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信息技术学科德育渗透计划
信息技术学科德育渗透计划
——李 莉
切实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党中央以推进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实现国家长治久安出发做出的一项重大决策。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正式颁布。德育是指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和心理品质教育。它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起着主导的决定性作用。“把德育放在学校一切工作的首位”这已是我们的共识,因此,对于我们信息技术教师来说,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根据市教育局和学校提出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并依据中央《意见》精神,明确指导思想: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结合中学生心身发展特点,积极探索德育生活化规律,教育和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和爱国主义情操,努力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新一代中学生。
二、工作目标
1、了解信息技术的应用环境及信息的一些表现形式。
2、建立对计算机的感性认识,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
3、在使用信息技术时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会使用与年龄发展相符的多媒体资源进行学习。
4、能够在他人的帮助下使用通讯远距离获取信息、与他人沟通,开展直接和独立的学习,发展个人的爱好和兴趣。
5、知道应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系统及软件,养成良好的计算机使用习惯和责任意识。
三、具体工作及措施:
(一)、培养学生爱护机房设备、遵守机房规则的良好习惯
首先,要加强思想教育,即要使学生明白,良好的习惯(爱护机房设备、遵守机房规则„„)不仅是个性心理品质的良好反映,也会使他们终身受益。在课堂上,教师要善于结合教学内容,注意分析教材中的思想教育因素,针对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教育,循循善诱、晓之以理,使他们认识到养成良好习惯的重要性。
(二)、进行良好的网上道德教育。
今天,计算机影响了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其应用领域已越来越广泛。但是,计算机使用规模及范围的增长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法律与道德问题。通过计算机教学,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机使用道德的重要途径。
良好的计算机使用道德,包括以下几个内容:
1、自觉遵守政府有关部门制订的关于保障计算机系统安全性政策和规定。
2、自觉遵守学校的计算机管理部门制订的关于使用计算机的有关规定。
3、不设计、制造和传播计算机病毒。
4、养成良好的计算机使用的习惯。
5、支持正版软件,反对盗版软件。
(三)、在日常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
1、教师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2、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节约意识。
3、培养学生敬师爱师、师恩难忘的情感。
4、培养学生高雅的情操,自觉抵御不健康内容。
5、培养学生尊重他人,遵守公共道德意识。
6、培养学生踏实的学习态度、实事求是的学习作风。
(四)、培养学生与人共事的协作精神
人际关系是指表示人与人之间相互交往、联系和影响的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可协调人们在活动中的行为,促进人们的身心健康,提高人们的活动效率。任何个人作为社会系统中的一个成员,总是在一定的社会群体中生活的,不可能孤立地存在于社会之中,他必然要同其他人发生这样或那样的关系;而一项工作和工程单靠个人的能力也是难以完成的,必须把一部分人组织起来,协调合作,共同完成。个人在自然面前是软弱的,而集体的力量则是无穷的。社会发展到今天,处于知识爆炸的时代,对交际能力的要求更是有增无减。要想获得成功,不依靠集体的力量和智慧,运用联合效应,是不可想象的。所以,作为一名学生,要想取得成功,就要学会善于与人合作,要能组织、协调各种力量。此外,具有与人协作精神会产生的一种和谐亲密的人际关系环境,也有益于学生的身心健康。
第二篇:信息技术学科德育渗透计划
信息技术学科德育渗透计划
信息技术在当今社会已经进入到了又一个普及的高潮。二十一世纪的人才必须掌握信息技术,掌握足够的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本学期我教高一年级的信息技术课,每周每班二节课。信息技术教育对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在信息技术教育课当中也渗透了德育工作的教学。在本学期,信息技术教育德育工作主要做了以下几点的工作:
一、培养学生爱科学的兴趣
信息技术教育知识是科学文化知识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份。学好信息技术知识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比较重要的影响。应此,通过信息技术教育课的教学,让学生认识到科学文化知识的重要性,让他们不只是认为只有信息技术教育知识才重要,而且其它科学文化知识是同样重要的。使学生把对于信息技术教育课的热情,同样也投入到其它科目是去。
二、培养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
信息技术教育是一门开设不久的新课程,应此学生对于信息技术教育的学习热情十分的高涨,大部份学生都十分渴望学习信息技术教育知识。针对这种实际情况,通过各种手段,不断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使他们认识到现在学习信息技术知识的重要性,使他们知道“不会信息技术知识,不能掌握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在二十一世纪就会成为新的‘文盲’。”让学生深刻的知道信息技术现在已经渗透到了我们生活中的各个地方,是我们学习、生活的重要辅导工具。
三、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
信息技术知识对于学生今后的发展,对于祖国的繁荣富强都有举足轻重的影响。通过信息技术教育课,将适时的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比如教会学生使用软件Word2000,让他们具有十分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做到科学文化知识和思想认识得到双丰收。
四、培养学生审美观。
本学期高一年级信息技术的学习内容是电脑基本操作及创作,为此在学习过程中向学生渗透“从小事做起、从基础做起”的思想及培养学生审美观、结构布避的空间思维能力。
高一年级学生正在学习的POWERPOINT软件能制作出美观的演示文稿,通过让学生上台演讲,指导他们演讲的技巧,培养学生口头及身体语言的表达能力,让学生通过演讲展示自身的魅力。
第三篇:2014年秋季信息技术学科德育渗透计划
2014年秋季信息技术学科德育渗透计划
信息技术在当今社会已经进入到了又一个普及的高潮。二十一世纪的人才必须掌握信息技术,掌握足够的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本学期我教高一年级的信息技术课,每周每班二节课。信息技术教育对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在信息技术教育课当中也渗透了德育工作的教学。在本学期,信息技术教育德育工作主要做了以下几点的工作:
一、培养学生爱科学的兴趣
信息技术教育知识是科学文化知识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份。学好信息技术知识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比较重要的影响。应此,通过信息技术教育课的教学,让学生认识到科学文化知识的重要性,让他们不只是认为只有信息技术教育知识才重要,而且其它科学文化知识是同样重要的。使学生把对于信息技术教育课的热情,同样也投入到其它科目是去。
二、培养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
信息技术教育是一门开设不久的新课程,应此学生对于信息技术教育的学习热情十分的高涨,大部份学生都十分渴望学习信息技术教育知识。针对这种实际情况,通过各种手段,不断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使他们认识到现在学习信息技术知识的重要性,使他们知道“不会信息技术知识,不能掌握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在二十一世纪就会成为新的‘文盲’。”让学生深刻的知道信息技术现在已经渗透到了我们生活中的各个地方,是我们学习、生活的重要辅导工具。
三、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
信息技术知识对于学生今后的发展,对于祖国的繁荣富强都有举足轻重的影响。通过信息技术教育课,将适时的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比如教会学生使用软件Word2000,让他们具有十分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做到科学文化知识和思想认识得到双丰收。
四、培养学生审美观。
信息技术的学习内容是电脑基本操作及创作,为此在学习过程中向学生渗透“从小事做起、从基础做起”的思想及培养学生审美观、结构布避的空间思维能力。
学生正在学习的POWERPOINT软件能制作出美观的演示文稿,通过让学生上台演讲,指导他们演讲的技巧,培养学生口头及身体语言的表达能力,让学生通过演讲展示自身的魅力。
第四篇:学科德育渗透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关于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和《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和颁布的《守则》、《规范》为指导,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的推广为契机,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和谐、进步”为主题,确立德育为首的思想,坚持与时俱进,加强德育队伍建设,创新德育方法,拓宽德育渠道,优化德育层次目标,切实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不断开创我校德育工作的新局面。
二、工作目标:
国家教委指出,把德育放在学校工作的首位,首先是对整体培养目标来讲的;其次是要求每一个教师成为德育工作者;最后是要每一门学科都应当从本学科的实际和特点出发,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三、工作措施:
(一)、学科教学渗透德育要求
1、明确掌握知识与加强德育的关系
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是一个能动的认识过程。学生的思想状况、学习目的,对学习的积极性起着决定作用。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引导他们把个人的学习与祖国的前途联系起来,培养他们爱祖国的品德和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热情,就能给学生以巨大的学习动力,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亦是说学科知识是提高学生思想素质的基础,而学生思想素质的提高反过来会对学生学习积极性产生积极的影响。
2、注意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指导
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是以学科知识为基础的,是知、情、意行的统一发展过程。其中“知”是指对思想、道德的认识,是一个学习掌握基本道德概念、原理的认识过程。因为课堂教学是完成智能的主要途径,当然也是向学生进行德育的主要途径。因此,学科教学加强德育工作,最主要的还是通过课堂教学这一环去完成。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强烈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欲望是影响学习效果的直接原因。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是自发产生的,而是教师教育的结果。教学中思想教育因素的发掘,学生正确思想观点的形成,思想觉悟的提高无一不是教师教育指导的结果。因此,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注意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引导学生知识学习的同时,加强德育指导,完成教书育人的任务。
3、深入挖掘教材中思想教育因素
学科教学内容是科学性和思想性的统一。要把德育渗透于学科教学之中,就要根据学科实际,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思想教育因素,把知识教学与思想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总之,只要教师在教学中明确了把德育放在首位的主观愿望,通过钻研教材,就能挖掘到教材中的思想教育因素,设计出恰当的思想教育内容与教育形式,真正做到“传道、授业、解惑”,即教书育人。
(二)、学科教学渗透德育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注意因势利导,淡化德育痕迹
有效的教育是在不知不觉中完成的。学科教师进行德育也要注意方法与效应相对应,注意改善与教育对象的关系。古人说,写文章“理不直指也,故即事以明理;情不可以显出也,故借物以寓情”。我们也需要研究教育的“即事明理,借物寓情”,用爱心换爱心,以信任换信任,注意因势利导,淡化德育痕迹,让德育在教育自然而然地进行,增强德育的渗透性和效果。
2、不牵强附会,避免生搬硬套
学科教学渗透德育,一定要按学科自身的教学特点,结合每一节课的具体内容,自然地在课堂教学渗透德育,切不可牵强附会,生搬硬套的硬性渗透,不要因为强调把德育放在首位,就非得在每一节课都戴一顶德育“帽子”,或栽一条德育“尾巴”,殊不知,学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重视的学习兴趣的激发、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培养就是德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3、客观、公正、尊重事实
学科教学在渗透德育的同时,还应注意客观公正,尊重事实。对学生、对事物的分析要一分为二。防止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从一种倾向转为另一种倾向。不能一说重视德育,对学生错误就以点带面,抓其一点不及其余,上纲上线,深挖思想根源,严而无格。这些做法都不是真正的重视德育。客观公正评价学生,客观公正评价社会,才能增加学生对教育的可信性,提高教育效果。
4、注意“四点”,增强效果
学科渗透德育应注意创造良好气氛,态度要真诚、热情、尊重学生,注意学生的个性特征和心理状态,从实际出发,充分准备,寻找彼此沟通的接触点。切忌主观武断,信口开河、海阔天空,缺乏重点和针对性。总之,要民主一点,幽默一点,热情一点,客观一点,才能增强德育效果。
学科德育目标是教学大纲和中小学德育纲要的综合要求。学科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加强学习动机、学习态度、良好学风及政治思想品德、意志教育,寓德育于各科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之中,把加强德育具体落实到教学工作的实处。
第五篇:学科德育渗透计划
沙湾县第一小学2011——2012学年
学科德育渗透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关于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和《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和颁布的《守则》、《规范》为指导,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的推广为契机,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和谐、进步”为主题,确立德育为首的思想,坚持与时俱进,加强德育队伍建设,创新德育方法,拓宽德育渠道,优化德育层次目标,切实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不断开创我校德育工作的新局面。
二、工作目标:
把德育放在学校工作的首位,首先是对整体培养目标来讲的;其次是要求每一个教师成为德育工作者;最后是要每一门学科都应当从本学科的实际和特点出发,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三、工作措施:
(一)、学科教学渗透德育要求
1、明确掌握知识与加强德育的关系
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是一个能动的认识过程。学生的思想状况、学习目的,对学习的积极性起着决定作用。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引导他们把个人的学习与祖国的前途联系起来,培养他们爱祖国的品德和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热情,就能给学生
以巨大的学习动力,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亦是说学科知识是提高学生思想素质的基础,而学生思想素质的提高反过来会对学生学习积极性产生积极的影响。
2、注意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指导
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是以学科知识为基础的,是知、情、意、行的统一发展过程。其中“知”是指对思想、道德的认识,是一个学习掌握基本道德概念、原理的认识过程。因为课堂教学是完成智能的主要途径,当然也是向学生进行德育的主要途径。因此,学科教学加强德育工作,最主要的还是通过课堂教学这一环去完成。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强烈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欲望是影响学习效果的直接原因。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是自发产生的,而是教师教育的结果。教学中思想教育因素的发掘,学生正确思想观点的形成,思想觉悟的提高无一不是教师教育指导的结果。因此,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注意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引导学生知识学习的同时,加强德育指导,完成教书育人的任务。
3、深入挖掘教材中思想教育因素
学科教学内容是科学性和思想性的统一。要把德育渗透于学科教学之中,就要根据学科实际,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思想教育因素,把知识教学与思想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
四、学科渗透德育的意义:
1、有利于全员育人,避免学校德育的少数人行为。教书育人是 教师天职。运用教材内容,实施学科德育渗透,使教书与育人有机结
合,学校德育全员参与,人人负责。这样,可大大增强德育工作的力 量,提高学校工作的实效。
2、有利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增强 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
3、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促使学生综合素质的形成。运用教材 内容,实施德育渗透,辅之以丰富多彩的德育教育活动,既能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也能对掌握知识起到促进作用,对培养学生良 好的思想品德、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大有裨益
总之,只要教师在教学中明确了把德育放在首位的主观愿望,通过钻研教材,就能挖掘到教材中的思想教育因素,设计出恰当的思想教育内容与教育形式,真正做到“传道、授业、解惑”,即教书育人。
2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