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科技扶贫成为宁夏反贫困实践的特色
《宁夏经济》专稿
科技扶贫成为宁夏反贫困实践的特色
牛国元 俞鸿燕 赵功强
1科技扶贫是我国行业扶贫的一种有效形式。从宁夏西海固地区扶贫开发的实践来看,要实现贫困人口最终摆脱贫困这一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必须以科技创新驱动扶贫开发[1](P4-6)。多年来,宁夏坚持把科技扶贫作为扶贫开发的重要手段,取得了显著成效,科技扶贫已成为宁夏反贫困实践中最具特色的部分。原青海省委书记强卫亲笔批示要求青海省学习宁夏科技扶贫的经验。国家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将宁夏确定为科技扶贫合作战略研究基地。宁夏西海固地区科技扶贫开发工作具有典型性和启发性。
一、宁夏开展科技扶贫的主要做法
(一)注重战略部署,科技扶贫成为地区扶贫开发战略的新内容 早在《宁夏双百扶贫攻坚计划(1994~2000年)》中,宁夏就明确提出了针对西海固地区的“科技承包、科技培训、科技扶贫项目推动、科技扶贫示范”科技扶贫战略。在《宁夏农村扶贫开发规划(200l-2010年)》中提出要将科学技术推广和运用上升为西海固地区扶贫计划制定、项目确定中一项必须开展的重要工作。在《宁夏回族自治区扶贫开发“十二五”规划》中再次提出要通过加快农业技术培训、科技信息服务、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应用、科技示范的科技扶贫等四轮驱动,努力提高科技对西海固地区扶贫开发的贡献率。2011年,宁夏区党委、政府制定了针对西海固地区100万贫困人口的“分类施策、分类扶贫”脱贫致富措施,其中对于不具备发展条件环境、不适宜居住的35万扶贫对象,实施异地搬迁扶贫;对65万具有就地发展条件的贫困人口实施基础设施到村、产业项目扶持到户、培训和转移到人、帮扶责任落实到单位的“四到”扶贫措施,扶贫措施的每个环节都有明确的科技支撑内容。
(二)实施“四个全覆盖”工程,支撑生态移民取得实效成为科技扶贫的新任务
一是实现科技特派员创业服务全覆盖。在每个移民新村至少派1名科技特派员,围绕主导产业主要环节开展服务,形成了“科技特派员+基地+农户”、“科 技合作组织+企业+农户”等发展模式,提高了生态移民的产业组织化程度。二是实现技术培训全覆盖。结合生态移民新村发展实际,充分整合培训资源,编制培训计划,组织区、市、县科技人员和科技特派员等力量,实行“结对式”服务和“菜单式”培训,每年培训移民6000人以上。三是实现信息服务全覆盖。在生态移民新村建立信息服务点,利用现有“三农”呼叫中心、科技110和党员远程教育网络平台等,创新服务模式,为移民提供技术、管理、销售、政策等各方面服务,促进了信息化与移民新村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四是实现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应用全覆盖。选择一批基础条件较好、产业特色明显、集中连片、规模较大的生态移民新村创建科技示范村,从项目、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给予支持,有效发挥了科技示范村的引领带动作用。
(三)启动“百人团”工作计划,派驻脱贫致富指导员成为科技扶贫的新举措
针对如何贯彻落实好2011年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精神,宁夏积极探索在各级党政机关和科研单位选派贫困村脱贫致富指导员,帮助贫困村抓好扶贫开发工作。2012年从区内科研院所、高校、涉农事业单位及市县科技系统选拔百名科技人员,进驻西海固地区100个贫困村开展一对一帮扶工作。选派科技脱贫致富指导员进驻这些贫困村定点帮扶,以科技创新驱动扶贫开发,实现了科技服务与基层需求的紧密结合,促进了科技工作重心下移、进村入户,在解决贫困村缺乏致富带头人和领路人问题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四)实施科技扶贫支撑专项,推动优势特色产业发展成为科技扶贫的新途径
围绕西海固地区特色支柱产业的发展,宁夏不断调整科技扶贫的内容和方式,先后围绕特色产业优新品种选育、高效栽培、病虫害防治、产品加工等组织实施了一批科技扶贫支撑项目,有效带动了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仅以西吉县为例,在西北干旱区现代马铃薯种薯产业发展关键技术研究、牧草产业开发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西吉县西芹产业综合开发技术研究与示范等科技专项的有力支撑下,马铃薯、西芹、草畜等产业快速发展成为该县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三大主导产业。2012年该县农民从事三大主导产业的收入占到了总收入的43.8%。
(五)建立互动协作关系,深入开展对口帮扶成为科技扶贫的新渠道 根据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自从1996年起,宁夏就与福建省形成了对口扶贫协作关系,建立了一年一度的对口扶贫协作联席会议,确定福建沿海8个经济较发达的县市区与宁夏西海固地区8个国家级贫困县结对帮扶。扶贫协作 关系建立以来,针对西海固地区农村科学技术应用落后的情况,福建省动员省属科研部门利用科学技术开展扶贫活动。其中,福建农林大学菌草研究所在试种蘑菇获得成功后,将菌草技术列为闽宁扶贫协作的重点项目,先后派出10批近200名技术人员到西海固地区传授菌种植技术,发展菌草种植农户1万多户。一些贫困农户对食用菌由原来的不会种到会种,进而会利用种食用菌脱贫致富,走上了一条由传统型农业生存转变为依靠科技型农业致富的道路。
(六)搭建信息服务平台,加强贫困农村信息化建设成为科技扶贫的新形式
信息闭塞是制约宁夏六盘山连片特困地区生产力水平提高的主要因素之一。为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宁夏创办了农业科技“110”服务网络,以专家免费坐诊指导、网络查询、视频诊断等形式提供信息服务、技术培训。为进一步提升“农技110”信息服务模式的发展质量,宁夏依托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西部民族地区电子农务平台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项目的实施,开通了“12396”全区统一服务号码,建立了国家宁夏农业星火科技12396信息服务平台。截至2012年底,已在全区22个县建立完善了600多个农村科技信息服务示范点,开发完成13大类45个数据库和42个信息服务网络版系统,发布供求信息25多万条,实现了宁夏特色农业产业生产管理的智能诊断。由信息科技特派员倪岩牵头创办的海原县惠农科技服务有限公司,以宁夏“农业科技服务110”为后盾,建立起了强大的专家服务小组,根据当地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的需要,发布土特产、养殖业、种植业、人才招聘、劳务输出、货运等多方面的信息,目前,该公司的惠农信息业务已扩展到广东、福建、湖南、河北、上海、北京等省(市),年受益群众数万人。
(七)重视创业式扶贫,开展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成为联结科技与农户的新桥梁
目前,宁夏在探索科技服务“三农”新机制方面,已形成了行政、社会、市场三线推进的科技特派员“宁夏模式”,先后受到国家有关部委的充分肯定及外省市的关注。“科特派”创业式扶贫实现了科技与“一家一户”小生产的有效结合,极大提升了贫困地区农业科技含量、组织化程度以及和市场的有效联动,在服务“三农”、培养造就新型农民方面发挥了特殊作用。2011年以来,宁夏向120个现代农业示范基地下派了287名科技特派员和30个科技特派员专家服务团开展技术服务。在已完成的以西海固地区贫困户为重点对象的30个生态移民新村中,安排科技特派员102名,通过“做给群众看、带着群众干”,真正实现了农民增收、科技特派员受益的互利双赢。科技特派员吴文学牵头组建的西吉县 吉农蔬菜合作社,运用科技手段打破了西芹的传统耕作模式,以“合作社+科技特派员+农户+市场”的运营机制,改变了春种秋收的传统市场销售方式,扩大了西吉蔬菜的销售市场,使西吉县西芹产业发展水平达到了一次新的飞跃,该县由此被誉为“中国西芹产业之乡”。
二、宁夏开展科技扶贫的启示
(一)科技扶贫是处理解决好温饱与稳定脱贫关系的有效途径[2]
从宁夏六盘山区片区西海固地区长期的扶贫经验看,单纯靠传统的救济性、福利性扶贫解决贫困人口的生活保障问题,只能是一种短期帮扶解决温饱,这种扶贫方式解决温饱后返贫率高,再生性差,对于贫困人口来讲,只是一种被动地接受帮助和捐献,难以改善生产条件。即使有个别人能改变一般的生产条件,但也难以抵御自然灾害的侵袭,随时都有返贫的可能。因此,从六盘山区西海固地区扶贫开发的实践来看,要实现贫困人口最终摆脱贫困这一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必须真正树立科教兴农和科技扶贫的思想,提高贫困人口的自身素质,使之具备积极参与致富活动的能力和条件。
(二)科技扶贫是提高贫困人口组织化程度的重要途径
宁夏西海固地区的落后还在于贫困人口的相对分散,农民之间契约化、组织化还没有真正形成。而要推进六盘山贫困地区农民提高组织化程度,必须通过科技扶贫的实施,在农业生产与经营过程中注入科学技术,注入科学思维,利用科学技术的纽带,将农民组织起来,提高契约化程度和组织化水平,让贫困群众在市场经济中的整体地位得到提升。
(三)科技扶贫是提高贫困人口市场化水平的重要途径
宁夏西海固地区不仅经济基础差,而且更加突出的是市场化水平低,在很大程度上还徘徊在小农经济生产阶段,呈现出典型的自给自足型的生产经营模式,农民还没有成为市场主体的一份子,农产品还没有成为真正的市场产品。在国家扶贫开发战略的实施下,只有加大科学技术的投入,加强科技扶贫的实施力度,西海固地区才能缩短与市场的距离,推进经济发展的市场化水平。
(四)科技扶贫是贫困地区破解经济社会约束的重要途径
从宁夏西海固地区科技扶贫的实践来看,要实现农村生产力水平质的飞跃和可持续发展,尤其需要加速现代科学技术向农村经济的全面渗透。只有将科学技术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才能降低劳动力成本,降低生产要素消耗,提高单位产量,提升产品质量,增加产品附加值,进而使经济性的约束得到根本破解。
三、宁夏进一步提高科技扶贫水平的方向选择
(一)要进一步选准科技扶贫的路径
1、注重科技扶贫与项目扶贫的结合。西海海固地区的科技扶贫只有与国家、地方重大扶贫开发项目相结合才能发展作用。因此,必须注重与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相结合,与新农村建设、生态移民、定点挂钩扶贫、闵宁对口帮扶等扶贫措施相结合,与巩固退耕还林、农村综合开发、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村综合治理等农村发展政策相结合,要将能够发挥当地资源优势、具有一定产业基础、符合当地主导产业发展方向,市场前景好、投入产出效益比较高的产业项目做为科技扶贫的对接点,才能实现农业、农村、农民和扶贫龙头企业的联动发展,带动贫困户稳定脱贫致富。
2、注重科技扶贫与产业扶贫的结合。要围绕如何尽快提高当地主导产业或特色产业的科技含量和产业层次来安排科技扶贫项目,因地制宜地选择重点和关键技术,把科技成果转化和科学技术推广优先运用于发展主导产业,有效引导群众发展有特色、有市场的种养业,促进优质、高效农业的发展[3](P82-86)。在传统农业地区,要充分挖掘其资源潜力,以科技带动农产品加工业和流通业的发展;在自然条件相对较差的地区,要探索依靠科技开发新兴资源或潜在资源的有效渠道。
3、注重科技扶贫与人力资源开发的结合。要将技术推广与农民培训有机结合起来,采取市场机制为农业生产者提供所需的服务,特别要引导企业等多元主体在农民技术应用中发挥作用,通过企业的利益诉求,使企业承担部分农业技术培训的职能;要加强对职业化农民的培养,弱化固有的农民身份,使更多具有较高知识水平、有一定资金积累的原有城市人口进入农村,成为新型的职业农民;要对科技人员的服务收益、分成比例、与原单位关系等给予更加明确的规定和现实的保障,以鼓励更多的科技人员积极投入到科技扶贫事业中来。
(二)要进一步完善科技扶贫的体制保障
1、完善科技扶贫的组织体制。要加快改变政府单一主导的组织形式,积极引导企业、个人或其他组织参与科技扶贫,进一步改变以往科技人员与农民之间简单的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加快形成协作互助的新型关系。要通过政策倾斜支持吸引更多的企业、非政府机构成为科技扶贫的主体,当前特别要注重鼓励科技特派员、农民专业技术协会、专家大院、农业高科技园区等多形式、多层次的科技扶贫组织形式的产生和发展[4](P56-58)。
2、完善科技扶贫的服务体制。要从创新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入手,重组优化政府农技推广资源,尝试在科技扶贫项目、科技扶贫人员、贫困地区农民之间实行双向选择,形成科技人员与农民的利益共享机制。允许科技人员以资金入股、技术参股,与产业大户、龙头企业结成经济利益共同体,实行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形成农业科技推广的投放回报机制,打造新型科技服务网络,为多元化的社会利益主体找到共同利益支点。依靠这一共同支点把涉及到农民增收的各个方面紧紧地捆绑在一起形成利益共同体,以期有效提升西海固地区农村基层科技自我管理和资源配置能力。
3、完善科技扶贫的管理体制。创新政府科技扶贫项目的资金管理方式,完善科技扶贫项目的实施条件,对科技扶贫项目的扶贫效果进行更为严格的监督。设立科学评价指标体系,促进部门与机构间的相互沟通协调,实现评估有据,评价有理,提升监督管理的实效。基于西海固地区科技扶贫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市场机制、农民需求和科技人员知识的共同作用,因而科技管理部门既要通过自身的创新带动整个农村经济体制的创新,同时又要与其他方面的改革和创新相配套,可借助建设国家内陆开往试验区的机遇在此方面进行积极的探索并取得突破。
(三)要进一步加大科技扶贫的支持力度
1、进一步加大政府科技扶贫投入。要努力拓宽科技扶贫投入的融资渠道,按照“政府引导、项目支撑、社会参与、群众支持”的运行机制,多层次、多渠道筹集资金,切实加大科技扶贫经费的投人,将科技投入作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投资,纳入公共财政框架,列入同级财政预算,并逐年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同时,要拓展扶贫援助渠道,加强合作交流,积极争取各种援助资源参与科技扶贫活动[5](P67-672)。
2、有效整合各类科技扶贫资金。要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统筹安排,集中使用,各负其责,各记其功”的原则,有效整合科技、农业综合开发、扶贫项目等资源,加大对科技扶贫的支持力度,通过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多种形式,积极引导民间投资主体参与扶贫开发,逐步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引导、民间投入为基础、金融机构贷款为支撑、社会融资为重要组成部分的多渠道投融资机制,促进扶贫开发利益共同体建设。
第二篇:宁夏金融扶贫工作的实践和做法
宁夏金融扶贫工作的实践和做法
宁夏属我国西部欠发达地区,面积6.64万平方公里,总人口667.8万,其中回族人口占36%,是全国最大的回族聚居区。宁夏南部的“西海固”地区,1972年被联合国粮食开发署确定为最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区之一,贫困现象十分严重。
近年来,宁夏区党委、政府认真贯彻落实总书记扶贫开发战略思想和党中央、国务院系列脱贫攻坚部署,坚持以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为工作着力点,真抓实干,取得突出效果。截至2017年6月末,全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从2011年的101.5万人减少到41.8万人,贫困发生率由25.6%下降到11.1%,贫困地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4193元增长到去年的7505元。2016年7月,总书记在宁夏调研时指出:“固原的发展脱胎换骨,增强了我们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信心。”
在宁夏脱贫攻坚工作中,金融扶贫发挥了重大作用,创出了宁夏经验和模式,把金融活水引流到贫困地区。截至今年9月末,全区金融精准扶贫贷款余额589亿元,同比增长36.5%,高于全区各项人民币贷款增速23.7个百分点;2015年以来,各金融机构已累计向19.74万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发放扶贫小额信贷102.55亿元,农户贷款覆盖面达70%,户均贷款4.53万元。
(一)政策引导,顶层设计“实”
宁夏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金融扶贫工作,把金融扶贫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大举措和关键支撑来安排部署。自治区政府与各县(区)签订脱贫攻坚责任书,将金融扶贫纳入综合考核,定期召开金融扶贫专题会议,督导工作进度,研究解决重点难点问题。区扶贫办与党委农办、金融局、人民银行等相继出台《农村金融改革创新试点推广工作方案》、《关于做好金融助推脱贫攻坚的指导意见》、《关于进一步推进金融扶贫工作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银行业金融机构助推脱贫攻坚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从顶层设计上完善了金融扶贫政策体系。创新实践抓手,协同推进“信用先行、产业支撑、龙头带动、金融助推、党建保障”,培育金融扶贫长效机制。健全金融扶贫成效与财政资金存放挂钩、机构引进优惠、费用补贴等一系列激励政策措施,在督促金融机构履行金融扶贫政治责任的同时,实现权、责、利对等,形成金融扶贫的强大合力。
(二)聚焦脱贫,基础覆盖“全”
实现了五个“全覆盖”:一是信用评级全覆盖。依托大数据平台,完善信息采集、分析和授信管理体系,开展“信用户”、“信用村”、“信用乡(镇)”评定工作,共建立建档立卡贫困户电子信用档案37.2万户,评定信用农户22.31万人。二是政策实施全覆盖。对建档立卡贫困户10万元以下的贷款,全部实行免担保、免抵押、基准利率放贷、政府按基准利率贴息的政策。三是金融服务全覆盖。全区800个贫困村均有对口扶贫金融机构,金融服务点、设备、流动服务等在乡(镇)村(组)全覆盖、无“盲点”,平均每万人拥有服务网点数1.53个、拥有自主服务设备138.18台。四是“扶贫保”全覆盖。对所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进行家庭意外伤害保险、大病补充医疗保险、借款人意外伤害保险和优势特色产业保险的投保缴费。五是结对帮扶全覆盖。充分利用银行、保险、证券和地方金融机构四个市场金融资源优势,加快建立金融扶贫“三个一工程”,实现“一行一县”、“一保一县”、“一司一县”结对帮扶全覆盖。比如,人民银行向地方性农村金融机构发放扶贫再贷款11.3亿元,证监局促成2个贫困县的特色农产品对接“中证普惠”、“华能成长宝”及“光大银行电商平台”等,并成功上线。
(三)多管齐下,金融创新“多”
宁夏扶贫工作中加强金融创新,探索出资金互助、扶贫小额信贷、“扶贫保”等”普惠+特惠”服务模式。推出“千村信贷”、“邮储好借好还”、“国开惠民”、“金穗惠农通”、“种子基金”、“黄河富农卡”、“脱贫致富贷”、“惠农易贷”等信贷产品;探索实践“企业(专业合作社)+贫困户+银行”、“托管代养”、“飞地养殖”等多种模式,灵活放贷,拓宽信贷支持主渠道;创新融资模式,按照“财政引导、基金运作、担保跟进、保险参与、银行放大”的思路,集成“财政+基金+担保+保险+银行”五类金融工具组合效应;大力培育当地资本市场,提升企业直接融资能力,带动贫困地区群众脱贫,实现嘉泽新能源主板上市,结束了宁夏14年在主板市场无企业上市的历史,有64家企业挂牌新三板,60余家企业在宁夏股权托管交易中心挂牌,为金融扶贫增添了新活力。
(四)联手互动,风险管控“严”
多数贫困地区自然条件恶劣、产业基础薄弱、贫困户劳动资料缺乏、劳动手段陈旧、生产方式滞后、缺乏先进的实用技术,加之个别地区诚信环境差,扶贫信贷资金风险控制难度加大。宁夏在推动金融扶贫工作之初就进行机制设计,在实践中探索出了五级风险防范机制:一是县(区)设立风险补偿金机制。截至目前,设立风险补偿金3.6亿元、担保基金7.4亿元。不良率超过3%时,暂停发放贷款并启动风险补偿机制,政府和银行分担比例为7:3,8:2甚至9:1。二是在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开展评级授信的基础上,选出有良好信用观念、有完全劳动能力、有贷款意愿、有经营项目或经验,有致富的愿望,有发展能力的“六有”贫困户作为精准扶贫对象予以支持。三是对建档立卡贫困户10万元以内贷款给予基准利率全额贴息。四是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实现扶贫小额信贷意外伤害保险全覆盖,为72.8万贫困人口办理了大病补充医疗保险。五是选准产业,产融结合,提升贫困户自我发展生产的内生动力。通过这五项措施形成了风险防控的立体架构,为资金安全建立起了坚固的“防火墙”,基本解决了金融机构的后顾之忧。
(五)加强管理,发展机制“活”
近年来,宁夏互助资金主要围绕“规范管理、创新发展”深入做好工作,以帮助贫困农户增加收入、提高自我管理、自我组织和自我发展能力为目标,进一步扩大规模。根据互助资金发展变化,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规范贫困村互助资金运行管理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宁夏贫困村互助资金改革创新的指导意见》,降低了农户交纳互助金比例和占用费费率、借款额度最高提高到2万元,借款期限最长延长到2年,简化了审批手续,进一步规范运行成本支出、公益金支出等,促进互助资金健康持续发展。创新探索以互助资金为保证金,与银行信贷资金捆绑放大8—10倍,扩大贫困户融资规模,发挥互助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宁夏金融扶贫的几种典型模式
在宁夏创造的诸多金融扶贫模式中,“盐池模式”、“蔡川模式”、“固原经验”、“同心特色”、“扶贫保”等颇为典型,具有借鉴意义,简要剖析如下。
(一)“盐池模式”,破解了金融扶贫的难题
盐池县是革命老区,也是国家级贫困县,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1228户34046人。近年来,盐池县以金融扶贫为抓手,以“千村信贷·互助资金”工程为切入点,地方政府与黄河银行合作,突破创新开展了“信用建设+产业基础+金融支撑”的“盐池模式”,为全国探索出了可推广的经验,全国金融扶贫培训班连续两年在盐池召开,2016年1月,国务院对盐池扶贫工作给予督查表扬,并享受“免督查”和六项激励措施。具体采用五项举措破解金融扶贫“十个难题”:
一是通过“评级授信+风险补偿”破解了依靠信用贷款、建档立卡户免担保免抵押、60岁以上贷款年龄受限、非恶意“黑名单”无法贷款、银行信贷员尽职免责这五个难题,二是通过“信用评级+信息共享”破解了农村金融信用体系共建共享、农村金融贷款精准统计的难题,三是通过“基准利率+财政贴息”破解了建档立卡户贷款贵的难题,四是通过金融便民服务,破解了农村金融网点空白的难题,五是通过“扶贫保”破解了建档立卡贫困户在发展过程中因病、因灾、因市场价格波动返贫风险大的难题。
我们在盐池县花马池镇佟记圈村、王乐井乡曾记畔村通过走访了解到,贫困乡村普遍建立了良好的信用评级体系,创新“631”评级授信系统,将建档立卡户的诚信度占比由原来的10%提高到60%,家庭收入权重30%,基本情况权重10%,以此为基础把村级互助资金和银行信贷资金“捆绑”运行,对获得互助资金借款后仍不能满足需求的社员,由互助社将诚信好的社员推荐到银行,给予配比5—10倍的贷款,投入滩羊养殖等农业产业,群众易接受,效果也很好。
(二)“蔡川模式”,发挥了基层组织引领和致富带头人示范作用
蔡川村是宁夏固原市原州区寨科乡过去有名的边缘落后贫困村,也是有名的上访告状村。在创业回乡能人带领下,通过邮储银行帮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实现了脱贫摘帽,成为全镇经济效益最好、发展潜力最大的先进村、示范村,创出了金融扶贫的“蔡川模式”,得到国务院副总理汪洋同志的批示,在中央《农村要情》刊发,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作出报道。其突出特色:一是创新联保方式,变5户联保为村干部、养殖能手等任意3户相互担保借款,解决了农户育肥黄牛和养殖肉羊的资金燃眉之急,调动了群众舍饲养殖的积极性,有力带动特色产业发展。二是利用农村熟人社会信息敞开优势和互相监督机制,并借助地方政府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实行评级授信的政策,联合乡政府和村两委共同对农户进行摸底评审,评出A、B、C三个信用等级,根据信用等级对农户在贷款额度、贷款期限、利率和还款方式等方面给予优惠。三是推开“整村推进”金融小贷扶贫,创新开发了针对散户无抵押的“好借好还”金融产品,简化手续,集中上门办理。四是采取“银行+合作社(能人)+农户”模式,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把村干部、党员、养殖大户作为致富带动能手,引导农户与他们组建功能型党小组,培育致富领头雁,鼓励引导他们创办合作组织等,为贫困户提供担保、品种选育、养殖技术和市场销售等服务,提高了群众的组织化程度。
(三)“固原经验”,破除了贫困户致富单打独斗的瓶颈
以创新的思维打破瓶颈和思想障碍,合力打造“一平台、一模式、一协会、一体系”金融扶贫机制。推动整合财政资源,建立产业扶贫担保金和扶贫风险补偿金,放大5—10倍,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和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创业园区发放贷款,形成了“政策组合+资金整合+产业带动+保险担保+金融创新”的扶贫合作模式。构筑了政府、产业部门、扶贫部门、金融机构、担保和保险机构多家联动、齐抓共管、互为补充的扶贫联动新格局,帮助贫困户摆脱了“单打独斗”脱贫致富的困境,实现了政府政策兜底增信、产业扶贫联农带动、金融助力脱贫攻坚、担保和保险分担风险、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多方共赢目标。
(四)“同心特色”,让农民的“死资源”变成“活资本”
抓住农村土地改革机遇,积极创新农业设施用地,农业生产设施、仓储冷链设施、大型农机具、农副产品等经营权抵押贷款,盘活农村沉睡资产,发挥农村资产使用权、经营权、财产权的抵押担保效能,丰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贷款抵押担保方式,创新推出“农地贷”、“农房贷”、“林权贷”、“农机贷”、“烟叶订单贷”、“安全住房贷”、“动产质押+资产监管+保险”等特色农村资产资源抵押贷款产品,激活农村沉睡资产,有效破解贫困户和贫困地区扶贫龙头企业、扶贫专业合作社等农村经营主体贷款难、担保难的问题,让农民的“死资源”变成“活资本”。
(五)“扶贫保”,着力解决贫困群体返贫致贫问题
为进一步增强贫困人口抵御风险能力,着力解决因意外事故、因病因灾致贫、返贫问题,保监部门按照保本微利原则,为建档立卡贫困户量身打造了“扶贫保”产品。在全区贫困地区全面普及家庭成员意外伤害保险、大病补充医疗保险、借款人意外伤害保险和优势特色产业保险四项保险。四种产品中,第一种和第二种属于保障性兜底产品,第三种和第四种属于生产性兜底产品,形成保人生、保大病、保收入、保信贷一揽子保险措施,既兜住了因病因灾返贫的底线,又防止了过度保险。创新探索建立风险调节机制,鼓励各县、区利用财政资金、捐赠资金等多渠道筹措,设立风险调节资金池,结合各自实际确定分担比例,构建“扶贫保”超赔风险防范体系。
实地调研金融扶贫的体会与思考
(一)党中央脱贫攻坚决策深得人心
在走村入户中,我们普遍看到的是,扶贫工作给贫困群众生活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原来住的是土窑洞,如今旧貌换新颜,住上了宽敞明亮的大瓦房,自来水实现村村入户,村间修好了硬化路面;普遍听到是,基层干部群众对党中央决策衷心拥护,脱口而出的是“共产党好”、“党的政策好”、“政府做的好”。我们也进一步领悟了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再次强调指出的“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的深意。
(二)要处理好“市场”与“政府”的关系
宁夏按照开发式扶贫和精准扶贫的工作要求,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原则,政府部门很好地发挥了政策引导作用,尊重市场规律,充分考虑了金融机构的成本和风险控制诉求,例如,建立金融扶贫工作联席会议制度,负责金融扶贫制度设计和沟通协调,建立考评考核奖励机制,完善授信评级和风险分担机制,建立综合应用行政、司法等手段打击恶意逃费扶贫金融债务行为机制,积极帮助金融机构清收不良贷款、维护金融安全等,将政府“该做的事”、“擅长的事”做好,解除了金融机构的后顾之忧。宁夏金融机构在参与扶贫工作中,也兼顾了经济因素和企业社会责任,“用心、用情、用力”助推脱贫,实现了政府、金融机构、企业、贫困户“多赢”的格局。
(三)良好的产业规划与培育是金融支持的前提
扶贫要精准,产业是关键,产业选择、产业发展、产业扶贫是金融扶贫的基础和条件。宁夏在金融扶贫工作中,注重把金融工具链接到产业链上,做好金融扶贫和产业扶贫结合文章。立足贫困地区资源禀赋、产业特色,结合贫困地区建档立卡户的具体情况,制定扶贫产业发展计划,建立项目库,便于乡、村干部、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科学指导贫困户选准产业发展项目,提供生产技术、市场行情等方面的配套服务,提高贫困户贷款资金使用效益。
(四)诚信体系是乡村治理和金融支持的基石
宁夏贫困县(区)大多地处革命老区,民风淳朴、人文厚重,在诚信建设方面有着优良传统,特别是近年来,伴随金融扶贫工作,深入开展了信用创建活动,极大地培植了诚信环境,诚信意识已经在宁夏乡村百姓中“入脑入心”,“没有诚信寸步难行啊!“宁可砸锅卖铁,银行的钱也要还,不能坏了”名声!“人不讲信用哪行?””,无论是金融机构员工、乡村干部还是贫困农户,都不约而同谈到了诚信、信用的重要性。有的县还针对信用户出台优惠政策,提出入伍、入党、文明户、劳动模范评优评先优先在信用户中推荐产生,县财政给予信用村村委会和信用乡(镇)政府一定金额的工作费用奖励等政策。“诚信”这块金字招牌,已经应用到金融服务之外。
(五)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至关重要
党的领导对于打赢脱贫攻坚战,发挥着决定性作用。这既体现在党中央一系列正确的决策部署上,也体现在基层党组织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上,更实实在在体现在基层党员干部在金融扶贫工作中的智慧与作为上。我们接触到的基层干部精神状态饱满、工作作风务实,提起扶贫工作都有一段肺腑之言,谈起扶贫思路都是滔滔不绝,能够看出来他们都是带着感情在工作。正如蔡川村支部书记马金国所言:“农村要致富,关键在支部。作为村书记自已富了不算富,大家富了才算富,自己该付出的时候就得付出。我时常给村民讲,幸福的日子是干出来的,不是等出来、靠出来、要出来的,只有自力更生才有好日子过。”
深入推进金融精准扶贫工作的建议
尽管宁夏金融扶贫工作创出了新典型、取得了新经验,但同时也还存在着政策宣传有待加强、激励措施需要完善、产业带动模式简单、风险管控仍需强化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宁夏正在制定具体措施予以应对和解决。结合本次调研考察,调研组对做好整体金融扶贫工作提出以下建议:
(一)拓展提高金融精准扶贫参与主体的广度深度
金融扶贫各方主体应进一步找准定位、明确分工、落实责任。
一是政府部门做好金融需求测算规划、政策制定、统筹协调、奖惩机制设计等工作,在财政资金转存、重大项目建设、金融扶贫奖补上对扶贫工作突出的金融机构予以倾斜,鼓励金融机构扩大扶贫工作参与的广度深度。二是监管部门做好金融扶贫统计、复查,做好对金融扶贫风险的总体监测,指导金融机构控制缓释风险。对于担负扶贫工作的金融机构,根据信贷投放规模,建议给予税收优惠、定向降准等政策支持。三是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保险公司、地方金融机构等进一步明晰工作重点与分工,将金融扶贫项目“沉下去”,与贫困县、乡镇、村、贫困户“对得上”,精细化开展金融扶贫工作。要优化金融网络布局,下沉服务重心,增加有需求地区老旧ATM淘汰和新型智能金融设备投放等。四是开展大型央企、国企定点产业支援项目,地方政府创造良好条件,吸引央企、国企到本地乡村做项目,发挥企业产业带动、融资增信、个别支持等作用,有助于企业自身融资和分散金融机构风险。五是金融支持有社会责任感的民营企业参与贫困地区产业开发,发挥它们机制灵活的特点,政府要为民营企业投资办产业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二)加快有效的金融扶贫模式推广与金融产品创新
一是建议继续在全国适宜地区加快推广宁夏金融扶贫模式,更广更好地惠及广大贫困地区群众。二是研究探索发行国家级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债券。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额巨大,省市县级财力难以支撑,建议纳入国家长期基础设施建设工程予以资金配套。三是探索设立扶贫基础设施建设基金,开展PPP融资等方式,引入多方建设主体,调动国有、民营等各类资本积极性,解决贫困地区水源、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难题。四是建议发起设立国家级贫困地区教育扶助公益基金,采用银行保本运作方式,增值收益解决部分民办教师工资问题、特困户教育费用问题,积极鼓励引导央企、民营企业、外资企业设立扶贫类教育基金(例如邮储银行“邮爱基金”),定点对口解决部分特困地区教育资金问题。五是加强贫困地区农产品收购、运输、加工等涉农小微企业的金融产品研发,将部分小微企业纳入政府风险补偿金担保范畴,激发贫困地区小微企业活力,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带动贫困户参与企业生产经营。六是推进农村“两权”抵押贷款试点,设立农村产权交易市场,探索农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入股经营、农民“带资入股”等方式,进一步盘活贫困地区农村资源、资金、资产。
(三)巩固完善金融扶贫的产业基础及相关配套政策
一是政府部门加强产业规划和引导,出台完善产业发展政策,大力发展绿色生态种养业、林下经济、休闲农业、乡村旅游、传统手工业、农村电商等特色产业,大力推进脱贫产业“一县一业、一村一品”工程,使得县乡村三级在产业发展上规划清晰、主业突出。二是深化乡村诚信体系建设,鼓励基层政府、监管部门、金融机构共建共享,鼓励互联网企业参与,建立信用大数据平台和综合服务平台,提速信用乡镇、信用村、信用户评定工作,力争与脱贫攻坚工作同步完成,建立乡村诚信奖惩制度,为乡村长治久安、兴旺繁荣奠定坚实基础。三是加强基层扶贫政策宣传与金融知识宣讲。采用喜闻乐见的形式,充分运用电视、互联网、乡村广播、金融网点、三农服务站、手机APP、墙体广告、微信、入户宣传等渠道及方式,将扶贫政策和金融知识送门入户,提升贫困户的金融意识、信用意识。同时,要采取有效措施,激发贫困户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克服“等、靠、要”的思想倾向。四是优化完善政府信贷风险补偿金制度和运作流程,建立金融扶贫工作中对政府信用的考评机制,保障风险补偿金足额到位,提高资金代偿操作效率,及时代偿金融机构风险损失,免除金融机构“后顾之忧”。五是加强“正向激励”,树立扎根农村、服务贫困地区的公务员、金融从业人员先进典型,适度提高物质奖励标准,出台金融精准扶贫工作中金融机构员工尽职免责政策制度和操作细则,提高扶贫贷款不良容忍度,消除基层干部“风险金、互助金损失怕担责”、信贷员“惧贷”的心理。
第三篇:社会工作介入我国反贫困实践的空间与途径
社会工作介入我国反贫困实践的空间与途径
关键词 社会工作;扶贫;介入空间;介入途径
摘要 社会工作能够在扶贫中发挥重要作用。我国目前的扶贫没有脱离传统的救济式扶贫政策的影响。克服扶贫政策的缺陷与不足,需要专业社会工作的介入。社会工作的介入,是修正与弥合扶贫政策不足、提升扶贫对象能力的重要举措。本文分析了社会工作在扶贫中的重要作用,探讨了社会工作在扶贫领域的介入空间与介入途径。
中图分类号 C9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257-2826(2009)06-0022-05
一、现阶段我国扶贫政策和措施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家和政府所采取的扶贫政策和实施的扶贫措施对于缓解我国贫困状况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成就巨大。但是,从扶贫的实际效果看,现行的扶贫政策和措施还存在一些缺陷与不足。主要体现在: 现行扶贫政策目标不清。现行扶贫政策是为了维持居民的最低生活水平,还是要促使其摆脱贫困状况?如果仅仅局限于维持居民的最低生活水平,会不会形成一个永久性的贫困层?这种可能在扶贫政策不明晰的情况下是明显存在的。扶贫不仅应重视资源的提供,更应该强调能力的提升、社会关系的建立以及社会功能的恢复。明确扶贫的目标,协调经济救助与能力提升两者的关系,将扶贫重点转到能力建设方面,重视贫困者的赋权、社会资本和个人资产建设,从救济型扶贫转为发展型扶贫,这应该是扶贫的目标所在。现行扶贫政策缺乏系统设计。现行扶贫政策缺乏系统设计,往往是一事一议,特事特办,疲于应付。在国有企业市场化的过程中,部分企业出现生产经营困难,职工生活受到影响,政府就要求开展“送温暖”活动,并动员工会系统帮助困难职工,或者要求银行增加贷款帮助困难企业度过难关,或者要求企业发掘潜力解决自身的问题。当企业困难表现出持续性而不得不走向裁员时,政府意识到完善失业保险的重要性,出台“再就业工程”和保障下岗职工基本生活的政策。当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和离退休人员养老金无法落实时,政府才一再推进“两个确保”。当这些政策都不能奏效时,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才受到高度重视。从这种意义上说,现行的扶贫政策实际上是“救火”政策,哪里起火,就应付哪里,没有长远的目标和周密的考虑。
贫困不是一个暂时性的问题,它将长期存在。随着社会经济改革的深化,贫困人口还有继续增加的趋势。因此,应系统地考虑和设计扶贫的长期政策,避免政策的短视。现行扶贫政策之间的衔接性较差。通常在谈到居民的生活保障时,人们会提到“四条保障线”,即职工最低工资、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失业保险、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按照制度设计者的逻辑,最低生活保障是最后一张安全网,也是最低层次的保障。事实上,由于我国劳动力供大于求以及企业自身的特殊情况,前面三条线并不能真正落实,拿不到或拿不全最低工资、下岗生活费或失业救济金的人很多。这些人在民政部门的低保工作中,又往往被“视同”拿到了相关收入而不予保障,结果是在重重安全网中“漏网”了。社会政策彼此之间都应是相互联系的,应注意各个政策之间的衔接性。
因此,现行扶贫政策需要改革,在扶贫过程中亟需导入社会工作。
二、社会工作在扶贫中的作用
社会工作是以一定的价值理念和科学精神为指导,综合运用专业知识、技能和方法,为有需要的个人、家庭、群体、组织和社区提供专业社会服务,帮助其整合社会资源,协调社会关系、预防和解决社会问题,恢复和发展社会功能,促进社会和谐的职业活动。现代社会工作的价值目标是实现社会公平、创新管理体制、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完善社会服务、促进人与社会发展。
现代社会工作把实现社会公正作为自己的核心价值理念,注重社会资源的合理分配与社会利益的协调,并通过专业服务实现社会公正。从政策层面看,社会工作通过服务、宣传、影响社会政策等方式帮助弱势群体,争取和维护其合法权益。社会政策遵循一定的程序,动员、利用、分配各种社会资源,保障弱势群体的基本权益,合理有效地协调社会各阶层的利益关系,维护社会公平。社会工作通过社会财富的第二次分配,对社会不平等和贫困现象进行有目的的干预。它特别关注社会中的弱势群体,重点满足弱势群体的基本需求。从实践层面看,社会工作已经发展出一套专门的技术与方法,帮助人们发展内在潜力,运用外在资源去面对困难,协调社会关系,解决社会问题,满足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社会工作通过专业的方法帮助有困难、有需要的社会成员获得社会资源;帮助社会成员建立社会关系网络和社会支持网络;帮助社会成员开发潜能,提高个人的能力。社会工作平等、尊重、助人自助、和谐互动的专业理念,助人、救难、解困、发展的专业功能,对于保障社会成员特别是弱势群体的权益、协调社会利益关系、维护社会公正具有重要作用。
社会工作在扶贫中的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社会工作为扶贫提供了专业价值观。社会工作是一种专业化的服务活动,这种专业化的服务活动是建立在系统的理论知识基础之上的;社会工作是一种助人活动,这种助人活动是建立在利他主义等价值基础之上的。社会工作是一种以价值为本位的专业。作为社会工作的灵魂,价值贯穿于社会工作的始终。
助人自助是社会工作的核心价值观。助人自助是指社会工作者在助人的工作中,协助案主解脱困境与发展自我的能力,使其在离开社会工作者的帮助后,也能够解决或避免类似其之前遇到的问题。简单地说就是使案主能够自我完善、自我发展和适应环境。
社会工作助人的过程,绝不是单方面地施惠于人,更不是扮演救世主的角色,社会工作者相信,个人、团体、社区乃至社会都有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潜能,一旦这种潜能得到发挥,问题便可迎刃而解。社会工作者的任务就在于帮助案主在困境和无助中,了解自己的真实处境,引导他们用一种客观、正确、健康的观点来看待自己的处境,引发他们采取积极、有效的行动来解决问题。社会工作的整个过程是以助人开始,以受助者自助结束,因而社会工作过程是一个助人自助的过程。社会工作为扶贫提供了“优势视角”。一般认为,贫困是因为社会或自身的某些原因导致的,因此,我们帮助对象的过程,实际上是在帮助受助者解决问题。这是“问题视角”。社会工作者认为,每个人都是有潜能的,受助者之所以身陷困难,是因为其潜能没有充分发挥,其能力没有得到提升,因此,帮助受助对象最重要的是赋权――发挥潜能、提升能力,最终实现助人自助。这是“优势视角”。社会工作不但致力于解决人们遇到的各种困难,而且致力于促进人的发展。在助人过程中,社会工作者充分尊重那些陷入困境中的人们的自主与自决,尊重受助者的自我选择、自我决定的权力。社会工作还充分调动受助者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不仅要为受助者救难、解困,
第四篇:湖北五峰:让小蜜蜂成为精准扶贫路上的特色优势产业
9月28日,全国第五届中蜂产业发展高峰论坛暨中蜂产业精准扶贫工作推进会在湖北五峰土家族自治县举行,300余名专家学者及蜂企代表围绕中蜂养管技术及产业化等主题展开学术研讨,让小蜜蜂成为精准扶贫路上的特色优势产业。
ag亚游集团官ag亚游集团官网养蜂学会理事长、国家蜂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吴杰,ag亚游集团官ag亚游集团官网工程院院士、家畜传染病学专家陈焕春,ag亚游集团官ag亚游集团官网蜂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福建农林大学蜂学院教授周冰峰,国家蜂产业体系岗位专家、吉林蜜蜂研究所研究员薛运波,ag亚游集团官ag亚游集团官网养蜂学会常务理事、云南大学教授和绍禹,ag亚游集团官ag亚游集团官网养蜂学会常务理事、华中农业大学教授张新军,ag亚游集团官ag亚游集团官网养蜂学会常务理事、湖北省养蜂学会理事长、华中农业大学副教授李翔,湖北省养蜂学会副理事长黄兆新等出席并发表演讲。重庆市、湖南省、湖北鹤峰县的相关代表作中蜂产业扶贫经验介绍。
五峰土家族自治县政协主席、县中峰产业领导小组组长文牧,作《发展中蜂产业,推进精准扶贫》的重点经验介绍。其中,五种模式推进精准扶贫引起强烈反响。
[参观五峰蜂产品展示中心]
[参观五峰中蜂文化科普示范基地]
五种模式:
一是中蜂产业1211模式(即帮助一个贫困户发展2亩高标准蜜源植物基地,饲养10群以上中蜂,年增收1万元以上)。产业发展初期,首先选择部分积极性高、发展能力强的贫困户作为突破口,开展试点示范,点对点帮扶,收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很快点燃了更多贫困户发展中蜂产业的希望和激情。
二是在册贫困户中蜂产业扶贫模式。在试点示范取得经验的基础上,及时制定了全县在册贫困户中蜂产业普惠政策,对在册贫困户全面实行以奖代补。
三是易地搬迁集中安置点中蜂产业扶贫模式。针对异地搬迁集中安置点贫困户发展产业的困难瓶颈,选择中蜂这一“空中产业”,充分依托中蜂专业合作社,结合贫困户的养殖能力、资源状况等实际,分别采取“合作社托管分成”“合作社+互助组+搬迁贫困户”和“合作社+搬迁贫困户分段式养殖”等三种不同帮扶模式,分类施策,按不同比例进行收益分成。实现了异地搬迁集中安置点中蜂产业全覆盖,有效破解了贫困山区异地搬迁集中安置点产业发展难题。
四是极贫重扶模式。对于既无人力又无资金的极贫户,政府出台专项扶持政策,按每户10群、每群600元的标准给予蜂种扶持,一次投到中蜂专业合作社,由当地村委会监督专业合作社与贫困户签订委托代管或合作分成协议,明确中蜂产权属贫困户,经营管理风险由合作社承担,实行保底并按比例分成,确保极贫户每年有稳定的产业收入。
五是普通中蜂养殖户产业扶贫模式。在往年中蜂产业扶贫的基础上,今年县委、县政府进一步扩大中蜂产业扶贫战果,由在册贫困户扩大到全县所有的中蜂养殖户,对过去未享受过中蜂产业扶贫政策的普通农户,只要养殖中蜂一律实行以奖代补,5群起补,每群奖补100元,最多奖补15群1500元。两年来,政府累计向贫困户发放中蜂产业奖补资金近1000万元,通过以上五种模式基本实现了全县中蜂产业精准扶贫全覆盖。
会上,ag亚游集团官ag亚游集团官网养蜂学会、湖北省养蜂学会分别与五峰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将为五峰中蜂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迎来新的机遇和动力。会后,代表们参观了五峰中蜂文化科普示范基地、五峰蜂产品展示中心及中蜂产业扶贫示范基地。
第五篇:某某同志在全省部分贫困县市科技扶贫工作现场交流会的欢迎辞
在全省部分贫困县市
科技扶贫工作现场交流会上的欢迎辞
******
(2005年9月14日)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朋友们:
秋风送爽,板栗飘香。在这收获希望与喜悦的金秋时节,在2005中国〃**板栗科技节开幕之际,我们十分荣幸地迎来了全省部分贫困县市科技扶贫工作现场交流会在我县召开。这充分体现了省委、省政府和省科技厅对**的关心和厚爱,也是对**老区人民的极大鼓舞和鞭策。在此,我谨代表中共**县委、**县人民政府及60万**人民,向莅临这次会议的各位领导及全体与会人员,表示热烈的欢迎!向一贯关心和支持**工作的各级领导、各兄弟县市表示诚挚的谢意!
**位于鄂东大别山南麓,是个典型的山区县。全县下辖7镇5乡、4个国有林场,总人口60万。全县版图面积321万亩,其中林业用地220万亩,占总面积的68.5%;有林地面积21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66.5%。多年来,在国家、省、市科技和扶贫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们立足**基本县情,按照“工业强县、旅游兴县、开放活县、特色立县”的发展思路,积极探索科技扶贫开发的路子,促进了县域经济社会的长足发展。先后获得了“全国科技工作达标县”、“全省科普工作先进县”、“全国科技兴林示范县”等荣誉。目
前,全县已初步形成了以板栗、蚕桑、中药材等产业为主导的特色农业,成为全国知名的“板栗之乡”、“桑蚕之乡”、“茯苓之乡”和“甜柿之乡”。其中,全县板栗总面积达到82万亩,板栗年产量达到6000万斤,均居全国之首,板栗年系列产值达到4.8亿元。同时,在板栗生产、加工方面的科技应用和科研水平也在全国占有较重要的地位。此外,我们还初步形成了以食品加工、丝棉织造、医药化工和小水电为主体的特色工业,以大别山国家森林公园为龙头的特色旅游,是“湖北省优秀旅游县区”和“中国老区旅游资源开发县”。2004年,全县完成生产总值31亿元,实现财政收入1.43亿元,其中一般预算收入721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338元。这些成绩的取得,与在座各位领导的关心和支持是分不开的。在此,我再一次代表**县委、县政府对各级领导表示衷心的感谢!
各位领导,回顾过去,在各级领导及上级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在科技扶贫方面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我们清醒地看到,对照上级领导的要求、对照兄弟县市的先进经验、对照人民群众的愿望,我们还做得很不够,**科技扶贫的路还很长很长。我们将借这次会议的东风,认真学习兄弟县市的先进经验,进一步加大科技扶贫力度,为建设秀美**、小康**、和谐**而不懈努力。
最后,预祝会议取得圆满成功,祝各位领导、同志们身体健康,工作顺利,万事胜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