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初中语文教学论文《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中学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可见培养阅读能力是极其重要的。阅读教学中普遍存在着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的现象。这样,不能从实质上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学生的词汇、说话、朗读、概括、思维能力都得不到真正的提高。那么,怎样培养中学生的阅读能力呢?下面谈谈我的几点浅见。
一、培养阅读能力,首先要加强词句训练
读课文要理解其中的词语和句子,才能更好地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基本思想;要会自觉地使用学过的词语和组织出所需要的句子,才能更好地准确地表达出真情实感。掌握一定的词语知识和句子知识,是发展阅读和写作的重要基础。因此,引导学生理解词语、积累词语和引导学生运用词语十分重要,是培养阅读能力的重要内容。词语训练要注意两点:一是既要重视理解又要重视运用,把学和用结合起来;二是要与阅读课文与理解文章结合起来。一些常用的词语,要引导学生在说话和作文中学习使用。一些基本句子形式,要引导学生加深认识,并让他们口头或书面造句子,学会使用。在引导学生理解词语时应让学生了解这些词语和句子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思和用法。有的词语一读就懂,不需要讲解。有的词语稍作比较;学生就理解了。教学的重点应放在哪里?重点应引导学生说,也就口头运用。通过说话,既加深了词语的理解,又对学生进行了潜移默化的思想品德教育。
为了是学生更好地理解运用祖国丰富的语言,有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把课文中词语、句式变换说法这就大大地活跃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运用祖国语言的能力。
二、培养阅读能力要善于启发学生质疑,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在阅读教学中,只是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学生总是处于被动的局面。我们要通过一篇一篇课文教学使学生学到阅读知识的方法,形成阅读能力。逐步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就要想办法让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这样学生就学得比较主动了。教师可以让学生预习课文,有不认识的字,读读拼音,词义不懂的,查查字典。真正不能解决的,老师帮助解决。教学中,教师引导、启发学生把不能理解的地方(如句子、某一自然段、某些内容等)提出来。有的时候,学生确实提不出来,教师就问他们某句话,某个意思懂不懂。这样让学生逐步养成阅读课文时去找出自己不懂的地方并且提出问题来的良好习惯。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尽可能启发他们互相解答。他们确实解决不了的,才由教师讲解。
学生一经起启发,积极性就高起来,认真读书,主动发现的问题也多起来了。学生的求知欲强了学习兴趣也深了。所以,善于启发学生质疑,学生主动学习,的确能逐步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
三、培养阅读能力要注意培养学生广泛阅读的兴趣
要提高阅读能力,光靠课堂教学几十篇课文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必须通过阅读教学,激发学生在课外主动找读物看的兴趣。在教学中,有时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也一时难于解答。可是,发动学生又把疑难解决了。教了《阅读大地的徐霞客》后,有个学生提出问题:“徐霞客走了十六个省,到底是哪十六个?”我想不到学生会提出这个问题。我灵机一动,发动学生,说:“这个问题提得好,你们回去后搜集资料,看看谁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答案。”学生纷纷跃试。下午,学生就抑制不住成功的喜悦,纷纷拥上前来告诉我他们已找到满意的答案。可见,激励学生广泛阅读是提高阅读能力的途径。平时,教师要注意适当地介绍符合学生接受水平的读物让他们阅读。教师还要启发学生运用教学中学到的阅读方法进行阅读。
四、培养阅读能力要注意阅读教学的因材施教
个人差异是指学生在先天生理素质基础上受后天影响而形成的个人心理特点
之间的不同,表现在身体、情感、气质、智力和兴趣等诸多因素上。这种差异的存在是很自然的现象,它一方面给教学带来困难,另一方面又使教学趣味无穷。
阅读学习是一项终身的活动,学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全面掌握各种阅读技能。他们的词汇知识、理解能力、阅读速度、专业阅读技能及阅读兴趣和习惯,都是在不断学习和实践过程中得以完善和提高的。学生学习阅读的过程,由于存在着个别差异而有所不同。教师应注意满足不同水平学生的特殊需要,使每个学生都能相应的发展阅读技能。学生的特殊需要大体表现在高才学生和落后学生在阅读学习中的不同特点上。
五、培养阅读能力要注意阅读教学不能忽视读后的反馈活动
为了检查学生理解材料和完成阅读任务的好坏,教师可让学生概括大意、回忆主要信息、回答具体问题、评论作者的观点或写作手法等提出自己的见解。形式同读前准备活动基本相同,可以是问答、填空、选择等。不仅如此,反馈活动还能帮助教师了解自己的教学效果,发现教学中的不足,以期在以后的教学中逐步改进、完善和提高。
总之,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方法、循序渐进的训练,去培养和发展,小学生的阅读能力会得到逐步提高.
第二篇:提高初中语文课外阅读能力
提高初中语文课外阅读能力研究
课题背景
语文试卷中的课外阅读能力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的语文成绩,可是,在平时许多学生不愿意进行课外阅读,也不会阅读,即使阅读也不会选择该读的书; 作为家长,也只重视课堂教学,忽略课外阅读,错误地认为,只要课本知识掌握好了,就能胜人一筹,家长不赞成课外阅读,甚至对孩子的课外阅读大加干预制止。但我们应该明白,课内阅读是基础,是先导;课外阅读是课内的继续和扩展,运用和迁移,反过来又促进课内阅读的提高,只有课内外阅读相结合,才能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因此,要想提高语文教学的效果,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就不能拘泥于课本,拘泥于课堂,只有既立足于课堂教学,又注目于课外阅读,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自试行新教材以来,农村中学课堂教学中存在很大问题。《新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具有独立的阅读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九年课外阅读的总量在400万字以上(其中初中阶段应完成260万字)。但是农村初中生课外阅读的现状是:阅读量小,阅读面狭窄,阅读无计划性。以致影响课堂教学出现的问题有:
⑴学生的知识面太窄,看的课外书少,很多问题无法交流,讨论。
⑵教师在教学方法上,只能采用传统串讲,串问,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⑶一些问题无法进行讨论,自行解决。这样老师不得不越俎代疱。导致学生活动少,自主学习活动更少。
⑷小组讨论流于形式,久而久之,学生失去了自主合作学习的兴趣。
因此,针对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有必要对农村初中生语文课外自主阅读能力培养
目的和意义
课外自主阅读能力的培养,激发农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营造自主,学习语文的浓厚氛围;扩大农村学生的知识面,开阔他们的视野;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让阅读教学在农村这块土壤里茁壮成长;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为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培养农村学生的审美素质,提高他们的文化修养,让课外阅读伴随健康成长
课题界定
根据自己所教学生不同个性和不同阅读兴趣与爱好,在充分调研每位学生阅读现状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为学生提供课外阅读的内容,并要求学生因地制宜地制定一份富有个性的阅读计划。经过反复地运用、比较,借鉴,积极地促进阅读能力的提高。
内容规划
1、探索初中生课外阅读的指导策略和有效方法,以引导学生阅读相关名著的,推动课外阅读的有效开展。
2、课外阅读方法有效性指导的策略研究
3、构建合理的、科学的、高效的课外阅读模式的研究。
内容和方法
(一)研究的内容
1、对初一新生现有的自主阅读能力的调查研究。以初一110名学生进行问卷及口头调查如下:
(1)阅读类型:
A、文学名著;B、科技知识;C、卡通、漫画、武侠小说;
D、报纸杂志;E、教材辅导读物; F、作文选。
(2)阅读书源:
A、自己选购;B、父母购买;C、向学校借;D、向同学借。
(3)阅读笔记:
A、偶尔记;B、不记。
(4)、阅读时间:
A、每天阅读;B、每周阅读;C、每月阅读;D、基本不读。
(5)、影响课外阅读的原因:
A、负担过重、没有时间;B、没有书籍来源;
C、根本不感兴趣,不如看电视或者上网。
(6)、以下是《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九年课外阅读的文学书目,把你已经阅读的书目打√。
A、《安徒生童话》B、《格林童话》C、《伊索寓言》D、《繁星春水》 E、《朝花夕拾》F、《水浒》G、《骆驼祥子》H、《鲁滨孙漂流记》
I、《格利佛游记》J、《童年》R、《钢铁是怎样炼成的》L、《名人传》从问卷调查结果看,初一学生课外自主阅读状况不乐观,具体分析下:⑴从阅读类型看,喜欢看通俗读物(漫画,卡通,武侠小说等)的人数超过文学名著的人数。而文学名著中童话的比重最大,象《春水繁星》、《童年》、《爱的教育》等看的人寥寥无几。
(!)从阅读书源看,主要是向学校图书室借,但农村学校图书室藏量少,根本无法满足学生广阔地阅读需求。
(2)从阅读方法看,学生的课外阅读存在很大问题,基本不读很小,这说明学生能意识到课外阅读的重要性。
针对各种存在的问题,结合各项实践活动逐步探究和培养
⑴激发学生自主课外阅读的欲望,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a.满足学生喜读欲激趣。推荐学生喜欢阅读的书,丰富多彩的童话、寓言故事,课内学到作者的名著等等,满足学生喜读欲入手,激发阅读兴趣。
b.介绍读物激趣,介绍书中人物、内容梗概或精彩片断,激发“欲知详情,清看原文”的欲望。
c.谈感受激趣,教师生动讲述自己阅读读物后的收获和感受,用“现身说法”激起学生情感上不共鸣,使之产生“我也要读一读”的行为动机。
⑵建立课外阅读基地,丰富阅读资源
a.在班级里设立图书角,在学期初号召学生推荐自己最喜欢的5本书,并登记编号,设专人保管。
b.开展交换图书活动,以班级为单位,每学期在同学中组织2次以上交换图书阅读活动。
c.学校的阅览室向学生开放。
d.有条件要求每位学生每星期日家长陪同逛书店一次,每次购买自己所需图书1—2本,按时阅读。
⑶加强读法指导,提高阅读效率。
a.选读法;b.测览法;c.精读法;d.搞读法。
各种读书方法根据不同的要求而加以选择。
⑷强化自主阅读,开展阅读活动,拓展生活空间。围绕课外阅读,开展一些为学生喜爱的活动。有:
a.“四会”即故事会,佳作欣赏会,读书心得会,新闻发布会。b.“三赛”速读赛,朗诵赛,读书知识竞赛。
c.“一展评”即展出并评比好的读书笔记。
⑸结合平时课堂教学阅读指导课,培养学生探究怀阅读和创造
性阅读的能力。使学生在自主课外阅读中,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阅读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⑹改进对课外阅读的评价
课外阅读是语文教学的延伸和重要组成部分,每学期末,应单
独立项,重点根据学生的读书笔记、阅读量等方面。结合课堂教学的要求,学生自评的情况,对学生课外阅读进行等级制评价,分优秀、良好、一般三个等级,记入学生素质发展报告单。平时根据学生自主阅读调查表反馈的信息,来考查学生每天的自主课外阅读情况。总之评价要有利于引导大多数学生产生阅读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鉴赏能力,扩大知识范围。
预期成果、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自主性阅读的动机。
2、提高课外阅读实践活动的效率,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建构人文性的课外阅读模式,提高语文课外阅读的能力。
4、典型案例、研究论文、教学反思。
第三篇:创新语法教学提高学生语法能力教育论文
论文摘要:语法教学是高中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等语言实践活动的基础。本文通过对语法教学重要意义的阐述,对语法能力的界定,提出一些创新语法教学的方法,认为培养学生语法能力是高中语法教学的中心。
论文关键词:语法教学;语法能力;高中英语教学
一、引言
语法教学是外语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是培养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基础。语法能力是交际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语言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只有在能够较为熟练地驾驭一种语言的语法体系时,他才能真正获得使用这种语言的交际能力。高中阶段是外语教育的基础阶段,对于语法教学在英语教学中的地位与作用以及教学的方法等问题,人们的看法各不相同。
二、语法教学的意义
语法是英语学习的基础,在高中生的英语学习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是高中英语考查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为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打基础。语法是人们在语言使用中总结和归纳出来的规则,是用于表达意思、情感、态度的手段。学习语法不是目的,而是为了更有效地使用语言进行交际。英语语法教学的使命是帮助学生提高运用语言的实践能力,而不是单纯向学生灌输语法知识。
学习语法是中国学生学会英语的必要条件和途径,因为汉语环境下,我们没有习得英语的语境。中国学生学习英语主要是通过有意识的学习,因为他们不可能拥有像以英语为母语的学习者那样的学习环境,不可能在平时、在课外获得充分足够的英语语言刺激并内化其语言规则,进而自然习得语言。任何语言都是一个庞大的体系,而语法是由固定数量的明确的规则构成的。因此语法教学有助于减轻语言教学的工作量。通过语法我们可以把语言分解、组织成明确的范畴,这使得语言教学的目标更加明确。语法教学使学习者关注语法现象,有利于学习者分项掌握语言的组成部分,有利于长远的语言学习进步。
三、语法能力
Canale和Swain(1980)将语法能力解释为有关语音、语法、词汇的知识。它们是学习者大脑内在化的结果,不是一些熟记的单词或规则。语法能力所涉及的是准确理解、表达话语表面意义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
Larsen—Freeman(2003)认为语法能力是准确地使用语法结构合乎情景地表达意义的能力,是继听、说、读、写之外的第五项技能,是听、说、读、写的基础能力和核心能力。他提出了一个语法能力的框架,包括三部分:形式、意义和语用。马广惠、文秋芳(1999)将语法能力看成是领会语法知识和复用语法知识的总和。领会语法知识涉及对语法规则的辨认,复用语法知识则侧重语法规则在构句层面的运用。
教授语法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注意区分语法知识和语法能力。语法知识是指学习者所熟悉的语法规则,而语法能力指如何恰当使用语言规则来指导人们的语言活动或交流。正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须知此事要躬行”,因此外语教学提倡Learningbydoing。高中英语教学重在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等语言综合运用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和提高都需要具备一定的语法能力。从教学中学生出现的错误来看,以书面表达为例进行分析,不难发现,学生并不是不清楚写什么内容,而是不能用正确的语言形式来表达。以语法结构错误为主要特征的语言形式错误严重影响了语言表达的准确性。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加强语法能力的培养。
四、创新语法教学
(一)信息技术的应用
网络为教师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多媒体音像效果将枯燥的语法知识讲解转化为生动的生活场景,让学生在逼真的生活空间中领悟英语语言的魅力和语法知识的内涵。它避免了传统教学方法费时多、模式单一的缺点,从视角和听觉上都能很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法能力。要把学生的语法知识转化成语法能力,需要改革英语语法课堂教学。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有利于贮存大量信息,更多创设情境,使枯燥乏味的语法变得生动有趣,使呆板,单一的语法规则学习变得丰富多彩。
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对学习的促进有着无限的潜能,它使学生接触到真实交际情景的机会大大增加,如网上英文刊物、网上聊天室、网上英文论坛等。这些都为提高学生接触真实语境中的语言提供了越来越多的机会,为语法能力的培养提供了有效的渠道。
(二)多用归纳法,兼用演绎法
介绍新的语法项时有两种基本方法——演绎法和归纳法。演绎法教学中,教师展示语法规则,然后让学生运用这些规则做练习。归纳法教学中,教师展示语言实例,学生凭直觉理解该规则。演绎法和归纳法各有优缺点。演绎法开门见山,可以节省时间;但语法解释易造成以教师为主导、知识灌输型课堂。归纳法要求学习者对语言进行深入的加工处理,学生本人发现的语法规则可能更符合现有的心智结构,因此更有意义、便于记忆,也能更好地应用。但归纳法的主要缺点是学生要花费更长的时间理解规则,而且学生可能得出关于某语法规则的错误结论。
有些语法点较为抽象,或没有多少规则可言,可以采用演绎法。但我们不宜过多使用演绎法,因为学生在此过程中基本是被动接受语法规则。在语法教学中,应采用“归纳为主,演绎为辅”的教学策略,培养学生的观察、记忆、思维和想象能力,引导学生主动获得语法知识,培养学生语法能力,切实提高语法教学的有效性。
(三)渗透任务型教学,培养运用语法的能力
学习语法是为了运用。教师可在学生了解相关的语法项目的基本结构后,设计贴近学生生活的任务,将抽象的语法知识融入真实的生活情景之中。让学生在活动中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及合作等方式,实现任务的目标并感受成功。例如在讲解完某一语法之后,给出一个情景话题,然后请几个同学到讲台上用刚讲过的语法就此特定情景进行对话,同时请其他同学用间接引语记录下这几位同学的对话。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对台上的同学进行鼓励和适当引导,让学生尽量用刚刚学过的语法进行对话。这一情景任务可以激发学生的广泛参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主动交际的意愿,有利于实现真实化及信息反馈。
下面列举一些适合高中语法教学的任务类型。
1、信息沟
信息沟任务是一种在有意义的交际语境中练习语法结构的好方法。因为信息沟任务中每个学生接触到不同信息,他们要集中信息来解决问题或达成共识。设计信息沟任务时,选取语法点要谨慎,不是所有语法结构都适合这种练习。
2、语法听写
语法听写,也叫整体听写,这种练习通过完整的上下文来检验各种语法知识。学生在重现原文时要有效地利用语法,还可从中发现自己对于英语究竟了解多少。教师要选取含有恰当语法结构的语篇材料,使其适合所教学生的语言水平。
3、调查活动
调查活动是强化练习目标语言项的绝佳方式,它使学生参与真实的信息交换。它可依据学生的语言水平进行设计,同时开展真实的交际对话,并且将学习过程个性化。调查活动能很好地说明语言形式与功能的关系,引导学生从模仿语言到创造性地运用语言。
五、结语
教授语法的终极目标是自动化的语法能力。我国学生不缺乏语法知识,而是缺乏语法能力。了解语法规则只是培养语法能力的第一步,然而我们的教学往往就停止在这第一步了。
教师和学生的主要精力都花在语法的讲解上,一般学生在学完语法后仍然不能听说、不能读写,而且所学的语法规则不是忘记就是混淆。语法能力是交际能力的组成部分,语法教学应该把零碎的语法点和真实有效的语境结合起来,将语法教学与听说读写活动结合起来,将语法知识的学习与综合技能训练结合起来。
通过语法教学培养学生正确、有意和恰当运用语法,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这是语法教学的目的所在。在教学方式上,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日常生活,把语法教学与听说读写的各项技能融为一体,与语言的实际运用和语篇理解结合起来。我们应该从传统的语法教学中解脱出来,变以前单纯灌输语法知识为培养语法能力。我们要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营造一种轻松、愉快,适度紧张的课堂气氛,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更好的推动语法课堂教学改革。
第四篇:教学中如何创新提高学生阅读能力论文
【摘要】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实施阅读教学呢?本文从对阅读教学的思考,正确的阅读方法,个性化阅读等几个方面谈在语文教学中阅读的重要性。
【关键词 】阅读教学的思考 正确阅读方法 多媒体教学指导阅读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再好的课文不去读它,永远也不会变成精神财富。“读”既是教学手段,也是教学目的。它能使学生在朗读中目视其文,口发其声,心同其情,耳醉其音,从而领悟和理解文中字缝之情,字外之意。这是任何教师凭讲解所无法代替的,同时新课标也指出:“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良好的阅读习惯能促使学习自觉、持久、深入地进行阅读实践,并逐步内化为能力。而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阅读教学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也决定着语文教学的质量,并关系到小学阶段语文课程目标能否圆满实现。而在现实中,我们的学生只读不思的现象普遍而又严重,由于教师压阵,学生不得不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的应付差事,表面上热热闹闹,实质上形在神飞。
近几年,创新教育已引起广大语文教师的高度重视,如何创新语文教学中的阅读教学对每一位教师而言,都是一项崭新的课题。而在阅读教学中会出现一些现状问题,及时发现、分析这些现状问题、找出相应的解决办法,是实施创新教育的必由之路。就语文课堂在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谈几点个人的看法。
一、对阅读教学的思考
众所周知,语文学科本是一门生动形象、情趣盎然的社会科学,但在传统的语文课堂上,语文课却变成了一种单纯的语言“解剖课”。教师从遣词造句、布局谋篇乃至修改润色,力求头头是道地传授给学生,其结果往往是“言者谆谆,听者昏昏”。为了扭转这种局面,阅读教学被摆到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日程上来。对此,许多学者和语文教师是众口一词,赞赏有加。但据了解和观察,我们有为数不少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即不“讲”也不“问”,干脆“放鸭子”,还美其名曰“自主读书”。没有了教师讲课的“束缚”,学生随心所欲,面对并不熟悉的课文,要么“小和尚念经”似的读那么一会儿,要么在教室“蹉跎岁月”,这样的学习效果可想而知。一节语文课时间有限,课文大多篇幅较长,如果教师不加以引导,那么,学生是难以在很短的时间理解、掌握课文的。本人认为,在45分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授课的时间应以25分钟左右为宜,凡学生能自主阅读理解的,教师就不应包办,而应指点、纠偏,引导学生真正读懂课文,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
二、要正确教给阅读方法
一个好的老师,不仅要交给学生知识,更要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在教学中要要求学生做到;
1、带问题阅读
小学生年龄小,自控力弱。朗读时启发学生用自己对生活的观察、体验和评判课文来直接理解,让朗读内容贴近学生真实生活经验,这样学生就乐意阅读。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对学习做出预期目标,学课文之前,让学生估计自己的朗读是什么样子,让学生估计自己的朗读水平是不是提高了,具体在哪方面提高。这样就增强了朗读的目标性和针对性。自然课堂上教学的作用是有限的,只能教给学生用试读、自由读、个体读、细读、跳读、先读后议、先议后读或者讲了再读、以读代讲等方法去自读自悟。而最重要的能够影响学生一生的学习,则依赖于大量的课外阅读。所以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强调:“阅读的作用怎么说都不为过”。
阅读过程中最主要的就是感悟式的阅读。要让学生在“读”的经程不断“反刍”“融合”“互训”“加深”“自悟”,最终实现由无知到有知,由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从理解肤浅到理解深刻,实现由“感”到“悟”的飞跃。另外,引导学生通过作品展示的生活画面,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来想象、补充、增加作品所提供的画面,凭借自己的阅读进入意境,唤起内心丰富的想象。
课堂上让学生选择带问题阅读、边实践边阅读、开放性阅读等适合自己口味的阅读方式,有目的性、有感情、有顺序地去阅读。让学生在朗朗书声中领略作者独具匠心地遣词造句之妙处,体会文字语言的准确传神及节奏感和韵律美,不仅学到精湛的语言,而且还增长鉴赏语言的能力。
2、品读
课堂让学生大胆地品读,体现了生命的自由,尊重了学生生命的独特存在。品读课文时,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教师可利用脸部表情向学生传达情感,也可用自己的体态语言作为辅助手段,丰富有声语言的表现力,使学生得到各种信息。如语速、语调、停顿等,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熏陶。在阅读教学中,如果学生遇到了不理解的词语,可以运用表演、画画、多媒体等手段唤起学生相似的生活体验,对于他们体悟这些词语至关重要。另外,还需要老师去激励、鞭策、感化和召唤学生的朗读情趣,捕捉“心灵对话”的着力点,引导学生进行课堂辩论、人物评论、交流资料、练习片段等,将品读过程引发深化,拓展延伸,提高品读的兴趣。
3、默读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曾说:教室里一片寂静,学生都在聚精会神地默读、思考,教师要珍视这样的时刻,使语文课堂张弛有致,在动静相生中尽显语文课堂的无限魅力。
因此,语文教学在提倡“朗朗书声”的同时,也应提倡“默默读思”。默读方法有:动眼不动嘴,边读边想边读边画,一目十行,让学生在默读、用心品味、欣赏的同时,个性化地批注、圈点、勾画、书写。圈点自己喜欢的词语,勾画感动自己的生动语句,书写自己感性趣的地方。既然是自己喜欢的,学生也就会主动、乐意地去做,获取所需的知识信息,汲取精华。当然默读同一篇作品,学生会有不同的感受,因此默读的过程是对作品的艺术再创造,带有浓厚的阅读主体的个性色彩,因而教师要尊重学生的阅读感受。
三、要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指导阅读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教育观念的日益更新,以多媒体为代表的现代教学手段已受到人们的广泛重视。正是因为它具有文字、图像图形、活动画面和音响等直观效果和能在同一屏幕上同时显示相关文本资料的优势,受到了广大语文教师的青眛。但不可忽视的是,多媒体教学手段也存在着自身的缺陷,如课件的固定化、内容的程序化等,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思维,不利于学生创造性的发挥。
据观察,我们有的教师在课堂上一味地播放影视剧片段或影视主题乐曲,而忽略了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和感悟。这样的课堂气氛看似活跃热闹,但因缺乏对课文的阅读和理解,学生很难与作品达到情感上的共鸣。因此,教师一方面应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优势,另一方面要把多媒体教学手段与文本阅读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互补,这样才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河南教育
2教育网
3百度
4新浪网
第五篇:初中语文如何提高初中学生语文阅读能力
如何提高初中学生语文阅读能力
长期以来,应试教育阴魂不散,制约了学生本就狭窄的阅读空间,压抑了学生的阅读冲动。加上繁重的课业负担,学生的课外阅读俨然成了镜中花,水中月。如履薄冰,如临深渊。一般认为,阅读能力的具体要求是:要综合考察学生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体验、理解和价值取向,考察其阅读的兴趣、方法与习惯,重视对学生多角度、有创意阅读的评价。阅读教学作为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任务是在于在传授语文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这是阅读教学的价值和作用的最根本体现,也是阅读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努力探求有效的阅读教学方法,以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下面结合本人的一些教学经验,就初中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谈一些不成熟的看法:
一、指导学生培养阅读习惯
引导学生课外阅读,激发兴趣是前提,养成习惯是最终目标。国际阅读协会把“鼓励人们养成终生阅读的习惯而努力”作为根本宗旨。复旦附中教师黄玉峰自豪地说:“学生们爱读书,会读书,将来养成终生与书为伴的习惯,我的教学就成功了一半。”养成习惯的前提是激发兴趣,使学生对读书达到入迷的程度,从而自发地去大量阅读课外读物。中学生年龄增大,他们有强烈的求知欲,他们渴望了解社会,关心天下大事,要求探讨人生的价值;他们课业负担繁重,欲寻求解脱,愉悦自我心境,调整生活节侓;他们还想自身修养,培养良好气质。这些精神需求正是引导学生投入课外阅读的内在有利因素。还有更直接的外在功利因素是阅读的积累可强化语感,提高理解能力和语文成绩。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学生积极有利的因素,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首先以自己的读书经历现身说法,用涌动的真情感染学生。其次是再现伟人及文化名人的读书风采,形象地阐释读书与成才的关系,鼓励学生读书立志。第三是沟通课内外的联系,引导学生延伸阅读。比如上《智取生辰纲》,我就给他们介绍《水浒》中的英雄好汉;上《范进中举》,我就给他们介绍《儒林外史》中的精彩片断;上《傅雷家书》(节选),我则对古今中外家书中的珍品,如数家珍,让学生产生先睹为快的冲动。第四是搭建作家展示的平台,七年级至今,每周我都会利用课外活动时间,隆重推出一位作家,除介绍他的生平事迹,还要重点介绍其不同时期的代表作品,让学生带着仰慕之情去拜读其大作。
二、指导学生学习阅读方法
学生课外阅读是随意的、自由的,但决不是“放羊式”的阅读,教师要做到正确的把握方向。一般来讲,学生的课外阅读可分为自主型阅读和指导型阅读,自主型阅读是完全按照学生自己的意愿进行的,指导型阅读是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的,通常情况下,教师要给学生布置阅读的目的、任务,提出要求,推荐一些书目,学生则根据要求有针对性地进行阅读。在阅读过程中,还要对价值的材料及时笔记,及时获取有用的文字信息,然后把摘录的笔记进行整理,去粗取精,保留有价值的信息资源。
我的一贯做法是:
1、强调阅读的视野开阔。不要完全凭个人的喜好,尽量做到“博览”,但其中又可突出文学类作品多读,粗劣文字的图书莫念。
2、强调阅读的层次选择。不同的学习阶段,应选择不同形式、不同深度的书目,而适度的拔高阅读则因人而异,无需勉强。
3、强调阅读的长短搭配。一般来讲,篇幅较长的作品宜在假期内阅读,而正常上课期间,应多食些篇幅短小的文化快餐,其中文学类的报纸、杂志可视为首选。
4、强调阅读的成果、时效。阅读首先要有紧迫感,学生挤点时间读书不容易,有压力才会有效率。其次是阅读不能总是漫无目的,要有功利思想,这就像做生意,要算帐,不能亏本,要做到这一点,最好的办法是做读书笔记。当然如何去做,教师要指导,让学生思路要清,挖掘要深,感悟要真。
5、强调阅读的精略得当。
三、拓宽学生阅读渠道
为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外阅读,我常以此为目的,开展一系列相关的活动。
1、每周摘抄一篇自己喜欢的作品,给予点评,并阐述喜欢的理由,每篇不少于600字,文体不限,最终将活页稿纸装订成册。
2、每人选择一份自己喜欢的文学类报纸或杂志,阅读后要做读书笔记。
3、开设优秀作品赏析课,每周一节,作品由教师提供,也可由学生推荐,赏析则在师生互动中完成,以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4、假期应视为阅读的黄金时间,可组织学生阅读篇幅较长的作品,并要求写出上千字的读书笔记。
四、对学生展示阅读成果
1、几年来的苦心经营,我欣喜地发现,学生的兴趣高涨,阅读蔚然成风,这是金秋的十月,是收获的季节,辛勤的汗水终于化为苦尽甘来的香醇。最新调查显示,现在己有80%以上的学生基本养成了阅读的习惯,在他们学习和生活的地方,课外书报随处可见。2、一个人学语言,第一是靠积累。随着阅读量的不断增加,悄然间,学生已阶段性地完成了语言的资本积累,不仅开阔了视野,也增强了语感能力。正如王力先生所言,“西洋的语言是法治的,中国的语言是人治的,要习得以‘人治’为主要特征的汉语文能力,积累语言素材,培养语感是一条非常重要而有效的途径”。
3、与大师对话,如入芝兰之室,久而弥香,长期的人文精神的感化和熏陶,重塑了学生性格,净化了学生的心灵,提升了他们人生境界,让读书充分发挥了它的育人功能。
4、人们习惯地认为,多做练习是考场取胜的法宝,事实证明,此法并不适合所有学科,语文学科就是另类。
① 调查中发现,凡是有课外阅读习惯的同学,他们的语文成绩都是很优秀的。
② 课外阅读不仅丰富了学生的阅读实践,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学生语言的感悟能力、运用能力和理解能力,这对语文的读写都是大有裨益的。
③ 事实胜于雄辩,我所任教的班级在不片面追求练习量的前提下,成绩却一直令人刮目相看。
五、提高阅读能力与写作训练相结合正在使用的新教材采用阅读与写作、口语交际双线结构,但以读促写,以写助读的思维很明晰;在阅读的过程中安排片断作文,在写作指导的同时又顾及课文。编者意图是很明鲜。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应注意用读写结合的方法来促进读促写。“写”对“读”有着重要意义,无论是模仿性的写还是创造性的写,它的前提都是认真审读原文、段,弄清原文的所用的表现形式与主旨意图,之后才能加以仿写。例如,在学习了《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之后,就写《老师的说和做》、《爸爸的说和做》等,学了朱自清的《春》,就写《复》、《秋》、《冬》等,这样的仿写,能有助于把握总-分-总的行文结构。与此同时,仿写还能引发学生对作者写作心态和运思的揣摩,促进对课文和写作两方面的感悟。以续写为例,学了《我的叔叔于勒》之后,就续写《于勒叔叔回来啦》等,续文做到自然而巧妙,则是源于对原文主题、情节、语言风格等的悉心揣摩和定位,在续写的过程中这种认识往往会在得以继续发展。因此,续写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对原文的阅读理解进一步深化的过程,也是学生认识再提高的过程。因此写的进一步提高,自然促进了阅读能力的提高;而阅读能力的提高,自然而然有力地促进了写的能力的进一步加强。
如何提高语文阅读能力
上传: 刘文风更新时间:2012-5-21 15:24:51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孩子学习的内在动力,凡是孩子感兴趣的就乐意学。因此,家长要帮助孩子选择所喜爱的读物,如:《民间故事》、《科学画册》、《伊索寓言》、《童话》等,帮助他们认识世界,认识生活,辨别是非。尤其是读书方法的指导更为重要。“不动笔墨不读书”这是一种比较好的方法之一。读懂一篇课文,首先看课题,想想这篇课文是叙事,还是写人,写景、还是状物的,接着初读课文,看哪些不认识的字和不懂的词,再进一步读课文,看看这篇课文有几个自然段,想想每个自然段讲了些什么,在此基础上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最后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仔细体会文中表达什么感情,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从而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在阅读过程中,圈出一些疑难的生字或容易写错的字;划出一些写得比较好的句子或不容易理解的句子;批上一些疑问、感受和看法;点一些新词、难懂的词。这样读书才能留下深刻印象。有问批问,有疑点疑,这样获得的知识才能牢靠。
如何提高初中语文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对每一篇
1.通读全文,不认识的字,注音,查古汉语字典,通晓大体意思
2.尝试自己翻译,尤其是难懂段落,最好写下来
3.找译文,改正
4.最重要,对于自己不知道,不熟悉的又重要的字段,问老师或上课认真听一下老师讲的,5.如果初中课本上的文言文,你掌握很熟练的话,就没问题,考试的时候,虽然有时考不熟悉的文言文,但是其中大多数 字词 都是课本上的相同意思,只不过位置变了而已
多读、多记、多背,积累文言语感
首先,对阅读,先要落实字词。
对文言文的字词,要勤查文言文词典,并记录归纳常用的文言实词和虚词,不断去记忆,并通过反复诵读文章强化记忆。
然后就是多看文言文类的文章,最好多看下传记。
一个字:背
把初中已读和在读的语文书上所有的文言文找出来,背。
背通假字,背词语解释,背语句翻译,背课文全文。等你倒背如流了再来谈其他。
如果时间足够的话,可以通过增加阅读量。市面上的读者和萌芽都是很不错的刊物,在阅读后可以找老师进行交流,在提高阅读的同时作文也会随之精进不少。但这个需要时间和量的积累。
首先,阅读能力是要靠积累的,要多看有意义的文章并做一些相应的练习,这里推荐几本练习参考资料(灿烂在六月、走向成功、现代文品读文言文点击)这些书中大多数文章都是中考的篇目,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难度,可以有效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另外课外阅读也是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这里再推荐几部个人觉得不错的书籍(鲁宾孙漂流记、童年、在人间、藏地密码)这些都有着可观的文学价值,经常阅读不但可以提高阅读理解能力,也能提高写作能力。当然,读书并不是为了考试那么简单,在平时要养成热爱读书的好习惯,这样在不知不觉中阅读理解能力一定会有所提高。
1、多读书,提高语感;多看课外书,像散文集、鲁迅文集、四大名著尤其是《红楼梦》、读者、意林等这样对自己阅读能力有所帮助的书籍,我上初中就是这样看的,到高中一直保持,所以语文阅读理解这块就没有问题。
2、做阅读是长期积累的,我有一个很有效的方法就是念初中时我晨读时间都会大声读课文,强烈建议你也这样,大概两个月时间每天大声读书,即使你没有背课文时间久了语感就会很强,真的哦,呵呵,对阅读和写作都有很大帮助。其实也不用做太多练习题,就读课本上的课文就足够了,语文和英语一样这种语言的学习最重要的还是语感。
3、多做习题掌握基本的阅读答题技巧;
4、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文章要用心看,看得明白,有自己的感悟,不能看完了一点印象都没有;
1.考试时,古文的知识点和修辞方式都是曾经在书本上出现过的,所以课本的语言点一定要熟悉。
2.我高考前两个月坚持每天做古文阅读和现代文阅读,大概小篇短古文三四篇,现代文两篇,做完认真对答案.对古文是找出自己知识的缺漏.对现代文是知道不同的问法有不同的答法.找出自己和答案的差别。
3.注意归纳,把古文常用字的意思和各种文言现象归纳好.并把现代文中出现的修辞方式,表达方式等归纳
4.平时读课外的古文可以增强语感
秘诀*+*读文之前先标段边读边要画浪线
依据浪线抓主旨依旨答题高分旦
如何提高初中学生语文阅读能力 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是初中新课标的重要要求之一。学生阅读能力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学能力。在语文学习上,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既得益于老师的讲解,又需学生的自己的理解与吸收。作为教师,要逐步培养学生提高阅读能力,自学能力。那怎样才能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呢?下面,就简要谈谈一些个人看法。
培养学生预习教材的习惯
每次上新课之前,教师都要求学生通读教材,对所要学课文有一个感性认识。然后进一步深入。熟读教材中的注释和提示,了解教材中的内容提要、词语注释、生字注音、作者简介、时代背景、文章主题等。这些,对学生来说,都有启发引导,帮助理解课文的重要作用。学生预习后,再学习新课,就容易了。
培养学生阅读课文的归纳、分析能力
培养学生阅读的归纳能力,就是培养学生从总体认识把握事物的推理能力。教材中,不论课文中心如何突出,也难免会有些段落和章节不是中心,会扰乱学生的判断。那如何去把握文章的中心和段意呢?
一是抓重点词语进行归纳。如:《背影》一文中,描写父亲背影和作者眼泪的几处词语。二是抓住关键句子进行归纳。如:《变色龙》一文,随着狗主人的身分变化情节的描写,向人们一步步揭示出人物可憎的嘴脸。四是利用提示进行补充归纳。如《谁是最可爱的人》一文,在叙述完每一件志愿军英雄事迹后,都有一段提示,“朋友们,当你„„事迹的时候,你的感想如何呢?”通过提示的补充,加深了我们对志愿军战士的热爱之情。
培养学生阅读的分析能力,就是培养学生深入认知事物的能力。那对课文应该从哪些方面进行分析呢?一是对精选妙用的词语分析,如:《孔乙己》一文,“便排出九文大钱”、“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一个“排”字,勾画出孔乙己显阔气炫耀的神情;一个“摸”字,说明孔乙己生活已濒于绝境。二是对于富有变化的句子分析。如:《荔枝蜜》一文,作者先写对蜜蜂感情上疙疙瘩瘩的,总不怎么舒服。后写蜜蜂酿蜜,为人类酿造成最甜的生活,再过渡到赞美劳动人民。文章先抑后扬,通过对课文语意的分析,就更好的理解了课文。四是对富有色彩的修辞的分析。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诗,“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诗人用梨花比喻万树挂雪,北方的奇寒景色。使抽象的寒变成了形象的花,从而感受到诗人心胸的豁达与深情。五是对深刻含蓄的语言分析。
三、培养学生品评文章、辨别主次轻重的能力
就是培养学生阅读时抓住事物主要矛盾的能力。一篇文章,常有若干段落、若干语句,阅读时需要抓住主要部分,了解文章的脉络和中心。因此,阅读时必须注意辨别主次与轻重。那又该怎样辨别呢?
对记叙文而言,一篇文章有的段落属于交待段,有的是过渡段,有的是描写段,有的是中心段,如:鲁迅的《社戏》的第一段,其中的“在我是乐土”一句是文章的“眼”,交待明白了,后面文章就好读了。第四段是过渡段,写“我”着急看戏的心情,引出下文,在赵庄看戏,归途偷豆是文章的重点段落,其中有描写段,对文章中心有铺垫作用;也有文章的中心段,是文章的最重要的部分,在此不详述,阅读时要特别注意。
拿议论文来说,主要把握的是文章的论点、论据、论证方法。论点,要求鲜明、正确;论据,要求充实可靠;论证,要求严密、无懈可击。一篇议论文,论点是主要的,学生在阅读时找出论点容易一些,但在文章的论据和论证方法上的辨析和运用就相对困难些。老师就要从实际出发,培养学生分析、识别论据,把握论证方法。如:毛泽东的《什么是知识》一文,学生对文中的中心论点,现成的书本知识和偏于感性和局部的知识二者互相结合,才会产生比较完全的知识这一论点,学生容易找到,对文中用了哪些论据,是怎样得出论点的,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
就说明文来讲,主要把握的是人物事件的概念、性质、形状、构造、成因、方法、关系、效能、用途等。了解事物特征、本质规律,学习说明事物采用的方法等。如《绿色蝈蝈》中,就要把握蝈蝈的声音、外形、食性、生活习性等方面,以及在介绍时所运用的一些说明方法。
四、培养学生阅读质疑解难的能力
就是培养学生敢于探索、积极进取的能力。古人认为,读书要经过“无疑”、“有疑”、“无疑”的过程。此观点,仍然对我们适用。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质疑问题的能力呢?首先,要鼓励学生放胆提问,解放学生思想。再次,就是培养学生提出有讨论价值问题的能力。对钻牛角尖问题,不泼冷水。实事求是的对待教师回答不上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索。培养学生阅读质疑能力,不仅是学生自学的需要,也是学生将来能否有所成就的需要。
五、培养学生温故知新的能力
语文新旧知识,相对而言地说分界不太明显。学习新知识要从旧知识起步,从旧知识的不断积累,产生新知识。温故而知新,这是语文学习的特点。学习知识,温故知新,许多人能做到。但运用旧知识去探索新知识,并把它转化为综合运用能力,去开拓创新,这是提高阅读能力的较高层次,需要长期努力。
总之,培养、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会使其终身受益。
怎样提高语文阅读理解水平简介
语文考试中,阅读理解总是占很大分值,也是很多学生的难点。如何提高阅读理解水平,这就需要学生掌握一定的方法,从而进行突破。
步骤/方法
1.注意抓住关键词
一篇文字中出现频率较高的词,往往就是关键词。同学们在回答问题的时候,一定要围绕关键词来组织答案。例如:在小强的答卷中,有一首关于燕子的散文诗,其中,多次提到了“故乡”,那么,故乡就是关键词,答案就要围绕故乡来组织,于是很容易写出作者要表达的中心意思“思念故乡”。
2.要以尊重原文为主,不要超出原文范围想象
在中考的阅读理解中,尽量用原文的意思,不要随便超越原文,否则,很可能出现偏差。例如:原文中只是介绍一件事情,尽管有一些褒义在其中,你也不要轻易写出“敬佩”这样的意思来,通常情况下,这种答案不符合要求。
3.注意上下文的情感和逻辑变化
这方面非常重要。任何一篇文章,即使是说明文,往往都有情感成分,如果我们能够在读文章的同时,体会和把握一下作者的情感变化,那么,在阅读理解的时候,感觉就会非常立体。其中,逻辑的作用也是很关键的,为何要写这一段,它和下一段有什么联系,对于大家理解文章很关键。
4.要发挥自己的形象思维能力
其实,形象思维对于同学们各科的学习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但是,我们目前的教育体制和模式却简单地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分开,一进入初中,大家就只能枯燥地学习各科理论。这方面在语文中的表现尤其突出,文学作品中“精、气、神”的内容根本就没有得到重视,语文变成了纯粹的“文字”的学习。这不仅对于长期培养我们的文学修养不利,而且对于我们在考试中拿高分也是一个致命伤。因此,建议大家在做阅读理解的时候,把自己想象成导演,把文章看作剧本,在头脑中将它勾勒出来,让剧情再现,这样,你对这篇文字的把握会上一个境界。
5.注意上下文的位置和关系
通常概括性的问题,如文章的主旨大意都在首段或者尾段;一段文字在段落中的位置也往往和作用一一对应;单独成段的句子一定是要表达一种作者要强调的元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