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教养方式不良引发孩子行为偏差的矫正——家庭心理咨询案例报告
浅析动画片对小班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影响 康淑萍 江西省吉安市保育院
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是为了使幼儿获得积极的情感、态度、良好的社会品质及学会共同生活、适应社会需要打好基础。而在这一发展过程中,有效的幼儿社会性教育尤显重要。在当今这个电视等多种媒体普及的年代里,动画片日益成为伴随每个孩子成长的伙伴,在幼儿社会性发展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本文试图从小班幼儿这一特定群体出发,对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动画片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影响这一课题作一些粗浅的分析和探讨。
一、动画片是小班幼儿社会性教育的重要渠道
一份调查显示,将近一半的孩子在1岁以前就开始看动画片了,有的父母甚至称自己的孩子三四个月的时候就已经坐在电视机前了,动画片正以其独特的魅力,带给幼儿动感十足的视听享受,使他们开阔眼界,增长见识,并促进了感知能力的发展,其积极作用是无庸置疑的。幼儿时期有80%的信息是通过视听途径获得的。动画片所提供的音像不仅有利于孩子获得多种信息,促进他们的语言发展,还可以丰富他们的生活,使孩子获得许多间接经验,动画片成了伴随每个孩子成长的伙伴。而小班幼儿的年龄一般为3至4岁,正是进入人生剧本的“幼儿决断”或“早期决断”阶段(3至6岁)的起始点,也正是俗语所说的“3岁看大”的关键时期,这正是幼儿接受社会性教育的关键点,也正是需要幼儿教师和家长通过最佳渠道和采用有效方式抓住教育契机实施教育的用心点。而动画片所具有的不拘一格的视觉造型、多通道的感官刺激、主题鲜明、内容丰富、情感色彩浓厚、儿童化等一些特点,容易为孩子所接受,使之成为幼儿社会性教育的重要渠道。
幼儿社会性包括幼儿社会性情感及社会交往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等。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博士丹涅尔--戈尔曼研究表明:“孩子的未来20%取决于智商,80%取决于情商。”也就是说,好的教育不单单是智力的训练,相比较而言,社会性水平高低更能决定孩子未来生活中获取幸福和成功的能力。从小班幼儿社会性教育的目标看,包括自信心、主动性和独立性;愿意与人交往,有合作态度与
行为;关爱他人的情感和行为,愿意关注、参与家庭及集体与周围的事物;遵守必要的规则等独特的内容和特点。通过对小班幼儿观看动画片的动态观察分析,小班幼儿比较喜欢看《天线宝宝》、《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等反映家庭温馨、合作友好、聪明活泼等内容的动画片,而对《奥特曼》之类的包含暴力、打斗、恐怖内容的动画片表现出害怕、厌恶、不愿看等行为。小班幼儿的这种行为反映,是幼儿从社会最基本的单位--家庭初步转入准社会环境--幼儿园后,幼儿的社会性需要、安全性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的具体表现,特别是由个人为中心的全家呵护型的环境向友好合作的集体交往型环境转型之初,小班幼儿急需寻找的安全需要的心理反映,表明幼儿间接地需要情感支持及社会交往。小班幼儿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原始意识,使他们对于面前的这个世界,会比成人更多地采取同化的手段来把握。对于他们来说,事物是什么样子的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们对于自己的意义。在幼儿的愿望世界里,为了某种功能的获得可以不惜改变事物的真实结构。动画片正好迎合了幼儿的这种需要,为了能飞行,人可以长上翅膀;各种动物可以具有人的神态表情和意愿,等等,可以使孩子体验到一种强烈的形式变化感和自由感,从中获取无穷的乐趣。有的幼儿还无意识地把动画片中的情节仿真地搬到现实中来,有时把对动画片中的理解和认知作为在幼儿园真实发生的事情向家长叙述,让教师和家长啼笑皆非。这种小班幼儿的意识识别亦真亦幻的成长“决断”,正是老师和家长进行社会性教育的最佳切入点。要通过让小班幼儿观看有利于其社会性发展的动画片,在幼儿心智模式中建立基础扎实、富有开放性特色的社会性发展的健康模式,使之成为原创最佳动力之源。同时,通过师幼互动将一些具有浅显易懂的社会性内容的动画内容编成故事进行表演、游戏,进行以情感心理的接近与交流,关注孩子的心理的情感特殊需要,重视和孩子们的情感交流。3至4岁的幼儿情绪不稳,主要满足于生理需要,可通过每天都摸一摸,亲一亲他们,和孩子身体接触,让他们得到生理和心理的满足,使孩子在玩中学、学中玩的和谐融洽环境中促进社会性发展。
二、正确认识动画片在小班幼儿社会性教育中的“富集效应”
社会性发展得较好的孩子适应能力和自制力都比较强,容易与老师、同伴相处得关系融洽,有更多的机会与老师、同伴交往,从他们那里得到信息,扩大自
己的眼界;在与同伴的合作游戏中,提高自己的能力。另外,社会性发展得较好的幼儿,往往心态积极稳定,自信心强,比其他的幼儿表现出更有“毅力”,他们能保持较长时间专注地“工作”;遇到困难使他们也能寻找原因,努力克服困难,而不轻易放弃。相反,社会性发展不好的孩子,不仅不会学习如何“学做真人”,还会导致不真诚、虚伪、道德水平低下。这里有一个社会性教育成效的“富集”过程。
“富集”这个词是生物学的一个概念,在这里借指增长的一种效应,一种级数关系。人生活在社会环境当中,时时刻刻在接收着来源于周围人事或自身内部的种种信息,这些信息经过大脑的整理和分析,会对我们的情绪、情感产生影响。本文所提出的“富集效应”,是指幼儿将一定的好或不好的社会性发展信息不断吸收,并在认知行为中予以不断模仿,这样的行为强化到某一个特别点时,就转化为一种习惯,从而成为影响人生发展的重要因素。在动画片的观看中,同样存在“富集效应”。优秀的动画片都宣扬真、善、美,给幼儿提供一些可供模仿的模样和群体的一些行为规范,促进幼儿是非观念的形成,培养幼儿良好的道德品质。因此应根据小班幼儿的社会性发展目标,有选择地组织观看一些优秀动画片以实现“优势富集效应”。如果教师和父母放心地把孩子交给动画片,放任不管,孩子会把动画片中的一切照单全收,那些品位不高、制作粗劣的动画垃圾,会不负责任地污染孩子的稚嫩心灵,这就很难避免出现“劣势富集效应”。如儿童具有强烈的模仿倾向,而且区分信息的能力很弱,特别是年龄小的儿童几乎没有区分能力,对行为与其后果间的联系也不甚了解,因此经常发生一些悲剧。如一个3岁男孩学动画片中小鸟飞行,从窗口“飞”下,导致肝破裂死亡。而那些充斥暴力行为的动画片会使儿童认知上形成对暴力的合理化,生活中的问题也往往用暴力来解决。
幼儿之所以喜欢动画片,是与幼儿对世界的理解、幼儿的认知方式及动画片的表现形式有着密切关系的。根据英国著名儿童文学家、理论家、小说《指环王》的作者约翰·托尔金所提出的“第二世界”理论,第一世界是神创造的世界,也就是我们日常生活的那个世界。而人们不满足第一世界的束缚,用“幻想”去创造一个想象的世界。在第二世界里,所有的一切都是以一种看得见的“真实”形象建构起来的。也就是说,幻想是人类的自然活动,幻想的物力能把我们带到现
实看不见的另一个世界去,做不平凡的旅行。在那里,人类的一切梦想都不难实现,任何在现实生活中不可能的事,在第二世界中也能当作事实来体验。按照无限的形象和丰富的表现创造出来的第二世界,比我们所居住的第一世界还准确、还真实,能够窥视到人生幽微深处。动画片主要用动作来完成故事讲述,在表现形式上符合幼儿的认知特点。通过图画的直观性及影视的活动性,能将幼儿内心的第二世界形象、直观、动感地表现出来,使幼儿内心已有的这一世界,在现实世界中得到体验与复现。这样,幼儿喜爱动画片也就不足为奇了。在了解了幼儿喜爱动画片的原因之后,我们就可以有的放矢地去引导幼儿观看动画片了。进入小班阶段的幼儿,生理不断发展,神经系统的机能进一步增强,加上言语的真正形成,开始具备了较强的心理活动能力,大多数儿童开始注意周围的事物,这个特殊时期,为孩子选择一些简单易懂的神话故事、古老的童话、有关动物植物的故事,一方面满足其旺盛的好奇心,一方面培养儿童良好的道德品质,促进儿童各方面的发展。当然,这些动画片里的人物要形象可爱、性格鲜明,情节要简单、紧凑,矛盾冲突激烈,也要画面色彩鲜艳,配乐优美,具有欣赏性。同时,要持之以恒地做到家园互动,要把有利于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动画片中的故事情节作为与幼儿交谈的重要内容,加深初始印象,并在生活的细节行为中,家长和教师做到以身作则,引导幼儿的正确判断,在不断实现新的认知起点上实现“优势富集效应”,使幼儿牢固树立正确的价值标准,受益终身。
三、要让“距离美”成为动画片影响小班幼儿社会性发展的一种重要认知方式
幼儿社会性发展形成,主要是通过简单的重复、模仿、有意练习等方式获得的,而动画片中的画面中出现的各种角色极易为幼儿所接受,哪怕是一个细微变化都会留下深刻的印象。幼儿在动画片观看或讲述时,表情与动作能随着情节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可以说,动画片不仅能给幼儿带来快乐,同时也是一种教育工具,它有助于幼儿的良好心理品质和健全人格的形成。目前有许多家长与教师常常为无法将幼儿从动画片中拉出来而苦恼。其实,家长与教师不必为此着急。因为每个人,尤其是充满好奇心的幼儿,他们都急于想了解这个世界,我们完全没有必要大惊小怪。若幼儿过分沉迷于这一幻想世界,家长和教师可用其他同样表
述幻想世界的文学形式,如图画故事书、故事讲述等,适当地分散幼儿对动画片的注意,让幼儿从其他文学形式中去体会、观照幻想世界,这样,便可减少幼儿对动画片的痴迷程度。在幼儿渐渐长大的过程中,在他们对世界的认识与理解更为客观时,他们自然会走出动画片所构造出来的幻想世界。应该让“距离美”成为动画片影响小班幼儿社会性发展的一种重要认知方式。我们知道,幼儿的思维、情感发展是需要真实生活经验的,特别是在小班幼儿阶段,直接感受显得尤为重要。动画片中的人物、内容再好再逼真,它毕竟是假的,是真实事物的简化和编写,给人的体验远远没有真实的情境那样丰富与深刻。现在的都市孩子在电视中认识大海、高山、星空,却无法体验真实的大海、高山、星空给人的感受。这种充满了各种仿制的、模拟的东西的生活,孩子还有多少时间和精力留给真实的生活呢?然而,缺少直接经验、真实体验的思维是不健全的。因此,我们不能只让幼儿停留在与动画片在感情上的“零距离接触”上,而应让幼儿与动画片产生“距离美”,即通过合理安排家庭生活,给孩子安排各种有益的活动。如,让孩子参与家务劳动,给孩子动手的机会;带孩子爬山、嬉水、游玩,与孩子一起分享走进大自然的乐趣。在这些活动中,既能增强父母与幼儿之间的情感,也使幼儿有一个宽松且充满爱意的成长环境,保证幼儿拥有一颗健康而快乐的童心。另外,还应多创造机会让孩子与同龄幼儿接触、交往。让幼儿在交往中更好地认识自己,与他人建立平等的关系,学会如何正确地待人接物;如何关心同伴,与同伴合作完成任务;学会在争执或矛盾中,如何协调关系,正确对待别人的意见,提高自身处理各种问题的能力。通过这种“距离美”,创造一种精神情感享受与实践体认感知良好互动的有效机制,使幼儿能在社会性发展上走出那种认知上的亦真亦幻状态,不断增强正确认知社会和他人的能力,大胆地从家庭走向学校,促进身体和心智的健康发展,面向社会,融入社会,有益于社会。
关于动画片对幼儿有何影响的调查报告作者:佚名 资料来源:网络 点击数:1180 关于动画片对幼儿有何影响的调查报告-文 章来源 莲 山 课 件 w w w.5Y k J.c oM
在幼儿教育实践中发现,由于大部分家长平时忙于自己的事,无暇照顾孩子又怕孩子自己玩会有危险,当幼儿在家时总让孩子看电视,动画片一部接着一部地看,那么长时间看电视对幼儿有何影响呢?为了进一步地深入了解,我运用了所学的教育管理理论,于2009年8月15日至9月15日,随机选取南浔镇中心幼儿园中班的30名家长,对他们进行一次较全面的问卷和访谈调查,现将调查的结果报告如下:
一、调查结果及统计:
在这次调查中,我针对幼儿看动画片的时间、内容以及看动画片后对幼儿视力、人际交往、幼儿模仿能力等的影响进行了问卷和访谈,现将调查结果分述如下:
1、幼儿在家大部分时间用于看电视。
在问卷调查中首先提到:“你的孩子通常一次看电视的时间为”:[①60分钟---90分钟 ②90分钟---120分钟③120分钟---180分钟 ④更长]家长回答的结果如下:
选择①的占13.3%,选择②的占20%,选择③的占50%,选择④的占16.7%。
从上述的结果来看,幼儿看动画片的时间120分钟----180分钟的占了50%,这个比例实在太大了,幼儿看动画片的时间显然太长了。虽然动画片中鲜明、新颖、具体形象、突然性、显著变化等大大地吸引着幼儿的眼球,片中外形独特的人物,突然出现的声音或音乐与画面上的显著变化,是幼儿注意力集中的焦点,但长时间看动画片给幼儿带来的负面影响不容低估。统计结果显示,有53.3%的幼儿在家中主要的活动是看电视,而出去与同伴玩的只占7%,严重影响了幼儿之间的正常交往。
2、大部分幼儿一次看电视的时间过长。
长时间看电视,消耗大量视网膜内视紫质,明显影响视力。此外,眼睛周围的肌肉也可由于长期处在紧张状态而易引发近视眼等疾病。调查的结果中每次看电视120分钟---180分钟的占50%,超过180分钟的占16.7%,视力与以前对比下降的占43.3%。
3、大部分幼儿喜欢看暴力的动画。
对问卷中“你的孩子是否喜欢看暴力性的动画片,模仿片中攻击
性的动作?”
[①是
②否
③没有特别注意]家长的回答如下:
选择①的占40%,选择②的占26.7%,选择③的占33.3%。
从上述可以看出,幼儿模仿动画暴力动作的比例占了40%,这对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是不利的。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情景:两位小朋友在玩游戏的时候,一位小朋友为了要得到自己喜欢的玩具而强行从同伴手中抢夺,而后者出于保护自己喜欢的玩具不被抢走而推开前者,两个人就打了起来,这样的攻击性行为是屡见不鲜的。40%的父母也反应自己的孩子平时最喜欢看带有暴力的动画,不断地模仿片中攻击性的动作。
4、大部分家长没有与幼儿一起看动画片。
通过统计的结果可以看出,30%的家长从来没有同孩子一起看电视,60%的家长只是偶尔陪孩子一起看电视,经常陪孩子一起看电视的家长只占10%,这也影响幼儿对动画内容的正确理解,也影响了亲子之间的正常交往。
5、大部分幼儿视力有下降的趋势。
在问卷中,对“孩子的视力与以前对比如何?”[① 下降
②上升
③没有变化]的问题,调查结果如下:
选择①的占43.3%,选择②的占20%,选择③的占36.7%。
从上述可以看出,43.3%的幼儿有视力下降,这对幼儿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将会产生不利的影响,应引起家长和老师的重视。
二.对调查中某些问题的思考。
1、幼儿在家以看电视为主,缺乏群体活动。
幼儿是好群体活动,爱玩的,家长怕孩子不安全,受委屈,将其封闭在家中加以控制和保护,由于家庭环境的寂寞,活动的单调,整天坐着观看动画片,长期如此容易形成孩子的孤僻,胆小的性格,使语言能力发育迟缓,容易养成不合群的性格特点,缺乏待人处事的勇气和智慧,社会能力差。
因独生子女没有同胞兄弟姐妹共同生活的经验,容易形成感情的“自我中心”。容易养成不善于团结,不善于同情,不善于竞争,不善解人意,缺少协作,不尊重人,缺少助人为乐的品质和行为。
由于缺乏在同龄人相处过程中的逆境锻炼,如有矛盾时,如何辩解、争吵、闹意见、最后互相迁就、妥协、和解,从中认识到自己和别人的区别,懂得别人也有自己独立的思想,从而逐渐从“以我为中心”的硬壳中解脱出来。同时由于他们在家庭中缺乏所模仿的相互交往的儿童、只能和大人交往、向大人学、容易形成他们说大人话、做大人事的早熟倾向,过早失去孩提的天真。事实上成人的世界对于他们来说,是难以理解的,他们成人化的行为,不论在和儿童或成人交往中,都会产生困难,而不得不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
3、多看电视易使幼儿发胖。
儿童电视肥胖症就是因为长时间坐着看电视,缺少活动,再加上营养过剩或者相对性营养不良,比如:偏食、忌食等造成的维生素和蛋白质不足,结果使得内分泌调节功能失衡。每天看电视5小时的孩子比每天只看l至2小时的孩子的“儿童电视肥胖症”发生率高1倍。儿童内分泌科专家从临床就诊的肥胖症儿童发现,除了10%的肥胖儿童是由疾病引起,10%的肥胖儿童属于家族遗传外,绝大多数的肥胖儿童还是属于单纯性肥胖,而这些肥胖儿童的一个最大特点就是爱看电视。
家长应该根据孩子的特点和爱好有选择性地看电视。特别是
学龄前儿童,每天看电视的时间最好不超过2小时,同时,鼓励孩子多做一些室外活动。在双休日,注意避免让看电视成为儿童的惟一休闲方式。
4、幼儿理解能力差,易受动画片的影响。
人们对暴力的理解不同。有的人认为只有杀人流血才是暴力,那么电视中的暴力就少得多。有的人则认为,暴力就是以某种言语或行为使人屈服,无论是否有伤亡。这样口语威胁、物品损毁都属暴力行为,电视中的暴力就相对增多了。只要是有意采用武力手段去伤害人,就是暴力。在电视中,包括儿童节目中,仍有大量的暴力内容。幼儿易受其影响的原因是:在电视里,暴力行为很少受到惩罚,相反倒是男子汉的英雄表现。暴力是解决冲突及达到个人目标的有效方法,而其它解决冲突的方法如妥协、辩论、和解等常常是无效的。在这些情况下,儿童更容易模仿电视暴力行为来解决生活中的冲突。有的儿童则盲目崇尚暴力节目中的英雄,另外一些儿童将看暴力节目看作是一种精神寄托,他们的生活需要“暴力”的刺激,否则就会感到压抑。儿童则倾向于认同媒介中的暴力,在现实生活中发生侵犯性行为,如与教师顶撞,与父母频繁发生冲突,或与伙伴打架等。
三、关于减少动画片对幼儿负面影响的几点建议:
1、鼓励幼儿常与人交流。
鼓励孩子到儿童社会中去。儿童社会性的发展,不是靠成人说教,而是通过他们相互交往发展的。儿童良好行为是从“模仿“开始的,而模仿的最好对象是儿童伙伴,这种作用是成人替代不了的。因为成人的许多言行是孩子难以理解的,因此成人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孩子与同龄人交往,克服因缺乏儿童伙伴的孤独感。大多数的孩子是好群体生活的,特别是游戏。通过集体教育他们尊重他人,不执拗任性,与小朋友友好相处,互相商量,谦让、分享玩具(购买玩具),关心小弟弟、小妹妹、家长切不要因爱子太深,怕孩子吃亏,将孩子封闭起来;或者偏袒孩子去责怪别人,这样做只能害了自己的孩子。
2、保护幼儿的视力应做到以下几点:
眼与荧光屏的距离要适宜:一般情况下座位与荧光屏的距离是:20英寸的电视机不应小于1.2米,29英寸的电视机不应小于2米,34英寸左右的电视机不应小于3米。
收看电视的时间不易过长,并应有适度的照明:为了保护视力,预防近视,最好在看电视1~1.5小时后有一个短时间的休息。若能在休息时做眼保健操最好,有利于保护视好力。
电视机放置的高度要适当:一般以电视机荧光屏的中心高度比观众的眼睛稍低一些为适宜。
补充维生素A:维生素A是形成眼底一种感光物质的要素,缺少它在夜里看东西就模糊不清。长时间看电视会消耗维生素A,人体内缺少维生素A会降低对暗的适应能力。因此,经常看电视的人,应多吃一些含维生素A较丰富的食物,如胡萝卜、番茄、甘薯、各种绿色蔬菜及动物的肝、蛋黄等。
3、家长应陪幼儿看动画片。
幼儿看电视,家长要尽可能陪伴在旁边,有家长的陪伴与引导,可以避免电视的消极影响,更大程度上发挥电视的教育作用。陪孩子看电视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可以帮助幼儿选择符合某年龄特点、内容健康的电视节目,如选择中央电视台的“动物世界”、“大风车”等节目;可以及时解答幼儿看电视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可以提醒幼儿保持眼睛与电视机的距离和正确的坐姿;可以适当限制幼儿看电
视的时间;陪孩子看电视还可以增强其安全感。当电视中出现恐怖镜头时,家长只要设法转移其注意力或告诉他这是电视里的故事,不是真实的,孩子就不会害怕了。
总之,通过本次调查,使我更进一步了解了动画对幼儿的负面影响,在今后的幼儿教育工作中,要有针对性地加以指导,使幼儿能健康地成长。
文 章来源 莲 山 课 件 w w w.5Y k J.c oM 莲山课
件
原
文
地
址
:http://
第二篇:家庭教养方式对海南省青少年吸毒行为的影响
家庭教养方式对海南省青少年吸毒行为的影响
作者:刘玉梅 作者单位:海南医学院人文社科部,海南 海口 571100)
【摘要】 目的:探索吸毒青少年家庭的教养方式、亲密度以及适应性的特点。方法:采用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及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量表(中文版)(FACESIICV)对330例吸毒青少年进行评定。结果:在教养方式方面,与对照组相比,吸毒青少年的父母的情感温暖因子评分较低,父亲的惩罚严厉及母亲的过度干涉、过度保护因子评分较高(P<0.05)。在亲密度和适应性方面,吸毒青少年家庭的实际亲密度、实际适应性、理想亲密度和理想适应性均比对照组低(P<0.01)。吸毒青少年的家庭表现为低亲密度、低情感表达、低控制性以及高矛盾性(P<0.01)。结论:吸毒青少年家庭在教养方式、亲密度以及适应性方面存在的问题,对青少年吸毒行为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关键词】 吸毒;青少年;家庭教养方式;海南省
Impact of parental rearing pattern on adolescent's drug taking behavior in Hainan provinceLIU Yumei(Department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Hainan Medical College, Haikou 571100, China)[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parental rearing pattern, adaptability and cohesion of drug taking teenagers' family.Method: Three hundred and thirty adolescent drug users were evaluated with Egma Minnen av Bardndosnauppforstran(EMBU)and Family Adaptability and Cohesion Evaluation Scale(Chinese Version)(FACESIICV).Result: Compared with normal controls,the score of the parental emotional warmth factor was lower, while the scores of the punishment from father,over interference and over protection from mother were high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P<0.05).The real and ideal scores of the family adaptability and cohesion in the study group were all low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P<0.01).The scores of factors of the cohesion,expressiveness and control of the adolescent drug use dependence were lower,but the score of conflict was higher(P<0.01).Conclusion: There are problems of parental rearing pattern,adaptability and cohesion in the drug taking teenagers' family which has the important negative effects on adolescent's drug taking behaviors.[KEY WORDS] Drug abuse;Adolescent;Parental rearing pattern;Hainan province
当今全球的吸毒现象已被及到社会的许多阶层,吸毒的种类日益繁多,吸毒方式越来越危险,吸毒人口日趋低龄化。青少年吸毒的成瘾行为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其中社会、环境、人格和家庭等因素均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父母教养方式是指父母在对子女实施教育过程中通常所运用的方法和形式。父母的教养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子女。特别是对子女个性心理发展、人格形成乃至整个一生身心健康都有着重要的影响。不良的家庭教养方式易使子女形成难以适应社会的人格特征。通过对吸毒青少年的父母教养方式以及亲密度和适应性的特点的分析,我们可以从中探索父母教养方式对青少年吸毒成瘾行为的影响,从而思考有效地解决青少年吸毒问题的方法。
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
研究组以海南省第一劳教所、海南省第二劳教所、海南省精神戒毒中心收治的352名吸毒青少年为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研究对象来源于海南省海口、乐东、临高、陵水、保亭、定安、三亚、屯昌、通什、文昌、东方、琼中、儋州、白沙、昌江、澄迈、琼海、万宁等地区。共发放问卷360份,回收352份,回收率为97.8%,有效问卷330份,有效率为93.8 %。对照组 按照1∶1配对的原则,从海口琼山华侨中学以及海口府城中学(包括初中部和高中部)随机抽取360名青少年学生。共发放问卷360份,回收360份,回收率为100%,有效问卷330份,有效率为91.7%。
1.2 方法
测量工具采用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量表(中文版)(FACESIICV)对研究组和对照组的受试者进行问卷调查。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用以评价父母教养态度和行为的问卷,包括父亲养育方式的58个条目,6个因子:即情感温暖与理解、惩罚及严厉、过分干涉、偏爱被试、拒绝与否认、过度保护;母亲养育方式57个条目,5个因子:即情感温暖与理解、过分干涉及过度保护、拒绝与否认、惩罚与严厉、偏爱被试,让受试者对幼年时父母的教养方式分别进行评定,即按从不、偶尔、经常及总是4个等级评分,分别记为1、2、3、4分。
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量表(中文版)(FACESIICV)包括2个分量表,即亲密度和适应性,共30个项目,每个项目的答案得分为1~5分:不是=1分,偶尔=2分,有时=3分,经常=4分,总是=5分。对于家庭亲密度的介定标准为:<55.90为松散家庭,55.90~63.90为自由家庭,64.00~71.90为亲密家庭,>71.90为缠结家庭。对于适应性的介定标准为:<44.70为僵硬家庭,44.70~50.90为有规律家庭,51.00~57.10为灵活家庭,>57.10为无规律家庭[2]。
1.3 统计学处理
1.5统计软件,组数据间采用t和秩和检验,检验水准α=0.05。
结果
2.1 两组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评分结果比较
与对照组相比,吸毒青少年父亲的惩罚严厉及母亲的过分干涉、过度保护因子分较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吸毒青少年父母的情感温暖因子评分较低,与对照组相比,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1。表1 两组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评分结果比较注:*P<0.05。
2.2 两组亲密度和适应性FACESIICV评分结果比较
与对照组相比,吸毒青少年家庭的实际亲密度、理想亲密度、实际适应性和理想适应性评分均比对照组低,且差异均具有显著性意义(P<0.01)。见表2。
2.3 两组亲密度与适应性分值分布之间的比较
与对照组相比,吸毒青少年家庭的亲密度分布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0.653,P<0.05)。见表3、4。表2 两组FACESIICV评分结果比较注: *P<0.01。表3 两组亲密度分值分布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0.402,P<0.05)。表4 两组适应性分值分布比较 n(%)讨论
父母养育方式作为家庭教育的重要方面是个复杂、涉及因素多,又不易界定的概念。我国岳冬梅等考虑到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对1980年由瑞典心理学家Perris等编制的EMBU进行了修订,确定了中国父母养育方式的维度。修订后的EMBU的维度与原量表的维度有较高的一致性。修订后的EMBU经测试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1]。
在教养方式方面,与对照组相比,海南省吸毒青少年家庭父母的情感温暖因子评分较低,而父亲的惩罚严厉及母亲的拒绝、否认、过度保护因子分较高,差异均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说明吸毒青少年普遍接受着不良的父母教养方式的影响。根据统计数据可以看出,在父母教养方式上,父母不能给予子女充分的情感温暖,缺乏对子女的关心、理解、信任和鼓励。相反,代之以高惩罚、严厉,这些是吸毒青少年父母教养方式的共性。母亲的过分干涉与保护,父亲的过分惩罚,阻碍了个体独立性和社交能力的发展,往往会造成子女做事过于拘谨和小心翼翼,惟恐做错事而受罚,做错事后往往采取掩饰性的手段进行自我保护、说谎,骗取家长的信任;父母缺乏对子女的关心、理解、信任和鼓励,他们将会更多地表现出冷漠、忽视的态度;对子女缺乏关注、爱心和肯定,将使子女很难产生对最初接触者的信任感和安全感,随着儿童的成长而发展、延续,直至泛化为对周围的人和世界产生一种不安全感,从而影响子女成年后与他人的顺利交往而出现孤独、不安全感;若家庭成员之间公开表示愤怒、相互攻击、矛盾重重、脱离常规的道德观或默守成规、追求完美,容易造成子女心理冲突,做事犹豫不决,无所适从。这些不良的父母教养方式势必影响子女的健康成长[3]。
在亲密度方面,与对照组相比,海南省吸毒青少年家庭的亲密度、情感表达及控制性3个因子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而矛盾性因子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显著意义,家庭的实际亲密度、实际适应性、理想亲密度和理想适应性均比对照组低;在家庭亲密度这一维度上,更多地表现为家庭成员松散的情感距离,而松散的情感距离说明家庭成员之间冷漠、疏远、拒绝,在这样的家庭中体验不到温暖,无法得到关爱,从而形成孤独感,并认为人际关系是不可靠的,造成疏离感增强。
在适应性方面,海南省吸毒青少年的家庭具有僵硬、缺乏灵活性特点。适应性反映家庭势力结构,过于僵硬的家庭结构说明家庭内的偏斜和独裁,惩罚成为家庭的一种惯用约束工具,造成子女不安全感。孤独感及不安全感,使个体在面对社会时感到自己渺小、无助和无能。当他们遭受生活或工作中的压力等应激事件时,其情绪无法在家庭中得到疏导和解决,加上外界不良因素的影响,极易染上吸毒等不良行为,以获得精神上的满足,这些不良家庭因素在青少年吸毒行为的发生中起着重要影响作用。
家庭环境是指一个家庭所处的情况和条件,包括生活条件、家庭结构、家庭关系等因素,在这一环境中,各成员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其中的任何个体出现了心理或行为问题,都不应孤立看待,而应视为家庭系统运行障碍所导致的症状。父母对待子女的方式,对子女的情感生活有长远而深刻的影响。遗憾的是,研究数据表明:吸毒者家庭的父母教养方式存在许多缺憾。我们在开展青少年禁毒宣传教育的同时,应加强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方式方法的引导与培训。
父母教养方式对子女的心理发展、人格形成以及整个心理健康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对子女的理解、关心、尊重及恰当的指导、管教可促进健康人格的发展,而缺乏关心、放任或过分严厉、处罚不当,则影响健康人格的形成[4]。本次调查显示,吸毒者父母之间的关系紧张者明显多于对照组。吸毒者父母的榜样作用差,教养方式多溺爱,与子女之间缺乏感情交流,不能平等对待子女和理解子女,或一方严厉而另一方溺爱。不良教养方式会使子女在与父母的交流互动中得不到应有的良性支持,子女与父母之间相互交流、沟通少,导致子女与父母缺乏亲近感,成年后与父母疏远。对照组中父亲的情感温暖理解因子得分明显高于研究组,父亲给予子女的温暖理解多,子女深刻感到了家庭的温暖,与父母关系密切。
父母对子女有3种不良的教养方式:完全忽略型,表现为对子女漠不关心;自由放任型,表现为过多溺爱,却又不理解子女;轻视型,表现为父亲武断专横,母亲过多干涉。调查结果显示,以上3种不良教养方式在青少年吸毒组中均占有相当比例。多数吸毒人员的父母要么对子女过分溺爱,关注过多,但又缺乏理解,要么对子女漠不关心,这样势必导致子女人格不良发展、社会化不足,抵御不住毒品的诱惑而走上吸毒的道路。如果家庭教育方式不当,如娇惯溺爱、纵容放纵,简单粗暴、动辄打骂等,也会导致青少年出现心理不正常现象,这样就很容易出现通过吸毒来缓解自己的心理问题。因此,我们在开展青少年禁毒宣传教育的同时,应加强父母教育子女方式方法的引导与培训。
家庭是一个极其重要的社会化因素,是个体社会化的第一课堂,青少年基本的社会化都是在家庭中完成的。和谐的家庭关系和良好的家庭氛围有助于青少年形成良好的人格品质和健康的心理,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而不健康的家庭关系和家庭氛围往往会导致青少年问题行为的产生。家庭关系紧张,使青少年长期处于感情饥荒状态;家庭教育方式不当,要么过于专制,要么过于溺爱、放纵,使个性发展失范,最终导致行为失范;家长期望或者过高,使子女有被圈在牢笼里的感觉,从而产生逃脱的欲望;或者过低,使子女产生无人问津的失落感。这两种极端的期望都会使子女产生极端行为,从而用极端的方式渲泄心理的失衡。父母应该给予子女更多关心,倾注更多温暖、理解,促进其人格健康发展,并教育子女远离毒品,珍爱生命。父母养育方式可影响人格的正常发展,父母养育方式对子女的人格发展、心理健康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不当的教养方式易使子女形成难以适应社会的不良人格特征。【参考文献】
岳冬梅.父母养育方式评定量表(EMBU)[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13(增刊):161167.费立鹏,郑延平,邹定辉.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量表(中文版)(FACESIICV)[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3,7(增刊):101109.王珑玲.我国青少年涉毒的现状、成因与对策[J].中国青少年研究,2000,(6):5960.钱铭怡,夏国华.青少年人格与父母养育方式的相关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6,10(2):9294.
第三篇:家庭教养方式对学生自信影响的调研报告
调研目的:获得关于当地教养方式的基本情况,以及家庭教养方式与自信的关系
调研对象:河源市连平县上坪中学在校中学生
调研时间:2009年8月20日——2009年8月23日
调研问卷:见附件
调研方式:问卷调研
指导老师:陈启山
摘要:目的 为了研究家庭教养方式与自信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随机抽取对160名初中生进行了自信与家庭教养方式的测量。结果①发现男生与女生自信程度差异不显著;②男生与女生在家庭教养方式各个维度得分差异不显著;③家庭教养方式中的信任鼓励和情感温暖与自信成显著的正相关,忽视维度则与自信成显著的负相关。
关键词:中学生
1.1
1.2
2
2.1
见表一.表一
因素
男生(n=65)
女生(n=87)
T
p
自信
27.29±3.70
127.94±3.229
1.1
540.250
2.2
见表二.表二
维度
男生(n=65)
女生(n=87)
T
p
信任鼓励
15.48±3.147
16.03±2.560
1.19
30.235
情感温暖
11.72±2.348
12.17±2.249
1.20
20.231
溺爱
5.81±2.109
5,78±2.015
-0.088
0.930
忽视
4.785±4.785
14.58±4.620
-1.536
0.127
专制
9.06±2.829
8.40±2.701
-1.448
0.150
2·3初中生自信与家庭教养方式的相关关系
见表三.
因素
信任鼓励
情感温暖
溺爱
专制
忽视
自信
0.221**
0.209**
-0.136
-0.142
-0.193*
注:* p<0.05 , **p<0.01
2
在许多前人的研究中,男生与女生在自信方面存在着显著差异【3,4】。但在此次研究中,并未发现男生与女生存在显著差异。男女自信差异不显著这个结论可能犯取伪错误。针对这种原因,国外学者认为,男性喜欢吹嘘,高估自己(Bailey,1974)[5];国内则认为受传统文化影响,抑制了女孩的自信心[6]。父母对待男孩与女孩的教养方式在此次调查中,并为表现出预期的差异显著。这可能是当地父母对待男孩与女孩的方式在总体上逐渐趋于公平。但也可能是量表的不同导致测量的差异,大部分前人的研究是利用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7,8,9]。EMBU是将父亲和母亲教养方式分开测量,此次调研采用量表将父母教养方式合并为家庭教养方式,可能因而未能测出这些差异。但其实很多前人的研究都是分开测量,也并未真正测量家庭这个整体。对于自信与家庭教养方式相关的测量中,我们可以看出,父母的信任鼓励与情感温暖会促进初中生的自信心,同时忽视对初中生的自信产生消极影响。这部分结论跟前人相关研究基本一致。同时虽然溺爱与专制虽未与自信成显著的负相关,但我们也可以得出溺爱与专制并不利于自信心的形成。
3
人的自信心的形成受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影响最大的因素莫过与被试距离最近的因素,因而家庭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从这次研究中,我们可以得出家庭教养方式依然是影响自信心的一个重要因素。所以,为了孩子能够健康快乐的成长,作为家长有必要为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同时对孩子给予更好的信任与鼓励,更多的情感与温暖,以及更少的批评责骂或不闻不问。
5
1.
2.
4.
8.
9.
中学学生自我描述与家庭教养方式问卷
基本信息
1、性别
2、年龄
3、家庭月经济收入
1)500元以下
4、父亲文化程度
1)小学或小学以下
3)高中、职高、技校或其他相等学历
5、父亲的职业
1)农民
3)知识分子
5)商业
7)其他
6、留守儿童
7、单亲家庭
8、你现在和谁一起居住
1)父母
3)只有祖辈(爷爷、奶奶、外公等)
9、躯体障碍是否存在
1)有
10、在班级平时成绩
1)好
第一部分
指示:以下是一组有关自我感觉的句子,请按你的情况作答。你可以选择1、2、3、4这几个选项,并在你选定选项做上标记“√”,每题只选一个答案。其中1=很不同意 2=不同意 3=同意 4=很同意
题号
题目
很不同意
不同意
同意
很同意
我认为自己是个有价值的人,至少基本上是与别人相等的。
我觉得我有很多优点。
总括来说,我觉得我是一个失败者。®
我做事的能力和大部份人一样好。
我觉得自己没有什么值得骄傲。®
我对于自己是抱着肯定的态度。
总而言之,我对自己感到满意。
我希望我能够更多的尊重自己。®
有时候我确实觉得自己很无用。®
有时候我认为自己是一无是处。®
第二部分
指导语: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子女的发展和成长是至关重要的。让您确切回忆父母对您说教的每一个细节是很困难的。但我们每个人都对我们成长过程中父母对待我们的方式有深刻印象。回答这一问卷,就是请您努力回想留下的这些印象。如何某一程度符合你的实际情况,请在相应栏内做上标记“√”
题号
题目
非常
不符合比较
不符合不清楚
比较
符合非常
符合1
我能从父母的言行举止中感到他们对我的爱
父母从来不允许我做一些其他孩子可以做的事情
我觉得自己完全处于父母的控制之中
当我取得成功时,父母由衷地为我感到自豪
父母经常把我错误的责任归咎于别人
父母从不参加我的活动
没达到父母的要求,他们会大声责骂我1
父母经常鼓励我要不断有所进步
父母从不知道我在做什么
大多数时候都是父母帮我做决定
我觉得父母是值得信赖的1
父母很少允许我和其他的孩子一起玩
父母从不知道我在什么地方
父母经常窥探我的隐私
在制定家中的规则时,父母会征求我的意见
父母允许我独立去完成某些事情
我觉得容易与我的父母沟通
在家里我经常感到孤单
我觉得父母干涉我做到的每一件事
当我碰到不顺心的事时,父母会安慰我1
任何事情父母都不允许我和他们争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