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高一数学教学的几点体会
浅谈高一数学教学的几点体会 唐小颖
通过一学期的教学,我谈谈一些心得体会,在此和大家进行探讨。一个学期来,我在高一数学教学中,体会到课程改革后的数学课堂应创设富有探索性、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那样不仅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主要做了这些工作:(一)做好开学准备工作,为搞好高中数学教学打好基础
通过开学第一周的教育提高学生对高中数学教学重要性的认识,增强紧迫感,消除松懈情绪。这一段我主要做了四项工作:一是给学生讲清高一数学在整个高中数学中的地位;二是结合实例,采取与初中对比的方法,给学生讲清高中数学内容体系特点和课堂教学特点;三是结合实例给学生讲明初高中数学在学法上存在的本质区别,并向学生介绍一些优秀学法,指出注意事项;四是请了几位高二优秀学生谈体会讲感受,引导学生少走弯路,尽快适应高中数学学习。
(二)优化课堂教学环节,做好高一数学知识教学,向课堂40分钟要效率 1.立足于新课标和新教材,尊重学生实际,实行层次教学。
高一数学中有许多难理解和掌握的知识点,如集合、映射等,对高一新生来讲确实困难较大。因此,我在教学中,放慢起始进度,然后逐步加快教学节奏。在知识导入时,多由实例引入。在知识落实上,先落实课本例题,然后再变式训练,用活课本。在难点知识讲解上,从学生理解和掌握的实际出发,对教材作必要层次处理和知识铺垫,并对知识的理解要点和应用注意点作必要归纳及举例说明。2.重视展现知识的形成过程和方法探索过程,培养学生解题能力。
高中数学比初中抽象性强,应用灵活,要求学生对知识理解要透,应用要活,不能只停留在对知识结论的死记硬套上,在教学中我尽量向学生展示新知识和新解法的产生背景、形成和探索过程,不仅使学生掌握知识和方法的本质,提高应用的灵活性,而且还使学生学会如何质疑和解疑的思想方法,促进思维能力的提高。3.重视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我在教学中注重“导”与“学”,“导”就是我在学生自学时做好引导,开始我列出自学提纲,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怎样寻找疑点和难点,怎样归纳,怎样尝试做练习,然后逐步放手;“学”就是在阅读教材的基础上,使学生课前做到心中有数,上课带着问题专心听讲,课后通过复习,落实内容才做习题,作业错误自行订正,这样使学生开动脑筋,提高成绩,而学生有了自学习惯和自学能力,就能变被动为主动学习。
(三)加强学法指导,培养学生良好数学学习习惯
我在教学中把对学生加强学法指导作为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因为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好高中数学的重要基础。我具体是这样做的:①引导学生养成认真制定计划的习惯,合理安排时间,从盲目的学习中解放出来。②引导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并布置一些预习作业,保证学生听课时有针对性。③引导学生学会听课,要求积极思考,做好适当的笔记,尽量理解;④引导学生养成及时复习的习惯,课后要反复阅读课本,回顾课堂上老师所讲内容,强化对基本概念、知识体系的理解和记忆。⑤引导学生养成独立作业的习惯,要独立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切忌有点小问题,或习题不会做,就不加思索地请教老师同学。⑥引导学生养成系统复习小结的习惯,将所学新知识融会贯通。⑦引导学生养成阅读有关报刊和资料的习惯,以进一步充实大脑,拓宽眼界。我把加强学法指导寓于新课讲解、作业评讲、试卷分析等每一教学活动中。(四)重视培养学生正确对待困难和挫折的良好心理素质 我在教学中,注意运用情感和成功原理,调动学生学习热情,培养学习数学兴趣。我首先深入学生当中,从各方面了解关心他们,特别是学困生,帮助他们解决思想、学习及生活上存在的问题,给他们讲数学在各行各业中的应用,使他们提高认识,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鼓励他们主动参与数学活动,尝试用自己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在提问和布置作业时,从学生实际出发,多给学生创设成功的机会,以体会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热情。由于高中数学的特点,决定了高一学生,特别是女生在学习中的困难大挫折多。为此,我在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正确对待困难和挫折的良好心理素质,使他们善于在失败面前,能冷静地总结教训,振作精神,主动调整自己的学习,并努力争取今后的胜利。
总之,在高一数学的起步教学阶段,分析清楚学生学习数学困难的原因,抓好初高中数学教学衔接,使学生尽快适应新的学习模式,从而更有效、更顺利地接受高中数学新知和发展数学能力。在以后的教学中,还应多向老教师请教,多总结考点和重难点的教法,尽量让学生听懂,掌握基本方法基本技能,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第二篇:《新课标》下的高一数学教学体会
《新课标》下的高一数学教学体会
【摘要】数学新课改在内容上有删减、有新增,编排顺序与旧教材大不相同,教学方式、方法的要求也不相同,这对老师是个全新的挑战。作为教师认真研究新教材,精心备课,精心组织完成课堂五个环节,并深刻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并上升到理性思考,才能跟上新课改的步伐。
【关键词】高一数学;新课改;教学体会
新课标开始实施,《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的颁布,为新课程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同时也为教师的发展指明了道路。实施新课改以来,在教学中,经历了茫然与彷徨,体验了无所适从到慢慢摸索的课堂教学组织,其间不乏出现各种思维的碰撞,而正是这些体验、碰撞,不断地引起我对课改前、后数学教学的对比、反思,并从中得到启迪,得到成长。下面谈谈自己在新课改教学中的一些所得与体会。吃透新教材,活用新教材
新课程倡导教师“用教材”而不是简单的“教教材”。既要有能力把问题简明地阐述清楚,同时也要有能力引导学生去探索、自主学习。用新教材,也不完全局限于新教材,有些地方作适当的补充,如实例引入时,我们适当增加学生比较好理解的实例;教材跨度大的地方,我们依据学生的情况加入过渡知识,如必修1课本中函数单调性这一内容,例2直接要求利用函数的单调性证明应用题,学生还不知道证明步骤,教师教学时应先补充难度小的证明题,如补充类似第32页练习题第4题,这些都需要对教材作出适当处理。正确理解教材的编排体系和编写意图
高中数学新教材在编排体系上作了大幅度的调整,在内容上有删减、有新增。作为数学教师,必须认真学习,掌握新教材,通过对新旧教材进行对比,进一步把握新教材,做到心中有数:哪些内容是新增的,哪些内容被删去,哪些内容难度要求降低,哪些能力要求提高,哪些内容需做适当拓展,哪些内容虽被保留但导入方式和编排顺序与旧教材大不相同。如,必修4中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旧教材从三角函数的定义推导引入,而新教材是从三角函数线构成一个直角三角形,利用勾股定理推导得出。还有对新教材中放在后面模块中的有些知识,如集合的基本运算及函数定义域、值域的求解,对不等式的解法有要求,我们可以把“不等式”作部分调整,对不等式的解法提前进行讲解,以便更好地进行知识的应用;也可以对含参不等式适当做些渗透,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基础。吃透新教材的新增板块
新教材中的“思考”与“探究”是新、旧教材较明显的一个区别,新教材中的“思考”与“探究”不仅有助于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同时对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分析归纳能力有极大的帮助。例如,“必修1”第二章第二节教材中的“探究”是:“选取底数的若干个不同的值,在同一平面直角坐标系内作出相应的对数函数的图象。观察图象,你能发现它们有哪些共同特征?”老师自己首先要明白:对数函数的性质已不是旧教材中通过由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互为反函数,再由指数函数的性质而得到对数函数的性质。新教材已不提反函数,而是通过画图形、观察图形归纳得出。只有老师吃透新教材才能让学生在认知结构上发生变化。我们也要利用集体备课时间专门对此类问题进行深刻的探讨,老师们各抒己见,力争在教学中尽量多地去设计“思考”与“探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能力。正确把握例题、习题的选取与讲解
教师要严格按照课程标准制定的教学目标精心挑选练习题,使它们中既有重在数学知识建构和巩固的基础性训练,又有重在掌握数学思想方法的发展性训练。教材中的练习、习题较多,难易程度相差也较大,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完全照搬例题,如必修2第122页的例5,学生还没有学过求点的轨迹的步骤和方法,学生难以接受这样难度的例题,可跳过。习题也不必一题不落地演练、讲解,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选择地布置。学生基础较好、理解到位,可跳过几道基本题,反之则加强基础,较难的习题可给予适当的提示。对于教材中个别习题配备不足的知识点,教师应及时地在其他资料中搜集质量较高的对应练习题,如必修3中的《随机抽样》,我认为应补充针对性更强的题目,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重视现代技术手段在教学中的应用
在新课程标准下的数学教学,必须合理地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计算机、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是中学数学教育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它以图文并茂、声像俱佳、动静皆宜的表现形式,展示了数学的本质及内涵,改善了认知环境,大大增强了学生对抽象事物与过程的理解和感受,从而将数学课堂教学引入了一个全新的境界,所以被广泛地应用。例如,求方程lgx=sinx的解的个数。很多学生认为通过解方程看有多少组解从而知道解的个数,这个误区不太容易走出来,如果教师能用几何画板动态地展示两个函数在同一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图象,此方程解个数即函数y=lgx的图象与函数y=sinx图象的交点个数。由图,可直观地看出两曲线有3个交点。再如必修1中的第89页《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借助多媒体可很快做出对应函数的图象,计算有关函数的值,找到近似解。必修4中正弦函数图象的变换,利用几何画板动态地展示图象的变换,方便又直观。
教师需多花时间学习新教材,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学习状态,适时调整教学方法,对学生数学学习方法进行指导,力求做到转变思想与传授方法结合,课上与课下结合,学法与教法结合,统一指导与个别指导结合,促进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第三篇:学好高一数学的一点体会
学好高一数学的一点体会
成功的开头就等于已经成功了一半!同学们一定想从高一开始就把数学学好,请你从下面六点着手,一天一天坚持下去,注意每天都要坚持,两周后你将逐渐体会到效果了。
一、非预习不可
原因:高中数学知识多而难、课堂授课快,思考时间少。不预习,听课反应慢,思路不清淅,重难缺点没掌握。有预习,听起课有信心,重难缺点心中有数,易突破。
方法:课文逐字逐词逐句理解,不漏过一个字、一个符号,难理解的要做记号,从练习到习
题都要看都要做,要有标准答案,做一题对照一题。不懂的要整理。
二、非整理不可
原因:整理是把知识弄懂并分类记录。有整理思路就清淅,有整理就能及时地消除疑问,有
整理就有了复习的重点。
方法:建议按分章节内容整理归类。活页型式,随时加页,多则成册。记录原不懂后弄懂或
待弄懂的题目及做法(暂不会做可空出位置待补),做法必要时可做一两句的知识强调。
三、非作业不可
原因:经老师进行长期试验,少做或不做做作业,毛病多,考试时书写不规范,不认真,扣
分多,思路不清淅。一定要认认真真地完成作业。
方法:统一单行本两本,每天有2—3题作业。当天下午放学前完成并交科代。
四、非多练不可
原因:有些同学不练习少练习,常以为自己会了,只有做起来才知缺漏不懂的不少。多练题
目类型掌握得多,知识综合能力就强。
方法:要选同步的练习书1—2本,有详细的答案的,每做完一题要对照答案一题,这样可
及时使做下面题目不会重犯错误。要自觉坚持,一定要每天同步进行。不要多本练习书一起看。
五、非弄懂不可
原因:这是学好数学的关键。弄不懂知识,其它工作都是白做。数学知识环环相扣,今天的知识不会,明天的知识自然就清淅不了。
方法:弄懂每一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弄懂每一句话的表达意思,弄懂每一道题的做法。向
全班同学和老师请教。找数学科代联系会做的同学进行学习。形成互问的好学风。每天最好能消灭不懂的知识。
六、非坚持不可
原因:一天做起来容易,两天也可以,几天或长期就困难了,要坚持,培养自己的毅力。方法:从每天做起,不要让某一天不能完成任务。每天给自己评价。回头一看,你已经走过
来了,成绩越来越优秀。
第四篇:高一作文教学体会
本学期我任教高一语文,按教材要求,本学期集中训练学生议论文的写作。站在高考现实的角度看,学生高考绝大多数作文是写议论文,因其保险,虽难拿高分,但也不易拿低分,更不易走题。基于这些原因,议论文的写作训练是高中语文作文训练的重点。怎样让学生写出一篇议论文?下面我谈谈自己的一些措施。
学生写议论文碰到的第一大难题是分不清议论文和记叙文,常把议论文写成记叙文。为此,首先要让学生知晓两种文体的区别,最好的办法是印发同一题目的两种不同文体的高考满分作文,比较其异同,让学生直观感受两种文体的差异。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动笔,就同一题目写一篇记叙文和议论文,深刻明了两种文体的区别。接下来,老师选取学生作文中两种文体优、中、差不同等级的作文,印发给学生,组织学生讨论,巩固学生的直观感受,真实地掌握两种文体的差异。第一个难题解决了,接下来是第二个难题。学生写议论文用的最多的论证方法是举例论证,可学生在作文时,不管什么论点,所举事例中国的事例一律是屈原、李白、杜甫、苏轼,外国的事例固定是爱因斯坦、爱迪生、贝多芬,事例不仅陈旧,而且严重缺乏。如何解决这一难题。为此,在高一第一学期我就有意识地帮学生积累写作素材。每周选两件课,在上课前让学生轮流上台介绍感动自己的人物事迹,用此办法逼学生看课外书。另外,定期印发写作素材,鼓励学生积累。有了论据,并不意味学生掌握了举例论证。学生不会用论据。学生在举例时,常会碰到两个问题,一是不会概括事例,二是不会扣住论点分析论据。所以,接下来就要针对学生这两个问题展开专题训练。
学生掌握了举例论证,议论文的写作可以会写一半了。接下来应训练学生议论文的结构了。结构的训练,模仿是最好的办法。印发不同结构类型的高考满分作文,规定题目,让学生反复模仿写作,会收到不错的效果。
至此,学生应该能写一篇议论文了。至于写好议论文,老师的训练在其次,学生的思维深度,语言功底的深厚才是关键
第五篇:谈谈新教师对高一数学教学的几点体会
谈谈新教师对高一数学教学的几点体会
【摘 要】新课程要求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要为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空间和时间。作为教师我们还应成为学生活动学习的引导者。同时在教材的内容上,注重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我们要充分地了解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在使用的时候融入自己的教学特色,自己的思维和想象。
【关键词】衔接初高中、关注高中生、分析新大纲、挖掘新教材
现在我们的高一数学使用的教材,是根据国家数学新课程标准编写的试验教材。而新课程标准要求高中教育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发展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逐步形成适应社会化需要的终身学习的能力。在教材方面,新教材融进了近、现代数学内容,精简整合了传统高中数学内容。与旧教材相比,教学内容将增多,教材明显变厚,教材的难度有所降低,但高考选拔人才的水准不可能降低,高中新课程的课时数还将减少。与义务教育初中阶段的课程相比,其教学容量和教学难度大为提高。我们新教师怎样通过新教材和新大纲,按照现代高中生的个性特点和认知结构,设计出指导学生高效率学习的有效方法,使学生在学习中有较大的发展空间,以达到培养学生自学、探索和创新能力,体现新课程标准的原则精神,是我们教育工作者需要解决的问题。通过一年的教学,我谈谈一些心得体会,在此和大家进行探讨。
一、搞好初高中教学的衔接、比较高中学生与初中学生的特点,在初、高中数学教学衔接中,指导学生进行学习,注重训练学生的思维。
高中学生注意力更加集中,自觉性更强。他们善于阅读分析,乐于自行钻研。所以,我在教学中注意使学生对所要讲授的内容提前在头脑中形成兴奋点,真正做到带着问题听讲,可以明显地提高教学效率,适应强度较大的高中新教材的学习。
高中学生认识事物更加全面。他们善于分析思考,勇于质疑探索。因此,我经常让学生完成值得深入思索的问题,并组织学生分析讨论,增强学生思维的科学性和批判性。高中学生学习目的更加明确,独立意识更强。因此在教学中,我注意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
高中学生更加自尊自爱,对成功充满信心。根据这一特点,我在高中数学教学中,通过尝试问题的解决和目标形成的实现,使每个学生均获得成功的机会,以激发学生不断进取的欲望和信心。
我采用的训练思维的办法有:多设计一些富有思考意义的练习,促使学生思索,使学生思维经常保持活跃状态;为提高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我采用题组训练、变式训练、一题多解训练、多题一解训练、纠错训练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品尝解题中的闪光点。、比较初中教材与高中教材的特点,在初、高中数学教学衔接中,指导学生如何进行学习。
高一新教材,有许多内容都是以初中的教材为基础。在教学中,我注意联系初中的教材,进行升华与提高。例如在函数图像与性质的研究中,将初中的二次函数进行升华。在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学习中,我联系到初中的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在正、余弦定理的教学中,我由初中解直角三角形中学到的边角关系,从而引入到斜三角形的边角关系。
初中数学知识少、浅、难度小、知识面窄。高中数学知识广泛,对初中的数学知识加以推广和延伸,也是对初中数学知识的完善和升华。在学习方法上、自学能力上、思维习惯上,都对高中学生有了较高的要求。所以我注意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会运用数学教材中涉及的数学思想方法。
3、高一要放慢进度,降低难度,注意教学内容和方法的衔接。
根据我的实践,我认为高一第一章课时数要增加。要加强基本概念、基础知识的教学,教学时注意形象、直观。如讲映射时我举“某班50名学生安排到50张单人桌上有多少种分 配方法”等直观例子,为引人映射概念创造阶梯。由于高一学生缺乏严格的论证能力,所以证明函数单调性时我对他们进行系列训练。开始时搞模仿性的证明,增加学生到黑板上演练的次数,从而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注意章节考试难度不能大。通过上述方法,降低教材难度,提高学生的可接受性,增强学生学习信心,让学生逐步适应高中数学 的正常教学。同时,开学第一节课,我就对学习的五大环节提出具体、可行要求。如:作业的规范化,独立完成,订正错题等等。对学生在学习上存在的弊病,我要求他们限期改正。对学生严格要求,贵在持之以恒,贯穿在学生学习的全过程,成为学生的习惯。考试的密度要增加,如第一章我分为三块进行教学,每讲完一块都要复习、测验、及格率不到70%应重新复习、测验。课前5分钟小测经常化,用以检查、巩固所学知识。实践表明,上好课与严要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环节。
4、了解高中学生学习特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高一学生从初中升上高中,进入一个新环境,遇到的全是新事物,注意力容易被新事物所吸引或困扰。而高中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的转折点是高一,并且高中数学学习课时紧、容量大、进度快,他们的学习基本上变成了被动的听课、练习、记忆、考试等单调的过程,甚至认为数学学习不再是有意义的事情。从而导致他们对高中数学学习的不安情绪,遇到问题也不敢问,以至于考试成绩下降,对抽象难懂的数学学习失去了兴趣。为此我认真按照高中数学教学大纲的要求,在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例如在教学中适当介绍数学史,开展一定的数学活动等。可见,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是数学教育的关键所在,数学教师怎样调动、培养和发挥数学基础不同的学生的学习兴趣,是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摸索的。
二、努力学习、实践新课标
教学目标是预期的学生学习的结果或者是预期的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的标准。教学活动是以教学目标来定向控制的。教学目标通常具有指导教学测量与评价、指导教学策略的选择、指引学生学习等三方面功能。我认真钻研课标和教材,把握教学中各知识点的深浅度,找准重点、难点、关键的知识点,找准新知识的“生长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按照整体性、一致性、针对性等原则,准确恰当地制定出教学目标。在教学活动活动中始终以教学目标为中心。所以我认为对课标的分析和了解是必要的,并在教学中坚持贯彻新的课程标准。
刚过去的20 世纪,我国教育从中小学到大学基本停留在18、19 世纪的旧知识体系上,不少陈旧知识占去了学生相当多的学习时间,学习知识老化与迅速发展的科学技术极不相
称。所以在新教材中增加了许多近代和现代的数学成果,我们要重视这一部分的教学。比如19 一20 世纪发展起来的“向量数学”,在物理学和生活实践中的广泛应用,进而很快形成了一套具有优良运算通法的数学体系,现已被纳入中学数学基础教程中,成为数学新教材改革的一大闪光点。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统计,截止1980 年,当代人类知识体系中,人类有史以来100 多万年积累的知识占10 %,近30 年积累的占90 %,而90 年代后,人类知识积累速度更加迅速。显然人类新知识体系显现出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膨胀的短周期效应,这就使人类基础教育课程结构改革必须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怎样解决这一系列矛盾呢?现代化的电子媒介技术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供了的新的广阔前景,这也许就是人们通常所认为的“教学相长”吧,教育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进步,同样进步了的科学技术反过来又会推动教育向更高层面上发展。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辅以现代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如网络、电子读物、多媒体手段等。
三、新教材的挖掘
新教材所表现的是经过逻辑加工的严密的演绎体系,表现为“概念― 定理(或性质、公式)一一范例”组成的纯数学系统,往往看不到概念的形成,公式、定理的发现过程,解题的探索过程,只看到完善的结论。新教材在更适合学生阅读上作了大幅度的改革。鉴于此,我们对新教材必须进行较深的挖掘。
具体来说,对于新课引入,我在教学中一般设计成问题的形式,让学生发现新旧知识的联系,并予以迁移和转化。所设计的问题要能充分暴露新旧知识的联系,即问题既要建立在旧知识的基础上,使学生不感到陌生,有思考的余地,又要在此基础上向新课作自然延伸,使学生在思考中有新的发现,而这种发现又使学生自然地进入到新课状态和新课情境中来。
对于新知识的学习,通过问题形式揭示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自己去尝试、去探索、去发现,其效果远胜于教师单纯的讲解。数学上任何一个知识点都有其形成过程,或是对实际问题的数学抽象,或是对旧知识进行归纳、类比后推理得出的结论,这种数学抽象或推理的过程就是知识的形成过程。如果学生能掌握这些知识的形成过程,就能从整体上把握知识结构,沟通知识的联系,弄清知识的来龙去脉,将知识学“活”。我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挖掘这些知识的产生过程,并将其分解成若干个问题,一步一步地去引导、去探求、去发现。在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学生的发现思维能力在不断形成、不断完善、不断总结中得以提高,进而避免了知识上的死记硬背,应用上的生搬硬套现象。
我们在使用了高中新教材后,应该进一步结合新教材的教学实践,更加具体地、深入细致地研究,使学生较快适应高中新教材的学习,教师更快适应新教材的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