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市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调查报告
市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调查报告
市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调查报告
市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调查
一、基本情况
市位于辽宁省东部,下辖三县四区和一个经济开发区,共有50乡镇,614个村,农业人口77万人。近年来,市委按照中央和省委的部署,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围绕振兴老工业基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以“三级联创”活动为主线,以“三向培养”工程为重点,大力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有力地促进了全市农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健康发展。我们感到市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思路新、创新性强、效果比较突出。具有鲜明特色的工作有以下几个方面:
各级党组织重视,把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放在了重要位置
市的各级党组织确实重视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市委感到,虽然是老工业基地,但农村地域大、覆盖广,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的目标,必须首先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上取得新突破,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抓好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不仅对促进农村发展稳定意义重大,对全市整体的健康快速发展也具有决定性作用,必须不遗余力,常抓不懈。同时,市委也认识到,抓好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宏观决策在市委,责任在市委,要把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当成一件大事,牢牢抓在手上。各级党组织认真落实抓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责任制,强调领导干部亲自抓。比如,在抓“三级联创”工作中,市委成立了以书记周忠轩为组长、副书记郭平为副组长,组织部、宣传部等10余个部门共同组成的活动领导小组。市委各常委还分别在各县区、乡镇、村建立了工作联系
点,具体指导“三级联创”活动。近几年,市委常委会每年都听取一次“三级联创”活动情况的汇报,市委书记周忠轩亲自部署并提出许多具体的指导意见。各县区也都成立了相应的领导机构,县区委书记担任第一责任人,党员领导干部包乡挂村,建立县区和乡镇领导干部联系点542个。在抓落实上,市委派出督导组,逐个乡镇检查,指导创建工作。各县区还健全和完善了例会、督察、考评等创建制度,做到有思路、有安排、有检查。总的看,市、县、乡和村各级党组织坚持把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放到了重要位置,真正纳入议事日程,形成了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紧紧抓住基层不放松,夯实基础
市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一个显著特点是突出重点抓支部,集中力量筑堡垒,通过抓基层、打基础,强根固本,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初,市委以战略眼光做出了《关于加强党支部建设的决定》,提出
了“组织健全、工作规范、作用明显”的党支部建设目标。在农村,把加强党支部建设与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民致富奔小康紧密结合在一起,相互促进。按照中央和省委提出的“五个好”村党支部目标,各县区每年都对村党支部进行一次分析排队,后进支部亮“黄牌”,采取县、乡镇干部驻村包保等措施,进行整顿,从开始,全市共整顿后进村党支部85个,全部得到了转化,后进面逐年缩小。一些县区还实行县直单位、乡镇党政主要领导、乡镇所属站所和后备干部“四级”包村整顿制度,帮助村里找症结,建班子,抓管理,找路子,促进村党支部建设。经过整顿和建设,全市达到“五个好”目标要求的村党支部341个,占总数的55%,中间状态的村党支部积极学先进、赶先进,各项工作也都上了一个大台阶。
加大对支部建设的投入,效果也比较明显。近两年来,市在财政资金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坚持财政资金、党费两
条线投入,拿出资金近万元,用于新建、翻建村党支部办公场所和制作党建展示板,着力改善村党支部的基础设施,夯实工作基础。目前,全市农村党组织活动场所达到541个,100平方米以上的活动场所达到327个。同时实施了党员电化教育“123”工程,建立党员电化示范乡镇7个,配备电视机68台,vcd82台,党员电化教育科技致富示范村114个,示范户220户。做到了农村基层党组织办公有场所,宣传有阵地。
以实施乡村领导班子素质工程为突破口,不断提升乡村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驾驭农村工作的能力
市在抓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中,能够充分认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提高乡村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驾驭农村工作能力的重要意义,下大力气打造高素质农村基层干部队伍。该市在提高农村基层干部素质上,主要抓三项工作:
1、抓选拔。市委强调以发展为标准,配班子,调干部,“选能人、配强人,不让事业将就人”,树立起正确的用人导向。通过公布岗位、民主推荐、提出人选,组织考察,常委会票决的程序,公开选拔乡镇领导班子成员。近两年来,全市调整乡镇领导班子33个,乡镇党委书记36人,乡镇长30人,乡镇其他班子成员89人,使一批想干、会干、实干、能干的干部有其位,不想干事、不会干事、不能干事的干部让其位。有针对性地加强干部交流,把强乡的干部派到弱乡任职,以强带弱,把弱乡的干部派到强乡锻炼。在村党支部换届中,始终把选准配强党支部书记作为重中之重。全面推行了村党支部书记“两推一选”,使一批年富力强、有经济头脑、素质较高的年轻干部当上了村里的“领头雁”。连续两次村党支部换届,市委都专门成立了组织部、人大、民政等部门参加的督导组,奔赴各县区把好“选人关”。市委组织部专门下发《市村级党组织换届选举工作实施细则》,重点把致富能力强、示范带动作用突出的能人,选拔进入村
班子中来。去年换届后,全市有480名产业、项目带头人担任了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占总数的78%。积极推进村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一肩挑”,目前全市“一肩挑”的村达到95个,占%,村“两委”成员交叉任职948人,占25%。比如,新宾县上夹河镇上夹河村原党支部书记在任多年,政绩平平,去年换届,村里的致富能手周长春以高票当选了党支部书记,上任10个月就为村里建村部、修路、建桥、安装有线电视、建引水渡槽、打深井等,共办成10件大事,赢得了群众的认可。
市委比较重视村级后备干部队伍建设,确定了村级后备干部4028名。各县区把致富带头人、专业户、科技示范户、“三向培养”对象,有计划、有步骤地安排到村里担任党支部副书记、主任助理、团支部书记、民兵连长、治保主任等职务,对其进行实践锻炼。去年换届后,有130名农村后备人才进行了村班子,占新进班子总数的70%以上。
2、抓培训。市各级党组织特别注重教育培训农村基层干部,把培训干部作为“素质工程”的一项重要内容,采取分级负责、分层办班、因地制宜、因人施教的办法,着力提高农村基层干部的组织领导能力,带领群众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经济的能力,执行政策、依法办事的能力,处理农村复杂问题和矛盾的能力。坚持开展四个方面的培训:一是岗位素质培训。市委负责培训乡镇主要领导干部,全市50个乡镇的党委书记和乡镇长,每两年轮训一次,每次培训20天左右。县区委负责培训乡镇其他干部和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以来,共办班120多期,培训6388人次,其中培训村党支部书记1200多人次。二是正规化学历教育。采取与大专院校、党校联合办学、办班等办法,提高乡村干部的知识层次和文化水平。与省委党校、沈阳农业大学、职业技术学院等建立了联办关系。全市乡镇党政领导班子成员年龄在45岁以下的,已经全部达到大专文
化程度或在读,84人正在攻读本科学历,以来,共组织了607名村干部参加省农村基层干部函授大专班,其中农村党支部书记134名,村班子成员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或在读的占23%。新宾县1999年创办农村基层干部学校,从高中毕业生、复员军人、致富能手中招收学员,学制2年。目前已毕业360名学员,有85%进入村班子。三是农村致富技术培训。认真落实《辽宁省——农村党员基层干部适用技术和市场经济知识培训规划要点》,市委把对农村基层干部的培训与发展农业产业项目紧密结合,围绕东部山区中药材、山野菜、地栽香菇、奶牛等项目,采取与农民党员干部座谈,发放征求意见表等方式,了解生产中急需产业项目和掌握的技术,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有的放矢进行培训。等方式根据各地主导产业项目,各乡镇党委则依托乡镇党校、党员活动室,围绕主导产业和重点项目,采取集中授课、召开现场会、技术交流、外出参观考察、党员电化教育等方式,请农业技术人员讲解或让致富能手做现身说法,全市累计发放科技资料20多万份,发放书籍2万余册。一些县区还成立了农业技术讲师团,深入乡村,面对面的对村干部传授农业、畜牧、林果、水产养殖等技术,使培训内容更加贴近农村生产实际,3000多名农村基层干部由此受益。四是域外培训。市委要求各县区广开培训渠道,到先进地区学习取经。清原县、新宾县、县、顺城区纷纷把培训基地建在域外,先后组织500多名乡村干部到北京、天津、山东、江苏等地学习,让他们开眼界、学经验、找差距,使基层干部求发展、抓项目的劲头十足。“做给群众看,带着群众干”,不少村干部学到技术后农村先干一步、快干,给群众做出了样子。比如,县组织村干部到东港市、北宁市学习农业产业化经验,回来后石文镇、哈达镇的村干部引进草莓种植项目,每棚草莓收入近万元,比同期其它品种增收3000多元。
3、抓考核。对选拔上来的优秀农村基层干部,各级党组织采取各种措施,严管理、严考核,促其发挥作用。各县区制定了《村级干部管理办法》,分别建立村书记、村主任及村级后备干部考核档案,并实行农村基层干部任期目标责任制、评议考核制、离任审计制,强化考核工作。考核时不仅听取机关干部意见,还听取农民群众的反映,并把考核结果在一定范围内公示,接受群众监督。组织部门定期检查《村党支部主要职责》、《村民委员会职责和任务》、《村“两委班子成员学习制度》等10余项规章制度的执行情况。每年考核干部,优秀的给予表彰奖励,对不作为的干部,责令辞职。近两年,全市有21名党支部书记因工作不力被撤职,12个村依法启动罢免程序,对工作不力、群众意见大的村委会主任予以罢免。新宾县开展了“村干部践诺半年评”活动,村干部半年向党员和村民代表述职,汇报履行岗位职责情况,然后投票测评,这种方法有力地加
强了村干部管理和监督,促进了村干部想事、干事和按规矩办事。各级党组织本着“既交任务、压担子,又关心爱护”的原则,对农村基层干部开1 2 3 下一页
第二篇:**市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调查报告
**市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调查
一、基本情况
**市位于辽宁省东部,下辖三县四区和一个经济开发区,共有50乡镇(三个经济区),614个村,农业人口77万人。近年来,**市委按照中央和省委的部署,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围绕振兴**老工业基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以“三级联创”活动为主线,以“三向培养
”工程为重点,大力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有力地促进了全市农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健康发展。我们感到**市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思路新、创新性强、效果比较突出。具有**鲜明特色的工作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各级党组织重视,把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放在了重要位置
**市的各级党组织确实重视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市委感到,**虽然是老工业基地,但农村地域大、覆盖广,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的目标,必须首先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上取得新突破,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抓好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不仅对促进农村发展稳定意义重大,对全市整体的健康快速发展也具有决定性作用,必须不遗余力,常抓不懈。同时,市委也认识到,抓好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宏观决策在市委,责任在市委,要把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当成一件大事,牢牢抓在手上。各级党组织认真落实抓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责任制,强调领导干部亲自抓。比如,在抓“三级联创”工作中,市委成立了以书记周忠轩为组长、副书记郭平为副组长,组织部、宣传部等10余个部门共同组成的活动领导小组。市委各常委还分别在各县区、乡镇、村建立了工作联系点,具体指导“三级联创”活动。近几年,市委常委会每年都听取一次“三级联创”活动情况的汇报,市委书记周忠轩亲自部署并提出许多具体的指导意见。各县区也都成立了相应的领导机构,县区委书记担任第一责任人,党员领导干部包乡挂村,建立县区和乡镇领导干部联系点542个。在抓落实上,市委派出督导组,逐个乡镇检查,指导创建工作。各县区还健全和完善了例会、督察、考评等创建制度,做到有思路、有安排、有检查。总的看,市、县、乡和村各级党组织坚持把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放到了重要位置,真正纳入议事日程,形成了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二)紧紧抓住基层不放松,夯实基础
**市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一个显著特点是突出重点抓支部,集中力量筑堡垒,通过抓基层、打基础,强根固本,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2002年初,市委以战略眼光做出了《关于加强党支部建设的决定》,提出了“组织健全、工作规范、作用明显”的党支部建设目标。在农村,把加强党支部建设与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民致富奔小康紧密结合在一起,相互促进。按照中央和省委提出的“五个好”村党支部目标,各县区每年都对村党支部进行一次分析排队,后进支部亮“黄牌”,采取县、乡镇干部驻村包保等措施,进行整顿,从2002年开始,全市共整顿后进村党支部85个,全部得到了转化,后进面逐年缩小。一些县区还实行县直单位、乡镇党政主要领导、乡镇所属站所和后备干部“四级”包村整顿制度,帮助村里找症结,建班子,抓管理,找路子,促进村党支部建设。经过整顿和建设,全市达到“五个好”目标要求的村党支部341个,占总数的55,中间状态的村党支部积极学先进、赶先进,各项工作也都上了一个大台阶。
加大对支部建设的投入,效果也比较明显。近两年来,**市在财政资金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坚持财政资金、党费两条线投入,拿出资金近2000万元,用于新建、翻建村党支部办公场所和制作党建展示板,着力改善村党支部的基础设施,夯实工作基础。目前,全市农村党组织活动场所达到541个,100平方米以上的活动场所达到327个。同时实施了党员电化教育“123”工程,建立党员电化示范乡镇7个,配备电视机68台,VCD82台,党员电化教育科技致富示范村114个,示范户220户。做到了农村基层党组织办公有场所,宣传有阵地。
(三)以实施乡村领导班子素质工程为突破口,不断提升乡村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驾驭农村工作的能力
**市在抓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中,能够充分认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提高乡村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驾驭农村工作能力的重要意义,下大力气打造高素质农村基层干部队伍。该市在提高农村基层干部素质上,主要抓三项工作:
1、抓选拔。**市委强调以发展为标准,配班子,调干部,“选能人、配强人,不让事业将就人”,树立起正确的用人导向。通过公布岗位、民主推荐、提出人选,组织考察,常委会票决的程序,公开选拔乡镇领导班子成员。近两年来,全市调整乡镇领导班子33个,乡镇党委书记36人,乡镇长30人,乡镇其他班子成员89人,使一批想干、会干、实干、能干的干部有其位,不想干事、不会干事、不能干事的干部让其位。有针对性地加强干部交流,把强乡的干部派到弱乡任
职,以强带弱,把弱乡的干部派到强乡锻炼。在村党支部换届中,始终把选准配强党支部书记作为重中之重。全面推行了村党支部书记“两推一选”,使一批年富力强、有经济头脑、素质较高的年轻干部当上了村里的“领头雁”。连续两次村党支部换届,市委都专门成立了组织部、人大、民政等部门参加的督导组,奔赴各县区把好“选人关”。市委组织部专门下发《**市村
级党组织换届选举工作实施细则》,重点把致富能力强、示范带动作用突出的能人,选拔进入村班子中来。去年换届后,全市有480名产业、项目带头人担任了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占总数的78。积极推进村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一肩挑”,目前全市“一肩挑”的村达到95个,占15.5,村“两委”成员交叉任职948人,占25。比如,新宾县上夹河镇上夹河村原党支部书记在任多年,政绩平平,去年换届,村里的致富能手周长春以高票当选了党支部书记,上任10个月就为村里建村部、修路、建桥、安装有线电视、建引水渡槽、打深井等,共办成10件大事,赢得了群众的认可。
市委比较重视村级后备干部队伍建设,确定了村级后备干部4028名。各县区把致富带头人、专业户、科技示范户、“三向培养”对象,有计划、有步骤地安排到村里担任党支部副书记、主任助理、团支部书记、民兵连长、治保主任等职务,对其进行实践锻炼。去年换届后,有130名农村后备人才进行了村班子,占新进班子总数的70以上。
2、抓培训。**市各级党组织特别注重教育培训农村基层干部,把培训干部作为“素质工程”的一项重要内容,采取分级负责、分层办班、因地制宜、因人施教的办法,着力提高农村基层干部的组织领导能力,带领群众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经济的能力,执行政策、依法办事的能力,处理农村复杂问题和矛盾的能力。坚持开展四个方面的培训:一是岗位素质培训。市委负责培训乡镇主要领导干部,全市50个乡镇的党委书记和乡镇长,每两年轮训一次,每次培训20天左右。县区委负责培训乡镇其他干部和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2002年以来,共办班120多期,培训6388人次,其中培训村党支部书记1200多人次。二是正规化学历教育。采取与大专院校、党校联合办学、办班等办法,提高乡村干部的知识层次和文化水平。与省委党校、沈阳农业大学、**职业技术学院等建立了联办关系。全市乡镇党政领导班子成员年龄在45岁以下的,已经全部达到大专文化程度或在读,84人正在攻读本科学历,2003年以来,共组织了607名村干部参加省农村基层干部函授大专班,其中农村党支部书记134名,村班子成员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或在读的占23。新宾县1999年创办农村基层干部学校,从高中毕业生、复员军人、致富能手中招收学员,学制2年。目前已毕业360名学员,有85进入村班子。三是农村致富技术培训。认真落实《辽宁省2003年——2005年农村党员基层干部适用技术和市场经济知识培训规划要点》,市委把对农村基层干部的培训与发展农业产业项目紧密结合,围绕东部山区中药材、山野菜、地栽香菇、奶牛等项目,采取与农民党员干部座谈,发放征求意见表等方式,了解生产中急需产业项目和掌握的技术,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有的放矢进行培训。等方式根据各地主导产业项目,各乡镇党委则依托乡镇党校、党员活动室,围绕主导产业和重点项目,采取集中授课、召开现场会、技术交流、外出参观考察、党员电化教育等方式,请农业技术人员讲解或让致富能手做现身说法,全市累计发放科技资料20多万份,发放书籍2万余册。一些县区还成立了农业技术讲师团,深入乡村,面对面的对村干部传授农业、畜牧、林果、水产养殖等技术,使培训内容更加贴近农村生产实际,3000多名农村基层干部由此受益。四是域外培训。市委要求各县区广开培训渠道,到先进地区学习取经。清原县、新宾县、**县、顺城区纷纷把培训基地建在域外,先后组织500多名乡村干部到北京、天津、山东、江苏等地学习,让他们开眼界、学经验、找差距,使基层干部求发展、抓项目的劲头十足。“做给群众看,带着群众干”,不少村干部学到技术后农村先干一步、快干,给群众做出了样子。比如,**县组织村干部到东港市、北宁市学习农业产业化经验,回来后石文镇、哈达镇的村干部引进草莓种植项目,每棚草莓收入近万元,比同期其它品种增收3000多元。
3、抓考核。对选拔上来的优秀农村基层干部,各级党组织采取各种措施,严管理、严考核,促其发挥作用。各县区制定了《村级干部管理办法》,分别建立村书记、村主任及村级后备干部考核档案,并实行农村基层干部任期目标责任制、评议考核制、离任审计制,强化考核工作。考核时不仅听取机关干部意见,还听取农民群众的反映,并把考核结果在一定范围内公示,接受群众监督。组织部门定期检查《村党支部主要职责》、《村民委员会职责和任务》、《村“两委班子成员学习制度》等10余项规章制度的执行情况。每年考核干部,优秀的给予表彰奖励,对不作为的干部,责令辞职。近两年,全市有21名党支部书记因工作不力被撤职,12个村依法启动罢免程序,对工作不力、群众意见大的村委会主任予以罢免。新宾县开展了“村干部践诺半年评”活动,村干部半年向党员和村民代表述职,汇报履行岗位职责情况,然后投票测评,这种方法有力地加强了村干部管理和监督,促进了村干部想事、干事和按规矩办事。各级党组织本着“既交任务、压担子,又关心爱护”的原则,对农村基层干部开展工作遇到的难题,认真帮助解决。市委每年都拿出一定的党费,对任职时间较长、工作业绩突出的村干部进行走访慰问,使他们有地位、得实惠、增光彩。有的县区还出台政策,对村干部实行养老保险和人身保险,使农村基层干部真正感到“有靠头、有干头、有奔头。”
(四)积极理顺好村“两委”关系,发挥村级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
1、建立制度。针对两委关系不协调的问题,市委在2002年,制定下发了《中共**市委、**市人民政府关于村级“两委”工作规范化运行的若干规定》,为全市村“两委”关系建设提出了解决方案。硬性规定了四项制度:一是建立村“两委”联席会议制度。规定各村每月至少召开一次由党支部书记主持、“两委”成员参加的联席会议,集体研究、民主决策村务中的重要问题。二是建立财务“三审”制度。规定村财务开支,必须经村委会主任审查、民主理财小组审核、党支部书记审批,否则不予入账报销。三是建立村委会向党支部请示制度。规定村委会每月就拟提交联席会议讨论决定的重要事项、正在实施中的重点工作进展情况以及涉及村民利益的重要问题,由村委会主任向党支部至少请示汇报一次。四是建立村党支部向村委会定期通报制度。村党支部每季度由书记或副书记向村委会通报一次工作情况,加强沟通。许多基层干部反映,市委理顺“两委”关系的规定管用、“好使”,村“两委”成员能够围绕共同目标,拧成一股绳,同心协力把村里的事情办好。
2、强化教育。坚持经常对村书记和村主任进行思想教育,党委、政府在对村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培训时,把学习《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和《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作为重要内容,提高思想认识。每次村“两委”换届,教育工作同时跟上,村书记和村主任上岗前,县乡党组织采取集中培训、典型说教形式,说道理、讲危害,敲警钟,打“预防针”,为顺畅工作奠定基础。同时,对重点村实行领导干部包保,和村干部谈心,找根源、解“疙瘩”。比如,新宾县永陵镇红旗村村书记、主任为争谁说了算,搞“窝里斗”,没干什么事,群众把意见反映上来后,乡镇党委书记对他们进行了诫勉谈话。去年,村书记、主任办事商量着来,一年为村民办了6件大事,赢得了民心。
3、民主监督。各级党组织把推行村务公开、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作为保证村“两委”工作协调运行和规范运作的关键环节来抓。一是健全和完善村民自治章程和村规民约,实行依法治村、以制度治村。二是坚持和完善村务公开制度。全市统一了公开的事项、形式、时间和程序。三是建立了民主“议政日”制度。每年1月20日和7月20日为全市统一的“议政日”。分别由村“两委”班子主要负责人向党员和村民报告工作,接受党员和群众的监督、评议和咨询。四是建立村务活动监督员制度。全市共聘请1857名村务工作监督员,负责对村务活动进行全程监督。通过民主监督和加强管理,使群众能够真正实行民主权利,“阳光村务”促进了“两委”关系的协调。
在全市614个村中,村“两委”协调运行的达到479个,占总数的78%,以村党组织为核心的村级组织建设进一步得到加强,有效地推动了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去年以来,全市各村集体新上经济项目2175个,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5336件,帮扶贫困户9177户,帮助资金、物资折款288万元。群众普遍反映,村“两委”关系和谐后,党支部的凝聚力、战斗力增强,村干部真心实意地为百姓办好事、办实事,群众的心气顺、意见少,老百姓得到的实惠多。
(五)创新农村组织建设的载体,扎实深入地实施了“三向培养”工程
近年来,**市注重创新党建工作载体,以此推动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三向培养”是**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特色最为鲜明的一项工作,效果比较明显。
2004年年初,**市委下发了《关于在全市农村实施“三向培养”工程的意见》,提出用三年左右的时间,培养3000名政治素质高、双带能力强的小康社会带头人的工作目标。两年来,确定市级“三向培养”对象1899名,县乡级的后备培养队伍1556名。在工作中,各级党组织坚持了以下作法:
第一、坚持标准,坚持程序,严格把好选拔关。在挑选和确定“三向培养”对象工作过程中,一是坚持标准。即拟培养成党员的致富能手至少有一个稳定的致富项目,家庭年人均纯收入5000元以上;拟培养成致富能手的党员,家庭年人均纯收入在3000元以下,没有稳定的致富项目、或虽有致富项目,但尚处在起步阶段;拟培养成村组干部的“三向培养”对象,除具备党员致富能手的基本条件外还要有一定的领导潜力。二是坚持程序。严格按照“预告、民主推荐、初选、审批、公示、上报、发证”七个步骤,坚持公开、公正、民主、透明的原则选拔培养对象。三是建立梯队。各县区和乡镇还比照市里的选拔办法和培养模式,组建了各自的“三向培养”队伍,形成梯队式结构。
第二、纵向联动,横向沟通,配套各项培养措施。全市成立了“三向培养”工程领导小组,由市委副书记郭平亲自挂帅,各县区、乡镇分别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负责组织实施本地区的“三向培养”工程,并层层签订包任务、保目标的责任状。市委组织部主动与金融、职能部门沟通联系,主要领导都担任“三向培养”工程领导小组成员。一是搞好教育培训。各级党组织把知识武装,集中培训作为提高“三向培养”对象素质的基本途径,除组织各类常规性培训外,还专门给“三向培养”对象办“小班”,开“小灶”,体现特殊性、突出针对性。市委组织部率先举办4期示范培训班,培训240人,组织他们到沈阳农业示范基地、凤城市大梨树村参观学习,让他们开眼界,长见识,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全市共为“三向培养”对象办班256期,培训8765人次,组织到域外学习考察280次。市县区两级组织部门还共同出资为5万多元,为“三向培养”对象常年订阅《新农业》杂志,保证人手一册。二是结对子帮扶。全市各级党组织按照与培养对象的发展方向配套吻合的原则,确定帮扶人。拟向致富能手方向培养的,安排乡镇站所中懂技术、有能力的干部或本地区党员中的致富能人作帮扶人;拟向党员方向培养的,安排村党支部书记或乡镇党员干部作帮扶人;拟向村干部方向培养的,安排村两委领导和乡镇党委成员作帮扶人。除了这些固定对子外,各县区还把涉农部门的分管领导和乡镇站所中的技术干部分别集中起来,组成“活对”,通过印发联系卡的方式,集中涉农部门的技术人员,帮助“三向培养”对象解决技术、信息等问题。县、乡、村还积极帮助培养对象修路、调地、打井、办电。2004年,帮扶人员为培养对象提供致富信息3054条,技术服务5262次,帮助解决实际问题2040件。三是精选致富项目。各级党组织积极为培养对象请专家、聘教授,帮助培养对象论证和筛选发展项目。2004年全市“三向培养”对象所上项目中,至少有60是在培养对象与帮扶人沟通、商量后确定的。仅市级“三向培养”对象新上和扩大的928个项目中,有752个是在帮扶人帮助下选定的。四是帮助协调资金。市委组织部与市信用合作社联合下发了《农村“三向培养”对象办理信用贷款实施意见》,以党组织的信誉担保,对缺少发展资金的培养对象,提供不用抵押、不用联户担保的1万元以内信用贷款,同时,市农发局、扶贫办协调,在农业科技项目下摆和资金配套时向“三向培养”对象倾斜。去年以来,全市各级党组织共帮助“三向培养”对象办理信用贷款1117.4万元,协调其它贷款847.3万元,除贷款外注入其它资金1011.1万元,为市级“三向培养”对象贴息共1.8万元。
第三、科学管理,跟踪监督,保证培养质量。各级党组织齐抓共管,真正把培养对象记在心中,抓在手里,为培养工作收到实效提供了保证。一是规范管理。市委组织部建立了全市“三向培养”对象名册,统一制作发放了“三向培养”对象证书和培养档案,及时编发工作简报,进行政策指导,坚持每季度召开一次协调会,全面掌握工作进展情况。去年底市县组织部门共同出资20万,为全市50个乡镇组织委员配备了专用电脑,推进了“三向培养”对象档案管理的现代化。各乡镇党委建立了走访谈话制度,定期与培养对象沟通,及时掌握其思想、学习和致富动态。市委常委、组织部长汤毅同志十分重视这项工作,去年7月21日到清原县分别走访了南口前镇王家堡村培养对象王建民、赵忠军和英额门镇椽子沟村的徐恩国,并对“三向培养”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副部长崔小为带领分管处室同志定期深入基层检查指导工作,全年共走访了38个乡镇100多个村200多名培养对象。去年10月份,专门召开了全市“三向培养”工程拉练会,实地察看了26个培养对象的产业项目,召开8次座谈会,真正把培养对象“抓到人头、抓到地头,抓到心头”。各乡镇党委对培养对象认真负责,跟踪掌握培养对象的发展变化情况。
第四、创新方法,积极宣传,推动工作健康发展。各级党组织积极探索创新“三向培养”工作,使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市委组织部推广了一些县区联系卡、走访谈话制度和为培养对象配备一书一盘一卡一刊(一本致富书籍、一套实用技术光盘、一张联系卡、一套新农业杂志)等创新做法。今年,全市成立了“三向培养”对象同业联谊会,分别在食用菌和养猪两个行业选出牵头人,印发了通讯录,强化培养对象之间的互帮互助,最大程度地共享信息、资源和技术。全市各级党组织十分重视宣传工作,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广泛宣传“三向培养”工程的意义目标、内容措施,宣传“三向培养”工作中涌现出的典型、经验和成果,使广大农村党员干部和群众了解“三向培养”,接受“三向培养”,支持并参与“三向培养”。市电台、电视台,**日报、晚报定期报导全市的“三向培养”工作的进展情况,**县、清原县、新宾县、顺城区长年在县区电台、电视台开办专栏,宣传报导本县区“三向培养”工作,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
从培养效果上看,2004年,**市3528名“三向培养”对象中,有3351名发生变化,其中2680名变化明显。以市级1039名“三向培养”对象为例,家庭年人均增收1000至3000元的有513人,增收3000至5000元的有195人,增收5000元以上的有210人。507名向党员培养的致富能手中,有163人加入了党组织,306人列为入党积极分子;316名向致富能手培养的党员中,286人致富有成,110人达到或接近致富能手标准;216名向村组干部培养的党员致富能手中,有86人进入村级“两委”班子。
(六)认真抓好党员队伍建设,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早在2000年,**市就下发了《关于深入开展党群共同致富活动的意见》,各县区、乡镇设置了专业区、组,让党员在其中发挥作用,几年来的实践,使全市党群共同致富活动的规模和水平逐步提高。去年,市委组织部又下发了《关于评选市级优秀党群共同致富专业区的通知》,全市评出9个优秀专业区,市委组织部统一挂牌,进一步发挥了带动作用。在共同致富活动中,党员挑重担、唱主角,将自己掌握的技术毫无保留地教给农户,有的甚至不让群众受损失,自己先趟路子、试着干,发扬了无私奉献精神,实践了先进性,展示了共产党员风采。比如,**县石文镇三家子村共产党员赵宏国,在党群共富专业区中任技术员,他毫无保留地为种植户选址建棚、提供信息、技术指导、无偿运输,促进了专业区的发展。如今专业区规模不断扩大,有137个大棚,种植品种10余种,成为远近文明的蔬菜种植地,人均年收入7000元以上。赵宏国还带头更新品种、成立协会,现在专业区内有8名党员,2名积极分子,81户农户。通过开展党群共同致富活动,全市建立党群共同致富专业区组3118个,党员12930人,农民党员参区组率达53,带动6543户农户脱贫致富。
近年来,针对农村无职党员发挥作用缺舞台、党组织对党员管理缺抓手、党员先进性难体现等问题,市委下发了《关于开展无职党员设岗定责工作的通知》,在全市农村无职党员中开展设岗定责活动,给党员发挥作用提供舞台。广大农村党员通过选岗、认岗、挂牌上岗,参与村级事务管理,履行岗位职责,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全市23856名农村无职党员中,除老弱病残、长期在外不便参加活动外,11689名党员上岗履职,上岗率达82,两年来,收集民意14125条,为群众办实事好事12536件,调节各类纠纷1720余起,为群众提供致富信息2312条,帮助发展项目8156个,广大农民党员在实践中经受锻炼,保持了先进性。
(七)抓好先进典型的选树,注重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引导作用
近年来,**市十分重视选树先进典型工作,并作为抓好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有效方法,推动整体工作上档次、上水平。
一是选树好典型。市委明确提出要求,市、县、乡要层层树典型,年年要有新典型。各级党组织加大培养和选树力度,努力扩大典型群体,丰富典型内涵。先后树立了河北乡、上马乡、南杂木镇等10个乡镇党委和毛公村、罗圈村、大北岔村等10个党支部典型,树立了赵世龄、孙凤霞、赵英惠等10名优秀村党支部书记。他们的事迹影响和带动了一大批党员和群众,成为推动全市各项事业发展的思想动力和智力源泉。
二是用好典型。市委加大了宣传力度,通过召开先进人物座谈会、事迹报告会、报告团巡回演讲、制作画册、成果巡展、播放电教片等多种方式,广泛宣传了先进基层党组织和优秀党员的先进事迹,进一步扩大典型的社会影响力。两年来,全市共举办典型事迹报告50余场,发放典型事迹画册2万余册,制作电教片30余个,播放电教片1万余场次,此外,收集10个市级红旗党委和10名市级模范共产党员的先进事迹,编辑出版“三个代表”的旗帜一书,发放到基层,进一步发挥其激励、示范和带动作用。特别是市委抓住“为民、务实、清廉”的农村基层干部赵景顺这一先进典型,作为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的好教材,组织赵景顺先进事迹报告团,在市直机关和七个县区巡回报告,收到了良好效果。最近,又编排了《赵景顺》话剧,上演30余场,受教育群众6万余人,在全市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进一步营造了学先进、比贡献、创一流的浓厚氛围。
二、几点启示和建议
**市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认真抓好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几个方面的作法对推动全省的工作,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1、各级领导必须重视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并把它放在重要位置。一个城市要想协调发展,必须重视农村,农村要想发展,必须重视和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市在构建和谐社会中,之所以能够城市农村齐发展,很重要的一条经验是重视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他们每年市委常委会都议一次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市委书记、副书记挂帅“三级联创”活动领导小组正副组长,在整个基层组织建设中突出农村板块,都是比较好的措施。对这些好作法,要进一步研究,用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推动全省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上一个新的水平。
2、抓好农村党建,必须要咬住基层,夯实基础。**市农村经济、党建等各项工作平稳开展,主要是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扎实,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长期重视和加强党支部建设。因此,我们要按照“五个好”村党支部目标,进一步抓好农村党支部建设,把重点放在夯实基础上。
3、抓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一定要有创新精神,体现特色。在调查中我们感到,**市在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一系列部署上,行动迅速,不打折扣。比如,开展“三级联创”、党群共同致富等项工作,扎扎实实,有声有色。但他们最大的特点,是富于创新。比如,“三向培养”工作,就是把上级党组织的要求,同本地区实际很好地结合起来,创造性地抓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体现了鲜明的地域特点。**市的“三向培养”工作,把培养农村人才、党员和干部三支队伍融为一体,形成了一整套经验,值得全省各地学习。要对这些经验系统地进行总结和完善,并在全省及时推广。
4、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要善于运用典型来推动工作。抓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工作要善于总结、运用好基层干部和群众在实践中创造的经验。**市委明确要求各级党组织要层层选树典型,年年要有新典型,典型要立得住、叫得响,这也是他们推动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上水平的基本方法之一。**市涌现出赵景顺这个全省先进典型,也是他们长期培育的结果,**农村培育了一大批优秀农村基层干部典型,赵景顺是众多中的代表。要结合农村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在全省树立、培养和宣传一批忠实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中做出突出成绩的先进集体和优秀个人,坚持用典型引路,在全省农村形成一个学先进、争先进、创一流的良好氛围。
第三篇:XX市农村基层共青团组织建设状况调查报告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农村经济社会的变革和农村税费改革的推进,基层团组织建设和团的工作遇到了大量的新情况、新问题,共青团组织原有的一些工作方式、手段和工作载体等已不再适应形势发展需要。共青团作为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作为党的助手和后备军,要完成其服务大局、服务党政工作中心、服务青年成长成才需求的工作任务,就必须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在新时期实现大发展,而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是各级团组织要认真思考和着手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共青团湘潭市委在去年进行农村团建工作试点,摸索团建新思路、新方式的基础上,今年又确定在全市开展保持共青团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活动中通过每名机关干部联系一个基层团支部,具体指导基层团建工作,来进一步验证团建新思路、新方式的可行性。为全面掌握目前全市农村团组织状况,稳妥推进实施团建新方式,我们用一个月的时间,采取下村调查走访、召开团员青年座谈会、发放调查问卷等方式,进行了广泛的调研。
一、现状
(一)团员流动日益增强,基层组织覆盖面萎缩,出现有组织无团员的现象。一是团组织的工作对象缺乏,许多村团支部变为“空壳团支部”。据调查,目前农村近半数团员集中在学校,大部分团员从学校毕业后即到外地打工,留在家中务农的只有寥寥几人。外出打工的团员缺少与团组织的联系、交流,犹如“断了线的风筝”。二是团组织的工作对象底子不清。毕业、退伍回村或外出务工的团员没有及时办理团组织关系转接手续,团员游离在组织之外,团支部书记对管辖范围的团员青年人数、结构、去向心中无数。三是由于大量农村团员青年外出务工经商,流向城市、企业,加上团员超龄离团和未及时发展新团员补充新鲜血液,使不少村的团支部“名存实亡”,变成了团建空白村。
(二)团干配备难,无法起到党的助手和后备军的作用。市场经济条件下,大批有一定文化和专长的农村青年离开家乡,外出务工经商,使得各村找不出合适的团支部书记人选,绝大部分村的团支部书记都是由村干部兼任, 年龄偏大,文化程度偏低,团干部的整体素质不高。乡镇党委、村委会在考虑配备团干时也缺乏战略眼光,纯粹凑数,一些优秀的团员青年不能脱颖而出,“双推”工作无法落到实处,从而导致我市农村党员队伍、村干部队伍严重老化、后继无人。
(三)村级团组织制度建设比较紊乱,工作随意性较强。调查中,一年来没有开展过活动的团组织占60%,团员中一年没有缴纳团费的占40%,团员青年中不知道团支部书记是如何产生的占60%。目前能真正依照共青团组织有关制度办事的农村团支部廖廖无几。由此可以看出,基层团组织的工作制度有待进一步健全,“三会一课”制度、团费收缴制度、选举制度、活动制度等等有待进一步规范。
(四)村级团组织缺乏有效的活动形式,团组织的凝聚力弱。商品经济发展,带来了观念的变革,部分团员青年出现了政治淡化倾向,不愿意参加团的活动。村级团的工作经费严重缺乏,团的活动开展又没有好的载体和阵地,导致有的村团支部徒有虚名,多年来未曾开过一次会,没有搞过一次活动,团员青年找不到自己的组织,时间一长,团组织失去了应有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团员失去了荣誉感和自豪感。
二、原因
农村共青团工作在改革形势下,始终走不出“瘫痪——整顿——瘫痪”的怪圈,最根本的原因是农村团员青年流动的现实。除这点最根本的原因外,笔者认为还存在以下几方面原因:
(一)一些乡镇党委、村委会对基层团组织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一是思想上重视程度不高。许多基层党组织也本着“能维持、能交代、不指望、无任务”的态度来对待基层团的工作,不给团干部交任务,不对团员青年进行教育,对团建工作精力投入不足,关心力度不够,管理措施不强,个别地方甚至放松了对团组织的建设和管理。二是乡镇团委书记的政治待遇低。调查中,乡镇团委书记可以列席同级党委会议的只占11.3%,有时列席的占24.5%,没有列席过的占64.2%。去年,市委下发的22号文件中关于“镇街团委(团工委)书记可享受副科级待遇”的精神并没有得到落实,目前乡镇团委书记中没有职级待遇占56%,享受乡镇部门正职待遇的占40%,享受乡镇部门副职待遇的占4%。三是团的工作经费没有保障。乡镇一级的团工作经费列入了乡镇财政预算的占60%,没有列入的占40%。村一级的团工作经费更是无从保证。
(二)部分团干部的“畏难情绪”、“有心无力”、“徒劳无功”现象普遍存在。乡镇团委书记普遍存在着“专职不专用”现象,他们基本上都是乡镇业务骨干,真正用于团工作的时间、精力很少,乡镇团委的主体地位作用不明显。加上乡镇党委在对待和评价团干部工作上,只重党政统一部署,忽视团的自身工作,一些地方单纯以完成乡镇党政安排工作的好坏来看待团委书记,团委书记也往往以完成经济指标的高低论“英雄”,不看团的工作效果。有的认为只要把党政部署的工作做好了,把经济工作搞上去了,团建工作自然就会跟上来;还有的认为经济工作压力大,没有精力抓团建。村一级团支部书记更因为是挂名书记,承担的其他事务工作多,无论从时间上还是精力上都无法保证,普遍对团工作缺乏热情,缺乏责任感,被动应付,甚至不予理睬。
(三)多数团员意识淡薄,队伍建设难以持续发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青年的价值观、人生观及理想信念目标追求日趋多样化,团员的意识逐渐淡化,共青团的政治性、先进性难以体现。在团组织生活不正常的情况下,农村发展团员工作也遇到了相当大的困难,除了参军、升学才会想起团组织外,平时主动要求入团的青年很少,一个村一年到头发展不了一两个团员,有的甚至连续几年没有发展过新团员,注入村团支部的新鲜血液严重不足,造成农村团员数量逐年减少,团的后备力量奇缺。
(四)团组织服务青年的功能比较欠缺。许多团组织的工作方式单
一、工作内容滞后,没有积极探索有效的载体和机制,不能为农村青年致富成才提供实实在在的服务,导致团组织团结青年、教育青年、服务青年功能得不到充分发挥。
三、对策与措施
(一)继续实施“党建带团建” 和“强乡带村”战略,加强乡镇团委主体地位建设。党的领导是加强基层团组织建设的根本保证,以党建带团建是加强基层团组织建设的根本措施.乡镇团委是农村基层团组织建设的龙头,乡镇团委书记更是整个农村基层团组织建设的“领头雁”,只有充分发挥乡镇团委书记的作用,才能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农村党建带团建工作要以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为指导,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在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中,进一步加强党对共青团的领导,推动团的基层组织建设,不断增强基层团组织的吸引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一是要把基层团组织建设纳入基层党组织组织建设总体规划和基层党组织工作目标,在制定目标管理、检查指导、考核验收、总结工作时,要使党建与团建一并研究、部署、检查、总结。二是建立县(市、区)、乡(镇)二级党建带团建联席工作会议制度,至少每半年召开一次会议,听取团委关于团建工作汇报,并解决有关团委自身难以解决的问题。三是按照《党章》和上级有关文件精神,落实县(市、区)、乡(镇)二级是党员的团委书记列席同级常委会和党委会制度,使共青团能及时了解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及党建中的重大事项。四是坚持把团干部培训纳入县(市、区)干部培训规划,至少一年组织一次团干部的培训。五是逐步解决乡镇团委“缺人办事”、“缺钱办事”问题,增强团组织的自转能力和服务功能,对乡镇团委书记做到随缺随配,在经费上,争取按照青年人数列入乡镇财政预算。六是要按照市委[2004]22号文件精神,落实乡镇团委书记的政治、经济待遇,乡镇专职团干部要尽可能专职专用。
作为乡镇团委书记也要认真处理好“专职团干部”与“乡镇干部”二种身份的关系,寻找有机结合点,把团工作自觉纳入到党政中心工作的大局之中,使团员青年满意,使党委政府满意。一是要切实加强乡镇团委班子建设,大胆把辖区内的农村、企业、学校的优秀人才选入乡镇团委班子,合理搭配,发挥整体优势。二是要根据本乡镇的实际情况,集中精力抓出几项党委认可、群众欢迎、青年赞同的重点(特色)工作,增强团组织的辐射力和影响力,带动基层团支部,带动农村青年。三是要积极帮助一些团员人数多、开展工作条件好、凝聚力和战斗力较强的支部,按照“五四红旗团支部”的条件创建规范化团支部,发挥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以点带面,促进农村团工作焕发生机和活力。
(二)创新团建工作的载体和方式,达到城市和农村共同促进的目的。通过调研,湘潭团市委决定以“三联共建”的团建新模式来全力推进全市基层团组织建设。“三联共建”即团委联建、团干联手、团员联动。团委联建即一个或多个企业、机关或大中专学校团委对口联系一个基础较好的农村(社区)团支部,有效整合大中学生暑期“三下乡”、“四进社区”活动以及“雷锋公司进社区、进乡村”活动,帮助加强基层团支部建设;团干联手即联建单位团干与联系村(社区)团干在工作上结成帮扶对子,帮助联系村(社区)团支部规范团的各项工作制度,共同探讨共青团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团员联动即联建单位团员与联系村(社区)团员共同努力,重点围绕农村、社区团员的发展问题和农村、社区存在的现实困难进行探索和实践,为农村、社区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三联共建”活动以推动学习共促为切入点,以促进资源共享为着力点,以实现组织共建为落脚点,通过活动,城市团组织可以利用自己的人才优势、经费优势、阵地优势,支持、帮助村级团组织恢复活力、增强活力,通过活动,配对的团组织,共同制定计划,一起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包括文体活动、扶贫帮困、兴修水利等等,达到交流、促进、合作、共同进步的目的,通过活动,使农村团工作无论是组织建设、阵地建设,还是活动开展都有一个较大的突破。
(三)改革农村团组织设置,构建新型组织网络。针对农村社会发展趋势,原有的组织形式已很难发挥作用的现状,根据青年分布特点、青年流动特点、青年需求特点,按照“有利于加强党的领导、有利于团结凝聚青年和团组织的作用发挥、有利于团的系统管理、有利于扩大团内民主和团员参与”的原则,合理调整团的组织设置,形成上下联动、城乡联动的新型建团模式。
首先,可以依托团属阵地或社会资源(图书室、活动室等)建立农村青年中心。通过开展“三联共建”的活动,城市团组织先帮助农村基层团组织建设好图书室、活动室等活动阵地,并将活动阵地与雷锋公司服务基地、大中专学校的社会实践基地、青年农民培训基地有效对接起来,形成整体优势和力量,起到辐射周边、服务青年的作用。通过一段时间的运作后,对其中符合青年中心条件的活动阵地由团市委统一授予“青年中心”,以青年中心的管理模式进行管理。
其次,税费改革后,农村行政职能、机构改革势在必行,作为团组织设置可以“不拘一格”、“先行一步”,按照地域相邻的原则,把人数少、活动开展困难的团组织与相邻人数多、活动开展正常的团组织联合,也可以与周边的企业团组织联合,组建“联合村团总支”,并将联合村团总支的青年活动室和图书室的建设作为“三联共建”工作的重点,实现组织联建、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增强团工作的活力。
第三,可以根据当地的农业产业结构优势,着眼于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提高青年组织化程度,依托龙头企业、生产基地和各种营销组织、合作经济组织、专业技术协会以及专业批发市场等,采取行业建团的模式,为青年农民提供共同学习、交流的机会和场所,帮助他们学习农业科技实用知识,增长创业致富本领,带头调整结构,充当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突击手和“领头羊”。
(四)扩大工作对象,有效转移共青团的工作重点。我们的工作对象不能只局限于团员,要把眼光投向团外,把青年作为工作对象,就可以解决团工作无对象这一难题。当前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一是抓结构调整,二是促农民增收。农村共青团工作和青年工作要紧紧围绕这个中心,在服务农村青年增收成才基本需求的同时,着力研究如何发挥农村团员青年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农业产业化经营、标准化生产、小城镇建设、科技兴农等方面的中坚作用,充分发挥农村团员青年文化层次较高、思想观念较新、发展思路较活、接触信息较广、接受新事物较快的优势。
工作重点要放在加强和改进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上,放在帮助农村青年致富成才上,放在协助政府管理青年事务上。一是要加强对青少年的理想信念教育,鼓励青少年树立理想,做守法的合格公民。二是要加强培训,提高青年综合素质,借助团校、培训中心等为农村青年提供各种实用技能培训。三是要利用团组织的网络优势及时向青年提供就业、市场、技术信息服务。四是要广泛开展青年文化艺术活动,活跃农村文化,通过“三联共建”活动,与城市团组织共同开展艺术节、征文赛、书画赛等活动,用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引导青年,丰富农村青年生活。五是要加大对青年星火带头人、青年农业产业化带头人、青年农民经纪人三支队伍的培养,着力培育各类青年专业合作组织,提升农村青年组织化水平。同时要适应形势,从共青团事业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多方位拓展职能,积极承担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农村环境整治等方面的部分社会职能。
(五)提高团干综合素质,培养复合型的团干队伍。在团干部队伍建设中要针对不同层面,采取不同的方法加以培养。在配备乡镇团干部时,要讲究基本条件,原则上应是党员,具有大专以上学历,有一定的青年工作经验,熟悉农村经济工作或基层党务工作,要争取把年纪轻、素质高、懂经济、事业心强的优秀青年人才选拔到团的位置上来。同级党委要(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www.xiexiebang.com查看)对他们多交任务,多压担子,提高乡镇团干部的实践经验、能力素质和工作水平,并根据工作实际合理兼职,使他们在多个岗位上得到锻炼和提高。要按照市委【2004】22号文件精神解决好乡镇团委书记的职级待遇等问题,建立激励机制,提高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对村级团干部要在发现、培养的基础上,严格按照村级团干部的任用标准,把群众基础好、文化程度高、致富本领强、乐于奉献的优秀青年农民推荐到团的岗位上来,可以采取公开竞选、组织物色等方法,做到宁缺勿滥。并要把团支部书记作为村级干部的后备力量,对比较优秀的团支部书记要考虑进入村支两委。乡镇团委要定期对村级团支部书记进行培训,加强考核,克服工作的随意性。
第四篇:市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规划
为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坚强有力的组织保证,根据《汉中市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制定本规划。
一、总体目标
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推进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制度、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使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干部素质和能力显著提高,农民收入持续增加,集体经济不断壮大,为群众服务的水平和质量进一步提高,农村文秘杂烩网精神文明和民主政治建设明显进步。
二、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大、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目标,以“三级联创”为主线,以“标兵工程”等各类党建工作为抓手,继承好传统,探索新路子,创造新经验,不断提高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把农村党员干部培养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农村社会事业的带头人。
三、阶段实施目标
(一)乡村领导班子建设有新的加强。
按照 “五个好”要求,加强乡镇、村领导班子建设。到“十一五”末,全市累计有80%的乡镇党委、80%的村党支部按照“三级联创”的新标准达到“五个好”目标;乡镇领导班子成员中35岁左右干部占主体,大专以上学历达40%,其中本科以上学历占20%;村级班子成员平均年龄40岁左右,高中以上文化程度达到40%,其中村党组织书记和村委会主任大专以上学历达到10%。到2020年,乡镇领导班子成员80%达到本科以上学历;村级领导班子中大专以上学历占较大比例。
(二)农村党员干部队伍素质有新的提高。
抓好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的教育培训和管理及广大党员的先进性教育。特别是要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使农村基层干部中懂现代农业科技、会经营管理、熟悉党建和社会事务的干部各占三分之一。到“十一五”末,全市所有乡镇干部和村级组织负责人都参加过省、市、县级以上集中培训;新发展35岁以下农民党员1万名左右,新发展党员www.中致富带头人占到70%以上,90%以上的中青年党员掌握1-2门农村实用技术。到2020年,45岁以下、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党员成为农村党员主体。
(三)村级阵地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
彻底解决“两无村”问题,逐步提高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水平。新建和扩建605个村的“两委”办公室和党员活动室,新建的村级活动场所面积不小于90平方米,并配齐办公和电教设备,实现“标准统一、质量优良、设施完备、功能齐全”,成为当地农村的标志性建筑。
(四)农村集体经济有显著发展。
积极探索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新路子,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的先进性作用,提高农村党组织领导发展经济的能力和党员带头致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能力。到“十一五”末,全市20%的乡镇消除外债,80%的村实现集体经济收入逐年增长,“空壳村”降到20%以下;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780元。到2020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总体规划目标要求。
(五)基层民主政治和精神文明建设有新的进展。
到“十一五”末,村党组织领导的村民自治机制充满活力。村级事务全面公开,农村民主管理制度普遍健全完善,群众满意率达到90%以上;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网络进一步健全,无赌博、xx和封建迷信,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深入开展,无刑事案件、无治安案件的村达到90%以上。
四、主要任务
(一)选好配强基层党组织负责人。
大胆选拔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群众基础好、懂经营会管理的优秀年轻干部进入乡镇班子,尤其是选强配好党政一把手。不断改革和创新选拔方式,通过全委会集体表决、公推直选等形式扩大普通党员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突出抓好村干部的选任工作,通过双推直选、两推一选、公开选聘等方式,把年纪轻、有文化、致富能力强的优秀党员选拔为村党支部书记。
(二)抓好农村基层党员干部的教育培训。
坚持“分级负责、分层培训”的原则,以党校和市农村基层党员干部培训基地及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党员科技示范基地为主阵地,以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党员电化教育为主要载体,有计划地对基层干部进行培训。市委组织部、基层办,市农业局等涉农部门继续抓好农村基层干部的示范性培训。采取多种渠道解决党员教育经费,基层党员干部教育经费要列入各级财政预算。
(三)建立健全农村基层工作机制。
结合乡镇机构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变,完善科学决策和规范管理机制,构建协调高效运转的乡镇党委政府工作机制。推行村级重大事项票决制、为民代理制、村干部任期和目标责任制、推行村委会向村党组织报告工作制度等,规范村级事务管理。巩固和扩大先进性教育活动成果,健全党员联系和服务群众工作制度,继续推行党员结对帮扶困难群众、无职党员设岗定责、党员承诺制等,充分发挥党员的先进性作用。
(四)积极实施“扶贫整建工程”。
市委组织部、基层办会同市扶贫办及相关涉农部门,在全市重点选择部分贫困村、党员贫困户和贫困群众,实施“扶贫整建工程”。通过“立体扶贫、整村推进”,力争在“十一五”期间使“扶贫整建工程”取得明显成效,有20%的整建村跨入全市先进村行列。
(五)全面完成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任务。
用两年时间,集中解决605个村无活动场所和活动场所不达标的问题。按照分级负担的要求,落实配套资金;严格财经纪律,统一管理使用资金,保证专款专用;严格执行政府采购制度、公开公示制度、招投标和项目审计、验收制度;严格工程质量,加强质量监理,加强监督检查;严格资产管理,防止集体资产流失。建成具备村“两委”办公、农民教育、科技服务和文化娱乐为一体的,具有综合功能的活动场所。
(六)不断增强农村基层组织服务经济发展的能力。
指导乡镇积极转变职能,依托职能站所,成立技术培训、信息服务和产品营销服务组织,建立示范基地、培训基地,为农民提供政策、法律、科技、资金、市场、人才、信息等服务。创新农村党组织设置形式,逐步推广“支部+协会”工作模式,以党支部为核心,以专业协会为纽带,以广大农户为基础,以优势产业和特色产品为依托,整合人、财、物、信息等资源,发挥党组织服务农村经济的能力。
五、保障措施
(一)认真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强化工作指导。
认真落实和全面实施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责任制,形成责任明确、领导有力、运转有序、保障到位的工作机制。切实履行县区、乡镇党委书记第一责任人和直接责任人职责,充分发挥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成员部门的职能作用,共同抓好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二)创新工作方法,探索和实施有效载体。
加大创新力度,围绕如何更好地发挥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作用,改进工作方式方法、创新项目载体,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组织保障和人才支撑。
(三)积极培育、树立、宣传和推广典型,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在工作实践中,不断培育、树立“三级联创”、“标兵工程”、“旗帜工程”建设先进典型,采取多种形式大力宣传典型。同时,切实加大对典型的扶持力度,协调计划、农业、财政、金融、科技等部门为党建工作示范点、党员科技示范户和重点培养的致富能手优先安排致富项目和资金,扶持党员农户从事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发展劳务经济,支持致富能人领办、创办产业化经营龙头项目和劳务基地等,发挥典型的引导和辐射带动作用。
(四)建立落实基层组织考评机制,加大督促检查力度。
市委组织部每年采取督查、巡回检查、随机抽查等形式对全市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情况进行全面检查,通报情况,总结经验,树立典型;每年召开一次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现场会,推广典型经验,促进相互交流,推动全局工作。建立健全考核评价机制,定期考核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并把考核结果作为领导班子及成员履行职责的重要内容,作为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培养教育和奖励惩戒的重要依据。
第五篇:市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情况汇报
领导和同志们:
近年来,我们**市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创建全省党的建设工作先进县(市)为契机,按照“抓基层、打基础,抓重点、创特色”的工作思路,不断丰富和发展“三级联创”内涵,大力推进“六好”乡镇党委和“五好”农村党支部建设,为我市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今年全市完成国内生产总值80.46亿元,比增9.2%;财政总收入5.01亿元,比增14.4%,其中本级一般预算收入2.09亿元,比增13.9%。现将我市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主要工作情况及下一阶段工作打算汇报如下:
一、抓责任,建机制,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体系形成新格局
农业和农村工作始终是党的建设工作的重点,是县级党委应该抓好的首要任务。我们把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作为党建工作的重中之重,摆上市委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切实抓紧抓实。一是思想认识到位。XXX市委高度重视农村、农业和农民工作,把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作为不断推进“三农”工作上新台阶的重要组织保证,强化“抓好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是本职,抓不好是不称职,不抓就是失职”的责任意识,切实从思想上和行动上重视这项工作。特别是在开展农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中,把推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作为学习教育活动的目标要求之一,组织力量,广泛深入开展调查研究,认真查摆存在的突出问题,进一步理清工作思路,制定并落实整改措施,有效地促进了我市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上新水平。二是组织领导到位。抓好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加强组织领导是关键。我们按照分级负责的原则,切实加强对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领导。市里建立了五套班子党员领导干部挂钩联系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并不断健全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联席会议制度,从17个成员单位中抽调人员集中办公,定期召开会议,汇报情况,研究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发挥好协调、联系、检查、指导的职能作用。我们对乡镇一级采取“谁主管,谁负责”的办法,提出了明确的要求,相应建立了挂钩联系制度,并建立健全镇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联席会议制度,把任务分解量化到人,责任落实到人,形成了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三是思路措施到位。不断调整、创新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工作思路,是确保这一领域不断发展的重要保证。在2001年,我们提出了“135”工作思路,即紧扣一个主题(思想政治建设),抓好三大活动(农村'三个代表'学习教育活动、党建创先活动和庆祝建党80周年),力争实现五个“新”(党员干部素质有新提高,干部制度改革有进展、党建创先效果有新作为、农村和非公党建有新突破,党员教育管理有新活力),把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列入组织工作的重要内容,进行周密部署。2002年,根据上级精神,又提出了“125”工作思路,即扣紧一条主线(党的十六大召开),完成两大重要任务(“三个代表”学习教育,乡镇党委换届选举工作),突出五项工作(党员教育管理,乡镇、城市社区建设〈纲要〉的贯彻落实,不适应党支部整顿转化、非公党建规范化建设、深化'三级联创'活动),把中央、省、泉州市的重要精神融入其中,切实增强了工作的针对性。为了保证工作思路的有效落实,我们还提出了“总体部署,强化责任,重点督导,加强调研,总结提高”的工作方法,促使我市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学有方向、抓有方法、赶有目标。
二、抓教育,增素质,农村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取得新成效
我们把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作为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重要载体,严格按照上级的统一部署和要求,扎实抓好学习培训、对照检查、整改提高和检查验收等环节,全市26个乡镇(街道)、97个市部门、662个村居站所的10861名学习教育对象顺利完成学习教育任务。一是营造学习氛围。我们制定并实施了《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宣传计划》,把开展学习教育活动的目标要求、重要意义广泛宣传到各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中,并编印139期简报,集中报道我市各学习教育单位的好经验、好做法,先后被省、泉州市刊用了62篇。同时,在有线电视台开辟了“'三个代表'在基层”栏目,至今已播出58期,并组织了5个先进典型事迹报告团,到基层巡回报告12场,努力营造了学习教育活动的浓厚氛围。特别是把深入学习**精神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及时组织各级党组织进行广泛宣传和认真学习,切实把讲话精神学习好、领会好、贯彻好。二是深入查摆问题。我们把开展调查研究,深入查摆问题作为学习教育活动的一项重要工作,先后组织4次较大规模的调研活动,910多名科级以上干部带领1000多名干部深入基层,召开了756场座谈会,发放了7500多征求意见表,认真查摆各种热点、难点问题。在市部门、乡镇深入查摆出带有普遍性的38个方面的突出问题,并把这些问题分解立项,责任到人,每一个问题都由一名市领导牵头负总责,督促指导整改措施的落实。全市各学习教育单位深入查摆并梳理出了事关群众利益的3270个焦点问题,现已基本得到了整改。通过查摆问题,抓好整改,达到了推动农
面提高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整体水平。一年多来,我市农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顺利开展,取得了明显成效,广大农村基层干部的思想觉悟有了新的提高,工作作风得到较大改进,一批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得到解决,党群干群关系进一步密切。事实证明,只有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才能不断增强党的建设活力,进一步提高农村基层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二是必须找准党建工作与经济建设的结合点,以农村两个文明建设的成果检验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成效。市委坚持“围绕经济抓党建,抓好党建促经济”的指导思想,以“奔宽裕型小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主线,自觉服从服务于农村工作全局,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集中精力搞活经济,推动经济建设上台阶、上水平,努力实现党建工作和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三是必须正确处理好宏观指导与微观把握的关系,切实增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市委坚持以乡镇党委建设“六个好”和村级组织建设“五个好”为目标,充分发挥乡镇党委的“龙头”作用和领导核心作用,从大目标着眼,从高起点着手,把长远规划与阶段性安排结合起来,针对沿海和山区、乡村和街居、农村和企业的不同情况,因情制宜,分类指导,制定不同规则,提出不同要求,落实不同措施,把握关键点,争创特色点,努力增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先进性和创造性。
四是必须选准载体,培育典型,推动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整体水平全面提高。市委坚持“抓两头、带中间”的工作方法,把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与整顿后进组织和转化后进村工作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导向和辐射作用,以点带面,整体推进。
五是必须切实加强对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领导和指导,努力形成全市上下齐抓共管的良好氛围和基本格局。市委牢固树立“关键在党、关键在人”的思想,充分发挥各级党委和各有关部门的职能作用,进一步完善党建工作联系点制度和基层组织建设联系会议制度,建立健全市、镇、村三级抓党建工作的的领导网络,层层落实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责任制,使农村基层组织建设逐步步入良性发展轨道。
下一阶段工作打算
㈠要以贯彻执行《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条例》为契机,切实加强基层领导班子建设。要深入贯彻《条例》,加强乡镇领导班子建设,形成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工作机制,真正把政治上强、清正廉洁、公道能干、党员和群众真正拥护的优秀干部,充实到基层领导班子中。要不断探索、总结村级组织换届选举的好做法、好经验,全面推行“两推一选”村党支部领导班子成员,把村两委领导班子选准配强。
㈡要以加强和改进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为关键环节,提高农村基层干部整体素质。要采取有力措施,改进教育培训方式,进一步增强培训实效。特别是要提高基层干部做好新形势下农业、农村和农民工作的能力和本领,加强政治理论知识培训,同时强化市场经济知识、农业科技知识、法律知识等方面的培训。要适应我国加入WTO的需要,加强对外经贸知识的培训,努力提高基层干部的综合素质。在引导农民进行经济结构调整时,要坚持按照自然规律和市场经济规律办事,尊重农民群众的意愿,进一步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适应性。
㈢要以改进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为重点,密切党群干群关系。要不断加强对干部的群众观点、群众路线的教育,搞好主动服务,在增加农民收入、帮助农民致富上多想办法,多找门路。要党员干部经常深入实际、调查研究,不断增强法制观念,改进工作方法,大力提倡运用法律手段调解、疏导民事纠纷,化解社会矛盾。要强调依法行政,积极推进政府工作的法制化建设。
㈣要以探索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的新路子为着力点,夯实农村基层党组织凝聚农民的物质基础。要不断深化“三个代表”学习教育活动,把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作为重要问题来对待和解决,因地制宜,扬长避短,积极探索在新形势下巩固发展集体经济的途径。要以科技服务和信息服务为重点,加快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为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提供良好的条件和环境。要加快乡镇企业的结构调整,促进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要积极培育推广一批农户和集体增收的先进典型,加强示范引导。
㈤要以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为保证,积极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要坚持把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同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结合起来,严格执行村党支部和村委会换届选举制度,进一步健全党支部、村委会议事规则、决策程序和民主决策制度;要积极探索并建立健全村集体财务民主管理、村务公开质询通报会、村规民约、《村民自治章程》等民主管理制度。要积极改进农村基层党组织的设置、活动方式和工作方法,加强以党支部为核心的村级组织配套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