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集中条件下地税系统机构与人力资源整合问题研究(支拥军)(精选五篇)

时间:2019-05-12 21:57:4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大集中条件下地税系统机构与人力资源整合问题研究(支拥军)》,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大集中条件下地税系统机构与人力资源整合问题研究(支拥军)》。

第一篇:大集中条件下地税系统机构与人力资源整合问题研究(支拥军)

大集中条件下地税系统 机构与人力资源整合问题研究

——兴安盟地方税务局 支拥军

随着内蒙古地税系统数据大集中的不断深入,税收征管的理念和实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局域网模式下的依托一下子拓展到更为广阔的空间、更为复杂的领域、更为标准规范的运行模式,电子数据开始真正发挥作用,在这种创新、发展和强化应用的大背景下,机构与人力资源整合的问题实际上也就是建立现代税收征管体系的问题。如何紧紧依托兴安盟地税系统的现实状况和发展理念,按照“数据集中,系统整合”的发展理念,以构建税收业务信息平台、政务管理信息平台、综合纳税服务信息平台为目标,通过业务整合,流程再造,机构重组,人力优化,职能转变,管理创新,形成一个集业务数据处理、协同办公和综合纳税服务为一体的现代税务征管体系,是兴安盟地税实现信息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

一、构建“大集中”平台上的税收征管新格局

(一)信息大集中的模式可概括为:数据集中、分级管理、规范流程、统一维护、安全高效、信息共享。集中是数据的相对集中,是主流数据的集中;整合是数据集中基础上的应用整合和系统整合。可以说,数据集中处理是管理集约化、精细化的必然要求,是推进税收信息化建设,实现税务管理跨越式发展的重要转折。

(二)重组业务流程,实施精细化管理。

数据大集中条件下,机构重组和人力资源整合来源于业务整合和流程再造的现实要求,离开业务整合和流程再造研究机构和人力资源的整合,就会舍本逐末,机构和人力资源整合的过程,也就是建立现代税收征管体系的过程,因此,我们在讨论机构和人员之前,要首先讨论业务重组和流程再

造。流程再造理论(BPR)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信息化浪潮的产物,流程再造在形式上主要有以下几个特征:一是组织机构扁平化,有利于信息传递和更好的获取意见和需求,及时调整决策。而是管理机制过程化,管理面向流程,以服务对象为中心,注重实现全局最优而不是局部最优。三是信息系统集约化,实现信息的一次录入处理和共享使用机制。四是部门活动平行化,加强信息横向沟通,最大限度提高工作效率。五是管理团队化,提倡团队精神,实施团队管理,注重发挥每一个个体在整个流程中的作用。

对税务部门而言,现代化的税务征管模式应当体现三个原则,征管质量和效率的显著优化;管理成本和风险有效降低,纳税服务满意度全面提高,这既是建立现代税务征管体系的目标,也是大集中条件下机构和人力资源整合的依据。

首先,要逐步完成税收业务的重组,提高办事效率。在传统模式下,对税收业务流程的设计是以职能部门为导向,每一项业务的设计只是考虑如何实现该业务的功能,而不是将其与其他业务结合起来进行统筹考虑和设计,致使部门之间条块分割严重,缺乏信息沟通和协作,业务流程效率低。纳税人面对的是税务部门内部多个业务单位,办理纳税业务要在不同部门间往返,反之,税务机关对纳税人则是多头找,呈现多点对单点状况,给纳税人带来很大的不便,同是由于各个基层单位所出环境不同,在流程上存在较大差异,不利于上级部门监管,也不利于纳税人办理涉税事宜。因此,应该在数据大集中平台下,借鉴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模式,以纳税人为导向,对税收业务流程中的受理、调查、审批、评估、稽查、执行、复议诉讼等各环节严格按照征管法和实施细则的相关规定,形成涉税数据流,通过管理员平台、征收员平台和决策查询平台,实现信息的有效流转和管理的顺利实现。

其次,突破机构职能,优化岗位结构,构造扁平化组织。对机构进行重组,既是深化税务管理改革的前提条件和突破

口,也是一项具体的改革内容,组织机构扁平化要求税收征管法允许的范围内,对现行征、管、查以及内设部门的机构进行整合,对其职能进行重新分配和优化,一是减少管理层级,消除信息传递失真,基层税务人员收集的纳税人信息集中存储在区局数据库中,全区各级地税机关和职能单位在自己的权限范围内,可以实时访问该数据缩短了纳税人和各个业务单元的信息传递路径。快速的信息传递为管理层级调整提供了可能。随着大集中系统的进一步完善,整合后各部门的职能将会更大发挥。实现税收执法权的上收、分解、制约和规范,而是调整管理职能,根据基本业务流程,围绕税源监控、优化服务、分权制约、提高效率四大绩效目标,对税收征管业务进行系统整合,重新设立业务岗位职能,将部门分散的后台业务推向前台处理,通过即将开通的税务管理员平台,可将原先分散在征收、管理、税政、计会等部门的受理、调查、评估等活动统一由税务管理员实现,纳税人通过与税收管理员的单点接触即可办理所有涉税事宜,同时各后续流程环节通过对政策适用性的监督可有效控制事件的合法性,在岗位设置方面,根据职能描述赋予岗位相应权限,在保留必要制约关系的基础上,取出业务关联性不强的流程,优化岗位设置,细化权限管理评估、监控、预警、防范,如通过银行批量扣税和网上报税,可有效减少申报受理岗位的数量,扩展税收管理岗位。

第三,建立科学的岗位分工体系,通过对基层税务机关的业务分工,按照分工制约,协作互动提高效率的原则,将基层税务机关所涉及的受理、调查、审批、评估、稽查、执行、复议诉讼等职能分类汇总行成岗位,按照岗位权限之间不交叉的方式赋予岗位对应的操作权限,然后根据工作实际将用户分配到岗位,用户与岗位的的对应关系是唯一的,避免兼岗情况出现,在岗位间形成制约机制。

第四,建立严密的征管监控体系。

对内而言,对容易产生腐败的关键业务,要通过流程设计上的部门分权加强横向制约,通过加强随机检查、执法检查和执法监察,对重点岗位重点环节的纵向制约,利用大集中平台的留痕功能,加强对业务处理过程的自动监控最大程度减少人为因素对税收制法的影响。

对外部而言,要通过加强对流程重点环节的监控,充分发挥网络巡查的功能,形成预警防范机制。

第五,构建岗责考核体系。根据监控指标数据所反映的成绩或问题,对照奖惩标准采取一定的处理措施,包括征管质量考核体系、税收执法责任制、“两权”监督体系以及相应的岗位职责体系等。以流程为导向实施业务重组,将税务事项抽象为咨询、受理、调查、核批、评估、检查、执行七个基本活动单元,这七个基本活动单元是税收事务处理的主流程,按照这个主流程,对税收业务进行重新分配,打破以前税收业务条块分割、相互独立的格局,对税收业务进行最大程度的整合和最大限度的简化。

二、合理调整机构,整合内部资源。

在数据大集中的条件下,地税内部各部门之间的上下左右职能发生了重大转变。由过去的纵向垂直、横向分割、条块相对清晰的内部结构向一个扁平化的地税组织结构开始逐渐转变。在IT技术支持下,系统应用、数据和管理大集中的实现,给原有的地税机关内部体制带来巨大冲击。特别是申报缴税的全市集中统一处理和网上申报、网上办税推广,发票税控系统运行,以及集中进行收入统计和分析,使盟市局机关由原来纯粹的管理机关,变为直接面对纳税人、承担一部分征收服务和收入统计分析职责的、名符其实的一线部门。随着信息系统功能的补充与完善,网上办税范围的扩大,盟市局机关在可预见的时间内,将承担起原来基层税务机关部分征收服务的职责。与此同时,由于有了现行信息系统的支持,盟市局机关对基层的管理、监控和指导得到了极大的强化,并直接承担起征收服务工作可能出现的技术、业务和社会风险的责任和任务。而旗县地税局对上级机关的服务依赖性(特别是交易服务与数据服务)达到了空前的程度。盟市局机关在技术与业务服务上的任何疏忽和闪失都将导致旗县局工作的全面瘫痪,都将给政府形象、全社会稳定带来极其严重的影响。同时,旗县局已从原来处于前台一线服务的角色,逐渐向后台评估和对纳税人事后监督管理的角色转变。旗县局的收入统计以及税务档案的管理职责也已开始向盟市局机关转移。基层税务所已经从原来的征收服务角色转为事后评估监测的角色。

在上下职能递次转移和变化同时,盟、旗县两级机关内部横向部门之间的职能、职责也发生着巨大变化。统计分析职能开始全面集中到计会部门,征管流程的控制开始全面集中到征管部门,机关内部管理流程的控制开始全面向办公部门集中,要对现有的征管机构进行更合理的整合和人员的岗责重组,有效利用好现有的征管资源。税务管理中心,数据处理中心,税务服务中心,行政管理中心应相继成立,可有效避免职能交叉和重叠。部门之间横向的工作依赖关系明显增强,客观地使广大地税干部不约而同地走上了一条由大系统连接和支撑各项工作的统一“流水线”。深刻感触到了在全局工作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环环相连,谁也离不开谁。同时应对税源少的基层机构进行整合,实现征管机构“扁平化”。将有效的征管资源集中起来,加强重点税源的管理,提高工作效率,节省税收成本。减少征收环节的人数,将人员充实到基层一线的管理队伍。加大信息化人员的配置,保障税收生命线的顺畅和安全。具体设想是以流程再造为理念实施征管机构重组,按照征管组织机构服从服务于税收征管工作需要的原则,坚持以流程为导向,适当调整分工格局,方便服务与执法。

三、数据大集中平台下的人力资源配置优化

适应数据大集中变革要求推进机构岗责配套改革,是立足实现高平台上新发展而必然要做出的重大战略抉择,也是

实现管理型税务机关向服务型税务机关过渡工作中的重中之重。所以,做好数据大集中平台下的机构岗责优化,意义重大。

1.我盟地税机构设置基本现状

我盟地税系统现行机构设置是在经历历次调整变革基础上健全起来的。近年来,我区地方税收管理出现新的情况新的发展,主要是:2004年总局全面阐释新的征管模式,需要我们在机构设置、人员配置方面向强化管理、充实基层倾斜;2005年全区地税系统实现“数据大集中”之后,需要调整盟局机关以及基层的工作重点,形成与“数据大集中”相适应的业务、技术运作管理模式;新征管法及其实施细则对机构岗责提出了明确规范,需要进一步规范税务机构设置;近年来,国家出台了公务员法,总局积极推行执法责任制考核,需要统筹整合,健全考核激励机制。

2.机构岗责优化需求

(1)机构岗责优化背景分析。

①落实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客观需要。

优化岗责体系,是落实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客观需要,落实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目标,是要逐步建立起适应时代发展的现代税收征管体系,逐步实现税务管理由粗放向集约的过渡,是要实现地税部门由单纯的管理部门向管理服务综合职能下的现代公共部门转变。

②大集中建设阶段性成效的迫切需要。

数据大集中条件下,尽管根据客观变化,对管理体制机制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初步成果。但从全系统整体来看,尚缺乏对信息化条件下的体制、机制和部门职能划分改革的前沿性预测。制度化的职能转变相对滞后,亟需以超前的意识和思维研究探索,在新形势下税务系统内部横向、纵向的新型管理体制机制,避免或降低体制因素对现有工作成果的冲击及对未来工作发展带来的阻碍和影响。迫切需要重新审视工作重心转移和职能变化对人力资源分布的新需求。

有些部门需要增加人员和加大投入,有些部门需要适当减少,有些需要合并。

3.优化岗责建议

应遵循“依法设置、精简效能,明确职责、强化管理,因地制宜、分类规范,以人为本、整合优化”四方面原则,对岗责进行重新整合优化。

任何一个业务的实现,是依靠一系列操作来完成的,从一笔业务的发起到完成,一般都要经历几个环节,就如一条生产线是由一系列紧密相连的加工工位组成,而完成一个零部件的加工又必须要有相应的工艺文件和工装。一个实际业务处理过程其实是和一条生产线生产一个零部件的过程相似,业务处理流程就是零件加工流程,岗位设置就是工位,岗责体系就是工艺文件。试想,没有一个严密、规范的工艺文件,能否高效生产出一个合格的零件。信息系统对业务过程的处理,实际就是一个数据处理过程,通过每个环节的数据输入和数据处理,最终实现业务过程并产生相应的结果。如果在相应的处理环节没有进行规范的操作,必然造成业务处理过程的扭曲、混乱或中断,也可能产生错误的结果。如果在处理环节和处理操作定义上存在多义性,同样可能产生上述错误。

综合征管软件的数据处理过程,同样是以税收业务过程为主线,以岗位操作为驱动而进行的数据处理过程,有处理环节就必然设置相应的岗位,就必然要有一定的权限,就必然要进行相应的操作。因此,岗责体系的建立和规范就尤为重要。在数据大集中条件下,业务处理都是在一个系统内完成,就要求必须坚持岗位驱动流程的原则,跳出机构设置的束缚,克服各地机构设置、岗位界定的差异,整合和规范岗责体系,以确保业务流程的顺利实现和结果的正确产生。重点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首先,人力资源按流程配置,不再按职能配置,实施团队式管理。

其次,要构造复合型人力资源,适应数据大集中模式下网络化的的要求。

第三,尽快提高税务干部的信息化素养,适应大集中条件下应用现代工具的要求。

第四、打破原有的人力资源部门壁垒,形成一个协同团队。

第五,人力资源的从被动性配置向主动性配置转移,由静态配置向动态配置转移。

第二篇:大集中条件下地税系统机构与人力资源整合问题研究

大集中条件下地税系统 机构与人力资源整合问题研究

兴安盟地税局 支拥军

随着内蒙古地税系统数据大集中的不断深入,税收征管的理念和实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局域网模式下的依托一下子拓展到更为广阔的空间、更为复杂的领域、更为标准规范的运行模式,电子数据开始真正发挥作用,在这种创新、发展和强化应用的大背景下,如何紧紧依托兴安盟地税系统的现实状况和发展理念,按照“数据集中,系统整合”的发展理念,以构建税收业务信息平台、政务管理信息平台、综合纳税服务信息平台为目标,通过业务整合,流程再造,机构重组,人力优化,职能转变,管理创新,形成一个集业务数据处理、协同办公和综合纳税服务为一体的现代税务征管体系,是兴安盟地税实现信息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而数据大集中条件下机构与人力资源整合就成为建立现代税收征管体系首要解决的问题。

一、构建“大集中”平台上的税收征管新格局

(一)信息大集中的模式可概括为:数据集中、分级管理、规范流程、统一维护、安全高效、信息共享。集中是数据的相对集中,是主流数据的集中;整合是数据集中基础上的应用整合和系统整合。可以说,数据集中处理是管理集约化、精细化的必然要求,是推进税收信息化建设,实现税务管理跨越式发展的重要转折。

(二)重组业务流程,实施精细化管理。

数据大集中条件下,机构重组和人力资源整合来源于业务整合和流程再造的现实要求,离开业务整合和流程再造研究机构和人力资源的整合,就会舍本逐末,机构和人力资源整合的过程,也就是建立现代税收征管体系的过程,因此,我们在讨论机构和人员之前,要首先讨论业务重组和流程再造。流程再造理论(BPR)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信息化浪潮的产物,流程再造在形式上主要有以下几个特征:一是组织机构扁平化,有利于信息传递和更好的获取意见和需求,及时调整决策。而是管理机制过程化,管理面向流程,以服务对象为中心,注重实现全局最优而不是局部最优。三是信息系统集约化,实现信息的一次录入处理和共享使用机制。四是部门活动平行化,加强信息横向沟通,最大限度提高工作效率。五是管理团队化,提倡团队精神,实施团队管理,注重发挥每一个个体在整个流程中的作用。

对税务部门而言,现代化的税务征管模式应当体现三个原则,征管质量和效率的显著优化;管理成本和风险有效降低,纳税服务满意度全面提高,这既是建立现代税务征管体系的目标,也是大集中条件下机构和人力资源整合的依据。首先,要逐步完成税收业务的重组,提高办事效率。在传统模式下,对税收业务流程的设计是以职能部门为导向,每一项业务的设计只是考虑如何实现该业务的功能,而不是将其与其他业务结合起来进行统筹考虑和设计,致使部门之间条块分割严重,缺乏信息沟通和协作,业务流程效率低。纳税人面对的是税务部门内部多个业务单位,办理纳税业务要在不同部门间往返,反之,税务机关对纳税人则是多头找,呈现多点对单点状况,给纳税人带来很大的不便,同是由于各个基层单位所出环境不同,在流程上存在较大差异,不利于上级部门监管,也不利于纳税人办理涉税事宜。因此,应该在数据大集中平台下,借鉴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模式,以纳税人为导向,对税收业务流程中的受理、调查、审批、评估、稽查、执行、复议诉讼等各环节严格按照征管法和实施细则的相关规定,形成涉税数据流,通过管理员平台、征收员平台和决策查询平台,实现信息的有效流转和管理的顺利实现。

其次,突破机构职能,优化岗位结构,构造扁平化组织。对机构进行重组,既是深化税务管理改革的前提条件和突破口,也是一项具体的改革内容,组织机构扁平化要求税收征管法允许的范围内,对现行征、管、查以及内设部门的机构进行整合,对其职能进行重新分配和优化,一是减少管理层级,消除信息传递失真,基层税务人员收集的纳税人信息集中存储在区局数据库中,全区各级地税机关和职能单位在自己的权限范围内,可以实时访问该数据缩短了纳税人和各个业务单元的信息传递路径。快速的信息传递为管理层级调整提供了可能。随着大集中系统的进一步完善,整合后各部门的职能将会更大发挥。实现税收执法权的上收、分解、制约和规范,而是调整管理职能,根据基本业务流程,围绕税源监控、优化服务、分权制约、提高效率四大绩效目标,对税收征管业务进行系统整合,重新设立业务岗位职能,将部门分散的后台业务推向前台处理,通过即将开通的税务管理员平台,可将原先分散在征收、管理、税政、计会等部门的受理、调查、评估等活动统一由税务管理员实现,纳税人通过与税收管理员的单点接触即可办理所有涉税事宜,同时各后续流程环节通过对政策适用性的监督可有效控制事件的合法性,在岗位设置方面,根据职能描述赋予岗位相应权限,在保留必要制约关系的基础上,取出业务关联性不强的流程,优化岗位设置,细化权限管理评估、监控、预警、防范,如通过银行批量扣税和网上报税,可有效减少申报受理岗位的数量,扩展税收管理岗位。

第三,建立科学的岗位分工体系,通过对基层税务机关的业务分工,按照分工制约,协作互动提高效率的原则,将基层税务机关所涉及的受理、调查、审批、评估、稽查、执行、复议诉讼等职能分类汇总行成岗位,按照岗位权限之间不交叉的方式赋予岗位对应的操作权限,然后根据工作实际将用户分配到岗位,用户与岗位的的对应关系是唯一的,避免兼岗情况出现,在岗位间形成制约机制。

第四,建立严密的征管监控体系。

对内而言,对容易产生腐败的关键业务,要通过流程设计上的部门分权加强横向制约,通过加强随机检查、执法检查和执法监察,对重点岗位重点环节的纵向制约,利用大集中平台的留痕功能,加强对业务处理过程的自动监控最大程度减少人为因素对税收制法的影响。

对外部而言,要通过加强对流程重点环节的监控,充分发挥网络巡查的功能,形成预警防范机制。

第五,构建岗责考核体系。根据监控指标数据所反映的成绩或问题,对照奖惩标准采取一定的处理措施,包括征管质量考核体系、税收执法责任制、“两权”监督体系以及相应的岗位职责体系等。以流程为导向实施业务重组,将税务事项抽象为咨询、受理、调查、核批、评估、检查、执行七个基本活动单元,这七个基本活动单元是税收事务处理的主流程,按照这个主流程,对税收业务进行重新分配,打破以前税收业务条块分割、相互独立的格局,对税收业务进行最大程度的整合和最大限度的简化。

二、合理调整机构,整合内部资源。在数据大集中的条件下,地税内部各部门之间的上下左右职能发生了重大转变。由过去的纵向垂直、横向分割、条块相对清晰的内部结构向一个扁平化的地税组织结构开始逐渐转变。在IT技术支持下,系统应用、数据和管理大集中的实现,给原有的地税机关内部体制带来巨大冲击。特别是申报缴税的全市集中统一处理和网上申报、网上办税推广,发票税控系统运行,以及集中进行收入统计和分析,使盟市局机关由原来纯粹的管理机关,变为直接面对纳税人、承担一部分征收服务和收入统计分析职责的、名符其实的一线部门。随着信息系统功能的补充与完善,网上办税范围的扩大,盟市局机关在可预见的时间内,将承担起原来基层税务机关部分征收服务的职责。与此同时,由于有了现行信息系统的支持,盟市局机关对基层的管理、监控和指导得到了极大的强化,并直接承担起征收服务工作可能出现的技术、业务和社会风险的责任和任务。而旗县地税局对上级机关的服务依赖性(特别是交易服务与数据服务)达到了空前的程度。盟市局机关在技术与业务服务上的任何疏忽和闪失都将导致旗县局工作的全面瘫痪,都将给政府形象、全社会稳定带来极其严重的影响。同时,旗县局已从原来处于前台一线服务的角色,逐渐向后台评估和对纳税人事后监督管理的角色转变。旗县局的收入统计以及税务档案的管理职责也已开始向盟市局机关转移。基层税务所已经从原来的征收服务角色转为事后评估监测的角色。

在上下职能递次转移和变化同时,盟、旗县两级机关内部横向部门之间的职能、职责也发生着巨大变化。统计分析职能开始全面集中到计会部门,征管流程的控制开始全面集中到征管部门,机关内部管理流程的控制开始全面向办公部门集中,要对现有的征管机构进行更合理的整合和人员的岗责重组,有效利用好现有的征管资源。税务管理中心,数据处理中心,税务服务中心,行政管理中心应相继成立,可有效避免职能交叉和重叠。部门之间横向的工作依赖关系明显增强,客观地使广大地税干部不约而同地走上了一条由大系统连接和支撑各项工作的统一“流水线”。深刻感触到了在全局工作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环环相连,谁也离不开谁。同时应对税源少的基层机构进行整合,实现征管机构“扁平化”。将有效的征管资源集中起来,加强重点税源的管理,提高工作效率,节省税收成本。减少征收环节的人数,将人员充实到基层一线的管理队伍。加大信息化人员的配置,保障税收生命线的顺畅和安全。具体设想是以流程再造为理念实施征管机构重组,按照征管组织机构服从服务于税收征管工作需要的原则,坚持以流程为导向,适当调整分工格局,方便服务与执法。

三、数据大集中平台下的人力资源配置优化 适应数据大集中变革要求推进机构岗责配套改革,是立足实现高平台上新发展而必然要做出的重大战略抉择,也是实现管理型税务机关向服务型税务机关过渡工作中的重中之重。所以,做好数据大集中平台下的机构岗责优化,意义重大。

1.我盟地税机构设置基本现状

我盟地税系统现行机构设置是在经历历次调整变革基础上健全起来的。近年来,我区地方税收管理出现新的情况新的发展,主要是:2004年总局全面阐释新的征管模式,需要我们在机构设置、人员配置方面向强化管理、充实基层倾斜;2005年全区地税系统实现“数据大集中”之后,需要调整盟局机关以及基层的工作重点,形成与“数据大集中”相适应的业务、技术运作管理模式;新征管法及其实施细则对机构岗责提出了明确规范,需要进一步规范税务机构设置;近年来,国家出台了公务员法,总局积极推行执法责任制考核,需要统筹整合,健全考核激励机制。

2.机构岗责优化需求

(1)机构岗责优化背景分析。

①落实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客观需要。

优化岗责体系,是落实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客观需要,落实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目标,是要逐步建立起适应时代发展的现代税收征管体系,逐步实现税务管理由粗放向集约的过渡,是要实现地税部门由单纯的管理部门向管理服务综合职能下的现代公共部门转变。

②大集中建设阶段性成效的迫切需要。

数据大集中条件下,尽管根据客观变化,对管理体制机制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初步成果。但从全系统整体来看,尚缺乏对信息化条件下的体制、机制和部门职能划分改革的前沿性预测。制度化的职能转变相对滞后,亟需以超前的意识和思维研究探索,在新形势下税务系统内部横向、纵向的新型管理体制机制,避免或降低体制因素对现有工作成果的冲击及对未来工作发展带来的阻碍和影响。迫切需要重新审视工作重心转移和职能变化对人力资源分布的新需求。有些部门需要增加人员和加大投入,有些部门需要适当减少,有些需要合并。

3.优化岗责建议

应遵循“依法设置、精简效能,明确职责、强化管理,因地制宜、分类规范,以人为本、整合优化”四方面原则,对岗责进行重新整合优化。

任何一个业务的实现,是依靠一系列操作来完成的,从一笔业务的发起到完成,一般都要经历几个环节,就如一条生产线是由一系列紧密相连的加工工位组成,而完成一个零部件的加工又必须要有相应的工艺文件和工装。一个实际业务处理过程其实是和一条生产线生产一个零部件的过程相似,业务处理流程就是零件加工流程,岗位设置就是工位,岗责体系就是工艺文件。试想,没有一个严密、规范的工艺流程,能否高效生产出一个合格的零件。信息系统对业务过程的处理,实际就是一个数据处理过程,通过每个环节的数据输入和数据处理,最终实现业务过程并产生相应的结果。如果在相应的处理环节没有进行规范的操作,必然造成业务处理过程的扭曲、混乱或中断,也可能产生错误的结果。如果在处理环节和处理操作定义上存在多义性,同样可能产生上述错误。

综合征管软件的数据处理过程,同样是以税收业务过程为主线,以岗位操作为驱动而进行的数据处理过程,有处理环节就必然设置相应的岗位,就必然要有一定的权限,就必然要进行相应的操作。因此,岗责体系的建立和规范就尤为重要。在数据大集中条件下,业务处理都是在一个系统内完成,就要求必须坚持岗位驱动流程的原则,跳出机构设置的束缚,克服各地机构设置、岗位界定的差异,整合和规范岗责体系,以确保业务流程的顺利实现和结果的正确产生。重点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首先,人力资源按流程配置,不再按职能配置,实施团队式管理。要按照业务决定流程、流程决定职能、职能决定岗位、岗位决定人力分布、人力分部决定机构设置的人力资源配置理念,实行团队协作管理,避免职能条块分割,交叉重叠。

其次,要构造复合型人力资源,适应数据大集中模式下网络化的的要求。

大集中网络化条件下的专业化分工,为科学化和精细化提供了条件和可能,也对传统的专业化岗位分工模式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尤其是对人力资源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网络化的分工模式,要求人力资源的综合素养和复合型能力必须大幅度提高,要求提高人力资源的信息反应能力个数据敏感性。所有这一切,都需要通过制度化的培训、考核快速加以解决。

第三,尽快提高税务干部的信息化素养,适应大集中条件下应用现代工具的要求。

信息化工具是大集中条件下所有工作的基础工具,能否掌握这一工具,基本上决定了现代税收征管体系能否顺利建立,要通过不同层次、不同范围、不同方式的信息化素质提高过程,全面提高广大税务干部的信息化素养,对于一些年龄偏大的税务干部,要通过合理的方式,使他们能够掌握基本的信息化技能。在人力资源增量通道不畅的情况下,必须盘活现有存量。第四、打破原有的人力资源部门壁垒,形成一个协同团队。

原有的人力资源配置,是按照部门职能配置的,职能交叉和重叠,决定了人力资源配置的严重浪费,也大大降低了组织的效率,按照经济学的木桶效应,组织的效能无法有效激发,只有打破原有的部门职能壁垒,按照业务重组和流程再造的要求,在发挥个体人力资源作用的基础上,更加重视系统的综合效能,重视团队协作带来的整体提高,便于科学明确刚责体系,最大限度地提高税收征管的质量和服务水平,也可以在更加规范的流程下不断提高行政的效率。

第五,人力资源从被动性配置向主动性配置转移,由静态配置向动态配置转移。

数据大集中条件下的人力资源配置,应该从传统的被动性配置向主动性配置过渡,从静态配置到动态配置转移,传统的人力资源配置,往往是按照部门职能岗位配置人力资源,属于被动性静态配置,在数据大集中条件下,这样的人力资源配制方式就无法适应不断变化的人力资源需求,无法形成业务和人力资源的联动机制,人力资源的的流动性由于部门职能的限制,无法实现,所以,要按照流程安排,通过大部门机制,不断增加人力资源的流动性,提高人力资源的效率,为现代税收征管体系建立合理的人力资源配置机制。第六、大集中条件下的人力资源配置要结合新型的税收管理员制度的落实加以实现。

科学化的税源管理和个性化的纳税服务是数据大集中条件下新型税收管理员的两项基本职能,要不断完善数据大集中条件下新型管理员制度,更有效额配置人力资源,提高系统链条的强度,才能不断提高系统的效率,数据大集中和新型的税收管理员制度,谁也离不开谁,大集中条件为税收管理员制度的落实提供了可能,税收管理员制度为数据大集中的进一步深入提供了人力资源配置的制度保证。

第七、要注意组织文化建设在人力资源整合上的作用。大集中条件下,新兴的理念和行为方式对传统的理念和行为方式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冲击,要完成思想上的软着陆,需要组织文化建设发挥基础性的作用,要使广大税务干部能够深刻认识建立现代税收征管体系的积极意义,从传统征管思想和服务方式的窠臼中摆脱出来,投身于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现代税收征管体系的构建和发展完善。

第三篇:电力集中抄表系统存在的问题研究

电力集中抄表系统存在的问题研究

电力集中抄表系统是集计算机、数字通信等多项技术于一体的高新技术产品。它不是简单的单一产品,而是一项技术复杂的系统工程。全国试点很多,失败也很多,电力集中抄表系统的不成功未能被推广应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以应用最多的低压载波电力集中抄表系统为例,分析其推广应用中存在的问题。2.低压载波电力集中抄表系统

低压载波电力集中抄表系统有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但没有明确能够保证通讯成功的技术指标,低压载波电力集中抄表系统不像其它产品有一个明确的技术指标,从而能保证系统通讯成功。例如:何种载波频率没有同频干扰、何种发射功率和接收灵敏度能够保证任何终端都成功接收到信号、通信余量有多少等等类似这些问题都无法准确技术指标。

低压载波电力集中抄表系统是电力企业最复杂的一个通讯系统,一个通讯单元(台变范围)有几百个甚至上千个终端,而一个系统中更有几万甚至几十万个终端。特别是载波电能表的应用更加增加了一个系统中通讯终端的数量,对系统的可靠运行极为不利。

因为电能表的工作是连续的,这就要求系统24小时不间断的采集脉冲信号,再加上有些用户提出的实时通信要求,因此载波通信也是24小时连续的。也正是这些因素大大增加了系统抗干扰要求的提高。目前我国对于电器设备污染电网没有强制标准,导致低压电网被污染严重,每个台变的线路负载、分支节点、线路范围也不尽相同。这些因素都可能导致试点工作的代表性差。即使试点工作完美,而大面积推广的时候也会出现层出不穷的问题。

低压载波电力集中抄表系统不是一个单一的产品,它是一项技术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涉及主站软件,与营销数据库连接,计算机网络、无线通讯(GPRS、电台)、有线通讯(拨号MODEM)、载波通信、计量技术以及强电方面的知识等等。这就要求系统设计者知识面广,需要熟悉并掌握多方面的相关知识。某一环节出现问题,就很可能导致整个系统运行不正常。

由于系统的基础数据来自于电能表,而目前全国电能表的生产企业有800多家,每家又有很多型号的产品。这些产品的质量差异较大,特别受销售价格竞争的影响,对脉冲及485输出方面的设计及器件选择的要求不严格,都可能导致电磁兼容不过关,抗干扰能力差,基础数据不正确。数据源自身抗干扰能力差,就无法实现抄表系统的正确性。2.产品技术不成熟

生产低压载波电力集中抄表系统的企业为什么比生产中高压载波的企业要多得多,其原因很简单:试验和应用环境简单方便;以为产品研发投入低,甚至有专门提供的电路和器件拿来就行;研发人员投入少,要求研发周期短,殊不知这个产品能否使用的关键是现场环境的考验和现场使用经验的积累。以为在模拟环境下成功了,系统开发就完成了,其实这仅仅是个开始。

目前生产低压载波电力集中抄表系统的企业很多,但真正有开发能力和丰富现场经验的企业却很少。如在不清楚低压电力线上到底是衰减和干扰哪个因素影响大的情况下,便盲目选择和强调扩频技术,造成终端通信距离短,需中继的终端数多,系统处于通讯临界状态运行。对于这样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某一环节的问题都有可能导致系统运行不稳定。例如集中器上传的GPRS技术,数据库的连接等。低压载波抄表技术没有经过多点长时间的现场试运行,没有得到足够的现场经验,就盲目投入批量生产,这是极其危险的。一旦设计上存在质量问题,靠后期的现场调试来弥补几乎不可能。

产品开发周期短,匆忙开发,匆忙试点,匆忙推广。使得技术人员将不成熟的产品投入生产。批量生产过快,特别是对于一些研发能力弱而市场推广能力强的企业,盲目投入批量生产的危害最大。

低压载波电力集中抄表系统的设计质量与生产质量相比,设计质量远重要于生产质量。因此企业的生产规模等硬件要求已显得不是最重要。事实是几乎所有的系统失败,原因没有一个是因为生产质量造成的。对该产品而言,如果该企业的产品开发经历和应用没有经过3~4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一般可以说产品是不成熟的。对低压载波抄表系统这个产品而言,任何部门的检测报告对判断这个产品的优劣或者合格与否,只能起部分参考作用。甚至一个通过检测的产品在实际使用中可能远不如一个未通过检测的产品,原因很简单,检测的模拟环境与现场环境相差甚远。

在低压载波电力集中抄表系统的生产企业中,有相当比例的企业是贴牌的。自己没有研发能力,拿其它企业的产品贴上自己的标牌后进行销售。结果是:后继开发能力不足,产品改进或改动困难,解决问题和系统服务无法跟上。一旦研发生产企业和贴牌企业合作关系终止,失去了技术支持。系统出现问题必然无法解决,只能是瘫痪报废。解决新问题能力差。对用户提出的一些新要求,往往不能予以满足。所以选择贴牌企业的关键是合作关系是事长久以及能否对自己企业技术人员进行认真的培训。3.试点应用

企业产品研发出来后,试点面小,试点时间短。一个台变,甚至抄几十块电能表没有问题,便认为产品已研制成功,就可以推广应用。其实对这一个产品而言,小试点的成功离大面积推广还相差甚远。其实很多问题还没有完全暴露出来。没有经过四季气温的考验,也没有经过四季负载的变化,对累积误差和突变数据的考验不够。

为了方便,选择新住宅小区,或者是入住率偏低的住宅区进行试点,其试点的结果就不能说明任何问题。如新小区不仅负载轻、线路规范,而且供电半径小,仅是架空线或仅是电缆线等。如在选择集中器安装位置时只考虑到维护方便,没有将集中器安装在线路辐射范围的中心点附近。寄希望于中继,就随意选择集中器安装位置,导致系统通讯处于临界状态。

由于电力企业没有配备必要的管理队伍和专业的技术人员,从试点到批量应用的几年内系统一直由生产企业人员进行维护,自身无法发现问题,导致试点问题不暴露。没有验收标准,试点系统验收不严格是导致低压载波电力集中抄表系统问题层出不穷的重要因素。可以这么说,该系统如果电力企业没有配备相对固定的运行管理和维护人员,一切都交由生产企业负责,最终系统基本上是失败的。结论

希望通过本文能够给居民电力集中抄表系统的开发应用带莱一定的启示,以在今后系统的建设中能够重视和解决这些问题。目前,一些企业的低压载波电力集中抄表系统技术已经成熟,可以全面推广应用,如具有485接口的分时电能表的电力集中抄表系统。但对于机械表、水表、汽表等电力集中抄表系统,由于数据源的问题还不适宜大面积推广。而电子式电能表(脉冲表)的集抄应逐步推广,应成熟一个推广一个,不宜大面积快速推广,对于载波电能表的应用更应谨慎。

第四篇:我国省级以下国税机构和地税机构的合并问题研究

一、课题综述

(一)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1.理论意义 2.实践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2.比较分析法

二、预期创新和难点

(一)预期创新

(二)难点

三、写作进度

四、论文大纲

四、参考文献

(一)中文类

(二)英文类

录 1 1 2 2 3 3 4 4 4 4 4 4 6 6 8

一、课题综述

(一)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中国当下省域分设两套税务机关的情形有着它发展的历时由来,在中国实行改革开放的重要时期,中央为最大化的调动地方的生产积极性,自主加快地方的经济发展,为适应改革开放的经济体质,便将集权于中央的权利逐渐下发到各地政府手中,然而随着权利的下方,“诸侯做大”便脱离了重要政府的管制,中央的财政告急,收到了地方的牵制,为了缓和这种威胁,在一九九四年,为更好的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便采取了分税制的财税体制革新,将全部的税务以中央税、地方税和两者共享的税务类型划分,彼此独立,各自征收自己范畴内的税务,将中央和地方的财政划分开来。而此时如何分别税务便浮现台面,地方政府因为地方性的私立面,无法真正做大最大化的执法监管,同时,地方地方的税务机关始终存在着税收效率低和监管力度小的问题,因此地方税务机关无法承当改革下的中央、地方双向税收职责,为此,中央下发文件决定设立了国家税务局和地方税务局两个税务机关,两套税务机构分別行事,各自管理责任内的税收事宜,国家国税务垂直管理于中央,而地方税务局垂直管理于地方。

1.理论意义

政体服务于国体,在我国的历史经验中得出了我国中央集权的行政模式,国家大一统,政治上的平稳安定是一切行为开展的基本大前提,因此,在税收管理体质上也决定了必须实行中央集权的管理模式而不能效仿西方实行地方分权制。早在一九九三年在税制改革的中央文件中,就清晰地表明了我国税收中央高度集权的统一体质,这是符合我国社会体制的需求。因此,重组省域税收机关,真正达到税收和税政的统一管理,才能真正有利于国家乃至地方的税收的征管统一,促进统一的全国大市场的产生和发展。如今,省域国税和地方税务机关同为税收机关,身为重要的职能部门在统一的法律法规面前面向统一的广大纳税人,然而另个机关却彼此独立行事,做着各自的工作,这是浪费很多良好的社会共有资源。只有重组,将省域国税和地方税务机关整合在一起,共享社会资源和工作经验,优化资源配置,从内部完善税务机关的征纳体制。

作为国家部门,税务机关接受纳税人的委托,征纳税收,应该从纳税人的角度考虑,用最低的税收成本完成税务的征纳,而不是一味的追求高税收。在当先省域国税和地方税务两条体质独立运作的情形下,便出现了众多不必要的重复,从而增加了税收的成本,两套机关分别运作,这意味着纳税人要重复两条相同的纳税程序,重复登记,重复申报,接受两个机构的检查和管理,办理两次的纳税手续,如此繁杂的过程严重增加了纳税人的纳税困扰和纳税成本。通过省域税务的重组,可以将两个机构合并,在实质上减轻纳税人的纳税负担,有效地提高税务的征管,促进征纳关系的和谐发展。

2.实践意义

在如今的市场体制下,经济发展竞争不断加强,要想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降低成本无疑是每一个经济活动都需要采用的手段。其中,税收征管在这一经济活动中,起着十分重要的因素,任何的经济活动都无法避开税收征管费用,而如何减少这一部分的的社会资源消耗,用最低的征管成本获取最高的税收收入成为如今经济活动中十分重要的问题,也是这方面专业的科研人员必须进行讨论和探知的重要课题。

作为征收税务的税务机关,机构的合理设置决定了它运行的效果,也直接影响到税务征收的在效率和成本的问题上。如今,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特殊时期,经济改革正处于重要阶段,财政支出大,因此税务增收便一直被高调执行。一直以来,税收征管部门在追求高税收的收入计划,采取多种手段皆以保证税收增收的完成为工作重心,将组织单位收入做为税收的主要对象,纯粹的追求税收收入,而不顾及成本问题,为增加税收而不断增加人事机构,在大规模的成成增收过程中形成人们叫苦连连的税务压力重的不良现象,国税、省税、地税、苛捐杂税层出不穷,为此,政府机构应该加以优化改革,重组各级税务机关,用最有效的手段控制税收成本的层级扩张,直接去除不必要的部门壁垒,直接提高税收征管的效率。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内研究学者指出了国税和地税合并的意义。一,国家与地方税务局合在一起后,分开设立的矛盾可以由此得到解决。当今,我国的税务,无论是税种还是管

理都是一个整体,如果将两大机构分开,在征收与管理上给机构产生冲突,冲突出现后,必将使两大机构只从自己的角度处理冲突,只会让冲突愈演愈烈,对国家税收制与相关法律条例的实施造成影响。如果两大机构合在一起,就必须公平、公正、严谨,对纳税人所需要缴纳的税种及金额正出系统、规范的决定,一方面可以使工作人员熟练自己的工作技能,另一方面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质量与效率。在分税制度上,两大机构必须拥有自己的分税制度,两者不重复,减少或避免征收与管理的冲突。

二,国家与地方税务局合在一起后,要三成精简人员与组织的目的。一些无法适应工作的职员必须清除,如此能降低每年的征收成本,职员对待工作也会变得积极主动,工作效率与质量自然也将得到提高。利用信息技术:电脑,征收税款与管理,增加职员工作效率。现在,我国的“金税工程”税务软件已在推行中。

三,国家与地方税务局合在一起,也使纳税人需要支出的成本降低了。两大机构合二为一时,纳税人只需要在一个机构内缴纳税款,不仅节省了缴税的时间,交通费、手续费和得重复的税款都能减少或避免。他们可以把省下的时间去经营自己的产业,提高生产力,推动我国的经济发展。

德国是通过税务调查局调查税务违法的案件。税务调查局的工作职责是将税务局的稽查相关部门或民众投诉的犯法行为进行侦察,如果违法者违反了刑法条例,就在法院进行公诉,如果还没触犯刑法则交到税务相关部门进行处理。通过了解得知,德国税务调查局的职员必须承担警察、税务检查和执法等工作。他们可以对税务进行检查、对与税务相关的违反法律的案件进行侦察,并提出诉讼。日本的做法与德国相似,他们也在税务局设置相关部进行稽查,也能对触犯法律的行为进行侦察与诉讼,在整个过程中,日本对税务法律了解更全面,因此在判断上更准确,体现了相关税务稽查部门的公正性。

(三)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任何一项研究都有一定的连贯性,都是建立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的。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并对文献资料进行分析,对一项研究的顺利展开十分必要。从学术界的研究来看,目前针对此项研究,主要集中在实践方面,本文要从中吸取有益知识,而后结合理论基础,对管理发展情况予以全方面剖析,指出其未来发展

路径。

2.比较分析法

比较分析法是把客观事物加以比较,以达到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做出正确的评价。本文在分析该项目存在的问题时,把国内外管理不同的发展状况进行了适当的比较,以反映出这两者生存状况的真实差距。

二、预期创新和难点

(一)预期创新

本文研究创新之处在于通过国内外对比方式来分析我国省级以下国税和地税机构合并的必要性和意义。

(二)难点

由于我国国情特殊性,国外税收管理形式与我国管理形式是否一致,值得考虑。

三、写作进度

2012年12月——2013年1月

收集资料 2013年1月——2013年3月

完成初稿 2013年3月——2013年6月

完成二稿 2013年6月——2013年7月

完成终稿

四、论文大纲 导 论

第一章 理论概述 第一节 国内研究理论 第二节 国外研究成果 小结

第二章 税务机构现状 第一节 税务组织历史

第二节 税务机构现状 第三节 税务机构运行

一、税务组织机构运行

二、税务组织机构绩效

小结

第三章 国税和地税分设 第一节 积极意义 第二节 存在问题

第三节 国外税务管理模式 第四节 经验借鉴 第四章 国税和地税合并 第一节 改革背景 第二节 积极意义

一、降低成本

二、公正执法

第三节 合并原则 结论

四、参考文献

(一)中文类

[1] 陈凤华,施立端.精简税务机构 强化税务管理职能[J].财会通讯.2000(01)

[2] 张秀莲.优化税务机构设置 降低征税成本[J].财会月刊.2007(12)[3] 王丽明.当前降低征税成本控制策略分析[J].China’s Foreign Trade.2011(04)

[4] 宋雪飞.对税收成本问题的探讨[J].福建税务.2001(12)

[5] 何正华.降低征税成本的对策研究[J].中国商界(下半月).2009(09)[6] 康建军.论税务成本[J].生产力研究.1999(05)

[7] 王莉中,金彤.国税、地税都姓税 团结共事不分心[J].中国税务.1995(03)[8] 吴昇文.我国税务组织结构优化的路径选择[J].涉外税务.2003(10)[9] 黄佩筠.浅谈降低征税成本的途径[J].生产力研究.2005(12)

[10] 杨斌,矫威.国、地税机构分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税务与经济.2001(06)

[11] 张秀莲.优化税务机构设置 降低征税成本[J].财会月刊.2007(12)[12] 任寿根.征税成本领先性假设与中国税务组织结构优化——兼析中国国税、地税机构是否存在合并趋势[J].经济研究.2003(02)

[13] 王荣.国、地税机构合并:税收征管的现实选择[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05(03)

[14] 吴泽群.分设国税、地税机构的问题及对策[J].特区经济.2005(06)[15] 翟边.国、地税机构分设弊大于利[J].广西会计.2003(12)

[16] 谷成.世界各国税务管理组织机构的改革趋势及借鉴[J].涉外税务.2004(03)

[17] 何晓蓉.对新一轮税改中税务机构改革问题的思考[J].湖南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02)

[18] 俞华,朱小鹏.浅谈我国税务系统组织结构的现状优化问题[J].当代财经.2004(07)

[19] 吴旭东.税收管理形式决定税收管理机构的设置——兼论我国省级以下国税、地税机构能否合并[J].财经问题研究.2004(11)

[20] 任寿根.征税成本领先性假设与中国税务组织结构优化——兼析中国国税、地税机构是否存在合并趋势[J].经济研究.2003(02)

[21] 谢慧.论分税制条件下我国税务机关的合并[D].中南大学 2012 [22] 刘彦辰.河北省地税系统“强化基层组织人员配置”项目方案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 2011

[23] 雷海松.大部门体制改革背景下的我国省域税务机关重组问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 2008

[24] 肖飞.我国税务组织机构模式优化[D].南昌大学 2007 [25] 李逍鸿.合并:税务机构设置的理性选择[D].中南大学 2007 [26] 雷雪.我国税务机构的设置与分税制的完善[D].西南

[27] 张秀莲.优化税务机构设置 降低征税成本[J].财会月刊.2007(12)[28] 王卓,田颖.国外税务管理组织机构的发展趋势及启示[J].税务研究.2008(06)

[29] 俞华,朱小鹏.浅谈我国税务系统组织结构的现状优化问题[J].当代财经.2004(07)

[30] 吴旭东.税收管理形式决定税收管理机构的设置——兼论我国省级以下国税、地税机构能否合并[J].财经问题研究.2004(11)

[31] 朱门添.税权配置、税务流程与税务管理机构设置[J].涉外税务.2005(01)

[32] 王欣.加拿大的税务管理体制及其启示[J].涉外税务.1997(09)[33] 王华君.美国税务行政管理的基本特征[J].中国税务.1997(12)[34] 康静.美国税务机构的组织形式[J].草原税务.1997(02)[35] 杨龙.德国税务管理考察报告[J].涉外税务.1998(04)[36] 肖飞.我国税务组织机构模式优化[D].南昌大学 2007

[37] 鞠帅平.税收行政效率与税务机构改革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08

[38] 于翔.基于纳税人需求导向的纳税服务研究[D].中南大学 2007 [39] 黄郭峰.我国县域国税系统纳税服务运行机理分析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 2008

[40] 施攀.论我国纳税服务存在的问题及其改善途径[D].华中师范大学 2007

[41] 李逍鸿.合并:税务机构设置的理性选择[D].中南大学 2007 [7] 秦岭.新公共管理理论视角下我国基层税务机构改革问题探析[D].华中师范大学 2008 [42] 李得胜.天祝县国税局绩效考核思路及方案设计研究[D].兰州大学 2010

[43] 宋凯.将纳税服务融入税收管理员制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 2008 [44] 纪桦.滨州市地方税收管理问题研究[D].天津大学 2006

(二)英文类

[1] JorgeGross,MareSehwartz,CarlosGradwohl.An Examinationof the Mexiean Tax Reform ProPosalfor2005.TaxManagement International Journal.2004

[2] Deprinee AlbertEJr,Ford WilliamF.TheImpaetof Proposed Federal Tax Reformson U.5 Financial Markets.Business Economies.1996

[3] JorgensonDaleW,YunKun-Young.TaxReformandU.5.EeonomiC Growth.The Journal of Politieal Eeonomy.1990

[4] WangTao,ZengXiao-ping.Eleetronie Projeetof Taxation Based on ECU nder Single Nation.Journal of System Seienee and Systems Engineering.2002

[5] TaoRan,LiuMingxing,Zhang Qi.Rural Taxation and Government Regulation in China.China & World Eeonomy.2003

[6] ROBERTR,TALIERCIOJR.AdministrativeReformasCredible Commitment:The Im Paet of Auto no my on Revenue Authority Performanee in Latin Ameriea.World Develo Pment.2004

第五篇:哈尔滨市地税系统公务员绩效考核的问题与对策

哈尔滨市地税系统公务员绩效考核的问题与对策

摘要:公务员绩效考核已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问题,虽然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单就整个地税系统的公务员绩效考核制度而言还亟待改进和完善。本文针对哈尔滨地税系统公务员绩效考核管理的实际情况进行了实地调研和分析,指出其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通过调研和分析总结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和对策。相信这将对保证地方税收工作的稳步进行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地税系统 公务员 绩效考核

0 引言

20世纪80年代新公共管理思潮出现以来,政府绩效考核与评估已经成为各国行政发展的最新主题,而公务员绩效考核与评估也成为政府绩效管理的重中之重。公务员绩效考核一方面能检验和评价公务员工作的现状,另一方面能起到改善和提高工作效率的作用。因此,当今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公务员绩效考核问题的研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税务部门机构设置经历了几次重大的调整改革,机构设置相对独立并日趋科学合理,职能也愈发细致;虽然,现有税务系统公务员的绩效考核制度也进行了一定的改进,但同发达国家相比却相对滞后。在政府各部门不断推出新的公务员绩效考核管理规定的形式下,哈尔滨市地税系统的公务员绩效考核工作也一直在不断的改进和完善,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

哈尔滨市地税系统公务员绩效考核的现存问题

1.1 考核标准过于笼统 我国现行的公务员考核制度中规定以“德”、“能”、“勤”、“绩”、“廉”五项标准作为原则性的规定,对公务员进行绩效考核。虽然《公务员考核规定(试行)》在《公务员法》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对“德”、“能”、“勤”、“绩”、“廉”作了定性的解释,但仍缺乏必要的细节,这就给实际操作带来很大困难。再者,我国公共部门人力资源中,公务员的队伍庞大、人数众多、对这些人采用完全一样的标准进行考核,就忽视了层级的差别、职务性质的差别、地域的差别。现行公务员量化考核的指标设计不科学,不考虑实际工作岗位的特殊性,没有详细的工作职位分析。目前公务员量化考核的指标设定普遍存在缺乏针对性,这是由于公务员职位说明书不健全造成的,大多数部门将一套量化考核指标体系应用于所有职位公务员考核中。面对上述公务员绩效考核中存在的普遍问题,哈尔滨地税系统同样无法回避。而且作为国家税收征收部门,其岗位设置较细、专业性极强,因此,考核标准过于笼统的问题在本单位显得尤为突出。

1.2 割裂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的互补性 我国公务员考核虽然明确强调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但在哈尔滨市地税系统公务员绩效考核的工作实际中,对公务员的考核往往是单一的强调定量分析或定性分析,完全使二者割裂开来,完全失去其互补性。比如,其年底进行的绩效考核中会得出大量的定量数据,而这些数据只是简单的罗列并没有进行全面细致的定性分析,这样得出的考核结论也会有所偏差,也违背了公务员考核的公正性、公平性。

1.3 考核主体过于单一 在考核主体的研究中,考核主体一般包括上级、下级、同级和顾客,而《哈尔滨市地税系统公务员绩效考核管理规定》中考核主体过于单一,即只是传统意义上的上级对下级考核,缺少全面多角度的考核。税务部门主要是为纳税人服务的,因此,纳税人就应该是税务系统公务员的顾客,这样看来考核主体至少应有纳税人的存在。

1.4 绩效考核结果缺乏有效的监督和反馈沟通 在哈尔滨市地税系统公务员绩效考核的实际工作中,缺少有效的监督和监控机制作保证;我们往往也看不到针对考核结果,而对针对考核对象做出迅速而积极地的有效回应;更看不到对考核对象进行有针对性的绩效考核面谈。1.5 绩效考核制度中的激励机制不够健全 绩效考核主要作用具备四种功能:评价功能、管理功能、激励功能和监督功能。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与实践的一个核心命题就是如何通过绩效管理来更大地激励员工,在政府部门就是更加充分的调动全体公务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全心全意做好为广大人民服务的工作。而哈尔滨市地税系统公务员绩效考核通常仅将考核等次分为优秀、称职和不称职三项。在实际操作中,由于种种原因,真正被确定为不称职的总是极少数,绝大多数被考核者集中在称职这一等次上。忽视了个人之间能力、实绩的差别,不能对公务员的不同贡献予以准确的评价。这样就难以达到奖优罚劣的激励效果,而且对于优秀人员奖励力度也有限,使得考核激励功能弱化。完善哈尔滨市地税系统公务员绩效考核的改进对策

2.1 考核指标具体化 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公务员考核规定(试行)》中规定的“德”、“能”、“勤”、“纪”、“廉”的一级考核指标为依据,再根据地税系统的实际工作性质设置二级、三级考核指标;也可根据地税系统公务员的不同岗位设置不同的考核指标,还可以根据公务员不同级别和不同层次的差异来设置考核指标。然后在公务员职位分类制度的基础上,建立科学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对不同等级的公务员要按照管理权限实行分级分类考核。也就是说,在对公务员考核有一个基本的内容和尺度的了解的基础上,又根据不同职务的要求,制定出详细的职位说明书,才能设计出具体的量化考核指标。如:办税服务厅岗位说明书,税务管理岗位说明书,税收稽查岗位说明书等。这样将使考核的指标更加集体明确,也使考核的指标更具有针对性。

2.2 定性与定量考核相结合 量化考核在实际使用中应该是提高绩效考核的准确性,但是不能单纯的硬性量化考核指标,能量化的量化,不能量化的结合定性考核,才能真正发挥量化考核的最大效用。考核要素的量化有助于考核工作的规范化,但刻意追求的量化分析,只会使考核工作增加不必要的麻烦,进而使其流于形式。考核的结果,不能停留在一堆数据的堆积下,而要对数据进行分析说明,给出全面的定性的评语。而且定性与定量考核的充分结合完全可以避免打分过程中的拉票行为,从而使绩效考核的公正性、公平性、科学性得到充分的体现。

2.3 建立全方位多角度的考核主体 一般而言,效率最高的当属来自上级的绩效考核方法,但对于政府的税务部门这样一种特殊的组织,却恰恰是最不可靠的。如果仅仅依据直管领导进行垂直考核,很可能形成“对上负责,对下不负责”;把有利于自己的信息即刻报告给领导,将不利于自己的信息很可能就过滤掉了,产生严重的信息不对称,最后导致考核失效。因此,在哈尔滨市地税系统公务员绩效考核制度的考核主体中,除了直接上级外,应该引入下级、同级以及纳税人等多个考核主体进行全方位的考核,真正做到考核过程的公开、公正、公平。

2.4 形成健全的监督机制和反馈机制 在哈尔滨市地税系统的公务员绩效考核管理过程中应大力推行政务公开,拓宽民众参与渠道,建立民意测验、社会问责制,抓好事前监督、事中监督、事后监督三个环节,实行责任追究制;健全考核反馈制度,对考核工作及时地跟踪和评估,得出反馈内容与意见。绩效管理要求考核结果反馈体现互动性,领导与被考核者间有一个交流和反馈的过程,即绩效面谈,使被考核者了解到自己的表现和组织期望间的差距,不断的提高自我,也使绩效考核制度得到不断的完善与发展。

2.5 强调激励管理的参与性,增加基层税收公务员的发展机会 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人民当家作主,更应该强调发挥公务员的主动性,鼓舞并创造机会让公务员参与到管理中来,增加基层税收公务员发挥和展示自己的能力和智慧的机会,积极满足其实现自我价值的需求,从而产生极大的激励作用。通过激励的作用,使绩效考核融入了税收管理的体系之中,为哈尔滨市地税系统税收目标的实现创造了条件。绩效考核之所以对税收管理产生如此大的作用,很重要的一点在于绩效考核提供了提高税收业绩的诱导机制和动力机制,通过考核标准和内容的导向、测量的反馈、奖惩的实施等环节,把基层税收公务员的绩效与税收管理日标的达成、个人责任的履行、奖惩培训等利益结合起来,引导公职人员的行为取向与税收管理的日标保持一致。同时,也保证基层税收公务员有广阔和自由的发展空间,以便其更加有效的发挥最大的个人潜质,更加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工作当中。

下载大集中条件下地税系统机构与人力资源整合问题研究(支拥军)(精选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大集中条件下地税系统机构与人力资源整合问题研究(支拥军)(精选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