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构建政治课高效课堂之浅见
《构建政治课高效课堂之浅见》
北京市育园中学
王 海 燕
邮箱:wanghaiyan650526@163.com 《构建政治课高效课堂之浅见》
【内容摘要】
【关键词】 政治课 高效课堂 探究活动 《构建政治课高效课堂之浅见》
实施学案导学,构建高效课堂是为了改变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下教师一言堂,让学生主体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的教学改革新尝试。实施学案导学3年来,我们在教学实践中收获了成功,也发现还应注意一些问题,以此来切实有效促进政治教学改革,使政治课堂变得更活跃、更民主、更开放、更有实效,进而高效。
新课程教学中,“探究活动”是学生学习理解原理的必要环节,也是实现自主学习的重要途径。政治学科四个必修模块中共设有探究活动412个,其中必修一114个,必修二82个,必修三98个,必修四118个,由此可见,探究学习活动之多,教学素材资料之丰富。我们对教材上的素材可以适当的选取和恰当的使用,但还要与时俱进,注意选用刚刚发生的、重大的、特别引人关注的、我们身边的、生活实际中的最鲜活材料予以适当的替换和补充教学探究活动素材,才能抓住学生的眼球注意力,体现政治课堂关注时事联系实际的学科特色,因此,如何有效地选取和使用探究活动教学素材是实施新课改的重要举措。
一、探究活动材料选取和使用中的问题
由于“探究活动”是在事先并不了解学生是否知道熟悉材料和材料设问问题的情况下,引导学生对未知领域进行的探索,从而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探究、主动求知,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发生的认知冲突,激发求知欲和好奇心,进而转化为学习上的内驱力,转“要我学”变为“我要学”,最终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认知水平得到有效提高和切实发展,实现了学习的质的突破与飞跃。但是,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探究活动”中,还存在以下问题:
1、教学材料选取和使用的目的性不够明确
每节课根据教学内容,一般要设计2-3个教学探究活动,但在我们以往制作使用学案中发现我们的材料选取注意了时效性,比如经济教学我们选了十八大关于分配制度的内容,紧跟时事,本应该用在讲分配制度这框,却放在了分配原则这框,使得这个活动材料就失去了原有的意义,滞后于教学,因而占用了这课活动的内容,就是事先缺乏明确目的而选取了不合适的素材。所以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学案做了改进,就是在探究活动前,先打出活动设计的目的比如探究点:我国的按劳分配,然后再,设计选取合适的材料,就避免了材料选取的盲目性。
2、教学素材选择和设问方式不够科学
在教学活动中,我们发现最新颖的、社会关注度高的、生活中身边的、有趣的教学素材更能激发学生兴趣,呈现素材的方式以多媒体的结合使用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审问有梯度,层层深入式设问逐层递进更能把问题探究清楚而深入;反问更能加强学习效果;多角度设问,从不同主体国家、企业、劳动者、投资者、消费者审问能抓住主线,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多个方向设问,更能与学习知识的角度和解题上保持一致性,以利于把学习与解题结合,提高学生解题能力。
而在以往的探究活动中,因为对教学素材选取的随意性与呈现的无序性,导致“探究活动”缺乏规范性和科学性,使学生对探究活动失去兴趣,消极参与,自然也就达不到“探究活动”预期的效果。
因为,政治课课堂教学素材选取,最讲究的是时效性、贴近生活性、正向引导性,同时还要注意新颖性、趣味性和灵活性;而呈现的方式要体现多样性和有序性;设问的问题要注意层次和梯度,问题设置注意多角度。
3、探究活动与知识教学不协调
课堂上知识教学是基础,活动探究是为了深入理解和运用,二者相辅相成。但实际中,还是重在讲解主干知识,而不是探究中发现而理解掌握。所以学生主动性还没充分调动,对主体尊重性还不够。知识教学和活动探究不协调。
二、探究活动素材选取的基本要求
基于上述教学探究活动中的问题,我觉得在今后探究活动中要总结规律,把握原则,并落实在每一节课堂。
1、教学素材选用要“生活化”
选用探究活动教学素材首先要体现“生活化”,贴近学生身边实际生活。因为高中阶段就应培养学生对政治知识的理解应用能力,因此我们的教学要面向生活,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引导和帮助学生从身边鲜活的事例中去感悟、体验、理解政治课所讲的基础知识和原理。
2、教学探究活动素材的选用要尊重“主体性”
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既要尊重学生主体的人格,又要把自主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因此,探究活动教学素材必须遵循主体性,教学素材的调整也要遵重学生个性的张扬与全面发展,这才能体现教学的真谛。
3、教学探究活动要体现“多元互动性”
探究活动体现的是师生间信息交流的互动性、双向性,这要求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启发引导学生去发现,同时,在学生发现的要求下,促使教师去启发,师生密切配合,在和谐、融洽、民主、愉快的氛围中实现教与学的互动。教师利用探究活动教学素材,融启发性、趣味性、知识性、针对性于一体,以悦耳、悦目、悦心的方式呈现,生动活泼地表现教学内容,增强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教学。
4、教学探究活动要有“控制性”
课堂的探究活动并不是把时间全都留给学生,想研究什么就任由他们毫无边际的乱探讨。这样学生研究的问题会信马由缰、易放难收,毫无价值。久而久之会对探究活动失去兴趣,也就谈不上科学方法和能力的提高,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进行适当地调控学生研究的节奏和引导研究的方向广度和深度。
三、加强教学素材的有效使用
1、活动目标定位合理,加强探究活动教学素材使用的目的性
教学活动设计的目的定位应根据《课标》的三位目标,恰当选择,符合《学科指导意见》,这样才会定位合理。因此,每设计一个探究活动,我们都要事先明确:通过这个活动要让学生在这个活动中弄懂什么概念或定义;学会什么技能或技巧;培养什么能力和品质; 形成什么习惯或观点等等„„,这样的活动设计才会有的放矢,恰到好处。
2、恰当调整,不断更新探究活动教学素材的内容
虽然现在的教材在教学内容上进行了更新的探索,但是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不断发展变化,出现了更多的社会热点和焦点,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探究活动素材也要不断更新。我们应根据教学实际情况选择一些蕴涵着深刻道理的漫画、名言诗词等素材,也可以将时政热点引入课堂,替代或补充原来探究活动教学素材的。
例如必修1《经济生活》第三单元《财政的巨大作用》一课,本课是本单元的一个重点,安排了3个探究活动,其中第二探究活动旨在让学生认识财政政策所具有的经济稳定作用。在本例中教材引用了1997年我国政府发行国债为了刺激、扩大社会总需求的素材。笔者认为1997年距离现在已10年多的的时间,对 于学生来说太久了,因此决定结合2008年上半年物价的持续上涨和下半年世界性的金融危机等现实生活的材料来分析主干知识,再设置了3个探究问题。
探究问题1:我国为什么在2008年上半年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而到了下半年又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呢?探究问题2:运用所给的资料分析紧缩的财政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财政政策有何区别?探究问题3:结合第一单元的知识绘制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关系的表格。
三、“探究活动”教学素材的有效应用
(一)合理定位,让“探究活动”教学“有的放矢”
探究活动中面对如此丰富的教学素材,“用还是不用”,“用的目的何在”,都是我们选择时必须要考虑的问题,如何定位教学素材的目标呢?《课程标准》具体规定了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的总目标和分类目标,明确提出了“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省学科指导意见》从课标内容、教学要求和教学建议三个方面的内容给了我们具体的教学指导,其中《省学科指导意见》的“教学要求”实际上是对《课程标准》三维目标的具体化,把握了《省学科指导意见》的“教学要求”也就能较好地落实《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而《省学科指导意见》“教学要求”中的基本要求、发展要求、说明部分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促进,我们必须把三者统一在整个“探究活动”教学过程,只有这样才能防止“眉毛胡子一把抓”,让“探究活动”教学“有的放矢”,笔者认为合理定位“探究活动”教学素材目标时应关注以下三个方面的要求。
1、准确把握基本要求
《省学科指导意见》的“基本要求”主要是对学生的三维目标提出的 学习要求,提示教师要完成的教学任务。它是按照“课程标准”设定的能力层次来制订的,并以行为动词来提示,如识记层次的“知道”、“了解”、“明确”、“懂得”等;理解层次的“把握”、“理解”、“解释”等;应用层次的“探讨”、“比较”等。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要求,采用“体会”、“认识”、“感受”、“感悟”等心态词汇,以明确我们在这一维度的具体要求。深刻理解《省学科指导意见》的“基本要求”的内涵,可以防止我们在“探究活动”教学中出现偏差。
例如必修2《政治生活》第三单元《中国共产党执政:历史和人民的选择》一课。按照《省学科指导意见》的“基本要求”的规定是“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了解”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方式。我们在进行“探究活动”教学时要以此为依据,把第二目的两个探究活动作为重点探究,通过列举数据和实例让学生感悟到中国共产党治理国家的智慧和能力,确信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执政地位是任何政治力量所不能替代的教学知识,只有准确把握了《省学科指导意见》的基本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重点进行了探讨,获取了知识,提高了能力,受到了良好教育。
2、重点落实发展要求
《省学科指导意见》的“发展要求”主要是针对教育教学的重点、热点问题,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实际,从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层次提出的需要适度拓展的要求。对于这样的要求,我们在探究活动中除了落实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外,还要将情感、态度 和价值观列为“探究活动”教学的重要目标,这样做也体现了新课程以育人为本的教育价值取向。
如必修1《经济生活》第二单元《公司的经营》一课,《省学科指导意见》的“发展要求”是“认识诚信经营对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意义”,笔者发现新教材安排了3个“探究活动”,如果在教学中都选用的话,一方面教学时间难以保证,另一方面使紧密联系的主干知识缺乏体系性,于是笔者选取了综合反映公司成功经营的主要因素的《海尔砸冰箱事件》这一视频素材,让学生重点探究,分析海尔走向成功的因素,尤其在探究“诚信经营,树立良好信誉和企业形象”这一主题时,布置了“请列举由于不诚信经营使公司失败的例子”的探究任务,较透彻地落实了“发展要求”。显然,有了《课程标准》和《省学科指导意见》作为依据,教师就可以大胆用新的教学素材代替了原来的素材,由3个探究活动改为1个探究活动,做到了重点突出、主题明确,扎实实现了《省学科指导意见》的基本要求,也使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维目标得到很好地落实。
3、不能忽视“说明”部分
《省学科指导意见》的“说明部分”从“不作拓展的内容”和“不作要求的内容”两个维度为教学的深度和程度作出了明确的规定,笔者认为在“探究活动”教学中如果出现了说明部分不作拓展和要求的内容,那么我们尽量不要安排探究活动。
例如必修1《经济生活》第一框《货币的本质》一课,按照《省学科指导意见》的教学要求“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是被定为不作拓展内 容,可是有些教师受老教材的影响,还是舍弃不了这一知识,把教材安排的第二个探究活动作为探究教学的重难点,有的甚至花一节课的时间向学生讲透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区别和联系,这种教学行为按照新程标准、学科指导意见的要求就是本末倒置的行为。
(二)恰当调整,为“探究活动”教学“推波助澜”
课本的宋体字正文是教材的主干和核心,是学生学习、阅读的主体部分,是高考题目答案的依据,有些主干知识是教材中最抽象、最理论化的部分,因此在教学中应以教材主干知识为宗旨,从教材、学生等实际出发恰当地调整“探究活动”教学素材,为“探究活动”教学“推波助澜”。
1、更新“探究活动”教学素材的内容
虽然现行的新教材在教学内容上进行了求新的探索,但是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出现了更多的社会热点和焦点,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探究活动素材也要不断更新。我们可以根据教学实际情况选择一些蕴涵着深刻道理的漫画、名言诗词等素材,也可以将时政热点引入课堂,代替原来“探究活动”的教学素材。
例如必修1《经济生活》第三单元《财政的巨大作用》一课,本课是本单元的一个重点,安排了3个探究活动,其中第二探究活动旨在让学生认识财政政策所具有的经济稳定作用。在本例中教材引用了1997年我国政府发行国债为了刺激、扩大社会总需求的素材。笔者认为1997年距离现在已10年多的的时间,对于学生来说太久了,因此决定结合2008年上半年物价的持续上涨和下半年世界性的金融危机等 现实生活的材料来分析主干知识,再设置了3个探究问题。探究问题1:我国为什么在2008年上半年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而到了下半年又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呢?探究问题2:运用所给的资料分析紧缩的财政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财政政策有何区别?探究问题3:结合第一单元的知识绘制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关系的表格。
通过更新材料走出了原有教材的结构,并与学生生活中的现实问题紧密相连,“财政政策”的调整本来是一个抽象的知识,以2008年百姓关注的社会热点作为“探究活动”教学素材,为学生营造了一个接触实际、探究知识的氛围,有效地解决了本课主干知识抽象性的矛盾,也使我们的“探究活动”教学内容与时俱进。
2、扩充“探究活动”教学素材的内容
怎样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面对有限的学习信息得出不惟教科书、而又符合课程标准的认识呢?笔者认为除了鼓励学生自己在课外主动去查找资料以补充教学素材的不足外,我们还可以由老师帮助学生提供一些相关的补充素材,帮助学生增大信息量。所谓扩充“探究活动”教学素材的内容就是在原有教学素材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补充,从而使学生对相关的活动素材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如必修2《政治生活》第三单元《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平等、团结、共同繁荣》一课,第一目“雪域高原的历史性跨越”从西藏民主改革前后鲜明对比中提出三个问题,以此作为情景导入,目的是启发学生对西藏的历史性跨越作深层次的思考。笔者认原有的“探究活动”教 学素材对藏族成立自治区以来的经济社会发展成就介绍不多,所以在课堂上对藏族地区的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状况稍作了扩充,如人均生产总值、基础设施建设、教育事业、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等方面的内容进行扩充,让学生通过阅读分析得出这些年来实行加快西藏发展、维护社会稳定的一系列方针、政策是正确的,用事实说明我们要毫不动摇地拥护现行的民族政策和民族原则,此外还补充了2008年的“‘3•14’暴力犯罪事件,造成直接财产损失超过3亿元。”的反面素材,学生们通过正反事例的比较明白了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的重要性,诚然通过扩充“探究活动”教学素材让学生更透彻地理解了对主干知识,也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开阔了学生的知识面。
3、分解“探究活动”教学素材的篇幅
所谓分解“探究活动”教学素材就是在原有的素材基础上分解几个部分,分别穿插在“探究活动”教学的各个部分,从而达到降低教学难度的目的。学生在进行“探究活动”时,常需要一些知识、技能和教学时间,如果教学素材篇幅过大会冲淡学生的自主探究的热情,所以笔者认为教学素材的选择要精简,篇幅不易太长,对太长的教学素材可以进行适当的分解,这样会更有助于教学。
如必修2《政治生活》第三单元《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一课,本框安排了3个探究活动,第一目的第一个探究活动是引导学生认识我国法院独立行使审判权,不受行政机关的干涉。这一“探究活动”教学素材安排了五个镜头,整整占据了书本的一页,笔者认为篇幅太长的素材让学生进行探究比较吃力,考虑到本探究活 动的素材也能用来分析第二目的 “民主集中制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的具体表现”这一主干知识时,就把探究活动一:走进国家机关的五个镜头分解为两大部分。即把镜头一和镜头二合为一个探究活动的素材,作为分析民主集中制原则第一方面的表现,因为这两个镜头突出了“人民代表”的权力,体现“法律的制定和重大问题的决策,由人民代表充分讨论”这一主干知识。再把镜头二、三、五合为一个探究活动作为分析民主集中制原则第二方面的表现,因为该“探究活动”教学素材中涉及人民代表大会与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中国人民银行(行政机关)之间的关系,学生一探究就会得出“国际行政机关、司法机关等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的主干知识,于是通过分解“探究活动”教学素材,使学生感觉到探究活动的难度大大降低,同时又能把第一目教学素材和第二目的抽象理论具体结合,使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得到有效落实,使教学的主干知识化繁为简,也激发了学生主动探究问题的积极性。
(三)灵活呈现,为“探究活动”教学“锦上添花”
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是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前提,是学习动机的原动力。“探究活动”教学素材的呈现更应当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在新的情境中运用它去解决实际问题。如何灵活地呈现教学素材,为“探究活动”教学“锦上添花”呢?笔者认为通过静态呈现、动静结合的呈现方式能有效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从而提高“探究活动”的效率。
1、静态呈现 从历年的考试来看,文字型、图表型、漫画型的材料是考试的主要题型,试题本身就是静态的呈现,所以“探究活动”教学素材的呈现方式也应以静态方式为主呈现,以便使学生能更好地提高审题解题的能力。其实这些文字型的材料、漫画型、图片图表型材料包罗万象,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就能通过抓住主要信息发现它们与教学内容的本质联系,特别是漫画型材料直观生动,极富趣味性和幽默感,它以特殊的方式针贬时弊,扬美抑丑,有益于启迪学生思维,在理解知识的过程中树立积极向上的生活情趣,可以成为我们的政治课“探究活动”的有效载体。
2、动静结合
我们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教学内容的具体情况,将书本上一些枯燥的探究题改为抢答题、竞赛题的形式出现,将一些单一的课堂小组讨论活动融合于游戏中,将一些静态的图文素材转化为动态的情境题。这样的安排虽然在探究内容上不变,但是呈现方式不同,收到的教学效果也非同凡响。
例如在必修1《经济生活》第二单元《发展生产 满足消费》一课,教材安排了三个探究活动,为了调节课堂的气氛,笔者特地把原来的探究活动改用小组竞赛的方式展开,先静态地呈现教学素材,再让学生结合“生产与消费的关系”来分析探究材料。材料一:当今彩电、VCD等成为现实,在古代,皇帝却不能看电视。材料二:有了电视、VCD以后,人们很少光顾电影院,租个大片全家老少一起看;材料三:只要社会上创造出了新的消费需求,总会吸引消费者争相抢购,追赶 时尚。蒲扇----风扇----空调;录音机----电视机----家庭影院。材料四:消费观念:60年代“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如今,一个暑期换三套是普遍现象。在本次“探究活动”中,虽然材料的呈现是静态的,而通过小组竞赛的游戏诱发学生积极参与,使学生们动了起来,这种动静结合的方式激发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对探究材料充满了悬念和思维的挑战。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在人的心理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因此趁着新课改的春风,教师要创造出更多真实的“探究活动”,科学使用教学素材让学生在开放的探究活动环境、自主的探究活动过程中推进获取知识过程的演进,学习能力的发展和政治素养的提高,从而真正实现新教材“探究活动”教学的有效性。
一、活动问题的设计角度、梯度和层次递进
用设疑引思的教学方法,这一方法对问题的设计要求特别高,而随着教龄的增加总感觉自己设问出现了瓶颈!即问题设计空泛、缺乏梯度。
主要表现为:
1、问题提出的目的不明,没有针对教学目标的达成来设计,随机性,随意性大,提出的问题空而泛或问题本身已包含答案。
2、设计的问题缺乏梯度,不针对教学目标分层替进。
3、问题本身不能拓展学生思维,为学生思考搭梯子。
策略:依据教学目标设计教学问题,问题要有层次梯度,环环相扣,形成教学的教学主线,教学应随着问题的层次递进而逐步达成教学目标。组织性的与应答性的问题不宜过多如:好不好?可不可以?行不行?你们坐好了吗?听见了吗?开放性的问题要精选。
三、活动的目的明确
打造思想政治课高效课堂之体会
一、给学生创造一个表达的平台
初中政治教育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摇篮。作为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关注时事政治的意识,给学生创造一个表达思想、锻炼语言能力的平台。实践证明,“说”与“想”是分不开的,学生思辨能力的发展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是有直接联系的,发言条理清晰、层次分明、详略得当的学生,往往具有较好的思辨能力。每节课前设置5分钟语言实践活动,可有效地使学生放松情绪,同时,可培养学生在众人面前表达自己的胆量和信心,更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在语言实践环节中,学生要站在讲台上,面对其他同学,讲故事,讲自己身边的事情,或者针对网络、电视上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发表观点,总之,就是要“说”。经过一个学期、一个学年的训练后,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明显增强了,同时对周遭事物的观察能力和对问题的认识水平明显上了一个台阶,思辨能力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学生所讲述的内容包罗万象,其语言丰富多彩且具有创造力和想象力,其思维活动异常活跃。活动还增强了学生对生活的关注,课程以这样的形式开始,可以让学生尽快放松心情,避免产生倦怠和抗拒心理,顺利进入后面课程的学习。
二、在案例中渗透德育教育
政治课程的教育不仅要使学生掌握基本的法律、政治、经济常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日常教学中特别注意对案例的分析。案例的作用在于可以将枯燥的理论生动化,有利于学生理解抽象的知识。例如,在讲授《感受责任》时,笔者运用了毒奶粉的案例,展示了很多受害婴儿和受害家长的图片,学生受到很大的震撼。然后,笔者引出责任问题:责任包括哪些?有的学生说:等我们长大了,我们有责任让父母过上更好的生活。有的说:作为一个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我们有责任保护祖国。有的说:当在街上遇到有困难的人们时,我们有责任向他们伸出援助之手。有的说:当好朋友犯了错误时,我们有责任去了解和宽容他们。通过启发式的教学,更容易让学生从身边的事例中了解什么是责任。对话式的交流方式,让学生和教师处于平等的对话地位,使学生愿意主动地认识和接受事情的本质。同时,使用案例教学,可 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让社会生活与课本知识紧密结合。初中政治课是德育的园地。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言传身教,用自己的行为去引导和影响每一个学生,使他们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在德育中,如果单纯地用道理向学生灌输,学生可能会排斥;而案例比理论更直观和明确,易于被学生接受。
三、在实践活动中提高学生素质
教师要配合教学任务,开展适当的课外实践活动,以此加深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同时增强其社会活动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如教授《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受国家法律保护》时,笔者要求学生分成若干组,回家问父母和亲戚在以往的消费过程中是否有过买到假货、被商场强制消费、在消费中没有得到尊重的经历;然后,调查自己家周围的商场是否张贴有侵犯消费者权益的相关制度。每一组都要汇报本组的调查情况,并通过PPT向全班同学展示。这样的活动设计,使教学内容与现实社会环境及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学生为解决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就会自觉地思考身边的事情和问题,就会把政治课学习作为解决实际问题的必要途径,政治课学习就会成为自发和主动的行为。假期里,教师还可以安排一些课题,让学生自由分组、自主选择,通过小组合作完成相应的课题。例如,笔者为初一的学生设计了“初中生心理健康调查”、“初中生人际关系对生活学习的影响”、“网络游戏对初中生学习的影响”等课题。通过对资料的收集、整理、分析,提高了学生筛选、处理信息的能力。通过调查的设计、分析和总结,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的课外研究性学习,提高了全体学生的学习热情,也锻炼了学生与人合作、与人沟通等综合能力。
四、重视知识的纵横联系,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政治包罗万象,涉及中学的所有科目。如关于商鞅变法的例子,还可以联系到语文中的典故:“徙木赏金”、“立木为信”。数学方面,有圆周率的计算者祖冲之等。语文的课文背景是政治,生物、数学、物理、化学的发展的历程,是历史;政治的思维方法是历史唯物主义本身就属政治的范畴;地理与政治也是息息相关。再次温课外知识之“故”而知新。这个“故”不是所有学生都了解,但恰恰是这一点是最能激发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和积极性,最让学生有自我实现的空间,而且更容易让学生理解与政治现实的必然的,不可分割的联系。利用这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可以使课堂教学效果显著提高,还可以利用学生的想象力,补充老师讲述的不足,便于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使学生迅速掌握新知识。由此也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和学生的有意注意,活泼课堂气氛。还可以培养学生利用掌握的知识独立思考获取新知并作出判断的能力,这样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分析、解决当代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可以帮助他们疏理已知知识,而且可以纠正他们掌握的不正确的政治信息。可以激励他们多渠道的获取新知识,可以巩固旧知识;甚至可以给他们表现自我的机会。但利用这种教学方法,作为老师首先要充分,准备不然有时会无法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有时还会控制不了局面。作为老师更要多渠道的了解时代信息。不过不要过多的引用课外知识,要善于引导学生用可能短的时间回答出要点。
以上这些是我个人的一些心得,不当之处请大方之家批评指正。
第二篇:打造初中英语“高效课堂”之浅见
打造初中英语“高效课堂”之浅见
随着新课程理念逐渐深入人心,新课改的步伐日益拉大,全体英语教师迎来了机遇,更面临着挑战。课堂是教育教学的主阵地,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学科,它承担着培养学生基本英语素养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任务,承担着提高学生综合人文素养的任务。集工具性和人文性一体的英语课程有利于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长期以来,我们的许多课堂教学比较沉闷,缺乏活力,难以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因此,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效果,已经迫在眉睫。那么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顺应改革的需要,迎接新的挑战,更加有效地进行课堂教学呢?
我校是一所农村初中校,学生的学习基础比较薄弱,为了确保并提高教学质量,我们提出了“五环节教学模式,打造高效课堂”的课题,向课堂45分钟要质量,以达到减负增效的目标。为此,本文就如何打造英语高效课堂作一些探讨:
一、课前根据“五环节教学模式”理念进行教学设计
我校提出的“五环节教学模式”,倡导的是“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交流借鉴、精讲点拨、当堂巩固”的理念。这就要求教师要备好学生、备好教材、备好教学目标、备好教学重难点、备好“五环节”。备好学生是基础和关键,每一届学生掌握的英语的基础不同,且个性间存在着差异,这就要求教师因材施教,最大限度地让他们领会、接受教师的所讲所授;备好教材是要求教师吃透教材的重点、难点,更好地服务于学生;备好教学目标是正确把握对本节课学习的要求,不泛化,不僵化教学目标,把握教学的深度和广度;备好“五环节”,是对教学过程的一个初步设想。“学起于思,思起于疑”,为了贯彻“五环节教学模式”的理念,教师必须精心设计预习的内容,事先布置给学生,提出预习的要求或提供预习提纲即导学案,据此安排学生先学,可以使学生对将要学习的知识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与认识,能够提高学习效率,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并提高其自主学习能力,从而教师能“hold”住初中英语课堂。
二、课上营造和谐平等的教学氛围,提升效率
“教学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沟通与合作的活动;教学可以理解为一种语言性沟通或语言性活动”“英语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所以我创造积极活跃的课堂,倡导教学民主,推崇教师“寓教于乐”,学生“寓学于乐”,正如福建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黄远振副教授在《新课程英语教与学》第四章“英语情感教学”中,倡导在英语教学中,实施情感教学,代替惟智教学,把学生掌握知识的认知策略纳入了情感教学的目标的范畴,把学生从学习的机器中解放出来,成为充满情感的学习活动的主人。我主要有以下几点体会:
1.抓住时机,激发学生兴趣。“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例如:在话题“Knowing about China”的教学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思维想象,更好地接受教学内容,我先让学生结合地理课上所学,作些介绍,并让学生谈自己的见闻经历,然后通过引导学生观看中国五大名山ppt,更直观地领略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同时我还结合自己的旅游经历,对中国五大名山做了较为详细的区别性介绍,从而激发起学生浓厚的兴趣。与此同时我还见缝插针地鼓励他们多掌握些文化知识,多给自己创造机会去领略祖国的大好河山,最终实现自主学习,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2.经常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互相交流借鉴。世界著名的英语专家亚力山大为英语学习下了这样的定义:“语言是一种表演技巧,我们在思考语言的时候,不是考虑我们对它了解多少,而是我们能把它表演得多好,我们能把它用得多好。”所以每次课前我都会用五分钟让学生讲一段英语小故事,并自主设计三个问题,在课堂上自己大声朗读三遍后,再行使“小老师”的权利,通过提问来解决问题。这不但训练了学生听说等方面的能力,更鼓励了他们。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的形式可谓多样,英语游戏,学生自己上课,学生自己进行作业讲评等。在三尺讲台上学生充分展示着自己的个性风采,他们互相交流借鉴,他们表演得更好了,把英语用得更好了,自信心也就更足了。学生爱上了英语,激发了学习的兴趣,提高了教学效率。而我也由以往的课堂“独裁者”,退居为课堂中普通的一员,为和谐平等的教学氛围服务,和学生享受着一起学习的乐趣。
3.倡导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学习方式的变革就是要改变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和以学生接受知识为主的局面,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与合作学习,使学生的学习产生实质性的变化。”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以鱼”不是目的,“以渔”才是最终目标。如在教学a number of与the number of的用法时,我分别举了两个例子,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并归纳出它们的用法与区别。在这类学生比较容易混淆的且易错的一些语法中,我常把他们作业中出现的典型错题抄出来,让他们进行小组讨论,帮助他们分析,引导他们理解,而不越殂代刨。如果学生能自我发现问题,自我解决问题,其知识视野就会扩大,并油然而生一种自我发展的自豪感和取得成就的满足感,从而自发地对学习产生兴趣。只有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去探究、获取和运用知识,才能在学习实践中学会怎样求知。学生的发展是英语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
4.注意拿捏学生的表情。对初中生而言,儿童的天性还未脱离,所以课堂不能过分沉闷,讲解不能单调枯燥,否则他们就会对英语失去兴趣,导致学习成绩不理想。课堂教学是由教师与学生组成的双边活动,是一个人际交往的过程。在课堂上传道授业解惑时,教师的情绪极易感染学生。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非常强调教师的情绪状态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他指出:“我们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质,而在于激励、唤醒、鼓励。而没有兴奋的情绪怎么能激励人,没有主动性怎么能唤醒沉睡的人,没有生气勃勃的精神怎么能鼓励人呢?只有生气才能产生生气,死气只能从死气而来,所以你要尽可能使自己习惯于蓬勃的生气。”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需要察言观色,并给予恰当的处理。当发现学生疲惫时,可穿插一些幽默、风趣的东西来活跃课堂气氛;当发现学生目光游离,对学习内容漫不经心时,则要加快教学节奏,增加教学密度;当学生表现出一副茫然不解的神情时,则提醒教师该放慢速度,精讲点拨了。总之,我们应当把握好尺度,注意拿捏学生的表情,以生气勃勃的精神去鼓励学生,打造高效课堂。
5.安排好训练,贯彻“当堂巩固”的理念。学习知识必须有充分的配套训练,才能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如果训练大量安排在课外,学生无心练习,他们习惯于抄,那么训练效果就极低。大量的事实说明:课外训练十道题不如课内训练一道题。因此我觉得要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必须“堂堂清,日日清,周周清”,让学生“当堂巩固”,将教师的教最小化,将学生的学最小化,来实现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和质量的目的。当然,训练内容应该具有针对性和典型性,针对学习目标,针对学生的差异性,控制数量,保证训练的时间(一般为15分钟),保证训练的质量,最终让“学生提着疑问来,带着微笑走”,使所有的问题都得到圆满的解答。
三、课后延伸,注意作业布置与批改的高效
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是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复习与巩固,同时教师的教学效果通过作业可以及时得到反馈,并尽快调整自己的教学,以保证课堂教学的质量。作业布置应该同学生的水平层次与知识层次有机地结合起来,控制数量及难易度,确保练习的有效性。作业设计可以从以下三方面进行:1.为了巩固知识基础,设计简单的、易于模仿的练习;2.为了提升实践能力,设计带一定综合性和灵活性的练习,且大多数学生能按时完成;3.为了发掘学生潜能,设计一些思考性较强且带创造性的练习,供学有余力的学生完成。“作业系统如果安排得好,对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同时也有利于教师改进教学。”学者吴也显在他的著作《教学论新编》中不仅道出了作业布置的意义,也提出了教师对作业的处理的重要性。作业的处理形式可以多样,教师“粗改”与“精批”,学生“自改”与“互改”等。总之,如果掌握了课外作业布置和批改的有效策略,将大大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效率。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地改进教法,真正把课堂教学改革落到实处,让学生不断尝试,不断发展,始终处于主动参与,生气勃勃的状态,在积极主动地学习中,培养他们语言方面的的综合能力,让他们成为创新型人才。
第三篇:精选精选“一例”,构建高中政治课高效课堂
精选“一例”,构建高中政治课高效课堂
[日期:2013-10-17]
来源:顺义一中 作者:陈树华
[字体:大 中 小] 论文摘要:高中政治“一例到底”教学法已是一个大趋势,可是一例到底如何选择呢?一例就是整堂课只用一个事例吗?本文拟从“一例到底”中“一例”的选择上去研究如何打造高效课堂
关键词: 一例到底 政治 案例 高效课堂
长期以来,政治课教学采用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教师说,学生听,教师成了课堂教学的主宰,学生则是被动接受,严重打击了学生学习政治的积极性,课堂效率低下;此外,政治学科本来抽象性,理论性强的学科特点,甚至与社会现实时有脱节的现象存在,使得学生认为政治课假、大、空,这诸多的原因都导致政治课堂存在低效、学生成绩难以提高的现状。所以打造政治课高效课堂迫在眉睫。
什么叫高效课堂?真正的高效率的教学就是师生用最短的时间获得最大的效率。高效课堂作为一种理念,更是一种价值追求,一种教学实践模式。高效课堂的“三个标准”
(1)每一个学生在每一个时间段都有事做。新课标下,强调关注每一个学生,这是保证课堂高效的必须条件;
(2)厚积知识、破疑解难、方法优化、能力提高、学习高效
(3)学生心情舒畅,有安全的学习心理环境。
实现上述标准,打造高效课堂需要教师、学生、还有其他方方面面形成合力。由于思想政治课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如果学生有相关的生活经验,那么课堂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更大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课堂往往更高效。所以教师往往需要在教学中通过列举学生熟悉的案例,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内容。“一例到底”或是“一理一例或多例”就成为教师教学中常用的方法。本节课探究如何精选“一例到底”中的案例,构造高效课堂。
所谓“一例到底”,是指在一堂课中,以一则典型案例或材料为主线,贯穿课堂教学始终,帮助学生在讨论、分析材料的过程中,自主建构知识,发展多方面能力的教学方式。这里的一例,不仅可以是一则案例,也可以是一个人、一件事、一个企业、一则材料甚至一个话题。比如,以苹果公司的发展来谈《公司的经营》,以汶川地震来谈《中国共产党执政:历史和人民的选择》。当然,这里的一例不是说整节课只有一个例子,而是一则案例或材料为主线,其它材料为辅。
案例是“一例到底”教学法的核心,案例质量好坏将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那么在“一例到底”的教学方式中什么样的例子最合适,如何选择教学案例,下面就以我校同课异构活动中我上的《人生价值的创造与实现》这一课为例,谈谈在精选案例过程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第一,教学案例的选取要符合教材内容,要有明确的目标性。
布卢姆说:“有效的教学始于准确地知道希望达到的目标。”课堂上的一切教学活动都应该围绕着目标进行,这样才能避免出现课堂教学偏离方向、华而不实等弊端。所谓目标性是指要紧紧围绕一定的教学目标选编案例,要让学生在对案例的分析讨论过程中获得相关知识。案例是帮助学生理解我们所学的内容,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这是案例选择最为重要的一点。如果脱离教学内容选择案例,这个案例无论角度多么新颖,学生多么接受它也是失败的。
在讲《价值的创造与实现》一课中,全组教师首先集体备课,对教材知识进行全面梳理,确定教材的重点和主干知识,理清知识间的内在逻辑结构。通过梳理,我们发现这一节课的核心内容就是如何实现人生价值,围绕这个主题讲了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
二、在个人和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
三、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其中,劳动和奉献是实现人生价值的根本途径,社会客观条件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第三点措施强调主观条件。把握了教材的主干知识和逻辑结构,我们就开始搜罗素材。针对这个内容,毫无疑问 “一例”得选择一位典型的代表人物。这个人物显然是实现了人生价值的,而且他身上正好体现了实现人生价值的三个方面,也就是要体现教材内容的。
第二,教学案例的选取要能够多角度辐射教材内容,要有较强的综合性。
在教学中,“一例到底”要求我们在选择教学案例时既要针对教材内容选择生活中最能够代表这一部分教材内容的事例,同时也要具有一定的“辐射性”。也就是说,我们能够通过这一个例子的不同方面,运用课本知识多角度地进行分析。只有这样的例子,才能使课堂真正的优质、高效。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多角度看问题,全面的思维模式。在《价值的创造与实现》中,我所选的案例姚明到底他身上能否挖掘出和上述三个主干知识对应的素材呢?通过上网搜集我发现是可以的。姚明做了很多公益慈善事业,对社会、国家还有球队等都是有很大贡献的,而且它是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在球场(职场)上挥洒汗水实现人生价值的,这就能体现他是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的。同时他的成功离不开队友、姚之队、国家甚至是球迷等方方面面的支持,这又能很好的体现在个人和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最关键的姚明的成功与他个人的勤奋努力、技术、爱国情怀等都离不开关系,这正好说明了实现人生价值离不开主观条件。这样“一例”和知识间的内在联系都能建立起来,具体分析如下图:
也就是说,“一例到底”并非指整节课只有一个案例,而是以一个主题作为本节课的核心,然后以这个主题的相关素材将教学内容串联起来,使整节课很好地实现了理论和实际、生活逻辑与理论逻辑的结合,然后完成了教学目标。
第三,教学案例的选取要联系社会热点,体现时代性。
所谓时代性是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选择的案例必须做到思想新、观点新、故事新、角度新,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做到与时俱进。这就要求我们在选择案例时要选择那些反映现实问题、反映社会热点的案例,从而使学生能正确地认识时代发展中的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否则学生也会觉得政治课枯燥无味,对学生缺乏吸引力。选取姚明这个典型人物,虽然学生熟知,可是如果仅仅用NBA的材料,显然不是当下的热点,所以我迅速找出姚明退役后现在的工作和生活情况,这就很好的体现了时代性。比如,用7月份姚明退役发布会时的演讲词“明谢”来说明要在个人和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人生价值;当前姚明所从事的工作和职业如球队老板等工作情况来说明要在劳动和奉献中实现人生价值;附上姚明在上海交大学习时面对记者质疑时的一句话“读书是读给自己用的,不是读给大家看的!”与学生共勉。事实证明这种方法大大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也引起了学生思想上的共鸣。
第四,教学案例的选取要贴近学生的生活,要有生活性。
当下热点中体现教材内容的素材其实有不少,那么为什么我最终定下了姚明这个素材呢?我觉得选择案例一个很重要的原则是一定要贴近学生的生活,符合学生已有的知识特点、已有的生活经验以及现有的情感认同。在搜集素材时,我也找了一些央视推出的感动中国典型人物,比如说杨善洲、朱光亚等。但最终舍弃了,为什么呢?究其原因是因为学生对这些人物不太了解,甚至情感上也不是特别认同。我在课下问学生这些人时,很多学生甚至都没听说过。同时,学生对这些人物的先进事迹缺乏共鸣,他们的奉献不仅感动不了学生,有的学生甚至觉得他们傻,人生是没有价值的。这就与我们所要达到的知识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背道而驰了。所以我最终朝着这么一个方向去寻找:
1、这个人物是学生熟知的,最好是喜爱的或是感兴趣的;
2、他不是一味的奉献,而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奋斗在行业中作出了很大的成绩,成就了人生价值,同时他为社会作出了很大贡献比如说慈善公益。最终我把目标锁定在体育明星姚明和企业家马云身上。通过比较我发现,马云和姚明都很符合第二点要求,在第一点上姚明在学生中的知名度要胜过马云,甚至有部分人是姚的球迷,对他的喜爱非同一般,但是姚明今年正好退役好像不太符合时代性的要求。最终我选择了姚明,因为这个人物更符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更符合他们的情感认同。姚明虽然已经退役,但是我可以挖掘他现在的素材,同样也是热点。事实证明,我选择的姚明这个案例是正确的。
当然了,“一例到底”也有局限性,会让整节课显得单薄、说服力不强。比如这节课,会误让学生以为只有姚明这样的优秀人士是实现了人生价值的,其实不是:在我们周围,许多人都用不同方式为社会创造价值,从而体现了自己的价值,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好本职工作就实现了人生价值。所以教师在选择一例时,应通过各种方式拓展,使这一例也显得更加丰满更有厚度。所以,在讲完姚明的案例后,我设计了这么一个环节。说一说:请说出一位你认为最有价值的人。并结合本课知识介绍他(她)是如何实现人生价值的。这样的设计既贯彻了一例的原则,又避免了一例的单薄,同时让学生参与设置情境,确实很好的体现了生活性、开放性和实践性。而且大大扩大了学生的视野,延伸了课堂。
纵观这节课,教师通过精选案例,恰当的组织运用案例,最后通过这一节课的时间,可以说几乎每个学生都达到了既定的教学?(学习?)目标,而且到下课时学生仍有意犹未尽的感觉。所以这节课无疑是高效的,精选案例是成功的。
参考文献:
1、《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2、《思想政治课教学》
阅读:2 次 录入:顺义一中2012
第四篇:一年级数学如何打造高效课堂之浅见发言稿
:
一年级数学如何打造高效课堂之浅见
李海务中心小学
于雪
今年我教的是一年级数学,下面我就一年级数学谈一谈自己对高效课堂的理解。所谓的“高效课堂”就是用尽可能少的时间获取最大教学效益的教学活动,我们现在提倡的“高效课堂”,其目的就是做到两个减轻、两个提高。即减轻教师的教学负担,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益,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益。最终到达提高学校整体教育质量的目的。那么怎样才能打造出高效课堂呢?
一、1.充分的课前准备
要创造高效课堂,充分利用课堂上的四十分钟,我们就要做充分的课前准备工作。针对一年级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对不同学段的教学目标作出了科学的规定。首先,教学目标的定位要难易适中。其次,教者在制定教学目标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好、中、差三个方面的学生。
比如我在准备认识钟表这一课时,我首先把教学目标定位在谈论生活中的时间这一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上,再加上他们有以前时间的知识基础,所以我由生活中的时间展开讨论,由此可以首先突破学生的恐惧心里,突破认识时间这一难题。
此外我们还必须明确本节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而不在于面面俱到,我们要预设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困难之外,然后重点加以突破。对于重点的突破,我们切不可以急于求成,一定要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认知规律。
2,导学案的编写很重要。
我觉得导学案的编写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教学目标要针对学生,是学生的学习目标。
2,课前准备包括教具准备和知识准备(链接旧知)。
3,教学流程,问题设计要精,准。
4,学法指导要明确。
5,精心设置课堂练习题,要抓住重点,突破难点。
6,评价环节更是不能缺少。
二、如何指导孩子们
1.指导他们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
有效的预习可以使学生在听课时有的放肆,会抓重点,从而达到攻克难点的目的。所以我们每天必须给学生安排具体的预习任务,这样我们的教学进程便会流畅的多轻松的多。比如时间这一课,让学生先在家里预习时间和生活的联系。做到先学。
2.课堂学习习惯
课堂上我们可以指导学生用如何听。声声入耳,字字入目。
动手动脑,用心学习。一个好学生必须要抓住课堂,只有将知识理解于课内,才能灵活应用于课外。一个连基本的知识都没掌握的学生是谈不上提高而言的。这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向课堂要效率。后教中要注意效率和教学有效时间。
3随课笔记不可少。
巩固和消化学习内容的重要环节。我们可以鼓励学生每次作业都要先复习然后再做题。然后要像对待考试一样对待每次作业。本节课主要加强两方面练习一是记忆性的训练,本节中主要训练看钟。二是应用性的训练本节中主要训练结合生活。第二种类型的训练是建立在记忆的基础上的。所以我们要告戒学生万万不可眼高手低,应该从基础开始,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的搞好自己的学习。
三、师生配合,共同打造“高效课堂”
学生的喜欢是高效课堂的主要方面,离开了师生的良好关系,任何形式的“高效”都是空谈,所以我们一定要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只有这样,我们才会打造出具有自己特色的“高效课堂”。那么,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呢?
第一,和学生交朋友。只有建立了朋友式的师生关系,我们才能知学生之所想,知学生之所需。只有解决了学生的思想问题,他们才会把心思放在学习上。
第二,建立互相尊敬,互相理解,互相信任的师生关系。我们只有充分的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才会得到学生的尊重。同样,我们也要充分的相信学生,理解学生,才会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总之,高效的课堂离不开教师、学生、师生配合三个条件。三个条件缺一不可。只有三个因素的有机结合才能打造高效课堂。
第五篇:构建高效课堂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把握好课堂,向40分钟要质量是搞好教育教学工作的保障。无论语文教学被注入什么样的新精神,有一点应该是不变的,那就是语文课堂教学应该是务实高效的。可以说,高效是我们课堂教学的目标,务实是课堂教学的手段。如何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呢?笔者认为:
一、“潜心读文本”――构建务实高效课堂的前提。什么是“文本”呢?语文阅读教学中所说的“文本”指的就是教材,即语文课文。语文课文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教学内容隐藏在课文之中。文本有大美而不言,只有用心与文本对话,才能重拾文本的美丽。
(一)用心解读文本首先要做到正确解读文本。正确解读文本就是指能正确把握文本的价值取向。首先要“钻进去”,依据《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年段目标、单元目标、课文特点、课后思考练习等,综合课文的教学内容。然后再“跳出来”,站在学生的角度,依据教学目标,结合课文特点确定本课语言训练的内容,确定课文教学的重难点。只有正确解读了文本才可以把课文的精要提炼出来。
(二)用心解读文本还应做到多元化地解读文本。文本是一座精神花园,教师把学生带进这座“花园”,不仅要让学生看到红花,还要让学生看到绿草。因此我们应该以一种欣赏并悦纳的良好心态尊重学生多元化解读文本。
(三)用心解读文本更应做到超越性地解读文本。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说:“超越教材的过程,就是让学生多角度、多渠道、全方位从书本中积累文化知识,间接获得情感体验、生活体验等人生涵养的过程。”超越文本使孩子的文学素养更厚实,使孩子的人文素养更沉实。
二、“精心巧设计”――构建务实高效课堂的关键。全国小语会理事长崔峦说:“语文教学一定要删繁就简,要返璞归真、简单实用,提倡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何谓简单?“简单不是草率,不是省事,而是要改变那种繁琐的,或面面俱到地分析课文内容,或离开课文语言挖掘人文内涵的教学套路,依据阅读教学的基本规律,突出语言的理解、积累与运用,来构建简约、实用的阅读教学。”纵观许多特级教师的优秀课例,他们无一不是遵循这样的原则,实现了教师在简单中教,学生在快乐中学的教学境界。
三、“灵活用方法”――构建务实高效课堂的保障。只有学生感兴趣、学得轻松、学得自主的课堂才是有效的课堂。由此看来,课堂上运用灵活的方法、手段进行教学尤为重要。
(一)创设宽松的学习氛围。心理学认为,愉快的环境可以使人感到自由、安全和可以依赖。在这样的氛围下学习,更有利于知识的生成。因此老师要运用语言、课件、音乐等各种手段创设一个宽松的学习氛围,使学生以一种自由、放松的心态投入到学习中。
(二)激发学生的思考欲望。古人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高效的课堂必然是思考的课堂。在课堂上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资源,创设浓厚思考的氛围,让学生一直处在一种积极的思考状态中,让他们在充分思考的基础上,发表自己的观点,教师加以适时点拨,无疑对学习效率的提高大有
好处。
(三)课堂练习巩固拓展。每节课结束,设计一些具有巩固拓展作用的练习非常必要。好的练习不仅可以使学生在无意之间进行了知识的强化和巩固,而且一些拓展题更使学生增加了课外知识的积累,使所学的课内知识更丰富、充实。
总之,只有构建起高效的语文课堂,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开阔学生视野,锻炼学生能力,从而获得最优的学习效果。
参考资料:山东省微山县夏镇街道爱国小学蔡淑萍
深化课堂改革 构建高效课堂
http://www.xiexiebang.com 2010年6月14日18:32 来源:中国新教育网
今年是河北省沧州市“运河区教育年”,是“推进教育三年大变样”的起始年、关键年。育红小学紧紧把握“推进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全力打造高效课堂,提升教育质量”的两个核心,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全力打造独具特色的育红教育品牌。在运河区文教局提出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学校进行了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的尝试,探索中构建了适于学校自身特点的高效课堂模式。
从系统培训教师入手,加快教育理念的更新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改革模式,对于一线教师来说,无疑是一场教育教学思想理念的革命,新模式就意味着教师要不断地学习和思考,在实践中探索新方法,寻找新途径,积极主动地去适应课堂改革。自上学期运河区“进一步深化校教研制度建设,主力打造高效课堂”的研讨活动后,校长在全体教师会上反复解
读高效课堂的内涵和构建高校课堂的意义,亲自带领全体教师对高效课堂的相关理论进行系统的学习。有了正确的认识,达成共识后,对全体教师进行“深化课堂改革构建高效课堂”的总动员。
随后,领导班子深入各个年级、各个学科,分析钻研教材,掌握教材在编排结构,知识分布等方面的特点,和老师们一道结合班级现状,研讨自己教学中实施高效课堂的可行性,并就备课要求与磨课流程、作业编制、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教案的运用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各年级、各学科结合自己课堂的实际情况,分块落实,反复求证,经过几轮的修改,在上学期末制定出了《育红小学高效课堂的实施草案》和《育红小学2010年工作安排》。
从规范课堂流程入手,促进课堂教学的高效
规范教学流程是教学内容顺利实施、实现课堂高效的重要保障。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思想指导下,结合自身特点,学校设计了新授课的基本流程:“基本训练---出示学习目标——自主学习——交流释疑——达标检测”,并规定每周除新授课外,必须有一节整理课和复习课,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和自学的能力。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灵活掌握时间,但不管是新授课还是整理课、复习课,每个环节要向学生明确所需时间。
课堂改革每个学科都在草案确定后,先有各组的骨干教师上引领课,全组老师从不同角度记录、分析预设在课上的效果,并完善草案内容,再有本组老师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同课异构,跟进探究草案中各环节实效,验证可行后,学校以学科组为单位,全面铺开,开展听课,评课,说课,力求以新的教育规范指导教学行为。每位教师每学期力争在邀请课上、同课异构中,通过同伴互助解决自己的课堂困惑,在验收课上展示自己的教学成果,达到展示课水平。
在推进高效课堂实施过程中,育红小学还建立了课改领导小组,成立了学科指导小组,教导处人员按学科负责到人,组织、检查、验收、督导本组的各项工
作,从备课要求、课堂模式及量化考核方案、学生达标测试方法、各学科活动实施方案和验收标准等都做了详细的部署。从规范课堂流程到讲求科学授课,虽然只有短短的几个月时间,但大家欣喜地看到了课堂教学发生的变化:课堂上有疑问、有猜想、有争议、有沉思、有笑声,学生的求知欲、参与欲、表现欲明显增强,出现了“三多三少”的可喜局面,即参与课堂教学的学生多了、溜号的学生少了;主动提出问题的学生多了、被动接受知识的学生少了;“小老师”多了、一言不发的学生少了,课堂教学焕发出了勃勃的生机。
从改革作业形式入手,提升基础教育的质量
由于教案有效地服务于课堂教学,课堂效率提高了,学校明确规定课上教师指导学生完成常规作业,课下时间让学生完成一些趣味性作业、操作性作业、自主性作业、开放性作业,并有家长监督执行,这样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提高了学生的技能。“当堂训练”及时将课内练习练在课堂,当堂的知识及时消化,形成能力。久而久之,学生的课业负担减轻了。因而,改革作业形式,势在必行。数学作业的变化由原来的大作业本改为整理本、纠错本、检测本。语文作业避免以往的机械抄写,从提高学生能力入手,增添积累型作业(好词好句、精彩片段、格言、课后感悟„„);重视学生自主实践,增设实践型作业(搜集、调查研究、采访„„);除此之外,引导学生自主参与,与同学合作完成一项语文活动,自主设计一项作业等。这学期设计的语文必备的作业改为采蜜集、小笔头、整理本、自测检测本、当堂检测本。总之,从关注学生的发展来讲,要让作业成为促进学生发展的工具,而不是让学生成为作业的工具。正是由于学生们作业的改革,孩子们有了更充裕的时间参于社会实践。开学初,六八班率先参与了《沧州晚报》组织的“我的同学我的班”作文大赛。文章刊登后,六八班全体学生借升旗仪式给即将毕业的同学们加油,鼓励学生们创设机会搭建展示自己的平台。这学期,我校东墙又新开辟的10多块专栏,现在各班
都积极预约校内专栏,展示学生的作品。办专栏、看专栏成了孩子们的乐趣。
从学科均衡发展入手,加强薄弱学科的建设
近年来,育红小学一直本着对学生终身发展负责的态度,充分认识到教育均衡发展的必要性,因而切实采取有力措施,购买大量图书、配备实验仪器、教学挂图、教学软件等加强薄弱学科的建设,促进学科均衡发展。
阅读课:自2000年学校就增设了阅读课,就不断总结经验、改革创新。为了让学生满意又符合课标要求,校长亲自带领班子成员考察了沧州大大小小的书店,既多买书,买好书,又要最省钱。一个星期,为学生们配齐了相应的书目,做好图书阅览的前期准备工作。
本学期阅读课也做了调整,每个月有4节,第一节自由阅读;第二节班级统一阅读;第三节聊书课,并交流阅读图书的体会;第四节阅读课为好书推荐,读书感悟交流。这样既便于老师的指导,又能激发学生阅览的兴趣,积淀学生的文化底蕴,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让学生在阅读中进行思维训练,养成阅读的好习惯。
四月份,我们学生进行了学生阅读报、小书签比赛,亲子共读活动,让读书成为学生的一道“美餐课”。
诵读课:“诵千古美文,做少年君子”,一句简短的话语体现了学校几年来在诗词诵读方面的学生方面的主要目的,这学期根据学生成长特点,与心理健康教育合并专门开设了一节诵读课。诵读课各年级有相应的篇目,循序渐进,大量的古诗词诵读,陶冶学生的情操,潜移默化的提高了学生诵读的能力。
美术课:每周的两节美术课连上,将欣赏、授课、创作、评析环节一气呵成。每月有全员参与的一次作业展示,上星期美术组与大队部活动整合,进行了全校学生参与的“我爱科学”美术展,一下课孩子们就围在展区兴致勃勃的欣赏。
音乐课:开发校本课程,添加学生们喜欢的儿童歌曲,让歌声唱响校园,我们老师自编大型团体操的《三字经》《弟子规》成为孩子们喜欢的课间操,在演
唱中潜移默化的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
科学课:充分利用实验室,通过分组实验、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这学期家庭实验室的开通,提高了学生探究自然奥秘的兴趣„„
总之,教师充分利用小科自身的特点或优势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教学,大大促进了全校教学整体工作的发展。
从整合教育资源入手,推进课程改革的进度
学生的素质是在活动中综合生成的,少先队与新课程的教育目标有着高度的一致性,少先队教育应该投入课程改革中,与少年儿童精神世界的成长整合。本学期,经过全体教师的研究讨论,最终形成将少先队活动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新型教育模式,延伸课堂的教学内容,把学科教学与少先队活动充分的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我们在每个月设置一项主题内容,所有的学科教学和少先队活动内容紧紧围绕这一主题进行。
(1)语文学科在班内进行手抄报、小书签制作,辩论会、故事会,然后推选优秀学生,少先队再进行校级比赛和展示。
(2)音乐学科结合少先队五月的主题“感恩”教授《感恩的心》手语表演,少先队最后组织比赛与展示。
(3)美术学科为便于创作,将每周的两节课合并到一起上,结合少先队主题每月进行一次美术作品展。
(4)科学课,与少先队合作开展“科技作品比赛”、“家庭实验室”。(5)综合实践方面,课任老师负责在课内指导,少先队负责进行号召、宣传、展示与评奖总结。如4月“孝亲”月中,教师组织学生搜集、整理孝亲故事、典型事例,还在所教班级开展为父母做一件事情的活动,孩子们为父母做一次饭,讲一个故事,洗一次脚等等,在活动中亲身感悟和父辈间的亲情。
(6)信息技术的与大队部安全教育整合,上个月是安全月,信息技术老师在
大队部发出安全倡议后,发动学生搜集安全知识,播放安全教育影片,课上邀请大队辅导员讲解安全的重要性,学生在利用自己学到的知识,制作安全宣传标语、警示语、宣传画,安全知识小报等,再有大队部评选优胜者。
少先队活动与学科整合,既为少先队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契机,开辟了少先队活动的新天地;又推进课程改革的进度,让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学科与活动相结合、继承与创新相结合、智育与德育相结合,提升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深化课堂改革、构建高效课堂,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是一项系统工程,育红人会以此为契机,创新管理制度,创新工作方式,寻求教育教学新思路、新方法,促进教师进一步优化课堂、深化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河北省沧州市育红小学校长 刘立蓉