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老城遵义 多情母亲》作文教学设计
老城遵义
真情母亲
—“老城遵义”文化作文教学设计
遵义清华中学
语文组
张谱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查阅的资料,能清晰口述老城的历史及相关知识。
2、结合自身的感受,展示关于老城的作文。
3、培养学生热爱老城、热爱家乡的精神,探究老城文化和遵义人文精神的根。重点:学生动手查找资料,展示资料,展示作文。难点:表述清晰有逻辑;作文有真情实感,主旨突出 教学方法:合作鉴赏 展示
课时安排:一课时
学情分析:从学生的个体情感讲,对自己的本土文化不了解,更谈不上热爱。对于生于斯长于斯的这片热土,缺乏了解,缺乏认同;从作文的角度讲,平时作文缺乏真情,运用的事例老套,在作文素材的准备和运用上很不足,难以写出真情实感、别具特色的作文。基于以上两点考虑,我设计了“老城遵义主题作文”课程,目的是从以上两个角度给学生提供一个可以操作的作文实践过程。
教学过程:
一、导入主题
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了关于老城遵义的资料准备和作文,现在我们就请各小组进行资料展示。
二、小组展示
1、同学们根据小组顺序,派代表到讲台展示小组准备的资料。(共有6个小组展示)一、四组关于遵义老城历史由穆家川到老城的变迁
二组关于海龙囤杨氏土司和老城的关系。
三、五组是关于沙滩文化的代表人物。
2、同学们可以用四字词语概括刚才六位同学发言的共性吗?
每一个精准的词语给小组加2分,请大家踊跃发言。
(学生的发言:历史悠久
家国情怀
卧虎藏龙 自豪骄傲)
3、除此之外,刚才发言同学的资料有没有吸引你并让你产生联想的地方,请你用自己的话说说。
有位同学的母亲是黎庶昌的后人,她对沙滩文化很有感触。
有位同学说突然发现遵义的历史很悠久,自己从来都不知道,要加深对遵义还有家乡的了解。
4、教师总结:同学们的发言很精彩,资料准备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大家会发现遵义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名人辈出的地方。遵义以一个新的美丽的形象站在大家的面前,接下来我们看看同学们各小组推荐出来的优秀作品。
三、优秀作品展示
1、请各小组派两名鉴赏代表,对同学们推荐出来的六份作品进行再次挑选,教师也加入行列。挑出三份最好的作品。
2、请作者朗读自己的作品。
《白发老城》
《老城如河》
《爱在青石路上》
3、你觉得人家的作文写得好吗?同学们用一句话评价评价你喜欢的作品或者用一句话反思自己的作文问题。
学生的反思:别人的文笔很优美;写作的角度很特别,自己想不到;自己的作文没有真情,应付的心态比较重;别人的作文有深刻的思想;以后写作文要有充分的材料准备。
四、教师总结:
好的作文让我们感受到语言的美、情感的美、崇高的精神之美。这里没有什么技巧,有的只是对家乡的真实的描述;这里没有空洞的哗众取宠的语言,有的只是对家乡的亲情。希望我们了解自己的文化,用真情写好作文,找到精神的根!
教学反思:
存在的不足:对时间的把握不够,有一点超时;教学预设不够严谨;教师语言不精练;要加强教师“主导”作用,放心学生,相信学生的创造力。
惊喜的地方:学生展示的资料很丰富,给了我教学的很多启示;学生准备充分,亲自走了老城结合历史有感而发;课堂发言频频精彩,让我看到了孩子们眼睛里的活力和热情。
附:此次的优秀作文
老城如河
乘一叶小小扁舟,带着崇仰与敬畏,徜徉在遵义古老的岁月之河上,梧桐树影婆娑,两旁石板路青荇盘盘。水流叮咚,领着思绪延伸到无穷远处。
我遥想起千余年前那个桀骜的诗人,他很不情愿地与这片土地有了某种联系。流放夜郎的他少了“天子呼来不上船,自云臣是酒中仙”的狂傲。是啊,“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这里曾“民智未开”,是穷乡僻壤。“贵妃研磨,力士脱靴”,高贵如他哪堪这般委屈!
夜郎也是遵义老城的延伸。姑且不管太白是否当真到过遵义,淌过岁月的河,我懵懂读出那时的老城,带着一位老人的无奈,想张开怀抱拥人入怀,可惜无条件为别人接风洗尘,于西南一隅品尝这百年孤独。老城需要进步,需要发展。
历史当然不会让这片沃土永远孤寂,于是许多年以后,这里迎来了贵客。杨端带着他的八姓乡人轰轰烈烈开入黔道,遂开创了播州杨氏七百余年的统治。我想象着当年,杨端会不会是将写有“杨”字的大旗掷地数尺,仰天长喝:“这里,是杨家的天下!”
后来杨粲东征西讨,雄踞一方,将杨氏统治推向鼎盛。至今,作为宋朝保存最完整的墓穴,杨粲墓仍生动地记录着那时的金戈铁马,战绩煊赫。
这一艘高桅巨帆的船沿着岁月的河奔腾而下,已是明朝。或许上天注定要在这片土地上导演一段罗曼蒂克史,于是,如同周幽王为博褒姒一笑“烽火戏诸侯”,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杨氏末代掌权人杨应龙也是为了一个叫田雌凤的女人挥戈杀敌,一场灭播之役悲壮地掩上了杨家的大门,悄无声息。
淌过岁月的河,层层浪花叠起,响彻耳畔的是老城的舒筋活络之声。这里或许没有“苏湖熟,天下足”的富庶,或许没有黄河之水天上来的豪迈,但是,历史赋予这座城池的悲与喜,同样叫人驻足长思。老城还在缓缓前行„„
白墙黑瓦间隐藏的是那段岁月的峥嵘,青砖朱漆装点的是火一样炽热的激情。那位伟大的领袖高声一唱,“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他在这里指点江山,给老城戴上了一顶闪耀的金冠,给老城添下了一笔浓墨重彩!
小船停留在庄严的会址楼下,我想象着当初伟人们在这楼上的意气风发,心也跟着淌到了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久久不能平静。
老城经历了风霜,迎来阳光温暖和煦,老城尝过酸甜苦辣,集世间百味于一身,老城也许平凡,却将其全身的力量贡献给了祖国的辉煌。淌过岁月的河,这上头承载的,是一汪魂灵的涌动,是一座城池的成熟。老城挥着胳膊,将一抹鲜艳的红洒向大地,渗透到四方,使得四季花开不败!
花开不败,看似水流年,到如今,高楼林立间的繁华唱着老城的腾飞,凤凰山麓的悠闲倾诉着老城的浪漫。老城以其特有的姿态迈着矫健的步子,淌过岁月的河,奔向更宽广的领域,奔向更青春的年华!
老城,生生不息!
爱在青石路上
未生于老城。未长于老城。
我只能想象着:这里,没有太多春秋战国的争霸;大汉的风云也没有怎么照顾它;唐代的诗歌,宋代的词章,元代的戏曲,在老城的石壁上也没有多少回音;连有些时候,洋人的铁蹄,大概也嫌太远而不愿踏进这里;它没有大漠的豪放,江南的柔美;在这里,看不到万里飘雪、草长莺飞;听不到驼铃声声、牧笛袅袅。老天似乎不怎么照顾它,它失去了太多太多的东西。它的历史路程显得平淡而耐久,狭窄而悠长,就像经纬着它的条条石板街道。
今天是2007年1月14日,独自徘徊在遵义老城街上。时光流转,恍惚迷离之间,我回到了72年前的今天。
那日,西北风恣意地呼啸着,天地一片苍茫。我无奈地望着老城兀自远去的背影。凤凰山上草木凋零,湘江河上寒气冲天。
仿佛“一时人物风尘外,千古英雄草莽间”。
就在接下来的三天时间里,也就是1935年的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领导人在一间简陋的屋子里,围桌共论革命前途。这自然就是闻名遐迩的“遵义会议”。就因为这个烟雾缭绕了几天的地方,也就是人们亲切称之为“会址”的地方,让它自己和老城,还有遵义,穿透了几十年的时光之墙,也定将穿透千百年的时光之墙,深深地印在人们心上,让人们永远记住它们的古色古香。
遵义会议,像杜诗中的春雨一样,“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而后又像伟人笔下的山一般,“倒海翻江卷巨澜,奔腾急,万马犹战酣”。
而老城,像一位母亲,将“遵义会议会址”揽在怀里,他们一起展览千年。老城,虽不如远古的女儿红那样历久弥香,却也像陈年的老白干一般回味无穷。老天对他算是照顾有加了。
时光流转,恍惚迷离之间,我又驻足在今天的老城街上。
老城几乎都是矮房。低旷而和谐的天空,整齐罗列的小青瓦,红白交织的房墙,鳞次栉比的商店,脚下的青石板,人置身其中,仿佛徜徉在一幅温馨的图画里,像幼时耳边的儿歌一样——“小竹排在画中游”;更像小学语文课本里《桂林山水》中描绘的那样,“人置身其中,仿佛走进了一幅美丽的画卷,船在水上行,人在画中游”。
即便这里人声鼎沸,你走在其中,只要不时抬头望望仿佛离我们很近的天空;或不时低首看看脚下幽长幽长的青石路;或凝视片刻那些楼屋上愈显古色的房墙或房柱,这样,你会觉得,整个身心,整个周围,甚至整个天地都是安静凝谧的。虽未经常涉足老城,但这种感受着实是存在的。
望着如今的和谐,繁华的老城图画,一幅20世纪30年代的遵义老城全景,像古稀老人脸上岁月留下的一道道痕迹,清晰地呈现在我的眼前。
那个时代,一切都只是黑与白的记忆:青山、碧水、油绿的树、青黑的瓦,全都被打上“黑”的烙印;蓝天、青烟、灰白的墙、灰黑的路,全都凸现出“白”的格调。
过去,“老城处处是‘黑白’”。
而现在的老城,人们“手持彩练当空舞”,“阅尽人间春色”。
如果把老城看成是古今书法大家遗世的墨宝,那么我想,那字里行间,不失有王羲之的潇洒自如,颜真卿的雄厚劲道,柳公权的雄健有力,毛泽东的狂揽古今之势,启功的大气自然之风。
对于只了解老城皮毛的我,也只能想象着勾勒出自己心中的老城。而我自己又觉得老城其实并不老,它还很年轻,如月中芳华,散落天涯。只不过,它有了一段刻骨铭心的历史,就好比古代文人,当峨冠博带早已零落成泥之后,一根笔杆偶尔涂画的诗文那样,竟能镌刻山河,雕镂人心,永不漫漶。何况它并非失意的文人,它的历史确实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再加上时间的砝码,在人们的心中自然成了老城。在我看来,老城不老,它的年轻在于它的色彩——永恒的色彩——鲜红。
但我还是不得不承认,是它无私地借它悠久的年代的风,把我们脚下的青石路吹得幽长幽长,把我们手上的历史书吹得愈发泛黄。让我们年轻一代时刻接受着春雨般的洗礼。
此刻,脚下仍是幽长幽长的青石路,月亮依偎在路面上。霎时间,它用一阵无声凉风,示意我踏上回程。转身欲归。依稀望见会址楼上微微泛红的灯光,霎时间,仿佛穿透了老城的每个角落。穿透了天地古今!
第二篇:多情的秋天教学设计
《多情的秋天》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情感目标:热爱继承古文化遗产,热爱生活
知识目标:欣赏诗词文化中蕴涵的秋天的美;学习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
能力目标:通过对读书方法的学习,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
二、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通过对秋天诗词的欣赏,学习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
三、教学难点:学习并运用批注读书的阅读方法
四、教学方法
1.欣赏阅读法。欣赏优秀的古文学优美凝练的语言营造的意境之美
2.联想想像法。通过对秋景的图片的欣赏,展开合理的联想和想象,组合成一个完整的画面。
3.比较阅读法。通过对不同文本的学习,领悟诗人因秋天而引发的不同的情感
五、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CAI课件、投影仪、学生准备:读书卡片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飒飒秋风,飘飘落叶,最容易触动人的心弦。秋,给文人墨客留下了太多感慨的话题。秋天,是一个多情的季节,今天,我们一起重温秋天带给我们别样的风情。
二、明确学习目标(多媒体展示)
情感目标:热爱继承古文化遗产,热爱生活
知识目标:欣赏诗词文化中蕴涵的秋天的美;学习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
能力目标:通过对读书方法的学习,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
三、欣赏李煜《相见欢》刘禹锡《秋词》
1、学生听朗读录音,可轻声跟读。熟悉读歌内容。
2、学生谈这两首诗的区别:通过对___的描绘,抒发了___情感。
四、阅读方法介绍:读书批注卡
可以围绕文章的语言修辞、描写、关键词句、内容解读、写作特点等方面赏析。示例:
作者:刘禹锡
作品:《秋词》
内容: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诗人通过对万里晴空中一只冲云而上 的白鹤的描绘,借景抒情--表达了作 者乐观豪迈的人生态度。
五、阅读拓展
秋天,最容易人的心弦,你也一定心潮澎湃。请从诗人写景以及表达的思想感情入手,制作阅读批注卡
投影展示:登高(唐·杜甫)山行(唐·杜牧)天净沙 秋思(元·马致远)醉花阴(南宋·李清照)
六、课堂阅读成果展示 阅读批注卡片投影展示与交流
七、课堂小结:借 景 抒 情
夕阳 瘦马 落叶 身世之悲 离乡之愁 梧桐 黄花 残月 相思之苦 亡国之恨 枫林 红叶 飞鹤 醉情秋景 乐观豪迈
八、能力提升 以秋天的傍晚为题,参照图片,展开合理的联想和想象,运用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写一个片段
九、布置作业
一、用批注法再读一篇关于写秋天的诗词或文章,积累批注卡片。
二、我爱读书我做主:自行设计“读书成长记录袋” 要求:
1、封面体现自己的特色,美观,主题鲜明。如:我的宝藏 心灵加油站等
2、符合规格:能装下周记本、读书批注卡片等
第三篇:母亲教学设计
年级: 八年级 科目: 语文 课题:《我的母亲》 主备人:李红军 课型: 新授 备课时间:2013年-2月 学习目标
1、概括文章中的具体事件,分析母亲优秀的性格品质,感受母亲的人物形象;
2、理解母亲对“我”的做人训练,感受母亲那无比深挚的爱子之情;
3、联系自身的生活经验,再次体会母爱的无私与伟大。学习重点
概括文章中的具体事件,分析母亲优秀的性格品质,感受母亲的人物形象。学习难点
1、理解母亲对“我”的做人训练,感受母亲那无比深挚的爱子之情;
2、联系自身的生活经验,再次体会母爱的无私与伟大。
学习方法:学导练教学法:默读、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教师参与适当引导。
教学过程:
——(此课篇幅较长,最好有课前预习设计)
【课前预习设计】
1、阅读课文,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文绉绉 绰号 庶祖母 吹笙 .....摹画 眼翳 舔去
侮辱 ....
2、相关资料积累
从古到今,都有很多关于母亲的作品,歌曲诗词等。请回忆有关母亲题材的作品并积累。
3、课文相关链接资料
【资料1】了解胡适及他的母亲:
胡 适(1891—1962.)字适之,安徽绩溪人,生于上海。幼年在故乡家塾读书,1904年随兄到上海,先后进梅溪学堂、澄衷学堂,1906年考入中国公学。1910年赴美留学,先入康奈尔大学农科,1912年转文学院,修哲学、文学。1915年人哥伦比亚大学哲学系,系主任是杜威。从此一生信奉杜威的实用主义。1916年开始与在美同学讨沦白话文,最后写成《文学改良当议》,1917年1月发表于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杂志。这是最早全面系统地提倡白话文的论文,在新文化运动初期产生重大影响。1917年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参加《新青年》编辑,1920年出版第一部白话诗集《尝试集》。五四运动以后,思想逐渐趋于保守。1928年受聘担任中国公学校长兼文理学院院长。1931年回北大任文学院长兼中文系主任。1932年5月创办《独立评论》。抗战期间一直担任驻美大使。1946年就任北京大学校长。1949年到美国,次年任普林斯顿大学葛斯德图书馆馆长。1958年回台湾担任中央研究院院长。1962年2月24日中央研究院举行第五次院士会议,为欢迎新院士举行的酒会迎新院士举行的酒会结束时,因猝发心脏病逝世。
冯顺娣,安徽绩溪人,16岁时被许配给胡传作填房。时胡传年48岁,前妻曹氏去世十余年,他在外做官,家中没有一个家眷实在不方便,胡传长子长女都比冯顺娣大。为了家人,冯顺娣答应嫁到胡家。婚后第二年,来到上海,在胡适三岁的时候,胡传死在厦门。当时冯顺娣只有23岁。【资料2】
我们家乡的蒙馆学金太轻,每个学生每年只送两块银元。先生对于这一类学生,自然不肯耐心教书,每天只教他们念死书,背死书,从来不肯为他们“讲书”……
我一个人不属于这“两元”的阶级,我母亲渴望我读书,故学金特别优厚,第一年就送了六块钱,以后每年增加,最后一年加到十二元。这样的学金,在家乡要算“打破纪录”的了。——《胡适自传·四十自述》,第24页
【资料3】
有一天,一件小事使我突然明白我母亲增加学金的大恩惠。一个同学的母亲来请禹臣先生代写家信给她的丈夫;信写成了,先生交她的儿子晚上带回家去。一会儿,先生出门去了,这位同学把家信抽出来偷看。他突然过来问我道:“糜,这信上第一句‘父亲大人膝下’是什么意思?”他比我只小一岁,也念过《四书》,却不懂“父亲大人膝下”是什么!这时候,我才明白我是一个受到特别待遇的人,因为别人每年出两块钱,我去年却送十块钱。
——《胡适自传·四十自述》,第24—25页
【资料4】
(母亲)十七岁嫁到胡家,是父亲的第三个妻子。父亲前妻有六个儿女,那时我的大哥大姐都已长大,大姐比母亲大七岁,大哥也比母亲大两岁。父母结婚后第二年,生下我。我才三岁零八个月时,不幸父亲就病逝了。母亲二十三岁开始守寡,独自撑持家道中落、经济困窘的门户,忍辱负重,倍费辛劳,终年四十六岁,一直守了二十三年的寡。
4、概括各段的内容,理清课文结构。提示:
(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2),交代母亲的姓氏和早逝。
第二部分(3—6),回忆关于母亲的四个片段,表现母亲的慈爱、善良、能干和奉献精神。第三部分(7—8),以无限痛惜的心情交代母亲去世时还年轻,概括母亲的良好品质。)
5、讨论课后习题一,初步掌握课文内容。
第一课时
【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思考下列问题:
1、大家阅读课文,并找出胡适对她母亲的评价。(提示:使用文中的字词来回答。)
2、在这些评语中,胡适称母亲“母”、“父”、“师”。“母”这个称呼无须解释,但为什么又称母亲是“父”,是“师”呢?
【学生活动一】
3、母亲真的如文中所说她“是我的严师,我的慈母”。“严师”、“慈母”分别体现在何处,请具体分析!
教师点拨: “严师”分析
A、学生谈母亲对我的教之严,一般不会遗漏一件事情,原文中是这样表达的:
每天天刚亮时,我母亲就把我喊醒,叫我披衣坐起。我从不知道她醒来多久了。她看我清醒了,才对我说昨天我做错了什么事情,说错了什么话,要我认错,要我用功读书。
——遗憾的是学生对此事件的理解往往停留在母亲对我要求的严格上。但是,如果仅仅停留在这个层面上,文字的意蕴就完全没有出来,母亲的形象明晰而不生动。
在这个地方提醒学生停下来,试着让他们赏析“我从不知道她醒来坐了多久了”这句话。学生开始可能总是很疑惑的,因为这句话粗粗看来没有难点,也没有什么值得深究的地方。师点拨引导学生想象:
母亲到底坐了多久了,母亲会怎样坐?还有文中那个“从”字会让你想到一些什么? 这样一琢磨味道就出来了,学生慢慢地就能谈出一些感受:
(1)比如他们想象到了母亲每天一大早起来,深情地坐在我的窗前凝视着我,此刻,母亲脸上的表情,母亲的温柔的满怀希望和爱的眼神,母亲的身姿动作,母亲的心情等等。
(2)那个“从”字更可能撩起了同学们的激情,他们说母亲一定是天天如此地等待儿子醒来,而年幼的儿子却是从来懵然无知,成年后的胡适在写这个细节的时候,一定会感慨万端情感难以自抑。
B、文中有一件事情是说我因为说粗话受到母亲责打,学生也很可能蜻蜓点水一般掠过,泛泛地分析说这事情表达了母亲对我要求的严格。
教师点拨赏析:“她气得坐着发抖”。
师,点拨:这里母亲的形象和整篇文章中母亲的形象有什么矛盾?从这个矛盾点你如何看母亲?
生:从全文来看,母亲是个很大度温和仁慈庄重的当家人,比如说母亲受了嫂子们的气不能忍受了,也只是“轻轻地哭一场”,还““不骂一个人”,“只是哭她的丈夫,哭她自己的苦命”,在不争气的大哥引了一大堆债主在年关的时候压门时,她也能做到“脸上从不露出一点怒色”,这样端庄坚韧的母亲却“气得发抖”,确实耐人寻味。
生:这句里有对儿子的伤心失望的气,有对自己命运坎坷的气,有对未来迷惘的气,有不能忍受却必须忍受的气------生:这里的“发抖”,既有对儿子的痛心,更多的是情到悲处自然鸣,是前尘往事涌到心头后一次咬紧牙关的发泄。外表坚强的母亲,也只有在人后,在晚上,在自己年幼的亲生儿子前面,才能在悲极之下发泄一下作为女人的软弱和痛楚啊!
--------
小结:文字剖析到这个份上,母亲的形象就非常立体而丰满,而不是一个概念式的“严父慈母”型高大全形象了。
“慈母”分析
学生可能谈到母亲为我舔病眼这件事情,但也往往浅尝辄止,停留在“她真用舌头舔我的病眼”这一事实的叙述上。
师点拨:提醒学生注意前一句“有一天夜里她把我叫醒”上,启发学生,“有一天夜里”和“叫醒”会让你联想到些什么?作者的母亲难道不可以在光线更好的白天为我舔病眼吗? 学生:可能就会想到了母亲多少个夜里的辗转反侧夜不能寐,想到了母亲整夜整夜的“又悔又急”,还有学生可能会深情地描绘了母亲终于无法抑止自己的心痛毅然起床小心翼翼地叫醒我的场面。--------小结:这样一拓展,文字的味道,作者的情感也就出来了。
【学生活动二】
4、胡适的母亲是这样教育他“做人”,你的母亲又是如何教育你“做人”?你从中感受到她对你爱了吗?(学生自主发言)【合作探究】
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小组合作,讨论下列问题
5、由此可见,这个家肯定不好当,不仅因为母亲是个寡妇,而且还是个年轻的后母。那么,她曾面临过哪些家庭状况呢?(提示:用较简洁的语言概括。)情况一: 情况二: 情况三:
6、母亲嫁入胡家30年,23年是在守寡。她做后母、后婆、后奶奶,她生活的艰辛确实如同胡适所说“这种生活的痛苦,我的笨笔写不出一万分之一二”。但是正是在这痛苦的生活中,胡适看到了母亲身上的优秀品质——宽容、善良、容忍、温和而又“刚气”。在潜移默化中,母亲教会了胡适该怎么做人。那么,胡适是如何评价母亲对自己的影响的呢? 师点拨:
A、《我的母亲》的结尾也是极为自然和朴实的,这和一般写母亲的文字不一样,直到最后一笔,作者也还是很冷静很理性,这让孩子们觉得很不够味,很不到位。教师指导朗读最后一段,反复朗读,读出味道。
学生如果完全能抓住“一丝一毫”、“一点点”这些表示数量的词语,还能把握反复出现的三个“如果”,在此基础上,还能回溯前文,把那个很淡很淡的“混”字也抓出来。这样一思考文字的合力就形成了:
其实,作者越谦逊,用词越谨慎,对自己的成就越避而不说,对母亲的感激就越深厚,读者的体验就越微妙而蕴藉。人品文品都在这些绝不煽情的文字中了。
B、胡适秉承了母亲那些优秀品质,在他的日常言行中都得以体现,我们来看以下几则资料:
胡适与鲁迅
胡适与鲁迅相识北大,先是朋友,后来因为思想与政见的不同,导致他们最后分道扬镳。鲁迅当年骂胡适,是尽人皆知的,但是,胡适则采取 “老僧不见不闻 ”的态度,不反击,不回应。鲁迅去世之后,胡适不仅没有说过一句恶话,相反还说了不少公道话。胡适曾在书信中说:“凡论一人,总须持平。爱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方是持平。鲁迅自有他的长处。如他早年的文学作品,如他的小说史研究,皆是上等工作。”
胡适有一句名言:“做学问要在不疑处有疑,待人要在有疑处不疑。”
胡适还说过:“人家骂我的话,我统统都记不起了,并且要把它忘记得更快更好!” 【教师总结】由胡适的上述言行,我们可以看到胡适身上宽容、善良、体谅的良好品性,也进一步看到母亲对于胡适的确有非常深的影响。
【学生活动三】
7、胡适的母亲对胡适而言既是慈母,也是恩师,他“受了她的极大极深的影响”。那么你在为人处事当面有没有受到你母亲的影响?(学生自主发言)【课堂总结】 这堂课,我们谈了胡适的母亲,也谈了我们自己的母亲。尽管我们的母亲与胡适的母亲已经相隔将近一个世纪。但是我们可以感受到,中**亲对子女的要求、对子女的教育、对子女的爱总有着相似的地方。你心目中的“理想妈妈”是什么样子的呢?课下,请同学们以这种方式:我想对胡适妈妈说------;我想对自己妈妈说-----;我想对全天下妈妈说-----把你对“理想妈妈”的思考写在练习簿上吧!【自主检测】
比较阅读
朱自清《背影》与胡适《我的母亲》(文章略)
1、让学生讨论两文的异同点,互相交流。
提示:《背影》《我的母亲》都表达“至爱亲情”的主题,都是回忆性的叙事纪实散文。《背影》是截取人物状态中最鲜明、最动人的瞬间——背影来构建文章的;而《我的母亲》是截取人物表现中最典型的经历——四个片段,来表现人物的。
2、家庭是组成社会的一个细胞。读了课文后,你认为胡适成长的家庭环境哪些方面是好的,哪些方面是不可取的?
提示:胡适成长的家庭仍是一个封建家庭,家庭是社会的缩影,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不可能有一个完美的家庭。胡适成长的这个家庭环境重教育,重文化,对子女要求严格,这是好的;有母爱的温暖,有母亲努力劳作的榜样,有文学熏陶,这些也是好的,但是体罚是不可取的。
【资料链接】
(预习教案中已经有了,此处略)
第四篇:《怀念母亲》 教学设计
教案背景
《怀念母亲》一文是季老的回忆录《留德十年》中的一篇,在这些文章中,《怀念母亲》显得有些特别,它没有像其他的文章那样以写事或写人为中心,而是在叙述文字中夹杂了相当比例的日记、文章片段,头绪比较多。它的主要内容,对母亲(生身母亲、祖**亲)的怀念是年轻的季羡林欧洲十一年中不间断的情感。写羁旅生活中对生母、故国的深切怀念,既没有像其他文章那样以叙事或写人为中心,也没有恣意的抒情。
教学课题:《怀念母亲》
教材分析
1.课文简说。
课文以回忆的形式,介绍了作者对两位母亲──一位是亲生母亲,一位是祖**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充分表达了作者对亲生母亲永久的悔恨,对祖**亲不变的爱意。
课文结构分明,层次清晰。作者开门见山,指出两位母亲在作者生命中同等重要的地位,为全文奠定了情感的基调,同时引出下文对两位母亲的描述。接着,作者描述了自己与亲生母亲的关系:虽然相处时间不多,但母子感情却丝毫未减,相反因为母亲的离世,更加深了自己对母亲的歉疚,并为此不断怀念母亲,这为阐述自己对祖**亲的爱铺垫了感情基调;然后,作者借助日记、散文摘抄的语段,描述了在漫长的留学生涯中,对母亲和祖国的怀念,将对两位母亲同样的敬意、相同的爱慕表达得酣畅淋漓,这是文章的重点所在。最后,作者呼应文章开头,说明为什么会有对两位母亲不变的情怀,使文章结构浑然一体。
2、教学目标
(1)会写8个生字,学写“真挚、避免、朦胧、凄凉、引用、强烈、思潮起伏、可见一斑”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揣摩重点语句,感受作者对两个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之情。
3、教学重难点
(1)学习课文抓住重点词语来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
(2)能抓住关键词、字、句、段和日记,体会作者思念祖国的情感,感悟爱国情怀。
1.课前,有条件的地方,可安排学生搜集季羡林先生写的讴歌母亲为主题的文章,以及他在德国留学期间的一些资料,为学习课文、感悟作者的思想情感打基础。
2.导入新课时,可联系以前学过的课文《小苗和大树的对话》《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或者课前了解到的有关材料,师生交流对作者及文章背景的了解;也可从交流各自对母亲的感情入手,获得对文章主题的粗浅把握。
3.文章情感丰富,对母亲的怀念之情贯穿全文,要引导学生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具体感悟,感受作者对两位母亲的深厚情感。课后练习第一题的编排正是体现了这样的训练要求,教学中可以以此为主线,引导学生画找相关句子,进行有感情地朗读,在读中加深理解,感受作者对母亲,尤其是对祖**亲不变的情感。
4.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难点。除了充分发挥朗读的作用,通过对比读、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读、自读等方式,使学生置身文本情景,感受语言文字背后作者深沉的情感因素外,还可以适当补充、拓展有关的资料。教学过程
一、回顾上节课内容,读思念两位母亲的句子。
二、品读感悟:
(一)品读思母之情。
1、课件出示资料1:到了中秋节──农民嘴里叫“八月十五”──母亲不知从哪里弄了点月饼,给我掰了一块,我就蹲在一块石头旁边,大吃起来。我当时并没有注意,母亲是否也在吃。现在回想起来,她根本一口也没有吃。
课件出示资料2:有一次我回家听对面的宁大婶子告诉我说:“你娘经常说:‘早知道送出去回不来,我无论如何也不会放他走的!’”简短的一句话里面含着多少辛酸,多少悲伤啊!母亲不知有多少日日夜夜,眼望远方,盼望自己的儿子回来啊!然而这个儿子却始终没有归去,一直到母亲离开这个世界。
2、读一读,想一想,说一说:你是从哪些关键的词句中体会到作者的感情的?用横线勾出关键词句,加深体会。
3、交流、指导朗读:
(1)“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我的愿望没能实现,从此我就成了没有母亲的孤儿。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 “后来到了德国,来到一座叫哥廷根的孤寂的小城,不知道是为什么,母亲频来
指导有感情朗读。
(2)“想起自己长眠于故乡地下的母亲,真想哭!我现在才知道,古今中外的母亲都是一样的!”
古今中外的母亲都是怎么样的?作者为什么要写房东太太的事情?有感情朗读。
(3)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
在作者脑海里,母亲的面影是怎样的?是清晰的,还是模糊的?在泪光里,作者模糊地看到了什么?有感情朗读。
(二)品读怀念“祖**亲”之情
1、作者是那样怀念母亲,数十年如一日。24岁那年,作者离开祖国,来到了德国一座孤寂的小城──哥廷根,然而地域的距离,并不能割断心中的怀念,相反,这怀念又增添了分量。说说在作者的怀念中,又增添了什么?(对祖**亲的怀念)
2、再读课文,思考: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作者对祖**亲的怀念?。重点研读以下句子:
(1)“ „„不知道为什么,母亲频来入梦。我的祖**亲,我是第一次离开她。不知道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
说说自己的理解和体会。
想想频来入梦是什么意思?(常常进入梦乡或梦境。)
祖**亲频来入梦的原因是什么呢?(我第一次离开祖国,旅居在外,对生身母亲、对祖**亲的怀念与日俱增,日有所思,夜有所想,两位母亲不断出现在我的梦中,我热爱祖国。)
从这句话,你知道了什么?(作者有一颗爱国心。强烈的思国情。)有感情朗读。
(2)“不久外面就黑起来了。我觉得这黄昏的时候最有意思。我不开灯,只沉默地站在窗前,看暗夜渐渐织上天空,织上对面的屋顶。一切都沉在朦胧的薄暗中。我的心往往在沉静到不能再沉静的时候,活动起来。我想到故乡,故乡的老朋友,心里有点酸酸的,有点凄凉。然而这凄凉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
季老感到凄凉是因为什么事?再次细读该部分,从字里行间寻找答案。设计想象说话:
如,因为季老(),所以觉得有点凄凉。
既然这思念是“凄凉”的, 季为什么又说这凄凉是“甜蜜”的呢? 学生交流。
设计想象说话:
如,他想到(),仿佛觉得(),所以觉得这凄凉是甜蜜的。
从这句话,我们能感受到什么?有感情朗读。
三、体会表达特点,拓展。
1、通读全文,说说这篇文章的写法与其他的文章有些什么不同。(如 摘录日记,摘录文章来表达思想感情等)
2、呼应文章首尾,适度拓展
一个是生身母亲,一个是祖**亲,两位母亲在作者的心目中是如此伟大,地位是如此重要。因为──齐读文章的最后一段和第1自然段。
你能想象这篇文章的中间写了些什么吗?课下请写一写。
板书设计:怀念母亲
生身母亲 遗憾 悔恨 自责 愧疚
崇高的敬意真挚的爱慕
祖**亲 热爱
教学反思
《怀念母亲》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阅读课文,我发现季老经历的时代和背景与学生生活的年代与背景相差甚远,对六年级的学生来说,也很难体会到作者对已逝母亲的愧疚和对祖**亲的热爱。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作者的情感,因此在教学“怀念生身母亲”这部分内容时,我适时地补充了季羡林怀念母亲所写的《永久的悔》中的片段,结合重点句“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来展开教学。我深情地朗读重点句子之后,让学生说说感受,很快就把学生带入了当时作者失去母亲的痛楚之中;而后在理解“弃养”一词之后,我质疑学生:作者在很小的时候,就被过继到他的叔父家了,在自己母亲身边只待了没几天,为什么在母亲弃养的时候,会这么悲痛欲绝呢?在学生粗粗交流之后,再出示补充相关资料,再通过朗读重点句时,我发现学生的情感已经与作者产生共鸣
因此,上类似的课文时,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主动性,让他们激情洋溢地投入到课文的学习中去,细细体会、感同身受与作者产生共鸣才是最值得我去思考的。
姓名:崔晓丽
学校:辽宁省铁岭市银州区第十三小学
通讯地址:辽宁省铁岭市银州区北市路19号
邮编:112000
联系电话:***
第五篇:怀念母亲教学设计
《怀念母亲》教学设计
尚义县大营盘中心小学:康慧敏 教学目标:
1.学会8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词语。能抄写对祖国魂牵梦萦的句子。
2.感悟课文内容,能抓住关键词、句、段和日记,体会季羡林爷爷思念祖国的情感,感悟爱国情。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读重点句,体会作家表达方法。
4.课前能搜集文中相关的资料。
教学重难点:
能抓住关键词、句、段和日记,体会季羡林爷爷思念祖国的情感,感悟爱国情。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母亲》视频音乐《我的中国心》
教学程序
第一课时
一、谈话引入
“母亲”这是多么亲切地称呼,多么熟悉的字眼呀,让我们来感受一下母爱的伟大。播放视频《母亲》。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海外游子倾吐心声思念母亲的课文-----季羡林的《怀念母亲》。板书课题,朗读课题。
4、季老的许多文章里都谈到了母亲,都表达了自己对母亲强烈的思念情感。让我们再读课题,读出“怀念”的情感。作者怀念的仅仅是生他养他的母亲吗?让我们一起走进《怀念母亲》。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介绍作者:回顾季羡林和那些课文有关。
课件出示:季羡林
检查词语,共同学习。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想想:
(1)作者在文章中提到了哪两位母亲?(2)作者对这两位母亲怀着怎样的感情?(我对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对这两位母亲的怀念,一直伴随着我度过了在德国的十年,在欧洲的十一年)
3、听课文,纠正字音。
三、品读课文,体味感情
(一)怀念母亲
1.课文中从哪些地方感受到作者对亲生母亲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的?批注阅读,圈出关键词,写下自己的感受。
2.小组交流、汇报。师生总结。
“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
”这个句子让我感受到母亲的去世,让作者感到无比的伤心,一连痛哭了好几天,而且吃不下饭,可见作者对母亲有多么爱。
师:不仅吃不下饭,还“寝不安席”,你知道“寝不安席”是什么意思吗?
师:是啊,最亲最爱的母亲的离去,让作者内心承受着巨大的痛苦。谁能联系上下文说说为什么作者会如此痛苦不堪?
(因为作者六岁就离开了母亲,而且平时也很少回家,没有很好地帮助母亲分担生活的压力,所以感到很内疚。母亲临终之前都没能看到自己日夜想念的儿子一眼,心里一定也很痛苦。师:母亲是带着遗憾、带着不舍,离开这个世界,也离开了自己的孩子。一想起这些,作者真是心如刀绞。请你读读这句话。
师:在这悲痛的日子里,在作者食不下咽,寝不安席的时候,他的脑海里会回想起什么?(会想起自己曾经依偎在母亲身边的情景。母亲为了这个贫困的家日夜操劳的情景。)师:这是存留在作者脑海中关于母亲最深刻的记忆了,因此当母亲突然去世,作者内心深处又怎能接受?让我们一起读这句话。
(二)、感受思念祖国情
1.作者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怀念两位母亲了?你是怎么知道的?
划出描写对祖**亲和生身母亲从哪些魂牵梦萦的句子,多读几遍,作家用什么方法写出这份深深的思念的?批注阅读,圈出关键词,写下自己的感受。
(1)出示第一句:我的祖**亲,我这是第一次离开她。离开的时间只有短短几个月,不知道是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
想想频来入梦是什么意思?(常常进入梦乡或梦境。)
祖**亲频来入梦的原因是什么呢?(我第一次离开祖国,我热爱祖国)
从这句话,你知道了什么?(作者有一颗爱国心。强烈的思国情。)
我们曾学过一首古诗,也是表达游子怀念祖国的,大家还记得吗?让我们来一起欣赏一下 播放课件《游子吟》
让我们带着思念游子思念祖国的感情来读读这句话。
四、作业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听写生字。真挚的爱慕 寝不安席 频频入梦 朦胧的薄暗 凄凉 可见一斑 一篇散文。
2、回忆对身生母亲和祖**亲的思念。
我对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
二、读文体会表达特点,有机拓展。
说说这篇文章的写法与其他的文章有些什么不同。
(如摘录日记,摘录文章来表达思想感情等)
四、听音乐升华情感,结束教学。
1.学了这篇课文,了解了作者对两位母亲的思念,你有什么想说的呢?互相交流一下。
2、母亲是无私的,母爱是伟大的,谁都爱自己的母亲,用那滚烫的浪子心灵,也许我们今天还体会不深,但请每位同学都珍惜自己和两位母亲在一起的日子。最后我们来欣赏一曲《我的中国心》,体会一下张明敏的爱国心。
出示课件:播放歌曲《我的中国心》
4.总结:这首歌唱出了所有海外游子的心声,虽然他们常年漂泊在外,可他们始终不忘自己的祖国,不忘自己是一个中国人。
板书:
怀念母亲
崇高的敬意真挚的爱慕
生身母亲祖**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