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1005;语文课堂实施“轻负担高质量”探微——“板块式”主题教学的实践与探索;2000
语文课堂实施“轻负担高质量”探微——“板块式”主题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摘要:若要优化课堂教学,就要提高教学质量,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在语文课堂中,“板块式”主题教学具有良好的优势。板块教学将一篇课文的教学过程和内容分成有联系的、明显的教学板块,将教学内容以板块的形式呈现,并进行逐层深入。“板块式”主题教学能够有序推动课堂的教学进程,表现出课堂的艺术魅力。本文就此以“轻负担高质量”的语文课堂教学标准,分析了“板块式”主题教学实践和探索过程。关键词:“板块式”教学;主题;实践;语文课堂
“板块式”教学在一篇课文教学教学时,通过不同角度进行有序的安排,使得教学活动呈现块状分布。它能够使得教学结构更为清晰、教学内容更为优化、教学过程更为有序生动。现阶段,“板块式”教学已广泛应用在初、高中阶段语文教学之中,能够起到“轻负担高质量”的语文课堂教学。教学板块应当立足现状,有着鲜明的教学特色。教师应巧妙合理的应用“板块式”教学,使其更好的服务于语文课堂教学。
1.“板块式”主题教学实现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决定着教学全过程和课堂教学效果。传统教学更注重认知领域,却忽略了情感领域和技能领域。语文教学更重视实用性和能力性。“板块式”教学法能够落实教学目标,特别是情感目标。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可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教材特点,拟定教学目标。拟定的教学目标大致有三类,即知识技能目标、过程方法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知识技能目标要求学生领悟课文知识,学会文中的修饰语句或文段结构,过程方法目标要求学生朗读课文,了解课文表述特点,感受到作品中蕴含的意识和情感,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要求学生能够从文中内容联想到其他的社会方面。
根据教学目标,教师可设计三个教学板块,板块一是朗读、感受形象,学生以朗读的方式了解文章内容概要,并把握好描写和抒情的用法;板块二是深入品读,学生要感受到文学作品中蕴含的意识和情感;模块三要求学生结合文章内容和自己身边的现实情况,写一篇相关的文章,并对文章内容表明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在课堂设计过程中,将教学目标化解在板块教学活动内,能够落实好教学目标。
2.“板块式”主题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语文教学要注重学生学习的兴趣。“板块式”教学过程中,教师巧妙设计板块,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语文文言文是学生学习困难的部分,比如《烛之武退秦师》的教学中,教师可设计三类教学板块,即理解内容、感知形象和拓展感受。理解内容是第一层次,在感知形象中,由于文言文的内容和我们生活的年代相隔较远,学生不能理解秦郑两国之间的关系,烛之武的退秦之策。故此,教师设计了拓展感受板块,用一些相关影片片段来详细探讨这篇文章的意义。教学板块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板块式”主题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
语文教学是为了让学生拥有汉语的“听说读写”能力。学生以后要面临社会考验,故此要加强语文教学的能力训练。语文课堂要重视学生实践活动能力。教师以“板块式”主题教学,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能够让学生拥有知识与技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实践能力。语文教学时如果只是阅读、讨论语文文章人物,把握文章主题,那么训练学生能力就不够充分。因此,课堂教学之前,教师要让学生感悟课文内容,明确人物形象。以“板块式”教学法,编排课时。比如用多媒体技术展示相关的照片、以图片做好片段写作、学生自主思考和阅读。课堂设计要联系学生的说、看、比、想、写活动,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锻炼学生各方面能力。
4.“板块式”主题教学的板块主题提炼
语文课程内容可用多方法、多角度来解读。但是,解读的方法越多,课堂内容就会更加复杂。教学板块最好在3、4个,板块主问题应当占据复杂问题的制高点,优化、筛选和整合问题。这样的做法,会使得牵引度更浅,覆盖面更广,课堂内容更为高效、精炼。比如朱自清的《背影》课文,教师可设计四个板块,即整体感知、精读片段、细节描写和迁移拓展。整体感知是用某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精读片段是叙述某一事件、细节描写是刻画人物背影、迁移拓展是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写父母为自己做的事。《背影》是经典的美文,内容较广、发散角度较多。学生会考虑父亲为什么如此穿着、动作为何蹒跚,联系当时家境、父亲身体情况和写作背景,能够解读出父亲的人物形象。
结束语:
语文课堂“轻负担高质量”是良好的教学思想。教师要深入领会语文课堂教学的精神,落实到实际课堂教学中。“板块式”教学设计要与学生实际情况相符,着力于教学实际,从而优化课堂教学。这既是传统语文教学革新过程,也体现了课堂教学的艺术。“板块式”教学有着鲜明的个性和很强的操作性,可广泛应用在语文课堂教学中。
参考文献:
[1]曹介梁,蒋健.语文课堂板块式教学初探[J].教师,2011,(12).[2]黄善连.浅谈轻负担高质量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J].广西教育,2012,(1).[3]卢文洁.巧用板块教学法 激活中职语文课堂[J].职业,2012,(8).
第二篇:区域地理“主题探究式”教学实践与探索
曾卉妍
(浙江省诸暨中学,浙江绍兴311800)
《浙江省普通高考考试说明》中明确指出: “区域地理(世界地理、中国地理)是高中地理知识的必要载体。”近几年全国各地的高考文综试题都注重对区域的考查,区域地理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区域地理是研究整个地球或行政分区的自然地理(地理位置、范围、地形、气候、河流、湖泊、土壤、植被等)和人文地理(民族、人种、人口、城市、交通、经济发展等)的地理学科分支。如果按部就班进行传统式教学,从区域的地理位置、范围、自然环境和人文地理特征等方面一一阐述,就会演变成“地理八股”的教学模式,机械单
一、缺乏新意,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降低教学效果,也有悖于高考考试说明中提出的“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 “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要求。
“主题探究式”区域地理教学是指运用区域研究的一般方法探讨某一区域中突出的地理现象(自然或人文地理要素)分布与形成的一种探究式学习活动。区域“主题”定位于区域突出的地理特征和现象,通过“主题探究”力求能将区域地理琐碎分散的知识有效地整合起来,通过对区域“点”(主题)的探究达成对区域“面”的把握,总体上达成对区域环境特点把握。
一、“主题探究式”区域地理的教学尝试 1.结合特色,确定主题
区域地理所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区域特色呈现多元化趋势,如何提炼一个特色鲜明又能耦合区域主干知识的主题是教师需要用心思考的。一般情况下,区域主题的确定可以从区域的自然环境或人文特色入手,找出最具本质或最具特色的主要特征,确定主题。
自然地理环境是区域特征的基础。一个区域的自然地理环境是气候、地形、水文、土壤、植被等自然地理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构成的统一整体。从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角度出发,按照各自然地理要素的逻辑关系,找出最具本质的主要特征,追寻出主导因素,由此提出切合本区域的主题。例如我国西北地区由于深居内陆,加之山岭的阻隔,受夏季风影响小,海洋水汽难以到达,降水少,气候干旱,地表植被稀疏,以草原、荒漠为主,土壤有机质含量低,有大面积的荒漠土,河流流量小,多以内流河为主。由此可见,气候干旱是本区域最突出的自然环境特色,可以通过以“干旱”为主题,整合“高原盆地地形,荒漠草原景观”“草原山地牧场,绿洲灌溉农业”“防治土地沙化,加速生态建设”等区域主干知识,开展对我国西北地区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区域学习。
另外,了解学生对于即将学习区域的总体印象,以学生的认知情况为切入口,也可以成为教师确立区域主题的重要参考。例如,对于西亚,学生认知程度最高的区域印象就是“战火连绵”,若以“千年争端,今日焦点”为主题,通过探究“大国之争”“水源之争”“石油之争”“宗教之争”等争端事件来开展对西亚自然环境和人文特征的学习,将能引起学生的强烈共鸣。
2.整合知识,探究主题
主题确立以后,如何围绕主题将区域地理的主干知识串联起来是“主题探究式”区域地理教学的关键。
以西亚为例,确定“千年争端,今日焦点”的主题后,通过探究以下问题来整合主干知识。
①目前,西亚这一区域仍然是战火连绵,你觉得战争的原因是什么?(石油之争、水源之争、宗教之争、民族之争、大国之争等)
②自新航路开辟至现在的21世纪,大国为争夺这一地区明争暗斗几百年。读西亚地理位置示意图,分析原因。(探究大国之争的原因,明确西亚“五海三洲”之地的重要战略地理位置)
③首先请结合所学知识猜想; “五海三洲”之地的西亚的降水情况,地表景观特色,并说说你的理由。然后请结合西亚降水分布图,简述西亚降水的特点并分析原因。再以以色列为例,谈一谈你所了解的以色列的水科技,辩证分析缺水给以色列造成的影响。(探究水源之争的原因,明确西亚干旱的自然环境特征,以及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造成的影响,并让学生了解以色列独步全球的水科技,开阔学生的视野)
④解释西亚为什么“水比油贵”?总结西亚的石油分布特点。评价西亚的石油输出线路,谈一谈你的看法。(探究石油之争,了解决定西亚经济发展的石油资源的状况)
⑤结合历史知识,谈一谈西亚宗教冲突的原因。(探究宗教、民族之争,了解西亚人文地理特色)
“主题探究式”区域地理教学中,教师是主导,在构建主干知识的基础上,提供各种图表、文字材料,创设开放陛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探究。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成果展示、相互点评”等环节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这使课堂从原本单调单一的师生关系传递向师生互动、小组内互动,小组间互动的多重关系上传递。同时培养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论证和探究地理问题”的能力。3.类比差异,深化主题
高中区域地理教学必须完成的教学目标包括判定区域位置、把握区域特征、比较区域差异、研究区域发展等。在“主题探究式”区域地理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类比分析与其特征相似的区域,通过认识与比较对象之间的共性与个性,使区域自身的特征更加突出,使区域特征的形成原因更加清晰,并使学生在区域地理的学习中学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以西亚和中亚的类比分析为例。
①确定比较因素。主要包括两者的自然环境特征、经济发展特点、存在的问题以及可持续发展等方面。
②找出共性个性。西亚与中亚在“干旱的自然环境”“储量丰富的石油资源”等特征上十分相似,但两者干旱的成因以及经济发展的特点存在明显的差异性。
③探究区域发展。在比较的基础上,明确区域的优势与劣势,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寻找区域发展的方向。
通过区域间的类比,可以突出区域特征,明确区域差异,借鉴区域发展的成功经验。同时,通过比较、归纳,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也有助于学生区域地理知识条理化、系统化。
二、“主题探究式”区域地理应关注的问题及思考 1.提升主题魅力
“主题探究式”区域地理教学的灵魂在于主题。教学活动能否顺利开展,与设立主题的优劣有关。一般情况下,基于自然要素特征的主题相对枯燥,难以形成对学生的强烈吸引。而地域文化是一定地域长时期形成的特定文化现象,与环境紧密融合,深深地打上了环境的烙印,由于其独特性而更具有吸引力。教师在教学设计上可以借助地域文化润色加工主题,创造出更引人入胜的教学情境。例如,我国西北地区突出的区域特征是“干旱”,新疆的“坎儿井”就是干旱环境下地域文化的体现。笔者发现,教学时通过创设以“坎儿井”为情境的主题导入,不仅一开始就能抓住学生的兴奋点,而且能进行地域文化的渗透,给相对枯燥的“干旱”主题注入生机与活力,课堂气氛更活跃,学生参与热情更高。2.完善知识结构
“主题探究式”区域地理教学在教学方式上,侧重于学生自主探究,而不是以教师讲解传授为主;在目标导向上,侧重于区域地理学习方法(或区域问题研究方法)的引导,而不是以区域地理知识获取为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设问上注重引导性、思辨性,通过围绕主题的探究促进学生的思考,以“点”带“面”生成对区域的总体认识。相对于传统的区域地理教学,“主题探究式”区域地理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区域学习能力,符合高考能力考查的要求,但在区域地理知识的获取上相对薄弱。知识是能力的基础,若没有必要的基础知识储备,能力提升就相当于无本之木。因此,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做到课前预习,如通过填充、填图等形式明确区域的位置、范围;课后整理,如通过绘制区域主干知识网络图、思维导图等形式构建知识结构。这样才能更有利于学生掌握好区域地理知识,完善知识结构,为地理高考做好充足的知识储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