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把握环节,关注细节,推进四环节教学模式
把握环节,关注细节,推进四环节教学模式
四环节教学模式是我校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在深入学习全国知名学校成功经验的基础上,遵循“以学定教,以学导教,先学后教”的教学规律,经过反复论证,实验推行的以“定性自学”——“互动探究”——“精讲点拨”——“检测训练”为环节的教学模式改革。在实施过程中,广大教师进行了不懈探索,使课堂教学有了可喜的变化,课堂效益明显提高。通过笔者大量的课堂调研,与一线教师交流,就教学环节把握形成自己的思考,并和老师们形成了广泛共识。
一、课前准备环节
四环节教学模式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学的封闭式教学模式,着力打造真正的“学堂”。学生预习的特点是先人一步,从这个意义上讲,预习就是学习的第一核心。
只有充分的预习,才能解决学生在课堂上“欲说无言”的问题,才会有学生丰富多彩的课堂展示,才可以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教育教学中来。我们常用“没有预习的课不上,预习不充分的课不上”来启发教师坚持以具体的任务让学生用心预习,以有效的方法指导学生高效预习,以合理的评价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从而积极探索提高学生有效预习的途径。
“功夫在课前,精彩在课堂,轻松在课后”这是老师们所达成的共识。打破封闭式的课堂教学更需要教师做充分的课前准备。教师在认真钻研教材的基础上,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要做好三方面的工作:一是准确定位。确定“学什么”,达成怎样的学习目标,以及学习重点、难点等问题,做到心中有数。二是如何操作。就课堂各环节如何操作,怎样进行有效引导,如何让学生积极参与等要形成具体思考。三是充分预设。“课堂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教师对学习内容、学习过程在课前进行充分的预设,以便依据课堂各环节的实际情况,及时对教学内容以”调“、“联”、“扩”、“删”,进行结构重组,进行有效的弥补和引导。
二、定向自学环节
1自学内容合理。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自学提纲合理与否决定着课堂的成败。它是学习目标具体化、问题化和习题化的再现。在设计自学提纲时主要把握好“学什么”,其次要体现学路,指导学生“怎样学”。下面我就语文教学中其内容的确定和数学学习提纲的设计谈自己的观点:语文教学中要把握好“语文姓什么”(字词句篇、听说读写)、“文章写什么”、“文章怎样写”和“为什么写文章”这几个要点,才真正体现语文的课程性质。数学自学提纲的设计中应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一是找准联系点(新旧知识的联系),二是铺好探究路(有序设计),三是抓住关键处(突出重点),四是预设易错处(设计易混易错题)。
2、自学时间充足。充足的自学时间让学生对整体学习任务有全面的把握,通过自我阅读教材、查阅相关资料,探究解决自学提纲中力所能及的问题,同时将自己不会的问题记录下来,以便在合作学习中进行请教、交流。长期培养和锻炼学生进行自学,对提高孩子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起着很大的作用,让他们一生受益匪浅。切不可让学生自学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就进入合作环节,不但形成形式化的低效自学,而且影响了合作环节的学习质量,并让学生形成过于依赖的习惯。
3、自学辅导充分。四环节教学模式是双主体教学,定向自学环节中面对知识经验不足,自学能力不强的小学生放手让他们自学,并不意味着淡化教师的作用。而是从过去集中式的讲解走向差异性的辅导。教师应走下讲台,走近学生,为学生解疑释难,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困难,特别要走近差生,为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说说“悄悄话”。我们经常提醒教师“关爱差生是最好的师德”,四环节课堂更要表现这一大爱。
4、捕捉学习问题。四环节教学模式的每一环节解决一部分学习任务,出现的问题留在下一环节去解决,作为下环节重点探究的问题。为使下环节探究问题更加集中,便于教师更好的引导和调控,教师必须看看优中差三个层次学生的学习情况,以便掌握学生学习中遇到的较难问题和普遍性问题,进行盘点梳理,确定下一环节的探究要点。但对于一下解决不了的问题,切不可费时费力的去辅导,以免耽误学习进度。
三、互动探究环节
1、有效的合作小组。学习小组是互动探究的最基本最重要的合作集体,其合作的质量直接决定着学习效果。建设好合作小组是一个长期不懈探索的课题。一是要合理搭配小组成员。小组间要成绩均衡,这样课堂交流进程就无较大差距,也便于形成各小组间的公平竞争。组内实行优中差搭配,按不同性格、不同性别去差异组合,形成强弱适当、性格互补、异性相益的合作团体。二是选好用好小组长。小组长当然要成绩较好,更重要的是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和较高的学生认可度。在使用小组长上要多给鼓励、多给指导、多给权利。让他们有尊严、有自信地去组织学生合作交流。三是建立合作常规。倾心教导、用心鼓励、严格要求,让“学会尊重、学会求助、学会倾听、学会辅导”成为小组成员的座右铭。四是实行捆绑式评价。“评价团队才会形成团队”。为提高学生的合作力,打造有力的合作小组,我们建议老师们提问在小组,展示代表小组,课堂激励在小组,阶段评价在小组。哪怕不公布个人成绩但也必须公示合作小组的集体成绩,让同学们看到他们与其他小组的差距,增强小组间的竞争意识。
2、有序的课堂展示。展示可以暴露学习问题,展示是最好的资源共享。课堂展示是四环节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课堂展示要从一下几方面思考:一是多样化展示。依据学习提纲和课堂实际来确定展示方式,听说读写背等学习形式都可以作为展示方式。课堂上一定要避免单一化的展示,既不吸引学生,有不利于暴露问题,还不能较好的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二是最大化的展示。我们倡议:“人人参与,个个展示”,旨在提醒老师们要扩大学生的展示面,至少每一小组均有展示对象,这样既能看到小组的学习情况,又发现更多的学习问题。三是分层次展示。安排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展示为了以下目的:优秀学生的展示为了“兵教兵”,中等学生的展示可以看看整体学习情况,差生展示可以暴露更多的学习问题,便于确定下一环节的精讲要点。四是有序化展示。互动的课堂需要有序的课堂纪律做保障,在学生展示过程中,全班同学一定要集中注意力,全神贯注,认真倾听,方可更好的达到资源共享的效果。五是民主化展示。在学生展示过程中,教师要到位不越位,不要随意打断学生的思路,不要有繁琐的提问,要学会少一份“情不自禁”,多一份“默默倾听”,把学生的展示达到极致。
四、精讲点拨环节
1、明确的精讲内容。此环节是教师主体地位最直接的体现。教师要依据以上两个环节中学生的学习情况,对照教学目标,及时进行“二次备课”,确定的“教什么”。一是纠错。就是把学生在学习中暴露出来的倾向性问题作为重点内容进行精讲,从最后一个学生抓起,有效矫正学习问题。二是整合。从教材整体出发,寻求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让学生把感性的、零散的、不成系统的知识进行归纳整合,形成知识网络。三是补充。学习提纲不可能涵盖教材所有知识点,所学内容也未必全部都呈现在学习提纲之中,这就要老师进行有效补充教学内容,从而达成学习目标。四是强化。对定义、要点、易错等问题教师要抓住关键,相机引导,进一步巩固强化,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2、科学的精讲方法。精讲不仅是数量上的少讲,更应是质量上的精彩。精讲要教以方法,点出规律,注重迁移,讲求实效,力求做到“四不”:一是不就题讲题。且不可像辅导试卷一样解决出错的问题,而要从学习内容的整体出发,寻找出错的根源,从知识的来龙去脉进行突破。二是不沉长地讲解。一连串的“对不对”、“是不是”、“好不好”,把好端端的陈述句转换做疑问句,滔滔不绝,口若悬河的长篇大论,剥夺了学生思考的权利,吃力而低效。三是不搞“一言堂”。精讲不一定是老师的专利,老师讲未必就优质高效。我们倡导课堂中更多的使用“兵教兵”、“兵帮兵”、“兵练兵”、“兵强兵”。可以让优秀学生走上讲台为全班进行辅导精讲,也可以再次给小组布置精讲任务,让学会的同学过把“老师隐”。四是不单纯动口讲。要充分利用挂图、板书、多媒体等直观化强的辅助性工具帮助学生理解,提高教学效能。
五、检测训练环节
1、紧扣目标检测。知识要用检测去巩固,效果要用检测去验证,问题要用检测去发现,能力要用检测去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要用检测去保证。“学什么”当然就要“考什么”。检测内容要依据教学目标,参考学习提纲,以及课堂实际而制定,形成“学教考”一体化的课堂。
2、精选检测内容。选取检测题时要有针对性、量力性,要针对本节课的重、难点、易错点而选取,达到真正检测的目的。同时要难易适中,面向全班学生,既不超出学生所掌握的知识范围,又要使学生感到有一定的难度。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胃口,让学生对学习有兴趣。
3、检测形式多样。单一形式的检测训练容易使学生感到疲倦,同一检测内容采用不同的方法去训练,可保持学生的兴趣。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从个体、小组、全班几个层面,采用灵活多样的检测方法。如:表格、朗读、背诵、表述、猜谜、游戏、表演等方式。
4、固定检测时间。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检测训练,是培养学生对基础知识理解、分析、应用的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为取得较好的效果,这一环节应该占有5——10分钟的时间来完成,同时注意培养学生的效率意识,把它作为评价的一个重要指标。
5、及时进行补救。四环节教学模式的目标是实现“堂堂清”。作为课堂的最后一个环节,课堂检测承载着很重要的作用。教师要走近学生,特别是差生,或者动员学生之间互检互测,充分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通过课堂的及时补救,如果学生仍然不会的的,让他们整理好错误的题,记在记错本上,可采用课后的“兵教兵”和其他的补救措施,这样才会真正达到检测的目的。
第二篇:教学四环节模式
自学导学互学拓学
四环节模式
真正对学生负责的教育,应当是能够促进他们全面、自主、有个性地发展。“自学互学导学拓学法”的课堂四环节模式是改革利刃,首先指向于“学生的学习动机”。在当前最大的教学问题是“学生厌学、不学”的问题,年级越高、厌学情绪越严重。有老师说,“学生不学,怎么自学?”为“怕改革、不改革”找借口。在许多老师看来,“讲不讲,讲对没有”是我的任务和责任;“学不学”是学生自己的事情,是家长的事情,最多是班主任的事情,与我无关。这种看法是错误的,“学不学”也应该是教师的任务和责任,是课堂教学的目标和要求。在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中,学科知识只是其中的很少一部分,更多的是学科知识之外教育学、心理学的理论,以及大量的内隐的实践性知识。教师的实践性知识与能力,最重要的就是调动学生“参与课堂”。
实施“自学互帮导学法”课堂教学改革最重要的目的之一就是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过去的教学,主要是教师“讲”,学生“听”,学生主要采取“听”这种单一的学习方式,很容易使学生厌倦学习,失去学习动机。“自学互帮导学法”的课堂,要求、调动学生以学习主人的身份参与课堂。只有参与了,有了活动,有了交流,才有感情,才有热情,也才有动力。在实施“自学互帮导学法”的课堂导学设计时,教师不仅指向于“学什么、怎么学”的问题,更要指向于“学不学”的问题,甚至要把“学不学”看得更加重要。
教师可以加强与改善课堂导学的设计,以课堂的形式去吸引与调动参与课堂,如采用现代教育技术等手段,然后逐步实现“满足需要的手段变成新的需要”的目标,进而使学生对知识本身产生兴趣。工作以来,积极探索并构建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环境下的教学模式。近几年来,改造和完善了与新疆电大互联互通互动的传输系统,营造了资源丰富的网络学习环境,积极转变教学理念,探索新的教学模式,从过去的以教师为主体逐渐转变到以学生为主体;从以面授辅导为主要形式的教学模式到实现师生互动、教学共进的教学模式,特别是近几年来,在新疆电大“导学——自学——互学——助学”四要素联动教学模式框架下,逐步探索出适合我校自身特点的教学模式,并在开放教育试点中积极推广和实践,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明显提高。
我们的收获
自从我校开展了“自学互帮导学拓学”四环节的教学模式,1、教师的素质正逐步提高。教师更新了观念,树立起了正确的学生观和质量观,尊重学生人格,保护学生的求知欲。绝大多数教师都能自觉运用“少教多学”的理念来指导学生的学习活动,课堂教学突出“真、实、活、趣、新”,做到以激发学生跃跃欲试的学习情绪为教学起点;以科学生动的自学、互帮的学习过程为教学的核心;以活泼、愉悦的共同互帮互学为教学氛围;以有效地探寻知识为教学目标;以学习的成功,体验成长的快乐为保证。多位教师在“自学——导学——互学——拓学”语文教学研讨会上作该课题的课堂教学展示。在片区举行的语文专题的课堂教学竞赛中,我校邢丽以第一名的成绩代表本片区参加该课题的师级课堂教学竞赛。
2、学生的能力正逐步增强。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探究,主动运用已有的知识来解决新情境下的新问题。学生课堂上表现出来的质疑问难的能力、独立自主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时时闪现着创新思维的火花,常常令我们惊讶和赞叹;喜欢与其他同学互帮共进,乐于交际分享彼此的成功,常常令我们佩服和欣喜。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充分的显示和张扬,良好的思维品质和思维习惯正在形成,智力水平得到可喜的提升。2009年春季在市教育局组织的五六年级质量检测中,五年级获得了全市第三,六年级获得全市第一(其中语文、数学、科学均获全市第一)的喜人成绩。
我们的困惑
1、动机激发。动机的激发与维持是课堂的灵动力,多数教师的动机激发在新课伊始进行,课中的激发有时总感学生无动于衷。我们要问:如何让学生的探究动机一直处于亢奋之中?
2、互帮成效。课堂中发现,学生的互帮多是结论性的告诉,少有方法性的指导。究其原因不知其所以然。我们要问:应该怎样让先会来教后会? 我们的打算
1、继续加强对“自学互帮导学法”相关理论的学习,特别要注重在课堂教学中大胆实践,针对出现的问题有目的地寻找解决办法。
2、探寻“自学互帮导学法”课堂教学评价体系,使其具有科学性、有效性、简易性,让教师的课堂有章可循。
3、学校加大投入,选派教师外出学习和培训,培养一批该课题的知名教师,充分发挥他们的效应,使我校该课题研究纵深推进。
近半年来的“自学互帮导学法”课堂教学改革中,有成功的欣喜,也有失败的困惑,该课题改革今后的任务还很重,我们会不断地总结经验,克服不足,不断增添措施,在课改进程中充分发挥广大教师的创造性,实现“自学互帮导学法”课堂教学改革的新突破。
第三篇:“四环节”教学模式
初中数学课堂“四环节”教学模式
——创设问题情境、学生自主学习、师生互动展示、应用拓展反思 课堂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指导下所建立的比较典型的、稳定的教学程序或框架。它是人们在长期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改良教学而逐步形成的,它源于教学实践,又反过来指导教学实践,是影响教学的重要因素。它具有完整性、针对性、简约性和可操作性等特点,能较全面、客观地反映某一类教学活动情况,便于教师从整体上把握。
改革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关键内容。课堂改革的核心是什么?就是把课堂还给学生。洋思也好,杜郎口也好,东庐也好所有成功的课堂都是 “以人为本”“以学为主”的课堂。为此,在结合我县实际,借鉴外地的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构建了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模式,供广大教师进行实验研究。
一、基本思路
1.数学教学模式的选择,是决定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能否很好地学会学习,获取知识、形成能力的关键因素。《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数学教育要以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为中心,倡导有意义的学习方式为基本点。在此理念下,数学教学应是数学活动的过程。教师要重视知识的发生和发展,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时间与空间,使学生亲自参与获取知识和技能的全过程,激发数学学习兴趣,培养运用数学的意识与能力。把教学的重点放在过程和情感性目标上,指导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上下工夫,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
2.数学课堂的教学模式是开放性的。优秀的数学教师,不仅要学习和掌握各种类型的教学模式,还要在实践中不断加以创新,才能针对当前课程及教学内容选用恰当模式,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并因材制宜地调控和综合运用最优组合模式,从而达到最佳教学效果。作为一名数学教师,要针对不同课型选择不同教学模式。主要抓好三点:(1)课堂的空间管理,教学环境要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有利于教师关注全体学生。(2)课堂的时间管理,要求教师从以学科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应从完成课时任务为中心转向设计合作教学环境为中心,要重视课堂的二次设计,根据课堂实际及时调整教学策略,课堂活动形式要服务于学生的发展。(3)课堂的行为管理,注重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和思维品质的培养,防止课堂上出现“活”而无序、“活”而无效的现象。
3.在教材使用中,教师要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先从整体上把握重、难点,再从每个知识点每个课时上做文章。不但要研究教法,还要研究学法,不但要遵循课本内容,还要在此基础上挖掘教材,整合教材,使课堂教学设计更适合自己的学生。
二、数学课堂教学基本操作流程
数学课堂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因此,数学课堂教学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促使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在初中阶段,数学课堂教学总体上都要围绕“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或应用”这一基本的数学活动过程来设计。根据我县初中数学教学的实际情况,数学学科课堂教学基本流程应该大致遵循以下几个环节:
(一)创设问题情境
由于数学学习是学习者主动的建构活动,而并非对于知识被动接受,因此,教师首先应当从努力调动学生数学学习的积极性出发,在深入了解学生真实思维活动的前提下,创设有助于激发学生兴趣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景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
一个好的问题情境应该对学生理解新的数学概念、形成新的数学原理、产生新的数学公式,或蕴含新的数学思想会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能够充分调动起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或数学背景,更能激发起由情境引起的数学意义的思考,从而让学生有机会经历“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或应用”这一重要的数学活动过程。这里的问题情境,最好是用一段文字编写或描述一个与学生生活贴近的故事或事件,要解决的问题就包含在这个故事或事件中;也可以是与学生原有知识背景相联系,同时又会产生新的认知冲突的数学问题等。但是不管什么样的情境都必须与当前将要进行的教学活动有必然的联系,切忌为了提高兴趣而哗众取宠。
在这个环节中,设计一个好的问题情境还要特别注意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1)要深入了解学生真实的思维活动;(2)要努力帮助学生获得必要的经验和预备知识;(3)要善于引起学生认知观念上的不平衡(4)要充分注意学生在认知方面的差异性。
(二)学生自主学习
新教材给教师和学生以很大的自主发展空间,作为教师来说要做的就是如何让教材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如何创造性地指导学生使用教材,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为做好这
三方面的工作,首先,在明确课程标准中三维课程目标要求的前提下,必须制定符合学生实际、以及教材要求的学生学习目标,然后围绕目标和教材设计适合学生自主学习的自学提纲。自学提纲的设计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要深入研究要解决问题(情境)的数学因素,把握提纲设计的方向;(2)自学提纲要设计成层层递进的问题串形式,这些问题要力求使前面的信息会作为后面问题解答的依据;(3)自学提纲中的问题要有思考性,可行性,要用促进较高层次的思维词语来提问(如解释、说明、联系、区别、对比、分析、推断、讨论、交流、解决、发现、概括等);(4)在自学提纲的后面最好设计补充跟踪问题,如“为什么”,“怎么样”之类的问题。
在这个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切实让学生实现自主学习,鼓励学生自主探索。(1)问题提出后,要给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足够的思维时间和空间;(2)要引导学生进行适量、适度的动手实践活动;(3)要促使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索;(4)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创造性,对学生在探索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出现的问题,要适时、有效地帮助和引导。
(三)师生互动展示
这个过程主要是学生通过交流、讨论、合作对自主学习过程中的成果和问题进行展示,也是教师发挥主导作用,检测学生学习效果的关键时期,能否把握准学生对学习目标和教材内容的理解与掌握等情况,将对当前和今后的教学策略的实施起导向作用。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注意如下几个问题:(1)要改变教学的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比如可以在合理分组的前提下采用小组学习的方式;(2)每次合作学习,都要提出明确的合作目标和合作要求,使合作学习能深入有序地进行;(3)要鼓励学生积极进行合作学习,促进共同进步;(4)要鼓励学生在解决问题方面的多样化,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进行个性化学习;(5)要适时地进行引导与调控。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对合作学习中出现的共性或典型错误,要引导学生自我查找错因,进行有针对性的补偿练习。以培养学生的自检、自查能力;(6)要关注学生实际学习过程中生成的问题,并以此为载体,构建一个以问题为主线,以思维推进螺旋上升为标志的生成性过程。
(四)应用拓展反思
针对教材内容的要求和前面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典型问题,设计适当的问题(情境)来检测学生对学习目标的掌握情况是十分必要的。这里的问题的设计要遵循如下原则:(1)
要着眼于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检测;(2)要针对学生前面数学学习中的不足设计跟踪性问题;(3)要设计有助于学生拓展知识和视野(比如与其它学科的联系与综合),对后序教学有影响的问题;(4)对一些有技巧或难度的问题,要采用问题串的形式,使学生能独立完成;
(5)要设计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反思的问题(情境),并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
最后,应该引起注意的是:这个基本流程中的各个环节并不是固定的模式,老师们可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有创造性地改进、充实和完善。对于比较复杂或内容较多的数学问题,要分模块逐一按照“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或应用”这一基本的数学活动过程循环递进解决。
第四篇:音乐“四环节”教学模式
音乐“四环节”教学模式
一、模式概述
音乐是一种非语义的信息,音乐的这种自由性、模糊性和不确定性特征给人们对音乐的理解与表现提供了想像、联想的广阔空间。音乐艺术的创作、表演、欣赏等各个环节均体现了鲜明的创造意识并伴随着独特的创造行为。由于音乐艺术这一独特性,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必须努力挖掘音乐教材中的审美因素,(音乐教材的审美因素包括:立意美、情境美、音韵美、曲调美、伴奏美等)一首好的音乐作品总是贴近学生的生活,表达学生的心声;或是蕴含着一个美好的寓意,或是抒发一种温馨的心曲,或衬托出一个美丽的梦幻,或展现一片炽热的情怀。而这些美好的立意必须依托一定的音乐教学情境才能自然形成“润物细无声”的审美功效。为此,我们设计构建了音乐“四环节”教学模式。
二、适用范围
此模式普遍适用于音乐学科基础教育学段
三、操作流程
预习导学----精讲点拨----当堂训练----总结评价
音乐“四环节”教学模式,根据课程标准提出的总体要求,以审美为核心,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体现主体、和谐、高效的教学理念。具体操作如下:
(一)预习导学
音乐学科的预习导学,不同学段有不同要求,小学阶段应以导学为主,而中学阶段则以预习为主。此外,预习导学的方式也与其它学科有所不同,不但需要文本材料,更需要一定情境条件(音响、氛围等)。只有在一定的情境下,学生才能感受音乐,提出疑问。而情境的设定除了需要一个美好的视觉环境(如教室的布置、座位的安排与乐器的摆放等所谓的“硬件”)外,一般有以下几种设定的方法:
1、语言创设情境
现阶段各学校都已具备投影、音响等现代化的视听设备,但音乐课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每节课都使用这些设备,而利用丰富的语言来创设情境是常态教学经常 使用的方法。例如《摇篮曲》的学习,教师就可以用语言来描述《摇篮曲》所表现的母亲对子女的爱、对孩子的祝福与希望。在这种特定的情境中,学生会将注意力放在歌曲的情感方面,在预习和演唱的过程中,对演唱的速度、音量、吐字与气息等音乐要素的解决变得很自然,并能很快地掌握《摇篮曲》的音乐特点,较为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
2、音乐创设情境
音乐课当然是在音乐的情境中进行的,但音乐情境并不等于一般音响,更不是作为背景音乐来处理。音乐课堂的音乐必须是情感和激情的产物,绝不能是音符的罗列和简单的再现。每一部音乐作品都具备自身的表现特点,抓住一部作品的主要情感因素,用特定的音乐表现形式来设定情境,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歌曲《难忘今宵》,这首歌曲往往做为歌舞晚会的结束曲,对于这首歌曲的情感把握,除了利用歌词来启发学生外,更重要的是教师在对前奏的处理和伴奏中的速度、力度的把握上,学生的情绪应该是在音乐进行中逐步受到感染而自然流露出来的,如果只依靠语言“带着感情来歌唱”是不可能解决音乐表现问题的。所以说,音乐情境的创设是由教师和学生共同来完成的。
3、分角色创设情境
在音乐教材中,出现了许多特定的角色,如人物、景物、动物、气候等,启发学生扮演音乐中的不同角色,这样将学生置于特定的音乐角色中,不但可以引发学生表现的欲望,也可以让其深入了解音乐要表现的角色特点,以达到对音乐的进一步理解。
4、视听结合创设情境
根据教材的需要,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创设完美的视听情境。例如,学习电影音乐(插曲)、历史性歌曲、典型的民族风格音乐、动画片音乐等。还原音乐所在的特定情境,这样对于学生理解音乐、表现音乐能起到很关键的作用。但在实施这种方法时,要注意,不能以视觉来代替听觉,更不能偏离音乐课以音乐为本的教学原则。
5、师生互动创设情境
在音乐课堂学习中,教师不可能置身于音乐之外,教师的言语、姿态、表情、示范都是一种情境,也可以说,学生的情感往往是由教师综合的表现来启发和带 2 动的。因此,音乐情境的创设应该是在师生互动的基础上,相互影响和相互合作的情况下完成的,这一点是十分重要的。
以上介绍了几种音乐预习导学创设情境的方法,这只是经常使用的几种方法,由于音乐材料的不同,学生年龄结构的不同,知识技能水平的不同,接受能力的不同,学校教学条件的不同,更重要的是音乐教师个人优势的不同,会有更多的方法,这需要教师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和提炼。
(二)精讲点拨
前面已经提到,由于音乐的特殊性,在精讲点拨这一教学环节中,教师要根据音乐材料,充分挖掘音乐要素对音乐作品的构成、表现、感染力等方面的影响作用,使学生能够主动地感受音乐、欣赏音乐、喜爱音乐、表现音乐。
在精讲点拨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以下几点:
1、不能以教师的观点来代替学生的感受。
2、精讲和点拨的注意力始终要放在“审美”上,不能以单纯的知识和单纯的技能来替代音乐的审美核心。
3、由于音乐作品的综合性特征,在一部作品中几乎包含音乐各种表现要素,一节课不可能涉及到所有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努力钻研教材,根据学生的实际,选择性地确定精讲和点拨的内容,这些内容必须是音乐作品中关键要素(对理解、表现作品影响力最大),此做法会收到明显的教学效果。
(三)当堂训练
音乐的学习,在现阶段主要是以课堂学习为主,那么当堂训练就显得更加重要。在当堂训练教学环节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力求抓住音乐材料的主要内容,有重点地,有目的地进行训练。以创造性地表现音乐、欣赏音乐为目的,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或者蜻蜓点水式的训练,训练必须有成效,必须帮助学生明理、会做,有所收获。
(四)总结评价
总结评价教学环节,是课堂教学的归纳性环节,也是学生发展,提高的延续环节。在总结评价中,教师要注意到音乐学科的特点,既要肯定学习的收获,也要指出问题所在,提出更高的要求。在评价过程中,有集体评价,也要有针对学生个人的评价,这种评价,以纵向评价为主,以学生自身发展和进步做为评价标 3 准,横向的激励性评价要要根据学习的内容、学生的自身条件、以及知识、技能基础来进行,绝不能“一刀切”或一个标准。在进行评价的过程中,也要避免随意迁就、无原则的表扬。教学本来就应该是一个实事求是的过程,只有肯定成绩并找到不足才能解决问题继续发展。在总结评价环节中,要注意拓展学生的音乐视野,介绍和布置一些课外欣赏和收集的任务,尤其在当今条件下,各种媒体中音乐学习的材料非常丰富。如果老师选择恰当,这种作业,学生在有兴趣的前提下不会感到压力和负担,反而会增加他们学习探究的欲望。
在美好的音乐学习情境中,学生会全身心地投入到音乐学习中,会逐渐产生对音乐艺术的热爱和学习的欲望;在美好的音乐学习情境中,学生会主动地感受音乐,表现音乐,享受音乐并在愉悦的氛围中获得必要的音乐知识和技能,真正实现音乐课堂主体、和谐、高效的教学。
四、注意事项
以上各教学环节,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音乐基础、教学内容、教学条件灵活掌握时间。
第五篇:“345”教学模式四环节
“构建优质高效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的四个教学环节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促思定向
教学中要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结合教学内容,抓住教学的突破点,在学生的情绪和体验中找到支撑点,从而促进学生学习动机的形成,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是数学课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先决条件。教师可根据不同阶段的学生特点,在教学中从学生身边的事情入手,采用游戏、摆摆、拼拼、数数、画画等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适时提供有关的材料,创设问题情境,为新知识的迅速联系作准备。如在教学“周长的认识时”让学生用手具体的画一画、指一指、摸一摸从中体会理解“周长的含义”,以便于区别面积(图形的大小)概念。这样,不仅让学生动手,活跃了气氛,更让学生对周长特征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如此根据教材内容灵活创设动手操作情境,加强学生的动手操作,增强感性认识,促进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人。在操作中学生手脑并用,参与探究当中,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2、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感知概念
自主是培养能力的第一步,应始终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去领悟。学生根据目标或在教师的指导下,在和同学们的相互作用下,利用已有的知识,经历体验、感知、探索、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况等动手操作活动和思维操作活动,启发和诱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索思考、帮助学生吸收和内化新知识。如在教学“千米的认识”时,因“千米”的单位不同于“米、分米、厘米”不能在课内演示,学生对“千米”的认识显得很模糊,以至会出现用“千米”来做旗杆等物体的高度单位。为加强直观而正确的认识,可利用体育课组织学生利用跑步来理解“千米”的大小,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作用,使得记忆和理解得更加深刻,甚至终身难忘。
3、精讲点拨,内化提升,形成概念
教师的设疑问难其重点就是引导学生剔除一些非本质的东西,促使学生的认识从感性走向理性,从具体化走向一般化,形成概念,掌握规律。
4、练习巩固,反思评价,矫正补缺
练习要以质胜量,抓住知识的纵横联系,有利于知识向能力的转化。学生按定向目标自我设计自测题,根据自己的能力完成教师提供的自测
题,主动巩固和运用学到的知识,教师可设计形式多样的有层次的训练题,或引导学生自己出题,利用面批、互批、自改、讲评等形式当堂反馈。教师要借助练习引导学生反思学习评价过程,以学生为主体,主动回顾自己的学习过程,主动领悟数学规律,并主动完善已有的认知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