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昌汉沟煤矿2号原煤仓火灾处理总结
昌汉沟煤矿2号原煤仓火灾处理总结
事故出动时间:2010年4月17日7点55分 事故返回时间:2010年4月18日17时00分 事
故 地 点:昌汉沟煤矿2号原煤仓 事
故 性 质:煤仓内煤炭自燃 出
动 队 别:东胜中队二小队 现 场 指挥员:周利斌 主
持
人:郝艳斌
2010年4月17日7点55分我神东救护消防大队东胜救护中队接到昌汉沟煤矿的事故召请电话,称昌汉沟煤矿2号原煤仓内煤炭自燃且近一周未完全熄灭,严重影响煤矿的安全生产,经集团公司研究决定用往煤仓内注氮气的措施进行灭火,需我救护队前往现场提供必要的安全技术支持,我中队接到召请电话后立即派遣二小队出警赶往2号原煤仓事故地点,最终历经33个小时连续不停的作战在4月18日16时35分成功灭火完成战斗任务并于17时返回驻地。
一、事故原因及事故煤仓状况。
昌汉沟2号原煤仓位于韩家村洗煤厂内,是昌汉沟煤矿井下原煤运往韩家村洗煤厂的3大原煤仓之一。事故发生前由于昌汉沟煤矿被地方政府勒令停产,故煤仓内一直没有新煤灌输,在通风良好、煤仓内温度积热的情况下,于4月12日发现煤仓内底帮余积煤自燃。矿方先后采取了往煤仓内注煤同时放仓以更换已自燃的旧煤灭火和不断注煤停止放仓同时封闭2号原煤仓所有通风口以隔绝氧气灭火的措施,当这些措施灭火效果都不明显,且在4月17日夜班瓦检时发现一氧化碳浓度达到1500ppm以上证明煤仓仍然有火存在的可能性,因而公司研究决定用往煤仓内注氮气的措施进行灭火,故召请我救护队前往现场提供必要的安全技术支持。
二、事故处理经过。
(1)、我中队接到召请电话并根据事故性质携带了必要的救援装备后于8时20分到达事故现场。到达现场后救护队与现场总指挥王存飞总工程师共同研究战斗方案,确定立即采取向2号原煤仓注氮气进行灭火,救护队的任务是配合现场工作人员安装局部通风机以加强注氮工作地点的通风确保注氮工作安全,负责煤仓各通风口、进煤和放煤口的封闭工作,同时全权负责在灭火期间各个地点的气体检测工作,确保工作人员安全,实时监测煤仓灭火情况,并及时将各种参数报告救援指挥部,以确定下一步行动方案。
在开始注氮后,最初仓内情况有所好转,一氧化碳浓度最低降到400—500ppm,但到当天下午情况逐渐转变,在13时30分左右仓内一氧化碳浓度又逐渐攀升起来达到3000—4000ppm左右,在15时更是达到12000ppm,此时怀疑制氮机出现问题故立即停止注氮,在经过修理调整后又继续注氮,但效果仍然有限,并且到当日20时以后一氧化碳浓度突破14000ppm并且仍有上涨趋势,最后到当日23时一氧化碳浓度最高达到19000pm,煤仓内的火势得不到控制。
(2)、在经过一天的注氮灭火无效后,救援指挥部研究决定了第二套战斗方案:放震动炮强行落煤后,用水直接灭火的方法进行灭火,并立即实施。我救护队的工作是负责在灭火期间各个环节的气体检测和安全监测工作,确保行动计划安全顺利实施,保证工作人员安全,同时实时监测煤仓灭火情况,并及时将各种参数报告救援指挥部。
放震动炮工作从4月17日23时30分左右开始一直到次日2时20分结束,之后仓内积煤可以较为通畅的放出。在放煤口安排了两名救护队员负责现场气体检测和安全监测工作,同时装设了水管随时对放出的已燃煤炭进行浇水降温灭火,仓顶也安排了两名救护队员检测气体及仓内温度,实时监测第二套灭火方案的实施效果。
从4月18日3时开始仓内请况逐渐好转,一氧化碳浓度持续下降,仓内温度也稳定在10度左右。4月18日16时35分距第二套方案开始实施已有16个多小时,经检测此时一氧化碳浓度最低处为25ppm、最高处为43ppm(因在煤仓不同的通风口处检测所得结果),仓内温度为13度(与当时仓外大气温度接近),我救护队及时将所有参数报告救援指挥部,救援指挥部研究确定2号原煤仓内火已灭。
此次灭火任务完成。最后经指挥部批准,我救护队与4月18日17时返回驻地。
三、经验教训。
通过此次火灾事故的处理主要认识到以下几点:
1、经过此次事故锻炼了队伍,对于煤仓灭火这一块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另一方面也给了我们启示,今后应进一步细化隐患排查加强重点防灭火单位的预检,争取将灾害事故扼杀在隐患期,避免生产安全事故的发生。
2、对于煤仓这一块应定期组织彻底清仓,及时清理仓底斜坡余积的旧煤,防止煤炭自燃。
3、本次事故共历时33个小时,但只出动了一个小队共7人,连续作战劳动强度变的异常大,虽然圆满的完成了救援指挥部分配的各项任务,但指战员们普遍体力虚弱意识不够清晰,从这一点来说对救护队员自身的安全是一个极大的威胁,故在今后处理事故中应提前预判事故处理难度,预估战斗任务强度,及时调整队伍,以保证队伍自身战斗力,确保在执行任务中安全、顺利、圆满的完成领导分配的各项任务。
神东救护消防大队东胜中队
2010年4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