、光环境设计、视觉设计等方面分析了陈列设计的方法,力争为提高博物馆陈列的设计工作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
一、陈列空间设计的方法
1、清晰的空间格局
博物馆的展示空间是一个大舞台,它是一个信息的“场”,这个“场”同展品及其传达的信息紧密地融合为一体。在现代博物馆设计里完成信息传达功能的媒介可以有很多。但首先我们不妨把整个展示空间看作是一个总的媒体——空间媒体。空间的处理在博物馆设计中是一个重点。展示空间具有四维性(时间与空间的集合,即人在特定的时间内全面认知和感受展览空间)、组合性(展示主题的多元性;建筑与展具的结合)、流动性(观众始终以运动的状态贯穿在陈列始终,构成人一物一环境的互动)、功能性(不同的展示场所有着信息传递、保护文物、沟通与服务等不同的功能需求)。展示空间的概念是以观者的存在为前提的,它因展示物和参观者需要而存在。建立一个良好的交流平台有助于提供最好的信息传播方式。人是展示空间中一个流动的元素。所以不可以忽视人在空间中活动时对效果的影响。无人的空间和有人的空间,安静的空间与喧闹的空间给人的感觉是大不相同的。空间的设计要顾及非理想化的状态,要解决好在这个空间中发生的种种可能。博物馆陈列的空间需要清晰的格局,一般来讲,空间划分与时间轴有机的结合,能引导观众的参观路线、控制观众的注意点,从而达到组织观众参观的活动程序。由于造型艺术的多样性,所以在某种程度上说展示空间的形式也可以无限多样的,展示空间的设计是整个展示设计的重点,空间设计的优劣决定了整个博物馆展示设计的好坏。每一种空间都会有与其自身的结构、形念、色彩等相匹配的情感、氛围,设计师的主要任务便足营造合理的情感空间。
2、合理的动线设计
动线是参观者在展示空间中的运动轨迹,而时序则足总的动线。当观众由一个空间移动到另一个空间时均能产生前后次序的经验,这种经验有时被当作编序空间关系的基础,而体验展示空间的前后次序,往往是从展示建筑物入口开始的,一般我们都会依动线去组织展示空间,动线的确定不是随心所欲的。如果动线图是穿过式的矩形,根据实测调查,有些观众只会注意一面墙的展品,然后离去。以上两种现象又同时受到人体运动的经济法则——少走路的制约,减少对陈列的注意力。因此,观众对方向的盲目性.也足引起心理不安和疲劳的因宗。动线尽可能布置得合理,方位明确,重点突出,会增加观众的停留时间。首先要根据展品内容内在发展的科学程序安排动线的走向;其次,动线的确定必须尊重原有建筑的空间关系并与之尽量保持和谐。最后,时间轴、空间格局、动线设计、平面规划等在理论上可以分开阐述,但在操作实践上是需要同时考虑、一并处理斟酌的。对于博物馆陈列来讲,观众对动线设计的要求则是明确顺序性、短而便捷性。
3、合适的陈列氛围
历史类博物馆陈列设计的主题往往以教育传播为侧重点,与艺术类博物馆相比较而言,它的陈列倾向于说明某些社会问题而非纯粹的艺术性表达。以往的历史类博物馆陈列设计往往只注意利用文字和图片进行直观的阐述,再加以实物的简单摆放,难以营造让观众沉浸其中的氛围。对于参观博物馆的人而言,他们被设计师营造的空间容纳,沉浸在设计师渲染出的陈列气氛中。观众走进博物馆最先看到的、最先感受到的不是个体的展品的魅力,而是展品存在的空间给予人的感官与精神上的震撼。整个氛围传达给人们什么样的信息,直接影响着人们对博物馆的印象与评价。优秀的设计能使观众在一进入博物馆的领域时,就被博物馆环境持有的文化意境所吸引,激发出强烈的好奇心与参观欲望。设计师通过对陈列脚本的充分理解和与项目策划人的积极沟通,在设计中通过不同的造型、色彩、灯光等专项设计的结合,有责任创造出合适的陈列氛围,并让观众沉浸其中、获取知识。影响博物馆气氛控制效果的因素,除去设计者对设计项目即展示内容大纲要求的把握和溶入程度外,还包括设计师对宏观社会的哲学理解,对人性及其不同阶层、不同利益群体的详尽理解和分析。
如中共五大会址纪念馆,各个厅随着陈列主题的变化,开始的大会准备采用了宽松的空间,较为明快的色彩,烘托了一种在乱世中充满希望的气氛;到低潮时期,利用暗灯光、不平衡的结构、低沉的配音等元素营造了较为沉闷压抑的氛围,使得观众生理和心理等诸多层面都受到影响,从而给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最后胜利时期则用对称的组合、色彩的选用上也以暖色调为主、并利用明亮的灯光和恰当的背景乐等元素表达了欢乐的成就感,使观众感同身受。
二、光环境设计
1、陈列空间自然采光与人工照明
光是能引起视觉的电磁波,是人用视觉感知物体的基本条件。没有光,我们就什么也看不见。对于博物馆陈列设计而言,光能将展品的魅力充分展现在观众面前,陈列室光环境的好坏关系着整个陈列设计的效果。光源有自然光源与人工光源之分。阳光与天光都属于自然光,而进入室内的自然光则由天光、外部反射光和室内反射光组成。人工光源是由各种灯具所产生的光。
自然光虽光线柔和,但不够稳定,无法讲环境照明与对展品的定点照明区别对待。自然光线中的紫外线也会损伤展品。因此采用自然采光往往还需要用人工照明加以补充。同一博物馆各展厅的展示内容都不相同,不同的内容需要不一样的光环境烘托,如艺术品需要光谱组成接近自然光的照明。同一博物馆由于各个展厅所处楼层的不同,平面位置也不同,自然采光需要区别对待、因地制宜。例如顶窗采光对于单层和顶层的展厅最适用。展厅自然采光口的形式与位置应在建筑设计的时候同步完成,人工照明也应在设计之初加以考虑,建筑师与电气工程师需密切配合,协同努力,在室内设计与陈列设计时将它完成。
2、陈列空间光环境设计的要求
首先陈列室光环境要以突出陈列品为主。在陈列室中,陈列品的照度宜大于陈列室的环境照度。例如“对垂直布置的画面,⋯⋯其画面照度至少要为环境照度的两倍以上”。雕塑展品“除了室内环境照明的扩散光外”,还要“根据雕塑设两个主、副直射光补充”。其次陈列品的照度、陈列室的环境照度要均匀陈列室利用侧窗自然采光时,照度容易不均匀,这会影响陈列品的观赏效果。设计中可采用不同的透光材料及不同角度的遮阳片来改变室内环境照度的分布情况。再次,防止紫外线对陈列品的损害在陈列室中,要避免阳光直射陈列品。设计时可在采光口设置遮阳片、散热片及调光装置,对天然光加以控制和调整,这样不仅能防止紫外线对陈列品的损害,还可提高室内环境照度的均匀度。再者,利用北侧采光口采光可以获得均匀、变化少、无阳光直射的天然光线,同时要采用少紫外线的灯具。最后尽量避免产生眩光。眩光使人感到刺眼,引起眼睛不适,无法看清陈列品。为了保证陈列效果,设计中要采取措施消除或减轻眩光,除了选择适当的陈列方式能消除或减轻眩光外,还要正确决定采光口的形式和位置,正确布置人工光源的位置,而且要在采光口设置调光装置,避免阳光直射室内。
三、视觉设计
博物馆陈列设计师表面是解决展示活动中信息与空间、道具的关系,实质上是要解决展示的信息与人之间的关系。通过对视觉心理的研究与探讨,将其应用在博物馆陈列设计中,能大大提升展示活动中信息传达的效果,也提高了陈列的质量与水平。设计师的工作可以理解为根据不同的内容与目的的展示活动,使用不同的信息符号与媒介进行的信息处理及编排程序的过程。
1、不同的观众对展示内容的需求也足不同的,如何合理地安排展示内容,尽可能地把大多数观众感兴趣的信息安排在中心位置,并留有足够的空间是非常必要的。反之,因受到博物馆建筑空间的限制,不在相对窄小的序厅、通道里安排过多的展示内容也足明智之举。所以,空间的布局与安排参观通道,往往是设计师非常重视并首先给与关注的,首先确定了空间布局与参观通道的设计才能考虑其他方面的设计,配合展品与灯光、色彩能适当的控制观众的注意点。
2、为了保证在展示中达到视觉上的信息容量的正常值,应尽量采用信息明确的符号,具象的信息形态或公认度高的形态,从而加快视知觉的认识速度:有意识的加大信息符号的体面积,达到在单位体量中信息量的减少,采用大小、疏密、明暗等对比手法,求得视觉上的认知度提高;利用造型和色彩等视觉元素在空间中排列组合的整齐有序,达到有效地缩短注视时问进而达到增加信息量的目的;考虑到视力、视野等因素,安排文字、图片和展品时,需要仔细观察的信息应该离观众近一些,并在照明上给以充分的保证。
3、在展示设计中首先要着眼于整体设计和大的造型特征,并尽量以明确的立体形态作为各局部形态的基本依据。例如,以标准形态圆、方、三角或基本的造型元素点、线、面、体及直线、曲线、折线等,标准的空间位置上下、左右、前后、罩外或对称点、对称轴,标准的空间方向水平、垂直等作为基本的造型元素;然后应该把视觉对象按照重复、渐变、对称、过渡、呼应、均衡等组织方法进行设计,帮助视知觉快速确定视觉对象的基本面貌和构成规律,以满足视知觉简化功能所要求的快速认知信息的需要。展示设计是从内容到形式手段的系统化工作,是由空问、形态、色彩、肌理及展品、图片、文字、展台、展板、灯光等综合构成的。如此多的视觉对象,只有在统一的前提下,展示形式的多样性才会变化有序,保证信息完整、清晰地传达,并会给观众形成一个深刻的整体印象。
四、交叉学科的运用
博物馆展示设计强调的是浓浓的文化色彩,而非商业式的“吵吵闹闹”。相对的,博物馆是一个朴素的、安静的地方,它能让人的思想得以沉淀,散发智慧的光芒,充满着人文关怀。博物馆的展示设计需要重点突出主题性、精神性的内涵,强调其文化服务的特征。学科的交叉性原本就是展示设计的一大特点,博物馆系统的复杂与功能的多样,使博物馆展示设计的这种边缘性更加突出。因此我们不能把博物馆展示设计仅仅理解为单纯的陈列、造型与装饰的美化行为,更不能看成只是解决视觉上的美观问题。博物馆的展示设计是综合的、复杂的、丰富的、智慧的——新的时代赋予博物馆展示艺术设计更多的内涵。我们可以说,博物馆陈列设计是一个复杂而有魅力的交叉学科,它涉及到博物馆学、传播学、心理学、人机工程学、建筑学、美学等诸多学科。有关博物馆陈列设计新的理念最大的特点在于对博物馆学、大众传播学、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的借鉴和融合:宏观上,以博物馆学的理论为指导,按照博物馆学提供的理论依据进行总体上的把握;微观上,大众传播学的介入为进行深入高效信息传播活动和优化展示手段提供了科学的方法,根据心理学的研究成果用于对观众的参观行为进行有针对性和代表性的调查研究,并将成果用来验证新理念的合理性,无疑会产生良性循环,促进现代理念的完善和发展。
五、结论
随着科学的进步和社会的飞速发展,今天的博物馆陈列不仅内容丰富,形式也很多样。回顾历史我们认识到,博物馆所取得的成就,不论是高质量的藏品,还是重要的科学研究成果,总要通过陈列来反映。从近代博物馆诞生之日起,收藏、陈列、研究三个方面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构成了博物馆固有的三大职能。只有通过陈列才最能表现博物馆工作的质量和研究水平。参考文献:
[1]姜涛.浅谈新时期博物馆陈列工作[J].丝绸之路.2011(08)[2]林毅红.博物馆艺术陈列设计中的“人文精神”[J].黑龙江史志.2009(12)[3]陈凌云.浅述博物馆陈列设计的学科交叉性[J].博物馆研究.2006(02)[4]赵颖.以人为本与博物馆陈列设计[J].东方博物.2005(03)
第四篇:博物馆陈列展览工程
把脉 博物馆陈列展览工程专业化 蒋潇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博物馆在陈列展览工程中既是策划和管理者,也是设计和实施者。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分工进一步细化,陈列展览工程逐步走向社会化,也丰富了博物馆陈列语言和表现形式。
主要问题及专家学者的对策
综观近年来的陈列展览,在质量方面的主要问题有:内容设计、形式设计和施工制作相互脱节;陈列展览的学术性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抛开了学术支撑和传播目的;艺术形式雷同,缺少个性和特点;资金浪费,滥用高科技手段,制作一些与陈列展览主题关联不大的造型;忽视文物安全。
对此,一些专家、学者提出了很多宝贵的意见。一是确立科学合理的陈列展览工程管理制度。加强对深化设计方案和施工设计方案审查、论证。二是对博物馆陈列展览设计施工资质提出要求,以鼓励和培育陈列展览设计和施工企业发展。三是建立博物馆陈列展览设计与施工等标准规范,从技术层面科学规范陈列展览工程的实施。四是采用陈列展览设计与制作施工一体化,以保障工作的连续性和专业水平。五是博物馆要与企业充分沟通,使之准确地理解和把握陈列展览主题和内容。六是设置专家组、艺术总监,以保证形式表现的科学性和艺术性,保证工艺技术的可靠性和施工造价的合理。七是博物馆行业要建立自己的队伍,以保障陈列展览工程的专业化。以上这些意见,对于提高博物馆陈列展览质量具有积极的意义。
探索新途径
笔者认为,陈列展览质量问题有多方面的原因,而有些企业在博物馆陈列展览工程专业化方面的先天不足是不容忽视的问题。具体表现:一是博物馆学理论知识匮乏。博物馆学与造型艺术原理是陈列艺术设计的基础学科知识。对于陈列展览的形式设计来说,两者缺一不可。二是对博物馆陈列艺术的特征和规律掌握不足。陈列艺术是以博物馆藏品为物质基础,以博物馆学理论为指导,以造型艺术法则原理为组织手段,通过对展厅建筑环境的空间处理,展品组合的艺术构思,用工艺施工的技术,创造展示的空间艺术。三是对陈列展览主题和内容理解不深。形式设计的主要任务是准确、鲜明、生动地体现内容,因此要围绕陈列展览的基本内容和要求,在客观、真实的学术研究基础上,进行整体、形象的设计构思,做出与内容相一致的形式构成方案。四是文物保护意识和知识比较欠缺。由于一些企业的专业化程度不高,以致一些陈列展览在形式表现上缺少科学依据,在设计风格上没有独特个性,在传播目的和功能上缺乏准确把握,在文物展品保护上缺少安全保障。
博物馆陈列展览的质量,相当程度上取决于形式设计的水平,而水平的高低则取决于设计者的理念和专业素质。有鉴于此,笔者认为,博物馆行业应该站在宏观的角度,着力培养、整合陈列展览设计人才。同时,主管部门应制定相关政策,推动陈列展览设计人才与企业更有效地结合,这是社会化大生产分工协作的客观要求。
博物馆要培养自己的设计人才,在陈列展览工程中发挥作用。随着社会分工的日益细化,博物馆在陈列展览工程中可以依靠社会力量,实施各项设计方案。但是,博物馆仍然需要自己的设计人才。首先,与社会力量相比,博物馆的设计人才不论在陈列艺术理念的把握、对陈列展览主题和内容的了解,还是在文物保护知识和陈列展览实践经验上,都有得天独厚、不可替代的优势。其次,在陈列展览工程中,博物馆要“以我为主”,要有精炼的、有主见和想法的形式设计人员,以指导社会力量完成工作,而不是可有可无、任人摆布。
目前,我国博物馆形式设计人才队伍出现青黄不接的状态。其主要原因:一是设计人员被边缘化。由于博物馆陈列展览工程社会化,以及办展数量不多等原因,许多形式设计人员多年无事可做,缺少发挥专长的平台和机会。二是博物馆没有及时输入新鲜血液。有的馆十几年没有引进形式设计人员,没有形成人才成长、更替的良性循环。三是设计人员专业知识落后。一些设计人员无法适应现代博物馆陈列展览设计工作的需要。四是管理体制老化。人才管得过死,不能合理流动。这些问题,归根结底是观念问题。如果我们在人才培养上没有长远眼光,缺乏开拓创新意识,最后只能被动地在社会化大潮中随波逐流。
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博物馆要培养自己的设计人才队伍,除了要有计划地引进人才、加强培训等,还要更新观念,改革体制机制,为人才培养创造合适的土壤。一个合格的陈列展览设计师不是一年、两年就能培养出来的,是长期磨练的结果,因此要给他们提供平台和机会,通过时间与实践的磨砺,造就一批博物馆专业设计人才。
在高度社会化大生产的条件下,个体要通过一定的群体来发挥作用,合理的群体组织结构有助于个体的成长及高效地发挥作用;不合理的群体组织结构则会给个体造成压抑。博物馆可以通过改革旧的体制机制,建立一种科学的、新型的人事管理方式,推动陈列展览设计人才的合理流动。比如,允许设计人才有双重身份,在做好本馆工作的同时,可以走向社会,实现其自身价值。
实际上,陈列展览设计的市场需求很大。目前,我国博物馆为数不多的陈列展览设计专家,其工作范围已经不局限于本馆和本地区。为了提高陈列展览质量,许多博物馆聘请资深专家担纲设计或参与把关。这种做法是现实可行的。如何将人才有效地整合起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是值得大力探索的问题。比如,建立博物馆陈列展览人才库,并在相关媒体上进行发布,等等。同时,应建立一套相应的制度。
鉴于博物馆陈列展览工程社会化存在的问题,一些业内人士呼吁,博物馆要利用自身的人才资源、品牌资源等优势参与市场竞争,以保障陈列展览工程质量。近年来,我国一些博物馆为适应陈列展览发展的需要,做了积极探索和大胆实践。例如,南京博物院几年前成立的陈列艺术研究所,以自己的广告艺术公司为平台对外承接展览,发挥人才优势、专业优势,进行市场化运作,为文博事业的发展做了有益的探索。但普遍而言,博物馆自己的队伍并未形成规模。
设立招投标门槛,推动设计和制作公司引入博物馆陈列展览设计专家。
高度分工是现代社会的一个显著特征,高度整合更是现代社会的一个首要要求。现在,大多数公司、专业化企业发展到了“战略合作”阶段,在自己的薄弱处利用少数能力更强的合作伙伴,把行业价值链上的一些主要功能交由外部专家完成,以保证企业的专业化。专业化是社会化大生产分工协作的客观要求,也是企业提高经济效益、增强竞争力的根本途径。专业化的核心是技术,技术的根本是人才。
虽然国内有些企业的设计人员具有较高的造型艺术素养,掌握最新的设计理念和先进的高科技展示技术,但他们在博物馆陈列展览工程专业化方面大多存在欠缺。这些企业如果能引进陈列展览设计专家,彼此就可以取长补短,使企业人才结构优化升级。博物馆专业人员的供求不仅是博物馆,那些欲将触角伸向博物馆相关领域的企业,亦需聘用对博物馆专业训练有素的人才。
目前,国内有些企业鉴于自身的缺陷和市场需求,开始聘请博物馆设计专家担任顾问,以应对自身人力与专业的不足。这种思路和做法是很睿智的。博物馆设计专家加入企业,就有权利和义务参与企业事务,在陈列展览工程中发挥作用,从而保证陈列展览工程有一个较高的起点,降低陈列展览工程中人员、时间和资金成本,确保陈列展览工程质量,达到博物馆的预期目标,使博物馆与企业实现双赢。
作为博物馆主管部门,如果能从制度上提供保障,将极大地推动博物馆行业与企业之间的人才整合与协作。在这方面,国家文物行政主管部门对拍卖企业的管理办法值得借鉴。《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第四十一条规定:“依法设立的拍卖企业,从事文物拍卖经营活动的,应当有5名以上取得高级文物博物专业技术职务的文物拍卖专业人员,并取得国务院文物行政主管部门发给的文物拍卖许可证。”这是出于保护文物和提高文物拍卖从业人员素质的考虑。
笔者以为,博物馆主管部门可参照此办法,对参加陈列展览工程竞标的企业设立门槛。考虑到目前企业的具体情况,可从实际出发,给企业留出相应的过渡期。
树立大博物馆学理念 李文儒
一
在学术研究领域,有些学科的范围是需要越来越专、越来越细的,有些学科的范围则是需要越来越宽、越来越大的。博物馆学属于后者,这是由博物馆的性质、特色和发展的需要决定的。
博物馆本来就是社会变革、发展的产物,博物馆最鲜明突出的特色就是它的社会性、公众性。法国大革命与罗浮宫博物馆,俄国十月革命与埃尔米塔什博物馆,中国辛亥革命与故宫博物院——世界上三座著名的博物馆与世界上更为著名的三大革命的直接因果关系,是博物馆与社会、与公众关系的最清晰的证明。从博物馆自身发展看,走过了并指示着一条同样清晰的路——从重视和研究收藏、征集、展览到重视和研究收藏、展示与社会、公众的关系,从以“物”为本到以“人”为本。近年来,中国政府将博物馆事业明确定位于公益性文化事业,实行公立博物馆免费向社会、公众开放的政策,把博物馆建设和管理纳入公共文化体系建设和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权益体系中予以高度重视,这种推进博物馆彻底转型、转向的力度,在全世界范围内也是最大的。这是中国博物馆事业快速发展的动因,也是国际博物馆协会2010年第22届国际博协代表大会选择在中国召开的重要原因。此届大会的主题是“博物馆致力于社会和谐”。将这一主题与这些年来世界博物馆日的主题联通起来看,博物馆主动积极地适应社会需求的自我发展的趋向表达得非常鲜明。2000年以来世界博物馆日的主题依次为:致力于社会和谐与和平的博物馆;博物馆与建设社区;博物馆与全球化;博物馆与朋友;博物馆与无形遗产;博物馆:沟通文化的桥梁;博物馆和青少年;博物馆与共同的遗产;博物馆:社会变革与发展的动力;博物馆与旅游。
2009年“博物馆与旅游”的主题更将博物馆推进到更大范围的公众活动之中了,推进到更大范围并且极大影响国计民生的经济因素之中了。这是我思考和提出树立大博物馆学理念,建立大博物馆学体系的背景。大博物馆学理念建立在博物馆地位与社会、与公众关系的发展、改变、调整的基础之上,建立在博物馆适应社会公众的需求而发展自我的实践之中。
博物馆行业、博物馆工作在社会与自身双重需求下的转型、创新,要求理论的创新;理论的创新要求博物馆学学术研究的创新,要求以学术研究的态度、方法对待和研究面临的实践活动,解决遇到的实际问题。
二
提出“树立大博物馆学理念”这个需要讨论的问题,固然缘于我们的博物馆事业越来越大,但这个大,自然不是某座博物馆的体量之大,是博物馆整体的成长。大博物馆学的大,当然也不是物质形态上的大小之大,而是观念形态上的大小之大,学术视野的大小之大。大在何处?大在博物馆学外延的扩大和内涵的深化扩展。
要不要树立大博物馆学理念?起决定作用、处于指导地位的是对博物馆核心价值的重新定位和再认识。虽说早在上世纪70年代,以国际博协第9届大会主题为标志,第一次提出了博物馆为社会公众服务的理念,紧接着第10届大会通过的新章程规定了“博物馆是一个不追求营利,为社会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公开的永久性机构”的新定义,但公众性,尤其是公益性的指向还不够十分清晰。经过近些年来的持续强化、细化,特别是中国政府强有力的政策导向,提醒我们必须从学理上重新认识、明确定位博物馆的核心文化价值。我在另一篇文章中作过这样的阐述:“从文化教育的核心价值理解博物馆的核心价值,作为公民终生教育的博物馆,其必须与必要的公益性核心价值最为突出。作为博物馆人,要真正认识到、自觉意识到并要把此种观念牢牢地树立在内心深处——任何一座博物馆都是公众共同享有的文化资产。博物馆事业发展到现在,国有博物馆自不必说,任何想创办也有能力创办博物馆的个人与团体,必须以认同此种理念为前提。博物馆人,从领导者到普通员工,都是受国家、团体或公民委托,遵照国家、团体、公民的意愿管理博物馆,基本的目标是促使博物馆公益性核心价值的最大化实现。”博物馆的核心价值必须转化为博物馆人——所有参与博物馆管理与服务的人员——真正认同的核心价值和实践目的,博物馆的文化价值才能落到实处。
博物馆的核心价值是大博物馆学的基础理念,基本理念,是大博物馆学的出发点与归宿;面向社会的全方位开放与全心全意为公众服务是大博物馆学的灵魂;建立以适应、满足、引导社会需求、公众需求为中心的指导思想和学科体系是大博物馆学的任务。
因此,另一个重要的问题是在学术研究的路线和方向上,需要有一个重大的调整——实现由内向外的转型,即研究的目的、内容、方法等,都要从重在对博物馆内部的研究,转向重在对博物馆的整体研究,重在对博物馆外部的研究,重在博物馆与外部关系的研究。即便是较为纯粹的内部研究,也要有一个鲜明的外部目标,这个目标就是博物馆服务的对象——社会、公众。研究目标一旦准确锁定,必定发生一系列连锁反应,博物馆学所有的指向、重心也都会因此而转移。以博物馆管理学为例,由内向外转型,重点由内部管理研究转向对外关系的研究,研究与政府、与社会、与公众的关系,研究国际交流、馆际交流,尤其要开拓研究公众、研究观众的新领域,吸引更多的观众,做好特色服务,满足和提升观众的文化需求。内部管理研究重点相应变化,由传统的以“物”为主的藏品管理转向以“人”为主的服务管理,人力资源配置由与“物”关系密切的专业人员优先,转向与策划、公关、宣教人员并重甚至后者优先,并从机制机构上加强、保证与社会、公众关系密切的部门的职能与专业人员配置。再如对藏品、对展览的研究,是为自己,为同行,为专业人员,还是为公众?目标对象不一样,研究内容、重点、方法,包括表述、展示、传播、推广、服务的手段和方法都不一样。
三
树立大博物馆学理念,由内向外,由相对封闭到全面开放,由相对单一到综合丰富,由相对狭小到开阔博大,由比较熟悉到进入和开拓新的领域,决不等于大而无当,不等于不专不深,不等于不强调、不注重、不突出自身特色与优势,不等于不重视学术研究或降低学术研究水平;相反,更能体现博物馆的本质和发展方向,更具特色,更专业,更深入,更能把很专业很学术很特色的内容社会化、公众化、普及化,从而达到在更高的文化层面以更丰富的文化内容更好地为社会公众服务的目的。所以,树立大博物馆学理念,博物馆学的研究分量不是轻了而是重了,不是淡化了专业特色而是强化了专业特色,不是远离了实际而是贴近了实际。并且,随着社会公众文化需求的提升,研究范围会更加扩展,研究内容会更加丰富,研究任务会更加繁重,研究难度会更加增大。
从大博物馆学的理念出发,研究范围至少包括四大层面。一是对公共文化体系建设、公益性文化设施、公民文化权益保障等国家文化政策方面的研究,为有关博物馆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提供学术依据和支持。二是对社会,对公众、观众等主体服务对象的需求研究。三是对博物馆文化的研究,即博物馆文化整体研究和博物馆个体管理研究。四是博物馆收藏、展示研究和博物馆宣传推广研究。应该说,前两个层面是以往重视不够,或只是归于一般的工作程序而没有纳入学术研究范畴。如果不从学术的角度,不以学术的心态、科学的方法研究事关全局的重大问题,实际上造成在重要环节上实践与理论的脱节。缺乏对部门工作、行业工作在总体社会结构中定位及应当发挥什么作用的的理论研究、理性认识和深刻理解,必然影响执行政策、决策和开拓创新的精神状态、工作状态、工作方式方法。这两个方面是大博物馆学首要重视和扩展、开拓的研究领域。第三、第四层面虽然是一直关注一直研究的内容,但仍然需要深化更需要扩展。在博物馆管理研究方面,与第一、二层面存在同样的问题,即往往只作为日常工作对待而没有自觉地纳入管理研究的层面。作为博物馆业务主体的收藏展示研究,在很大程度上局限于内部视角,就藏论藏,就藏论展,忽视从社会、时代、公众需求的视角展开研究,甚至存在与这些需求严重脱节的现象。至于博物馆及其藏品、展览、活动向社会、公众的宣传推广,既有主观上的滞后,又有客观上种种困难的困扰。更有一些本应纳入而还未纳入研究视野的问题,一些正在发生的并成为社会热点的问题没有及时作为研究对象,如文化、自然遗产,包括远古的、考古的遗产遗址和近现代工业遗址、农业区域与博物馆的关系,物质遗产与非物质遗产与博物馆的关系,文物学、收藏学与博物馆学的关系,收藏热与博物馆的关系,数字信息化、网络化与博物馆的关系,文化产业与博物馆的关系,等等。随着研究领域的扩展与深入,研究方法也要求扩展更新,跨领域跨学科研究,多元多样化研究,宏观微观结合,个案实证剖析梳理,等等。凡此种种,树立大博物馆学理念、建立大博物馆学体系之必要与困难并存。
博物馆收藏文物,但博物馆不是文物;博物馆收藏历史,但博物馆更要创造历史。在学术研究的层面,从以博物馆自身为主到以社会、公众为主,从以收藏为主到以向社会、公众展示为主,从以物为主到以人为主,对于博物馆学来说,甚至可以看作一个时代的结束,一个时代的开始。
博物馆与旅游
——从湖南省博物馆的旅游服务探索说起 陈建明 刘宇驰
国际博协(ICOM)与世界博物馆之友协会(WFFM)把2009年世界博物馆日的主题定为“博物馆与旅游”,国际博协主席Cummins阐述道:“博物馆与旅游”这一主题,鼓励博物馆专家、义工与参观者、旅游者一起,以一种与当地社区互动的方式体验博物馆内外的自然文化遗产。
当代社会,博物馆已经成为重要的旅游目的地,旅游者在博物馆参观者中占据了很高的比例,尤其是在一些大型博物馆,这一比例已经远远超过50%。因此,秉持着“服务公众”之宗旨,博物馆必须更好地研究旅游者、旅游行为,以及博物馆与旅游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笔者不是旅游学方面的专家,更没有从事过与旅游相关的研究,关于“博物馆与旅游”的专题研究自然有待来者。但笔者近年来在博物馆工作中,或多或少地注意和留意到了旅游及旅游者与博物馆的关系,也进行了一些探索性的实践,忝附报端,就教于业内专家与同仁。发展中的博物馆与旅游业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旅游事业迅速发展,特别是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中国博物馆界在还未完成自身嬗变之时就被卷入旅游洪潮之中。一时间,有言机遇者,有谈冲击者,莫衷一是。纷纭十几载,当年争论的声音已渐渐微小,而博物馆应当注重为旅游者提供针对性的服务已成共识。当前环境下,如何更好地服务旅游者则是博物馆工作者应当思考的问题。
笔者所在的湖南省博物馆是湖南省最大的综合性历史艺术博物馆,自1956年正式开放起,就一直是受外地来湖南旅游者青睐的参观点之一。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湖南省博物馆又发掘了举世闻名的马王堆汉墓,举办了马王堆汉墓陈列,日益成为世界各地旅游者来湖南的必经之地。随着国际交往的日渐频繁,交通运输的迅速发展,旅游者在湖南省博物馆的参观者中所占的比例也越来越高。
2003年,湖南省博物馆新馆建成,在正式对外开放之前,我们邀请了一批旅行社负责人、导游、旅游专家到博物馆进行参观与座谈,听取他们对陈列与服务的意见,并随之改进。这一举措充分体现了湖南省博物馆对旅游者这一参观群体的重视,向外界传达出良好的信息。
正式开馆后,湖南省博物馆又不断地跟踪调查旅游者的参观意愿与感受,根据旅游者的反馈来改进服务。在工作中,我们发现,对团队旅游者来说,导游对参观的质量起了很关键的作用。因此,湖南省博物馆为导游提供免费的培训课程,让他们了解博物馆陈列,帮助观众看懂看好展览。同时,又积极向旅游主管部门争取,把湖南省博物馆的陈列讲解列入导游资格考核的必考项,使每一名导游都能掌握相关的知识,保证参观者得到良好的导览服务。
除此之外,湖南省博物馆更是把服务贯彻到每一个细节当中,例如,每一个导游进入博物馆,都能得到博物馆为他们准备的水和纸巾,甚至是博物馆工作人员如家人般热情地直呼他们的名字,因为在湖南省博物馆有这样一条不成文的规定:负责开放接待的员工,都应该认识导游。因此,在通往工作人员休息室的过道上,曾张贴着导游的照片与名字,上面写着“你认识他们吗?”有了这些人性化的措施,导游来到博物馆便有了一种宾至如归的亲切感,更能在繁忙的工作中得到一份难得的感动和愉悦,而我们相信,这种感动和愉悦是可以传递的,它将最终让每一位来博物馆参观的旅游者感受到同样的愉悦。诚然,博物馆有义务为旅游者提供更好的服务,但是,身处旅游热潮中的博物馆也应当保持清醒的头脑,谨防一味迎合旅游者而可能造成的泛娱乐化倾向。
旅游促进交流与发展
在博物馆为旅游赋予更多意义的同时,旅游也为博物馆及其社区、城市带来互动式的发展,促进区域间的文化交流,重塑旅游者与目的地人民之间的彼此认同。
湖南省博物馆自新馆建成开馆以后,就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观众人数年均增长率达到60%,2008年观众数达到了159万人次。这其中,仅团队旅游者就占到了60%以上,旅游者是湖南博物馆观众群体的主要构成部分。据统计,全馆每年仅接待韩国游客就超过10万人以上。
一方面,湖南省博物馆通过不断推介马王堆汉墓品牌和提供高品质的历史艺术展览,为促进湖南与其他地区的文化交流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已经成为湖南的一张亮丽名片和文化标志,成为海内外游客认识湖南、了解湖湘文化的主要窗口。
另一方面,旅游为博物馆和当地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免费开放前,2007年湖南省博物馆门票收入达到2800万元,按照门票收入与旅游消费1:10的比例计算,拉动湖南旅游消费2.8亿元。免费开放后,旅游虽不能直接给博物馆带来门票收入,但是依然可为博物馆其他销售、经营项目带来经济效益,同时促进了当地旅游事业的发展。
博物馆与旅游:内在的联系
旅游可以使人类摆脱日常例行生活,将日常体验中结构化的必然性转变为模糊性和不确定性,从全新的体验中追寻自身和世界的本源。大规模的旅游始于工业革命后的19世纪末,中产阶级和工人阶级在物质生活上摆脱匮乏后,逐渐转向追求形而上的精神建构。因此,人类社会愈是发达,对旅游的需求就愈加强烈。
我国自古即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旅游传统,从穆天子到徐霞客,从“一生好入名山游”的李太白到“悄然频动壮游念”的陆放翁,无不钟情于山河大地的自然、文化遗产,留下数不尽的诗赋名篇。随着交通的日益便捷、通信的迅速发展,旅游也成为普通人都可以获取的一种生存体验,像康德那样终生没有离开过家乡的人只会越来越少。
1989年国际博协16届大会通过的章程将此前博物馆定义中的“为社区服务”修订为“为社会服务”,这一修订无疑表明博物馆已经意识到旅游者所扮演的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而旅游者为何如此青睐博物馆,博物馆在何种意义上满足了旅游者的需求呢?窃以为,博物馆作为自然与文化遗产的展示场所,通过它所展示的人类及环境的物证,为旅游者提供一种追溯以往的思维路径,营造了脱离日常生活与当下语境的时空环境,从而使旅游者能够以他者的目光审视自身、审视历史,完成其对自身和世界本原的叩问。也许,这就是博物馆与旅游之间建立起来的内在联系。
如果说,旅游是人类一次次远离被世俗之光笼罩的日常生活,在一望无垠的苍茫大海中追寻存在本原的寻根之旅,那么,博物馆就是旅程中的一座座灯塔,永远为人类指明前进的方向,也守候着回家的
第五篇:博物馆展览展示设计的陈列原则
博物馆展览展示设计的陈列原则
陈列、展览是博物馆向社会提供的特殊精神产品,同时也是博物馆向社会展示藏品和研究水平的载体,它凝聚着博物馆工作者的科学艺术劳动。物化的形象的陈列、展览依靠设计师进行一系列艺术创作才能见诸观众。陈列并非随意地拼凑摆放,它需要根据所提供的条件,并且遵循一定的原则来施行。下面bopo波镨小编来谈谈博物馆的陈列原则。
优秀的陈列展览应该满足观众对参观舒适度的要求。其中陈列照明的设计应体现“以人为本”。目前,一些博物馆为了突出文物展品的效果,或为了营造神秘的氛围,多采用封闭式人工照明。这样的“灯光效果”恰恰忽略博物馆观众的感受,忽视了光照对人所产生的精神、心理作用,忽视了大多数人惧怕、讨厌甚至拒绝黑暗的心理。“导致观众无法把目光聚焦到展品上,不得不瞪大眼睛仔细搜寻前方是不是正确的参观通道,是不是会被障碍物绊倒。这样无疑与我们的初衷相悖”。因此,博物馆陈列的展示方式和照明不仅要烘托陈列的主题和展品,更重要的是要考虑观众接受环境的能力,清晰辨别展线道路以及顺利通过展线的需要。
一个好的展览设计应该在必不可少的设计之外,尽量不再增加各种不必要的设计手段。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简约主义”,主张“看不见的设计才是最好的设计”。这种思潮源于西方现代主义。它的出现既是对复古风潮的叛逆,也是对简约主义美学的发展,其风格是将设计 元素简化到最少程度,以极简洁的方式表达了人们对于空间环境的感情、理性双重需求。这种简约主义理念也流行于当今的国际社会,努力使人们暂时摆脱繁琐、复杂的环境,找到简洁、自然的生存空间和心灵空间,契合了现代人在快节奏、超负荷工作压力下的心理需要。因此,博物馆陈列展览设计也应顺利潮流,“使我们的设计简洁而不简单,大气而不失底气”。
博物馆在陈列展览的创意、设计、制作等方面,应不断引进新的理念,做保护生态环境的绿色使者,自觉走向低碳生活。例如位于幕尼黑的布兰德霍斯特博物馆选择了极少主义的内部展示空间,所有展厅材料都采用白墙和橡木地板,为馆内的艺术品展示提供了最纯粹的背景,灯具在自然采光系统引入展厅后被完全隐匿,甚至连空调系统的出风口也被减弱为墙根地板处的一排细长格栅孔,远看似有若无,墙面的各类插座及开关被全部抹去,只留下一片纯净的白色,从而凸现出那些悬挂于墙面或摆放地上的艺术作品的魅力。
目前,博物馆观众已经不满足于一般化地参观展览,更需要一片真正属于自己的思考空间。观众是展示空间的最终服务对象,所以在进行空间设计时,应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树立“感受博物馆”、“享受博物馆”的理念,赋予观众轻松愉悦的心情。博物馆应结合展厅现状,更多站在观众的角度去思考陈列展览的形式设计,根据各部分内容设计的需要,突出每一部分的重点和亮点;应从众多的展品中选择重要性与代表性的展品置于浏览节点,构成整个陈列体系的焦点,产生高潮迭起的艺术效果,形成立体化、人性化、趣味化的设计效果,以及
具有韵律感、节奏感的参观效果,避免平铺直叙。
陈列展览必须为观众提供适宜的参观环境,使人们感到在博物馆参观是一种精神享受,从而自觉参与到博物馆的文化活动中来。展厅空间序列的组织应有明确的开端和结尾,形成一定的节奏、韵律和高潮,实现展厅的分割合理、展线的布局流畅和展品的疏密有致,营造和谐变化的整体氛围。bopo波镨小编认为,陈列展览和展厅环境设计中,越是细节部分越应体现人文思考,给观众提供符合心理需要的参观环境,帮助观众加深对陈列展览和文物展品的理解。在整体空间设计时,有关人员应在充分理解展览内容设计的基础上,根据博物馆展厅现状,合理进行空间分割,营造整体空间的氛围,使空间设计产生的意境符合展览内容设计的表现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