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刻版画的教学认识

时间:2019-05-12 22:16:4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木刻版画的教学认识》,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木刻版画的教学认识》。

第一篇:木刻版画的教学认识

木刻版画的教学认识

---------在师范院校美术专业对版画教学的认识

版画教学,是学生了解版画艺术的发展过程,以及我国民族传统版画的艺术特色和新兴木刻的革命传统,了解国际著名版画家的代表作品和各国版画艺术流派的特色。使学生不但能较熟练地掌握版画的工具材料性能及其制作方法,并具有一定的鉴赏、研究和创作版画作品的能力。能胜任中等学校及校外教育机构的版画教学和宣传辅导工作。

随着当代艺术教育的不断发展,美术教育越来越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艺术素养,学生在动手、动脑和开拓创新方面得到多方位锻炼。新课程教育改革的理念也是强调学生要在多方位发展,广大的美术教师正在努力的探索适合于开拓学生在综合能力下能够得到艺术锻炼的技法和形式,综观国内外、历史与现代的艺术教学内容,我们会发现,版画教学活动的开展在青少年艺术教育中正在起着比较明显的作用,同时也是培育学生全面发展的比较有利方式。

版画教学在多年以前就被编入基础课教材,但是传统的教学方式使版画教学的发展一直比较缓慢,普及工作没有很好的开展。在社会进步、加快教育改革步伐的引领下,青少年版画活动的开展具有极大的发展空间:

第一,当前的艺术教育理念为版画教学提供了一个多方位发展的平台。随着美术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在教学方法上已经由传统的单一传授技法转向综合探索、全面发展的思路出发,把版画知识与语文、历史、地理、生活等等多方面联系起来,使学生开阔了视野,丰富了想象,在过程中得到锻炼。令人高兴的是,热心于版画教学的教师队伍正在不断扩大,很多坚持开展版画教学的教师已经取得了相当瞩目的成绩,教学信心不断增强,因此,吸引更多的教师掌握并运用版画在青少年当中普及是今后美术教学的发展趋势。版画教学的方式很多,应多方面、多渠道建立版画教学交流的平台。

第二,版画教学的开展会在青少年心理打下很深的印记。在儿童成长的过程中,每一次的成就感都会成为他们美好的回忆,而经过自己亲自动脑、动手制作出的一幅版画正是成就感的最佳体验。在我教过的学生中,每次我都观察他们第一次制作版画后的状态,掀起纸张,露出印制的画面,多数孩子都会表现出激动的神态,这正是他们产生兴趣的开始。我在版画教学中的体验是:将技法落实,将思路放开,将成绩展示,鼓励学生的优点,肯定他们的成绩。

第三,学习版画藏书票艺术是提高青少年综合能力的较好方式。藏书票因尺寸小,比大版画更便于操作,但制作手法却与版画相同,它的制作过程需要与书籍结合,这样将更好的锻炼制作者的综合能力,这种综合能力的流程为:吸收基础的藏书票知识以及表现手法--构思表现的画面内容——落实基本的版画藏书票材料制作过程——尝试印制过程——装裱画面交流展示——讨论制作思路——总结经验——联系生活。在这个过程中,调动出青少年多项处理问题的能力,他必须认真的对待每一个环节,不应有任何的疏忽大意,否则将不会出现好的画面效果。版画与书籍、版画与写作、版画与交流等等形成多渠道的知识系统,这正是青少年成长所需要的宝贵食粮。版画制作基础、创作基础、构成设计基础、专业理论基础等,都应纳入基础教学的范畴。造型基础和版画制作基础作为课堂教学,更应增加其宽泛性和纵深感。造型基础既然已设计到造型因素,造型的基础功训练,需要时间、毅力和悟性。同时其具象的审美品味、抽象的构成形式、意象的时空因素等艺术思维活力的引发,更能起到学生的灵感调动和思维的灵性开发作用。

版画虽然具有特定的工艺性、技术性和规范性,但每一制作程序又都具有广泛的、有时又是不可预测的制作效果和操作方式,这种灵活的、变异的艺术处理手段是其他画种所不可比拟的。一个笔痕、一种腐蚀肌理、一次材质变化、一层叠压、一遍印刷都能给学生带来无限的灵感,深深地启发和带动学生思维的流露和扩展,在数次反复的制作实际过程中,会深深地体会到版画无穷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用自己的灵魂、身心去体验,在痛苦的煎熬、犹豫、徘徊的实践中,激发对版画的执着激情,等待版画艺术灵感的迸发,这是一个拥有疲倦、伤感而又愉快的过程。

在版画教学中,除讲授必要的传统方法、规范的制作程序、严格的版画原理、特定的版画规则、合理的环境保护、高品味的版画语言等外,开发学生的版画创作思维观念,增加其艺术信息量,拓展版画的表现形式,反映版画的当代特征,也是版画教学中的时代取向。应既有严谨的教学方式,同时又能在特定的版画行为规则内,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潜在素质,有效地使学生在实践中完成对版画本身的灵性体验。实践过程虽然难免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偏差性,但同时却附着递增的经验性。一个构思的形成,一幅图式的确立,一种语言的渐变,往往都是在实践的偶然瞬间使心灵的火花得到释放。版画创作中从构思、制作到印刷完成都具有充分发挥的余地,每一个环节都可能使其作品得到出其不意的完善,使造型基础训练的技术性能和思维过程,在版画创作的实践过程中得到综合体现。对版画每一过程的内在张力的延伸和变异都将对完成版画作品,形成灵活、主动、合理的版画语系,起到一种有意的促进作用。

通过教学与实践,学生能购熟练地掌握一种甚至多种版画制作方法。版画教学挖掘了学生的学习创造潜力。学生们一旦有良好、自信的心态,他们就会把这种创作的欲望迁移到别的学科领域,增强他们继续探讨和创造的信心,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

实践证明:版画这种,既可以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创造能力和动手能力,又能让学生经过手、眼、脑的相互协调,提高学生对物体的感知认识,使学生产生审美联想,有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在师范院校美术专业,黑白木刻是一门必修课程.木刻是造型艺术中工具性较强的画种,其特点是经过以刀雕版并经印刷创造出艺术作品来.如何在短短几周的木刻普修课中使学生能较为熟练的掌握这一门绘画艺术,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对木刻版画的认识能力,鉴赏能力和艺术处理能力。

黑白木刻版画教学认识:中国传统绘画“墨分五色”。黑色并非漆黑一团,它通过笔墨的浓淡干湿变化,创造出丰富的色彩层次,给人以绚丽的视觉感受。黑白木刻也是要讲色彩的。黑白木刻中的色无浓淡之分,全靠点与线疏密聚散构成不同色值的灰色,从而创造出黑白木刻特有的“色彩”感。黑白木刻的黑白灰关系正是通过融入了艺术家情感与创意构想的刀法组织来实现的。刀法之于木刻,就如同笔墨之于中国画,亦如其他一切绘画形式中,色彩的冷暖、浓淡、明暗、厚薄和肌理、笔触等等艺术表现手法。

由于材质的特殊性,刻刀在木板上的运行,远不如画笔在纸和画布上那么轻松流畅和自如。刻刀在板上作迂回、旋转或某些规则曲线刻画时,往往会受到很大局限,具有相当大的难度。特别是阳刻的曲线变化更为不易,在持刀方法的教学中,要让学生明白,木刻的刻制也并不是想象的那样吃力,它的刻制过程是美的创造,是一种充满趣味的实践。手握刀的时候,小拇指及四指平按于版面形成支点。刀子的运动全凭大拇指、食指及中指来控制,左手拇指在刀的前方顶住刀柄前侧,用相反的力配合右手的运动,目的是增加阻力,象自行车车闸一样协调刀子的运动与停止。刻制时人与版面形成大约30度角,采取侧坐的姿势便于右手灵活运动与全身力量的协作。就能掌握用刀方法。在运刀教学中,要随时注意观察,在雕版时尽量把腕部的力通过四指及小拇指的支点传导在刀尖上。再根据画面的需要,运用不同的刀具,通过起、行、收、停等力的变化,创造出多种刀法变化。木刻时,可根据不同要求应用不同的方法,在实践与时间积累的过程中逐渐掌握刀法组织的知识。与普通笔绘效果相比,木刻的强硬胜于纤弱,挺拔胜于流滑,锐利胜于疲软,力度胜于柔媚。正是这种以笨拙的手工方式雕刻挤压出来的线和形,构成了木刻中任何笔绘都无法达到的特殊效果。木刻之美是刀木之美,是力量之美。

在学习课程中,学生能较为熟练的掌握这一门绘画艺术,培养学生对木刻版画的认识能力,鉴赏能力和艺术处理能力。以生活为题材,结合优秀版画作品的欣赏以及版画知识的介绍和基本技能的练习来激发学生学习版画的兴趣的课程,让学生从感知、认知、理解为先导,由浅入深,体会以生活为题材的版画创作的成功典范,从而初步感知版画的艺术语言,对版画知识形成一个系统的认知过程,从而操作、设计、制作版画。木刻的前身是用石料·金属和木料刻制的官方和私人印章,即图章。在织物或纸张上进行拓印的方法都是彩凸版印刷的原理,即在木板上凸刻出图样,将无用部分去掉,通常用油墨滚筒在留下的凸出部分上着色。这种原理的印刷术统称为凸版印刷术,如麻胶版画。后来发明的用于铜版画和蚀刻画的凹版印刷则与此相反。目前,木刻的制作技术仍没有任何变化:沿木纹纵向锯成的软木料要比硬木料更适用。现在,木刻家们常用不同口径的槽刀和角刀作画,用这些工具只需一刀即可刻出画面的线条。

刀法组织是黑白木刻创作中至关重要的语言方式,现时也是使黑白单一色相产生出丰富的“色彩”变化感觉的重要手段。充分利用手中的种类有限的刀具,通过创造性的组织排列,创造出丰富的灰色层次,可以达到色彩表现等值的效果。这就如同音乐家通过七个简单音符的创造性的组合,创造出变化万千的不同类型的音乐。刻刀刻出的不同类型的点线组合中,构成不同色值的灰色层次,经过艺术家有规律性的创意组织,构建起视觉上丰富的空间纵深感,甚至幻化出具有冷暖色相对比变化的视觉感受。而色值相同、由不同刀法组合形成的灰色,也会给人视觉上微妙的色彩变化感受。灰色刀痕在排列方向和点、线的运动方向上的变化,也成为形成色彩感觉变化的因素。特别是在现代黑白木刻中,艺术家从对现实客观物象的真实描摹中解放出来,刀法组织得到更加自由的发挥,在抽象层面上,为黑白木刻的“色彩表现”创造了更大的空间。

同样,黑白的相互转换关系,也是构成黑白木刻色彩感觉的重要因素。当抛弃了对物象的客观性以及自然的明暗、光线和固有色的表面摹仿之后,黑白成为艺术家手中自由挥舞的利器。物象的边缘线不再是剪贴式的生硬简单的边界,而是自由地强化主观感受和直抒情怀并创造出心灵的光和色彩的用武之地。对物象边缘线处理的认识,与黑白的相互转换密切相关。这种处理方式上的自由,解放了形象对于空间表现的束缚,使得黑与白能够自由地转换和跳跃,对空间与层次的表现更为丰富而随心所欲,在单纯的黑白对比中,穿插无限丰富的灰色变化,焕发出如音乐般更为绚丽的“光”和“色彩”的魅力。

任何艺术都是有局限的,没有完美的艺术,只有真诚的艺术,是。黑白木刻从最早、最原始的形态,作为文学作品的附属品,发展成为独具特色的独立的艺术表现形式,成为许许多多艺术家表达思想情感和艺术理念的理想方式,从丢勒、多雷到珂勒惠支、麦绥莱勒、肯特、瓦洛东、黑克尔、彼负施泰因以及蒙克、毕加索等等,都曾拿起过木刻刀。大师们的创作,为黑白木刻艺术语言的发展作出了创造性的贡献,他们的创作成为黑白木刻艺术画廊中的经典。他们中的有些人也许不能算作职业的版画家,但他们首先是艺术家。黑白木刻对于以艺术养心的人,是一时抒发性情、传达观念的又一种语言方式。就如小说家也有诗兴大发的时候,也会有逸情散文、小品或诗歌名世,作品甚或成为经典。黑白木刻是人类文化艺术资源的组成部分,伴随着人类文化前进的潮流同时完善和发展着自身语言。各个时期的文化艺术思潮不断在影响着黑白木刻的形式与风格。

第二篇:木刻画教学工作总结

木刻画教学工作总结

“以美育人、以美化人”,这是新时代美育教育的初衷,也是美育历经努力必将会达到的终极目标,而认识并追寻美本身也是一种美好的体验。

作为一名美术教师,在刚刚过去的2021年里,面对着“双减”、“五项规定”、“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等政策的推进和落实,我和其他同事一道一如既往扎根美丽校园,守望教育初心,立足三尺讲台,在立德树人的道路上,书写着美好的故事。

随着各项政策从出台到部署实施,美育课程逐渐走向教育舞台的中央。面对急剧变化的课堂环境和教学目标,我的工作也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从以往以“副课”自居到正式成为主课的一部分,我在变得忙碌之余,立足于自身专业,我也时常思考在课堂上如何通过木版画教学实现创新的人才培养,在素质教育这片舞台上展现作为。

1、木刻版画教育的课程背景与意义

版画基础教学有着优良的传统,可以很好地结合版画专业的特点

基础教学场所在注重基础训练的同时,强调学生的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互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有一双可以“思考”的手。学生可以在学习之初获得版画方面的成功。成功的喜悦有利于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在版画创作过程中,学生可以更自由地发挥你的想象力、创造力和表达能力。同时,版画创作的过程兴趣、实用性、表达内容的自由性和评价标准的多样性可以为学生提供最具创造性的活动适宜的环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木刻版画教育的课程建设与理念

新世纪初始,我国经济体制的转型导致社会对艺术人才的需求类型和需求方式的变化。而人才培养目标、质量标准的变化势必涉及到各个专业的课程以及相应的管理方式的调整,新课程标准指出:“通过美术课程培养的创造精神,将会对学生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产生积极的影响,技术性活动是人类的一种最基本的实践活动,而美术课程向学生提供了技术性活动的基本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勇于时间和善于时间的心理品质。”而版画作为少具实用性的传统专业课程应是首当其冲。

从人才培养的角度讲,某一专业的课程的改革并非能独立担当人才培养类型转变的责任,需要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整体变革,这种变革不仅要考虑大势所趋,还应结合各院校的资源、条件的特点,以寻求现实的改革定位。版画专业教学改革的任务,是在学校统一的办学宗旨之下,设法将版画专业多维、复合的创造性思维训练的特点予以发挥,在素质教育和创造性人才培养中变实用需要上的劣势而为创造基础积垫上的优势。

版画专业教学以版画艺术创作为内容,包括版画在内的社会美术创作状况无疑对版画教学的改革有重要影响。版画自身面临表现语言拓展、类型多样化和物质不同层面发展的抉择。在教学内容改革中,这些问题会体现在课程结构的设计上,也会体现在内容自身编排上。

当代美术的发展中包含了许多对世界认知和表达的新的思维元素、方式方法,是当代艺术人才培养不可或缺的,但一旦纳入教学内容,就应主要是规律性的而非主要是个体性的,其中必不可少的是理论性的学术支持,对于尚待认定的、纷繁复杂的创作现象,必须理性地、有选择地纳入教学的内容系统中。这不仅是教育科学规律一方的要求,也是因为传统版画理念在当代艺术的多元格局中,尚未有足够的理由为某些不确定的理念所完全取代。

木版画,其实就是要求教师在较短时间内勾勒出与教学内容相内在联系的一种绘画。在传统上,木版画是要求在木板上进行绘画的,记得在大学实习时,我就曾经将木版画带进了课堂,孩子们第一次见到在木板上作画,你一言我一语在课堂上讨论得不可开交,有时冒出一两句还颇有些专业味道,他们的讨论完全在我的掌握之中,后面在我的引导下那节课上的非常精彩。虽然仅仅是一次体验课,但却为我今后的木版画教学埋下了伏笔。反思起来,当时之所以能够引起同学们强烈的兴趣,第一应该是孩子们每周的美术课本身并不多,能够专注上美术课的专业教师更是少之又少。第二则是木版画本身呈现方式比较特殊、又带有艺术色彩,可以带给学生美的享受,同时还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气息,自然很容易引起孩子们的兴趣。第三则是当时做好了提前备课和课堂设计,在课前有充分的引入,课中又与学生打成一片,课后给孩子们充分发挥想象的时间和空间,总之,对课堂整体掌控还算比较得当。

新学期开学,在教育局的统一部署下,学校开展了对“双减”等各项政策的强力推进和落实,目光可见的是,学校的活动比以前更多了,老师比以前更忙了。更激动人心的是,学校成立了特色社团,“木版画”就是其中之一,而我也顺利成为了社团主课教师,从学生报名到教材准备,从课题选择到备课教研,所有工作让我忙得不可开交,即便如此,我依然无比满足。很快,第一堂课开讲了,通过木版画的历史引入教学,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在展示木版画作品时,又不时发出惊叹,正如设计的那样,整节课环环紧扣、目标明确,孩子们就这样一步一步跟着我正式开始学习木版画了。做好了第一步,接下来要思考的还有很多,比如如何确保孩子们每节课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如何在课堂中尽可能激发孩子们的创造力等等。为此我绞尽脑汁,精心设计了每一次教案。

木版印刷是版画的四大类型之一,历史悠久。过去,木版版画的教学方法主要是复制木版版画。老师教学生木版画的基本表达技巧和制作方法。木刻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传承木刻。同时指出教学中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性,通过分析木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认识木刻教学改革的可行性和必然趋势。木版画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感染力。受条件限制较小,操作特别方便。

过去,木版画主要是抄袭木刻,技法和手段多种多样,值得后人学习和借鉴。在当今的木刻教学中,教师要提高木刻教学观念,既要继承传统,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1、木版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1.学时少,现有的木版画课程学时少,难以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教师应为学生安排更多的练习,以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提高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2.教学方法陈旧。以往的木版画教学以完成作业为目的,缺乏创新能力的培养。在这样的教学中,学生们逐渐失去了原有的热情和新鲜感。由于缺乏老师及时的指导和鼓励,一些有进取心、勤奋的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和热情,随波逐流。由此可见,木刻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2、木版画教学改革与实施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理论联系实际,使教学工作顺利进行,直到高质量地完成教学工作。教学方法改革的目的是继承传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1.调整课时数,增加创作时间。首先,适当增加上课时间。木刻艺术语言突出、对比强烈且流行。如果课时太少,学生将没有足够的时间进入很难充分借鉴前人的优秀作品,更谈不上继承传统、培养创造力新意识。当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学习时,他们将充分理解和学习木版画。教师应通过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实践能力,逐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热爱木版画,进而培养学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从最初的临摹到临摹,学生们逐渐创造,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创作出具有鲜明特色的作品。2.教师教学方法的创新和合理的学时是学生学好木版画的关键这是本课程的保证和前提,更重要的是教学方法的改革。在木刻教学过程中,学生应掌握木刻的相关知识,自学成才,积累创作素材。过去,木版画的教学方法比较死板,学生往往采用机械临摹的学习方法。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应寻找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应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鼓励学生学习和创造。如果方法得当,学生的学习热情就会被激发,创作的作品也会更具创造性

比如,让孩子们通过录制微视频/vlog的方式记录自己的成长足迹,再比如孩子们可以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介绍自己心中的木版画。在与孩子们长久的相处中,我还有一个深深的体会,那就是尊重每个可爱的灵魂。在学校每个班里几乎都有这样或那样一些“另类”学生,他们对学习兴趣索然,在课堂中没有什么存在感,在课下又喜欢惹是生非,让老师头疼不已。他们就像一把丢失了钥匙的锁子,只有找到那把钥匙,才能激发他们真正的活力。而木版画,可能在不经意间就成为了一把钥匙。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在学习《畅想木版画》这一课时,我让孩子们说一说他们心中的木版画,同学们积蓄已久话匣子仿佛瞬间被打开并且释放出来,让我这个老师都有些自愧不如,真是忍不住惊叹每个孩子都是一座宝藏,只待有心者去发掘。在后来有了一定基础后,我让孩子们根据自己喜欢的人物,搜集模型,进行即兴创作和模仿等,让印象中的人物“活”起来,让孩子们的情感体验丰富起来,而不仅仅只是做一只被灌输知识的瓶子。在目前学生版画教育中,以下几种是普遍采用的运用的表现手法:

1.刻线法:即用圆珠笔在纸版(或吹塑纸)上依照画稿刻下凹痕,拓印后凹痕就成了白线。这是版画中最简便的表现手法,初学者宜用此法。

2.拼贴法:有剪刀剪下局部的画面,贴在需要的地方,印出后有层次感。制作水果、动物小脸等可用此法。

3.贴线法:将棉线蘸上胶水,贴在需要的线条上,贴线的地方就凸起来了,具有细腻的效果。在动物的轮廓上、物体的装饰处可用此法。

4.撕贴法:先用小刀轻轻地刻一下,再用刀尖挑起纸的一角,然后小心地撕掉一层,撕过的地方就薄了一点。效果是有深有浅,有虚有实。制作大树的树叶等时可用此法。

5.折贴法:将纸折成想要的形象,然后贴在需要的地方。效果是形象突出,可用此法折贴小鸟等。

在作品中,老师不断鼓励孩子大胆尝试和创新。由于孩子们的能力不同,教师需要提供丰富的材料,让他们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自己的表达方式。总之,学生的版画教学不是为了作品本身的质量,而是通过绘画和手工的结合,培养孩子们自我美化生活的能力,培养他们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在课堂上,有时我会去问孩子现在和之前有什么不同,XX同学会说:“现在有充足的时间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比如画画,在画画时我可以拥有属于自己的天地。”这是新时代教育的初衷和本质,是我们期望回到的教育起点,是教育最纯真的面目。现在,我们能看见孩子在课堂中的天马行空,能体验孩子们成功作画的喜悦,能看到孩子们的善良、积极和对生活充满了热爱。在新时代美育这条道路上,越来越多的努力让我认识到,学生是教育的目的,不是教育的工具。国家需要的是创新型人才,而不是批量生产的“应试教育复制品”。

习总书记在在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中说到“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我十分受教,有时在教室里,我回看每个青涩的脸庞,心里常会出现一种声音“我会是他们的幸运吗?”“我要做他们的幸运,把他们培养成为健全的人、完整的人,这是我的幸运,也是我的责任”。

坚守在教师的岗位上便意味着要付出青春、承担责任,但我坚信,世界上没有得不到回报的付出,我能做的就是秉持一颗育人初心,拿着手中的画笔,带着孩子们去发现、去想象、去创造,去描绘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第三篇:认识教学反思

认识教学反思1

优点

课前我进行了用心的思考,备教材、备学生,做了许多的预设。结合我本人教学特点以及学生的学习情况,对教学内容进行了科学的调整,这种逐层深入的教学设计体现了不同的层次,也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

根据课后练习的特点,我把练习题整合到了一个教学情境中来,先是按比例分配140个桔子,掌握了方法以后按比例分配200个桔子。这基本的联系结束以后,为了增加梯度,我又提出了如果大班分到了90个,那小班会分到多少个?解决了这个问题以后,再增加难度为大班比小班多分了40个桔子,大班和小班分别分到了多少个桔子?可能一些学生会遇到一定的困难,但是提供的不同的学习方式会让他们互补合作的。

整堂课我保持了民主和谐的学习环境,学生们学的轻松,学的愉快,收获多多。

不足:

1、与学生的交流形式单一,总是一问一答式,这种单调的对话形式容易让学生感觉单调,失去学习的兴趣,没有照顾到集体。

2、本人的语言还需精炼,评价还需要及时有针对性。

3、最后一个练习是三个数的比,脱离了之前的情境,有种很突然的感觉,缺少自然感。

认识教学反思2

在本课教学中我通过组织学生摸一摸老师的手掌面,摸一摸自己的手掌面、数学书的封面,以及观察黑板的表面等等,用学生自己身边熟知的事物,借助于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充分感知,引发新知的生成。在学生沉浸于生活体验时,揭示本节课的主题——面积的含义。及时地把生活经验概括为数学知识,把生活语言提升为数学语言:黑板表面的大小就是黑板面的面积,数学书封面的大小就是数学书封面的面积等。先就具体事物,说明“面积”的意义,为“面积”概念的形成打下感性认识的基础。摸身边物体的表面,观察桌子、凳子、练习本、文具盒等物体的表面,并且比较两个面的大小,能加深学生对“物体的表面有大有小,可以比较大小”的认识,巩固面积概念。同时,还可以渗透“全等形等积”和“面积的可加性”等公理,以及其他等量公理,为引进面积单位以及用直接计量法求面积打下基础。然后通过创设激趣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形成认知冲突,造成“愤”“悱”的心理状态。“咱们研究了这么多物体表面,看过了,也摸过了,想不想再动手涂一涂呢,分成两大组,来个涂色比赛”,学生兴致盎然。而教师事先发给两组涂色的图形的面积不一样,一组比较小,另一组要大得多,当然涂起来用的时间就多。这样,当学生看到“事实真相”之后,对面积的大小也就有了更强烈的感受。问题是启发式教学的驱动器。抓住了问题,就抓住了课堂教学的切入点。

认识教学反思3

圆是一种生活中最常见的平面图形,也是最简单的曲线图形。在教学中充分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回答日常生活中圆形的物体,并通过观察、操作、讨论使学生认识圆的形状,掌握圆的画法及圆各部分的名称,特征。学生获取知识兴趣浓厚,积极主动。

一、从生活实际引入,并在进行新知的探究活动中密切联系生产、生活实际。

课的开始,通过屏幕显示生活中经常见到的圆,如钟面、车轮、硬币等,接着又让学生举例说出生活中圆形的物体。课的结尾让学生讨论车轮为什么要制成圆的,并出示小猴坐车的几个形象动画,使学生具体的感知数学应用的广泛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了学习目的教育。

二、思维往往是从动手开始的,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用多种感官参与到知识的生成过程中。

要解决数学知识抽象性与学生思维形象性之间的矛盾,关键是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本节课在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理解圆的特征,教学圆的画法时,安排了让学生折一折、化一化、指一指、比一比、量一量等动手实践活动,引导学生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参与讨论,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重视激发学生求知欲。

教学圆的认识时,注重给学生创设思维的空间,注意引导学生积极体验,自己产生问题意识,自己去探究、尝试,总结,从而主动获取知识。

四、本节课,计算机直观形象、动静结合、节省教学时间的功能充分得到发挥,展现了知识发生、发展过程,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但本节课让学生画圆时,由于学生比较感兴趣,不停的想用圆规画,耽误时间较长,占用教学时间多了,导致课的总结时间不够。

认识教学反思4

秒的认识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时、分的认识,能看着钟面说出几时几分的基础上来进行教学的,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知道1分=60秒,充分感知和体验1秒。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情境的创设。本节课安排奥运会开幕式倒计时作为本节课的导入情境。这个生活化的情境是比较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因为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每个家庭基本上都会收看,通过这个生活化的情境,把生活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从而使我们的情境促进我们的教学。

2、自主探索。“秒”这个时间单位学生并不陌生,因为学生在一、二年级学习时间单位时已经接触过了秒,在课前的探底中,我也感受到学生对秒已经有了充分的认识,能说出1小格表示1秒。因此,认识几秒的教学内容我们可以通过新旧知识的迁移,让学生自己说说秒针从几走到几表示几秒,在此基础上教师小结。在教学1分=60秒时,这一知识比较抽象,虽然学生有1小时=60分的学习经历,但是要真正让学生理解1分钟为什么等于60秒,学生还是不知所措。因此,通过课件演示,观察出秒针走一圈(60秒)刚好分针走一格(1分),从而验证了1分=60秒。

3、加强体验。本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感知“1秒”,形成对短时间的观察能力。为了让学生建立“秒”的时间概念,我采取了多种体验方式,让学生听钟表的“嘀嗒”声、拍手练习、做手势等,并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估计几秒,如估画画的时间,估广告的时间及小闹钟。通过这些游戏,使原本枯燥的教学变的更加生动有趣,学生的印象也将更加深刻。

4、注重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在课外拓展这一部分,我把飞机每秒钟的速度、光每秒钟的速度、声音每秒钟的速度等与孩子们熟悉的长度联系起来,不仅帮孩子们建立起长度观念,还让学生感受到一秒的价值之大。

认识教学反思5

新课标要求教师要注意选择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材料和活动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愉快的数学学习体验。因此,在《0的认识》这堂课的教学中,0对小朋友来说并不是完全陌生的,在教学时我从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出发,通过小兔子拔萝卜的故事导入主题,地里一只萝卜都没有该用哪个数字表示呢?学生很快就想到没有可以用0来表示,让学生体会0表示没有的含义。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已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这就是说,数学教学活动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要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和现实世界作为数学教学的重要资源。出示直尺图。让学生理解“0在直尺上表示起点”的含义,我让学生自己观察尺子,然后让他们说说发现了什么?学生在观察的过程中不仅发现0在尺上表示起点,而且还发现了尺上各数之间的位置、顺序和大小关系。让学生体会到自己探索的乐趣,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课程改革为我们带来了新的教学理念,为学生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教师尽可能多给学生一点思考的时间,多给学生一点活动的空间,多给学生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让学生多一点创造的信心,多一份成功的体验。

认识教学反思6

一、凸显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意识。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渐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在教学中,我放手给予学生充足的时空,努力引导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经历“看一看”、“找一找”、“摸一摸”“画一画”、“比一比”“摆一摆”、“议一议”等活动过程,通过动手操作,探索角的特点,认识角,理解角的大小,扩大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意识。

二、增强小组合作、主动探究的意识

角在生活中随处可见,二年级的学生对角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本节课通过小组合作,同伴交流的过程中,要在学生已有经验基础上抽象出角的图形,使学生建立角的表象,认识数学意义上的角,同时,培养学生认真观察、思考的学习习惯,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想象能力和操作能力。

三、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的意识。

从生活中的建筑物、教室用品、教育教学设施入手引入学习,又以寻找见过的、听过的角写一篇角的自述结束,一方面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让学生深刻体会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的真谛,促使学生利用实际生活知识更好地理解数学概念的本质。

四、不足之处:

教师不能充分放手,还学生以自主学习的时空,学生的活动、交流的时间不是很充足,没能对所有学生的活动给予足够的关注。以上将是今后教学工作的改进方向。

认识教学反思7

《小数的初步认识》,初看觉得很简单,但细细地去思考,会引发很多的困惑,促使我深深地去思索,去实践,去反思,启发颇多感想,有柳暗花明后的飞跃,小数的初步认识 教学反思。下面谈一点体会。

1.创设生活情境使数学问题生活化

小数的引入是因为在生活实际中经常会遇到“测量长度的结果不是整米数,物品的价格不是整分数”这样的问题而产生。因此教学中应密切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受小数的现实生活作用。于是我一开始结合帮助小红解决问题,去超市这一生活情境,,让学生感到所学的内容不是简单枯燥的数学,而是非常有趣、富有亲切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身边,他们被浓厚的生活气息所带动,投入到学习中去。

2.实施有效迁移建立小数的数感。

数感是一种重要的数学素养,初步建立小数的概念,建立小数的数感,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感是本节课的重点,那么如何建立呢?要通过知识间的有效迁移去达成。这个迁移点首先就是分数的知识,分数的学习对小数的学习特点是小数意义的理解有直接、显著的影响。在例1中“1分米是几分之几米”是学生已有的知识,只要通过提问,引起学生的回忆和思考,就不难解决,然后不妨直接告诉学生:“米还可以写成0.1米。”使小数和分数建立起直接的联系,让学生对小数的数感在分数这个平台上建立。

3.丰富学习方式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

关于学习方式,应根据学习内容的不同特点,去设计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方式,教学反思《小数的初步认识 教学反思》。本节课中,例1的教学选用了尝试讲述法,把小数直接介绍给学生,让学生经历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同时运用学生已有的知识作为新知识的切入点,引导学生通过有目的的观察、操作、交流、讨论,以直观到抽象,主动建构自己的认知结构。同时还伴有同桌、小组内的生生互动,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去优势互补,充实认知。你来报厘米数或者分米数,然后由同桌说出它们的分数以及小数。也充分调动课堂的活跃气氛,使学生学的轻松,学得有趣。

4、合理设计习题,最大限度发挥习题的功能(我的困惑)

课上完了,我一直在思考:本节课还有哪些不足之处?还用哪些地方需要改进?教学流程方面还是比较简单、比较流畅的,但总感觉缺少点什么,感觉挖的深度还不够,特别是在分数与小数的关系这一块上,虽然在自学问题中提及了,但在课上并没有去解决它,因为教材在四年级还安排了一节《小数的意义和产生》,是把分数与小数的关系在这一课中沟通呢?还是把这一知识点安排在以后再研究呢?对于这一目标的定位总是举棋不定,还值得深入思考。正因为如此,我发现学生在我第二节小数的初步认识练习课上就出现了困难。1元=10角。7角是/元,还可以写成()元。1元是100分。7分是()/元,还可以写成()元。造成这原因除了前面提及的情况外,令一种是这一课时包括的新课内容很多:(1)结合具体情境认识小数的现实意义,懂得以元为单位、以米为单位的小数的实际含义。(2)初步感知十分之几可以用一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可以用两位小数表示,会读、写小数。(3)培养主动探索的意识和合作交流的能力,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正因为如此,一节课没来得及让学生做一些基础练习加深学生的理解。

本节课课本上的习题编排其实非常巧妙,一个习题一个要求,教学时应该尽量节省出时间善于利用,好好挖掘,发挥更大的价值。如对口令、猜谜语游戏,既活跃气氛,又更好地建立了小数的概念,生活中的小数让学生在读一读中进一步感受到小数与我们密切相关;判断各是什么数,试图让学生在辨析中更加清晰整数、分数、小数的内涵。从而练习中也应该引导学生细细体悟,实现有效迁移。如“想想做做”第3题,类似的图在分数的学习中也见过,只是当时的图更一般化,平均分成的份数不一定是10份,到这里,图被特殊化为一位小数也就是分母是10的分数的模型。“想想做做”第5题有同样的作用,只是这条数轴曾经是认识整数时常用的模型,而现在又拓展到了小数。深入地去挖掘,引导学生去理解,帮助学生建立关于小数的数感。

认识教学反思8

《认识几分之一》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第92—93页内容。这节课也是本人在这学期执教的教研公开课。集体备课和多次试教,让我在收获中成长。现将执教中的反思作简单的文字记录。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数学基于生活,数学的知识本来就来源于生活。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在上课伊始,我创设了一个十分贴近孩子实际生活的教学情境——分月饼。

(1)把4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人分得多少?

(2)把2条香蕉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人分得多少?

师:刚才我们都是怎样分的?

师:什么是平均分呀?

(3)现在只有1个月饼,也要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人分得多少呢?

生:半个。

师:每人分到的是这个月饼的一半,“一半”怎么表示呢,大家在数学作业纸上表示表示吧。

师:能不能也用一个数来表示呢?

师:你们知道这是一个什么数吗?(分数)

师:看来要表示一个月饼的一半,已经不能用我们学过的整数来表示了,需要用新的数,什么呀?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分数。

在分月饼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分数产生的必要性,经历分数产生的过程,强调“平均分”是分数的本质特征。在这个过程中,没有人为的灌输,学生的分月饼的过程中自然而然的产生了要学习一个新的数的需要,产生了积极探究的情感。

2、做数学,体会几分之一的意义。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和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资助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这节课,我注重为学生创造探究条件,让学生动手折一折,涂一涂,进一步探究分数的意义,使学生获得直接的感官认识。本节课我安排了两次的操作活动,在认识1/2时,学生通过分月饼初步感知了1/2的意义后,我安排了一个用各种图形来折出1/2的活动,让学生从实物上升到抽象图形的认识。知道不同的物体但可以用相同的分数来表示;在认识1/4时,我完全放手让学生用同样一张正方形纸折出1/4,学生的折法不同,所呈现出的这张纸的1/4也不同,通过这种方式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拓展学生的思路,进行思维训练。同时让学生感悟,相同的分数,可以用不同的图形来表示;同一个图形,可以表示不同的分数,并初步感知分数的大小。

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在操作中发现,在发现中体验,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想法、自己的发现,每个分数都由学生自己去创造,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使学生体验自主探究的乐趣。

经过手脑并用,建立起清晰鲜明的表象,从而使抽象的数学概念形象化、具体化,进而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3、自主探究,发现规律。

本课没有停留在知识的传授上,而是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自主探究、自主创造的空间,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让学生利用各种形状的纸片自由地动手折一折、涂一涂,并用分数表示这张纸的几分之一。

师:刚才我们认识了1/2和1/4,你能用手中的图形表示出它的几分之一吗?我们小组合作,来看看活动建议。

活动建议:

用阴影表示出手中图形的几分之一。(每组的几名同学表示的要各不相同)

互相说一说,每个分数表示什么意思。

比较阴影部分表示分数的大小

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比较阴影部分的大小,发现1/2与1/4,1/3与1/4比较大小的规律:同一个物体,平均分的分数越多,每一份就越少。像这样让学生自己总结出来的规律,学生的印象会比较深刻。

在这一节课中,也有一些不足的地方。

小组合作应该是在这节课里的亮点。我从学生的认知角度出发,设计了一系列动手操作的活动,让学生在小组里折一折、涂一涂,相互交流从而理解分数的意义,让他们觉得分数这个内容没有那么枯燥,但是有个小遗憾,就是在每次的小组活动结束以后,我没有反馈,我应该请小组的成员发言,让小组的成员来汇报结果,说一说刚才你是怎样想的?为什么要这样折?这样学生再来说分数的意义就容易一些。

联系生活实际还不够。我出示的关于几分之一的例子不多,并且学生也没有感受到身边还有哪些几分之一,数学是来源于生活的,如果学生感觉不到几分之一与生活的联系,那么他对几分之一的认识就不会太深刻,不久就会忘记。

比较分子都是1的分数的大小放在第二课时讲比较好。这节课就认识几分之一,理解分数的意义,会读能写,然后在拓展延伸,再联系生活,整节课就把重点放在几分之一的意义、分数的读法和写法上,效果可能会更好一点。

我想只有一次次积累、一次次思考,才能上出真正平实而有效的数学课。

认识教学反思9

建立数感可以理解为会“数学地”思考,这对每个人来说都是重要的。我们没有必要让人人成为数学家,但应当使每个学生都在一定程度上会数学地思考,数感是人的一种基本素养。

培养学生的数感,不是靠教师讲解获得的,而是要结合具体情境,通过数学活动得到感受和体验。学生,特别是一年级的学生,都有强烈的表现欲,因此,我抓住这个契机,在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给他们一个舞台,让他们用语言表达和交流数的信息。为此,我适时安排了相应的活动。新课引入时,我就先通过“考眼力”游戏,让学生通过数数,猜数。这不仅仅是激发学生学习情趣的一种策略,更是让学生通过想和猜的活动,发展数学意识,培养学生的数感。又如在认识计数单位个和十时,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有什么办法能让别人一眼就能看出有11根小棒,再通过比较得出以十为计数单位,以及在出示主题图时让学生数一数图上的事物各有多少。引导学生学会应用数去观察事物,表达和交流生活中有关数量的信息,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领会学习数学的意义。另外,在尺子上除了让学生一个一个数外,还让学生两个两个,五个五个,十个十个数。这些安排不仅加深学生对数的意义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数感。

玩中求知,体验生活数学。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让学生在玩中感知的知识是最深刻也是最牢固的。瑞士教育家皮亚杰说过:游戏是认识的兴趣和情趣的兴趣之间的一种缓冲地区。游戏可使学生轻松、愉快、有效地掌握知识,也可发展学生的灵敏性,还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融洽师生关系。

小学生,特别是一年级的小学生活泼好动,学起来就常会感到枯燥乏味,如果能做到教学与游戏相结合,就能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这节课我尽量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而又应该为生活服务”,如在马路上数数等。同时,设计了“考眼力”、“帮小弟弟补尺子上的数”、“按要求上讲台找位置”、“小白兔送水果”、“猜数游戏”等游戏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到玩中,在玩中探求、合作,体验和巩固。特别是我拿出鲜艳形象的水果时,教室里只听到“我要,我要”的声音,学生简直忘了自己是在上课,只知道我答对了问题就可以拿到水果。这样的设计既加深了学生对各数组成的理解,又使学生获得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拓宽了学生的思维,内化了所学知识。

尊重学生,促使全面发展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这意味着,我们的教学应该“关注人”。人的发展应是全面的,正如新的课程标准中指出的:我们的学科教学应关注三个维度: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只有三个维度的和谐统一,才会让每个学生得到进步和发展。

为此,在引出11—20各数时,我让学生先数出过马路的有几人?再接着10的后面继续数图上一共有多少人?让学生直接参与数物体的个数,并通过顺着数和倒着数的方法,让学生体验顺着数一个一个的大起来,倒着数一个一个的小下去。这样的设计是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在一系列的数数的活动中领悟知识。从另一种意义上说,更能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需要,学习的意义,有助于激发他们对数学学习的情感和态度。另外,在写数的时候,我让学生在放大的田字格中写一个自己喜欢的数,并说说为什么喜欢?又如在认识计数单位个和十时,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有什么办法能让别人一眼就能看出有11根小棒?再通过比较得出以十为计数单位。这一系列活动是既尊重学生,又让学生在说的过程中,在评议讨论的活动中获得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

认识教学反思10

在《毫米和分米的认识》这堂课中,我创设了比铅笔长短的游戏情境,用直观简易的教具,让学生先看、再猜,引起争议,最后动手操作比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再让学生通过用尺测量,使学生发现原有的长度单位不能解决现在的问题,引起认知上的冲突。于是试图找到一个更小的长度单位。使毫米概念的引入显得迫在眉睫,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学习毫米的意义;同时激起了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内在动力,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地渴求,教学内容更适合学生,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在引进“分米”这个概念时,我让学生先测量自己的铅笔,然后由我来估计这支铅笔的长短。由学生来检查老师估得准不准。由于对于估测很多学生把握的得不太好,所以学生觉得很有挑战性,学生兴趣高涨。在这个游戏活动中,,我意识地以10厘米为标准作手势去进行估测,并在语言表达方面有意识地用到有关的语句:大约几厘米、几厘米左右。所以在游戏中,不知不觉地掌握了估测的基本方法和语言表达方式。这又为引入分米作了铺垫,由于人们经常要以10厘米作标准去估计、度量一些物体的长度,所以把10厘米变成了一个新的长度单位:分米,这样就很自然地引入了分米,而且让学生体会到了分米产生的过程和必要性。

这节课我安排了多次观察、测量身边物体的实践活动,给学生留下了充分的参与学习、展示自我、相互合作、相互交流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的基础上积极参与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在合作交流中,学生不仅可以表达自己的想法,培养参与意识,也可以了解别人的想法,调整自己的认识,这样有利于学生用不同的学习方式探索和思考问题,提高自己的思维水平。学生在丰富有趣的实践活动中丰富了自己对1分米、1毫米长度的感性认识,为形成正确的空间观念积累实践经验。但在后面的练习中,学生对这些进率混淆了,看来要多练习了,毕竟学生刚学习了这些进率。

认识教学反思11

在教学本课的时候,我感觉比较的失败。一是我在课前从分的进行的准备,但是总有学生在下面说话,不听。而有学生不听,我就比较的生气,停下来不讲。这样浪费了很多的时间。现在想来,我应该怎样的处理这件事呢?我是点名批评,而且个别的同学我让他到旁边站着。但是效果不佳。我反思这是怎样回事,真是杀鸡给猴看,而猴子不看。那么怎样处理这种情况的呢。在我上课之后,我一直在反思,我应该怎样的进行处置这样的情况。我想了一天,现在想来,不能够因为个别学生的问题而影响整个班的学习。我让学生去听,学生一定听老师的吗。那不一定的。因此我想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怎样进行教学呢?

第一对于大部分的学生只要认真的进行指导。对于个别说话不听的,我想应该予以个别的处理。还有就是在教学的过程中,将上课的各个环节安排的紧凑一些。一个接一个环节,这样使学生在教学中能够很好的融入整个的学习中,同时带动整个班级的学习。我想这样能够带动同学们积极的进行活动的。

第二在教学的中教学生安排的更加的新颖一些,这样学生能够有兴趣。这样再教学的过程中的教学设计中更加的用一些技巧和想法。

第三我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不要求每个学生都时时刻刻的都听。这是不现实的。应该怎样去处理呢。我想教学的过程每个活动的结束之后,可以放松一下。调剂一下紧张的氛围。这样学习中,学生有张有驰,效果会更好的。怎样进行放松呢,我想比较讲个相关的小故事,或者学生介绍一些相关的知识,或者进行相关视频的观看。这样我想效果会更好的 。我想再者就是在上课的过程可以先忽视一些小的问题,比如个别的学生不听课等等现象。我想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中将它们吸引过来会更好。当然对于个别的故意的扰乱的同学还需要进行相应的处理。我想这样有张有驰的学习活动会更好的。

认识教学反思12

今天学习《认识时间》本节课是在一年级上册认识钟表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时间的,是本单元的一个难点。同时为以后学习时、分、秒及相关的计算打下基础的。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先带领孩子复习了整时,几时过一点,快几时了,然后认识分,重新认识钟表,知道钟表上有12个大格,每个大格有5个小格,一共有60个小格。分针走一个小格是1分针,走一大格是5分钟,时针走一个大格是1小时。本节课学习氛围浓厚,学生在拨一拨中学习几时几分。

但本节课存在着不足:

1.在教学本节课时有些孩子5个5个的数也不够熟练,是依靠手指来完成这一过程的。所以对这些学生的教学很难,在认识钟表的时间时出现了困难。

2.还有一些孩子在数大格时,由于手和嘴在数的时候不一致,往往出现多数5分或少数5分。

3.部分学生在读时间时往往容易读错,例如7时45分、4时55分这样的时间对学生来说也是个难点,时针靠近大数,学生容易取大数,看成8时45分、5时55分。这可能受之前学的,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几就是几时的思维的限制。还有的学生是分针指着数字3,就说是3分钟,指着数字8就说是8分钟等。

第二节课,我又复习巩固了认识时间,让学生自己拨钟表,观察分钟转动时,时针的变化,尤其对比观察半时前后时针的位置变化,让孩子拨一拨8时45分,接着让分针继续前进15分,到9时,观察这两个时刻时针的位置都指向9。但第一个时刻时针指向9,分针指向9,还没到9时,再过15分钟才到9时,所以虽然时针指向9但并不表示9时。

我重点让孩子动手拨一拨,同桌一个人拨钟表,另一个人认时间。过一会儿,同桌调换。然后,让一个孩子上台拨钟表,全班同学说时间。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更加认真备课,多方位了解学生,做好预设,让我的课堂在追求生动活泼的同时,追求实效性。

认识教学反思13

教学《万以上数的认识》这节课时,课前做了精心的准备。整节课下来,孩子们兴趣高涨,表现活跃:

一、给学生一个期望。

上课之前,我先对孩子们的课前准备和坐姿进行了表扬,接着对孩子们说:“新的学期,新的开始,相信我们同学一定会更加出色,有信心吗?”孩子们自信被我调动了起来。著名特级教师李元功说:“教师热爱学生,对学生抱有期望,并把这种期望付诸思想教育的过程,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这些学生常常会如教师所期望的那样不断进步。”相信孩子们会不辜负我的期望越来越出色。

二、精心设计课前小研究。

1、调查中国各个省份的占地面积。

2、说说这些数字和前面所学的有何不同?

3、找一找:“十万”个字、“十万”张纸、“十万”个人……

在小组合作时,孩子们准备得不错,大多数孩子搜集了,但缺少对搜集数据的思考,交流时用时间太多,以至于这节课的练习没有进行。学生交流和展示占用时间太多的问题一直是我教学中的一个难题。反思今后的教学还应继续加强学生合作能力和合作意识的培养,指导学生学会有效质疑,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多媒体辅助教学。

为了引导学生从身边或熟悉的事物中进行估计,感知十万是多少,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发展其数感,我利用多媒体形象演示了“10个一千是一万”“10个一万是十万”的变化过程,在情境中发展了学生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存在问题

1、虽然万以上数的认识在生活中随处可见,但要真正感知其大小并非易事。通过让学生找一找“十万”个字、“十万”张纸、“十万”个人的活动只是让学生对大数有了初步的感知,但很多学生仍感知困难,今后还应继续引导学生从身边或熟悉的事物中寻找素材进行数感的训练和培养。

2、因为条件限制,只有一部分学生带来计数器,在数数感知万以上的数时,效果不好,如果每个学生能用计算器动手操作一下,效果可能会更好。

3、通过教学我发现孩子们对于万以上数的认识,在生活中接触较少,缺少必要的生活经验,数感的形成也需提高和加强。

我在让学生练习万以上数的读法时,不仅引导学生很好地概括一些规律和方法,还引导学生分解出每一个小的步骤,使其操作性更强,更容易学生去理解掌握。因此在练习课堂上我引导学生把万以上数的读法的方法总结为四个步骤:第一步给数分级,第二步看看这个数一共有几级,第三步按个级数的读法读读每一级上的数是几,第四步完整地读出这个数。然后进行集中训练,通过练习,学生都能熟练地说出一画(分级)二看三说四读的读数方法,并能够运用这个方法来准确无误地读出每一个数。慢慢地学生在读数时养成了给数分级的习惯。这样时间长了,学生对大数的读法感觉就越来越强。

在学生掌握了如何读万以上数的读法以后,我把这节课所学的知识运用到解决实际现实的问题上,出示课后练习中一些实际生活中的大数,让小组合作尝试着读。在这里,教学的重点不是读数,而是通过读法来体会大数的意义。这时的读数,学生已经对大数的有关知识有了初步的了解,因此,通过读数可以理解每一个大数的具体含义,加深对大数的意义的理解。

认识教学反思14

质量单位的学习,学生第一次接触,也是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要与之打交道的。我注重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课前收集有关动物质量单位的信息,每人准备一枚2分硬币,一粒花生豆,几粒黄豆等比较轻的物品。

课上,我首先让学生阅读课本信息窗中的信息:世界上最小的鸟是蜂鸟,孵出来时还不到1克呢!……学生都露出惊讶的表情下来。。

学生在建立1克的概念时,让学生掂一掂一枚2分硬币的质量,充分感受1克的质量,并让学生列举了生活中哪些物品的质量大约是1克,加深对克的印象。

在建立1千克的概念时,我把教学内容分层细化,让学生亲手掂一掂100克、500克、两个500克(1000克)的具体物品。通过掂一掂、比一比、称一称、说一说的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充分感受100克、500克、两个500克(1000克)的实际质量。1千克=1000克。

接下来,让学生介绍自己收集的有关动物质量单位的信息:大象重3——7吨,河马重3——5吨,犀牛重1000——3600千克,棕熊重量超过680千克……

大量有关动物质量单位信息的呈现,把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学生迫不及待地想学习本节课的新授知识。

孩子接受知识必须是一个过程,由易到难,由少到多,由感性到理性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必须经历的过程,而不能由老师来代替。

在教学《千克、克、吨》这一单元时,学生结合具体情况很快就感受并认识千克、克、吨这几个质量单位,了解到1千克、1克、1吨的实际质量,还掌握了千克、克和吨之间的关系,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但当要求学生做填质量单位的题时,真是错得让你笑掉牙,如“一艘轮船重500(千克)”、“一只鸡重4000(千克)”、“一包方便面重100(千克)”、“一头牛重500(吨)”等。为什么会这样?明明不是掌握得很好了吗?

我思前想后,是不是我在教学上出了问题,还是哪个地方做得不足?最后,我明白了,原因是学生平时少参与社会活动,缺少亲身体验的机会,对日常生活中的物品没有一个完整的概念。那怎样才能冲破这个障碍呢?

1、家长要积极配合。家长不要把孩子局限于家、学校两个地方,应大胆地让孩子走出去,去玩、去做力所能及的事。玩,可以让学生认识不少新鲜事物,感受事物,开阔眼界。做事,可丰富经验,如可以让孩子到超市买买东西,吃完饭让孩子收拾碗筷等,这样从中可以感受物品的轻重。

2、创造条件让学生开展实际操作活动。教师让学生在实践中去体验、去感受。要创造各种条件,准备充分的教具、学具和实物等,让学生进行猜一猜、掂一掂、称一称、算一算、说一说、比一比等实践活动,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使学生感受千克、克和吨,建立明确的质量概念。

3、课间,多让学生互相交流。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总之,多让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这样对思维的发展有一定的提高作用,对学习新教材有更大的帮助。<

认识教学反思15

纵观整节课,感觉优点有三:

一、能够做到环节紧凑,思路清晰,从而构成一个较好的教学框架:首先是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其次是放手学生,探究新知;最终是归纳总结,拓展延伸。其中第二大环节又包括5个小环节,即找角、抽象出角的特征、画角、做角及研究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二、能够在导入新课中把问题的切入点抛给学生,如:你们最想明白角的哪些知识?从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入手,主动进入到学习的情境中去。而不是让教师牵着鼻子被动前行。

三、在突破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这一知识难点时,能够利用电脑多媒体的优势,巧妙突破。尤其是利用儿童化的语言,让学生化难为简。

但不足之处也有几点:

一、只备教材,而对学生却备得不够。

比如:在找角的特征时,教师意在引着学生用自我的话说出尖、线等,从而再转到数学中的语言:角、边等。但孩子的认知前提却不一样,有的心中空白,一向说不到点上,只说成折、横,他们的回答让教师也无所适从。而有的学生则无所不知,直截了当地说出了角的各部分名称。让教师又觉得心中不甘,意犹未尽。

二、在教学过程中,语言不够简炼。尤其是对一些数学术语把握得不够。导致学生对角的认识不是很清晰,从而在数角时走了许多弯路。

经过这次研讨课,我感觉自我受益匪浅,并由衷地庆幸自我能获得这次难得的机会,并时时提醒自我,在以后的教学中,努力进取,从而逐步提高自我的教学水平。

第四篇:认识肌理教学

一、教学理念:

新课程理念强调高中美术教学应把鉴赏与体验、鉴赏与动手实践结合起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和创作能力。所以,在这一课中,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全班分成9个小组,每组5至6人),让学生通过观察、触摸、拓印、联想、欣赏等活动来认识肌理,理解肌理的表现力,领悟肌理的感染力。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艺术的本质、特性和文化内涵,用艺术思维的方式认识世界,唤起对生活中一些平常事物的关注,使学生不光会用眼睛,还要尝试用触觉去感知这些事物的美丽,积累视觉和触觉的经验。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活动认识肌理,并了解其分类及特征。(知识)

2、学会运用简单的方法拓印肌理,并提高对肌理的鉴赏力。(能力)

3、陶冶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高尚情操。(情感)

三、重点难点:

如何理解肌理的表现力,领悟肌理的感染力。

四、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辅助课件、实物投影仪等。

学生准备:画具、颜料、纸张,收集石头、木头、毛巾、空心砖等材料。

五、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先让学生观看几张肌理图片,感受这些平常事物的美。

2、教师导言:肌理是美术作品的重要构成元素,但据平时了解,同学们对肌理的认识却不多,所以,我们通过本课教学来认识肌理。

(设计意图:运用直观教学的方法,通过观察身边的事物,让学生对肌理有直接的感受,同时也带着问题进入新课,提高美术学习的兴趣。)

(二)新课内容。

1、出示课题,并提出问题。

什么是肌理?除了视觉方式,还可以通过什么方式感受出来?

2、接下来先让学生闭着眼睛触摸石头、不锈钢等材料的表面,然后再观察,最后体验一下这些事物能带来什么样触觉和视觉效果,并让学生谈谈感受。

(设计意图:通过体验触摸,从另一种角度感受肌理,培养学生运用多种方式、途径获得结论的学习习惯,为下一环节讲解肌理的概念及分类作铺垫。)

3、教师介绍肌理的概念,分类及特征。

肌理指由于材料的不同排列、组织和构造而使人得到的触觉质感和视觉触感,质感、笔触、纹理等说法,都可包括在肌理之中。它可分为“触觉肌理”和“视觉肌理”两种,凡用手触摸能感觉到的肌理,都属于触觉肌理,而视觉肌理则指眼睛所看到的肌理,无须用手摸而能感觉到它的特征。(以石头为例,同学们刚才所谈到的“粗糙”是触觉肌理,“斑驳”则是视觉肌理。)

4、拓印肌理。

教师导言:肌理在自然界,在我们生活中都可以发现,甚至还可以通过简便的方法获取肌理的图片。

活动过程:学生把不同的颜色涂在空心砖、毛巾、木块等材料上,接着用纸张覆盖在颜料处,用手均匀地按,然后把纸张取下来,一张完整的肌理拓片就制作好了。之后,教师把部分拓片拿到实物投影仪展示,和学生共同观摩、讨论、点评。

(1)空心砖肌理:点的密集构成,呈螺旋状向四周扩散。提问:这张拓片给同学们什么样的联想?(像空中的星星、随风旋转的沙尘暴、漫天飞舞的雪花。)

(2)毛巾肌理:这张拓片上的点是横向排列的,颜色有轻有重,同学们想一想,为什么会有轻重变化?(因为毛巾易吸水,干湿程度不同就造成拓片颜色轻重变化。)

(3)木块肌理:我们发现这张拓片有横向和纵向的纹理,请同学们讲一下这两种肌理排列的原因?(横向排列的是木块本身的条纹,纵向的是锯痕。)

(设计意图:通过动手拓印,使学生获得成功体验,增强美术实践能力,锻造发现美的眼睛,也让学生看到了肌理的表现力,丰富了视觉想象力。)

5、想象肌理的表情。教师放映幻灯图片石头、木材、不锈钢,让学生观看,并想象这三种材料肌理的表情。

教师总结归纳:石头质感坚硬,给人以坚定、厚重的联想,同时,石头不会腐烂,也象征永恒;木材的年轮使人想到岁月的流逝,而树皮的纹理则有一种粗犷、沧桑的感觉;而不锈钢则是一种较“新”的材料,能给人细腻、创新、向上的体验。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想象、思考、判断,理解不同肌理给人的不同感受以及情感体验,让学生逐渐领悟肌理所具有的特殊感染力。)

6、肌理在美术作品中的运用。

教师放映美术作品图片(雕塑、绘画各3幅),组织学生欣赏,并让各小组派代表发言。

(1)首先,请学生以肌理的情感体验为基础,分析、讨论雕塑给人的审美享受。

欣赏《郑成功雕像》。

学生赏析发言摘要:郑成功雕像造型整体、大气磅礴,石头表面粗糙的肌理充满着一种坚定、雄浑的力量感,石头坚硬的特质又给人永恒的感觉。

教师补充:因为石头坚定、永恒的性质而常常作为纪念性雕塑的材料。欣赏《释迦牟尼》。

学生赏析发言摘要:这尊释迦牟尼像温和、亲切、慈祥、宁静。因为木材不像石头或不锈钢有一种冰冷的感觉,所以也拉近了与人的距离。

教师补充:木材独特而富于变化的纹理又给人以神秘感,这尊佛像的成功之处在于它没有粗犷的条纹,而是细腻、质朴、自然的纹理,因此富于人情味。

欣赏《腾飞的晋江》。

学生赏析发言摘要:这座城市雕塑光彩夺目,不锈钢的光泽使人领略到一股开拓创新的气息,“人”字造型又有一种上升的气势,好像告诉人们这是一座充满朝气、力争上游的城市。教师补充:因为金属材料的“新”,具有现代感,用不锈钢来表现晋江这座新兴的工贸城市,恰到好处。

(2)以视觉感受为基础,运用比较的方式鉴赏绘画作品,理解笔触的表现力。

学生总结发言摘要:《蒙娜丽莎》笔触细腻,准确地表现青年女性的肌肤,柔润而富有弹性,背景山水迷茫,淋漓尽致地发挥了烟雾状的空气效果;《日出·印象》给人的感觉斑驳却很明快,近处颤动的笔触使人感到清风徐来,泛起阵阵涟漪,远处模糊的笔触又使人置身于湿润的晨雾和流动的空气中;《卢昂大教堂》厚厚的硬壳似的颜料涂层和粗糙的石头建筑很吻合,堆积的颜料给人以厚重感。

教师补充:不同笔触的感观不同,粗的笔触具有原始、粗犷、厚重、坦率的感觉;细的笔触具有温柔、精巧、纯净、淡雅的感觉。当然,如果笔触相同而颜色不同又会产生不同的效果。所以,美术作品中恰当地运用肌理能加强视觉形象的作用与感染力。

(设计意图:学生从认识、感知、拓印、想象再到欣赏,是一个由浅入深,由直观到抽象的过程,有助于学生逐步了解肌理及其表现力,让学生体验美术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同时也提高了审美的能力。)

(三)总结评价。

“肌理”在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它使世界变得丰富多彩。在上述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从观察、触摸、拓印、想象等多种感官去认识肌理,获取了真实体验,学生学会倾听不同的声音,开始建立开放性的审美视野。同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虽然学生拓印的作品还不尽人意,对“肌理”的理解也可能不够深刻,但学习过程中快乐的体验、愉悦的合作、充满悬念的探究便是他们宝贵的收获。

点评

(陈德煌 福建泉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认识肌理》一课,是刘老师以湘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鉴赏》第一单元《图像与眼睛》中的教学内容为基础,依据课程标准的实施建议“在美术教学过程中将鉴赏与体验,鉴赏与动手实践结合起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和创作能力”,根据学生学习兴趣特点、知识能力基础等进行课程资源整合,自己创编的一节课。这节课的教学实践在实施实验课程标准方面有着许多积极意义。

首先,整节课的教学设计、教学过程体现了刘老师积极更新教学理念,努力转变教学方式,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关注学生体验、探究、合作等学习方式的指导。学生通过观察、触摸、拓印、联想、鉴赏等活动,对“肌理”这一美术要素有了初步的认识和领悟,这不仅解决了教学中的难点,为以后教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甚至对学生学习美术终身发展都会产生作用。

第二,刘老师所在学校是农村中学,据他了解,所任课的班级学生美术素养参差不齐,相当多的学生在小学、初中阶段接受美术教育很少,为此,他没有为了教材而教教材,而是灵活运用教材,根据学生情况,学校的教学条件,抓住教学重点难点,化重为轻,化难为易进行教学设计,促使全体学生均衡发展。

第三,善于挖掘与利用教学资源,教学贴近学生生活。课堂上学生选取的材料如木头、石头、砖头、毛巾等,对于农村学生来说是随手可得。学生在平时对这些材料是熟视无睹,但经过课堂活动,体验到了美术加工创造的乐趣,发现了美术活动“化腐朽为神奇”“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的内在本质,由此产生的愉悦、感动,将是学习美术不竭的动力。

在欣赏作品时能以当地的城雕《郑成功雕像》、《腾飞的晋江》进行欣赏,给学生带来了亲切感,直接地体会到学习的价值。

第四,创设张扬个性,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课堂上学生畅谈对不同肌理的感受,对不同作品的理解,师生在交流对话中,对于肌理的认识,对于美术作品的鉴赏得到了相互补充、生发、分享、建构。这样,学生在愉快的学习活动中美术素养、人文素养都得到了发展。第五,重视美术学习本体。“高中阶段的美术课程应该在注意美术的一般教育意义的基础上,比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课程更实些,”这节课的教学内容“肌理”就是一般美术教学常忽略,而又是美术很重要的一个基本要素,刘老师却能以此创设课题引导学生认识,可见他具有敏锐、开拓的教学思维。在教学中,刘老师还很重视引导和鼓励学生恰当地使用美术术语进行评述,这对学生掌握美术鉴赏的基本方法,培养良好的美术学习习惯是很有作用的。

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学策略,以及学生学习过程性评价与模块学分认定的操作等问题还有待提高、完善。但这节课的教学实践让我们看到了普通高中美术新课程实验相对于此前的《美术欣赏》课,给高中美术教师教学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创造空间,同时也对美术教师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

第五篇:认识《左右》教学设计

认识《左右》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左右”的位置关系,了解和体会其相对性。

2、通过有趣的学习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以及培养学生初步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运用生活中与“左右”有关的情景,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认识“左右”的位置关系,能够正确确定“左右”。教学难点:了解和体会“左右”的相对性。

教学用具:文具贴图、尺子、橡皮、格尺、文具盒、铅笔。教学过程:

激趣导入:师:都说我们班的小朋友特别聪明,老师就要考考大家,看谁能猜出老师出的谜语,谁就是最聪明的孩子,请听谜语:

两棵小树十个叉,不长叶子不开花,能写会算还会画,天天干活不说话。

大家猜猜看是什么?(手)

同学们真聪明,一会我们就用手来做游戏,大家高不高兴?高兴的同学请举手,你们举的是哪只手呀?(右手)对了!那,另一只手就是?(左手)说对了,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认识“左右”这一课,同学们准备好了吗?

二、认识左右的位置关系

1、在生活中感知“左右”

(1)师:同学们,我们的双手很勤劳,在日常生活中,为我们做了很多事情,首先,请同学们想想我们常用右手做那些事情?

生1:写字。

生2:吃饭的时候拿勺子。

生3:拎兜子„„

师:左手又帮助我们做了哪些事情呢? 生1:写字时左手帮助按住本子。

生2:吃饭时,左手拿碗„„

(2)师:同学们说的不错,左右手是一对好朋友,他们配合起来力量可大了,下面我们做一个有趣的小游戏,体验一下。

请吴浩同学用一直手拧开这个杯盖?并说说体会。生:用一直手很难打开,太难了,我根本打不开。

师:请你“左右”手合作把瓶盖打开。

生:很轻松的就打开了。老师我觉得同学们也要像左右手一样互助、互爱团结力量大。

师:你说的真不错!请同学们说一说我们身体上还有像“左右”手一样好的朋友吗? 生1:左眼、右眼。

生2:左脚、右脚。

生3:左耳朵、右耳朵。

生4:左眉毛、右眉毛。

生5:左肩、右肩„„

(3)师:下面,大家一起来做口令游戏,请同学们听口令,看谁反应最快,能够做出相应的动作。

伸出你的右手,伸出你的左手,拍拍你的左肩,拍拍你的右肩,拍拍你的右腿,拍拍你的左腿,抬起你的左脚,跺下你的右脚,用右手摸你的左耳朵,用左手摸你的右耳朵,师:同学们很聪明,反应很快,来上学已经有几天了,可是有些同学互相还是记不住名字,下面就请同学们来介绍一下你左边和右边同学的名字,然后在介绍一下自己的名字吧!(多指几名同学介绍)

2、在生活中找“左右”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很多关于左右的事情,小组讨论,你在生活中遇到过哪些和左右有关的事情?

师:好,谁想好了就举手说一说!

1、和妈妈走路的时候,我总是走在妈妈的左边,妈妈总是走在我的右边。生

2、上体育课站排的时候,王东总是站在我的左边,张力总是站在我的右边。

3、„„

师:同学们可真棒!说的都这么好!可见,在我们的生活中认识左右真的很重要。

三、理解左右

1、摆一摆

师:现在请大家一起做个游戏,每个人拿出你的学具,听老师的口令来摆一摆,谁愿意用文具贴图到前面的黑板来摆一摆?

师:请把橡皮放在文具盒的左边„„

2、数一数

师:摆在最左边的是什么?

摆在最右边的是什么? 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3、说一说

师:我还有问题想问问大家,从右边数橡皮是第几个?从左边数橡皮是第几个?„„

1、从右边数橡皮是第四个。

2、从右边数橡皮是第二个。

师:为什么同一块橡皮,它的位置说法却不同?

生:因为数的方向不同,左右就不一样了。师:同学们很聪明,我很佩服同学们,请同桌之间互相提问题,并动手摆一摆。

师:同学们摆的很认真,请整理学具,把学具轻轻的放回文具盒。

4、找一找

师:叮铃铃,放学了,小明走回家,他的家在最左边,同桌商量一下,他的家是几号,为什们?(出示贴图)师:同学们说的真棒!你们说对了!判断能力真强,小明的妈妈夸同学们聪明!

师:刚才我们认识了左右,那你们掌握的怎么样了呢?下面就考考同学们,请七名同学站到前面,听口令,下面的同学当裁判。

师:请„站到„的左边,请„站到„的右边,张力的左边有几名同学?张力的右边有多少同学?

四、体验相对性

师:同学们,老师还有一个问题想问问大家,我现在和大家面对面的站着,请问老师现在举起的是右手还是左手?(举起的是右手)

1、是左手。生

2、是左手。

师:多数同学都认为是左手,那么现在老师转过身来,和你们站的方向一样,你们再看看是左手还是右手?(转过身来,背对同学。)请同学们再次说说老师举的是哪只手? 生:右手。

师:因为刚才老师和同学们是面对面的站着,方向相反,所以左右位置也相反,这就是左右的相对性。

师:为了让同学们进一步体验左右的相对性,老师和同学们面对面的站着,我举右手,请同学们也举右手;我举左手,请同学们也举左手,看谁反应快。

五、巩固练习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去游乐园玩吗?小明也去游乐园玩了,当他走进游乐园的时候,看到这样一个情景(贴图),请问这些小朋友在上下楼梯的时候都是靠哪侧走的?为什么不在一侧走呢? 生:„„

师:请同学们走走试试。

师:方向不同时,我们就要以走路者的角度来判断那一侧是右边。如果上下楼梯的人有的靠左,有的靠右,会出现什么情况?

师:所以,我们在上下楼梯时都要靠右侧同行,在马路上行走,也要遵守交通规则,以免发生事故。

师:同学们,认识左右真的很重要,拿医生做心脏手术来说,一定要分清左心房、右心房,否则就会发生医疗事故。

六、全课总结 师:同学们,你们学会判定左右了吗?其实在数学城堡中,还有很多有趣的问题等着我们去研究,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课堂上,认真学习,获得更多的数学知识。

七、板书设计

认 识 左 右

1、左右可以描述物体的位置。

2、方向不同,左右不同。

下载木刻版画的教学认识word格式文档
下载木刻版画的教学认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认识左右》教学设计

    《认识左右》教学设想 认识左右是学习“空间与图形”的起始阶段,对引导学生建立初步的空间概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新课程标准对这一学段提出的要求是:会用上、下、左、右、......

    体育教学认识

    谈谈新课改下对提高体育课堂有效教学的认识 摘要:在新课改下提高体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要在坚持课程理念的前提下不断转变教学观念,不断探索教学方法,加强课堂管理,不断提高自......

    认识时间教学反思

    认识时间教学反思15篇 认识时间教学反思1 任教以来我多次担任一年级数学教学。在这个年级的教学中,认识时间的教学我一直感到很难教,认识时间是小学数学低年级教学中一个十分......

    《认识几分之一》教学反思

    一、谈话导入,激发学习欲望 本节课我在课堂上调查同学们最爱吃的水果,选用了学生喜欢的话题引入,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老师也把自己喜欢的水果带来了,打算分给上课表现最优秀的......

    认识广告教学实录(★)

    《认 识 广 告》教学实录 何坊街道办事处鲁能惠民县希望小学 李洪芹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发现广告在现实中的作用,了解广告的特点。 2、在生活中感知广告的类型,了解广告的多......

    《认识比例尺》教学反思

    《认识比例尺》教学反思 《认识比例尺》教学反思1 教学目标:1.在实践活动中体验生活中需要的比例尺。使学生认识比例尺的意义,学会求一幅平面图的比例尺。2.在操作、观察、思考......

    《认识负数》教学反思

    《认识负数》教学反思 15篇 《认识负数》教学反思 1 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现实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了解负数的作用,感受运用负数的需要和方便。2.使学生知道正数和负数的读法和写......

    认识6-9教学反思

    认识6-9教学反思 认识6-9教学反思1 本节课让学生在已有知识基础上,学会数100以内的数,建立100以内数的概念,能够运用数进行表达和交流;引导学生观察、操作,初步体验数与生活的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