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1春风化雨 润物无声-浅谈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题
目:春风化雨 润物无声
——浅谈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单
位:新乡市第二中学 作
者:田玉玲
作者简介:田玉玲,女,1978年生,2002年毕业于河南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教育专业,硕士学位,党员,中学一级教师,教龄8年,现任教新乡市第二中学高一年级。联系电话:*** E-mail:tylgp@126.com
内容摘要:新课程标准下,信息技术课程以培养和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根本教学目的,同时还肩负着渗透德育教学工作的重任。作为信息技术教师,要完成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贯彻思想道德教育的基本职责就必须做到努力钻研业务、根据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充分发挥服务德育教学的优势;合理开发课程资源,挖掘德育教育素材,实施相应的德育教学;关注学生的生活和需要,为德育渗透创造环境;并且不断提高自身修养,最终达到德育教学渗透于信息技术教学中“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境界。
春风化雨 润物无声
——浅谈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教育部部长周济曾说过教育的本质就是做人的工作,也是塑造人的工作,责任重大,任务艰巨。很多人认为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是班主任的任务,与其他学科的教师关系不大,但事实上,如果在学科教学中没有贯彻“德育为首”的方针,德育就不能真正到位,加强德育将成为一句空话。信息技术课程为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而设置,它既体现科学精神,又强化人文精神。作为一门独立的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工具课程,信息技术在新课程体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
然而,目前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更多关注的是学科内容,很少探讨道德问题,而在德育课上,教师所讲内容又多远离信息道德的领域。因此,如何把符合时代潮流和社会规范的思想观念、道德准则结合起来,穿插、渗透到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已经成为值得教育工作者深入探讨的研究课题。
一、根据信息技术课程特点,发挥服务德育教学的优势
首先,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学科最大的区别在于它重操作,理论讲解的内容相对较少,教学中更多的是培养学生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因此,作为信息技术教师就应做到:“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对于德育教学的渗透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上的口头传授,可以借助于过程性设计、协作学习、让学生参与对不良道德行为的评论等途径实现。
其次,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是相对开放的,体现在教学资源的开放性、创造性,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教学场所的灵活性。比如信息技术教师可以在讲授完关于信息获取的理论知识后,带领学生“走出教室”,捕获真实的自然信息,陶冶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操。另外,教师还可以通过校园网络,利用网络论坛开展人生观、价值观、理想和信念的教育。
二、根据模块内容要求,合理开发课程资源,渗透德育教育
目前,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包括必修与选修两个部分,包括信息技术基础(必修)、算法与程序设计(选修一)、多媒体技术应用(选修二)、网络技术应用(选修三)、数据管理技术(选修四)、人工智能初步(选修五)共六个模块。由于各个模块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不同,其所要求的德育教学目标和实施策略便有所差异。因此,信息技术学科教师就应根据不同的模块内容制定、实施相应的德育教学策略。
例如,在信息技术基础(必修)第三章学习文本信息的加工时,可以拓展介绍王选院士及我国汉字排版印刷技术的艰难实现过程,安排任务时有意把古代诗、词等文本信息作为加工处理的素材,让学生在活动中体味古典诗词的意境优美和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在学习图片信息的加工时,可以将我国大好河山、书法国画等作为素材,让学生感受到祖国秀美山河的风光无限。在综合活动中讲到软件工具的选取时,可以结合我国信息技术的发展现状,如介绍我国自主研发的龙芯CPU、曙光5000服务器、百度搜索引擎等,让学生树立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为把祖国的明天建设得更美好而努力学习。在信息技术课堂上,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爱国主义情感等渗透到平时的教学语言和学生活动当中,点点滴滴如涓涓细流,滋润学生的心田。
在选修模块中,以我校选修的“多媒体技术应用”模块为例,本模块涉及的德育目标主要有:培养学生友好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责任感,良好的信息行为习惯、信息道德判断与选择能力;在作品交流环节,让学生能客观地对他人作品进行评价,培养学生尊重他人和公平公正的态度,同时提高审美能力;在综合活动中发挥平等、互助、合作的精神,增强学生的集体情感和价值观等。
三、关注学生的生活和需要,营造课堂氛围,为德育渗透创造环境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营造便于德育教育的课堂氛围。在必修第二章讲到网络信息的下载时,教师先让学生经历信息获取的全过程,在随后学生制作作品时,要求对所采用的网络素材必须标明出处,并强调这是对原作者知识创造的尊重。在学生完成作品的过程中时时提醒学生这一点,让学生置身于教师为其营造的环境之中。同时教师在每一堂课上都要以身作则,特别是引用案例教学时,注明材料出处,给学生做好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素材的表率。
在综合活动中,教师应该充分关注学生的生活和需要,尊重学生的不同兴趣爱好设计活动的主题。我们将每次综合活动的主题都与学生的学习生活、校园文化、地方文化、爱国主义教育以及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等相融合,如:《运动场上风采》、《北京奥运》、《永远的丰碑》、《保护母亲河》等。使学生既掌握了信息技术操作,又时时感受到信息文化,增强信息意识,让他们处于一个全新的信息技术学习氛围中。小组合作当中如果有分歧争执不下时,引导学生进行交流探讨,心平气和地比较优劣,求同存异,最终达成小组意见。教育和引导学生在合作中如何表达个人观点、如何互相帮助、学会尊重别人、欣赏别人。显然,在这样的课堂里,学生感受到的是信息技术对表达自己思想和情感的意义和价值,对同学之谊和爱国之情有了更深一层的体悟。现今学生的信息量和信息渠道都很丰富,我们无法也没有必要完全做到知识的权威和垄断,但是我们能够做到的就是倾听学生的心声,关注学生的需要,带领学生学会用技术来丰富自己的生活,学会以技术与人文交汇的眼光来理解和参与世界,为德育渗透创造环境。
四、提高教师个人修养,寓德育于情理之中
信息技术课程中的道德教学主要是通过信息技术教师进行的,教师的政治意识、思想品德、情感等都会通过言传身教对学生产生导向作用。“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只有具备专业的学科知识、高尚的道德情操,才能发掘出素材的思想性,机智灵活地找准信息技术与道德教育的结合点。
作为课程的实施者,新课程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笔者认为信息技术教师要适应新课程、加强自身素质可以从两方面着手:
1、留心观察,注重积累
有经验的老教师在课堂上精彩事例层出不穷、旁征博引,对教材的把握和挖掘能力令人羡慕,原因在于平时细致入微的观察和点滴的积累。对于教学资源的开发,其实就是在平时细心观察的基础上,对有利于教学的事物的勤于积累和合理有效使用。对于信息技术最前沿的知识、动态要注意保持关注,收集对教学有意义的信息并积累起来,随时作为教学资源补充到实际教学当中。教师如果要加快成长的步伐,做一个教学的有心人,留心观察、注重积累是必由之路。
2、专心学习,潜心读书
学习是一个人成长的基石,读书无疑是学习的重要方式。教育教学理论、教育名家论著、专业技术书籍、历史哲学、政治经济等都是可以拿来充实自己和武装自己的精神食粮。抗拒现代社会的速成与浮躁、市场经济的物质诱惑,需要教师在学习和读书当中,汲取华夏文明的文化精髓、历史积淀和道德操守;科学谨慎、严谨治学,需要教师在学习和读书当中,兼容并蓄,发扬科学民主、讲求实证的精神。因此,教师要学会读书,学会学习,不仅可以从博览群书中获得精神的力量、积累丰富的知识,还可以在学生面前展示一个博学、儒雅、富有个人魅力的教师形象,以此来感染学生、影响学生。
作为信息技术教师,要完成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贯彻思想道德教育的基本职责就必须做到努力钻研业务、切实提高自身修养,既要传授知识、技能,还要关注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根据信息技术课程特点,充分发挥服务德育教学的优势;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与生活需要,挖掘德育教育素材,整合教育资源,使得德育教学寓于情理之中,最终达到德育教学渗透于信息技术教学中“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境界。
参 考 文 献
[1]教育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教基[2000] 35号.
[2]周华.谈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所体现的理念[J].现代校长,2007.
[3]赵德成.新课程实施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评价[J].课程·教材·教法,2003. [4]张林.信息技术课中渗透德育刍议[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7.
第二篇:德育渗透论文春风化雨,润物无声(xiexiebang推荐)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浅谈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昆山市柏庐实验小学许嫣江苏昆山215300
“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课程标准》的这一理念,强调了在语文教学中,必须渗透德育教育。那么,在新的形势下如何充分利用现行教材,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呢?我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结合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坚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深挖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加强对学生的品德薰陶。
教材是德育教育的依托,而教材中德育的内容,不可能像学科知识那样处处明显,它往往是内在的、深层的,个别是隐蔽的,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不能仅停留在那些表面的内容上,而应当是深入挖掘教材内在的德育因素。不防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寻找人物的闪光点,使学生受到品德感染。
如课文《闪光的金子》讲述了水电修理工徐虎在平凡的岗位上,热心为居民排忧解难的动人事迹。因此,我在教学中,组织学生寻找人物的闪光点,进行讨论。如:“许多年来,徐虎利用休息时间走遍了千家万户,给大家带来了方便。人们都说他的一颗心像‘闪光的金子’”,让学生讨论“为什么人们都说他的一颗心像‘闪光的金子’?”。在讨论交流的过程中,优秀人物的光辉形象,自然在学生的心目中高大起来,从中受到人物品德的熏陶和感染。
2、紧扣文中的情感主线,使学生的心灵受到陶冶。
如课文《送给盲婆婆的蝈蝈》通过记叙“我”将心爱的蝈蝈送给盲婆婆的故事,表现了少年儿童关爱他人的好思想、好行为。教学中我紧紧扣住“献爱心”这一情感主线,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含意,让学生感悟事小情深,进而陶冶美好的心灵。并以“献爱心”为主题,课后发动学生真情放送,为周围的人做一件好事。
3挖掘文中的重点词句,使学生受到思想上的启迪。
如教学课文《大禹治水》第三自然段时。我通过抓住“13年”、“三次”、“一次”等词语的对比,让学生体会大禹为了大家的利益而牺牲了自己的利益,一心为公的精神。指导朗读时,紧扣“但他一次也没有进去看一看”、“还不知道父亲是个什么样子”这两句话让学生反复朗读体会,从中感悟大禹无私奉献的崇高品质。学生在这些词句中受到了思想上的启迪,真正的感受到了大禹制服洪水的顽强意志和献身精神。
二、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情感进行德育渗透。
寓德过程以课堂教学为渠道。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精心
组织教学,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情感,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在教学中,我试用了以下几种方法:
1、创设情境,触发学生的情感。
人的感情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情境对儿童有巨大的感染力。在教学课文前,我根据课文特点,灵活运用电化手段,通过放录像、幻灯、录音等创设一定情境,吸引学生,使学生受到环境场面的感染熏陶,以收到思想教育效果。如教学《升国旗》一课时,我一边播放五星红旗冉冉升起的录像,一边播放《国歌》,全体师生肃然起立。此时此境,激发了学生对国旗的崇敬和对祖国的热爱,爱国之情油然而生。
2、音乐渲染,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
音乐在表达、传递情感上具有直接唤起、保持、延续的作用,由音乐唤起的听觉形象虽然看不见,却能激发起学生原有视觉积淀,使学生产生一种实实在在的体验。例如我在讲《一株紫丁香》一课时,为让学生体验老师工作的辛苦,在让学生谈自己平时亲见老师工作感受之后,适时地播放《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这首歌曲。随着那优美旋律的上升,一种对老师的敬爱之情在学生心际弥散,并从他们的表情中显现出来,使之产生了相应的情感体验。
3、角色表演,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低年级教材中有许多童话类型的课文,都是向我们揭示一个深刻的道理,并寓思想教育于其中。因此,在教学类似的课文时,我考虑到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让他们扮演课文中的角色来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如教学《青蛙看海》一课时,我就让学生来演饰课文中的小青蛙“一级一级地往上跳”、“累了„„渴了„„”,在表演中感受青蛙顽强的毅力和坚持不懈的刻苦精神。
4、加强朗读,升华学生的情感。
朗读是体味课文情感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富有情感的朗读,能把课文的深刻含义和丰富感情传达出来,使学生从绘声绘色的朗读中心领神会,受到强烈的感染和教育。如教学课文《2008,北京》,我就以指导朗读为主线,通过入情入境的朗读指导,使学生体味情感,受到爱国热情的感染。
三、拓展语文教学活动的空间,有意识的启发诱导。
在教学过程,我坚持从报刊、杂志、广播中积累故事、童话、寓言、小说等百余篇,结合语文教学,向学生有意识的渗透,启发诱导。如结合《关心下一代周报》让学生收集建国以来的历史成就,从而让学生体会到伟大祖国的美好,产生“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利用扫墓时瞻仰烈士陵园的契机,向学生介绍烈士的英勇事迹,进而使学生产生踏着先烈足迹前进的道德信念;结合学校组织的慈善募捐
活动,向学生有机阐述“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精神,从而使学生了解社会,体会到社会主义祖国大家庭的温暖,进而对社会做自己力所能及的贡献。此外,在语文课外活动中,还可以采用讲故事、演课本剧、小品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挖掘语文教材中的德育因素,让学生参与德育渗透教育,不知不觉受到启发诱导。
总之,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德育渗透是一个广阔的空间,只要你做一个有心人,细心发现,逐步探索,教学中的这些小亮点就一定会在德育渗透中收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
第三篇:春风化雨 润物无声
春风化雨 润物无声
白塘中心小学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总结
一、基本情况:
白塘中心小学位于莆田著名的二十四景之一的白塘湖畔,学校环境秀丽,设 施完善,下属共有小学十所,学生三千多人,教师二百余人,是一支拥有省、市、区骨干教师、教学能手为主体的德才兼备的教师队伍。多年来在全体师生的共同 努力下,学校先后获得了“中国艺术教育特色单位”、“福建省农村示范学校”、“莆田市文明学校”、“涵江区素质教育合格学校”、“莆田市校务公开示范校” 等荣誉称号。学校确立了“以人为本、立德为重,素质为先”的办学理念,坚持 走“依法治校,依法治教,科研兴校,质量立校”的办学路子,学校坚持不懈地 推进校务公开工作,大大激发了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力地推动我校 各项工作不断前进。为了实现学校德育先行的战略目标,我校领导与全体教师达 成共识,每年约投入5万多元专项资金,用于德育建设,并通过一系列新举措着 力构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系统管理平台,取得了可喜成就,具体做法如下:
二、切实加强领导,建立健全组织机构。学校成立了未成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校长、书记任组长,分管德育工作的副校长任副组长,成员由校少先队总辅导员,各班主任组成。
三、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
1、进一步落实德育新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
坚持选拔思想政治修养好、业务水平高的教师作为德育课教师,落实课程标,准,保证授课时间,充分体现德育的首要地位。结合各年级德育教育的具体目标内容和要求,向学生进行系统的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纪教育和心理教育。寓德育于各科教学之中。在各类优质课和教学能手评选中,将德育列为一项重要内容。倡导每一个教师都做德育工作者,形成教职工全员抓德育的良好氛围。
2、不断改进中小学德育课教学的方式和途径
采用参与式、启发式、讨论式和研究性学习等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把传授 1 知识同陶冶情操、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结合起来,寓教于乐,深入浅出、务求实效。积极开展内容鲜活、形式新颖的实践教学活动,注重知行统一,做到活动前有要求、有准备,活动中能感受、能体验,活动后有总结、有提高,提高了课堂效率,保证了教育教学效果。
3、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
把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在学校教学活动之中,注重发挥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人格魅力和为人师表的作用,建立民主、平等、相互尊重的新型师生关系。使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学校开设的心理健康咨询室、“悄悄话信箱”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开办家长学校,搭建沟通平台。
成立家长委员会,要求中小学校每学期至少向家长委员会通报一次工作情况和征求意见,家长委员会每年向学校推选一次“模范家长”。二是由家长学校向家长宣讲科学的育人方法。请专家或老师传授家庭教育的理论和方法,指导家长正确实施家庭教育工作。组织在家庭教育方面成绩突出的模范家长现身说法,为家长教育子女“支招”。向家长宣讲教育教学改革的理念和政策,了解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不同的功能和范围,明确家长育人职责。向家长宣讲法律法规,引导家长运用法律知道妥善处理发生在孩子们身上的问题。组织家长开展经验交流活动。通过相互交流、研讨,共同探索总结、提高家庭教育水平。
邀请家长参加学生集体活动。主要有主题班会、队活动课、文体娱乐活动、科技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组织家长评教活动。收据家长对教师的评议意见,及时向教师反馈,并列入教师业务档案,作为学校评价教师的参考依据;学校或班主任向家长每学期组织通报1—2次教育教学情况,接受家长咨询;开展家访活动,班主任和任课老师每学期上门家访至少一次;利用网络开办德育教育指导网站,引导老师、家长和学生参与交流;开通“老师热线”,为家长育人、学生成长答疑解惑;开展书信活动,如“老师、你辛苦了!”“爸爸(妈妈),我想对您 2 说”,“写给儿子(女儿)的信”等,相互沟通心灵,弥补长幼之间、师生之间情感交流的缺失。
五、用好德育载体,提供精神食粮。
1、借助德育阵地
为不断满足未成年人精神文化需求的多样性各学校组织学生参观不同的教育基地(爱国主义基地”、“德育基地”、“劳动实践基地”、“科学教育基地”、“乡村青少年宫”),让学生接受革命历史和传统教育;各校创新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让每一面墙壁都会育人,让每一株草木都会说话;有的学校尝试开设法制教育展室,开办校园模拟法庭。积极整合利用校内外一切教育资源,组织学生参加丰富多彩的德育实践活动。同时,’为弘扬博大精深的中华5000年文化,激励后人勤奋学习,学校不断地向广大少年儿童推出爱国主义教育和弘扬历史文化遗产的文化产品,每逢重大历史事件纪念日学校都会举办展览,先后举办了《建 国六十一周年展》、《井冈山革命斗争展》、《历史的选择》、《红色诵读经典》等画展,使学校展览室、队活动室、图书馆成为少年儿童的第二课堂。对于来馆参观的学生,老师对学生尽量采取讲故事形式讲解,让小学生在听故事中体会意义,让学生们进一步了解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有效地激励发了广大少年儿童热爱涵江、建设家乡的热情。
2、借助现代化有效载体
以满足未成年人文化需求为内容,学校定期向青少年推荐“新书榜”,引导学生多看书,看好书。通过实施“校校通”工程、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实现网络进教室。充分发挥网络优势,把学科教学与网络应用相结合,让学生上网查阅资料,利用课余时间、节假日向学生开放网络阅览室(绿色网吧),让学生到推荐的网站上冲浪,通过网络向中小学生播放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和反映祖国建设伟大成就的电影、电视片,让大量有用的信息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言行,引导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小学生中大力开展“读好书”、“唱红歌”和“优秀影片观后感”等竞赛评比活动,把德育要求变成小学生的具体活动。
六、深化德育活动体验
为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经常组织开展中小学生“学英模,做好事,献爱心”活动,把温暖送给急需帮助的人群;组织开展“知恩、感恩、报恩”教育活动;鼓励中小学生为父母、长辈和有恩于自己的人做好事、尽孝心、报恩情:组织中小学学生观看“新闻联播”和丰富多彩的少儿节目,引导学生关心国家大事;组织开展“知荣辱、树新风、我行动”道德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校做好学生,在家做好孩子,在社会上做好公民”,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社会主义人生观、价值观和荣辱观做一个有道德的人。聘请老革命、老干部、老学者组成德育演讲团,义务赴校宣讲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及十七大精神,结合亲身经历讲授革命传统故事,受到全体师生的热烈欢迎,已有3000多名师生接受教育。
七、强化普法教育
以加强法制教育,防止未成年人犯罪,帮助特殊未成年人健康成长为内容,组织开展了未成年人犯罪情况调研,聘请林笔煌同志(当地派出所民警)任本校法制副校长,针对学校实际,采取专题讲座、知识竞赛、图片展览等形式在全校开展普法宣传,使孩子们懂得哪些行为是违法的,哪些行为是受到法律保护的。对于有轻微违法违纪的未成年人组织干警和优秀教师进行一对一帮教,引导他们正视社会,放下包袱,争当生活的强者。
八、关注特殊群体共搭爱心桥
我校积极开展各类关爱活动,大力实施“春蕾计划”、“关爱留守儿童”活动,帮助贫困女童、单亲家庭子女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发动社会力量资助“春蕾女童”和留守儿童,学校和乡镇政府通过“校家同创”网络系统建立了“留守孩”及档案,对他们实行教师重点帮扶结对制度、学生互动互帮制度、校家联系制度和“留守孩”与父母联系制度。这些制度的落实,使全校学生特别是留守(流儿童入学教育和流浪儿童、孤残儿童得到了及时而又特别的救助和关爱,受到广大群众的高度评价。积极开展改革开放的历史教育与国情教育、英雄人物和道德楷模教育活动;发挥维护保护优势,积极开展以《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 4 罪法》为依据的优秀“青少年维权岗”创建活动、“青少年远离毒品行动”、未成年人零犯罪社区创建活动,积极推进青少年自我保护教育,规范青少年参与少年法庭陪审员制度,做好普法宣传和失足青少年帮教工作发挥实践育人优势,广泛开展学生实践教育、保护母亲河行动、敬老助残活动和少先队“雏行动”、“手拉手”、“希望工程”爱心助学等主题鲜明、时代性强、符合青少年特点的思想道德实践活动;发挥文化育人优势,充分发挥校内外阵地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主渠道作用,积极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科技文化、体育、娱乐等活动,举办音乐、美术、书法、电脑等夏令营培训班,积极吸引未成年人踊跃向团组织靠近,评选优秀少先队员等。通过与妇联联手,发挥指导和维护家庭教育工作优势,大力实施“明天工程”,聘请一批家教经验丰富的老妇女干部、老同志举办家教讲座,开展家庭教育调研和家庭知识宣传,把家庭教育的宣传工作向农村发展、向单亲家庭扩展;积极开展“争做合格父母、培养合格人才”活动,使“一切为了孩子的明天”在活动中得以体现;积极开展“放心工程’’活动,为外出务工家庭子女建立档案,进行结对帮扶,定期巡回家访,使一些寄住在祖辈、邻居、亲友家中的留守孩子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请求区委宣传部协调电视台和广播电台根据国家和省广电局《关于转播少儿频道的通知》精神,及时调整相关频道,在黄金时段向全区转播中央《少儿频道》,积极制作播出有利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公益广告、电视节目、专题新闻,不断拓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宣传题材;严格控制渲染暴力、恐怖等内容的剧目,把部门节目在时间安排上调整到每晚十点以后,文化市场得到进一步净化。积极配合公安、文化和工商等部门联合开展以网吧为重点的文化市场专题整治和“扫黄打非”斗争,清理电视上不康健的影视节目和网络上淫秽色情的网站,对所有网吧进行重新审核登记,实行“两严两查”管理制度,即严格执行学校周边200米以内不得开设歌舞厅、网吧等营业性娱乐场所;严格实行上网登记“一证一卡”制度,严禁打击未成年人上网现象,部分网吧还积极推广绿色上网过滤软件,网吧管理取得明显效果。同时还建立了“人盯场所、责任到人”的监督机制,学校聘请20名退休教师为网吧经营场所监督员,设立举报电话,接受群众投诉。同时我校也配备 5 或聘用了治安保卫专职人员,加强学校治安保卫工作,校园周边环境和秩序较好,有效地维护了学校和社会稳定。
九、家校共建校社联姻硕果累累
实施“校家同创”、“校社联姻”的德育工程几年来,群众关注度高,社会反响好,广大群众和学生积极参与,全镇形成了关心支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浓厚氛围。具体体现为:
1、学生思想道德表现明显好转。
与2009年6月采集的调查数据比对,一是在校学生未出现违法犯罪案件有违纪现象的学生明显下降。二是学生的学习行为更加端正。经常上网、迷恋网吧、玩游戏的学生明显减少。从不上网或偶尔上网的学生所占例有较大提高。上网看新闻、学习知识的人增多,聊天、玩游戏的学生明显减少。三是助人为乐、主动关心帮助别人的比例有一定提高。大部分学生在家能体量父母,帮助父母做家务。“5.12汶川地震’’发生后,我校学生不仅积极捐款,而且主动与灾区同学联系并发送慰问信件或电子邮件,鼓励灾区同学树立战胜灾难的勇气。
2、学校德育工作明显加强。
学校德育活动进入规范化、制度化发展轨道;研究德育工作的氛围越来越浓;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已成为重点研究课题,我校重点培训心理健康学科教师;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到学生家中进行家访人次也明显增加;各校大都建立了校家通通讯平台,保证了学校与家长的畅通联系。
3、学生家庭教育状况不断改善。
积极参加家长学校培训的日益增多;重视子女教育的家长日益增多。家长对子女的教育更加关心;能主动经常与学校联系的家长大幅度提高,尤其在小学和初中阶段提高幅大:家长教育子女方法逐步改进,当孩子犯错时,允许孩子发表意见、批评并教育或劝告孩子下次不要再犯的家长明显提高;家庭教育环境明显改善,69%的家庭主动为子女学习购买优秀书籍,鼓励子女读好书,添置电脑等学习设备。
4、学校与家庭关系更加和谐。
“校家同创”工程实施之前,很多家长从未接受过家庭教育知识及法律法规的培训,对有关知识和法律还不甚清楚,带来许多矛盾和问题,甚至直接影响学校和老师正常的教育工作。工程实施以来,家长与学校矛盾纠纷直线下降,学校与家庭相互理解、相互信任感增强,形成了校家合作育人的和谐氛围。未成年人“三结合”思想道德建设的改进和加强,大大推动了我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发展,教育教学质量明显提高,基础教育十多年一直走在全区的前列,得到各级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的高度评价。
我校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尽管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与面临着新的形势和任务相比,与中央和省市委的要求相比,还存在着不少的差距,任重而道远。这
次省督查组到来我校进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督查,必将有助于推动我校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我们将以这次督查为契机,进一步加强未成年人思
想道德建设,根据督查组提出的要求,认真整改工作中存在的薄弱环节,进一步开拓创新,扎实工作,努力开创我校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新局面。
涵江区白塘中心小学
2011年12月
第四篇:春风化雨 润物无声
春风化雨 润物无声
——浅谈新课标下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
江苏省如东县长沙初级中学 陈郁新
【摘 要】 情感教育是语文教育的重点,也是语文教育作为人文教育的重要体现。在语文教学中应当实施情感教育,让情感成为教学的催化剂。这就需要教师倾注真情,创设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精心设计导语,让学生一上课就进入角色,顺利走进作品,找到与作者情感交融的契合点,并挖掘并筛选阅读材料中的景语与情语,构建多方的对话平台,多方诱导,从而使情感目标能顺利达标。教师还应提升自身素养,充分协调好师生情感,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这是情感教育成功的可靠保证。
【关键词】
情感教育
情感体验
情感目标
师生关系
【正文】
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完善的人”,它要促进的是学生的全面发展,包括生理、心理、认知、情感等各方面的发展,作为语文学科当然也不能例外,必须在确立目标时做到认知与情感目标的统一,但长期以来,我们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却把语文教学目标肢解为四个部分:语文知识的传授,语文能力的培养,智力的发展,思想品德的教育,而很少提到情感陶冶的目标。更由于教育功利化倾向的影响,语文教学也走上了重认知,轻情感的“唯理智教育”的偏狭之路,对此,有识之士尖锐地指出:“中学语文教学中的种种问题,一言以蔽之,是人文价值、人文底蕴的流失,将充满人性之美,最具趣味的语文变成枯燥乏味的技艺之学、知识之学,乃至变成应试训练。”① 确实,本应是所有学科思想最活跃、情感最丰富、最具激情与灵气、最能让学生驰骋想象的语文课堂上,教师却刻板地按照“时代背景——段落大意——主题思想——写作特点——课后练习”的公式,把一篇篇文质兼美的课文肢解成一个个知识拼盘,蕴涵在字里行间的情感不见了,人文性消失了,只剩下干巴巴的语言文法的训练,写作技巧的操练。这样做的结果是使学生厌学,教师厌教,语文课成了硬邦邦的学科,这种以学科知识为本位的教育导致了对学生终身发展最为重要的情意的缺乏,阻断了学生人文素养的形成。
新课标把语文性质定位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这无疑是对语文学科认识的一次重大超越。语文学科积淀着太多人类文明的结晶,富有浓郁的人文特色,较之于其他学科,有更多的文学、艺术,有更多的幻想、想象,也有着更多的情和爱。列宁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② 基于此,我们可以说,情感教育是语文教育的重点,也是语文教育作为人文教育的重要体现。对情感教育的概念,我们可以这样描述:情感教育是完整的教育过程的一部分,它通过在教育过程中激发和培养学生的情感品质和学生的情感能力,促使学生对学习、生活和周围的一切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形成独立健全的个性和人格。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作为教师要调动其学习兴趣,创设乐学情境,让学生在识记、互动中渗入情感体验,从而与文中人同欢乐,共悲哀;在情感的投入中形成正确的语感,在品味咀嚼思想观点和情怀中产生强烈的共鸣,至于内容的理解、写法的运用等亦可在情感的投入、共鸣中迎刃而解,这样的语文课堂又怎会不焕发出生命的光彩?
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实施情感教育,让情感成为教学的催化剂呢?
一、倾注真情,创设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
文章不是无情物,师生之间更应情意相通。语文是最需要倾注情感的一门学科,没有感情的契合和移入,是无法体验到作品的情感之美的。而这种全身心的投入,需要良好的情感氛围作保证。在课堂上,老师应多对学生进行“激励”“呼唤”“鼓舞”,要积极创造让学生生疑、质疑、辨疑的条件,营造探究问题的气氛,让学生有思考问题的空间,创设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学生处在一种身心解放、无拘无束的空间下,才会乐于参与,自由表达,才会勇于求知,寻根究底,对文本的阅读与学习才不会流于表面,而会向纵向深入,横向扩展,最终形成发自内心的独特体验和感悟。反之,学生如果处于刻板呆滞或紧张压抑的课堂氛围中,要激活他们的思维及创造力,唤起他们积极的情感体验,只能是一句空话。
二、拨动情弦,创境激趣,精心设计导语。
《语文课程标准》在“评价建议”里明确指出:“语文学习具有重情感体验和感悟的特点,因而量化和客观化不能成为语文课程评价的主要手段。”
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王夫之讲“情不虚情,情皆可景,景非滞景,景总含情”。可见情与景是统一的。这就需要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利用描述性的语言再现情感所产生和存在的情境,从而使学生进入到作品的情境中去,使学生灵魂得到净化,感情得到升华。其中导语是创设情感意境的突破口,也是强化课堂心理场的第一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导语的设计,争取让学生一上课就进入角色,顺利走进作品,找到与作者情感交融的契合点,去体验作者所抒发的情感。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除了能带领学生学习基础知识,培养基本的语文能力外,还担当着陶冶其情操、培养其良好的情趣的任务,他总是会在反复钻研教材的基础上通过对文字、画面的理解揣摩,充分挖掘文本中蕴涵的喜怒哀乐等情感因素,精心设计好导语,当好学生的导游,从而使学生在和谐活跃的情境中兴致盎然的去探索、解疑,既从感官形式上,又从内心深处感受“情动而辞发”的各个方面。
利用情感导入的方式很多,如教学《木兰诗》可从播放豫剧《花木兰》选段入手,教师简介木兰从军的故事及背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可自叙自己求学读书的经历,说明童年的乐趣既在嬉戏玩耍中,又在读书求知中;教学《天净沙秋思》可用音乐《橄榄树》为导入背景音乐,再这样设计导语:“七百年来,人们说起“乡愁”,就会想到《天净沙秋思》这部作品,它以极为出色的景物烘托的写法,将抒情主人公置于特定氛围中,使他的主观意识和客观环境达到了高度统一,整部抒情作品只用了28个字,就生动地表现出了一个长期漂泊异乡的游子的悲哀„„”
特级教师于漪讲《春》一课时,曾设计了这样的导语:“一提到春我们眼前就仿佛展现出一幅阳光明媚,春风浩荡,绿满天下,花开遍地的美景;一提到春,我们就会感到有无限生机,有无穷的力量,内心洋溢着无比的喜悦。古往今来,多少诗人曾用彩笔描绘春天迷人的景色。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鹤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是大家熟悉的……”像这样的导语,既能描绘出文章的内容,又有把学生诱导到作者对春的赞美之情中去的作用。
总之,教师要努力做到要以情导入,导之入情,以情动人,用声情并茂的语言来诱发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让学生思维兴奋起来,迅速进入学习轨道。
三、深入挖掘并筛选阅读材料中的景语与情语,精心设计多元化的情感目标,多方诱导,从而使情感目标能导学达标。
阅读的材料是文章,是作者“情动而辞发”的结果,阅读的过程也是师生透过文字相互激发、渲染、传递、内化的过程,需要教师像设计导语一样以情动情,在教学设计中要依据作者的思路、情感及学生品质、情感等因素来设立情感目标。如人物评传类应以具体的道德形象的影响来激发学习榜样的热情作为情感目标;古诗文应以通过意象的勾勒、意境的营造来引导学生热爱祖国的山河及语言文字作为情感目标;而说明文也应以抓住对象的特征,从功能、用途及成因诸方面挖掘自然美、建筑美、创造美作为情感目标。在诱发不同的情感目标时可根据学情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让其迅速进入情感氛围,如可采用设疑引趣法,《卖炭翁》一诗中的“系向牛头充炭值”,就可以提问:为什么用“系”呢?一个极寻常的“系” 就可使学生看到卖炭翁的反抗精神,从而加深对作品思想感情的理解。还可采用朗读感悟法、辨析讨论法、情感互动法、情境联想法、情感升华法等方式来实现情感的移植,使教学情感目标顺利达标。文学作品之所以感人,一方面在于它是作者情动而辞发的结晶,情寓于字里行间,有的直抒胸臆,情动于衷;有的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有的“道是无情却有情”„„另一方面是教师理性的诱导带来情感的撞击。文学作品的教学,是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最能触及人的灵魂最具魅力的内容。如在教学《背影》时,可以引导学生从“背影”和“泪水”这两个意象中逐渐深入地体会父子之间的绵绵深情,感悟无穷的艺术情味。在教学《最后一课》时,教师可利用韩麦尔先生的动作和表情引导学生联系背景、联系性格和老师的责任感分析其痛苦、激动的原因在于他热爱法语、热爱祖国,由此不难实现“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语言,热爱老师的高尚情感”这一情感目标。像《我的老师》可通过细节品读、诗歌颂读、词语品味、关键语句讨论等方式体验老师爱学生、“学生要爱戴老师,树立感恩之心”这一情感目标,在师生互动、协作中定会顺利完成。
四、构建多方的对话平台,发挥对象的主体作用,从而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在情感的交流共鸣中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
情感教育不是独立的,也不是游离于语言文字以外的,它渗透于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贯穿于语文学习活动的方方面面,尤其是显现于听说读写及实践活动中。作为起主导作用的教师,不仅要抓住课堂教学这个“牛鼻子”,不囿于读读——议议——说说——想想这个浅层次上,还要抓住文中情、作者情、自我情、社会情的四位一体的联系桥梁,构建与文本对话的平台,侧重于诵读吟悟,把平铺直叙的文字化作立体的形象,从而体味作者的喜怒哀乐。在迁移训练中,可构建与作者对话的平台,或赞扬,或驳斥,或补充材料,或倾吐心声,让学生自由倾吐情感,尽情施展才华。如学了《挖荠菜》,可以《妈妈,我想对你说》为题写封书信给作者,表达对老一辈人的理解、感激之情及新一代人对幸福的理解和新的价值观;学了《两小儿辩日》,可写一篇随感式日记,论述人不可能全知全能、没有必要嘲笑别人,或者论述人不应迷信权威,要敢于像两小儿那样向权威挑战等。
五、协调情感,增进和谐的师生关系。
众所周知,中学生情感的最大特点是直觉性和不稳定性。他们往往是凭直觉的好坏而不是经过理性的分析来感知事物的。一旦他们觉得外界事物不合自己的口味,就会兴味索然,甚至产生逆反心理。久而久之,学生的这种情感将会给语文教学带来许多困难。因此,教师应充分意识到协调好师生情感是教好语文的可靠保证。那么,如何协调情感,增进和谐的师生关系呢?
1.要尊重学生,热爱学生。这是增进和谐的师生关系必不可少的途径之一。教师要用一颗宽厚、博爱、敏锐的心去理解、关心、包容每位学生,以真诚、热情、民主、信任的态度对待学生并与学生进行对话、交流,使学生在这种平等的师生关系中获得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情感体验。学生—旦得到老师的尊重与信任,他们就会感到温暖,就会感动得“流泪”,尤其是一些“后进生”。学生如果不喜欢哪位老师.那么对他所教的学科也往往会产生厌倦。
2、要提高自身素质,力求博学多才。学生最喜欢有学问的老师,多才多艺的教师不仅在教学中有更多的主动权,而且也容易获得学生的尊敬与信赖。语文教师要博学,要当“杂家”。这不仅是教学的需要,也是协调师生情感的需要。现在中学生见多识广,思想活跃,如果教师“孤陋寡闻”,就很难与学生协调情感,形成共鸣。
著名的教育学家夏沔尊先生说:“教育上的水是什么?就是情,就是爱。教师没有了情爱,就成了无水之池。任你四方形也罢,圆形也罢,总逃不了一个空虚。”③ 的确,不通情难以达理,不育情难以育人,语文教学是一个披文入情的活动,是一次生命对话、情感交流、智慧碰撞的过程。教师要在教学上获得成功,就必须重视实施情感教育。把学生视为活生生的生命个体,把培养完善的个性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和任务,并通过一系列有意识的操作,使学生的情感借助语文阅读教学得以陶养,我们深信,伴随着课程改革的春风,情感教育一定会走进我们的语文课堂,在潜移默化中滋润每个学生的心田,使语文课堂焕发出应有的生命光彩,进而促进学生自身各方面的全面发展。
注释 ① 《语文学习报》(2005年第38期)
②《列宁全集》(第20卷)
③《赏识你的学生》述评(张敏坤)
参考文献:
1、《初中语文新课程校本教研问题与指导》
2、《语文教学通讯》(2003·11)
3、《新课改导刊》(2004·1)
4、《语文阅读教学要注意发挥情感效应》(《中学语文教学》1995.1)
5、《中学语文情感教育新构想》(《中学语文教学》1996.1)
6、《浅谈情感在语文教学氛围中的地位与作用》(《语文教学之友》
1996.6)
第五篇: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以班级文化为引领,构建和谐育人环境
洋溪中学陈静
在新课程文化视野下,班级文化建设作为学校全方位育人的一
个重要方面,已越来越受到各级各类学校的重视,成为深化教育改革,优化育人环境的一项重要课题。因此,研究农村初中班级文化建设,正确引导和帮助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使他们能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对于我们农村中学教师来讲任重而道远。
古诗曰:“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和谐的山水使人流连忘返,和谐的音乐使人心旷神怡,和谐的班集体促人团结奋进。构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和谐班集体”,能让班集体焕发出生命活力,让学生在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中自我教育、自我成长、自主发展,不断完善健全的人格。我们应该从实际出发,以班级物质文化、精神文化为引领,构建和谐育人体系,营造和谐的育人氛围,尽可能让每个学生在和谐的环境中自觉地接受教育,享受精神关怀的洗礼,快乐健康地成长。
古人云:“橘生淮南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批评之中,他就学会了遣责;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鼓励之中,他就学会了自信„„环境是一种教育力量。对于一个学生来说,有两个重要生活的地方,一个是家,一个是学校里的班集体。如果说,学生们在家中重要时间是用来吃饭、休息,那么学生们更多地倾注了自身活力的生活就是在班级中。班级是学生生活的重心,是知识的集散地,是人格的熏陶地,是才能的展示地。良好的班级文化对班集体建设和学生个体的社会化具有极大的影响。
班级文化是指依托并通过班级这个载体来反映和传播的文化现象。它反映的是班级这个特定的社会组织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是一种渗透在班级一切活动中的东西。
班级文化是一种潜在的教育力量,对学生是一种无形的教育影响。我在班集体的构建中,重点将思想教育贯穿于整个文化环境,包括物质环境、精神环境、活动环境之中,充分发挥班级文化的育人功
1能,做到“春风化丝雨,润物细无声 ”。
一、班级布置,匠心独运——物质文化环境赏心悦目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无论是种植花草树木,还是悬挂图片标语,或是利用墙报,我们都将从审美的高度深入规划,以便挖掘其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并最终连学校的墙壁也在说话 ”。整洁、明丽、温馨的教室环境可以激发性情、陶冶情操,于无声处彰内涵,于细节处显氛围,给人以启迪教育。
1、精心设计,让班训充满思想
班训是对校训的诠释,是特定的教风与学风的注解,是学生言行的警示和忠告,它从定势心理、认可心理和强化心理出发,指明了班级的努力方向与行动准则,构成了教室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学校的校训是:励志博学创新笃行。所以,开校初,结合我们班的实际情况、班级目标,我和我的孩子们通过民主班会,确定的我们班的班训:犯其至难,图其至远”。其意思是一个人敢于挖掘潜力,挑战极限,就能超越自我。用伟人毛泽东的话说就是:“无限风光在险峰。”
2、用心开垦,让园地展示风采
教室里的每一面墙壁都是会“说话”的。为了让我们生活的教室更具特色,我和孩子们可是费了好一番心思,我们的教室是这样布置的:在教室的后面,贴着班级成员经过共同奋斗而取得的奖状,在奖状的旁边贴着“太好了”,“我能行”,“你有困难吗,我来帮助你?”等句子,这些简单、朴素的话激励着学生,使他们树立自信心,引导他们铸就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在教室的左右两边则是“学习园地”与“光荣榜”,在洁白的墙壁上,“学习园地”与“光荣榜”就像两只大眼睛,闪烁着智慧的光芒。这里是学生获取新知、陶冶情操、表现才能、显示心灵、展示青春风采的天地。
3、倾心掘取,让“宝藏”丰富心灵
教室一前一后有两块黑板,嵌在前面的一块由教师辛勤耕耘,传道授业的,而后面的一块则是孩子们施展才华,掘取知识的“宝藏”。黑板报,它以主题鲜明,内容针对性、可读性强而深受学生的喜爱。我们班充分利用这块宝藏,针对班情切合实际每期一主题,开学初,黑板报第一期的主题是“新学期寄语”表达班主任对同学的期望和勉励;教师节来了,“不忘恩师”为主题,感恩情怀为主线,表达学生对教师的尊敬和感谢;秋运会前夕,主题为“勇于拼搏”,鼓舞士气,激发集体荣誉感。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班级连续两次取得精神文明大奖,品尝着付出后收获秋果的喜悦,同学们又在黑板上写下“成功的背后”的故事„„以“恭贺新禧”为主题祝福新年祝福师友,以“我们是班级的主人”为主题激发主人翁意识激发班级责任感,以“学习雷锋”为主题,重温雷锋日记,体悟雷锋精神,回报社会„„
教室虽小,可它处处有宝,关键还要看我们如何利用。如果我们能使班级的各种物化的东西都体现班级的个性,都给学生一种高尚的文化享受和催人发奋向上的感觉,那么,班级文化也就如一位沉默而有风范的老师一样,起着无声胜有声的教育作用。
二、欲修其身,必正其心———精神文化环境要滋润心田
班级的人际环境和集体舆论环境,是班级文化建设的核心,体现在班级师生的精神面貌、班风、学风、集体舆论、班级精神等方面,是班级文化建设的深层次要求。好的班级人际环境和集体舆论环境。会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和思想。
1、以爱为基点聚心
有人说:“一位班级管理不成功的班主任,其失败的理由可能会有一百条;而一百位优秀的班主任,其成功的经验肯定有一条,那就是热爱学生。”在班集体中,班主任更要寓“爱”于学生,以爱动其心,以爱导其行,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心理安全的环境,为学生营造一个和谐的教育氛围。
我们学校一位有经验的班主任经常说“当学生意识到班主任老师是真心爱护他关心他,为他操心时,无论你是耐心的帮助,还是严肃的批评甚至是必要的斥责,学生都会乐意接受。”亲其师,信其道,方能聚其心。
2、以“信心”为动力励志
搞好班级精神文化建设,还要让学生对班集体充满“信心”。学生的主要任务和在学校的主要活动是学习,要围绕这一主题确定班集体的努力方向。及时动员全班学生提出一个催人奋进的目标,让学生鼓起勇气、充满信心,向新的目标奋进。组织全班同学进行大讨论,制定具体的班级制度,号召学生用制度约束自己。做任何一件事情,如果学生没有目标,他们往往缺乏兴趣和热情;而一旦让他们投入其中,他们自然表现出对事情的关切和热爱。
3、以“活动”为途径凝魂
心理学研究表明:不经过学生个人亲身经历和体验,要想把规范的道德准则变成学生的道德行为是不可能的。因此,我班在我校“每一个学生都有尊严,每个学生都可教导,每个学生都能成功”的办学理念引领下,双管齐下在班内精心设计各项比赛、文体娱乐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陶冶情操,在动与静的结合中增强感性认识,在活动中唤醒自己、反思自己,在活动中丰富、积累自己的道德素养,在活动中感悟领会运用。如:预防违法犯罪的专题片让学生懂得警钟长鸣;“野炊”使学生明白自由是因为有了纪律;诚信考试签名活动,让学生懂得“诚信”的价值;“文明礼貌卡”的推行让校园处处充满了问候与温馨;既丰富了学生的校园生活,更加强了纪律观念,磨练了行为规范。通过这一系列多彩的特色活动,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认识、参与、体验各种德育活动的“过程”,让学生在过程中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齐心协力,奋力拼搏,充分展示了班级积极上进的精神风貌。绚丽多彩的活动,增强了班级的凝聚力,和谐的班级精神在一次又一次的活动中得到提升,得到发展。
通过对班级文化的建设,让我们的学生学习文化、传承文化、弘扬文化,让我们的班级、校园具有陶冶功能、规范功能、凝聚功能在研究课题的带动下,通过研究与实践探索,我们在班级文化建设上已取得一定的成效。
1、学生行为有了明确的向导
2、增强了班级的凝聚力
3、增加了学校生活的吸引力
4、拉近了师生的距离
通过对班级文化的建设,将文化融合于班级建设中,让学生的心灵为之浸润;将文化融合于生活氛围中,让学生的举止为之震动;将文化融合于人的发展中,让学生的素养为之熏陶。在文化的引领中彰显和谐的育人理念,在文化的传承中构建和谐的育人环境,在文化的发展中体现春风化雨式的“心”的“飞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