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入户成效显 政策惠渔产业兴(模版)

时间:2019-05-12 21:53:1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科技入户成效显 政策惠渔产业兴(模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科技入户成效显 政策惠渔产业兴(模版)》。

第一篇:科技入户成效显 政策惠渔产业兴(模版)

渔业科技入户工作总结

万安县连续五年实施了“渔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取得显著成效,助推了水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万安水产从小到大,由弱变强,从传统渔业转到现代渔业;养殖品种从“四大家鱼”转到大宗水产品与特色品种并存;养殖方式从粗养转到集约化健康养殖,建立了健康养殖示范基地10多个,水产品总产量达2.1万吨;建起了年加工能力达万吨的水产品加工厂,解决了产业链中的关键一环,促进了水产经济合作组织的迅猛发展和“万安水产有限责任公司”龙头企业日益壮大,“产-加-销”产业链不断完善。

一、确定目标和工作任务

围绕一个目标。在2006年的科技入户开局之年,万安县就把鮰鱼作为主导品种,建立以渔业科技入户为纽带,以示范户(水产专业合作社)为载体,以万安水产有限责任公司为龙头,以农村信用合作联社为融资主渠道,以部省县专家为技术依托,组成产加销相联接,资金、技术配套的产业体系,以促进渔业增产、渔民增收,产品质量安全,可持续发展为目标。

主推三项技术。制定《万安县渔业科技入户工程实施方案》,主推养殖水域环境控制、池塘80:20培育鱼种和网箱无公害养殖成鱼三项技术。

二、扎实推进科技入户四项工作

一是组建县专家组,优化技术指导员。在省首席专家的组织指导下,成立了县专家组,本着公开、公平的原则,采取末位淘汰,择优补选保持21名指导员。

二是举行隆重的春季启动仪式。每年的二月底三月初都要举行一次盛大且主题突出,由部省专家、县分管领导、县专家组成员、水产技术指导员、示范户代表参加的启动仪式,专家围绕渔事进行授课,开展专题讲座。发送技术挂图、技术手册、《中国水产》等资料。专家还深入渔区,进渔家上渔排,现场对示范户进行指导。

三是开展夏季行动和秋季行动。夏秋季节是鱼的生长旺季,也是病害的多发之季,为此,在盛夏高温季节,县水产局将县专家组成员分成三个小分队,深入到各示范乡镇,举办鱼病防治培训、水质调控技术讲座、网箱养鱼技术培训,到池塘、水库、鱼排上指导服务,传技送信息。

四是送物化补贴入户。为了让示范户得到更多实惠,采取财政拨一点、上级部门补一点、实施单位挤一点的方式增加资金投入。年发放网箱补贴50万元;发放水质测定仪200套,膨化饲料80吨;发放增氧剂、生物水质调节剂800件。

三、科技入户成效显著

通过实施渔业科技入户,成效显著,主要体现在五个转变五个提高。

一是养殖品种结构转变,示范户经济效益提高。示范户养殖品种由单一的鮰鱼品种发展到鮰鱼、斑鳜、黄颡鱼、鳙鱼等多个品种。2010年池塘单产达455.2公斤/亩,年均增幅15.6%;网箱养鮰鱼单产达46.8公斤/m,年均增幅18.3%;示范户户平收入年均增幅10.07%。

二是养殖方式转变,示范户养鱼技能提高。渔农民的传统养殖方式逐渐被精准数字渔业替代。测水养鱼和无公害养殖技术得到全面推广。网箱建造标准化、生产管理有数字、投料增氧用机械、选料用药有标准、渔牧结合用沼气,年初有计划,收获有总结。

三是产品质量安全意识转变,水产品质量提高。示范户对维护水产品质量安全的自觉性增强,能按生态要求投放鱼种,按出口要求或无公害标准使用生产投入品,防疫注重预防。示范户生产的鮰鱼产品全部达到出口备案要求。

四是技术指导员服务方式转变,技术素质提高。在指导员中开展“四心”教育活动,提高指导员服务示范户发展水产业的信心、全心全意为示范户的爱心、爱岗敬业和吃苦耐劳的决心、长期扎根基层服务示范户的恒心。选派优秀指导员赴外地学习培训,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使技术人员不仅有事做,而且能做事。

五是经营观念转变,规模经营产量提高。万安是江西省赣中南优势鮰鱼主产区,围绕主导产业,做大鮰鱼产业规模。

3示范户转变观念,改分散经营为联户经营,成立了四海水产专业合作社等十几个水产专业合作社,实行“统一联保贷款、统一提供种苗、统一提供饲料鱼药、统一技术服务、统一注册备案、统一订单销售”的“六统一”模式,目前,万安县销售的出口原料鱼90%来自专业合作社。

四、主要经验做法

一是利用各种媒体扩大影响,宣传到位。悬挂宣传横幅28条、编辑简报60期,在《农民日报》、《中国渔业报》、《中国水产》、《江西日报》、《井冈山报》及中国农业信息网、江西农业信息网、农业科技入户网、科教信息网上发表宣传报道128篇。中央电视台七套《致富经》栏目对万安县水产技术指导员胡文昌创新的《流动的渔场》专题片进行多次播放,吸引了全国十几个省市近百批人次前来参观学习。

二是完善目标管理考核办法,责任制度到位。制定了《技术指导方案》、《年度培训计划》、《技术指导员考核管理细则》等可操作性的管理文件,每季召开一次指导员培训会,每半年电话抽查指导员入户情况,每月向示范户发送一条信息,年底根据指导员入户时间、《科技示范户手册》填写等情况,分户指导方案的制定落实情况,示范户对技术指导员的评价等进行绩效评价,评出一、二、三等,分别给予经费补贴。

三是专家与技术指导员服务到位。部、省、县专家经常下乡进村入户,到乡镇巡回培训和入户指导,指导员顶烈日

冒酷暑入渔区、上鱼排,手把手传授现代渔业技术,甘当示范户的技术保姆,专家根据渔事季节编印科技简报发送到户;发送科技短信,在鱼病高发季节、冰冻灾害、干旱、洪涝、高温及台风频发的非常时期,技术指导员起早贪黑奔波于全县各示范户塘间小道,穿梭于鱼排上,解疑释难,防病救鱼。

四是技术培训到位。多层次多形式开展技术培训,确保示范户每年100%参加一次以上的主体培训,二次以上的乡村培训。培训内容既有实用技术培训,也有操作技能培训;有养殖技术也有涉及产品质量安全的GAP、HACCP标准规范知识专题讲座。四年来,为示范户举办培训班98期,其中县级主体培训20期、示范乡镇培训78期,还组织指导员参加了十多期省市业务部门举办的技术培训。共培训指导员678人次,农户10685人次,发送水产科技资料36000余份。

渔业科技入户助推了万安水产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促使万安成长为“江西省渔业先进县”、“江西省特色渔业县”、“江西省水产产业先进县”。随着江西省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步伐的加快和万安县再次列入全国渔业科技入户示范县,万安将抓住契机,乘风破浪,全面奏响万安渔歌新旋律。

第二篇:青岛银监局引导辖区大型银行发展普惠金融显成效

青岛银监局引导辖区大型银行发展普惠金

融显成效

MERGEFIELD $TextContent 今年以来,青岛银监局按照银监会工作部署,坚持改革引领、创新先行,围绕加强金融普惠化建设、有效对接实体经济信贷需求等重点工作,引领辖区大型银行全面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质效,取得了较好效果。

一、深化机构改革,打牢服务基础

一是引导银行完善绩效考核体系。引导银行机构从改进绩效考核体系入手,从源头上加强对普惠金融的支持力度。在我局推动下,辖区中行、交行带头转变经营理念,在支行机构考核体系中增设涉农贷款指标,要求各支行年末涉农贷款本年增量不低于上年增量,当年涉农贷款增速不低于全行贷款平均增速,将金融服务供给与实体经济需求实现有效对接。

二是鼓励设立小微专营支行,推动信贷资源向小微、“三农”倾斜。推动工行设立小微企业金融业务中心,该中心实行专业化分工、流水线作业,具有“授权足、链条短、效率高、服务优”的特点,有效满足了各行业小微企业融资需求,成立三个月以来,累计发放贷款1.97亿元;鼓励中行采取“信贷工厂”等模式,促进小微企业金融服务集约化、规模化。

二、鼓励服务创新,提高机构内生动力

一是引导银行机构充分把握金融信息化发展的契机,利用互联网、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技术手段,加快创新发展,创新服务模式。工行以融e购平台的交易记录为授信基础,利用大数据为融e购商户核定信用贷款额度,无需借款人提供抵质押担保,依托企业交易信息进行授信,为依托该行融e购平台创业、创新型企业提供了便利的融资手段;农行加大科技支持力度,在全国率先推出蔬菜批发市场金融IC卡应用项目金穗农贸通,全面提升“三农”金融服务质效。

二是鼓励银行机构在符合栅栏原则条件下,加强与投行、信托、基金、租赁、融资担保等业务联动,充分利用并不断扩大自身的客户优势、信息优势、渠道优势,整合行业资源,构建金融服务平台。

三、推动产品创新,满足多样性需求

一是推动银行机构采取管理创新、缩短链条等多种方式,为小微企业、创新创业、“三农”和特殊群体提供服务优质、价格适中、流程便利的金融服务。鼓励中行开展“随借随还”-网上银行个人循环贷款,客户可通过网上银行进行自助用款和还款操作,随借随还,循环使用,贷款申请便利、流程简洁,极大促进居民旅游休闲消费、教育文化体育消费等消费增长点培育。

二是督促指导银行机构根据企业情况自主开展贷款展期或续贷,切实减轻小微企业还款压力。指导农行推出“小微企业连贷通”等业务,通过展期、信用恢复等形式,降低小微企业的融资成本。

四、突出风险补偿,提升服务可持续性 引导银行机构创新担保方式,推动工行开展小微企业“银政通”业务,采用“企业互助保证+政府风险补偿”新型担保结构,为资质优良但欠缺抵押物的小微客户提供融资支持,并以借款人缴纳的互助保证金和政府设立的风险补偿基金作为风险缓冲,有效解决高科技、高成长性小微企业的融资难题。

五、强化监管指导,营造良好环境

一是深入开展调研。通过召开座谈会、深入企业调查研究等多种方式,分析当前银行支持实体经济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提出工作建议;督促银行机构积极与总行沟通,争取总行政策支持,树立银行业与实体经济相互依存、同枯共荣的理念,更好地适应并服务经济新常态。

二是规范银行经营行为。督促各机构严格执行“七不准、四公开”规定,全面开展服务收费检查,坚决纠正不合理收费行为,切实降低了企业融资成本。

MERGEFIELD $TextContent

第三篇:XX中院抓“六治”兴“四风”整顿机关作风显成效

XX中院抓“六治”兴“四风”整顿机关作风显成效

为进一步提改进机关工作作风,强化干部队伍管理,增强工作执行力,提升工作绩效,XX中院 以“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危机感、“坐不住”的责任感,紧紧围绕XX市纪委提出的戒骄、戒懒、戒空、戒虚、戒假、戒奢“六戒”要求,深入开展 “抓六治兴四风”活动,切实转变干部作风。通过完善制度,从源头上建立防治腐败工作机制,着力规范全院干警的从政行为,全力推进单位作风建设。

一是明确“四要求”不断推进活动深入开展。在实施活动的过程中,XX中院始终坚持按照市纪委的《实施方案》安排部署开展工作,对干警严格提出“四要求”: 一是要求每位干警都要认真领悟我院《实施方案》的通知要求,同时对照娇、懒、空、虚、假、奢、乱等25个方面,认真查摆自身存在的突出问题。二是院党组要求各部门以座谈会、交流会等形式进行对干警进行思想动员,有效地端正干警的思想认识、剖析问题。三是要求各部门对干警在工作纪律、工作作风、工作效率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形成自查报告,有针对性地研究并制定整改措施。四是开展创先争优活动。要求各部门之间进行一次比谁的办事效率高;比纪律、赛作风,看谁能始终遵守工作纪律、谁能坚决贯彻上级的决策部署、谁能坚持做到廉洁自律的创先争优活动,使本次活动取得实质性的成效。

二是深刻查摆存在问题,剖析存在原因。在活动的过程中,XX中院始终把查摆剖析作为整个教育过程中的重点,通过认真查摆剖析来触及和暴露一些问题和不足。在查摆问题阶段,XX中院提出由各部门负责人抓纪律作风整顿工作,切实担负起整顿工作的领导责任,确

保查摆问题阶段不走过场、不出偏差、取得实效。

三是有针对性地完善整改措施。在活动期间,广大干警都能够紧密联系自己的思想作风、工作作风、生活作风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不遮不掩,深入进行了查摆剖析,做到了实事求是,不走过场,使活动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我院将干警查找出来的存在问题及提出的整改措施在院局域网进行了公示,纪检监察、政治部、审管办等部门针对相关情况进行了跟踪,开展了明察暗访活动,于7月21日,对本院的庭审作风进行检查。8月20日至8月21日中院组成考核组,对全市法院的值班、上下班考勤、庭审作风、警车管理、法官用语规范等情况进行明察暗访。9月10日中院组成检查组对全市法院的信访维稳、阳光司法得等情况进行督查。我院一方面加强了管理和监督检查,一方面组织进行学习提高,并制订了工作制度,严格了岗位管理,把各项工作都纳入了制度化、规范化轨道。

随着“六治正四风”活动的顺利开展,中院全体干警的精神面焕然一新,大局意识、责任意识、服务意识、纪律意识明显增强,在机关作风方面同样也有了很大的改进,杜绝了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人难找、事难办现象,人民群众反映良好。

第四篇:**产业科技创新政策体系演进与启示

**产业科技创新政策体系演进与启示

(2017年9月26日)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党中央做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作为我国改革创新的前沿城市,一直是我委持续跟踪关注的标杆城市。最近两个月,围绕张书记“对标找差”的工作部署,我委在组织调研组赴**考察学习的基础上,对**2006年以来产业科技创新政策体系进行了初步的梳理,在总结**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南京的相关工作建议。现简要汇报如下。

一、**产业科技创新政策体系的演进

创新不仅需要市场“无形之手”的牵引,也需要政府“有形之手”的引导。目前,**高科技企业超过3万家,形成了强大的梯次型创新企业群。**的创新力量可以概括为“4个90%”,即90%的研发人员、90%的研发机构、90%的科研投入和90%的专利产出均来自企业。在发挥市场驱动决定性作用的基础上,**围绕“需求链”积极构建“创新链”,积极构建体系完备的产业科技创新政策体系,以政府主动作为弥补市场失灵,通过前瞻谋划、规划引领、政策激励、环境打造、人才构建,使创新活动更有效率,创新成果更有质量,创新驱动更可持续。

从2006年初发布《关于实施自主创新战略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的决定》,到2008年获批首个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再到2014年成为首个以城市为基本单元的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始终坚持将创新作为城市发展主导战略,加快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率先提出并积极构建综合创新生态体系,形成了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

(一)第一阶段:以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为契机,自主创新成为城市发展的主导战略

2006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全国科学技术大会,明确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决策。此次大会掀起了各省市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的序幕。**从破解自身土地空间限制、能源和水资源短缺、人口膨胀压力、环境承载力“四个难以为继”的瓶颈性制约的实际出发,积极响应国家号召,认准建设区域创新体系是转变城市发展模式的唯一选择,在全国率先提出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的目标,并于2006年初发布了《关于实施自主创新战略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的决定》和四个配套政策文件(简称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1+4”政策体系),将自主创新作为**未来发展的主导战略,塑造自主创新的城市之魂,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由此启动了从“速度**”向“效益**”“质量**”的升级转型。

作为经济国际化程度高、外贸依存度高的沿海开放城市,**受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和冲击比其他地区和城市更大,经济发展速度放缓,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成为**发展的迫切需要。在改革开放后的很长一段时期内,**的科技发展曾处在“拿来主义”阶段,模仿式创新虽让**少走了一些弯路,却也存在诸多弊病。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倒逼**实质性地向“创新驱动”转变,经济社会发展质量成为衡量**发展的新坐标。

2008年6月,国家发改委批准将**列为全国第一个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当年9月,**出台《关于加快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率先建成国家创新型城市。之后,开始实施《**国家创新型城市总体规划(2008-2015)》。这个规划是我国第一部国家创新型城市总体规划。**力图通过本规划的实施,率先建成国家创新型城市。

自2008年下半年起,**将贯彻落实《**国家创新型城市总体规划(2008-2015)》作为建设国家创新型型城市的总体规划与行动纲领,聚焦推动创新城市建设中发展方式创新、人才培养创新、科技发展创新、产业发展创新,出台相应的政策法规文件,形成了**在科技创新领域的政策优势,开启了**科技创新发展的新阶段。

在发展方式创新方面,**在2010年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决定》和《**经济特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条例》,以自主创新为动力,开辟生态循环新路径,拓展多维发展新空间,突破资源制约瓶颈,实现发展方式的真转真变。

在人才培养创新方面,为优化**的人才环境,推进人才强市战略,努力打造人才宜居宜业城市,**针对高层次专业人才和海外高层次人才两类不同人才,分别出台了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1+6”政策体系和“孔雀计划”“1+5”政策体系。

在科技发展创新方面,自2008年10月1日起,开始施行《**经济特区科技创新促进条例》。该条例是全国第一部科技创新地方性法规,从政策和规划层面在全国率先提出了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保护知识产权的技术创新体系。

在产业创新发展方面,于2008年9月出台了《关于加强自主创新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简称自主创新“33条”)。该文件从加强创新基础能力建设,实现产业可持续发展;加大吸引人才力度,凝聚创新第一资源;继续强化企业主体地位,提高企业创新能力;保障土地资源供给,拓展产业发展空间;优化创新环境,加速知识与技术成果产业化;建立和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改善融资环境等六个方面明确了33条政策措施。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每个阶段的科技创新都是与产业融合发展密切相关。从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开始,**以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为统领,积极谋划布局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全国率先编制出台生物、互联网和新能源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振兴发展规划和产业政策,2011年以后又陆续出台了新材料、文化创意、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和节能环保等四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振兴发展规划。至2014年5月,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和配套政策全部制定出台,构建了较为完备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体系,为科技创新营造良好的产业配套环境。

(二)第二阶段:以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契机,率先构建综合创新生态体系

自2006年起,经过多年的努力,**初步建立起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政产学研资介相结合的区域创新体系。2011年,**GDP突破万亿元大关,达到11506亿元,成为全国第四个突破万亿元的城市。这标志着**发展进入城市转型升级的又一个关键节点。

2012年,**在创新型城市建设总体上已经接近国际先进水平。从创新研发的资金投入占比来看,**明显超过了香港和新加坡;从创新资源来看,**研发人员占比明显超过了香港、新加坡与美国。与此同时,**综合创新生态体系的结构和功能仍不完善,还未形成一个稳定、平衡、充满活力的创新生态系统。具体地说,创新基础能力建设滞后,基础研究与源头创新薄弱,关键技术与核心技术供给不足,科技人力资源短缺等,这都成为制约创新的关键因素。

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单元,是国家、地方和高新区协同创新的重要载体,也是探索科技体制改革创新的试验田和先行区。2009

年下半年起,**多次向国家表达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强烈意愿,经过四年的申建努力,2014年5月,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这是党的十八大后国家批复的第一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批复明确了**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定位是“五区”,即:努力建设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科技体制改革先行区、战略性新兴产业聚集区、开放创新引领区和创新创业生态区。其核心是构建起完善的综合创新生态体系,将**打造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际创新中心。

**建设的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面积为397平方公里,相当于34.5个**高新区。与北京中关村、上海张江、武汉东湖这三个自主创新示范区相比,**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是全国首个以城市为基本单元的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实现了由点到面、由园区到城市、由局部到整体的突破和发展,有利于各种创新要素资源在更大范围内集聚交融,有利于把创新渗透融合到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更重要的是,**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不仅仅局限于科技创新,还包括金融创新、产业创新、管理创新、商业模式创新、体制机制创新等,力求形成综合创新的叠加效应。

为全面贯彻落实2012年全国科技创新大会精神,2012年11月,**召开科技创新大会。会上,**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努力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决定》等“1+10”政策文件(简称创新驱动发展“1+10”政策体系)。创新驱动发展“1+10”政策体系强化政策联动,打破部门壁垒,运用“组合拳”,推动科技政策与产业、土地、金融、人才等政策有机衔接,形成指向清晰的政策导向和更大的政策效应,为**综合创新生态体系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这一政策体系是**完善创新政策体系,争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重要举措;也显示了**在创新驱动发展中进行科技、金融、产业、管理等方面的整合,更加注重构建综合创新生态体系,积极探索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创新驱动发展新路径。

在创新驱动发展“1+10”政策体系的基础上,**全面实施《**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继续在早已确立的自主创新主导战略框架下,与时俱进地出台一系列产业创新发展战略规划和政策规定,加强宏观部署和统筹协调,更加注重构建综合创新生态体系。具体包括: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国家省市级的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工程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大量科研机构、企业、高等院校等创新主体,以及政策服务体系、金融服务体系、创新人才队伍、知识产权保护服务等一系列配套体系。

在激励创新主体加大研发投入方面,发挥政府杠杆引导作用,引导全社会持续加大研发投入。**以政策法规的形式规定,财政科技投入增幅要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逐渐形成了财政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2016年,**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4.1%,接近世界第二韩国水平。通过不断加大对关键技术研发和重大领域产业化的投入,**逐步实现从应用技术创新向关键技术、核心技术、前沿技术创新转变,从跟随模仿式创新向源头创新、引领式创新跃升。

在全力打造创新载体方面,一是加快建设国家超级计算**中心、大亚湾中微子实验室、国际基因库等一批重大科研基础设施;推进南方科技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高等院校建设。二是加快创新载体建设,截至2016年底,拥有国家、省市级工程实验室、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载体1493家,覆盖了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三是引进和培育华大基因研究院、中科院**先进技术研究院、**清华研究院、光启研究院等一批企业化运作的发展速度快、创新成果多、产业化能力强的新型研究机构,助推**技术创新能力进入世界前列。四是推进创新联盟建设,创新产业发展组织形态。在基因、云计算、移动互联网、超材料和新材料、智能电网、智能机器人、低碳生物材料、先进装备制造、智能交通等领域组建一批高水平省部产学研创新联盟和国家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

在构筑创新人才高地方面,编制出台《**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提出建设“人才特区”战略、人才国际化战略、人才市场化战略、人才区域合作战略、人才载体支撑战略等五大战略。

在加快融入全球创新网络体系方面,一是积极推动“深港创新圈”纳入国家战略,联手打造世界级的创新中心。二是鼓励龙头企业在产品、资本“走出去”的基础上,在科技资源密集的国家和地区设立研发中心,融入全球创新网络,提升攻克核心技术的实效和水平。三是积极承接跨国公司研发中心向**转移,鼓励跨国公司在深设立研发机构、技术转移机构和科技服务机构。四是积极参与国家重大国际科技合作项目,稳步扩大国际科技合作范围,积极参与中微子实验国际合作项目、欧盟地平线2020研发计划、国际基因组计划、国际植物组学研究等国际大科技计划。

在推动科技金融有效结合方面,**于2013年出台了《**市科技研发资金投入方式改革方案》“一揽子”计划,在银政企合作、科技保险、天使投资、完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和股权有偿资助等五个方面进行改革探索,极推进创新链、产业链和资本链有效融合,建立从实验研究、中试到生产的全过程科技创新融资模式。

在加强知识产权服务体系建设方面,在全国率先推出了《**市知识产权战略纲要》和《**市标准化战略实施纲要》,制定了知识产权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实施标准化战略资金管理办法以及标准创新奖励办法,大力实施“全社会、全过程、全方位”的知识产权战略,建立以专利、商标、版权、商业秘密等为主要内容的知识产权体系。

在优化创新发展环境方面,2013年6月1日起,施行《**经济特区技术转移促进条例》。**又一次在全国率先以地方性法规形式提出了财政性资金形成的技术成果转移新机制,进一步促进了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为**建设最具竞争力的创新创业环境提供了法治保障。2016年10月,《**经济特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条例(草案)》首次提请审议。

在构建全链条、全覆盖的“双创”政策体系,激发草根创新创业活力方面,2015年6月起,陆续出台了《**市关于促进创客发展的若干措施(试行)》、《**市促进创客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5-2017年)》、《**市中小学科技创新教育三年行动计(2015-2017年)》、《**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创业带动就业工作的实施意见》和《**市人民政府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实施意见》。设立3亿元创客基金,每年投入5亿元创客专项基金。

在科技创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面,2016年3月起,连续出台《关于促进科技创新的若干措施》、《关于支持企业提升竞争力的若干措施》、《关于促进人才优先发展的若干措施》、《关于完善人才住房制度的若干措施》和《关于加快高等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等“一揽子”精准化组合型政策,共235条措施,营造更加优良的创新环境。其中,《关于促进人才优先发展的若干措施》对“孔雀计划”进行拓展和深化,提出**市财政每年投入不少于10亿元(在原来5亿元专项资金的基础上翻了一番),用于培育和引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和团队。

在产业创新发展方面,自2013年起,**在前期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步入正轨的基础上,开始着手加快生命健康、航空航天、海洋等未来产业发展,并于2013年底至2014年初,推出了支持未来产业发展的“1+3”文件。之后,又细化落实生命健康、机器人、可穿戴设备和智能装备等未来产业规划和政策。至2016年底,**未来产业总规模已突破5000亿元,预计到2020年将达到1万亿元。目前,**已形成由四大支柱产业、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四大未来产业组成的产业梯队,成为国内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最大、集聚性最强、技术创新最活跃的城市。

在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方面,一方面,更加突出市场化导向,不断对科研管理体制、科技研发资金投入等进行改革探索,在科技计划组织实施各环节引入市场力量和市场机制;另一方面,注重发挥政府作用,在新一轮大部门制改革中整合科技管理部门职能,成立**市科技创新委员会,建立起市区联动和部门协同机制,加强创新资源和产业的统筹规划和布局,避免多头管理、分散投入,促进创新资源优化整合。

总体来看,**着力构建的综合创新生态体系,不仅重视技术创新,也注重金融创新、管理创新、产业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等,形成了完善的创新环境。**的综合创新生态体系,推动了政、产、学、研、资、用等各类创新主体协同,促进技术、资金、人才、产业、市场等各类创新要素联动,为**构建现代产业体系营造了良好的产业发展配套环境。这种全方位创新的高度,有效地提升了**创新发展和产业发展的高度。

(三)第三阶段:全力打造国际科技、产业创新中心,加快向引领式创新和全面创新迈进

2016年,**GDP达到19492亿元,接近2万亿元,率先进入以质量效益为中心的稳定增长阶段。与此同时,**城市发展面临着“三个不足”突出问题,即,创新引领推动力相对不足,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对不足,社会治理支撑力相对不足。**新一波转型升级势在必行。

2015年1月,***对**工作作出批示,要求**大胆探索、勇于创新,在“四个全面”中创造新业绩,努力使经济特区建设不断增创新优势、迈上新台阶。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明确,加快**科技、产业创新中心建设。这是国家对**新时期赋予的重大使命,也是国家探索创新发展新路径的战略选择。

顺应新的发展形势,**提出了“建成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新概念,强调未来要突出开放创新、全面创新和原始创新,强化创新、创业、创投、创客“四创联动”,促进众创、众包、众扶、众筹“四众发展”,加快建设国家科技、产业创新中心,打造全球领先的创新之城。

2017年1月,《**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为配合“加快建设国际科技、产业创新中心”这一战略任务,**启动新一轮创新战略布局,自2017年起开始实施“十大行动计划”,实现科技与产业创新能力的再突破,以进一步强化**的全国经济中心城市和国家创新型城市地位。

“十大行动计划”涵盖创新硬件、基础设施、人才引进、空间载体、产业布局等各方面,从创新源头到产业链上下游及配套服务系统布局,将**的创新生态链打造的更加完整,并通过一个个具体项目切实落地,全面提升创新的软硬环境,打造全球创新生态圈。

为加快**国际科技产业创新中心建设,聚焦国家战略,瞄准更高目标,2017年5月,**印发了《加快**国际科技产业创新中心建设总体方案》和《十大行动计划实施方案》,启动新一轮创新发展战略布局。

为贯彻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和《中国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方案》,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对可持续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积极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超大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模式,2017年7月,**公布《**市可持续发展规划(2017-2030年)(征求意见稿)》和《**市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方案(2017-2020年)(征求意见稿)》。这是**站在新的起点上探索可持续发展新模式、实现更高质量发展的最新举措。

二、**完善产业科技创新政策体系的经验和启示

**通过加快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国际科技、产业创新中心,牢固树立创新驱动、质量引领的发展新理念,全力构建综合创新生态体系,着力突出科技创新的全面引领支撑作用,大力推进产业科技创新质量整体提升,有力推动了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经过不懈努力,**率先构建综合创新生态体系的效应不断显现,城市创新能级迅速攀升,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科技创新质量明显提高,战略高技术水平持续提升,新兴产业发展迅猛,科技创新正从“跟跑”向“领跑”转变,在全球创新版图中的位势进一步提升。

深入分析,**的快速发展曾得益于改革开放的政策机遇,但政策机遇并不常有,**的科技创新,源自在城市发展战略中自觉的创新意识和执著的创新追求,这保证了**总能在经济发展和历史机遇中踏准节点,实现产业发展的转型升级,实现结构性改革的超前引领。总体上看,**完善科技创新政策体系的最鲜明特点是,清晰战略取向,坚持前瞻布局,以敢为天下先的气魄,积极响应国家创新驱动的战略部署,大胆先行先试,注重战略规划引领和创新体系顶层设计,保持战略定力,持之以恒地坚持创新驱动,在不断改革探索中形成了极具价值的科技创新城市样本。

一是突出政策创新,着力完善创新政策体系。在战略层面加强顶层设计,在政策层面打好“组合拳”,在操作层面组织实施一揽子科技计划。着力构建政策链,打造创新政策体系;着力优化服务链,搭建创新支撑平台;着力完善资金链,解决创新瓶颈制约;着力拓展生态链,培育创新生态体系。

二是突出能力创新,着力夯实创新基础。围绕国家和全省战略需求,部署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围绕国民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大规模布局创新载体;围绕产学研一体化,大力培育新型研发机构;围绕前沿技术、新兴产业和交叉领域,加大核心技术攻关力度。

三是突出产业创新,着力打造创新型经济体。前瞻布局战略性新型产业,积极培育未来产业,提升优势传统产业科技含量。

四是突出开放创新,着力建设国际创新中心。面向全球集聚创新人才,加快高等教育开放发展,广泛开展国际创新合作,积极推进区域创新协作。

五是突出全面创新,着力构建综合创新生态体系。推动科技与金融深度融合,推动科技服务业集聚发展,推动产学研资用紧密结合,推动大众创新蓬勃发展。

六是突出机制创新,着力激发科技创新活力。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改革主攻方向,推动“小科技”向“大创新”转变、推动科研设施从“小孤岛”成为“大资源”,以财政“小资金”撬动社会“大资本”。

**的经验启示我们:创新不是少数地方的专利,只有坚定不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持之以恒推动创新发展,“科学荒漠”也能变成“创新绿洲”;创新不是少数精英的专利,只要不断创新体制机制,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活力,草根创新也能实现逆袭。

三、相关工作建议

学习**推进创新驱动发展、与时俱进完善产业科技创新政策体系的做法和经验,对于南京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两强两高”具有重要意义。现建议如下:

一要更加注重产业创新政策体系的顶层设计。加大创新制度供给,提高创新效率,积极构建创新生态体系,营造孕育和激发创新的软硬环境。结合落实十九大精神,在我市“对标找差”前期工作的基础上,抓紧制订《南京产业科技创新发展总体规划(2018-2025年)》,该规划立足5年,展望10年;着眼近期,制订《南京产业科技创新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

二要更加注重发挥自身优势。通过深入推进“双创”,充分激活城市优质科教资源,转化为城市发展的“竞争优势”。积极推进在宁高校“两落地、一融合”,强化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的融合度,加大南京科研院所创新成果就地产业化力度。努力营造优质宽松的创业创新环境,大力吸引优秀年轻人才特别是南京高校毕业生留宁就业创业。

三要更加注重实现攀高突破。在扬子江城市群建设中,依托江北新区、麒麟科学城争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争取更多像未来网络这样的国家级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落地南京,打造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群。全力打造国家级江北新区创新高地,形成若干进入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建设一批军民融合产业集群和示范基地,加快形成地方、军队、企业、社会协同创新的发展格局。

四要更加注重引领性技术突破和产业创新发展。围绕科技发展趋势和重大战略需求,注重发挥南京科教资源优势和产业发展基础,集中支持事关全市产业发展的前瞻性与共性关键技术研发,重点打造未来网络、智能制造、3D打印、集成电路、北斗卫星应用等一批新型研发机构,推动重点领域突破一批产业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加快形成创新制高点。以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为重点,全市规上工业总产值尽快突破2万亿元。积极培育包括人工智能、未来网络、3D打印、细胞治疗、前沿新材料等一批未来产业。

五要更加注重对人才的吸引。坚持培育本地人才和吸纳国际人才有机结合,突出“高精尖缺”导向,加强人才载体建设,为建设创新型城市集聚人才资源,形成依靠人才驱动转型发展的源动力。加强与国际对接,重点培养引进一大批复合型创新创业人才、高科技领军人才、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

六要更加注重整合创新发展要素。从整合政策、整合资源、整合资金、整合平台入手,促进创新要素乘法联动,实现“倍增效应”。在整合政策上,系统梳理已发布的有关支持产业科技创新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抓紧推进“立、改、废”工作。在整合资源上,推进各区间创新资源协调联动,提升城市整体创新效能。全面开展紫金创业特别社区、创客空间、科创基地等资源整合。在整合资金上,聚焦市场化方式,面向全球,积极引入社会资本,争取在三年内,将我市现有的“双创”资金由现有的近百亿元的规模扩充到1000亿元的规模。在整合平台上,依托中国留学人员南京国际交流与合作大会、中国(南京)国际软件产品和信息服务交易博览会、世界智能制造大会等重大国际性科技人才交流活动,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思想交流互动平台和科技创新成果展示、发布、交易平台。

附件:**重点产业创新政策简介

附件

**重点产业创新政策简介

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1+4”政策体系

2006年,**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在全国率先提出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的目标,于2006年初发布了《关于实施自主创新战略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的决定》(深发[2006]1号),将自主创新作为**未来发展的主导战略,塑造自主创新的城市之魂,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为贯彻落实《关于实施自主创新战略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的决定》,特别是为了加大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力度、保护企业科技创新活动,2006年4月,**出台了四个配套政策文件:《**市中级人民法院关于加大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力度积极推进我市自主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实施意见》《**市人民检察院关于保护企业科技创新活动的实施意见》《**海关关于支持**市实施自主创新战略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的配套措施》《**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关于支持**市实施自主创新战略的实施意见》。上述文件被称为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1+4”政策体系。

创新驱动发展“1+10”政策体系

为全面贯彻落实2012年全国科技创新大会精神,充分发挥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2012年11月5日,**召开科技创新大会。会上,**市委市政府适时把握创新发展的新趋势,充分发挥创新资源集聚、体制机制灵活等优势,出台了《关于努力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决定》(深发[2012]14号)等“1+10”政策文件。具体包括:《关于努力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决定》、《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的若干措施》、《关于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的若干措施》、《关于促进文化与科技融合的若干措施》、《关于加快发展民生科技的若干措施》、《关于促进高技术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措施》、《关于促进科技型企业孵化载体发展的若干措施》、《**市促进科研机构发展行动计划》、《**市科学技术奖励办法》、《**市科技计划项目管理办法》和《**市科技研发资金管理办法》。其中,《关于努力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决定》是纲领性文件,以市委市政府决定的形式,在全国率先提出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作为城市的主导战略。

创新驱动发展“1+10”政策体系是**完善创新政策体系,争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重要举措;也显示了**在创新驱动发展中进行科技、金融、产业、管理等方面的整合,更加注重构建综合创新生态体系。

“十大行动计划”

2017年1月13日,**市第六届人大第三次会议通过的《**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了“加快建设国际科技、产业创新中心”的战略任务。同时,为配合这一任务提出自2017年起开始实施“十大行动计划”,以进一步强化**的全国经济中心城市和国家创新型城市地位。

一、布局十大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立足提升源头创新能力,力争在信息科学与安全、生命科学与健康等领域建设国家实验室,加快推进未来网络实验设施建设和**超算中心扩容,规划建设国家基因库二期、生物医学大数据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二、设立十大基础研究机构。重点在数学、医学、脑科学、新材料、数字生命、数字货币、量子科学、海洋科学、环境科学、清洁能源等领域谋划建设10个基础研究机构,开展前沿科学探索、关键技术研发、高端人才培养等,强化创新的基础支撑。2017年启动4个研究机构建设。

三、组建十大诺贝尔奖科学家实验室。发挥诺贝尔奖科学家的引领带动作用,在化学、医学、光电等领域,规划建设10个由诺贝尔奖获得者领衔的实验室,力争2017年新建2个以上。新增国家省市级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载体100家以上。

四、实施十大重大科技产业专项。集中资源加大研发、产业化、应用等全链条支持力度,加快在石墨烯、微纳米、机器人、5G移动通信、金融科技、VR/AR等10个领域出台专项支持计划,抢占前沿技术产业化先机,增强创新型经济发展后劲。

五、是打造十大海外创新中心。着眼全球加大开放创新布局力度,出台专项计划,支持企业和机构在美国、欧洲、加拿大等创新资源高度密集地区,规划建设10个海外创新中心,构建国际协同创新平台,集聚全球创新能量。2017年启动4个海外创新中心建设。

六、建设十大制造业创新中心。落实“互联网+”和“中国制造2025”行动计划,在机器人、3D打印、新型显示、精准医疗、新能源汽车、海洋工程装备等领域规划建设10个创新中心,提升高端制造、精密制造、智能制造能力水平。2017年启动3个创新中心建设。

七、规划建设十大未来产业集聚区。坚持科学规划、前瞻布局、联动发展,在生命健康、海洋经济、航空航天等未来产业领域,加快建设10个集聚区,培育若干千亿级产业集群。

八、搭建十大生产性服务业公共服务平台。重点在创新设计、品牌培育、知识产权运营、检验检测认证等领域,打造10个重大平台,提升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能级,助推制造业转型升级。

九、打造十大“双创”示范基地。加快国际创客中心建设,高水平建设**湾创业广场等十大“双创”示范基地,强化创新、创业、创投、创客“四创联动”,当好“双创领跑者”。新增众创空间40家以上、创客服务平台10家以上。

十、推进十大人才工程。实施“院士引进工程”、“创新领军人才集聚工程”、“优秀大学毕业生引进计划”等,加大力度推进“千人计划”、“孔雀计划”、“双百苗圃计划”、“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全年引进院士10名左右,孔雀团队30个以上,海外高层次人才400名以上。

下载科技入户成效显 政策惠渔产业兴(模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科技入户成效显 政策惠渔产业兴(模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