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7年消毒隔离和个人防护知识小结
2017年消毒隔离和个人防护知识小结
一、通过学习医院消毒隔离制度,我科人员明确医护人员上班期间需穿戴工作衣帽;加深对病床清扫,床单、被套、枕套更换相关注意事项的认识;建立门诊预诊分诊制度;掌握各种治疗、护理、换药操作规范;体温计、治疗盘、碘酒、酒精、无菌物品使用规范;垃圾分类处理,医疗废物放置标识,封闭运送作无害化处理;明确了特殊区域消毒隔离制度。收治传染病患者时注意事项。
二、明确了无菌物品、药液开启后使用时间。
三、加深认识冰箱消毒管理、体温计的消毒方法、医院废物的分类收集与运送管理。
四、通过学习空气传播的隔离与预防措施及标准预防及个人防护,让我科医务人员掌握了感染性疾病的自我保护及预防的能力。
五、目前,我国处于人感染H7N9禽流感(以下简称H7N9)疫情高发季节,报告病例数明显高于往年同期水平,新发病例和新发疫情地区持续出现,通过对《西山区人民医院消毒隔离和个人防护措施》的学习,让我科医护人员能够更加有效应对H7N9疫情,做好H7N9医疗、护理工作,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健康安全。泌尿外科感控小组 2017年2月23日
第二篇:艾滋病的消毒隔离和个人防护
艾滋病的消毒隔离和个人防护
1、病房要求:病情复杂、严重;有机会性感染;不合作,有血和其他分泌物、排泄物污染环境的病人;有相当经济能力,提出特需服务的病人,需单间隔离。
2、皮肤粘膜的保护:为防止HIV感染,护士实施护理时需穿隔离衣,戴一次性橡胶手套。手是接触HIV感染的第一屏障,因此当处理血液、体液及污染物品时必须戴手套。护理病人之后及护理另一个病人之前必须洗手。
3、对操作的要求:医务人员操作前应向病人做好解释,取得合作,对不合作的病人或污染危险性较大的操作应由技术熟练的二人配合,操作尽量集中,严格规范,避免误伤自己。
4、污染物的处理:
(1)一次性注射器、输液器放双层黄色垃圾袋,针头、锐利物品放锐器盒,有效封口后交专门收集人员。
(2)病人的分泌物、呕吐物用1000mg∕L含氯消毒液消毒后弃去;被血液、体液污染的被服类经高压消毒后或1000mg∕L含氯消毒液浸泡30分钟后再送清洗。
(3)用过的体温表、止血带、弯盘等用500mg∕L含氯消毒液浸泡30分钟后清水冲洗后晾干,专人专用。污染的各种穿刺包、换药包、口腔护理包中的器械用1000mg∕L含氯消毒液浸泡后送供应室高压灭菌。
(4)送检标本处理:病人的送检标本放在固定的容器里,容器外不得污染,并有特殊标记,专送检测。标本用过经消毒处理后再弃掉。
(5)产生的生活垃圾用双层黄色垃圾袋有效封口后交专门收集人员。
5、尸体的处理:处理尸体应戴手套,穿隔离衣。伤口及渗出部位需妥善处理,房间、物品必须进行终末消毒,消毒方法同一般终末消毒方法。
院感科 2013-12-12
第三篇:传染病的消毒隔离防护知识培训
传染病的消毒隔离防护知识培训
一、传染病概述
传染病是指能够在人群中引起流行的感染性疾病。它是由于致病微生物进入人体和动物体内,而造成人与人、人与动物或动物与动物之间互相传染。传染病的基本特征是:有病原体;有传染性;
有地方性、季节性和流行性;
疾病发展具有潜伏期、前驱期、发病期、恢复期和慢性期等规律性;?有免疫性。
传染病的传播必须具备三个必要条件,即传染源(是指体内带有病原体,并不断向体外排出病原体的人和动物)﹑传播途径和易感者(对某种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力而容易被感染的人群整体中的某个人)。各种传染病病原体都以一定的方式,经过一定的部位而侵入机体组织,不同类的传染病它们的病原体从机体内排出的途径、排出的方式和进入机体的部位均不同。
二、消毒
消毒是指杀灭或清除传播媒介上的病原微生物,使其达到无害化的处理。在没有明确的传染源存在,也未发现传染病的情况下,对可能受到病原微生物或其它有害微生物污染的场所和物品进行消毒,称为预防性消毒。对存在或曾经存在污染源的场所进行消毒,其目的是杀灭或清除传染源排出的病原体,称为疫源地消毒。常用的消毒方法有物理法和化学法。
(一)物理消毒法
1、机械消毒法(机械消毒法有一定的除菌作用。常用的有冲洗、擦抹、刷除等。为加强除菌效果,常在清除操作中使用表面活性剂。机械清除物体表面的微生物,可结合日常卫生清扫工作进行。清扫时,为防止微生物随尘土飞扬,以湿性清扫法为宜。通风是对空气中微生物进行稀释、消除。自然通风是一种最为简便、经济的空气消毒方法。室内空气受到污染,打开门窗通风,即使在无风时,1-2小时也可达到无害化。):如冲洗、过滤、通风和抖动等;
2、阳光紫外线消毒法:一般是将需要消毒的物品如衣服、被褥等曝晒于阳光下;
3、焚烧消毒法(凡价值不高而又可燃烧的物品用火焚烧是最彻底的消毒方法):用于无用的衣物、纸张、垃圾、受污染的杂草及尸体的处理。病人呕吐物污染的局部地面,可铺上草、锯末等进行焚烧消毒;
4、煮沸消毒法:将煮不坏的被污染物品放入锅内,加水浸没物品,烧开后煮15-30分钟,可杀灭大多数的病原体;
5、空气消毒机消毒和紫外线灯消毒。
紫外线照射对细菌、病毒、真菌、芽胞、衣原体等均具有杀灭作用,其杀灭微生物的主要机理是通过光化学转变作用诱发微生物遗传物质(DNA或RNA)的突变,使微生物DNA失去转化能力而死亡。由于紫外线消毒作用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其中包括微生物因素(如微生物类型、数量、悬浮类型、生长周期、修复过程等)、有机物质、温度、湿度、波长、消毒对象等因素,因此在使用过程中应注意以下方面:
1.灯管表面应经常(一般每2周左右1次)用酒精棉球轻轻擦拭,除去上面灰尘与油垢,以减少对紫外线穿透的影响。
⒉紫外线肉眼不可见,灯管放射出的蓝色光线并不代表紫外线强度。有条件者应定期测量灯管的输出强度;没有条件的可逐日记录使用时间,以便判断是否达到使用期限。
3.消毒时,房间内应保持清洁干燥。空气中不应有灰尘或水雾,温度保持在20~℃以上,相对湿度不宜超过40-60%。
4.不透紫外线表面(如纸、布等),只有直接照射的一面才能达到消毒目的,因
而要按时翻动,使各面都能受到一定剂量的照射。5.紫外线无法穿透排泄物、分泌物,亦不能照到遮盖的阴暗处,使用时应注意。
6.勿直视紫外线光源。紫外线工作8小时,照射强度不应超过0.5微瓦/厘米
7.否则需戴防护眼镜,穿防护服。为防止臭氧产生过多,当有人情况下使用紫外灯连续照射时,1次不宜超过2小时。因紫外线对人体的长期(直接或间接)照射可引起皮肤红斑、眼结膜刺激和疲劳等。
(二)化学消毒法
喷雾消毒:使用喷雾器将消毒液均匀地喷射到需消毒物体的表面;擦拭消毒:用布浸蘸消毒液后,擦拭被消毒物体的表面;
浸泡消毒:将被消毒的物品浸渍于相应的消毒液中;
混合消毒:将消毒液或粉直接与被消毒的物品相混合搅匀,通
常用于传染病病人分泌物与排泄物的消毒;
熏蒸消毒:将消毒物品进行自然蒸发或加热蒸发,利用消毒药品所产生的气体进行
空气和物体表面及棉织品的消毒。消毒要求及时、彻底、有效。做好消毒工作,是有效地预防传染病发生和控制传染病流行的一种重要措施。
高压蒸汽灭菌虽然具有灭菌速度快、效果可靠、温度高、穿透力强等优点,但如果使用不得当,也会导致灭菌的失败。下述问题在灭菌中应予以注意:
1.高压灭菌器内空气应完全排除,使蒸汽达到饱和。
2灭菌时间的长短取决于消毒物品的性质、包装的大小、放置位置和高压锅内空气排空程度和灭菌器的种类等,因此应根据以上因素合理计算灭菌时间。
3.消毒物品的包装和容器应合适。
4.消毒物品应合理布放,总体积不应超过灭菌室容积的85%,安放时应注意物品之间留有一定空隙。
5.在规定时间内控制加热速度,使灭菌室的温度逐渐上升。
6.防止蒸汽超高热,以避免超热蒸汽的产生,否则对灭菌不利。7.注意安全操作(详见各型号高压灭菌器的使用说明)。
三、隔离防护
为了防止传染病在社会或家庭中发生、蔓延,在防治工作中要因地制宜地采取综合预防措施。其中比较重要的手段,即隔离病人,把传染病患者与健康人之间的传播途径完全隔断。在隔离的方式中,住院隔离是最合理、最安全的隔离方式。发现有人患传染病后,一般应送传染病医院或设有传染病专门病区的医院进行治疗。轻型患者或一些康复期患者在家中采取隔离措施时,一般要求病人在家庭中独居一室,使用专用日常用品,饮食、洗刷等生活同健康人分开,病人所用过或接触过的物品必须进行消毒处理。传染病的隔离期是根据该病的传染期所规定的,过长或过短都不妥。
在消毒、隔离和治疗过程中要做好防护工作,尤其是医护卫生人员要提高认识。
①急诊、门诊工作人员,要掌握传染病的临床特征、诊断标准、治疗原则和防护措施,及时发现病人,避免漏诊、误诊;②医院应设立相对独立的传染病人诊室,且通风良好;③坚持首诊负责制,一旦发现传染病人或疑似病人,应立即收治到专门的留观室,留观室之间应相互隔离;④医院要重视消毒隔离工作,要定期做好消毒监测,保证消毒效果R要做好预防院感染发生的各项综合措施,医务人员要增强体质,注意劳逸结合,提高抵抗疾病的能力;⑥医院所有病区都要注意环境卫生、通风换气,做好消毒、清洁工作。
第四篇:2014消毒隔离培训小结
培训小结
医院消毒工作是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防止传染性疾病传播,维护医疗质量、保障患者及医护人员安全的重要手段。院感科于6月20日在七楼大会议室组织了《物品和环境的消毒及消毒剂的使用》的培训,现将培训小结如下:
培训的主要内容有消毒灭菌的基本原则、常用诊疗器具及环境消毒灭菌、常见化学消毒剂的使用。此次培训应到97人,实到82人,会后进行了相关知识的测试,平均分94.8分,合格率100%。培训期间,参加培训者都能认真听讲,会场秩序良好。
通过此次培训,不仅能增加消毒灭菌知识的积累,同时也能改变临床医务人员及保洁人员对消毒灭菌制度执行中的抵触情绪,加强医务人员职业防护措施,增强消毒灭菌的意识。
院感科
2014年6月22日
第五篇:传染病的消毒隔离防护培训资料
传染病的消毒隔离防护培训资料
第一节
传染病的消毒隔离防护
一、传染病概述
传染病是指能够在人群中引起流行的感染性疾病。它是由于致病微生物进入人体和动物体内,而造成人与人、人与动物或动物与动物之间互相传染。传染病的基本特征是:①有病原体;②有传染性;③有地方性、季节性和流行性;④疾病发展具有潜伏期、前驱期、发病期、恢复期和慢性期等规律性;⑤有免疫性。
传染病的传播必须具备三个必要条件,即传染源(是指体内带有病原体,并不断向体外排出病原体的人和动物)、传播途径和易感者(对某种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力而容易被感染的人群整体中的某个人)。各种传染病病原体都以一定的方式,经过一定的部位而侵入机体组织,不同类的传染病它们的病原体从机体内排出的途径、排出的方式和进入机体的部位均不同。
二、消毒
消毒是指杀灭或清除传播媒介上的病原微生物,使其达到无害化的处理。在没有明确的传染源存在,也未发现传染病的情况下,对可能受到病原微生物或其它有害微生物污染的场所和物品进行消毒,称为预防性消毒。对存在或曾经存在污染源的场所进行消毒,其目的是杀灭或清除传染源排出的病原体,称为疫源地消毒。常用的消毒方法有物理法和化学法。
(一)物理消毒法
1、机械消毒法(机械消毒法有一定的除菌作用。常用的有冲洗、擦抹、刷除等。为加强除菌效果,常在清除操作中使用表面活性剂。机械清除物体表面微生物,可结合日常卫生清扫工作进行。清扫时,为防止微生物随尘土飞扬,以湿性清扫法为宜。通风是对空气中微生物进行稀释、消除。自然通风是一种最为简便、经济的空气消毒方法。室内空气受到污染,打开门窗通风,即使在无风时,1-2
小时也可达到无害化。):如冲洗、过滤、通风和抖动等;
2、阳光紫外线消毒法:一般是将需要消毒的物品如衣服、被褥等曝晒于阳光下;
3、焚烧消毒法(凡价值不高而又可燃烧的物品用火焚烧是最彻底的消毒方法):用于无用的衣物、纸张、垃圾、受污染的杂草及尸体的处理。病人呕吐物污染的局部地面,可铺上草、锯末等进行焚烧消毒;
4、煮沸消毒法:将煮不坏的被污染物品放入锅内,加水浸没物品,烧开后煮15-30分钟,可杀灭大多数的病原体;
5、空气消毒机消毒和紫外线灯消毒。
紫外线照射对细菌、病毒、真菌、芽胞、衣原体等均具有杀灭作用,其杀灭微生物的主要机理是通过光化学转变作用诱发微生物遗传物质(DNA或RNA)的突变,使微生物DNA失去转化能力而死亡。由于紫外线消毒作用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其中包括微生物因素(如微生物类型、数量、悬浮类型、生长周期、修复过程等)、有机物质、温度、湿度、波长、消毒对象等因素,因此在使用过程中应注意以下方面:
1.灯管表面应经常(一般每2周左右1次)用酒精棉球轻轻擦拭,除去上面灰尘与油垢,以减少对紫外线穿透的影响。
2.紫外线肉眼不可见,灯管放射出的兰色光线并不代表紫外线强度。有条件者应定期测量灯管的输出强度;没有条件的可逐日记录使用时间,以便判断是否达到使用期限。
3.消毒时,房间内应保持清洁干燥。空气中不应有灰尘或水雾,温度保持在20~C以上,相对湿度不宜超过40-60%。
4.不透紫外线表面(如纸、布等),只有直接照射的一面才能达到消毒目的,因而要按时翻动,使各面都能受到一定剂量的照射。
5.紫外线无法穿透排泄物、分泌物,亦不能照到遮盖的阴暗处,使用时应注意。
6.勿直视紫外线光源。紫外线工作8小时,照射强度不应超过0.5微瓦/厘米2,否则需带防护眼镜,穿防护服。为防止臭氧产生过多,当有人情况下使用紫外灯连续照射时,1次不宜超过2小时。因紫外线对人体的长期(直接或间接)照射可引起皮肤红斑、眼结膜刺激和疲劳等。
(二)化学消毒法
喷雾消毒:使用喷雾器将消毒液均匀地喷射到需消毒物体的表面;
擦拭消毒:用布浸蘸消毒液后,擦拭被消毒物体的表面;
浸泡消毒:将被消毒的物品浸渍于相应的消毒液中;
混合消毒:将消毒液或粉直接与被消毒的物品相混合搅匀,通常用于传染病病人分泌物与排泄物的消毒;
熏蒸消毒:将消毒物品进行自然蒸发或加热蒸发,利用消毒药品所产生的气体进行
空气和物体表面及棉织品的消毒。消毒要求及时、彻底、有效。做好消毒工作,是有效地预防传染病发生和控制传染病流行的一种重要措施。
高压蒸汽灭菌虽然具有灭菌速度快、效果可靠、温度高、穿透力强等优点,但如果使用不得当,也会导致灭菌的失败。下述问题在灭菌中应予以注意:
1.高压灭菌器内空气应完全排除,使蒸汽达到饱和。
2.灭菌时间的长短取决于消毒物品的性质、包装的大小、放置位置和高压锅内空气排空程度和灭菌器的种类等,因此应根据以上因素合理计算灭菌时间。
3.消毒物品的包装和容器应合适。
4.消毒物品应合理布放,总体积不应超过灭菌室容积的85%,安放时应注意物品之间留由一定空隙。
5.在规定时间内控制加热速度,使灭菌室的温度逐渐上升。
6.防止蒸汽超高热,以避免超热蒸汽的产生,否则对灭菌不利。
7.注意安全操作(详见各型号高压灭菌器的使用说明)。
三、隔离防护
为了防止传染病在社会或家庭中发生、蔓延,在防治工作中要因地制宜地采取综合预防措施。其中比较重要的手段,即隔离病人,把传染病患者与健康人之间的传播途径完全隔断。在隔离的方式中,住院隔离是最合理、最安全的隔离方式。发现有人患传染病后,一般应送传染病医院或设有传染病专门病区的医院进行治疗。轻型患者或一些康复期患者在家中采取隔离措施时,一般要求病人在家庭中独居一室,使用专用日常用品,饮食、洗刷等生活同健康人分开,病人所用过或接触过的物品必须进行消毒处理。传染病的隔离期是根据该病的传染期所规定的,过长或过短都不妥。
在消毒、隔离和治疗过程中要做好防护工作,尤其是医护卫生人员要提高认识。①急诊、门诊工作人员,要掌握传染病的临床特征、诊断标准、治疗原则和防护措施,及时发现病人,避免漏诊、误诊;②医院应设立相对独立的传染病人诊室,且通风良好;③坚持首诊负责制,一旦发现传染病人或疑似病人,应立即收治到专门的留观室,留观室之间应相互隔离;④医院要重视消毒隔离工作,要定期做好消毒监测,保证消毒效果;⑤要做好预防院内感染发生的各项综合措施,医务人员要增强体质,注意劳逸结合,提高抵抗疾病的能力;⑥医院内所有病区都要注意环境卫生、通风换气,做好消毒、清洁工作。
第二节
SARS消毒隔离防护
一、概述
SARS(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则是指从2002年11月起,我国及国外部分地区发生的、主要以呼吸道近距离飞沫传播和密切接触传播为主的一种新发传染病。临床主要表现为肺炎,在家庭和医院有显著的聚集现象,其传染性强、病情较重、进展快、危害大。WHO已确认新型冠状病毒为其致病原。
二、消毒方法
对于病原体抵抗力低,主要近距离飞沫传播的传染病,消毒对于切断传播途径的意义有限。但由于本病传播途径尚未完全清楚,且在家庭和医院有显著聚集现象,对空气及有关物品及时进行消毒是非常必要的,特别是必须做好疫点的消毒处理。消毒人员在工作过程中,不得随便走出消毒区域;消毒应有条不紊,突出重点;污染的衣物应立即分类作最终消毒。对于各种污染对象,可以按下列方法进行消毒:
1、地面、墙壁、门窗:用0.3%~0.5%
过氧乙酸溶液或有效溴为500
mg/L~1000
mg/L二溴海因溶液或有效氯为1000mg/L~2000
mg/L的含氯消毒剂溶液喷雾。泥土墙吸液量为150
ml/m2~300
ml/m2,水泥墙、木板墙、石灰墙为100
ml/m2。对上述各种墙壁的喷洒消毒剂溶液不宜超过其吸液量。地面消毒先由外向内喷雾一次,喷药量为200
ml/m2~300
ml/m2,待室内消毒完毕后,再由内向外重复喷雾一次。以上消毒处理,作用时间应不少于60分钟。
消毒剂溶于水中时能产生次氯酸者,称为含氯消毒剂。其杀菌机制包括次氯酸的氧化作用、新生氧作用和氯化作用,有效氯可反映含氯消毒剂的消毒能力。含氯消毒剂可杀灭所有类型的微生物,其杀菌作用主要由水溶液中次氯酸未分解的浓度所决定,但是PH值和其他环境因素的改变也能影响其杀菌效果,在使用中应充分了解以上因素和其他注意事项,以使其发挥最好的杀菌效能。
1.含氯消毒剂易受酸碱度和有机物的影响,另外,温度、有机物、水的硬度、氨和氨基化合物、碘或溴等也可影响消毒作用的发挥。
2.含氯消毒剂能漂白、腐蚀物品。
3.含氯消毒剂有的种类不够稳定,有效氯易丧失;可选用有机氯(如氯胺等),其性质稳定、易储存、低毒、含有效氯高。
2、空气:房屋经密闭后,每立方米用15%
过氧乙酸溶液7
ml(1g/m3),放置瓷或玻璃器皿中加热蒸发,薰蒸2
小时,即可开门窗通风。
过氧乙酸对细菌繁殖体、芽胞、真菌、病毒等都有高效的杀灭作用。针对消毒场合和对象的不同,过氧乙酸可采用浸泡法、喷雾法和熏蒸法,消毒作用受到浓度与作用时间、醇、温度、湿度等众多因素的影响,使用注意事项如下:
1、过氧乙酸性质不稳定,易分解,高温时保存时间短,应贮存在阴凉通风处,温度不超过25℃。贮存容器应依据乙烯桶或瓶为宜。过氧乙酸切勿与其他药品、有机物质随意混合,以免剧烈分解甚至爆炸。
2.高浓度药液具有强腐蚀性和刺激性,因此在配制消毒液时,谨防溅到眼内或皮肤、衣服上。如不慎溅及,应立即用水冲洗。
3.配制消毒溶液用的水最好放于清洁的带盖的塑料容器内。配制时要用清洁水,最好用蒸馏水,因金属离子与还原性物质可加速药物分解。
4.消毒用的稀过氧乙酸分解较快,应在临用前配制,不宜长期存放,常温下(15℃-25℃)保存时间不要超过2天,4℃时不要超过10天。
5.金属器材与天然纤维纺织品经浸泡消毒后,应尽快用清水冲洗干净。熏蒸消毒对物品损害较小,但经反复多次处理亦可产生腐蚀或漂白作用。对于需要反复处理的场所,如传染病房,每次消毒后应将有关物品刷洗,或用湿布擦净。
6.配合剂型应于使用前1-2天配制,未经混合,不得将A、B两种原料直接倒入水中使用。
3、衣服、被褥、书报、纸张:耐热、耐湿的纺织品可煮沸消毒30分钟,或用流通蒸汽消毒30
分钟,或用有效氯为250
mg/L~500
mg/L的含氯消毒剂浸泡30分钟;不耐热的毛衣、毛毯、被褥、化纤尼龙制品和书报、纸张等,可采取过氧乙酸薰蒸消毒。薰蒸消毒时,将欲消毒衣物悬挂室内(勿堆集一处),密闭门窗,糊好缝隙,每立方米用15%
过氧乙酸7ml(1g/m3),放置瓷或玻璃容器中,加热薰蒸1小时~2小时。或将被消毒物品置环氧乙烷消毒柜中,在温度为54℃,相对湿度为80%条件下,用环氧乙烷气体(800mg/L)消毒4小时~6小时;或用高压灭菌蒸汽进行消毒。
4、病人排泄物和呕吐物:稀薄的排泄物或呕吐物,每1000
ml可加漂白粉50克或有效氯为20000mg/L的含氯消毒剂溶液2000ml,搅匀放置2小时。无粪的尿液每1000ml加入干漂白粉5克或次氯酸钙1.5克或有效氯为10000mg/L的含氯消毒剂溶液100
ml混匀放置2小时。成形粪便不能用干漂白粉消毒,可用20%
漂白粉乳剂(含有效氯5%),或有效氯为50000mg/L含氯消毒剂溶液2
份加于1份粪便中,混匀后,作用2小时。
5、餐(饮)具:首选煮沸消毒15
分钟~30
分钟,或流通蒸汽消毒30
分钟。也可用0.5%过氧乙酸溶液或有效溴为250mg/L~500mg/L二溴海因溶液或有效氯为250mg/L~500
mg/L含氯消毒剂溶液浸泡30分钟后,再用清水洗净。
6、食物:瓜果、蔬菜类可用0.2%~0.5%过氧乙酸溶液浸泡10分钟,或用12mg/L臭氧水冲洗60分钟~90分钟。病人的剩余饭菜不可再食用,煮沸30分钟,或用20%
漂白粉乳剂、有效氯为50000mg/L的含氯消毒剂溶液浸泡消毒2
小时后处理。也可焚烧处理。
7、盛排泄物或呕吐物的容器:可用2%
漂白粉澄清液(含有效氯5000
mg/L)、或有效氯为5000mg/L的含氯消毒剂溶液、或0.5%过氧乙酸溶液浸泡30
分钟,浸泡时,消毒液要漫过容器。
8、家用物品、家俱:可用0.2%~0.5%
过氧乙酸溶液或有效氯为1000mg/L~2000mg/L的含氯消毒剂进行浸泡、喷洒或擦洗消毒。
9、手与皮肤:用0.5%碘伏溶液(含有效碘5
000
mg/L)或0.5%氯己定醇溶液涂擦,作用1
分钟~3
分钟。也可用75%乙醇或0.1%苯扎溴铵溶液浸泡1
分钟~3
分钟。必要时,用0.2%
过氧乙酸溶液浸泡,或用0.2%
过氧乙酸棉球、纱布块擦拭。
10、病人尸体:对病人的尸体用0.5%
过氧乙酸溶液浸湿的布单严密包裹后尽快火化。
非典病人死亡后,应如何处理其尸体?
《传染病防治法》第28条规定,患鼠疫、霍乱和炭疽死亡的,必须将尸体立即消毒,就近火化。患其他传染病死亡的,必要时,应当将尸体消毒后火化或者按照规定深埋。卫生部、民政部《关于做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患者遗体处理和丧葬活动的紧急通知》规定,(1)对死于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患者的遗体要本着就近原则,及时、就地火化,不得转运,不得采用埋葬等其他方式处理遗体。(2)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患者死后,不得举行遗体告别仪式和利用遗体进行其他形式的丧葬活动。(3)回民等少数民族因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死亡的遗体处理,按照《传染病防治法》的规定,遗体必须就地火化。火化后的骨灰可按照民族习俗进行安置。(4)在华外国人及港澳台人士因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在境内死亡的,按照《传染病防治法》的规定,其遗体必须就地火化。火化后的骨灰可按死者家属的意愿实施外运。
11、运输工具:车、船内外表面和空间,可用0.5%
过氧乙酸溶液或有效氯为10000mg/L的含氯消毒剂溶液喷洒至表面湿润,作用60
分钟。密封空间,可用过氧乙酸溶液薰蒸消毒。对细菌繁殖体的污染,每立方米用15%
过氧乙酸7
ml(1g/m3),对密闭空间还可用2%过氧乙酸进行气溶胶喷雾,用量为8ml/m3,作用60分钟。
12、垃圾:可燃物质尽量焚烧,也可喷洒10000
mg/L有效氯含氯消毒剂溶液,作用60
分钟以上。消毒后深埋。
13、疫点内的生活污水:应尽量集中在缸、桶中进行消毒。每10
L污水加入有效氯为10000ml/升的含氯消毒溶液10ml,或加漂白粉4
克。混匀后作用1.5小时~2小时,余氯≥6.5mg/L时即可排放。
对被非典污染的污水、污物、粪便等应如何处理?可否采取强制措施?
《传染病防治法》第17条规定,被甲类传染病病原体污染的污水、污物、粪便,有关单位和个人必须在卫生防疫机构的指导监督下进行严密消毒后处理;拒绝消毒处理的,当地政府可以采取强制措施。由于受非典病人污染的污水、污物、粪便等具有很强的传染性,因此,必须在进行严密消毒后及时进行处理。为此,国家环保总局于2003年4月30日发布了《“SARS“病毒污染的污水应急处理技术方案》和《“SARS“病毒污染的废弃物应急处理处置技术方案》,就有关受非典病人污染的污水、污物、粪便的处理作出了明确规定。
SARS-CoV常用消毒方法使用注意事项(链接)
三、隔离防护措施
工作人员在工作中要注意个人防护,必须穿着防护服,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和消毒制度,以防受到感染。
1、疑似病人有条件应分室留观,以防交叉感染。
2、专用诊室门口、相对清洁区和污染区之间需设置浸有0.5%过氧乙酸或1000mg/L有效氯消毒剂的脚垫,并保持脚垫湿润。
3、室内应通风良好,备有紫外线、气溶胶喷雾器或静电吸附式空气消毒设备,并进行常规空气、物体表面、地面消毒,每日2—3次。采用静电吸附式空气消毒设备可连续进行空气消毒。
4、非典型肺炎病区必须独立设置,与其它病区分隔无交叉,并保持一定距离。专用病区内应分相对清洁区、半污染区、污染区;应保证清洁区不受污染,控制半污染区少受污染,局限污染区就地消毒。各区域医护人员着装、物品管理必须符合要求:
5、污染区着装要求:医护人员进入病室操作,必须加穿隔离衣、戴防护镜和防毒面具、换长靴或穿鞋套。离开病室要立即脱去手套和隔离衣,隔离衣和手套均一次性使用,隔离衣用后污染面朝里直接投入污染端的污衣袋内,手套置入医用垃圾袋。摘防护镜和防毒面具、外层口罩,并洗手或用消毒剂消毒双手。
各级医疗保健机构、卫生防疫机构发现非典患者应当及时采取哪些隔离控制措施?
(一)对非典患者予以隔离治疗。
隔离期限根据医学检查结果确定。拒绝隔离治疗或者隔离期未满擅自脱离隔离治疗的,可以由公安部门协助治疗单位采取强制隔离治疗措施;(二)对疑似非典患者,在明确诊断前,在指定场所进行医学观察;(三)对非典患者污染的场所、物品和密切接触的人员,实施必要的卫生处理预防措施。非典患者及其亲属和有关单位以及居民或者村民组织应当配合实施前款所列措施。第三节
几种秋冬常见传染病的消毒隔离防护
一、鼠疫
(一)概述
鼠疫(plague)是国际检疫传染病之一,并且列于我国传染病防治法中甲类传染病之首。该病起病急,传播迅速,病程短,死亡率高,危害大。鼠疫是鼠疫杆菌借鼠蚤传播为主的烈性传染病,系广泛流行于野生啮齿动物间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因为鼠疫的传播途径除跳蚤叮咬外,还可经直接接触和空气飞沫传播,故消毒在其预防中具有重要意义。
(二)消毒方法
1、对室内地面、墙壁和门窗及暴露的用具;室内空气;衣物、被褥;病人排泄物、呕吐物和分泌物及其容器;餐饮具、食物;交通、运输工具;家用物品、家具和玩具;纸张、书报等可按第二节消毒方法中1~8、11所列方法进行消毒。
2、对手与皮肤的消毒可按第二节消毒方法中9所列方法进行消毒。
3、病人尸体的处理可按第二节消毒方法中10所列方法进行消毒。
4、动物尸体:一经发现立即深埋或焚烧,并应向死亡动物周围喷洒漂白粉。
5、防鼠灭鼠和防蚤灭蚤的方法参考有关规定。
6、常用过氧乙酸或含氯消毒剂进行消毒。有时,也可使用其他中、低效消毒剂进行消毒。
(三)隔离防护措施
参加鼠疫消毒的工作人员在工作中要注意个人防护,必须穿着防鼠疫服,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和消毒制度,以防受到感染。必要时,可口服抗生素预防。在流行地区从事高危职业者及接触鼠疫杆菌的实验室工作人员应考虑使用甲醛灭活的全菌菌苗,每6个月重复接种一次。
在消毒工作后,仍戴着手套在0.2%过氧乙酸溶液中浸洗双手3min,穿着长筒靴站入盛有0.2%过氧乙酸溶液深度为30cm~40cm的药槽中3min~5min。然后,戴着手套脱下罩衫浸入0.2%过氧乙酸溶液中,取下防护镜浸入75%酒精中,解下口罩与头巾浸于0.2%过氧乙酸溶液中。最后,脱下胶靴、手套,再脱下连身服,用刺激性较轻微的消毒剂进行手的消毒。
二、霍乱
(一)概述
霍乱(cholera)是由霍乱弧菌所致的烈性肠道传染病,多见于夏秋季。属甲类传染病。病人与带菌者均为霍乱的传染源。
霍乱弧菌(图)现有古典生物型、爱尔托生物型和O-139弧菌。霍乱的3型病原菌对常用消毒剂及各种物理消毒方法均敏感。
(二)消毒方法
1、对室内地面、墙壁和门窗及暴露的用具;衣物、被褥;病人排泄物、呕吐物和分泌物及其容器;餐饮具、食物;交通、运输工具;家用物品、家具和玩具;纸张、书报;厕所、垃圾和污水等可按第二节消毒方法中1、3~8、11~13所列方法进行消毒。
2、对手与皮肤的消毒可按第二节消毒方法中9所列方法进行消毒。
3、病人尸体的处理可按第二节消毒方法中10所列方法进行消毒。
4、水的消毒:应加强对集中式给水的自来水厂管理,确保供水安全;对井水消毒可采用直接投加漂白粉消毒法和持续加漂白粉法
5、主要采用过氧乙酸与含氯消毒剂进行消毒。有时,也可使用其他中、低效消毒剂进行消毒。
6、在消毒的同时应开展防蝇灭蝇及灭蟑螂的工作,具体方法参考有关规定。
(三)隔离防护措施
1、控制传染源:及时检出病人,尽早予以隔离治疗。对密切接触者应严密检疫,进行粪便检查和药物治疗。
2、切断传播途径加强饮水消毒和食品管理,对病人和带菌者的排泄物进行彻底消毒。此外应消灭苍蝇等传播媒介。
3、提高人体免疫力:目前国外应用基因工程技术制成并试用的有多种菌苗,现仍在扩大试用,其中包括:B亚单位-全菌体菌苗(BS-WC)、减毒口服活菌苗CVD103-HgR。
三、伤寒
(一)概述
伤寒(typhoid
fever)是由伤寒杆菌(图)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属乙类传染病。本病终年可见,但以夏秋季最多。
主要传染源是病人和带菌者。传播途径主要通过污染的食物、水经口感染。伤寒杆菌在自然界中的生活力较强,在水中一般可存活2~3周,在粪便中能维持1~2月,能耐低温,在冰冻环境中可持续数月,但对光、热,干燥及消毒剂的抵抗力较弱,日光直射数小时即死,加热至60℃经30分钟或煮沸后立即死亡,在3%石炭酸中5分钟即被杀死,消毒饮水余氯达0.2~0.4mg/L可迅速致死。
(二)消毒方法
同霍乱消毒方法。
(三)隔离防护措施
同霍乱隔离防护措施1、2。
四、流行性出血热
(一)概述
流行性出血热(epidemic
hemorrhagic
fever,EHF)是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1982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定名为肾综合征出血热(hemorrhagic
fever
with
renal
syndromes,HFRS)。主要病原体为汉坦病毒,人普遍易感,动物感染后一般不发病。
出血热具有多宿主性,在我国主要传染源有野栖为主的黑线姬鼠和家栖为主的褐家鼠,通常病人成为传染源的情况很少。出血热可经鼠咬或蚤、蚊叮咬传播,也可垂直传播,还可经感染动物的排泄物、分泌物和血污染空气、尘埃、食物和水后再经呼吸道、消化道、伤口接触感染给人。
(二)消毒方法
1、对发热期病人的排泄物、呕吐物和分泌物及其容器;衣物、被褥;餐饮具;家用物品、家具和玩具;室内空气和污染食物等可按第二节消毒方法中1~8所列方法进行消毒。
2、疫点室内、庭院,有鼠隐蔽、栖息场所的地面和杂物堆,用10000
mg/L有效氯含氯消毒剂或0.5%过氧乙酸,按100
ml/m2~200
ml/m2喷洒消毒。
3、对发热期病人和疫鼠的排泄物、分泌物、血及其污染物污染伤口;或被鼠咬伤的伤口,用0.5%碘伏消毒。
4、搜集的鼠尸和染疫的实验动物,应就近火焚,或掩埋地下。
(三)隔离防护措施
1、注意个人防护:在疫区不直接用手接触鼠类及其排泄物,不坐卧草堆,工作时防止皮肤破伤,破伤后要消毒包扎。在野外工作时,要穿袜子,扎紧裤腿、袖口,以防螨类叮咬。
2、加强食品卫生:做好食品卫生、食具消毒、食物保藏等工作,要防止鼠类排泄物污染食品和食具。
3、灭鼠和防鼠:灭鼠是防止本病流行的关键,在流行地区要大力组织群众,在规定的时间内同时进行灭鼠。灭鼠时机应选择在本病流行高峰(5~6月和10~12月)前进行。春季应着重灭家鼠,初冬应着重灭野鼠。
4、灭螨、防螨:要保持屋内清洁、通风和干燥,经常用滴滴畏等有机磷杀虫剂喷洒灭螨。
五、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一)概述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epidemic
cerebrospinal
meningitis)是由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的化脓性脑膜炎。
人为本病唯一的传染源,病原菌存在于带菌者或病人的鼻咽部。带菌时间超过3个月以上者,称慢性带菌者,所带多为耐药菌株,常存在于带菌者鼻咽部深层淋巴组织内。带菌者对周围人群的危险性大于病人。病原菌借飞沫直接由空气传播。
(二)消毒方法
1、对室内地面、墙壁和门窗及暴露的用具;室内空气;衣物、被褥;病人排泄物、呕吐物和分泌物及其容器;餐饮具、食物;交通、运输工具;家用物品、家具和玩具;纸张、书报等可按第二节消毒方法中1~8、11所列方法进行消毒。
2、对手与皮肤的消毒可按第二节消毒方法中9所列方法进行消毒。
3、常用过氧乙酸或含氯消毒剂进行消毒。有时,也可使用其他中、低效消毒剂进行消毒。
(三)隔离防护措施
同SARS等呼吸道传染病隔离防护措施。
六、结核
(一)概述
结核病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图)引起的慢性传染病,结核菌对外界抵抗力较强,在阴湿处能生存5个月以上;但在阳光曝晒2小时,5%~12%甲酚皂(来苏)溶液接触2~12小时,70%酒精接触2分钟,或煮沸1分钟,即可被杀灭。最简便的灭菌方法是直接焚毁带有病菌的痰纸。
呼吸道感染是肺结核的主要感染途径,飞沫感染为最常见的方式。传染源主要是排菌的肺结核患者(尤其是痰涂片阳性、未经治疗者)的痰液。感染的次要途径是经消化道进入体内。其他感染途径,如经皮肤、泌尿生殖系统等,均很少见。
(二)消毒方法
1、对室内地面、墙壁和门窗及暴露的用具;衣物、被褥;病人排泄物、呕吐物和分泌物及其容器;餐饮具、食物;交通、运输工具;家用物品、家具和玩具;纸张、书报;厕所、垃圾和污水等可按第二节消毒方法中1、3~8、11~13所列方法进行消毒。
2、对痰及口鼻分泌物,用纸盒、纸袋盛装后焚烧,或加入等量1%过氧乙酸作用30~60min。
3、结核杆菌对消毒剂抵抗力较强,故在消毒中只能使用高、中效消毒剂。
(三)隔离防护措施
同SARS等呼吸道传染病隔离防护措施。
七、流行性感冒
(一)概述
流行性感冒(infuenza.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图)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病原体为甲、乙、丙三型流行性感冒病毒,通过飞沫传播,流感病毒、尤以甲型,极易变异,往往造成暴发、流行或大流行。
病人是主要传染源,自潜伏期末即可传染,病初2~3日传染性最强,体温正常后很少带毒,排毒时间可长达病后7天。主要通过空气飞沫传播,病毒存在于病人或隐性感染者(被感染者无明显症状和体征,或称亚临床感染者)的呼吸道分泌物中,通过说话、咳嗽或喷嚏等方式散播至空气中,并保持30分钟,易感者吸入后即能感染。通过污染食具或玩具的接触,也可起传播作用。
(二)消毒方法
1、对室内空气;病人分泌物;餐饮具、食物;家用物品、家具和玩具等可按第二节消毒方法中2、4、5、6、8所列方法进行消毒。
2、主要采用过氧乙酸与含氯消毒剂进行消毒。有时,也可使用其他中、低效消毒剂进行消毒。
(三)隔离防护措施
同呼吸道传染病隔离防护措施。
八、麻疹
(一)概述
麻疹(measles,rubeola,morbilli)是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本病传染性极强,在人口密集而未普种疫苗的地区易发生流行。
麻疹病毒属副粘液病毒,热、紫外线和乙醚、氯仿等脂溶剂可将病毒杀灭;过酸或过碱均可使之灭活。,加热56℃15~30分钟即可灭活,能耐受干燥和寒冷,在-70℃可保存活力5年以上,冰冻干燥可保存20年。因其在体外生存力弱,故当患者离室,房间开窗通风半小时后,即无传染性。
(二)消毒方法
1、对室内地面、墙壁和门窗及暴露的用具;衣物、被褥;病人排泄物、呕吐物和分泌物及其容器;餐饮具、食物;交通、运输工具;家用物品、家具和玩具;纸张、书报;厕所、垃圾和污水等可按第二节消毒方法中1、3~8、11~13所列方法进行消毒。
2、对手与皮肤的消毒可按第二节消毒方法中9所列方法进行消毒。
3、主要采用过氧乙酸与含氯消毒剂进行消毒。有时,也可使用其他中、低效消毒剂进行消毒。
(三)隔离防护措施
同呼吸道传染病隔离防护措施。
九、登革热
(一)概述
登革热(dengue
fever)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经蚊传播的急性传染病。登革病毒易被乙醚、紫外线照射或40~45℃温度约半小时均可灭活。
病人和隐性感染者为主要传染源。从发病前1天至发病后5天内传染性最强。流行有一定的季节性,一般在每年的5~11月,高峰在7~9月。
(二)消毒方法
1、对地面、墙壁;衣物、被褥;餐饮具等可按第二节消毒方法中1、3、5所列方法进行消毒。
2、对手与皮肤的消毒可按第二节消毒方法中9所列方法进行消毒。
3、在消毒的同时,应对环境进行灭蚊。
(三)隔离防护措施
注意个人防护,防止伊蚊叮咬。
蚊、防蚊是预防登革热的主要措施。灭蚊主要在于消灭蚊虫孳生地,伊蚊常在小积水中产卵孳生。如对盆缸、罐、岩洞等进行翻盆、倒缺罐,填平洼地、疏通沟渠等。喷洒各种有机磷杀虫剂,把蚊虫的密度降到最低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