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后习题(学生整理1)

时间:2019-05-12 22:36:4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后习题(学生整理1)》,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后习题(学生整理1)》。

第一篇:《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后习题(学生整理1)

绪论

一、名词解释

1、课程——(1)《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中对课程的定义是:“课业及其进程。”广义指所有学科的总和,狭义指一门学科。(2)一般说来课程至少有两层含义:在广义上,课程指的是一切有规定数量和内容的工作或学习进程;而在狭义上课程则专指学校课程,其基本含义是学校教学的科目及其进程。

【常见的课程定义有六种类型:教学科目、教学活动、预期学习结果、社会文化再生产、社会改造、学习经验】

2、教学——教学是一种动态的活动过程;教学是以课程为中介,教师与学生相互作用或交往的过程;教学将促进教师、学生的共同发展。

3、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有其特定的研究对象和任务。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是一门以研究语文课程与教学问题的学科。语文课程与教学问题是指反映到语文教育工作者大脑中的、需要探明和解决的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实际矛盾和理论疑难。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任务是:认识语文课程与教学现象,揭示语文课程与教学规律,指导语文课程与教学实践。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研究在完成认识对象、揭示规律和指导实践的任务过程中,实现改进课程质量、促进有效教学和提升学习结果,使学生获得幸福的学习生活和健康发展的目标。

二、试论述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是一门研究语文课程与教学问题的学科。它的发展,始于语文课程与教学问题,终于语文课程与教学问题,它以语文课程与教学问题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具体阐述如下:

1.语文课程与教学问题,是指反映到语文教育工作者大脑中的、需要探明和解决的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实际矛盾和理论疑难。

2.语文课程与教学问题,根据问题的归属分类:

(1)有语文课程方面的问题,如:语文课程标准、语文课程内容、语文课程资源,等等;

(2)有语文教学方面的问题,如:识字写字教学、阅读教学、写作教学、口语交际教学,等等;

(3)有侧重理论方面的问题,如:语文课程的性质、语文课程的目标、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等等;

(4)有侧重实践方面的问题,如:语文教学设计的优化、语文教学方法的选择、语文学习方法的指导,等等。3.语文课程与教学方面的问题,根据问题的来源分类:

(1)有语文课程与教学实践的问题,如:语文课程与教学设计、语文课程与教学实施、语文课程与教学评价,等等;

(2)有语文课程与教学实践同理论对立的问题,如:语文知识与语文能力之间的关系、语文智育与德育的关系、继承传统与改革创新之间的关系、传统教学方式方法与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之间的关系,等等;

(3)有产生于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内部对立的问题,如: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文本的整体把握与分析认识、教读与自读,等等;

(4)有产生于两种或几种课程与教学理论之间对立的问题,如:语文综合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方面的问题,等等。

4.此外,语文课程与教学问题,还可根据问题有无价值,分为常识问题和未知问题;根据问题探讨程度深浅,分为表象问题和实质问题;根据问题涉及范围宽窄,分为大问题和小问题;根据问题发现先后,分为历史上遗留下来的老问题和课程与教学改革中产生的新问题,等等。

三、试论述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形成发展过程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分为七个阶段,包括:“教授法”阶段,“教学法”阶段,“教材教法”阶段,“教学法”和“教材教法”并存阶段,“教学论”阶段,“教育学”阶段,“课程与教学论”阶段。

1、“教授法”阶段(重在对“学”的重视)(1)1897年4月8日南洋公学师范院正式开学上课,这一举措,开中国师范教育之先河。

(2)1902年,清政府颁布《钦定学堂章程》,即壬寅学制。1902年创办的京师大学堂师范馆所开课程中已包括“教育学”的内容。1904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即癸卯学制,实施分科教学,各科教授法应运而生。

(3)现在我们可以查找到最早的语文学科教授法著作,是1903年两广初级师范简易科馆编写的《教授法》所附《国语科教授法》。可见,“教授法”最初是作为“教育学”的组成部分在师范类院校开设的。在这个阶段有不少语文学科教授法的著作,其意义在于使语文教学研究逐步从教育学中脱胎出来,成为独立的学科。

2、“教学法”阶段

(1)1919年陶行知提出以“教学法”取代“教授法”,以便把研究教师的教,拓展为同时研究学生的学。他主张“教学合一”。理由是:“

一、先生的责任在教学生学;

二、先生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生学的法子;

三、先生须一面教一面学”。采用“教学法”的名 称扩大了学科研究的范围,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进入了教育研究的视野。

(2)1922年,北洋政府教育部颁发的《学校系统改革令》,正式将“教授法”改名为“教学法”。

(3)五四以后以“教学法”命名的著作主要有:梁启超《中学以上作文教学法》,阮真《中学国文教学法》等,这些著作的出版,标志着语文教育研究有了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

3、“教材教法阶段”(在“教材教法阶段”,对教材的重视是其显著特点)在20世纪30年代末,鉴于对分科教学法比较重视教法的研究而忽视了与教法直接相关的教材的探索,一些师范院校开始尝试增加教材研究的内容,同时改学科名称为“教材教法研究。”其实在1946年颁布的《修正师范学院规程》中,又进一步规定分科教材及教法研究属于专业训练科目之一至此,语文教材研究与语文教法研究并列为师范院校中文系科的教学与研究的重要内容,教师、学生、教材、教法诸多要素都列入了学科理论研究的范围,并形成了特定的教学研究方法。

4、“教学法”和“教材教法”并存阶段

(1)在“教学法”和“教材教法”并存阶段,两个名称名存,突出了语文教材研究。(2)其“法”的内涵已逐步由属于操作技能的教学方法向原理、原则、法则过渡,在深度和广度上都有新的拓展,教学原理、教学原则、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等,都是其研究的主要内容。

(3)代表性著作:张隆华主编《中学语文教学法》,袁微子主编《小学语文教材教法》。

5、“教学论”阶段

(1)在改革开放后,1986年北京师范学院向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建议将“教材教法研究”更名为“学科教育学”。第二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发文将教育学科的二级学科“教材教法研究”更名为“学科教学论”,于是,本学科也相应改称为“语文教学论”或“语文学科教学论”。这一名称的变更,反映了人们对学科教学法、教材教法知识体系的不满。其研究视角更为开阔,开辟了学科教学的目的、内容、方法、评价等多个学科教学的研究路向。

(2)代表性著作:顾黄初等主编的《语文教学论》,韩雪屏主编《中学语文教材教法教程》

6、“教育学阶段”(强调的是语文教育的终极目标--培养个性完美发展的人)(1)它的研究对象由侧重具体知识和能力的“教学”,转变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研究的内容由侧重具体理论和方法的“法”和“论”,转变为具有系统理论和 完整结构的“学”。这种转变是学科教育研究的深入和发展,也是普通教育学的丰富和发展。

(2)“语文教育学”以普通教育学为指导,用系统论的观点研究语文现象,反映的是一种“大语文”的教育观。它通过对语文教育全方位、多层次的分析研究,探索符合语文学科规律的语文教育之路,这是语文学科教育研究的新发展。

(3)代表性著作:张隆华《语文教育学》,阎立钦《语文教育学引论》

7、“课程与教学论”阶段

(1)“课程与教学论”的诞生,是与教育学的发展特别是与一般课程与教学理论的发展像适应的。“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强调的是学校语文教育的实践过程--语文课程与教学。

(2)以此命名的教材有:倪文锦,谢锡金主编的《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对其评价:近百年来,从语文“教授法”“教学法”“教材教法”,到“教学论”“教育学”,再到“课程与教学论”,学科与课程名称的变化,既是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要求,又是学科与课程自身研究逐步深化的结果,反映了语文教育学科与课程内容性质的变化和理论本身的发展。

语文课程论的发展全过程,对教材教法育人等的反思中,不断总结改革,由于语文学科的特点,加上我国的特殊政治因素,使人们在很长时间内对语文学科的认识存在局限性,在过去语文课程教学论的形成过程中,反映了时代风貌,符合形势的需要。但是其变化,从学生个体诧异等角度考虑的不多,怎么样能让语文课程能更满足每一位同学的需要是我们需要考虑的。总结历史的经验与教训,对以后的语文教学的研究有重要意义。

第一章 语文课程性质

一、名词解释

1、语文——“语文”是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学科中的一个最基本的概念。语文,是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合称,指通过听说读写等言语活动去养成听说读写的能力,以适应社会生活中听说读写的需要。语文不是语言文学,也不是语言文章,而是语言的运用。

2、工具性——工具性是构成语文课程本体属性的基本特点之一。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内涵是:教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能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提高学生读写听说的能力,提高进行思维、交际、从事学习和工作的能力。

3、人文性——人文性是构成语文课程本体属性的基本特点之一。

(1)语文课程的人文性是在20世纪90年代重建人文精神的大讨论中提出的。(2)语文学科的人文性,有以下几层含义:一是指在语文学习中,理解汉语汉字中所包含的民族的思想意识、历史文化和民族情感,学习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二是指引导学生理解组着独特的语文感受与审美发现,培养学生独特的语文感悟能力及审美创新能力;三是尊重和发展个性,陶冶学生高雅的情操,培养及健全的人格。

(3)语文学科的人文性,指语文教学中的文化特质——文化知识和文化精神,它与语文学科的思想性融为一体,构成一种精神力量,渗透在语文教学的方方面面。

二、语言和言语有何区别 1.概念不同:

(1)语言:从一代人传到另一代人的语言系统,包括语法,句法,词汇。(2)言语:指说话者可能说或理解的全部内容。(3)语言是代码,言语是信息。

2.语言和言语的明显区别主要表现在:第一,语言系统是社会共有的交际工具,它比较稳固,具有相对的静止状态;言语是个体应用语言规则进行交际的过程和结果,是语言系统中各种成分的自由组合,处于不断运动的状态之中。第二、语言是社会约定俗成的规则系统,是社会性语言的本质;言语是个人行为,在符合语言规则的同时,具有个人体验的特征。

三、如何正确理解语文课程的性质?

1.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本体属性,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它揭示了语文最本质的特点。忽视工具性,就不能反映出语文作为基础学科的本体特点;忽视人文性,就等于抽掉了工具性的内容与灵魂。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内涵】【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关系】【认识语文课程性质的三个层面】

2.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内涵。

【工具性的内涵:教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能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提高学生读写听说的能力,提高进行思维、交际、从事学习和工作的能力。】

【人文性的内涵:一是指在语文学习中,理解汉语汉字中所包含的民族的思想认识、历史文化和民族情感,学习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二是指引学生理解作者独特的语文感受与审美发现,培养学生独特的语文感悟能力及审美创新能力;三是尊重和发展个性,陶冶学生高雅的情操,培养健全人格。】

3.认识语文课程性质的几个层面:(1)形式与内容:语文学科不仅要求学生学习课文的内容,而且要求他们学习它的形式,这是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不同之处。

(2)应用与审美:培养学生语文应用能力是语文独立设科的目的,它形成了语文课程区别于其他课程的独特的能力结构;语文的审美教育是以培养受教育者得审美心理结构和审美创造能力为直接目的,以塑造全面发展的完美个性为最终指向的形象化的情感教育。二者的内在统一,共同构成语文课程重要的教育理论基础。

(3)语言与文化:通过语言这一载体,学习文化,理解文化,传承文化,正体现了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又一个重要层面。

四、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语文课程对人的发展的价值

语文是人的生命活动,语文课程是生命的课程。语文教育对促进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使受教育者真正脱离动物的本质,脱离低级趣味,更好地适应和改造自然和社会,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语言是人区别于动物的主要标志。人只有依赖语言才能成为有意识的生命。理解“生活”是语文课程的主要内容,学会“生存”是语文课程的能力目标,认识“生命”是语文课程的最大价值所在。人正是在这些实践活动中得到自由的、全面的发展,而这一切实践活动都离不开语言。语文学习过程就是借助言语作品进行言语行为从而实现个体生命价值的过程。语文教育伴随着每个人走过漫长的人生道路,影响着人的发展。因此可以说,语文教育既是一个国家全民的基础教育,又是一个民族成员的素质教育,同时还应该是每一个人的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语文课标前言的表述)

第二章 语文课程目标

一、名词解释

1、课程目标:(1)课程本身要实现的具体目标和意图,规定了某一教育阶段的学生通过课程学习以后,在发展得、智、体等方面期望实现的程度,是确定课程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的基础。(2)课程目标是指导课程编制最为关键的准则。它的确定不仅有助于明确课程与教育目的的衔接关系,从而明确课程编制工作的方向,而且还有助于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并可作为课程实施的依据和课程评价的准则。

2、语文课程目标:(1)语文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决定语文课程与教学的方向,指引和制约语文课程内容的选择和教学过程的实施,也是检查语文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2)它是课程目标的分科目标,规定语文课程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质量要求,是语文课程编制、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的基本准则。

3、语文素养:(1)是指通过学习与实践,“学生在语文方面表现出的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学识、能力、技艺和情感、态度、价值观”。(2)语文素养的具体内容表现在语文课程目标的叙述之中。它不是一种纯粹的知识或能力,而是一种综合性的涵养。

二、简述确定语文课程目标的依据

(一)确定课程目标的依据有三:一是对学生的研究,二是对社会的研究,三是对学科的研究。

(二)语文学科课程目标的制定建立在对上述三方面内容深入分析的基础上 首先,必须充分考虑义务教育阶段和高中教育阶段学生不同的身心发展特点及语文学习的能力与基础。,从而制定出不同学段的语文课程目标。

其次,必须考虑当代社会生活的需要及其对语文公民素养的基本要求,从而制定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语文课程目标。

第三,必须正确把握语文学科的基本性质,从而制定出充分发挥学科教育功能的课程目标。

三、论述义务教学阶段和普通高中阶段语文课程目标的主要内容

(一)义务教育阶段:

1.语文课程的总目标:个性与人格发展的关注、文化积累与文化态度的关注、智力与学习能力发展的关注、语文知识与语言能力发展的关注。

【前五条从宏观层面制定语文课程目标,侧重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两个维度;后五条从微观层面制定语文课程目标,侧重知识与能力维度,突出语文学习各个领域的课程目标】

2.语文课程的阶段目标:

(1)“识字与写字”:第一学段,是教学重点,对其量和基本能力做出具体要求;第二学段,在量上稳步推进,能力要求上进一步提高;第三学段,不再作为教学重点;第四学段,识字量达到总要求,并具备独立识字的能力。

(2)“阅读”:第一学段,感受其乐趣,培养语感,积累语言;第二学段,整体感知和理解方面都进一步提高,增加了略读的要求;第三学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并新增浏览的要求;第四学段,达到阅读的基本能力,并能熟练运用阅读方法,在理解的基础上有自己的看法和疑问。

(3)“写作”:第一学段,定位为“写话”;第二学段,定位为“习作”;第三学段,仍定位为“写作”,对量和速度提出了具体要求;第四学段,进入到“写作”阶段

(4)“口语交际”:第一学段,未引起足够重视;第二学段,提出转述能力;第三学 段,对短暂准备后的独立发言开始提出要求;第四学段,与人交际沟通和社会交往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阶段目标的制定:以语文学习的五个领域(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为明线,以语文课程的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为暗线,规定了四个学段的最低学习标准。】

(二)普通高中阶段: 1.总目标

通过高中语文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学习,学生在以下五方面获得发展,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

2.阶段目标:

(1)语文必修课程目标:分两个方面,即“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①阅读与鉴赏的总目标:第一,促进人的整体协调发展;第二,发展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第三,注重个性化阅读的培养;第四,能根据不同目的运用不同方法阅读不同类型文本。(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文言文的阅读,课外阅读)②表达与交流的总目标:第一,能在多角度观察生活、丰富自身的基础上,对自然、社会和人生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思考;第二,能从不同的目的和对象出发,表达自己的观点与情感。(书面表达与交流,口头表达与交流)

(2)语文选修课程目标

①诗歌与散文: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是其核心追求

②小说与戏剧:在文学与审美修养上有所提高,能够打开视野,在一定高度上对多元的人类文化做出评价。

③新闻与传记:关注社会生活的变化并能进行理性思考和判断,培养捕捉、处理信息的能力。

④语言文字应用:提高其应用能力,包括口头交际和书面语交际两个方面。⑤文化论著研读:拓宽学生文化视野,提高思考问题的深度,培养文化探究意识。

第三章 语文课程标准

一、名词解释

1.语文教学大纲:指学校每门学科的教学纲要。其中包括教学目的、教学要求、教学内容以及讲授和实习、实验、作业的时数分配等。根据教学计划,以纲要形式规定一门课程教学内容的文件。包括这门课程的教学目的、任务、教学内容的范围、深度和结构、教学进度以及教学法上的基本要求等。有的教学大纲还包括参考书目、教学仪器、直观教具等方面的提示。列入教学大纲的教材的广度和深度,一般应是学生必须达到的 最低标准。教学大纲是编写教科书和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也是检查和评定学生学业成绩和衡量教师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

【它是根据课程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语文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是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关于语文教学的指导性文件,体现了国家对语文教材和教学的基本要求,是教材编写之纲、执教之纲,也是考核、评估之纲。】

2、语文课程标准:是国家对基础教育阶段语文课程进行基本规范的纲领性文件,是编写语文教材、组织语文教学、进行语文课程与教学评估及考试命题的依据。

二、谈谈你对语文新课程基本概念的理解 我国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1.以人为本,面向全体学生,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总的目标追求,从三个维度来构建语文课程目标体系。新课程标准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

2.根据语文课程特点,注重丰富的人文内涵,既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又要尊重理解多元文化,以适应文化发展的需要。工具性和人文性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在课表理念的表述中,似乎更突出人文性。

1.强调语文课程的基础性、实践性和学生的自主选择性、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的发展。在义务教育阶段增设了“语文综合性学习”这一块,以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以及与生活的联系。

2.突出教师和学生在课程建设和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建构作用,力求实现建设有序、开放而又活力的语文课程的课程理想。教师和学生---这些过去课程被动接受者变成了课程主动建设者,可以认为这是课程观的重要变革。

3.着眼创新精神,倡导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品质和自主探究能力。“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作为新课程理念写进语文课程标准,这意味着我国语文教学方法论的一次重要突破。

4.强调评价应以课程目标位基准,发挥多种评价功能,采用多种评价方式,提倡评价主体多元化。新课程标准提出了许多课程评价建议,如,要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几方面评价,提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

三、论述我国现行《全日制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内容结构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有着相同的内容结构,都由四个部分组成,即:“前言”“课程目标”“实施建议”以及“附录”。《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版在教学内容和要求上对高中生阅读培养作了明确的规定: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版对阅读能力的要求是亘古未有,也是高瞻远瞩的,适应于当今高度信息化的时代发展趋势,充分体现了对阅读的重视。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内容结构上:(1)系统地提出了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课程目标,并使之具体地综合地体现在各个阶段目标之中;(2)大力推进新型的学习方式;(3)突出跨领域的综合性学习;(4)强调课程的现代性和创新性。

第四章 语文课程内容

一、名词解释 1.语文课程内容

它是指语文学科关于听说读写的知识、技能、方法、态度与价值观等教学内容要素的总和,这些内容要素在以言语作品为载体的言语实践中得以整合。

2.语文知识

语文知识,实际上是正确反映了听说读写活动规律的言语经验,是人类在言语实践中积累下来的宝贵财富。就广义的知识分类来说,语文技能与狭义的语文知识都可看作语文知识,它们是语文课程的重要内容之一。狭义上是指关于听说读写的事实、概念、原理、法则之类的陈述性知识,即一种“是什么”和“为什么”的知识。它是构成语文课程内容的基本要素之一。

3.语文能力

它是运用有关听说读写的概念、规则、原理执行某项任务的复杂的言语操作系统,具体表现在识字与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信息能力等方面。语文能力的培养与提升,是语文课程教学的核心任务。

二、为什么说语文课程内容具有文化的内涵?

(一)就内涵来讲,语文课程内容具有浓郁的文化品格与文化特质,它是一种意义和价值体系。它蕴含了民族精神、价值观念与思维方式。

(二)听说读写的言语活动是语文课程内容的重要载体与呈现方式,它表现为汉语言世界里的文化呼吸运动。

1.学生的听与读,从总体上看是一种文化的输入过程,也就是讲民族的、传统的、他人的文化内化为自己的精神世界。是言语主体在文化的反思中重组和改造了旧有的、他人的文化。

2.说与写,是一种言语表达行为,从总体上看是一种文化的输出过程。即将自己的内在的精神展示给世界并试图改变他居于其中的世界。

(三)选文,既是课程内容的载体,也是言语活动的凭借,它包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学习选文的过程实际就是学生汲取文化的营养、建构精神世界的过程。

1.从关注选文“写了什么”开始,直指其内在的精神价值层面,从而让选文起到对学生精神陶冶与文化涵养的作用。

2.选文所呈现的民族智慧、文化观念、科学精神与思维方式等精神价值层面的东西所起到的对学生终身的文化影响。

(四)事实、原理、概念等语文知识,是语文课程的内容要素之一。它们呈现出汉语文所特有的文化现象与文化特征,汉语的所有特点都是它浓郁的人文性的体现。

(五)从语文课程内容的文化内涵来看,学生是要感悟、体验和理解它内在的精神意蕴和它所包含的文化精神。在听说读写的言语实践中进行情感的陶冶、心灵的建构和文化精神的涵养,是语文课程的文化使命。

三、试述语文课程内容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一)语文课程内容并不呈现为一种静态的知识体系,而是与我们一起处于一种变动的关系之中,与我们交互作用,这体现出语文课程内容预设与生成的统一。

1.语文课程的内容是预设的,是因为在课程实施之前,课程方案、课程标准、教科书都会对“教什么”“学什么”作出相应的规定与建议,教师和学生也会有一个大体的计划或安排。

2.语文课程的内容是生成的,是因为从国家课程方案等规定的课程内容到学生最终获得的课程内容,并不是始终统一的。尽管有方向上的一致性,但总体而言是变化的,处于不断生成的过程之中。内容的生成性更能体现出语文学科的性质和特点。

(二)语文教学既然是有目的、有计划、按照一定的规则和步骤展开活动的过程,因此,它是可预期的、可设计的、可控制的;语文教学过程又是一个由多元因素构成的多向互动的动态过程,因此,它又具有生成性。

【语文课程目标的预设是指经过设计而预先安排、固定下来的目标,具有确定因素。语文课程目标的生成是指在教学过程中随机产生、可供选择的目标,具有不确定因素。语文课程目标是建立在预设基础之上的,忽视课程目标的预设,必然导致语文教学的随意性与低效率,课程目标的生成是在预设基础之上的生成;语文课程目标的生成具有积极意义,忽视课程目标的生成就会导致语文教学的机械化,扼杀语文教学的生机,课程目标的生成是对预设的有益补充,乃至修正。语文课程目标是建立在预设基础之上的生 成,预设与生成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以往人们比较注重语文课程目标的预设,而忽视目标的生成。恰如美国学者布卢姆所言:“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

第五章 语文教材的编制

一、名词解释 1.语文教材

(1)它有“泛指”和“特指”两种解释。

(2)“泛指”的语文教材范围广泛,包括社会、家庭、学校中对人的语言文字修养产生影响的一切书面,非书面的材料。

(3)“特指”的语文教材是指根据课程标准和教学需要编写,供师生在语文教学中使用的材料,主要包括语文教科书、语文教学参考书、语文学习指导书、语文练习册、语文音像材料、教学软件、语文活动材料、教学挂图、幻灯片等。

2.分编型语文教材

(1)它是语文教材的基本结构类型之一。

(2)是指按照语文课程内容要素的不同性质和种类,分编为自成体系的多种并行的教科书,供教学时单独使用或配套使用。分编型语文教材分为两分法和多分法。

(3)分编型语文教材大致分为两类:教学分科,教材分编;教材分编,教学并进

(一)教学分科,教材分编

20世纪50年代中期,我国中学实施汉语、文学分科教学,1956年教育部颁布了《初级中学汉语教学大纲(草案)》、《初级中学文学教学大纲(草案)》和《高级中学文学教学大纲(草案)》,出现汉语和文学分编的教材。文学课本按文学史和文学体裁编写,汉语课本按汉语知识体系编写。语文学科实际上被分为两门学科,各有教材。

最近新课程改革过程中,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制,也出现了一些此类地方自编语文教材和校本语文教材。

(二)教材分编,教学并进

这种语文教材是将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语文知识等语文课程内容分编成独立的课本。

(4)分编型语文教材的优点: ① 相对独立的语文内容自成体系

② 教学中容易把握各部分内容的纵向逻辑联系 ③ 有利于学生有针对性、系统地学习缺点: ① 难以相互协调配合,容易出现单科独进的弊病,造成顾此失彼的局面 ② 不利于学生整体语文能力的发展和语文素养的提高 ③ 有可能加重学生的负担 3.合编型语文教材

(1)它是语文教材的基本结构类型之一

(2)指的是把语文课程内容合编成一套的教科书,主要有主次配合式和综合组元式两类。

(一)主次配合式合编教材

以某些语文教学内容为主体,辅之以其他方面的内容,重视语文内容安排上的主次配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以培养某些语文能力为主导,兼顾语文能力的整体发展。但是不利于各方面语文能力的齐头并进、均衡发展。

(二)综合组元式合编教材

在一个单元中包含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语文知识等多方面的语文教学内容,这些内容在特定教学目标的统率下,彼此联系,形成听说读写综合训练的整体。

优点:包容性大,充分体现语文教材的系统性和综合性,有利于全面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缺点:编制难度大,难以实现系统性和综合性的统一。

二、简述语文教材的功能

语文教材的功能是指语文教材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起到的作用和效能。

(一)语料积累、语感培养、语言示范功能 1.积累语言材料是提高语文素养的必由之路。

2.语文教材具有语感培养的功能。实现培养学生良好语感能力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便是借助语文教材。学生学习语文教材,能在感悟到知识的逻辑性、语言的艺术性、情感的丰富性、文化的多元性的同时,形成良好的语感能力。

3.语文教材的课文系统、作业系统、知识系统等对学生学习语言具有示范作用。语文教材选取古今中外文质兼美的作品作为教材的主体,它们对学生学习语言具有导向性、示范性。

(二)扩展知识、提高能力、开发智力功能

1.语文教材具有扩展知识的功能。它包含了丰富的听说读写知识、语言知识、文体知识、文学知识和异彩纷呈的思想文化,而且牵涉到社会和自然领域的百科知识

2.语文教材具有发展学生语文能力的功能。包括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学会对教材中的信息进行识别、筛选、接受、贮存、加工、应用的能力。语文教材还具有发展学生思维的能力

3.语文教材本身就是可以进行多元解读和意义构建的文本,因而又具有开发师生智力潜能的功能

(三)涵养德性、陶冶情感、完善人格功能

1.语文教材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丰富的精神营养,培养健全的个性、完美的人格,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教材中的文章,蕴含着作者的审美感受、审美鉴赏和审美创造,具有丰富的自然美、社会美、科学美,有利于学生获得美的感性认识,构建审美意识,发展审美能力

三、你对叶圣陶“语文教本只是些例子”这一观点是如何理解的

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是叶老语文教材观的核心,是叶老整个语文教学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他现代语文教育观整个系统中的不可分割的要素。它不是孤立的,我们也不能孤立起来理解。综观叶老全部教育论著,我个人认为叶老的全部语文教育思想可以概括为“四论”,即学生本位论,生活本源论,实践本体论,习惯本旨论。

1.学生本位论

叶老的“学生本位论”思想指出:语文教学应以学生为本位,这从师生关系上,破除了“教师本位”“教师中心”的传统观念。无论是教材还是教法,都应站在为学生服务的角度,以能使学生切实获益为依据,加以设计或改革。叶老认为,如果学生“执一不二,光知守,不知变,不求变,不善变是极不适宜于做人之道的,尤其是在多变激变的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读书与受教育》)。所以他认为语文教材要作为例子来教。引导学生自己“反三”,形成终身有用的自学能力,成为有开拓精神的“四有”新人。

2.生活本源论

叶老的“生活本源论”认为:语文教学之一切应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语文教学应以整个生活为教材。他早年就说过,“国文教授并非是限于教室以内的教科啊,国文教授并非是限于书本以内的教科啊,趣味的生活里才可找到一切的泉源。这看法与今天的“大语文观”相似的。既然生活本身都可以作为学语文的教材与渠道,那语文课本只能是例子而已。叶老还认为,为了使学生能适应生活,改进生活,教材应多选取日后需要的文种之范例,主张多选普通实用文,少选文言文,对与学生生活隔着一层(不止一层)的名家名篇也要慎选。

3.实践本体论

叶老的“实践本体论”告诉我们:任何技能、习惯只有在实践中才能练就,只知道某些知识,与不知道没有多少差别。只有即知即行,行中求知,才与学生的成长有利。而技能的训练、“能力的形成,非多多实践不可,局限在课堂上,局限在书本上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在课堂上,老师将书本作为例子来教,并引导学生课外从更多的阅读与写作实践中,加以应用,熟练,才算学到了真知真能。

4.习惯本旨论

叶老的“习惯本旨论”指出:教育的本旨,在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语文教学就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良好习惯。他认为知识只有经过实践,达到熟练,自动化,形成了习惯,才算有了能力。而这就必须由学习者亲自动感官,动手、动口,亲自实践才行,任何越俎代庖都是无济于事的。老师的主导作用只能体现在对教材的“举一”上,让学生由此及彼,“以三隅反”。所以说“语文教材只是些例子”。

【叶圣陶的语文教材观:凭借说(知识不能凭空得到,习惯不能凭空养成,必须有所凭借,那就是国文教本)例子说(从青少年现在或未来需要读的同类书中举出的例子,其意思是说你能够了解语文教本里的这些篇章,也就大概能阅读同类的书,不至于摸不着头脑)目标说(我们以为杂乱地把文章选给学生,不论目的何在,是从来国文科教学的大毛病,文章是读不完的,与其漫然地瞎读,究不如定了目标来读)扩展说(要养成一种习惯,必须经过反复历练。单凭一部国文教本,是够不上说反复历练的。所以必须在国文教本以外再看其他的书,越多越好。)】

【举一反三】【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第六章 语文新课程教科书的评价

一、说说中小学新课程语文教科书课文选编的价值追求 小学:

(一)兴趣牵引意识。兴趣往往是学习的先导。儿童在感到愉快和安全的环境中,有可能自我激发,往往产生一种“认知内驱动”

(二)科学合理意识。注重科学、追求合理是各版本不约而同的选择。

(三)编排整合意识。传统的语文教科书为了兼顾到方方面面,编写体系往往繁荣杂乱。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三种版本的语文教科书以其强烈的整合意识成为“化繁为简”的表率。

初中:

(一)学生主体意识。新课程强调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凸显了学生主体意识。这不仅要体现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而且要体现在教科书的编制中。

(二)综合培养意识。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与其他学科的沟通、课堂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它有利于学生 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三)资源拓展意识。纵观各套教科书,都可以感受到鲜明的资源拓展意识。高中:

(一)凸显人文意识。进一步提出“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突出了语文课程人文性的一面,强调了语文课程在育人中的重要作用

(二)强化探究意识。高中学生身心发展渐趋成熟,已具有一定的阅读表达能力和知识文化积累,促进他们探究能力的发展已成为高中语文课程的重要任务。

(三)发展个性意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要增强课程的选择性,为每一个学生创设更好的学习条件和更广阔的成长空间,促进学生特长和个性的发展。

二、任选一种新课程语文教科书,评述其特色。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包括5册必修课教科书和16门选修课教科书。5册必修课教科书,每册都由四个部分组成,即“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探究”“名著导读”。

“阅读与鉴赏”包括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旨在形成从课内到课外、校内到校外、单篇文章到整本书回环结合的阅读系列。“表达与交流”内含写作和口语交际两个版块。写作的教学内容安排了专题写作、在课文后的“研讨与练习”中的写作练习和与“梳理探究”结合在一起的综合性、研究性写作练习等三种训练形式。口语交际的训练也安排了三种形式,分别是结合课文学习进行的朗读、背诵、复述、讨论等练习,结合“梳理探究”中的专题实践活动进行的联系和专门的口语交际单元练习。“梳理探究”实为特意安排的一些语文专题活动。这些专题涉及语言、文学、文化等多个领域,有的侧重于对已学内容的梳理,便于在长期积累基础上的巩固与整合,有的着眼于研究,以培养学生的思考、探究能力。“名著导读”每册介绍两部名著,旨在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养成阅读经典和优秀作品的习惯。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有两大特色: 1.稳妥而又与时俱进的编辑指导思想

人教版是一家老资格权威型的出版社,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既顺应新课改的理念和要求,追求新颖鲜明的时代特色,又灵活地坚持了自身多年来所形成的良好传统,严格遵循中学语文教育的基本规律,注意继承我国高中语文教科书编写的优良传统和经验,同时适当地考虑中学语文课程改革和教科书改编的实际。正因为如此,本套教科书的编者们并没有全部推翻以往的教科书体例,也没有改变基本的教学内容,而是力图保持教科书体例的大体稳定。顺应新课改,就是在整体上落实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突出现代教育科学的理论知识,体现鲜明的时代特色和丰富的人 文内涵,注重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结合,在内容体例和呈现方式上力求新颖,在学习方式上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

2.构建了语文素养型的立体化的教科书系统

高中语文教学作为基础教育的最后一个阶段,必须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语文素养的提高,不可能是孤立、单线条的教学所能实现的,必须以整体性、综合性的教学来推动和提升。正是考虑到语文素养形成和提高的这样一种内在要求,编写者有意识地精心经营教科书的“立体系统”,在内容安排上充分注意其综合性,以积极促进语文素养的有效提高。教科书内容系统的立体化、综合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在教学目标上,综合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力避或侧重工具性或侧重人文性那种偏于一端的积弊;其次,是在课程内容上,既综合了语文课程本身的各种要素,又综合了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还综合了课内学习和课外学习、课堂教学和时间活动,旨在打破教学内容上一直存在的孤立封闭的不良倾向;第三是在过程和方法上,综合了多种多样的学习途径和方式方法,力图通过不同的学习过程的展开和运用,通过不同学习方法的使用和体验,促使学生逐步形成适应自身特点的富有个性的学习方式。

第七章 语文课程资源

一、名词解释 1.课程资源

(1)课程资源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2)广义的课程资源指有利于实施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如生态环境、人文景观、国际互联网、教师的知识等。狭义的课程资源仅指形成课程的直接因素来源,如教材、学科知识等。

2.地方课程

(1)地方课程也称地方本位课程,是在国家规定的各个教育阶段的课程计划内,由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或其授权的教育部门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课程理念的指导下,依据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民族等发展需要开发的课程。

(2)它是一个课程管理概念,是相对于国家课程和校本课程而言的,是宏观课程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3.校本课程

(1)校本课程也称学校本位课程,是以学校教师为主体,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 课程资源,根据学校的办学思想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

(2)它是一个课程管理概念,是相对于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而言的,是国家课程计划中一项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二、简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原则 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有以下九大基本原则:

1.开放性原则: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要以开放的心态对待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尽可能开发与利用有益于教育教学活动的一切可能的课程资源。关注周围具有时效性的资源,善于从社会生活中挖掘和发现资源,随时发现和抓住身边的事例。

2.经济性原则: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要尽可能用最少的开支和精力,达到最理想的效果,具体包括开支的经济性、时间的经济性、空间的经济性和学习的经济性。从教学实践中可以发现,有的老师在课上选择了非常丰富的资源,但是在实施效果上,可能并不是特别明显,这有可能是因为在操作过程中,重视了资源的收集和整理,而对于资源如何更好地发展教学,实现教学目标,教学设计的环节关注不到位,造成了资源的堆砌,而真正资源发挥其作用比较有限,这就不符合我们所说的经济性原则。不能盲目地收集资源,而是要研究课标,研究教材。教师在进行资源收集整理的时候,首先要弄清教学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收集资源,这种资源可能更具有针对性,不至于把所有的资源都收集起来然后进行筛选,这样的话就会花费我们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3.针对性原则: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为了课程目标的有效达成,针对不同的课程目标应该开发与利用与之相应的课程资源。课程资源的选择要贴近生活。

4.个性原则:尽管课程资源多种多样,但是相对于不同的地区、学校、学科和教师,可待开发与利用的课程资源具有极大的差异性。教师在不同的环境下要选择恰当的资源,对不同的课程目标也要开发不同的课程资源。对于教学个人来说,有自己的教学风格,在资源选择上也要考虑自己的教学特点,来进行合理的资源选择。

5.目的性原则,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选择课程资源。

6.综合性原则,尽量组合不同类型的资源,加深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7.实效性原则,根据资源的不同特点,配合教学内容,充分发挥课程资源的效能,避免盲目性和形式主义。

8.渐进性原则,教学资源的选择利用,教学活动的组织,应该随着学生的成长,心理的逐渐成熟和知识、阅历、经验的不断增长,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逐步提高。

9.实践性原则,有利于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为什么要开发语文地方课程和语文校本课程?

(一)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对于转变课程功能和学习方式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可以超越狭隘的教育内容,让师生的生活和经验进入教学过程,让教学“活”起来;另一方面,可以改变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成为知识的共同建设者,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还可以开阔教师的教育视野,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从而更好的激发教师的创造性智慧。

(二)校本课程也称学校本位课程,是在国家规定的各个教育阶段的课程计划内,由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或其授权的教育部门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课程理念的指导下,依据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民族等需要而开发的课程。地方课程在充分利用地方教育资源、反映基础教育的地域特点、增强课程的地方适用性方面,有着重要价值。地方课程是一个课程管理概念,是相对于国家课程和校本课程而言的,是宏观课程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地方课程与国家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关系来看,一方面,地方课程既是国家课程目标在特定社区条件下的具体化,又是对国家课程的补充;另一方面,地方课程是研制校本课程的重要依据,校本课程不能完全脱离地方课程资源和社区发展实际来体现学校特色,它需要将地方课程具体化。因而可以说,地方课程是沟通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的桥梁。从课程与学生、社会的关系来看,地方课程也是联系学生与社会的纽带。密切学生与社会实际和社会生活的联系是地方课程的重要功能。

(三)校本课程又称学校本位课程,是以学校教师为主体,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根据学校的办学思想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校本课程也是一个课程管理概念,是相对于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而言的,是国家课程计划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2001年6月印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更明确提出:“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用性。”这意味着校本课程开发正式成为我国课程体系中的一部分。

第八章 识字写字教学

一、名词解释 1.集中识字:

(1)简单地说就是儿童启蒙阶段用两年左右的时间集中认识2000个左右的汉字。(2)集中识字的教学一般采用“分散难点,逐步占有”的方法。教学时,音形义统一,以形为主;认读写结合,以认为主;字词句联系,以字为主。逐步形成“集中识字—大量阅读—分步习作”的发展体系。2.分散识字:

(1)分散识字也叫做“随课文识字”主要做法是:坚持以语言教学为中心,把识字,阅读,写作有机的结合起来;以识字为重点,运用“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的教学原则,随课文分散识字,把音形义的结合有机的结合起来,精讲多练,识写结合,讲练结合。

(2)教学步骤:先集中时间学习汉语拼音,掌握汉语拼音,然后通过看图识字,学习一些字形简单,字义好懂的独体字,同时进行笔画名称,笔顺规则的教学。

(3)优点是随课文识字,可以使字词句文联系紧密,避免孤立分离,容易形成概念,记忆长久;有助于识字,写字和口语交际的综合,促进思维的发展。

(4)缺点是对识字量,识字速度产生一定影响。

二、请说说你对汉字识字教学方法科学性的理解(?)

【】教材第127页

(二)识字写字教学的心理学基础;第130页:识字教学方法与策略

三、试论述写字教学的要求(?)

1.姿势和习惯。比如握笔的姿势,坐与立的身体姿势。习惯不仅包含规范,端正,整洁,而且还应该包括喜爱与经常性等。规范侧重字形与写法,不写繁体,异体,古字,不规范的简化字等;端正是字的间架结构和字的基本布局要求,是字的形体美观的要求;整洁是书写的视觉效果的要求,主要是整齐与清洁,一个人的基本语文素养的主要标志与写作的习惯尤其是整齐与清洁关系十分密切。

2.字体:中小学阶段突出了楷书与行书两种体式的要求。这主要是为正确的交流做准备的,工作生活中的文字交流首先是正确,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其次是交流的速度要求,要保证快捷的速度。

3.硬笔,毛笔以及键盘输入。硬笔是基本的工具,是生活中使用最为普遍的工具,所以使用硬笔书写应该是所有学生具备的素养;毛笔是古老的书写工具,但是在现代生活也还有它的存在空间,主要是书法方面;键盘输入是计算机时代书写的特殊形式,在今天计算机已经十分普及的情况下,学生的语文素养也应该与时俱进,小学阶段就很好的掌握键盘输入法。

4.速度和审美。学生的写字速度一直是教学的较高要求,但是速度必须建立在正确,规范的基础上;审美是写字教学的更高追求,是汉子的文化兴和艺术性的要求。

第九章 阅读教学

一、名词解释

1.阅读:是通过书面语言获取思想或体验情感的心理活动,是读者与作者以文本为凭借的对话。

2.阅读能力:可以区分为认读能力,解读能力和鉴赏能力三个层次。认读能力,指的是对文本字词句的感知能力,是正确,流利的通读文本的能力。解读能力,即在认读的基础上理解文本的能力。鉴赏能力,即鉴定和欣赏文本的能力。

3:阅读教学:是学生可以获取知识,培养阅读能力并借以提高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得到学习方法,形成学习习惯,并使情感,态度,价值观得以发展。

4.阅读教学目标: 阅读教学目标指的是教学目标是指阅读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成的结果,是一切阅读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它既与阅读教学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相联系,又不同于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

二、你对阅读教学过程和方法或教学模式有和自己的见解?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要构建新课标下的阅读教学,教师必须先确立以现代对话理论作为基础的新的阅读理念,也只有在这一阅读理念的指导下才能构建新课标下的阅读教学。

1、激发阅读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学生只有具备了广泛的阅读兴趣,才会积极主动地去阅读,才会自主地选择阅读材料,不断扩大自己的阅读面,增加自己的阅读量。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阅读材料,以此来丰富学生的知识积累,使其感受到阅读的乐趣。其次,要进行多样化朗读。通过多样化的朗读形式,让学生得到充分的阅读审美的享受,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再次,教师要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正确看待每位学生。

2、加强朗读教学。朗读其实是一种传统的阅读教学方式,但很多教师对它的意义的认识是不够的。朗读是运用有声语言进行的一种创造性阅读活动。其特点在于化无声的文字为有声的言语,从而增强读物对读者的感染力量。朗读文学作品,还要对作品进行艺术再创造,从听觉方面赋予作品以新的艺术感染力量。

3、实施对话策略。语文课程的阅读教学,是学生直接接触古今中外大量优秀范文的好时机。阅读教学的理想状态是学生带着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和感受向老师求教,而不应该是教师把自己对文本的理解讲解给学生听,也不应该是教师把自己对文本的理解拆成若干小问题来步步紧逼的向学生追问,最终仍是让学生被动的认同教师对文本的理解。总之,阅读教学中让学生与课本直接对话是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过程,要让学生从“被 动接受”和“被追问”的状态中解放出来。

4、培养学生阅读品质。首先,要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这是完成阅读目标的根本保证。单纯的评价课文并未讲眼光放长远的表现。培养学生阅读文本时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不是阅读教学的附加任务,而是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是贯穿于阅读教学始终的。再就是要尊重学生阅读的独特感受,这是新课标关于阅读的基本要求,是促使学生进行多角度探究学习的根本途径。

5、突出课外阅读。语文的学习很难做到一蹴而就,它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只有“厚积”才能“薄发”。没有积累,就谈不上培养良好的语感,也绝不可能有真正的听说读写能力,当然也就学不好语文。所以说把课外语文学习排除在语文教学过程之外是不正确的。我们只有做到“心通中外千年史,胸藏古今万卷书”,积淀丰厚的文化底蕴,才能全面提高语文素养。而仅仅靠短短的45分钟的语文课堂时间是远远不够的,将课外的阅读要求纳入到语文教学过程之中作为一个教学过程中的一个环节是很有必要的。

三、你是如何理解多元解读的。

阅读的目的是为了获取意义。而阅读的过程就是建构意义的过程。这个过程实际包含着两个层面,一是学生从文本获取信息;另一方面,是学生调动自己的人生阅历和知识背景对所获得的信息的加工,角度因人而异。经典之所以为经典延续千古而不衰,一方面是由于其自身的价值,另一方面则是一代一代解读者不断地与之“融合”。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阅读,就本质来说是一种创造性活动,在接受文本之后,一定会有所思、有所问,既而有所引申、发挥和创造。因此,教师要实施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促进学生的个性化阅读。真正有效的阅读,必须依靠阅读者全部的心智和情感意向活动,才能通过对书面符号的感知和理解,把握其所反映的客观事物及其意义,达到阅读的目的。这种具有很强的个性化的活动,决定了阅读只能是学生自己的事,任何人都无法替代。个性化阅读结果实质上是作为阅读主体的个人对阅读材料的一种带有强烈主观色彩的理解、感悟和体验,必然会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而学生的这种多元理解如果是正常、健康、可喜的,教师要珍视、尊重这种理解。

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实践活动,就是将丰富多彩的语言、崇尚个性的思维在不同的学生中沉淀下来,这样的阅读方式无疑具有很强的活性,犹如一个磁场,能不断摄取、融合新的语言信息,培育思维品质,从而改造学生自身的语言和思维。久而久之,便会成为学生语文能力的基础,成为文化底蕴的养料,成为人格形成的萌芽。教育的本质回归 22 意味着尊重与发展个性,在激励求异的原则下,多元解读的课堂气氛是宽松而民主的,学生敢持己见,标新立异,有充分的心理空间和自我意识。

但是多元解读不是毫无范围和限制的胡乱解读。多元解读是在尊重作者文本写作意图的基础上合理的解读,读者应该尊重作者尊重作品。

四、任选一篇课文,写一篇教案。

第十章 写作教学

一、名词解释

1、写作

写作,也称作文,指用经过自己构思、自己组织的语言来表情达意的书面形式。

2、写作能力

(1)写作能力是对自己的积累进行选择、提取、加工、改造的能力。

(2)积累是写作的基础,积累越厚实,写作就越有基础,文章就能根深叶茂开奇葩。没有积累,胸无点墨,怎么也不会写出作文来的。

(3)提高写作能力具体有四个方面,一是材料的积累,二是语言的积累,三是情感的积累,四是精妙写法的积累。

3、写作教学

(1)写作教学,是教师指导学生选取材料、整理思路、提高书面表达能力的教学、训练活动。

(2)广义的写作教学过程,泛指教学设计里里外外的各种含有作文因素的教学活动,包括指导学生观察生活,搜集素材,培养文风等方面的教学活动。

(3)狭义的写作教学过程,指的是作文的前前后后,教师帮助学生明确写作的目标要求,指出选材的角度,打开作文思路,指出文章缺点,点明改进方向等一系列教学活动,主要有审题指导,选材指导,立意指导,谋篇布局指导,批改指导,讲评指导等。

4、写作教学目标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将九年义务教育分为四个学段,规定了义务教育阶段写作的总目标和四个学段的目标。总目标是“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

(2)第一学段(1—2年级)要求学生“写话”: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3)第二、第三学段(3—6年级)要求学生“习作”: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写作素材,能写简单的纪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学写读书笔记和常见的应用文。

(4)在第四学段(7—9年级),即初中阶段,则要求学生“写作”: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写话—习作—写作,这种写作教学的框架形成了写作教学的大体序列。

二、你对写作教学过程和方法或教学模式有何自己的见解?

(一)写作教学过程

1.广义的写作教学过程,泛指教学设计里里外外的各种含有作文因素的教学活动,包括指导学生观察生活、搜集素材、培养文风等方面的教学活动。

2.狭义的写作教学过程,指的是作文的前前后后,教师帮助学生明确写作的目的要求、指出选材的角度、打开作文思路、指出文章缺点、点明改进方向等一系列教学活动,主要有审题指导、选材指导、立意指导、谋篇布局指导、批改指导、讲评指导。

(二)写作教学方法及原则

为保证写作教学的顺利进展,必须遵循正确的教学原则。能遵循写作教学的原则,并不等于就能达到写作教学的目标;要达到写作教学的目标还必须注意写作教学的方法。方法的多样化又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让习作者主动培养自己的能力。

1.写作教学的原则一般有:文道结合的原则、密切联系实际的原则、循序渐进、反复训练的原则、突出重点,兼及其他的原则。

2.写作教学的一般方法有以下几种:入门写作训练、单项写作训练、综合写作训练、强化写作训练。

三、结合你的写作实践,谈谈你对写作能力发展规律的认识。

(一)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与其身心发展阶段性有关,一方面要注意根据学生年龄特点设置吸引学生写作的题材,一方面要设置一定的阶梯,循循诱导学生不断进步。九年义务教育分为四个学段,规定了义务教育阶段写作的总目标和四个学段的目标,并将第一学段(1-2年级)定名为“写话”,第二(3-4年级)、三学段(5-6年级)定名为“习作”,第四学段(7-9年级)定名为“写作”。

(二)培养、提高学生写作能力,最为重要的是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认识世界 这一目标涉及到“阶段目标(1-2年级)”的第1条、“阶段目标(3-4年级)”的第1-2条、“阶段目标(5-6年级)”的第1-2条、“阶段目标(7-9年级)”的第2-3条、“高中(必修)课程目标•表达与交流”的第1-2条。文章是客观世界的反映,要写好作文就必须准确的认识客观世界,这种认识是一种全面的、客观的认识;而所谓的“全面”,是一种辩证的“全面”。在认识过程中,只有选好自己的立足点,才能抓住所要反映的事物的关键,才能相识的占有一切相关资料;在认识过程中,要是自己的观点、看法和主张具有正确性,就要在分析事理时坚持辩证法。从某种意义上说,所谓的真切的认识世界,主要有材料的取舍来体现。

第二,整理思路

这一目标涉及到“阶段目标(5-6年级)”的第3条和第6条、“阶段目标(7-9年级)”的第4-7条、“高中(必修)课程目标•表达与交流”的第3条和第5条。文章不是字词句的随意堆砌,应接一定的章法排列。要使文章的条理清楚,就得注意它的开头与结尾、段落与层次、过渡与照应,这就牵涉到学生本身思路的清晰。从某种意义上说,所谓的整理思路,主要通过材料的安排以及文章的构思(及谋篇布局)来体现。

第三,锤炼语言

这一目标涉及到“阶段目标(1-2年级)”的第2-3条、“阶段目标(3-4年级)”的第5-7条、“阶段目标(5-6年级)”的第5-6条、“阶段目标(7-9年级)”的第8-9条。从某种意义上说,所谓的锤炼语言,主要有遣词造句(包括标点符号的运用)来体现。如有计划的多做一些造句练习,自然能“下笔如有神”了。

(三)写作教学的一般方法:

1、入门写作训练:小学进行写通句子的训练;

2、单项写作训练:又称片段写作教学、“小作文”,贯穿于整个小学阶段,为了培养某一方面的写作能力而进行的教学、训练活动;

3、综合写作训练:也称“大作文”,写成一篇文章的教学、训练活动。

4、强化写作训练:立论训练——提炼分论点训练——寻依据训练——列提纲训练。【读写结合法、下水文指导法、生活作文法、三级训练法、为学习而作文„„】

四、你觉得学生作文的评语该如何写?

(一)作文评语是选材指导、审题指导、立意指导的继续和深入,是对学生进行更有针对性的细微的辅导,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重要一环。

(二)学生作文评语批写有四个要求:

1.紧扣本次习作的基本要求。如安排学生用“移步换景”的方法写一篇游记,那么在批改时就以“移步换景”为重点,能“移步换景”者,承认其合格,甚至毫不吝啬的 给以高分;未掌握“移步换景”者。重学重作,直至合格为止。至于学生习作中的其他问题,一般可少问甚至不问,实行“一作一得”,“循序渐进”,系统化的培养学生的习作能力。

2.了解学生作文基础和敢想。教师既要对每个学生以前的作文基础有所了解,同时最好还能对学生的思想、心理和相关情况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掌握前者,是有利于把握学生该次作文进退的脉络,及时对症下药;掌握后者则更有利于从深层去把握该生作文得失变化的原因,而且有利于加强师生在心理上的亲近感,从而增强评语的可接受性,并能更好地把作文与做人有机地联系起来,给予相应的指导,使学生得到更大的收获和启迪。

3.尊重学生的劳动,多鼓励,多肯定,切忌讽刺挖苦有可能伤害学生的话坚决不说,即使是批评,也要用比较含蓄的语句。

4.多批少改。实际上,一般学生对教师的改不怎么在乎,教师最好用批语指出问题,让学生自己改。

(三)评语内容遵循“三化两性”的原则及方法

1.重点化。评语应该根据每次作文的要求,高屋建瓴地指出全篇主要优点和不足之处,在此基础之上再涉及局部问题,要有主次,不宜面面俱到。

2.具体化。评语不宜太抽象、太笼统,否则学生不明白失误到底在哪里。3.个性化。评语应该从每个学生的实际出发,因人而异,区别对待。

4.启发性。对于学生作文中存在的问题,要抓住症结所在,多使用疑问句,引而不发,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修改。

5.可接受性。首先评语要写得通俗、简明。直接明确地指出作文中的成功之处和失败之笔,使学生有切肤之感,既心服口服,又获得有益启迪;其次,评语要因为不同年龄、不同知识水平和不同个性而异,不能一概而论,做过高的要求。

第十一章 口语交际教学

一、名词解释

1、口语交际

口语交际是交际双方或多方在特定的语境中,为了特定的交际目的,借助标准的有胜于言和相应的姿态语言进行听、说互动,双向或多向交流的一种实践活动。

2、口语交际教学

口语交际教学是教师引导学生在口语交际活动中,规范口语表达、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培养口语交际素养的教学。

3、口语交际素养

(1)口语交际中的“交际素养”,重点指“文明态度和言语修养”,如有自信心、有独立见解、相互尊重和理解、谈吐文雅等。

(2)内涵丰富的“文明态度和语言修养”,是口语交际教学中的“隐性目标”。表现在交际行为中,主要表现为耐心倾听他人的表达、善于进行自我表达、重视人文素养的培育。表现在交际行为中,主要有这样几点:耐心倾听他人的表述;善于进行自我表达;重视人文素养的培育。

二、举例说明怎样创设多样的口语交际情境。

(一)口语交际学习需要创设情境、营造氛围,使学生产生“如入其境”的亲历感、现场感和对象感。只有在这种情境中,学生以交际互动为主要特征的口语交际能力,才能得到有效锻炼。

(二)以江西师大附小杨祖德老师执教的《感谢和安慰》为例,开课伊始,杨老师准备播放课件,不料课件“出现问题”,摄像老师赶来帮忙,“课件调好”后,杨老师表达了自己的谢意,并让学生用掌声表示感谢。当时所有的人都以为课件真的出现了问题。待课继续往下时,大家才恍然大悟,原来这是一个预设的情境。它的巧妙之处就在于一切都是那么自然,不着刀斧痕迹,学生在体验中明白了“感谢”,继而用语言继续表示感谢,真是一举数得。

(三)创设情境的方式:

1.从情境来源考虑有:教材情境,可以根据课本的配图创设情境,按照教材的文字提示创设情境,对教材内容加以扩展创设情境。

2.从情境性质考虑有:可以设计问路、买菜、打电话、逛商场等日常生活情境,还可以根据社会生活实际,创设诸如网络交流、推销商品等社会文化情境。

3.从创设手段考虑有:问题情境,可结合阅读与写作教学设计诸如“对不对”“好不好”“行不行”“怎么样”等一些连贯的问题,一打开学生的思路。

4.此外,还有视听情境,通过实物展示、图片张贴、网络视频和多媒体课件为进行口语交际创设生动的视听情境。

(四)创设情境的要求:贴近学生生活,有助展开交际。

三、试述口语交际教学与读写教学的关系。(网上摘取得,大家自行参考)口语交际与读写同是语文教学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们有机地统一于语文教学之中。口语交际运用口语,读写运用书面语,因而,口语交际与读写既有区别,也是互相 联系,互相依存的。从口语与书面语的关系来看,提高口语交际能力有助于读写能力的发展,读写能力的发展又促进口语交际能力的提高。因此,口语交际教学与读写教学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正确地处理好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相得益彰,使口语和书面语和谐一致地得到发展。

(一)口语交际教学与阅读教学的关系

1.口语交际教学对阅读教学的促进口语交际影响着阅读,有利于阅读能力的提高。其一,口语交际需要一定的材料,其中相当一部分靠阅读获得。其二,口语交际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学生的语感提高了,阅读能力也会得到相应的提高。其三,口语交际教学有助于学生智力的开发和思维能力的提高。其四,口语交际教学可采取不同的方式,如就课文内容进行即兴发言、演讲、辩论等,这不仅可激发学生的兴趣,还可以活跃阅读教学,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所学内容,体会感情,使阅读教学收到更好的效果。

2.阅读教学对口语交际教学的促进阅读可以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增进其口语交际能力。其一,阅读教学为口语交际提供内容。课文及其他内容为口语交际提供了材料,使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有了共同的交流基础。其二,阅读就是理解原文,进行思考的过程,阅读能力的提高意味着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的提高,这一能力能促使说话明晰完整,有条理,有逻辑。其三,阅读课文为口语交际提供了学习语言的范例,学生通过学习,可以提高语言的鉴别能力和感受能力,学到运用语言的技巧,使口语交际更准确得体,富有表现力。其四,阅读教学给口语交际提供了大量练习和指导的机会,在阅读教学的各个环节都可以安排口语交际练习,如朗读、复述等,对此进行必要的指导,可以提高其教学效果。

3.口语交际教学与阅读教学应密切结合,相互促进。我们不应把口语交际教学看做孤立的形式,而应与阅读教学相结合。在阅读教学中进行口语交际训练,教师可通过对范文的朗读、复述等形式,品味文章蕴涵的情感,体味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变书面语言为口头语言,从而训练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同样,口语交际教学也可通过对所学的课文内容进行对话、辩论、演讲等,使学生加深对阅读课文的理解,学会及时调整表达的内容。

(二)口语交际教学与写作教学的关系

1.口语交际教学对写作教学的促进。其一,口语中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语言库存。在口语交际中博采口语,从中吸取养料,可以丰富语言,改变写作中语言干瘪乏味的弊病。其二,减少写作困难。写作前,让学生把要写的内容,有头有尾、有条理地说给大家听,由同学和老师评论,肯定其优点,指出其不足,提出改进的意见。经过自己口说,大家提意见,动笔写作时,心里有谱,写出来的文章质量就会提高。其三,开拓 写作思路。写作前让学生进行讨论交流,可以帮助大家明确题意,活跃思维,理清思绪,使学生从中得到启发,提高写好作文的信心。其四,便于指导。口语交际不仅有学生的交流,而且师生互动,这就给教师反馈了信息。教师根据这些信息,可以针对写作的重难点和疑点进行指导,也可根据个别学生的问题进行点拨。

2.写作教学对口语交际教学的促进。其一,写作可为口语交际作准备,让学生写些自己喜欢写的东西,轻松愉快地积累口语交际的材料,写得越多,口语交际的素材就越丰富。其二,写作可以降低口语交际的难度。有的学生口头表达较差,“口讷讷不能言”。通过对有关内容的写作,整理思想,使口语交际做到心中有数,让学生怎么写就怎么说,将书面表达转换为口头表达。其三,写作需要思考,要求写出来的文章明白、完整、有条理,这种思维能力的提高,可以提高口语交际的水平和效果,使说话有条理、连贯和完整。其四,写作的语言一般经过斟酌,用语注重准确生动,这可以影响到口语表述,使其更规范、简练。

3.口语交际教学与写作教学应密切结合,相互促进。说是写的基础,写可以看做把说的话写出来,写和说不能割裂开来。口语交际教学与写作教学的结合,可以先说后写,以说促写。如在写作课上教师组织学生通过讨论确立作文要表现的主题,引导学生谈自己所选择的题材以及自己对文章的构思,这是锻炼学生的说话能力。此外,也可以是写了再说,以写带说。如教师和学生共同进行习作讲评,教师可选择一些优秀习作和有毛病的文章念给学生听,让他们比较优劣,发现别人文章的优缺点,再由学生口头发表意见,进行评议修改,这就是进行口语交际训练。

第十二章:语文综合性学习与语文研究性学习

一、名词解释 1.语文综合性学习

(1)“语文综合性学习”是语文课程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为了改变语文教学相对封闭的状态,为了改变课本是惟一的课程资源的状况,更是为了克服偏重接受性学习的弊端,在语文课程改革上采取的一个重要的举措。

(2)《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综合性学习应强调合作精神,注意培养学生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

(3)性质:是一种综合听、读、说、写的课程目标、综合多种多样的学习方式、在语文学习中渗透多种学科知识与能力的实践活动。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围绕语文课程目标,紧密联系学生生活,注重综合性、主体性、参与性、生成性的学习方式。(特征:着重部分)

2.语文研究性学习

(1)性质:语文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中的语文、社会中的语文、生活中的语文问题中选择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课程活动。

(2)特点:语文研究性学习具有以问题为载体、以探究为中心、以反思为线索的特点。它强调综合运用各种学科知识研究语文学习问题,注重学生参与应用知识、获取方法的实践活动过程,注重学生的审美体验与探究精神的形成。

二、试论述语文综合性学习与语文研究性学习的价值

(一)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价值

1.从需要出发,以课题引领,拓宽语文运用的空间。

(1)语文综合性学习,有的是语文学科范围内的听说读写活动,其作用在于突破分细小项目练习的局限,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的能力;而有的是跨领域的综合,其作用除了锻炼综合运用的能力之外,还以课题引领的形式,突破传统的阅读教学指标和作文路数,使学生进入新的学习活动空间。

(2)过去中小学生的阅读主要是课内选文的阅读和课外凭个人兴趣的阅读,而在综合性学习中,学生在课题的引领之下,根据任务的需要,设计方案,组织活动,选择、搜集、阅读相关的材料,开展书面和口头的交流,学生在活动中有分工,有合作。

2.沟通语文与不同领域的联系,增进语言与思维的活动机制。

(1)一个人的言语系统、思维系统要能够跟外界不断地交流信息,形成开放的系统,需要有可以接纳和释放信息的“触点”、“接口”来与外部系统连接。

(2)语文综合性学习就是要在这“连接”、“沟通”、“激活”上产生效应。在不同领域里开展这项学习活动,就是要使学生在他们的语文学习链上逐步形成许多与其他领域连接的 “触点”、“接口”和相应的活动机制。

3.在动态的过程中实现整合,提高实际的应对能力。

在动态的实际情景中学习,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必不可少的环节。学生在动态的过程中,学习调动、整合各方面的因素来解决问题,就会大大提高在语文实践中的应对能力。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设计要在“实际问题”、“动态过程”、“应对能力”等方面多加考虑。

4.指向基本目标,争取多方面的收获。

30(1)综合性学习,既要注重“综合”,又要强调基本目标的落实。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基本目标应当指向语文,首先要保证在语文的某一个方面或几个方面取得比较确定的成效。在某个方面有所收获的同时,在其他方面也可能获得一定的“副产品”或“附加值”。学生通过这样的活动拓宽了视野,增强了学习的自信心,提高了自学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要搞好语文综合性学习,必须紧扣基本目标,同时争取更为丰满的成果。

(2)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目标指向,要考虑的还有语文探究学习的目标定位问题。既要注重实际应用能力,也要着眼于探究能力。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以其他领域的内容为题目,这也是可以的,就像语文课上也需要学习有关自然科学、艺术等方面的文章一样,但是务必注意,设计思路应该是以其他领域的问题作为“引子”,引发兴趣,提起话题,而活动的每一个环节的成果设计都要首先落到语文的目标上。

(二)语文研究性学习的价值

1.着眼于学生全面发展的富有时代意义的选择

(1)语文研究性学习以转变学生语文学习方式为出发点,强调的是学生通过阅读体验获得对文本最直接的感受,要求学生能从各种渠道去寻找理解文本内涵及相关知识所需要的信息资料,并能对相关资料进行分析、归纳、整理和提炼,从中发现有益的、有价值的信息;能熟练运用信息工具和网络技术,尊重和欣赏前人的研究成果,感悟、享受文学经典与人性的光辉。

(2)语文研究性学习要求教师树立以研究学生的学为主的观念,使自己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启发者、促进者、帮助者,使语文教学适应社会进步和教育改革的需要。语文研究性学习价值取向的人本化涵盖了教师和所有学生,它能促使学生个体在“美的陶冶、智的启迪、德的养成”上获得全面和谐发展。

2.有益于和谐校园和优良校风的建设

(1)学校要以语文研究性学习引领课堂教学改革,就必须给教师乐业、创新、发展的空间,使教师能够发掘自身潜能,从而最大限度地转变教学观念,在改进语文教学方法上狠下功夫。

(2)教师倘能关注、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以课堂为主要平台,以研讨和探究为主要形式,语文教学就不只是“传道授业解惑”,还能切实提升学生人文素养。这样就加强了教师之间、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并可借此张扬师生的个性风采,促进个体与群体的和谐共进,进而将校风建设的目标指向“团结协作,和谐发展”。

3.有利于教育教学改革进一步向纵深发展

(1)语文研究性学习在师生之间建立了一种新型关系——教师不再扮演知识的权威和传授者,而是“学习共同体”当中的一个参与者和指导者;学生也不再只是作为知识

的接受者而被动吸收,而是由接受消化“已知”转向主动探索“未知”,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学习的主人。(2)语文研究性学习较以往的接受学习方式更注重培养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它既切合素质教育的本质要求,又顺应了信息化社会发展和全球化、跨文化学习的时代要求,在语文教学乃至整个教育改革中,都有着不可替代的独特价值。

三、你认为应该如何开展语文综合性与语文研究性学习

语文综合性学习与语文研究性学习的过程基本相似,均可由以下10个环节构成:选择课题—确定目的—策划方案—角色分工—准备材料—明确时间—优化步骤—组织实施—成果展示—评价反思。

我认为:(1)在指导思想上,必须坚持学生自主发展的基本原则。

(2)在课题选择方面,必须突出校本文化特色,开发本土文化资源,坚持以校为本的教育情境与师生共同参与学习过程相结合的课程理念。

(3)在发现知识方面,改变单纯传统知识教学习惯,一“发现”为线索,鼓励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的情境中学会搜集资料、整理资料、分析资料,进而重建自我的知识结构,提升自我认识。

(4)在言语实践方面,突出语文课程的言语实践特点,在问题探究过程中综合运用并提升听说读写能力。

(5)在情感态度方面,关注学生的过程体验与情感变化。

(6)在审美体验方面,关注学生的审美意识、审美倾向、审美能力的生成与发展过程。

(7)在动手操作方面,提倡学生“在做中学”。(8)在信息技术方面,熟练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9)在合作意识方面,提倡学习小组成员之间、小组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

(10)在总结反思方面,善于进行理论总结,并强化反思环节。

四、自己设计一个语文综合性学习或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方案

第十三章:语文教学评价

一、名词解释

1、教学评价

32(1)教学评价是依据教学目标对教学过程及结果进行价值判断并为教学决策服务的活动,教学评价是研究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价值的过程。

(2)教学评价一般包括对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手段、教学环境、教学管理诸因素的评价,但主要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和教师教学工作过程的评价。

(3)教学评价的两个核心环节:对教师教学工作(教学设计、组织、实施等)的评价——教师教学评估(课堂、课外)、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 ——即考试与测验。评价的方法主要有量化评价和质性评价。

2、语文教学评价

(1)语文教学评价,又称语文课堂教学评价。它是语文课程的重要内容,既要关注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运用,又要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同时也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

(2)语文评价一般分为六大要素: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能力和教学效果。

(3)评价指标体系中的三个维度:知识和能力,它是语文学习的基础;过程和方法,它是语文学习的重点;情感和态度,它是语文学习的动力。

二、谈谈你对语文新课程评价理念的理解

(一)语文新课程改革倡导如下评价理念:语文教学评价的目的: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语文教学评价的内容:全面考察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教学评价的重心: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语文教学评价的主体:重视多方面评价的结合。

(二)语文新课程改革理念是针对传统语文教学评价的单一片面、过于强调教师评价、忽视学生在评价中的作用等弊端提出来的,对于矫正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三)语文课程改革过程中,新的评价理念正在逐渐被教师认可,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四)语文课改过程中,贯彻落实新的评价理念也存在一定问题,甚至出现一定偏差,这说明落实新的课程评价理念,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尽管如此,语文教学评价理念本身不值得怀疑。

三、试论述语文测试中主观性试题与客观性试题各自的特点和相互联系。各自特点:

(一)客观性试题

1.客观题常见的类型有判断题、选择题、填空题等。

2.客观题具有题目小而多,覆盖面大,测试范围广;答案简单而唯一,评分误差小;批阅方便等诸多优点,因此,客观题在语文能力检测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3.以选择题为代表的客观题也有自己明显的不足,主要是难以有效地、直接地测量学生在语言表达、思维分析过程以及创造技能方面的高级学习成就。

(二)主观性试题

1.语文考试的主观题,在评分要求中应该把语言能力作为一个评分因素,这是和其他学科有所不同的地方。从题型与相应能力要求的关系来看,按能力层次的高低依次为:简答题、论述题、作文题等。

2.主观题适合于考察学生的分析能力、综合能力、组织表达能力等较为复杂的心智技能;提倡自由反应,有利于考查应用能力乃至创造能力;可以获得较为丰富的作答反应过程资料,便于分析被试者的技能、创意、策略以及知识缺陷;内容和形式更为接近教学与实践中的问题情境,被试者不陌生、好接受,教师命题制卷比较方便等。

3.主观题也有明显的不足,比如:作答过程有大量的书写任务,造成被试者忙于书写而无心遐想;单位时间中施测的题量较少,限制了测验内容的覆盖面,不利测验效率的提高;还有,评分易受评价者主观因素的影响等。

相互联系:(?)

1.主观性试题与客观性试题的划分只有相对意义,绝对客观的试题几乎是不存在的;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绝对主观的试题也是不存在,二者均具有相对客观的评价标准和赋分依据,均可达到评价、反馈、甄别等功能。

2.功能的互补性:如前所述,主观性试题和客观性试题都存在优缺点,如果将二者进行合理搭配,就业最大限度地发挥考试的评价功能,全面而客观地考察学生的语文基本素养。

3.形式的转化性:如同主观性试题可以转化为客观性试题一样,客观性试题也可以转化为主观性试题。同一考点即可命制主观性试题、也可命制客观性试题,没有十分严格的界限。

第十四章 语文学习心理

一、名词解释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1)建构主义又称结构主义,是学习理论从行为主义到认知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最

早源于瑞士的教育家皮亚杰。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过程不是学习者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进行意义建构的过程。且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以学习者为中心,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背景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方式而获得的。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的主动建构性、社会互动性和情境性,对语文课程改革产生重要影响,对学习过程的认识也有特殊意义。

2、智力因素

(1)智力因素是人们对事物的认识表现出的心理性,是认识活动的操作系统。(2)智力由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组成,构成智力主要有六种因素: 观察力、记忆力、注意力、想像力、思维力、创造力。其中抽象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创造力是智力的最高表现。

3、非智力因素

(1)非智力因素是人的认识活动的动力系统。

(2)从广义上说,凡智力因素(注意、感知、记忆、想象、思维等)以外的一切心理因素,统称为非智力因素,是相对于人智力因素而言的。

(3)从狭义上来说,非智力因素主要指情感、意志、动机、个性等。根据非智力因素对心理活动的调节范围以及对学习活动直接作用的程度,可将非智力因素划分三个不同层次,它对人的认识过程起直接制约的作用。

4、多元智能理论

(1)多元智能理论是由美国哈佛大学的心理发展学家霍华德·加德纳在1983年提出。

(2)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智能是在某种社会或文化环境的价值标准下,个体用以解决自己遇到的真正难题或生产及创造出有效产品所需要的能力。

(3)霍华德·加德纳博士指出,人类的智能是多元化而非单一的,主要是由语言智能、数学逻辑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自我认知智能、自然认知智能八项组成,每个人都拥有不同的智能优势组合。这一理论提出后在美国的教育教学改革中产生了广泛的积极影响,已经成为许多西方国家20世纪90年代以来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指导思想。

二、谈谈你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看法。

(一)建构主义源于20世纪60年代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维果茨

基的社会心理学理论以及布鲁纳发现学习理论,是学习理论中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以后的进一步发展,被誉为当代教育心理学中的一场革命。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现实意义: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当今教育理论与实践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丰富和深化了学习理论的研究,对于进一步推动学习与教学理论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提供了理论依据。这一新的教学模式要求师生在教学过程中转变角色,教师要给学生以“学”的主动权,学生在学生过程中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在倡导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今天,建构主义学习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只有学习主体发挥其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才能创造出一个理想的学习型社会。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推动了学习方式的变革。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过程中学习者的主动性、建构性,对学习方法提出了许多新的观点。教学过程中,在重视发挥学生积极主动性的基础上,教师还应鼓励他们参加集体讨论,交流意见,共同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形成探索研究式的学习方式。这样有利于培养有自主性、合作性和创造性的人才。

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还大大地发展了教育技术及网络教学。多媒体网络,可以为学生创造一个主动建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认知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三)评价: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生主动建构知识,强调学习的交流与合作,强调复杂的学习环境和真实的学习任务的作用,对教育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其局限性在于过分强调学习的非结构性、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对知识本身的教学多少有所忽视,同时也会导致全面否定传统的系统学习方法,否认通过学习间接经验来迅速积累知识这一有效途径。

(四)在运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实践时需注意的几点:

1.强调知识的个体性同时更应追求其普遍性。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知识的个体性、相对性、情境性,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知识可探索的范围。但过于强调知识的个体性和相对性,会使这种理论陷入主观主义及真理观上的相对主义之中,这是我们应该避免的。

2.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同时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应给予很高的肯定和尊重。但不能因此而忽视甚至否定教师的主导作用。

3.强调“意义建构”同时不应排斥“意义接受”。建构主义强调通过体验建构知识的意义,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与记忆,同时有利于促进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

然而,这种方法并非适合所有学习内容,这就需要教师用讲授的方式加以传递。

4.加强“情境创设”同时也要重视“抽象概括”。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的开放性和情境性,注重真实学习情境的创设。然而,情境创设和情境学习缺乏抽象和概括,难以反映一般的普遍规律。因而在创设情境的同时,不能排斥抽象概括,要重视学生概括能力的训练。

三、谈谈你对多元智能理论的看法。

多元智能理论在美国教育改革的理论和实践中产生了广泛的积极影响,并且已经成为当前美国教育改革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多元智能理论对新课程、新理念和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有着重要的积极意义。

1.树立创新的教育观念

根据多元智能理论,我们应该树立积极乐观的学生观,学生既是认识的主体,也是发展的主体,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摒弃传统教育观念,以独立人格和批判精神,研究新问题,探索新方法,真正树立创新教育的思想,也要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有所发展。

2.向学生展示多方面的智能领域

受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的影响,学生兴趣爱好和智能特点有所不同。教育工作者的任务应该是向学生提供多种多样的智能活动机会,在充分尊重学生发展独特性的同时,保证学生的全面发展。

3.注意鉴别并发展学生的优势智能领域

在多元智能理论看来,每一位学生都有相对的优势智能领域,我们应该在对学生进行评价的基础上注意发现他们的优势智能领域并加以挖掘和发展。

4.帮助学生将优势智能领域的特点迁移到其他智能领域

多元智能理论强调八种智能中的每一种在人类认知结构中均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每一个人都应该在充分展示自己智能长项的同时,将自己优势领域的意志品质等迁移到弱势智能领域中,从而使自己的弱势智能领域得到发展。

5.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在多元智能理论看来,现实生活需要每个人都充分利用自身的多种智能来解决各种实际问题,社会的进步需要个体创造出社会需要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这两种能力的发展被视作智能的充分发展。从智能的本质上讲,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一种创造能力,因为它主要是综合运用多方面的智能和知识、创造性地解决现实生活中没有先例可循的新问题特别是难题的能力。

6.建构全新的课程设计思路

多元智能理论为我们挑战传统的课程设计思路并形成新的、有时代特点的课程设计思路提供了有意义的借鉴。它倡导的评价思想与新课程中学生评价改革的方向相一致,并为“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与支持。

多元智能理论为我们每个人展现出无限广阔的发展空间,为每个学生提供了更多选择、发现的机会。

四、结合你的语文学习经历,说说你对中小学生语文学习心理发展的认识。(?)由于社会在不断的发展和变化,中小学生的心理现象极其丰富多彩,所以为了更好进行语文教学,使学生能很好学会语文知识,我们必须掌握和了解中小学生的心理特征。

(一)中小学生有以下心理特点:

1.连续性与阶段性。在发展的历程中,发展不仅有量的增加,而且有质的变化。量积累到一定程度发生质变,使个体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因此发展呈现出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

2.定向性与顺序性。在正常条件下,心理的发展总是遵循一定模式,具有一定方向性和先后顺序性。

3.不平衡性。个体从出生到成熟体现出多元化的模式,心理各组成成分在发展速度、起始时间、达到的成熟水平不同;同一机能系统特性在发展的不同时期(年龄阶段)有不同的发展速率。

4.差异性。虽然任何个体的心理发展总要经历一些共同的基本阶段,但发展起始时间有早有晚,发展速度有快有慢,最终达到的水平有高有低,发展的优势领域往往也存在千差万别。

(二)理解了中小学生一般都具有的心理特点,那么我们如何根据这些特点去很好地进行语文教学呢?根据中学生心理点进行语文教学要做到下面几点:

1.根据中小学生发展的特点,我们意识到兴趣随着个体的需要、认识的发展而发展,这决定了提高学生兴趣要注重其发展性。

新课标中提到“学生生理、心理以及语言发展具有阶段性特征,不同内容的教学也有各自的规律,应该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和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因此,培养和提高中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要了解和把握他们的心理特点。中小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都特别强,大多人敢想、敢说、敢做,敢于挑战权威。老师要实施有效教育,应多给引导、建议,为之提供广阔的活动空间,放手让学生去做、去实践、去探索,在实践探索中学习知识、锻炼能力。

2.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去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我们要根据中小学生心理特点,在学生中去营造一种良好师生的情感效应。

兴趣本身也是一种情感体验过程,教师以自己对学生由衷的热爱之情感染学生,是培养学生兴趣的首要条件。老师若能以循循善诱真诚态度,走进学生的心里,无疑为学习语文开启了第一扇兴趣之门。还有,教师应把学生看成是与自己一样的读者,以“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的合作态度,通过课堂上的教学,开阔学生思维视野,激活他们的发散性思维。学习是创新的基础,创新是学习的目的。在教学中要积极引导,发扬他们的创新精神。

第十五章 语文学习方式方法和习惯

一、名词解释

1、语文学习方式

(1)语文学习方式,是指学习者学习语文学科内容时所采用的学习方式,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过程时的基本行为和认知取向。

(2)它不是具体的学习方法和策略,不仅包括学习方法,而且涉及学习习惯、学习意识、学习态度、学习品质等心理因素和心理品质,反映了学生在自主性、探究性和合作性方面的基本特征,是一般学习方式在语文学习当中的实践和运用。

2、语文学习方法

(1)语文学习方法是在语文学习活动中为达到预期目标而采用的有效策略、技术、手段和方式的总和。

(2)受到学习主体、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和学习环境等各种因素的制约,基本特征表现为继承性、综合性、层次性和发展性等几个方面。

(3)语文学习方法,并没有统一的规定,因个人条件不同,选取的方法也不同。它的作用包括提高语文学习效率、培养语文能力和养成语文自学习惯等三个方面。

3、语文学习习惯

(1)语文学习习惯,是学习者在语文学习活动特征和方式上表现出的模式化和固定化的行为倾向。它是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经过反复练习形成并发展的,成为一种个体需要的自动化学习行为方式。

(2)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形成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率;有利于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使学生终身受益。

39(3)语文学习习惯培养的过程,一般包括明确意义、掌握知识和认真实践等三个步骤,它的养成是语文学习的终极目标。

二、为什么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一)“新课标”规定,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依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语文教育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学习的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1.自主学习是相对于被动学习和机械学习而言的,是指学生在明确学习任务的基础上自觉主动地进行学习,并努力使自己完成学习任务的一种学习方式。它首先要求学生明确自己的学习目的,不是盲目地学习,发展各种学习策略,在解决问题中学习。

2.合作学习,是指学生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以小组或团队的方式组合起来,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动性学习。

3.探究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适时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通过自主的尝试、体验、实践,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取知识、形成能力的学习活动。同传统的接受学习相比,它更加注重问题的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

传统的语文教学在丰富人文素养、提高语文能力方面有所欠缺,学生是被动学习,不能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是语文实践。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能够有效地弥补讲授法的不足,达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不意味着要彻底抛弃讲授法,语文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能力,选取合适的教学方式。

(二)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建议:

首先,树立正确的知识观和学生观。语文知识是人文性的不应该被僵化,学生是具有内在价值的独立存在,是不应当被人塑造和控制的。

其次,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要求教师发挥引导作用,能够控制课堂局面,运用恰当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综合,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

再次,在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时,要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创设情境,充分发挥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注意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自信心,大胆质疑、探索。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

最后,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要求小组成员之间相互尊重,同时激发竞争意识。课堂讨论之前先要求独立思考,不准发言,将各自的疑惑或观点作简要记录之后在小组内进

行讨论,确保每一个学生在小组学习中都有话可说。教师也可以在课前布置任务,学生准备之后带到课堂上交流,这要求老师所提出的问题具有启发性和探索性。

除此之外,培养教师和学生的问题意识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应该在师生平等对话中进行。这一方面规定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主体性,另一方面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总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学生主体性的彰显和个性的呈现,既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学生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团体意识,还能有利于学生交往能力的发展开启学生心智的大门,真正激发学习的热情。

三、自选一篇课文,设计合作学习的方案。

第十六章 课外语文学习

一、试述语文课内教学与课外语文学习的关系

关系:(1)课外语文学习拓展了课内教学的内容。课内语文教学受教材体系的制约,就其教学内容而言,显得比较单

一、滞后。课外语文学习在这方面有明显的优势,通过电视、广播、网络和各种书刊、报纸,广泛地吸收现代社会各方面的信息;通过各种实践活动,进行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

(2)课外语文学习促进课内自主学习。长期以来,语文课堂教学形成了两种教学模式:讲析式和问答式。无论是哪种教学,教师都是教学中的主宰者,学生常常处于被动地位。课外语文学习从本质上讲是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学习活动,学生在长期的课外语文学习中必然会形成较强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良好地自主学习习惯。

(3)课外语文学习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语文课堂教学是语文教育的主阵地,但课堂语文教学一直存在着“少、慢、差、费”的现象,因此,如何提高课堂语文教学效率就成为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探讨的一个主要课题。课外语文学习自身的许多优势,能促进课堂语文教学改革,提高其教学效率。

总之,课内语文教学与课外语文学习的结合,能从根本上改前课堂语文教学现状,提高教学效率。

二、谈谈语文新课标对课外语文阅读和写作有哪些要求

(一)课外阅读指导

1、指导学生制定课外阅读计划。课外阅读计划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阅读书目。教师

可以结合课堂教学给学学生推荐课外阅读书目。同时教师指导学生选择阅读内容时要遵循博与专的原则,在学生课外阅读书目的选择上满足和发展学生的阅读兴趣。二是阅读数量。教师必须保证学生制定的阅读计划中的阅读数量达到《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要求。

2、指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活动

(1)教师在学生课外阅读过程中要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做学生阅读的促进者。

(2)教师要首先指导学生根据不同的阅读书目的组合使用精读、略读和浏览等阅读方法。因为任何一次阅读都不可能只单一使用到一种阅读方法。同时也要根据不同类型文本抓住阅读重点。

(3)另外,教师在学生课外阅读过程中要时刻强调两个结合,一是读与思的结合。要实现与作者的交流对话,学生的阅读不能是惟书是从、被动的接受式阅读,而要进行主动的、积极的阅读,在阅读中思考,以思考促进阅读。二是阅读与动手的结合。课外阅读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做阅读笔记的能力,使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

3、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成果交流

教师要组织丰富多样的课外阅读成果交流活动,以鼓励学生表达他们的独特阅读感受,汇聚不同的思想火花,使学生在交流中深化认识,开拓阅读思路,提高阅读能力。

(二)课外写作指导

1、指导学生制定课外写作计划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教师要注重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和自信心,养成写作的良好习惯。因而,教师要指导学生制定定期写作计划,破除写作的神秘感。

2、指导学生开展课外写作活动

(1)教师在学生课外写作指导中要拓宽学生的写作视野,要指导学生充分利用这些媒体,通过课外写作架起与社会沟通的桥梁。

(2)教师在将学生的写作视野转向社会生活的同时,还要注意学生写作中的两个问题:一是取材立意的模式化问题。教师要启发学生运用发散思维多角度立意,大胆创新,冲破那种提到蜡烛就写奉献,提到英雄就写伟大的思维模式。二是写作价值取向的问题。要指导学生写作在求真的同时,更要求善、求美,引导学生全面地看待社会生活,鼓励学生发现美,追求美,让学生意识到对待生活中的假、丑、恶应该要有批判的态度和斗争的勇气,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使课外写作在学生生活中起到自我净化和自我激励的作用。

42(3)在具体的写作过程中,教师要结合学生写作需要,介绍一些文体写作知识。

3、指导学生自我修改并进行课外写作成果交流

(1)在平时的课外写作课程中,教师必须要求学生进行自我修改,并在此基础上,辅之以教师修改和学生间的互改,以此促进学生自我修改能力的提高和良好的自我修改习惯的养成。

(2)另外,教师的课外写作指导也要注重鼓励学生使用计算机进行文稿编辑、版面设计和电子邮件的交流。

第十七章 语文教师

一、名词解释

1、教学能力

教学能力就是老师顺利完成教学活动所必需的主观条件。教学能力是直接影响教学活动效率,并使教学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教学能力总是和人完成一定的教学活动相联系在一起的。离开了具体教学活动既不能表现人的能力,也不能发展人的能力。教学能力包括教师的教学认知能力、教学设计能力、教学实施能力、教学反思能力、组织研究性学习能力。

2、教学智慧

教学智慧就是语文教师以语文教育活动为基础,将自己的生命理想和生命智慧具体化、实践化,并且消解融注到教学过程中,是学生不断地拓展自己的心理结构,发展自身的认知、生存、合作、创造的一种智慧。语文教师的教育智慧包括治理智慧、道德智慧、情感智慧三个范畴。

3、教师的专业化

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在整个职业生涯中,通过专门训练和终身学习,逐步习得教育专业的知识与技能并在教育专业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从教素质,从而成为一名合格的专业教育工作者的过程。它包含双层意义:既指教师个体通过职前培养,从一名新手逐渐成长为具备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态度的成熟教师及其可持续的专业发展过程,也指教师职业整体从非专业职业、准专业职业向专业性质也进步的过程。

4、校本培训

校本培训是指以学校为单位,面向教师的学习方式,内容以学校的需求和教学方针为中心,目的是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此外,校本课程是一种新的课程领域,基于学生的直接体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验对知识综合运用

的课程。他的基本学习方式是探究学习。

二、谈谈你对语文教师角色定位的看法

(一)当代社会对语文教师的角色期望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的发展。

(二)传统的教师角色定位中,“教师是蜡烛,是园丁,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像警察”等说法中,教师角色定位存在着“四强调”和“四忽视”。

1.强调教师的社会责任,忽视教师的个人生命价值与需要 2.强调教师的权威,忽视教师与学生的合作关系

3.强调教师的科学素养与教学技能,忽视教师促进学生成长的专业意识。4.强调教师劳动的传递性,忽视教与学的创造性。

(三)新课程中,教师角色发生了转变

1、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首先,教师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其次,教师是学生人生的引路人。

2、教师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这种把教学与研究有机地融为一体的做法,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是提高教师专业水平的有效途径。

3、教师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新课程倡导民主、开放、科学的课程理念,确立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三级课程管理政策,教师必须形成强烈的课程意识和参与意识,提高和增强课程建设的能力,具有开发本土化、乡土化、校本化课程的能力。

4、教师社区型开发的教师

随着社会的发展,学校教育与社区生活正在走向“一体化”,即学校教育社区化,社区生活教育化。新课程强调学校与社区间互动,重视挖掘社区的教育资源。

三、你是怎样理解“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这句话的?

(一)新课程中教师角色的转变

1.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首先,教师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其次,教师是学生人生的引路人。

2.教师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这种把教学与研究有机地融为一体的做法,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是提高教师专业水平的有效途径。

3.教师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新课程倡导民主、开放、科学的课程理念,确立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三级课程管理政策,教师必须形成强烈的课程意识和参与意识,提高和增强课程建设的能力,具有开发本土化、乡土化、校本化课程的能力。

4.教师社区型开发的教师。随着社会的发展,学校教育与社区生活正在走向“一体化”,即学校教育社区化,社区生活教育化。新课程强调学校与社区间互动,重视挖掘社区的教育资源。

(二)语文教师的神圣职责

1.语文教育的任务是通过语文教育行为来实现,语文教育行为包括语文德育行为、语文智育行为、语文美育行为,语文教师是语文教育行为的主体。

2.语文教育是学生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地掌握系统的语文知识和阅读、写作及口语交际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也是学生开拓视野、发展智力、培养创新精神、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健康个性的活动过程。

(三)语文教师的师德素养 教师善,教师公正,教师责任感

第十八章 中国古代语文教育概述

一、名词解释。

1、“四书”“五经”

“四书”是儒家经典著作《大学》、《论语》、《中庸》、《孟子》的合称。“五经”是儒家经典著作《易》、《书》、《诗》、《礼》、《春秋》的合称。

2、《昭明文选》

它是我国现存的编选最早的一部诗文总集。它的编者萧统是南朝梁武帝萧衍的长子,字德施,天监元年立为太子,未及即位而卒,谥号“昭明”,故其《文选》又称《昭明文选》。

3、“

三、百、千”

是指蒙学教材中影响最大《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习称“

三、百、千”。

4、《朱子读书法》

是朱熹谈读书方法的书。由朱熹弟子辅广集编,张洪与齐熙增补,共四卷,约四万余字。元代程端礼在《程氏家塾读书分年日程》里记载:“朱熹门人与私淑之徒,荟萃朱子平日之训而节取其要,定为读书六法:曰循序渐进,曰熟读精思,曰虚心涵泳,曰切己体察,曰着紧用力,曰居敬持志。”

5、《读书作文谱》

是清初教育家唐彪的用于指导塾学童蒙语文教育的论著,它以论学法为主,要求把学习心理的修养作为“学基”,然后分论训练读写基本功的诸法,旨在提高读写基本能力

6、《教童子法》

是晚清文字学家、教育家王筠根据自己的教育经验写成的一部专门阐述训育蒙童方法的著作。该书采用的类似“教学札记”的形式,对蒙学识字、写字、读书、属对、作诗、作文等方面的基本训练,作了较为系统的论述。

二、试述我国古代蒙学教材的编写经验。

我国古代以识字为主的蒙学教材较早的有《急就篇》,影响最大的有《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这些教材在编写上大都晓畅易读,押韵自然,朗朗上口,多采用三言、四言、七言的韵语,以便记诵,尽可能避免重复字,同时尽可能使每句都表达一定的意思,借此在识字教育的过程中多少教给儿童一些常识。这些蒙学教材的实用性及通俗性使之广为流传。

三、试述我国古代语文教学的经验、问题和弊端。经验:

(一)识字教学方面:1.集中识字 2.使用韵语和对偶

(二)阅读教学方面:1.阅读教学的基本原则和要求-----“文”“道”不可偏废 2.阅读教学的基本方法------熟读、精思、博览

(三)写作教学方面:1.写作教学的基本原则-----“词”(辞章)“意”(义理)并重 2.写作教学的基本步骤-----先“放”(放胆文)后“收”(小心文)3.写作教学的基本方法-----多作多改

问题:

(一)语文教学的性质和目的方面:古代语文教学逐步演变为科举考试的附庸,其目的在于使受教育者获得参加科举考试的写作能力。

(二)语文教学的内容方面:主要是识字加上读古文(一般古文和八股文),把古文作为学习的最高境界,窒息了青少年的思维想象能力和革新创造能力。

(三)语文教学的方法方面:古代语文的主要方法是记诵和模仿,缺乏主动性、创造性。

弊端:

1.脱离语言实际。2.脱离应用实际。3.忽视文学教育。4.不重视知识教育。

第十九章 中国现代语文教育概述

一、名词解释。

1、《国文百八课》

由夏丏尊和叶圣陶合编的《开明国文百八课》,此教材与1935年出版,全套计划编六册(实际编出四册),每册18课,合计“百八课”。

【该教材的“编辑大意”里说:“本书每课为一个单元,有一定的目标,内含文话、文选、文法和修辞、习题四项,各项打成一片。文话以一般文章理法为题材,按程度配置;次选列古今文章两篇为范例,再次列文法或修辞,就文选中取例,一方面仍求保持其固有的系统;最后附列习问,根据着文选,对于本课的文话、文法或修辞提举复习考验的事项。”这种单元编排方式的探索,对后来语文教材的编写具有重要影响。】

2、设计教学法

也叫单元教学法,有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克伯屈教授始创,他主张把教学过程设计成为达到某种预定的目的而有计划的开展一系列连续活动的过程,在这过程中,学生是活动的主体,教师是指导者,教学内容因活动需要来确定,教材因活动需要来编制。一个完整的活动过程就是一个教学大单元,各科教学在这个大单元中相互配合着进行。

3、道尔顿制

由柏克赫斯特于1920年始创于美国,次年传入我国。主要措施是:(1)把教室一律改为作业室,按学科分设,室内陈列各科参考书、实验仪器等。(2)废除班级授课制,把各科教学内容制成分学期、分月、分周的作业大纲,规定每学期、每月、每周应完成的各项作业及进度,由学生根据各科大纲自行学习,自行记载成绩表,教师在作业室担任指导者。(3)实行学分制,年级递升具有一定的弹性和自由度。

4、“红领巾教学法”

红领巾教学法是指解放初期,苏联教育专家普希金(一译普希金娜)在北师大附中指导讲授《红领巾》一课时所运用的教学法。

【1953年5月,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学生在实习期间举行中学语文教学观摩课,执教者是北京市女六中的一位教师,教学内容是苏联儿童文学《红领巾》节选。苏联教育专家普希金也到场听课。教师采用讲述法,兼用讲解法。课后,普希金针对阅读教学课出现的教师讲解过多,学生活动过少等问题,发表了指导文学作品教学的意见。5月27

日,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学生再次试教《红领巾》。后来,这种教学方法被模式化、机械化,形成了“逐句讲解”的不良倾向以及语文课大讲“时代背景”“作家传略”“人物性格”“艺术手法”等“文学课”化的弊端。对“红领巾教学法”要采取一分为二的态度加以认识。】

5、语文导读法

语文导读法中的“导读”是针对语文阅读教学的传统模式“讲读”提出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导读”的内涵是清楚而确定的。“导”,指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指导、引导、辅导、因势利导;“读”,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阅读实践。“导”和“读”的结合,勾画出语文教学过程中一幅“师生互动”的图景,这就从根本上改变了“教师滔滔讲授,学生默默聆受”这种单向的“授—受”格局。

【答题要点:代表人物(钱梦龙、蔡澄清

黎见明),主要观点及做法,影响及价值】

语文导读法是钱梦龙在1982年的一种新构思。“导”即教师的主导作用;“读”即学生的阅读实践,两者是相互制约,合作的关系;教师导的水平决定学生读的质量,学生读的实况或潜能,又影响导的内容和方式。语文导读法以教学认识论为理论基础,在主体和客体(学生和教学内容)之间介入一个起主导作用的中介因素——老师。学生,教学内容或教材,老师三者通过训练过程统一起来。其理论核心为: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具体教学模式是自读式、教读式、练习式、复读式等四式。

学生为主体是导读的前提,以学生学为主。教师为主导是强化学生主体地位的条件,以教师导为主,学生的“学”和教师的“导”通过训练的教学活动联系起来。它是一个动态的平衡过程,较好地克服了传统语文教学教师主动、学生被动的教学局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二、叶圣陶说:“教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你是如何理解的?

授人以鱼,不若授人以渔。教师除了要教给学生知识、技能,还应教给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方法和能力。教会学生学习,使他们能够不断地获取新知识。使他们离开了老师,离开了课堂还能自己自主的学习、成长,满足自身的发展需要。“教是为了不教”这句话中,“教”是前提、手段,“不教”是目的。所谓“教”,重点不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启发、引导,培养能力。所谓“不教”,是在教师的引导训练下,学生 拥有自己学习的能力了,能独立探索实践、解决问题。这样也就达到了“教”的目的。

三、谈谈你对“汉语”“文学”分科教学的看法。

1,新中国成立以后,在教学体系上最大的一次改革就是汉语、文学分科教学。汉语、文学分科阶段以1956 年6 月北京全国中学语文教学会议为标志。但分科教学从1951 年就开始酝酿,1954 年,人民教育出版社着手编写分科教学大纲、教材和教学参考书, 1955

年秋季在部分学校进行试验,1956 年秋季全面实施,到1958 年停止试验,前后不到三年时间。虽然试行的时间较短,但它是我国解放以后语文教育部门直接领导下第一次有计划有组织的大规模的改革试验。

2,它的优点有:从文学课内容的安排上,无论文学作品还是文学史知识,有严格的逻辑程序,系统性很强,内容丰富,因此大大拓展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知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文学鉴赏力和想象力。汉语课内容的安排上有完整的系统性。学生不仅能学习语言学方面的知识,提高学生辨词造句能力,而且有助于理解文学作品,提高写作能力。

3,它的不足有:文学教材分量过重。汉语课本内容面面俱到,缺乏重点,实用性不强。由于教材分量太重,给教学带来了困难。在教学方式上采用了“满堂灌”的方式,不仅加重了学生的负担,而且也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形成。从教学内容看,无论是文学还是汉语教材有些脱离当时教师和学生的实际水平,教师教也困难,学生学也吃力,从教学实践的效果看,真正能完全按要求完成教学任务的教师并不多。汉语、文学教材各成一统,互不联系,不利于学生运用语言实际能力的形成。是很大的。可以说,这次分科教学的试验是对语文学科性质的一次科学性探讨。

四、说说你对语文新课改的思考。

1、在新课改下,教师应当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造性,为学生提供思考和发言的机会,构建合作研究的平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2、既要学习先进的课堂理念,又要因地制宜适当改革教学;要能发挥学生主体性和积极性,有一个创新思维活动的空间或情境。在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从熟悉的事物、现象出发,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参与合作,发挥想象思维来解决问题。

3、应确定更高层次的教学目标,全面、深入地理解语文素质教育的真正内涵,体会并实践课程理念的核心“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良好的发展。

【开放性题目:语文课程改革的国际、国内背景;语文课程改革的理念;语文课程改革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思考:处理好几组关系,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关系、基础性要求与多样化发展需求之间的关系、新理念与传统经验的关系„„】

第二篇: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课后习题 一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课后习题一

第一讲随堂练习:

1、语文教育学从______年钦定京师大学堂设立师范馆开设的“教育学”中有“各科教授法”开始,经历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语文教育学时期。

答案1、1902(1903)、国文教授法、国文教学法、语文教材教法、语文教学法、语文教学论。

2、我国传统语文教育的三大经验是(1)___(2)____(3)____三大问题是(1)______(2)______(3)_____四大弊端是(1)_____(2)______(3)______(4)_______

2、(1)识字教学,(2)文章教学,(3)读写实践;(1)科举的附庸,(2)识字加读写古文,(3)记诵和模仿;(1)脱离语言实际,(2)脱离应用实际,(3)忽视文学教育,(4)忽视知识教育。

第二讲随堂练习:

(1)《三字经》是谁编写的__王应麟 周兴嗣王应麟刘英庄叶圣陶

(4)语文名称的确立,国家是接受哪位教育家的建议:__叶圣陶 徐特立叶圣陶张志公吕叔湘

(5)《千字文》是谁编写的:_周兴嗣 刘英庄王应麟周兴嗣昆体良

(6)“五经”是指:_《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

(8)古代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四大弊端:脱离语言实际、脱离应用实际、忽视文学教育、忽视知识教育

2、“

三、百、千”中“三”是指________,相传编者是______代的________ ;“百”指________,“千”指________,相传编者为________。它们是我国古代影响最大的蒙学教科书。

《三字经》、宋代、王应麟;《百家姓》;《千字文》、南朝梁周兴嗣。

3、古代的《四书》、《五经》由____代的______编辑整理,成为明清科举教育影响最大的教科书。《四书》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宋代、朱熹;《论语》、《孟子》、《中庸》、《大学》。

4、论现代文进入语文教学的背景和意义,历史、现状和改革方向 “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在白话文运动和国语运动的背景下,现代文进入语文教学,从根本上改变了书面语言与口头语言脱离、语文学习与实际运用脱离的现象。经过了用文言文教学方法教现代文、主要教思想内容、主要教写作方法、主要教文学作品等发展阶段。现在存在着教学方式模式化和放任自流的倾向。改革方向是加强基本功教学,加强生活化和个性化。

第三讲随堂

(5)关于“语文”这个学科名称的确定,是由谁确定的:_______叶圣陶___ 徐特立张志公叶圣陶夏丏尊

(8)语文课程目标的作用:__导向作用、推进作用、控制作用、评价作用、管理作用

(9)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中突出的新的教育思想:__________

突出了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地位、突出了现代社会对语文能力的新要求、突出了语文课程的实践性本质

第五

讲随堂练习:

(3)语文教学内容设计的基本原则:

1、语文内容和语文形式统一的原则

2、语文教学中发展智力的原则

3、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全面训练,各种语文能力协调发展的原则

(4)语文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重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正确导向、正确处理基本素养与创新能力的关系、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选择教学策略

2、语文课程目标设计的内容①识字与写字②阅读③写作④口语交际⑤综合学习。

第七讲随堂练习:

(四)在阅读教学中培养阅读兴趣需注意以下几点:

1、明确阅读的目标和意义

2、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

3、追求阅读教学的审美境界

2、阅读能力构成的要素有(1)作者生平(2)写作缘起(3)时代背景(4)社会影响。

第八讲随堂练习:

(10)写作教学过程划分为四个阶段是:教师引导,学生定向;教师指导,学生写作;教师批改,学生参与;交流评改,互相沟通

第九讲随堂练习:

综合性学习的主要特点是整体性、自主性、开放性

4、综合性学习目标具有的特点是什么?

(一)推进学生对自我、社会和自然之间内在联系的整体认知与体验,谋求自我、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二)在综合性活动中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三)让学生体验成功。

(四)强调过程和方法。

(五)教学评价的重点是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

第十讲随堂练习:

(7)语文教学中培养和训练想象力的主要方法有:__________ :语言描述、设置场景、设置悬念

第三篇:定稿·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新编 课后习题汇总

目录

绪 论..............................................................................................................................................5

一、名词解释...........................................................................................................................5

1、课程.............................................................................................................................5

2、教学.............................................................................................................................5

3、语文课程与教学论.....................................................................................................5

二、试述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5

三、试述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形成发展过程.......................................................................5 第一章 语文课程性质.....................................................................................................................6

一、名词解释...........................................................................................................................6

1、语文.............................................................................................................................6

2、工具性.........................................................................................................................6

3、人文性.........................................................................................................................6

二、语言与言语有何区别?...................................................................................................6

三、如何正确理解语文课程的性质?...................................................................................7

四、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语文课程对人的发展的价值。...................................................7 第二章 语文课程目标.....................................................................................................................7

一、名词解释。.......................................................................................................................7

1、课程目标.....................................................................................................................7

2、语文课程目标.............................................................................................................8

3、语文素养.....................................................................................................................8

二、简述确定语文课标的依据。.........................................................................................8

三、试述义务教育阶段和普通高中阶段语文课程目标的主要内容。.............................8 第三章 语文课程目标.....................................................................................................................9

一、名词解释。.......................................................................................................................9

1、语文教学大纲.............................................................................................................9

2、语文课程标准.............................................................................................................9

二、谈谈你对语文新课程基本理念的理解。.......................................................................9

三、试述我国现行《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内容结构。.................................................................................................9 第四章 语文课程内容...................................................................................................................10

一、名词解释。.....................................................................................................................10

1、语文课程内容...........................................................................................................10

2、语文知识...................................................................................................................10

3、语文能力...................................................................................................................10

二、为什么说语文课程内容具有文化的内涵?.................................................................10

三、试述语文课程内容预设与生成之间的关系?.............................................................11 第五章 语文教材的编制...............................................................................................................11

一、名词解释。.....................................................................................................................11

1、语文教材...................................................................................................................11

2、分编型语文教材.......................................................................................................12

3、合编型语文教材.......................................................................................................12

二、简述语文教材的功能?.................................................................................................12

三、你对叶圣陶“语文教材知识些例子”这一观点是如何理解的?.............................13 第六章 语文新课程教科书评价...................................................................................................14

一、说说中小学新课程语文教科书课文选编的价值追求.................................................14

二、任选一种新课程语文教科书,评述其特色.................................................................15 第七章 语文课程资源...................................................................................................................16

一、名词解释.........................................................................................................................16

1、课程资源...................................................................................................................16

2、地方课程...................................................................................................................16

3、校本课程...................................................................................................................16

二、简述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原则.................................................................................16

三、为什么要开发语文地方课程和语文校本课程?.........................................................17 第八章 识字写字教学.................................................................................................................17

一、名词解释。.....................................................................................................................17

1、集中识字...................................................................................................................17

2、分散识字...................................................................................................................17

二、请说说你对汉字识字教学方法科学性的理解?.........................................................17

三、试论述写字教学的要求。.............................................................................................18 第九章 阅读教学.........................................................................................................................18

一、名词解释。.....................................................................................................................18

1、阅读...........................................................................................................................18

2、阅读能力...................................................................................................................18

3、阅读教学...................................................................................................................19

4、阅读教学目标...........................................................................................................19

二、你对阅读教学过程和方法或教学模式有和自己的见解?.........................................19

三、你是如何理解多元解读的。.........................................................................................20

四、任选一篇课文,写一篇教案。.....................................................................................20 第十章 写作教学.........................................................................................................................21

一、名词解释。.....................................................................................................................21

1、写作...........................................................................................................................21

2、写作能力...................................................................................................................21

3、写作教学...................................................................................................................21

4、写作教学目标...........................................................................................................22

二、你对写作教学过程和方法或教学模式有何自己的见解?.........................................22

三、结合你的写作实践,谈谈你对写作能力发展规律的认识。.....................................22

四、你觉得学生作文的评语该如何写?.............................................................................23 第十一章 口语交际教学...............................................................................................................24

一、名词解释。.....................................................................................................................24

1、口语交际...................................................................................................................24

2、口语交际教学...........................................................................................................24

3、口语交际素养...........................................................................................................24

二、举例说明怎样创设多样的口语交际情境。.................................................................24

三、试述口语交际教学与读写教学的关系。.....................................................................25 第十二章 语文综合性学习与语文研究性学习.........................................................................26

一、名词解释。.....................................................................................................................26

1、语文综合性学习.......................................................................................................26

2、语文研究性学习.......................................................................................................26

二、试述语文综合性学习与语文研究性学习的价值。.....................................................27

三、你认为应如何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与语文研究性学习?.........................................27

四、自己设计一个语文综合性学习或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方案。.....................................27 第十三章 语文教学评价...............................................................................................................30

一、名词解释。.....................................................................................................................30

1、教学评价...................................................................................................................30

2、语文教学评价...........................................................................................................30

二、谈谈你对语文新课程评价理念的理解。.....................................................................30

三、试论语文测试中主观性试题与客观性试题各自的特点和相互关系。.....................31 第十四章

语文学习心理.............................................................................................................31

一、名词解释。.....................................................................................................................31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31

2、智力因素...................................................................................................................31

3、非智力因素...............................................................................................................31

4、多元智能理论...........................................................................................................32

二、谈谈你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多元智能理论的看法。.............................................32

三、结合你的语文学习经历,说说你对中小学生语文学习心理发展的认识。.............32 第十五章

语文学习方式方法和习惯.........................................................................................32

一、名词解释。.....................................................................................................................32

1、语文学习方式...........................................................................................................32

2、语文学习方法...........................................................................................................33

3、语文学习习惯...........................................................................................................33

二、为什么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33

三、自选一篇课文,设计合作学习的方案。.....................................................................33 第十六章

课外语文学习.............................................................................................................33

一、试述语文课内教学与课外语文学习的关系。.............................................................33

二、谈谈语文新课标对课外语文阅读和写作有哪些要求。.............................................34 第十七章

语文教师.....................................................................................................................34

一、名词解释.........................................................................................................................34

1、教学能力...................................................................................................................34

2、教学智慧...................................................................................................................34

3、教师的专业化...........................................................................................................35

4、校本培训...................................................................................................................35

二、谈谈你对语文教师角色定位的看法。.........................................................................35

三、你是怎样理解“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这句话的?.................................36 第十八章

中国古代语文教育概述.............................................................................................36

一、名词解释。.....................................................................................................................36

1、“四书”“五经”.......................................................................................................36

2、《昭明文选》.............................................................................................................36

3、“

三、百、千”.........................................................................................................36

4、《朱子读书法》.........................................................................................................36

5、《读书作文谱》.........................................................................................................36

6、《教童子法》.............................................................................................................37

二、试述我国古代蒙学教材的编写经验。.........................................................................37

三、试述我国古代语文教学的经验、问题和弊端。.........................................................37 第十九章

中国现代语文教育概述.............................................................................................37

一、名词解释。.....................................................................................................................37

1、《国文百八课》.........................................................................................................37

2、设计教学法...............................................................................................................38

3、道尔顿制...................................................................................................................38

4、“红领巾教学法”.....................................................................................................38

5、语文导读法...............................................................................................................38

二、叶圣陶说:“教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你是如何理解的?.................................38

三、谈谈你对“汉语”“文学”分科教学的看法。...........................................................38

四、说说你对语文新课改的思考。.....................................................................................39 附每章节分配成员名单.................................................................................................................40

绪 论

一、名词解释

1、课程

课程,一般说来至少有两层含义:在广义上,课程指的是一切有规定数量和内容的工作或学习进程;而在狭义上课程则专指学校课程,其基本含义是学校教学的科目及其进程。

2、教学

教学,是一种动态的活动过程;教学是以课程为中介,教师与学生互相作用或交往的过程;教学将促进教师、学生的共同发展。

3、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有其特定的研究对象和任务。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是一门以研究语文课程与教学问题的学科。语文课程与教学问题是指反映到语文教育工作者大脑中的、需要探明和解决的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实际矛盾和理论疑难。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任务是:认识语文课程与教学现象,揭示语文课程与教学规律,指导语文课程与教学实践。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研究在完成认识对象、揭示规律和指导实践的任务过程中,实现改进课程质量、促进有效教学和提升学习结果,使学生获得幸福的学习生活和健康发展的目标。

二、试述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是一门以研究语文课程与教学问题的学科。语文课程与教学问题是指反映到语文教育工作者大脑中的、需要探明和解决的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实际矛盾和理论疑难。语文课程与教学问题,根据问题的归属分类,有语文课程方面的问题,有语文教学方面的问题,有侧重理论方面的问题,有侧重实践方面的问题等等;根据问题的来源分类,有来自语文课程与教学实践的问题,有来自语文课程与教学实践同理论对立的问题,有产生于语文课程与教学理论内部对立的问题,有产生于两种或几种课程与教学理论之间对立的问题等等;此外,根据问题有无价值,分为常识问题和未知问题;根据问题探讨程度深浅,分为表象问题和实质问题;根据问题涉及范围宽窄,分为大问题和小问题;根据问题发现先后,分为历史上遗留下来的老问题和课程与教学改革中产生的新问题,等等。

三、试述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形成发展过程

(一)“教授法”阶段。1896年,清大理寺少卿盛宣怀在上海创办南阳公学,由于教员缺乏,1897年,南洋公学师范院正式开学上课,开中国师范教育之先河。1904年1月13日,请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实施分科教学,各科教授法应运而生。1913年3月,“中华民国”教育部公布的《高等师范学校课程标准》仍规定:开设“心理学及教育学”,其中包括心理学、教育学、教育史、教授法、学校卫生等科。

(二)“教学法”阶段。1919年,陶行知提出以“教学法”取代“教授法”,以便把研究对象由单独研究教师的“教”,拓展为同时研究学生的“学”。1922年,北洋政府教育部颁布的《学校系统改革令》,正式 将“教授法”改名为“教学法”。

(三)“教材教法”阶段。1939年,教育部颁布《师范学院分系必修及选修课目表》,将这门学科的名称正式改为“分科教材及教法研究”。

(四)“教学法”和“教材教法”并存阶段。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小学的“国语”和“国文”统一更名为“语文”,师范院校相应的开设了“语文教学法”或“语文教材教法”课程。1978年,武汉师院等十二院校编写《中学语文教学法》。1981年4月,教育部颁布的《高等师范院校四年制本科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计划(试行草案)》,将该课程定名为“中学语文教材教法”。

(五)“教学论”阶段。198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发文将教育学科的二级学科“教材教法研究”更名为“学科教学论”,于是,本学科也相应改称为“语文教学论”或“语文学科教学论”。

(六)“教育学”阶段。1986年12月12日,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在全国高师师资培训工作会议上提出:“我们不但要建立自己的教育学,还要建立自己的学科教育学”。

(七)“课程与教学论”阶段。“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诞生,是与教育学的发展,特别是一般课程与教学理论的发展相适应的。199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国家教委颁布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将“教育学”这个门类下的“学科教学论”与“教学论”合并为“课程与教学论”。

第一章 语文课程性质

一、名词解释

1、语文

语文,是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合称,指通过听说读写等言语活动去养成听说读写的能力,以适应社会生活中听说读写的需要。语文不是语言文学,也不是语言文章,而是语言的运用。

2、工具性

工具性,语文课程本体属性的基本特点之一。语文学科的工具性的内涵应该是:教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能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提高学生读写听说的能力,提高进行思维、交际、从事学习和工作的能力。

3、人文性

人文性,语文课程本体属性的基本特点之一。语文学科的人文性,有这样几层含义:一是指在语文学习中,理解汉语汉字中所包含的民族的思想认识、历史文化和民族情感,学习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二是指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独特的语文感受与审美发现,培养学生独特的语文感悟能力及审美创新能力;三是指尊重和发展个性,陶冶学生高雅的情操,培养健全的人格。

二、语言与言语有何区别?

语言和言语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语言是指从一代人传到另一代人的语言系统,包括语法、句法和词汇,而言语则是指说话者可能说或理解的全部内容。语言和言语是相互依存的,语言既是言语的工具,又是言语的产物。语言和言语的明显区别主要表现在:第一,语言系统是社会共有的交际工具,它比较稳固,具有相对静止的状态;言语是个体应用语言规则进 行交际的过程和结果,是语言系统中各种成分的自由组合,处于不断运动的状态之中。第二,语言是社会约定俗成的规则系统,社会性是语言的本质;言语是个人行为,在符合语言规则的同时,具有个人体验的特性。

三、如何正确理解语文课程的性质?

认识语文课程的几个层面:

(一)形式与内容。语文学科不仅要求学生学习课文的内容,而且要求他们学习它的形式。教会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文,重要的是:让学生能够运用祖国的语文去认识和反映现实,表达思想感情。正因为语文是表情、达意、载道的工具,所以在语文教育中,形式与内容,即文与道,总是互相交织,有机统一在一起的。

(二)应用与审美。培养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是语文独立设科的目的。语文能力是一种专业能力,是用语言文字进行理解和表达的双向交流的能力。语文审美教育是以培养受教育者的审美心理结构和审美创造能力为直接目的,以塑造全面发展的完美个性为最终指向的形象化的情感教育。语文课程蕴含着丰富的审美因素、审美资源。语文的应用功能与审美功能必须并重,不能偏废,二者的内在统一,共同构成语文课程重要的教育理论基础。

(三)语言与文化。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教育实际上就是民族文化教育、民族思想情感的教育。语文教育活动的本质内容,就是学习民族语言与其所包含的民族文化精神,了解民族思想、情感和生活的历史。通过语言这一载体,学习文化、理解文化、传承文化,正体现了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又一个重要的层面。

四、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语文课程对人的发展的价值。

语文是人的生命活动,语文课程是生命的课程。语文教育对促进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使受教育者真正脱离动物的本质,脱离低级趣味,更好地适应和改造自然和社会,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语言是人区别于动物的主要标志。人只有依赖语言才能成为有意识的生命。理解“生活”是语文课程的主要内容,学会“生存”是语文课程的能力目标,认识“生命”是语文课程的最大价值所在。人正是在这些实践活动中得到自由的、全面的发展,而这一切实践活动都离不开语言。语文学习过程就是借助言语作品进行言语行为从而实现个体生命价值的过程。语文教育伴随着每个人走过漫长的人生道路,影响着人的发展。因此可以说,语文教育既是一个国家全民的基础教育,又是一个民族成员的素质教育,同时还应该是每一个人的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章 语文课程目标

一、名词解释。

1、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是指导整个课程编制过程的最为关键的准则。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都要以课程为中介才能实现,所以,确定课程目标不仅有助于明确课程与教育目的的衔接关系,从而明确课程编制工作的方向,而且有助于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并可作为课程实施的依据和课程评价的准则。

2、语文课程目标

语文课程目标是课程目标下的分科目标,是从语文课程的角度出发,规定语文课程培养的规格和质量要求,它也就成为语文课程编制、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的基本准则。

3、语文素养

语文素养是指通过学习与实践,学生在语文方面表现出的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学识、能力、技艺、情感、态度、价值观。

二、简述确定语文课标的依据。

确定课程目标的依据有三:一是对学生的研究,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具体特点来确定学生的需要;二是对社会的研究,根据当代和未来一定时期内的社会生活需要来确定课程目标;三是对学科的研究,根据学科本身的特殊功能和学科所能起到的一般教育功能来确定课程目标。

语文课程目标的制订建立在对上述三方面内容深入分析的基础上。首先,必须充分考虑义务教育阶段和高中教学阶段学生不同的身心发展特点以及语文学习的能力与基础,从而制订出不同学段的语文课程目标;其次,必须考虑当代社会生活的需把握语文及其对公民语文素养的基本要求,从而制订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课程目标;第三,必须正确把握语文学科的基本性质,从而制订出充分发挥学科教育功能的课程目标。比如,语文学科“既然具有工具性,就必须培养学生掌握并运用这一工具的能力,即理解语文和运用语文的能力,也就是说听说读写的能力;既然具有人文性,就不可避免地要因势利导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美感熏陶。”

三、试述义务教育阶段和普通高中阶段语文课程目标的主要内容。

义务教育阶段:

学校语文教育,尤其是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教育在人的发展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奠基作用。

(1)教育部2001年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了这一阶段语文课程所要达到的总目标,共十条,主要涉及4个方面的内容:

1、个性与人格发展的关注;

2、文化积累与文化态度的关注;

3、智力与学习能力发展的关注;

4、语文知识与语文能力发展的关注。总目标所追求的是通过三个维度的交融,体现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进而体现出语文教学改革的方向。

(2)语文课程的“总目标”与“阶段目标”是总分关系。现行语文教育课程目标分为四个学段。四个学段的“阶段目标”根据儿童心理和语言发展不同阶段的特点和要求安排,“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语文综合性学习”等各项语文教学内容在不同学段的目标要求上保持一定梯度,循序渐进。

普通高中阶段:

(1)教育部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在“课程目标”部分提出:“通过高中语文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在以下五个方面获得发展”,这五个方面是“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

(2)高中语文必修课程目标分为两个方面,即“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

(3)高中语文选修课程分为五个系列“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

第三章 语文课程目标

一、名词解释。

1、语文教学大纲

指语文学科的教学纲要。其中包括教学目的、教学要求、教学内容以及讲授和实习、实验、作业的时数分配等。根据教学计划,以纲要形式规定一门课程教学内容的文件。包括语文课程的教学目的、任务、教学内容的范围、深度和结构、教学进度以及教学法上的基本要求等。列入教学大纲的教材的广度和深度,一般应是学生必须达到的最低标准。教学大纲是编写教科书和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也是检查和评定学生学业成绩和衡量教师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

2、语文课程标准

语文课程标准是国家对基础教育阶段语文课程进行基本规范的纲领性文件,是编写语文教材、组织语文教学、进行语文课程与教学评估以及考试命题的依据。

二、谈谈你对语文新课程基本理念的理解。

(1)以人为本,面向全体学生,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总的目标追求,从三个维度来建构语文课程目标体系。

(2)根据语文课程特点,注重丰富的人文内涵,既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又要尊重理解多元文化,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3)强调语文课程的基础性、实践性和学生的自主选择性,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的发展。

(4)突出教师和学生在课程建设和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建构作用,力求实现建设有序、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的课程理想。

(5)着眼创新精神,倡导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品质和自主探究能力。(6)强调评价应以课程目标为基准,发挥多种评价功能,采用多种评价方式,提倡评价主体多元化。

三、试述我国现行《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内容结构。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有着相同的内容结构,都由四个部分组成,即:“前言”“课程目标”“实施建议”以及“附录”。《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版在教学内容和要求上对高中生阅读培养作了明确的规定: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版对阅读能力的要求是亘古未有,也是高瞻远瞩的,适应于当今高度信息化的时代发展趋势,充分体现了对阅读的重视。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内容结构上:(1)系统地提出了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课程目标,并使之具体地综合地体现在各个阶段目标之中;(2)大力推进新型的学习方式;(3)突出跨领域的综合性学习;(4)强调课程的现代性和创新性。

第四章 语文课程内容

一、名词解释。

1、语文课程内容

语文课程内容是指语文学科关于听说读写的知识、技能、方法、态度与价值观等教学内容要素的总和,这些内容要素在以言语作品为载体的言语实践中得以整合。

2、语文知识

语文知识,实际上是正确反映了听说读写活动规律的言语经验,是人类在言语实践中积累下来的宝贵财富。就广义的知识分类来说,语文技能与狭义的语文知识都可看作语文知识,它们是语文课程的重要内容之一。

3、语文能力

语文能力,是人们进行语文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个性心理特征。它包括听、说、读、写的能力。

二、为什么说语文课程内容具有文化的内涵?

就内涵来讲,语文课程内容具有浓郁的文化品格与文化特质,它是一种意义和价值体系。它蕴含了民族的精神、价值观念与思维方式。它对于学生有非同寻常的影响与陶冶作用。因而对语文课程内容的掌握绝不仅仅是单纯的知识接受、技能训练和信息获取,也是在丰富的语言世界里侵润、熏陶、感染民族的精神,认同和超越民族文化,为人一生的发展奠定精神的种子。

1、听、说、读、写的言语活动是语文课程内容的重要载体与呈现方式,它表现为汉语 言世界里的文化呼吸运动。

2、选文,即是课程内容的载体,也是言语活动的凭借。它包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学习选文的过程,实际上是学生汲取文化的营养、建构精神世界的过程。

3、事实、概念、原理等语文知识,是语文课程的内容要素之一,作为语文课程的特定知识,它们呈现出汉语文特有的文化现象与文化特征,语文知识总是与人的生活、人的气息、人的生命联系在一起,它不能单纯视为一种静态知识体系,而应看到其内在的生命意蕴、文化价值。

从语文课程内容的文化内涵来看,对语文课程内容的学习与掌握,并非是单纯的语言知识学习和语言知识训练,而是要感悟、体验和理解它内在的精神意蕴和它所包含的文化精神。在听说读写的言语实践中进行情感的陶冶、心灵的建构和文化精神的涵养,是语文课程的使命。

三、试述语文课程内容预设与生成之间的关系?

与其他学科的课程内容不同,语文课程内容往往并不呈现为一种静态的知识体系,而是与我们一起处在一种变动的关系之中,也就是说它不是我们可以直接把握的外在客观对象,而是与我们交互作用。这体现出了语文课程内容预设与生成的统一。说语文课程的内容是预设的,是因为在课程实施之前,课程方案、课程标准、教科书都会对“教什么”“学什么”作出相应的规定与建议,教师与学生也会对此有一个大体的计划或安排。说语文课程内容是生成的,是因为从国家课程方案,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课程内容,到教科书所建议的课程内容,再到课程实施是教师所实际需要的课程内容,以及学生所最终获得的课程内容,并不是始终同一的课程内容,尽管它具有方向上的一致性,但总体而言是变化的,处于不断生成的过程之中。

第五章 语文教材的编制

一、名词解释。

1、语文教材

语文教材这一概念,可以有“泛指”和“特指”两种解释。“泛指”的语文教材范围广泛,包括社会、家庭、学校中对人的语言文字修养产生影响的一切书面、非书面材料。“特 指”的语文教材是指根据课程标准和教学需要编写,供师生在语文教学中使用的材料,主要包括语文教科书、语文教学参考书、语文学习指导书、语文练习册、语文音像材料、教学软件、语文活动材料、教学挂图、幻灯片等。但人们在习惯上,往往将“教材”与“教科书”(课本)等同使用,也称“语文教科书”为语文教材。

2、分编型语文教材

分编型语文教材,指的是按照语文课程内容要素的不同性质和种为自成体系的多种并行的教科书,共教学时单独使用或配套使用。分编型语文教材分为两分法和多分法。

3、合编型语文教材

合编型语文教材,指的是把语文课程内容综合编成一套的教科书。长期以来,我国的语文教材建设以合编型教材为主流,它主要有主次配合式和综合组元式两类。

二、简述语文教材的功能?

语文教材的功能是指语文教材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起到的作用和效能。

1、语料积累、语感培养、语言示范功能。

①积累语言材料是提高语文素养的必由之路。②语文教材具有语感培养的功能。所谓语感即语言感受能力。③语文教材的课文系统、作业系统、知识系统等对学生学习语言具有示范作用。

2、扩展知识、提高能力、开发智力功能。

①语文教材具有扩展知识的功能。语文教材包含了丰富的听说读写知识、语言知识、文体知识、文学知识和异彩纷呈的思想文化,而且牵涉到社会和自然领域的百科知识。②叶圣陶在论述语文教材的功能时曾说:“国文教学的目标,在养成阅读书籍的习惯,培植欣赏文学的能力,训练写作文字的技能。这些是不能凭空着手,都得有凭借。凭借什么?这就是课本或选文,有了课本或选文,然后养成、培植、训练的工作得以着手。”这段话阐明了语文教材具有发展学生语文能力的功能。③语文教材本身就是可以进行多元解读和意义建构的文本,因而又具有开发学生智力潜能的功能。

3、涵养德性、陶冶情感、完善人格功能。

《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当做附加任务。

三、你对叶圣陶“语文教材知识些例子”这一观点是如何理解的?

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是叶老语文教材观的核心,是叶老整个语文教学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他现代语文教育观整个系统中的不可分割的要素。它不是孤立的,我们也不能孤立起来理解。总观叶老全部教育论著,我个人认为叶老的全部语文教育思想可以概括为“四论”,即学生本位论,生活本源论,实践本体论,习惯本旨论。

1、学生本位论

叶老的“学生本位论”思想指出:语文教学应以学生为本位,这从师生关系上,破除了“教师本位”“教师中心”的传统观念。无论是教材还是教法,都应站在为学生服务的角度,以能使学生切实获益为依据,加以设计或改革。叶老认为,如果学生“执一不二,光知守,不知变,不求变,不善变是极不适宜于做人之道的,尤其是在多变激变的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读书与受教育》)。所以他认为语文教材要作为例子来教。引导学生自己“反三”,形成终身有用的自学能力,成为有开拓精神的“四有”新人。生活本源论

叶老的“生活本源论”认为:语文教学之一切应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语文教学应以整个生活为教材。他早年就说过,“国文教授并非是限于教室以内的教科啊,国文教授并非是限于书本以内的教科啊,趣味的生活里才可找到一切的泉源。这看法与今天的“大语文观”相似的。既然生活本身都可以作为学语文的教材与渠道,那语文课本只能是例子而已。叶老还认为,为了使学生能适应生活,改进生活,教材应多选取日后需要的文种之范例,主张多选普通实用文,少选文言文,对与学生生活隔着一层(不止一层)的名家名篇也要慎选。

2、实践本体论

叶老的“实践本体论”告诉我们:任何技能、习惯只有在实践中才能练就,只知道某些知识,与不知道没有多少差别。只有即知即行,行中求知,才与学生的成长有利。而技能的训练、“能力的形成,非多多实践不可,局限在课堂上,局限在书本上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在课堂上,老师将书本作为例子来教,并引导学生课外从更多的阅读与写作实践中,加以应用,熟练,才算学到了真知真能。

3、习惯本旨论

叶老的“习惯本旨论”指出:教育的本旨,在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语文教学就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良好习惯。他认为知识只有经过实践,达到熟练,自动化,形成了习惯,才算有了能力。而这就必须由学习者亲自动感官,动手、动口,亲自实践才行,任何越俎代 庖都是无济于事的。老师的主导作用只能体现在对教材的“举一”上,让学生由此及彼,“以三隅反”。所以说“语文教材只是些例子”。

第六章 语文新课程教科书评价

一、说说中小学新课程语文教科书课文选编的价值追求

中小学新课程语文教科书选编的价值追求:小学新课程教科书在课文的选取上具有一个显著的共同倾向,那就是尽可能地把那些贴近学生生活、反映现实世界、具有时代特色的鲜活的语文教材选进课本中来。儿童具有巨大的语文学习潜力,是天生的学习者。受到复杂生活语境的熏陶,初入学的儿童实际上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会话能力,形成了一定的语言学习系统。因此,小学语文应当在儿童掌握了简单口语之后,重点发展他复杂的高级口语能力,帮助他学习初步的书面语言,并且进行初步的文学教育、文化和思维启蒙。所以,语文教材的选编必须为儿童建立更广泛的阅读和母语学习体系,选择那些能够从心理上、观念上达到与学生心灵“际遇”,并对学生产生积极的、正向价值观引导和生命教化。对于儿童来说,小学教育阶段,虽然语言学习已经不仅仅是“好玩”,但是真正的母语学习还是应该尊重儿童的天性,让他们在有趣和快乐中完成阅读,通过高效而又适合儿童的教材把他们身上的语文潜能激活。所以,小学语文教科书教材在选编上,应遵循儿童的兴趣,兴趣往往是学习的先导。而且课文选编还要契合儿童语言发展的规律,很好地提供儿童语言发展需要的条件,所以,课文选编应注重科学,追求合理。语文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强的学科,承载着传授知识、培养能力、训练思维、陶冶情操等任务,在小学教育阶段,应注重使儿童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积极的人生态度,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所以,课文选编应注重编排整合,使学习的内容与形式丰富多彩而又不失教育意义。

从小学进入初中,已完成了基本的语言学习,形成了一定的价值观和人生态度,此时,教科书应力图构建语文的综合实践体系,贯彻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新课程语文教科书课文选编都注重一个“新”字,课文之新不仅仅体现在数目上,更体现在其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符合“文质兼美,适合学生阅读”的选文原则上。新课程教科书在选编上凸显学生主体意识,强调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而且教材通过设计大量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高中语文课文选编的价值追求是基础性、时代性、选择性。并且在编制上凸显人文意识、强调探究意识。基础性是因为高中阶段仍然是基础教育阶段,仍然要为学生的发展奠定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的基础,也就是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时代性是学生处在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需要更多的社会语文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完成社会化过程,融入社会,变成适应良好的社会人。选择性是因为高 中阶段是基础教育的终端,学生将面对继续升学或进入社会的选择,高中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增强课程的选择性,满足学生不同的个性和不同的学习需求,为学生创设更广阔的成长空间。

二、任选一种新课程语文教科书,评述其特色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包括5册必修课教科书和16门选修课教科书。5册必修课教科书,每册都由四个部分组成,即“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探究”“名著导读”。

“阅读与鉴赏”包括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旨在形成从课内到课外、校内到校外、单篇文章到整本书回环结合的阅读系列。“表达与交流”内含写作和口语交际两个版块。写作的教学内容安排了专题写作、在课文后的“研讨与练习”中的写作练习和与“梳理探究”结合在一起的综合性、研究性写作练习等三种训练形式。口语交际的训练也安排了三种形式,分别是结合课文学习进行的朗读、背诵、复述、讨论等练习,结合“梳理探究”中的专题实践活动进行的联系和专门的口语交际单元练习。“梳理探究”实为特意安排的一些语文专题活动。这些专题涉及语言、文学、文化等多个领域,有的侧重于对已学内容的梳理,便于在长期积累基础上的巩固与整合,有的着眼于研究,以培养学生的思考、探究能力。“名著导读”每册介绍两部名著,旨在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养成阅读经典和优秀作品的习惯。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有两大特色:

1、稳妥而又与时俱进的编辑指导思想 人教版是一家老资格权威型的出版社,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既顺应新课改的理念和要求,追求新颖鲜明的时代特色,又灵活地坚持了自身多年来所形成的良好传统,严格遵循中学语文教育的基本规律,注意继承我国高中语文教科书编写的优良传统和经验,同时适当地考虑中学语文课程改革和教科书改编的实际。正因为如此,本套教科书的编者们并没有全部推翻以往的教科书体例,也没有改变基本的教学内容,而是力图保持教科书体例的大体稳定。顺应新课改,就是在整体上落实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突出现代教育科学的理论知识,体现鲜明的时代特色和丰富的人文内涵,注重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结合,在内容体例和呈现方式上力求新颖,在学习方式上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

2、构建了语文素养型的立体化的教科书系统 高中语文教学作为基础教育的最后一个阶段,必须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语文素养的提高,不可能是孤立、单线条的教学所能实现的,必须以整体性、综合性的教学来推动和提升。正是考虑到语文素养形成和提高的这样一种内在要求,编写者有意识地精心经营教科书的“立体系统”,在内容安排上充分注意其综合性,以积极促进语文素养的有效提高。教科书内容系统的立体化、综合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在教学目标上,综合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力避或侧重工具性或侧重人文性那种偏于一端的积弊;其次,是在课程内容上,既综合了语文课程本身的各种要素,又综合了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还综合了课内学习和课外学习、课堂教学和时间活动,旨在打破教学内容上一直存在的孤立封闭的不良倾向;第三是在过程和方法上,综合了多种多样的学习途径和方式方法,力图通过不同的学习过程的展开和运用,通过不同学习方法的使用和体验,促使学生逐步形成适应自身特点的富有个性的学习方式。

第七章 语文课程资源

一、名词解释

1、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课程资源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如生态环境、人文景观、国际互联网、教师的知识等;狭义的课程资源仅指形成课程的直接因素来源,如教材、学科知识等。

2、地方课程

地方课程(也称地方本位课程)是在国家规定的各个教育阶段的课程计划内,由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或其他授权的教育部门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课程理念的指导下,依据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民族等发展需要而开发的课程。

3、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也称学校本位课程)是以学校教师为主体,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课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根据学校的办学思想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

二、简述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原则

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有以下九大基本原则:

1.开放性原则: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要以开放的心态对待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尽可能开发与利用有益于教育教学活动的一切可能的课程资源。关注周围具有时效性的资源,善于从社会生活中挖掘和发现资源,随时发现和抓住身边的事例。2.经济性原则: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要尽可能用最少的开支和精力,达到最理想的效果,具体包括开支的经济性、时间的经济性、空间的经济性和学习的经济性。从教学实践中可以发现,有的老师在课上选择了非常丰富的资源,但是在实施效果上,可能并不是特别明显,这有可能是因为在操作过程中,重视了资源的收集和整理,而对于资源如何更好地发展教学,实现教学目标,教学设计的环节关注不到位,造成了资源的堆砌,而真正资源发挥其作用比较有限,这就不符合我们所说的经济性原则。不能盲目地收集资源,而是要研究课标,研究教材。教师在进行资源收集整理的时候,首先要弄清教学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收集资源,这种资源可能更具有针对性,不至于把所有的资源都收集起来然后进行筛选,这样的话就会花费我们大量的时间和精力。3.针对性原则: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为了课程目标的有效达成,针对不同的课程目标应该开发与利用与之相应的课程资源。课程资源的选择要贴近生活。

4.个性原则:尽管课程资源多种多样,但是相对于不同的地区、学校、学科和教师,可待开发与利用的课程资源具有极大的差异性。教师在不同的环境下要选择恰当的资源,对不同的课程目标也要开发不同的课程资源。对于教学个人来说,有自己的教学风格,在资源选择上也要考虑自己的教学特点,来进行合理的资源选择。

5.目的性原则,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选择课程资源。

6.综合性原则,尽量组合不同类型的资源,加深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

7.实效性原则,根据资源的不同特点,配合教学内容,充分发挥课程资源的效能,避 免盲目性和形式主义。

8.渐进性原则,教学资源的选择利用,教学活动的组织,应该随着学生的成长,心理的逐渐成熟和知识、阅历、经验的不断增长,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逐步提高。

9.实践性原则,有利于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为什么要开发语文地方课程和语文校本课程?

我国课程结构日益走向了多元化的发展方向,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三级课程制初见端倪。《语文课程标准·教材编写建议》中就指出“教材要有开放性和弹性。在合理安排基本课程内容的基础上,给地方、学校和教师留有开发、选择的空间,也为学生留出选择和拓展的空间,以满足不同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2001年新一轮课程改革在课程管理政策的改革上迈出了更大的步伐,明确提出“地方课程”,并规定其与综合性活动、校本课程三者合计占义务教育总课时的16%—20%,同时规定,省级教育部门负责“规划地方课程”。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则明确要求:“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学校和地方课程占总课时数的10%—25%。”开发语文地方课程和语文校本课程可以弥补国家课程的不足,有助于建立合理的课程结构。

长期以来,我们实行的是高度统一的国家课程,这为培养统一的国民素质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这种单一的国家课程开发模式受到越来越多的挑战。一方面,单一的国家课程开发模式不可能解决学校遇到的所有课程问题,课程的适应性差。另一方面,单一的国家课程开发模式不能很好地发挥地方、学校乃至社区独特的优势、传统和办学积极性,难以满足他们的需要,造成大量有价值的课程资源的闲置与浪费。语文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开发,其目的就是要弥补单一国家课程的不足,满足不同地区、学校和学生的不同需求与不同特点,使整个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既能促进国民共同基本素质的提高,又能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和多样化发展。

第八章 识字写字教学

一、名词解释。

1、集中识字

儿童启蒙阶段用两年左右的时间集中认识2000个左右的汉字,先识字后读书,边识字边读书。

2、分散识字

也叫“随课文识字”,以语言教学为中心,把识字,写作,阅读有机结合起来,以识字为重点,运用“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的教学原则,随课文分散识字。

二、请说说你对汉字识字教学方法科学性的理解?

我认为汉字识字教学的科学性可以从两个层次去理解,首先汉字本身就蕴含着科学性。汉字是当今世界上唯一的表意文字,是音形义的统一体,具有“因义构形”和“因形表意” 的特点,因此我们在教学时应遵循一定的字理。汉字大部分是形声字,利用这点实施教学能大大提高教学效率。比如,教学“”的字时,我引导学生发现这类字跟脚的动作有关;教学“氵”的字时,我则让学生思考这类字跟什么有关系?渐渐地,学生能自主发现一些形声字的规律,逐渐认识到字的形和义之间的联系,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错别字,而且学生喜欢学,记得牢,提高了用字的准确率。识字教学将字的音形义结合起来,有利于发挥字的系统作用,遵循了汉字本身的科学性,提高了识字教学的效率。

其次,字理识字,即带领学生按照汉字自身的特点系统识字,这样能够揭示汉字的本质特征,能够引导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收到成批识字系统识字的效果。让学生死记硬抄,把一个个汉字拆分开来,机械记忆各部件,忽视了汉字本身的意义,学生学得枯燥无味。在学生有了一定识字能力的基础上,还应鼓励学生运用课内所学的识字方法在生活中识字,进一步提高识字能力,扩大识字量。可见科学的识字方法必须灵活、多样、有实效。

三、试论述写字教学的要求。

概括来说,课程标准对写字教学目标分四个学段。第一学段为:喜欢学习汉字,主动识字、写字的愿望。努力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写字姿势正确,书写规范、整洁。第 学段为: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整洁。用毛笔临摹正楷字帖。写字姿 正确,有良好的书写习惯。第三学段为:硬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力求美观,有一定速度 能用毛笔书写楷书,体会汉字的优美,姿势正确,有良好的书写习惯。第四学段为:能运 工具书独立识字,对字数作了要求,学写规范通行的行楷字,能体会书法的审美价值。《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语文素养是人的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写字正是语文素养 重要部分。字写的好坏常常反映一个人的语文素养。所以“要重视写字教学,教育学生认认真真地写字,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是很有必要的。

另外,《语文新课程标准》十分注重人文精神的培养,要在语文教学中增加文化内涵,发展学生个性,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汉字的书写由于汉字特有的形体美和艺术魅力,使它成了人们领悟祖国语言文字美、发挥创造力和发展个性的极好工具。因而书法训练自古以来一直是兼有养性修身功能的好事。由此可见,重视写字教学决不只是重视技能,它是还影响学生整体素质,所以,写字教学必须遵循科学规律,避免地毯式的机械训练,要减轻学生负担,让学生在写字过程中获得审美体验,陶冶情操,在认识规律的过程中,培养科学精神。教师在写字教学中还应该培养学生运用工具书等独立学习提高的能力。

第九章 阅读教学

一、名词解释。

1、阅读

阅读,是通过书面语言获取思想或体验情感的心理活动,是读者与作者以文本为凭借的对话。

2、阅读能力

阅读能力,可以区分为认读能力,解读能力和鉴赏能力三个层级。其中认读能力是指对文本的感知能力,正确通读文本的能力;解读能力是在认读基础上理解文本的能力,理解词句段落篇章表达方式等的能力;鉴赏能力是指鉴定和欣赏文本的能力。

3、阅读教学

阅读教学指的是通过教学活动,学生可以获取知识,培养阅读能力并借以提高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得到学习方法,形成学习习惯,并使情感,态度,价值观得以发展。

4、阅读教学目标

阅读教学目标指的是教学目标是指阅读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成的结果,是一切阅读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它既与阅读教学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相联系,又不同于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

二、你对阅读教学过程和方法或教学模式有和自己的见解?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要构建新课标下的阅读教学,教师必须先确立以现代对话理论作为基础的新的阅读理念,也只有在这一阅读理念的指导下才能构建新课标下的阅读教学。

1、激发阅读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学生只有具备了广泛的阅读兴趣,才会积极主动地去阅读,才会自主地选择阅读材料,不断扩大自己的阅读面,增加自己的阅读量。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阅读材料,以此来丰富学生的知识积累,使其感受到阅读的乐趣。其次,要进行多样化朗读。通过多样化的朗读形式,让学生得到充分的阅读审美的享受,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再次,教师要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正确看待每位学生。

2、加强朗读教学。朗读其实是一种传统的阅读教学方式,但很多教师对它的意义的认识是不够的。朗读是运用有声语言进行的一种创造性阅读活动。其特点在于化无声的文字为有声的言语,从而增强读物对读者的感染力量。朗读文学作品,还要对作品进行艺术再创造,从听觉方面赋予作品以新的艺术感染力量。

3、实施对话策略。语文课程的阅读教学,是学生直接接触古今中外大量优秀范文的好时机。阅读教学的理想状态是学生带着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和感受向老师求教,而不应该是教师把自己对文本的理解讲解给学生听,也不应该是教师把自己对文本的理解拆成若干小问题来步步紧逼的向学生追问,最终仍是让学生被动的认同教师对文本的理解。总之,阅读教学中让学生与课本直接对话是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过程,要让学生从“被动接受”和“被追问”的状态中解放出来。

4、培养学生阅读品质。首先,要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这是完成阅读目标的根本保证。单纯的评价课文并未讲眼光放长远的表现。培养学生阅读文本时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不是阅读教学的附加任务,而是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是贯穿于阅读教学始终的。再就是要尊重学生阅读的独特感受,这是新课标关于阅读的基本要求,是促使学生进行多角度探究学习的根本途径。

5、突出课外阅读。语文的学习很难做到一蹴而就,它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只有“厚积”才能”薄发”。没有积累,就谈不上培养良好的语感,也绝不可能有真正的听说读写能力,当然也就学不好语文。所以说把课外语文学习排除在语文教学过程之外是不正确的。我们只有做到“心通中外千年史,胸藏古今万卷书”,积淀丰厚的文化底蕴,才能全面提高语文素养。而仅仅靠短短的45分钟的语文课堂时间是远远不够的,将课外的阅读要求纳入到语文教学过程之中作为一个教学过程中的一个环节是很有必要的。

三、你是如何理解多元解读的。

阅读的目的是为了获取意义。而阅读的过程就是建构意义的过程。这个过程实际包含着两个层面,一是学生从文本获取信息;另一方面,是学生调动自己的人生阅历和知识背景对所获得的信息的加工,角度因人而异。经典之所以为经典延续千古而不衰,一方面是由于其自身的价值,另一方面则是一代一代解读者不断地与之“融合”。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阅读,就本质来说是一种创造性活动,在接受文本之后,一定会有所思、有所问,既而有所引申、发挥和创造。因此,教师要实施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促进学生的个性化阅读。真正有效的阅读,必须依靠阅读者全部的心智和情感意向活动,才能通过对书面符号的感知和理解,把握其所反映的客观事物及其意义,达到阅读的目的。这种具有很强的个性化的活动,决定了阅读只能是学生自己的事,任何人都无法替代。个性化阅读结果实质上是作为阅读主体的个人对阅读材料的一种带有强烈主观色彩的理解、感悟和体验,必然会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而学生的这种多元理解如果是正常、健康、可喜的,教师要珍视、尊重这种理解。

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实践活动,就是将丰富多彩的语言、崇尚个性的思维在不同的学生中沉淀下来,这样的阅读方式无疑具有很强的活性,犹如一个磁场,能不断摄取、融合新的语言信息,培育思维品质,从而改造学生自身的语言和思维。久而久之,便会成为学生语文能力的基础,成为文化底蕴的养料,成为人格形成的萌芽。教育的本质回归意味着尊重与发展个性,在激励求异的原则下,多元解读的课堂气氛是宽松而民主的,学生敢持己见,标新立异,有充分的心理空间和自我意识。

但是多元解读不是毫无范围和限制的胡乱解读。多元解读是在尊重作者文本写作意图的基础上合理的解读,读者应该尊重作者尊重作品。

四、任选一篇课文,写一篇教案。

以《麦琪的礼物》第一课时为例。

(一)明确目标

1.理清故事情节

2.掌握小说主题

(二)整体感知

习题“表琪的礼物” 《圣经》中

(三)教学过程:

1.介绍,世界三大短篇小说之王,以初中学习过的作品

莫泊桑(法)《我的叔叔于勒》

契柯夫(俄国)《变色龙》

欧•亨利(美)《麦琪的礼物》

欧•亨利终其一生,共创作了三百余篇短篇小说,若一言以蔽之,则可以说:它都体现了作家对健康的人性与健康的社会的强烈向往与追求!它歌颂着小人物在贫困生存中的善良,相儒以沫的真淳的品格,尽管不无苍凉的苦笑;它们揭露着那些“社会宠儿”的骄奢淫逸,尔虞我诈,寡廉鲜耻的卑劣本质,虽然表面上轻松乃至调侃;它们的怒斥着社会的丑恶黑暗,却以“鬼脸”笑谑„„

2.看课文后,复述情节。

3.用一句话概括情节:

一对夫妻在圣诞来临之际为对方准备了是惊喜的礼物,而礼物却失却了作用。

4.小说中德拉给丈夫买礼物的标准是什么?而家中有无条件?

精致珍奇而真有价值的。小小说的开头交代家境,表明没有条件。

5.小说的结尾夫妻俩所买的礼物是否“精致,珍奇而真有价值的?”(学生自由讨论)

6.归纳小说的主题

小说写了平民中间发生的一件小事:夫妻因为没有钱为对方买圣诞礼物,不得不各自卖掉自己最宝贵的东西,意使彼此愿望却落空,但却拥有更为温馨的爱,表现了贫困之中,无私的爱的美好纯洁,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平民生活的悲惨。

(四)总结、扩展

小说中尽管社会是无情冷酷的,平民生活是无奈凄惨的,但人性的善良和崇高在那样的环境中更显的震撼人心,更让人感慨万分;可人性中有美好的一面,也有丑恶的一面,完成书后练习四

(五)布置作业

1.小说中哪些情节突出表现人物无私的爱?用了哪些描写方法?

文中带夸张手法介绍杰姆夫妇两样特别引以为豪的东西,而各自为了对方又牺牲了自己的物品。

德拉为最后的决定而经过的一段神态动作和语言描写。

2.思考小说情节设计上有何精巧之处,完成书后练习二。

(六)板书设计(略)

第十章 写作教学

一、名词解释。

1、写作

写作,也称作文,指用经过自己构思、自己组织的语言来表情达意的书面形式。

2、写作能力

写作能力是对自己的积累进行选择、提取、加工、改造的能力。积累是写作的基础,积累越厚实,写作就越有基础,文章就能根深叶茂开奇葩。没有积累,胸无点墨,怎么也不会写出作文来的, 提高写作能力具体有四个方面,一是材料的积累,二是语言的积累,三是情感的积累,四是精妙写法的积累。

3、写作教学

写作教学,是教师指导学生选取材料、整理思路、提高书面表达能力的教学、训练活动。

4、写作教学目标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将九年义务教育分为四个学段,规定了义务教育阶段写作的总目标和四个学段的目标。总目标是“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第一学段(1—2年级)要求学生“写话”: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第二、第三学段(3—6年级)要求学生“习作”: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写作素材,能写简单的纪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学写读书笔记和常见的应用文。在第四学段(7—9年级),即初中阶段,则要求学生“写作”: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写话—习作—写作,这种写作教学的框架形成了写作教学的大体序列。

二、你对写作教学过程和方法或教学模式有何自己的见解?

广义的写作教学过程,泛指教学设计里里外外的各种含有作文因素的教学活动,包括指导学生观察生活、搜集素材、培养文风等方面的教学活动;狭义的写作教学过程,指的是作文的前前后后,教师帮助学生明确写作的目的要求、指出选材的角度、打开作文思路、指出文章缺点、点明改进方向等一系列教学活动,主要有审题指导、选材指导、立意指导、谋篇布局指导、批改指导、讲评指导。

为保证写作教学的顺利进展,必须遵循正确的教学原则。能遵循写作教学的原则,并不等于就能达到写作教学的目标;要达到写作教学的目标还必须注意写作教学的方法。方法的多样化又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让习作者主动培养自己的能力。一写作教学的原则一般有文道结合的原则、密切联系实际的原则、循序渐进、反复训练的原则、突出重点,兼及其他的原则。写作教学的一般方法有以下几种:入门写作训练、单项写作训练、综合写作训练、强化写作训练。

三、结合你的写作实践,谈谈你对写作能力发展规律的认识。

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与其身心发展阶段性有关,一方面要注意根据学生年龄特点设置吸引学生写作的题材,一方面要设置一定的阶梯,循循诱导学生不断进步。九年义务教育分为四个学段,规定了义务教育阶段写作的总目标和四个学段的目标,并将第一学段(1-2年级)定名为为“写话”,第二(3-4年级)、三学段(5-6年级)定名为“习作”,第四学段(7-9年级)定名为“写作”。

培养、提高学生写作能力,最为重要的是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认识世界

这一目标涉及到“阶段目标(1-2年级)”的第1条、“阶段目标(3-4年级)”的第1-2条、“阶段目标(5-6年级)”的第1-2条、“阶段目标(7-9年级)”的第2-3条、“高中(必修)课程目标•表达与交流”的第1-2条。文章是客观世界的反映,要写好作文就必须准确的认识客观世界,这种认识是一种全面的、客观的认识;而所谓的“全面”,是一种辩证的“全面”。在认识过程中,只有选好自己的立足点,才能抓住所要反映的事物的关键,才能相识的占有一切相关资料;在认识过程中,要是自己的观点、看法和主张具有正确性,就要 在分析事理时坚持辩证法。从某种意义上说,所谓的真切的认识世界,主要有材料的取舍来体现。

第二、整理思路

这一目标涉及到“阶段目标(5-6年级)”的第3条和第6条、“阶段目标(7-9年级)”的第4-7条、“高中(必修)课程目标•表达与交流“的第3条和第5条。文章不是字词句的随意堆砌,应接一定的章法排列。要使文章的条理清楚,就得注意它的开头与结尾、段落与层次、过渡与照应,这就牵涉到学生本身思路的清晰。从某种意义上说,所谓的整理思路,主要通过材料的安排以及文章的构思(及谋篇布局)来体现。

第三、锤炼语言

这一目标涉及到“阶段目标(1-2年级)”的第2-3条、“阶段目标(3-4年级)”的第5-7条、“阶段目标(5-6年级)”的第5-6条、“阶段目标(7-9年级)”的第8-9条。从某种意义上说,所谓的锤炼语言,主要有遣词造句(包括标点符号的运用)来体现。如有计划的多做一些造句练习,自然能“下笔如有神“了。

写作教学的一般方法:

1、入门写作训练:小学进行写通句子的训练;

2、单项写作训练:又称片段写作教学、“小作文”,贯穿于整个小学阶段,为了培养某一方面的写作能力而进行的教学、训练活动;

3、综合写作训练:也称“大作文”,写成一篇文章的教学、训练活动。

4、强化写作训练:立论训练——提炼分论点训练——寻依据训练——列提纲训练。

四、你觉得学生作文的评语该如何写?

作文评语是选材指导、审题指导、立意指导的继续和深入,是对学生进行更有针对性的细微的辅导,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重要一环。学生作文评语批写有三个要求:

第一,紧扣本次习作的基本要求。如安排学生用“移步换景”的方法写一篇游记,那么在批改时就以“移步换景”为重点,能“移步换景”者,承认其合格,甚至毫不吝啬的给以高分;未掌握“移步换景”者。重学重作,直至合格为止。至于学生习作中的其他问题,一般可少问甚至不问,实行“一作一得”,“循序渐进”,系统化的培养学生的习作能力。

第二,了解学生作文基础和敢想。教师既要对每个学生以前的作文基础有所了解,同时最好还能对学生的思想、心理和相关情况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掌握前者,是有利于把握学生该次作文进退的脉络,及时对症下药;掌握后者则更有利于从深层去把握该生作文得失变化的原因,而且有利于加强师生在心理上的亲近感,从而增强评语的可接受性,并能更好地把作文与做人有机地联系起来,给予相应的指导,使学生得到更大的收获和启迪。

第三,尊重学生的劳动,多鼓励,多肯定,切忌讽刺挖苦有可能伤害学生的话坚决不说,即使是批评,也要用比较含蓄的语句。

第四,多批少该。实际上,一般学生对教师的改不怎么在乎,教师最好用批语指出问题,让学生自己改。

第五,评语内容遵循“三化两性”的原则及方法。

1、重点化。评语应该根据每次作文的要求,高屋建瓴地指出全篇主要优点和不足之处,在此基础之上再涉及局部问题,要有主次,不宜面面俱到。

2、具体化。评语不宜太抽象、太笼统,否则学生不明白失误到底在哪里。

3、个性化。评语应该从每个学生的实际出发,因人而异,区别对待。

4、启发性。对于学生作文中存在的问题,要抓住症结所在,多使用疑问句,引而不发,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修改。

5、可接受性。首先评语要写得通俗、简明。直接明确地指出作文中的成功之处和失败之笔,使学生有切肤之感,既心服口服,又获得有益启迪;其次,评语要因为不同年龄、不同知识水平和不同个性而异,不能一概而论,做过高的要求。

第十一章 口语交际教学

一、名词解释。

1、口语交际

口语交际是交际双方或多方在特定的语境中,为了特定的交际目的,借助标准的有胜于言和相应的姿态语言进行听、说互动,双向或多向交流的一种实践活动。

2、口语交际教学

口语交际教学是教师引导学生在口语交际活动中,规范口语表达、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培养口语交际素养的教学。

3、口语交际素养

口语交际中的“交际素养”,重点指“文明态度和言语修养”,如有自信心、有独立见解、相互尊重和理解、谈吐文雅等。内涵丰富的“文明态度和语言修养”,是口语交际教学中的“隐性目标”。表现在交际行为中,主要表现为耐心倾听他人的表达、善于进行自我表达、重视人文素养的培育。

二、举例说明怎样创设多样的口语交际情境。

口语交际学习需要创设情境、营造氛围,使学生产生“如入其境”的亲历感、现场感和对象感。只有在这种情境中,学生以交际互动为主要特征的口语交际能力,才能得到有效锻炼。

以江西师大附小杨祖德老师执教的《感谢和安慰》为例,开课伊始,杨老师准备播放课件,不料课件“出现问题”,摄像老师赶来帮忙,“课件调好”后,杨老师表达了自己的谢意,并让学生用掌声表示感谢。当时所有的人都以为课件真的出现了问题。待课继续往下时,大家才恍然大悟,原来这是一个预设的情境。它的巧妙之处就在于一切都是那么自然,不着刀斧痕迹,学生在体验中明白了“感谢”,继而用语言继续表示感谢,真是一举数得。

创设情境的方式,从情境来源考虑有:教材情境,可以根据课本的配图创设情境,按照教材的文字提示创设情境,对教材内容加以扩展创设情境;从情境性质考虑有:可以设计问路、买菜、打电话、逛商场等日常生活情境,还可以根据社会生活实际,创设诸如网络交流、推销商品等社会文化情境。从创设手段考虑有:问题情境,可结合阅读与写作教学设计诸如“对不对”“好不好”“行不行”“怎么样”等一些连贯的问题,一打开学生的思路。此外,还有视听情境,通过实物展示、图片张贴、网络视频和多媒体课件为进行口语交际创设生动的视听情境。创设情境的要求:贴近学生生活,有助展开交际。

三、试述口语交际教学与读写教学的关系。

口语交际与读写同是语文教学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们有机地统一于语文教学之中。口语交际是通过口头语言进行的,读写是通过书面语言进行的。口头语言是书面语言的基础,它不断丰富和发展着书面语言,离开口头语言,书面语言就会僵化,从而丧失生命力。书面语言一经形成,便规范、净化和优化着口头语言。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密切相关,相互影响。口语交际运用口语,读写运用书面语,因而,口语交际与读写既有区别,也是互相联系,互相依存的。人们学习语言,通常是以听、说开始,在口语交际中逐步提高口头语言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然后学习读写,提高书面语言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从口语与书面语的关系来看,提高口语交际能力有助于读写能力的发展,读写能力的发展又促进口语交际能力的提高。因此,口语交际教学与读写教学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正确地处理好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相得益彰,使口语和书面语和谐一致地得到发展。

(一)口语交际教学与阅读教学的关系

1.口语交际教学对阅读教学的促进口语交际影响着阅读,有利于阅读能力的提高。其一,口语交际需要一定的材料,其中相当一部分靠阅读获得。其二,口语交际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学生的语感提高了,阅读能力也会得到相应的提高。其三,口语交际教学有助于学生智力的开发和思维能力的提高。其四,口语交际教学可采取不同的方式,如就课文内容进行即兴发言、演讲、交谈、采访、讨论、表演(对白)、辩论等,这不仅可激发学生的兴趣,还可以活跃阅读教学,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所学内容,体会感情,使阅读教学收到更好的效果。

2.阅读教学对口语交际教学的促进阅读可以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增进其口语交际能力。其一,阅读教学为口语交际提供内容。课文及其他内容为口语交际提供了材料,使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有了共同的交流基础。其二,阅读就是理解原文,进行思考的过程,阅读能力的提高意味着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的提高,这一能力能促使说话明晰完整,有条理,有逻辑。其三,阅读课文为口语交际提供了学习语言的范例,课文大都是文质兼美的文章,学生通过学习,可以提高语言的鉴别能力和感受能力,学到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和遣词造句的技巧,学到运用语言的技巧,使口语交际更准确得体,富有表现力。其四,阅读教学给口语交际提供了大量练习和指导的机会,在阅读教学的各个环节都可以安排口语交际练习,如朗读、复述、口头答问、口头质疑、讨论等,对此进行必要的指导,可以提高其教学效果。

3.口语交际教学与阅读教学应密切结合,相互促进。我们不应把口语交际教学看做孤立的形式,而应与阅读教学相结合。在阅读教学中进行口语交际训练,教师可通过对范文的朗读、复述、答问、讨论等形式,品味文章蕴涵的情感,体味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变书面语言为口头语言,从而训练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同样,口语交际教学也可通过对所学的课文内容进行对话、讨论、辩论、演讲等,使学生加深对阅读课文的理解,形成良好的倾听习惯,学会及时调整表达的内容

(二)口语交际教学与写作教学的关系

1.口语交际教学对写作教学的促进。口语交际中的说话是写作的基础,把要说的话写成文字,就是文章。如果话说得通顺明白,有条有理,写作也就通顺有条理,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对提高写作能力是大有好处的。其一,口语中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语言库存,在口语交际中博采口语,从中吸取养料,可以丰富语言,改变写作中语言干瘪乏味的弊病。其二,减少写作困难。写作前,让学生把要写的内容,有头有尾、有条理地说给大家听,由同学和老师评论,肯定其优点,指出其不足,提出改进的意见。经过自己口说,大家提意见,动笔写作时,心里有谱,写出来的文章质量就会提高。其三,开拓写作思路。写作前让学生进行讨论交流,可以帮助大家明确题意,活跃思维,理清思绪,使学生从中得到启发,提高写好作文的信心。其四,便于指导。口语交际不仅有学生的交流,而且师生互动,这就给教师反馈了信息。教师根据这些信息,可以针对写作的重点、难点和疑点进行指导,也可根据个别 学生的问题进行点拨。

2.写作教学对口语交际教学的促进。写作比说话更严密,为说话提供了凭借,对口语交际起着提高和完美的作用。其一,写作可为口语交际作准备,让学生写些自己喜欢写的东西,轻松愉快地积累口语交际的材料,写得越多,口语交际的素材就越丰富,也就不愁无话可说了。其二,写作可以降低口语交际的难度。有的学生口头表达较差,“口讷讷不能言”,可以写导说,通过对有关内容的写作,整理思想,使口语交际做到心中有数,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说出来,让学生怎么写就怎么说,将书面表达转换为口头表达,口语交际也就不会感到困难了。其三,写作需要思考,要求写出来的文章明白、完整、有条理,这种思维能力的提高,可以提高口语交际的水平和效果,使说话有条理、连贯和完整。也就是说,写作对口语表述有理清思路,确立观点,明晰层次,突出中心的作用,具有对思维周密细致的强化作用。其四,写作的语言一般经过斟酌,用语注重准确生动,这可以影响到口语表述,使其更规范、简练。

3.口语交际教学与写作教学应密切结合,相互促进。说话与写作在表达目的、内容、构思、词语等方面都是相同的,说是写的基础,写可以看做把说的话写出来,写和说不能割裂开来。口语交际教学与写作教学的结合,可以先说后写,以说促写。如在写作教学中的各个环节都可渗透口语交际训练。在写作前,教师讲授一些写作知识并对学生进行具体指导,学生听取这些指导就是听力训练。写作课上教师组织学生通过讨论确立作文要表现的主题,引导学生谈自己所选择的题材以及自己对文章的构思,这是锻炼学生的说话能力。经常进行口头作文,让学生有中心有条理地进行口头表达,学生的思路清晰了,语言丰富了,将口头语言转换为书面语言,就能为写好作文打下基础。此外,也可以是写了再说,以写带说。如教师和学生共同进行习作讲评,教师可选择一些优秀习作和有毛病的文章念给学生听,让他们比较优劣,发现别人文章的优缺点,再由学生口头发表意见,进行评议修改,这就是进行口语交际训练。又如召开辩论会、演讲会,可让学生先写好发言稿再参加。由于写得认真,语言准确生动,条理清楚,结构紧凑,这就使“说”有质量,提高了“说”的水平。同时,如果依据写的内容说得不明白,听得不顺耳,那就说明“写”有问题,需要进行修改。

第十二章 语文综合性学习与语文研究性学习

一、名词解释。

1、语文综合性学习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一种综合听、说、读、写的课程目标、综合多种多样的学习方式、在语文学习中渗透多种学科知识与能力的实践活动。

2、语文研究性学习

语文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中的语文、社会中的语文、生活中的语文问题中选择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课程活动。

二、试述语文综合性学习与语文研究性学习的价值。

我认为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能让学生获得亲身参与实践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经验;形成对自然、社会、自我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发展对自然的关爱和对社会、对自我的责任感;形成从自己的周边生活中主动发现问题并独立地解决问题的态度和能力;发展时间能留,发展对知识综合运用和创新能力,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的价值(1)促使学生学习加深对知识的掌握和感悟能力,能够在自己的能力之内拓展、延伸语文知识,能够发展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并能够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养成运用语文知识解决问题的习惯。(2)能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培养学生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4)学生能够在自主参与的学习活动过程中体验生活,感悟语文。(5)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良好学习习惯。(6)培养良好的科学精神和科研道德。(7)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

三、你认为应如何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与语文研究性学习?

语文综合性学习与语文研究性学习的过程基本相似,均可由以下10个环节构成:选择课题—确定目的—策划方案—角色分工—准备材料—明确时间—优化步骤—组织实施—成果展示—评价反思。我认为(1)在指导思想上,必须坚持学生自主发展的基本原则。(2)在课题选择方面,必须突出校本文化特色,开发本土文化资源,坚持以校为本的教育情境与师生共同参与学习过程相结合的课程理念。(3)在发现知识方面,改变单纯传统知识教学习惯,一“发现”为线索,鼓励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的情境中学会搜集资料、整理资料、分析资料,进而重建自我的知识结构,提升自我认识。(4)在言语实践方面,突出语文课程的言语实践特点,在问题探究过程中综合运用并提升听说读写能力。(5)在情感态度方面,关注学生的过程体验与情感变化。(6)在审美体验方面,关注学生的审美意识、审美倾向、审美能力的生成与发展过程。(7)在动手操作方面,提倡学生“在做中学”。(8)在信息技术方面,熟练运用现代信息技术。(9)在合作意识方面,提倡学习小组成员之间、小组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10)在总结反思方面,善于进行理论总结,并强化反思环节。

四、自己设计一个语文综合性学习或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方案。

语文综合性学习案例设计:献给母亲的歌

一、设计理念:

学习语文不仅仅是为了掌握书本中的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走进语文天地,汲取文化精华,形成良好的语文素养。为了培植学生热爱母亲,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潜能:培养学生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获取资料的能力;为了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语文,学会合作;为了引导学生走出课本,走进大语文天地,为了让学生学会感恩,学会真诚地尊重父母的劳动,我设计了本次语文综合性活动。

二、活动目标:、通过对有关母爱的诗歌搜集、整理,让学生感受到平凡而又伟大的母爱。

2、每个学生能把自己搜集到的有关资料展示出来,与大家共享。

3、爱是至高无上的。尊重母亲的爱,让学生学会感激身边最亲近的人。

4、把心中的感动转化为自己的语言,抒发对母亲的感激之情。三 活动准备:

1、请全班同学查找有关资料,注重搜集描写母爱的诗歌,以小组的形式,合作搜集、整理,在老师的指导下,用不同的形式展示成果。

2、事先跟家长联系,请家长和学生聊聊天,让学生整理好聊天内容,并记录下来。

3、准备好与母亲有关的音乐作品,作为背景音乐贯穿整个活动。

4、为学生准备各种形状的空白贺卡。

四、活动过程:

一、歌声导入,酝酿情感

导语:人们常说,天上最美的风景是彩虹,人间最美的风景是母爱。今天老师就为大家带来了一首赞颂母爱的歌《妈妈的吻》,用心地听,用心地品,你体会到了什么?

1、多媒体出示《妈妈的吻》,并出示歌词。

2、学生浅谈对这首歌的理解与感悟,初步领略可以用歌词来表达情感的语言魅力。(教师即时捕捉学生言语中的火花,并快速地记在黑板上)

二、小组交流,加深体验

导语:关于母爱,诗人曾经这样写道:母爱就像一首田园诗,幽雅纯净,和雅清淡;母爱就像一幅山水画,洗去铅然雕饰,清新自然;母爱就像一首深情的歌,婉转悠扬,轻吟浅唱;母爱就是一阵和煦的风,吹去漫天的风雪,带来春光无限。小朋友们也收集了很多这样的资料,接下来就请大家在小组里轻声交流。、小组轻声交流(要向别的小朋友说明自己是从哪儿收集的资料,并能谈谈自己读了这些诗歌的感受)、教师参与其中,要关注那些需要帮助的学生。三、全班交流,抒发自己独特的体验。

1、向全班同学推荐自己收集的资料。

2、针对学生收集的资料,(多媒体出示相关的资料,有的可让学生反复地读,品味,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讲一讲)引导学生简单谈谈你看了、听了这些资料后的感受。、随着音乐的旋律一起唱《世上只有妈妈好》,在歌声中表达对母亲的感激。

四、自由创作,表达情谊。

1、老师请学生拿出为他们每个人准备好的不同颜色、不同形状的空白贺卡,激起学生创作的欲望,让他们自由写下对母爱的感悟。

2、播放背景音乐《365个祝福》,进一步激发学生对母亲的感激之情。3、小组交流修改自己的作品。、成果展示,让学生自主评价。老师要给予学生真诚的鼓励,保护学生创作的激情。五、作业。

1、将自己的贺卡送给自己的母亲,读给母亲听听。、请母亲为自己的作品打分。

研究性学习案例设计:《红楼梦》单元研究性学习

一、研究背景、目标。

古人云:“开篇不谈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清代文学家曹雪芹的煌煌巨著

《红楼梦》,公认为代表了我国古典文学的最高成就,海内外研究者不计其数并形成一门显学之

红学。随着李少红导演的同名电视剧的播出,《红楼梦》飞入寻常百姓家,导致全国上下一片倒红声,篡改名著大行其道。在新课改的背景下,中学生为提高自身文学素养,为传承经

典文化的原汁原味,研究《红楼》成为中学生势在必行的一种学习行为,成为素质人文教育的必要途径之一。通过研读《红楼梦》教学单元,籍此探索研读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的具体方法。

二、研究过程。

(一)教师指导并提供研究性学习的课题,学生进行专题研究。

研究性学习的过程包括:选题、开题、自由研究、结题。我首先设计了若干有启发

性的专题提供给学生。学生可以从这些题目中选取研究专题,也可以自己选题,教师指导学生设计题目。研究性学习提倡“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它以尊重、信任、发挥学生的能动性为前提。能动性表现为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疑问,自主选择研究。能动性使学生的学习从被动吸收发展成为主动探究。首先《红楼梦》具有很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研读时教师首先需要指导学生认真阅读,细心揣摩,整体把握原著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其思想性方面,作者用不满、批判的态度描述了社会的黑暗面,展示了贾府乃至封建王朝的没落衰败,揭示了封建社会对人的摧残。艺术性方面,作者栩栩如生的地刻画了一个个悲剧性的人物形象。“悲剧是将美好的食物毁灭给人看。”《红楼梦》这出宏大的悲剧,有众多的小悲剧,悲剧性散布在琐碎日常生活中,不仅体现在一些主要人物的命运上,且渗透到贾府的每一天、每一个角落、每一个人,所谓“悲凉之雾,遍被华宇”。众多丫鬟女仆身上,她们无一不带有浓浓的悲剧色彩。此乃其情感基调人物命运的底色,是它的艺术成就最高之所在,也是学生看懂它的门径。其次要懂《红楼梦》,当然需要自己认真阅读、细心揣摩。文学作品主要是塑造人物形象,《红楼梦》中的主要人物形象,比如王熙凤、林黛玉、薛宝钗、贾宝玉、晴雯、袭人等,学生应该透过环境、情节和细节,进行整体把握和深入理解。每一部文学名著都是一个宏大的世界,它给每一个人都留下了很大的想象和思考的空间,而每个人都不尽相同,因此对同一个人物形象,每个人的看法可能不尽相同,正所谓“见仁见智”,“答案是丰富多彩的”。当然这只是相对而言,却不能绝对化,否定其中有高下之分。对人物的把握,依然有全面、片面之分;对人物的理解,仍然有深刻、肤浅之别。而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正是为了认识得更全面些、理解得更深刻些。其三,《红楼梦》给读者很大的思考想象的空间,教师在指导学生理解人物形象时,应先让学生吃透教材的选段,课外扩大阅读,进一步啃原著;把握人物时鼓励学生有自己的主见,可以“见仁见智”“答案是丰富多彩的”,不拘于某些权威的观点。如对王熙凤,可就教材《林黛玉进贾府》,挑出她与黛玉初见的一两处细节,将她有心计、善逢迎剖析清晰;课后进一步研读原著,由点及整体把握其个性,并透过其个性作派,敏锐把握其内心的孤寂和凄凉。如对林黛玉,可先分析课文中她将众人对宝玉的批评性意见转化为赞美以赢得王夫人满、脸笑容的片段,比较她与凤姐有心计、会逢迎之不同。她自觉寄人篱下,被动应对王夫人,以争取生存空间;凤姐则主动曲意奉承贾母,实现做贾府大管家的野心。黛玉才情、品貌出众,高洁孤傲之外,认识到因身世、遭遇不幸,她又自卑谨慎,这才较全面把握了黛玉。还可进一步从现实生活出发,看到她追求纯美爱情成为水中月、镜中花,固然有外在原因,主要是因为爱情不相信眼泪,需要坚强、勇气和理智。如对贾宝玉从世俗眼光看,他一无是处,倒算“反面典型”,单他与一般纨绔子弟不同,他叛逆封建制度和礼教,却不彻底;言行举止不阴不阳,也接受了家庭定下的婚姻,真是“畸形怪胎”。不妨换个角度,让“宝玉自述”,从出身、性格、生活、爱情和结局等方面独白,揭示他对自由、爱情的追求及遭阻挠、扼杀的痛苦和愤懑。贾府主角固是小姐公子,公子小姐离不开丫鬟,聚焦晴雯很有必要。“心比天高,身为下贱”,晴雯似乎从不把自己当奴才,没有屈己趋附过哪个主子,与袭人有天壤之别,即使放诸“十二钗”也光彩照人。如凤姐、探春等都自尊要强,但凤姐违心趋附老祖宗,探春只亲王夫人、不认亲娘,都不如晴雯坚决彻底;但她心气太高,完全一副“唯我独尊”的架势,在下人面前跋扈,自然让袭人等下人痛恨、让王夫人这样蛮横的主子厌弃,“性格决定命运”,被赶出贾府而凄凉死在家里,也在情理之中。其四,研讨人物形象,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单个纵深挖掘,也可横向比较黛玉和宝钗、黛玉和袭人等异同,更见鲜明形象。如黛玉虽小心眼,但其生活全部在感情,害怕失去宝玉,这样抓住了要害;宝钗“庄重贤雅”,但透过表象,可以看出她全力追求婚姻的实质。可以主攻 一个人,也可以针对一类人,比如贾府的丫鬟。贾府的主子、半主子和奴才之间都有斗争,所有对付奴才的手段中,将奴才赶出贾府、当不成奴才最具杀伤力。鲁迅曾用“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概括悠长的中国历史。化用一下,也可将贾府奴才的命运概括为“暂时做稳了奴才”和“再想做奴才而不得”两种。既然是奴才,不管哪一级,肯定不是现代意义上的“人”,人格扭曲或“异化”,从这个角度研究很有现实意义。构建“自主——合作——研究”的高中语文教学新模式。在进行专题研究过程中,我要求学生深入阅读,与文本展开对话,领悟作品的丰富 内涵,学习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提出自己的看法。不断提高自己的探究能力,逐步养成严谨,求实的学风。

(二)、学生活动,研究性、学习小组结题后的讨论课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研读原著,理解主要人物形象,并就同一人物及突出的现象展开讨论,在此基础上撰写研读论文;举行学生小论文发布会,将其中较有价值的小论文发表在班级“语文研究性学习成果展示”专栏,激励学生更加深入地研读《红楼梦》。学生作品具体展示略。

三、研究结果总结与反思

本单元我安排的这次研究性学习活动,就是给学生搭建了一个文化背景平台,让其在特定的情境中展现自我,激发学生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的热情。研究性学习的前提是获取大量的信息,创建一种开放的课堂结构,学生通过各种方式查找资料,合作研究,用论文和演示文稿汇报研究成果,教师指导学生如何获取、整理、分析、加工信息。信息吸收、分析归纳、成果表述,研究性学习的过程实现了多种语文能力的整合,合作学习还能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展和健康个性的养成。

第十三章 语文教学评价

一、名词解释。

1、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运用教育评价的理论、方法和技术,根据课程标准规定的课程目标,收集、处理有关教学信息,对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进行客观描述和价值判断的过程。

2、语文教学评价

语文教学评价又叫语文课堂教学评价,它是运用教育评价的理论、方法和技术,根据语文课程标准规定的课程目标,收集、处理有关教学信息,对语文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进行客观描述和价值判断的过程。

二、谈谈你对语文新课程评价理念的理解。

我认为首先语文教学评价的目的是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语文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第 二,语文教学评价的内容是全面考察学生的语文素养,不仅重视知识与技能的评价,也重视学生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评价。第三,语文教学评价的重心在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而不仅仅只关注教学结果。第四,语文教学评价重视多方评价的结合,把教师的评价与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以及家长评价相结合,加强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

三、试论语文测试中主观性试题与客观性试题各自的特点和相互关系。

我认为首先主观性试题适合于考察学生的分析能力、综合能力、组织表达能力等较为复杂的心智技能;提倡自由反应,有利于考察应用能力及至创造能力;可以获得较为丰富的作答反应过程资料,便于分析被试者技能、创意、策略以及知识缺陷;内容和形式更为接近教学与实践中的问题情境,被试者不陌生、好接受,教师命题制卷比较方便等。但主观题也有明显不足,比如:作答过程有大量的书写任务,造成被试者忙于书写而无心遐想;单位时间中施测的题量较少,限制了测试内容的覆盖面,不利测试效率的提高;评分易受评价者主观因素的影响等。其次,客观题具有题目小而多,覆盖面大,测试范围广;答案简单而惟一,评分误差小;批阅方便等诸多优点。但是,以选择题为代表的客观题也有自己明显的不足,主要是难以有效地、直接地测量学生在语言表达、思维分析过程以及创造技能方面的高级学习成就。客观性试题与主观性试题具有优势互补的特点,因此,客观题要和主观题配合使用。

第十四章

语文学习心理

一、名词解释。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室学习者主动进行意义建构的过程,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即社会背景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方式而获得的。

2、智力因素

智力因素是人们在对事物的认识中表现出的心理牲,是认识活动的操作系统。智力由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组成。它包括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实践活动能力。

3、非智力因素

非智力因素指人在智慧活动中,不直接参与认知过程的心理因素,包括需要、兴趣、动机、情感、意志、性格等方面。

4、多元智能理论

根据加德纳的理论,学校在发展学生各方面智能的同时,必须留意每一个学生只会在某

一、两方面的智能特别突出;而当学生未能在其他方面追上进度时,不要让学生因此而受到责罚。

二、谈谈你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多元智能理论的看法。

我认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生主动建构知识,强调学习的交流与合作,强调复杂的学习环境和真实的学习任务的作用,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起局限性在于过分强调学习的非结构性、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而对知识本身的教学多少有所忽视,同时也会导致全面否定传统的系统学习方法,导致否认通过学习间接经验来迅速积累知识这一有效途径。

我认为多元智能理论有利于树立人人都能成功的学生观,树立多样化的教学观,树立多维评价观,树立全面的教学目标观,树立以问题理解为核心的教学方法观。

三、结合你的语文学习经历,说说你对中小学生语文学习心理发展的认识。

我认为小学低年级学生口头语言不太规范,会因家庭因素产生许多不良习惯和无意识性错误,书面表达方面以识字写字,规范书写为基础,水平不及口头表达,但普遍求知欲强。高年级学生的口头语言能力初步完善,符合一定的语法规则,书面表达方面通过大量阅读可以进行独立的写作活动,容易在语文学习上树立信心。小学生阶段在不断的充实人生观价值观,各种奉献精神、谦让精神和英雄人物的故事对他们有很大的吸引力。老师应通过优秀作品的教学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深刻领悟人物的思想感情,感受课文的美感。

初中生情绪、情感的发展表现出从不成熟向成熟过渡的矛盾性特点。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药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用心领悟课文的思想感情。同时要引导学生积极地感受生活,培养丰富的情感。高中生在语文学习中能更多更好的运用逻辑思维能力,自我意识迅速发展,对语文知识学习、老师教授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看法和意见。教师要创造宽松的气氛,鼓励学习发言。

第十五章

语文学习方式方法和习惯

一、名词解释。

1、语文学习方式

语文学习方式,是指学习者学习语文学科内容时所采用的学习方式,是一般学习方式在语文学习当中的实践和运用。

2、语文学习方法

语文学习方法是在语文学习活动中为达到预期目标而采用的有效策略、技术、手段和方式的总和。

3、语文学习习惯

语文学习习惯,是学习者在语文学习活动特征和方式上表现出的模式化和固定化的行为倾向。

二、为什么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我认为自主学习的实质是学生主体性的彰显和个性的呈现,合作学习既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学生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团体意识,还能有利于学生交往能力的发展,探究学习可以开启学生心智的大门,真正激发学习的热情。

三、自选一篇课文,设计合作学习的方案。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下册。

《口语交际—劝告》 1.独立思考 导入

举生活中的实例,请学生尝试劝告。如提问:隔壁班有位同学每天睡的晚,睡眠不足,可以怎么劝劝他。2.小组讨论

通过读课文和列举一两个经典劝说例子,把学生分成各个小组进行讨论,分析总结每个故事不同的劝说方式。

3.组际交流 巩固练习

老师给出主题情况,由学生各个小组自编自导自演。4.小组评价

小组之间进行相互的口头评价,表扬好的,推动中间的,鞭策后进的。

第十六章

课外语文学习

一、试述语文课内教学与课外语文学习的关系。

(1)课外语文学习拓展了课内教学的内容。课内语文教学受教材体系的制约,就其教学内容而言,显得比较单

一、滞后。课外语文学习在这方面有明显的优势,通过电视、广播、网络和各种书刊、报纸,广泛地吸收现代社会各方面的信息;通过各种实践活动,进行丰富

多彩的语文实践。

(2)课外语文学习促进课内自主学习。长期以来,语文课堂教学形成了两种教学模式:讲析式和问答式。无论是哪种教学,教师都是教学中的主宰者,学生常常处于被动地位。课外语文学习从本质上讲是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学习活动,学生在长期的课外语文学习中必然会形成较强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良好地自主学习习惯。

(3)课外语文学习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语文课堂教学是语文教育的主阵地,但课堂语文教学一直存在着“少、慢、差、费”的现象,因此,如何提高课堂语文教学效率就成为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探讨的一个主要课题。课外语文学习自身的许多优势,能促进课堂语文教学改革,提高其教学效率。

总之,课内语文教学与课外语文学习的结合,能从根本上改变目前课堂语文教学现状,提高教学效率。

二、谈谈语文新课标对课外语文阅读和写作有哪些要求。

(1)新课标对课外语文阅读的要求:首先,教师要在课程标准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制定课外阅读计划,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阅读书目,二是阅读数量。教师必须保证学生制定的阅读计划中的阅读量达到《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要求。其次,教师在学生课外阅读过程中要按照新课标的要求,重视学生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做学生阅读的促进者。

(2)新课标对课外语文作文的要求:首先,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教师要注重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和自信心,养成写作的良好习惯。青少年学生有着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教师要在课外写作中激发他们的创作潜能,促进思维和语言的同步发展。其次,语文课程标准贯彻了这样的思想:只有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减少对写作的束缚才能实现写作的个性化,使学生表现出自己的主观感受。

第十七章

语文教师

一、名词解释

1、教学能力

教学能力就是老师顺利完成教学活动所必需的主观条件。教学能力是直接影响教学活动效率,并使教学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教学能力总是和人完成一定的教学活动相联系在一起的。离开了具体教学活动既不能表现人的能力,也不能发展人的能力。教学能力包括教师的教学认知能力、教学设计能力、教学实施能力、教学反思能力、组织研究性学习能力。

2、教学智慧

教学智慧就是语文教师以语文教育活动为基础,将自己的生命理想和生命智慧具体化、实践化,并且消解融注到教学过程中,是学生不断地拓展自己的心理结构,发展自身的认知、34 生存、合作、创造的一种智慧。语文教师的教育智慧包括治理智慧、道德智慧、情感智慧三个范畴。

3、教师的专业化

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在整个职业生涯中,通过专门训练和终身学习,逐步习得教育专业的知识与技能并在教育专业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从教素质,从而成为一名合格的专业教育工作者的过程。它包含双层意义:既指教师个体通过职前培养,从一名新手逐渐成长为具备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态度的成熟教师及其可持续的专业发展过程,也指教师职业整体从非专业职业、准专业职业向专业性质也进步的过程。

4、校本培训

校本培训是指以学校为单位,面向教师的学习方式,内容以学校的需求和教学方针为中心,目的是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此外,校本课程是一种新的课程领域,基于学生的直接体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验对知识综合运用的课程。他的基本学习方式是探究学习。

二、谈谈你对语文教师角色定位的看法。

第一、教师应扮演合作者、信赖者的角色。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重建开放的、和谐的、民主的师生关系是新课改的一项重要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和同学应是平等的合作者,应该彼此尊重、互相信赖、互相合作。如何做到上述要求,这就需要我们老师不仅要身体走下讲台,走近学生,更要思想走下讲台,贴近学生,与学生一起交流,一起活动,共建和谐的教学氛围。

第二、教师应扮演谦虚者、倾听者的角色。新课改则要求我们要善于倾听同学的发言。如在培养同学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时,不再是传统的“挤牙膏”式的一问一答,而是让同学们运用创新思维,独立思考,谈论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培养同学的语言交际。在这个活动中,作为教师,应该为学生确定一个话题或主题,让同学充分发言,阐明自己的观点,表明自己的态度,展示自己的能力,教师则认真倾听,仔细思考,同学发言正确、准确,观点阐述合理,论据运用典型,教师要及时给予肯定,并表示虚心接受;反之,教师则要及时引导,使同学回到正确的思维轨道和语言轨迹上来。总之,要善于倾听同学的发言,让同学运用创新思维,谈论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做到学有所用,在应用中学习。这样,不仅锻炼了同学们的语言交际能力,也提高了他们的写作能力,一举多得,其乐融融。

第三、教师应扮演赏识者、促进者的角色。人最殷切的需求就是渴望被赏识。新课改要求我们教师进行“换位”思考,设身处地地为同学着想,想想他们所处的困境,内心的期望,理解并尊重他们。只要我们相信他们自尊心不泯,上进心犹存,对他们的转化就大有希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关注和赏识同学对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又要关注和赏识同学在学习过程与运用方法的优良行为,还要关注和赏识同学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积极表现。只要我们坚定这种认识,并将它付诸行动,积极扮演赏识者、促进者的角色。建立新的学生发展观和评价标准,善于观察、捕捉,发现同学思想行为、学习、活动等方面的闪光点,及时鼓励表扬,并创造更多的让他们有发挥特长、展示优点的机会和条件。

三、你是怎样理解“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这句话的?

我认为用自己的双手为社会创造出价值的每一份职业都是光辉的,也许教师面对的对象是学生,孩子们的心灵是世界上最纯洁的,那么我们的职业也成为了太阳底下最光辉的。我们所从事的事业就是教给孩子他们所不知道的事物,传授给他们知识,培养他们的能力,促进孩子们的全面发展。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如果每个教师都热爱自己的职业,如果人人都向往成为一民人民教师,那么才能称得上真正意义上最光辉的职业。

第十八章

中国古代语文教育概述

一、名词解释。

1、“四书”“五经”

“四书”是儒家经典著作《大学》、《论语》、《中庸》、《孟子》的合称。“五经”是儒家经典著作《易》、《书》、《诗》、《礼》、《春秋》的合称。

2、《昭明文选》

它是我国现存的编选最早的一部诗文总集。它的编者萧统是南朝梁武帝萧衍的长子,字德施,天监元年立为太子,未及即位而卒,谥号“昭明”,故其《文选》又称《昭明文选》。

3、“

三、百、千”

是指蒙学教材中影响最大《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习称“

三、百、千”。

4、《朱子读书法》

是朱熹谈读书方法的书。由朱熹弟子辅广集编,张洪与齐熙增补,共四卷,约四万余字。元代程端礼在《程氏家塾读书分年日程》里记载:“朱熹门人与私淑之徒,荟萃朱子平日之训而节取其要,定为读书六法:曰循序渐进,曰熟读精思,曰虚心涵泳,曰切己体察,曰着紧用力,曰居敬持志。”

5、《读书作文谱》

是清初教育家唐彪的用于指导塾学童蒙语文教育的论著,它以论学法为主,要求把学习心理的修养作为“学基”,然后分论训练读写基本功的诸法,旨在提高读写基本能力

6、《教童子法》

是晚清文字学家、教育家王筠根据自己的教育经验写成的一部专门阐述训育蒙童方法的著作。该书采用的类似“教学札记”的形式,对蒙学识字、写字、读书、属对、作诗、作文等方面的基本训练,作了较为系统的论述。

二、试述我国古代蒙学教材的编写经验。

我国古代以识字为主的蒙学教材较早的有《急就篇》,影响最大的有《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这些教材在编写上大都晓畅易读,押韵自然,朗朗上口,多采用三言、四言、七言的韵语,以便记诵,尽可能避免重复字,同时尽可能使每句都表达一定的意思,借此在识字教育的过程中多少交给儿童一些常识。这些蒙学教材的实用性及通俗性使之广为流传。

三、试述我国古代语文教学的经验、问题和弊端。

第一、经验:

(一)识字教学方面:1.集中识字 2.使用韵语和对偶

(二)阅读教学方面:1.阅读教学的基本原则和要求-----“文”“道”不可偏废 2.阅读教学的基本方法------熟读、精思、博览

(三)写作教学方面:1.写作教学的基本原则-----“词”(辞章)“意”(义理)并重 2.写作教学的基本步骤-----先“放”(放胆文)后“收”(小心文)3.写作教学的基本方法-----多作多改

第二、问题:

(一)语文教学的性质和目的方面:古代语文教学逐步演变为科举考试的附庸,其目的在于使受教育者获得参加科举考试的写作能力。

(二)语文教学的内容方面:主要是识字加读古文(一般古文和八股文),把古文作为学习的最高境界,窒息了青少年的思维想象能力和革新创造能力。

(三)语文教学的方法方面:古代语文的主要方法是记诵和模仿,缺乏主动性、创造性。第三、弊端:1.脱离语言实际。2.脱离应用实际。3.忽视文学教育。4.不重视知识教育。

第十九章

中国现代语文教育概述

一、名词解释。

1、《国文百八课》

由夏丏尊和叶圣陶合编的《开明国文百八课》,此教材与1935年出版,全套计划编六册(实际编出四册),每册18课,合计“百八课”

2、设计教学法

也叫单元教学法,有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克伯屈教授始创,他主张把教学过程设计成为达到某种预定的目的而有计划的开展一系列连续活动的过程,在这过程中,学生是活动的主体,教师是指导者,教学内容因活动需要来确定,教材因活动需要来编制。一个完整的活动过程就是一个教学大单元,各科教学在这个大单元中相互配合着进行。

3、道尔顿制

由柏克赫斯特于1920年始创于美国,次年传入我国。主要措施是:(1)把教室一律改为作业室,按学科分设,室内陈列各科参考书、实验仪器等。(2)废除班级授课制,把各科教学内容制成分学期、分月、分周的作业大纲,规定每学期、每月、每周应完成的各项作业及进度,由学生根据各科大纲自行学习,自行记载成绩表,教师在作业室担任指导者。(3)实行学分制,年级递升具有一定的弹性和自由度。

4、“红领巾教学法”

红领巾教学法是指解放初期,苏联教育专家普希金(一译普希金娜)在北师大附中指导讲授《红领巾》一课时所运用的教学法。

5、语文导读法

语文导读法中的“导读”是针对语文阅读教学的传统模式“讲读”提出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导读”的内涵是清楚而确定的。“导”,指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指导、引导、辅导、因势利导;“读”,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阅读实践。“导”和“读”的结合,勾画出语文教学过程中一幅“师生互动”的图景,这就从根本上改变了“教师滔滔讲授,学生默默聆受”这种单向的“授—受”格局。

二、叶圣陶说:“教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你是如何理解的?

授人以鱼,不若授人以渔。教师除了要教给学生知识、技能,还应教给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方法和能力。教会学生学习,使他们能够不断地获取新知识。使他们离开了老师,离开了课堂还能自己自主的学习、成长,满足自身的发展需要。“教是为了不教”这句话中,“教"是前提、手段,“不教”是目的。所谓“教”,重点不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启发、引导,培养能力。所谓“不教”,是在教师的引导训练下,学生 拥有自己学习的能力了,能独立探索实践、解决问题。这样也就达到了“教”的目的。

三、谈谈你对“汉语”“文学”分科教学的看法。

新中国成立以后,在教学体系上最大的一次改革就是汉语、文学分科教学。汉语、文学分科阶段以1956 年6 月北京全国中学语文教学会议为标志。但分科教学从1951 年就开始

酝酿,1954 年人民教育出版社着手编写分科教学大纲、教材和教学参考书, 1955 年秋季在部分学校进行试验,1956 年秋季全面实施,到1958 年停止试验,前后不到三年时间。虽然试行的时间较短,但它是我国解放以后语文教育部门直接领导下第一次有计划有组织的大规模的改革试验。

它的优点有:从文学课内容的安排上,无论文学作品还是文学史知识,有严格的逻辑程序,系统性很强,内容丰富,因此大大拓展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知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文学鉴赏力和想象力。汉语课内容的安排上有完整的系统性。学生不仅能学习语言学方面的知识,提高辨词造句能力,而且有助于理解文学作品,提高写作能力。

它的不足有:文学教材分量过重。汉语课本内容面面俱到,缺乏重点,实用性不强。由于教材分量太重,给教学带来了困难。在教学方式上采用了“满堂灌”的方式,不仅加重了学生的负担,而且也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形成。从教学内容看,无论是文学还是汉语教材有些脱离当时教师和学生的实际水平,教师教也困难,学生学也吃力,从教学实践的效果看,真正能完全按要求完成教学任务的教师并不多。汉语、文学教材各成一统,互不联系,不利于学生运用语言实际能力的形成。是很大的。可以说,这次分科教学的试验是对语文学科性质的一次科学性探讨。

四、说说你对语文新课改的思考。

1、在新课改下,教师应当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造性,为学生提供思考和发言的机会,构建合作研究的平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2、既要学习先进的课堂理念,又要因地制宜适当改革教学;要能发挥学生主体性和积极性,有一个创新思维活动的空间或情境。在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从熟悉的事物、现象出发,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参与合作,发挥想象思维来解决问题。

3、应确定更高层次的教学目标,全面、深入地理解语文素质教育的真正内涵,体会并实践课程理念的核心“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良好的发展。

附每章节分配成员名单

绪论、第一章

晏丹 第二、三章

樊净 第四、五章

王莹洁 第六、七章

第八、九章

第十、十一章

第十二、十三章

第十四、十五章

第十六、十七章

第十八、十九章

马娟

吴渊 何斯婕

陈婷

邵彦 何梦婷 陈克燕

第四篇: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习题

一、名词解释(20分)1. 阅读教学2. 语文教学原则3. 目标教学法4. 中学语文学科测试5. 语文

二、简答题(30分)1. 语文教学中运用现代化手段应注意哪些问题?2. 作文批改的原则是什么?3. 新世纪语文学科素质教育目标有哪些?

三、论述题(50分)1. 谈谈你对“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这句话的理解2. 语文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什么?你如何看待这些理念和这次课程改革?

一、名词解释(20分)1. 语文 2. 文道统一 3. 阅读能力4. 语文自学能力5. 作文批语

二、简答题(30分)1. 简述大语文理论。2. 简述钱梦龙的“导读法”。3. 语文教学手段现代化有何意义?

三、论述题(50分)1. 有人说:“语文教学要给学生一个梦”。你有何看法?2. 新时期语文教师应该具备什么素质?你打算如何做让自己拥有这些素质?

一、名词解释(20分)1. 语文2. 文以载道3. 阅读教学4. 作文批语5. 教学原则

二、简答题(30分)1. 简述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中语文教育的总目标。2. 语文课程资源如何开发与利用?3. 如何理解“自主学习”?

三、论述题(50分)1. 谈新的语文课程理念下语文教学方式的改革。2. 谈阅读教学中的能力培养。

一、名词解释(20分)1. 课堂导入2. 阅读3. 问题教学法4. 思路教学法5. 启发式

二、简答题(30分)1.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课程模块。2.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审美。3. 作文教学中的育人。

三、论述题(50分)1. 试论新时期语文教师的素质。2.“语文是民族之根”之我见。

一、名词解释(20分)1. 语文课程的工具性2. 民族母语情结3. 自主学习4. 语文教材5. 语文课程资源

二、简答题(30分)1. 语文教育的基本特点。2. 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3.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共同基础指什么?

三、论述题(50分)1. 试列举改革开放时期你熟悉的语文教育改革家,并阐述其语文教育方法。2. 我国中学语文教材的发展趋势

一、名词解释(20分)1. 阅读教学2. 语文教学原则3. 语文课程的人文性4. 合作学习5. 语文教材的功能

二、简答题(30分)1. 语文课程资源利用的原则2. 作文批改的原则是什么?3. 阅读教学过程应重视的问题

三、论述题(50分)1. 谈谈你对“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这句话的理解。2.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问题。

一、名词解释(20分)1.语文课程的综合性2. 文道统一3. 阅读能力4. 探究学习5. 作文批语

二、简答题(30分)1.《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独特功能指什么? 2. 述钱梦龙的“导读法”。3. 语文教学手段现代化有何意义?

三、论述题(50分)1. 有人说:“语文教学要给学生一个梦”。你有何看法? 2.如何理解语文课本既是“教本”也是“学本”和“练本”。

一、名词解释(20分)1. 语文课程的社会性 2. 对话阅读 3. 阅读教学 4. 作文批语 5. 教学原则

二、简答题(30分)1. 古代的语文教材主要包括哪些? 2. 语文课程资源利用的方法? 3. 如何理解“自主学习”?

三、论述题(50分)1. 谈新的语文课程理念下语文教学方式的改革。2. 现代语文考试的趋势。

一、名词解释(20分)1. 课堂导入 2. 阅读 3. 提问技能 4. 思路教学法 5. 探究性阅读

二、简答题(30分)1. 阅读教学新理念。2. 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审美。3. 讲授的基本要求。

三、论述题(50分)1. 如何理解语文教育的现代化、民族化 2. “语文是民族之根”之我见。

一、名词解释(20分)1. 语文课程的工具性 2. 朗诵法 3. 自主学习4. 语文教材 5. 作文评改

二、简答题(30分)1. 语文教育评估的三个维度 2. 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3. 语文综合性学习目标的特点

三、论述题(50)1. 试列举改革开放时期你熟悉的语文教育改革家,并阐述其语文教育方法。2.你认为语文基础知识包括哪些?

第五篇:语文课程与教学论1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第一章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学科性质、研究对象和基本任务

1、课程与教学论是教育学的下位学科,研究的是“教什么”和“怎么教”以及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问题。

2、中国古代的《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教学论专著。

3、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是最早一部教育学。

4、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以语文课程与教学为研究对象,包括语文课程与教学发展的历史,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理论问题,语文课程与教学实践问题等。基本任务是:认识语文课程与教学现象,揭示语文课程与教学规律,指导语文课程与教学实践。

第二章 语文课程与教学发展史纲要

1、“三百千”千《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合称“三百千”千,主要作用是用韵语化的方式集中识字。

2、“五经”即经过孔子整理的《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的合称,加上失传的《乐经》也称“六经”。

3、“四书”是儒家经典的代表性著作《论语》《孟子》《中庸》《大学》四部著作的合称。

4、我国现存最早的诗文总集是南朝梁太子萧统编的《文选》,又称《昭明文选》。

5、语文单独设科应为1904年。6、1912年颁布了《中学校令施行规则》,规定中小学一律开设“国文”课,这是我国教育史上语文学科从古代传统教育的综合性社会学科中独立出来后的第一个正式名称。1920年北洋军阀政府通令全国,小学开设“国语”,1949年,语文教育家叶圣陶等人的建议,决定取消“国语”和“国文”这两个名称,统称“语文”。7、2001年教育部颁发了《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2003年教育部颁发了《普通高级中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21世纪的课程与教学改革正式启动。

8、《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设计三个维度贯穿五个领域的课程结构。三个维度: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五个领域: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教育。第三章 语文课程的性质和目标

1、“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2、新课程的基本价值取向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3、语文课程目标是语文课程编制、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的准则和指南,在语文教育活动中具有导向、推进、控制、评价、管理等作用。第四章 语文课程设计

1、语文教材有泛指、特指和专指三种不同概念(专指是语文教科书,即课本)

2、语文教材具有德智启迪,语文历练,语言积累,知识扩展等功能。

3、现代语文教材有四种要素构成:范文系统,知识系统,实践系统,助读系统。

4、使用教材具体注意事项:

一、统观全套教材,了解编辑意图

二、熟悉整册课本,明确教学重点

三、钻研教材内容,研究教学策略

四、灵活运用,适当调整

第五章 语文教学设计

1、语文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

一、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努力体现语文学习的实践性和综合性

三、重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正确导向

四、正确处理基本素养与创新能力的关系

五、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选择教学策略

2、语文教学设计的主要内容包括:确定教学目标,安排教学内容,组织教学过程,选择教学方法,创设教学情景,板书或演示设计,编写教学方案,组织教学评价等。

3、语文教学目标设计的要求:

一、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二、体现语文学科的性质和特点。

三、适应社会需要。

4、语文教学目标设计基本原则:

(一)语文内容和语文形式统一的原则。

(二)语文教学中发展智力的原则。

(三)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全面训练,各种语文能力协调发展的原则。

(四)语文课程资源的优选和重构原则

5、语文教学设计的具体要求:教学内容要恰当,教学内容要充实,教学内容要做到突出重点、分散难点、明确疑点。

6、语文教学方法设计的依据:

一、依据教学规律和教学原则

二、依据教学目标与任务

三、依据教学内容

四、依据教师素质

五、依据学生特点

六、依据教学的组织形式、时间、设备条件等。

7、语文教学方法设计的原则:多样性、综合性、灵活性、创造性、优化组合原则。

8、语文教学评价的功能

(一)测定学习成绩

(二)鉴定教学效果

(三)检验管理水平

(四)获取反馈信息

(五)预测发展方向

第六章 识字与写字教学

1、写字教学核心是:既要依据汉语汉字的特点,又要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具体表现为:集中识字,韵文化,正确处理识字写字教学与思想教育之间的关系。

第七章 阅读教学

1、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逐步培养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

2、(一)中国古代的阅读教学过程。《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二)赫尔巴特学派的五阶段教学。19世纪前期,德国心理学、教育学家赫尔巴特,创立了适应于各科教学的四个阶段教学法:(1)明了,(2)联想,(3)系统,(4)方法。19世纪后期,赫尔巴特的学生席勒、莱因等把他们的基本理论和阅读教学的特点结合起来,创立了五阶段阅读教学法:(1)预备:复习旧课,解释新课文中的生字、难词等;(2)提示:说明教学目的和学习重点;(3)比较:把新的教学内容同已学过的内容联系起来;(4)概括:归纳全文的中心思想,得出结论;(5)应用:应用新学的知识练习造句或写短文。[16]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这种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盛行于欧美,也影响到日本和中国。

(三)凯洛夫的五环节教学。20世纪前期,前苏联教育学家凯洛夫创立了五环节教学法:(1)组织教学,(2)复习旧课,(3)讲授新课,(4)巩固新课,(5)布置作业。[17]20世纪50年代,中国的阅读教学吸收了凯洛夫的五环节教学法,成为普遍采用的模式。

几种常用的阅读教学方法:评点法、话题教学法、讨论法、导读法、练习法、读议讲练法、情境教学法。第八章 写作教学

1、积累的主要途径有:

(一)观察与感受生活

(二)广泛涉猎读物

2、作文批改几点要求:有针对性、讲求实效;多批少改;内容兼顾形式。

第九章 口语交际教学与综合性学习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了综合性学习的主要特点:(1)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2)综合性学习应强调合作精神,注意培养学生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3)综合性学习应突出学生的自主性,重视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精神,主要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特别注重探索和研究的过程。(4)提倡跨领域学习,与其他课程相结合。(整体性、自主性、开放性)

2、综合性学习目标具有以下特点:

(一)推进学生对自我、社会和自然之间内在联系的整体认知与体验,谋求自我、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二)在综合性活动中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三)让学生体验成功。

(四)强调过程和方法。

(五)教学评价的重点是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第十章 语文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主题性的发展

1、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学习语文的特点,关心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下载《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后习题(学生整理1)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后习题(学生整理1).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读书笔记 西城小学李行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是由王文彦、蔡明主编,高等师范院校中文系本、专科的主干课程之一,本教材是教育部“高等师范教育面向2l世纪......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第一章 1.课程论是依据对社会需要,学生心理特征,学科系统的不同认识和价值取向而建立起来的关于课程编制的理论和方法体系。 2.语文科自1904年单独设科。 3.我国古代课程与教......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期末考试复习大纲 第一章 课程是为各级各类学校为实现教育目标而规定的教学科目及它的目的、内容、范围、分量和进程的总和,包括为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而......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语文课程的功能丰富科学文化和社会生活知识的功能,传授语文知识、训练语文能力的功能,启迪思想、开启智慧及人文教育的功能等。语文课程的多项功能其实可概括为两大类,即语言教......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区培民: 课程:广义的课程它包含了教育目标、内容、教材、教学活动、评价方式五大层面,涵括者显在课程和潜在课程,是赋予学习者的一个学习经验的总体。 语文课程目标:从语文科得角......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名词: 1、课程:是各级各类学校,为实现教育目标而规定的教学科目及它的目的、内容、范围、分量和进程的总和,包括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而营造的学校环境的全部内容......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1、“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 2、当代教育学认为:教学是教师引起、维持、促进学生学......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2014年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考试大纲 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1、试卷满分:150分2、考试时间:180分钟 二、试题题型结构: 1、名词解释 2、简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